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饱和范文(精选7篇)
技术饱和 第1篇
霍州至永和关公路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网“人字骨架,两纵十一横十一环”主骨架第八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西省中部地区西通陕、甘、宁,东达冀、鲁、豫的重要战略通道。
霍永高速公路K112+750~K113+220位于芝河河谷源处,地貌单元属黄土台地山间河谷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黄土(Q4al+pl)与新近系(上第三系)(N2)粘性土,土质以低液限粘土(粉质粘土、粉土)为主,并有少量砂、角砾透镜体或夹层。该层厚度为1.8 m~6.0 m。由于地质环境、气温条件的改变,地下水运动加速,使地下水位上升,形成了饱和黄土。
2 地层岩性与形成机制
饱和黄土是指原具有湿陷性的黄土,由于地下水的运动使其湿陷性消失,并呈现饱和状态(饱和度达80%以上)。
它具有软土的某些特征,但与沿海软土不同。
3 饱和黄土工程地质评价
1)物理力学性质。
本次勘察本路段黄土饱和度均大于80%,为饱和黄土。饱和黄土是湿陷性黄土演变而成的,其性质与湿陷性黄土的性质有着密切关系。
a.物理性质中的比重、液限、塑限、塑性指数等都与土中含水量多少无关。
b.土中孔隙比的大小决定于土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排列。黄土颗粒间常有一定量的可溶盐,地下水上升时土中可溶盐溶解,但溶后盐类绝大部分集散于孔隙内,因而其总的孔隙体积并未减少或减少甚微。所以只要不发生自重压力下湿陷现象,孔隙比在数值上一般不减少。
c.与土中含水量多少有关的指标如含水量、容重、饱和度、液性指数等,都将产生较大的变化。其变化规律与原湿陷性黄土的孔隙比和塑性指数有关。
d.黄土饱水后接点胶结强度弱化,土的压缩性较原湿陷性黄土增高很多。本区饱和黄土的压缩系数为0.1 MPa-1<a1-2<0.5 MPa-1,属中压缩性土。
2)工程地质评价。
饱和黄土的特点是灵敏度高,结构扰动会变成流塑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外因是水。所以施工降水是保证地基土质完善,充分发挥地基有利因素的重要措施。
4 沉降与稳定计算分析
通过对该范围进行钻孔取样,根据土工试验结果取代表性断面在没有任何地基处理措施下进行路基沉降与稳定性验算。
计算过程及结果如下:
路堤设计高度:7.350 m。
路堤设计顶宽:24.500 m。
路堤边坡坡度:1∶1.500。
工后沉降基准期结束时间:180个月。
沉降计算参数:
地基总沉降计算方法:经验系数法。
主固结沉降计算方法:e—p曲线法。
沉降计算不考虑超载。
沉降修正系数:1.200。
沉降计算的分层厚度:0.500 m。
分层沉降输出点距中线距离:0.000 m。
压缩层厚度判断应力比=15.000%。
基底压力计算方法:按多层土实际容重计算。
计算时考虑弥补地基沉降引起的路堤增高量。
工后基准期起算时间:最后一级加载(路面施工)结束时。
稳定计算参数:
稳定计算方法:有效固结应力法。
稳定计算不考虑超载。
稳定计算不考虑地震力。
稳定计算目标:自动搜索最危险滑裂面。
1)各级加荷的沉降计算:
第1级加荷,从0.0个月~6.0个月。
加载开始时,路基计算高度=0.000 m,沉降=0.000 m。
加载结束时,路基计算高度=6.780 m,沉降=0.240 m。
第2级加荷,从14.0个月~16.0个月。
加载开始时,路基计算高度=6.780 m,沉降=0.285 m。
加载结束时,路基计算高度=7.705 m,沉降=0.355 m。
2)路面竣工时及以后的沉降计算:
基准期开始时刻:最后一级加载(路面施工)结束时刻。
考虑沉降影响后,路堤的实际计算高度为7.705 m。
路面竣工时,地基沉降=0.355 m。
基准期内的残余沉降=0.294 m。
基准期结束时,地基沉降=0.649 m。
最终地基总沉降=1.200×0.702=0.843 m。
3)稳定计算:
总的下滑力=592.953 k N。
总的抗滑力=636.402 k N。
滑动安全系数=1.073。
从计算结果可知,在没有任何处理措施前提下,该路段180个月路基工后沉降为0.294 m,接近规范规定0.3 m的工后沉降量,稳定系数为1.073,小于设计要求为1.2的稳定系数。
5 处理措施
为节省投资,保证施工质量,根据沉降与稳定性验算,结合水文、地质、填筑材料及特点,采用强夯处理方案对此段路基进行施工。具体施工工艺如下:
1)强夯前原地表面铺设1.5 m厚碎砾石土垫层,含泥量不大于5%,同时也有利于强夯机械在表面行走。施工前应进行试夯,以确定合理的施工参数和工艺。设计单击夯击能2 000 k N·m,以此确定施工所采用夯锤质量与提升高度,锤径为2 m,夯点按正三角形布置,间距3.5 m。
2)起重机:根据夯锤质量选用相应起重能力的复缆(利用滑轮组)或单缆履带式起重机均可,并配有辅助门架,若选用复缆起重机时应配有自动脱钩装置。夯锤:选用弹性模量高的圆柱形钢质夯锤,或选用厚钢壳内浇钢筋混凝土制作的圆柱形夯锤。夯锤重按照设计夯击能确定。夯锤直径为1.8 m~2 m。
3)强夯遍数和每遍击数:a.采用3遍~5遍置换遍数;b.每遍夯击次数设计为3击~5击,并可根据试夯资料进行修正。
4)强夯置换结束后,应普夯一次,普夯(又称满夯):普夯采用重10 t,直径2 m的夯锤。落距一般1.5 m~3 m,锤印重叠不小于50 cm,单点一般1击~3击。
5)施工放点:按照设计要求的强夯处理范围、夯点排列及间距,采用仪具放点,并用小木桩或白灰在夯点中心处作出标记,夯点放完后应进行复核,确认无误时再绘制夯点布置图。
6)试夯顺序及注意事项:试夯应从路中线处的夯点向两侧逐次地推进,各夯点的单击与累计夯深必须标示在大样图的相应夯点上。
7)施工期间必须保证临时排水系统的完整有效,保证大气降水及强夯挤出的地下水能迅速排泄。施工过程中若出现与试夯获取的信息差异较大时,应及时对施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原因,调整施工参数,实施动态控制。
6 强夯后施工质量检测
强夯结束7 d后进行地基承载力试验,经检测该范围地基承载力平均在250 k Pa,高于设计提出的200 k Pa控制标准,符合要求。
7 结语
通过上述工程实例的分析,在饱和黄土上填筑路基通过强夯技术是可行的,强夯前地表面铺设的材料采用附近黄山开采的碎石土,节省了工程造价,强夯时在高能量的夯击作用下,使碎石土垫层与饱和黄土层发生机械混合,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保证了工程质量。
