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区别及应用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区别及应用范文(精选12篇)

区别及应用 第1篇

1. 两种语言在历史演变、地域文化、社会地位层面的区别。

英语是全世界几千种语言的其中一种, 也是印欧语系一百多种语言之一。英国英语距今已有1500的历史了。而美国英语是在英国英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英国和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 造就了它们各自不同的语言特征。美式英语起源于18世纪70年代, 美国的独立战争爆发时, 战乱的特殊原因导致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自欧洲移民, 尤其以英格兰人为主, 大多讲英国英语。近几十年来, 由于美国的贸易、军事、科技、国际地位等方面远远超过英国, 再加上美国电影风靡全球, 促使美国本土的俚语很多已经渗透到了口语之中。很多因素导致美式英语成为强势语言。

2. 发音方面存在的不同。

英语和美语的发音最具代表性的区别是对er的发音的不同。英语中, 短音的er是的浑元音, 但长音的er是个拉长了的浑元音, 听起来是一个介于“俄”和“啊”的声音。而美语中, er听起来怎么都是个“儿”音。ar:除了轻读短音 (如singular) 和者后连元音 (如clarity) , 英语的ar全部清一色的长音[a:], 而美语中, 是“阿尔”。英语和美语的辅音基本是一致的, 但在使用习惯上也有些差别。如词组clear animosity, 英语会读成clear|animosity, 而美语会读成clear-ranimosity。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d和t。在一部分非重读音节中 (如paddle, rattle, actuality) , 英语会清楚地发音这两个字母, 美语中d和t常常会被模糊成一个很难解释的音, 跟其他的语言比较, 如果你了解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 它和短弹音r很接近。

3. 拼写时存在的不同。

美语与英语的单词拼法方面有很大差异: (1) 单词发生变化时个别字母不同; (2) 美语单词略显简化。如enquire (英) 与inquire (美) , 这两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不相同, 但表达的意思相同;“睡衣”英式是pajamas, 美语则是pyjamas;“车胎”英国用tyre, 美国则是tire;colour (颜色) , 美语里拼成color, 少了一个“u”字母;refrigerator (电冰箱) 美语是fridge。

4. 词汇使用存在的不同。

两种语言很多相同词语的常用意思是不同的, 或者同样的东西用不同的词语来说, 而且绝大部分这种词语是和文化风俗有关的, 但并不对交流产生实质性影响。如jumper一词在英国可指毛衣, 而美国人很少用这个词当衣服讲 (是个过时的词) , 而用sweater来做毛衣。另外如jersey, slacks, trousers等。

5. 在日期、数字使用方面存在的不同。

英式月份在后, 日在前;美式则相反。如1998年3月2日的写法:2nd March, 1998 (英) , March 2, 1998 (美) 。在美式的写法中, 1st, 2nd, , 3rd的st, nd, rd是不使用的。由于日期书面表达不同, 读法也不一样。连续数字表达日期时, 也有差别。例如:1999年7月6日, 美国式写6/7/99;英国式则06, 07, 1999。口头表达, 185美元英语读a (one) hundred and eighty five dollars, 美语读one hundred eighty five dollars, 常省略and;连续相同数字时, 英语常用double或triple, 美语通常不这样用。

6. 习惯用语使用的不同。

英语虚拟中常要加should, 美语则不用。例如:“不得不”“必须”做什么, 英语说to have got to do something, 美语说to have to do something;“有”或“没有”, 英语用to have/haven’t got, 美语则用to have/don’t have。

7. 在称呼方面的不同。

商务上最普遍的有Gentlemen (美国式) 与Dear Sirs (英国式) 二种, 相当于我国的“敬启者”或“谨启者”。称呼结尾一般会采用标点符号, 美式用分号, 英式用逗号。结尾客套语的典型有:英式Yours sincerely (熟人或知道对方姓名) , Best wishes, kind regards和yours faithfully (不知姓名) , 美式Sincerely和Best regards。

8. 表达语气时的不同。

英国人的语气抑扬顿挫, 语调高亢, 和法语颇有几分类似, 英国人时常嘲笑美国人说话有气无力, 松散无韵律。美国人说话相对比较稳重低沉, 句势通常呈降调, 并且速度慢一些。美国人则喜欢嘲笑英国人的语气的轻微的歇斯底里, 女里女气的说法。

摘要:标准现代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 虽然两者互相理解没有很多实质性的差异, 但对两者的各方面进行一个大概的比较, 还是有很多细微的差别的。

关键词: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分析对比,区别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戴卫平, 吴蓓.英语与英美文化[J].长沙大学学报, 2001, (3) :1.

区别及应用 第2篇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内部的各个方面的获得和认知情况,下设中文信息处理、应用文公文写作、语言获得方法研究等专业。

文字学的话,就比较窄了~主要是各种字体,从古至今~ 但是要是从考试角度的话,考试内容应该差不多,都要考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更侧重于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而“汉语言文字学”则侧重于古代汉语和文字方面,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大多设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下面,是其一个分支。2.对外汉语和对外汉语教学不是一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但区别也不是特别大。如果你报考了“现代汉语”专业,日后当然可以进行外汉教学(或者你报考了“对外汉语”专业,那是肯定确定以及一定要进行现代汉语方面的研究的)

一个是侧重于对语言的考察,一个侧重于对文字的专研和了解,比如篆书,甲骨等。两个方向考的书目步一样,文字学比较冷门。

一个研究语言包括方言研究,普通话和方言的对比等,文字学主要研究文字,包括篆书,甲骨文等。

通俗一点来讲,对外汉语主要学习怎么教外国人,汉语言文字学主要是中国人自己研究理论问题。祝您好运!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主要是学语言学的东西,主要是一些语言学的理论,分支,流派,应用语言学的内容很多,包括心理语言学,语言教学等等。主要还有就是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东西。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面还有些方向,现在比较火的是对外汉语。很多人考这个专业也就是冲着这个方向去的。

文字学相对于要枯燥些,他们的课程设置很多和古汉有关,一些训诂,释意,说文之类的内容。

在我们学校,我们两个专业有些课是差不多的,像语音学,中古汉语,只有这两门课重合。

同为二级学科。语言文字学主要修习“小学”(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应用语言学主要学习现代语言学,包括:修辞、应用语言学(其下还可细分,如:计算机语言学)等等......请问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文字学区

2008-10-14 13:00:45 xqyrlq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Wed Sep 10 10:05:32 CST 2008 由湖南的 xqyrlq 提出的问题 问题:

请问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文字学区别

内容:1 应用语言学专业与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区别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2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有怎样的区别,应该怎样选择比较好;3专业方向会影响录取吗?谢谢

你好,应用语言学专业更侧重于应用,而语言文字学更注重本体研究。在课程设置上,语言文字学对古汉语有更多的偏重。在录取工作中,我们是按照专业录取,而不是方向。

对外汉语专业

1.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则以下有关用语作相应调整)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

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中国文学、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从事语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进行课堂与教学;

3.具有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4.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5.了解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动能力;

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与发展动态。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教学实习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2.应用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语言学分支。它着重解决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一般不接触语言的历史状态,也不大介入一般理论上的争辩。可以说,它是鉴定各种理论的实验场。

简史 19世纪初,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始分化。19世纪末叶,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个概念,但没有得到广泛的注意。20世纪以后,语言科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应用范围空前扩大,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明确地区分开来,应用语言学这个名词开始广泛运用,并促成了应用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的分化。研究范围

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由实践的需要来决定,通常分为一般应用语言学和机器应用语言学。一般应用语言学

按其应用领域,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语言教学。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应用语言学。编辑高质量的教材和参考书,研究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除一般的语言教学外,还有为不同目的和不同对象服务的第二语言教学、科技外语教学、双语制教学、聋哑盲教学。②标准语的建立和规范化,文字的创制和改革。建立通用于各方言区的标准语是很重要的。应用语言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好这种标准语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时,基础方言和标准音更是重要的依据。文字改革包括文字系统(字母表、正词法和标点符号)的部分改进和彻底更换。标准语的建立只是语言规范化的开始。为了确定语音、语法、词汇规范,需要编出相应的正音词典、规范语法和各种类型的词典。③辞书编纂。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快的部分,新词新义不断涌现。及时、准确地把这些新词新义固定在词典中,指导人们如何运用,这是辞书对语言规范化最有效的影响。④翻译。这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综合性创造活动。如何处理好意义的传达和形式的转换,有很多问题要探讨。

除上面这些课题外,一般应用语言学还涉及言语矫正、舞台语言研究、建立国际辅助语、制定速记系统。机器应用语言学

研究如何利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来处理自然语言。有以下几个主要课题。①实验语音学。运用电子计算机以后,语音实验从音素音节分析扩展到成句成章分析,同时超音段特征成了重要研究对象。除了语音分析,还有语音合成的工作要做。②机器翻译。电子计算机和语言的最早结合开始于机器翻译。它开辟了

