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植树的男人阅读答案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植树的男人阅读答案(精选5篇)

植树的男人阅读答案 第1篇

大家对《花婆婆》的故事都很熟悉了,我也是因为翻译了这本书,而立志成为 “播洒阅读种子的花婆婆”。目前有很多男士也加入了为孩子讲故事的行列,所以,我在台湾培训故事志工时,都会特意提及一个男人的故事,那就是法国小说家让乔诺笔下的人物,现已改编成图画书――《植树的男人》。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阿尔卑斯山下,普罗旺斯高原上,曾经是一片干旱的黄土地,没有树木,没有河水,村民都离开了!

有一个名叫布菲的牧羊人,他的家人都过世了,五十多岁的他,从平地搬到这里,一边牧羊,一边播种。

他花了3年的时间,埋下10万颗橡树的种子,虽然只有2万颗发芽,最后只存活了1万棵橡树,只有十分之一的概率,但是,他仍然辛辛苦苦地种树,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担负拯救大地的任务。

布菲放羊吃草的时候,他就爬上山坡,用一根1米长、拇指粗的铁棒,向下挖一个洞,把精心挑选的种子放进去,再盖上泥土。山坡不是他的,土地不是他的,他不管这些,只管种树,在这片高原上种下橡树、桦树和山毛榉的种子,他努力地让光秃秃的高地长满了树木。

布菲就这么一直种下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在种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还是在种树,战争对他一点影响都没有。他也不再放羊了,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于是,他改养蜜蜂,因为蜜蜂能传播花粉,传播生命!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终于,高地焕然一新了,散发着丰腴的光芒。

这些,都是布菲的杰作。

很简单的行为,很普通的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很多人都做不到,但是布菲做到了!

布菲持续种树34年,直到89岁死去。30年后,荒地变成了人间天堂,有泉水,有溪流,人们又回到了曾经遗弃的房舍。

几十年的辛苦,几十年的坚持,几十年的爱心,几十年的付出,布菲栽植出了一片诗意的高原。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只要身体力行和持之以恒,就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蒲蒲兰绘本馆计划引进这本杰出的图画书――《植树的男人》,蒲蒲兰的业务总监纪文胜先生专程赴加拿大拜访了该书的绘者――弗瑞德里克拜克先生。拜克先生不仅仅是这本书的绘者,在实际生活中,他和书中的人物布菲一样,也长期在自己的家乡种树,我觉得这是本书最令人动情的幕后花絮。

拜克先生自豪地说:“我这辈子一共种了10万棵树!现在老了,种不动了,但两次去我的农场(距蒙特利尔100多公里,以‘让乔诺’的名字命名),看到已经长成茂盛的森林,真的非常欣慰。当然,更让我自豪的是,因为《植树的男人》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在各个国家的问世,使得受到鼓舞的孩子每年为全世界多种了几百万棵树。”

拜克先生的这番话,让纪文胜先生忍不住感慨地说,布菲只是作家让乔诺虚构的人物,而拜克先生却是活生生、实实在在的“植树的男人”。

我也深受感动,我希望我们这些努力推广阅读、努力为孩子们讲故事的人,都能像布菲和花婆婆一样,每天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埋下一个美丽的梦想,为世界做一件美丽的事!

植树的男人阅读答案 第2篇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洛旺斯高原,来到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放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开始我还以为是棵枯树,但不论怎样我还是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一群绵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汲水给我,井水甜丝丝的。他很少说话,独自生活的人都这样。但可以感觉得出他是一个

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的石头房子,屋顶很严实,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浪花冲到岸边拍打海岸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枪刚上过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汤。他的胡子刚刚刮过,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补丁针脚细密,几乎看不出来。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他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他极其认真地把饱满、无裂缝、个头大的橡树种子挑拣出来,十颗一堆的放好,全部弄好后,我们就去睡了。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了解他更多一点儿,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够扰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儿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拿起铁棒向下戳了一个坑,轻轻放入一颗橡实,再仔细覆盖上泥土。他一颗

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我好奇地问:“这个山坡是你的吗” “不是。”“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 “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他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树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树。这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他今年五十五岁,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以前在平地有一个自己的农庄,不幸的是他先失去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决定搬到高地。“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就显得没有生机。反正他没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好给大地上带来些生气。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差不多忘记了“种树的牧羊人”。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高原的道路。这一带乍看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我不由得想起他。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在五年的战乱里,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现在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战争没有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心无旁骛地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还是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中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这是从这个男人的双

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我明白了,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象上帝一样创造。

