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习语翻译对比研究(精选8篇)
中英习语翻译对比研究 第1篇
在英语的句子结构中, 长句很多, 且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使用非谓语动词、介词短语和由各种形式的并列结构组成的较长的简单句或复合句, 因此, 英语的长句都非常长。汉语的长句中, 逻辑关系是隐形的, 其内在逻辑关系不明了。因此, 要想精准地进行英汉长句的互译, 需要理解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 了解中英句子的结构差异, 学会中英句子特定的分析方法。
二、英语表达注重“形合”, 汉语表达注重“意合”
英语的表达可以用从属的方式把多个句子组合起来, 引出一长串的修饰成分, 组成的句子结构复杂而繁琐, 句子通常也是由句子主干加上各种从句及并列成分组成的。中文的表达方式注重句子的逻辑关系, 句子短小精悍, 通常以句序来暗示, 用意义来串联, 一般不需要词组来连接句子, 句子通常由平行的几个短句组成。例如:
原文:几天前, 作为第一位在英国议会演讲的中国领导人, 站在英国议会威斯敏斯特宫, 当年英国人因鸦片贩子们的游说而决定发动对华战争的场所, 习近平主席以“中英携手, 恰逢其时”为题进行了精彩演讲。
译文:A few days ago, as the first Chinese leader speaking at the British Parliament, President Xi delivered a wonderful speech under the title of‘Hand in Hand We Move Forward, at Just the Right Time’at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the very place where the British government passed the resolution to wage war against China under the lobbying of opium traffickers.
本文作者将其译为英语时, 考虑到英汉文化差异及句式结构的差异, 对原文句式结构做了一定的调整。原文中, 汉语形式像竹节一样, 也像流水一样, 内在隐含了逻辑关系。如果按照汉语的顺序直接译出, 则会导致读者对目的语不知所云, 且译文句式结构及逻辑关系混乱。理清逻辑顺序并不难, 难点在于如何精准地表达。译者认为, 虽然汉语多短句, 英语多长句, 但若是英文句子太长, 从句、插入语等句子成分太多, 会导致句子冗长且不易理清逻辑关系。因此, 译者将长句逻辑关系理清后, 译为短句, 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三、长句翻译中增译法的酌情使用
平常翻译过程中, 使用增译法的情况较少, 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例如:
原文:中国当年的民族衰落, 从英国的入侵开始, 当下的中华民族复兴, 英国可以视作是新起点之一。不同的是, 近代英国用的是坚船利炮、杀戮与欺骗, 而今天中国用的是贸易、资金, 还有诚意。
译文:Britain's invasion has witnessed the start of decline in the Chinese nation, while now Britain can take Chinese's current rejuvenation as a new starting point.However, the landscape has shifted.At that time, Britain bullied China with its strong military forces, plundering, murdering and cheating while China today is approaching its former foe with trade, capital and goodfaith.
在文中“不同的是, 近代英国用的是坚船利炮、杀戮与欺骗, 而今天中国用的是贸易、资金, 还有诚意”句中, 译者认为增译“However, the landscape has shifted.”更为生动, 且条理更为清楚。可见, 中英语言的互译中, 有时必要的增译或减译, 会让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四、结论
英语的表达习惯、文化差异及句子结构与汉语不同, 在翻译过程中, 面对英语长句和汉语短句时要酌情考虑这些因素, 并且灵活地运用这些因素对中英长短句进行仔细的分析, 以求更精准、形象、生动地翻译中英语言长句。另外需注意的是, 中英语言翻译过程中, 增译法和减译法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且不能改变原句原本的意思, 否则就会变成误译和错译。
摘要:长句的翻译应先从英汉句子的表面意思出发, 对源语言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后, 再将其译成目的语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了解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从最小的词素到整个语篇的差异、英汉长句的分析方法。本文通过对比中英语言长句, 并提供参考性译文, 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中英语言对比,长句翻译,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林健.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翻译英语长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 (7) .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第2篇
关键词: 中英翻译 语言文化 对比研究
当今国际交流变得越来越紧密,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技巧,而且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在进行翻译时,译者要考虑到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在中英翻译中,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英翻译基于语言学的理论具有实践意义。翻译的中心研究是语言的转变及其相关问题。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中文与英文是不同的语言,它们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我们对中文及相关背景知识是十分了解的,但是在学习英文时则会遇到很多问题。中西文化差异会影响翻译,不同的国家之间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对于翻译技巧的掌握,不仅需要知道单词的意思,还需要了解社会背景和文化历史习俗,这些对于中英翻译语言的对比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在字典《辞海》中,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翻译理论家趋向于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处理翻译语言。翻译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变化,更多的是文化传递。人们在进行交流时需要使用语言,每一种语言又是独特文化的载体。在字典《现代汉语字典》中,对文化有三种解释:第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文明,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第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第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人更重视物质文化财富,而西方人更加重视精神文化财富。语言是文化的象征,不同国家间文化是不同的,在进行翻译时,国籍、历史、社会机制和生活方式都会影响翻译。翻译可能为文化所影响和限制,一些学者认为翻译是文化交际的内容,它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化,还是语言符号所反应的文化。翻译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翻译单词的意思,更需要我们了解语言知识。
在中文和英文中有很多关于宗教信仰的俗语。中文中有些关于佛教的俗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在西方国家很多人崇尚基督教,所以就会有很多关于基督教的俗语,如下地狱(go to hell)、上帝保佑你(god bless you)和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等。中国深受佛教的影响,在中国大多数人都喜欢数字8,因为8象征着发财;然而,很多中国人却不喜欢数字4,觉得意味着死亡。中国人民也习惯用古代神话传说来表达情感,如盘古开天辟地、牛郎织女等,西方国家则是有很多关于古希腊罗马神话的表达,如争斗之源(an apple of discord)、薄弱环节(the heel of Achilles)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有着不同的表达含义,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内涵意义。
历史因素也会影响翻译。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历史文化,所以在翻译句子时应该注意历史因素和内涵。例如在中文中就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说法,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就不能简单地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 Liang”。译者应该向读者解释诸葛亮的人物背景。中国有堂兄、堂姐、表哥、表弟、姑姑、舅舅、伯伯等的说法,然而英语中仅仅是cousin和uncle。所以译者应该采取容忍的态度理解语言和文化。
地理因素通过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不同的国家对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当男女爱陷入爱河时,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是月老牵的红线,而西方人多认为是丘比特射的箭。如果某人脑袋不是很灵光,西方人常说笨蛋(as foolish as ass),中国人则常说笨得像猪一样,所以译者应该考虑到地理因素。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地理气候,比如中国人与英国人对西风就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是岛国,英国人民就认为西风意味着温暖和希望,象征着春天的到来。然而,中国人却不喜欢西风,它意味着寒冷,中国人更加偏爱东风,那是温暖和春天的象征。英国是船业发达国家,如果有人浪费金钱,英国人常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中国人则常说挥金如土。中国和西方国家是不同的民族,对世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所以在进行翻译时地理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视。
进行翻译时,传统因素是需要注意的。由于不同的传统因素,人们对语言有着不同的态度。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狗就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人常说哈巴狗、狗急跳墙、走狗和狼心狗肺等,这些关于狗的词语大多都是不好的。然而,西方人却是十分喜欢狗的,他们认为狗是很好的宠物,是家庭成员和朋友,英文中爱屋及乌的说法就是“love me,love my dog.”。同时,中国人和西方人对龙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人认为龙是权利和权威的象征,常说望子成龙,然而,西方人却将龙视为邪恶的喷着火的凶残的象征,他们不会用龙来描述好的事情。译者在翻译望子成龙这个成语时一定要把中国父母希望孩子成功的内涵意义翻译出来,否则会使得西方人产生误解。
总的来说,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塑造了语言的特征,语言是文化的表达手段。想要在翻译上取得建树,就不仅要掌握翻译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等因素,不能机械地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这样会给人生硬且难懂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李东辉.英汉对比研究的翻译学视角[D].四川外国语学报;2006.
