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中国饮食的英译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中国饮食的英译(精选9篇)

中国饮食的英译 第1篇

1.对极具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菜, 采用音译原则。

我国译者在翻译外国菜的过程当中, 经常采用音译的方式。比如, hamburger音译成“汉堡包”, sandwich音译成“三明治”。这些音译的菜名保持了外国的饮食文化, 有助于国人对外国的了解。音译更能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菜的文化内涵, 这对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是有利的。就像我国已经接受了“麦当劳”和“肯德基”等西方快餐一样, 中国的jiaozi, lo main, chow fan, tofu等中国词汇已经被西方人接受。因此在翻译此类名名称时, 就可用音译, 以保持原有风味特色和中国的文化特征。西方国家一些中餐馆菜名音译以广东话发音基础, 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用语, 如炒粉 (chow fun) 、炒饭 (chow fan) 等, 为西方人所接受。为便于西方人理解, 译者在翻译时最好沿用这些用法。例如:牛肉炒粉 (chow fun of beef) 、扬州炒饭 (Yangzhou chow fan) 等。

2.音译加释义原则。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的人们逐渐形成具有本地域特征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和菜肴口味, 翻译这类展示地名类型的菜名时, 译者可采用音译地名加上释义口味的方法进行翻译, 这样可以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例如:

湖南牛肉 (Hunan Beef)

thin slices of beef sautéed with black mixed vegetables in chef’s spicy hot pepper sauce

苏州熏鱼 (Deep-fried Salmon, Suzhou Style)

marinated salmon slices in the sauce of scallion, ginger, sugar after being deep-fried

3.对菜名中包含原料的, 采用直译原则。

如果中国菜名包含了原料的名称, 英译时译者可以直接按中文菜名译出其意。例如, “叫花鸡”这道菜的名字里有“鸡”这一原料, 可直译为Beggar’s Chicken;“东坡肉”这道菜的名字里有“猪肉”这一原料, 可直译为Dongpo Pork;“北京烤鸭”这道菜的名字里有“鸭”这一原料, 可直译为Roasted Bei-jing Duck。

4.对菜名字面意思不易理解的, 采用实译原则。

中国菜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别说外国人, 就是普通的中国人也常遇到看得懂菜名却弄不懂到底是什么菜的情况。比如, “白云凤爪”这道菜其实就是白醋腌鸡爪, 如果按菜名的字面意思译成White Llouds and Phoenix’s Paws, 外国客人根本就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菜, 而如果译成pickled chicken paws, 就不会让他们疑惑了。又如:芙蓉燕窝 (Sweet Bird Nests Soup with Egg White) 、凤凰玉米羹 (Corn and Egg Soup) 等。

二、中国菜名英译的具体方法

1.以主料开头的译法。

1.1介绍菜肴的主料和配料:主料 (名称/形状) +with+配料或者主料+and+配料。

如:白果虾仁 (Shrimp and Nut或Shrimp with Nut) 。

1.2介绍菜肴的主料和配汁:主料+with/in+汤汁 (sauce) 。

如:冰梅凉瓜 (Bitter Melon in Plum Sauce) 。

2.以烹制方法开头的译法。

2.1介绍菜肴的做法和主料:做法 (动词过去式) +主料 (名称/形状) 。

如:火爆腰花 (Sautéed Pig’s Kidney) 。

2.2介绍菜肴的做法、主料和配料:做法 (动词过去式) +主料 (名称/形状) +配料。

如:干豆角回锅肉 (Sautéed Spicy Pork with Dried Beans) 。

2.3介绍菜肴的做法、主料和汤汁。

2.3.1做法 (动词过去式) +主料 (名称/形状) +with/in+汤汁。

如:京酱肉丝 (Sautéed Shredded Pork in Sweet Bean Sauce) 。

2.3.2烹调方法+主料+刀工+with配料+in调料。

如: (酱爆鸡丁Quick-fried Chicken Dices in Bean Sauce) 。

中式菜的烹调方法很多, 大约有50多种, 其最常用的有:煮 (boil) 、炖 (stew) 、烧 (braise) 、煎 (pan-fry) 、炒 (stir-fry/saute) 、爆 (quick-fry) 、炸 (deep-fry) 、烤 (roast) 、蒸 (steam) 等。值得指出的是stew和braise的应用, 从词义上讲它们都和中文的“炖”相似, 然而stew侧重肉和菜的混炖, 如要表示单独炖肉应用braise一词。因为braise的英文释义为:“braising which is used only of meat, means cooking slowly in covered pot with a little fat and water.”所以把红烧牛肉译为Braised Beef, 红烧狮子头译为Brais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2.3.3刀工+主料+with配料+in调料。

如:箭笋肉丝 (Shredded Pork with BambooShoots) , 银耳藕片 (Sliced Lotus Root with White Fungus) , 核桃鸡丁 (Diced Chicken with Walnuts) 。

中餐的刀工是烹调菜肴、体现形美的重要手段, 主要包括:斩 (chop) 、切 (cut) 、切片 (slice) 、切丝 (shred) 、切丁 (dice) 、切块 (cube) 、卷 (roll) 、切成末 (mince) 、捣烂 (mash) 等。这些词的翻译一定要准确, 否则就会造成名不副实的效果。

3.以形状或口感开头的译法。

3.1介绍菜肴形状或口感以及主配料:形状/口感+主料。

如:脆皮鸡 (Crispy Chicken) 。

3.2介绍菜肴形状或口感、做法及主配料:做法 (动词过去式) +形状/口感+主料+配料。

如:小炒黑山羊 (Sautéed Sliced Lamb with Pepper and Pars ley) 。

4.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译法。

4.1介绍菜肴的创始人 (发源地) 和主料:人名 (地名) +主料。

如:麻婆豆腐 (Mapo Tofu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 四川水饺 (Si-chuan Boiled Jiaozi) 。

4.2介绍菜肴的创始人 (发源地) 、主配料及做法:做法 (动词过去式) +主辅料+人名/地名+Style

如:北京炸酱面 (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 Beijing Style) 。

5.菜单英文译法中汉语拼音的使用。

5.1具有中国特色的且也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 本着推广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原则, 使用汉语拼音。

如:饺子 (Jiaozi) 。

5.2具有中国特色的且被外国人接受的, 但使用的是地方语言拼写或音译拼写的菜名, 仍保留其拼写方式。

如:豆腐 (Tofu) , 馄饨 (Wonton) , 烧麦 (Shaomai) 。

5.3中文菜肴名称无法体现其做法及主配料的, 使用汉语拼音, 并在后标注英文注释 (也可称为文化补译法) 。

如:锅贴:Guotie (Pan-Fried Meat Dumplings) , 窝头Wotou (Steamed Black Rice or Corn Bun) , 油条Youtiao (Deep-Fried Dough Sticks) , 粽子Zongzi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 元宵Yuanxiao (Glutinous Rice Balls for Lantern Festival) 。

6.菜单中的可数名词单复数使用原则。

菜单中的可数名词基本使用复数, 但在整道菜中只有一件或太细碎无法数清的用单数。

如:蔬菜面 (Noodles with Vegetables) 。

7.介词in和with在汤汁、配料中的用法。

7.1如主料是浸在汤汁或配料中时, 使用in连接。

如:豉汁牛仔骨 (Steamed Beef Ribs in Black Bean Sauce) 。

7.2如汤汁或蘸料和主料是分开的, 或是后浇在主菜上的, 则用with连接。

如:海鲜乌冬汤面 (Japanese Soup Noodles with Seafood) 。

三、结语

本文提出的中国菜名的翻译方法, 不论是音译或是直译, 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我们必须学会变通和灵活应用, 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中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无论怎样, 菜名的翻译都要反映出菜肴的本质和特色, 尽量保存中华民族语言的特征, 并符合接受者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罗赛群.中国饮食文化菜谱的翻译探讨[J].韶关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5) :100-105.

[2]乔平.中餐菜名分类及其英译方法[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2.

[3]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 2001.

[4]吴丽芳.浅谈中国菜英译原则[J].宁德师专学报, 2006.

中国饮食的英译 第2篇

——兼评《昆曲精华》(汉英对照)

黄中习1

摘要:本文指出了英译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项目的重要性,简介了《昆曲精华》(汉英对照)的翻译特点,讨论了英译民族世界级非文化遗产戏曲项目的三个原则,并认为我国典籍英译大家汪榕培教授带领的师生翻译团队英译《昆曲精华》的做法对英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昆曲;翻译原则

1.英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或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至今, 中国已有29个项目入选了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戏曲类的有昆曲、粤剧和藏戏。项目的申报自然需要地道流畅的翻译与宣传,但项目的的整理和保护更需要对项目文本进行传神达意的翻译,这正如我国外向型典籍整理与翻译的工作一样。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外教社中国文化汉外对照丛书》等丛书就是好例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民间戏剧、传统曲艺、民俗等类项目急需我们进一步抢救、挖掘、整理、保护、研究与翻译。

有人说,“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文化的才是经典的,唯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这不无道理。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前提一是保持民族本色,二是要译介到世界上去,没有译出,就没有世界性可言。而当今英语语言几乎独霸天下,无疑是当今国家文化交流最高效的“国际共同语”。因此,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译成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让广大的英语读者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与内涵,使之走向世界,普及民众,这就成为我国外语界和翻译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实际上,我国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大多或年事已高,或所剩无几,急需交流对话,代相传承。抢救、保护和研究我国非物质遗产的工作迫在眉睫。同时,要研究与翻译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直接向传承人学习和请教相关项目的精髓和要点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英译工作之重要性显而易见。2.《昆曲精华》(汉英对照)及其特点简介