计算机非数值应用的领域,同时又为许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及许多技术成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试验场。③情报检索。情报检索中的关键是情报检索语言的建立。这种语言应能准确表达文献主题和提问主题所需的词汇语法,不应产生歧义,并且便于用程序运算方式进行检索。④汉字信息处理。汉字字形繁复,字数庞杂,而且存在大量的一音多字、一字多音现象。这给编码输入带来很多麻烦。为了使编码简单易学、操作方便、输入迅速,需要对汉字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机器应用语言学除了以上这些课题外,还涉及自然语言理解,言语统计和少数民族语文的信息处理。

社会语言学

同是止泻药应用有区别 第3篇

小张正待付款取药,王药师听到了他们的对话,急忙走过来说道:“这两种止泻药虽然效果都不错,但不能相互代替。”于是,小张和店员小李请王药师给他们讲讲两者的区别。

王药师说:“易蒙停能抑制胃肠推进性蠕动,使腹泻次数减少。因此它的作用仅是延缓肠内容物排出体外,故其止泻作用为治标。该药不宜应用于急性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或急性细菌性痢疾等感染性腹泻。因为在发生感染性腹泻时,排便次数增多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并能把病原体排出体外。如排便次数减少或停止,病原体滞留体内,患者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腹痛、腹胀、神志不清,甚至休克等。”

“思密达的主要成分为双八面体蒙脱石,是一种非纤维型白陶土,具有强大的吸附及覆盖功能。服用后可吸附引起腹泻的细菌、病毒、毒素随粪便排出。其应用范围因此比较广泛,对急性病毒性、细菌性肠炎以及急性细菌性痢疾有很好的疗效。但对病情严重的患者,仍需同时加用适当的抗生素。在治疗慢性腹泻时,如病因是感染性的,亦有疗效。长期服用抗生素以及水土不服引起的腹泻,是由于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腹泻。思密达可吸附有害的细菌,使正常菌群重新建立,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也可应用。”

区别及应用 第4篇

1 OpenGL和DirectX在技术上的区别

1.1可移植性

OpenGL具有较强的移植性。它是一个定义了跨编程语言、跨平台的编程接口的规格,它用于三维图像,二维图像亦可,是“开放的图形程序接口”。OpenGL可以独立于视窗操作系统或其它操作系统,是与硬件无关的软件接口,可以在不同的平台,如Windows95、Windows NT、Unix、Linux等之间进行移植。

DirectX只能用于windows操作系统,移植性较差。它是基于Windows平台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它可以让以Windows为平台的游戏或多媒体程序获得更高的执行效率。

1.2包含模块

OpenGL只是图形函数库,是专业的3D程序接口,功能强大,调用方便的底层3D图形库。它的前身是SGI公司为其图形工作站开发的IRIS GL,IRIS GL是一个工业标准的3D图形软件接口。在OpenGL的基础上还有多种高级图形库,可以适应不同的应用。[1]OpenGL被设计为只有输出,因此只提供渲染功能。核心API没有窗口系统、音频、打印、键盘/鼠标或其它输入设备的概念。也正是这样的设计,允许它进行渲染的代码完全独立于运行的操作系统,允许跨平台开发。

DirectX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图形API,它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用途广泛的API,它包含有Direct Graphics(即Direct 3D和Direc Draw)、Direct Input、Direct Play、Direct Sound、Direct Show、Direct Setup、Direct Media Objects等多个组件,它提供了一整套的多媒体接口方案。[2]尤其在3D图形方面的表现突出。DirectX开发之初是为了弥补Windows 3.1系统对图形、声音处理能力的不足,而今已发展成为对整个多媒体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有决定性影响的接口。DirectX中,图形显示部分担任图形处理的关键分为DirectDraw(DDraw)和Direct3D(D3D),前者主要负责2D图像加速,包括很多方面:如我们播放mpg、DVD电影、看图、玩小游戏等等用的都是DDraw。后者则主要负责3D效果的显示,比如CS中的场景和人物等,都是使用了DirectX的Direct3D。声音部分中最主要的API是DirectSound,除了播放声音和处理混音之外,还加强了3d音效,并提供了录音功能。输入部分DirectInput可以支持很多的游戏输入设备,能够让这些设备充分发挥最佳状态和全部功能。除了键盘和鼠标之外还可以连接手柄、摇杆、模拟器等。

1.3几何实体图元

OpenGL是3D图形的底层图形库,没有提供几何实体图元,不能直接用来描述场景。但是,通过一些转换程序,可以很方便地将AutoCAD、3DS等3D图形设计软件制作的DFX和3DS模型文件转换成OpenGL的顶点数组。

DirectX提供的几何实体图元为三角形。在DirectX下绘制的任何几何体都是由三角形图元构成的。

1.4硬件通信方面

DirectX使程序能够轻松确定计算机的硬件性能,然后设置与之匹配的程序参数。该程序使得多媒体软件程序能够在基于Windows的具有DirectX兼容硬件与驱动程序的计算机上运行,同时可确保多媒体程序能够充分利用高性能硬件。

OpenGL是个与硬件无关的软件接口,可在任何平台上运行。与DirectX能设置与硬件匹配的程序参数相比,要逊色一些。目前,硬件开发商正在设法加强对它的支持。

2 OpenGL和DirecX在应用上的区别

OpenGL和DirecX在技术上的差异,使得两者在应用上也有差别。

OpenGL只是图形函数库,是专业的3D程序接口,并且具有跨平台性。因此,在专业高端绘图领域,OpenGL仍然是不能被取代的主角。在包含CAD、内容创作、能源、娱乐、游戏开发、制造业、制药业及虚拟现实等行业领域中,OpenGL得到广泛的应用。帮助程序员实现在PC、工作站、超级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上的高性能、极具冲击力的高视觉表现力图形处理软件的开发。

DirectX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图形API,它提供了一整套的多媒体接口方案。可以让以windows为平台的游戏或多媒体程序获得更高的执行效率,加强3D图形和声音效果,并提供设计人员一个共同的硬件驱动标准,让游戏开发者不必为每一品牌的硬件来写不同的驱动程序,也降低用户安装及设置硬件的复杂度。其次,DirectX能设置与硬件匹配的程序参数。因此,DirectX适合于多媒体、娱乐、即时3D动画等广泛和实用的3D图形计算,以及基于windows平台上的游戏开发等。[3]但是它也有缺陷,由于是以COM接口形式提供的,所以较为复杂,稳定性差。Direct3D目前还不能支持高端的图形设备和专业应用,而Open GL在这些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

3 OpenGL和DirectX之间的联系

OpenGL和DirectX都提供对图形的强大的访问处理能力。如果仔细看它们的API形式,会发现它们是非常有对称性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3D渲染流水线和3D图形学的本质是一致的。OpenGL和DirectX的API设计都是基于3D渲染流水线和3D图形学的基础。因此,它们主要的思想是一致的,最大的不同在于两者与硬件的匹配上有差异。了解OpenGL和DirectX在技术及应用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帮助我们对OpenGL和DirectX进行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邓桂英.OpenGL制作三维游戏的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5(11):24-28.

[2]McAskie M.DirectX特效游戏程序设计[M].柯鹏,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应用写作与文学创作的区别 第5篇

写作可分为文学创作与应用写作两大类。其间虽有不少相通之处,却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在大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多数,应用文数量相对较少。然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教学,是不能取代应用文写作教学和训练的,因为两者在性质特点、表达方式、构思规律、内容修辞、读者对象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从功能效用来讲,文学写作,如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戏剧的写作,是为抒发主观感情,反映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作而写的;应用写作是为了处理公务和个人事务而写的。应用写作是为了实行管理、传递信息等社会效用,运用书面语言和图表符号进行的写作活动,是一种做直接、最有效地为表述思维、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解决问题,为实现社会服务的写作。

从内容表达上看,文学写作的内容表达相对比较自由,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和见解; 而应用文写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文学写作的目的是为欣赏而非实用,即使是领导者个人的作品,也不具备权威性和约束力。应用文是随着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担负着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重任。应用文写作必须严格遵照、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求政治性,要体现权威性、严肃性、庄重性,对受众有很强的约束力,必须按照应用文的要求遵照、办理和执行。正所谓“一字入应用文,九牛拔不出”。应用文写作强调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写作者的思维要服从于客体对象的需要,把握对象的特征,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去组织应用文的内容,从而达到办事的目的。这就要求从事应用文写作的人员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上级的指示精神,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有效加以落实。

