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庄子文言文翻译及启示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庄子文言文翻译及启示(精选11篇)

庄子文言文翻译及启示 第1篇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庄子文言文翻译及启示 第2篇

庖丁解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盖至此乎(8)?”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导大窾(13),因其固然(14)。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

作品注释

(1)庖(páo袍)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踦(yǐ以):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3)砉(huā,又读xu)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响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今一本无“然”字,是。

(4)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音节。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7)嘻:赞叹声。

(8)盖:同“盍”;亦即“何”。

(9)进:超过。

(10)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11)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的肌理结构。

(12)批:击,劈开。郤:同“隙”。

(13)导:顺着。窾(kuǎn款):骨节空穴处。

(14)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15)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庆):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16)軱(gū孤):股部的大骨。

(17)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18)族:众,指一般的。

(19)折:用刀折骨。

(20)发:出。硎(xíng刑):磨刀石。

(21)节:骨节。间:间隙。

(22)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23)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24)怵(chù处)然:警惧的样子。

(25)謋(huò或):象声词。謋然:形容牛体骨肉分离。

(26)委地:散落在地上

(27)善:通“缮”,擦拭。

(28)养生:指养生之道。

作品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成语解释

庖丁解牛

【成语解释】庖丁解剖了全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字词解释】庖:厨师。丁是他的名。解:剖开、分割。

成语典故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⑤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⑥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⑦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⑧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⑨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现实意义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机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机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不仅要掌握规律,还要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向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寓意: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作者简介

浅谈庄子的人生哲学及现代启示 第3篇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现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98-02

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作为两大支柱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结,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庄子思想尤为体现道家思想精髓,其高深玄妙的“道”论,让从古至今的文人志士作为追求的方向,其对丰富与深化中国文化的内涵功不可没,同时也教诲我们以何等的心态面对生活,自我提升,其现代启示不可小觑。

庄子的道论是其所有思想的精髓体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级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含义,道之所以成为道法间万物存在的本原,从最初就存在;道作为世间万物本原存在根据得出道生万物。道,无处不存在,无始无终,其无限性体现在空间与时间上。道,其不可知性,不可闻性,不可见性,不可言性,意在“不为义”,“不为仁”,“不为老”,“不为巧”。所以,道成就天地万物皆为无意之为,即,道之作为,完全本于自然,完全根于无为。道法自然。庄子以自然本性的道来指引人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发展。在庄子所生存的年代,那个战火纷飞的腐朽社会,他深刻体悟到若不能摆脱生死的束缚及逾越外物的障碍,人生将不能得到解脱,因而精神也不能得以自由。庄子用道之本性来启悟人们将生死看淡,将名利淡泊,顺应本性自然做人,拥有豁达开朗的心境。

一、庄子超脱死生的豁达人生观

庄子道,“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大宗师》)因而“生生者”,道不生;所以“杀生者”,道不死,是超越死生之外的道。如果说当人们领悟到道的本质精华,将生死视为平静安逸的皈依。在庄子看来,生死不过是气所展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生与死之间并无彻底不同,反而其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徒”,“死生有得邪?皆有所一体”。(《知北游》)他自己深深体悟到这其中的精髓,所以在其妻子辞世之时,他依然能释然的击打鼓盆作歌。当其告别人世间,对要厚葬他的弟子们意味悠长的说:“吾以天地为棺,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面对生死别离,庄子的豁然的气度是他自身对道的深刻的悟,其在《逍遥游》里表达了他愿追随超凡脱俗绝对自由的的人生理想境界,如同至人、神人、圣人一样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人之一生所谓最彻底的超脱不过是从面对死亡的痛苦压力下释放,若是人能将生死看得淡然,解决其他忧虑烦躁更是小事。体悟了庄子看待生与死的豁然,当我们再面对生活中的烦闷与不顺,便会迎刃而解。现今我们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下,面对困惑会显得格外脆弱,一些人更是得忧郁症。庄子的淡然的处事之道,会在我们面对挫折时拥有更坚强的心智。

