正文内容
庄子逍遥人生观研究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庄子逍遥人生观研究(精选3篇)

庄子逍遥人生观研究 第1篇

庄子一生著作颇丰,而《逍遥游》也仅仅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但其为《庄子》内篇之首,是庄子开启其对于人生自由之探索的起点。其文中所提倡的“无待”的人生观,对于现代人而言,依然具有价值。如今,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以及各方面接踵而至的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力不从心。中国青年报社曾在2010年对中国网和搜狐网的部分用户做过调查,据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六成的用户表示生活压力大。面对生存的压力,庄子淡然的心境,能更好地帮助人们认清自己,并以更加轻松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据此,笔者决定从此简文,对庄子《逍遥游》中所表达的人生观进行简要的研究,并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一、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所谓人生观,即对于人生的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陈鼓应先生在《道家的人文精神》一书中写道:“在庄子哲学的园地中,主体精神意境的提升及宇宙生命普遍流行的境界,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人文世界。”在《逍遥游》中, 庄子以种种寓言、厄言,来表明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究竟庄子是如何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进而实现其“逍遥游”的人生理想,下面本文将从无所待、淡功名、忘大我三个层面,结合原文,逐步分析其人生境界。

(一)无所待

李泽厚教授曾说过:“人必须舍弃其社会性,使自然灵魂不受污染,并扩而为宇宙同构才是真正的人,这种人才是自由的人、快乐的人。”按照李教授所言,有所拘束的人, 是不算真正的自由人的。而在《逍遥游》中,庄子所提的的逍遥境界,也应该是不受客观与主观条件约束的。文中,他用大鹏、蜩与鸠鸟的故事来说明了这一观点: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 看起来似乎极为壮观和自由。然而,由于体型太过庞大,因此它起飞,不能仅依靠自身的力量,还需要风的帮助。所以大鹏的自由,是建立在六月大风这一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的, 是受条件限制的自由。

而相对于大鹏而言,蜩与鸠鸟又如何呢?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蝉与斑鸠飞翔于树丛之间,无拘无束,也不需要向大鹏那样远徙,不需要大风的帮助才能起飞。这看起来似乎算是自由了。然而,蝉与斑鸠并非不能远徙,也并非不能高飞, 但它们只是满足于“决起而飞,抢榆枋”的快乐,这就表现出它们的眼光很低,目光短浅。它们不能高飞、远徙,是因为它们自己的主观意志,受到自己主观条件的约束。因而, 它们也只能是受限制的自由。

在庄子看来,此二者都不算是真正的“逍遥”与自由。 他在文中写道: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辨也。”

大鹏与蝉、鸠鸟的自由,都受到一定程度上的主客观条件限制。在庄子看来,这些都是“有所待”的,二者的区别, 仅仅只是志向远大与否的区别,也就是“小与大”的区别, 都不能算作是真正的自由。

(二)淡功名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许多人为名利所驱使。而在庄子看来,名利这些不过是束缚自由的羁绊罢了。这种淡泊名利的主张,在文中同样有提到: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 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这是尧在让位于许由时,许由对尧的回答。面对尧的允位,许由淡然处之。蚂蚁住在森林中,仅仅只需要一根树枝, 偃鼠喝水,也只是喝饱肚子而已。许由以这两个平常的生物现象,充分表达了其对名利的淡泊。庄子将这个故事写进文中,正是为了借此来阐发其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关于庄子本人,同样有一个故事: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面对楚王使臣的威逼利诱,庄子告诉二人“我只愿做快乐的在泥水中摆尾的龟,而不愿做被贡于高堂的龟。”其对名利的淡泊程度可见一般。由此可见,庄子把功名利禄看作是对人生自由的一种限制。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求于功,有道学问的圣人无意于名。在庄子看来,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过是束缚人通往自由的“待”的一种罢了。庄子认为,人的价值的实现并不关乎物质财富的多少,泯大功、隐大名才是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过分看重物质财富, 名利逐渐成为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越来越少的人会将集体利益置放于个人利益之前。而事实上,那些钱财富足的人,很少能被世人记住。相反,那些能够为别人、为社会谋福利的人,反而会更加充分地实现其人生价值,如尧舜禹一般,为世人所传诵。

