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话题作文范文(精选9篇)
探索话题作文 第1篇
世界很大,每一次的发现使我快乐。这就是一次让我记忆犹新的发现。
有一天,我和爸爸走在大街上,忽然看到有一群工人在锯木头。我的脑子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想法:如果不用句锯子,可不可以把薄木片劈断呢?我回到家拿了一块薄木片,一半放在桌子上,一半悬空,我卷起袖子,用手的侧面往下一劈,木片掉在地上,没有劈断。我又尝试了一次、两次可都没有成功。我有点儿灰心了。可是,这时我想起了钱学森说过的一句话: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一想起这句话,我就又开始试了。但是,我试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我又开始灰心了。我打开窗户,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突然,我拍了一下我的脑袋,“我不是可以问我们的科技老师许老师?我好傻呀!”
周一终于到了,我去问了许老师,徐老师拿了一张很平的A4纸和一块薄木片。我问:“拿纸干什么?”许老师说:“你等会儿就知道了。”他也像我以前那样劈也劈不断。这时,他在放在桌子上的一头放上一张A4纸,一劈就劈断了。我张大了嘴,瞪大眼睛,吃惊极了:“哇!好神奇啊!这时为什么呢?”许老师说:“这是因为有大气压的缘故。”我终于弄懂了,连声谢谢了许老师。
通过这次实验,我知道了大自然中有许多科学道理,只要自己去探索就可以找到。
探索话题作文 第2篇
我是一个喜爱科学的男孩,科学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您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它。每每有我好奇的东西,我都会尽力地去寻找答案。
在这个暑假里,我们一家三口乘飞机去泰国度假。坐在机舱里等待飞机起飞的时候,一个问号在我的脑海里闪过:飞机师怎样飞上天的?我把这个问题告诉了爸爸。爸爸上大学的专业正是飞机修理专业,他还修过真正的飞机呢!爸爸随手拿了一张纸问我:“如果我把这张纸放在嘴巴下面吹一口气,你想想纸是向下还是向上?”“向下。”我毫不犹豫的回答爸爸。于是,爸爸把纸片放在嘴巴下面轻轻吹了两口气。可奇怪的是,纸片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向下,而是轻轻地向上飘。“你答错了。”爸爸说,“可这是为什么你呢?”我着急的问爸爸,爸爸说:“你想一下,爸爸吹了一口气,就加快了纸片上的空气的流动,而在纸片下的空气流动的速度不变,而空气流动的速度快,压力就小,空气流动速度慢,压力就大。因为下面的空气压力大,所以就把纸片抬起来啦。那你现在想想,飞机是这么飞起来的呢?”爸爸说完就把纸片地给了我。我拿着纸片照着爸爸的样子吹动纸片,心里不停地盘算着。半个小时以后我问爸爸:“爸爸,爸爸,那飞机的机翼是不是就像这张纸片一样,是因为空气中的压力把飞机托起来的?”“答对啦,我聪明的儿子,飞机起飞的时候,在长长的跑道上加速,就好像在飞机的上面吹气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直到飞机慢慢飞离地面为止,你现在懂了吗。”
通过这个小小的实验,让我感受到科学真是无处不在。只要耐心地去探究和发现,就能让我们学会许许多多的知识。
探索话题作文 第3篇
一、注重话题整合,优选复习语篇
话题式复习法,就是以某个话题为线索,将零散的知识点条理清晰地融合起来,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相关的巩固活动和教师的点拨释疑中,优化复习效率,提升复习质量。
在实际的复习中,英语知识点散落于各个单元,在赶进度的重压下,如果老师按部就班地一一归纳梳理讲解,学生只能机械式地接收,然后通过枯燥反复的做题达到检测复习的目的。这样的方法致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活不起来,更不会迁移运用。因此,我们提倡话题式复习法,在深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调整与整合,对复习内容重新梳理,将相关的知识综合起来,优选合适的话题,带动其他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例如,在深入研究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后,对复习内容(Units7-12)进行了精心的加工和整合,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历出发,设计了以假期时间为主线,从位置关系(Unit 8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风土人情 (Unit 9What does he look like?)、美食(Unit 10 I’d like somenoodles.)、天气及人物活动(Unit 7 It’s raining!)等方面来展开讨论,回顾美好假期(Unit 11 How was yourschool trip?及Unit 12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的同时,兼顾复习七年级下册上述五方面的知识点。在选定话题后,学生围绕着trip这样生活情境,在欢快的氛围中“欣赏”课文中的美景、美食、天气、风土人情等,为下面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二、实施话题活动,提升复习效率
在话题式复习中,我们要以话题为依托,精心设计活动步骤,才能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1. 目标展示,复习回顾
在确定复习的范围之后,就要制订详细的复习目标。在此要特别强调避免笼统、空洞,用含糊其辞的方式陈述学习目标,例如“掌握、熟悉”等。我们制订的复习目标,一定要具有明确性、具体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方便学生导学、导测、导评。例如先展示出需要复习的重点短语或句型:be of medium height、have agood time doing、would like to do、How’s...going?、Isthere a...near here?等,然后要求学生熟练运用预制语块描述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并能与他人就假期的活动展开交流。
通过复习检测的形式,教师让学生完成表格中的英汉互译。教师还可采用列表的形式,列出各单元标题和目标语言,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建立英语的思维模式。然后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一个小组展示一个单元,再由教师对学生所展示的成果给予点评和点拨,等学生充分地“吸收”后,进行补充强化练习。例如,直接链接历年中考真题进行实际检验,让学生提前感受中考,获得学习自信与动力。
2. 任务驱动,归纳运用
老师可紧扣话题,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辅助材料在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融入话题中,在老师的带领下,联系背景知识,展开联想。例如,教师以“旅游”为话题,出示一张陕北窑洞的图片,让学生猜是哪里。学生迅速回答:陕北。然后老师自述:“My broth-er finished his high school last summer. As a specialgift, our parents took us to Shaanxi—a very interest-ing place. Let me show you something interesting.”(在语境中渗透Unit11和Unit 12的目标语言)然后,出示了一位身着陕北典型服饰的导游,让学生用英语对其进行描述。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复习了Unit 9的主要句型与词汇短语。接着,出示附近的旅游者居住的环境状况图,如hotel、bank、post office等,进行问路训练,如:“Isthere a...in front of /next to /across from/behind the...?”复习了Unit 8的内容。之后,出示陕北特色小吃,在互动中复习巩固了Unit 10相关目标语言。紧接着,出示花鼓和扭秧歌等图片,老师接着说:“The people inNorth Shaanxi are good at dancing. They like to playwaist drum, and they are also good at Yangge—a pop-ular rural folk dance. Look at the first photo. Whatare they doing right now?”引领学生用Unit 7的目标语言“How’s the weather?”、“Are they having a goodtime?”进行描述。最后,出示代表陕北民族文化的图片:特色贺卡和剪纸。老师说:“I also went to the giftshop and bought some lovely gifts, such as paper cut-ting and post cards. They were expensive. All in all,it was an exciting vacation.”像这样,复习内容有趣生动,高效而充实,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个性飞扬、热情高涨,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
