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期根治术范文(精选6篇)
Ⅰ期根治术 第1篇
关键词:肛周脓肿,切开引流
肛周脓肿是肛肠科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 一般认为由细菌感染肛隐窝并经肛腺导管进入括约肌间隙所致的疾病, 即从肛腺炎发展为肛窦炎, 形成肛周脓肿的过程[1,2], 我院2003~2008年收治的70例肛周脓肿经行Ⅰ期切开引流一次性根治手术, 疗效满意, 现总结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0例, 男65例, 女5例;年龄20~60岁, 平均40岁。病程5~7d为最多, 有56例, 占80%。脓肿位于一侧者60例, 位于双侧者10例。脓肿分型:肛周皮下脓肿20例, 坐骨直肠间隙脓肿37例,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3例, 直肠后间隙脓肿10例。疗程最短12d, 最长45d, 平均疗程21d。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备皮, 排空大小便, 肥皂水清洁灌肠。
1.2.2 术中治疗:
患者取截石位, 充分暴露肛门, 常规消毒铺巾, 先行肛内触诊, 了解脓肿部位及范围, 并初步确定内口位置。在脓肿波动最明显处切开, 以肛门为中心, 单侧较小脓肿做放射状切口, 脓肿较大或马蹄形脓肿做弧形切口, 充分排脓后, 手指探查脓腔, 并分离脓腔纤维间隔, 再用刮匙搔刮腐烂组织, 将切口扩大至呈倒置的漏斗状, 口大底小, 以便充分引流。然后将左手食指伸入肛内做引导, 右手持探针寻找内口, 若内口已破溃, 探针可顺利引出, 若内口寻找困难, 可在探针与食指间最高点最薄处穿出。切开内外口之间皮肤及皮下组织, 结扎内口处粘膜, 2%双氧水冲洗脓腔, 脓腔及肛内充填油纱条, 包扎术毕。
1.2.3 术后处理:
所有病例术后应用抗生素治疗, 进低渣饮食, 并服用麻仁丸, 保持大便通畅, 大便后用1:5 000高锰酸钾温水坐浴, 每次15~20min。油纱条于术后2d取出, 使用生理盐水纱条引流, 换药时, 注意避免桥形愈合, 务必使伤口内肉芽从底部向外逐渐填满, 以免形成瘘管。
2结果
70例病人均7d出院, 后续门诊换药, 100%治愈无复发, 疗程最短12d, 最长45d, 平均21d。本组随访6个月~3年, 无其他后遗症, 肛门功能恢复正常。
3讨论
一期根治术是根据肛腺感染学说设计的, 即在切开排脓的同时处理感染肛腺 (内口) 达到一次手术治愈。本组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70例, 治愈率100%。患者无后遗肛瘘, 避免了再次手术, 缩短疗程, 减轻了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
该手术成败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内口, 彻底清除感染原发灶[3]。寻找内口的方法有: (1) 直肠指诊及双合诊可扪及内口结节或小凹陷或触及脓腔与肛管粘膜最薄弱处往往为内口所在; (2) 肛门镜检查法:病灶处的肛隐窝充血, 肛乳头肥大, 隐窝加深形成凹陷, 有脓液溢出或压迫脓肿有脓液溢出; (3) 探针检查法:在肛门镜显露下, 球头探针探查疑似内口的肛隐窝, 探针容易进入或有脓液溢出者即为内口, 此方法最为可靠; (4) 脓腔探入法:若内口寻找困难, 可于脓肿切开排脓后用探针寻找内口, 另手食指伸入肛内做引导, 如食指触及探针或仅隔一层粘膜即为内口所在。术中注意事项: (1) 应先试探穿刺后切开排脓; (2) 切口足够大, 避免损伤括约肌, 分开脓腔内纤维间隔, 引流通畅, 必要时行对口引流; (3) 寻找内口要细心准确, 若内口定位不完全准确, 手术时内口周围组织相对要多剪除一些。术后合理正确换药亦很重要, 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对于脓腔较大、坏死组织较多, 可在创缘0.5%碘伏棉球消毒后, 用0.5%甲硝唑冲洗脓腔, 达到清洁创面, 预防厌氧菌感染, 减轻病人痛苦的目的。注意观察创面情况, 保持创面引流通畅, 保证肉芽组织从基底部生长, 以防假性愈合。对肛周脓肿实施一次性根治术安全可靠、操作简便,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庆荣, 主编.肛、直肠脓肿, 肛管大肠手术图解 (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2.95-110.