(三)忘大我

在文中,庄子认为最接近于自由的,莫过于御风而行的列子。但即便逍遥如列子,却依然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在文中这样写道: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连路都不用走,一日千里的列子,在庄子看来,都不能算作是逍遥,这在常人看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庄子有自己的理由。他认为,列子虽不用行走,但却依然需要“御风而行”,这依然属于“有所待”的范畴,不是真正“无所待” 的自由。对于真正的自由,庄子是这样描述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在庄子看来,只有做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在这里展现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观。人生免不了有阻碍、挫折、得到和失去,太过看重这些就会有欲望,列子御风而行是因其想要日行千里,因而有待于方术。如果把自然变化,世事变迁都视为自然而然的事, 随着它的变化而生存,淡泊得失与名利,忘掉自己的存在, 将自己视作融于天地间的自然界的普通一员,那么生命会变得更加逍遥自在,这便是庄子的“逍遥游”之意。“无己” 是逍遥游中的人生观的最高境界,很多人简单的把它理解为消极的出世的人生观,笔者更倾向其积极性。从大的方面说, 有“我”是无法“泯大功,隐大名”的直接原因,无法忘我因而有所追求,也就有了功名利禄,悲欢喜丧的心态。在庄子看来,应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把自己融入到世界之中,我即世界,世界即我,从而依照世界的规律, 逍遥自在地生活。从小的方面说,人即已忘我,便神人、圣人、 至人,因此也就没有了有用无用之分,有用无用原本就只是一种看法。关于有用与无用,《逍遥游》中还提到两个例子: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大瓠被惠子视之无用是因为惠子没有发现大瓠的真正价值,大椿无用因可享尽天年。放宽思维,无用即为有用, 有用也可视之无用。庄子的哲学是生命哲学,重视生命本身的价值,忘记自身存在的价值才可以让生命的价值完全的体现。以一种超然的人生观生存便是至人无己,这也就是逍遥游所体现的人生观的核心。

二、《逍遥游》中的人生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呈现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生存压力的增大,也造就了现代人更加复杂的性格特征。人们受现代社会的压制和推动,形成了多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实用主义思潮的泛滥,人们几乎沦为了外物的附属品,主体意识日益薄弱。有学者曾指出,“对感官享乐和物质享受的永不知足,贬低甚至抛弃了人的精神生活,否定了人对精神超越的无限追求,缩小了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特有的区别”。关于其现代意义,刘笑敢教授在《庄子之苦乐观及其现代启示》一文中写道:“在中国文化中, 在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的理论中,相对于精神或道德的满足,身体享受、感官之乐一般都不具有正面的重要的价值意义。这种传统与现代追求享乐、刺激消费的社会潮流不合, 但是,无论有多么高的消费,无论有多少感官的享受,没有精神或心灵的满足,仍然不会感到快乐幸福。就此来说,古代关于精神满足的观点和理论仍然可能有参照价值和启示意义。”现代社会,一部分人为了追求物质满足而不择手段, 而另一部分人则在获得了物质满足的同时,却依然感到精神上的空虚。对于物质欲望极度膨胀和精神无法得到充实的现代人来说,庄子《逍遥游》中所提倡的“无己、无功、无名” 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我们应当接受“无名”的理念,洗刷内心过重的物质欲,摆脱因欲望带来的精神枷锁,享受心灵的自由和安宁。功名利禄固然重要,但若将其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那就会陷入的物质无边欲望而无法自拔。事实上,无论是权利或是金钱,都不可能让人们顺利实现各种愿望。秦始皇扫六合,却依旧无法长生;希特勒雄霸欧洲,最终依然难逃灭顶。 人生在世,应该把握内心对于物质的欲望程度,保留内心的一份清净与淡然。

其次,我们应当接受“无功”的理念,要有不被现实利益蒙蔽思想的自我反省力,能顺应事物规律,遵从事物天然之性,要有超越性的至上精神追求。当今社会,许多人以物质的丰富程度来相互攀比,而为了“高人一等”,甚至有人不择手段,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追悔莫及。在庄子生活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要远远落后于现在,但快乐却不比现代人少。而在庄子看来,化苦为乐的关键在于心灵的宁静。我们必须承认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很多时候,我们会为自己的失败而焦虑、担忧和痛苦,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对自身要求的过分苛刻。我们只有突破对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不断追求对世界更深更广的了解,才能减少自身的压力,获得内心的宁静。

逍遥人生——浅谈庄子的哲学思想 第2篇

关键词:庄子;道;逍遥游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又一重要代表。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但庄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相对主义。很多人认为庄子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其实庄子思想中有很多唯物主义因素,说他是唯物主义思想家也不为过。庄子的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论证精辟。他从道出发,把道运用到物质起源和伦理纲常及社会政治领域之中去,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他对物质存在形式、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阐述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弘扬。

