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教范文(精选4篇)
问题导教 第1篇
一、研究学生、钻研教材, 设计好导教问题
问题导教法运用是否得当, 关键是课堂问题设置是否得当。首先, 教学设置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应围绕教材和大纲, 必须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课前备课, 必须深钻教材和教学大纲, 围绕教材和大纲而设置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如果上课时, 补充的课外内容过多, 教学偏离了教材和大纲, 教学任务未完成, 则是不成功的课。其次, 提供学生探究学习的问题, 必须是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师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 不能过难, 也不能太容易。再次, 对于过难或缺少辅助知识的内容, 教师应在学案中提前补充相关知识。如高一新课———地球的自转, 学生还没有“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应在学案中为学生提供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相关知识:角速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 单位时间内所转的角度。线速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 单位时间内所转的弧长。如图1, 作圆周运动的物体, 从A运动到B所用时间为t秒, AB弧长为L米, 转动的角度为φ, 则该物体做圆周运动:角速度:ω=φ/t, 线速度:V=L/t。最后, 问题设置, 应是逐步加深, 循序渐进。教学中为学习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尽力做到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问题解决提供铺垫。这样既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讲授高一新课———“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时, 笔者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自主学习后所设置供学生探究的一序列问题如下:
探究讨论:
1. 读下图, 在图上标注各经线的经度数:
2. 当北京时间为8:00时, 东京 (东九区) 、开罗 (东二区) 、伦敦 (零时区) 各是什么时间?
3. 当北京时间为9:00时, 北京地方时是多少? (设北京地理坐标:116°E, 39°50′N)
4. 某一客机于北京时间2011年9月13日上午8:30从上海西飞, 5小时后抵达开罗, 问此时北京时间、开罗时间各是多少?
5. 某客机于北京时间2011年10月31日上午9:00从香港东飞, 15小时后抵达华盛顿 (西五区) , 问此时香港时间、华盛顿时间?
二、做好课堂教学六步
“问题导教法”模式课堂教学六步是:强化—置疑—师生互动—评判—升华—巩固提高。
1. 强化———新课前对旧知的强化。课前复习所设置的问题, 既要精简, 又要有利于学生加深、巩固旧知, 并能对旧知恰当升华, 同时又要占时不多, 不能对新课带来影响。笔者在上“大气环境” (第一课时) 新课前, 对旧知识复习巩固所设置的问题是: (1) 左图中, 字母a—k各代表什么?有化石的是字母_______。 (2) 请解释请解释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3) 请解释环太平洋地震带、火山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的成因。
2. 置疑———课件展示本堂课所设置的若干问题, 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如前面所说, 问题设置, 应围绕教材, 必须完成教学任务;问题设置, 应是逐步深入, 循序渐进;问题设置符合认知结构体系。如笔者上“大气环境” (第一课时) 新课———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为学生设置如下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 并用课件分批展示:活动1.阅读教材P43, 探究讨论如下问题: (1) 大气分哪几层?各层大致高度是多少?各层随高度增加气温怎样变化? (2) 为什么说, 平流层适宜高空飞行? (3) 为什么对流层对人类的影响最大?活动2.阅读教材P12和P44-45, 探究讨论以下问题: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按波长范围分为哪几段?能量主要集中在哪个波段?为什么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比例为平原地区的近20倍?在白天, 为什么阴天的气温比晴天低?为什么晴天的天空多呈蔚蓝色?活动3.从教材P44中获取知识, 完成下表。
活动4.探究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深秋至第二年早春, 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大, 而地面昼夜温差小?为什么过去北方农民晚秋和初冬常在菜地里人造烟幕, 现在却改用薄膜大棚种菜?活动5、阅读教材P45, 探究讨论下图中的数字1-10各代表什么?
3. 师生互动———学生围绕课件展示的若干问题, 自主学习、探究, 求助同学、老师帮助, 以获取问题答案;老师则为学生作向导———适当提示、启迪学生, 解答部分学生疑惑。在此, 老师应搞好组织好教学, 注意巡视全班, 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状况, 及时作好引导和调整。
4. 评判———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 (一次探究活动) , 学生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成果进行评判。在此, 老师应注意及时矫正学生知识错误, 并对钻研知识的不透彻作恰当补充、提升。
5. 升华———学生代表在老师的引导下, 将本节内容作归纳总结。老师作好知识体系的补充, 达到强化和系统化本节知识的目的。如高一新课“大气环境” (第一课时) 知识归纳小结: (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杂质;分层:自下而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
6. 巩固提高———课件展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供学生巩固练习。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知识程度和心智水平设置。不能脱离教材和大纲, 也不能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如高一新课“大气环境” (第一课时) 课堂练习设置:
单项选择题:
(1) 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 (%%) 。
A.对流层%%B.平流层%%C.臭氧层%%D.高层大气
(2) 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由于 (%%) 。
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 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
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 容易降温
第二题, 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 以及阴天, 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过去江南农民在寒冬, 为什么要在菜地里人造烟幕?如今农民早稻育秧要用薄膜, 为什么?