摘要:以霍永高速公路K112+750~K113+220段施工为例,介绍了强夯技术在饱和黄土地基中的应用,结合路基沉降与稳定性计算,着重阐述了采用强夯法处理路基的施工工艺,指出该技术处理效果良好,能够节约工期,降低造价。
关键词:强夯法,饱和黄土,计算方法,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现状及展望 第2篇
一、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
测井技术是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技术, 具有成本低、技术准确定高的特点, 能及时反应各项参数, 逐渐成为检测静态和动态含油饱和度的技术方法, 在测量中有重要的作用。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方法主要有两类, 其一是裸眼井测井, 其二是套管测井。裸眼井测量方法主要有电阻率测井、电磁波测井及自然电位组合测井。套管测井主要用脉冲中子测井、井下重力测井等。套观测井具有很多较为先进的测井技术, 例如PND技术, RST测井技术、以及RMT测井技术, 每种技术的数据采集原理, 主要特点都不同, 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裸眼测井技术的新进展
裸眼测井和和套管测井是较为理想的测量技术, 也是当前主要应用的技术, 每种技术都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以下将对裸眼测井技术中较为实用的测量方法进行研究。
1. 电阻率测井
电阻率测井应用的公式是阿尔齐公式, 该测量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误差小, 大致在±8%左右, 除此之外, 电阻率测井最大的特点就是费用低, 施工方便, 探测技术先进。但是该技术发展很慢, 主要是因为, 测量对仪器电子线要求特别高。为了获得正确的电阻率, 必须要通过钢套附近地层的电流。在理论上很简单, 但是在应用中会遇到很多瓶颈, 由于钢的电磁性质和地层的性质完全不同, 在实践中会存在误差, 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为了保证测量的精准度, 必须测量出漏入电层微弱电流, 保证仪器的电子线路的电压达到10V左右。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 该方法在实践中有重要的作用, 2001年推广使用, 并推出新型仪器CHFR-Plus, 测井速度提升了一倍, 达到74/h。
2. 电磁波传播测井技术
电磁波测井技术是测量电磁波经过地层时的相位移和衰减率。工作频率在1000MHz, 适用于未知领域和敏感地区, 探测深度在5m左右, 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使用中要注意探测地区的选择, 以达到提升测量准确度的目的。
3. 自然电位组合测井技术
自然电位组合测井技术是根据电化学参数与粘土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地层水电阻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含剩余油饱和度的。极化率的准确与否取决于地层电阻率、底层阳离子交换量的渗透性。可用于判断水淹层的密度, 新型自然电位组合的测井技术可用于直接求取地层含油饱和度。该测量方法应用与淡水泥浆, 无法在水质环境较为恶劣的环境下应用。
三、套管测井技术的新进展
1. PND测井技术
PND测井仪采用的是2种脉冲中子发射方式向地层发射14Me V的高能快中子, 其一是采用固定频率的发射方式, 其二是采用伺服发射方式。通过分析热中子在地层中的发射情况, 求出地层热中子的寿命, 采取这种伺服发射方式, 实现了快中子发射、次生伽马射线探测的全自动跟踪。该仪器最大的特点就是探测距离较远, 近探头设置了5个不同档次的能量通道, 分别为1.6Me V、2.4Me V、3.4Me V、4.5Me V。远探测电子线路仅设置了一个大于100ke V的能量通道。两种通道一共开设了16个窗口, 能接受不同范围的能量。
2. RST测井技术
RST采用的是GSO闪烁晶体探头测量快中字与地层核素发生非弹性散射, 能释放出次生伽马线。其中非弹性俘获模式包含1个脉冲子发射和采集能谱的3个时间门, 具体图如下:
其中俘获-Σ模式能记录下俘获伽马射线能谱, 了解热中子的时间分布。在应用过程中覆盖了一个完整的俘获-Σ测量过程, Σ的时间序列与俘获-Σ模式完全相同。
3. RMT测井技术
RMT测井技术是多功能脉冲子测井仪, 该系统具有PNC、CO2D、PHHI、AFI等多种工作模式。RMT测井仪用双BGO闪烁晶体探测这些次生伽马射线, 其中非弹性散射模式覆盖了脉冲中子发射和每个探头连续衰减率, 当过了200个这样的周期后, 插入一个5ms的本地周期, 本地周期要用20个10μs宽的门, 12个50μs宽的门来测量衰减长度, 最后采用1个3μs宽的门。25ms的总周期每秒重复40次。
结束语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在实践中有广泛的作用, 裸眼测井技术和套管测井技术是当前较为理想的测量方式, 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度, 要求针对不同的水质和环境采用不同的测量技术, PND、RST、RMT测井仪在储层评价剩余饱和度测井方面具有先进性, 可描述井周地层含油饱和度、渗透率、压力等参数分布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与传统的饱和度测井技术相比, 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建议在使用中优先考虑这几种方案。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国剩余油饱和度的测量方法趋于成熟, 但是随着工程体系的不断完善,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在发展中暴露出很多弊端, 给测井技术带来严峻的挑战, 导致当前还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测量方法。本文将以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存在弊端为出发点, 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现状,展望
参考文献
[1]王文祥, 王绍民.剩余油测井[Z].北京:CNPC石油经济和信息中心, 2012 (05) ;20-23.
