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层技术范文(精选12篇)
转换层技术 第1篇
竖向钢管支撑受压时会产生轴向变形,这会导致各楼层楼板的挠度不相同,上部楼层楼板的挠度将大于下部楼层楼板的挠度,从而上层楼板分担的竖向施工荷载将大于下层楼板所分担的竖向施工荷载。
转换层厚板施工时,即使采用从厚板的板底一直支撑到首层地面或地下室底板的这种多层连续支撑方法,也不一定能够满足承载力的要求。除非支撑架搭设得非常密集,确保承担厚板转换层施工荷载的各楼层楼板的挠度差别不大。而这样处理的结果常常是支撑架各立杆的间距小得无法让工人进去操作。这正是转换层厚板“叠合浇筑法施工”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2 叠合梁承载能力的计算
文献[1]系统介绍了叠合梁正截面和斜截面的受力性能。提出叠合面的构造措施在能够保证叠合梁上下两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工作的情况下,叠合梁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能力有以下特点。
(1) 按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叠合梁“正截面承载力”,结果表明试验值与计算值符合良好且偏于安全。
(2) 叠合梁在满足正截面受力控制的叠合参数ah≥0.03和am0.70的设计条件时,叠合梁的“斜截面承载力”将不低于同条件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式中ah=h1/h,为预制截面高度上h1与叠合截面高度h之比;am=m1/mul,为叠合前第一阶段荷载作用跨中弯矩M1与预制截面极限承载弯矩mul之比。
目前普遍认为,叠合梁的“正截面”及“斜截面”的承载力均高于普通梁,提高的部分可作为安全储备。而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及《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T191-96) 也给出了叠合梁的相关设计条款,指出叠合式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及“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按普通梁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
3 叠合面浇筑时的处理措施
为使转换厚板的整体性能不因混凝土分两次浇筑而降低,必须对两次浇筑的叠合面采取特殊处理措施,以保证上下两层混凝土板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工作。
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都对叠合面受剪承载力作过研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1977年至1985年国家规范重点科研课题“装配整体梁板设计方法研究”专题科研组、山东建筑科学研究所、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等单位都对叠合梁板的叠合面所做的大量试验研究。他们得到的结论之一是:对于叠合板,具有划毛的加工叠合面纵使没有联系箍筋也可保证叠合板的整体工作性能。20世纪80年代后期叠合结构专题研究组又进行的“低周反复荷载下预应力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在所有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中,只有处理方式为光滑面的一块叠合板发生了叠合面破坏,其余自然粗糙叠合面无结合筋的叠合板在低周反复荷载下并未发生叠合面破坏情况。在90年代,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侯建国和贺采旭也做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叠合面受力性能研究[3],试验的10块压痕面叠合板均为正截面或斜截面破坏,而不是叠合面被剪开。上述两个单位进行的试验中,叠合板破坏时的平均剪应力均远远大于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规定的叠合面允许剪应力值0.4N/mm2,可见粗糙叠合面是具有一定抗剪能力的,粗糙叠合面通裂破坏的可能性不大。2002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聂建国等人进行了高强混凝土叠合板的抗剪性能研究[2]。试验表明,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对高强混凝土叠合板而言,叠合面可以配有抗剪钢筋,也可以采用自然振捣、抹光和拉毛等方式,这些构造措施都能保证叠合面抗弯承载能力的充分发挥而不发生沿叠合面的剪切破坏。
总知,大多数的试验表明,自然粗糙叠合面能够保证叠合板的叠合面上下两部板作为一个整体工作。但转换层厚板与普通板相比有其特殊性,通过借鉴普通叠合板及叠合梁的研究成果,对于转换层厚板的叠合面,本文建议按以下方式来处理。
(1) 首先计算出叠合面上的剪应力,注意不能用基于Mindlin板理论的单元来计算,应该采用更精确的单元,比如实体单元。不能采用Mindlin板理论的原因是该理论有三个主要的假设,根据这几个假设计算出的厚板剪应力tyz、txz只是x、y的函数,即在板厚方向tyz、txz的值不变。可见Mindlin板理论计算叠合面上的剪应力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 (图1) 。
(2) 不能直接利用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J10-89) 中给出的叠合面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对厚板转换层叠合面进行计算。因为该式在推导中作了如下假设: (1) 采用图2所示的脱离体作为计算模型; (2) 假定内力臂Z=0.85h0; (3) 考虑到叠合梁抗剪试验中 (特别是对于ah>0.4的常用叠合梁) 较少出现斜裂缝沿水平叠合面发展的情况,把49个剪切面配箍的剪切试件试验结果的线性回归式适当偏高取用为。以上三个假设对于普通梁 (这里的“普通梁”是相对“深受弯构件”而言) 是合适的,但对于转换层厚板则不合适并且厚板中的暗梁还常常属于“深受弯构件”。
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中给出的叠合面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为V1.2ftb h0+0.85fyvASVh0/s,这个公式与GBJ 10-89规范中的公式非常相似,其推导原理是一样的。
(1) 对于厚板的暗梁,本文建议直接采用规范编制过程中所采用的49个剪切面配箍的剪切试件试验结果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89) 采用的脱离体计算模型的线性回归式,把叠合面上的剪应力t代入此式进行叠合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2) 对于厚板非暗梁区,建议设置0.3%的抗剪结合筋,理由:首先,大多数的试验表明,即使没有联系箍筋的自然粗糙叠合面也能够保证叠合板的叠合面上下两部板作为一个整体工作;其次,为提高叠合面的可靠度,应该设置叠合面抗剪结合筋,而试验表明[4],叠合板的叠合面抗剪结合筋ρsv≥3%时,抗剪结合筋对叠合面实测剪应力的没有明显影响。
(3) 叠合面的处理可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叠合式受弯构件中的内容,即暗梁叠合面可采用凹凸不小于6 mm的自然粗糙面,厚板非暗梁区域表面应做成凹凸不小4 mm的人工粗糙面。
4 板底纵向受拉钢筋应力的控制要求
二次受力叠合结构的底部受拉钢筋具有应力超前的现象,而应力超前会导致结构的裂缝宽度及挠度增大,使得纵向受拉钢筋在使用阶段就可能处在接近屈服强度的高应力状态,并较早地达到屈服强度;如果应力超前值过大,则会引起结构安全储备严重降低,进而不能满足正常的使用要求,使叠合结构失去应用价值,因此必须对纵向钢筋的应力加以控制。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对钢筋混凝土叠合式受弯构件的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作出如下规定:σs1k+σs2k0.9fy,式中σs1k是在弯矩M1GK (M1GK为预制构件自重、预制楼板自重和叠合层自重标准值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值) 作用下,预制构件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σs2k是在弯矩M2K (M2K是第二阶段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在计算截面上的弯矩值) 作用下,叠合构件纵向受拉钢筋中的应力增量。设计时可以参考该规范的上述要求,对叠合浇筑的转换层厚板板底纵向受拉钢筋应力进行控制。
5 结束语
(1) 钢管支撑的轴向变形对施工荷载在各层楼板间的传递有很大的影响,各层楼板承受的竖向施工荷载自上而下衰减很快。转换层厚板施工时,即使采用从厚板的板底一直支撑到首层地面或地下室底板的这种多层连续支撑方法,也不一定能够满足承载力的要求。
(2) 根据叠合梁原理及前人的试验结果,推测在叠合面不先破坏的情况下,同时叠合参数ah和aM满足一定要求时,叠合浇筑施工法不会对厚板的承载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3) 厚板的暗梁,建议直接采用规范编制过程中所采用的49个剪切面配箍的剪切试件试验结果的线性回归式,把叠合面上的剪应力t代入此式进行叠合面抗剪承载力验算;对于厚板非暗梁区域,建议设置0.3%的抗剪结合筋。
(4) 应对厚板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作出控制,可参考现行规范中叠合式受弯构件的纵向受拉钢筋应力要求σs1k+σs2k0.9fy0。
参考文献
[1]赵顺波, 张新中.混凝土叠合结构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
[2]聂建国, 陈必磊.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 2003, 33 (12) .
