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形象范文(精选5篇)
项羽形象 第1篇
从他年少时的性格养成来看, 有头无尾的性格就显得淋漓尽致。项羽少时, “学书不成, 去, 学剑, 又不成”。项梁怒之, 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 不足学, 学万人敌”, 但最终还是“略知其意, 又不肯竟学”。如《劝学》篇中就提到“锲而不舍, 朽木不折”, 民间有句俗语叫“半截烂”。项羽的学业就和这两种情况类似, 做事半途而废, 当然谈不上好结果。读书仅仅是“足以记名姓而已”吗?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读书论》中就提到了“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博采, 足以长才”, 而且特别是提到了读书可以补天然之不足, 经验又可补读书之不足, 一个人只有好学深思, 才能纵观统筹, 全局筹划。一种有头无尾的性格最终使其“略知其意, 终不竟学”, 而且最终伴随了他的整个人生悲剧史。
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有头无尾表现在思考总是不周密, 具有片面性, 不能统观全局, 政治上目光短浅。项羽“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壮语的表露, 是脱口而出, 并没有经过严谨的思考, 更没有具体的政治措施。在秦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大潮中, 他伴随叔父项梁, 抓住了农民起义的契机, 英勇抗秦, 在他的人生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怒杀宋义, 钜鹿大战, 破釜沉舟都是他的英雄气势的写照, 但因政治目标不明确, 思考问题不周详, 所以他的斗争思路不清晰, 在多数斗争中都和他的好恶性格紧密相联系。他在作战中显示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 但同时又显现出了屠夫般的性格, 仅凭一己一时之快, 坑襄城、屠城阳、坑秦降卒 (二十余万人) 、屠咸是、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烹说者、杀义帝、坑田荣降卒、烹周苛等,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是失去民心, 是失去整个天下, 但项羽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不仅表现出他斗争目的不明确, 而且亦表现出他做事的有头无尾。所以在鸿门宴中杀不杀刘邦则是一个模糊概念, 而错失了杀掉对手的一个有利机会,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这里若评价项羽为“妇人之仁”或“沽名钓誉”, 那么, 从项羽的暴戾性格看, 这真是“妇人之仁”吗?正因为他在思想上不能统筹全局, 政治上无长远规划, 在鸿门宴之后, 他并没有去兑现自己少时的“彼可取而代也”的志向, 取而代之的则是分封诸侯, 自己当西楚霸王来维护这种制度。而诸侯分封制恰恰是春秋战国时诸侯混战的罪魁祸首, 是周王朝失控整个天下的根本原因, 也是秦始皇全国实行郡县制的原因。在鸿门宴中有几个细节不难看出项羽思考问题的肤浅, 第一处是项伯泄漏军事机密给刘邦求情劝说项羽放弃攻打刘邦, 项羽轻易的答应。第二处是在项庄舞剑时, 项伯常以身为翼蔽沛公。第三处是刘邦仓皇离席逃走。若项羽善于思考问题, 细心观察, 有遇到问题就弄个水落石出的性格, 就不难发现项伯的异常、刘邦的异志, 这对项羽今后斗争的帮助是很有利的。在用人上特别是不能坚持用范增, 又因多疑而加速了项羽的失败。
案例评析 项羽形象解读 第2篇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项羽之死》
讲课教师:李晓甜(北京市第十中学高级教师)评析教师:李朝晖(北京市第十中学高级教师)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项羽形象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会点评人物,能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观点和看法
3、了解诗歌、散文在解读形象上的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4、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提升审美水平教学重点:根据不同的材料解读项羽形象
对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难点:对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过程:
导入:西楚霸王项羽是《史记》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项羽之死”是《项羽本纪》最后一部分,司马迁用一千多字的篇幅浓墨重彩地描写项羽这个英雄留在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幕。这节课我们首先通过在这最后一幕项羽的言、行来解读项羽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35分钟)
