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飞扬在路上(精选8篇)
青春飞扬在路上 第1篇
这种想法嘎止于初一那年的一次离家出走。当我成功的从家里落荒而逃一个人在街道漫无目的地走了很久。才发现口袋里根本没有一分钱。正至冬天,冷风吹得我直哆嗦,肚子饿得受不了。最后,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调转回头。
我咬咬牙,只有一个念头:打死我也不回家。
当家人轻易的从朋友家里把我找出来时,就已经证明,离开了家人与朋友,力量弱小的我根本什么也不是。
后来我逐渐成长,我开始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大多数青春期的人一样,我希望有一天可以背上行囊,踏上陌生的沃土,去远方流浪。
高一结束后,我利用仅有的一个多月假期打了一份暑假工,赚了我人生中第一笔工资。餐饮部服务员是个十分辛苦的工作,但那段时间,我充满了热情与活力,因为我在用自己的力量做我想做的事。有梦想,有期待!
还没来得及反应,忙碌的一个月已经过去,我匆匆道别同事却又迎来了高二的另一转折点。我知道时间总是流逝得那么快,快到我来不及追悔或回味,我收拾好心情不断努力地向前奔跑。
现在的风吹过,空气中带有温暖的气息,我静静的看着窗外树叶的摆动,偶尔也会出出神,然后写下一些零碎的文字。我记得一本书上说过:“青春,是与七个自己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强,一个柔软,最后那个正在成长。”我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被我放在书架上的盒子里,我也偶尔写稿挣钱,只希望有一天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远方看最美的风景,漫无目的地流浪,我想那代表我的倔强和冒险。
我始终坚持用这样的时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结果不重要,努力的过程是充实。
走在青春路上 第2篇
演讲者:刘秋苗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走在青春路上》
当清晨的一缕阳光照亮了我们惺忪的睡眼,当午后的一丝细雨洒进了我们尘封的心灵,当夜幕上斑斓的星光点缀着我们构画的明天,这时候,我们幸福地感受到自己手持青春的特权,走在青春的路上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走在青春的路上,我们一路成长。
走在青春的路上,我们一路砥砺。有过考试的焦虑,有过情感的烦恼,在日记中翻阅着一簇簇秘密,一点点回忆。我们信誓旦旦地说要好好学习,成绩却不尽人意,我们不是太笨,而是不够努力。课堂上,人心两地,课后,忘却学习。亲爱的朋友,千万别忘了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是开在春天里的花,在幻想中接受风雨的洗礼,品读着春天的风味。然而,亲爱的朋友,我劝告你一句,再美丽的鲜花也无法在春天里结出香甜的果子,惟能将它冷藏于心底,作为一份美好的回忆。走在青春的路上,我们一路共享。
青春,在路上 第3篇
在这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到底是成长给予了青春更多铭心刻骨的诠释,还是青春辜负了成长中的年少轻狂?