3. 强化巩固,综合提升
在话题的引导下,老师引领学生对主要目标语言进行了有效的梳理与归纳总结,但依然需要实践活动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在强化巩固中得到提升,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我设计了三个层次鲜明的任务,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以“My Favorite Trip to...”为题,从上述几个个方面描述本次行程。任务一:完整描述几个方面;任务二:选取其中的2-3方面描述;任务三:可将上述两项写成对话形式。老师利用幻灯片提供了一些架构式语言,帮助学生。例如:“Where did you go?”、“Who did you go with?”、“Did you have a good timethere?”、“What did you see there?”、“Where did youlive?”、“What’s there in your neighborhood?”、“Werethere any special food?”、“How about the people andthe custom there?”、“How were the gifts there?”、“Didyou buy any of them?”……这样,学生在对话练习、书面表达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初中历史课堂话题讨论实践探索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话题讨论;转换角色;创新意识
历史作为传统的文史类学科,话题的探讨性和开放性是对学生知识的考验和能力的提升驱动。客观地讲,作为开放课堂的主要形式之一,课堂讨论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尤其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材内容、深化知识理解,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然而,当前的历史课堂讨论课,尚且存在诸多不如意的地方。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初中历史教学经验,对如何科学开展课堂讨论,提升课堂效率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构建民主课堂
民主课堂是学生学习和讨论问题的土壤。开放问题本来就没有封闭的死答案,是让学生见仁见智、自主讨论和发挥的,如果教师还再高高在上不识时务进行思想意识的统一,那肯定无法激活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改变以往的絮絮叨叨的宣讲式封闭教学,要还原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构建和谐、民主的氛围,鼓励大家敢于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勇于探索。倘若在讨论过程中,遇到学生持不同意见,我们也不要严以打击,我们要认真分析其观点和立场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帮其改进认识,这样采取民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站在相互的立场来进行说服,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主人翁的责任感,促进积极健康学习方式的建立。
比如,在学习南北朝时期,就让学生以北魏孝文帝迁都为切入点让大家讨论该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历史的影响。大家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该时期鲜卑族、汉族以及其他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家重点讨论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项措施,从政治制度、文化生活到思想意识还有血缘的融合等各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讨论,认识到民族融合在历史中的积极意义。
二、认真设计讨论问题
课堂讨论氛围和组织形式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课堂讨论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关键点,否则课堂讨论就会变成历史故事串讲或影视讨论,信马由缰、漫无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事先备课,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有一定的把握,这样才能紧紧抓住教学难点和重点、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题讨论。设计的问题不但要能幫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启发他们提高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和分析历史现象,当然还要参照学生的认知兴趣及思维开阔。
1.创设新颖的角度
提出问题角度不同,对学生的启发方向就不同,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设置新颖的命题来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讨论与研究,从而得出新颖的观点和看法。例如,通常学习甲午战争,我们都会让学生对《马关条约》逐条背诵,然后有板有眼地分析其对中日两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样不但枯燥无味,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所以笔者就引导学生从当时大的历史背景出发,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假如您是当时的大清客卿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重,会对中日两国提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如此设置角度新颖,吸引学生进行了见解性的讨论和研究。事实证明,新颖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话题多样性
讨论题的类型也要不拘一格,可以是分析题、比较题、综述题、评价题等多种形式,这样利于学生掌握多种问题回答方式和技能;在设置问题的形式上可以由传统的老师提出问题法,还可以尝试学生提出问题法。事实表明,学生讨论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致普遍较高,更能激发探究的积极性,讨论的效果更好。
三、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对学习和探索的最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设置具有开放性和创设性的讨论主题。这样才能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发散思维,探索思考,引导学生在解放思想的同时,敢于摆脱束缚,从新颖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索问题,然后博采众长,实现创新和提高。
比如,在教学近代史时,我们可以放开学生思想束缚,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摆脱教材的解说来思考“百日维新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吗?”“洋务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展的,以什么为目的的运动,对我们现在的现代化改革和建设有何启示?”“假如没有慈禧干涉,中国能和日本一样走上君主立宪制吗”这样的论题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学生需自己搜集材料,再分析归纳,这样必然从新颖的角度得出创造性的答案。
上文是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对初中历史课堂讨论的探索与研究。概而述之,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感设置相应的话题讨论,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冯敬富.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大观周刊,2012(33).
