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习题及答案(精选15篇)
桃花源记阅读习题及答案 第1篇
桃花源记阅读习题及答案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欲穷其林∕穷山恶水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陷入绝境
D、寻向所志∕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着眼于“异” 字, 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开头的“忽逢”与结尾的“不复得路”都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C、本文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含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D、本文结尾写桃花源再也找不到,是为了讽刺渔人的不良用心。
参考答案:
1、A
2、“略”。
3、提示:(1)环境方面(优美);(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4)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4、D
(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习题及答案 第2篇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怡然( )
② 垂髫( ) 郡下( ) 遣人( ) 诣太守( )
2、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②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③ 便舍船,从口入( )
④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⑥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⑦ 见渔人,乃大惊( )
⑧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
⑨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⑩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 )
⑾ 及郡下,诣太守( )
⑿ 后遂无问津者(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义:
①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②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④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⑤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5、下列句子中翻译时不需增加成分的一项是( )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7、翻译下列句子:
①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填空:
① 《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_______。
② 描写桃花源田园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简答:
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出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句话中,“皆叹惋”什么?请结合历史知识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 huò yǎn qiān mò yí
② tiáo jún qiǎn yì
2、①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② 豁然开朗: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
③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索尝试或问候。
3、① 沿着 ② 繁多的样子 ③ 舍弃 ④ 宽阔 ⑤ 类 ⑥ 都,全 ⑦竟 ⑧ 通“邀”,邀请 摆 ⑨ 感叹惊讶 ⑩ 已经 沿、顺着 从前的、旧的 ⑾ 到 ⑿ 渡口
4、① 鲜艳美丽 食物味道好 ②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③ 妻和子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没有出路的.地步 ④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的连词 ⑤ 不值得 不充足,不满
5、B
6、D
7、①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②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作了回答。
③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④ 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8、① 《陶渊明集》 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诗人
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① 渔人的答语分别是:“今是晋”;在源中人接问“秦之后即晋乎”后,再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② 发现桃源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以及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课本中二句解释及习题答案的商榷 第3篇
关键词:what、 that、 one of+名词(复数)…+复数动词、the(only) one of+名词(复数)…+单数动词。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课本中第5页阅读和听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型:An opinion is what someone believes is true but has not been proved.
该句(人教出版社)必修2参考译文是:看法是人们相信是真实的但是未经证实。笔者查阅好多中学教材全解对该句的注释和人教出版社注释相同,都认为what引导的从句是表语从句,An opinion为主句的主语,is为系动词,what引导的从句是表语从句,在what引导的从句中含有由but连接的两个并列句,并解释what引导名词性从句时,what在从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表语等成分。例如:
What he said is true. 他说的是事实。
What made her upset is that she didn’t pass the exam.
她没有通过考试使她非常难过。
笔者认为该句型解释值得商榷。还得从that和what这两个词论起,that为从属连词引导名词性从句,不担任成分。例如:
She said(that)she would come. 她说她要来。(见《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1141页)
The trouble is that we are short of money. 困难的是我们缺钱。(见《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1141页)
The truth was that we never saw him.事实是我们从未见过他。(见《大英汉词典》第1558页)。
The reason was that he was afraid.原因是他害怕。(见《新标准中学生英语词汇用法全解》第1435页)。
She said she had bought a new car.她说她买了一辆新车。(见《外研社实用英汉词典》第1015页)。
What he says is not important. 他所说的话不重要。(见《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1248页)
He is not what he used to be. 他已不是过去的他了。(见《外研社实用英汉词典》第1084页)
This is what I want to know. 这正是我们要知道的。(见《新标准中学生英语词汇用法全解》第1580页)。
根据以上例句笔者认为该句主语为An opinion,is为系动词,后面连接了一个省略从属连词that的表语从句,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为表语从句的主语,what(相当于the thing that)在主语从句中充当believes的宾语,is true为表语从句的谓语(系表结构),but连接的两个并列句。假如把what视为表语从句的引导词,在从句中充当believes的宾语,那么is true作何解释?如该句没有is true,what从句当然为表语从句的引导词,what在表语从句中充当believes的宾语。或者假若is true是to be true也可视为表语从句引导词what的宾补(believe sth(to be)adj。
二、该书第4页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练习4,(9小题):
It’s one of the few places which is known for its good food. (划线部分为该书参考书18页所给汉译英答案)。
笔者认为1. 在“one of+名复数名词+关系代词who/that/which”引导的从句结构中,关系代词who/that/which的先行词是靠近它的复数名词而不是one,因此,从句应该是复数形式。
2. 但是当one前有the only等修饰时,关系代词的先行词是one,而不是靠近它的复数名词,因此从句的动词应是单数形式。例如:
The Great Wall is one of the world_famous buildings that draw lots of visitors.
