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人物范文(精选4篇)
喜剧人物 第1篇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人物形象
戏剧是以人为表现对象, 用“动作”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它不仅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同时还是一种特殊的集体艺术。但戏剧演出的核心却又是人们常常说的演员。因为在舞台上能够借助于所有其他艺术家的创造, 运用自己的表演艺术直接面对观众塑造出完美的舞台形象。所以在戏剧演出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演员。那么作为一名演员, 应该明确戏剧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是把剧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进行升华, 通过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的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外部形式, 不仅真实, 而且要美的展现给观众, 使观众从中领会生活的真谛, 并且获得对于人生有益的启示, 提高了艺术修养, 还能获得审美上的满足。我国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老先生谈他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你创作的人物要使观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演员创造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会记住这一刻。
“演员对角色的理解、认识、爱憎以及对所反映的生活的评价, 是通过慎重的选择和运用自己所占有的生活素材, 揭示其有的思想逻辑和心理状态, 寓褒贬于人物的行为之中而展现出来的。这样的人物才可能从本质上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演员在塑造人物性格必须非常认真, 多次揣摩, 仔细研究, 莎士比亚在烘托人物性格特征是会抓住时机非常巧妙的运用喜剧元素去凸显人物。第一, 虚伪、自吹自擂是莎翁喜剧作品人物性格中非常重要的特点。通过人物的双面性格或显丑为美来突显喜剧特点是莎翁在悲剧作品中融入喜剧情节的手段之一。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 “只有当丑的东西装模作样力图装扮成美的东西的时候, 它就成喜剧性的了。”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成熟的浪漫喜剧中最为出色的一部。剧中女主角鲍西娅是喜剧作品中引人注目的奇葩, 焕发出动人的艺术魅力, 她是出身尊贵的大家小姐。莎翁把他塑造成女性中的杰出代表, 从她们身上反映出了同时代许多女性都不具备的大智大勇, 从她们与恶势力的斗争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受压迫的女性正在觉醒, 女性不再软弱地躲在暗处哭泣, 她们有自己的思想并积极地为正义而呐喊。从鲍西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新女性”的风采, 她具有“女强人的色彩, 性格开朗、直率、勇敢热情, 可爱”。
鲍西娅就是同时为了爱情和友谊而战的典型人物。当巴萨尼奥告知鲍西娅安东尼奥对朋友的帮助使自己陷入了窘境, 他对此感到非常内疚。鲍西娅对巴萨尼奥说:“万万不能因为你的过失, 害这样一位好朋友损伤一根毛发, 鲍西娅决不让你抱着一颗不安宁的良心睡在她的身边。”从某种角度来说, 鲍西娅对安东尼奥的帮助等于也是对未婚夫巴萨尼奥的帮助, 或者说是对安东尼奥的回报, 她以前与安东尼奥并不相识, 但是她认为凡是常在一块谈心游戏的朋友, 彼此之间都有一重相互的友爱 , 他们在容貌上、风度上、习性上, 也必定相去不远;所以她相信安东尼奥的为人一定很像巴萨尼奥, 那么他便是值得去救赎的人, 由此看来, 是出于对意中人巴萨尼奥的爱, 才有了她对于安东尼奥的友谊。通过整件事情的圆满解决, 鲍西娅也把未婚夫从内疚的痛苦中拯救了出来。夏洛克、安东尼奥两人的人物性格是对整个时代精神的一种折射。就是在他们醒悟过来后, 失去了神明的控制, 彰显了人性的贪婪, 甚至膨胀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在敬畏消失之后, 就非常明显的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的审美观具有敏感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我们在体验角色、塑造人物的时候, 一定要想清楚人物性格及语言特点, 什么角色会表现什么动作, 要思考表演的最高任务是什么, 人物前传, 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 怎么能把这个行动表现好。演员必须会观察、会融化、会表现生活的本身多姿多彩, 语言的种类也是形式多样。因而, 我们在运用和模仿上都必须按照角色的特定情况加以表达, 不能千篇一律, 不能牵强附会, 更不能千人一面。所以我们要不断加深对戏剧人物的理解, 体验生活, 认真地去刻画角色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争取做一名出色的演员。
参考文献
[1]肖四新.西方文学的精神突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2]于是之.生活、心象、形象[J].戏剧学习, 1983, (1) .