[2]孟彦卜.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1(20).
我的探索话题作文 第5篇
这周数学课上学的是“圆”。我和爸爸也对这个“圆”很有兴趣。有一天,爸爸拿来了一张A4纸、一支铅笔、一枚一角硬币和一枚一元硬币,然后对我说:“你能在一个一角钱能穿过的洞中,穿过一个一元钱硬币吗?”我想:一元钱比一角钱大很多,怎么可能穿过同样的洞呢?这个问题在我心中产生了,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再动手做一做吧。
于是我叫爸爸给我示范一下,我再来做。爸爸欣然同意了。只见爸爸先取出一枚一角硬币放在A4纸上,用铅笔沿着硬币的边缘画出轮廓,接着将A4纸折叠,按照硬币的轮廓线剪出一个洞。然后打开A4纸,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剪好的圆洞处,硬币像着了魔似的穿过了圆洞。看了爸爸的示范,我也想试试。我照着爸爸的样子把一元硬币放在圆洞处,可是硬币怎么都掉不下来。我想做实验总有失败的,再试试吧。于是我又做了一次实验,结果还是一样。我百思不得其解,就问爸爸。爸爸没有回答,只是慢动作把一元硬币放在洞口,然后把A4纸慢慢弯曲,只听“啪”的一声,硬币掉了下来。我知道技巧后,又试了一试。我把一元硬币放在洞口,慢慢将纸弯曲,果然硬币落了下来!
我的探索的话题作文 第6篇
这时,我想起了神通广大的电脑,只能靠你了。我飞快地打开电脑,上了互联网。互联网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找到了许多相关的答案。原来是这样:苹果里面有两种物质,一种叫做酚,另一种叫做酶。当你削开苹果时,由于苹果的细胞受到破坏,空气就乘机进入苹果与其中一种物质结合形成另外一种物质,因为另一种物质是浅褐色的,所以我们看上去苹果就是浅褐色的了。电脑上还说只要在削开的果肉上滴上几滴柠檬汁,苹果肉既不会变成浅褐色,味道也不会差。这样十全十美的办法我怎么会不用呢?关闭了互联网,我开始做实验。
我从水果盘里拿了一个苹果,把它用锋利的水果刀一切为二,再分了几小块,把其中一块上面滴满柠檬汁,把另一块直接放在一边,其余的滴上柠檬汁放进保鲜袋。我全神贯注地盯着那两块苹果,过了一会儿,没有滴柠檬汁的苹果肉变成了浅褐色,而那块滴过柠檬汁的苹果肉还是原来的样子;我拿起牙签尝了尝那块没变色的苹果,味道反而更好了。
以探索为话题的作文 第7篇
我的问题得到了爸爸妈妈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找来了三个相同大小的塑料杯,分别装了200毫升盐水、糖水和纯水,妈妈将三杯水同时放入了冰箱的速冻室,而爸爸就做记录员,每隔15分钟观察一次。不到半小时,我就猴急的打开冰箱,迫不及待的要看三杯水的反应。看着三杯毫无变化的水,我失望的摇了摇头又转回自己房间看起了漫画书。
“天豪!”随着爸爸的一声喊叫声,我像火箭般的冲了出来,摇了摇那杯结了冰的纯水,中间还有股水流在缓慢晃动,再看看糖水表面才刚刚结冰,盐水还是老样子。“怎么还没结冰啊,多少时间了?”我不满的问着爸爸。“做科学实验要耐心,才1小时15分。”爸爸一副学者模样的教训着我。挨了爸爸的训,我只能老老实实的坐在一旁盯着冰箱和爸爸一起计时间。没过多久我就坐不住了,趁老爸不注意,“哧溜”一下又溜回了自己房间。
就在我看电视入迷的时候,妈妈把我叫了出去,看到三杯水都已结冰,我突然发现有一杯水表面有一层白白的霜,我用手指蘸了蘸,放到嘴里一吮,“哇”,好咸啊!这才发现原来是杯盐水。
通过实验我发现纯水比糖水和盐水结冰的时间短,盐水所用的结冰时间是纯水的两倍,而且表面有盐霜。我觉得很奇怪,问爸爸原因,爸爸却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通过网络我才知道因为盐水里含有氯化钠,氯化钠拥有降低冰点的作用,这也是海水比湖水难结冰的原因。
探索话题作文 第8篇
写作能力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的四种基本语言技能之一, 写作课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事实情况又是怎么样呢?最近, 笔者在所在学校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调研了各学科的教师授课情况, 其中包括授课类型、授课方式以及授课次数。英语科目统计结果是:写作课教学高一英语组两周授课次数为零的教师人数竟然超过半数;高二英语组情况稍好, 高三英语组最好, 但以两周训练次数为一次的教师占大多数。下面是对全校36名英语教师重新回访得出的调查结果:
调查问题:您认为写作课授课频率低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 (可选两项或不选)
(1) 自身重视不够, 认为写作教学环节可有可无。 (6人)
(2) 操作有难度, 备课难度大而且课堂效果并不好。 (23人)
(3) 碰见好的素材也偶尔上一节, 但无长远规划和固定模式。 (26人)
(4) 和单科成绩关系不大, 上不上无所谓。 (3人)
(5) 高三再系统训练也不晚, 没有必要操之过急。 (14人)
(6) 其他原因 (0人)
从教师对该问题的反应明显看出, 大多数教师从内心是接纳写作教学的, 也承认写作教学对英语成绩会有正面影响。但比例最大的 (2) (3) 项恰恰反映了英语教师既想上好写作课, 又不知如何上好该课, 没有系统、长远教学规划的现状。由此可以看出, 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写作课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它也是解决目前英语教师写作教学困境的一个有效措施之一。
为此, 笔者拟对英语写作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以期能够解决这一困扰本校 (包括笔者) 的教学难题, 使笔者所在学校写作课教学能够出现一些亮点, 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同时, 也希望能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二、课题理论依据
(一)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料, 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作出结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 而是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 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互相作用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二) “词块”学说