长城是吸引大批游客的世界著名建筑之一。
The Great Wall is the only one of the buildings on the earth that is seen from the moon. 长城是地球上唯一能从月球上看到的建筑物。
He is one of the boy students who are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他是乐于助人的男同学之一。
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comes from the south.
他是惟一来自南方的学生。
【考例】 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students who_____a winner of scholarship for three years.(200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英语试题)
A.is B.are C.have beenD.has been答案:D
解析:当one前有the only,just the等修饰时,谓语动词与one保持一致,故答案为D。
【考例】I wonder whether the soldier is one ofthose who____abroad to keep peace.(南通上市高三第一次調研测试。)
A.has been sentB.have been sent
C.have sentD.has sent答案:B
解析:关系代词who指代的先行词是those,所以助动词用have,战士是被派送到国外维和的,所以用被动语态。
【考例】Oscar Gold Priz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film prizes____offered to any Chinese actor or actress by far. 答案:D
A. which is notB. that have not beenC. that has not D. that has not been答案:D
解析:当one前有the only,just the等修饰时,谓语动词与one保持一致,故答案为D。
【考例】Oscar Gold Prize is one of the film prizes_______offered to any Chinese actor or actress so far.
A. which is notB. that have not beenC. that has not D. that has not been答案:B
解析:当先行词的one前无the only,just the等修饰时,of后面的复数名词是先行词,,从句的谓语动词用复数,故答案为B。
根据以上例句,笔者认为18页所给汉译英参考答案which is应为which are。以上两处看法 ,是否正确,敬请编辑及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大英汉词典》
2.《外研社实用英汉词典》
3.《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
桃花源记阅读习题及答案 第4篇
(二)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2、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 )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 ):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及郡下:到了郡城。
21、诣(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3、遂:终于。
24、规:计划。
25、未果:没有实现。
26、寻:随即,不久。
27、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文后练习:
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做解释。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附加练习
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
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案
1、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5篇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粗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
②诣太守,说如此( )____________
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yāo 邀请 ②yì 拜见
2、C
3、①(祖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渔人)救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6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起首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忽”字,透露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主要写什么?写山的小口与后面什么文字呼应?同后面的描写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寥寥数语,写________写________,笔墨间洋溢着一种________的情绪,展示着桃花源里_________的景象。
5.为何“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谁问的?谁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叹惋”的内容你能想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足为外人道”,担心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段中划线的两个“志”,用法相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什么“不复得路”,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最后这段是不是多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渔人偶逢桃花林)
2.惊奇.惊喜的心情
3.写源内外景色及人们的生活,写小山口为后面的豁然开朗,源中美景作铺垫。
4.景物 人物惊喜 欣喜 和平、富足、快乐
5.因为源中人几百年未见到过“外人”
6. 源中人问 渔人答
7. “略”。
8.(要点)美好生活不愿被破坏
9.前一个是动词,作标记;后一个是名词,标志。
10.(要点)因为源中景物生活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本不可寻,(学生能各抒道理都可以。)
《桃花源记》阅读题 第7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苹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缘溪行(沿着)
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处处志之(记住)
D.无论魏晋(不要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欲穷其林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C.不足为外人道也 好为《梁父吟》
D.乃不知有汉 陈涉乃立为王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中发现桃花林,意外闯入桃花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而终的顺序行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引人人胜。
B.该文语言凝练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落英缤纷”“芳草鲜美”“林尽水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
C.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D.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使其亦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4.翻译下面句子。(3分)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济宁市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1分)