[3]梁伯龙.戏剧表演基础[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4]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5.
[6]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1.
[7]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
喜剧人物 第2篇
在排演的过程中, 开始塑造喜剧人物角色的时候, 往往会浅显地认为喜剧角色就是要很“搞笑”, 仿佛认为这很简单, 丝毫没有任何压力。然而, 在不断细致与深化的研究中发现, 任何角色的个性塑造都充满着挑战性, 尤其是“搞笑”。紧紧靠着一些无厘头的对话和夸张的表演是不能达到“搞笑”的效果的。有时候可能自己都会觉得, 自己的表现蠢透了, 根本没有人会笑。其实人物塑造不在于创新, 更多的是在于聆听和学习。在剧本中, 其他角色会对你 (自身角色) 说什么?他们会在你的身上落下什么样的“标签”?利用这些来表演, 以完成他们的预期。从而通过对方的语言、行动等对你赋予的“标签”化动作来完成你的舞台目的, 最终达到喜剧的舞台效果。
契诃夫一生创作过七部多幕剧和十余幕独幕剧。其中在诸多独幕剧里的独白剧则是“独白”功力的一种实习和锻炼, 表现了契诃夫驾驭语言的技巧和能力。虽然本剧并不是独白剧, 但在剧中洛莫夫的独白也是全剧的精华所在, 这一部分是延续了契诃夫独白剧《论烟草的危害》以及《天鹅之歌》的独白风格从而形成的。通过一定的改编, 更加符合现实社会而又不失幽默风趣。
“我好像有点紧张, 我不能紧张, 我今天的求婚一定要成功。第一, 我已经是一颗下午两三点钟的太阳了, 用现在的话说我就是一个老帮菜, 是一个大龄男青年了。第二, 我想有上一大群的孩子舒舒服服的过上几天好日子, 这样的任务也就只能娜坦丽亚才能够完成。第三, 我有病, 我有严重的早搏。最重要的是, 每当夜深人静我要睡着了的时候, 我的左肋就会突然地抽起筋来了, 从腰一直到肩膀, 从肩膀一直到眼皮, 从眼皮一直到头顶……我不能再说了, 再说我就要犯病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也就只有娜坦丽亚那样的宽阔、柔软的胸部, 才能让我安然入睡……”通过这样的一段简短的独白可以充分体现出当时角色的内心世界, 其实他来求婚并没有爱情, 更多的是因为年龄大, 并且身体上还有病, 所以急着要娶一个老婆。通过对角色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出自身的肢体表达和面部表情以及节奏的变化, 紧张与松弛, 从而使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站立在舞台上。这一系列的舞台动作从发展到完成都需要通过不断仔细地观察。很多优秀细致的表演甚至源于对角色鞋子的观察。一双鞋子完全可以影响角色的行动、走路的方式以及切身感受。
通过勇敢突破自身缺陷从而达到戏剧效果, 这似乎有违你在表演课堂上学到的经验, 不过你会慢慢发现喜剧表演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引人发笑的角色往往也是有缺点的人, 他们要突破所有人的阻挠来取得成功。这也是观众为什么爱他们的原因吧。他们的缺陷确实存在, 你必须善意地“取笑”他们。例如本剧中的男女主人公, 洛莫夫与娜坦丽亚, 在性格处理上就可以做出一个阴阳颠倒、极端化的表现形式。洛莫夫是一个十分精致细腻而又有些柔弱的男子, 而娜坦丽亚作为女子却是粗犷豪放的, 当这样的两个形象树立在舞台上时, 即使单凭只言片语、几个动作就会给在场的观众带来强烈的喜剧感官刺激。把你饰演的角色的性格缺陷不断放大, 也就是所谓的夸张, 要越突出越好。只有将角色的缺点不断地放大后, 你表现出来的才会更加超出平常观众对于人物的理解, 你也就越接近喜剧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了。