[3]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中英习语翻译对比研究 第3篇
1 与饮食相关的汉语习语
说到吃, 很多人都会觉得很有兴致, 一份精致的小菜能让一个人顿时口舌生津、精神愉悦。而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 烹饪技术自古以来就有很高的水准。长期以来, 通过劳动人民的创造, 帝王贵胄的倡导, 文人墨客的歌颂, 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烹出了千味百肴, 在精神上也结出了璀璨绚丽的硕果。在汉语中, 与饮食相关的习语相当丰富, 有许多表达方式都和吃有很紧密的联系。在此, 笔者略举几个, 并加以分析和探讨, 比如:
1) 炒鱿鱼:本是一道菜肴的名称, 炒鱿鱼丝, 而我们现在都把它用作解雇、开除讲。在《汉语大词典》中, 炒鱿鱼被定义为:“比喻被解雇, 卷起铺盖离开。”怎么被开除了会和鱿鱼有关系呢?原来在旧社会, 老板开除员工后, 员工就会拿上自带的被褥等行李离开, 人们偶然从“炒鱿鱼”这道菜中发现, 在烹炒鱿鱼时, 一块块平直的鱿鱼片遇热会慢慢卷起来成为圆筒状, 这和被解雇后卷起的铺盖外形差不多, 而且卷的过程也很相像, 再加上“开除”这类词语太为刺耳, 所以被解雇就逐渐被人们叫做“炒鱿鱼”了。这是汉语词汇中由形升华到意的一个代表例子。
到了今天, 主动辞职还被人们活用为“炒了老板鱿鱼”。这也是汉语生动形象的表现之一。
2) 吃小灶、开小灶:小灶这东西, 本来指区别于中灶、大灶的集体伙食中的最高标准。引申出来, “小灶”就含有“特殊待遇”之意 (《汉语大词典》) 。而吃小灶寓意“特殊照顾”而开小灶则指“比喻提供超出一般的待遇或条件”。日常生活中, 我们也经常用“开小灶”来形容补课、加练等事。这样的一些词汇, 是汉语中由原意引申出新概念的例子。
3) 画饼充饥:该词最早出现在西晋陈寿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里:“选举莫取有名, 名如画地作饼, 不可啖也。”源于有一次, 魏文帝曹睿对卢毓说:“选拔人才不要选那些有名气的人, 因为名气就像画在地上的饼子一样, 是不能吃的。”因此, 在《汉语大词典》里, 画饼充饥“比喻徒有虚名, 无补于实用”。后来, 人们也以画饼充饥来“喻以空想自慰”。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打马赋》有云:“说梅止渴, 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 少谢腾骧之志。”
此为源自于古代典故的习语, 类似的还有同出自《三国志》的望梅止渴, 出自《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的醍醐灌顶等等。
4) 送行的饺子, 迎风的面、南甜北咸, 东辣西酸:这些谚语的意义不难理解, 他们源自于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或是风物人情。民族特色非常浓厚。
2 与饮食相关的英语习语
由于中英饮食文化大相径庭, 因此英语中许多相关习语的象征意义同汉语就有所不同。在此, 笔者也略举几个:
1) a tough/hard nut to crack: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棘手的事, 难以应付的问题”。《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的解释为“a difficult problem or situation”, 比如“Celtic have lost only once this season and will be a tough nut to crack.”凯尔特人队本赛季只输过一场比赛, 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与之对应的是另一个短语“a piece of cake”, 意指容易应付的事。nut本来指的是“坚果, 干果”, “a dry brown fruit inside a hard shell, that grows on a tree”, 由于其外壳坚硬, 不能轻松砸碎, 吃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一点, 因此有上述的引申义。英语中, nut还指那些疯疯癫癫、行为古怪的人:“someone who is crazy or behaves strangely”, 例如“a movie nut”狂热的电影迷。很明显, nut, cake以及类似词语的这类使用方法这是从人们平常的生活习惯中逐渐发展并引申出来的。
2) 乳制品相关习语:乳制品是西方人的主食, 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从牛奶到黄油、干酪等等。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习语都与之相关。因为人从小为了茁壮成长喝母乳, 成人后为了强健体魄、增加营养喝牛奶, 所以在大多数习语中, 奶一词都充当着有价值的甚至很珍贵的角色。如:“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 意义为“kind behaviour, considered to be natural to human beings” (《牛津高阶英语词典》) , 可理解为“人类善良的天性”。而“the land of milk and honey”则意指“an imaginary place where life is easy and pleasant”:生活轻松愉悦的乌托邦。而butter黄油一词却有另外的涵义, “bread and butter”, 意思是“means of support;livelihood.” (《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 , 作“生计”讲。因为面包同黄油都是西方人最基本的饮食, 相当于我们的米饭和馒头, 因此“Don'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就可以理解为“别砸了自己的饭碗”了。同为乳制品的奶油“cream”则被西方人当做最优秀的人或最精华的东西“the best people or things from a group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 ”。
由于乳品对西方人生活极其深远, 长期以来逐渐使他们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特性,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 在英语中, 还有一些习语涵盖了其他西方具有代表性食物诸如:“coffee and cake”收入微薄的、“beer and skittles”吃喝玩乐、“hot-dog”卖弄特技、“take the biscuit”事情太为奇怪、出乎意料, 让人难以置信等等。
3) 烹饪方式相关习语:西方人与我们的烹饪方式有很多不同之处, 诸如烘焙、烧烤等方式, 这也形成了英语中一些独特的习语。“bake”, 我们都知道是烘焙的意思, 而“half-baked”表示“not well planned or considered” (《牛津高阶英语词典》) , 可以理解为“幼稚, 计划不周的”, 比如:“half-baked idea”。另外还有炙烤“grill”, 它带有“to question relentlessly;cross-examine”拷问, 盘问之意:“He was grilled by detectives for severa hours”他被侦探们盘问了数小时之久。油煎“fry”一词甚至带有“to undergo execution in an electric chair” (《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 “用电椅处死犯人”的意思。
西餐同中餐一样菜系众多, 有法式、英式、意式、俄式、美式等, 因此英语烹饪方面的习语及惯用法也是非常丰富的, 这是我们平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要点。
4) 历史典故类习语:西方文明源远流长, 其辉煌程度比华夏文明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爱琴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在这历史长河中, 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产生了一系列经典的传说, 而它们对于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 就英语来讲, 有许多关于食物的习语都是源自于古时的典故或是宗教的传说。例如:“pull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都知道是火中取栗, 它源自十七世纪法国著名的寓言作家让德拉封丹的《猴子和猫》, 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子里烤着栗子, 猴子叫猫从火中取栗子吃, 结果栗子取出后被猴子吃掉了, 猫不但没有吃到栗子, 反而把脚上的毛烧掉了。用来比喻替别人冒险, 到头来自己非但没得到好处, 还吃到了苦头。汉语中相类似的大概只有“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了。“Mercury Fig”墨丘利的无花果则指获取的第一批成果:墨丘利是众神的使者, 掌管商业、交通、畜牧、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 而古罗马人极其崇拜墨丘利, 他们将第一次收获的无花果祭献给了他, 因此有了这样的用法。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在喜剧《皆大欢喜》中用到了“good wine needs no bush”, 这和汉语中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不谋而合, 有异曲同工之妙。
3 与饮食相关的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在汉语习语中, 成语是重要种类之一。它是人们长期相沿习用, 又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一种固定词组, 形成上具有历史性, 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民族性。汉语中与饮食相关的成语有的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如“瓜田李下”指“瓜田纳履, 李下整冠, 有被怀疑为盗瓜窃李的可能。因以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汉语大词典》) , 最早见于《古乐府君子行》中:“瓜田不纳履, 李下不正冠。”如果离开了特定的文化背景, 就无法理解了。而英语中却无类似表达法, 只有用“be in suspicious circumstances”来表示。另外, 中国人喜欢用珠宝等来形容珍贵美好的事物, 如“掌上明珠”, 英国人却说“be the apple of sb's eye”。
