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位置范文(精选4篇)
子宫位置 第1篇
关键词:药物流产,子宫位置,关系
药物流产因其痛苦小, 方法简便及不良反应少等优势而被普遍应用[1], 影响药物流产效果的因素较多[2]。为了探讨孕囊排出与子宫位置是否相关, 我科对566例药物流产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2月-2006年2月在我院门诊自愿行药物流产的健康妇女566例, 年龄18~38岁, B型超声测定孕囊在宫内, 均无药物流产禁忌证。
1.2 用药方法
服药方法为连续2d上午服用米非司酮75mg, 服药前后需空腹2h, 第3天空腹到门诊口服米索前列醇0.6mg, 门诊观察。
1.3 流产评定标准
(1) 完全流产:用药后6h肉眼见到完全的孕囊排出体外, 阴道出血量不多。 (2) 流产失败:用药后未见孕囊排出体外, 经B型超声检查证实有活胎。 (3) 不完全流产:用药后孕囊自然排出, 在随诊过程中发现出血过多或时间过长, 经B型超声检查有绒毛或蜕膜残留于宫内, 最终以刮宫术处理者。
1.4 分析方法
根据子宫体纵轴与人体纵轴的关系, 子宫体与子宫颈间的关系, 将子宫位置分为:正常位、前倾位、前屈位、后倾位后屈位, 分析孕囊排除与子宫位置的相关性。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子宫前倾位, 后倾位完全流产率与正常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子宫前倾位与后倾位完全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子宫前屈、后屈位完全流产率均低于正常位, 不完全流产率高于正常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正常位比较, *P<0.01
3讨论
3.1 药物观察
行药物流产后孕囊排出, 子宫蜕膜组织及血液随子宫收缩而逐渐排出体外, 阴道出血7~10d, 故要求所有行药物流产者均于术后10d门诊复查, 以B型超声检查结果作判断是否流产完全的标准, 对不完全流产者做相应的处理。
3.2 临床处理
(1) 对于B型超声检查显示宫内孕囊已消失, 宫口已基本闭合, 便仍有出血者, 给予缩宫、抗感染、止血治疗。 (2) 对于第10天后阴道仍有出血, 且多于月经量, B型超声检查示宫腔内有中、强回声光团, 应行清宫术, 并加用抗生素。 (3) 对于药物流产失败者尽早行人工流产术终止妊娠。
子宫前屈及后屈位不完全流产率高, 提示药物流产除了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外, 还要根据子宫位置进行选择, 若妇科检查发现子宫为前屈位或后屈位时, 要将流产的不顺利性明确告知患者, 尽量选择人工流产术, 以减少由药物流产引起的阴道出血量多, 出血时间长以及子宫内膜炎, 输卵管炎等并发症, 避免再次行清宫术的麻烦。
参考文献
[1]李玉英.药物流产与子宫位置的关系及临床处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 (1) :21.
子宫位置与药物流产效果的临床分析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根据我院2008年2月~2009年1月门诊收治的自愿行药流的健康妇女750例,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37岁,平均25.3岁,B超宫内妊娠孕囊1.0~3.0 cm,且符合妊娠月份,无药流禁忌证。根据子宫纵轴与人体纵轴的关系,子宫体与子宫颈的关系,子宫位置分为水平位(前倾略前屈)、前屈位、后屈位[1]。
1.2 用药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第一天和第二天上午各口服米非司酮75 mg,服药前后空腹2 h,第3天上午到门诊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需要门诊观察6 h。
1.3 疗效判断标准
(1)完全流产:服米索前列醇后6 h肉眼观察到完整的绒毛排出体外,阴道出血不多,不需要清宫。(2)不全流产:服米索前列醇6 h内孕囊排出,但阴道流血多,需要立即清宫。(3)流产失败:服米索前列醇6 h内未见到完整的绒毛排出体外,阴道不出血或极少量出血,B超检查孕囊仍滞留宫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药流后B超检查情况
三种子宫位置孕妇药流后B超果比较见表1。
水平位与前屈位、后屈位比较,P<0.01
2.2 三种子宫位置药流结果
水平位子宫者完全流产率最高,前屈位者次之,后屈位最低,但与前屈位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3 讨论
米非司酮为受体水平抗孕激素药,具有终止早孕,抗着床诱导月经及促进宫颈成熟等作用。在极低的浓度就能够发挥作用,并且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米索前列醇具有软化宫颈,对妊娠子宫有明显收缩作用[3,4]。因其使用简便、安全、有效而用于临床。完全流产率高达90%以上。药流失败率较低,但是仍然高于手术流产组。
本文对750例不同位置的子宫行药流结局进行比较,发现子宫前屈位和后屈位不完全流产率较高,药流是否顺利与子宫位置有很大关系,因子宫极度前屈位或后屈位时,宫腔的最低点低于宫颈内口水平,致孕囊排出困难,有的即使绒毛及蜕膜从子宫壁剥离后也易嵌顿在子宫颈内口,造成妊娠物滞留。
实施药物流产时,除严格掌握适应证外,还应注意子宫位置的选择,子宫位置前屈位和后倾位的,建议患者放弃药物流产,若患者坚决要求,告知利弊,流产过程中应改变患者的垂直体位,尽量促使流产成功。