词块学说中的词块是指具有一定语义和固定结构的短语、固定搭配、习惯用语或句式。[1]词块本身就具有特定的语义、语境和语法, 学生可以将词块当作盖楼时预制好的板材, 写作文时直接按需取用即可。[2]
三、具体实施步骤
本研究分下面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生成教学模式
1.文献检索, 分析出教师操作写作课的常见方式, 整理出模式和他们的不足之处。
2.寻找出能够支持写作课教学的先进教学及语言学相关理论, 为本模式研究提供进一步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3.调查教师和学生, 了解写作课教师现状和学生现状。
4.生成理论上的教学模式。包括模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要点。
第二阶段:模式修订阶段
1.教师利用该模式授课, 其他教师提出修改建议。
2.观察该模式课堂实际授课效果, 从学生角度进一步作出修改。
第三阶段:模式验证和实施阶段
1.形成教学常规, 积累自己的授课材料。
2.关注学生的状态变化, 包括课堂状态、平时测试, 对教学效果进行观察和总结。
为此, 笔者搜集了有关写作教学的17篇文章进行分类和摘录, 并且从网上搜集写作课视频3节, 去兄弟学校听写作类示范课2节, 去广东培训的教师带回材料有涉及写作的教案2节。笔者以这些作为分析对象, 以期分析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不足之处, 并以此为鉴拟定自己的写作课模式。分析角度包括:写作课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因素;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写作课的一般操作步骤;有亮点的地方 (步骤或措施) ;作文所需的素材及所涉及的知识如何处理等。其分析结果如下:
作文生成论:多数写作教学都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有的还要求当堂批改、当堂展示, 这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群体来说, 是可以的, 但对于基础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来说, 恐怕难以实现。
策略论:有些作者只评述了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如作文如何审题, 如何使用关联词等, 把写作课视作写作技巧讲座课, 如果从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角度来看, 这样进行教学还不够全面。
综合论:许多教师在设置写作课时, 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综合起来, 让学生在写作的同时提高其综合语言能力, 这方面值得借鉴。
同时, 通过对学生的个别访谈, 笔者了解到学生在写作中碰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谋篇布局、立意修辞, 而是无法用英语词汇、短语、句子进行书面表达。可见, 他们在日常学习中缺少策略性的输入过程, 而是直接过渡到了说写阶段 (输出过程) , 这是外语学习者的最大障碍, 也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3]
通过以上调研分析, 笔者将写作课固定为以话题为导向, 以词块 (构成作文的词汇、短语、固定搭配、句式等) 积累为中心目标的写作课训练模式。该模式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 注重课堂效果和学生每节课的收获, 通过学生对词块的逐渐积累达到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目的。其操作步骤如下:
结合每一单元的话题内容, 拟定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然后, 围绕该话题搜集素材。
课堂操作流程如下:
●话题词汇预热 (如看图说相关词汇/短语, 通过回忆尝试说词汇/短语)
●话题句子预热 (如通过图片和汉语提示让学生生成相关句子)
●话题短文预热 (如设置情景, 让学生尝试生成短文)
●话题词块巩固 (如利用范文对比, 将本节课所学到的东西进行归纳、整理)
该模式操作要点:
1) 话题来源:提炼教材每一单元教学中的话题;利用高考中所涉及的作文话题;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24个话题;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话题, 社会热点的话题。
2) 词块呈现:将写作话题所涉及的素材置于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写作练习, 词块的呈现要避免求多求难。
3)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所设话题和学生的兴趣度;学生对话题相关词块的表达程度。
模式课例与效果观察:
具体课例 (一) Topic:Computers
1.图片呈现, 学生尝试说出下面词汇:笔记本电脑laptop, 台式机desktop, 键盘keyboard, 主机host, 屏幕screen, 鼠标mouse。
2.将上面单词再次集中呈现, 以连线的方式再次操练。
3.图片呈现一只狗正在网上聊天, 遮盖电脑, 让学生猜测狗正在做什么, 为什么那么专注。然后让学生尝试回答上网的好处和不利影响。 (学生个人先观察, 用纸笔拟好提纲再回答)
4.表格呈现。学生分小组讨论利用网络可能的用途, 并且分析出它们的优势和弊端。然后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5.呈现一个柱状图形式的统计结果, 学生根据该图填写下面句子:
6.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下文:
In the last years, more and more students___________ (沉溺于上网) .