牧羊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那大片的橡树也非常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他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是正确的,这些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种树的连锁效应,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是在执着不懈地种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八十七岁了。当我坐车进入高地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上已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机,变得富饶了。现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一路上,我见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乡村聚会上飘荡。整个高地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每当我想到这位种树的老人,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

无私,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普通的牧羊人油然升起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4.认真阅读选文,指出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3分)

15.根据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段,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16.(1)“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2)选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7.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2分)

18.(1)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 么作用?(2)第九段中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3分)

19.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2分)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小阅读的答案就在文中 第3篇

小阅读相对大阅读而言,还是较容易得分的,特别是客观题更容易得分。甚至可以说答案就在文本中。也许你会问:哪个阅读题的答案不在文本中呢?是的,答案都在文本中,但很少像小阅读客观题那样,在很多情况下它的答案就直接体现在文本中,不像其他类阅读还要展开比较、探究、联系实际作答等。当然也不可小看这些A、B、C、D选项,稍有不慎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明白考试要求而知此知彼

所谓重要词语是指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且在理解上又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如关键性的概念性的名词、指代性词语等。解答此类题目一般需要:

审好题干:题目究竟要求我们选什么;

选定区域:此题针对文本何处设疑;

理解含义:结合文本理解,根据语境推断;

比照分析:选项的转述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是否符合文本的本意。

要知道,小阅读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是要求掌握它们在某专业中的规范性定义,而是要求从语文的角度,对它们做出恰当的理解。因此一些在乎选文类别的同学,大可放心。要知道我们进行的是语文考试。即使选文内容,你从来没有涉及过,也没有关系,把握好语文的方法,即可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句子,像内涵丰富的句子、结构复杂且对文章有影响的句子,以及诸如文眼句、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在阅读中,迅速而有效地找出重要句子,既可以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文章,又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我们要搞清句子本身的构成特征,还要明白此句和相关句子的关系。

其实,在分析此类句子中,我们完全可以先找主干,再找出句子重心,弄清句子管辖区域,最后理清句子的邻里关系:上下句的、甚至是全篇的。其实在实际篇章中,很多句子的含义以及题目的设计点就落在某个关键词上,因此明白了此关键词,就可明白此句的基本意思,有针对性作答。在阅读时还要注意像:正在、已经、可能、将、这些、有些、主要、如果、但是、因此等词语,阅读中,最好对此类词语加以勾画,做出记号,便于阅读。

要筛选哪些信息呢?如文章的基本概念和作者在文中要介绍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等。这类信息一般都在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和过渡句中。我们还可以借助文体特点、标题含义、写作背景、材料特点、文章思路等加以信息捕捉。在筛选中特别要重视题干和题肢等语句的转述。这样再把文章中本质的东西联系起来概括起来,即可整合出正确答案。

作者一般会在文中以直露式或委婉式表达自己观点。对很多考生来说,作者直露式表达,可以通过标题、中心句、反复性语句、总结句等得知。而对于委婉式表达的,就要结合内容的象征意、修辞格的运用、联想和想象以及写作背景了。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难度较大,有的省份(如安徽省)已经取消此类考题。如何推断呢?注意关键语句、分清事物联系(条件、因果和假设等关系)都是很好的方法。在做题中,一方面要从内容上加以推断,另一方面要善用排除法。

2.知晓出题人于何处设疑从容应答

分析2010年的18套语文试卷,不难发现,很多题选项就是直接截取原文中的某一句话。因此只要我们在文本中找出这一句话,即可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考试时间充裕,在做完试卷后,第一应该检查的就是小阅读。因为小阅读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不是考语文能力,而是考细心与否。也就是说只要你细心,再稍加思考,就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更何况,如果你真的拿不准,你完全可以把题带入文本中一一对应。但在小阅读之外,如有拿不准的选择,我们还是相信第一印象较好。这也是考场上的小技巧。

从2010年18套试卷看,小阅读选科技文的只有全国Ⅰ卷、重庆卷、湖北卷。而且重庆卷、湖北卷的选文还不能说是纯粹的科技文。其他均为社科类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多以论述为主。此类文章一大好处就是避开了一些考生的科技知识盲点,能够让所有考生都会知道一点,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和安慰。在论述类文章阅读中,我们更易判断出哪些题肢是直接截取文本的。以重庆卷为例:5、6、7三题,基本都可在文本中直接找出答案。第5题是对“枝蔓状城市”的理解。A项和第一段相应,C项和第二段相应,D项和第三段相应。而对于应选项B,只要找到文本中“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这句话,即可判断B项是“不准确”项。同理6、7两题也可直接在文本中找到依据。