[2]张东铭, 主编.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 (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37-1473.
Ⅰ期根治术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1月因患有低位肛周脓肿而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相应治疗的35例患者, 所有患者都由医师遵照低位肛周脓肿权威诊治标准展开病症鉴别[1], 并已确诊。35例入选对象中, 男18例、女17例;年龄25~52岁, 平均 (39.55±2.26) 岁。35例肛周脓肿患者均为低位脓肿, 其病灶组织方位如下: (1) 脓肿组织位于机体后正中的共20例 (57.14%) ; (2) 脓肿组织位于机体肛门左侧的共6例 (17.14%) ; (3) 脓肿组织位于机体肛门右侧的共7例 (20.00%) ; (4) 脓肿组织位于机体前正中的共2例 (5.71%) 。
1.2 方法
此研究入选的35例低位肛周脓肿患者均接受Ⅰ期根治术: (1) 术前, 做好备皮工作, 并用肥皂水对患者灌肠, 促使其排空肠道, 再予以静滴抗生素。 (2) 此次手术所用设备有:软质圆头探针1支、肛门镜1个、手术刀1根、弯止血钳2把、7号丝线数根以及橡皮筋2根等。 (3) 协助患者行截石位, 予以腰麻, 用碘伏对其肛周组织进行消毒, 切口选择肛周脓肿组织的波动位置, 切口形状以放射式为主。 (4) 将软质圆头探针置入患者切口内, 对脓肿组织的内口进行定位, 引出探针后, 需将脓肿组织附近肛缘皮肤进行牵拉、切开, 并用2根橡皮筋将其收紧。 (5) 对患者基底组织处的坏死成分进行充分清除, 予以有效止血后, 即可填埋引流纱, 并进行无菌包扎。 (6) 术毕第2天, 指导患者进行坐浴, 所用药液是成分比为1/5000的高锰酸钾稀释液, 频率为3次/d, 时长为15 min/次。 (7) 给予患者手术创口定期换药, 频率为2 d换药1次, 并详细查看患者是否出现分支瘘管, 一旦发现异常, 需及时将其切开, 同时予以换药、引流。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治疗6个月后, 对35例入选患者疗效进行评估。治愈:术后, 低位肛周脓肿患者各项临床体征以及表现都已消失, 不仅脓肿组织已充分清除, 而且创口达到完全愈合标准;进展:术后, 低位肛周脓肿患者各项临床体征以及表现都已得到一定改善, 而且脓肿组织已基本清除;无效:术后, 低位肛周脓肿患者各项临床体征以及表现都无任何改善, 而且存在肛瘘现象[2]。
2 结果
此次研究治疗6个月以后, 35例入选患者中, 治愈30例, 占85.71%, 其中, 20例后正中部脓肿患者均已治愈;进展4例, 占11.43%;无效1例, 占2.86%, 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 且治愈患者数明显多于无效患者。
3 讨论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即机体肛门直肠附近的软组织被感染后, 出现化脓性反应, 一旦出现脓肿破溃现象, 极易并发肛瘘[3]。董青军等[4]专业人员研究发现, 肛周脓肿患者除了治疗期限较长外, 其并发症状普遍偏多, 一旦耽搁患者救治, 其肛门缘的表面会在短时间内破溃, 并逐渐发展成为肛瘘, 除了会加大低位肛周脓肿患者的救治难度外, 还会延长其疾病期, 导致患者遭受巨大痛苦, 影响其健康。对于低位肛周脓肿患者, 其常见治疗术式之一是脓肿切开引流手术, 术后, 医师需对患者肛瘘形成情况进行严密观察, 并择时展开二次手术。可见, 切开引流手术不但会损伤患者身体, 而且还可能使其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在低位肛周脓肿患者中的接受度较低, 而研发清除患者病灶组织、避免肛瘘以及复发现象发生的手术方案迫在眉睫。
Ⅰ期根治术应用于低位肛周脓肿患者中, 强调对脓肿组织内口进行及时处理, 不仅能缩短低位肛周脓肿患者病程、加快其创口愈合, 而且还能够避免复发以及肛瘘等情况出现, 缓解低位肛周脓肿患者的痛苦, 使其肛门组织基本功能得到有效修复, 同时还可以减轻患者、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 所以该术式的临床价值获得了医师、低位肛周脓肿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5]。本研究选择Ⅰ期根治术展开治疗, 治疗6个月以后, 35例入选患者中, 治愈30例, 占85.71%, 其中, 20例后正中部脓肿患者均已治愈;进展4例, 占11.43%;无效1例, 占2.86%, 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 且治愈患者数明显多于无效患者。可见, Ⅰ期根治术方案在低位肛周脓肿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突出。