[2]姜文达, 王绍民.套管井中剩余油饱和度测井初探[J].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1 (05) ;100-102.
低饱和度稠油油藏控水稳油技术研究 第3篇
1.1 油藏地质概况
新海27块是被大洼断层和海35断层夹持的厚层块状底 (边) 水短轴背斜构造油藏, 主要开采层位为东营组d1Ⅰ段油层, 油藏埋深1375~1465m, 动用含油面积2.3km2, 动用地质储量451104t。纵向上地层划分为4个砂岩组9个小层, 油层主要集中在d1Ⅰ13小层和d1Ⅰ31小层, 油层平均有效厚度15m, 平均有效孔隙度26.3%, 平均空气渗透率133610-3μm2。50℃地面原油粘度1972~6604mpas, 属于普通稠油油藏, 油藏自然产能低。
1.2 油藏开发历程简介
油田一次开发阶段 (1992年~2004年) , 采用注热水直井常规开采方式, 油田产量迅速递减, 由1994年油田日产油量366下降到2004年的32t, 综合含水93.6%, 油田濒临废弃;2004年开始进入二次开发阶段, 采用水平井生产方式, 日产油量由32t上升至2006年底的155t, 含水由93.6%下降到87.8%, 采油速度由0.26%上升到1.13%, 水平井累计产油3.72104t, 这期间为了提高油藏开发效果, 开展了多项新工艺、新技术先导试验, 取得了较好效果, 为全面开展二次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2 目前油田开发存在的问题
2004年6月~2010年12月新海27块进入二次开发已有6年半的时间, 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采油速度, 但随着采出程度的不断提高, 通过热采、提液等措施, 效果有限, 稳产形式非常严峻, 开发过程中也不断有新的问题和矛盾暴露出来,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2.1 随着注汽轮次的增加, 含水上升幅度加大
新海27块2010年年底前生产的33口水平井绝大多数处于高含水阶段, 90.9%的水平井处于特高含水期。一次开发阶段直井开采期间, 直井综合含水从80%上升到89%, 阶段采出程度5.1%, 阶段含水上升率1.76%;在二次开发期间, 水平井含水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并且上升的幅度明显增大, 2008年新海27块综合含水从89.1%上升到93.26%, 阶段采出程度1.51%, 年含水上升率2.78%;
2010年新海27块综合含水从89.1%上升到92.9%, 阶段采出程度1.3%, 年含水上升率2.89%。含水上升呈加快趋势。
2.2 水平井单井产能下降, 采油速度减慢
2008年12月, 新海27块水平井开井32口, 日产液3068.4t, 日产油322.8t, 综合含水89.5%, 水平井平均单井日产油量10.1t;2010年12月底, 新海27块水平井开井36口, 日产液量3206.5m3, 日产油量225.1t, 综合含水93%, 平均单井日产油量6.3t;同比水平井单井日产油量下降3.8t, 采油速度为1.3%, 与2008年的最高产量及2008年底相比, 采油速度下降明显。
2.3 新海27块稳油控水难度大, 措施效果见效差
2010年7月对新海27-H28、新海27-H15和新海27-H8井实施控液生产进行降液压锥, 日产液量由325m3降为180m3, 含水由96.2%下降为95.8%, 仅下降了0.4%, 压锥效果并不明显。
3 控水稳油的试验研究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新海27块阶段调整基于以下思路:一是采用冷采方式减缓新海27块水平井含水上升速度;二是采用水平井化学堵水方式, 实现新海27块稳油控水;三是优化新井投产方式, 确保新海27块二次开发。
3.1 采用冷采方式减缓水平井含水上升速度
2010年对新海27块实施水平井多点注汽, 共进行了新海27-H16、新海27-H40、新海27-H29和新海27-H12井4井次的试验, 为了控制水平井含水上升速度, 暂停对其它水平井实施注汽措施, 采取冷采方式进行生产, 试验后, 不仅减缓了含水上升速度, 而且产油量持续上升且保持相对稳定, 达到了试验目的。
3.2 水平井化学堵水技术的试验与应用
2010年7月, 海平1井作为化学堵水第一口试验井, 在堵水前进行了产液剖面测试。在海平1井油套环空中下入连续管电缆产液剖面测试仪, 对水平井水平段进行分段测试, 了解各段的产液量和含水情况, 根据测试资料分析, 确定该井有2个主产液段, 第1段为1750-1765m, 产液为33.6m3/d, 含水为95.5%, 占全井产液量的31.5%, 是本井的主产水段也是本井的主产油段;第2段为1780-1795m段, 产液为38.1m3/d, 含水为97.6%, 占全井产液量的35.7%, 是本井的主产水段。