一、分析《项羽之死》课内材料: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这一场面所体现项羽的性格特点。
1、四面楚歌(5分钟)
教师提问:分析“四面楚歌”这一场面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点 教师板书:至情至性(多情善感,侠骨柔肠)不够冷静
教师引导:项羽在这一刻难以割舍的不只是美人,宝马,还有那八千将士,江东父老,但在当时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下,项羽作为一军的统帅,他的眼泪无疑会使将士们丧失斗志。
2、东城快战(10分钟)
教师提问:分析项羽在人生最后一次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教师板书:骁勇善战(有勇有谋,豪情盖世,霸气十足)刚愎自用(非战之罪)教师引导:有勇(汉军皆靡,斩汉将,杀十数百人,吓退赤泉侯;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毫不畏惧)临危不惧
有谋(分其骑为四队,期山东为三处)临危不乱
教师引导:这种以少对多的情况项羽曾经历多次,我们来对比其中著名的一次巨鹿之战,看看项羽有什么不同?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将自己和将士置之死地,只为激起将士求生、求胜的欲望; 而东城快战的目的还是“求生”“求胜”吗?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如果是四年前的项羽,是会选择和汉军“决一死战”,就算是死地,也要求生,而此刻项羽选择“快战”。
项羽打东城快战的目的不再象巨鹿之战那样为了能取得战役的胜利,为了战胜敌人,是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虽然他不承认自己在指挥作战上有失误,但“天亡我”说明他在心里其实已经认同了自己失败的事实,他已经认输了。所以作战的目的已经不是求生,求胜。
3、乌江自刎(10分钟)
教师引导:项羽放弃东渡乌江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语句分析)“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意识到大势已去,自己再也难改变失败的局势,(引导:无法面对失败的耻辱)
愧对江东父老(无法面对江东父老的怜悯)教师引导:项羽选择了什么?
他选择了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教师引导:乌江自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生命只为了轰轰烈烈的战斗,面对失败,他不会忍辱偷生,卧薪尝胆。他可以坦承失败,但绝不会屈服,即使命运无可改变,他也要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让生命燃烧到最后一刻。这种始终不屈的气概让我们看到一个傲骨铮铮的英雄。
教师板书:傲骨铮铮
教师引导:项羽明知必死,明知失败也要斗争到最后一刻,这样的“失败”英雄一样值得我们尊敬。(10分钟)
补充材料
(一)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谭嗣同传》梁启超)
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拒绝和梁启超一起逃往日本,他选择了为变法而死。补充材料
(二)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户部司务何以尚者,揣帝无杀瑞意,疏请释之。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搒讯。越二月,帝崩,穆宗立,两人并获释。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瑞曰:“信然乎?”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既释,复故官。俄改兵部。擢尚宝丞,调大理。
分析海瑞和项羽的相似之处
海瑞准备好棺材,和妻子诀别后向嘉靖上疏,他知道嘉靖采纳他谏言的机会很小,他却抱着必死的决心来上疏。
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铮铮傲骨,感受到的是一种悲壮的抗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补充材料
(三):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据载:公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不久,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1128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至乌江,站在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而亡。李清照对项羽的仰慕,“人杰”“鬼雄”,一生轰轰烈烈,刚强不屈,和赵明诚相比,这样的傲骨怎能不让人折服?