把喜剧表演视为一种游戏, 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状态, 至少是游戏在工作上的翻版, 这也是马尔切洛·马斯特罗亚尼成为演员并保持一贯喜剧作风的根本原因。他时常想把真正的自己深藏起来, 至少是深藏到某一个正在饰演或准备饰演的角色的面具之后, 让角色代替自己生活。从而可以看出喜剧演员的天性中都保留了一份孩子气。一份孩子气的率真, 或许就是喜剧或是喜剧性表演的真正基础。
简单的说, 喜剧就是在给观众带来快乐的同时, 不光可以让人们暂时忘却烦恼开怀大笑, 而且还能从中得到一些与自身所处的环境类似的感悟。这就是喜剧经久不衰的最大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契诃夫.契诃夫文集 (第12卷)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2]朱宗琪.喜剧研究与喜剧表演[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3]凯瑟琳·乐维.古希腊喜剧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喜剧人物 第3篇
一、人物关系简洁明晰
电影叙事手法简明老练,影片开头就为我们逐一介绍主要人物,分别是女主角统计局长柳德米拉,男主角统计局轻工业处老职员纳瓦谢里柴夫,男主角的好朋友、财经学院的大学同窗欧利亚,局长秘书薇拉及工会工作人员苏娜。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主题曲《我的心儿不能平静》,非常轻快俏皮,配上上下班的镜头以及莫斯科市的老房子、狭窄的街道、匆匆忙忙的汽车等场景,给人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
二、男女主角性格差异化
男主角纳瓦谢里柴夫是个不幸的中年人,相貌一般、事业上郁郁不得志,独自抚养两个小男孩,备尝艰辛。他工作勤恳,想当轻工业处处长,但生性谨小慎微,不善于在上司面前“表现”自己。他的顶头上司——局长柳德米拉是个性格怪癖的独身中年妇女,在下属面前终日不苟言笑。由此看来,在这两个性格“对立”的人之间,是不可能找出一致的地方了,但新上任的副局长尤里格里高耶维奇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在柳德米拉的办公室内,老朋友相见,分外激动, 这时局长却训斥了纳瓦谢里柴夫,尤里格里高耶维奇在一旁迷惑不解。门外的欧利亚告诉尤里格里高耶维奇,纳瓦谢里柴夫想当轻工业处的处长,尤拉当即表示要向局长请命,纳瓦谢里柴夫老实胆小的一面再次展现出来:“尤拉,听我说, 听我说,现在还不是时候......”
三、浓郁强烈的喜剧色彩
纳瓦谢里柴夫去跟局长道歉。其中一段对白是这样的:
男:大家都打心眼里爱你,都深深地爱着你。
女:很深很深的深处,以致让我看不到。
女:你说我铁石心肠。
男:不,你肝胆俱在。
女:你说我干巴巴的。
男:不,你湿乎乎的。
女:我简直摸不透你。
男:别摸我,干嘛要摸我。
一个情节简单、人物极少、场面普通的故事,却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喜剧效果,这正是梁赞诺夫胜人一筹的地方。 男女主角在办公室里对换角色,模仿对方的口气对话,让人看得捧腹大笑,这也得益于导演细腻的人物表情刻画功底。
影片下半部分的开头,柳德米拉来到办公室之后,看到了纳瓦谢里柴夫送给她的花。柳德米拉把他送花的事儿说了出来,但纳瓦谢里柴夫却不承认,柳德米拉一气之下把鲜花摔到他脸上,纳瓦谢里柴夫表情麻木,缓慢地蹲下去收拾花束,而柳德米拉也觉得自己做得太过分,两人一同拾起鲜花, 柳德米拉恨恨的眼神对上纳瓦谢里柴夫欲诉还休的眼睛,终于,纳瓦谢里柴夫败退,柳德米拉恨得牙根痒痒。