4 控水稳油的试验应用效果
自2006年开始, 新海27块通过水平井多点注汽、水平井化学堵水的工艺措施, 对新海27块边部薄层、上油组边部水侵程度较低的薄层区域部署水平井6口, 均采用冷采低液量方式投入开发, 有效控制了含水上升速度。
截止目前, 2010年新投产6口水平井共计日产液量230t, 日产油量54t, 综合含水76.5%, 日产油量占新海27块水平井总产油量的23.8%。
5 结论与认识
(1) 依据新海27块一次开发阶段暴露出的问题及二次开发初期采用热采措施后增产效果不明显, 递减幅度大的现象, 在充分认识油藏在纵向上、横向上油层发育程度、注采连通关系、储集层流动单元等油藏特征的基础上, 对油藏由注水热采改为多点注汽冷采, 同时对水平井进行化学堵水, 提高了油田开发效果。
(2) 以海平1井作为第一口试验井进行了产液剖面测试, 通过产液剖面测试可以分析水平井水平段产液情况, 根据测试结果实施分段堵水可以抑制出水, 最终实现新海27块控水稳油。
摘要:新海27块是原始含油饱和度较低厚层块状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 经过多年的直井热采, 底水锥进、边水突进和管外串槽导致油井水淹严重;通过二次开发方案调整, 采用了水平井生产, 使采油速度提高了10倍。但是在水平井生产过程中含水上升较快, 致使该油田的生产日趋下降。对此, 在充分认识该油藏在纵向上、横向上油层发育程度、注采连通关系、储集层流动单元等油藏特征的基础上, 对油藏改为多点注汽冷采, 同时对水平井进行化学堵水, 提高了油田开发效果。
关键词:低饱和度,稠油藏,注汽冷采,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吉昌, 张鹰, 蒋有伟, 王中元, 李培武.“辽河油区稠油油藏边底水控制技术研究”, 《特种油气藏》, 2007年02期
[2]张宏梅, 特种油气藏>2008年z2期“稠油油藏控制底水锥进技术研究”
[3]张传举.“边底水稠油油藏整体堵调技术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潘建华.“牛心坨油田低渗高凝稠油稳油控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第04期
技术饱和 第4篇
随着钻井工艺的日渐成熟, 水平井技术在国内外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超稠油开发中应用效果优于直井, 体现出三大技术优势, 一是周期生产时间长、日产水平高;二是操作成本低;三是套变、出砂比率低, 管理便捷[1]。特油公司自1997年应用水平井开发, 2007年总井数达到92口, 年产油59.9104t, 占年产量的39%, 水平井开发取得空前成功, 剩余油饱和度测试技术发挥巨大作用。
1 剩余油饱和度测试机理
在水平井开发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有三种剩余油饱和度测试技术, 即PND-S测井、PNN测井及碳氧比 (C/O) 能谱测井。
1.1 PND-S测井是在中子寿命测井和碳氧
比测井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套管井储层评价测井方法, 它能同时测量中子与地层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非弹性散 (C/O) 射伽马射线和俘获衰减 (中子寿命) 伽马射线, 且中子发射和测量方式更完善, 一次下井可以直接或间接获得170多条曲线, 通过6条主要测量曲线即可实现储层评价。
1.2 PNN测井即Pulsed Neutron Neutron,
是在中子寿命测井技术上发展而来, 通过向地层中发射高能快中子 (14.1Mev) , 并探测这些快中子经过地层减速以后变成的还没有被地层俘获的热中子。
1.3 碳氧比 (C/O) 能谱测井, 依据快中子非
弹性散射理论, 穿透仪器外壳、井内流体、钢套管和水泥环等介质而直接探测地层的优点, 其测量结果基本上与地层水的矿化度无关。
2 剩余油饱和度测试应用研究
2.1 定量评价井间剩余油分布, 指导二次开发部署
对杜84块老区加密水平井实施剩余油饱和度测试解释结果平均高达56.8%, 说明在老区平均采出程度达到17.3%时, 井间仍有大量剩余油存在。
杜84-平43~46井组为兴Ⅵ组加密水平井, 1-4轮平均单井累计产油1.52104t, 油汽比0.53, 取得较好吞吐效果。根据剩余油饱和度测试和加密井试采效果, 特油公司累计部署加密水平井63口, 累计增油60.4104t, 为老区稳产奠定基础, 取得二次开发、深度开发初步成功[2]。
2.2 指导辅助措施, 提高油藏动用程度, 改善水平井开发效果
为更好的提高水平井吞吐效果, 对杜84-平44、杜84-平46等井水平段含油饱和度连续监测, 并依据监测结果不断调整注汽方式, 取得较好效果。