二、人物评价练习
教师示范对人物的评价(5分钟)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选择了留在乌江江畔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材料概述)在这一刻我们看到了一个铁血男儿不屈的铮铮傲骨(人物形象)。就算明知前方是失败,是死亡,也绝不妥协屈服,这才彰显英雄气概,男儿本色。(评价)准备好棺材,诀别妻儿之后向嘉靖上疏的海瑞;拒绝逃亡,为变法斗争到最后一刻的谭嗣同;历史从来不缺乏这样的“勇士”,他们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不屈的精神却足以激励后人继续前行。(联系历史现实,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失败的项羽比成功的刘邦更让我们震撼。
教师示范,注意强调:概述材料——表达观点——阐释理由——总结(150字左右)
学生阅读延伸材料,分析评价材料中的项羽。
坑杀屠城: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兵,西屠咸阳,在他做出这些残暴行为之时,他就已经失去了逐鹿天下的资格,自古得民心者的天下,是项羽自己将天下百姓推到了刘邦一边。(政治家)
霸王别姬:为战马,为亲人而落得英雄泪使英雄更真实,更感人。(普通人)在四面楚歌这种危险的境地伤感哭泣会使军心离散,而此时的项羽也再没有了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斗志,说明项羽缺乏冷静的头脑,坚强的意志,也预示了战争的结局。(战略家)
乌江自刎:但是在历史中我们也会看到另一类人,他们忍受屈辱,抛弃尊严,只为保全生命,以求得东山再起的机会。他们用尊严去换取一次机会。比如越王勾践(为吴王养马,驾车,洒扫,百依百顺)。比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
(PPT链接——项羽之死)
【课堂实录】
【案例评析】 李晓甜老师的案例《项羽之死》教学目标明确,从内容理解,到鉴赏评价,都关注到了,也抓住了文本的重点难点。特别是能够突出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并且与对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给学生以方法和思路的指导,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有理有序的表达能力的训练,这些都很有教学实效。
《鸿门宴》中项羽形象新解 第3篇
项羽的形象很复杂,但是,在《鸿门宴》中,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的模糊
坦率地讲,项羽尚未充分认识到抢占关中的重要性。张斌荣在《也谈鸿门宴上楚汉之得失——兼与张志坤先生商榷》一文中尖锐地指出:与刘邦相比,项羽对关中地区的重要性的认识就差远了,甚至可以说他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这从他进驻关中前后的几件小事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当秦军主将章邯在钜鹿一战中兵败被降之后,项羽马上封章邯为雍王。进兵关中之时,“引兵西,屠咸阳,杀秦将王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当时韩生就劝他“关中阻山带河,土地肥沃,可都以霸”,他却“烹韩生”。也正是由于政治上的愚蠢,才使项羽在分封天下时做出更愚蠢的决定: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以“距塞汉路”,以求把刘邦困在汉中大山之中。由此可见,项羽不但根本没有认清关中的重要性,甚至对刘邦欲居有关中、争霸天下的野心也没觉察到。否则,他的这种做法就令人无法理解了。①
二、性格中的霸气
两军对峙,大战在即。可就在这紧要关头,作为项羽的季父,项伯竟然“夜驰之沛公军”,将如此重大的军情告知刘邦的谋士张良。在张良的引见下,项伯居然与刘邦“约为婚姻”。而且,他还为刘邦出谋划策:“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项伯于是连夜回到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这时,从项伯的谈话中,项羽清楚刘邦已经知道第二天发起攻击的绝密情报,但是,项羽对项伯泄露军机毫不责备,足见对项伯的信任。紧接着,项伯劝说项羽:“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显然,此时击杀刘邦,是“不义”的。面对项伯的分析,项羽竞然“许诺”。这就是鸿门宴上项羽迟迟不杀刘邦的主要原因。因为在项羽看来,刘邦是功臣,杀之不义。为了呵护“正义”,他就改变了如此重大的军事方略。他既不与范增商议,又不辨其中的真伪,良好的战机就这样轻易失去。