为进一步提升Ⅰ期根治术操作质量, 在手术操作流程中, 术者还应重视以下几点: (1) 合理把握Ⅰ期根治术临床适应证, 具体涉及: (1) 肛管后浅间隙脓肿患者; (2) 肛管前脓肿患者; (3) 皮下间隙脓肿患者等[6]。 (2) 对内口方位进行准确定位, 如果患者肛腺组织、肛窦组织出现感染现象, 还需对其进行及时清除。 (3) 在对内口进行探查时, 术者要提高警惕性和操作流程的精细度, 避免盲目追求速度出现随意制造假口的情况, 防止出现复发现象。 (4) 对内口进行切开时, 建议朝着上侧适当延长, 全方位探查原发病灶, 并对其进行切除[7]。 (5) 切口创缘应当保持整齐性, 并对患者肛门的括约肌组织、皮下组织等进行严密保护, 防止创口愈合后出现变形等情况[8,9]。
综上所述, 临床上将Ⅰ期根治术应用于低位肛周脓肿患者中, 能取得较好疗效, 特别是在后正中部脓肿患者中, 以Goodsall规律为参考指标, 表明后正中部脓肿更适合做Ⅰ期根治术, 有助于提升其治愈率, 避免复发, 因此在低位肛周脓肿患者中有推广价值。但是, 如果患者肿胀组织位于其他部位, 需酌情展开手术。
摘要:目的:评定Ⅰ期根治术应用于低位肛周脓肿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1月因患有低位肛周脓肿而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相应治疗的35例患者, 均以Ⅰ期根治术展开治疗, 并对其治疗成效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个月以后, 35例入选患者中, 治愈30例, 占85.71%, 其中, 20例后正中部脓肿患者均已治愈;进展4例, 占11.43%;无效1例, 占2.86%, 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 且治愈患者数明显多于无效患者。结论:将Ⅰ期根治术应用于低位肛周脓肿患者中, 能取得较好疗效, 有助于提升其治愈率, 避免术后复发, 因此在低位肛周脓肿患者中有继续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复发,Ⅰ期根治术,治愈率,低位肛周脓肿,肛瘘
参考文献
[1]王建方, 杨国山, 牟东成, 等.一次性肛周脓肿根治术与传统分期治疗106例肛周脓肿效果对比[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7) :51-53.
[2]谢珉宁, 杨奕平, 陈兴华, 等.Ⅰ期切开术与Ⅰ期切除术治疗首发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临床医学, 2014, 21 (5) :553-555.
[3]Liu W, Xu Y J.Angelica angelica dahurica tonga subtraction sitz bath50 cases of leukemia after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wound healing after the operation,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nus week abscess[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2013, 6 (6) :43-44.
[4]董青军, 易进, 王琛, 等.拖线联合置管术治疗马蹄形伴直肠周围深部间隙肛周脓肿34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 2015, 47 (7) :46-47, 50.
[5]高红兰, 施耀方, 邹建英, 等.藻酸钙敷料联合消炎坐浴洗剂治疗糖尿病肛周脓肿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2) :40-42.
[6]Wang L, Yao X D, Zhu J, et al.Metronidazole solution with strong brine sitz bath joint drainage technology in the treatment of leukemia patients of anus week abscess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J].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13, 10 (17) :44-45.