四、影片结尾富有新意
柳德米拉请纳瓦谢里柴夫到家中吃饭,并将自己精心打扮一番,差点让纳瓦谢里柴夫认不出来。两人紧张得不住地碰杯,缓解尴尬、窒息的氛围。终于,纳瓦谢里柴夫显示出男人的一面,主动吻了柳德米拉。故事到这里已经显得很圆满了,但是又一波三折。因欧利亚情书事件而与瓦谢里柴夫有矛盾的尤里格里高耶维奇告诉柳德米拉,纳瓦谢里柴夫接近她只是为了得到轻工业处长的位置,局长非常伤心,失望地把纳瓦谢里柴夫叫来,宣布委以处长之职。纳瓦谢里柴夫被激怒了,宣布辞职,一向不苟言笑的局长俨然变成了一个恋爱中的小女人,气愤又不失调皮地责骂、殴打自己的男人, 从办公室一直追到了机关大厅,最后冲出了机关大门,全然不在意其他职员的目光。然而打着打着,纳瓦谢里柴夫的可爱一面再次展现了出来,他紧紧地拥抱住柳德米拉并亲吻她,在两人的亲吻中,镜头逐步拉向了远景,影片到此结束。
五、总结
梁赞诺夫的电影并不利用怪诞的情节和语言,而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喜剧效果。影片没有俊男靓女,没有华丽的场景,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没有和给予观众的发自内心的感动。
摘要:苏联喜剧电影的复苏和发展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中梁赞诺夫的喜剧片最具有开拓意义。《办公室的故事》作为一部经典的爱情喜剧,对于我国电影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从人物入手,分析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感悟导演的内心情怀。对于当下生活在浮躁社会的芸芸众生来说,可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与体悟。
关键词:《办公室的故事》,喜剧,人物,爱情
参考文献
[1]王云缦.喜剧电影总体观[J].当代电影,1988,(01):49-57.
[2]范华群.梁赞诺夫的喜剧技巧[J].当代电影,1991(06).
喜剧人物 第4篇
一、哈格太太的性格特征
哈格太太的性格特征, 剧本没有任何提示, 只能通过剧情才能了解她。哈格太太在剧中的行为, 可以以造假画的商人达伦上场, 让他们一家得知克里斯宾的画其实非常值钱为分界而分成前后两段。前一段中, 哈格太太的行动就是想为大女儿找一个有钱的上流男士, 同时拒绝小女儿的男朋友布鲁斯, 因为他是个以做刷油漆为生的穷画家。后一段中, 哈格太太的行动就是竭力占有克里斯宾的遗作, 发一笔大财。
前一段中, 哈格太太的关注焦点是要丈夫提供一笔钱, 好让他带大女儿去情人岛旅行一趟。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有结识上流男士的机会。她一贯声称自己就是因为没有去过情人岛才嫁给了哈格这个乡村医生的。其实哈格太太并不是像她自以为的那样“嫁亏了”。她就出生在这个乡下小镇, 婚前从未出过远门, 自幼眼高手低, 读过几年书但没取得好成绩, 到了结婚年龄仍是高不成低不就, 直到成了老姑娘才嫁给了乡村医生哈格先生。她并没有高贵的门第, 也没有带来丰厚的陪嫁, 完全是依赖丈夫的收入生活的。她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这种幻想十足表现了她的贪欲和虚荣。