范增是项羽成就霸业的得力助手,在鸿门宴上,范增更是尽心尽力。为了督促和提醒项羽击杀刘邦,他不仅“数目项王”,而且“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读到这里,我们不仅想起:当时楚怀王的老将们都不同意项羽向西入关,他们认为“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曾攻襄城,襄城无异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后来,与刘邦交兵睢水,他率军“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即使在“垓下之围”,他也“大呼弛下,汉军皆披靡”,“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可是,一向如狮虎般勇猛的项羽此时却“默然不应”,这大大出乎范增的意料。不得已,范增“起,出招项庄”,想以舞剑的方式杀死刘邦,以此挽回败局。不料,偏刺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来,项伯又“以身翼沛公”,最终“庄不得市”。等到刘邦以“如厕”为由从小道溜走,范增气愤至极,“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面对项羽的糊涂,他不禁绝望地感叹:“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也!”他的话竟成谶言。
项羽作为最高军事统帅,既泄露了军机,又无补救的意识。他先前“大怒”是因为“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他听信刘邦“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谎言,天真地认为刘邦的所作所为是对的,击杀这样的有功之臣不仁不义。尤其在刘邦溜走之后,面对张良转赠的礼品,他竟然“受璧,置之坐上”。显然,他尚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而范增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大战能将项羽扶上帝王的宝座。大战在即,对于这种千载难逢的有利战机,他立即提醒、激励项羽:“急击无失!”可是,“大怒”并准备“旦日击破沛公军”的项羽,却只听一面之词,被刘邦精心编制的假言所迷惑,竟丧失战机,一夜之间做出了对刘邦“因善遇之”的糊涂事。显然,不听范增的劝告,使项羽在与刘邦的争锋上,输于起跑线。
不能采纳范增的建议,使项羽陷于十分被动的境地。失去范增,项羽就失去了天下,事实也正是如此。可以说,不能采纳良言,成为项羽最为致命的弱点。
对于项羽不能采纳范增的建议,《史记》中对此有绝佳的解释: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诸侯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者。”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三、人格上的魅力
项羽不愧为盖世英雄,做事光明磊落,为人襟怀坦荡。他不屑于偷偷摸摸搞小动作。在鸿门宴上,如果杀了刘邦,就是暗杀!性格决定命运,逐鹿中原、雄视天下的项羽不是这样的人。“青梅煮酒,刘邦为今后的主要敌手,这一点项羽并非全然不知;宴席之间,他也并非毫无杀刘之心。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能不知!然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项伯‘翼蔽沛公’,他又熟视无睹。这正说明他在杀与不杀之间犹疑难决。刘邦逃脱,范增明斥项庄,暗责项羽……他也有一种怅然若失惋惜憾恨之感,不然,太史公该会书下他强词反驳之愚憨。”②难怪苏轼在《范增论》中做出这样中肯的评价:“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注释:
①张斌荣:《也谈鸿门宴上楚汉之得失——兼与张志坤先生商榷》,《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43页。
②刘广现:《拔枪焉能杀汉王——〈鸿门宴〉教学管窥》,《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4期,第25页。
项羽的形象探讨 第4篇
关键词:项羽,君子,妇人
项羽是“妇人之仁”, 还是“君子之度”?学界争论不休。学生讨论, 教师无须统一。不过, 身为人师, 发现疑点, 拿来给学生参考, 应有裨益。
“妇人之仁”?存疑两个。
一.疑偏见之辞, 诡辩之技。
韩为刘献策, 意在讨好刘, 言辞偏颇。 (信)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 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勇悍仁强”四项素质, 刘韩深知刘不如项。这是大前提。其中之“仁”难道于刘与于项意义不同?到下文冒出项之仁为“妇人之仁”, 所推之理很堂皇, 实则诡辩。作为项梁残兵, 又为项羽叛将, 要讨好新主子, 应有所偏心, 加之韩自小品行不好, “贫无行”, 推理出这样的结果, 不能不疑。
还在项羽边他就以郎中身份“数以策干预项羽, 羽不用。”现在投刘, 自托给刘, 以诡辩之法、不实之辞向刘献媚, 是有可能的。
二.疑违心之言, 邀宠之术。
要让刘不惧项, 以违心巧言为策, 达到邀宠目的, 采取优劣逆转法说服刘灭项。“今大王诚能反其道, 任天下勇武, 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 何所不散!”
又数项坑秦降卒二十余万, 而“强以威王”邯、欣、翳失民心。然后美言刘之善举。结果被隆重封为大将军。
如果韩不背叛, 不跟刘说这番话, 汉楚之局又会怎样呢?