杜84-平44井与直井射孔井段底界平均间距为8m, 投产前水平段含油饱和度测试结果为74.4%, 基本处于原始状态。该井吞吐三周期后, 累积注汽2.0104t, 累积产油1.01104t, 油汽比0.51;周期末测得水平段平均含油饱和度为51.9%, 比投产前下降22.5%, 且沿水平段分布不均匀, 其中水平段前半部分含油饱和度平均为46.9%, 水平段后半部分含油饱和度平均为54.9%, 分析认为主要受水平段脚尖部分直井吞吐引效影响较大。
为近一步调整水平段动用均匀程度, 在井组整体注汽的基础上, 在杜84-平44井脚跟部分增加注汽直井, 同时将水平井注汽管柱下入到水平段后半部分, 并适当增大直井与水平井注汽量, 同时辅助实施三元复合吞吐措施, 调整后水平段饱和度测试表明该井水平段后半部分含油饱和度明显下降, 沿水平段含油饱和度分布趋于均匀, 平均为45%, 水平段动用得到改善, 为后期顺利转入SAGD打下基础。
2.3 落实水平井含油饱和度变化, 为下步转SAGD提供依据
2005年完钻4口兴Ⅰ组水平井 (杜84-兴平264、270、281、291) , 截止目前平均吞吐3.2轮, 单井累积产油1.6104t, 油汽比0.76。按照曙一区SAGD总体方案实施要求, 兴Ⅰ组均实施双水平SAGD[3], 2007年完钻另外4口对应水平井 (杜84-兴平264-1、270-2、281-2、291-2) , 为下步成功转入SAGD, 对新钻水平井录取含油饱和度资料。
通过对录取资料的分析, 得出两方面的认识:
2.3.1 新钻下方生产井含油饱和度低
由于平面上受杜84-兴平270、杜84-兴H257注汽影响, 新钻下方生产井杜84-兴平264-1水平段含油饱和度值较低, 平均在50%左右, 而水平段温度达到80℃以上, 温场已建立, 转SAGD进度可加快。
2.3.2 新钻上方注汽井含油饱和度高
由于兴Ⅰ组水平段上方存在物性夹层, 对蒸汽向上扩展起到抑制作用, 导致新钻上方注汽井含油饱和度较高, 平均在70%以上, 水平段基本没有得到动用。为提高上下两井之间热连通程度, 在首轮预热时上方水平井先注汽, 完注后下方水平井再注汽, 同时加大注汽量。
2.4 指导SAGD注汽调整, 改善试验区开发效果
兴Ⅵ组SAGD试验区在转入初期采出程度高达32%, 生产井周围大部分区域得到较大程度的动用, 由于直井吞吐效果的差异, 平面上各生产井的动用程度也各不相同, 对于一些采出程度较低的直井, 其周围含油饱和度仍然很高。
兴Ⅵ组SAGD试验区[4]观察井C/O资料显示, 试观7含油饱和度较低, 只有15%, 而试观6和试观9附近含油饱和度分别达到了45%和35%。于是对注汽井进行了优选, 将杜84-平46注汽井杜84-68-72调整到杜84-平45、46之间的曙1-35-746井, 并对杜84-平46脚尖注汽井杜84-71-71进行注汽。经过调整, 杜84-平46含水由90%下降到82%, 日产油量由30t上升到45t, 杜84-平45含水由89%降到85%, 日产油量由38t上升到41t, 生产效果得到较大改善。
2.5 结合动态分析资料, 确定出水原因
对生产不正常的水平井进行含油饱和度测试, 判断水平段水淹状况。杜84-平27井2004年9月11日投产即不正常, 累计吞吐4轮, 累计注汽1.0104t, 累计产油0.47104t, 累计产水3.9104t, 采注比4.4, 回采水率389.3%。
该井饱和度测试结果表明:水平段1/3处受水淹影响, 含油饱和度降低15~20%。结合相邻直井的地化录井解释及试采分析, 对该区域油水界面取得新的认识, 油水界面由865m抬升至855m, 水平段避射底水厚度变薄, 随着水平井吞吐导致底水脊进, 采取对该井实施向上侧钻, 恢复生产。
2.6 配合LWD地质导向, 取全测井资料
分支水平井具有平面控制面积大的特点, 适用于10米左右薄油层挖潜, 在杜229块二次开发中发挥巨大左右[5]。多分支测井难度较大, 多次施工易发生工程事故, 使用LWD地质导向技术, 能够录取电阻率和自然伽玛资料, 难以满足开发需要。套后饱和度测试资料, 配合LWD录取的资料, 可以真实反映油藏情况, 能够满足生产分析需要。
3 结论及建议
3.1 剩余油饱和度测试能真实反映油藏分布情况, 对二次开发、深度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3.2 连续剩余油饱和度测试可以监控水平段动用状况, 指导措施实施及开发方式转换时机;
3.3 剩余油饱和度测试的应用, 对SAGD地质跟踪及动态调控具有指导意义;
3.4 剩余油饱和度测试, 对加强地质分析, 提高措施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3.5 剩余油饱和度测试资料有效弥补分支水平井裸眼测试的不足, 满足水平井开发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文章等.稠油注蒸汽热采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34-176.