梁式转换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第2篇
2.1斜撑杆的技术施工
斜撑杆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中首先要考虑的施工技术方案,在实际的运用中,斜撑杆的技术要保持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的设定一般是小于等于四十五度,在设置柱体之间的相互距离时,应保持大约一米的距离,这样可以使梁底模板和斜撑杆保持一致的协调度,从而完成统一布局,另外,在斜撑杆上部与模板底部外钢楞互相连接时,做好一定的措施准备,比如防滑措施,需要对双扣件的使用进行详细的使用了解,才能保证正确使用,同时在实际的施工作业中,梁下斜支撑架和排架要同步设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做好相关的设置准备,确保施工压力相同。
2.2同立杆的技术施工
在整个模板施工技术应用中,立杆施工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施工中,要做好同立杆的技术施工,保证技术施工的安全性能,避免出现滑动现象,对此,可以采取在同立杆下部垫上钢垫,以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
2.3支撑钢管技术施工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技术研究 第3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城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一般高层建筑都设有结构转换层,由于结构转换层构件的跨度和截面尺寸大,混凝土强度高,钢筋含量也高,所以,造成施工难度加大。文章以具体工程为背景,系统介绍了高层建筑梁转换层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仅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模板钢筋混凝土
1工程概述
某高层建筑,地下2层,地上22层,工程集商业,办公、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结构形式为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转换层设在第五层楼面,楼板厚200mm,凡梁上部重新设框架柱的部位,共设计有5榀工字形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大梁4KL507(700×3200)和1 KL508(700×3600),其跨度1 51 50mm。据测算KL-507线荷载(包括本身自重,楼面自重和施工荷载)101.58KMm,自重1538.94KN,KL-508线荷载108.58KN/m、自重1644.99KN。以上数据给我们提出了三个需要解决的施工问题:①转换层大梁模板的支承;②大配筋梁的钢筋组装;③大体积砼的裂缝控制。
2结构转换层大梁模板的支承
在施工方案的讨论中,共提出三种方案。其一是从地下室基础筱板顶面开始,逐层设置钢管支撑架至转换层底部;其二是钢梁支托方案;其三是采用叠合式受弯构件即分层浇筑。通过对上述三个方案的对比,最后选择了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叠合式受弯构件施工方案。将每榀框梁的施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施工大梁1.4m高度的砼,经数日养护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C40)的80%时,便有充足的单独承担第二次浇筑荷载的能力。这样可将KL-507自重减轻52%,KL-508自重减轻55.9%。当转换层框架梁系经第一次浇筑成“半成品梁”后,由于其下支撑架均未拆除,故续加于“半成品梁”上的荷载理应由“半成品梁”的第三、四层相应支承梁共同承担。本工程中5榀“半成品梁”的刚度均远大于与之相对应的第三、四层,支承梁刚度的总和。故第一次浇筑的“半成品梁”本身具有单独承担至转换层梁顶的施工荷载的能力,达到安全和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第二阶段施工大梁1.8m和2.2m高度的砼。
具体施工技术要求如下:
2.1大梁各施工阶段保证设置可靠支撑是本工程施工中关键之一。采用组合钢模板,侧模用扁铁拉杆,保证模板不变形。由于两厅层高9m。垂直支撑采用48壁厚3,5mm双立杆支撑,立杆纵横间距为500mm,用扣件纵横连接,步距1.2m。纵横立杆每排设置剪力撑,同时还增设木支撑加固。
2.2在梁的两端自边柱边起400mm,每间隔500mm分别各设置五条横向企口缝,以增强叠合层结合部位剪力,计算中可不考虑,作为抗剪安全储备。
2.3第一次封堵侧模板之前,要将梁底模板内杂质清理冲洗干净,并要将边柱的水平施工缝凿毛,清理掉砼凝结时产生的水泥簿膜。浇筑前将水平施工缝用清水冲洗干净.钢筋入模绑扎成型后,经自检,互检和甲乙双方隐蔽验收符合图纸设计后封堵模板,第一次封堵侧模板高度1.4m。浇筑第一阶段砼。第二次砼浇筑之前,将叠合层结合部位和两端各设置的五条横向企口缝硷凿毛清理冲洗干净,封堵梁侧模板至设计高度,该梁第二阶段砼浇筑和转换层(五层结构层)整体浇筑,为了防止砼对梁的侧模产生的侧压力,采用扁钢拉杆,拉杆纵横间距均为400mm。
2.4在叠合梁施工中规定第一阶段砼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才能进行第二阶段砼施工。为此每榀梁在每一阶段砼施工完的同时,各做三组试块,第5天试压一组,第7天试压一组,第28天试压一组.当时南宁地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砼强度上升比较快,且在砼内掺有高效早强减水剂,第5天强度就超过80%。
2.5该五榀梁的起拱控制在50mm左右。
2.6按原设计要求:梁、板,柱砼强度等级均为C40。该五榀梁跨中柱传递荷载是随着施工层数增加逐层传递的,而且是叠合施工后传递的,可参照普通的受弯构件规定计算。上述计算已考虑中柱全部荷载总和。
3转换层的钢筋工程
一般说来,转换层大粱的配筋(主筋及箍筋)均有直径大、数量多,间距密的特点,加之截面既宽又高,给主筋,箍筋就位、绑扎和超长纵筋的接头处理带来困难。现以KL—508粱为例,介绍我们的做法:梁底模完工后,便在其上装设钢筋托架,以解决大梁面筋支托困难,面筋架设按“主一次一上一下”的顺序进行,即先安放主梁第二排面筋,再安放次梁的第二排筋,接着仍按此顺序安放主、次梁的第一排面筋,之后便可进行套箍作业,继而穿插主、次梁底筋并与箍筋作定位绑扎,最后由操作工人在梁外穿插并绑扎梁侧腰筋,钢筋托架不予拆除,浇人梁内。由于转换层大梁中32主筋长达18m,我们按接头设置要求采用闪光对焊工艺。
4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
由于转换层的大梁截面尺寸均较庞大,所以它们的抗拉刚度大干立拄的侧移刚度。也就是说,大梁受到的外约束应力很小,因此外约束应力的作用而导致大梁发生影响结构使用的贯穿性裂缝的可能性甚微.所以施工时我们关注的重点便集中于防止由于混凝土水化热的不均匀降温和不均匀收缩引起较明显的自约束应力、导致大梁表面开裂这一方面。本工程在控制裂缝上采取了如下措施:
4.1 525#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加水泥量15%的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以尽量减少混凝土水化热的产生。
4.2严格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泥量,规定石子、黄砂含泥量均不得大于1%。以减少砼的干缩。使用在该五榀梁的粗骨料必须过筛加工,砼搅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砼配合比计量精度,尤其要严格控制水灰比的精度,在设计配合比时,掺人高效早强减水剂。
4.3浇砼时作好泌水的排除。浇砼时砼面应有一定坡度并在模板上留出排除泌水的孔洞,以利提高混凝土的质量、施工缝的接合和提高抗裂性能。
4.4大梁的分层浇筑,同时也起到了便于浇筑时散热、减少构件内、外温差、减少温度应力的作用。在第一次浇筑砼时还对各梁的梁芯进行了定时的测量、并据此绘出温度曲线。其作用一是确定第二次浇混凝土的时间(当温度曲线处于下降段时),二是确定拆模时间。
4.5加强养护:养护主要是为新浇构件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
5结论
本工程五榀叠合式大梁是2007年2月中旬结构施工的,两年的时间观察是安全可靠的。笔者认为结构转换层的施工,要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有二个方面,一是梁系模板的支撑,二是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首先,采用分层浇筑以卸荷,同时充分发挥作为支承体系的第三、四层楼面及经第一次浇筑后形成的“半成品梁”承载潜力的方法。其次,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把注意力集中于防止表面裂缝的发生,采取了适当的措施以降低温变应力,提高混凝土的极限位伸强度。在采取以上措施后,本结构转换层施工相当顺利,当然,对于梁系模板的支撑,也可以由其它途径解决,如结构转换梁系在施工图中便设计成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劲性钢筋本身形成可受转换层施工荷载的结构等。这些将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了。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博学怡.带转换层高屡建筑结构设计建议.建筑结构学报2004.20(2):12--22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技术研究 第4篇
某高层建筑, 地下2层, 地上22层, 工程集商业, 办公、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结构形式为框架一剪力墙, 结构转换层设在第五层楼面, 楼板厚200mm, 凡梁上部重新设框架柱的部位, 共设计有5榀工字形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大梁4KL507 (7003200) 和1KL508 (7003600) , 其跨度15150m m。据测算KL-507线荷载 (包括本身自重, 楼面自重和施工荷载) 101.58KN/m, 自重1538.94KN, KL-508线荷载108.58KN/m、自重1644.99KN。以上数据给我们提出了三个需要解决的施工问题: (1) 转换层大梁模板的支承; (2) 大配筋梁的钢筋组装; (3) 大体积砼的裂缝控制。
2 结构转换层大梁模板的支承
在施工方案的讨论中, 共提出三种方案。其一是从地下室基础筏板顶面开始, 逐层设置钢管支撑架至转换层底部;其二是钢梁支托方案;其三是采用叠合式受弯构件即分层浇筑。通过对上述三个方案的对比, 最后选择了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叠合式受弯构件’施工方案。将每榀框梁的施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施工大梁1.4m高度的砼, 经数日养护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C40) 的80%时, 便有充足的单独承担第二次浇筑荷载的能力。这样可将KL-507自重减轻52%, KL-508自重减轻55.9%。当转换层框架梁系经第一次浇筑成“半成品梁”后, 由于其下支撑架均未拆除, 故续加于“半成品梁”上的荷载理应由“半成品梁”的第三、四层相应支承梁共同承担。本工程中5榀“半成品梁”的刚度均远大于与之相对应的第三、四层, 支承梁刚度的总和。故第一次浇筑的“半成品梁”本身具有单独承担至转换层梁顶的施工荷载的能力, 达到安全和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第二阶段施工大梁1.8m和2.2m高度的砼。
具体施工技术要求如下:
2.1 大梁各施工阶段保证设置可靠支撑是本工程施工中关键之一。
采用组合钢模板, 侧模用扁铁拉杆, 保证模板不变形。由于两厅层高9rn。垂直支撑采用Φ48壁厚3.5mm双立杆支撑, 立杆纵横间距为500mm, 用扣件纵横连接, 步距1.2m。纵横立杆每排设置剪力撑, 同时还增设木支撑加固。
2.2 在梁的两端自边柱边起400m m, 每间隔500m m分别各设
置五条横向企口缝, 以增强叠合层结合部位剪力, 计算中可不考虑, 作为抗剪安全储备。
2.3 第一次封堵侧模板之前, 要将梁底模板内杂质清理冲洗干
净, 并要将边柱的水平施工缝凿毛, 清理掉砼凝结时产生的水泥簿膜。浇筑前将水平施工缝用清水冲洗干净.钢筋入模绑扎成型后, 经自检, 互检和甲乙双方隐蔽验收符合图纸设计后封堵模板, 第一次封堵侧模板高度1.4m。浇筑第一阶段砼。第二次砼浇筑之前, 将叠合层结合部位和两端各设置的五条横向企口缝砼凿毛清理冲洗干净, 封堵梁侧模板至设计高度, 该梁第二阶段砼浇筑和转换层 (五层结构层) 整体浇筑, 为了防止砼对梁的侧模产生的侧压力, 采用扁钢拉杆, 拉杆纵横间距均为400mm。
2.4 在叠合梁施工中规定第一阶段砼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 才能进行第二阶段砼施工。
为此每榀梁在每一阶段砼施工完的同时, 各做三组试块, 第5天试压一组, 第7天试压一组, 第28天试压一组.当时南宁地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 砼强度上升比较快, 且在砼内掺有高效早强减水剂, 第5天强度就超过80%。
2.5 该五榀梁的起拱控制在50m m左右。
2.6 按原设计要求:梁、板, 柱砼强度等级均为C40。该五榀梁跨
中柱传递荷载是随着施工层数增加逐层传递的, 而且是叠合施工后传递的, 可参照普通的受弯构件规定计算。上述计算已考虑中柱全部荷载总和。
3 转换层的钢筋工程
一般说来, 转换层大粱的配筋 (主筋及箍筋) 均有直径大、数量多, 间距密的特点, 加之截面既宽又高, 给主筋, 箍筋就位、绑扎和超长纵筋的接头处理带来困难。现以KL508粱为例, 介绍我们的做法:梁底模完工后, 便在其上装设钢筋托架, 以解决大梁面筋支托困难, 面筋架设按“主次上下”的顺序进行, 即先安放主梁第二排面筋, 再安放次梁的第二排筋, 接着仍按此顺序安放主、次梁的第一排面筋, 之后便可进行套箍作业, 继而穿插主、次梁底筋并与箍筋作定位绑扎, 最后由操作工人在梁外穿插并绑扎梁侧腰筋, 钢筋托架不予拆除, 浇人梁内。由于转换层大梁中Φ32主筋长达18m, 我们按接头设置要求采用闪光对焊工艺。