They hold the view that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有助于广交朋友) .However, The true fact is that spending more time on computers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有坏的影响) .Besides, sometimes they________________ (可能上当受骗) .In my opinion, weshoul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学习上) .
We’d better not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玩游戏) .Certainly, we may relax ourselves on computers after long time of studying.
7.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总结本节课所掌握的语块。
自我述评:该课例是本人在讲授人教版英语必修 (2) Unit 3 Computers时按照话题导向式高中英语写作课模式操作的一节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呈现词块、学习词块、运用词块的方式。活动的设计没有什么新意, 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却反应良好。课上, 针对一些有关电脑方面的话题进行了对话反馈, 学生都能对答如流。课下, 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关于学生上网利与弊”的写作任务, 学生写的相当不错。期末考试的作文竟然也是有关学生上网话题的, 结果笔者授课两个班级的写作平均分高出其他班级2~5分。
通过一段时期对该模式的使用和观察体会, 结合其他授课教师的使用心得, 笔者总结出该模式有以下四大特点:
1.符合心理学和当今英语教学理论。该模式通过自然生动的输入、呈现, 将写作与听说读写相结合。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课堂, 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完全符合学生现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也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词块”学说的相关要求。
2.注重实效性, 不讲究花哨招式, 该模式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 会使学生在情感得到满足的基础上, 每节课都学有所获。
3.具有可操作性。本模式的设计过程充分考虑了教师和学生的现状和需求, 包括教师的可获得的资源、可利用的工具、学生的实际水平等因素。因而该模式有很大的适应性, 教师完全可以在领悟该模式精髓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
4.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无论从话题的选择、模块的设置还是内容的呈现, 该模式都能使学生有很强的情感体验, 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运用本模式所取得的阶段成效与反思
(一) 阶段成效
短期效果观察:最明显的是学生的变化。利用该模式授课激发了学生用英语写作和课堂运用英语的学习动机。写作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 气氛非常活跃。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训练, 作文交白卷现象基本消失;作文只写一两句的学生非常少;许多学生已经有意识地套用平时积累的词块。本次年终测试, 英语作文题正好是以前所涉及的一个话题, 本班学生作文分数普遍比别班高出2~5分, 这更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二) 反思
在操作过程中, 笔者也发现该模式还是对知识方面的输入过于倚重, 写作方面相应占的比重较少;在授课过程中互动、交际、合作以及真实情境的创造有待于加强;应重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不能单纯为写而教。微观技能诸如图式的激活等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积累。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将在以后的写作教学进行修订和深入拓展, 以使该模式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佩娜.运用词块学习策略, 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 (1) .
[2]程菁华.培养词块学习和运用意识,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 (5) .
话题式区域地理复习方式探索 第9篇
一、话题式区域复习方式涵义
话题即课堂师生交流谈话的中心、谈论的主题。话题式区域地理课堂复习方式,即课堂将来自区域的热点事件或自然、人文事象作为话题,围绕话题建构2~3个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达成区域复习的知能目标、培养地理思维意识和提升独立思维能力(图1)。
二、话题式区域复习方式教学效益
1. 提升区域分析思维能力
首先,话题式区域地理复习方式,将复习的知识目标定为“区域本质内容”,即重要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区域特征。这大大减轻课堂复习的知识容量,为保证学生接受区域分析思维能力的锻炼提供较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其次,话题式区域复习课堂,学生是在调用知识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认知结构的不足,并予以优化和完善。知识复习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无视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差异,按部就班予以梳理,而是学生以任务的解决为推手,在内部迫切需求的驱动下,主动探寻并建构完善。这样复习的区域知识,经久难忘且能灵活运用,为提升学生区域分析的思维能力提供富有张力的知识基础。