还记得你在最清纯的时光里做的那些事吗?是否曾为了一点小小的矛盾和别人发生了冲突,因为不服输而争得面红耳赤?是否因为家长严厉的斥责和不休的唠叨而不耐烦,与家长针锋相对?是否曾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五年前,渺小的我们,在扬帆起航的青春之舟里,背着梦想,驶上了一条只能前进不许后退的人生道路。
青春路上的奔波,耗费了我们太多的体力和精力,身体的疲倦使我们不得不放慢前进的步伐。也许这时,我们会发现周围的风景是如此的美丽迷人,可惜忙着追赶梦想的我们已经错过了之前一路上的風景,错失了与站在风景处的人儿相识的机会。
不过说到底,要追求某些东西就必须放弃另一些东西,就像选择了追赶梦想而放弃了欣赏美景的机会。在你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有的东西,包括人与事物,就都已经与我们擦肩而过,无再见之缘了。
我们也许会只顾着拼命追赶梦想,而忘记了欣赏沿途的美景,也顾不上认识途中所遇到的人便匆匆告别。就算有一天,我们终于到达了那个青春梦想的目的地,可也已经失去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应该有很多要好的朋友,一两个人生知己,和亲密无间的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孤独的我们在赶路的途中忘记了青春的初衷……
抑或,我们并没有单凭着一腔热血奋力奔跑在这青春追梦的路上,而是选择了和一帮朋友结伴而行。一路上,无论风雨还是晴朗,我们一起同甘共苦。
一路青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事情,留下了许多的回忆,让我们一生珍藏与回味。
青春如同烈酒——烈酒入口时辛辣刺激,入口后香味醇厚。青春开始时,兴奋,充满活力,不畏一切向前走,相信着“条条大路通罗马”;到青春结束时,只剩下了回忆,无论辛酸苦累。但无论如何,这些都值得珍藏回味。
青春似火,年华流逝。愿美好的风景与我们一路同行。
——向青春致敬。
青春路上无悔的誓言 第4篇
我叫卫孔, 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1996年7月, 我从琼州大学中文系毕业, 就毅然踏上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征程。从教1 3 年, 12年担任班主任工作, 12年的语文科组长。这13年来, 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 扎根农村, 守望农村, 无怨无悔, 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事业。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或先进班主任、镇先进教师、市优秀班主任。辅导的学生在“中华第七届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等各级比赛中获不同奖项。撰写的教学论文、案例分获国家级、省级、市级不同奖项。时有作品在在三亚晨报上发表、在三亚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参加省市征文常获奖并有作品入选书籍。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是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必备条件。我时刻牢记陶行知的“爱满天下”的教诲, 把爱都倾注在这些可爱的农村孩子的身上, 倾注在教育事业上。我从关心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做起, 了解他们的生活, 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及时的帮助, 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改变他们。使他们有了敢于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2000届毕业的李代专同学是个懂事的孩子, 家庭贫困, 兄弟姐妹多, 便萌生了退学不愿参加中招考试的念头。了解这一情况后, 我及时找李代专谈话, 稳定了他的情绪, 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他垫付费用, 从而使他能够顺利参加中招考试。13年来, 在教育教学中, 我孜孜不倦地跋涉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征途上, 一路艰辛, 一路踏歌。一周1 2节课, 备课、上课、改作文、辅导、带班活动, 可谓是一丝不苟。在教学中, 努力钻研教育教学, 既教书又育人, 热爱学生, 用关爱、微笑、宽容为学生成长架桥铺路, 尤其注意全局的把握, 在辅导好优生的同时, 我也不放弃一个差生。
在教育战线上, 我也许只是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 但既然是颗螺丝钉, 那就应该永远坚守在岗位上,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1 3 年的教育教学生涯, 只是我献身教育事业的开始, 如果说还有一点点成绩的话, 我只能说, 那是上级领导对我的肯定和鼓励, 没有豪言壮语, 只有默默奉献, 我将在这条道路上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献身农村教育事业, 做一个农村中学的守望者。