其实, 在英语中, 和汉语成语一样格式较为固定的表达方式非常少, 人们一般多用谚语 (proverbs) 和惯用语等习语 (idioms) 等来表达某个意思。而谚语是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界一定的规律, 表现一定的实践经验或者生活感受, 并给人一定启示的简短语言形式。汉语和英语中都有数量庞大的与饮食相关的谚语。比如:“Eat to live, but do not live to eat”对应为“人吃饭是为了活着, 但是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汉英表达基本相同;还有, 我们说“一粒老鼠屎弄坏一锅汤”, 英语中的表达却为“The rotten apple injured its neighbours”, 此外还有“apple pie”意指井然有序, “apple of discord”表示争端或祸根, “An apple a day can keep the doctor away”一天吃个苹果, 与医生无缘, 可见西方人特别喜欢用苹果说事。我们如果平时多加注意并仔细加以领会, 一定大有裨益。
惯用语中, 由于中西饮食文化的巨大差异, 造成一些表达不同, 而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 比如: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 辅食是蔬菜, 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古时中原地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但在不同阶层中, 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 位高权重的人自然荤菜吃得比寻常百姓要多些, 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左传》中名篇《曹刿论战》有云:“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英语里面却没有相应的饮食习语。但是, 在古罗马时期, 贵族们都以紫袍加身, 因此紫色代指富贵和权力, 因此英语中有“born to the purple”表示出生皇家贵胄的意思。
另外, 我们形容夏天酷暑闷热的时候常用“蒸笼”这种烹饪工具来指代, 英语中却常用“oven”烤箱一词表示“uncomfortably hot”。这大概和我们喜欢吃蒸的面点比如馒头、包子和花卷而西方人通常用烤箱来烘焙蛋糕以及面包等糕点有关吧, 这样的饮食习惯也影响到了相关的语言表达。另外, “have a bun in the oven”还可以诙谐地表示怀孕了。
在汉语中, 人们常用“某人的菜”来表示正合某人的胃口, 比如“这部小说不是我的菜”等。在英语中, 这样的意思一般用茶“tea”来表示:“The novel is not my cup of tea.”英国人对茶情有独钟, 因此用茶来代替他们心仪的对象。与茶相关的习语还有“a tea hound”意指那些在茶会、舞会等社交场合中喜欢追逐漂亮女子并对她们大献殷勤的家伙;“storm in a tea cup”寓意“小题大做, 大惊小怪”源自18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孟德斯鸠对圣马力诺一次骚乱的评价:圣马力诺地狭人少, 骚乱对整个欧洲自然没有太大的影响;“tea break”指“a short pausefrom work in the middle of the morning or afternoon for a drinka rest etc”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 早上或下午工作间隙吃茶点的短暂休息时间该习惯可追溯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 她在每晚的盛装聚会前总会觉得百般无聊, 肚子也会有点饿, 因此她便吩咐女仆为她沏上一壶红茶, 烤上几块薄饼, 用于打发下午的闲暇时光。却没想到, 此法一时之间在英国上层社交圈风靡起来, 随后所有人都开始效仿。今天英国人雷打不动的下午茶文化就是这样兴起并流传下来了。现在, “tea break”也不再专门指代英国人的下午茶, 而是形容人们工作之余, 一杯咖啡, 一壶红茶的惬意时光了。
4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探讨, 我们能够发现, 饮食习语是一门语言中精彩绝伦的组成部分, 汉语如是, 英语也如是。它们渗透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反映出一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 对于过去的、现存的以及将来会出现的更多的饮食习语, 要努力地掌握并追根溯源地弄清其中的文化差异, 这样才能尽可能多的减少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等不同带来的交际障碍和理解谬误, 而我们的英语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志宏, 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 .
浅议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第4篇
一、文化差异
(一) 历史典故。
中英历史文化博大精深, 历史典故成为文化中的瑰宝, 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 习语多源于历史故事、神话、寓言与民间传说。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卧薪尝胆”源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用来形容刻苦自励的精神;“悬梁刺股”源自《太平御览》, 比喻勤学苦读。“八仙过海”“夸父逐日”等源自神话故事。“愚公移山”“拔苗助长”“画龙点睛”等源自寓言故事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cross the Rubicon” (孤注一掷) , “hang by a thread” (千钧一发) , Achilles’heel (阿基里斯脚踵, 比喻惟一致命的弱点)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 比喻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等等。
(二) 地理环境。
习语的形成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人们的生活以航海渔业为主;而汉民族生活在东亚大陆, 人们的生活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关习语如“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等。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同一词汇的理解、联想也有所不同。例如, 形容一个人奢侈浪费时,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中国大陆幅员辽阔, 有许多名山大川, 因此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成语, 如“安如泰山”“开门见山”“江山易改, 禀性难移”及“有眼不识泰山”等。而在英语中则有许多有关船和海的习语, 如“all at sea (不知所措) ”“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 (进退维谷) ”“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 (当某人发财时) ”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往往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作老黄牛, 曾有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而英国古代靠马耕种, 因此在英国文化中, 马是吃苦耐劳的象征。如“as strong as a horse”, 汉语则译为“力大如牛”。
(三)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对英汉习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相关的习语有很多, 如“借花献佛”“大慈大悲”“不看僧面看佛面”“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与道教有关的有“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等。在西方国家, 人们信奉基督教, 许多习语源于《圣经》。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 (傻人有傻福)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语。
(四)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 它影响着习语, 是习语赖以生存的深厚土壤。英汉习俗是来自多方面的。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 (一块蛋糕) 都表示容易的事情。蛋糕是英国人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品, 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容易做到的事情;而在中国, 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 因此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再如, “情人眼里出西施”, 一般西方人不大了解西施何许人也, 就不可能理解这句习语中富有中国文化的喻义了。
中英关键的不同点之一是对“狗”一词的态度。狗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献谄的动物, 在汉语中有很多对狗含有贬义的习语。例如, “狐朋狗友”“狗胆包天”“狗嘴吐不出象牙”等。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常用狗来比喻人。例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的日子) , a top dog (优胜者)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等等。
二、习语翻译
正因为上述这些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在表达同一意义时, 往往采用完全不同的翻译形式, 诸如直译、意译、套用及直译加注释的方法等。例如: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Every bean has its black. (人皆有短处) ;Still water runs deep. (静水流深。喻沉默者深谋)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因为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
正确理解、翻译英汉习语, 就必须了解中英文化差异, 这样才能译出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才能把中英文化的精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杨敏等.中国文化博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
[2]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1.