哈格太太从社会地位和生活理想说是又一个包法利夫人式的人物。因为她们有着同样的追求上流生活的梦想, 她们的丈夫同样是收入不错的乡村社会第一等人物的医生。不同的是, 哈格太太没有上过贵族女子学校, 也没有结交过真正的上流社会人物, 所以她没有一点包法利夫人的修养和品位, 却有着出身下层社会的全部无知、粗鲁和吝啬, 她的贪欲和自私是以最直接、蛮横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她对小女儿的男朋友布鲁斯粗暴无礼, 直接叫他滚蛋。当布鲁斯表示要用免费给他家油漆大门来换取给她的小女儿苏珊画像的允许的时候, 她先是提出再免费油漆房间的过分要求, 接着问清楚画像是免费的, 就答应了, 因为觉得这也是占了个便宜。而对于绘画, 她全无欣赏能力。把静物写生画说成“死鸭子、死鱼”。对于女仆关尼, 她呼来喝去的, 缺乏尊重, 并且借口经济不景气把在她家工作了十五年的关尼的工钱从每个月三十先令减到十八先令。
于是, 哈格太太是一个明显的反派角色。从她有两个女儿, 大女儿丑陋、粗暴, 小女儿美丽、温柔, 但她却偏爱大女儿 (因为大女儿就是她自己的翻版) 来看, 剧作者显然套用了《灰姑娘》的人物构成模式, 哈格太太就是《灰姑娘》中的母亲那种人物。包法利夫人式的虚荣的生活理想加上《灰姑娘》中母亲的全部恶劣品行这就是哈格太太。
这样一个人物发现克里斯宾的价值连城的画作就只存在于自己的家里, 找出来就可以发大财, 她的表现会怎么样是可想而知的。她立即改变了对克里斯宾和对布鲁斯的态度, 因为“原来画画也是可以赚钱的”。她逼着丈夫去同奸商作交易。她顽固地认为既然关尼是自己家的仆人, 关尼的东西就应该归主人所有。直到关尼公开了克里斯宾的遗孀的身份, 她还是抱着关尼箱子里搜出来的画作不肯撒手。
哈格太太的性格特征概括为贪婪、自私、虚荣、无知、霸道和吝啬。哈格太太的世界观是“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人生的价值在于占有”, “投机取巧是取得成功的捷径”。这样一个鲜明强烈的反派人物要做性格化的表现, 深沉含蓄其实并不必要, 夸张、外露的表现路子却是恰当合理的。
二、哈格太太在剧中的地位
决定哈格太太的夸张化表演是否妥当的又一个因素是哈格太太在剧中的地位。
在《油漆未干》中有两条行动线索, 一条是哈格医生与众画商们骗画、买画、卖画和策划造假画的线索, 另一条是小女儿苏珊与其男友布鲁斯相爱并策划私奔的线索。毫无疑问, 前者是主线, 因为这条线索承载了讽刺人性之贪婪的主题, 也占据了大部分篇幅, 后者是副线, 为的是用纯洁美好的人性反衬前一线索人物的可鄙。由于寻找遗画的最终途径是关尼, 由于一对年轻人的私奔要寻求关尼的帮助, 所以两条线索的发展都通向关尼。其结果是把关尼与克里斯宾的关系和关尼的内心情感揭露出来, 最终把她作为已故画家遗孀的身份也暴露出来。因此, 关尼是一个非常重要, 内心丰富的角色。但关尼在戏剧行动中始终是被动的, 在冲突激烈以后也是采取守势的。关尼在剧中的作用其实还是反衬作用:她披露出克里斯宾的往事, 使得天才的悲惨遭遇成为对世俗社会的控诉, 她和克里斯宾互相怜惜、相濡以沫的美好情感显出了世俗社会人性的庸俗可悲。于是, 哈格医生始终是剧情的中心, 他是买画骗画线索的中心人物, 也是苏珊、关尼着力反衬的中心人物。
从这样的剧情结构来看, 哈格太太在剧中的地位可以通过她与哈格医生的关系来说明。表面上看, 哈格太太不过是哈格医生的老婆, 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好像她只是作为哈格医生的生活背景存在。其实不然。因为该剧写的是哈格医生这样一个老实本分、吃苦耐劳的正人君子在金钱诱惑面前的堕落, 而这种堕落的原因, 除了哈格心中也深埋着人类本性的贪欲外, 还有强大的外力的推动。这些外力, 一方面是奸商要和哈格合伙发财的诱惑, 另一方面就是哈格太太的压力。哈格太太从一直以来、无时无刻地不在抱怨生活不够水准, 要求哈格医生发财, 这使丈夫受到长期的巨大压力, 甚至背上了拿不出钱来让她们去情人岛就是耽误了女儿终身大事的精神负担。哈格太太在剧中就起着这种推动和压迫哈格医生走向堕落的作用。在对关尼手中的画进行巧取豪夺开始以后, 哈格太太的这种作用就更清楚了。
