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精选6篇)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1篇
毛泽东
新华社郑州 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一座,敌仅余十座)。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2篇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吧!
作者简介。
二、简介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我们每位同学对毛主席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这里老师不一一赘述,请同学们自己到书中、到网上查找资料,对这位伟大的人物了解得更清楚、更深入。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三、时代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先生,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四、生字词学习。
鄂(è)豫(yù)绥(suí)靖(jìng)阻遏(è)锐不可当(dǎng)荻(dí)港 溃(kuì)退 歼(jiān)灭 要塞(sài)二十八宿(xiù)管辖(xiá)
五、新闻的概念、特点及写法。
1、新闻:又称消息,包括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新闻述评等。
2、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3、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4、篇幅:短小精悍。
5、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6、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六、整体感悟。
整体感悟一: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你能分别理清这两则新闻的六要素吗?
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整体感悟。
整体感悟一: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你能分别理清这两则新闻的六要素吗?
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整体感悟二:
①新闻的标题有引题、正题和副题,请问: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选择你手边的报纸上的一则新闻来说明标题的作用。
②有同学提出:“我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会更好。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 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整体感悟三:
①电头和导语是新闻体裁中所特有的形式,它们有何作用呢?
②主体是新闻的主干,请你分析这两则新闻的结构布局。
③新闻是客观的事实报道,你能从客观的叙述中感受到这两则新闻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吗?
七、阅读方法指导: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3篇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 由于国际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东北便成了国共两党和苏美两国着力的重点。早在1945年的“七大”, 我党就把争取东北作为战略任务提了出来, 指出:只要我们有了东北, 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抗日大反攻一开始, 我党便先机而入,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军东北。首先, 当苏军出兵东北时, 原东北抗日联军同时回国配合作战。其次, 1945年8月11日朱德总司令发布命令, 派冀热辽军区李运昌所部5000余人开赴东北。随后, 山东分局按中央指示派吕其恩、邹大鹏等率600余人从海路到达东北。8月26日, 延安又派林枫、张秀山率1500名干部奔赴东北。同时, 又与抗联回国代表冯仲云、曾克林等人取得了联系, 据他们的汇报, 中共中央基本弄清了东北的情况, 9月15日, 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9月19日, 中共中央正式向全党发出《关于目前任务和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和部署的指示》, 明确规定:“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只要我们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 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 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1]在此以后的短短几个月中, 中共中央迅速从全国各解放区陆续抽调了13万大军, 2万名干部 (其中有20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 到达东北, 10月31日, 又成立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 林彪任总司令, 彭真任总政治委员, 下置10个军区。