[3]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 (3) .
中英习语翻译对比研究 第5篇
语言是一种人类文化和社会的产品,任何一种语言都以其文化为基础,所以要理解一种语言必须先了解其文化。文化是游离于物质之外但又凝结在物质之中,能够被传承的一个国家( 地区) 或民族的地理、历史、生活方式、 行为规范、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文化的集中体现为———习语( idiom) ,是指字面意义不同于实际意义的词组或句子,是语言最为精华的部分( 张春柏,2003) 。英国专栏作家约翰 ·欧·伦敦曾说过: 没有习语就没有生动的思想交流( Without the idiom there can be no vivid communication. ) ,那么从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习语翻译的文化因素
习语的含义甚广。狭义上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或句子,其含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广义上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张春柏,2003) 。它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已约定俗成,是地道的本土语。
翻译,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外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 许建平,2003) 。每一种语言都是所属的民族、所经历的历史阶段及此历史阶段过程中积累出来的文化结晶,即语言与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因此,翻译时要理解原作所包括的内容———使用词语、风格和态度,并且在译语中忠实原作的内容,保持原作风格和态度,如实地传达原文的思想,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篡改原作,而是一个再创作过程。
在翻译工作中,要理解两种语言中蕴藏的文化背景, 找出两种语言的异同,对具有不同特征的两种语言所表达的原文和译文的词汇、修辞、逻辑、语法等进行对比研究, 准确地了解原作,用准确的译语来表达。虽然,同一件事情用不同语言都可以表达,但因文化背景不同,理解也不一样。比如: 白色在西方人眼里象征纯洁,所以用作婚纱之色,而中国文化里,白色在传统上却与丧事有关。所以, 要想准确通顺地表达,必须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尽管译者没有必要逐句翻译每一个词语,但必须理解原文的每一个词语。所以文化背景在习语翻译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词语和语句的形式及表达方式。
1.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行为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文化心理
文化心理是指一定的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稳固的心理定式。不同国家的文化会导致不同的文化心理,虽然是无形的,但民族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的心理、情感、行为和语言,从而给跨文化交际和翻译活动带来了障碍( 包惠南,2003) 。翻译时,若过度归化也会使译文缺乏甚至散失原文的文化背景,读者也会觉得阅读中的故事发生在自己国家。
3. 思维方式
思维与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思维方式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它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和角度( 贾玉新,1997) 。不同国籍( 地域)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方式、角度不同,其思维方式也不同。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译者及其所进行的翻译工作必须认识和体现此点。
4.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是指某一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地、河流、湖泊、山脉、气候、矿藏及动植物资源等,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住行、饮食、衣着、呼吸等( 李小园,2008) 。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中西两种文化截然不同。在地理环境上,中国几乎没有内海,辽阔的内陆远离海洋,属于半封闭的大河大陆性质。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社会逐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农耕型社会,并倾向于固守耕地,较少流动,整个民族特性倾向于“保守”。西方则相反,欧洲大陆实际上被黑海、地中海、波罗的海等内海所分割,古罗马、古希腊属于海洋———商业文明社会,因而欧洲人适于流动生活,并具有向外开拓的精神。
5. 风俗习惯
风俗是指集体或个人的礼节、习性、传统风尚,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通常,人们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为“风”; 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二、从中西文化差异看习语翻译方法
1. 直译法
直译法,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习语的语言格式,包括句子结构、用词、比喻手段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 司显柱等,2012) 。直译法能够保留原文独特的意义和语言形式,同时向译文读者介绍了源语文化,并丰富了译入语及其文化。
如“crocodile tears”直译成“鳄鱼的眼泪”,保留了原文 “鳄鱼”和“眼泪”的文化意象,起初,读到这个词时许多中国人或许不会把它和虚伪的意思挂钩,久而久之,时间证明中国人接受了这个译法。“一国两制”直译为“one coun- try,two systems”保留了中国特色。又如将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译为: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提到它时又有多少人不会想到它是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笔下的名言呢!