药流10 d后阴道仍出血者,B超检查宫腔内有强回声,应及时清宫,抗生素预防感染。药流失败的应及时人工流产终止妊娠。
药物流产引起的阴道出血量多,出血时间较长,容易合并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告知患者尽量选择人工流产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位置与药物流产效果有无相关性。方法:对750例早孕健康女性行药流术,所有患者第一天和第二天上午各口服米非司酮75mg,服药前后空腹2h,第3天上午到门诊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结果:子宫前倾位、后倾位与正常子宫位药物流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子宫前屈位、后屈位及正常子宫位与前倾位、后倾位流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子宫前屈位、后屈位不全流产率高。结论:研究证明后屈位不全和子宫前屈位的妇女流产率高。为了确保流产的成功率我们建议对子宫前倾前屈位和子宫后倾后屈的妇女应行人工流产。
关键词:药物流产,子宫位置,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551.
[2]丁卫红.米菲司酮治疗妇科疾病的研究进展[J].哈尔滨医药,2006,26(4):52-53.
[3]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88.
子宫位置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妇产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药物流产病例180例, 其尿检全部为阳性HCG+, 超生显示为宫内早孕, 停经≤49天, 没有流产禁忌症, 年龄≤38岁。
1.2 用药方法
(1) 药物选择, 米非司酮25mg/片、米索前列醇2mg/片; (2) 服药方法:首日空腹或餐后2h, 1:3 (50mg) 米非司酮;第二、三天, 10点和22点口服25mg米非司酮;第四天8点空腹服用0.6mg米索前列醇; (3) 密切观察患者排胎情况, 时长6h左右。
1.3 疗效标准
(1) 完全流产:患者在服用米索前列醇6h内有完整绒毛排出, 且阴道出血不多; (2) 不完全流产:患者在服用米索前列醇6h内有孕囊排出, 但是出血过多, 应行清宫术; (3) 流产失败:患者在服用米索前列醇6h内无完整绒毛排出。
1.4 分析方法
按照子宫纵体同人体纵体的联系, 子宫体同宫颈的关系, 子宫位置分为:正常位、前倾位、后倾位、前屈位、后屈位。将患者的流产率同其子宫位置的关系联合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软件对治疗数据进行处理, 治疗效果以有效率表现, 数据以χ—±s表示, 数据以卡方 (χ2) 检验, P<0.05代表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子宫前倾位和后倾位在完全流产率方面与正常位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子宫前倾位和后倾位完全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子宫前屈位和后屈位的完全流产率比正常位较低, 不完全流产率比正常位较高,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 讨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对于停经≤49天的早孕病例完全流产率达90%以上, 同传统人流相比具有简便、完全、梧桐、高效等优势, 目前国内外已经普遍使用[1]。米非司酮属于受体水平的抗孕激素, 通过与孕酮竞争受体, 实现脱膜、使绒毛变性至坏死, 同时产生前列腺素F2a, 使子宫对前列腺素产生较强的敏感性。服用米索前列醇使子宫收缩、宫颈扩张、软化, 进而排出绒毛, 终止妊娠。此方法对于无前后屈子宫完全流产成功率最高[2]。
此次研究的180例药物流产, 对其子宫位置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发现药物流产的成功率同子宫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3]。子宫前屈、后屈有着较高的不完全流产率, 因为前屈位和后屈位影响了重力对子宫的作用, 造成绒毛排出不畅, 导致流产不完全。极度前后屈位患者极易导致排出不完全, 出现胎物残留。部分完全流产, 是由于患者子宫届度的问题和产后运动量减少的原因。脱膜组织不能够全部排出, 留在宫腔内是宫腔分泌HCG, 使阴道出血淋漓不尽、时间延长, 造成出血时间长达18~20d。出血时间过长易导致贫血、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4]。
总之我们在临床体检时若发现子宫位置为后屈、前屈位时要考虑到流产时不顺利, 应及时纠正子宫的位置, 以有利于流产顺利, 提高流产率或动员其行人工流产术[5]。同时, 处理药流后出血非常重要, 一般出血时间为7~10d, 若大于10d应做超声波检查, 确认孕囊是否消失, 若已经消失宫腔闭合, 仍出血者可考虑抗炎治疗;子宫水平为、前倾后倾位、若B超现实残留物<1.5cm建议缩宫抗炎治疗, 反之应行清宫术;若子宫前屈后屈位, B超现实有残余, 无论大小均行清宫术, 且使用抗生素治疗。
参考文献
[1]孙艳春, 徐玉梅.子宫位置与药物流产效果的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09, 17 (4) :67-68.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589.