在这种人性的堕落过程中, 哈格医生内心是有矛盾冲突的, 但哈格太太没有, 她永远在疯狂地施加压力, 她是把守在丈夫身边催他向前地永不停歇地发动机和督战队。这样, 从人物塑造方式说, 哈格医生还有或含蓄或外露的两种选择, 哈格太太却非外露不可, 因为只有哈格太太的作用十分明显强大, 剧情才能按照其规定路线前进, 哈格医生才能从默认追逐金钱合理迅速走到丧失理智的程度。所以, 对哈格太太做外露的、夸张地塑造是完全必要的。
三、剧作的喜剧性和哈格太太的喜剧性
在判定外露化夸张化是否妥当的时候, 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剧作的喜剧风格。
《油漆未干》是一部风俗喜剧。该剧的喜剧性主要是通过哈格医生体现的。哈格医生不是一个贪财者, 他本是一个有点土气的, 相当本分的正人君子。但就是这样一个似乎具有充分道德感的人物, 在突然能够发一笔大财的诱惑面前还是把持不住自己, 在一天之内急剧堕落。他能够接受达伦合伙造假画卖的建议, 甚至讨论起按照什么比例分成的问题来。他内心其实知道克里斯宾给关尼画的像毫无疑问属于关尼, 但还是自欺欺人的以为如果巧妙地说服关尼把那张像送给自己, 或者自己付给关尼10个英镑, 那就不算违背良心, 在道德上就说得过去。这种堕落的急速程度甚至连他自己都觉得吃惊, 所以哀叹:“直到今天早晨我还是一个内心平静的幸福的乡村医生, 可是”这种对人性贪欲的讽刺是含蓄的, 并没有使用强烈的夸张手法, 但带有极大的普遍性, 是发人深思的。
然而, 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哈格太太的喜剧性。哈格太太是哈格家最坏的一个人, 她的人性贪欲是极度的, 毫不掩饰的。她集自私、贪婪、吝啬、蛮横与寡廉鲜耻于一身, 是人性恶的直接展现。如果说哈格医生的喜剧性是通过他的内心挣扎来让观众体会到的话, 哈格太太的喜剧性就是用最标准的“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方式来表现的。换言之, 剧作对哈格太太的写法就是外露的。而从全剧的喜剧性的构成来看, 哈格太太的喜剧性也必须外露, 因为她就是哈格内心深藏的贪欲的写照, 没有哈格太太我们就看不清哈格医生内心埋藏着的黑暗。另一方面, 没有哈格太太的喜剧性的外露, 也就显不出哈格先生戏剧性表演的含蓄。所以, 从喜剧风格的角度看, 哈格太太的性格采用外露的方式表现不仅是合适的, 也是符合作者的意图的。
四、对表演哈格太太的具体处理
在多方考虑的基础上, 我刻意设计了哈格太太的基本外形和她在剧中的行为表现方式。我把哈格太太处理成了一个说话粗声大气、走路扭扭摆摆、无知而自负、蛮横霸道却外强中干, 永远故作娇贵但又随时生气发飚的人物形象。这种处理得到导演的认同, 也收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在这种基本的设计基础上, 具体每一段戏的处理也就有了依据。
如哈格太太第一次出场,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也就是画外音。“是你吗?阿瑟。关尼!快拿早饭给医生吃, 他早上一点儿东西也没吃过呢。苏珊, 你帮帮关尼, 给爸爸弄些早饭。”由于设计哈格太太在楼上, 所以语调高且音量大。这几句话不仅交待了人物关系, 而且表现了她颐指气使的习惯。
当哈格医生与女儿苏珊谈话时, 哈格太太怀里搂着一只线筐从楼上款款踱步下来, 我设计走到拐弯处停住, 用手指抚摸一下鬓角, 故做高贵状, 但给人的感觉却做作可笑。
当她说艾达闻到油漆味就头痛时, 我用两个手指点住太阳穴做出痛苦不堪的神情, 仿佛不是艾达头痛而是她自己。当太太要求医生筹一笔钱带两个女儿去情人岛旅行时, 我边说边拉住艾达的手, 似乎高兴地翩翩起舞, 可医生却泼了一盆冷水, 太太的脸瞬间的变化要迅速且到位, 这样才可乐。
当布鲁斯给太太看他的画时, 我的处理是定睛一看, 立刻倒吸一口冷气, 给人以为要大加称赞一番, 却惊讶地喊出“一条死鱼!一只死鸭子!”表现出她的无知又自负。令观众啼笑皆非。