从表现形式上看,文学写作鼓励创作性,讲究“文似看山不喜平”;应用文写作的程式化特点比较明显。文学写作个性更为张扬,形式更加灵活,写法更加多样,鼓励写作者展示艺术想象与形象思维,突破束缚,创造崭新的艺术境界。与文学写作相比,应用文写作格式化思维明显,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写作比较枯燥。有人说,应用文就是“八股”,这是误解。应用文体式和格式上的一致性、标准化特点是应用文写作的规范要求,绝不是“八股”。应用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应用文具有固定的和惯用的体式和格式。从应用文文面格式处理上看,应用文格式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 《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格式》国家标准。另外,《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处理办法》和《党的机关应用文处理条例》分别对行政公文和党务公文做出了规定,从文种、行文规则、应用文用纸、应用文办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应用文正文的写作看,应用文的开头、主体、结尾具有惯用的方式,有各部分的习惯用语,各个文种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方式也有通常惯用的写作方法。例如,“通知”文种的写作,开头先写通知因由、再写通知事项,最后是结尾习惯用语;“请示”的写作,要写明请示理由、请示事项、结尾;“计划”的写作,在主体部分要写明目标、措施、步骤。应用文的模式化和程式化是适应应用文实用性的要求而形成的,简洁明了,有利于受众了解应用文的主要意图,不致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有利于公务处理,在实际应用文处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应用文写作的这一特点,应用文写作人员学习和掌握各个文种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能够更快地掌握应用文写作规律,提高公务处理效率。“照猫画虎”,进行仿写与模写是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

从写作过程上看,文学写作没有时间要求,比较自由宽松,而应用文制作处理上有比较严格的时间限制。文学写作没有什么时限性,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留下了不朽的艺术杰作。应用文的制发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应用文写作无论是向上级报送文件,还是向下级布置工作,通常都有完成的时限要求。应用文的写作时限与工作问题的解决紧密相连。例如,新闻稿的写作,时间和作品价值是紧密联系的。

区别及应用 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高职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相较于高职教育来说,应用型本科是我国教育催生的新的教学事物,在办学质量和招生方面,应用型本科还处于弱势地位,故许多应用型本科在改革创新教育模式的同时,仍然保留着原有的专科办学理念,尽管二者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和办学定位上存在着不同,但许多本科学校和专科学校之间还共享着学校师资和教学资源,因此,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许多联系,共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教学内涵区别分析

就许多国外办学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主要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三個层次,各层次人才规格不同,其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也存在许多的不同,尽管各教育层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分,但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并不存在优劣之分,二者各有特色。

首先,就人才类型来说,应用型本科将人才培养类型重点主要放在工程技术人才、建设人才、管理人才、生产人才的培养上,而高职教育则把重点放在职业技能培养上,主要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其次,就人才知识规格方面来说,应用型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生知识系统性的培养,学生知识涉及面大多都较为广泛,但不够深入。而高职教育则与之相反,高职教育在知识教育上较为单一,知识系统也不够全面,但较为注重学生知识涉及的深度。

再次,就素质规格来说,应用型本科学生自身定位较高,注重未来发展。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都较为实际,比较注重当前利益。

最后,就能力方面来说,应用型本科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在知识运用方面也比一般高职教育学校学生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高职教育学校学生由于知识摄取不够系统,动手能力也较为单一。因此,在从业方面,高职教育学校学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由上可见,高职教育学校多以培养技能性、实战型较强的人才,而应用型本科则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二者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存在着不同。这也就导致了应用型本科学生和高职教育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和从业方向的不同。但由于应用型本科是当前教育事业催生的新的教学体系,相较于高职教育,其办学历史较短,办学经验也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还得未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因此,应用型本科应在现有创新的基础上,继承以往传统的办学经验,处理好创新与继承之间的关系,在兼顾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好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渐适应当前社会教育发展要求,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教学课程分析

由于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学校在教学课程上存在着不同,尽管二者都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但其类型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首先,就学制和学历来说,应用型本科学校主要以四年制教育为主,学业结束后,由学校统一颁发本科学历证书,不需具备职业技能证书。而高等教育学校多以三年制教育为主,学业结束后,学校在颁发专科学历证书的同时,还颁发职业技能证书。

其次,就学科基础和哲学基础来说,应用型本科主要侧重于动脑和技术方面,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而高职教育则与之相反,他们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学科为主,较为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学校的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往往都比应用型本科学生强,但就学习能力进行比较,应用型本科学生则有着明显的优势。

最后,在课程上比较来说,两者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区分,高职教育一般都与许多大型企业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而应用型本科虽鼓励学生尽量多参与企业实践,但就整体而言,还是多以课堂教育为主,学生的课程也被划分为专业课和基础课两个部分,知识体系相对较为完整。

从课程分析上,我们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之间的区别,其实就是广度和深度的区别。在教育方向上,高职教育就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实用性为主,应用型本科虽然课堂较为系统完善,但学生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都跟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模式有着莫大的关联。如果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再只是一味的强调学生的技术培养或者是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就不能全面的发展,这对学生以后就业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

三、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教学区别和联系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进行分析,加深了我们对二者之间的了解和区分,这也为我国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国,应用型本科许多都是本专共存的模式,本科大多建立在专科的基础上,二者共享学校师资力量、实训基地、图书资源以校企合作,而由于高职教育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多学生工学交替,故高职教育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较为熟练,而应用型本科学生主要讲究社会服务,科研创新,学生精神层面相对较为丰富,虽然动手能力比高职教育学校学生稍微逊色,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广,学习能力强。而要想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高职教育和应用本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在继承以往好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将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之间进行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改革创新,在注重学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取长补短,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四、结束语

当今世界,是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世界需要新的教育发展观念,因此,要想更好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我们必须摒弃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的进行创新改革。作为新的高等教育体制,我们必须搞清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在继承以往高职教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找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道路,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衡. 集体行动与秩序生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邵波.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9.

[3]杨晓燕. 发展本科高职的理论与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4]严俊. 川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递接机制和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5]鲁武霞,李晓明.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价值[J]. 教育发展研究,2011,19:46-52.

自喷系统中报警阀组区别和应用 第7篇

在扑灭高层民用建筑初期火灾与灭火控火中, 自动喷水系统 (简称“自喷系统”) 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的自动扑救室内火灾的消防设施。报警阀是自喷系统的核心组件, 其作用是开启和关闭管道系统的水流, 同时传递控制信号到控制系统并启动水力警铃直接报警。报警阀根据条件分为湿式、干式、干湿式和雨淋式四种类型。湿式、干式、干湿式都属于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而雨淋式属于开式自动喷水系统。

1湿式报警阀系统

湿式报警阀组由湿式报警阀、水力警铃、压力开关、延时器、控制和检修阀、检验装置组成。其原理为:湿式报警阀适用于在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立管上安装, 靠阀瓣自身重量关闭, 将阀腔分为上下两部分, 并通过阀瓣上的球型止回阀自动调节。当某处发生火灾, 喷头打开喷水, 管中水压下降, 报警阀的上下腔发生较大压差, 阀瓣立即抬起, 打开水流通道供水灭火。同时水流也经圈上环形槽不断进入延迟器并很快充满后, 以一定的水压冲动水力警铃, 发出警声报警。同时由于警铃管水压升高, 使安装在延迟器后的压力开关电触点接通而形成电气报警, 向消防中心报警, 并启动消防水泵。湿式报警阀系统作用流程见图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以下简称“喷规”) 10.1.4条中规定:“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设有2个及以上报警阀组时, 报警阀组前宜设环形供水管道。”

喷规6.5.1条 (强条) 中规定:“每个报警阀组控制的最不利喷头处应设末端试水装置, 其他防火分区、楼层均应设直径25的试水阀。末端试水装置的和试水阀应便宜操作, 且应有足够排水能力的设施”。

2干式报警系统

干式报警阀组由干式报警阀、水力警铃、压力开关、加速器、控制和检修阀、检验装置、气压维护装置组成。其原理为:充气式报警阀适用于在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立管上安装, 阀体内安装有差动双盘阀板, 以其下圆盘关闭水, 阻止从干管进入喷水管网, 以上圆盘承受空气压缩空气, 保持干式阀处于关闭状态。以上圆盘的面积为下圆盘面积的8倍, 因此为了使上下差动阀板上的作用力平衡并使阀保持关闭状态, 闭式喷水管内的空气压力应大于水压的1/8, 并应使空气压力保持恒定。当闭式喷头开启时, 空气管内的压力骤降, 作用在差动阀板上圆盘上压力降低, 因此, 阀板被推起, 水通过报警阀进入喷水管网由喷头喷出, 同时水通过报警阀座上的环形槽进入信号设施进行报警。干式报警阀系统作用流程见图2。

加速器是干式报警阀的快速开启装置。干式系统管道内气体体积容量越大, 其气压降低速度越慢, 延缓了报警阀的启动, 因此, 在管网容积大于1 893L且充水时间超过1 min时, 报警阀组应装配加速器, 使消防水迅速进入配水管网。

3预作用报警阀系统

预作用报警阀组由湿式报警阀、雨淋阀、水力警铃、压力开关、控制和检修装阀、启动装置、检验装置、气压维护装置组成。

雨淋报警阀组由雨淋阀、水力警铃、压力开关、加速器、控制和检修阀、启动装置、检验装置。

预作用阀:一般是把雨淋阀出水口上端接配一套同规格的湿式报警阀组成一套预作用系统。

预作用工作系统的工作原理:未发生火灾时, 为防止管道和闭式喷头渗漏, 系统侧管路中充满低压压缩空气, 压力范围一般为0.1~0.25105Pa;火灾发生时, 安装在保护区的火灾探测器首先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火灾报警器在接到报警信号后发出指令信号, 打开雨淋阀, 使水压入管内, 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充水过程, 同时系统压力开关动作接通声光显示盒, 显示管网中以充水, 使系统转变为湿式系统。这时火灾继续发展, 闭式喷头破碎就打开喷水, 同时水力警铃报警。这种系统特别适用于不允许出现误喷的场所。预作用报警阀系统作用流程见图3。