当然,像这样容易判断的也不是常见,大多数还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我们拿到一篇文章,略读完文章后,要结合题目的要求,快速搜寻并确定选项在全文中相对应的大致范围,然后再做合理推断。综合18份试卷,我们可以总结出出题人设疑处主要有:

(1)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

此类判断较容易,也基本上在原文中找。要注意的是有些选项符合常理,本身内容也正确,但是却与原文无据。我们不可被其迷惑。做题时,我们要牢牢抓住原文做出判断,不可仅仅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而主观臆断。

(2)偷梁换柱或偷换概念

这主要是概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重要词语和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

(3)丢失条件或强加条件

说明类和论述类文章都追求准确性,因此在得出结论时,往往都设置了一个前提。出题人也常常就在此做文章,故意将前提丢失,直接得出结论。相反,如果原文没有条件,而题肢中却出现了某个条件,那么就为强加条件了。

(4)强加因果

此类包括多项原因与单项原因、因果倒置等陷阱。考生稍不注意,就会掉进去。

(5)范围适当

此类包括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及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等。有的故意把范围扩大,有的却缩小,当然有的甚至换了范围。

(6)断章取义

此类陷阱出现的频率最高,那些平时读书喜欢想当然的考生尤其要多加注意。有些内容,从某一小范围看是正确的,但是一旦放到全文的大范围,显然就出错了。

(7)关系失当

由于现在考生在逻辑知识上的缺乏,不要说什么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三段论什么的,甚至连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让步关系、递进关系等也是难以分清。

(8)夸大其词甚至绝对化

这类设疑往往是在说到某项科技、某种功能、某种创新等时,利用学生盲目崇拜的心理,故意夸大其词。

(9)或然与必然

此类设疑还可以包括未然与已然等。如在湖北卷第7题,C、D两项因为或略了作者的猜想,把“或然”变成了“必然”而不符合文意从而不该选。

【作者简介】

洪丰乔,高级教师,执教于安徽省舒城县龙河中学,发表文章多篇,在教育教学教研中和文学竞赛中多次获奖。

在德克士门前跳舞的男人阅读答案 第4篇

在德克士餐厅里,儿子间我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他说:“你??,那些爷爷奶奶,他们自己根本不吃,只是买给身边的孩子吃。”我一桌一桌地看过去,真是这样。

这时,一对母子模样的人走进来。母亲有六七十岁,瘦瘦的,很精神,耳朵上戴着助听器。儿子是个已经发福的中年人,头上有星星点点的白发,显得老相。

我和儿子继续按原来的思路猜测,可这一回,我们俩错了。点餐时,老太太的表现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她的主意随时会变,吃什么已大费周折,喝什么更是伤透脑筋。后面排着队的人颇有烦言。儿子略催了催,她竟大发脾气,将助听器摔在地上。在众人惊骇的耳光中,那个儿子脸色平和地收拾起坏了的助听器,不尴尬,亦不恼。

终于,他们端着食物出来了。没想到,老太太对座位的挑剔比年轻人挑恋人更严格,挑来挑去,忽然,她走过来,指着我们的桌子,要坐这里。中年人有些为难,讪讪地朝我们笑。我赶紧招呼儿子挪到我身边,让老太太坐下。中年男人感激地一笑,放下手里的餐盘,也坐下来。至此,我替他长吁了一口气。

老太太胃口奇好,孩子般香甜地咀嚼着。中年男人不吃,只是静地看母亲吃,眼神反而像个宽厚的父亲溺爱着家中的小女儿。

门一开,两位年轻活泼的员工领着一队孩子进来了。他们刚刚在门前跳完舞,每个孩子都拿着一条围巾,男孩是蓝色的,女孩是红色的。老太太的眼睛,在一瞬间就直了,她指着红围巾问儿子要。

中年男人走过去。要求买一条。服务员去问领班。领班满脸抱歉地回答,这是给参加跳舞的小客人的赠品,对成年人不卖,也不赠送。老太太委屈得眼圈都红了,不吃,也不喝,任性地一定要那条围巾。周围,有人窃笑。

又有一群笑闹着的孩子准备起舞了。中年男人忽然站起来,恳切地托付我,代他暂时照看母亲。然后,他走向领队的女孩:“我母亲在这里,我也应该算是一个孩子,请让我也参加跳舞。替母亲领一条红围巾。”女孩愣住了,过一会儿,她勇敢地点点头。