三、做好反馈
践行“学案导教”模式的几点感悟 第2篇
1.“学案”的编写流程
“学案库”的建立是由集体分工协作完成的。编写过程就是控制编写质量的过程。开学前, 备课组成员就讨论出一学期的进度, 安排调整好教材, 并把具体教学内容细化到每一节课。本着老教师多承担, 年轻教师少分担的原则, 均要求在规定时间提交初稿。初稿要求所有备课组成员研究教材, 研究学习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复习和预习的问题, 研究如何更自然引出新课, 研究适合学生的例题和练习题且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然后备课组认真讨论, 再返回修订。修订后, 再由备课组长把部分不成熟的学案分配给经验较丰富的教师逐行修改, 再返回编者修订。初编者、校审者均有署名, 最后经备课组长确认交印。一份合格的学案必须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提供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提供学生检测学习效果和自我评价的材料。
2.“学案”编写感悟
学案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所选题目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强, 过分注重卷案的作用, 导学性不强, 存在照搬教材内容的现象或者纯粹脱离教材的现象;前置自学有形式无实质, 学习的时间不够, 要求不够明确具体, 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学案”的设计过于单一, 不能有的放矢, 不能灵活多变, 效果不是很理想, 有时与课堂脱节。所以, 学案的编写应该体现集体备课的思想, 关于如何实现集体备课, 如何保证每份学案中都有全体任课教师的智慧的体现, 这需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继续探索和研究, 而且, 亟待解决。
二、“学案”的使用:落实是关键
1. 收获
(1) 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得到改变
使用学案之前, 我们的授课以讲为主, 很多时候, 一堂课下来, 真正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时间不多。使用了学案以后, 受到了学案的制约, 不得不把讲、灌转化为引导, 变多讲为精讲, 变灌输为引导、诱趣。
(2) 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我们要编写使用学案, 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 大量搜集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认真筛选, 领会消化。因此, 编写使用学案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确确实实感到了压力。为此, 我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审视理解,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 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充实, 而且还加强了老师之间的团结协作, 大家紧紧地捆在一起, 发挥着团体的作用, 形成了团队精神, 大家确实累了, 但充实着。
(3) 预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传统的预习只是一种形式, 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使用学案之后, 我在预习环节设计了预习指导、预习要求、预习检测、学生问题栏等内容, 使学生明确学什么, 怎么学, 使先学后教真正落到实处, 同时通过预习检测, 为二次备课、上课提供依据, 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学生问题栏的开辟, 让学生具体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帮助解决, 同时也使学生能真正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将被动预习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行为, 提高了课堂效率。
(4) 学案成了《错题集》
在错题中“淘金”是一种能力, 经营“失败”更是一种“高明”。建立错题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但是每天按要求把错题摘到错题本上, 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项很重的负担, 他们每天光抄错题、做错题就要花去很多的时间。于是我叫孩子们准备了红笔, 及时勾勒出自己的错题, 并改错, 一本本《错题集》应运而生。
由于是在摸索当中, 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
2. 困惑
(1) 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慢
教师的角色转换不到位, 在授课时如何运用学案, 使之与知识传授相匹配, 仍值得进一步探究。这一点我认为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 实际上多数老师在摸索中进行学案教学, 似乎与原来的教学模式区别不大。
(2) 学生完成学案的质量不高
学生不太明确学案在学习中的意义, 有些学生对学案的认识存在偏差, 就是单纯把学案当成试卷来用, 不明确学案中导学的意义。
(3) 分层教学如何落实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 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 学习程度自然有“好、中、差”之分, 教师在编写使用学案时, 就要求“好、中、差”兼顾, 设计出可供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学生回答的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 使不同基础的学生明确自己应达到的目标。人人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目前编写的学案, 在这方面仍有不足, 是存在缺陷的。
三、建议对策
1. 学案的编制问题
一定尽最大可能保证学案的质量, 设计方面一定体现学案“导”的作用, 相当于手机的说明书, 有利用学生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把握好每个课时的容量, 要条理清楚, 多为学生着想, 让学生觉得好用、喜欢用, 并形成体系。
2. 学案的设计问题
建议参考学校统一格式, 教学过程可结合学科特点允许个性化, 学科特色化, 但同一种课型 (如新授课) 保持同一风格。另外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 一定要包含预习导学环节 (或自主学习) 环节, 问题设计一定要具体化, 来源课本、但略高于课本, 便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另外要重视课堂课外练习反馈。
3. 学案的使用问题
问题导教 第3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循岗导教,职业能力,校企合作
0 引言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位客源输出国,中国正式成为世界旅游的强国。为满足酒店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深入的行业分析和酒店调研,基于酒店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循岗导教为原则重新序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与企业工作实际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在此前提下我们开发了《客房部运行与管理》这门课程。