再次,话题式区域地理复习课堂,学生需围绕话题,在学习任务的探究过程中,经历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过程。因此,是学生习得思维方法一般步骤和要领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单方面归纳答题模板、解题策略,而更多的是由学生自我摸索、体悟学会并予以内化,可大大提高学生面对陌生而变化的区域场景时思维的自主及自由度。
2. 强化地理思维意识
地理思维意识即运用地理视角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如空间视角、综合视角、动态视角、生态视角等,解释研究事物的思维倾向。它作为一种隐性的思维习惯,能引导人们带着探索与发现的地理慧眼,去感知和体悟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天书”中那些无形的文字并享用终生。
话题式区域地理复习课堂,广泛涉猎区域中不同领域、不同时期丰富多彩的话题,如人文现象、自然奇观、历史事件、当前热点等,可拓展学生面向真实区域问题学习的视野,同时也促使学生在话题及其任务的探究过程中,习得和积累“运用地理眼光看待问题”的思维经验,并在经验的积累中,逐渐将地理思维意识内化为个人习惯。
3. 推进参与课堂思维卷入度
话题式区域地理复习课堂中,令人神往的话题、需学生付出努力的探究任务、交流沟通与相互启发的过程、思想碰撞灵感涌动的魅力、成功解决任务获得的快乐体验……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强有力地推进他们参与课堂的思维卷入度,使其陶醉在话题及其任务的咀嚼之中,享受着思维深层次卷入课堂所带来的愉悦。
三、话题式区域复习方式建构
1.选择复习话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话题式区域复习课堂的开局很重要,它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内涵丰富且魅力十足”的话题启动教学。
(1)话题真实。话题取材应来源于区域中真实事物或现象。因为引导学生融入真实话题进行探索和发现,可帮助他们积累“面对真实的区域场景,运用地理眼光看待问题”的思维经验。这有助于学生在一次次思维经验的积累中,将地理思维意识内化为个人习惯,从而养成“运用地理学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并解释研究事物”的思维倾向。
(2)内涵丰富。话题最终目的应服务于复习目标的达成。因此,它需有丰富的内涵——成为区域本质内容汇集、交融的稠密区。一方面话题隐含区域多个特征性主干地理要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能凭借自身的知识底蕴,成功挖掘主干要素对话题的影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借助话题的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中,达成对区域本质内容的意义建构。
示例:南美洲区域复习的备课环节,笔者想到诸多备选话题——热情的桑巴舞蹈、足球运动、中国科考队通往南极的“桥头堡”、折翼的雨林天堂、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大铁路、神秘的印加帝国。
但是,由于受话题以及自身知识底蕴的限制,笔者很难将“桑巴舞、足球运动、中国科考队通往南极的‘桥头堡”这几个备选话题,同“湿热的气候、F形的地形骨架、丰富的物产、比重较高的混血人种”等南美洲区域多个特征性主干要素予以对接(图2)。如“中国科考队通往南极的‘桥头堡”这一话题,受“南美洲地理位置”、“南美洲南端气候条件”的制约,与其它地理要素则难以扯上关系。又如,“热情的桑巴舞”,其舞蹈的动作、舞蹈的服饰中是否蕴含着上述区域要素的影响,笔者对其缺乏了解。因此,在资料缺乏、备课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尽管上述话题对学生颇具吸引力,但最终只能放弃。
(3)新颖多样。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区域复习过程,是话题及相关信息在大脑各个功能区协调运作、不断被加工的过程,其中“感受区”的作用首当其冲。如果它的大门不开启,再真实有内涵的话题也不可能进入学生大脑推动思维的展开。因此,话题应对学生充满诱惑力——新颖多样且蕴含思维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深深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积极主动、心甘情愿地走进话题的学习心向。从而使大脑感受区处于开放的、与外界主动交流的态势,以带动其它功能区的协调运作。
事物往往因为稀奇而具有吸引力。教师需选择对学生而言具有新意的事象作为话题。区域中发生的“新热点”;学生普遍感觉陌生的“新奇事象”;虽然熟悉或有所耳闻、但未分析过的“新视角”……不同区域选取话题应力求多样,避免同类型话题重复使用。
例如,上述南美洲区域复习备选话题中,笔者排除“折翼的雨林天堂”。主要因为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破坏,小学生科普读物中有其身影,初中区域地理教材南美洲一节,又以它作为案例。因此,对于高二学生再用亚马逊热带雨林作为话题,难免有些老生常谈的味道,不足以唤起学生“主动走进话题”的渴望。endprint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的发展,呈现出喜欢思辨性、理智性地理内容的特点。面对区域中诸多真实、新颖的备选话题,教师应当选择能将学生思路引向逼人期待的疑路,给予更多思考想象余地的话题。如话题本身就富有戏剧性、令人身处两难境地的疑问;或话题虽不是一个问题,但其内部可挖掘出耐人寻味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智慧的挑战;再如,话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成,产生“新思考”,从而体验自由思维的魅力……
又如,上述南美洲区域所剩两个备选话题“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大铁路”、“神秘的印加帝国”,笔者以为从思维价值而言,探讨“印加帝国”与探讨“修铁路”相比,前者更胜一筹。因为从地理视角对前者一个历史事物进行探寻,学生思维视角受先前学过的知识、观点束缚会更小,更有利于将学生引向富有想象余地、进行自主思维的空间并激发出新思考。
2.确定学习任务
确定话题后,教学需要围绕话题,依据一定线索,发掘2~3个学习任务,在维持学生对话题思维热情的同时,帮助他们确定话题研究方向,使课堂整体结构呈现出层次感、韵律美。
