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机电继电器(精选3篇)
基础机电继电器 第1篇
建国后, 我国继电保护学科、继电保护设计、继电器制造工业和继电保护技术队伍从无到有, 在大约10 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先进国家半个世纪走过的道路。50 年代, 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吸收、消化、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继电保护设备性能和运行技术, 建成了一支具有深厚继电保护理论造诣和丰富运行经验的继电保护技术队伍, 对全国继电保护技术队伍的建立和成长起了指导作用。阿城继电器厂引进消化了当时国外先进的继电器制造技术, 建立了我国自己的继电器制造业。因而在60 年代中我国已建成了继电保护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教学的完整体系。这是机电式继电保护繁荣的时代, 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50 年代末, 晶体管继电保护在开始研究。60年代中到80 年代中是晶体管继电保护发展和广泛采用的时代。其中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究的500k V晶体管方向高频保护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晶体管高频闭锁距离保护, 运行于葛洲坝500k V线路上, 结束了500k V线路保护完全依靠从国外进口的时代。
从70 年代中,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集成电路保护已开始研究。到80 年代末集成电路保护已形成完整系列, 逐渐取代晶体管保护。到90 年代初集成电路保护的研制、生产、应用仍处于主导地位, 这是集成电路保护时代。在这方面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集成电路工频变化量方向高频保护起了重要作用[1], 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集成电路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也在多条220k V和500k V线路上运行。我国从70 年代末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2],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着先导的作用。华中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北电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都相继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机保护装置。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 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3], 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为微机保护的推广开辟了道路。在主设备保护方面, 东南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也相继于1989、1994 年通过鉴定, 投入运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也于1991 年通过鉴定。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微机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 西安交通大学与许昌继电器厂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频保护也相继于1993、1996年通过鉴定。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和主设备保护各具特色, 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 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可以说从90 年代开始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已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
2 机电一体化中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2.1 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 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 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 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 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 强大的通信能力, 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 高级语言编程等。这就要求微机保护装置具有相当于一台PC机的功能。在计算机保护发展初期, 曾设想过用一台小型计算机作成继电保护装置。由于当时小型机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差, 这个设想是不现实的。现在, 同微机保护装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机的功能、速度、存储容量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小型机, 因此, 用成套工控机作成继电保护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将是微机保护的发展方向之一[4]。天津大学已研制成用同微机保护装置结构完全相同的一种工控机加以改造作成的继电保护装置。这种装置的优点有:1) 具有486PC机的全部功能, 能满足对当前和未来微机保护的各种功能要求。2) 尺寸和结构与目前的微机保护装置相似, 工艺精良、防震、防过热、防电磁干扰能力强, 可运行于非常恶劣的工作环境, 成本可接受。3) 采用STD总线或PC总线, 硬件模块化, 对于不同的保护可任意选用不同模块, 配置灵活、容易扩展。
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 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尚须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2.2 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 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 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为止, 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外, 所有继电保护装置都只能反应保护安装处的电气量。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 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国外早已提出过系统保护的概念, 这在当时主要指安全自动装置。因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 (这是首要任务) , 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 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 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然, 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 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这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能的。
2.3 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 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 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 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 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 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 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2.4 智能化
近年来, 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 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的研究也已开始[5]。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映射的方法, 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或难以求解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 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则可迎刃而解。例如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线性问题, 距离保护很难正确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别, 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 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 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 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将这些人工智能方法适当结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天津大学从1996 年起进行神经网络式继电保护的研究, 已取得初步成果。可以预见, 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得到应用, 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3 结束语
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 在机电一体化控制中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趋势为:计算机化, 网络化, 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化, 这对继电保护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 也开辟了活动的广阔天地。
摘要: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因此, 继电保护技术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本文详细介绍了机电一体化中继电器保护的现状, 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充分表明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带来的方便快捷。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继电器保护,现状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雪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现状与发展[J].民营科技, 2010 (7) .
[2]闫锋.电气系统中的谐波对继电器保护的影响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S2) .
[3]刘岳松.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7) .
[4]王桂荣, 郭海燕.微机式继电器保护设计的一种新思路[J].煤矿机械, 2003 (7) .
基础机电继电器 第2篇
1继电器的导电部分对非导电金属部分(如铁芯)和外壳之间,以及在电气上无联系的各导电部分之间的介质耐压试验,对于额定绝缘电压等于或小于60V的继电器,其试验电压值为交流1000V(有效值)、50Hz;对于额定绝缘电压大于60V而小于或等于250V的继电器,其试验电压值为交流V(有效值)、50Hz,对于额定绝缘电压大于250V的继电器,其试验电压值为交流2500V(有效值)、50Hz;试验历时1min,应无击穿或闪络现象。对于用于保护装置中的小型中间继电器,其绕组与触点对铁芯之间的绝缘应能耐受交流1000V(有效值)、50Hz,历时1min的试验而无击穿和闪络现象。
如果进行加速试验,则允许在提高试验电压10%的条件下,试验时间缩短为1s。
2继电器的导电部分对非导电金属部分(如铁芯)和外壳之间,以及在电气上无联系的各导电部分之间的绝缘电阻值,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测量时,额定绝缘电压等于或小于60V的应不小于400MΩ;额定绝缘电压大于60V的应不小于300MΩ,
按照GB2423.4-81《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在最高温度为40℃条件下,经两周期的湿热试验后,其绝缘电阻值,额定绝缘电压等于或小于60V的应不小于5MΩ;额定绝缘电压大于60V的应不小于4MΩ。
测量绝缘电阻的测试仪器其开路电压为:对测量额定绝缘电压等于或小于60V的采用250V,对测量额定绝缘电压大于60V的采用500V。
继电器经湿热试验后,在湿热箱内还需能承受2.7.1款所规定的介质耐压试验值的75%的试验。
3继电器的导电部分对非导电金属部分(如铁芯)和外壳之间,以及在电气上无联系的各导电部分之间,若介质耐压试验值为2000V,则应能耐受幅值为5kV的冲击电压试验,此后无绝缘损坏现象。试验过程中允许出现不导致损坏的闪络。试验后继电器应满足规定。
基础机电继电器 第3篇
1动作值与返回值
输入激励量为直流电压:动作值不小于30%和不大于70%额定电压,返回值不小于5%额定电压。
输入激励量为交流电压:动作值不小于30%且不大于80%额定电压。返回值不小于5%额定电压。
输入激励量为电流:动作值应根据产品的用途在产品技术条件中规定一合适的指标,并应从下列数据中选取:不大于额定电流;不大于80%额定电流,
返回值不小于5%额定电流。
2继电器的动作时间
对继电器施加额定电压或两倍额定电流时,从施加激励量的瞬间起至动合触点稳定闭合(包括回跳时间)的瞬间止,所经历的时间应按下列数值选取:不大于45、30、20ms。
3继电器的返回时间
当继电器的激励量下降至返回值的瞬间起至所有触点回复到原来位置的瞬间止,所经历的时间应按下列数值选取:不大于45、30、2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