汉英对照的《昆曲精华》是我国翻译大家汪榕培教授、戏曲专家周秦教授和苏州大学 黄中习(1966-),男,广西田阳人,英语博士,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广东金融学院ESP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事英美文学和典籍英译的教学与研究。1 【作者简介】

外国语学院王宏教授编译的《昆曲精华》一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是2006年在苏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之献礼。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文化部、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参与编译的有苏州大学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共36人,可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编译者在“前言” [5][P.iv]中指出,其翻译是“从文学剧本的角度向国外读者介绍昆曲的经典之作”。

《昆曲精华》一书以汉英对照形式译介了16出盛演不衰的昆曲折子戏,包括《窦娥冤·斩娥》、《单刀会·单刀》、《荆钗记·见娘》、《琵琶记·吃糠》、《四声猿·骂曹》、《宝剑记·夜奔》、《浣纱记·寄子》、《牡丹亭·惊梦》、《玉簪记·琴挑》、《邯郸记·死窜》、《吟风阁杂记·罢宴》、《千忠戮·惨睹》、《十五贯· 廉访》、《长生殿·惊变》、《雷锋塔·断桥》和《孽海记·思凡》。该书正文前还附有历年来多幅昆曲经典曲目演出的精美剧照。其中不少折子戏也是我国其他剧种常演的经典曲目。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昆曲自不例外,它素有“百戏之师”的美誉,充满着抒情、写意和唯美的形式,兼备了很高的文学性、音乐性、舞蹈性和戏剧性。该书的“前言”概括了昆曲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文学特性和表演艺术等方面特点。主编译者(P.i-iii)指出:“昆曲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所创造的最瑰丽、最奇妙的文化现象之一„„作为一种成熟完美的综合性艺术,昆曲具有诸多构成因素,大致包括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化妆、服饰、道具、布景等,它的遗产价值也就体现在极其广泛的文化领域中„„昆曲的另一宗宝贵遗产是文学剧本的积累„„最后,昆曲的遗产还应包括它‘歌舞合一,唱做并重’的表演体系。现存的6个昆剧院团和总计千人左右的编导演艺人员队伍,当然也应被认定为昆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之特点所作的高度概括。每一出折子戏的译文正文之前,还有编译者关于各剧本的作者简介、曲目剧情简介和折子戏介绍,以方便中西读者的阅读需要。

我国当代典籍英译大家汪榕培教授不仅英译了《易经》、《诗经》、《老子》、《庄子》等典籍,还翻译了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其中8部典籍作品入选中国新闻出版署的重点翻译出版项目《大中华文库》。他的戏曲和戏剧翻译经验丰富,有独到的翻译理论。“在汪先生的指导下,《昆曲精华》一书的初译稿几经修改推敲,历经半年多时间终于初见雏形。在随后的几个月内,汪先生和周教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求实求证精神,使该书所选曲目内容更具权威性、翻译的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有着深厚中英文功底的一代翻译大师汪榕培先生更是‘注重把握概念的虚实,力求译文通顺易懂’”。[7][P.95] 例如,《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春香唱道: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园”一句微妙而典雅地道出了主人翁的心情。紧接着她们又唱道:“【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縻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听呖呖莺声溜的圆。”在结尾处,杜丽娘还唱道:“【尾声】春望逍遥出画堂,间梅遮柳不胜芳。可知刘阮逢人处,回首东风一断肠。”后者是集唐诗的唱腔。《昆曲精华》的译文[5][PP.201/203/220] 如下:

(to the tune of Zaoluopao)

The flowers glitter brightly in the air, Around the wells and walls deserted here and there.Where is the “pleasant day and pretty sight”? Who can enjoy “contentment and delight”? …

(to the tune of Haojiejie)

Amid the red azaleas cuckoos sing;Upon roseleaf raspberries willow-threads cling.The peony is fair indeed, But comes the latest on the mead.…

When we cast a casual eye, The swallows chatter and swiftly fly, While orioles sing their way across the sky.…

(to the tune of Coda)

A springtime tour from painted halls Brings near the scent of bloom that falls.If you should ask where lovers meet, I say that hearts break where they greet.括号里的黑色斜体字译文点出唱腔的种类。总体译文措辞简练,通俗易懂,传神达意,附有节奏,朗朗上口,主要是英诗中最常用的抑扬格节奏,多为四音步或五音步,韵式为aabb式,可谓译笔生花。象这样形神兼备、传神达意的译例还有不少。

又如,《邯郸记·死窜》是全剧的第二十出折子戏,续讲述穷书生卢生的一系列经荣辱达的宦海**之梦。卢生被诬陷,在结尾散场前,他被遣广南崖州鬼门关。“带罪”行前,他万分感叹,唱道:“【北尾】十大功劳误宰臣,鬼门关外一孤身。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唱腔甚是动人。《昆曲精华》的译文[5][P.269]如下:

A man of worthy deeds is harmed by lies;On exile to the Ghost Gate Pass he departs.The weeping eyes look at weeping eyes;The broken heart sees off a broken heart.如同其他散场诗(有的是集唐诗)一样,译者能用韵则用韵,并以黑体标出,以表示这是该出戏的总结。译文中第三诗行的节奏韵律没有严格按照五音步抑扬格进行翻译,但其他诗行都是五音步抑扬格。整个散场诗的韵式则为abab式。译文措辞简洁,忠实流畅,并不拘泥于逐字对译,“A man of worthy deeds”、“lies”、“On exile”等确是道出了良臣蒙冤受害、被贬边关的原文之“神”;“the weeping eyes”和“the broken heart”也突显了卢生家人生死离别的儿女情长。

而《长生殿·惊变》中散场集唐诗的译文则是自由诗体的译法,不受韵式的束缚。原文为:“【南尾声】宫殿参差落照间,渔阳烽火照函关。遏云声绝悲风起,何处黄云是陇山。”《昆曲精华》的译文[5][P.387]是:

The palaces in Chang’an loom in the setting sun, Yet the beacon fires in Yuyang lit over Hangu Pass.The wind starts sobbing when the music dies away;Where are the yellow clouds over Mount Long? 对照原文,这样的翻译甚为贴切,传神达意。

翻译总是一种辩义取舍和平衡兼顾的过程。对于典籍英译的总体标准,汪榕培和王宏

[4][P.10]指出:“典籍英译标准的制定不仅与原作内容、风格、文本类型和原作者的意图密切相关,还要考虑与文化、社会现实、翻译目的、读者需求等因素。译者的选择应以是否恰当为依据,在尽量贴近原文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之间寻找平衡。”包括传统戏曲翻译在内的典籍英译需要的就是忠实传神而又通达易懂的文化翻译效果。

通读整个译本,笔者认为,《昆曲精华》的译者团队遵循的是以流畅的当代英语表达昆曲的精神实质,再现昆曲的艺术风采,译法灵活,虚实有度。总体译文忠实流畅,形神兼备,在一定程度上再现昆曲的文学艺术性。换言之,在英语读者可能接受的基础上,译者能够直译的时候多作直译,也就是用原文的对应词语或对应结构来翻译。其中有诗词曲律的地方译者能用韵则用韵,尽量避免因韵害意。他们的翻译考虑了“以是否恰当为依据,在尽量贴近原文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的原则,这就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译员指南》论说翻译那样,《昆曲精华》译者团队就是在努力创造“在拉紧绳索上行走的永恒壮举”(a perpetual feat of tight-rope walking)。其实,这也是汪榕培教授一贯坚持的“传神达意”翻译标准之要点之一。他们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灵活兼顾翻译的忠实性和可读性,尽可能在两者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因此,《昆曲精华》的翻译可读性强。当然,我国古典戏曲和戏剧的唱腔极富文学性,其中的诗词曲律大多一韵到底。因此,就是运用英语的韵式,也难以完全再现戏曲这个文学特点。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又有明显的不同特点,中西语读者的思维方法、审美习惯和行文方法也有很多差异。就是古今汉语也有所不同。因此,翻译中过多地强调押韵有时不免会因韵害意,这或许就是“译可译,非常译”的无奈。总体上看,《昆曲精华》译作中不押韵的翻译还是更多一些。毕竟,“达意”是翻译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当代的典籍英译首先要考虑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和译文的可读性。真正“传神达意”的翻译必定有可读性强的特点,忠实传神而又通达易懂。笔者认为,“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是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代表着当代典籍英译的发展趋势。

3.英译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戏曲项目的原则

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和整理保护的通行做法,笔者认为,英译我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项目应注意以下三个翻译原则。3.1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节译或选译开始,逐步过渡到全译。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年代久远。而且,它们大多是用古汉语写成的,或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记录书写的,有的甚至只有由民间艺人或宗教人士世代口头相传下来;有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古老地方方言用字业已失传。现在,就象爱尔兰英雄史诗厄尔斯特故事(Ulster Cycle)一样,我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容甚至无人或少人知晓。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节译或选译开始,研究与翻译同时进行,逐步过渡到全译。

近年来,汪榕培教授在苏州大学英语专业翻译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学与实践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他们师生组成翻译团队,研究与英译不少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由他们编译的汉英对照版的《昆曲精华》、《吴歌精华》、《评弹精华》、《苏剧精华》等已经先后集结出版发行,受到社会各界的首肯。其翻译就是遵循“从节译或选译开始,逐步过渡到全译”的原则。有的博士生甚至以此为研究课题(如吴歌翻译、明清传奇的翻译等),深入探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3.2.以“传神达意”来指导,力求忠实传神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化翻译效果。

