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细菌培养范文(精选7篇)
痰细菌培养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来源
标本来自2005至2007年宣威市人民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 分离培养菌株主要有13株。
1.2 分离培养
嘱患者刷牙、漱口以除去口腔内大部分杂菌, 用力咳出肺部痰液置无菌容器内, 接种于血平皿、巧克力平皿及麦康凯平皿普通需氧培养48h。
1.3 鉴定与药敏试验
利用南京军区微生物研究中心生产的微生物鉴定微量生化反应管进行鉴定, 药敏试验利用K-B法。
2 结果 (表1~3)
3 讨论
3.1 2500例痰标本普通需氧培养, 检出致病菌共1330例, 培养阳性率为53.2%。分离培养出的菌种按所占比例的多少排列如下:革兰阴性杆菌730例占致病菌54.9%, 真菌430例占32.3%, 革兰阴性杆菌合并真菌120例占9%, 两种革兰阴性杆菌合并感染30例占2.3%, 革兰阳性球菌合并真菌20例占1.5%。
3.2 分离培养出肠杆菌科细菌580例, 其中产β-内酰胺酶及产Ampc酶310例, 产酶的细菌数占肠杆菌科细菌总数的53%。产酶的细菌数所占该菌总数的比例分别是:阴沟肠杆菌100%、催产克雷伯菌62.5%、大肠埃希菌56.3%、产酸克雷伯菌50%、产气肠杆菌40%、肺炎克雷伯菌28.6%、臭鼻克雷伯菌25%。
3.3下呼吸道感染最多的菌是革兰阴性杆菌, 按分离出细菌的比例多少分别是:大肠埃希菌、催产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铜绿假单菌;其次是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及产酶菌比例较大, 与近几年抗生素大量使用、滥使用有关。
3.4 从表2可以看出: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到100%, 亚胺培南敏感率100%, 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敏感率分别是27.8%、42.5%、55.8%;奈替米星、左旋氧氟沙星敏感率分别是67.9%、69.3%.
3.5 从表3可以看出:非发酵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到100%, 亚胺培南敏感率100% (除嗜麦芽假单胞菌天然耐药) , 派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奈替米星、左旋氧氟沙星、复方甲恶唑/甲氧苄啶敏感率分别是62%、77%、77%、93.4%、100%、46.8%。
3.6 综合表2、表3药物的敏感率可以看出:革兰阴性杆菌对 (1) 氨苄西林敏感率0%; (2) 亚胺培南敏感率100% (除嗜麦芽假单胞菌天然耐药) ; (3) 头孢二代、三代、四代的敏感率平均是27.8%、59.8%、66.4%; (4) 奈替米星的敏感率平均是82.2%; (5) 左旋氧氟沙星84.7%。
痰细菌培养 第2篇
【关键词】 细菌 抗生素 痰液 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15-01
临床上对于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痰液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多见于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免疫力降低,抗感染能力较多,肺部感染不好恢复[1];抗生素的出现对抗旨人类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贡献,虽然很多新的抗生素问世,但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及不合理使用,从而导致耐药菌株的急剧增加,延缓了疾病的恢复,促进了并发症的产生,为了很好的指导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本研究对于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03例患者进行痰液细菌检查,探讨抗生素对于患者痰液细菌检出率的影响,为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包括对于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03例患者进行痰液细菌检查,其中男性患者有75例,女性患者有28例,年龄35-73岁,平均(53.5±3.2)岁;病程为5-18年,平均病程为11.2±2.8年;其中有56例患者为肺心病,有11例患者为糖尿病,有14例患者为高血压,有22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
1.2 方法
1.2.1 痰液标本的采集:在清晨,嘱咐患者漱口,将深部痰液咳出,放入到无菌培养瓶中,在半小时内送检。
1.2.2 细菌培养方法:将上述送检的样本立即接种在血平板或巧克力平板上,在37℃培养箱进行培养,共培养24h,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1.2.3 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细菌鉴定应用API试纸条及半自动鉴定仪进行鉴定,药敏实验按照K-B法进行,严格按照试剂盒上的说明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若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的形式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组间的t检验进行,若是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分析,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软件应用SPSS13.0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呼吸道疾病患者革兰阴性菌检出结果
103例患者中,其中有86例患者均检出细菌感染,其细菌检出率为83.5%;其中最常见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
2.2药敏实验结果
其中对于氨基糖苷类药物及奎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较低,而对于头孢类药物的耐药性较高.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环境的恶化,肺炎、肺结核等肺部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的发病原因较多,治疗多以抗生素為主,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滥用现象普遍,使得药物的耐药性急剧升高[2],本文主要探讨抗生素对于患者痰液细菌检出率的影响,为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有研究表明[3],耐药的产生可能是自发性的,也有可能是通过基因突变,使得细菌获得了对抗药物的能力,使得抗菌药物的抗药性减少,甚至引起失活[4];此外,耐药菌能够繁殖,把耐药基因由同种细菌传播给其它细菌,从而使得多种细菌对不同类的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抗生素的广泛滥用,是机体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5];同时,细菌可以分泌细胞外多糖蛋白,其能够将自身包绕,形成细菌生物膜,这样也可以导致耐药的发生。