雨淋阀:开式系统在未失火时充满了与进水管中相同压力的水。此时, 雨淋阀由于于传动系统中的水压作用而紧闭着。失火时, 火灾探测器接到火灾信号后, 通过传动阀自动释放掉传动管中有压力的水, 使传动系统中的水压骤然降低, 由于传动系统与进水管相连通的d=3mm的小孔阀来不及向传动系统中补水, 于是雨淋阀在进水管水压推动下自动开启, 自动向淋水管网中供水, 所有开式喷头、水幕管等一齐同时喷水灭火。

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需要安设延时器。延时器安装在报警阀和压力开关之间的罐式容器。当湿式报警阀因水源压力波动等短时开启时 (比如水锤) , 少量水进入延时器, 但不进入水力警铃和压力开关, 可以防止误报警。报警阀关闭时, 延时器底部节流孔可将水自动排空, 延时器前装设有过滤器。

4结论

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各部分特征见表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以报警阀组为中心自动喷水系统组成和运行流程。以及介绍湿式报警阀系统、干式报警阀系统和预作用报警阀系统的区别和应用范围。

关键词:自动喷水系统,湿式报警阀,干式报警阀,预作用报警阀

参考文献

[1]GB50084-200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

[2]姜湘山.建筑给水排水设计600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M].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院.

[4]核工业第二设计研究院.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第2册) 建筑给水排水 (第二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许江华.湿式报警阀组在超高层住宅中的应用探讨[J].给水排水, 2006, 32 (6) :113-114.

[6]黄秉政, 徐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给水排水, 2008, 34 (6) :124-126.

汉语羡余现象及与“赘余”的区别 第8篇

汉语羡余现象是指汉语中某些词汇成分或句法结构成分只有语言形式没有语义内容的成分或者重复表达意义的现象,这种成分就称为“羡余成分”。换句话说,就是语义内容和语言形式的不对称现象,语言形式大于语义内容,语言形式没有语义内容或是几个语言形式表达同一语义内容。

汉语词汇中有一类偏义词,偏义词中就有一个语素的语义萎缩了、消失了,变成了没有意义的羡余成分,如:

月亮、忘记、窗户

汉语中有许多两个语义一样的语素构成的联合式双音词,就表义来说,用其中一个就足够了,因此另一个就是羡余的。如:

伴侣、榜样、奔跑、美丽

有些非联合式的句法结构中,也有语义上的羡余成分,例如:

胜利凯旋、凯旋而归、大声喝彩、高声喧哗

“胜利”和“凯”的语义重复,“旋”和“归”同义,“喝彩”、“喧哗”本身已经包含了“声音大”的语义因素,再加上“大声”、“高声”,当然都是羡余成分。

汉语中这种和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或经济原则(the Principle of Economy)相对立的语言原则,就是在一定语境下有存在必要的羡余原则。

汉语的羡余现象在词汇、句法、篇章、语用等各个层面都大量存在。

我们用北京大学和国家语委的两个汉语语料库作一个统计分析,分析了不含羡余成分的“凯旋”和含有羡余成分的“凯旋而归、凯旋归来、胜利凯旋”之类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

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包括两个分库①,一个是古代汉语语料分库,一个是现代汉语语料分库。在古代汉语语料分库中共找到含“凯旋”的例句169句,其中不带羡余成分的例句158句,占94.5%;带羡余成分的例句11句,占6.5%,带羡余成分的例子指带“凯旋而归、凯旋归来、胜利凯旋”的句子。古代汉语中“凯旋”多用作谓语,11句带羡余成分的例句,最早的是明朝语料,仅4例,其他都是晚清或民国时期的。按一般汉语史的分期,晚清的语料已经不是典型的古代汉语了,《红楼梦》就是现代汉语早期白话的典型。因此结论是:古代汉语中几乎没有(或没有)有关“凯旋”的羡余现象。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分库中检索得到的含“凯旋”的例句有696句。因为数量过大,我们首先排除了诸如“凯旋门”、“凯旋公司”、“凯旋曲”等的专有名词。留下来的数量仍较大,在这些例子中,再选取了前200句作为样例来作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前200句中,排除专有名词等不合要求的例句,含“凯旋”的例句共97例,其中不带羡余成分的例句83句,占85.6%;带羡余成分的例句14句,占14.4%。结论是:现代汉语中在“凯旋”后带上“胜利”、“归(回)来”、“返回”、“而归”之类羡余成分做谓语的例句已经正式出现,比古代汉语的比例高了许多,但是跟单用“凯旋”做谓语的句子相比,比例并不高。

国家语委的现代汉语语料库②是一个标注语料库,我们对作“动词”的“凯旋”进行定向检索,同样排除了充当定语等其他成分的含动词“凯旋”的例子,留下作谓语的含动词“凯旋”的例子20句,其中不带羡余成分的例句14句,占70%,带有羡余成分的例子6句,占30%。结论是:现代汉语中在“凯旋”后带上“胜利”、“归(回)来”、“返回”、“而归”之类羡余成分做谓语的例句,跟单用“凯旋”做谓语的句子相比,比例占到三分之一。

古今汉语用例的对比非常清楚地显示了“凯旋”带上羡余成分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不但有“凯旋归来”这类跟双音节词的后一个成分同义的羡余成分的构造型式,而且有了“胜利凯旋”这类跟双音节词的前一个成分同义的羡余成分的构造型式。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越来越普遍,人们也越来越接受这类说法,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都派出救援队参加救灾,在各媒体发表的新闻中,“欢迎救灾队伍胜利凯旋”的说法已经相当普遍。

如果一个成分在语义上没有增添什么意义,在语用上却有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者增加了“抗干扰性”,增加了理解上的“明晰度”,或是增加了一些新的附加意义和情味,则称为“羡余”;如果一个成分在语义和语用上都无意义,则称为“赘余”,“赘余”是一种语病。

在分析语言错误时,我们可以归纳出多种错误类型,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指代不清、逻辑混乱等,都有一定形式标准可依,唯独赘余难以从形式入手。赘余、羡余之间难有明确的界限,共时状态会有争论,历时状态双方又有互相转化的态势,上文说的“凯旋”一组说法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例子。在此我们不妨套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来说明这种情况,认知语言学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所谓同一范畴的成员都是同等的说法是错误的,范畴成员的地位并不平等,处于中心或显著位置、最能代表范畴成员的就是该范畴的原型(prototype),原型也有不同种类,主要有典型原型(typical case prototype)、理想原型(ideal case prototype)等③。羡余可以构成一个语言现象范畴,在羡余这个范畴内,有典型的,也有非典型的,羡余现象从使用情况看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强制羡余和非强制羡余,前者羡余成分必须出现,否则形式上就为语言错误,后者则相反,羡余成分可以脱落使用。典型的羡余现象是强制性羡余,它已经作为语义表达的必须形式,词汇层面的羡余都是强制性的,因为经过词汇化,含有羡余成分的词语已经成词,可以进入词典,为大家所习惯使用,人们在使用时已经想不到它们含有不表义或重复表义的羡余成分,如“身体”,构成词的两个语素意义重复,互为羡余,而且它们都是粘着语素,必须强制性同现,只能说“身体健康”,“身健康”或“体健康”的说法都不对,这是羡余的一种理想原型。像“月亮、忘记、窗户”等偏义词,羡余成分能否脱落使用就要看具体语境了,但人们使用时不会察觉其中含有羡余成分,这类情况可以说是一种准典型原型。但词汇层面也有非强制性羡余的情况,词汇中加前后缀的派生词和重叠词的羡余语素就可以脱落使用,其典型性就有所降低。句法层面的羡余现象与词汇羡余相比大多是非典型原型,强制性羡余少,但也有典型的。赵元任先生《汉语结构各层次间形态与意义的脱节现象》中举的句法词例子就是典型原型,“以为”中的“为”意思是“是”,但本义已经枯竭,成为羡余成分,所以,应该说“我以为他是好人”,如果说:“我以他为好人”,这符合本来的句法规则,但这不是现代汉语,文体混杂,不符合现代表达习惯。与此相同的是“既然”、“虽然”,其中的“然”本意都是“这样”,我们对比下面两组例子:

a既然这样(如此),我们就不再说什么了。

a’既然,我们就不再说什么了。

b虽然这样(如此),我们还是原谅了他。

b’虽然,我们还是原谅了他。

典型原型和非典型原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泾渭分明的,同样一种羡余形式,在有的语境中羡余成分可以脱落使用,是非强制性羡余,但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又是强制性羡余,成为羡余现象的典型原型。以“推敲”为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它的解释是:后人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推敲”本身已经蕴含了“反复”,但在使用中就习惯再加上限于成分“反复”成为“反复推敲”,《现代汉语词典》在条目后的举例就有“反复推敲”。“反复”作为羡余成分就有两种情况:非强制性和强制性。我们在北京大学语料库中进行搜索,得到大量的例子,“推敲”前后多数没有附加羡余成分,附加“反复”、“再三”、“多次”等羡余成分的例子也不少,附加羡余成分的例子中有的可以脱落使用,语言形式仍然保持完整正确:

c徐光启花了一年多时间,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再三修改,终于把前六卷《几何原本》翻译完成。(《中华五千年》)

c’徐光启花了一年多时间,逐字逐句地推敲,再三修改,终于把前六卷《几何原本》翻译完成。

d几种方案都对,最后还是自己再三推敲选定。(1996《人民日报》)

d’几种方案都对,最后还是自己推敲选定。但也有的例子所附的羡余成分如果脱落,句子的合法性就有问题,或者干脆就是错句:

e十余位专家、学者、教授、高级教师反复推敲,十易其稿,历时一年乃成。(1995《人民日报》)

e’?十余位专家、学者、教授、高级教师推敲,十易其稿,历时一年乃成.