汪榕培教授是我国当今名副其实的典籍翻译大家,其8部典籍英译作品入选了中国新闻出版署的重点翻译出版项目《大中华文库》。他的典籍英译理论与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大量的对比研究和翻译实践基础上,汪教授提出了“传神达意”、“比读是复译的基础,复译是比读的升华”等典籍英译的指导原则。汪教授 [3][P.33]明确指出了翻译典籍的目的和原则:“我们的译文不是以西方的学者或研究者为主要对象,而是以当代西方普通读者为对象,所以没有任何考证和注释,以便西方普通读者能够顺利阅读。”

在大量典籍英译实践的基础上,汪先生提出了“传神达意”的典籍英译标准。关于诗歌翻译,“要说我自己的翻译标准,我在几年前的一篇文章里写过,只有四个字——更确切地说是一条四字成语——‘传神达意’。关于这四个字还要两条注释。第一,‘传神’就是传达原作的神情,包括形式(form)、语气(tone)、意象(image)、修辞(figures of speech)等等;‘达意’就是表达原作的意义,尤其是深层意义(deep meaning),尽量照顾表层意义(surface meaning)。第二,这四个字不是并列结构(‘传神’和‘达意’不是并重的),而是偏正结构(‘传神’是‘达意’的状语,即‘传神地达意’)。一首好的译诗首先要表达原作的基本意义,传神是在达意的基础上传神,是锦上添花,不达意则无神可传。”[2][P.119] 在其译作《诗经》被收入《大中华文库》、即将出版之际,汪教授 [4][PP.33-34]新近对“传神达意”的诗歌翻译标准作了进一步阐释:“首先,‘达意’是翻译的出发点,我们试图准确地体现自己对于诗篇的理解和阐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与当代的‘读者接受论’、‘译者主体性’,乃至‘解构主义’等观点有相通之处,我们在译文中就是要表现我们对诗篇内容的解读思路„„其次,单纯的‘达意’还不够,必须是‘传神地达意’,因为‘传神’是翻译文学作品、尤其是翻译诗歌的精髓。‘传神’既包括传递外在的形式,也包括传递内在的意蕴。关于内在意蕴方面的‘传神’,自然是从整个篇章出发,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包括诗篇的背景、内涵、语气乃至关联和衔接等等„„从通过外在形式来‘传神’的角度来看,只有以诗歌的形式来译诗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为诗歌跟一般的叙事作品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主要功能不是表意的交际功能,而是表情的美学功能。诗歌的外在形式包括诗节、分行、节奏、韵律、意象等等,尽管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诗歌翻译的时候必然会失去某些原有的特点,但是完全可以通过补偿的方式使其获得新的生命。”这是对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代表当代典籍英译的发展方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工作有着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非物质文化 5 遗产的英译就是需要尽量以通顺流畅的现代英语传译典籍文本中具有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力求忠实传神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化翻译效果。

3.3 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使译文通俗化,尽量保存原文的民俗文化意蕴。

英国现代知名的汉学大家和翻译家韦利(Arthur Waley)在英译《蒙古秘史及其他》(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nd Other Pieces,1964)的时候,曾就译文读者定位为普通读者(many who do not have access to learned publications)。他追求的也就是译文流畅简单、可读性强的文化翻译效果。

就当代的典籍英译来说,“我们遵循的原则是以流畅的当代英语表达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在英语读者可能接受的基础上,能够直译就直译,也就是用原文的对应词语或对应结构来翻译。在可能出现辞不达意或可能引起误解的时候, 就采取灵活多变的处理方式。即使同一个多次出现的概念和术语在不同的行文中也可能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个别场合下,单纯的句子翻译不能表达全部内涵的时候,则采用解释性的译法。这样做比大量加注更为可取,读者不必打断思路停下来阅读注解。另外,对于影响理解的人物和难以理解的典故,可采用虚化的方法。”[2][P.119] 这也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的指导原则。针对典籍惜墨如金、文字简练、内涵丰富、不重形合而重意合等语言特点,潘文国教授 [1][P.393]也指出:“古籍英译当求明白、通畅、简洁。”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应该以直译为主,还要要注意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与技巧,或意译,或音译,或释译,或具体化,或泛化处理,或增益,或减省,或变通,或补偿,或用注,或兼用多种译法。总之,要在全面而透彻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忠实而流畅地传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思想文化内涵,努力使译文通俗易懂,传神达意,尽量保存原文的民族文化意蕴。4.结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举世罕见。其中,昆曲曲词典雅、名著林立;载歌载舞、细腻传神;字正腔圆、清丽婉转;探规寻矩、理论丰厚。昆曲是名副其实的“百戏之师”和艺术瑰宝,2001年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美国汉学家和翻译家白之(Cyril Birch),国内的张光前,台湾的白先勇等国内外有不少仁人志士也对昆曲已作了大力推介,但以中英文对译本形式介绍昆曲的传统曲目还不多见。汪榕培教授带领的师生翻译团队英译的《昆曲精华》的译做法给我们的启示颇多。该书的翻译既有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指导,有戏曲语言研究专家的合作,更有翻译界和高校宿将新锐的协作,老中青相结合,这无疑也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他们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并取得了突出成果,很有借鉴意义。我国另一位翻译大家杨宪益

文化空缺及中国菜名的英译 第3篇

关键词:文化空缺;中国菜名;英译策略;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205-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52

1 . 引言

汉语中的某些事物在英译时并没有一一对应的翻译,这就是文化空缺现象。所谓文化空缺,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另一个民族不存在。文化空缺现象最初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提出,他通过对比两种语言发现不同语言的语法模式中存在“偶然的缺口”。Lado通过对比英语和俄语词汇,首次采用“词汇空缺”来描述文化空缺。自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空缺做了大量研究。80年代末,俄国学者索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正式提出“空缺理论”,并将这种空缺分为主观型、交际活动型、文化空间型和话语型等四种类型的空缺。国外对于文化空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比较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西方语言的词汇,针对汉语的比较较少。国内对文化空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多针对汉译英困境进行研究探索,如朱莹提出了空缺的应对策略;王永泰提出“名从主人,音译加释”的翻译原则。

在跨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外国人的极大关注,中国菜名的英译也就变得极为重要。然而现在菜名翻译多样,也不准确,容易使人误解。如四川名吃“夫妻肺片”被翻译为“Beef Shank, Tendon & Tripe”,“Sliced Beef Giblet in Spicy Sauce”或“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这几种翻译都不能准确地表达这道菜,而且主料为牛肉,并非猪肉,更有翻译为“Husband and Wifes Sliced Lung”,甚是恐怖。这些都是由文化空缺造成的,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传播,要了解语言蕴含的文化才能把文化传播工作做好。随着文化转向和文化翻译学的出现,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变,也是跨文化的传通。本文通过分析中文菜名英译的文化空缺原因,探索正确的中文菜名英译方法,促进跨文化交流。

2 . 文化空缺的原因及分类

由于中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心理状态及文化背景知识不同,造成了中西语言文化的不同。就菜名英译而言,文化空缺可分为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材料文化和社会文化空缺。

人类与自然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种生态文化概念也体现在菜名中,如蚂蚁上树、蝴蝶骨、羊蝎子、炸麻雀等,均不是以蚂蚁、蝴蝶、蝎子、麻雀为材料,这样的命名更加贴近大自然。有人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能成为中国人的食物,这也正体现了中国饮食的生态文化观。如茶树菇炒鹿片、馋嘴蛙、鱼腥草拌米线、酥炸山菌、木耳炒山药等大多也是来自大自然。但这也给这些菜名的英译带来了困难。西方人的食物以肉食为主,与中国食物存在很大差异。

在语言文化层面,中国菜名追求听起来优美,有些菜名仅从名字上很难知道是什么材料。如琥珀花生、水晶鹅肝、翡翠鲍脯麒麟鸡、枸杞浓汁烩凤筋、牡丹珠圆鸡、脆皮鸳鸯鸭、麻辣响螺片等体现了各道菜的特色。像琥珀花生体现了花生的色泽透亮,但在翻译的时候这些菜名只能把主料译出,其他效果难以表达。如美极掌中宝,仅从菜名很难看出它是什么,其实它是鸡脚。西方文化中食物的表达比较直接,如牛排、猪肉等。

在宗教文化层面,中国人信奉佛教,以龙为吉祥物,故中国菜名有部分是以佛、龙命名的,以取其吉祥、美好愿望之意。而西方则信奉耶稣,所以在英译时难以表达。如佛跳墙、龙凤琵琶豆腐、鱼香佛手、糊辣佛手鸡等从名称上看具有宗教特色,难以地道翻译。

从材料来讲,中国一些饮食在西方并没有,如馄饨、油条、炒面、锅贴、粽子、馒头、包子等都是中国特有的。馄饨虽与饺子相似,但也不与英语的“dumpling”对等。

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很多中国饮食带有中国特色。如过桥米线、东坡肉、宫保鸡丁、大救驾等,都是有着历史典故的。在每一道菜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理解背后的故事能帮助理解这道菜的由来,因此难以英译。

3 . 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王佐良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由于中国菜名英译存在着以上五种文化空缺,对于不同的菜名应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译名既要能让外国人理解接受,又要尽可能地保持中国文化内涵,可采用直译、释译法、音译、音译加直译、注释法等。