[2]周大胜等.杜229块超稠油油藏二次开发潜力研究及认识[J], 特种油气藏, 2007, 14 (6) :40-43.
[3]耿立峰.辽河油区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技术研究[J].特种油气藏, 2007, 14 (1) :55-57.
[4]吴霞.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研究进展[J].特种油气藏, 2007, 14, (1) :21-23.
技术饱和 第5篇
关键词:饱和砂基,地震液化,相对密度,标准贯入,重型圆锥动力触探
0 引言
新疆叶尔羌河流域中游枢纽工程场址区地层主要为冲洪积 (Q4al+pl) 粉细砂层, 呈灰白色、青灰色, 分布在阶地土层下部和现代河床中, 厚度大于30m, 有明显的沉积韵律。结合勘探资料该层可分为两层, 上部粉细砂层, 厚度7m~8m, 下部为含结核粉细砂层, 厚度大于25m。经分析计算, 闸基饱和砂层地震液化深度8m~11m, 防地震液化处理深度为12m。
本工程挡、泄建筑物承载基础地基土处理, 采用桩长12m、桩体直径1.0m振冲砂砾石挤密桩, 除了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主要为了消除闸、堰基饱和砂土地震液化现象。振冲砂砾石挤密桩主要布置在上下游铺盖、闸室、消力池及海漫基础和溢流堰基础部位。砂砾石挤密桩布孔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 设计桩间距为3.5m、5m两种型式。
通过现场试验验证, 采用ZCQ75型振冲器施工, 可满足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地基抗液化要求。
1 振冲挤密桩施工1
振冲挤密桩施工工艺流程:
根据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 分五个施工区。每区施工均采用“跳打法”, 两序排进行施工, 如先1, 3排后第2排;孔也分两个序成孔, 如先第1排1-1号、1-3号桩施工后第3排3-1号、3-3号桩施工完后, 接着施工第1排1-2号桩和第3排3-2号桩, 再施工第2排2-1号桩和2-3号桩, 最后施工第2排2-2号桩, 所有孔均保持先1序排再2序排, 先1序孔后2序孔, 有效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地基土不均性出现偏孔偏桩。
具体布置为三台振冲器成阶梯状布置, 保证靠槽孔钢筋混凝土防淘墙边的3排孔最先施工, 走在最前面。在第三区施工完成后, 及时为分流墙基础钻孔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提交工作场面。这样布置有利于整个场面的展开, 也为后续槽孔钢筋混凝土防淘墙导向槽提前施工创造工作面条件, 对项目整体地基处理工期有利。
1.1 施工放样
施工放样采用莱卡TCR402型全站仪, 将各桩位按设计尺寸要求测放至实地, 并打入木桩在桩顶用记号笔做孔位定位标记, 木桩桩体用记号笔标明孔号, 用北光AL22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测控桩顶高程, 依据技施蓝图计算成桩深度。
1.2 就位
严格按照业主提供的控制网点, 测放施工区的控制点, 依据控制点测放出施工孔位。下振前振冲器对准孔位, 偏差不得大于0.05m;
吊机起吊振冲器对准桩位, 开启供水泵, 待振冲器下端喷水口出水后, 启动振冲器。检查水压、电压和振冲器空载电流是否正常。本工程施工供水压力0.4Mpa~0.6MPa, 供水量为300L/min~600L/min。
1.3 造孔
移动钻机使振冲器中心对准设计桩位。对中后先开水泵, 振冲器出水口喷水后, 再启动振冲器, 开始造孔。吊机下放振冲器, 使其贯入土中 (<2m/min速度下沉) , 每成孔1米记录造孔电流、水压及造孔时间;造孔过程中始终保持振冲器呈悬垂状态, 以保证垂直成孔。当造孔电流值超过电机额定电流时, 减速或暂停振冲器下沉或是上提振冲器, 待电流值下降后再继续向下造孔。孔口不返水时, 则加大供水量, 在振冲器导杆外增加一供水管, 另加一水泵进行补水。当造孔孔深达到设计深度上0.3m~0.5m时, 减小供水量, 避免破坏孔底原状基土, 重复提升1~2次, 以保证振冲器能顺利下放和填料通道畅通。
振冲桩位应按施工图纸要求测定, 孔位偏差控制在以下标准范围内:
1) 振冲器喷水中心与孔径中心偏差不大于0.05m;
2) 成孔中心与定位中心偏差不大于0.1m;
3) 桩顶中心与定位中心偏差不大于桩孔直径的0.2倍。
1.4 清孔
振冲器停在设计加固深度以上0.3m~0.5m后, 当返水中含泥量很高时, 或孔口被泥土淤塞以及成孔直径小时就进行清孔。即把振冲器提出孔口 (或提到需清孔位置) , 然后再次下沉振冲器, 利用循环水上下活动振冲器进行清孔, 清除孔内泥土, 保证填料畅通。
1.5 填料
设计要求的粒径不大于100mm, 含泥量不大于5%, 填料级配需满足D100.65、D151.5。
造孔 (清孔) 后即向孔内填料。本工程采取是连续填料方式。振冲器停留在设计孔深0.3m~0.5m以上位置, 向孔内不断回填石料, 并在整个制桩过程中沙砾石料均处于满孔状态;但加料中控制不能过猛, 原则上“少吃多餐”, 均匀下料。每次加入孔内的填料为0.3m3~0.5m3。填料后确保振冲器能贯入到提起前的深度, 以防止发生漏振。
1.6 振密
加密采用加密电流、留振时间和加密段长综合指标法进行控制。在振冲器提离孔底30~50cm开始填料, 水压采用0.1MPa~0.5Mpa, 供水量200L/min~400L/min, 并在该加密段长内滞留加密, 当加密电流达到设计值100A, 并留振时间不小于10s, 后再将振冲器向上提升一个段长, 加密段长为0.3m~0.5m。如此往复循环直至桩深6m处后, 采取加密电流为不小于120A, 留振时间不小于15s, 进行加密留振。并采取复振的方式来加强振密效果, 即在第一次加密完成后, 再次将振冲器加密电流加大到120A~150A。
1.7 制桩结束
制桩加密至孔口时, 先停止振冲器运转, 再停止供水泵。桩顶加密完成后进行一次复振, 以确认加密电流已达到设计定值。
1.8 振冲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2 质量控制