二、超越对物欲的自由精神境界

在庄子看来,人不应被物欲所掌控,若是被物欲掌控的人便会被其奴役终身。应该像至人、神人、圣人达到“无名、无功、无己”。无名要求个人放弃对名利的追求,无功要求个人放弃对功利的追求,无己要求在无功、无功之上,还需要将自己的无视自己的肉体,并将精神从物欲的追求中释放,从而进入“吾丧我”之境界。若“见得而忘其形”,“见利而忘其真”,于是“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骈拇》)。庄子认为,被物欲所掌控的人会失其本心丧其性命,实在妄为心智健全之人。

庄子对于精神境界有更深层次的追求,为达到更全面的自由,需要忘我的体悟道的精髓,由此才能人道合一。《庖丁解牛》中庄子赞颂了一个热情投入工作而不为功名利的宰牛人,他能将这一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变得乐趣横生,探求事物之道自得其乐。因此从名利中解脱出来,才能探求万物本质,也就是道,走入全面自由的境界“物物而不物于物”。道虽然不可知不可言不可行,但却蕴藏于万物之中。相对“物于物”的人而言,可达到忘却自我境界就可知道的知与行。

回归现代社会中,那些奔波于物欲横流中的人,可能满足于物质带来的富足,但却在精神上极其匮乏。尽管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对功名的追逐,因为那样反而让我们失去上进的动力。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却不能被名利蒙蔽双眼,被物欲迷惑,盲目追随物质。我们应当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下更关注精神的富足。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精神生活严重不足,过度失衡的物质追求带来的精神空虚却并不是物质能解决的。就像庄子明示的,将事业与工作重于自我,超脱小我,从物欲世界里解脱,才能找寻喧嚣中精神的宁静。

三、对道德的超越提升本真的人格境界

庄子将道看得高于自然,世间万物都起始于道并皈依于道。道其本性自然,因而皈依于道的人之本性出于自然。庄子用一则寓言阐述人本性自然:世上有一名混沌之人,其全身无七窍,皆为浑然一体。有人可怜他将他的身上凿出七窍,当七窍被凿开之时,这个名叫混沌的人死了。混沌之人的开窍被庄子用来比喻世间的修为,然而开窍的死也暗喻了人失去其自然属性和心态。

庄子赞誉有自然之心的人,“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 `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山木》)。“假”地人躲避战争,林回舍弃了珍贵的玉璧,携带了一个孩童逃亡。有人质疑他为何会这样做,他认为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求所图,也无意炫耀。庄子心中这就是合乎道的。

“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则阳》)意为,若是天生美,不与别人攀比,也无炫耀之心,那这种人是可爱的,别人也愿意欣赏他的美丽;圣人出于天性爱人,以仁爱之心善待他人,他人也乐于接受他的爱。因此善与美皆为自然的,并不以名利为目的。这种仁爱才是道要求人们达到的境界。

对于儒家的仁义道德,庄子持有一种批判的心理,对庄子而言,道德是人为的需求,并不是自然的寓意,因而最真实的道德并不需以善恶评判,也不必引导其发展,因其本身就是趋于完美无瑕的。“至礼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庚桑楚》)由此可见若将道德过分强调或以此来约束人,若制礼作乐,标举仁义,则人的自然原本的属性就会泯灭。“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缮性》)而且圣人的道德,时而是很虚伪的,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切硖》)庄子发觉人与人之间逾越道德发自内心,由自然本性来相处,才是道的真义。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的道德被不断洗礼,所以并不需要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来应对周遭,超越自我的同时拥有一颗自然之心,自然而然的表达每个真实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面具下的敷衍与应酬,渐渐营造出一种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摒弃了自我为中心的情结,才能摆脱个人主义带来的自大自满。庄子的理想是追求最自然,过一种自然之道的生活。在庄子心中,理想中的社会雏形应该是一个南方邦郡:“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山木》)在这样的乌托邦中,人们少有私心,乐于劳作,乐于助人,若不以所求来对待自然平和之心。于是庄子的心境就愈发豁达开朗。

庄子的道学说,玄妙朴实之处只有做到忘我,才能得自然之道。庄子显现出与儒家孔孟之“仁”境界对立统一的“道”法境界,从内在改变着我们对于生活的思维方式。看破名利,驳斥“人为物役”的异化体现,将人生超然物外的自由追求精神弘扬。这种自然之道的恬静之心对我们的精神有积极地指引,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抱有一颗释然的无为之心,面对生活会更从容。

参考文献:

[1]吕锡琛著.道家与民族性格[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2]颜世安.论庄子思想中“道”与“行”的关系[M] .中国哲学史,2000.01.