相反, 国民党对东北的行动则被动而缓慢。东北的迅速光复, 使蒋介石措手不及, 因为他的400万大军一直尴尬地窝在西南大后方。其中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几十万精锐摆在了中缅、中越边境。早在1943年7月, 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就中苏条约谈判时, 拟成立“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 但由于远在大西南的兵力无法立即调往东北, 后拟沿平汉、同蒲等线北进, 又因受阻无法行动, 无奈只得先搞个“东北行辕”。1945年8月30日, 宣布熊式辉任行辕“主任”, 重新划分东北为九省两市, 任命九省“主席”和两市“市长”, 以接收“东北主权”的名义, 开始了对东北的争夺。10月12日, 熊式辉带领一批国民党官员到达长春, 进行“行政接收”。到长春以后, 熊式辉立即就国民党军空运和海运东北使用机场和港口问题, 同苏军方面交涉, 遭到苏军的拒绝。
这样, 我军得以先机进入并基本控制东北, 很快打开了局面, 站住了脚跟, 取得相对优势, 根据这种情况, 中央进一步作出了独占东北的战略部署。10月19日, 中央在给东北局的指示中指出:“国民党和我党在东北建立武装, 因此, 他急于派军队及党政人员到东北和我斗争。我党的方针是集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 次要力量是庄河、安东之线, 坚决阻止蒋军登陆及歼灭其一切可能的进攻, 首先保卫辽宁、安东, 然后掌握全东北。”[1]10月23日又指示东北局:“竭尽全力, 霸占全东北。”[1]按照中央的指示, 进入东北的各部队分别向上述地区集结。
由于我军已先机控制了东北, 蒋介石决定依靠美国的直接援助, 以武力抢占东北。从1945年10月至11月初, 国民党13军、52军由美舰陆续从华南、越南等地海运到秦皇岛登陆集结, 准备由陆路经山海关进入东北。11月1日, 开始向我山海关守备军发起大规模进攻。我守关部队为杨国夫部的一个旅, 冀热辽军区19旅的两个团和22旅的一个团, 仅万余人。从11月8日开始, 敌以7万余众向我作正面进攻。由于我军守卫战线过长, 敌众我寡, 到16日我军被迫撤出。
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 11月22日, 林彪从辽西前线致电中央和东北局, 提出:“目前我军应避免被敌各个击破, 应避免仓皇应战, 应准备放弃锦州, 后撤二三百里, 让敌拉长分散后, 再选弱点突击。”[1]根据林彪的建议和东北局的意见, 东北人民自治军于11月26日主动放弃锦州。林彪率主力6万余人撤至阜新、黑山、北镇一带。随后, 国民党军进占锦州, 打开了通往东北内地的门户。
几乎与此同时, 苏联政府作出决定, 按中苏条约规定将长春路及沿线大城市交由国民党接管, 并顺应国民党的要求, 推迟撤兵日期。这样, 我军先机控制东北所取得的优势业已消失, “独占东北”已不可能。那么, 独占东北的战略任务没能实现, 是不是因此就可以说我党的战略方针和我军在作战方面的重点选择上是不正确的呢?我认为不能这样评价。
中共中央为制定独占东北的战略任务, 其依据是多方面的, 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联力量的存在。第一, 由于苏军出兵东北, 导致日本迅速投降, 使我军取得了进入东北的先机之利。日本投降后, 苏方对我采取合作态度, 默许我对东北的部分接收。当冀热辽曾克林部进入沈阳后, 从苏军处获悉, 我不公开用八路军、共产党的名义, 而用东北人民自治军名义为东北地区地方性部队, 即可进入苏军未占领的城市和乡村接管政权, 维持治安, 将不加限制。第二, 苏军进入东北初期, 对我军态度很友好, 希望与我军进行合作。1945年9月中旬, 苏军代表在曾克林陪同下到了延安, 与朱德总司令进行了商谈, 曾表示“希望中央快派负责同志去东北, 以便协助我军与苏方行动”。中央正是根据上述情况才正式作出“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 并制定了抢占东北的具体战略部署。第三, 苏军出兵东北, 对阻止和延缓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日本投降后, 蒋介石便急忙部署进军东北。关于用美国舰只通过大连港运兵东北的问题, 曾极力与苏方交涉, 但由于大连已为苏军控制, 苏军以“根据中苏条约, 大连是商港, 是运输货物而不是运输部队的港口”为由, 加以拒绝。后来苏军虽然答应让国民党军从葫芦岛和营口或安东登陆, 但是美舰运送国民党军抵达葫芦岛和营口时, 苏军已撤退, 而由我军控制着。此外, 日本投降后, 直到11月中旬, 国民党正规军尚未开到东北, 400万大军都远远地摆在大西南。而我冀热辽解放区与东北毗连, 控制着通往东北的交通干线, 胶东解放区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 这就使我取得了陆路和海路运兵东北的优越条件。而原东北抗日联军在配合苏军解放东北的过程中, 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为我党派遣大部队和大批干部先机进入东北, 起了先导和桥梁作用, 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当我军独占东北的战略任务确定以后, 我党在东北的各项工作也进展顺利:第一, 我军主力部队北调顺利完成。到11月底, 我开抵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已达10余万人。第二, 到10月间, 我派赴东北工作的20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及2万名干部, 分别到达了东北各地, 开始了创建新根据地的工作。第三, 原抗联归国人员为骨干的东北地方武装的组建工作顺利展开。截至11月底, 已发展到26万人。第四, 党在东北地下工作系统的建设也进展很快。在抗战期间我党东北工作委员会派出的地下党员积极行动起来, 开展工作。同时, 趁国民党向东北派“接收大员”的机会, 在其内部安插了一定数量的地下党员, 从而构成了我党抢占东北的又一支力量。第五, 我军进入东北后, 接管了近70座大小城市, 建立起各级民主政权, 保证了中央和东北局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从上述情况分析来看, 我党提出的独占东北的战略方针是有一定的根据和实现的条件的。
所以, 在1945年11月中旬以前, 取得先机之利的我军的战略目标, 主要是力争控制东北, 准备在12月初苏军如期撤兵时, 立即进驻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 以实现独占东北的战略任务, 当初还不可能估计到以下情况的骤然变化:其一, 国民党军未取得华北的巩固地位, 即向东北进攻, 这比原先估计国民党军进攻东北的时间提前了1个月, 致使我军主力落后一步。当敌攻占山海关后, 黄 (克诚) 、梁 (兴初) 两部只得绕道热河进入东北。其二, 苏联政府为执行中苏条约规定, 决意将长春路沿线及大城市让给国民党政府接管, 并顺应蒋介石的请求, 推迟了撤兵日期。这使我军抢在国民党军主力到达之前控制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已不可能, 即独占东北的战略任务已不能实现。所以, 不应以后来时局的改变去否定独占东北的战略方针。