直译侧重保存原文的内容及形式。大部分中国菜名都是以烹调方法、烹调用具和食材等来命名的,这类菜名可采用词对词翻译,把其制作方法和主要原料翻译出来便可。这种翻译方法容易理解,也能保持原名的格调。如:

酥炸春卷 crispy fried spring rolls;回锅肉 twice cooked pork slices;鱼香茄子 braised eggplant;涮羊肉 instant boiled mutton;红烧鱼braised fish in brawn sauce

中国菜名贵在名字优美,采用比喻、寓意等方式命名,从菜名可传递出色香味俱全的画面,所以直译不能满足其需求,可采用释译法,将其翻译得更为直观,将菜名的主要食材和本意译出。如:

晚霞映牛舌 OX tongue in tomato sauce;翡翠虾仁 shrimp with green vegetable;宫保(爆)鸡丁 fried diced chicken in Sichuan style;红烧狮子头 braised minced pork balls with brown sauce

音译法是指源语的语音被目的语的语音相似词所替代。这种翻译方法既生动形象,又朗朗上口。如Coca Cola可口可乐;sandwich三明治等。中文菜名也可以类似方法翻译,如:

饺子 Jiaozi;包子 Baozi;锅贴 Guotie;汤圆Tangyuan;油条 Youtiao

两类中国菜名能以音译加直译法进行翻译。一类是菜名中包含人名的,另一类是菜名中包含地名的。英译时采用人名、地名音译,主要食材直译的策略,既能展现菜品的出处,又能把其特色表现出来。如:

北京烤鸭 Beijing roast duck;麻婆豆腐 Mapo bean curd;东坡肉 Dongpo braised pork;湖南虾Shrimps, Hunan Style

注释法是为了对中国文化了解较少的人提供饮食背景文化知识的。一些中国菜名包含着典故,通过注释,既能让外国人了解菜品由来,又能增加他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也不会让人误解。如:

狗不理包子 Ignore the dog buns—The “Ignore the dog buns” was produced by Gao Guiyou in Tianjin in Qing Dynasty. Mr. Gao opened a steamed stuffed buns restaurant when he was seventeen and the steamed buns were very delicious. The name came from Mr. Gaos nickname “gouzi (dog)”and he always forgot to speak with the customers when he was busy with business, so people gave his restaurant the name “dog ignore” instead of the original one. People remembered the name after the Empress Dowager Cixi spoke highly of it.

4 . 结语

由于中西方价值观、习俗、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了文化空缺,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空缺会导致交际障碍。作为文化交流工具的语言翻译承载着重要的责任,不仅要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更要在翻译为目的语时还尽量保持源语文化特色。中国菜具有鲜明的中华特色,因此中国菜名的英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既能做到清楚明了,又要保持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要根据不同菜名类型,采取适当的中文菜名英译方式,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M].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Pitirim A. Sorokin and Robert K. Merton. Social time: a methodologic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7(5).

王秉钦. 文化翻译学(第二版)[ M ] .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206-211.

王永泰.从“咖啡”“凉茶”看民族文化空缺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8(21):52-54.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M].中国翻译,1984.

浅谈中国菜肴的英译 第4篇

我们把菜名翻译成英语的目的, 无外乎三种:一是传达基本信息, 包括每道菜涉及的烹调方法、制作过程、用料以及营养功用等。二是作为一种产品推销, 用“雅”的语言引起联想, 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三是传达民族的文化思想, 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 在翻译中要很好地保持菜名的功能, 达到这些目的, 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1 精炼准确。

从翻译大师的观点看, 无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三标准, 还是张培基先生的“忠实、通顺”标准, 首先均是将“忠实”摆到了主要位置, 也就是将准确放在了第一位。中国菜的英译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为交流服务的, 是为了让外国客人理解而采取的措施。译文应尽量忠实准确, 用语简洁、表现出菜的原料、烹调方法、佐料等, 才能够让外国客人第一时间理解译文、了解中国菜。

1.2 符合西方文化习俗。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显著, 中餐的烹调方法多样, 吃的范围之广, 令许多外国人瞠目。除普通食物之外, “还吃着他国人所不吃的珍稀:吃西瓜的皮, 吃燕子的窠, 吃狗、吃乌龟、吃蛇、吃狸猫”。有些食物令他们反感, 同样的食物有不同的表述, 而相同的表述却指向不同的食物。此外, 用于中菜命名的某些动物在西方文化中有极强的贬义, 如龙、凤。因此, 在中菜名的英译过程中, 要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翻译要符合西方饮食习俗。

1.3 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菜英译必须为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服务, 必须尽可能地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传统。翻译时, 可以视时间、地点等客观情况进行必要的介绍, 让外国客人了解中国菜所包含的丰富文化, 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二. 中国菜肴英译的基本方法

2.1 直译。

“写实型”菜肴反映该菜肴烹饪原料搭配、原料形状、烹饪调味或原产地, 可以直译。以常见原料做菜名的, 翻译时直接选用意义等值的英文单词进行翻译。例如:玉米肉丸 (meatball and corn) 、白果虾仁 (shrimp and nut) 、蘑菇虾 (shrimp and mushroom) , 直接用and把原料连接起来。中菜的烹调方法很多, 大约有50多种, 最常用的有:煮 (boil) 、炖 (stew) 、烧 (braise) 、煎 (pan-fry) 、炒 (stir-fry/sauté) 、爆 (quick-fry) 、炸 (deep-fry) 、烤 (roast) 、蒸 (steam) 等。按照英文的表达习惯, 可以采用“烹调法+ed+中心词 (+with/in+佐料) ”。例如:红焖肘子braised pork joint, 清炖甲鱼steamed turtle, 涮羊肉instant boiled mutton等以地名命名的菜肴在英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土文化, 反映地方特色、烹饪技艺和风味, 要将地名译出。如:北京烤鸭roasted Beijing duck, 南京板鸭steamed Nanjing duck, 潮州卤水鹅Chaozhou Style braised goose。

2.2 意译。

有些菜名反映的是中国人趋吉避讳、去俗避雅的文化心理, 注重“音、行、意”方面的意境美, 以耐人寻味的方式激发食者的食欲。通过比喻、联想的方式融合了动植物名称、自然景物甚至成语典故在菜名中。这些菜名独特的文化寓意是西方人很难理解的。在翻译这种菜名时, 应采取“避虚就实”方法, 即舍去原菜名中的行话隐语、比喻形象, 通过意译反映出菜肴的主要原料、烹饪方法等。例如“炒双冬”, 实际上“双冬”就是蘑菇和竹笋, 故译为sautémushrooms and bamboo shoots。又如:红烧狮子头 (红烧猪肉丸) braised pork balls, 霸王别姬 (甲鱼烧鸡块) broiled chicken cutlets with turtle, 金玉满堂 (虾仁鸡蛋汤) shrimp and egg soup。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些赋予深刻象征意义的高贵植物和晶莹透亮的玉石被用来为一些色泽鲜艳、爽心悦目的菜肴冠名。人们常用“芙蓉”代表“蛋白”, “玉兰片”代替“笋片”, 把虾仁、豆腐比作“白玉”, 蚕豆、青豆比作“翡翠”甚至萝卜丝也成了“珊瑚”, 豆芽变成了“银芽”。但这种高雅的联想与另一种语言文化是无法相融的, 英译的原则只有采用意译。如:芙蓉虾仁shrimps with egg-white, 炒玉兰片stir-fried bamboo shoot slice, 银芽炖雪梨Chinese pear with bean sprouts。

2.3 音译。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 文化的发展也出现全球化的趋势, 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接触不断加强, 既然我们中国人已经能广泛接受“三明治”、“沙拉”、“麦当劳”和“肯德基”等西方快餐, 中国的“饺子”、“炒面”、“炒饭”、“豆腐”等中国菜肴名称也就能被西方人接受, 而且事实上也是如此, tofu (豆腐) 已经进入英语词典, 成为英语词汇的一部分。因此在翻译此类菜名时, 音译可谓理想的选择, 以保持和传播中国文化。西方国家一些中餐馆菜名音译以广东话发音基础的, 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用语 (如:炒粉chow fun, 炒饭chow fan等) , 为西方人接受, 为便于西方人理解, 在翻译时最好沿用这些用法。例如:家常豆腐 (tofu, home style) 、牛肉炒粉 (chow fun of beef) 、扬州炒饭 (Yangzhou chowfan) 。

2.4 意译+音译+注释。

有些菜名包含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在与西方文化不冲突的前提下, 不必简单地采取避“虚”就“实”法翻译, 而应尽量保留其独特的文化寓意, 我们可采用直译或音译菜名然后用加注释的方法解释其包含的文化含义, 让客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如果需要解释的内容不多, 如“开门红”、“佛跳墙”, 先译出菜品的主要原料、制作工艺或主要特色等, 再加括号标明菜名的拼音和字面意义。因此, “开门红”可译为tender fish head with red pepper (kaimenhong, literally meaning business opens with a good start) , “佛跳墙”可处理为stewed shark fins with assorted seafood (fotiaoqiang, 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 。

三.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中国菜肴英译的五种方法, 并非包罗了中菜英译的方方面面,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需要不同的翻译方法。但是无论怎样, 译者必须遵循“准确理解和传达菜肴特点、传播中国文化、符合西方文化习俗”这些原则。此外, 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和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 中国菜肴及其名称将会继续变化。因此, 这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还需要翻译工作者继续在这些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罗赛群.中国饮食文化菜谱的翻译探讨[J].韶关大学学报, 1998, (4) .