[3]颜世安著.庄子评传[M]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4]刘文英.中国传统精神哲学论纲[M] .中国哲学史,2002.01

[5]罗尧.庄子心性论发微[M] .中国哲学史,2001.04.

孟母断机文言文翻译及启示 第4篇

1、文言文

孟母姓仉(zhǎ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2、翻译

孟母姓仉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到孟子年龄大一点,孟子经常逃学,一天,他很早就回来了,孟母正在织布,孟母看见他,便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剪刀剪断织布机上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织布机上的布。”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3、启示

自古以来,如何教育好孩子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然而,良好的主观愿望并不一定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其中就有一个 教育方法的问题。孟母断机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为人们所称颂,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孟母的循循善诱。

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 第5篇

(2)会:定要。

(3)此:代词这,指魏征。

(4)田舍汉:乡巴佬,这里指魏征。

(5)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文德后。

(6)触忤:亦作“触迕”,迕,逆;触,触犯。

(7)岂:难道。

(8)过:超过。

(9)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感到难堪(窝火)。

(10)具:穿戴。

(11)是:这样。

(12)故:因此。

(13)得:能够,可以。

游方尼劝善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 第6篇

1、原文

沧州有一游方尼,即前为某夫人解说因缘者也,不许妇女至其寺,而肯至人家。虽小家以粗粝为供,亦欣然往。不劝妇女布施,惟劝之存善心,作善事。外祖雪峰张公家,一范姓仆妇,施布一匹。尼合掌谢讫,置几上片刻,仍举付此妇曰:“檀越功德,佛已鉴照矣。既蒙见施,布即我布。今已九月,顷见尊姑犹单衫。谨以奉赠,为尊姑制一絮衣可乎?”仆妇踧踖无一词,惟面赧汗下。姚安公曰:“此尼乃深得佛心。”惜闺阁多传其轶事,竟无人能举其名。

2、翻译

沧州有个游食四方的尼姑,就是我前边说的那位替某夫人解说因缘的人。她不让妇女们到她住的.寺里去,却肯到人家里去。即使小户人家用粗茶淡饭招待,她也欣然前往。她从不劝说妇女们布施,只劝她们存善心、做善事。我外祖父张雪峰先生家里,有一个姓范的仆妇,向尼姑捐献了一匹布料。尼姑合掌念佛,谢过施主,把这匹布放在几案上,沉吟片刻,又拿起布料交给仆妇说:“施主的功德,佛已明察。既然承蒙你捐献,这布料就是我的了。如今已是九月,天气渐渐冷了,刚才见你婆婆还穿着单衣。我把这匹布送给你,给你婆婆做一件棉衣好吗?”仆妇不知该说什么好,满脸通红,汗流不止。先父姚安公说:“这个尼姑才是最懂佛心的人。”妇女中关于她的传闻轶事不少,可惜没有人能说出她的名字。

3、注释

(1)即:就是。

(2)至:到。

(3)而:却。

(4)粗粝:糙米,泛指粗劣的食物。

(5)亦:也。

(6)讫:绝止、完毕。

(7)顷:刚才。

(8)踧踖: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

(9)赧:脸红。

(10)举:说出,提出。

4、启示

庄子文言文翻译及启示 第7篇

当今世界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为了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正在重新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具有特殊现实意义的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奉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观念的中国道家传统思想,正日益引起海内外学者的重视。因此,寻求早期生态思想特别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启示成为必然。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着独特的思考,他的生态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熠熠生辉。

二、《庄子》中包含生态思想的内容

《庄子》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在无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然生命和价值的统一。返朴归真,是道家最高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庄子“无己”、“忘言”、“忘荃”、“忘心”、“坐忘”的知行合一境界。