本研究对于103例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检查及药敏实验,其结果显示:103例患者中,其中有86例患者均检出细菌感染,其细菌检出率为83.5%;其中最常见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其中对于氨基糖苷类药物及奎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较低,而对于头孢类药物的耐药性较高。
因此,在临床上应该严格要求医生对于抗生素的管理,提倡合理使用抗生素,要及时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范围及不良反应,了解滥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不良后果,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药理学,药效学特点及患者的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促进患者的恢复。
综上所述,临床上患者痰液中细菌检出率较高,应重视下呼吸道患者的痰液涂片及细菌培养结果,应根据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结果,给予患者合适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 杨进, 卢先雷, 罗宇鹏. 痰液细菌学检验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初探
[ J ].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8, 19 ( 2 ) : 721 – 725.
[2] 马春燕. 202例老年住院患者痰液细菌培养及耐药分析
[ J ]. 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 26 ): 96 - 99.
[3] 刘为舜,任思群,涂明利,等.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
呼吸道病原菌和耐药性情况分析.临床内科杂志, 2005, 22(4):341-343.
[4] 黄华成,黄卫文,彭永华 老年肺结核继发下呼吸道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J].现代医院,2009,2(9):23-26
[5] 于军,贺丹,张贯石,等.医院环境中细菌及真菌的分布情况分析.
痰标本600份细菌培养及鉴定分析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
1.1.1 痰液标本采集
一般以晨痰为好, 先刷牙清洁口腔, 并用盐水反复漱口, 然后咳深部痰于无菌平皿里, 立即送检。如为咽拭, 则将咽拭子越过舌根到咽后壁或悬雍垂的后侧, 反复涂抹数次, 拭子要避免接触口腔和舌粘膜。对于痰量少或无痰的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加温至45℃的10%NaCl水溶液, 使痰液易于排出。对咳痰量少的幼儿, 可轻轻压迫胸骨上部的气管, 使其咳嗽, 将痰收集于灭菌容器内送检。痰标本:最好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以晨痰为最好。对支气管扩张症或与支气管相通的空洞患者, 清晨起床后进行体位引流, 可采集大量痰液。
1.1.2 纤维支气管镜采集法
经纤支镜直接吸引下呼吸道分泌物, 采样时防污染标本刷取样应深入, 且应多方向旋转及上下移动。下呼吸道分泌物、支气管纤维镜刷片:也宜早晨空腹采集为佳。
1.2 标本接收和处理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以防某些细菌在外环境中死亡。做结核分枝杆菌和真菌培养的标本不能及时送检的, 可放4℃保存, 以免杂菌生长。标本送至细菌检验窒, 先三查三对, 后接种, 编号登记后放入孵箱孵育。
2 结果
2.1 从600份痰标本中分离出各种细菌500株, 细菌培养检出率占83.3%。
2.2 我们对其中的300份痰标本涂片显微镜观察痰内细胞分布程度, 脓细胞>10个/低倍视野, 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的165份培养出致病菌, 另脓细胞>10个/低倍视野, 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的21份未分离出致病菌, 而38份脓细胞<10个/低倍视野, 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均未分离出致病菌。
2.3 从600株分离菌经涂片染色, 生化反应鉴定, 其中肠杆菌科200株占检出菌的33%, 非发酵菌110株占18%;链球菌52株占8.7%;真菌95株占16%;葡萄球菌40株占6.6%;其它菌25株占5%。
2.4 肠杆菌科中, 克雷伯氏菌98株占肠杆菌科的49% (98/200) 。非发酵菌中, 铜绿假单胞菌39株占非发酵菌的19% (39/200) , 不动杆菌18株占9% (18/200) 。真菌中, 白色念珠菌37株占真菌总数的18.5% (37/200) 。链球菌科, D群链球菌27株;肠球菌16株;A群链球菌6株;B群链球菌2株;肺炎链球菌3株。
3 讨论
从痰标本分离细菌看, 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检出率为高, 首位是肠杆菌科占33%, 其次是非发酵菌占18%。在链球菌中占53% (27/52) , 肠球菌占31% (16/52) 。虽然它们是上呼吸道常居菌, 据有关资料报导, 目前临床上肠球菌引起的双重感染已明显增多, 应引起重视。
对痰的细菌培养国内外尚有分岐, 为了消除口腔寄生菌的污染, 有人应用0.1%的洗必泰或0.1%的新洁尔灭或H2O2漱口然后留痰, 结果能明显减低污染率。同时对咳出的痰液用0.9%氯化钠溶液洗痰3~4次, 然后应用痰液消化液如1.8%的NH4Cl或N-乙酰半胱氨酸钠进行消化, 使痰液均匀化, 接种的阳性率大大的提高。口腔寄生或唾液中含有的杂菌浓度可高达106-9/ml, Bartlett将冲洗后的痰做细菌定量培养, 可降低标本的污染平均浓度为103-4/ml, 其阳性菌株与经气管所获标本结果一致。在国外有的认为口腔寄生菌很多, 其细菌培养意义不大。在国内痰的培养仍为细菌学检查的重要项目。我们收集的600份痰液分离的500株细菌中, 大多为不可忽视的致病菌, 能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痰的显微镜细胞观察与细菌培养的结果表明培养前的显微镜细胞观察很有必要, 可以作为是否作细菌培养的重要依据。我们认为镜检时痰内上皮细胞>25个/低倍视野, 脓细胞<10个/低倍视野, 可不必做细菌培养, 若痰内脓细胞>10个/低倍视野, 再做细菌培养检查。
关键词:痰标本,细菌培养
参考文献
[1]周庭银.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痰细菌培养 第4篇
近年来, 因为广谱抗生素的大规模使用, 造成细菌性耐药菌株明显增多, 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1]本研究对我院2015年门、急诊及住院病人合格痰标本的细菌菌种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细菌来自我院检验科微生物室2015年合格痰标本的培养结果, 包括我院门、急诊患者和住院患者。
1.2 鉴定及药敏试验