[2]朱晓媚.浅释饮食文化中菜名的翻译技巧[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 .

[3]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11) .

[4]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 1999, (2) .

中国菜肴的英译策略 第5篇

中国是众所周知的餐饮文化大国。但同时, 名目繁多的菜肴也给其英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例如笔者曾在西安市“魏家凉皮”店内发现擀面皮被英译为“steamed cold noodles”, 大家所熟知的例子还有把粽子译为“rice dumpling”.如此译法不仅完全违背了翻译时的“忠实”原则, 而且让不熟知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人会一头雾水, 不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试从现有菜肴的英译入手, 分析其是否符合菜肴的翻译要求, 最后总结出中国菜肴英译的几个基本方法。

2、中国菜肴的英译

2.1、中国菜肴的英译原则

任何种类的翻译都应该以某一理论作为翻译的指导和依据, 菜肴翻译也不例外。菜肴英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 但如果菜肴名称中包含太多的文化因素, 不利于实现英译的忠实时, 只能舍弃文化因素, 追求功能上的对等, 即是否某一菜肴的英译可以让西方人士看到后一目了然, 知道其主要食材, 口味等。刘琪也认为, “菜肴英译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信息, 因此在翻译中应该优先考虑忠实, 对等原则” (刘琪, 2006:65) 。同时, 英译时,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 还要注意对“简洁”的要求。因为菜谱的印制、设计及装帧都是十分考究的, 一般没有太多的空间位置去容纳冗长累赘的英译文。简言之, 就是要直入主题, 开门见山地点明菜肴的原料和烹调方法。

2.1.1、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根据菜肴的烹饪方法, 主料, 配料, 口味等直接译出菜肴的名称。纽马克认为“如果直译可以产生功能对等, 那么其他一切译法都是不可取的” (纽马克2001:137) 。直译的优点在于可以简洁, 忠实地传达出菜肴的主要内容, 风味等, 让食客一目了然。符合菜谱翻译的原则。这种译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看到菜名即能知道其主料, 配料, 口味等的菜肴, 以家常菜居多。

(1) 烹调方法+主料+配料

白合蒸南瓜steamed pumpkin with lily

橄仁炒角松fried fish floss with olive seeds

烧辣椒蒸茄子steamed eggplant with burnt pepper

(2) 烹调方法+主料+配料+style

葡国烧肺肉braised sirloin, Portugal style

北京烤鸭roasted duck, Beijing style

川叫、烧蹄筋braised pig tendons, Sichuan style

(3) 主料+配料+器皿

荷香风干鱼dried fish in lotus leaf

纸锅牛蛙焖丝瓜stewed bullfrog with towel gourd in paper pot

干锅萝卜腊肉smoked pork with turnip chips in hot-pot

(4) 口味+主料 (+配料)

香辣鸡丁spicy chicken dice

乳香鱼嘴milk-flavored fish lips

美味辣酒煮花螺spiced river snails with wine (文月娥, 2006)

2.1.2、意译法

在菜肴的英译中, 意译法就是将中式菜名中的典故, 比喻, 夸张等的手法省去不译, 根据菜肴的内容意译, 如果过于追求菜肴名称中的文化成分, 用直译或死译的方法, 难免会出现两种略显荒谬的结果。其一就是看到译文后完全不知是什么菜肴, 例如把“四喜丸子”译为“四个高兴的肉球”, 把“童子鸡”译为“没有过过性生活的鸡”;其二就是让不懂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会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误解。试想把“夫妻肺片”直译为“husband and wife’s lungs”, 把红烧狮子头直译为“braised lion’s head”, 会在西方读者心中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奈达认为“我们不能满足于让普通读者理解了原文的信息, 我们的目标是确信他们不会误解原文信息”。奈达同时认为“在翻译时为了顾全意义, 对原文形式上的彻底改变不仅是合情合理, 而且是值得提倡的做法” (奈达2004:1) 如:

八宝鸡rice stuffed chicken

三鲜汤soup with fish, shrimp and pork balls

夫妻肺片sliced beef and ox tongue in chilli sauce白玉虾球crystal white shrimp balls

凤肝鸡片fried sliced chicken with chicken liver

2.1.3、音译法

用音译法去翻译一些中国特有食物, 也可同时推广汉语言文化。“应该说菜名的音译在翻译实践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尤其是英译汉。既然“肯德基” (Kentucky Fried Chicken) , “三明治” (sandwich) 和“沙拉” (salad) 能广泛被中国人所认同, 相信中国的“jiaozi” (饺子) , “mapo tofu” (麻婆豆腐) “Kung Pao Chicken” (宫保鸡丁) 同样会被西方人士所接受” (刘清波, 2003) 。但音译法的应用有其特定的范围, 所翻译的必须是很多西方人都耳熟能详的中国特色食物, 否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不利于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3、结语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作者只能希望用上述的三种译法归纳出中国菜肴翻译的基本规则。在英译中国菜肴时, 译者应根据菜肴本身的命名特点, 合理, 灵活地应用各种翻译策略。随着中国对外文化的广泛传播, 菜肴翻译也不会有定律, 需要我们“与时俱进”, 提高菜肴翻译的准确性, 可接受性。

摘要:本文从中国菜肴现有的英译版本入手, 分析其是否符合菜肴的翻译要求, 能有效传递汉语菜名所要表达的信息, 最后总结出中国菜肴英译的基本策略和翻译时应避免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菜肴,英译,策略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Charles R.Taber. (2004) .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Peter Newmark. (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刘清波。 (2003) 。中式菜名的英译技巧和原则。中国科技翻译2003年11月第十六卷第四期

[4]、月娥。 (2006) 。从功能对等论看中式菜谱的英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年3月第二十八卷第二期

探索助力“中国梦”的英译教学项目 第6篇

一、实现“中国梦”与高校外语教学的基本属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观看“伟大复兴”展览及全国人代会上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任务, 到20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机,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参与的主体、要走的道路、实现的方式方法等主要要素, 需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 “中国梦”是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的综合体现。 (2) 高校理应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一大主体, 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要明确实现“中国梦”的主题思想, 一切工作服务于实现“中国梦”。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我们要让我国的思想文化走出去, (3) 让世界了解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本质特点, 减少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 增强友好合作与交流, 消除不必要的误解。高校外语教学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外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4) 它承担着让我国的思想文化走出去, 让世界了解我们实现“中国梦”实质内容的重任。高校外语教学不能走老路、错路或偏左、偏右。如果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取得成功, 它将有助于我国与世界的友好合作与交流, 减少不必要的误解的摩擦, 营造友好的国际合作环境。

实现“中国梦”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 高校外语教学也不是少数教师的事情。实现“中国梦”要依靠全体国民、全体华人的共同努力, 高校外语教学工作要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齐心协力, 两者充分体现全民参与的工作属性。振兴中华, 不是一天、两天的短期任务, 它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任务,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也不是一、两天的短期工作, 它是全体高校师生一直探索的项目, 两者充分体现全程、永恒的工作属性。实现“中国梦”涉及方方面面, 任何细节都会影响它的轨迹和进程,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涉及各个专业、各个学校, 影响着每个师生的教学工作, 两者充分体现全面的工作属性。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高校对外语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 在输入外来语言、文化的基础上, 不断增加助力实现“中国梦”的汉译英教学项目, 提高学生自主地让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的应用能力。

二、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与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关系及结合点

“中国梦”不是封闭的, 而是开放的, 它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梦想, 也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梦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将有助于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中国要是不能科学持续地发展, 世界的经济就不能健康增长, 世界离不开中国的和谐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也需要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如果世界不太平, 就会影响“中国梦”的进程。

“中国梦”不能因循守旧, 需要不断创新。因循守旧就会落后, 落后就会挨打。中国曾以“四大发明”闻名世界, 但是, 后来封建政府的因循守旧使得中国在很长时间内落后于工业革命发达起来的西方国家, 饱受列强的多年欺凌。30多年前,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国家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融为一体,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假如我国就此居功自傲, 停止不前, 也会失去良好机遇。只有继续改革开放, 才会焕发活力, 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源泉, 是解决社会矛盾的良药。实现“中国梦”需要创新各项工作, 在硬件和软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有所突破。

高校外语教学是实现“中国梦”的一项具体工作, 它不允许我们盲目照搬国外的做法, 需要改革和创新。高校外语教学既要以外国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内容, 也要不断增加让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生产成果走出去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中、外文综合应用能力。只侧重输入, 不增加输出, 世界就不能了解真实的中国。只有加大中文的输出内容, 我们才能赢得国际信任, 赢得市场和未来。

高校外语教学不能完全封闭僵化, 它是中外语言和科技文化的双向交流, 必须对外开放。改革我国高校外语教学, 既能让学生了解国外先进的思想潮流、文化制度、科研成果、艺术流派等, 开阔视野, 也有利于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创新成果走出国界, 让外界了解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成果。

高校外语教学与实现“中国梦”紧密相联。实现“中国梦”是一项整体工程,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具体项目, 实现“中国梦”是整体,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是个体。实现“中国梦”是全局和大局,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组成部分, 两者是整体与个体、全局与局部,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互为一体的辩证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相应的结合点, 首先,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助力实现“中国梦”旨在更好地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更好地服务于世界文明、国际和平、人类进步。只有让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与世界文化和国际发展融入一体, 中华文明才更有价值, 充分体现她对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助力实现“中国梦”可以促使国民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服务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改革开放, 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 这是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工作任务, 可以少走或不走弯路。另外,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助力实现“中国梦”有利于拓展教育事业的发展空间, 增强民众的凝聚力, 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三、助力实现“中国梦”汉译英项目的教学要求