当哈格太太看见布鲁斯亲吻女儿苏珊时, 我处理成她就像一只发狂的狮子, 瞪大双眼张开双臂怒吼到:“噢!上帝啊!小伙子, 我们是有身份的人家, 是有规有矩的 (这句话我说得很用劲而且眼神挑到天花板上了) 。快收拾起你那些废物给我滚出去!滚! (这个滚字高了两个八度) ”
当太太从鸡窝里找出克里斯宾的画时, 用兰花指捏着跳跃着来到达伦面前说到:“有点儿脏了, 您知道, 鸡 (刻意停顿而且重读) 是不讲道理的。”装得彬彬有礼, 实际上是想把这张他还不知道价值的花送出去做人情。当听到但文波说克里斯宾的画能卖到两千磅一张时, 我设计哈格太太的身体像根儿软面条瘫了下去, 颤抖地哭道:“上帝保佑, 我觉得不舒服。”
剧中有一段是念发表在《伦敦评论》杂志上的克里斯宾的信, 哈格医生念到评价他的话“可惜他并不懂得什么医道”的时候, 此处我设计太太加了一个反应, 就是边摇头边叹出一个字儿:“哦!”这个处理非常具有喜剧效果。
当关尼经不住哈格夫妇的软缠硬磨, 终于将画像拿给了他们, 当太太看到如此抽象的画像时, 她乐不可支, 满脸堆笑地说:“天啊, 画得可真像!”当但文波先生证实布鲁斯的画也可以卖钱时, 太太的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眼睛眯成一条缝儿, 拉住布鲁斯的手尽量贴近他柔声细语地说话。
最后, 当所有的证据都证明餐桌上十七张的画都归关尼所有时, 我的表演是哈格太太几乎歇斯底里, 她高举双臂声嘶力竭地喊出:“不! (拖长音长) 她是抢不走这些画的”
在演出中还有多处夸张、外化的表演。我体会这些表演并不是没有深度的, 因为内部性格化和外部性格化是相通的。
斯坦尼说:“为了探索外部形象, 我们穿上各种各样的衣服、鞋子、衬垫, 粘上鼻子、胡子, 戴上假发、帽子, 希望能捕捉到外貌, 声音, 从生理上感觉到所描绘的人物的身体, 我们只靠偶然的机会, 为了寻找这种机会, 进行了一系列的排演, 但是不好的方法也不见得完全没有好处, 就拿当时来说, 演员毕竟学会掌握形象的外部性格化, 而这是演员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在斯坦尼的晚年, 他已经不仅认为外部性格化是一种路子, 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而是发明了“心理形体动作方法”, 认为外部形体动作的掌握是通向找到内心体验的途径。就是说人物性格化, 既可以从体验走向体现, 即从内而外, 也可以从体现走向体验, 即从外而内。所以, 外露的、夸张的处理并不意味着表面化和缺乏深度, 关键在于这种外露的表演是不是具有充分把握的人物的内心根据。只要把握了人物的内心根据, 充分理解了人物的内心逻辑和性格特征, 外在化、夸张化的表演就是性格化表演的正常一路。在有内在体验的基础上, 外部性格化的表演完全可以使人物性格在表演中闪闪发光。
喜剧的表演通常是夸张的。用外在的、夸张的表演方式来完成性格塑造的实践丰富、深化了塑造人物性格。因此, 外在的夸张的处理也是性格化处理的一种路子, 在喜剧表演中, 尤其是一种基本的套路。
摘要:塑造出性格化的艺术形象是戏剧演员的一种理想, 也是一种信条。喜剧表演中的人物性格化处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法国剧作家勒内·福舒瓦的三幕世态喜剧《油漆未干》中的人物哈格太太是一个好的研究题材。以此为例, 从哈格太太的性格特征、哈格太太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剧作的喜剧风格和哈格太太的喜剧性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外在的、夸张的处理是性格化处理的一种路子, 对于喜剧表演更是一个基本的套路。
关键词:戏剧表演,人物性格化,外在的,夸张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