细菌培养和分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采用微生物Micro Scan Walk Away-96/40微生物鉴定/药敏仪 (复星佰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 中国) 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2]同时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做室内质量控制, 药敏结果判定符合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国家委员会 (CLSI) 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WHONET8.4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临床标本分布从595例痰培养标本中, 分离出革兰阴性菌565株, 占94.96%, 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0株, 占5.04%,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595株细菌的具体菌群分布见表1。
药敏试验结果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安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最高, 达92%以上, 对厄他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性亦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较敏感, 达87.3%以上;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30.25%和29.6%, 对复方新诺明敏感率为33.4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复方新诺明100%敏感, 对达托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和万古霉素敏感率也高, 达92%以上。具体药敏试验结果见表2和表3。
3 讨论
由表1可知道, 我院595例痰培养标本中, 革兰阴性菌565株, 占94.96%, 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187株、鲍曼不动杆菌137株、肺炎克雷伯菌105株;革兰阳性菌有30株, 占5.04%, 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5株。由此可知, 临床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 结合药敏试验, 可为90%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提供用药依据。
3.1 革兰阴性菌
肺炎克雷伯菌:由表2可知, 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 对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是35.625%, 接近2015年中国CHINET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检测结果36.5%。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度敏感,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比较敏感, 尤其是阿米卡星敏感度达91.75%, 因此临床上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患者可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铜绿假单胞菌:2015年我院595例痰培养标本中检出率最高的就是铜绿假单胞菌, 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达68.775%, 对头孢他啶的敏感率有70%, 因此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中可选用头孢他啶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度也好, 最高可达87.8, 因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也可选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此外环丙沙星的敏感度有73.375%, 也可选用。
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 药敏试验显示其对大部分抗生素耐药, 可谓是“超级细菌”。它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是37.55%, 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是68.7%, 与2015年中国CHINET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检测结果59.0%相近。鲍曼不动杆菌对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度比其他抗生素高, 因此临床上仍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为主。
3.2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阳性菌中检出率最高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对青霉素高度耐药, 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也有85.375%, 不建议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复方新诺明、达托霉素对其高度敏感, 左旋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庆大霉素的敏感度也较高, 因此根据抗生素应用原则, 临床上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对于特殊患者如老人、小孩也可选用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氨苄西林/舒巴坦。
总结分析我院2015年门、急诊及住院病人合格痰标本的细菌菌种及药敏试验, 对于未确定致病菌的呼吸道感染中, 可考虑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其对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度均可。对于特殊患者如老人、小孩, 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对于“超级细菌”鲍曼不动杆菌, 美国Sanford抗菌药物治疗指南[3]提出, 虽然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但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或多尼培南, 氨苄西林/舒巴坦或多粘菌素E、氟喹诺酮加阿米卡星或加头孢他啶等仍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推荐药物!