一、庄子唯物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的时代。这时期,一部分奴隶主贵族在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没落下来,走向贫困破产的道路;另一部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社会地位开始上升。庄子属于前者,他一生生活贫困,体验到当时受压迫受苦难的小百姓生活,他能够说出劳动者的一些要求。他从自己本阶级的没落看到不可挽回的阶级命运,他对当时的社会不存在任何幻想,因而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现实,他不信上帝,不信鬼神,有反宗教思想,有产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可能。庄子怀疑上帝,向宗教提出挑战,所以他的哲学思想蕴含了很多唯物主义成分。

二、庄子的人生观:逍遥游

“逍遥游”是“无所待”的自由,即绝对的自由。“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逍遥”一词始见于《诗经》,“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种人道合一后实现了对人生各种困境的超越的忘物忘我、无功无名无己、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超越了一切,无时空之限,无是非之辩,解决了人生一切苦难,内心充溢的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喜悦和快感。这是人生最佳的境界,在庄子看来,只有无己的至人(真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逍遥游”就是庄子精神的翱翔,也就是我们过去说的“神游”。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庄子,只有庄子的“神”,才能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条件而无遮无拦地遨游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是说,在《逍遥游》中,真正逍遥的不是任何一个物质的实体,而是庄子的“神”、庄子的“精神”、庄子的“心灵”。时间和空间被我们超越了,一切的界限都被我们超越了,我们的心灵成了一个无限的宇宙,我们也在自己心灵中的这个无限的宇宙中自由地翱翔。……我们体验到了“逍遥”,体验到了无待的、绝对的自由——我们精神的自由、心灵的自由。

三、庄子的相对主义、不可知论

庄子认为有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这个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伟大的。同时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若以有限的知识和生命去认识无穷的世界,是十分困难的,最终结果只会使得人们精神疲惫,劳而无功。庄子在《庄子·养生主》里面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认为任何认识活动都不能认识这个伟大自然的全部,最好是不要作任何分别。有了分别,有了名称,有了概念,不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而且也破坏了完整的“道”。他认为只有无知知识,才能够与“道”的原则相符,因为自然界本身无所谓知识,只有不求知识的人,才是真正有知识的。他说:“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庄子·肢箧》)庄子认为从“至大无外”的道去观察世界,“是非”和“万物”一样,也是相对的,因而关于是非的争辩毫无意义。他主张用自然齐一来调和是非,以因顺无穷的变化,达到穷尽天年的目的。

庄子的认识论提出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反对人们认识活动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但是他不是从正面迎接矛盾解决矛盾,而是企图逃避矛盾。企图避免对事物做出肯定,否定认识及其作用,这是庄子认识论中的严重不足。

四、庄子“自本自根”的道论体系

“道”在庄子哲学思想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庄子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它们的兴衰成败也都取决于道。

庄子在此处指明了“道”的如下特点:第一,道在时间空间上都是无限的物质实体,它是一切具体事物的根源。第二,道比上帝、鬼神悠久,更为根本。宗教迷信思想认为天地是由神创造的,天地万物的生长变化和上帝鬼神没有关系,倒是上帝鬼神也是“道”的产物。第三,“道”是物质性的实体,不是感官直接的对象,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庄子指出:人类生命的产生是由于“气”的聚集,人的死亡是由于“气”散。不只是人类如此,一切东西的生灭都是根据气的聚散的原则所决定的。一切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变化。

作为一个哲学家,庄子肯定了自然界是独立发展着的,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所能改变的,他认识到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和普遍性。但庄子没有区别客观世界所发生的变化的性质。自然现象是不受人类主观意志影响的,但有些社会现象是由人类社会的阶级关系造成的,是可以改变的。这是庄子唯物主义哲学不彻底的表现。

尽管“道”玄妙莫测、无影无踪,却主宰着万物的成败生死。人们修道、悟道,超越生死、时空的束缚,达到无羁绊即无所待。道是万物的本源,它无影无形却真实存在,谁得到了它就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成,超越生死,超越时空。庄子关于“道”的论述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描述成客观存在的东西,但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抓住了物质的本质,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唐菊,范习中:论庄子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J].天府新论,2007

[2]宋辉,宋晓璐:漫谈庄子哲学思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

[3]冯田福:庄子哲学思想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

[4]王富仁: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J].河北学刊,2009

作者简介:

吴璇,(1991~),女辽宁盖州人,辽宁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逍遥人生——浅谈庄子的哲学思想 第3篇