2. 意译法
意译法,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原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译文流畅即可( 赵海燕等,2012) 。如He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如果直译为“跟狼在一起,就会学会狼叫”,中国读者很难联想到它的比喻义,这时译者就需要提炼原习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并舍弃原文的意象,将其译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再如Justice has long arms,如将其译为“正义有长胳膊”,很多时候大家难以理解,这时在汉语中找到与原习语对等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直接进行翻译,这样读的时候会让人觉得比较亲切,是地道的本国语,但这种译法不能保留译文中的意象,有点美中不足。
3. 套译法
中英文化的差异导致语言表达上的悬殊,使得许多习语无法使用归化或者异化译法进行翻译,勉强使用的话, 只会产生意义扭曲和风格不符等问题,令读者无法理解和接受。这种情况下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套译法。
套译法,就是在不影响原文信息传递和语义表达的基础上,套用译语中固有的表达模式,如习语、口号、诗歌等进行翻译( 孟琳等,2001) 。如将teach fish to swim译为“教鱼游泳”,可能很多人会不得其义,但在理解译文后就会知道它与我们所知道的“班门弄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如Some prefer turnips and others pears,译成“有人喜欢萝卜,有人喜欢梨”没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更能为中国读者接受。再如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就是一个很好的舍弃译文字面意义而译出其精髓的例子。
汉译英时套译法同样适用。比如“打开天窗说亮话” 可以译为“frankly speaking”,“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译为 “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 ”又如可以将“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套译为“You cannot take back what you have said. ”这样译入语读者就会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译语的深层含义,为日后的应用注入活力。
4. 略译法
略译法,是指将涉及特定文化内容的部分略去,只译出对译文读者来说意义明确的部分( 张春柏,2003) 。比如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若译为“Of the thirty-six strata-gems,the best is to quit”,英美读者未必能领略其含义,而且还会分散其对实质问题的注意力,甚至纠结于“thirty- six”这个数字上,因为他们不一定知道我国古代兵法中的 “三十六计”。实际上,说这句话时许多人主要还是表达实在不行就尽快脱身,所以也可译出其核心意义: The best stratagem is to quit,略去前半句的“三十六计”。又如在翻译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时,就可以略去作定语用的物主代词it,将其译为“活到老,学到老”。
5. 补译法
补译法,是指为帮助读者理解可能因直译而难以理解的译文,在直译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原文所隐含的文化信息( 张春柏,2003) 。例如若用汉语拼音直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一习语中“诸葛亮”的文化形象,英美读者很难领略其中的韵味,因为 “Zhuge Liang”这个名字对他们来说是毫无意义。因此,如将此句译成“Even three common cobblers can surpass Zhuge Liang”,仅传达了字面意思,而完全没有译出其核心意义。因为,“诸葛亮” 不仅仅只是一个人名,而是智慧的象征。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适当的增加解释性的补译,译成“Even three common cobblers can surpass Zhuge Liang,the Mastermind. ”效果明显增加。
另外,在It's the old story of the stitch in time中,句中stitch in time是英语谚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一针及时顶九针) 的省略说法,但译入语读者不一定了解其背景, 所以翻译时需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以使句意完整。
6. 直译加注法
许多习语含有比喻和象征意义或反映当地人特有的文化心理,为了便于理解,一般要在直译后附加解释性注释,即直译加注法( 张震久等,2009) 。如“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 ”星期五[Friday]为英国的发薪日,如不解释,读者就不会明白英国人为什么要在这一天上街大吃大喝。
若我们要翻译“杀鸡给猴看”这个习语,我们可以先形象地说To kill the chicken to frighten the monkey,然后再加注解释说明It means: to punish somebody as a warning to others。又如在In the opera,she played the male role o Judge Bao,the just and impartial judge in Chinese history中 “包公”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人物,只有加以解释才能让读者读的明白。
结语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比起掌握两种语言、了解两种文化更为重要,因为习语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也就是说,习语翻译离不开文化背景,否则将失去两种语言交流的价值。
总之,习语翻译是个相当艰难的过程。一条习语往往可以有多种不同译法,译者可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及具体语境决定使用何种译法。各种译法之间也不具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切忌将任何一种译法绝对化。有时更需要糅合数种翻译方法进行综合处理,灵活应用。
摘要:习语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习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和文化意象,通常有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两层含义。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它们源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文化心理等,翻译时要灵活使用不同方法,如直译、略译、套译、意译、直译意译兼用或直译加注等方法。
英汉习语对比及习语翻译初探 第6篇
一、习语是创造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段
例如汉语中的“漏网之鱼”、“猫哭老鼠”、“狐假虎威”等。英语中有to shed crocodile tears (鳄鱼的眼泪,假仁假义) ,an old bird(精明老练、不易上当的人),like a hen with one chicken(过份爱护独子)。通过比喻,这些习语在读者脑海中生动地勾勒出一副图画,要比直截了当的语言有力地多,也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比较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运用比喻形象方面有以下三种情形:
1. 相同的比喻形象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人类的思维具有共性,所以英汉两种语言有时会用同一事物或概念来表达相近的意思。如:混水摸鱼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了如指掌to know sth. (sb.) like the palm of one’s hand;旁观者清The onlooker sees most of the game;泼冷水to throw cold water。
2. 不同的比喻形象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表达同一意思时,会用不同的比喻形象。如:狐假虎威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非驴非马neither fish nor flesh;落汤鸡to look like a drowned rat等。
3. 同一比喻形象在两种语言中表达不同的含义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所以同一事物对不同的民族可能引起不同的感情。英语中dog通常被看作是宠物或忠实的伴侣,而在汉语中它则被视为卑贱的动物,使用时往往具有贬义。英语中有关dog的习语很多,比如:a lucky dog (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Dog doesn’t eat dog.(同类不相残);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年人接受不了新事物)等。在这些例子中,dog均无贬义,相当于man, fellow之意。而汉语习语中“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狼心狗肺”、“丧家犬”中的“狗”都具有贬义。
二、习语是一种美化音韵的手段
为了达到美化音韵的目的,英汉习语通常采用头韵(alliteration)、押韵(rhyme)、重复(repetition)及对仗(antithesis)等手段。这些习语简短、有力,非常上口。
1. 头韵
汉语中有“伶俐”、“参差”、“泥泞”、“恍惚”、“淋漓”等,英语中同样可以找到:as cool as cucumber(泰若自然),as busy as a bee(极忙碌),tit for tat(针锋相对),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等。
2. 押韵
汉语中有“仓皇”、“窈窕”、“从容”、“朦胧”、“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等运用押韵的手段,英语中也有: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Beggars can’t be choosers.(饥不择食);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无论哪里,家始终是最好);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健康比财富重要)等。
3. 重复
汉语中有“热腾腾”、“眼睁睁”、“想入非非”、“落落大方”等;英语中有:measure for measure, step by step, neck and neck (并驾齐驱) ,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对手)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
4. 对仗
又称对偶,如汉语的“大同小异”、“古往今来”、“冷嘲热讽”、“阴奉阳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及英语中的far and near(到处),ups and downs(盛衰),sooner or later(迟早),more or less(或多或少),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 (小事明白,大事糊涂) 等都是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段。