1、天人合一,遵循规律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总体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和谐一致。这种思想表达的不仅是人与自然和简单融合,而且也包含着人应该像大自然学习、热爱欣赏自然之美。《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指出把握天地的本性,顺从六气变化,顺义自然的规律,“无己”、“无功”、“无名”的无所依赖的生活才是逍遥自在的真正含义。《齐物论》中“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褊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突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自然之力是伟大的,体现出庄子思想中与自然为乐的观点。在《山木》篇中“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这里是说人为是出于自然本性的,自然也是出于自然本性的。人类应该循乎天道、与时俱化、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道法自然,万物平等

“道法自然”是老庄宇宙观的最高法则。人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应享有的权利,有义务维护生物的平等,人类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其他物种的利益,导致生态失去平衡、人类失去自己的栖息地。《齐物论》中“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提出了“休乎天钧”,即混同是非,任凭自然均调的观点,反应了庄子崇尚自然、物我并行、各得其所的根本思想。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人类的生命与自然的命运是融为一体的,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平等的关系。《大宗师》中“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同样是强调的顺应自然,认为无为运化是自然的根本属性,顺应自然的规律才是正道。外篇《天地》以总分的结构来写,首段为总论主要论述了天地运化本与自然,强调古代明君都是顺应天地自然无为的规律形行事,宗旨是崇尚自然无为,主张无为而治。“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天地虽大,但他们化育万物是平均的:万物虽然繁多,但他们各得其所却是一样的。庄子认为自然界萬事万物都是具有均等权利的,都是平等的,只有成全于自然才能成“道”。

3、节用寡欲,珍惜资源

庄子主张应当尽量利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自然资源,节用寡欲,珍惜资源。他在《逍遥游》中明确提出“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体现节约自然资源,防止资源的浪费,主张尽量利用日月之光和雨水之类的天然能源和资源。庄子认为在砍伐桂、漆、柏、桑等木材时要在这些树木“尽天年”的前提下,要符合自然本性和规律的前提下合理的使用自然资源。庄子提出要在既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又要使自然物“终其天年”的条件下使用自然资源,符合我们今天对于自然资源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庄子生态文明观对今天我们绿色生活的启示

纵观《庄子》全文,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清楚地感受到庄子蕴涵的丰富的生态思想。他完全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与自然万物处于平等的地位。如果人类对自然野蛮征服和肆意蹂躏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人是自然之子,人类对自然要存有敬畏之情,有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顺应自然,树立正确绿色生活方式。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基于对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八大重要挑战的总体判断,提出“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指标建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九大重点任务。我国现在高度重视环境问题,环境生态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习主席说过,生态就是民生。可见我们树立绿色的生活观和消费观是推进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行之路。生态学家大卫·雷·格里芬说:“我们必须轻轻地走过这个世界,仅仅使用我们必须使用的东西,为我们的邻居和后代保持生态的平衡,这些意识将成为常识。”我们应该降低自己的欲望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学会知足,不要有过度贪婪和对自然过强的支配欲望。我们要使用绿色产品,倡导民众参加绿色志愿服务,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居住从而实现广大人民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庄子为我们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庄子原文及翻译 第8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巨大无比,不知有几千里。鲲变成叫鹏的鸟,它的背不知有几千里。此鸟奋起而飞,翅膀就像垂在天边的云彩。当海动风起的时候,这只鸟将乘风迁往南海,那里是天然形成的大池。

《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书。《齐谐》上说:“大鹏飞往南海时,激荡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借着盘旋的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一直飞了六个月才止息。野马奔腾般的游气,飞扬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着而在空中游荡。天空蓝蓝的,这是它真正的本色吗?它的高远果真是无穷无尽吗?大鹏往下看,其景象就是这个样子罢了。

水积的不深,就无力承载大船。在房子前的低洼地上倒一杯水,小草就可以当船;放进一个杯子就粘住不动,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风的强度不大,就无力铡载巨大的翅膀。鹏之所以能够高飞九百里,因为风在它的翅膀下面,可以凭借风力翱翔长空;背负青天而不受阻地飞翔,然后才能飞往南海。

庄子一则原文及翻译 第9篇

逍遥游(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巨大无比,不知有几千里。鲲变成叫鹏的鸟,它的背不知有几千里。此鸟奋起而飞,翅膀就像垂在天边的云彩。当海动风起的时候,这只鸟将乘风迁往南海,那里是天然形成的大池。