至于我军主力把工作重点放在辽西前线, 是中央军委依据当时局势发展的态势和国民党进攻东北的兵力评估后确定的。辽西地区地处东北、华北之间, 是两战略区的陆路要冲和作战枢纽, 山海关、锦州是通往东北的门户, 秦皇岛是国民党军登陆集结之处。因此, 对我军来讲, 控制这一咽喉地区是实现其独占东北战略任务的重要保障。正是从这一点出发, 当国民党军开始进攻山海关时, 中央军委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之后, 又制定了内线作战计划, 要求东北局集结主力于锦州西部地区, 与敌“一战解决问题”。这一作战计划最后虽因我军在山海关一线未能阻止住国民党军的进攻, 参战部队黄、梁两部未能提前赶到指定地域而放弃。然而事实上, 即使没有上述变化, 这一作战预想也是难以实现的。从当时东北我军状况看, 虽然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军, 并在东北取得了先机之利, 但由于新编部队未得到整训巩固, 奉调入关的老部队, 经过长途行军和频繁战斗, 未能及时补充休整。而且, 当时已进入东北的我军处于分散割据局面, 因而很难迅速集中。更严重的是东北是一个新解放区, 敌伪势力尚未肃清, 群众尚未发动, 部队的兵源粮食和物资得不到及时补充, 甚至连伤员也无人抬运、无处安置。“而国民党军, 是长期保留在战略后方的精锐, 美械装备齐全满员, 利用美国现代化交通工具运进东北。最初进攻的兵力, 虽然不过两个军, 但战斗力却优于我军。”[1]显然, 当时的客观形势是敌强我弱。这种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对东北我军的作战指导起着决定作用。在优势已失, 独占东北已不现实的情况下, 我军所面临的不是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 而是如何组织正确的退却, 保存革命力量。鉴于此, 东北我军主力果断放弃与敌在锦州决战的设想, 并主动撤离锦州, 移兵北上, 在西满地区清剿土匪, 做发动群众的工作, 以逸待劳, 寻找战机。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变眼前之患为长远之利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文化工作探讨 第4篇
关键词:解放战争;文化工作;综述
中图分类号:E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81-02
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组织开展的文化工作,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在提高我军战斗力、保证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这一时期我军文化工作的组织开展情况,对我军在新世纪现阶段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对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开展文化工作的历史背景分析
据笔者了解,目前学界尚未有学者对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开展文化工作的历史背景进行过系统研究,但许多学术成果还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有学者分析了1942年我党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引起了我党我军革命文艺思想的伟大转变,对我军解放战争时期文化工作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1]51-53;有学者认为,解放战争初期我军文化工作做出的调整受我军当时做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和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两大战略决策的影响[2]69-71;也有学者认为国民党发动内战前后,我军为战胜敌人,取得自卫战争的胜利,掀起了群众性的大练兵高潮,直接促进了我军各项体育运动的开展[3]。
二、对我军文化工作组织领导和文艺团体建设的研究
一些学者对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情况进行了考察。有学者考察了党对文化领域的绝对领导,认为我军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领导带头,官兵同乐”的方针,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相一致[4]61;有学者研究了抗战胜利后,为了适应我军战略任务的转变我军文化工作组织上的调整情况。如《军队文化工作概论》考察了我军各战略区部队文工团或宣传队的建立,并对已有的文化工作团体进行调整充实的情况[2]。有学者解读了新华社军队分社这一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特有的新闻宣传组织机构的创建与发展的历程[5]53-55;也有学者总结了贺龙创立的战斗剧社在解放战争时期“用鲜活的文艺形式鼓舞士气”、“创演与时事结合”等创作演出经验[6]62-63。
三、对我军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的研究
1.群众性文体活动方面
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我军文化工作中最普遍、最贴近官兵的一项活动。除了留下极其丰富的史料外,对这一时期我军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几部著作中。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初编》论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的情况,认为当时我军群众性文艺运动具有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活动范围波及我军的各个方面、及时反映战斗生活、群众普及性文化刊物大量出现;业余文艺创作情况方面,随着我军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军的文艺创作也日趋成熟,集中地体现出了翻身的劳动人民的惊人智慧。《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七十年史》着眼于巩固提高部队战斗意志力,充分阐释了我军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工作服务于军事任务的特征[7]。