餐厅里知情的人在窃窃私语,说的是这个男人。他幼时即允诺母亲,要让她过上好日子。读书时却成绩平平,那么用工,也没考上大学。成年后,为了那个爱吃西餐的母亲,竟与人合伙开起了本市第一家西餐厅,可没多久,??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了。

后来,他当过搬运工,看护过病人。现在开出租。妻在商场做清洁工,贤惠朴实,孩子聪明懂事。老太太在丈夫去世时,精神受到刺激,耳朵也听不见了,性格变得暴躁。可一家人都疼她爱她,让小区里的其他老人都羡慕不已。

忽然,老太太起身往外走,我和儿子慌忙跟上去。外面,已经站了很多人。这个近四十岁的男人,被戴上了滑稽的.卡通头饰,他站在队伍的最后面,与整个场面格格不入。音乐欢快地响起来,这是一只快舞。

在三月的阳光下,在一群烂漫的孩子中间,一个体态臃肿的男人艰难地转圈、跳跃,与小朋友拉手,踢腿,忽而向左,忽而向右,滑稽地摇晃着脑袋。他身体僵硬,手忙脚乱,似一个卖力而不出彩的小丑。尽管如此,每一个动作,他依然做得非常认真。我清楚地看见,领舞的女孩在转身时,眼里有闪闪的泪光。

终于,满头大汗的男人拿到了围巾,他跑过来替母亲系在颈上。老太太欢喜地转过身,在窗玻璃上照着,她听不见身后响起的热烈掌声。

中年人再三地向我道谢。儿子好奇地问他:“这位奶奶抚养你,是不是吃过很多苦?”他微微一笑:“请你记住,只要做了母亲,就算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难,也一样有资格享受世上最好的爱。”十二岁的儿子,目光里顿时充满了敬意。

(选自《青年文摘》9月红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儿子略催了催,她竟大发脾气,将助听器摔在地上”一句中加着重号的词有什么作用?

3、文中描写的是一位孝顺的儿子,这位儿子为了母亲做了哪几件事?

4、读了这篇文章,你发现文章中的儿子除了孝顺之外,还有哪些特点?

5、读了本文后,有同学说:“面对脾气暴躁的母亲,他一味地迁就,这是愚孝,不值得欣赏。”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

1、一位人到中年的儿子为了让母亲得到喜欢的围巾跟在孩子后面在德克士门前跳舞。

2、这两个词语突出了母亲的脾气暴躁,蛮横,从侧面烘托了儿子的孝顺。

3、①为了爱吃西餐的母亲开西餐店。②陪母亲吃饭,自己不吃。③为了得到母亲喜欢的赠品在一群孩子中跳舞。

4、文章中的儿子除了孝顺之外,还有信守诺言,懂得感恩,很勇敢,不畏惧世俗的眼光,能吃苦等特点。

植树的男人读后感 第5篇

一个老男人在极致的孤独里活得不失目标而精致,是的,是精致。一个牧羊的老人,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刚刮过胡子,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打的细密整齐。这是第一个触动内心的地方,生活本身只有自己,就算没有观众,也不需要观众。

我不懂种树是否是他生活的目标或者全部,只是他每天都去做了这件事,我也不懂他是否预知了未来的变化,只是他让时间发挥了最大的价值。相比蝴蝶效应,这样的结尾的起因并不是扇扇翅膀这么简单和容易,但富饶的土地,丰富的物种,死而复生的泉水,更多的生命,更多人的幸福生活的确就是35年前他在废墟和荒漠上种下的第一颗树开始而带来的。但所有这一切的变化又跟他好似没有关系,他继续做他自己的事,种出来更多的森林。他自信,平和,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连语言也是多余的。只是为了种树而已,能不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刚好改变了环境改变了人类跟他也好似没有关系。如果无为而为是成事的最高境界,那他已经超越最高境界了,他已经毫不在乎这结果,只是毫无改变地继续自己要做的事。

窗外的阳光很好,庆幸自己还有闲L欣赏美丽时,突然发现自己仍然在观赏风景,而没有去创造风景,我依然只是在发现自己的内心,而没有去改变它。

再看“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已经不励志了。你盛不盛开跟蝴蝶有什么关系呢?蝴蝶来不来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与困难的斗争,所有所做的事情,不一定是为了绽放自己。不因荒漠而焦灼不安,也不因茂盛而居功自傲,就算一切因你而来,因你而改变也都跟你了无关系,生命不息,脚步不止,努力去“种植”吧。

努力创造风景,但不必在这风景里,热闹和风景都是他们的。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