4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
由于转换层的大梁截面尺寸均较庞大, 所以它们的抗拉刚度大于立拄的侧移刚度。也就是说, 大梁受到的外约束应力很小, 因此外约束应力的作用而导致大梁发生影响结构使用的贯穿性裂缝的可能性甚微.所以施工时我们关注的重点便集中于防止由于混凝土水化热的不均匀降温和不均匀收缩引起较明显的自约束应力、导致大梁表面开裂这一方面。本工程在控制裂缝上采取了如下措施:
4.1 525#普通硅酸盐水泥, 掺加水泥量15%的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 以尽量减少混凝土水化热的产生。
4.2 严格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泥量, 规定石子、黄砂含泥量均不得大于1%。
以减少砼的干缩。使用在该五榀梁的粗骨料必须过筛加工, 砼搅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砼配合比计量精度, 尤其要严格控制水灰比的精度, 在设计配合比时, 掺人高效早强减水剂。
4.3 浇砼时作好泌水的排除。
浇砼时砼面应有一定坡度并在模板上留出排除泌水的孔洞, 以利提高混凝土的质量、施工缝的接合和提高抗裂性能。
4.4 大梁的分层浇筑, 同时也起到了便于浇筑时散热、减少构件内、外温差、减少温度应力的作用。
在第一次浇筑砼时还对各梁的梁芯进行了定时的测量、并据此绘出温度曲线。其作用一是确定第二次浇混凝土的时间 (当温度曲线处于下降段时) , 二是确定拆模时间。
4.5 加强养护:养护主要是为新浇构件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
5 结论
本工程五榀叠合式大梁是2007年2月中旬结构施工的, 两年的时间观察是安全可靠的。笔者认为结构转换层的施工, 要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有二个方面, 一是梁系模板的支撑, 二是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首先, 采用分层浇筑以卸荷, 同时充分发挥作为支承体系的第三、四层楼面及经第一次浇筑后形成的“半成品梁”承载潜力的方法。其次, 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 把注意力集中于防止表面裂缝的发生, 采取了适当的措施以降低温变应力, 提高混凝土的极限位伸强度。在采取以上措施后, 本结构转换层施工相当顺利, 当然, 对于梁系模板的支撑, 也可以由其它途径解决, 如结构转换梁系在施工图中便设计成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 使劲性钢筋本身形成可受转换层施工荷载的结构等。这些将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了。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大城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一般高层建筑都设有结构转换层, 由于结构转换层构件的跨度和截面尺寸大, 混凝土强度高, 钢筋含量也高, 所以, 造成施工难度加大。文章以具体工程为背景, 系统介绍了高层建筑梁转换层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仅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模板,钢筋,混凝土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博学怡.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议[J].建筑结构学报.2004.20 (2) :12—22.
转换层技术 第5篇
近年来,城市建设无论是在发展速度还是在发展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城市高层建筑不断增多。然而,许多高层建筑的建筑功能还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城市建筑物的功能性,对于高层建筑结构形式的转换显得尤为重要。梁式转换层施工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能够很好的实现建筑结构之间的转换。目前梁式转换层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梁式转换层的施工实践中,其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在为了保证梁式转换层的施工质量,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掌握施工方法,把控施工要点,实现建筑结构的有效转换。
1、梁式转换层概述
梁式转换的转换层施工中常用的转换方式,在实现建筑物结构转换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施工情况,梁式转换层的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从施工方式来说,有单跨和多跨之分,从施工材料方面来说,有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等。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综合上述因素,根据转换梁的转换方式和结构特点,日常施工中常用的梁式转换层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梁式转换结构类型
因此,在梁式转换层施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和现实条件,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施工方案设计,选取恰当的转换结构,保证梁式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梁式转换的施工技术和相关技术规范的培训,规范施工行为,保证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的工程质量。
2、工程案例
某工程项目的高层建筑工程集商业和住宅于一体,拟用建筑面积为25000O,商业用地面积为12480O,建筑高度为98.5m,共33层。在5层和6层之间设置转换层,转换层以下使用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以上则是剪力墙结构。在转换层部分采用梁式建筑转换层的施工方法,在转换层结构中,横截面尺寸控制在1000(厚)1950(高)之间。
3、梁式转换层施工的技术要点
3.1、转换层施工顺序要点
在高层建筑施工转换层的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转换层的施工质量,应严格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施工作业,其大致施工流程如下:首先进行钢筋绑扎作业,对要设置转换层的楼层结构部分的钢筋进行绑扎,进行模板安装。
然后在大梁底部进行混凝土浇筑,进行转换梁钢筋的绑扎,在转换梁侧模安装完成之后,进行转换梁底部的混凝土浇筑作业,转换梁底部的浇筑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浇筑位置,保证转换梁的牢固程度。在所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一定强度之后,进行顶部浇筑。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注意对施工缝的预留。一般情况下,在转换过程中预留2条施工缝,根据浇筑的具体位置进行预留。
3.2、模板及支架施工
在梁式转换层的施工过程中,模板的设计和安装对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是施工中的关键步骤。
3.2.1、斜撑的技术要点
在进行斜撑施工中,要将斜撑的角度控制在45°的范围之内,保证斜撑杆与外部钢筋结构相协调。为了保证模板安装的质量,必须要保证支撑杆的牢固程度。依据施工图纸来确定支撑杆的位置和支撑间距,使支撑杆与下部支撑板同时受力,降低模板的负荷,提高模板的稳定程度。
3.2.2、钢管支撑的技术要点
在对模板进行支撑的过程中,注意安装的牢固程度,检查所用模板连接处是否牢固,支持杆是否与墙体紧密结合,减少钢管对模板的压力。在模板支架搭建的过程中,要选用规格较高的钢管,确保搭建的支架负荷能力,避免因压力过大导致支架散架,不仅影响施工的进度,还会极大的危害施工的质量,增加工程资金投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2.3、模板拆除的技术要点
在浇筑混凝土完全固结,强度满足能够工程施工的要求之后,确保模板拆除之后不会对混凝土固结体的质量产生影响,才能进行模板的拆除作业。模板的部位不同,所承载的负荷压力也不相同,对固结强度的要求也不相同,不同部位模板拆除的强度要求如表1所示。
表1模板拆除强度要求表
影响模板拆除的因素除了固结强度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模板负荷压力的大小。按照承重能力由小到大依次进行拆除。在拆除过程中,时刻注意固结体的情况,如果出现异常或者松动现象,要立刻停止拆模作业,组织技术人员对现场情况进行勘测,确认无质量问题之后才能继续拆除。
3.3、钢筋绑扎的技术要点
在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过程中,转换层大梁交界处需要用到大量的钢筋以保证转换层的承载能力。在下料的过程中,要根据转换层的着力点和承载部位,合理规划钢筋放置的位置,做好钢筋的绑扎,对受力钢筋的接头进行焊接。转换层中所用的钢筋之间进行连接时,根据钢筋的位置和受力情况选取不同的钢筋连接方式,在保证钢筋连接牢固程度的同时,尽量节约工程成本。
3.4、混凝土浇筑的技术要点
在梁式转换层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对于整体的工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首先要保证在混凝土浇筑时原材料的供应充足,避免出现混凝土浇筑中断的现象,影响浇筑质量。其次,为了保证浇筑质量,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根据浇筑的总高度合理划分每一层的浇筑高度。等到混凝土出现泛浆现象之后才能停止振捣作业。对振捣的质量进行检测,振捣不到位的地方组织人工进行捣实。
4、梁式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控制
4.1、确定抗震等级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梁式转换层施工之前,根据建筑的具体高度、地质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确定建筑物需要达到的抗震等级。根据抗震等级来对转换层上下部分的抗震能力进行设计,避免出现转换层抗震能力不足的情况,埋下安全隐患。对于竖向建筑来说,转换层部位的抗侧力要高于上一层的80%才能满足施工要求。
4.2、重视转换层结构平面设计布局
在转换层施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转换层的承载能力和抗震系数,还不能忽视转换层的平面设计布局工作,做到实用和美观的统一。在进行平面设计布局工作时,为了保证外部的美观,在技术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降低竖向构件的使用。现代建筑的设计已经不局限于建筑物的实用性,也在不断的追求建筑物的美观,展现独特的建筑魅力,所以在转换层的建筑施工中也要注意结构布局的美感。
4.3、做好原材料的检测和选配
高层建筑对于稳定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梁式转换层施工要做好原材料的质量把控,在梁式转换层施工中所采用的钢筋、混凝土要提前进行质量检测,检测合格后才能投入到施工过程中来,这是保障梁式转换层施工的质量的基础,减少安全隐患。在转换层钢筋进行配置的时候,根据不同位置的承载能力,选取相应规格的钢筋材料,保证梁式转换层的稳定性和负荷能力。对于钢筋的变形情况应配备专门人员进行观察检测,若钢筋形变过大,则应停止施工,对相关材料和设备进行调整之后,再重新进行施工。
4.4、混凝土的温控
温度对于混凝土的初凝及牢固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在混凝土浇筑作业的过程中,对混凝土的温度需要进行实时测量,当混凝土的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时,要对混凝土的温度进行调控。同时注意混凝土的养护作业,施工过程中常用的养护方法是薄膜覆盖法,混凝土表面用薄膜覆盖,减少水分流失,若施工环境温度较低,会影响混凝土的固结,可以在薄膜覆盖的基础上加盖帆布,增加混凝土的温度。此外,在混凝土养护期间,混凝土的表面要有充足的水分,这样混凝土在固结过程中不会出现裂缝。
5、结语
综上,通过对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要点的分析,探寻提高梁式转换层施工质量的有效方法,对该项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工作也在深入开展,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也不断增多,如何保证高层建筑功能的多样化,实现转换层结构的转变,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梁式转换层施工施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对于实现高层建筑功能多样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燕.浅谈高层建筑结构梁式转换层的设计与施工[J].建筑与发展,(05):152-154.