三、习语是独立的、固定的语言成分
汉语中“装蒜”、“倒霉”、“落花流水”等习语对于只知道单个汉字意思的外国人来说,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出意思的;反之亦然,英语中的rain cats and dogs (大雨倾盆) ,face the music(承担后果),bring down the house(博得满堂彩),pay through the nose(付昂贵代价,被敲竹杠)等也必须作为独立、完整的整体来对待。
四、习语有变体形式
语言是活的东西,习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着这种习语的变体或活用现象。有的是通过改变词序,有的是通过易词,还有的是对习语进行扩展或提炼。如:
1) I wish I were as popular as Jack.I know hardly anyone in this city, while he has friends to burn. (我真希望能有杰克那样的好人缘,在这个城市里,我几乎没有一个熟人,而他的朋友却多如牛毛。) has friends to burn的原型为to have money to burn (钱多得花不完) ,易词后的成语将杰克八面玲珑的人类关系用诙谐幽默的语调刻画得淋漓尽致。
2) A good way to start the conversational ball rolling is to ask a person about his hometown. (使谈话顺利开始的一种好办法就是询问对方家乡的情况。) to start the conversational ball rolling是to start the ball rolling的扩展形式。
3) The spirit is willing. (心有余而力不足) 是对“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的提炼。
另外a new broom (新官上任三把火) ,birds of a feather (物以类聚) ,last straw (忍无可忍之事) 分别是“A new broom sweeps clean.”,“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和“It’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a camel’s back.”的缩略式。汉语中的“近水楼台”、“一日三秋”也分别是对“近水楼台先得月”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提炼。
综上所述,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常用来比喻或形容事物,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文化色彩、地方色彩和历史色彩。习语有的意思明显;有的意思含蓄、意在言外,有丰富的联想;有的可能含有几种意思,有的则带有不同的修辞手段;还有的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我们在翻译中,既要保持其特色,又要将其真实含义表达出来。因为它们大量地出现在政治、科学领域及文艺作品之中,习语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译文的整体质量。通常,习语翻译有以下三种主要形式:
1. 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并且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它采用原文的表达方式。我们已经在汉语中大量地借用了这些直译过来的习语,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例如:
fight to the last man战斗到最后一人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
break the record打破记录
Achilles’heel阿基里斯的脚跟
under one’s nose在某人的鼻子底下
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Oedipus’impulses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
packed like sardines挤得像沙丁鱼罐头
Oedipus’wisdom俄狄浦斯的智慧
sour grapes酸葡萄
The open-door policy门户开放政策
a die-hard死硬派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
barking dogs do not bite吠犬不咬人
an olive branch橄榄枝
2. 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
有些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内容、形式、意义、修辞色彩上相同或大致相同,我们可以直接套用汉语同义习语。例如:
watch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talk wrong into right颠倒黑白
praise to the skies捧上天去
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
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烧油
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
be on thin ice如履薄冰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两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牙齿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be out at elbows捉襟见肘
a wolf in a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3. 意译法
当我们找不到或没必要保留英语习语的表达方式,并且汉语中也找不到合适的习语去套用时,我们可以用意译法。例如:
A.No one likes him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没人喜欢他,因为他是个令人扫兴的人。
B.Being among so many well-dressed people, the country girl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同许多穿着体面的人在一起, 那乡下姑娘感到很不自在。
C.I must blame myself because we were cat’s-paws.我必须自责,因为我们上了人家的当。
D.To break the ice, she said she liked football and that started the conversation.为了打破沉默, 她说自己喜欢足球, 这样的谈话就开始了。
E.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is mouth.他生于富贵之家。
F.But the die was cast, he could not go back.但事已决定,不容反悔。
G.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杂而不精的人。
H.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neither.脚踏两条船,必定落空。
I.cry over spilt milk.作无益的后悔
J.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K.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L.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M.a leap in the dark轻举妄动
N.neither fish nor fowl不伦不类
O.be at the end of one’s rope山穷水尽
P.put all one’s eggs in one basket孤注一掷
以上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习语一些基本特征的对比分析及译法的举例,我们可以把握一些语言的共性和差异,这对于语言学习,特别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 使其习语各有特点, 但语言的共性又使两种语言的习语有很多相似点。本文从对比角度分析了英语习语的一些特征, 同时对习语的翻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习语,对比分析,习语译法
参考文献
[1]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9.
[2]陈文伯.关于英汉谚语的对译[J].外国语, 1987年第6期.
英汉动物习语对比及翻译策略 第7篇
习语通常利用声音的和谐来达到易懂、易记、悦耳、生动的目的。如汉语中的“大家一条心, 粪土变黄金” (用韵脚) 、“八面玲珑” (“玲珑”用双声) 等;同样的, 英语中利用双声的 (Alliteration) as blind as a bat 、as busy as a bee, 利用韵脚的 (Rhyme)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此外汉语习语有利用对仗 (parallelism) 的形式来提高效果的情况, 如: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英语习语也有同样的形式, 如:Easy come, easy go。
1 英汉动物习语对比
英汉习语中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习语, 它们生动而又贴切, 精巧而诙谐, 在两种语言中出现的频率都很高, 这些动物习语有的源于神话传说或寓言故事, 有的源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有的源于民风民俗, 有的则是习惯用法。
英汉动物习语的内涵主要有基本对应、部分对应和完全不对应3种情况。基本对应指英汉习语中动物名称及意义相同的情况。例如:驴 (donkey) 在两种文化中都含有倔强、固执、愚蠢等含义, “as obstinate as a donkey”就是用来形容像驴一样顽固的人;部分对应指的是英汉习语中动物名称不一致, 但有相同的寓意和修辞色彩。如中国是农业大国, 农耕文化占主导地位, 在汉语中就有很多习语和“牛”有关, 如“健壮如牛”等。 但英国以畜牧业为主, “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语中和“马”有关的习语就较多, 如“as strong as a horse”等, 以上习语的意思基本一致, 但所用动物不同;完全不对等指英汉动物习语在字面上、整体意义和实际用法上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如:to rain cats and dogs (下倾盆大雨) , 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 (有别的事干) 等。
1.1 不对应的原因
1.1.1 地理环境差异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汉语中有许多与农业有关的习语, 如亡羊补牢 (better late than never) ;英国是个岛国, 四面环水, 英语中就出现了诸多与水、鱼有关的习语, 如cry stinking fish (妄自菲薄) 。
1.1.2 历史典故差异
由于历史原因, 汉语受外来影响不太大, 汉语中的习语多源自中国经传典籍、寓言神话等, 如守株待兔 (wait for windfalls ) ;但英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外族入侵英国队其他国家的殖民统治, 必然烙下历史的印记, 如cat’s paw 源于《伊索寓言》, 比喻被人利用或受人愚弄的人。