1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密切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专业发展思路。根据行业专家对客房部所涵盖的服务与管理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重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按照学生职业发展规律设置职业活动教学模块,按模块任务顺序编排教学顺序,再以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以“客房部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体现课程整体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以职业能力导向设计教学形式、按照培养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行企校三方联动,形成多主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2 课程内容选取
2.1 课程内容的选取《客房部运行与管理》课程以“循岗导教”
为原则,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对星级饭店客房部服务与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分析基础上形成教学内容,保证课程与酒店客房部人才需求的匹配与酒店客房部内部在职培训的衔接性。
2.2 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团队与酒店专家将通过对酒店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学生职业发展规律为主线,以客房部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客房服务与一线管理岗位为主体参照,以客房服务与基层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为依据,以客房服务人员与基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为基础,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选取并重构教学内容。
3 教学模式的设计
3.1 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学习与应用结合,课堂与企业交替。课堂就是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室,就是模拟酒店,在实训室进行前厅各岗位业务操作,学习过程就是客房业务操作过程;同时,积极利用酒店企业资源优势,部分课程在酒店现场教学。让企业人员为学生讲授酒店最鲜活的知识,接受最生动的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企业与学校的对接。
3.2 开展“职业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强调教学环境、学习要求、行为规范的职业化,通过在校内模拟工作环境,营造出职业情境,要求学生统一工作制服,将班级组织转换为酒店的组织形式,以酒店的员工规范和相关制度来要求学生,以此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加强职业感。
3.3 采用岗位分块、能力分项、层层递进的进阶式教学模式
依据行业对客房职业技能的层次要求,教学中采用岗位分块、能力分项、层层递进的进阶式教学模式。在逐个完成任务单元的过程中,以“层层递进、前呼后应”的方式完成知识、技能的学习,实现课程内容以工程项目为主线、岗位技能以项目实战为载体、职业素质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理念。
4 学习评价方式的设计
4.1 过程性评价内容与方式《客房部运行与管理》课程确立的
教学目标是确定学生学业评价内容的主要依据,但是现代企业需要的从业人员除了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继续学习等能力,因此,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包括这三方面的指标,具体体现在各种评价表格当中。在进行学生学业评价时,通过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指标,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评价手段,让学生在评价的各个环节中参与进来,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在评价中综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以达到考评学生学习水平的目的。
4.2 终结性评价内容与方式
本课程采用全程化的“三结合”考核方式,即实训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以最后的总评分数作为学生最终的学业成绩。
5 本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5.1 理论知识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依据“循岗导教”的原则,
构建客房职业岗位知识框架,重新整合和序化教材内容,依据任务布置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式学习。解决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知识全面、系统,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创新及其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问题。
5.2 教学内容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学习内容与工作内
容的融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解决现有课程在内容设计上缺少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
5.3 课程开发前,通过与企业资深专家深度访谈,获取信息资
源,保证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吻合度的重要举措,根据企业职业岗位工作内容、职业规范,确立教材内容框架。解决学校教学内容落后于酒店企业的生产实际,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问题。
5.4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要求,构建课
程体系,融入过程性知识、经验性知识、企业工作过程使用的业务表单来充实教学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应战,达到实现能力培养教学效果终极目标。解决现有课程辅助资源匮乏的问题。
参考文献
[l]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问题导教 第4篇
策略一:“引路子”,指点迷津
【举隅】
特级教师张学青执教自选文本《三棵银杏树》教学片段:
(师出示:每年冬天,赤裸的枝干上生出无数的小粒来。这些小粒渐渐长大,长得像牛、羊的奶头。)
师:你感觉这样的比喻好在哪儿呢?
生:这样的比喻把句子写生动写形象了。
师:写形象了,人们读后脑中就有印象了,是不是?
生:是的。
师:不错,一个好的比喻句, 首先要比得像。你看,这些凸起的小粒很像奶头的形状,对吧? 所以作者告诉你就像牛、羊的奶头。这个奶头的比喻不仅仅好在很像,还好在哪里?