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选文略,见前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 延:引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推荐理由
四川内江市试题和山东济宁市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情况。考查的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针对虚词的考查,四川内江市试题第2题设置了四个选项,共涉及四个词语,考查范围较广;山东济宁市试题针对“之”这一个词,设置四个选项,考查有深度。
四川内江市试题第3题考查考生对选文的理解情况,涉及文章的思路、主旨和语言,考查面广,且有一定的深度。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第8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9、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0、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
⑵便要还家(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9、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20、(1)咸(皆)
(2)延
21、(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2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的原文及阅读答案 第9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A.村中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文中加横线字的拼音和字义。(4分)
A.怡.( )_______B.遂( )_______
C.为( )________D.语( )_________
小题3:在下段括号中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3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皆叹惋。
小题4:翻译句子,注意加横线的`词:(4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 “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 A: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小题2:怡(yí)愉快。遂(suì)于是,就。为(wèi)对,向。语(yù)告诉
小题3: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村人
小题4:①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小题5: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的社会动荡黑暗,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小题6: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题目分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原文语句”的提示,不可用自己的话说作答。根据学习时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判断选句。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答点有二,拼音和字义,写拼音要先读准音,再仔细拼定。写字义,要写出该字在文中的意思。写拼音和字义,位置在一致,即括号里和横线上写什么要相同。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人称词”,不是仅指“人称代词”,称呼人物的词都是“人称词”,“村人”“渔人”都是“人称词”,而不只是“你我他”。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的解释:绝镜、妻子、无论,古文中都是一词一义,要翻译清楚。
小题5:
试题分析:要结合文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理解此问题,弄清此句的意思,便可作答。
小题6:
桃花源记阅读习题及答案 第10篇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小题1】.上面两段文字选自《 》,作者是北宋文学家 。(2分)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3】.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之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醉翁亭等景物。(2分)
【小题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答案
【小题1】醉翁亭记 欧阳修
【小题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小题1】琅琊 酿泉
【小题1】山间早晚(朝暮)和四季的优美景色(早晚、四季各一分。琅琊山(山间)美景、山水之乐均给满分。滁地美景扣一分。)
解析【小题1】考查对文学常识的准确掌握。
【小题1】文言文翻译原则:1、以直译为主:能直译的一律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2、字字落实(一一对应):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的译文。另外注意关键字的解释:
得:领会 寓:寄托
【小题1】联系原文: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以概括范围由大到小:西南诸峰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桃花源记阅读习题及答案 第11篇
一、浏览题目
做文言文阅读题时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常会带有文中的某些重要信息或帮助我们阅读并理解文章,而部分试题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文言文之前,应先阅读题目,并带着题目所给的问题阅读文章。尤其在面对考试时,这样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速读全文,理解文意
了解了文言文阅读的问题,就应该立刻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文言文。通常文言文阅读资料下都会对文中较难理解的字词进行注释,学生应在速读文章的同时结合文下注释尝试对文章进行翻译。
在阅读时应注意,对个别较难理解的句子应暂时越过,不要浪费时间去研究。同样的,对部分比较容易理解的句子则大概了解其意思就可以,如在阅读《桃花源记》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翻译,我们只需要知道是形容桃花源中优美的景色就可以,而无需逐字理解。这样争取在通读一遍之后理解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并对相应的部分问题进行作答。
在这一阶段并不需要学生逐字逐句的研究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只需通过全文速读大概了解文章意思即可。
三、结合具体问题理解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意思并做答
目前,我国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词语解释、句子翻译与内容整理三部分。而针对不同的问题,解题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词语解释
文言文考试中的实词解释大多是考察文中的实词或古今异义词。其中有不少我们曾经学过的字词,都比较容易翻译,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和“绝境”,都属于古今异义词。对这样的词语解释题,只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积累。
此外,在解题时还应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进行解释,而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如“出”在“不复出焉”中是“出去,离开”的意思,而在“皆出酒食”中则是“拿出”的意思。
(二)句子翻译