1.2 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动物的理解上。如猫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可爱精灵的内涵, “小馋猫“具有亲昵含义, 但在西方文化中, 猫则是魔鬼的化身, 是巫婆的亲密伙伴。“She is a cat.”不能译为她是一只猫, 而应译为她是一个心底狠毒的人。
1.3 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均有重大的影响, 英国长期以来受基督教的影响, 而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 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习语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 (一贫如洗) , 基督教的教堂只是用来祈祷和做弥撒的地方, 没有食物, 所以用该习语形容人非常贫穷。但无论是佛教的寺院还是道教的道观, 都有很多的供品, 因此这儿的老鼠决不会一贫如洗。
2 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策略
综上所述, 在翻译富含文化章韵的动物习语时, 若不能理解辨析它们的文化背景和差异, 就很难正确翻译这些习语, 实现两种语言间的翻译对等性。
2.1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语言的文化信息, 作为信息的语际转换过程, 是语际间文化交流的活动, 是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 可以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Euque Nide) 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必须将翻译与文化结合起来。如果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 则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间的真正交流。
2.2 异化为副, 归化为主
由于英汉动物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翻译时, 一定要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力争在保持原习语比喻、联想和修辞效果的基础上, 坚持“异化为副, 归化为主”的翻译原则。
所谓异化, 就是向原语靠拢, 即我们常说的直译。所谓归化, 就是向目标语靠拢,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译。异化和归化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主要看翻译者的目的或观念, 以文化传真为目的的人常用异化法, 而以译文读者为目的的人常采用归化法。如用异化法翻译“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即为“一石二鸟”, 而用归化法翻译则为“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当然, 对类似的动物习语, 无论采用异优法或归化法我们似乎都能接受。但如前所述, 由于各方面的差异, 英汉动物习语承载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信息, 由此产生相似的联想和比喻是少数的, 不同的是多数的, 而且我们面对的是中国读者, 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译文读者服务, 所以在翻译动物习语时应坚持“异化为副, 归化为主”的原则。
2.3 翻译中的主要障碍
由于动物习语反映了独特的文化, 译者应试图保持其文化特色和内涵, 但译者常会遇到一些障碍, 如词义不符或语义空缺。产生这些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两国人民在诸多方面的不同点, 如经济, 文化, 地理环境, 生活习俗等。
词义不符指在中英文中, 一个词有相同的字面意思, 但内涵有一点不同或完全不同, 以“狗”为例, 在大部分英语习语中, “狗”含有褒义, 如a lucky dog (幸运儿) 、 a top dog (优胜者) 等。但在汉语中“狗”通常含有贬义, 如狗仗人势、狗东西等。词义空缺是指在中英文中, 一些动物形象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 但另一种语言不具有, 如希腊神话传说中天鹅临死前的歌声最动听, 所以习语 “swan song” 指最后杰作, 而在汉语中“天鹅”却没有该意义;同样地, “乌龟”在汉语中象征着长寿, 如龟鹤遐龄, 但在英语中, “乌龟”仅是行动缓慢的动物, 并无其他特殊含义。
2.4 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
从以上对英汉动物习语内涵的对比及翻译的主要原则来看, 笔者认为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大体可以采用直译法、套译法、直译加注法和意译法。
1) 对于内涵基本对应的可采用直译法, 这样既能准确把握其喻意, 又能较完整地保持其表达方式, 如:
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 一燕不成夏;
The frog in the well knows nothing of the great ocean. 井底之蛙;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2) 对于内涵部分对应的可采用套译法, 将英语习语中的动物翻译为符合汉语习惯的动物或人。这样既能忠实表达原文含义, 又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如:
as timid as a have 胆小如鼠 (兔鼠) ;
The fox prays farthest from home. 兔子不吃窝边草 (狐狸兔子) ;
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时 (狗人) 。
3) 对于内涵完全不对应的可采用直译加注法和意义译法。
直接翻译不能完全表现原习语的意思时, 可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来处理, 即直译加注法。此法可使要表达之意一目了然, 避免译者在理解上对原文“生吞活剥”, 又能使读者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其喻意。如:
to shed crocodile tears 鳄鱼流眼泪, 假慈悲;
the 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 引起内部破坏的因素;
dark horse 黑马, 原来不为人知、意外取胜的选手。
英语中有些动物习语的表达方式在汉语中根本不存在, 通常采用意译法, 即不求字面意思对等, 而是译出深层含义。意译法的特点是简洁易懂, 可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含而不露, 且可再现原文的语言效果, 容易达意, 如:
sow dragon’s teeth 播下仇恨与敌意的种子;
live a cat and dog life 整日争吵不休;
as proud as a peacock 骄傲的神态。
2.5 动物习语翻译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翻译时要先有确切的理解, 既不能拘泥文字, 也不能望文生义, 否则结果必然是似是而非, 甚至大相径庭。如“back at the moon”看上去夫和“蜀犬吠日”很相近, 但情景和思路大不相同, 前者是狗想吓唬月亮, 后者指狗见到太阳感到怪异而害怕。所以前者比喻“空嚷”、“做徒劳无益的事”, 而后者比喻“少见多怪”。
2) 翻译时要注意习语的褒贬含义, 如: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 人与群分) 看起来并无贬意, 但一般只用于消极意义。
3) 翻译时要注意习语中的许多固定搭配有其特定含义, 不可照字面直译, 如“watch the birdie”应译为“看这里”, 而不是“看这只鸟儿”。因为人们拍全家福时, 小孩子总会东张西望, 摄影师为了让小孩子望向相机, 拍照时会叫一声“watch the birdie”, 把小孩子的目光吸引过来, 然后按按钮。
4) 翻译时要注意保持习语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在两种语言里, 有些习语意思大体相当, 但各含有较明显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如: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可译为“猫儿不在家, 老鼠闹翻天”, 而不是套用中国习语“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
3 结语
范存忠教授认为“两种语言之间在词组或句子方面, 相等的 (equivalent) 不是没有, 但比较少;比较多的是相当的 (correspondent) , 而绝大部分是既不相等, 也不相当。”通过对英汉动物习语的比较可知不同文化背景下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因此译者平时应注重积累, 注意比较英汉动物习语在喻义、褒贬、民族特色方面的不同, 译时应准确把握原习语所表达的喻义, 合理运用翻译方法, 再现英语动物习语的丰富内涵和语言风格, 否则就无法在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上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摘要:英汉习语中有大量动物习语。比较了英汉动物习语, 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及每种方法的优点。同时指出了翻译英语动物习语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习语,动物,翻译,文化,策略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出版社, 1982.
[3]邓岩昌、刘润清.语言文化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张荣婕.英语动物类习语的内涵及其汉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11 (10) :15-17.
[5]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1998, 10 (2) :12-13.
[6]戴卫平.英汉动物喻体、喻义之比较[J].长沙大学学报, 1999, 15 (9) :33-35.
[7]杨才元.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形象转换[J].苏州大学学报, 2003, 15 (10) :13-15.
[8]庄和诚.英语习语探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中英颜色词语义对比与翻译 第8篇
关键词:英语,汉语,颜色词,文化,翻译
一、引言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理解和思维方式, 英汉两个民族也不例外, 在观察、理解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同一事物, 往往理解不同, 而产生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这些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与纷繁复杂的习惯差异是由于汉民族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存在着民族历史、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在特定的环境下, 基本意思相同的颜色词对不同的民族而言表达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含义。颜色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正是颜色词为我们描绘色彩斑斓的生活提供了语言工具。各民族用来表达物理属性的颜色词大都是一致的。但是, 在不同语境下, 颜色词的语义有时会造成英汉语言表达的极大差异。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 翻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 而是因为错误的语言假设所造成的。由此可见, 只有了解英汉文化的背景知识, 掌握颜色词在两种语言的深层含义, 才不会造成误译。