《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书。《齐谐》上说:“大鹏飞往南海时,激荡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借着盘旋的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一直飞了六个月才止息。野马奔腾般的游气,飞扬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着而在空中游荡。天空蓝蓝的,这是它真正的本色吗?它的高远果真是无穷无尽吗?大鹏往下看,其景象就是这个样子罢了。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第10篇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10.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11.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

【翻译】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12.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翻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可玩物丧志。

13.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翻译】: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14.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翻译】: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15.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翻译】: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16.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翻译】: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17.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翻译】: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18.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1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翻译】: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0.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翻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21.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翻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22.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翻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23.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

24.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翻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25.狙公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翻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相关内容

国学经典名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 “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庄子至乐原文及翻译 第11篇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1);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2),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3)。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4),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5),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6)。”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7),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8),誙誙然如将不得已(9),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10),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11)。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12),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13)。芒乎芴乎(14),而无从出乎(15)!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16)!万物职职(17),皆从无为殖(18)。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译文】

天下有最大的快乐还是没有呢?有可以存活身形的东西还是没有呢?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又依据什么?回避什么又安心什么?靠近什么又舍弃什么?喜欢什么又讨厌什么?

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上种种对待身形的作法实在是太愚蠢啊!

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疏远了。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存活自身。我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真正的好呢,还是实在不能算是好呢?如果认为是好行为,却不足以存活自身;如果认为不是好行为,却又足以使别人存活下来。所以说:“忠诚的劝谏不被接纳,那就退让一旁不再去争谏。”伍子胥忠心劝谏以致身受残戮,如果他不努力去争谏,忠臣的美名也就不会成就。那么果真又有所谓好还是没有呢?

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果真不是快乐呢?我观察那世俗所欢欣的东西,大家都全力去追逐,拼死竞逐的样子真像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人人都说这就是最为快乐的事,而我并不看作就是快乐,当然也不认为不是快乐。那么,世上果真有快乐还是没有呢?我认为无为就是真正的`快乐,但这又是世俗的人所感到最痛苦和烦恼的。所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

天下的是非果真是未可确定的。虽然如此,无为的观点和态度可以确定是非。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存活的了。请让我说说这一点。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变化生长。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不生无所不做,而人谁又能够做到无为呢!

【原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1)。惠子曰:“与人居(2),长子老身(3),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4)!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5)。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6),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7),自以为不通乎命(8),故止也。”

【译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原文】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1)、昆仑之虚(2),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3),其意蹶蹶然恶之(4)。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5),子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6),我又何恶焉!”

【译文】

支离叔和滑介叔在冥伯的山丘上和昆仑的旷野里游乐观赏,那里曾是黄帝休息的地方。不一会儿,滑介叔的左肘上长出了一个瘤子,他感到十分吃惊并且厌恶这东西。支离叔说:“你讨厌这东西吗?”滑介叔说:“没有,我怎么会讨厌它!具有生命的形体,不过是借助外物凑合而成;一切假借他物而生成的东西,就像是灰土微粒一时间的聚合和积累。人的死与生也就犹如白天与黑夜交替运行一样。况且我跟你一道观察事物的变化,如今这变化来到了我身上,我又怎么会讨厌它呢!”

【原文】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1),髐然有形(2),撽以马捶(3),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4)?将子有亡国之事(5),斧钺之诛(6),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7),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8)?”于是语卒(9),援髑髅(10),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11):“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12),虽南面王乐(13),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14),为子骨肉肌肤(15),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16),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曰(17):“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译文】

庄子到楚国去,途中见到一个骷髅,枯骨突露呈现出原形。庄子用马鞭从侧旁敲了敲。于是问道:“先生是贪求生命、失却真理,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你遇上了亡国的大事,遭受到刀斧的砍杀,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有了不好的行为,担心给父母、妻儿子女留下耻辱,羞愧而死成了这样呢?抑或你遭受寒冷与饥饿的灾祸而成了这样呢?抑或你享尽天年而死去成了这样呢?”庄子说罢,拿过骷髅,用作枕头而睡去。

到了半夜,骷髅给庄子显梦说:“你先前谈话的情况真像一个善于辩论的人。看你所说的那些话,全属于活人的拘累,人死了就没有上述的忧患了。你愿意听听人死后的有关情况和道理吗?”庄子说:“好。”骷髅说:“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的长久看作是时令的流逝,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也不可能超过。”庄子不相信,说:“我让主管生命的神来恢复你的形体,为你重新长出骨肉肌肤,返回到你的父母、妻子儿女、左右邻里和朋友故交中去,你希望这样做吗?”骷髅皱眉蹙额,深感忧虑地说:“我怎么能抛弃南面称王的快乐而再次经历人世的劳苦呢?”