[3]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45.
[4]王素贞, 吴熙瑞.米非司酮合并前列腺素终止早孕的进一步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8, 14 (4) :247-248.
子宫位置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良性子宫疾病患者68例。通过抽签法完成所有良性子宫疾病患者的随机分组。在准备对患者进行手术前, 对患者实施盆腔检查以及实施子宫附件B超检查, 按照常规对患者实施刮片细胞学检查。B2组 (对照组34例) :年龄范围为36~72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9.2±1.9) 岁;患者的疾病类型为:患有子宫肌瘤疾病的患者19例, 患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8例, 患有子宫肌腺症的患者5例, 患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疾病的患者2例。B1组 (观察组34例) :年龄范围为37~73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9.5±1.7) 岁;患者的疾病类型为:患有子宫肌瘤疾病的患者20例, 患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7例, 患有子宫肌腺症的患者4例, 患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疾病的患者3例。所有良性子宫疾病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 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针对B1组良性子宫疾病患者, 临床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的方法或者选择腰硬联合麻醉的方法, 对患者成功完成麻醉后, 要求患者选择膀胱截石位, 按照常规对患者消毒铺巾。利用丝线对两侧小阴唇进行固定, 使其有效放置于患者大阴唇外侧皮肤位置。利用金属导尿管实施导尿, 将水垫于患者的子宫膀胱间隙以及子宫直肠间隙注入。采用相同的方法将子宫直肠间隙有效分离后, 将腹膜位置反折, 将后腹膜有效打开, 针对患者两侧骶主韧带、患者宫旁组织以及患者子宫动静脉依次进行钳夹、切断以及缝扎。保证其同宫角钳夹紧靠, 将患者的卵巢固有韧带、患者的圆韧带以及输卵管有效切断, 将患者的子宫有效切除, 对患者的附件进行探查。如果患者的附件表现出病变的情况, 针对患者的病灶进行认真观察, 针对患者进行对应处理。观察患者每一残端是否表现出出血症状, 对患者的腹膜以及阴道壁进行缝合[2]。针对B2组良性子宫疾病患者, 要求患者平卧位, 选择经腹子宫切除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完成手术后, 对患者进行尿管留置, 时间为24 h, 按照常规对患者予以抗感染治疗, 时间为3 d, 完成手术后的5~7 d, 患者全部出院。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临床手术时间、完成手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良性子宫疾病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 选择t检验以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良性子宫疾病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 在术中出血、临床手术时间、完成手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几方面, B1组明显优于B2组良性子宫疾病患者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针对以往患者在选择子宫全切术治疗的过程中, 主要选择经腹入路的手术方法, 此种方法较易操作。但是采用此种方法对患者完成手术后, 患者需要长时间恢复, 并且较易表现出盆腹腔粘连的情况[3]。
针对患者选择正常位置阴式子宫全切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能够将患者术中出血量有效减少, 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面较小, 患者的手术时间较短。本次研究中, 两组良性子宫疾病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 在术中出血、临床手术时间、完成手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几方面, B1组明显优于B2组良性子宫疾病患者 (P<0.05) 。有效证明阴式子宫全切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 针对良性子宫疾病患者, 临床选择正常位置阴式子宫全切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最终在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方面发挥显著效果, 显著提高良性子宫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正常位置阴式子宫全切术在减少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方面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良性子宫疾病患者68例。通过抽签法完成所有良性子宫疾病患者的随机分组。B2组 (对照组34例) :选择经腹子宫切除术的方法进行治疗;B1组 (观察组34例) :选择正常位置阴式子宫全切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临床手术时间、完成手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几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 两组良性子宫疾病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 在术中出血、临床手术时间、完成手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几方面, B1组明显优于B2组良性子宫疾病患者 (P<0.05) 。结论 针对良性子宫疾病患者, 临床选择正常位置阴式子宫全切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能够将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效缩短, 将手术的时间有效缩短, 将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有效减少, 最终显著改善良性子宫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正常位置,阴式子宫全切术,术中出血
参考文献
[1]吕秀丽, 康娅, 汪培青, 等.Ligasure TM器械在阴式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3, 46 (24) :34.
[2]汤建琍.腹腔镜辅助的阴式子宫全切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 2013, 14 (8) :81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