二、英汉颜色词差异对比
1. 表示心理活动的颜色词的差异。
在英汉文化里, 颜色词都可以产生出联想意义, 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对事物的看法等等。在英语中, 不少表示颜色的词在描述人的心理活动时有许多隐喻。我们只有了解这些, 才能正确地把握话语的意思。
例如, Mr.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He i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I hope he’ll be in the pink again.短短一段话, 竟含有五个颜色词, 它们无一不体现着颜色词的隐喻功能。这里white:honest“正直的、忠实的”, green:sickly look“病色、脸色不好”, blue:depressed“情绪低落的、闷闷不乐”, in a brown study:in deep thought“沉思、心事重重”, in the pink:healthy“健康的”。然而, 在汉语中, 这五个颜色词都不用来表达人们的心理活动。不过, 汉语用“脸红”指“不好意思”、“难为情”, 英语则有“He became red faced.”和“His face turned red.”的表达方式。要说某人气得脸通红, 英语则用“red with anger”来表示为何而使脸发红。无论在讲英语的国家, 还是在中国, 红色与庆祝活动或喜庆的日子有关。但是, 汉语的红色具有的象征意义比英语强烈得多。凡是与吉祥、兴旺、热闹有关的事物, 汉语都用“红”来表示, 如:红利 (dividend) 、红火 (flourishing) 、红包 (gift of money to children or servant on holidays) 等。表示顺利和成功时用:红榜 (honor board) 、开门红 (get off to a good start) 、满堂红 (success in every field) 、红歌星 (a popular singer) 等等。表示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的英语则有“red-letter day (喜庆日子) ”, “paint the town red (狂欢痛饮) ”, “roll the red carpet for sb. (隆重欢迎某人) ”。虽然英语中的红色也表示欢乐和喜庆, 但它通常还含有暴力、流血、危险等贬义。如:red-handed不是“红色手的”, 而是含有“在犯罪现场的、当场的”意思;see red则指是“发怒”;red flag表示危险的信号、叛乱的旗帜、惹起危险之物。因此, 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的书名时就没有直译, 而是按西方文化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2. 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造成颜色词的不同意义。
很多与颜色有关的词语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如果不了解这些词与其构成的词汇所处的社会习俗和历史背景就很难理解它们真正的文化内涵, 甚至引起歧义。
在中国古代, 用颜色来分辨贵贱尊卑:皇帝着黄袍衫, 亲王及三品服用紫色。在汉文化中, 黄色被视为尊色, 在汉语中的“黄袍加身”一说, 指的是为人之上, 做了皇帝。因此, 除了天子, 普通百姓是不敢染指黄色的。“黄袍”、“黄榜”、“黄门”等, 都无一不与尊贵和荣耀联系在一起。黄色具有的“崇高、尊严和权力”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人的心理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英语中的yellow却表示“卑鄙、怯弱、猜忌”等等。在西方, 紫色才是高贵、优雅、权力的象征, 如:be born in the purple意指出身于王室或显贵之家;raise sb to the purple是说立某人为帝王或把某人升为红衣主教;marry into the purple指嫁入名门望族。
在中国清朝时, 呈上的奏章经皇帝批定后由内阁用朱书批下, 这种奏章称为“红本”, 这与英语red book (红皮书) 的意义完全不同。同样, 在英语国家中, 这类与历史、地理有关的词汇也为数不少, 在其特定的背景下有特定的含义。如:red lining (圈红线) , 指的是美国金融机构将贫困地圈上红线, 拒绝向这一地区住房贷款, 使这些地区陷入了更大的贫困;redcoat (红衣兵) 指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英国兵, 因穿猩红色的军服而得名;Red Bridge (红色旅) 是意大利的秘密恐怖组织, 专门从事绑架、谋杀和破坏等一系列恐怖活动。
3. 颜色词在汉英互译的错位。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有时存在着迥然不同的观察、理解和思维方式。对同一事物就往往因理解不同, 而产生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对颜色词的理解和使用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就往往发生译语与原语的颜色词错位现象。如:black tea (红茶, 汉语不叫黑茶) , 可是红糖却是brown sugar (而不是red sugar) , brown bread (黑面包, 不是棕色面包) , purple wine (红葡萄酒, 不是紫色酒) , white sale (大减价, 不是白色的出售) , blue-sky market (露天市场, 不是蓝天市场) , black figure nation (国际收支顺差国, 不是黑色数字国家) green stamp (美国救济补助票, 不是绿色的邮票) , green pound (政府预算明细比较表, 不是绿色的英镑) 。如表示嫉妒的颜色, 在汉语里是“红”色, 有“眼红”, “害了红眼病”等说法, 但不能译成“red-eyed”, “red-eyed sick”;英语里“绿”色有这个意思, 因此, 应该译成“green-eyed”或“green-eyed monsters”或“green with envy”。汉语“黄”色可以表示不健康的、与色情有关的内容, “黄色电影”, “黄色玩笑”, “黄色短信”等, 英语里与之相等的却是“a blue film”, “a blue joke”, “a blue message”。汉语中常常用“黑色”形容忙碌、不由自己、不舒服、灰暗的一天如“黑色的星期一”, 而英语用“灰色”如“a grey day”来表达。
有时颜色词除去该颜色的含义之外, 它与不同的词搭配便有不同的含义, 而且有许多意思与该颜色词毫无关系。英语yellow含“胆小、卑鄙”之意, 如a yellow dog (卑鄙的人) ;She is too yellow to be against his rudeness. (她太软弱, 不敢对他的无礼说什么。) 再看看绿色, 英语用green意指没有经验、缺乏训练, 如The newworker is green at his job. (刚来的工人是个生手。) He is green on this job. (他对此项工作生疏。) Chia pao-yu is a Green Boy.不是“贾宝玉是个绿色的男孩”, 而是“贾宝玉是个公子哥”。其实, Green Boy是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创造出来的, 意为“怡红公子”。
三、不同文化意义的英汉颜色词的翻译
在英汉颜色词的翻译实践中, 很多翻译工作者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提出了不少好方法。而要做好颜色词的翻译, 不能只看字面意思, 还要了解颜色词原语和译语的文化习俗、经济政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英汉颜色词的翻译通常有四种方法:
1. 直译。
在译文语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保持原语的语言形式。对颜色词的处理, 基本上可以按照它们的字面意思来翻译。一般说来, 当两个颜色词之间有联想意义重叠时, 常采取直译法, 直译法有助于保持原作风格, 促进文化交流。如:red carpet红地毯;black list黑名单;white wine白葡萄酒。同样, 我们可以将汉语“他穿着一身浅灰色条子的西装, 打着一条玫瑰红的领带。”直译为英语“He was dressed in a suit of a pale grey material with pale blue stripe and rose tie.”
2. 意译。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 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冲突不宜采用直译时, 就要适当变通, 而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表面意思和形式。这类颜色词往往受文化习俗影响, 形成了习惯用法, 有引申义。在翻译时, 可以根据原文的意思, 忽略原文的颜色词字义, 在译入语中选用适当的词语来表述。如:红运good luck;a green hand新手;red ruin火灾;pink slip解雇职工通知单。再如“红男绿女”指的是男男女女都穿着漂亮的衣服, 译成英语时应回避其中的颜色, 意译为“gaily dressed men and women”。同样, “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的英译是“The martyrs did not shed their blood in vain.”
3. 增减色彩法。
在很多情况下, 原语中的颜色词所表达的是一种象征意义或引申义, 在译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颜色词, 为了准确传达作者思想, 翻译时可以根据译语的表达习惯, 适当增加或减少颜色词, 从而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传递信息。
(1) Her eyes became moist.她的眼圈红了 (增加“红色”) 。
(2) He did not try in vain.他没有白干 (增加“白色”) 。
(3)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减去“红白色”) 。
(4) She is a popular singer and in fact she becomes even more popular after the competition.她是个红歌星, 事实上经过那次比赛她就更红了 (增加“红色”) 。
4. 改换色彩法。
颜色词在英汉语两种文化中能引发不同的联想意义。为了符合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的语言习惯, 用读者所熟悉的颜色词来改变原文, 即改换成其他字面意义不同、但功能对等的颜色词的颜色词。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联想意义的冲突而直译颜色词所产生的误解。
例如:black tea红茶 (而不译为黑茶) ;brown sugar红糖 (而不是褐色的糖) ;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 (而不是青一块黑一块) 。
总之, 英汉颜色词语除了其色彩意义外, 还有许多抽象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 这类词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皆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在翻译时应该理解他们的感情色彩、修辞意义及联想意义, 遵循文化翻译的原则, 掌握颜色词的内涵, 使译文体现其应有的文化习俗, 达到翻译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98-99.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87-89.
[3]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322.
[4]王秉青.文化与翻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