【原文】

颜渊东之齐(1),孔子有忧色。子贡下席而问曰:“小子敢问,回东之齐,夫子有忧色,何邪?”

孔子曰:“善哉汝问!昔者管子有言(2),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怀大(3),绠短者不可以汲深(4)’。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5),夫不可损益。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6)。彼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则惑,人惑则死。

“且女独不闻邪?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7),奏九韶以为乐(8),具太牢以为膳(9)。鸟乃眩视忧悲(10),不敢食一脔(11),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12),浮之江湖,食之69鲉(13),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14)。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为乎(15)!咸池九韶之乐(16),张之洞庭之野(17),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18),相与还而观之(19)。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20),不同其事。名止于实(21),义设于适(22),是之谓条达而福持(23)。”

【译文】

颜渊向东到齐国去,孔子十分忧虑。子贡离开座席上前问道:“学生冒昧地请问,颜渊往东去齐国,先生面呈忧色,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你的提问实在是好啊!当年管仲有句话,我认为说得很好:布袋小的不可能包容大东西,水桶上的绳索短了不可能汲取深井里的水。’如此说来,就应当看作是禀受天命而形成形体,形体虽异却各有适宜的用处,全都是不可以随意添减改变的。我担忧颜渊跟齐侯谈论尧、舜、黄帝治理国家的主张,而且还进一步地推重燧人氏、神农氏的言论。齐侯必将要求自己而苦苦思索,却仍不能理解,不理解必定就会产生疑惑,一旦产生疑惑便会迁怒对方而杀害他。

“况且你不曾听说过吗?从前,一只海鸟飞到鲁国都城郊外停息下来,鲁国国君让人把海鸟接到太庙里供养献酒,奏九韶’之乐使它高兴,用太牢’作为膳食。海鸟竟眼花缭乱忧心伤悲,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这是按自己的生活习性来养鸟,不是按鸟的习性来养鸟。按鸟的习性来养鸟,就应当让鸟栖息于深山老林,游戏于水中沙洲,浮游于江河湖泽、啄食泥鳅和小鱼,随着鸟群的队列而止息,从容自得、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们最讨厌听到人的声音,又为什么还要那么喧闹嘈杂呢?咸池、九韶之类的著名乐曲,演奏于广漠的原野,鸟儿听见了腾身高飞,野兽听见了惊惶逃遁,鱼儿听见了潜下水底,一般的人听见了,相互围着观看不休。鱼儿在水里才能生存,人处在水里就会死去,人和鱼彼此间必定有不同之处,他们的好恶因而也一定不一样。所以前代的圣王不强求他们具有划一的能力,也不等同他们所做的事情。名义的留存在于符合实际,合宜的措置在于适应自然,这就叫条理通达而福德长久地得到保持。”

【原文】

列子行,食于道从(1),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2):“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3)、未尝生也。若果养乎(4)?予果欢乎?”

【译文】

列子外出游玩,在道旁吃东西,看见一个上百年的死人的头骨,拔掉周围的蓬草指着骷髅说:“只有我和你知道你是不曾死、也不曾生的。你果真忧愁吗?我又果真快乐吗?”

【原文】

种有几(1),得水则为(2),得水土之际则为鼃之衣(3),生于陵屯则为陵舄(4),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5)。乌足之根为蛴螬(6),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7),生于灶下,其状若脱(8),其名为鸲掇(9)。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10)。干余骨之沫为斯弥(11),斯弥为食醯(12)。颐辂生乎食醯(13),黄軦生乎九猷(14),瞀芮生乎腐蠸(15)。羊奚比乎不箰(16),久竹生青宁(17);青宁生程(18),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19)。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译文】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