“君子之度”?存疑两个。
一.看似真切, 实未确切。
鸿门宴中, 项听了刘的申诉, 觉得他没有什么大错, “剑锋有情”, 苏轼评此举为“君子之度”。
其实鸿门纵刘, 项表现的虽有度的成分, 但主要不是度, 而是谋, 确切地说是大谋宏略。刘不是他的对手, 也不是他的敌人。若说刘是项的对手和敌人, 项纵刘是项必败刘必胜的原因, 则有盖棺定论之嫌, 而非实况之辞。项谋的是大楚天下。他小时有志“学万人敌。”“学书不成, 去;学剑, 又不成。”原因非志所在。学兵法, “又不啃竟学”。原因是他酬志的时机到了。若要竟学, 需要多少年?很多人穷毕生精力也未能竟学。汉楚战争何时爆发?经历多少年?志之所在, 义不容辞。这是项的性格, 也是他的胆略。刀剑戈矛之术不是他的目标, 纵横捭阖才是他的终极。击毙一人, 何劳项庄?只是当下不是时候, 将来或许用得着刘。功成名就后再来摆平他不迟。这是项的心思, 只是谁知项心?
二.貌如君子, 实为君主。
项志自小至壮, 愈显明朗。“秦始皇游会稽, 渡浙江, 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他有帝王之志和称霸之谋。说他有勇无谋, 并不确切。以帝梦之成败定其谋之有无, 不符合历史真实。有句慨叹:“人算不如天算。”项之最终败给刘, 原因不能只归咎于鸿门宴上刀俎奈何不了鱼肉。
再说, 既然范增说刘有天子之气, 若宴上杀了他, 则范增望气之术岂不枉作?曰:“旦日飨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项谋取的是沛公军而非沛公一人。有些情况, 并非刘真的明谋胜算而项真的寡断失策, 而是事后史家判断有所倾向取舍。既然刘得了天下, 那么“天子之气”就得印证, 望气之断实为伏笔。
史家也不失公允, 而且眼很高, 高到一般人搞不清他给项的真正态度, 把项的事迹归入本纪。本纪体系里非帝即后, 而项在史上占了帝之位。史家此举比什么评价都有说服力。非雄才大略莫成一代霸主。纵使鸿门纵虎归山成为话柄, 也不失项之君主大度大略气概, 千古霸主有此度此略者能有几许?
“君主之谋”, 申明几点。
项羽谋事有君主风范, 可惜总是孤谋, 很无助。
一.近谋近取, 当机立断。
为迅速壮大力量, 叔父授意下, 项立杀会稽守, 又击杀数十百人。这是近谋, 立竿见影。项庄舞剑, 在项看来, 也是近谋, 但不足取, 所以没有立断。近谋不是都不足取, 而是相机而行。破釜沉舟也是近谋近取, 更是险谋险取。他取了, 他成了。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勇, 匹夫之勇。其实只看到表层。从深层看, 这是谋, 是真谋大谋。透彻一点说, 破釜沉舟是项羽大勇之中取大谋。
二.远谋远取, 忍痛割爱。
坑秦降卒却留邯、欣、翳而入秦, 是深谋远虑之举。留着“二十余万秦降卒”带去攻秦, 结局会是怎样?“二十余万”士卒呀, 力量大着, 谁不想留着用?一旦用不着, 结局必是早早断送帝梦。刘可用降将降卒就如毛在解放战争中用蒋降将降卒一样, 可是蒋却不可学毛。历史也有相似。这力留不得。退一步, 仁慈一点放他们回秦。他们回秦, 长敌人志气事小, 长敌人力量事大。这仁守不得。二者乃其剧痛。尽管他最终还是未圆帝梦, 但是圆梦过程中增添了系列纵横捭阖、力拔河山的壮举。
如果说所有的远谋都会成功, 而成功了才算是谋, 那么很多历史就得改写。其实用降将的想法他后来也有过, 事实证明他真的用不上。楚下荥阳城, 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 我以公为上将军, 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 汉今虏若, 若非汉敌也。”项王怒, 烹周苛, 并杀枞公。成不成功, 成不成仁, 不是一句话说得准, 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
三.近谋远取, 仁则至仁。项抓住刘翁, 要烹翁, 要挟刘。如果成, 那么就少费许多劲。可是刘一点都不妥协, “则幸分我一桮羹。”铁石心肠是无法概括得了刘的这种态度的。正史不说他如何奸诈, 论者多认为刘有政治眼光。最终项还是没烹刘翁。而刘则父不要, 子也不要。项以敌方亲眷为人质来降服敌方, 是近谋, 不管是地域上还是时间上都是这样。可是谋不成, 那就远取吧, 把眼光放远点, 把时间放长点, 放过了刘翁。这何尝不是长远打算?虽然放过刘翁的主意是项伯出的, 但是项听劝告作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假设抓到的是刘, 项还是放了的, 不会仗势杀他。他们是什么关系?兄弟呀。只有刘不认兄弟。“楚汉久相持未决, 丁壮苦军旅, 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 徒以吾两人耳, 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对于兄弟, 他只愿明挑, 不想阴谋。项是不忍心灭刘的。“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 项王乃与汉约, 中分天下, 割鸿沟以西者为汉, 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 即归汉王父母妻子。”项是仁心独具, 两个人拼不成了, 又只好分鸿而治了。