生:还好在通俗易懂,让人一看就明白。
师:哦,奶头,很通俗。好的。
生:把小粒写活了。
师:你的意思是说枝干上的小粒长得像奶头的话,就在读者脑海中活了,是这样的意思吗?
生:嗯。
师:你再想想,奶头好在哪里?
生:把银杏树写得拥有春的气息。
(生徘徊于语言文字表层的回答让课堂出现一时的“冷场”)
师:可是它明明是冬天里的银杏树呀。你们想,奶头里是什么?
生:奶水。
师:奶水是可以哺育新生命的。
生:因为小芽可以长出绿叶,而奶头可以挤奶水,可以孕育新的生命。
师:牛、羊的奶头哺育着新的生命,而银杏树上的小粒也将在春天变成富有生机的新芽。所以,一个好的比喻句,不光外表上比得像,还要让人咀嚼有味。我们一起再读这段话。
【探寻】
“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学生品味语言、揣摩语言, 就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很多时候,学生看似流畅、精准的回答,其实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理解得不深入,感悟得不透彻。这时就需要教师指点迷津。案例中,教者能够迅速判断出学生诸多“贴标签”式的回答,表明他们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奶头”表达之神韵。于是及时引导:“奶头里面有什么?”教师的适时点拨给学生指引了思维的方向,体现了四两拨千斤的真功夫。学生思维因阻滞而导致的暂时“冷场”,因为教师的指引,品读感悟顿时“升温”。
策略二:“架梯子”,拾级而上
【举隅】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教师这样教学《灰椋鸟》中的这一句“:同学们,百鸟争鸣是一百只吗?不是。而是千只,是万只!所以这声音如———你认为还能像什么?”一位学生这样回答:“像哗哗的流水。”而后,再无学生跟上。
这时,教师步步引导———
第一步“:课文中,由百鸟争鸣的巨大声响,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你发现作者的想象,在语言上有着怎样的特点?”
第二步“:由巨大的声响,你会联想到些什么?能用四字短语说说吗?”
第三步“:学着作者的样子,谁来试着说一说?”
于是,学生有了精彩的想象与表达“:似春雷滚动,如礼炮轰鸣”“似万马奔腾,如千帆竞发”……
【探寻】
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交代的任务,学生一时难以领会意图,难以找到路径,因而产生学习困顿,课堂陷入“冷场”尴尬。案例中,学生“像哗哗的流水”这一表达,与文本中“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的语言形式并不适切。教师的智慧充分地体现在:一是准确地生成判断。学生迁移运用时,缺乏拾级而上的台阶。二是机智的生成引领。循着“找钥匙———揣摩例句,领悟表达;开箱子———调动积累,激活经验;动脑子———仿照例句,语言实践”的“三步走”程式,给学生架设了从理解到感悟、从阅读到表达的梯子。
策略三“:搭台子”,小题大做
【举隅】
这是《少年王冕》中的句子:“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来几本旧书。”公开课上,一位学生突然提问“:这里为什么要说‘偷空’呢?是不是说王冕的做法不好呢?”突如其来的提问,让原本顺畅的课堂进程突然受阻。教师不失时机地小题大做“:是呀,你从‘偷空’中到底品出了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作者说王冕‘偷空’买书,表现的正是他对读书的热爱!“”王冕是‘偷空’去村学堂的,说明他是在劳动之余学习的,他是多么勤奋好学啊!“”王冕‘偷’的是空闲,是时间,与其说是‘偷’,不如说是‘挤’!所以‘,偷空’非但不是说王冕不好,而是说他勤奋好学的可贵啊!”……
【探寻】
在课堂很有可能陷入“冷场”尴尬的教学场景中,教师应善于把握一些“价值型”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把它们有机纳入课堂的目标范畴之中,对既有的目标体系予以必要的充实、完善、调整,有意放大,使之成为点燃全体学生创新引擎的星星之火。案例中,教师及时把握了课堂生成,小题大做,给学生搭建了思维的大舞台,引发了一场新的思维风暴。因为教师的顺学而导,瞬时的“冷场”,收获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惊喜,反而把学生的品读引向了更深处。
策略四“:撂挑子”,柳暗花明
【举隅】
苏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园子》的第1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刚开始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生:老师,我有一个疑问:“我”的父母、祖母,还有其他的人都住在这里,为什么只说“我”的祖父住在这个小城里?
(课堂陷入“冷场”)
师: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样,让我们学完整篇课文,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学完课文后)
师:我们已经把整篇课文学完了,现在,我们来试着探讨这个问题:课文第1自然段为什么只写祖父呢?
生:说明她很爱她的祖父。
生:只有祖父疼爱她。
师:对呀,祖父是萧红心中最重要的人……
【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