本次研究分析, 医院痰培养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耐药现象较为严重, 尤其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 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加强细菌耐药检测,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减缓细菌耐药。
参考文献
[1]娄峻, 邱卫强, 张智敏, 1558株新生儿下呼吸道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2015.30.
[2]陈月馨, 张扣兴, 席云, 朱翔, 朱东林,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22.4.
痰细菌培养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肺部感染患者312例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患者进行痰培养。其中男性178例, 女性134例, 年龄39~87岁, 平均年龄 (61.5±2.8) 岁, 其中合并肺心病患者62例, 合并肺气肿患者48例,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例, 吸烟史患者138例。所有患者经血常规、X线检查、血培养后均确诊。经治疗后好转295例, 无效12例, 死亡5例。
1.2 痰培养方法
①标本采集:所有患者进行痰液采集, 采集痰液时医务工作者务必在场, 首先给予患者3%的H2O2进行漱口, 重复漱口操作3次, 再使用无菌生理盐水重复漱口, 做深呼吸后弯腰、拍背, 告知患者尽量咳出深部气管处的痰液, 采集后立即送检。②标本处理: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即刻处理, 首先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对痰液进行重复洗涤, 共3次。运用涂片进行革兰染色并进行镜检。接种血平板后, 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并观察结果, 同时进行细菌鉴定。最后将痰液置于无菌研钵内, 并加入等量p H为7.2的2%N-乙酰半胱胺酸进行研磨, 最后作细菌定量培养。③定量培养痰液稀释:将已处理的混匀痰液0.5 m L加入标有①号标签的试管内, 再加入4.5 m L无菌生理盐水。另取6支试管, 并对其进行编号②~⑦, 各自加入4.5 m L的无菌生理盐水, 再将①号试管内的稀释痰液依次进行10倍稀释, 最后取稀释液②~⑦号试管内的稀释液0.01 m L与血平板上做分区培养, 并记录细菌的生长情况, 最后采用珠海迪尔96 L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对其进行鉴定。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痰培养细菌检测阳性结果
312例患者经痰培养细菌检测后, 阳性患者98例, 阳性率31.4%。具体情况详见表1。
2.2 痰培养细菌检测阴性结果
死亡5例患者中, 共采集15例次痰液进行细菌培养。312例患者行痰液检查前, 使用抗生素的患者298例, 其中152例患者痰液培养结果阴性, 阴性率为51.0%, 未使用抗生素患者14例, 其中7例患者痰液培养结果阴性, 两组患者的阴性率比较χ2=0.0054 (P=0.9414)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抗生素使用与药敏结果对比
312例患者在痰培养出结果前均使用抗生素治疗, 其中抗生素的使用与药敏结果不一致的共34例, 11例有效, 23例无效。经调整后, 21例有效, 2例无效。19例与药敏结果一致且均有效。
3 结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常见的呼吸科疾病, 由于该病在急性发作期时容易出现肺部感染最终引发患者出现肺心病或是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所以对其发生感染时的控制尤为重要。近年来, 抗生素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时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2]。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原则是针对性的抗菌治疗, 降低患者的致死率。目前对于致病菌的检测方式仍是以自然咳痰后进行细菌培养为主[3], 其余方法例如经皮肺穿刺取痰、环甲膜穿刺吸引等, 由于费用较高、操作复杂, 大多数患者均无法接受。
经Hepple P等人研究[4]发现, 由于取痰时, 口腔内的污染物会对痰液检测时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临床医师的用药易形成误导, 所以会出现检测结果与药敏结果不一致的现象。本次研究中, 抗生素的使用与药敏结果不一致的共34例, 11例有效, 23例无效。经调整后, 21例有效, 2例无效;该结论与Hepple P研究结论相同。312例患者经痰培养细菌检测后, 阳性患者98例, 阳性率31.4%, 其中以革兰阳性杆菌感染常见, 提示患者多为下呼吸道感染[5]。另外草绿色链球菌的感染率较高 (36.7%) , 提示抗生素的使用应合理,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 注意对并发症的预防及自身免疫的提高, 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次研究中还发现, 患者痰液中检测出的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加重, 在选择药物治疗时更应注意。综上所述, 随着抗生素使用的日益广泛及其不断的更新, 对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的致病菌的迁变应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临床合理性用药的使用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彭旭, 倪小勤.老年人肺部感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及药敏的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1, 26 (6) :128-129.