[2]李小强.浅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要点分析工[J].科学家,(01):131-133.
[3]吴锴.高层建筑大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要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9):239.
[4]力胜.某高层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探讨[J].山西建筑,2010(20):129-131.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探讨 第6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 转换层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033-01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在整体建筑物中起着重要的联结作用,通过结构转换层可以提供大的室内空间,为建建筑的提供大的入口,同时还可以在高层建筑中部提供大空间。所以需要对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施工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施工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从而确保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的质量,确保整体工程施工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1 转换层的受力特点
高层建筑转换层属于整个建筑物结构中受力的关键部位,其不仅需要承载着上部结构所传来的巨大竖向荷载,而且还处于内部状态与边界条件比较复杂的高层建筑下部,所以在转换层上下主体竖向结构进行布置时需要对其受力特点进行明确。
(1)要注意尽可能多的布置成上下主体竖向连续贯通,尤其是核心筒框架结构中,核心筒应尽量予以上下贯通。
(2)布置转换层上下主体时,要尽可能使水平转换构件传力直接,尽可能避免多级复杂转换。
(3)带转换层高层建筑受力复杂,不利抗震,应加强构造措施。
2 转换层结构的施工特点
2.1 结构尺寸大,楼面支撑荷载较重
对于转换层结构,其内部的改向通过引发截面内力来实现,这就导致其结构内部在分布上非常复杂,同时还要确保上部结构水平剪力要顺利的传往下部,所以作为转换层楼面,其所需要承载的荷载较重,所以对其楼面水平刚度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还需要转换层结构构件的尺寸在较大。
2.2 分层浇筑,利用先浇部分构件承载
由于转换层水平构件高跨比较大,所以需要截面弯曲时会有相对错动产生,需要在浇筑时进行特别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二次叠浇法进行施工,先浇部分构件,对叠和构件进行分析,并对分层处水平剪力对构件的影响进行具体的考虑,在情况需要时,可以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取得设计单位的配合,进行一次设计,从而对一次叠浇构件的施工及使用时的承载能力予以较好的保证。
2.3 结合下部结构,灵活布置支撑系统
当转换层上下层发生刚度和剪力突变时,则会对结构抗震性带来较大的景程,所以需要进行支撑系统的布置,对于支撑系统布置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需要根据建筑的下部建筑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灵活布置。
2.4 通过下部竖向构件卸荷
在转换层设计时,需要遵循强化下部,弱化上部的设计原则,这就需要在设计时,要对转换层下部主体结构的刚度进行强化,而对上部结构的刚度进行弱化,所以需要对下部结构竖向构件轴压比的限值具有较严格的控制,从而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样在进行转换层下部竖向构件施工时,则会确保其具有更好的延性和承载力储备,这样就可以使这部分承载力富余的竖向构件作为支撑的传力构件。
3 转换层施工技术
3.1 转换层钢筋工程
3.1.1 钢筋的翻样和下料
钢筋翻样前必须弄清设计意图,审核、熟悉设计文件及有关说明,掌握现行规范的有关规定。翻样时考虑好钢筋之间的穿插避让关系,确定制作尺寸和绑扎次序。
3.1.2 钢筋连接
由于转换层钢筋较密,采用合适的钢筋连接形式,可以大大降低施工的难度。一般转换层结构主筋接头采用闪光对焊、冷挤压套筒连接、锥螺纹接头连接、钢筋徽粗直螺纹套筒直连接;对于两端做弯头的钢筋,采用可调伸螺纹接头解决钢筋旋转的困难。
3.1.3 钢筋的绑扎与固定
当转换梁高度或转换板厚度较大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操作,常用的方法是制作合适的临时或永久支架系统。
3.2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1)转换层的竖向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开浇筑,先竖向的柱墙结构,后水平结构(梁、等板)。
(2)混凝土的浇筑方向应先中间、后周边,向两个方向推进,转换梁、板混凝土采用“一个坡度,薄层浇筑,一坡到顶,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方面,这样浇筑加大了混凝土部分工作面的面积,有利于混凝土部分水化热排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混凝土浇筑时模板的侧压力。
(3)节点部位的保证措施。由于转换层中的梁、柱和墙等节点部位施工过程中,往往其钢筋捆扎的都较为密集,所以需要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密实性进行重点关注。由于钢筋较为密集,所以通常都会选择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同时为了插入式振动器能够具有足够大的工作界面,则需要调整局部钢筋过于密集的地方。在浇筑过程中还要安排专人对墙和柱等竖向结构的侧模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与浇筑人员进行沟通,从而对出现问题部位加强振捣并补浇混凝土。在转换层墙、柱浇筑完成后18 h后,则需要在钢筋密集的节点进行质量检查,同时还要利用超声波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查,确保混凝土质量和强度都达到要求的标准。
(4)在对转换层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为了能够对混凝土内部的变化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握,则需要做好测温工作。在对混凝土内部测温时通常会利用热电阻传感器,将其埋设在混凝土内部,然后利用测温仪来对内部温度进行测量。利用导热性较好的铜箔将热阻传感器包好,测温导线夹在两个钢筋之间,这可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护好测温仪器,而且还能够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5)混凝土的养护。在转换层凝凝土浇筑完成后,当混凝土初凝后,需要立即采取养护措施,利用塑料薄膜及草袋子对其进行覆盖,并对其进行浇水,确保混凝土保持湿润状态。而在对厚板侧面及底面进行养护时,则需要保留模板,对部分钢模板部位也需要利用塑料薄膜和干草袋包起来对其进行保温,养护的时间不能少于半个月。
4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高层建筑转换层作为现代建筑行业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形式,其在施工技术上具有与其他建筑施工技术相同之处,但其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所以需要对其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摸索和研究,确保技术的创新性,特别是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各施工步骤都要建立在高层建筑转换层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在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发展中要涉及到建筑技术、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等诸多技术种类,确保在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和进步过程中要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和多角度的考虑,确保施工的质量,使整个建筑的质量能够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廖昌宇.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探讨[J].中外建筑,2010(6):153-154.