[7]刘丽娟, 陈晓燕, 张羽, 等.中医护理方案在肛周脓肿Ⅰ期根治术配合中药化腐生肌治疗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6) :69-71.
[8]杨舟, 杨琳, 肖朝晖, 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肛周脓肿治疗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 (21) :4957-4958.
Ⅰ期根治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住院的64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8~56岁, 平均为 (46.5±5.2) 岁。所有患者均经彩超、钼靶、针吸细胞学等检查确诊为乳腺癌, 且肿瘤直径<5cm, 肿瘤体积与乳腺体积之比<1/6, 排除乳头或乳晕上的肿瘤。
1.2 研究分组 64例患者均符合保乳术和改良根治术的条件, 根据患者住院时采用的手术方式进行分组, 其中保乳术组31例, 改良根治术组3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3 手术方法 保乳术组:局部切除肿块, 进行患侧腋窝的淋巴结清扫或象限切除术。局部切除肿瘤及其周围2 cm的正常组织, 同时对切缘处的组织进行冰冻切片检查, 若发现切缘处组织有肿瘤则扩大范围切除, 直到切缘处组织检查阴性为止。改良根治术组:将乳头在内的肿块及其周围3 cm的正常组织全部切除, 但保留胸大肌和胸小肌。两组患者术后常规进行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平均出血量等近期疗效有无差异。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复发率等远期疗效以及对美容效果的满意度有无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比较
保乳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82.2±4.3) min, 平均住院天数为 (10.0±2.1) d, 平均出血量为 (46.8±7.2) ml;改良根治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104.5±6.6) min, 平均住院天数为 (13.0±3.4) d, 平均出血量为 (78.5±10.1) ml。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比较, t=15.90, P<0.001;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t=4.21, P<0.001;平均出血量比较, t=14.37, P<0.001。可见, 保乳术组患者近期疗效显著优于改良根治术组患者。
2.2 远期疗效比较
保乳术组:术后5年仍存活者15例, 5年生存率为48.4%, 局部复发3例, 复发率为9.7%, 远处转移3例, 远处转移率为9.7%;改良根治术组:术后5年仍存活者14例, 5年生存率为42.4%, 局部复发3例, 复发率为9.1%, 远处转移2例, 远处转移率为6.1%。对比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对美容效果满意度比较
保乳术组:对美容效果满意者12例 (38.7%) , 基本满意者18例 (58.1%) , 不满意者1例 (3.2%) ;改良根治术组:对美容效果满意者5例 (15.2%) , 基本满意者17例 (51.5%) , 不满意者11例 (33.3%) 。比较两组患者对美容效果的满意度, χ2=11.193, P=0.004<0.05。
3 讨论
乳腺癌在我国女性肿瘤中占第二位, 是影响女性健康和生命的重要肿瘤, 年发病率为10%~15%[2]。Ⅰ~Ⅱ期乳腺癌由于癌症较为局限, 可采用保乳术或改良根治术进行治疗。但保乳手术对患者要求较高, 通常要求肿瘤单发且局限、直径在2~4 cm之间、肿块大小与乳房体积的比例<1/6、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等基本条件, 以及患者对美容有一定的要求[3]。
本研究对比了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和改良根治术的治疗效果, 发现保乳术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术中出血量等近期疗效以及对美容效果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改良根治术组患者, 但两组的5年生存率、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等远期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可见, 对于满足保乳手术治疗的Ⅰ~Ⅱ期乳腺癌患者, 保乳手术不仅能提高近期疗效也能满足患者对美容效果的要求, 可以作为常规的首选术式。
摘要:目的 比较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对Ⅰ~Ⅱ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1例行保乳术和33例行改良根治术的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比较两组近期、远期疗效以及对美容效果的满意度。结果 保乳术组患者近期疗效和对美容效果的满意度优于改良根治术组患者, P<0.05;远期疗效与改良根治术组患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于满足保乳手术治疗的Ⅰ~Ⅱ期乳腺癌患者, 保乳手术可以作为常规的首选术式。
关键词:保乳术,改良根治术,Ⅰ~Ⅱ期乳腺癌
参考文献
[1]刘政红.乳腺癌早期筛查临床意义探讨.当代医学, 2011, 1 (733) :154-155.