(1)以事物发展过程为线索。若学生痴迷于话题中事物的来龙去脉,教师可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事物发生、发展、结局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风行水上、一气呵成”——在娓娓道来地叙述事物演绎过程中展开区域复习。例如,图3所示南美洲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2)以话题自身疑点为线索。若话题自身是一对矛盾体、一个逼人期待的问题情境,教师应牢牢抓住学生面对话题瞬间“掠过心头”的困惑点、疑虑处,将它们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紧扣话题的疑虑处进行深入探究释疑的过程中展开复习。例如,图4所示西亚、日本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3)以话题多面剖析为线索。若话题虽不是一个问题,但其内部可挖掘出耐人寻味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智慧的挑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剖析话题,将它们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在多角度、多层次挖掘话题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问题过程中展开复习。例如,图5所示巴西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3.构建任务情境
学习任务相关问题应明确具体。情境信息半掩半露具有潜隐性,在支撑学生思维活动得以推进同时,又不能和盘托出解决问题需要的所有信息。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信息分析、判断、推理、取舍等审慎思考的过程中,接受理智的挑战,锻炼和提升信息获取解读的思维能力。信息与问题之间,留有一段具有开阔性、挑战性的思维空间,即需要学生调用已有知识经验,在经历知识经验和信息材料交融重组、冥思苦想反复推敲过程中,促成学生建构个性化认知来解决学习任务。而不是囿于原有水平,复现学过的内容或复制他人的答题模板。
示例:南美洲区域复习中学习任务“寻找印加发祥地”的任务情境。
资料一:印加人信奉太阳神,认为自己是太阳神后裔。他们大力筑梯田,修灌溉水渠,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智慧的印加人培育了玉米、马铃薯、可可、菠萝等农作物。在冶金技术上,印加人可以进行黄金、青铜、银、白金等的加工。印加帝国因与黄金有着不解之缘,又被人们称为“黄金之国”。
资料二:南美洲地形图、南美洲气候类型图、南美洲政区图、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
问题:运用地理眼光寻找印加帝国的发祥地——在政区图中确定印加发祥地所在国家。
由于学习任务“寻找印加发祥地”指向比较模糊——是在南美洲什么方向寻找,还是在哪个国家或在哪一地形区寻找,没有明确界定。因此,在创设任务情境时,笔者将问题予以具体化,明确为“在政区图中确定印加发祥地所在国家”。任务的情境信息如“大力修筑梯田”、“培育……可可、菠萝”、“修建灌溉水渠”、“信奉太阳神”、“印加人可以进行黄金、青铜……等的加工”……这些信息对推测印加帝国所处位置有何价值,需要学生调用区域的气候、地形、位置等知识,经历猜测、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建构个性化的理解予以解决。
4.展开复习与总结评价
设计任务情境之后,教学步入围绕任务解决展开复习,并对学生探究结果予以总结评价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等,借助任务的解决,复习区域本质内容、提升区域分析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需凭借自身的教学机智,给予学生渐入佳境的引导,使他们的思维由肤浅走向深入。endprint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的发展,呈现出喜欢思辨性、理智性地理内容的特点。面对区域中诸多真实、新颖的备选话题,教师应当选择能将学生思路引向逼人期待的疑路,给予更多思考想象余地的话题。如话题本身就富有戏剧性、令人身处两难境地的疑问;或话题虽不是一个问题,但其内部可挖掘出耐人寻味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智慧的挑战;再如,话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成,产生“新思考”,从而体验自由思维的魅力……
又如,上述南美洲区域所剩两个备选话题“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大铁路”、“神秘的印加帝国”,笔者以为从思维价值而言,探讨“印加帝国”与探讨“修铁路”相比,前者更胜一筹。因为从地理视角对前者一个历史事物进行探寻,学生思维视角受先前学过的知识、观点束缚会更小,更有利于将学生引向富有想象余地、进行自主思维的空间并激发出新思考。
2.确定学习任务
确定话题后,教学需要围绕话题,依据一定线索,发掘2~3个学习任务,在维持学生对话题思维热情的同时,帮助他们确定话题研究方向,使课堂整体结构呈现出层次感、韵律美。
(1)以事物发展过程为线索。若学生痴迷于话题中事物的来龙去脉,教师可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事物发生、发展、结局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风行水上、一气呵成”——在娓娓道来地叙述事物演绎过程中展开区域复习。例如,图3所示南美洲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2)以话题自身疑点为线索。若话题自身是一对矛盾体、一个逼人期待的问题情境,教师应牢牢抓住学生面对话题瞬间“掠过心头”的困惑点、疑虑处,将它们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紧扣话题的疑虑处进行深入探究释疑的过程中展开复习。例如,图4所示西亚、日本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3)以话题多面剖析为线索。若话题虽不是一个问题,但其内部可挖掘出耐人寻味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智慧的挑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剖析话题,将它们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在多角度、多层次挖掘话题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问题过程中展开复习。例如,图5所示巴西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3.构建任务情境
学习任务相关问题应明确具体。情境信息半掩半露具有潜隐性,在支撑学生思维活动得以推进同时,又不能和盘托出解决问题需要的所有信息。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信息分析、判断、推理、取舍等审慎思考的过程中,接受理智的挑战,锻炼和提升信息获取解读的思维能力。信息与问题之间,留有一段具有开阔性、挑战性的思维空间,即需要学生调用已有知识经验,在经历知识经验和信息材料交融重组、冥思苦想反复推敲过程中,促成学生建构个性化认知来解决学习任务。而不是囿于原有水平,复现学过的内容或复制他人的答题模板。