首先,在对文言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时,主要应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并注意对文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年号等必须原词保留。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应先翻译文中的部分关键字,通过直译得到“询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不知道有汉朝,不用说魏晋。”这之后再结合上下文对句子进行润色,就可以得到“(桃花源中的人)询问(捕鱼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之后的)魏晋了。”
其次,在翻译时对部分没有实际意义的拟声词、虚词等删除。如“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也”在这里是语气助词,在翻译时应当删去。而这句就可以直接翻译成“(这里的情况)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
再次,对文言文中诸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特殊的语法句式,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应先进行相应的调整再翻译。如在翻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倒装句)时,应将这一句翻译为“渔人将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件一件告诉桃花源中的人,村里的人们都很感叹。”
最后,对部分省略句,在翻译时应对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进行增补。《桃花源记》中有多处省略主语的句子,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省略主语“小口”,“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渔人”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主语填补上,否则会导致句意不完整。
(三)内容理解
由于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内容理解题大多较为简单。因此,在完成对文章的翻译之后,内容理解题反而较为容易做答。在应对这类题时,大多只要摘录原文中的相关句子或稍加翻译即可。
《桃花心木》阅读及答案 第12篇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爱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丈高的 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进修,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进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1)( )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2)( )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3)( )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4)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根据下面的.意思在文中相应序号的括号中填上成语。
(1)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2)没有原因。
(3)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4)不受外力量控制、支配,自己行使主权。
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在下面画“――”。2分
膝盖(qī xī) 枯萎(wěi wǔi)
从从容容(cóng cōng) 汲水(jī jí)
3、读句子,回答问题。10分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
(1)“不确定中生活”指什么生活?2分
(2)整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2分
(2)你从“种树的人不再来了”这一举动,再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感悟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莫名其妙 无缘无故 语重心长 独立自主
2、xī wěi cóng jí
桃花源记阅读习题及答案 第13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 (2)尝贻 (3)高可二黍许 (4)两膝相比者
【小题3】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小题4】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分门别类
B.画虎不成反类犬
C.以此类推
D.类多如此
【小题5】翻译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1)老人小孩 (2)曾经赠送 (3)大约 (4)互相靠近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自称先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2)没有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神情和姿态。(3)(佛印)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桃花源记阅读习题及答案 第14篇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才。③耘:除草。④询(xún)美:确实美。询,通“洵”,信,确实。⑤汲井且浣衣:从井里打水洗衣。⑥郁郁然:茂盛的样子。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黄发垂髫( ) ②甫行数里( )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阡陌交通( ) ②悉如外人( )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0.【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参考答案
6.答案:①tiáo ②fǔ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7.答案:①交错通达 ②全 ③正,正在 ④遗憾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8.答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9.答案: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10.答案: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
【比较赏析】
乙文选自清代著名文学家戴名世的《乙亥北行日记》,这篇文章逐日记述作者从南京到北京的旅途中二十几天的见闻感触。节选的这则日记所展示的生活跟《桃花源记》描绘的图景极为相似,两文都描绘了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其中男女老少都生活得安逸自足。甲文中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这样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怎不令作者向往?乙文中这家的男人在挑粪浇菜园,女人在井边打水洗衣服。门口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树枝叶葱茏茂盛,小孩子在嬉笑玩乐,不时有鸡鸣狗叫声传来。真是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作者面对这幅图景,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这一家中,的确有万物各得其所的真谛,很遗憾自己远远不如他们安适。
桃花源记阅读习题及答案 第15篇
阅读表达(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
(1) The word addiction usually makes you think of alcohol or drugs,but in modern-day society we are seeing some new kinds of addictions. Some people are compulsive(难以自制的) shoppers. Others find it impossible to pull themselves away from their work. Still others spend countless hours watching TV or playing computer games.