[2]毛雪琴, 潘芳, 江虹, 等.乳腺癌与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5, 8 (3) :174.
Ⅰ期根治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以2010年1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Ⅰ、Ⅱa期乳腺癌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均经术后病理确诊。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37.3±7.4)岁;肿瘤部位:左侧乳腺18例、右侧16例;分期:Ⅰ期23例、Ⅱa期11例;病理分型:浸润性导管癌10例、导管内癌8例、髓样癌9例、单纯癌7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4~49岁,平均年龄(36.8±7.2)岁;肿瘤部位:左侧乳腺29例、右侧23例;分期:Ⅰ期39例、Ⅱa期13例;病理分型:浸润性导管癌19例、导管内癌15例、髓样癌11例、单纯癌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期及病理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取梭形切口,切除肿瘤边缘3 cm范围皮肤组织,包括乳头,将胸大肌和胸小肌保留,清扫同侧腋窝淋巴结。
1.2.2 观察组
患者采用保乳手术治疗:取肿瘤边缘切口,切除肿瘤组织及周围1~2 cm正常乳腺组织和肿瘤深部胸肌筋膜,同时取腋窝切口行前哨淋巴结清扫,术中冰冻至切缘阴性为止,局部放置负压引流管,缝合皮肤,术后常规开展系统的化疗、放射治疗以及内分泌治疗。
1.3 乳房美容效果评价
按照Rose标准进行保留乳腺美容效果评价[3]:优:与对侧乳腺对称、乳腺外形无显著差别;良:与对侧乳腺基本对称、乳腺外形基本正常或较正常乳腺略小、略有厚韧感;中:与对侧乳腺比较不对称、乳腺明显的小于对侧乳腺,未出现水肿、变硬或者挛缩表现;差:与对侧乳腺比较不对称,乳腺出现水肿、变硬或者挛缩。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4±0.3)h,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1±0.5)h,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出血量为(60.1±10.4)ml,对照组患者平均出血量为(85.2±12.3)m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9.6±2.3)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3.2±3.4)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为3.8%(2/52),对照组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为2.9%(1/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年的转移率为1.9%(1/52),对照组患者术后2年的转移率为2.9%(1/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乳房美容效果优18例、良28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为88.5%;对照组患者乳房美容效果优2例、良9例、中17例、差6例,优良率为32.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国内文献报道,乳腺癌在我国的高发年龄为35~50岁,并且具有呈现年轻化发展的趋势[4]。传统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切除患侧的乳腺组织,不仅给患者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时给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的负担,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5]。国外研究表明,保乳手术与乳腺改良根治术在患者的生存率以及转移复发率等方面无明显的差异,因此已经成为Ⅰ、Ⅱa期乳腺癌首选的治疗方法乳腺改良根治术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6]。保乳手术不仅仅要求达到与传统改良根治术同样的控制肿瘤的效果、增加患者的生存几率,而且需要综合的考虑尽可能的保留乳房以及患者的审美需求和心理接受能力[7]。对于医生,应当清醒的严格把握保守手术的适应证以及手术的切除范围,单侧直径<3 cm的乳房肿瘤,与乳晕的距离应当>2 cm并且能够有效的进行术后系统的化疗、放射治疗以及内分泌治疗是保乳手术的适应证[8]。同时术中应当严格的对切缘组织进行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对切缘阳性患者应当扩大切除的范围至结果为阴性,以避免增加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本组临床研究中,采用保乳手术的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优于采用乳癌改良根治术的对照组(P<0.05),表明保乳手术的创伤更小、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同时观察组术后2年的复发率和转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美容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明保乳手术具有远期美容效果同时不增加术后转移复发的风险。与张泉军[9]的研究报道结论相符合。
综上所述,采用保乳手术治疗Ⅰ、Ⅱa期乳腺癌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比较能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手术的创伤,能够达到满意的美容效果,同时没有增加转移和复发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Ⅰ、Ⅱa期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远期安全性。方法 86例Ⅰ、Ⅱa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保乳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2年的复发率、转移率以及乳房美容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4±0.3)h,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1±0.5)h,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出血量为(60.1±10.4)ml,对照组患者平均出血量为(85.2±12.3)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9.6±2.3)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3.2±3.4)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为3.8%,对照组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为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年的转移率为1.9%,对照组患者术后2年的转移率为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乳房美容效果优良率为88.5%,对照组患者乳房美容效果优良率为32.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保乳手术治疗Ⅰ、Ⅱa期乳腺癌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比较能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手术的创伤,能够达到满意的美容效果,同时没有增加转移和复发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手术,改良根治术,早期
参考文献
[1]陆军,童宗培,潘龙.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传统根治术的临床比较.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38-39.