一、庄子唯物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的时代。这时期, 一部分奴隶主贵族在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没落下来, 走向贫困破产的道路;另一部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社会地位开始上升。庄子属于前者, 他一生生活贫困, 体验到当时受压迫受苦难的小百姓生活, 他能够说出劳动者的一些要求。他从自己本阶级的没落看到不可挽回的阶级命运, 他对当时的社会不存在任何幻想, 因而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现实, 他不信上帝, 不信鬼神, 有反宗教思想, 有产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可能。庄子怀疑上帝, 向宗教提出挑战, 所以他的哲学思想蕴含了很多唯物主义成分。

二、庄子的人生观:逍遥游

“逍遥游”是“无所待”的自由, 即绝对的自由。“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逍遥”一词始见于《诗经》, “羔裘逍遥, 狐裘以朝。岂不尔思, 劳心忉忉。”庄子的“逍遥游”, 是一种人道合一后实现了对人生各种困境的超越的忘物忘我、无功无名无己、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人超越了一切, 无时空之限, 无是非之辩, 解决了人生一切苦难, 内心充溢的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喜悦和快感。这是人生最佳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 只有无己的至人 (真人) 、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逍遥游”就是庄子精神的翱翔, 也就是我们过去说的“神游”。我们可以看到, 只有庄子, 只有庄子的“神”, 才能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条件而无遮无拦地遨游在这个世界上, 也就是说, 在《逍遥游》中, 真正逍遥的不是任何一个物质的实体, 而是庄子的“神”、庄子的“精神”、庄子的“心灵”。时间和空间被我们超越了, 一切的界限都被我们超越了, 我们的心灵成了一个无限的宇宙, 我们也在自己心灵中的这个无限的宇宙中自由地翱翔。我们体验到了“逍遥”, 体验到了无待的、绝对的自由我们精神的自由、心灵的自由。

三、庄子的相对主义、不可知论

庄子认为有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 这个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伟大的。同时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若以有限的知识和生命去认识无穷的世界, 是十分困难的, 最终结果只会使得人们精神疲惫, 劳而无功。庄子在《庄子养生主》里面说:“吾生也有涯, 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殆也。已而为知者, 殆而已矣。”庄子认为任何认识活动都不能认识这个伟大自然的全部, 最好是不要作任何分别。有了分别, 有了名称, 有了概念, 不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而且也破坏了完整的“道”。他认为只有无知知识, 才能够与“道”的原则相符, 因为自然界本身无所谓知识, 只有不求知识的人, 才是真正有知识的。他说:“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 而莫知求其所已知, 皆知非其所不善, 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 是以大乱。” (《庄子肢箧》) 庄子认为从“至大无外”的道去观察世界, “是非”和“万物”一样, 也是相对的, 因而关于是非的争辩毫无意义。他主张用自然齐一来调和是非, 以因顺无穷的变化, 达到穷尽天年的目的。

庄子的认识论提出唯物辩证法的原则, 反对人们认识活动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但是他不是从正面迎接矛盾解决矛盾, 而是企图逃避矛盾。企图避免对事物做出肯定, 否定认识及其作用, 这是庄子认识论中的严重不足。

四、庄子“自本自根”的道论体系

“道”在庄子哲学思想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庄子看来,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 它们的兴衰成败也都取决于道。

庄子在此处指明了“道”的如下特点:第一, 道在时间空间上都是无限的物质实体, 它是一切具体事物的根源。第二, 道比上帝、鬼神悠久, 更为根本。宗教迷信思想认为天地是由神创造的, 天地万物的生长变化和上帝鬼神没有关系, 倒是上帝鬼神也是“道”的产物。第三, “道”是物质性的实体, 不是感官直接的对象, 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庄子指出:人类生命的产生是由于“气”的聚集, 人的死亡是由于“气”散。不只是人类如此, 一切东西的生灭都是根据气的聚散的原则所决定的。一切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变化。

作为一个哲学家, 庄子肯定了自然界是独立发展着的, 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所能改变的, 他认识到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和普遍性。但庄子没有区别客观世界所发生的变化的性质。自然现象是不受人类主观意志影响的, 但有些社会现象是由人类社会的阶级关系造成的, 是可以改变的。这是庄子唯物主义哲学不彻底的表现。

尽管“道”玄妙莫测、无影无踪, 却主宰着万物的成败生死。人们修道、悟道, 超越生死、时空的束缚, 达到无羁绊即无所待。道是万物的本源, 它无影无形却真实存在, 谁得到了它就可以无所不能, 无所不成, 超越生死, 超越时空。庄子关于“道”的论述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把“道”描述成客观存在的东西, 但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 抓住了物质的本质, 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唐菊, 范习中:论庄子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J].天府新论, 2007

[2]宋辉, 宋晓璐:漫谈庄子哲学思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冯田福:庄子哲学思想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