万危关头, 也没有扔下自己的随从独自过江, 而要一起戮力到最后。“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 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 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 汉军至, 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是大义尚仁。“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 所当无敌, 尝一日行千里, 不忍杀之, 以赐公。’”就连坐骑也不忍心杀掉, 而赐给乌江亭长。这是小义见仁。更有趣的是“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 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邑万户, 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既然故友请赏心切, 送个人情, 成全了他。既然要死, 死则大义, 慷慨自裁。乃完美之悲壮。能大义者岂不成仁?他不仅是当仁者则仁, 而是仁则至仁。
四.远谋近取, 悍则至悍。
项羽晨朝帐斩宋义, 是典型的远谋近取之举。斩前他与宋义分析形势, 颇见洞察能力。此则远谋良算。宋义不听, 帐斩利索, 此则近取果毅。至阴陵, 迷失道, 田父指路, 误陷大泽, 致汉追及。“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危急关头,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项王大呼驰下, 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项王乃驰, 复斩汉一都尉, 杀数十百人, 复聚其骑, 亡其两骑耳。”真是悍则至悍。
这些谋取手段非君主莫属。但是终究他不能长守, 主要原因, 从个体来说项太直而刘太奸, 项太强而刘太弱;从整体来说项是孤谋而刘是众谋, 项是亲者助斗勇而刘是亲者助斗智。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客观因素也对项很不利, 特别是关键时刻总是天不与项, 人也不与项。难怪他自叹“此天之亡我”。
项羽形象 第5篇
关键词:性格 部署 人心 策略 成败
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改变自己散漫无能的一面。“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很坚强的意志力和决心。除此之外,他拥有超乎寻常的自信和进取心,即使出身卑微,才干平庸,同样发愤图强。他还有一种冒险家的精神,敢于运用各种人才。刘邦看起来不拘小节,而且情感外化,这也是他工于心计的一个表现。这种假象可以让人感到刘邦轻浮浅层,容易被信服。他为人豁达,从谏如流,因此吸引了大量人才出谋划策。他的工于心计表现在在项羽欲烹刘邦老父时,无赖地要分一杯羹,令项羽大为吃惊。刘邦的斗争之路并非坦途,经常遇到艰难险阻,与项羽的悲剧英雄观不同,刘邦锲而不舍,积极进取,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凭借自己和背后团队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这不得不说是乐观主义的正面力量。
史记中有很经典的一段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两个人的性格特点。秦始皇出游,两个人都亲眼看到,项羽道:彼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则道,大丈夫应如是。二人都流露出了想要成就帝王伟业的心情,但项羽为人豪爽,毫无心计,透露出其野心和霸气,所以直言想要取代帝王之位。而刘邦隐藏心思,曲折委婉地道出理想,以羡慕仰望之心韬光养晦。
二、人心向背的程度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一个领导者,善于收拢人才,取得民心是制胜关键。人才可以弥补领导者的个人缺陷,集思广益。取得民心,可以得到广泛的群众基础。
项羽行军打仗是一流的水平,但是却忽略了掌握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民心所向,一定要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秦末社会混乱,民生凋敝。项羽的反秦斗争是得到人们支持的。然而在胜利的同时,他残忍暴虐,四处烧杀,坑杀秦卒二十余万,入关后不但杀掉子婴,甚至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经过之处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他为人刚愎自用而且心胸狭窄,不能真诚地对待人才,也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这就无法收束人才的心。项羽性格上的直率简单和政治上的幼稚浅显在战争中渐渐地表现出来。虽然可以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是不能安定人心,采取稳定百姓的措施,也就无法得到群众基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再强的军事实力,再尖锐的部队,也无法取得胜利。