f她对每首乐曲都再三推敲,可谓先有情,后有艺。(1995《人民日报》)

f’?她对每首乐曲都推敲,可谓先有情,后有艺。

g用“酒胆”而不用“酒量”,用“天比”而不用“比天”,推敲再三,自不一般。(1993《人民日报》)

g’用“酒胆”而不用“酒量”,用“天比”而不用“比天”,推敲,自不一般。

h因此,反复推敲,拟订与选择最佳方案是十分重要的。(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h’因此,推敲,拟订与选择最佳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但一般来说,句法成分之间按照句法规则搭配在一起,搭配完全是开放的,只要语义相匹配、不违反搭配规则的句法成分都可以搭配在一起,如果出现羡余成分,特别是非强制性羡余成分,就有可能不太为人们接受,甚至有被认为是句法错误,像人们对“凯旋而归”正确与否的争论就是例子,这种羡余现象当然也是非理想原型。还有一些处在典型与非典型的中间状态,这就是那些即有人在采用或接受同时又有人反对和不接受的某种说法,经过历时过程,这些中间状态的说法可能进入典型原型,也可能退到非典型原型,甚至进入“赘余”。从羡余的典型性来看,现代汉语羡余现象的接受程度呈现出这样的状态:词汇羡余>句法羡余。我们认为,在羡余尤其是句法羡余的鉴别上是以人们接受程度为标准的,羡余接受度(acceptability)存在这样的渐进状态:

接受>基本接受>半接受>不接受

“接受”的是“理想原型”,“基本接受”的是“典型原型”,“半接受”是指在具体语境中可以勉强接受的边缘羡余现象,“不接受”部分就不是羡余,而是赘余或冗余,成为语病或句法错误。以前有研究将羡余划分为积极羡余与消极羡余两种, 这其实就是上述状态的两极,二分过于绝对,还有很多处于边缘状态的语言现象。这个渐进状态既可以体现在共时状态,也反映了历时过程。

我们还要排除一些语言现象,它们不在羡余的研究范围之内,或者说它们本身就不是羡余。首先是修辞上的重复,修辞上的重复表达的是修辞意义,往往是从篇上考虑的,主要是增强表达效果,不论何种形式的反复都不能纳入羡余。其次是个人习惯、某些场合或因为紧张、激动等情况出现的口头禅、套话、语气词等。最后是具有语法意义的重叠或形式动词等词语,它们的用与不用,语法意义不同,自然也不能算作羡余。

研究现代汉语的羡余现象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研究一种语言,尤其像汉语这样的分析性语言,首先应该描写充分,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解释充分。我们对汉语羡余现象的认识,远没有做到进行系统描写,还没有完全把汉语的本来面貌搞清楚。搞清汉语的本来面貌,这是一个语言学者的基本职责,弄清汉语羡余现象就是弄清汉语本来面貌研究的一部分。和任何语言一样,汉语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羡余现象也是汉语变化发展的一条线索,通过研究羡余现象,我们可能可以发现汉语某些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规律,可以为汉语本体的理论探讨和完善提供一个视角。从语言遵循的原则来看,省力原则或经济原则是其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则,羡余现象与省力原则是相矛盾的,那么为什么在汉语中还存在这样多的羡余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同时也非常有难度的理论问题。从理论上阐明汉语中“羡余现象”跟“经济性”相辅相成的机制原理,阐明“羡余现象”对于丰富完善的表达机制的补充作用,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目标。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中提出语言学的目标,第一步是“描写充分”;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家要努力做到“解释充分”。我们对汉语羡余现象的研究,也要在做到“描写充分”的基础上,尽力争取“解释充分”。系统描写,机制探讨,这就是我们研究的技术路线。

这项研究对于汉语教学和汉语信息处理有应用价值。当前的汉语研究,应用研究是一个热点,应用研究包括多个方面。适应今天信息时代的要求,解决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各种问题是一个亟待突破的课题。汉语羡余现象在中文信息处理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对机器识别汉语有什么帮助或阻碍?羡余现象对中文信息处理有什么意义?另一方面,汉语新词不断推出,羡余成分添加也是新词构成的一个方式,这对规范汉语有什么启示和帮助?此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处理羡余现象?如何利用羡余现象进行汉语教学?如何防止留学生汉语运用中出现羡余偏误?所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都建立在对汉语羡余现象有较为清楚地认识和揭示的基础上,所以本课题的研究能给实际语言学问题提供基础理论支撑与借鉴。

注释

1古代汉语语料分库,共有语料206375060字,现代汉语语料分库,共有语料632428846字。

2国家语委的现代汉语语料库共有语料20000000字。®GXako£f 2007 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by GeogaLakoff,45-46;北京:夕卜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区别及应用 第9篇

报告、请示是工作中使用较频的公文。由于两种公文都是报请性公文, 同时也都是上行文, 而且标题的构成和报送要求也相同, 所以使用时不免出现错误, 有的人甚至把两个文种和在一起使用, 写成“请示报告”。因此, 对这两种公文, 必须搞清楚它们的不同处。

(一) 性质不同。报告属于陈述性文件;请求是请示性文件。

(二) 时间不同。报告事前、事中、事后均可使用;请示必须事前行文, 待上级批准后, 才能处理工作中的问题。

(三) 含量不同。报告可以一文多事;而请示必须一文一事。

(四) 内容不同。工作报告所写的是取得的成绩, 存在的问题, 经验和教训, 提出下一步工作意见。情况报告要说清情况或问题的原委、性质和基本看法, 提出处理意见;请示开头要陈述请示的原因, 中间写请示事项, 结尾提出肯定要求。

(五) 要求不同。报告不要求上级复文;请示要求上级复文。

二、计划与规划

它们的不同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 从内容上看:

计划所定的任务比较单一;规划所定的比较全面, 它是带有原则性地展现某一工作生产的“蓝图”, 定方向、定规模、定远景, 富有理想性和鼓动性。

(二) 从时间上看:

计划的时间具体, 限期短, 要求严格, 有强烈的约束性;规划的时间较长, 要求不严格, 提出一个大轮廓, 带有长远性和战略性。

三、调查报告与总结

总结和调查报告同属商业行政应用文。它们无论是从反应的内容和所选的表达方式, 都极其相似, 特别是推广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和工作经验的总结, 更易混淆, 必须注意区分。

(一) 调查报告在写作中多用第三人称;

总结多用第一人称。

(二) 总结的目的在于把实践的客观事物上升到理性认识, 然后用以指导实践活动;

调查报告的目的在于用调查得来的具体材料说明问题, 反映情况, 揭露矛盾以及介绍经验等。

(三) 总结侧重于工作成绩和具体经验的介绍;

调查报告侧重反映或说明调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 它是不必介绍工作成绩和经验的。

(四) 总结立足于本人、本单位、本部门、本系统的具体问题, 涉及面窄;

调查报告可以推广典型经验, 又可以揭露问题, 涉及面广。

(五) 总结是工作、学习告一段落或结束后才写的;

调查报告不追求工作、学习的全过程, 不论是开始、中间、终了, 只要时间有利就可以写。

(六) 作用不同。

总结的作用在于指导下一步的工作开展, 实用性强;调查报告的作用在于反映情况, 发现问题、揭示规律、树立典型, 推动和指导各项工作, 现实性、政策性强。

(七) 写作步骤不同。

总结只要收集下材料, 稍加整理, 归类后就可以动笔写;调查报告必须要调查、要深入、要分析、要研究, 抓好第一手材料后, 才能动笔写。

(八) 写法不同。

1. 标题:

总结的标题由单位名称、期限和类别构成。 (如《商业局一九九六年工作总结》) 。

调查报告的标题由被调查单位和调查内容构成, 没有期限。

2. 开头:

总结的开头主要是概述工作的基本情况, 包括交代时间、背景、工作的基本条件, 工作的简要过程, 简明扼要地提出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其方法有四种:

(1) 叙述式; (2) 结论式; (3) 提问式; (4) 描写式。

调查报告的开头或概述调查的目的;或介绍全文的主要内容;或交代调查的时间、地点、经过;或指明调查的问题和结论。

3. 主体:

总结的主体要简要叙述作法、成绩和缺点, 详细分析经验和教训, 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调查报告的主体要以典型的事例和确凿的数据介绍对象本身, 介绍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揭示矛盾斗争的情况, 总结执行方针政策的成绩和问题。写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纵式法, 就是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第二种是横式法, 就是按几条重要经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4. 结尾:

总结的结尾主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采取的措施, 分条写出。

调查报告的结尾或是对所调查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强调, 深化认识;或预测未来, 明确方向;或表明态度, 旗帜更鲜明;或指出问题, 明辨是非, 提醒注意, 吸取教训, 弥补不足。

5. 具名

总结的单位名称若在标题中已写出, 就不再具名;若没写出, 就在正文的右下方写出。调查报告的具名在正文右下方, 写明调查单位的名称或调查人的姓名。

以上是容易混淆的应用文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它们许多不同处, 无疑这对我们的写作是极有益处的, 让我们在工作中正确地去使用, 为商业工作做出贡献。

摘要:商业应用文是从事商业工作人员经常使用的文体。但由于文种较多, 有的又相似, 容易搞混, 使用时易出现错误, 所以很有必要对易混的商业应用文进行比较, 弄清楚它们的不同处, 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长远性和战略性,理性认识,现实性,政策性

参考文献

[1]《应用文写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孙绍玲著

[2]《应用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马新国著

变压器与电阻分压器的区别与应用 第10篇

一、理想变压器和电阻分压器的变压原理

理想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规律,互感原理改变交流电压和交流电流的装置。理想变压器的种类很多,理论学习通常以一个原线圈、一个副线圈的理想变压器为例学习。理想变压器也可以有一个原线圈,有多个副线圈。理想变压器在工作中由于闭合铁芯的作用,穿过原线圈、副线圈的磁通量相等,磁通量的变化率△φ/△t也相等,因此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原线圈、副线圈两端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分别为E1=n1△φ/△t,E2=n2△φ/△t。由于原线圈、副线圈的电阻很小,原线圈、副线圈两端的电动势就等于原线圈、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因此,U1=E1,U2=E2,所以得到理想变压器的变压规律:U1/U2=n1/n2。由于理想变压器没有能量的损耗。所以,理想变压器输出功率等于输入功率。即P1=P2,且P1=U1I1,P2=U2I2。所以由U1I1=U2I2得到I1/I2=n1/n2。

电阻分压器是利用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原理来改变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的装置。遵循串联电路电阻的分压原理:串联电路中各电阻电压的大小分配跟电阻的大小成正比。电阻分压器是从总电阻分得的电压中,根据滑动触头的位置分得总电压的一部分电压,因此,分压器上输出的电压小于输入电压。

二、理想变压器和电阻分压器的区别

1.二者图形是有区别的,图1甲所示为理想变压器,有一组原线圈,有一组或两副组线圈;图1乙所示电阻分压器是电阻的分压连接。

2.工作原理不同:理想变压器是一种“电感性装置”,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而电阻分压器是一种“电阻性装置”,是根据电阻串联分压原理工作的。

3.改变电压的种类不同:理想变压器只能改变交变电压,不能改变直流电压;而电阻分压器既可改变交变电压,也可改变直流电压。

4.电压的调节范围不同:理想变压器可以使交流电压升高或降低;而电阻分压器不能使电压升高,只能使电压降低。

5.受负载影响不同:若在cd间、gh间分别接入负载电阻R0后,对于理想变压器,Ucd不随R0的变化而变化;而对于电阻分压器,Ugh随R0的增大而增大,随R0的减小而减小。

6.遵循规律不同:理想变压器工作时,穿过铁芯的磁通量是一定的,线圈两端的电压遵循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Uab=E1=n1=△φ/△t,Ucd=E2=n2;而电阻分压器工作时,回路电流为定值,遵循欧姆定律,Uef=IRef,Ugh=IRgh。

三、解题应用

【例】在如图2所示的甲、乙两电路中,当a、b两端与e、f两端分别加上110V的交流电压时,测得c、d间与g、h间的电压均为55V。若分别在c、d两端与g、h两端加上110V的交流电压,则a、b间与e、f间的电压分别为()。

A、220V,220V B、220V,110V

C、110V,110V D、220V,0

解析:当a、b两端接110V电压时,c、d间获得的电压为55V,说明c、d间线圈的匝数为原线圈a、b间匝数的一半;反过来,当c、d两端接110V电压时,由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知,a、b间电压应为220V。当e、f两端接110V电压时,g、h间电压为55V,说明g、h间电阻为e、f间电阻的一半;当g、h两端接110V电压时,其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

e、g间没有电流,e、g间电压为零,所以e、f间电压与g、h间电压相等,为110V,故B正确。

变压器是一种电感性仪器,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只能改变交流电压,不能改变直流电压;而电阻分压器是一种电阻性仪器,是根据电阻串联分压原理工作的,可以改变交流电压,也可以改变直流电压。

摘要:理想变压器和电阻分压器都能够改变电压,但二者有本质区别,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加以区分和应用。变压原理,理想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改变电压;电阻分压器是利用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原理改变电压。文章从理想变压器和电阻分压器的从工作原理、电路图、电压的调节范围、改变电压的种类、遵循的规律、受负载的影响等方面,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探讨。

区别及应用 第11篇

“五粮春”与“滨河九粮春”是否近似?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但对案件当事人五粮液公司和滨河公司而言,这个问题却很难找到答案——商标局在申请注册阶段和异议案件中认为不近似,商评委在异议复审案件中认为不近似;在异议复审案件行政诉讼一审、二审中,法院认为近似;在民事诉讼一审、二审案件中,法院却认为不近似。由此可见,关于两个商标是否近似判断,在不同的阶段和案件中,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则是本文关注和讨论的核心问题——商标标志近似与商标近似的区别和联系。在上篇中,笔者曾谈到商标近似的判断是商标实务中最常见也是最具争议的话题,而“五粮春”与“滨河九粮春”商标在不同阶段及案件中的近似判断结果则更让人觉得扑朔迷离。当然,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梳理和探究这些不同判断结论背后的原因,厘清商标标志近似与商标近似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进一步为商标实务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案例1:“滨河九粮春”商标异议复审及行政诉讼案

“滨河九粮春”商标的申请人为甘肃滨河食品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滨河公司)。在“五粮春”商标由五粮液公司在先核准注册的情况下,“滨河九粮春”商标在申请注册阶段直接得以初审公告,可见商标局在申请注册阶段的审查中认为二者不近似。就两商标标志本身的文字构成、读音、整体含义、外形而言,不近似的判断结论完全符合审查标准。

在“滨河九粮春”商标得以初审公告后,五粮液公司及时提出了异议申请,商标局经审理后仍认为两商标未构成近似。五粮液公司随后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异议复审申请,商评委经审理后认为两商标“在文字构成、呼叫及含义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别,即使考虑‘五粮春于‘滨河九粮春商标申请日前在酒商品上已具有一定知名度,两商标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于市场并存,消费者亦可区分,不易造成混淆误认,故未构成近似商标。”

五粮液公司仍然不服,遂向北京一中院启动行政诉讼程序,滨河公司在一审程序中提交了其“滨河九粮春”系列白酒产品实际销售和广告宣传的证据材料。北京一中院经审理后认为,“滨河九粮春”商标中的“滨河”易被相关公众理解为对“九粮春”的修饰语,因此两商标主要仅有“五”和“九”的区别,若共同使用在酒类商品上,易使相关公众产生混淆;此外,五粮液公司“五粮春”在酒类商品上具有较高知名度,故“滨河九粮春”商标的申请注册易加深相关公众混淆的可能,基于上述原因认定两商标构成近似。针对滨河公司提供的滨河九粮春系列产品实际销售和广告宣传的证据材料,一审法院认为该部分证据系其企业所获荣誉,与“滨河九粮春”的具体使用无关,另外部分证据所指向的是其“滨河”商标,而并非“滨河九粮春”商标,因此不足以证明“滨河九粮春”经过大量使用已具备较高知名度,并建立起相应固定份额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从而足以与“五粮春”相区分。

一审判决后,商评委和滨河公司皆不服,向北京高院提出上诉。北京高院经审理后维持了一审判决。北京高院认为:“五粮液公司提交的证据能够证明其‘五粮春商标经过使用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而‘滨河九粮春商标虽然与‘五粮春文字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基于‘五粮春商标的知名度,‘滨河九粮春商标容易被相关公众理解为与五粮液公司及其‘五粮春商标有关联的系列商标。虽然滨河公司在白酒类商品上的‘滨河商标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其在案证据并不足以证明‘滨河九粮春经过使用能够与‘五粮春相区分。”并据此维持一审判决,最终认定两商标构成近似。