[2]张爱兵.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并肺部感染老年患者痰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5) :126-128.
[3]杨智, 刘晓慧, 符晓华,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部感染239例痰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8 (1) :37-39.
[4]Hepple P, Ford N, McNerney R, et al.Microscopy compared to culture for the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in induced sputum samples:A systematic review[J].Int J Tuberc Lung Dis, 2012, 16 (5) :579-588.
痰细菌培养 第6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 已经成为周围呼吸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 其病原菌构成较复杂[1], 且随着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 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 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2]。为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特点, 指导临床抗生素合理应用, 本文对我院2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行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2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观察病例, 其中男117例, 女103例, 年龄44岁~83岁, 平均年龄 (64.78±10.42) 岁。全部病例临床症状、体征、胸部X线片或CT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诊断标准[3], 且有新近发生的痰量增加、脓性痰增多和呼吸困难加重。
1.2 痰标本确认及培养
晨起漱口后, 咳深部痰至无菌容器中立即送检, 先行涂片, 镜检白细胞与上皮细胞之比>2.5为合格痰, 连续2次以上常规培养, 选取优势菌进行鉴定。分离出的致病菌做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判断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标准。
1.3 质量控制
采用标准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定期做鉴定、药敏检测, 以确保鉴定、药敏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2 结果
2.1 痰培养结果
2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150例次 (68.16%) 细菌培养阳性, 2种混合感染患者13例次。在检出致病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90例次 (66.67%) 占首位, 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其次革兰阳性球菌41例次 (27.34%) ,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主要致病菌;真菌列第3位, 共19例次 (12.67%) , 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2.2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革兰阴性菌对万古霉素、第三代头孢、阿米卡星、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敏感性高, 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耐药性高;革兰阳性菌对对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氨苄西林、氟喹诺酮类敏感性高, 对青霉素类、红霉素耐药性较高。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为临床上主要的感染性疾病, 由于人口老龄化及广谱抗菌药物不适当使用等因素, 严重扰乱了机体的微生态平衡, 引起菌群失调, 从而导致感染病原菌的菌种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发生了很大变化[4]。因而监测常见致病菌群的变迁及耐药情况的变化, 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5]。
本组2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痰培养结果显示68.16%细菌培养阳性, 病原微生物多种多样, 2种混合感染患者13例次。在检出致病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66.67%占首位, 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其次革兰阳性球菌27.337%,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主要致病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病程长、感染重、反复使用多种广谱抗生素及激素, 致体内菌群失凋, 易并发真菌感染[6], 本组资料显示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 共19例次, 占12.67%。所以临床医师在使用抗生素时, 应针对性选药, 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及时做痰培养以供针对性地选药, 以免菌群失调而并发真菌感染[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抗生素使用频率较高,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甚至滥用将诱导细菌产生耐药, 还可能产生选择性耐药菌。本组资料药敏试验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菌对传统有效药物多耐药, 革兰阴性菌对万古霉素、第三代头孢、阿米卡星、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敏感性高, 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耐药性高;革兰阳性菌对对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氨苄西林、氟喹诺酮类敏感性高, 对青霉素类、红霉素耐药性较高。耐药菌的产生可引起病程迁延、并发症发生、治疗失败等, 也可能使耐药菌扩散, 一旦发生在高危病区或高危人群, 必将导致严重后果[8]。通过建立良好的微生物实验室、加强抗菌药物处方管理、限制抗菌药临床适应证范围、提高患者对正确使用抗菌药的认识, 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 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 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问题的就不联合用药, 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9]。
综上所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多种混合感染多见, 且其耐药性严重, 临床应及时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10]。
参考文献
[1]余天峰, 吴苏武, 林茂煌,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痰培养细菌耐药分析[J].医学综述, 2012, 18 (15) :2528-2529.