传统上讲, 项目与建筑、机械制造等工程有关, 是按一定计划进行的工作。项目有显性和隐性两大类, 显性的项目是看得到、摸得着的, 主要是在硬件方面的建设工作;隐性的项目是看不得到、摸不着的, 主要是在软件方面的建设工作。高校外语教学项目以隐性的软件项目为主, 旨在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 围绕所设计的教学项目而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地、直接参与具体的教学项目过程。

助力“中国梦”的汉译英教学项目是高校外语教学的分项目, 注重汉译英的任务与策略, 包含相应的内容、活动、情境和成果等要素。汉译英教学项目的内容多种多样, 总体体现三个方面的教育功能:传授积累的科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束定芳、庄智象, 2001) 。 (5) 汉译英项目化教学活动是为了实现教育功能而采用的汉译英教学方法与行动;汉译英项目化教学情境是支持实现教育功能的汉译英教学环境, 可以是真实的社会环境, 也可是模拟化的工作环境;汉译英项目化教学成果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包含对汉译英项目的态度、方法及创新能力。

高校现行的外语教学项目大部分以英语输入为主, 往往忽视中文的输出, 经常是先出现英语, 再译成汉语。为了助力实现“中国梦”, 我们必须改变先输入、后输出, 输多、输出少的教学模式, 不断增加中文输出的数量, 尤其增加汉译英项目化教学过程。在每个教学环境中, 汉语输出的教学项目要和英语输入的教学项目逐步达到对等的比例。教师可先提供汉语内容, 再让学生译成英语, 转变原来以英语输入为主、汉语输出为辅的现象。这样做的好处是, 学生能以中文为基础, 突出中文的重要地位, 在提高中文表达能力的前提下, 学习英语知识, 提高汉译英的能力。

为了助力实现“中国梦”, 我们应提高输出项目的质量, 在设计和考量汉译英内容、活动、情境和成果时, 充分体现“益、实、新”的项目化教学要求。“益”就是让汉译英教学项目突出实现“中国梦”的主题思想, 有益于体现“正能量”, 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结合教学实际, 教师可经常让学生自主翻译我国伟人的名言名录, 在完成英译教学项目的同时, 学会做人的道理。例如, 通过翻译“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Useless gossips do harm to a nation, whereas pragmatic actions conduce to its prosperity.使学生懂得空谈的危害性和实干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知道不骄不躁、谦虚做人的重要性, 教师可让学生翻译名言“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Modesty helps one to make progress,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6) 使他们懂得谦虚礼让的道理, 并学会whereas等用法。这些汉译英项目, 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确保语言输出的质量。“实”就是要与专业建设相结合, 给学生提供与专业有关的、实用的汉译英内容、活动、情境, 产生较为理想的专业教学效果。例如, 让学生翻译“蚯蚓是一种有益的动物。在地面上, 它是其他动物的食物。在地下, 它为田园制造肥沃的土壤。”The earthworm is a useful animal.On the ground it is food for other animals.Under the ground, it makes rich soil for fields and garden.使学生增加对实用的、专业的汉译英项目产生兴趣爱好。 (7) “新”就是体现最新的社会发展, 让汉译英项目与时俱进, 体现现代网络技术教育功能。例如, 结合我国北京和张家口在索契联合申办冬奥会的新闻报道, 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在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后又和张家口提出拟联合申办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意愿, 宣传我国的奥运梦想和日趋强盛的国力, 激发爱国热情。Beijing is one of the cities hoping to host the 2022 Winter Olympics.Officials of China’s Olympic Committee said that they would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make sure winter sport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fe in the country. (8)

另外, 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 有的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一定影响, 高校外语教学项目应积极宣传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设计的汉译英项目可包罗万象, 涉及方方面面。例如, 我国的春节文化对世界文明有较大贡献, 教师可让学生结合翻译“春节期间, 庙会是一大重要文化活动, 有各种传统艺术。”During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the temple fai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events, featuring all kinds of Chinese folk art. (9) 让学生自主宣传我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还可让学生翻译“炎热酷暑, 喝一杯热茶, 便觉凉爽。”A cup of hot tea can even cool himself down on a hot summer day.宣传我国健康的茶饮文化。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 是助力实现“中国梦”英译教学项目的主要途径。教师和学生应借助现代网络技术, 自主设计、主持、评价实用的英译教学项目, 积极宣传我国的语言文化和发展成果, 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有益的英译教学项目能帮助学生对集体产生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 愿意承担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和义务, 乐于参与集体活动, 有集体归属感, 增强凝聚力和民族精神。 (10)

四、结束语

高校外语教学经历了多年的辉煌历程, 现在到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学改革发展势不可挡, 涉及教学目标、内容、主体、方式、效果等要素。在高校外语教学中, 我们既要明确输入外来语言文化的教学任务, 更要明确让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的教学目标,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探索中外双向、比较对等的教学模式, 增强让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的工作意识, 努力设计具有“益、实、新”教学特点、有助于实现“中国梦”的汉译英教学项目,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地让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的应用能力, 营造助力实现“中国梦”的高校外语教学环境, 产生健康向上的外语教学效果。

注释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 2012 (10)

2李抒望.对“中国梦”的几点解析[J].社科纵横, 2012 (4)

3袁晓宁.谈外宣科技文本英译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翻译, 2013 (04)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1

6丁树德.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M].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8

7子宏薇, 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4

8http://english.cntv.cn/01/index.shtml

9http://english.cntv.cn/program/newsupdate/20140209/100063.shtml

中国高校性质类别的英译现状与思考 第7篇

一、中国高等院校英译校名中学院类别混用的现状

在西方university通常指学科数量众多, 并能颁发多种学位的高等院校。对于综合性大学, 如复旦大学, 北京大学等的英文校名中用unive rs ity大家毋庸置疑, 但目前国内有许多单学科, 学科门类很少或多科性专业的院校, 也十分热衷于改称大学, 因此就有医科大学, 农业大学, 地质大学等。这些大学的英文译名, 采用的自然是university, 而非college或institute。但在国外, 赫赫有名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MIT) , 也并未闻听要改为university。这几年有一批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 其英文校名也就破格译为“university”, 这些都欠妥, 以致中国高校英译校名中学校类别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

二、我国高校英译校名中三种性质类别

“university”、“college”/“institute”、“school”的含义, 用法及分析。

(一) “university”的含义与用法

Unive rs ity, 顾名思义“大学”, 来源于拉丁文“unive rs itas”, 指“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有组织的一群人”。英美国家把University看作是规格最高的高等学府, 特别是在美国。这种大学内包含了一至多个按大学教学大纲开课的学院。这种大学能开设多种专业学科, 并有权授予这些专业的各种学位, 像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在我国, 著名的高等学府如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等用的都是“university”。

(二) “college”与“institute”的含义与用法

Colle ge是指 (综合大学中的) 学院, 能够提供综合性专业学习并授予学士学位的独立的学院, 高等专科学校, 规模应低于“university”。在美国, 早期的大学分为若干领域的研究, 每个领域则称为学院“college”。然而, 我国有不少校名是“XX学院”, 但译名时却用“unive rs ity”, 如福建工程学院 (Fujian Unive rs ity of Te chnology) 。Colle ge一词就总体而言, 较多给人以大学二级学院或档次较低的高等院校的感觉, 所以使得多数高校英译学校类别时不愿使用college;而著名的达特茅斯学院 (Dartmouth College) , 英国皇家美术学院 (Royal College of Art) , 用的就是college, 但其国际地位也并没因此而受到任何影响。

Ins titute《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四版, 1999) 将之定义为“ (building that contains a societyorganization fora special (USU.Social, profe s s ional or e ducational) purpos e会;社;学会;协会;会址;会所;社址。我国具有类似性质且称为“学院”的大学, 如重庆邮电学院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stitutes Of Chongqing) , 华南理工大学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Of South China) 。

(三) “school”的含义与用法

School是指“program s in highe rle aning, like a s choolof e ngine e ring or a m e dicals choolw ithin a colle ge or unive rs ity”, 可以表示colle ge或unive rs ity;但作为名称, 多指大学内部的“院”、“系”、“研究所”。在西方虽然也多用在中小学和大学的二级学院, 但绝对不给人以低档次的联想。相反, 作为高等院校, school一词给人以质朴自然和古雅的感觉。著名的商学院更是大部分称Business School, 独立设置的如在英国商学院中排名第一的伦敦商学院 (London Business School) 和丹麦名校哥本哈根商学院 (Cope nhage n Bus ine s s School) 等。上海商学院 (Shanghai Bus ine s s School) 这一英文校名不仅符合英语习惯, 而且也没因用school一词而影响学院声誉, 相反得到了来此访问的外籍人士的认同与赞赏。然而我国高校校名英译中少见选用这一词汇。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各种原因, 将本科“学院”转而翻译为“university”, 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我国高校译名之间的混同现象。不管是本科学院还是专科学校, “college”一词应该是可以通用的, 本科“学院”还是不要一概地译成“university”为好。而指某专业性的高等院校 (常指以理工为主要专业方向的高等院校) , 也指大学下设立的专业性学院时使用“institute”, 如:Beijing Ins titute of Fore ign Language s (北京外国语学院) , Ele ctronic Engine e ring Ins titute s Of Guilin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等。“s chool”不仅指大学里的二级学院或系, 部门等, 同样对于商学院等高校, 译为s chool更能体现出校名的优雅和悠久。

参考文献

[1]韦建华.再谈高校名称英译问题.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6.