刘邦出身平民,最能了解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于是着重于收买人心。刘邦入关,不扰秦人,婉言拒绝秦人的慰劳品,对于子婴也多加保护。他与秦父老约法三章,不滥杀无辜,于是得到了秦人的拥护。刘邦求贤若渴,用人不疑,他大胆任用韩信,为自己带来很大的裨益。在默默无闻时期,刘邦就结交了不少酒肉朋友,擅长与人打交道,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注重对人际关系的运用,通过感情联络获取忠实友谊。刘邦知人善任,善于根据情势揣摩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比如他与项伯约为婚姻,后来在鸿门宴上就得到保护。他麾下人才济济,为之忠诚效命,奉献一生。刘邦曾经对大臣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败,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创建汉朝霸业归因于他任用了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人才,能够谦虚地肯定他们的才能,理解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体现出刘邦是一位深谙用人艺术的杰出领导者。刘邦非常了解三杰,张良有谋划才能,萧何有管理组织才能,韩信有统帅千军克敌制胜才能。正是因为他能够了解人才的特点,才能够扬长避短,综合力量。刘邦的周围始终有一个智囊团和一批追随者,为他更好地决策、谋划贏得了更多时间和更大空间。
三、策略上的区别
项羽具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勇猛无敌,歼敌无数。破釜沉舟彰显了他万夫莫敌的勇气,巨鹿之战创造了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攻城略地灭暴秦,“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在征战过程中,也渐渐养成了独断专行的性格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霸权作风。他的战争壮举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也无法弥补他政治手段上失误。函谷关大怒是他由盛转衰的转折,由庞大的军事业绩到残缺低劣的政治业绩的转换。在政治斗争中,他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著名的鸿门宴上,他大施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失去了大好的机会,暴露了他被动的局面。项羽的失败过分依赖军事理论,虽“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实则把自己推向风头浪尖,也无形中造成了他与楚怀王之间的君臣隔阂。项羽不顾民心,以坑杀和屠城的行为恣意地展示自己的残忍和毁灭性。在宣传方面几乎无所作为,没有做任何的舆论准备,对百姓关心的秩序安定生活等问题也没有任何回应。刘邦老谋深算,油滑狡诈,在军事实力较弱的初期,韬光养晦,避开锋芒,用争取民心的政治手段弥补军事上的差距,获得牢固的后方根据地。在势力稍强之时,逐步扩张,乘其不备直捣后方,采用张良计拉拢韩信、彭越出兵援助,最终大败项羽于四面楚歌的垓下。先进入关中占得先机,接受了樊哙、张良的劝谏,“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既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又获取了民心。在舆论宣传上,刘邦也做足了功夫。利用楚怀王打击项羽,树立他宽厚仁爱的政治形象,以争取民心。在强大而有效地宣传攻势之下,刘邦借义帝之死大做文章,有利地打击了项羽。在宣传战上占据了主动,让项羽成为众矢之的。在采纳、利用幕僚资源的过程中屡次获胜,数次化险为夷,不断发展壮大,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他利用资源、广泛纳谏的个性品质。
项羽无疑是一个英雄,他的军事能力首屈一指,是个英勇的将领。但因为他性格上的缺陷,不能做到人心向背和政治宣传,所以并不具备帝王之才。刘邦为人并不光明磊落,但是善于攻心,从谏如流,而且豁达宽容,具有帝王的风度和谋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