[2]谢国章.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质量监理控制[J].福建建材,2010(1):98-99.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 第7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
0 引言
随着高层建筑逐步向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方向发展, 同一座建筑中沿房屋高度方向建筑功能发生变化, 下部楼层作餐馆、商店和文化娱乐设施, 中部作为办公用房, 上部楼层布置旅馆、住宅;不同用途的楼层需要采用不同形式的结构。由于高层建筑结构上部楼层受力小, 下部楼层受力很大, 正常的结构布置应是下部刚度大, 墙体多、柱网密, 到上部逐渐减少墙、柱的数量, 以扩大柱网。这样, 建筑功能对空间的要求与结构的正常布置正好相反, 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 结构必须进行“反常规设计”, 即将下部布置大空间, 上部布置小空间;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 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 转换层将上部剪力墙转换为下部框架, 以创造一个较大的内部自由空间。实现这种结构布置, 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水平转换构件, 即转换层结构。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 结合对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施工技术实践,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高, 转换层结构施工难度大的问题, 系统介绍了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点, 以完善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工艺, 关键是确定转换层的施工技术方案, 确保转换层结构施工质量。
1 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原则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跨度和承受的竖向荷载均很大, 致使它的截面尺寸不可避免地高而大。其施工特点有:连续施工强度大, 施工过程复杂;结构整体性要求高, 一般不留施工缝, 要求整体浇筑;结构体积大, 水泥水化热温度应力大, 要预防混凝土早期开裂等。
在确定施工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 针对转换层的自重和施工荷载较大的特点, 应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 (2) 为防止新浇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对大体积转换层, 混凝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减小混凝土水化热。 (3) 针对钢筋骨架的高度大, 配筋多, 转换层的跨度和承受的荷载大的情况, 施工时应采取措施, 保证便于钢筋的布置和钢筋骨架的稳定。 (4) 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 应对转换梁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
2 工程应用实例
2.1 工程概况
厦门明发集团大厦是一座多功能的综合大厦, 平面呈L形, 长边142m, 宽21m;短边76m, 宽24m, 高层塔楼位于L形建筑的转角处, 大厦地上33层, 地下2层, 西裙楼为9层, 东裙楼为9层和7层, 总高度131m。裙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塔楼采用剪力墙结构, 第八层为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转换层。转换梁截面尺寸:1.0m2.8m、l.0m2.5m。
2.2 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
(1) 转换层模板的支撑系统。转换层的混凝土自重以及施工荷载是非常大的, 因此, 确定转换层底模板的支撑系统是转换层施工的关键。转换梁模板支撑系统如图1所示, 采用直径483.5标准钢管搭设模板支撑系统。钢管支撑只考虑承受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自重及施工荷载。根据计算必须用第八层以下两层的支撑传递至下面两层的楼盖系统承担。要求第七、八层顶板混凝土浇筑后, 梁板支撑模板均不能拆除。支撑体系立杆间距为500mm, 大横杆步距不大于1000mm, 梁下小立杆间距250mm, 在靠近杆顶和杆脚处, 各用水平连杆双向拉固, 剪刀撑设置在梁两侧的立杆垂直面上。立杆下采用通长铺设200mm50mm木枋配钢垫板, 整个支撑架按满堂脚手架的要求搭设。
梁模板采用18mm厚胶合板作模板, 梁背枋采用50mml00mm木枋配对拉螺栓用标准钢管固定。背枋间距500mm, 螺栓间距:水平500mm, 竖向400mm。梁模板安装时, 要求按0.25%L起拱 (L为梁的最大跨度) 。
(2) 转换层钢筋工程。正确地翻样和下料, 合理安排好钢筋就位次序是钢筋施工的关键。 (1) 钢筋翻样和下料之前必须弄清设计意图, 熟悉设计文件, 掌握有关规定。翻样时处理好钢筋之间的穿插避让关系, 确定制作尺寸和绑扎顺序。 (2) 全部采用锥螺纹接头连接、冷挤压套筒连接转换层结构主筋。为解决钢筋旋转的困难, 对两端做弯头的钢筋采用可调伸螺纹接头。 (3) 当转换梁高度或转换板厚度较大时, 在转换梁两侧搭设双排脚手架, 如图2所示。铺设第1层 (底层) 钢筋后, 从第2层钢筋开始, 在每跨梁内用2根短钢管找好标高, 扣接在两侧脚手架上, 作为钢筋的临时支托, 校正钢筋位置焊好支架后, 撤去短钢管。按此次序自下而上逐层放好水平钢筋及圆洞暗环梁钢筋, 绑好箍筋及“S”钩。
(3) 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施工时应注意叠合面的处理, 必要时在叠合面处采取特殊的构造处理, 以保证不降低转换层。同时应进行施工承载力验算。在确定本工程施工方案时考虑到第八层楼板无法承受上部转换梁自重和施工荷载, 需设置多层满堂钢管支撑体系。为减轻支撑的负荷, 利用迭合梁原理, 将转换梁分三层浇捣, 如图3所示。利用第一次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梁、柱作为传力系统与钢管支撑体系共同分担上部混凝土及施工荷载, 以减少楼板的压力。
第一次或第二次混凝土浇筑高度应比要求稍高50mm。在第一次或第二次混凝土浇筑后用高压水冲刷施工缝, 将积淀物冲刷掉。施工缝应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施工, 且施工缝处事先必须设附加插筋, 以增强抵抗剪切力的能力, 预留7根HRB335直径25的钢筋, 纵向间距500mm, 钢筋长度600mm。在大跨度超高度转换梁及转换厚板 (大体积混凝土) 施工时, 应采取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在施工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在大体积混凝土组织施工前, 首先应按下式计算每小时需要浇筑混凝土的数量即浇筑速度:V=BLH/ (t1-t2) (m3/h) , 式中:V--混凝土浇筑量 (m3/h) ;B、L、H--分别为浇筑层的宽度、长度、厚度 (m) ;tl--混凝土初凝时间 (h) ;t2--混凝土运输时间 (h) 。根据混凝土的浇筑量, 计算所需要运输工具和振动器的数量, 并据此拟定浇筑方案和进行劳动组织。
(2) 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气候及现场条件, 模拟计算整个施工中的温度状况, 对混凝土浇筑后一个月内的各部位温度的变化进行观察, 掌握其规律, 为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提供科学的预测分析和依据。
(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 控制混凝土表面与混凝土内部温度差小于25℃。工程中可应采取以下措施:常规保温法, 降温阶段以保温为主, 升温阶段以保湿为主;内降外保法, 即通水冷却降温, 减少混凝土表面与混凝土内部的温差, 然后在表面及底面采取保湿措施;蓄水养护法, 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2h, 随后进行蓄水养护, 蓄水高度一般为100mm。
(4) 采取下列措施选用水泥:优先选用火山灰硅酸盐水泥或水化热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为减少水泥用量, 相应降低水化热, 可掺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掺入减水剂, 使混凝土缓凝, 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 使升温延长, 降低水化热峰值。
(5) 在施工方法上可采取下列措施:采取先施工转换结构周围结构或墙体, 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热过快, 内外温差过大;在夏季高温气候施工时, 采用冰水搅拌, 以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采用分层施工, 每层厚300~500mm, 连续浇筑, 并在前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 将后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采用叠合梁原理, 将转换结构按叠合构件施工, 避免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高、温度应力过大对控制裂缝的不利影响。 (下转第116页) (上接第73页)
3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方案的应用实践, 提出四点施工建议。
(1) 对截面尺寸较大的转换构件宜按大体积混凝土组织施工。在进行转换结构截面承载力计算和挠度验算时, 还需考虑转换结构混凝土徐变、收缩的影响及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问题。在选用水泥方面和施工方法上, 应采取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和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措施。
(2) 转换结构的自重以及施工荷载较大, 必须对其模板支撑方案进行设计以保证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搭设支撑时, 要求上、下层支撑在同一位置, 以保证荷载的正确传递。同时应确定合理的拆除支撑的次序, 使施工阶段结构受力合理。
(3) 当转换结构下层空间高度较大, 难以设置脚手架支撑时, 可采用下列措施: (1) 转换结构采用内埋型钢 (或钢结构) 的办法, 型钢 (或钢结构) 可用来支承浇捣混凝土时所需的模扳和脚手架, 以确保模扳和脚手架发生移动。 (2) 采用叠合梁原理将转换梁 (板) 混凝土分两次浇筑, 即采用一次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梁 (扳) 支承第二次浇筑的混凝土和施工荷载, 形成叠合梁 (板) , 以解决大梁 (厚板) 的施工荷载的传递问题。为保证第一次浇筑混凝土梁 (板) 和第二次浇筑混凝土叠合面的抗剪承载力, 将施工缝做成齿槽。
(4) 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 转换结构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与使用阶段是不同的, 应对转换梁 (或转换厚板) 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结构设计时, 应综合考虑转换结构的施工支模方案, 建立符合实际的力学分析模式, 达到设计和施工的统一。
4 结束语
转换层结构整体性要求高, 施工过程十分复杂, 增加了施工过程中的难度。结合转换层结构施工的特点, 施工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 将模板支撑、钢筋工程、浇捣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等问题, 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妥善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洽阳, 许桂森.高层建筑板式转换层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 2002, (3) .
[2]邓琼秋, 李剑.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大众科技, 2006, (5) .