(2) Over the years,shopping has become a very common activity. Many people enjoy going to stores more and more every day,but its more than a common hobby for some of them. They have turned into shopaholics. They are people who simple enjoy shopping and walking around spending money without being able to stop doing it. They are hooked on shopping and usually buy things that they dont need. Even though they dont have enough money,they buy everything they want.__(3) The question is,why do they have this addiction? There isnt a specific answer. Some people go shopping when they are sad,worried,upset or lonely,and they want to feel better. They use this activity as a way to forget their problems. Shopaholics say that they feel more important and better after they buy something. They also tend to have this addiction when they feel guilty.
(4) Shopaholism seems to be a harmless addiction,but it can__________________ . Some of them can be psychological. If this is the case,people addicted to shopping should go to a support group to help them break this habit. However,the process,like for most addictions,is long,and they suffer a lot. It can also cause financial problems. They just think about satisfying their feelings,so they spend money they dont have. They get deep in debt,and they can even go bankrupt and get sent to prison.
76. List three activities that might develop into addictions based on the text. (Please answer within 8 words.)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 Whats the main idea of Paragragh 3? (Please answer within 8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 Fill in the blank in Paragraph 4 with proper words. (Please answer within 6 words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 Which sentence in the text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following one?
Accordingly,these shopaholics should turn to a certain organization for help so that they can stop compulsive shopp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 Translate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n Paragraph 2 into Chine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76. 答案:drinking,taking drugs,shopping,playing computer games,working,
watching TV ( 答出其中三个即可,不根据原文回答者不给分)
解析:这是一道封闭式问题,考查考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和对语言的总结概括能力。
文章第一段阐述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沉迷、上瘾的现象。从文段中我们可以找出重要细节“... alcohol or drugs ... compulsive shoppers ... . impossible to pull ... from their work ... spend countless hours watching TV or playing computer games.”。其中的关键词可以依次对应: drinking,taking drugs,shopping,playing computer games,
working,watching。
77. 答案:The reason why some people /shopaholics have shopping addiction.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shopaholism/shopping addition.
解析:这是一道段落主旨概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段主题的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能力。
确定主题句(Topic sentence)是获取段落主旨大意的一个有效方法。第三段的第一句“The question is,why do they have this addiction?”的表达具有概括性,结构简洁明了,本段中其它句子都是以此句为中心层层铺开的,它符合主题句的特点。所以本段的主旨是阐述购物成瘾的原因。
78. 答案:cause/bring about/result in many problems
解析:这是一道补全句子题,考查考生语篇衔接和综合归纳信息的能力。第四段位于本文最后,相对独立地阐述购物成瘾的危害。要补全的句子位于本段的首句,是本段的主题句。首句是一个由but连接的并列句,前后句呈转折关系。前半句Shopaholism seems to be a harmless addiction.说购物癖似乎无害,下半句应与其意义相反,强调购物癖的危害。下文涉及购物癖者会遇到精神和财政方面的问题和麻烦,都是对其危害的阐述。另外,本段中“Some of them can be psychological”和“It can also cause financial problems.”对补全的句子的结构进行了暗示。
79. 答案:If this is the case,people addicted to shopping should go to a support group to help them to break this habit.
解析:这是一道释义对照题,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对英语句子释义的能力。
所给句子的意思是:因此,这些购物狂们应该向某个援助团体寻求帮助,以便能够停止这种难以自制的购物行为。在本文的第四段第三句与题中给出的句子意义相符。其中,If this is the case 对应 Accordingly;people addicted to shopping对应these shopaholics;a support group 对应 a certain organization for help;break this habit 对应 stop compulsive shopping。提取出关键实词的信息对应点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
80. 答案:他们购物成瘾,而且通常买的都是用不着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