而体育工作方面,彭玉康编著的《军队体育史话》概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以大练兵为契机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的过程[3];李军华《我军早期体育工作的若干特点研究》则指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军事体育具有服务军事主线、领导身体力行、高度组织化、重视体育知识宣传等特点[8]66-69。
另有学者着眼于我军的战时群众文化工作。如颜旭等主编的《先进军事文化论——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突出了我军丰富多彩的战地文艺活动,认为这些“优秀的战斗文艺”减轻了部队物质生活艰苦、精神生活单调、思想沉闷等问题,提高了官兵的战斗热情[9]。
2.各种形式的文化创作方面
报纸杂志:有学者对我军报刊史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将研究成果大致分为报刊史专著、新闻史专题研究专著、单份人民军队报刊专著等几大类;人民大学主编的《中国人民军队报刊史》概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华北、东北、华东、西北我军报刊的发展情况,对主要报刊进行评介,并单独分析了这一时期我军画报的情况,认为这一时期“全党办报”、“全军办报”的方针得到了贯彻和完善,报刊工作得到改革,新闻队伍不断扩大[10];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从新闻史的角度编写我军报刊出版的历史,其中的第二卷涉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和各解放区报刊出版的情况。
音乐创作:音乐的创作是我军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李双江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全面回顾了我军各个历史时期军队音乐的发展历程。在论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音乐创作时,该书介绍了我军各部队的文艺创作团体,回顾了这一时期我军创作的歌曲、歌剧、舞蹈、器乐和电影音乐,展示了我军文艺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文艺工作带来的丰富的音乐创作成果;也有学者总结了东北解放战争中我军音乐活动具有“保存火种”、“积累经验”、“奠定基础”等历史意义[11]31。
戏剧和舞蹈创作:郑邦玉主编《解放军戏剧史》概述了我军解放战争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况,并认为这一时期我军的戏剧创作中,大量出现人们普遍关心的防止内战、国家前途、军队建设、农民土地等问题的作品。作者同时总结,这一时期我军戏剧创作的重要特点是,话剧继续发展,歌剧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更好的表现。高椿生著《解放军舞蹈史》论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舞蹈创作演出时将其划分为各部队宣传队的舞蹈活动和我军第一支专业舞蹈队的舞蹈活动,强调秧歌和腰鼓是解放战争时期部队舞蹈最流行的形式,成为解放时代新文艺的标志[12]。
其他文艺形式创作的研究方面,朱亚南《“文艺轻骑兵”高歌奋进—我军曲艺80年速写》概述了我军各个时期曲艺工作的开展,其中涉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曲艺工作大丰收的情况;张宗伟《烽烟凝成的影像——解放前中国军事题材纪录电影的发展》论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各电影制片厂和电影队拍摄放映军事纪录电影的概况,认为这些电影将中国军事纪录片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为新中国纪录电影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关于领导人在我军文化工作所作贡献的研究
一些学者对我党我军高级领导人的军队文化建设思想及其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文化工作所做出的贡献进行了研究。如:有学者总结了毛泽东的军队文化建设思想,其核心是“建设一支有文化的军队”,揭示了军队文化素质与战斗力的关系;文化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大力加强对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另有学者分析罗荣桓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文化工作思想,认为他重视用报纸和娱乐的方法宣传教育部队,注重文化娱乐对部队建设的重要性等[13]48-51。
五、对我军文化工作历史经验的解读
学者们在探讨我军解放战争时期组织开展文化工作情况的同时,还解读了这一时期我军组织开展文化工作的历史经验。他们普遍认为加强党对军队文化工作的领导,围绕部队中心工作展开,坚持服务官兵,灵活组织实施等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文化工作得以蓬勃开展的重要原因。有学者认为,当时我军的文化工作更加注重运用文化宣传的手段分化瓦解敌人,为我军以政治攻势打击敌人取得了重要经验[14]133-140;有学者强调了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简练有力的战斗动员这两种战地文化组织形式对激励部队士气的重要性;也有学者总结了我军在战争各阶段提出的鼓动口号,阐明了文化工作适应我军形势任务转变的必要性[15]。
参考文献:
[1]黄辉琴.延安文艺座谈会与革命文艺思想的变革[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9,(7).