在商标标志近似与商标近似的区别及联系(上篇)中,我们已经谈到商标标志近似并不等同于商标近似,商标近似还需考虑是否容易混淆误认。在不同阶段,影响审查员及法官判断商标近似的因素也并不相同。商标申请注册阶段的近似审查,实际上主要是对商标标志是否近似的审查。在商标驳回复审阶段,商标标志本身是否近似只是判断商标是否近似的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其他可参考的因素还包括申请商标的实际使用情况、相关公众的注意力、申请人申请商标的主观因素等。

在上述案件中,我们看到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在判断“五粮春”与“滨河九粮春”是否近似时,不但对比了商标标志本身的近似程度,而且进一步考虑了引证商标知名度、被异议商标实际使用情况等因素。那么在异议、异议复审或者无效宣告案件中,商标近似判断又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影响程度如何?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依然从审查员和法官的视角进行分析,就本案涉及的异议、异议复审程序而言,审查员的审查场景已经与商标申请注册阶段、驳回复审阶段不同。审查员面对的不再只是单纯的商标标志本身,同时还包括了异议人、答辩人(即商标申请人)的异议理由书以及证据材料。而且,与驳回复审案件由单方当事人启动不同的是,异议、异议复审及无效宣告案件,一般都会涉及双方当事人。

另外,我们还需要分析《商标法》设立异议制度的目的——商标局对商标申请注册审查通过的商标,以及经商评委审查驳回复审通过的商标,采取发布《初审公告》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其目的在于让社会公众监督商标局公正、公开地进行商标确权。在三个月的公示期内,在先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若认为该商标与其在先商标近似,或认为该商标有抢注、侵犯在先权利等情况,均可以通过异议制度提出权利主张,阻止初审商标成功核准注册。而无效宣告制度的设立目的与异议大体一致,区别在于无效宣告是针对系争商标已核准注册后的救济途径。

既然是公开征求意见,自然应当考虑双方因素。对于在先权利人一方,即启动异议申请或者无效宣告申请一方而言,要力争商标局、商评委认定被申请商标与其引证商标构成近似从而阻止其核准注册,首先应当清楚,判断商标是否近似的终极目的在于避免混淆,因此能够影响审查人员认定构成混淆的因素,正是在先权利人的理由书及证据材料围绕的焦点。综合来看,笔者认为影响审查人员判定混淆与否的因素主要包括商标标志本身的近似程度、商品的关联程度、引证商标的显著性、引证商标的知名度、相关公众的注意力、申请人申请商标的主观因素等。当然,审查人员对上述所有因素进行全盘考虑并不现实,在大多数案件中,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因素的组合,就足以决定混淆与否的判断结果。

因此,在先权利人除描述两商标标志本身的近似程度外,还应该以《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为基础,充分阐述商品本身的关联程度。接下来,引证商标的显著性的阐述亦非常重要,显著性又可以叫独创性,是指“能够起到区别作用的特性的强弱”,一般来说,臆造性标志的显著性强于随意性标志,随意性标志的显著性强于暗示性标志及描述性标志,显著性越强的标志,在近似判断中受到保护的力度就会越大。另外,异议和无效宣告在程序设计上是让利益相对方来证明权利冲突以及混淆可能性的存在,因此在先权利人还应该充分举证证明其引证商标的知名度,知名度越高的商标,消费者越可能熟知,这种条件下,相关公众产生混淆的可能性就更大。最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先权利人应该充分挖掘答辩人(即商标申请人)的主观意图,若答辩人主观意图不善,则能够进一步加大判定为近似商标的可能性。

再来到答辩人一方,在异议或无效宣告案件中,其目的应在于证明如何不会混淆,当然这种不会混淆的证明要求会高于驳回复审案件。而不混淆不仅是要求商标标志本身不构成近似,甚至可以说,商标标志不近似并不当然等同于不产生混淆的可能性。比如在上述案例中,二审法院认为,即使“‘滨河九粮春商标与‘五粮液商标标志本身有一定区别,但基于引证商标‘五粮春的知名度,仍判定两商标容易使相关公众混淆。”同时,二审法院还对“滨河九粮春”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评述。由此看来,答辩人除了充分阐述商标标志本身不构成近似从而不会导致混淆之外,其对系争商标的实际使用情况也能够对商标近似判断造成影响,但应注意商标实际使用情况不但需要以善意为基础,而且还要求达到“经过广泛使用、宣传,形成稳定的市场消费群体”的程度,才可能不会造成混淆、误认。

综上,在异议、无效宣告案件中,商标局、商评委及法院会结合商标标志本身的近似程度、在先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商品关联程度、相关公众的注意力程度、申请人的主观意图、系争商标的实际使用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商标是否构成近似。鉴于此类案件一般有双方当事人参与,因此审查人员会结合双方的理由及证据材料来审查两商标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对混淆可能性的要求程度相对会比驳回复审案件更高,同时商标标志的近似程度对判断近似的影响力进一步降低。

上述案例1中,在经过商标局、商评委、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四次审理后,“五粮春”与“滨河九粮春”商标以判定为近似告终。按常理来说,在上述事实的基础上,若滨河公司在实际中使用“滨河九粮春”商标,自然容易被认定为与“五粮春”商标近似而构成侵权。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案例2:“滨河九粮春”商标侵权案

针对滨河公司在实际生产、销售白酒的过程中使用“滨河九粮春”商标的行为,五粮液公司于2012年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五粮液公司认为滨河公司在白酒商品上使用的“滨河九粮春”商标与其“五粮春”商标构成近似,其行为已构成对“五粮春”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犯,遂请求法院判令其停止侵权,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六千万元,同时在《中国知识产权报》登载声明以消除影响。北京一中院经审理后认为:“鉴于五粮液公司提交的证据可以证明其‘五粮春商标经过长期使用已具有很高知名度,故虽然被诉侵权商品中所使用的‘滨河九粮春与‘五粮春注册商标较为近似,但‘五粮春商标所具有的知名度使得酒类商品的相关公众在看到被诉侵权商品上的上述标志时,虽通常会联想到五粮液公司,却通常并不会认为被诉侵权商品系由五粮液公司生产或与五粮液公司具有特定联系。据此,被诉侵权商品上对于‘滨河九粮春商标的使用并不会使相关公众产生混淆误认,该商标与五粮液公司‘五粮春商标并未构成近似商标。五粮液公司主张被诉侵权商品侵犯‘五粮春商标专用权的主张不能成立。”五粮液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北京高院经审理后认为:“原审判决在综合考虑了五粮液公司主张保护的商标标志、知名度和显著性、被诉侵权商标使用情况等因素的情况下,得出相关公众不足以产生混淆误认也就不足以认定商标近似的结论,具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并无不当。”并据此维持了一审判决。

看到这一结果,大家多少会觉得诧异。既然商标行政确权案件中曾认定两个商标构成近似,为何商标民事侵权案件中又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其实,尽管两种程序都是对商标近似与否的判断,但适用的法律规定却不尽相同。商标行政确权案件中对近似的判断是基于《商标法》第三十条,而商标民事侵权案件中对近似的判断是依据《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三十条属于“商标注册的审查和核准”章节,其目的在于保护在先权利,而在先的近似商标则属于在先权利的一种。第五十七条属于“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章节,其目的在于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另外,第三十条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混淆是认定商标近似的必要条件,但在实践的商标行政确权案件中早已形成了统一的认识标准。而第五十七条则明确规定近似商标构成侵权必须考虑混淆可能性,这不但确立了混淆原则在商标侵权认定中的关键地位,而且也说明近似的认定和混淆的判断是独立的两个方面。实际上,商标侵权认定更加注重具体使用环境下的相关公众是否会误认误购,而商标授权确权的认定通常都是在相对抽象的前提下对各种可能的使用状况进行预设或构拟,两者存在非常密切的不即不离的互动关系。【黄晖:《商标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113页】

那么在商标民事侵权案件中,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商标近似判断的结果,北京高院在上述案例2的审理中进行了阐述,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的商标近似,在判断时需要考虑商标标志的近似性、在先商标的知名度和显著性、在后商标使用人的主观意图等因素,以是否足以导致相关公众混淆误认作为判断标准。也就是说,在商标民事侵权案件中,人民法院认定商标近似时除了考虑商标标志的近似程度之外,还会结合在先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在先商标的实际使用情况、商标使用人的主观意图、相关公众的注意力程度等因素来综合判定。同时,鉴于这种判断是以双方实际使用为基础的,这个时候的判断更接近于市场实际相关公众的角度,因此对混淆可能性的要求程度会相对更高。