青春在路上散文 第5篇
忙里偷闲,与十岁的女儿小方语一起去看了一场3D电影。妻子说,看完之后就随便在哪里吃个饭。却不想,走进了那条繁华的街道,即素有南昌城的晴雨表之称的步行街。走着走着,竟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曾几何时,我来过。
记得自己还年青,听说中山路如家乡的“小香港”一般热闹,商铺林立,人群如织。于是,在诱惑下,我这个一直被“圈养”了的家伙也学着女孩儿一般去赶集了。街市上的商品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尽是些“品牌货”,如佐丹奴、以纯等等。最有趣的事,莫过于自己愣头愣脑地走进了一家“七牌”西服店。那店显得豪华大气,一席宽而长的红地毯从门外直延伸至店内。
“我们走吧。”一同去的小辉注意到了老板娘鄙视的眼神,拉了拉我小声道。
“不,我看看。”我一个劲地好奇于好看的服装,并没有注意别的。
“随便看。”一位服务员看到了小辉的窘迫,笑着道。
“走,”小辉又拉了一下我,“我们去吃好口福’。”
“好口福?”我疑惑地望着小辉。
“去了就知道。”小辉一边拉我一边说着,出门的那一刻,小辉重重地出了口气。
“怎么了,走累了?”我关心地道。
“哦,”小辉噗嗤一笑,“人都会让你气死。”
听着他的话,我一头雾水,正想问,却被他带到了一处装潢精致的地下室。里面人来人往,一片喧闹,但却有序:站着的选菜品或是粥、油炸、汤、果汁之类的,坐着的享受着自己的美食。小辉买了牌子,然后又叫我去拿托盘、筷子、勺子。当然,我觉得这一切都十分得新鲜,等坐下来的`时候,我又忙问道:“哎,小辉,我们刚刚去看的那个店铺,好像空荡荡的,没人。”
“我的哥哥,”小辉又噗嗤一笑,“那是专供富贵身份人逛的店。人家看到你穷酸相,接都不接待。”
“哦,贵到什么程度?”我追问道。
“少说一件也得三四千吧,有的上万。”小辉道:“我的哥哥,你啊,纯得好可爱。”
“啊,”我吐了吐舌头,这才感觉到尴尬,“我一个月才几百块钱的薪水!”
这之后,我变得谨慎起来,不再随意了,生怕被人的口水给淹没了。因为,自己确实是个穷小子。不过,同样的事却也发生了。
“我们去自在轩’吧。”云说。
“不,”我迟疑了一下,摸了摸囊中羞涩的口袋,心里想着那儿的消费,“还是随便走走吧。”
依然是中山路,我们从东走到西,又从西走到东。然,云总是在一家真丝女装店内徘徊,手捧着只有几两重的一件衣服,左看右看,嚷着要我帮她选颜色。
“这衣服多少钱一件?”我小声地问云。
“不知道。”云笑了笑,“问一下服务员,应该要上千吧,上次我替我妈妈买时还二千呢。”
我不再说什么了,感觉到自己如当初的小辉一样的窘态,也总感觉到有几十双眼睛正斜睨地看着我,仿佛透过了我朴素的衣着,看见了我贴身口袋内的碎钱,浑身不自在。倒是云左试一件又试一件,我知道她穿得都很漂亮,可我故意都说不好看。后来,她看出了端倪,与我不欢而散。
再后来,妻子倒不在乎我的穷,还特意在一个叫远东羊毛衫的店内为我买了一件上好的羊毛衫。一次偶然的机会,阿迪达斯的服务员向我推销一件纯绵的T恤衫,又说是开店优惠,只要三十八块钱。当我开心地拿着衣服给妻子看时,妻子笑着道:“这是一件差的,穿后会起球球。”之后,果真应验了妻的话,穿后起了球。
哎,自己本就一工薪蚁族,想着结婚十几年了,也没买什么贵重的东西送给妻子,于是内疚点地对女儿道:“方语,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喜欢的,爸爸帮你买。”
“不,”小方语懂事一般地摇了头,“这里的东西都好贵的。”
我看着十岁的女儿,直感觉到喉咙里干涩涩的,一时竟无语。这时,一旁卖皮带的小商贩向我们推销。我道:“那儿的皮带,好漂亮,我们去看看。”我选了一条黑色的,不贵,十块钱。我把皮带系在腰上,顿感身子骨挺直了些。于是,带着小方语走进了“好口福”。
当我们父女俩离开的时候,已是华灯初上,我特意回望了一下中山路。一阵风来,忽然感觉到自己身处天河,街灯亮了一盏又一盏,流连其中的人,个个都春光灿烂,青春俊秀。脑海里闪过一句话
青春的诗行,在路上 第6篇
青涩的青春岁月里,我们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动。幼时、儿时、少年时……一个个透明的日子,永远像一块块透明湛蓝的宝石,凝缩着每一滴欢笑的泪水,映现着笑脸上那每一抹的纯真,洁白的纸上涂上了梦想的色彩,也记录下我们青春的足迹……青春年少的我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在求学的路上不知疲倦地汲取知识的养料。老师说,书是世界的一个窗口,人们就是通过这许许多多的窗口认识世界的;书就是一艘船,它载着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于是我们便把青春与XYZ交流,将奋斗写进字里行间。演讲台上有我们的激情飞扬,运动场上有我们的矫健奔跑,辩论会上有我们的唇枪舌剑,图书馆里有我们的静静沉思……我们奔驰在操场,享受狂奔的欢愉;我们遨游在书海,享受文学的乐趣。在每一个日子里追求卓越,释放青春的能量,点燃青春的梦想,始终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呀,一生之计在于色彩斑斓的青春时代,一国之计在于活力飞扬的青年学子。此时,个性张扬,生命舒展;青春无限,魅力无穷!我们有着令人羡慕的激情、活力、干劲和机遇。光阴似箭飞,青春如流水,我们怎能不努力,不抓紧?