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 第8篇
1 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的总楼层数为34层,其中地上32层,地下2层,该建筑工程的大屋面的总体高度将近100m,而建筑的总体施工面积达到了61 253m2,在建筑的第4层上,设置了相应的转换层结构,在对转换层结构的上部楼板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的结构体系最好是选用框架结构体系,而下部结构的施工体系则可以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上下两部分之间利用转换层结构进行结构体系的转换,在转换层上,楼板的尺寸为1421m,而所应用的钢筋的总重量达到了840t,铺设的混凝土总面积为2253m3,所选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2 确定施工方案
建筑转换层结构具有自身的重量,并且其施工的荷载总量为50.1KN/m2,针对转换层结构进行支撑,采用的主要支撑物就是常规的支模体系,如果仅仅依靠建筑转换层的下部结构来对转换层以及上部结构进行支撑,那么必会对下部结构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所以,需要采用分层卸载的方式,先在地下室到建筑地上4层设置好相应的支撑架,利用该支撑架来均匀受力,针对楼面的变形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整,使得荷载可以均匀的扩散到各个支撑架上,这样就不会使得下部结构遭到极大的破坏,进而就保障了下部转换层结构楼板的完整性,防止了楼板出现开裂的问题。
根据相关的分析以及计算的结果可以充分的了解到,转换层厚板的设定可采用的原理主要为叠合梁原理,这一原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能够将转换板进行上下两个层次的浇筑,下层结构的浇筑混凝土厚度要控制在0.6m厚,而上层结构浇筑的混凝土不仅要具有更高的强度,也需要将厚度控制在0.8m厚。在浇筑完下层结构的时候,再进行上层结构的浇筑,浇筑一定要严格的按照相应的顺序进行,同时要注意将上下两层的转换层钢筋进行捆绑扎实。
3 施工方法
3.1 模板工程
在转换层施工期间,1~3层的梁板支撑均不拆除,在第一步0.8m厚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在第二步1.0m厚混凝土浇筑前,松开三层模板支撑顶端横杆与立杆的扣件进行卸荷,然后再全部上紧,以使第一步0.8m厚混凝土板和模板支撑体系共同承受上部荷载。在第二步1.0m厚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全部模板及支撑。
3.2 混凝土工程具体措施
3.2.1 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
为使转换板的整板的承载性能不因混凝土分两次浇筑而下降,必须在两浇筑层结合面采取特殊处理措施,来保证两层混凝土板协同工作嵋。
预留坑槽:在先浇层板上表面留设间距1m呈梅花形布置的混凝土坑槽,槽深为100mm,平面边长300mm,通过预埋木盒来实现。
混凝土表面处理:对先浇层板混凝土上表面。在混凝土初凝前涂刷一道高效缓凝剂即界面剂,混凝土终凝后立即用水冲洗即可露出表面石子,下次混凝土浇筑前再充分水润。
3.2.2 混凝土的浇筑
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分层捣实混凝土。通过检测第一步0.8nl厚混凝土浇筑时留置的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强度,判定混凝土是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以确定第二步1.0nl厚混凝土的浇筑日期。
3.2.3 混凝土养护。
由于转换层在春季施工,所以采用蓄水法进行养护,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3h。随后进行蓄水养护,蓄水高度为100mm。板侧面挂草袋(或麻袋)进行浇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根据在转换厚板不同深度各相关部位埋设的测温点,所显示的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混凝土的养护水温。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均小于25℃。当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超过25℃时,可提高养护水温;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超过25℃时,可适当降低养护水温。反之亦然。
4 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施工注意事项
4.1 针对一些跨度较大的转换层进行施工的时候
要注意对所采用的混凝土质量进行合理的掌控,并对浇筑的混凝土温度合理的进行控制,从而避免因为温度的影响而使得转换层楼板出现裂缝,同时要注意将混凝土内外的温差控制在15℃范围内,以免影响到混凝土的完整性。
4.2 针对一些较厚的转换层楼板进行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
要想使得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可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得混凝土表面能够抵抗较大的拉力,就需要在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另外也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添加物,来代替水泥,使得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可以有效的减少,这样就可以保障混凝土不会出现开裂的现象。
4.3 除了可以采用上述的方式来防止混凝土出现开裂的问题
还可以在施工方法上入手,利用施工顺序的转换,先进性结构周围施工,再进行转换层结构施工,就可以使得混凝土表面不会因为温度的影响而出现严重的裂缝问题。另外,在做好相应防护措施的基础上,可以在低温的条件下针对转换层结构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如果在高温的环境下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则就需要在混凝土中适当的加入一些冰水,使得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得以降低,从而降低裂缝出现的可能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建筑转换层结构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明确施工方案中的具体内容,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还能够使得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施工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以更好的推动建筑转换层施工的开展。
摘要:本文主要就工程实例对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总结得出在对建筑转换层结构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施工方法,合理的应用相应的施工技术就能够有效的保障建筑转化层结构施工的总体质量,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唐兴荣.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余红生.转换层支撑系统的选型及其安全性分析[M].建筑安全.2013
浅析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 第9篇
1 转换层的特点
由于转换层承受荷载巨大, 导致其截面超出常规, 钢材耗用量大、刚度大, 重量也较一般楼层显著加大。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的突出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转换层通常设置在建筑物的下部, 在它的上面承受着几十层的荷载, 受力复杂, 它的破坏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由于设计时分析方法的限制, 对各种形式转换层难以做到精确分析;另一方面是转换层部位地震反应强烈。
高层建筑水平力起控制作用, 在地震区, 一般要求楼层的质量和刚度均匀变化, 不宜有突变, 否则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薄弱层。高层建筑在转换层质量和刚度的变化导致该部位地震反应加大。
2 转换层施工的特点
2.1 转换层施工荷载大
在结构转换层施工中, 自重荷载是施工荷载中最主要的部分, 为了做到转换层结构上下变化, 克服自重的不利影响, 应该保证结构端面自然增大。
2.2 转换层支撑难度大
转换层的标高比较高, 一般都在20m-30m之间, 使得巨大的施工荷载需要多层进行分载;对于转换层的悬挑部分, 可利用桁架结构将施工荷载逐步传递到下部结构。
2.3 转换层钢筋施工量大
转换层将能够构件的跨度和截面尺寸较大, 钢筋含筋量大且排布密集相互穿插。施工时, 必须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钢筋的布置。
2.4 转换层混凝土强度高, 体积大
因为转换层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所以要采取合理的施工工艺避免混凝土硬化中水化热的发生, 并防止各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3 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总结于混凝土转换结构的上述几个特点, 在确定施工方案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设计模板支撑方案
转换层的转换板的自重、施工荷载以及所承受的上部结构荷载往往非常大, 所以应选择合理、可行的模板支撑方案, 并根据转换板的结构特点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
3.2 做好模板承载力验算
在做好设置模板支撑系统以后, 转换结构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与使用阶段的不同, 应对转换层及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转换板本身受下部支撑体系的作用或混凝土施工方法的影响, 在板中易产生设计时未考虑到的附加内力, 故需对转换板在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做具体的分析和计算, 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的构造措施来抵抗这些附加内力。
3.3 混凝土收缩徐变施工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转换板, 施工时应考虑采取减小混凝土温度差值、温度变化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措施, 防止新浇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
3.4 混凝土配筋施工
转换板承受的荷载很大, 其配筋较多, 而且钢筋骨架的高度较高, 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应及时做好转换板施工期间板的变形、混凝土施工温度的监测, 及时掌握各种对施工质量不利的情况, 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纠正。
4 钢筋工程施工
在转换层施工中, 所用钢筋量大、型号众多, 转换层截面大, 梁上下钢筋布置比较复杂, 因此准确放样和下料, 合理安排好钢筋连接和绑扎尤为重要。
4.1 技术人员熟悉图纸和设计
施工技术人员应该熟悉设计图纸和有关说明, 由于梁中主筋众多, 在下料时考虑到每根钢筋的接头位置, 保证主筋的焊接接头相互错开并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施工中, 为了确保施工方便, 可以对所有的梁主筋按绑扎顺序进行编号;对于梁箍筋下料时, 要注意焊接接头的位置, 避免焊接头出现在箍筋的弯折处。
4.2 分清各种钢筋施工
各个部位钢筋连接中, 由于钢筋种类繁多, 施工位置各不相同, 在施工中要根据各个部位综合受力情况、施工难度、经济效益等采取合理的连接方式。大梁钢筋绑扎时, 应先将主梁上的上部钢筋铺在搭好的钢管架上, 再套梁的箍筋, 然后穿主梁的下部钢筋和其他钢筋, 并在梁四角主筋上画箍筋分隔线, 按其分隔线将梁上主筋绑扎牢固, 再绑扎其他钢筋。
5 施工准备以及要点
5.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除按一般混凝土施工前必须进行的物质准备、机具准备、技术准备和现场准备外, 应根据其施工的特殊性, 做好附属材料和辅助设备的准备工作, 尤其要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
5.2 混凝土工程在施工中的注意要点
(1) 对混凝土的施工, 一般宜在低温条件下进行, 即最高温度小于等于300C时为宜。气温大于300C时, 应采取相应的降低温差的减少温度应力的措施。
(2) 混凝土的配制, 应严格掌握各种原材料的配合比。混凝土的搅拌时间, 自全部拌合料装入搅拌筒内起到卸料止, 一般应不少于1.5-2min。雨季施工期间, 应勤测粗细骨料的含水量, 并随时调整用水量和粗细骨料用量。
(3) 搅拌后的混凝土, 应及时运至浇筑地点入模浇筑。在运送过程中, 要防止混凝土离析、灰浆流失、坍落度变化等现象。如发生离析现象, 必须进行人工二次拌合后方可入模。
6 结束语
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钢筋混凝土转换层施工中, 必须确保支撑系统的稳定性, 模板施工可靠严密, 钢筋工程施工合格, 位置准确, 并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进行合理施工, 采用充分利用现场资源达到减低施工难度, 提高施工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宋博.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设计方法及其应用[J].2006
[4]徐思.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技术研究.2008
浅析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 第10篇
一、换层的施工特点
高层建筑将各种使用功能的建筑单元集中布置并上下组合在一起, 使用上更方便省时, 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 适应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转换层作为高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工难度大, 把握转换层的施工特点, 充分论证、分析其施工方案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1. 载荷大因转换层钢筋密集、混凝土与钢筋
自重以及施工荷载非常大, 必须保证支撑系统的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因此, 如何确定转换层模板的支撑系统为转换层施工的重点。
2. 钢筋用量大转换层梁及板的配筋量大, 主
筋长、布置密, 在梁柱节点区域钢筋更是密集交错, 因此, 如何正确地下料, 保证钢筋位置和数量正确是钢筋施工的关键。
3. 混凝土宜产生温度裂缝转换层梁柱交叉
的核心区域钢筋纵横交错、钢筋间距小, 混凝土自由下落困难, 且易产生温度及收缩裂缝。对大体积转换层, 混凝土施工时应考虑采取减小混凝土水化热的措施, 防止新浇混凝土的温度裂缝。因此, 如何保证混凝土顺利浇筑和防止裂缝的产生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着力点。
二、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措施分析
1. 选择合理的模板支撑体系是前提模板的支撑体系主要有以下三种:
1.1一次性支模。转换层底模板的支撑需要从转换层底一直支撑到底层地面或地下室底板, 这种方案需要准备大量的模板支撑材料。
1.2荷载传递法支撑。将转换层的自重和施工荷载通过支撑系统由若干层楼板共同承担, 支撑楼板的数量应通过计算来确定。
1.3叠合浇筑法支撑。利用叠合原理将转换层分2次或3次浇筑叠合成型, 这种方案利用第一次浇筑混凝土形成的强度支撑第二次浇筑混凝土的自重及施工荷载, 以此类推, 支撑系统只考虑承受第一次的混凝土自重及施工荷载, 可减小下部钢管支撑的负荷、减少, 大量周转材料, 施工时应注意叠合面的处理, 以保证转换层的整体承载力不降低。
另外, 还要从材料上把好关, 以确保支模质量。进行模板及支撑系统的配置设计时, 要画出模板排列图。必须对模板支承、排列、施工顺序、拆装方法向班组人员作详细交底。对运到现场的模板及配件应按规定、数量逐次清点及检查, 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得使用。
2. 优质运用好钢筋是关键转换梁的含钢量
大, 主筋长, 布置密, 在梁柱节点区钢筋"相聚"。因此, 正确地翻样和下料, 合理安排好钢筋就位次序是钢筋施工的关键。钢筋翻样前必须弄清设计意图, 审核、熟悉设计文件及有关说明, 有关规定。翻样时考虑好钢筋之间的穿插避让关系, 确定制作尺寸和绑扎次序。一般转换层结构主筋接头全部采用闪光对焊或锥螺纹接头连接、冷挤压套筒连接;对于两端做弯头的钢筋, 采用可调伸螺纹接头解决钢筋旋转的困难。当转换梁高度或转换板厚度较大时, 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操作。