中国餐饮文化及中式菜名的英译方法 第8篇

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 餐饮文化源远流长。中式菜肴品种繁多, 烹饪技法丰富, 命名讲究且充满了文化内涵。目前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各方面的合作日益频繁, 中国的餐饮文化也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传播。而现在中式菜名的翻译很不规范, 一些菜有多种翻译方法, 这给中国餐饮文化的发扬光大和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带来了一定障碍。因此, 对中式菜名的翻译方法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式菜的命名

中式菜讲究色香味形器相成相济, 自古以来就有“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的说法。这体现在刀法、烹饪方法等各方面。中式菜不仅做法讲究, 命名也非常讲究。它们或以原材料和烹饪方法命名, 比如干煸芸豆、红烧牛肉;或以菜的色形味命名, 比如拔丝地瓜、酸辣白菜;或以中国人喜闻乐见, 象征吉祥如意荣华富贵的动植物命名, 比如龙凤呈祥、芙蓉鸡片;有的以地名命名, 比如扬州炒饭、成都子鸡;或以人名命名, 比如东坡肉、宫保鸡丁;或以历史典故命名, 比如叫化鸡、过桥米线。中式菜的命名方法如此繁多, 文化内涵如此丰富, 这就给中式菜名的翻译带来了一定难度。这儿介绍中式菜名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 以期为中华民族餐饮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一点贡献。

三、中式菜的英译方法

1.音译

音译是一种以原语言发音为依据的翻译形式, 一般根据原语言内容的发音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发音相近的内容进行替代翻译。中国餐饮文化博大精深, 许多菜名在英语中难以找到相应的文化语义符号, 这就形成了语际交际中的词汇空缺。“由于语际交际中的词汇空缺而造成的译文承载信息量小于原文承载信息量的欠额翻译时, 往往可以采用引进及借用的办法。” (周芳珠, 2004:18-19) 。因此, 音译在菜名的翻译中十分常用。我们所熟知并为外国友人普遍接受的许多菜名都是音译的。比如Dim Sum (点心) , Chow Mein (炒面) , Wonton (馄钝) 等都是在广东话发音的基础上音译成英文的。但是, 音译只适用于为人们所熟知的菜名, 而有些不太常见的菜就不适合用音译, 比如说, “佛跳墙”如果音译成Fo Tiao Qiang, 外国人一定不懂, 等于没译。

2.直译

“所谓直译, 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张培基, 1980:12) 。直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具有不少优点, 比如能传达原文意义, 体现原文风格等。“翻译虽然是翻译意义, 但由于原语的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译语的形态或多或少地参照原语”。 (郭建中, 2000:221-222) 。在菜名的翻译中使用直译, 可以使外国友人对该菜的用料及烹饪方法一目了然。比如京酱肉丝翻译成Shredded Pork with Sweet Bean Paste, 糖醋排骨翻译成Spare Ribs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但是, 一般来说直译法比较适用于以原材料和烹饪方法命名的中式菜, 并不是所有的菜名都适合直译。有些时候, 由于文化差异, 直译的菜名会引起疑惑甚至误解。比如, 如果“狮子头”这道菜直译成Lion’s Head, 外国人一定会大吃一惊:中国人拿狮子的头来做菜吗?

3.意译

“每一个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 就应采用意译法。” (张培基, 1980:13) 。从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意译强调的是目的语文化体系与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更能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翻译的目的是把原语所表达的意思传递给译语读者, 因此意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些中式菜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英文中却缺乏相应的语境, 因此很难找到对应的目的语, 这时候就需要使用意译法来进行翻译。比如“蚂蚁上树”这道菜就不能直译成Ants Climing the Tree, 而应根据其材料和烹饪方法意译成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意译菜名的缺点是不能把中文菜名原有的寓意传递出来, 因而显得平淡无奇, 缺乏文化内涵。

4.音译/直译/意译加注释

上面已经介绍了三种常用的翻译方法。但是有些时候用这三种翻译方法中的任何一种, 都不能把菜名翻译得尽善尽美。如果仅用音译法, 只能让外国友人知道某一道菜叫什么, 而不能告诉他们这道菜的原材料是什么, 口味怎样,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当一道菜的中文菜名出自某个典故, 有着特殊文化内涵的时候, 仅用直译显然会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如果只用意译, 也只能告诉人们一道菜的原材料及烹饪方法, 并不能把中文菜名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出来。这时候, 不管是用音译, 直译还是意译, 都应该在后面加上注释, 把这道菜的历史渊源及所用材料、烹饪方法等解释清楚。比如烧卖可以翻译成Shao Mai-steamed dumplings with pork and sticky rice fillings。有人认为在菜谱中如此翻译略显冗长, 但“只有这样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出菜名的物质内容和历史文化内涵。” (白靖宇, 2000) 。

四、结语

总之, 中式菜名不止是简单的语言符号, 还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翻译菜名不仅是翻译语言, 也是传递文化。作为翻译者必须熟练掌握两种语言, 并且具备跨文化交流意识, 熟知两种文化的差异。

摘要:中国餐饮文化博大精深, 享誉世界。在这个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 将中式菜名翻译成准确优美的译文显得格外重要。而目前中式菜名的翻译很不规范。因此, 对中式菜名的翻译方法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介绍了中式菜的特点及命名方法, 并对其翻译方法进行了归纳, 以期对中国餐饮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中式菜名,餐饮文化,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周芳珠.翻译多元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18-19.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12-13.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221-222.

中国饮食的英译 第9篇

名称是专名与通名的统称。所谓专名, 指的是自认语言中的专有名词, 如“苏格拉底”、“北京”。旅游景点的名称即属于专有名词, 如“雨花石博物馆”、“忠魂亭”等。这些专名有无含义, 究竟采取何种翻译方法, 直译、意译、音译, 还是采用其它翻译方法, 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旅游景点名称是对旅游景点特征的形象概括, 对景点内容的介绍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以信息浓缩量较大的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就成为旅游资料翻译的重要环节。景点名称翻译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游客是否会选择此景点作为参观游览的对象, 影响到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本文以语言哲学中专名的哲学理论为框架, 评析旅游景点的翻译, 从哲学角度提出翻译方法, 以促进中西文化的传递, 达到人们通过旅游进行交流的目的, 使外国游客更好地欣赏中国的景点, 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

一、专名的哲学理论

专名的意义问题在语言哲学中由来已久。一个多世纪以来, 哲学家对专名问题保持了强烈而持久的兴趣, 他们提出了种种理论与言说。这些理论大体上可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弗雷格、罗素为代表的摹状词理论, 另一派是以克里普克、普特南为代表的历史因果理论。这两派理论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观点, 笔者从考察这些哲学家的理论入手, 将这两种理论结合起来, 吸取各自的合理之处, 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旅游景点的翻译问题。

1. 专名的定义

英国逻辑学家穆勒认为专名是“给予一个个体完全无意义的名字”。英国逻辑学家罗素的专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专名, 即一般意义下所说的专名;另一类是逻辑专名, 如“这”“那”等。他认为逻辑专名才是真正的专名, 因为它是没有任何描述内容的纯粹指示词, 并为说话者所亲知。美国哲学家克里普克则认为, 专名是指人、城市等事物的名称。它们的定义虽然不同, 但有一个共同之处, 那就是各自指称某一特定对象。根据它们结构复杂程度的不同, 可以把专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纯专名, 一类是复合专名。单纯专名类似罗素的普通专名, 是一种简单的符号, 其构成部分不再有意义。如“伦敦”、“柏拉图”等。复合专名是指这个专名由几部分组成, 其中包括一个或几个单纯专名和一个通名, 单纯专名对那个通名起限制作用。复合专名所指称的仍是一个特定个体。如“武汉长江大桥”它是由“武汉”、“长江”这两个专名以及“大桥”这个通名组合起来形成的一个专名, 它唯一指称建设武汉蛇山、龟山之间, 长江上的那座大桥。

2. 专名的涵义问题

19世纪, 穆勒系统地研究了名词的涵义和指称问题。穆勒认为:“专名是没有涵义的, 它们指示用它们称呼的个体, 但是它们并没有指示或蕴涵这些个体具有什么属性。”他举例说, 当我们用达特茅斯这个名称去指称英格兰的一个地方时, 之所以这样称呼, 是因为这个地方位于达特河口。但是, 如果达特河改变了流向, 使达特茅斯不再位于达特河口了, 我们仍可以正当地称这个地方为达特茅斯, 尽管这个名称使人联想到它位于达特河的河口。

专名的传统描述理论起源于弗雷格的开创性的工作。弗雷格认为每个专名都有一个含义, “专名表达它的涵义, 并且命名或指示它的指称, 我们令指号表达它的涵义并且命名它的指称”。罗素认为专名是有涵义的, 其涵义就是摹状词。比如, 专名“亚里士多德”的涵义就是诸如“第一本《形而上学》的作者”、“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等。维特根斯坦认为, 专名并不是一个摹状词的缩写, 而是一簇或一组摹状词的缩写, 这一簇或一组摹状词共同给出了专名的涵义并决定专名的指称。罗素关于专名的理论经过维特根斯坦等的修改、补充, 最后形成了专名的指称和涵义由摹状词或簇摹状词确定的专名摹状词理论。