走在青春的路上,既有阳光雨露呵护,也有寒风霜雪相伴,它们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幸福和谐的生活,让我们品味甜蜜,懂得了珍惜;苦难艰辛的处境,使我们志存高远,实现了超越。友善关爱,让我们学会宽容;挫折磨难,使我们变得成熟。在青春的经历与体验中,我们逐渐摆脱了蒙昧、自私、幼稚。我们寻找着自己的路、走过自己的路,期间有冲动、有懵懂、有无奈、有失败、更有收获与成长。
青春飞扬在路上 第7篇
冬去春来,绽放满园锦绣华章。
历时五载,百万学子赛场挥毫;
彩笔圆梦,数名英才尽领风骚。
佳作纷呈,妙趣横生;编辑沟通,亲切热情。
专家点评,高屋建瓴;提问互动,群情昂扬。
再回首,愿你珍惜———
青春路上,我们曾相伴同行,用文字镌刻美丽的记忆;
展眼望,充满希冀———
人生征程,你们便从此起航,驾风帆探寻生命的瑰奇。
声音
勤奋读书,快乐写作,我们和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 (初中组)同行! (居田,第九届大赛特等奖获得者)
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为初中孩子走进文学殿堂打开了一扇大门,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文学才华的舞台, 让孩子们在竞争与合作中,放飞文学的梦想!
(殷开林,响水县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
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为初中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读写赛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辛苦与挫折, 品味成功与喜悦,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聪明才智欣然迸发。
(崔炳光,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初中分校校长)
一个人如果少年时代爱上文学,学好语文,能写得好文字,就会有好人生。 (丁捷,大赛评委、知名作家)
大赛专辑
每届赛事结束后,初中生世界编辑部都会编辑出版“大赛专辑”,以赛事报道、专家点拨、互动交流、佳作选登等方式, 对大赛进行全面回顾和展示。
作品汇编
2012年,初中生世界编辑部将历届大赛优秀作品汇编成《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获奖作品选》一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13年,又编辑出版了修订版,增补了第12届大赛优秀作品。
网络票选
每届赛事都有创新。本届大赛, 初中生世界编辑部在复赛之后,增设了“网络票选”环节,进一步加强与同学们的交流互动。据统计,共有26万人次参与了投票,大大提升了赛事的影响力。
成果和影响
媒体关注
历届大赛均得到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通过《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中国江苏网、江苏 教育频道等的报道,大赛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
市县聚焦