2.1钢筋的安装。转换层钢筋配筋数量大且直径普遍较粗, 特别是在梁柱节点处, 钢筋更是密集交错, 其就位和绑扎难度更大。因此, 在下料时须考虑好钢筋的相互关系以及绑扎的排筋次序, 以有利于钢筋的顺利就位和绑扎, 确保钢筋工程施工的质量。
2.2转换层上预留插筋的定位控制。转换层上部为标准层住宅, 其构件的截面尺寸都比转换层截面尺寸小, 预留插筋位置准确是保证上层施工质量的关键, 转换层楼面放线时, 分别放出剪力墙和柱的定位线和控制线, 转换层大梁的投影线和控制线。由测量人员分别通过各种构件的控制线来确定各自的预留插筋位置, 按设计要求布置预留插筋。预留插筋完毕后, 在通过剪力墙或其它标记用尺量测复核。检查无误后, 插筋用点焊固定在原钢筋上, 预留钢筋上部必须绑扎三道水平箍筋, 并用临时斜撑固定, 以增强其整体性。
3. 确把握混凝土工程技术是基础
3.1混凝土强度等级选择。当大梁支撑柱及转换大梁钢筋非常密集, 常规混凝土无法浇筑, 可采用较小粒径骨料的商品混凝土, 掺添加剂, 直接泵送至工作面。
3.2混凝土浇筑。框支梁的钢筋密集, 特别是梁与墙、柱交接处密度更大, 在混凝土振捣时应注意分层捣实, 避免过振、漏振。当钢筋较密、振动棒不能插入振动时, 应由工人用钢钎插捣密实, 采用两台泵机, 从大梁两端同时向中间浇捣, 这样使大梁受力均衡。第二次浇捣混凝土时, 必须等第一次混凝土强度达到75%时再与楼板一起浇筑, 浇筑前需清理干净杂物。
3.3混凝土养护。在混凝土泵送之前应指派专人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塌落度进行检测。在梁、板混凝土浇筑后, 及时采取保温、保湿措施, 并由专人进行24小时监控。梁、板混凝土上覆盖麻袋, 指派专人经常浇水, 湿润养护。
3.4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问题, 应采用从原材料、外加剂、混凝土的配制、浇筑、养护等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如为防止温度裂缝, 在混凝土中加外加剂和优质磨细粉煤灰, 减少水泥用量, 降低水化热。为防止混凝土沉降而产生的塑性裂缝, 在梁柱、梁梁相交的核心区域混凝土浇筑完毕的1~1.5h后在初凝前, 用直径35mm的振动棒二次振捣, 加强混凝土密实度, 提高其抗裂性, 表层混凝土应收光, 再用硬扫帚刷混凝土表面, 以闭合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控制混凝土坍落度, 施工中要求, 施工中要求在在满足泵送混凝土的基础上尽量用小值, 现场实测混凝土坍落度不大于18cm。控制入模温度控制在25℃左右, 避免内外温差过大导致温度裂缝。加强养护措施, 确保外加剂充分发挥作用。
4. 场安全技术是保障
在施工作业现场要确立转换层施工安全负责任, 对施工用电箱必须采用"三级箱", 绝缘电缆必须架空, 不准在作业层上拖拉, 以确保用电安全。对施工班组进行施工前的技术和安全交底, 严格按审定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不得修改变更, 每道工序前应先检查原材料的质量情况, 不合格则不得使用, 每道工序完成后要进行自检并通知施工员复检, 合格后方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施工前必须先进行施工外围脚手架, 以确保周边环境的安全, 施工现场应搭设工作梯和操作台, 严禁攀爬支撑系统。作业区内不准吸烟或动火, 并适当配置灭火器, 以确保防火安全, 非作业人员不得进入支模底下, 现场配备安全员监护管理。浇筑过程中应派专人负责检查, 观察支撑及模板系统的稳定和强度、变形情况, 发现问题立即暂停施工, 疏散现场人员和排除险情后方能继续施工。另外, 要加强安全知识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基本生产概况、施工工艺、机械设备、高处作业、脚手架工程、模板工程、临时用电工程、文明施工、消防器材应用等安全基本知识。
结束语:
在钢筋混凝土转换层施工中, 必须确保支撑系统的稳定性, 模板施工可靠严密, 钢筋工程施工合格, 位置准确, 并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进行合理施工, 采用充分利用现场资源达到减低施工难度, 提高施工质量的目的。
摘要:高层建筑转换层作为其上部结构的空中基础, 梁板截面尺寸大、钢筋密集、砼强度等级高, 给施工造成一定的难度。文章分析了高层转换层施工技术措施, 对于保证高层建筑合理、优质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化层,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刘杰.高层建筑板式转换层的设计施工[J].现代商贸工业.2007, 19 (5) :167-168.
[2]陈军军.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技术的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
关于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9-0038-02
1高层建筑施工中需要注意的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与进步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建筑规模的扩大、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加、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工程监理制度的强化等多个方面,其中建筑规模的扩大体现为建筑物层数的增加和建筑面积的扩展。正是在这种良好的发展氛围中,我国高层建筑施工水平和技术应用得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我国高层建筑施工中需要注意的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形式的选择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建筑行业全面发展的基
本需求,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建筑行业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层建筑的层数愈多,施工的难度也就愈大,施工技术是限制高层建筑高度的根本因素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对于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逐步总结出了多套较为完善的施工技术理论体系,并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高层建筑施工中,施工技术形式的选择极其重要。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施工环境,以及高层建筑物对于功能布局的不同需求,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也要自然有所区别。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技术形式的选择要坚持针对性、科学性、客观性的原则,否则不利于高层建筑施工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1.2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体制的强化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高层建筑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这是急需得到改革与完善的。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是高层建筑施工中综合管理水平的完美体现,是全面保证高层建筑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先决条件。强化的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体制是对于传统工程管理制度和措施的系统改革,也是我国建筑行业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必要保障。
2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应用形式
在高层建筑物中,为了适应建筑物内上部小空间与下部大空间的功能需要,必须在楼层之间的交接部位设置一定的过渡结构,也就是转换层。高层建筑转换层在整体工程项目施工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国内高层建筑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形式,其转换层的形式主要有:箱式转换层、板式转换层、梁式转换层、空腹桁架转换层等。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应用形式逐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获取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应用,其具体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控制网的布置
高层建筑转换层的结构分为顶层、转换层以上标准层、转换层、转换层以下等四个层面。在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中,由于受施工范围的限制,为了全面保证施工的整体进度和质量,以及施工过程中各个控制点不遭受破坏,主楼的垂直度和施工测量数据都必须得到有效地控制,各项数据存在某些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有充分应用现代施工技术和测量仪器,是完全可以把误差控制在科学范围之内的。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中,控制网的布置就是要将施工内容显现在图表中,以实现施工各项内容的有序进行。
2.2钢筋制作和绑扎工艺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中,钢筋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对于其应用的施工技术形式为钢筋制作和绑扎工艺。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在钢筋沿体周围固定的距离安置一定数量的U形钢支架,这样不但可以有效保证钢筋的整体垂直度和外部保护层的厚度,而且还对转换梁钢筋的绑扎具有一定的稳固和定位作用。转换梁钢筋的绑扎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及相关规范来开展和进行,钢筋捆绑的科学顺序为:架设U形支架,放置外围开口底箍、绑扎牢固,放置内开口箍,从中间向两边分层放置水平主筋、绑扎牢固,从两侧插入水平开口箍。只有严格遵守钢筋制作和绑扎工艺,才能保证高层建筑施工的基本质量要求。
2.3混凝土施工工艺
目前,国内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中,转换梁的固定主要应用混凝土“水化热控制”的技术措施。转换梁所应用的混凝土多数为C60级,并采用分层分段浇筑的施工工艺,浇筑量以400 m3~900 m3为宜。由于混凝土的温差较大,因此,在混凝土浇筑中,要特别注意对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厚泡沫板进行保温,以达到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的问题。混凝土施工工艺的应用,是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并且是技术应用形式创新与革新的主要着眼点。
3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建筑行业技术应用理念、形式的不断深入,我国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也要走向一条创新发展与进步的新型路线。我国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在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施工技术理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理论,都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完全迈入了信息经济时代的领域,“技术转型”必将导致“技术观”的转型,传统的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已经难以涵盖新技术的许多特征了,从而需要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要对新技术的对象、目的和结果等问题加以重新思考与分析,得出新的信息技术观。高层建筑行业施工过程中,各施工步骤都要建立在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创新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上,建筑行业中应用的技术基础都具有信息化的特征。我国高层建筑行业正处于技术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一旦被高科技时代所抛弃,就很难再有大步发展的机会了。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与进步一定要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潮流,还要积极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要在不断摸索、研究的过程中,以创新的形式向前发展。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作为现代建筑行业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形式,它在很多方面与其他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是相通的,但是它也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与进步涉及到建筑技术、施工技术、安全管理等诸多技术种类,所以其创新发展决不能是片面的创新,而是要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创新发展。
Analysis the High-rise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Level Construction Technique
Cen Zhiy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our country part large and middle scale urban development speed’s quickening, as well as urban population quantity’s increase suddenly, our country city’s overall housing pressure year by year was also enlarging, this is solved one of urgently needed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questions. Stage which emerges initially in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profession, because receives the construction craft,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the project management level and so on many factor restraints and the limit, our country tradition construction generally by the multistory building form primarily, the multistory building generally only then 5~7, housing population quantity and the overall housing area will also will certainly to limit in certain scope, but high-rise construction’s layer in 15~25, like this objectively increased the housing area generally, and alleviated the urban day by day stern housing pressure effectively. In the high-rise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displays variously in regarding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request, this article only does on the high-rise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level construction technique by the brief analysis.