[2]张雪桃.军队文化工作概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
[3]彭玉康.军队体育史话[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4]耿文婷,朱锦芳.军队文化工作的历史经验——军队文化的理性思考之二[J].政工学刊,2008,(2).
[5]万京华.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军队分社的创建与发展[J].军事记者,2007,(11).
[6]刘畅.战斗剧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创作演出发展的经验[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7]姜思毅.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七十年史:第3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8]李军华.我军早期体育工作的若干特点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4).
[9]颜旭,任军.先进军事文化论: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10]黄河,张之华.中国人民军队报刊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11]吴鹏.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音乐活动的历史意义[J].艺术研究,2008,(2).
[12]高椿生.解放军舞蹈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13]王志明.浅论罗荣桓的军队政治工作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14]黄丹.革命战争时期我军文化自觉的历史考察[J].军事历史研究,2012,(2).
[15]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先进军事文化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5篇
白沙中学 安冬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能够认读并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根据新闻的特点,能够标出本则新闻的各个结构。3.能概括出一则新闻的标题。
【教学重点】能够标出一则新闻的各个结构。【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大家第一次了解了新闻这样的文体,也从毛主席的一则新闻稿中领略了我解放军的雄姿。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看看这则新闻又向我们报道了我军怎样的风姿!
在学习新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温习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二)、温故知新:
在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温习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新闻的相关知识。
1、新闻: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报道。
2、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
3、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4、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5、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大家对新闻的这些知识掌握的都很准确,那这一节课又会让我们知道些什么呢?那就就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三)、明确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能够认读并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根据新闻的特点,能够标出本则新闻的各个结构。3.能概括出一则新闻的标题。下面就让我们心怀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朗读课文,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者不会写的字词。
(四)、读写字词
大家读完课文了,对字词的认读情况怎样呢?下面就来接受老师的挑战吧!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有几行字词。谁能当当小老师,为大家读两遍。
鄂(è)
豫(yù)
绥(suí)靖(jìng)
阻遏(è)
锐不可当(dǎng)
荻(dí)港
溃(kuì)退 歼(jiān)灭 要塞(sài)二十八宿(xiù)管辖(xiá)
一个同学领读一遍,老师正音,全班同学齐读两遍。对于比较难写的字,可以找一些记忆的方法来更深的记住这些字的写法。同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五)、问题探究
问题一: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问题二:主体部分没有直接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这件事,而是在写什么?
带着这两个问题再来快速的浏览课文,在文中勾画出先关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同桌时间相互讨论一下,交流交流你的看法,相互分享一下。经过讨论使同学们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讨论以后找同学发言,以检验问题的解决情况。再从第二个问题中进一步分析回顾历史的三个层次。
回顾历史(从三个层次):
1.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2.回顾过去一年来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难逃的变化。3.回顾一年多来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三、拓展延伸:
学会拟写标题,技巧。
技巧:1.主要找出导语,压缩导语。在导语里选出关键词。
2.再适当参考主体部分
3.用结语来进行验证。一般: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对象和事件,一般为不停顿的短句(偶尔为对称句)文末不用标点。答案的表达形式通常为“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或“什么怎么样”。
最重要:重要词语要体现【所谓重要词语,指的是表示极端程度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代表事件的意义与报道价值。】例:“最”、“首”、“全部”、“严重”、“新”等。
出示两则没有标题的新闻请同学们拟定标题。
四、作业设计
1.基础训练第二页中拓展提升,为新闻拟定标题。
2.写一则身边的新闻。
五、板书设计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6篇
李芳婷
1、导入
板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简介背景资料
2、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星宿xi” 阻遏 聿у” 企图 逃窜
3、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
⑴ 找出本新闻六要素(学生可在文中找到)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⑵ 找出本新闻导语、主体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其余部分为主体。
⑶ 课文可分几个层次?各层大意?(讨论完成)
①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②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③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
④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⑤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4、问题探究
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5、朗读练习
6、辨词练习(例句见课文)
冲破、 歼灭、 控制、 阻遏、 惨败、
突破、 击溃、 封锁、 阻隔、 败坏、
占领、 溃退 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