[2]张晓林,王迪,张冬姣.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近远期疗效比较.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2):216-217.
[3]肖钟林.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对比研究中国医药导刊,2013(4):1848-1850.
[4]姚永强,方红,解继平.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80例临床疗效比较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10-11.
[5]胡艳君,邱福铭.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对育龄期乳腺癌患者复发及生存情况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6):141-144.
[6]朱秋秋.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4):488-489.
[7]游波,梁朝阳,唐建周.对比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当代临床医刊,2016,29(1):1825-1826.
[8]全勇辉,魏春生,孙宝林,等.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对比.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120-122.
Ⅰ期根治术 第5篇
随着咬合在口腔各学科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 临床医生迫切需要了解咬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从而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法。如何全方位系统介绍咬合知识, 并融会贯通于学员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
咬合诊治与技术训练序列学习班目前设两期, I期以在石膏面塑形为主要内容, 促进对面形态及其功能的理解, II期将以咬合接触的调改为主要内容, 促进对咬合关系的认识。详情请登陆网址:http://sykqyxzz.paperopen.com (广告合作) 。
电话报名:029-84776143
网上报名:jpslsys@fmmu.edu.cn
Ⅰ期根治术 第6篇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仍以切除患侧的肿瘤和乳房为主。手术对女性体形和性别特征是一种强烈挑战, 甚至对患者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也造成影响。我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要求乳房重建的患者呈增多趋势。乳房Ⅰ期再造就是将乳腺癌根治手术与再造新乳房的手术一次进行, 根据肿瘤及整形的各自要求综合考虑, 使患者的乳房在术舌立刻达到两侧形式上的对称, 建立乳房优美外形和生理、心理感觉。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共行乳腺癌乳房Ⅰ期再造手术62例。经过成功的手术、良好的术后护理, 患者恢复较快, 再造乳房效果良好,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女性。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乳腺癌, 年龄38~63岁, 自愿要求行乳房Ⅰ期再造手术。其中9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横行腹直肌肌皮瓣转移再造乳房手术。其余53例均行乳腺癌根治术+背阔肌肌皮瓣转移再造乳房手术。62例均再造乳房外形良好。除2例术后创面渗血较多, 3例轻度皮下积液, 其余恢复良好, 术后2周左右出院, 如期接受化疗和放疗。
1.2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自体组织乳房再造, 即以自身组织为供区, 采用组织移植的方法将身体某一部分组织带蒂转移或移植到乳房缺损部位。其优点是效果持久、外形逼真、易于塑形、质地、血运、下垂感好, 不影响化学和放射治疗。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横行腹直肌肌皮瓣转移再造乳房和背阔肌肌皮瓣转移再造乳房。