建筑施工中转换层厚板施工技术 第12篇
一、施工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某商业住宅楼,其主要包括4座裙房,总体建筑面积为58896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为10222m2,而地上建筑面积为48674m2。该建筑地下室主要用于人防工程,层高为5.17m,平时用途为汽车库以及设备用房,该建筑物的地上部分共分12层,其中1、2层主要是商业用房,而3~12层则是住宅楼,并采用3层970mm厚板转换层结构。
二、转换层特点
通常这种转换层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首先这种转换层厚度相对较大,其对整个模板支撑体系安全程度要求较高;其次该转换层模板的边侧压力大,并且不存在相应的固定点;接下来其钢筋密集区域的绑扎作业难度大,最后这种转换层需要大量的混凝土进行浇筑。
三、施工技术实例分析
1. 模板工程
通常转换层厚度相对较大,其极大程度增加支撑系统的荷载,因此模板支撑系统施工阶段,施工以及使用的安全性、稳定性尤为重要。其需要技术人员对模板支撑方案实行专业设计计算,并进行相应的结构数据模拟,同时还要聘请专家进行专业论证,从而确定模板支撑方案,并进行相应的具体施工。
(1)满堂支撑模板
转换层厚板模板系统如图1所示,其主要使用扣件式无缝钢管,同时扫地杆、水平拉接杆与柱模板系统之间进行安全可靠的拉接固定,其转换层底模材料为18mm厚胶合板。
(2)转换层侧模板支模
如图2所示,这种转换层和普通楼层高度差为820mm,其侧模不能采用对拉螺栓,因此其主要使用单而支模,这种结构主要使用支撑系统的上水平外伸杆,这种杆主要利用钢管斜向支撑在2层楼面上,而厚板侧模大多使用18mm厚胶合板。
2. 钢筋工程
该工程采用的转换层板和转换层内暗梁钢筋的规格分别为φ25和φ28,钢筋的实际使用量为300吨。基于施工质量以及工程进度要求,并出于大量节省钢筋的实际用量的目的,φ25和φ28钢筋连接采用等强度的剥肋滚轧直螺纹Ⅰ级接头,其优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首先这种螺纹可以有效消除虚假螺纹问题,从而大幅度提升螺纹精度;其次这种螺纹采用剥肋处理,其可以使得钢筋柱体尺寸为定值,同时也可以保证螺纹尺寸的一致性,进而提高连接施工配合精度;再次这种连接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施工操作难度,并且大量节省施工材料;最后使用Ⅰ级接头,其可与母材的力学性能大体相当,这样可以使得其不受施工条件限制,进而扩大其实际应用范围。
(1)钢筋安装
通常转换层内梁、板钢筋密度以及规格相对较大,并且具有大量的接头,而这些钢筋集中区域的绑扎作业质量以及标高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捆扎施工前需要明确相应的质量控制点,从而确定各道梁的绑扎顺序,同时还要对各个钢筋下料长度,接头位置以及箍筋尺寸进行精准测量。
(2)水电安装
实际钢筋安装阶段,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水电预埋以及预留作业,并需要作业前与土建保持有效联系。通常钢筋密集的暗梁处施工阶段,施工人员需保持与监理、设计的实时沟通,这样可以保证其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对相应的预留洞进行适当调整,从而使得预留位置可以保持在同一直线上,而钢筋可从预留洞进行绕弯绑扎,这样可以无需进行钢筋切断作业。而当预留洞位置不能进行调整时,施工人员需要适当切断钢筋,并依据设计以及标准要求实施有效加固。一般来说,厚板留套筒后需及时使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通常在套管下部焊接3mm厚钢板,并将其和转换层模板进行相应的固定,而套管上部需和转换层钢筋实施焊接固定。
3. 混凝土施工
通常转换层结构钢筋密集程度较高,其混凝土工程量以及浇筑作业难度大,因此需要采取适当措施,从而提升混凝土施工质量。
(1)原材料筛选
一般来说,转换层主要使用相应要求的商品混凝土,供应商需根据设计和标准要求将相应的材料资料提交给施工项目部,再由其转送至监理部门进行确认,当监理对其材料质量进行确认后,才可进行实际生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混凝土材料的实际配合比,并且还需保证一定的含水量。
(2)混凝土浇筑作业
混凝土浇筑作业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重点对下列5个方面进行有效质量控制。
首先浇筑作业前,施工项目部需集合各个方面的人员组成浇筑领导小组,同时作业过程采用分班作业,并对各个工序的作业人员名单进行现场公示,同时还需保证这些人员的通讯畅通。其次整个混凝土浇筑作业需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并尽可能减小浇筑端面,从而防止产生施工冷缝。其需要使用斜而分层以及薄层浇筑的方法,同时保证连续浇筑到顶,通常分层厚度为500mm。一般来说,浇筑作业需先从某一区域部分开始进行,当其达到设计标高,再将混凝土采用扇形流动进行浇筑,从而实现有效循环。接下来实际浇筑作业阶段,施工人员需在泵车的出口处配备相应的一定数量的插入式振捣器,其数量大致为5~6台,其中2台振捣器用于下部斜坡流淌处的混凝土振捣,2台用于顶部混凝土振捣,再使用1~2台在中部的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同时还需在各个钢筋密集层使用相应的插入式振捣棒。接下来混凝土的坍落度相对较大,会在表层钢筋下部出现大量的水分或者上部出现细小裂缝,为了有效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施工人员需在混凝土浇捣作业完成后,再使用木抹子抹平搓毛反复抹平2~3次。当混凝土初凝前,其需使用铁板进行压实处理。最后施工人员需依据相关设计以及标准要求,采集适当比例的混凝土样品,并将其制成养护试块。
(3)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首先施工人员需要采用已优化配比的商品混凝土进行现场施工,同时还需加入一些粉煤灰,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水量。如混凝土搅拌阶段,施工现场的气温较高,其需要对砂石淋水进行降温,同时还需对搅拌用水实施加冰降温,从而大幅度降低搅拌温度。施工人员还需使用湿麻袋包裹混凝土输送管,进而降低混凝土入料温度。
其次提升混凝土二次振捣强度,这是因为转换层混凝土相对较厚,而一次性浇捣容易使得分层衔接处出现一定尺寸的施工冷缝,所以需要使用二次振捣,并且提升其振捣作业强度,从而有效提升混凝土界面处的粘结力以及胶合力,这样有利于保证浇筑作业的整体性以及质量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混凝土抗裂能力。
(4)混凝土测温
转换层混凝土浇筑阶段,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测温工作,这些人员需要对相关技术以安全设施进行准确掌握,同时其还需对定期测温,不能出现遗漏等问题,测温记录也需清楚完整。测温过程中,如出现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层温度差、表层温度和大气温度差为25℃时,需要测温人员进行保温材料加装以及拆除作业,这样才能使得温差可以得到处理。测温人员使用便携式电子测温仪进行现场测温,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并依据温度梯度的变化情况,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有效养护,从而降低不利因素对养护效果的影响,同时这也有利于对混凝土裂缝发展的有效控制。
(5)混凝土养护
首先完成混凝土浇筑以及二次抹面压实作业后,需及时进行覆盖保温,其需在混凝土表面布设一定厚度的塑料薄膜,再将麻袋放置在薄膜上部并进行浇水养护。其次针对新浇筑的混凝土来说,其实际水化速度相对较快,因此需要使用塑料薄膜实施保温养护处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混凝土表面脱水出现一定的裂缝。最后当拆除转换层侧模后,施工人员需在其侧边加装一定数量的湿麻袋实施养护。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