制桩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水压、填料数量、加密段长、加密电流和留振时间, 本工程采用加密电流、留振时间和加密段长作为综合指标进行质量控制;填料数量由上述标准决定, 因此, 填料数量仅作为控制参考标准。具体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控制:
1) 自升式电流:振冲器停留在孔内某一深度, 由孔口加入填料, 依靠振冲器水平振动力将填料挤压到桩周围土体中并使填料加密, 随着填料不断挤压到桩周围土中:填料不断加密, 振冲器的电流值也不断增大, 直到达到设计加密电流值 (以试验最后确定的电流值为准) ;并按试验确定的留振时间 (一般10s~15s) 进行留振, 此时上提振冲器0.3m~0.5m, 再继续上面的步骤, 逐段加固到孔口;
2) 冲击式电流:将振冲器提出孔口或较大高度, 让振冲器挟带石料强行贯入, 这时振冲器电流上升, 直至达到设计电流值 (以试验最后确定的电流值为准) 。并按试验确定的留振时间 (一般10s~15s) 进行留振。再将振冲器上提继续上面的步骤。控制加密段, 每段30cm~50cm, 直至孔口。
3 振冲施工效果检测
中游枢纽挡、泄建筑物基础饱和砂基防液化处理分两期施工, 一期于2007年11月16日~12月22日施工完成, 二期于2008年10月6日~12月15日施工完成, 累计完成振冲砂砾石挤密桩3.8万延米。
振冲挤密桩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基础处理以提高地基土承载能力, 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工程手段, 设计和施工有规范依循;用于水工建筑物基础饱和砂基防液化处理, 尚无现行规范标准参照。本工程经过设计、施工、监理、地质、咨询专家数次研讨, 确定了一套检测标准和方法:振冲施工效果桩间土检测, 相对密度试验, 设计指标相对密度≥0.7;标准贯入检测, 二者互为验证;桩体检测,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3.5m桩间距的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法检测, 5.0m桩间距的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法与标准贯入试验法相结合。高程1 179m~1 184m桩间土采用标准贯入法;高程1 184m~1 187.55m桩间土采用相对密度法 (相对密度≥0.7) 。
以一期工程为例, 标贯检测于2007年11月28日开始检测, 2008年1月4日结束。3.5m桩心距振冲挤密砂石桩桩间土采用标准贯入法进行检测, 共检测了55个试验孔进行标准贯入试验503次, 100%达到设计标准。5.0m桩心距的振冲桩桩间土在高程1179m~1 184m之间采用标准贯入检测, 共检测7个试验孔, 进行标准贯入试验43次, 100%达到设计标准。5.0m桩心距的振冲桩桩间土在高程1 184m~1 187.55m之间采用相对密度法检测其相对密度, 共检测了3个试验孔21个点的相对密度, 均满足设计要求 (Dr≥0.70) 。共进行22个桩的重型动力触探检测试验, 进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507次, 100%达到设计标准。
本工程未进行桩体抗剪强度静载荷试验及压缩模量检测。
4 处理评价
根据标准贯入试验结果, 试验锤击数12~25击, 平均值16.36击, 处理后闸基土呈稍密~中密状。处理后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N.0.4-1和N.0.4-3条对闸基土进行液化判别如下:
符合上式要求的土应判为液化土。
N63.5-工程运用时, 标准贯入点在当时地面以下ds (m) 深度处的标准贯入锤击数;
N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ds-工程正常运用时, 标准贯入点在当时地面以下的深度 (m) ;
dw-工程正常运用时, 地下水位在当时地面以下的深度 (m) , 当地面淹没于水面以下时, dw取0;
ρc-土的粘粒颗粒含量质量百分率 (%) , 当ρc<3%, ρc取3%;本工程采用3%;
N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 本工程按远震考虑, 采用8;
本工程检测试验实测锤击数 (N63.5) 12~25击>相应试验位置临界锤击数 (Ncr) 。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分析:
根据试验结果,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12~56击, 平均值32.64击。
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公式法) :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设计规范》 (JGJ79-91) 之规定
fsp, k-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m-面积置换率; (m=0.064)
fs, k-桩间土承载力标准值;取fs, k=160k Pa;
n-桩土应力比, 无实测资料时可取2-4;原土强度低取大值, 原土强度高取小值;取n=4;
确定fsp, k=191k Pa。
5 施工效果
1) 本工程检测对桩间土、桩体分别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和动力触探试验, 由计算法得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191k Pa, 经振冲挤密砂石桩对闸基土处理后承载力标准值比天然地基的承载力标准值提高了1倍左右;