但是,如果结合上述考虑因素来看,案例2中的“滨河九粮春”应该与“五粮春”商标判定为近似更为合理。但法院为何最终会做出不近似的判断,根本原因在于本案中一、二审法院对混淆与联想的认识。在此我们有必要对混淆与联想进行界定。混淆可能性是商标构成侵权的必备要素,这一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如果按混淆发生的直接程度,混淆可以分为直接混淆和间接混淆,直接混淆是指相关公众对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直接产生误认,而间接混淆是指相关公众对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并不会产生误认,但却会认为两者之间有关联关系或其他关系。而联想则是更弱于间接混淆的一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联想更多出现于驰名商标反淡化理论中。我们可以将联想理解为:在看到被诉侵权上商品上使用的商标时,相关公众虽能联想到在先的知名商标,但却能够清晰认识到两件商标所对应商品或服务的来源提供者没有任何关系,不会产生混淆误认。在案例2中,一、二审法院皆认为:正是基于“五粮春”商标具有很高知名度,才会使得相关公众在看到被诉侵权商品上的“滨河九粮春”商标时,仅会产生联想,却不会发生混淆。

那另外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法院的上述观点是否会否定在先商标知名程度对商标近似判断的影响?笔者认为并非如此。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商标知名程度越高,商标所标示的商品或服务为相关公众认可的程度就越高,同时也表明商标权利人为此付出的成本越多,相应地,商标所承载的商誉和利益也就越高,被他人仿冒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受保护的范围也就越广,商标相比对更容易判为近似。【苏光春,耿静.《近似商标的判定研究——以红河案为视角》】但在本案中,我们表面看到一个相反的结论,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都认为,商标知名度越高,发生的混淆可能性越小。但是,没有混淆可能性,并不代表没有联想可能性,更不代表不构成侵权。在本案中,法院即认为,虽然被诉侵权商品上的商标使用行为不会使相关公众产生混淆误认,但并不意味着该使用行为未违反商标法其他规定。滨河公司在被诉侵权商品上使用‘滨河九粮春商标的行为显然具有利用五粮液公司‘五粮春商标知名度的意图,违反了商标法的相关规定,但鉴于五粮液公司并未主张该使用行为违反了商标法的其他相关规定,故对此无法予以评述。因此,法院的观点是,滨河公司在本案中的行为不应该用商标近似导致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条款进行规制,而应该用商标法的其他条款(如驰名商标条款)予以规制。其实在根本上讲,法院的观点是一种更强的保护,而非直接否定在先商标知名程度对商标近似判断的影响。

最后,我们还可以分析下在商标民事侵权案件中影响近似判断的另一重要因素:被诉侵权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最高人民法院曾在最高院法发 [2011]18号意见中明确指出:“认定商标近似还应根据两者的实际使用状况、使用历史、相关公众的认知状态、使用者的主观状态等因素综合判定”。因此,被诉侵权方使用商标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民事侵权案件中判断商标近似重要的参考因素。尽管司法精神允许和鼓励市场主体通过实际使用商标来形成其与在先商标权的可区别性,但这种鼓励首先应当以“善意使用”为前提条件,也就是应在主观上评价被诉侵权方是否有借用他人商誉、混淆误导公众的意图,在客观上考虑是否存在复制、模仿在先商标以及借用在先商标知名度的行为。如果不考虑主观意图而一味认可实际使用情况已经形成稳定的市场,可能会使这种允许和鼓励成为违法行为合法化的工具。其实在上述案例2之外,涉案人滨河公司还同时出品滨河九粮液、滨河九粮神、滨河九粮醇等系列白酒,而粮神、粮春、粮神、粮醇系列产品明显是五粮液公司所独创并通过长期的市场经营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品牌组合,这种品牌组合也已经为广大消费者及相关公众所熟知。而作为同行的滨河公司而言,对上述实际情况不可能不知晓,而且通过滨河公司的出品的部分产品来看,其实际中确实存在淡化“滨河”二字而突出使用“九粮液”、“九粮春”、“九粮醇”等标志的情况。因此笔者以为,滨河公司申请注册滨河九粮液、滨河九粮春、滨河九粮神等商标以及推出相关产品的一系列连贯性行为难言善意,案例2虽然没有直接判定滨河公司构成侵犯商标专用权,但仍然认为其行为“显然具有利用五粮液公司‘五粮春商标知名度的意图,违反了商标法的相关规定”,因此其行为仍应予以制止,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了被诉侵权行为人的主观意图。

几种易混淆中药的分类及区别 第12篇

1药名相似

1.1肉豆蔻、红豆蔻、白豆蔻与草豆蔻肉豆蔻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干燥种仁, 温中行气, 涩肠止泻。红豆蔻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实, 燥湿散寒, 醒脾消食。白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化湿行气, 温中止呕, 开胃消食。草豆蔻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 燥湿健脾, 温胃止呕。

1.2山茱萸与吴茱萸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气微, 味酸、涩, 性微温, 补益肝肾, 涩精固脱。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气辛, 味苦, 性热, 有小毒, 散寒止痛, 温中止呕, 助阳止泻。

1.3刺蒺藜与潼蒺藜刺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和大花蒺藜的果实;性平味苦;平肝, 解郁, 祛风明目。潼蒺藜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或华黄芪的种子, 又名沙苑子;味甘性温;补肝益肾、固精明目。

2外形相近

2.1五加皮与地骨皮五加皮呈不规则卷筒状, 外表面灰褐色;内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 有细纵纹;体轻, 质脆, 易折断;气微香, 味微辣而苦。地骨皮呈筒状或槽状, 外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 易成鳞片状剥落, 内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 较平坦, 有细纵纹;体轻, 质脆, 易折断;气微, 味微甘而后苦。

2.2白薇与徐长卿白薇干燥根茎呈类圆柱形, 略横向弯曲, 呈结节状;表面灰棕色至棕色;质坚脆, 易折断, 断面略平坦, 类白色, 折断时有粉飞出;皮部发达, 木部很小, 仅占直径的1/3;气微弱, 味苦。徐长卿根茎呈不规则柱状, 有盘节;有的顶端带有残茎, 细圆柱形, 断面中空;根茎节处周围生多数根;根呈细长圆柱形, 表面淡黄白色至淡棕黄色, 并有纤细的须根;质脆, 易折断, 断面粉性, 木部细小;气香, 味微辛凉。

2.3鸡血藤与大血藤鸡血藤呈扁圆柱形, 直径2~7cm, 表面灰棕色, 质坚硬, 折断面呈不整齐的裂片状;切面木部红棕色或棕色, 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 呈红棕色至黑棕色, 并与木部相间排列成3~10个偏心性半圆形或圆形环;髓小, 偏于一侧;以树脂状分泌物多者为佳。大血藤呈圆柱形, 直径1~3cm, 表面灰棕色, 粗糙质硬, 体轻, 折断面裂片状;横断面皮部红棕色, 有六处向木部内嵌;木部黄白色, 有多数细孔状导管及红棕色放射状排列射线;以条匀, 粗如拇指者为佳。

3功效相近

3.1独活与羌活独活祛风胜湿, 散寒止痛, 主治腰以下风寒湿痹及少阴伏风头痛。羌活散风寒湿, 止痛, 主治感冒风寒, 头痛无汗, 风寒湿痹, 项强筋急, 善治上半身疼痛, 外用治白癜风、斑秃。

3.2大蓟与小蓟大蓟与小蓟, 均性凉, 归心、肝经, 能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痈, 治血热妄行之诸出血证及热毒疮痈。大蓟凉血止血力较强, 多用于吐血、咯血及崩漏等。小蓟则药力较弱, 但兼能利尿, 多用于尿血、血淋。

3.3三棱与莪术三棱与莪术功效均为破血行气, 消积止痛。三棱用于症瘕痞块, 瘀血经闭, 食积胀痛。莪术用于行气解郁, 破瘀止痛, 心腹胀痛, 症瘕积聚, 宿食不消。三棱破血能力较强, 莪术长于破气。

4同种药物炮制方法不同

4.1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竹沥半夏清半夏是生半夏用白矾为辅料炮制而得, 每100kg半夏, 用白矾20kg;长于清风痰, 化饮, 散胸痞, 降逆止呕。姜半夏是生半夏用生姜、白矾为辅料炮制而得, 每100kg半夏, 用生姜25kg, 白矾12.5kg;长于和胃止呕, 祛寒痰镇咳。法半夏是生半夏用甘草、生石灰为辅料炮制而得, 每100kg半夏, 用甘草15kg, 生石灰10kg;长于祛痰止咳、除湿浊。竹沥半夏为清半夏用鲜竹沥淋洒拌匀, 待竹沥被吸尽后晒干;长于清热化痰止咳。

4.2生南星、制南星、胆南星生南星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南星的块茎, 洗净晒干即为生南星。常作为外用药, 具有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 治疗痈疽瘰疬、痰核肿痛。制南星是生南星经白矾水浸泡, 再与生姜共煮, 切片晒干;性温, 味辛、苦,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 治疗顽痰咳嗽, 胸膈胀闷以及风痰眩晕, 口眼歪斜, 癫痫。胆南星是制南星或生天南星的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加工而成, 性凉, 味苦, 清热化痰、息风定惊, 治疗痰热惊风抽搐、癫狂及痰热咳嗽。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