[2]张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抗生素治疗与痰培养120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l2 (3) :365-366.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J].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 (3) :254-261.
[4]夏敏, 杨云敏.送检培养标本1588份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8月上旬刊) :735-736.
[5]柏威, 刚秀丽.78例肺心病患者痰培养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05, 9 (5) :466-467.
[6]梁继斌, 吕爱玲.痰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8) :1033-1034.
[7]王望东, 王丽, 李顺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检测及耐药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12) :1485-1486.
[8]罗兆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痰培养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3) :80-82.
[9]王晓慧.老年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茵及其耐药性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9月上旬刊) :796-797.
痰细菌培养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我院儿科下呼吸道感染病例319例, 严格按照深吸痰要求采样, 对其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2 标本采集
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洁患儿口腔, 用一次性吸痰管负压吸取患儿下呼吸道分泌物, 在低倍镜下观察白细胞和上皮细胞数, 对合格和可接受痰标本进行培养。
1.3 菌株的鉴定及药敏试验
采用美国德灵DADE BEHRING Micro Scan微生物鉴定和药敏测试系统, 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 (CLSI) 2009年标准进行细菌药敏结果判断。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均来自温州康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4 ESBLs检测
采用CLSI推荐的双纸片确认试验。
2 结果
2.1 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比较
319例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的深吸痰中分离出病原菌196株, 检出率61.4%, 其中革兰阴性菌134株, 占68.4%;革兰阳性菌54株, 占27.6%;念珠菌8株, 占4.0%, 其中白色念珠菌7株, 热带念珠菌1株, 见表1。
2.2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菌分布及比较
134株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属、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36.6%、26.1%、14.9%、11.9%、4.5%, 见表2。
2.3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革兰氏阳性菌分布及比较
54株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4株, 分离率为44.4%, 其中有两株耐甲氧西林2株8.3%, 表皮葡萄球菌8株, 约占14.8%, 耐甲氧西林3株37.5%, 溶血葡萄球菌3株 (7.4%) , 全耐甲氧西林3株100.0%;肺炎链球菌8株, 分离率14.8%, 均较敏感, 未发现耐青霉素株, 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 因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 使条件致病菌的数量及种类在检出菌中占较大比例, 本资料表明, 儿科下呼吸道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阴沟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以上4种细菌检出率高的原因与地区差异、抗生素滥用有关;本次检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比例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优势, 占68.4%, 革兰阳性球菌次之, 占27.6%, 真菌约占4%。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本院的最常检出菌。与国内有关报道[1]较一致。由于儿科用药受限制,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为代表的含酶抑制剂、亚胺培南多为治疗产酶株的儿科首选药物。注意的是阴沟肠杆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的耐药均为98.0%, 而对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的耐药只有7.0%、14.0%。药敏统计显示在治疗不动杆菌属、阴沟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时, 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等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头孢他啶的不良反应小, 更适合儿科对上述菌的治疗。
我院分离的最常见的革兰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分离出24株, 占44.4%, 其中MRSA 2株, 占8.3%, 与严清华等[1]报道相近, 比成人检出率低[4]。其次为肺炎链球菌, 分离出8株, 占14.8%, 均对青霉素敏感;其培养也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属。
综上所述, 临床应努力提高使用抗菌素前的菌检率, 在经验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培养与药敏结果, 有针对性、目的性用药, 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临床须加强对致病菌的耐药性监测, 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以减少耐药菌株传播和二重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儿科,深吸痰,药敏试验
参考文献
[1]严清华, 黄友旗.儿童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24) :3424-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