示例:南美洲区域复习中学习任务“寻找印加发祥地”的任务情境。
资料一:印加人信奉太阳神,认为自己是太阳神后裔。他们大力筑梯田,修灌溉水渠,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智慧的印加人培育了玉米、马铃薯、可可、菠萝等农作物。在冶金技术上,印加人可以进行黄金、青铜、银、白金等的加工。印加帝国因与黄金有着不解之缘,又被人们称为“黄金之国”。
资料二:南美洲地形图、南美洲气候类型图、南美洲政区图、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
问题:运用地理眼光寻找印加帝国的发祥地——在政区图中确定印加发祥地所在国家。
由于学习任务“寻找印加发祥地”指向比较模糊——是在南美洲什么方向寻找,还是在哪个国家或在哪一地形区寻找,没有明确界定。因此,在创设任务情境时,笔者将问题予以具体化,明确为“在政区图中确定印加发祥地所在国家”。任务的情境信息如“大力修筑梯田”、“培育……可可、菠萝”、“修建灌溉水渠”、“信奉太阳神”、“印加人可以进行黄金、青铜……等的加工”……这些信息对推测印加帝国所处位置有何价值,需要学生调用区域的气候、地形、位置等知识,经历猜测、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建构个性化的理解予以解决。
4.展开复习与总结评价
设计任务情境之后,教学步入围绕任务解决展开复习,并对学生探究结果予以总结评价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等,借助任务的解决,复习区域本质内容、提升区域分析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需凭借自身的教学机智,给予学生渐入佳境的引导,使他们的思维由肤浅走向深入。endprint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的发展,呈现出喜欢思辨性、理智性地理内容的特点。面对区域中诸多真实、新颖的备选话题,教师应当选择能将学生思路引向逼人期待的疑路,给予更多思考想象余地的话题。如话题本身就富有戏剧性、令人身处两难境地的疑问;或话题虽不是一个问题,但其内部可挖掘出耐人寻味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智慧的挑战;再如,话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成,产生“新思考”,从而体验自由思维的魅力……
又如,上述南美洲区域所剩两个备选话题“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大铁路”、“神秘的印加帝国”,笔者以为从思维价值而言,探讨“印加帝国”与探讨“修铁路”相比,前者更胜一筹。因为从地理视角对前者一个历史事物进行探寻,学生思维视角受先前学过的知识、观点束缚会更小,更有利于将学生引向富有想象余地、进行自主思维的空间并激发出新思考。
2.确定学习任务
确定话题后,教学需要围绕话题,依据一定线索,发掘2~3个学习任务,在维持学生对话题思维热情的同时,帮助他们确定话题研究方向,使课堂整体结构呈现出层次感、韵律美。
(1)以事物发展过程为线索。若学生痴迷于话题中事物的来龙去脉,教师可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事物发生、发展、结局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风行水上、一气呵成”——在娓娓道来地叙述事物演绎过程中展开区域复习。例如,图3所示南美洲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2)以话题自身疑点为线索。若话题自身是一对矛盾体、一个逼人期待的问题情境,教师应牢牢抓住学生面对话题瞬间“掠过心头”的困惑点、疑虑处,将它们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紧扣话题的疑虑处进行深入探究释疑的过程中展开复习。例如,图4所示西亚、日本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3)以话题多面剖析为线索。若话题虽不是一个问题,但其内部可挖掘出耐人寻味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智慧的挑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剖析话题,将它们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在多角度、多层次挖掘话题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问题过程中展开复习。例如,图5所示巴西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3.构建任务情境
学习任务相关问题应明确具体。情境信息半掩半露具有潜隐性,在支撑学生思维活动得以推进同时,又不能和盘托出解决问题需要的所有信息。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信息分析、判断、推理、取舍等审慎思考的过程中,接受理智的挑战,锻炼和提升信息获取解读的思维能力。信息与问题之间,留有一段具有开阔性、挑战性的思维空间,即需要学生调用已有知识经验,在经历知识经验和信息材料交融重组、冥思苦想反复推敲过程中,促成学生建构个性化认知来解决学习任务。而不是囿于原有水平,复现学过的内容或复制他人的答题模板。
示例:南美洲区域复习中学习任务“寻找印加发祥地”的任务情境。
资料一:印加人信奉太阳神,认为自己是太阳神后裔。他们大力筑梯田,修灌溉水渠,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智慧的印加人培育了玉米、马铃薯、可可、菠萝等农作物。在冶金技术上,印加人可以进行黄金、青铜、银、白金等的加工。印加帝国因与黄金有着不解之缘,又被人们称为“黄金之国”。
资料二:南美洲地形图、南美洲气候类型图、南美洲政区图、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
问题:运用地理眼光寻找印加帝国的发祥地——在政区图中确定印加发祥地所在国家。
由于学习任务“寻找印加发祥地”指向比较模糊——是在南美洲什么方向寻找,还是在哪个国家或在哪一地形区寻找,没有明确界定。因此,在创设任务情境时,笔者将问题予以具体化,明确为“在政区图中确定印加发祥地所在国家”。任务的情境信息如“大力修筑梯田”、“培育……可可、菠萝”、“修建灌溉水渠”、“信奉太阳神”、“印加人可以进行黄金、青铜……等的加工”……这些信息对推测印加帝国所处位置有何价值,需要学生调用区域的气候、地形、位置等知识,经历猜测、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建构个性化的理解予以解决。
4.展开复习与总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