1.3 术后护理
1.3.1 体位
横形腹直肌肌皮瓣转移再造手术切取患者部分腹部皮肤, 手术后应取元宝位 (屈膝半卧位) , 即床头、床尾各抬高30°左右, 以防止腹部张力过大, 影响伤口愈合。背阔肌肌皮瓣转移再造的患者术后鼓励健侧卧位, 防止背部供区皮瓣受压坏死[1]。术后第2天改为半卧位。
1.3.2 病情观察
定期测量血压、脉搏、呼吸。术后禁食, 肠蠕动恢复后, 予流质饮食。术后1~3d会感到伤口疼痛与不适, 可使用镇痛泵或止痛药。乳房再造需要的组织量比较多, 供区和受区的创面均较大。应注意观察伤口渗血、渗液和患侧远端肢体血供。伤口包扎松紧要适合, 过松不能达到压迫死腔, 过紧则影响皮瓣血运, 引起皮瓣坏死。本组无1例发生皮瓣坏死, 术后2周左右可以拆线。局部观察可能发现再造乳房的体积大于原来的乳房, 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术后的局部肿胀和渗出, 几周后再造的乳房开始缩小, 2~3个月后乳房形态逐渐恢复稳定, 与健侧对称[2]。
1.3.3 伤口引流管的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伤口引流管应维持有效负压, 保持吸引通畅, 经常挤压引流管, 预防血块堵塞。各引流管还应分别做好标记, 正确记录各部位引流的色、质、量。背部引流管术后3d引流量较多一般不超过200mL, 以后逐渐减少。术后7~10d若引流量减少至10mL/d左右, 再根据切口愈合情况拔除伤口引流管。
1.3.4 并发症的观察
乳房再造手术主要出现的并发症是皮瓣的血液循环障碍, 较常见的有引流量过多、皮下积液、脂肪液化、伤口感染、再造乳房部分坏死、瘢痕、硬结形成。表现为切口红肿加重、切口处有液体渗出, 体温>38.5℃。皮下积液时, 皮瓣颜色暗红, 有浮动感。本组2例创面渗血较多, 3例轻度皮下积液。经注射器抽吸和重新放置引流管, 持续引流5d左右恢复良好[3]。
1.3.5 功能锻炼
术后应适当限制活动以减少出血, 术后1d可下床活动。由于手术损伤腋窝淋巴组织, 导致再造侧的手臂、肩部活动受到影响。所以, 患侧肩部应制动、上肢应保持内收位1周左右。2周后应鼓励患者进行患肢手臂的锻炼, 如伸展、弯曲、旋肩、上提运动, 以促使上肢和肩部活动能力的恢复。建议3周内不要参加剧烈活动, 4~6周不能提10磅以上的重物。大约6周以后, 患肢手臂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完全恢复需依据手术类型和个体差异。
1.3.6 康复护理
应保持再造乳房局部皮肤的清洁、湿润, 避免过度干燥和阳光直接照射, 因为阳光照射可促使皮肤老化。伴随伤口的愈合局部会出现痒的感觉, 切忌抓、捏。最初几周避免洗澡, 伤口愈合后应选择淋浴。因为盆浴浸泡可以增加伤口感染的危险, 选择淋浴时也不要用水直接喷射伤口, 切口部位应禁用有香味的肥皂, 只需用清水冲洗, 再用干净的毛巾拍干即可, 不要用力搓或擦干。用润肤液或润肤霜按摩再造乳房及周围皮肤, 30min/ (次d) , 使乳房皮肤保持良好状态, 防止肌纤维束挛缩, 影响手感。再造乳房侧肢体的上臂内侧有时会有麻木的感觉, 不必紧张, 这可能是由于在皮瓣移植的同时进行神经吻合所致, 一般1年后会逐渐消失。腹部伤口在伸展、弯曲时会有轻度不适, 可以用手按压腹部减轻症状。再造乳房需用胸带包扎或用合适的乳罩固定至少6周[4]。定期门诊随访, 一般选择术后3、6周, 3、6、12个月。
2 讨论
乳腺癌对女性来说遭受的打击或伤害远远大于其他任何疾患。患者拒绝相信乳房缺失, 因而患者产生悲观、失望, 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乳房Ⅰ期再造手术使患者不必经历失去乳房的痛苦, 减少住院时间与医疗费用, 但手术尚未广泛开展, 手术顺利除了依赖医师的技能和经验, 术后护理质量也是不容忽视的[5]。
参考文献
[1]林世芬, 毕杰.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及其支持的研究进展.实用护理杂志, 1998, 14 (3) :124.
[2]左文述.现代肿瘤学[J].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5-28.
[3]乔群.乳癌术后乳房再造的方法及适应证[J].中国医刊, 2003, 38 (12) :22.
[4]亓发芝, 陈君雪, 顾建英, 等.扩大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2, 13 (3)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