历届大赛都得到了江苏省内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初中学校的大力支持。从初赛、 复赛直到决赛,各地教育门户网站对大赛进行了持续关注。
专家博客
我们曾在青春的路上相逢 第8篇
大眼睛,双眼皮儿,一笑嘴边现出两个深深的酒窝,那是蕾。她家住老街上,那儿清一色的小青瓦的房,一幢连着一幢。细砖铺成的巷道,一直延伸到深深处。人家的天井里,探出半枝的绿,或是一枝两枝累累的花,点缀着巷道的上空,巷道便很有些风情的意思了。街上人家都养尊处优着,至少在那个年代的我眼里是这样的。初夏的天,太阳还没完全落下去,他们就早早地洗好澡,穿洗得发白的睡裤,搬把躺椅躺到院门前,慢摇着蒲扇聊天。那时,我的父母亲多半还在泥地里摸打滚爬:玉米要追肥了、棉花要掐枝了、该插秧了——这些农活,我都懂。
蕾不懂。蕾是街上的孩子。街上的孩子不知道水稻与大米的关系,不知道花生是结在地底下的。他们像一朵朵奶白的茉莉花,纤弱又高贵。蕾跟我去乡下,看见一只大母鸡,也要惊叫。对我历数的野花野草的名字,她一律报以惊奇。而我的乡亲,都停下农活来瞧她,她长得好看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她身上的城市味:皮肤白,衣着时髦,手指甲干净。乡下的孩子有几个不是黝黑黝黑的?我的乡亲啧啧叹,这是城里的孩子啊!语气里满是艳羡。
这让我相当自卑。我很少再带蕾去乡下,尽管后来她一再要求再去。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年纪,坐在同一个教室里读书。两层的教学楼,窗外长着高大的泡桐树。蕾跟我同桌,喜玩,不爱读书。她常趁老师不注意,偷跑出教室去看电影。有时也拉我一起去,我去过一次,不再去了。他们都是城里的孩子,像一簇一簇灿烂的花,沸沸扬扬地开着。我却是草一棵,夹在其中,实在有些格格不入。
蕾早早恋爱了。班主任在课上三令五申,不许谈恋爱。大家心照不宣地看着蕾笑。蕾也笑,脸上飞起一片潮红,妩媚得很。她用笔轻轻点点桌子,以示对班主任的不满。桌上,一本作业本的下面,压着男孩子写给她的情书。后来,到底被发现了,班主任亲眼看到他们两个手拉手逛街。蕾的母亲来到学校,在蕾的面前声泪俱下,要蕾交出跟她谈恋爱的那个男孩子。我们异常吃惊,吃惊的不是蕾的母亲的声泪俱下,而是她的苍老。她完完全全是一个衰老的老太太,像一枚皱褶的核桃,跟漂亮的蕾完全不搭界。蕾呆呆看着围观的人,“哇”的一声哭出来,丢下她的母亲,跑出学校去。
蕾清寒不堪的家境,一下子裸露在众人跟前。蕾的母亲是改嫁之后生下蕾的,蕾的上面,还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大哥是个傻子。二姐跟人跑了。蕾的母亲在街上摊煎饼卖,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蕾是一个星期之后才回到学校的。她不再谈笑宴宴,而是长长地沉默,眼睛盯着某处虚空,发呆。那时候,教室外的桐花,已一树一树开了。4月了,我们快毕业了。
高考时,蕾没考上,进了一家纱厂做女工。我们渐渐失去联系。多年后的一天,突然接到蕾的电话,知道我是谁吗?我几乎脱口而出。岁月再怎么风蚀,那声音,还是从前的。我们说起别后的日子,虽寻常,但都安好着。我们回忆起那时的事:两层的教学楼,红砖,红瓦,窗外长着高大的泡桐树。
我在那些往事里,微笑哽咽。一帮同学在谈将来的职业,一男生忽然指着我说,她将来当厨娘。在那之前,学校集体组织看一部外国影片,里面有厨娘,胖,且笨。旁边的人转头看我,都笑起来。那些笑如同锋利的尖刀,把我刺伤得七零八落。以至于我好长一段时间,都沉默寡言,忧郁且激憤。
毕业后的某一年,也曾遇到当年的那个男生,他全然不记得说我做厨娘的事。而是满脸惊喜地叫,是你啊。有遇见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