与专名摹状词理论相对的是历史因果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克里普克。他认为专名仅仅是指称一个特殊的个体, 而并不描述该个体, 它只是作为该个体的标签或标志而和该个体发生关系。所以他认为专名没有涵义只有指称, 专名指称的确定不能通过限定摹状词。如果专名是有涵义的, 那么按照罗素等人的观点就会出现一个专名有多种涵义的情形。他提出了关于名称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 认为社会历史的因果链条是确定专名指称的原因, 而这些链条的开端就是所谓的命名仪式。对象最初是通过命名仪式获得自己的名称。

3. 传统描述理论与历史因果论的融合

历史因果理论把专名看成是贴在对象上的固定标签, 是无任何意义的纯粹的指示记号, 只有外延而无内涵, 显然, 在这一点上, 摹状词理论更符合我们的这种直觉, 因而是有其合理性的, 因为专名作为对象的名称, 总是与对象联系在一起的, 而对象本身总是具有借以把自身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属性特征, 随着这些属性特征被专名的使用者所理解、所认识, 它们便反映到专名中来, 并逐渐在该专名中积淀下来, 成了该专名的内涵。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专名的涵义:专名在其所指对象存在的某一可能世界中的涵义等同于描述该对象在这一世界中的属性特征的摹状词的总和。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日益深化, 在某一个历史时期, 我们不可能详尽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部性质, 不可能根据事物某些有限的特性准确无误地指称那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事物。因此, 专名的涵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东西, 它会随着它所指称的事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二、从专名理论看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

1. 旅游景点的名称及命名

根据以上定义, 旅游景点的名称属于专名, 一个名称对应一个旅游景点。如“西湖”这个名称指称的唯一特定对象就是位于杭州城西, 三面环山, 东临城区的湖, 是我国著名的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一般来讲, 旅游景点的名称均有“专名”及“通名”。“通名”是为了区分一类事物与另一类事物的标志, 所以“太和殿”的“殿”、“广德楼”的“楼”都是用来区分这类景点, 以及其他类景点的标志。而“专名”则是用来区分具体某一事物与同一类其他事物的标志, 比如“太和殿”、“中和殿”中的“太和”、“中和”就是区分这两个建筑物的标志。在专名的定义中, 我们可以看到专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纯专名, 一类是复合专名。多数以“湖”、“亭”、“园”结尾的属于复合专名, 如“拙政园”、“中山陵”等。

中国风景名胜的数量巨大, 加之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影响, 风景名胜名称的来源就显得纷繁复杂。根据景点名称的来源, 粗略将其命名形式分成以下几类:因方位、形状、突出特征、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命名, 还有些景点因人物、美愿、颜色、功用、数字等来命名, 如“中南海”、“鸡足山”、“橘子洲”等。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景点名称中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2. 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

旅游景点的名称究竟有无涵义呢?这个问题是在翻译旅游景点名称时的首要考虑因素, 它关系到应该采取哪种翻译方法, 直译、意译、音译或其它的翻译方法。根据上述的哲学理论, 专名有无涵义要看专名如何命名, 即解决专名涵义的起源问题。同时也要考虑事物的发展变化, 专名的涵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东西, 它会随着它所指称的事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为对象本身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对象的性质和特征有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 人们对于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一个逐渐全面、逐渐深入的过程, 因此, 相应专名的涵义也就有一个逐步充实和丰富的过程。

既然专名的涵义是相对的, 人们对于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一个逐渐全面、逐渐深入的过程, 那么在翻译景点名称时, 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景点名称的起源、景点的社会历史变化、游客的变化 (包括社会阶层、文化水准及年龄层次的变化等) 、社会语境的变化等。我们将从以上这几方面来评析一些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

三、从专名理论评析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

1.“龙骨山”

译一:Longgu Mountain

译二:Dragon Bone Hill

以上两种译法分别是:音译+直译、直译。音译是景点翻译中最常用的一种, 由于景点名中多涉及一些本民族文化的专有名词, 而这些词在英语中无对应的译语, 这时多采用音译的方法。但对景点来说, 人们不仅要知道它叫什么, 还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龙骨山”的来源:相传很久以前, 有个天然造就的山洞。山洞里生活着一对龙夫妻, 并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在山对面的黑洞里的蟒蛇精嫉妒成性, 想把龙洞据为己有。后来这对龙夫妻及其儿女与蟒蛇精进行了搏斗, 龙公龙仔们为了保全它们的祖居, 为了保住龙母, 便躺在一起, 这就是传说的龙骨山。后来, 百姓为了祭奠它们, 就把那宝山称为龙骨山。由此可见, “龙骨山”这个名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一直被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因此许多旅游景点以“龙”字来命名。但在西方, “龙”为邪恶、凶暴的怪物。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为了便于外国游客的理解, 过去多采取音译。

但也应看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西方国家迫切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 而旅游景点的名称正是中华文化的浓缩, 并且西方游客普遍也能接受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随时间的推移, 外国游客对这个名称dragon的理解会逐步深入。因此“龙骨山”的第二种译法更有利于建立起文化传播的桥梁, 既传播中国文化, 又方便外国游客。

因此, 阳朔的“聚龙潭”、七星公园的“龙隐洞”可译为“Dragon-Gathering Pool”、“Dragon Hidden Cave”。游客一看到, 便会猜出这个名称一定出于某个传说, 会进一步激发参观的兴趣。

2.“飞来石”

译一:Flying-over Stone

译二:The Stone That Flew from Afar

以上译法均为直译, 直译即使原文艺术意境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加以再现, 适合那些生动的、含有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且名称简单、字数不多的名称, 如以数字、形状、方位、物产、美愿及其它特征命名的景点。

从光明顶往西或由排云亭南行, 就能见到“飞来石”。飞来峰位于广西桂林兴安灵渠的秦堤之上, 峰上有一块高12米、重600吨的巨石孤耸峰头, 其上下岩性相同, 均为中细粒斑状花岗岩, 两大岩石之间呈缝隙性隔断状态, 上一石犹从天外飞来, 故名“飞来石”。从该景点名的起源来看, 该石的形状是它的主要特征, 也是起名的依据。译一采用的是直译, “fly over”用进行时态, 表达该石欲飞之状;译二虽然采用的同样是直译, 但更加具体, 用过去时态表达出该石起名的历史背景, 意境深远,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第二种翻译符合该景点名的起源, 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译名。

如不弄清景点名的起源, 会出现误译的现象。如湖光阁的原名“中正亭”被译为“The Middle Pavilion”, 而事实上“中正亭”是1931年夏斗寅在主鄂期间为纪念蒋介石四十寿辰而建, “中正”取自蒋介石的字, 并不是“中间”的意思, 因此宜直接采用音译法, 改为“Zhongzheng Pavilion”。因此翻译景点名称时, 一定要考虑景点的起源, 这样才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 同时吸引西方游客。

3.“十三陵”

译:Ming Tombs

该译法为意译, 即用新的表现法来表达原文的形象内容或逻辑内容, 用意义相同而形式不同的词汇来翻译, 以弥补直译所难以简洁而准确地表达的文化含义。意译适合文化内涵丰富的名称。有些名称在汉语词汇中有某种特定的文化涵义, 而直译时英语的对应词却不具有相同的文化含义或无特定的含义。因此, 意译便于游客理解、记忆, 这对于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 若直译为“thirteen tombs”, 西方游客则会不理解, 因为在西方“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 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 直译只会造成西方游客对景点的误解, 这样的译名也不能吸引游客。并且“十三”在该景点名中并不特定的文化含义, 只是表示有13个陵墓, 意译为“Ming Tombs”即可。

由此可见, 在翻译景点名时, 不仅要考虑起源, 还要考虑西方游客是否能接受。故宫可译为“Palace Museum”, “国子监”译为“the Imperial College”, “鹿回头”译为“Deer to Be Dear”, 这些都是不错的译文, 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

四、结语

旅游景点的英译是集宣传与文化介绍为一体的二度创作, 要求在创作过程中也要适当地输入新的内容和新的表现法, 这样才能使游客真正领会该景点的人文与自然风貌。就翻译方法而言, 音译的译名较简洁, 可记性较好;而采用了意译的译名则较为确切, 能较好地体现地名和景点名中包含的意思;那些生动的、含有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且名称简单、字数不多的名称则采用直译。无论采用何中译法, 翻译前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景点名称的起源、景点的社会历史变化、游客的变化、社会语境的变化等, 从名称中挖掘更多的内容, 丰富当地旅游资源, 充分尊重名称的历史文化性, 这样才能反映出该地风貌, 同时吸引外国游客。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1.

[3]张勇, 王海全.中国风景名胜的名称及其文化内涵[J].重庆大学学报, 2002, (6) :16-18.

[4]季绍斌.涉外旅游翻译中地名的英译问题[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3 (1) :80-82.

[5]钟志平.试谈我国风景点的取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2, (1) :75-80.

[6]陈凌燕, 傅广生.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中的语境制约及应对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 2006, (11) :166-168.

[7]刘叶涛, 马领弟, 高峰.现代名称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J].河北学刊, 2006, (5) :238-240.

[8]程本学.专名意义的两种理论及其融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6) :14-18.

[9]孙学钧.专名的涵义与指称[J].湖北大学学报, 1988, (3) :75-81.

[10]曾庆福.克里普克的历史的因果命名理论评析[J].河南社会科学, 2006, (2) :113-115.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