技术饱和 第6篇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青海省同德县巴滩地区, 该区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海拔3 300 m, 气候温凉干燥, 年平均气温0.2 ℃左右, 牧草生长期内≥0 ℃积温1 523.8 ℃, 年均降水量440.4 mm, 全年日照时数2 720~2760 h, 年太阳总辐射量107 251.9 KW/m2, 无绝对无霜期, 土壤为栗钙土。
2 试验设计与实施
2.1 试验材料
无芒雀麦 (引自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 。
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本试验采用3因素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 安排播种密度x1、施肥时期x2、播种行距x3三个因素为决策变量的设计水平编码 (见表1) , 最终以产草量和种子产量为目标函数进行综合分析, 将3因素分别安排在结构矩阵x1、x2、x3列上, 各列括号内的数字为编码值对应的自然变量, 进行试验时仅以括号内的数字实施, 试验设置11个处理、3个重复, 随机处理, 小区面积为10 m2 (4 m2.5 m) 。
2.3 资料调查与分析方法
2003年3月份对试验材料无芒雀麦进行发芽试验, 计算播种量, 5月2日播种, 播种当年用“常乐”益植素进行拌种处理, 拌种处理以1 kg牧草种子用1 g“常乐”益植素, 用水溶解后均匀拌种, 晾干后播种.翌年在牧草分蘖期至拔节后期或初花期进行叶面喷施“常乐”益植素, 喷施浓度为0.45%, 于8月初进行牧草鲜草产量测定, 待种子成熟后测定种子产量, 取样面积为1 m2 (1 m1 m) , 重复三次。试验获得的数据, 按多元二次回归分析方法, 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数学模型, 进行全因子模拟试验, 共模拟出16个试验结果和预测值, 因饱和D-最优设计的总自由度与回归自由度相等, 故不能预计误差和进行方差分析, 对试验结果的精确度只能用测定的y值和预测值间的相关系数来验证。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本试验选用不同播种密度、不同施肥时期、不同播种行距下地上部分牧草产量y1和种子产量y2为考查指标建立了数学模型:
根据各水平的取值, 分别得到两种产量的理论值, 求得相关系数R1和R2:R1鲜草=0.923 1, R2种子=0.957 8, 达到极显著水平, 说明数学模型能准确反映客观规律, 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2 因子的主次分析
因编回归导数已经标准化, 所以模型中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决定各因素的重要程度, 从牧草产量结果看三个决策变量中播种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施肥时期, 再次为播种行距对牧草产量的影响x1>x2>x3, 从牧草种子产量结果看三个决策变量中播种行距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施肥时期, 再次为播种密度对牧草种子产量的影响x3>x2>x1。
3.3 播种密度、施肥时期、播种行距各单因子对牧草产量及牧草种子产量的影响
用降维法分别求得不同密度、不同施肥时期、不同行距对两种产量的影响, 见图1、图2。
从图1看出, 因为单子叶植物密度较大时, 叶片致密个体间互相遮阴, 致使一部分植株光照不足, 节间不能得到充分发育。无芒雀麦属多年生须根疏松型上繁禾草, 高密度虽然限制株高、茎重、但叶的比重大, 据王启基等分析, 垂穗披碱草种群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形成与光合器管的生物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r=0.978 5) , 这说明播种密度的不同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老芒麦生物量的变化[2];施肥时期对老芒麦地上部分生物产量的影响, 施用稀土 (“常乐”益植素) 增加了牧草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强度, 促进牧草植株的生长发育, 加快植株生长速度, 增加植物株高和促早熟作用。叶面喷施稀土的牧草植株绿叶面积增加5.6%~67.6%, 叶绿素含量增加13.9%~49.6%, 天然草场牧草产量平均增产25.5%, 人工草地种子产量增产21.6%[3];播种行距对无芒雀麦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当播种行距逐渐加大时, 无芒雀麦地上部分生物量也逐渐增大, 播种行距至27 cm时牧草产量达到最大, 以后牧草产量随播种行距的增加而减少。
由图2看出, 播种密度逐渐加大时, 牧草种子产量也逐渐增大, 播种密度达到850株丛/m2时, 种子产量达到最大, 以后种子产量随播种密度的增大而减少;施肥时期对牧草种子产量的影响与播种密度对种子产量的影响基本一致, 于拔节后期至初花期种子产量达到最高, 以后种子产量随喷施日期推迟逐渐减少;播种行距对牧草种子产量的影响, 由于无芒雀麦叶量丰富, 有利于光合物质的累积, 为产量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无芒雀麦株高一般60~88 cm, 且生殖枝垂直生长性能好, 不宜进行宽行播种。
因此在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两方面均要达到理想的产量, 既经济又适宜的三因素水平为播种密度411~929株丛/m2、播种行距24~31 cm、施肥时期在牧草拔节后期至初化期进行即2005年6月12日~7月5日。
3.4 密度、行距、施肥时期优良组合方案的选择
采用频数区间估计对优良的农艺措施组合进行统筹安排, 多指标主分量择优的方法, 在侧重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基础上综合平衡, 筛选出不同条件下的10套优良组合方案 (见表3) , 对此10组进行综合分析 (见表4) 。
获得多年生人工草地综合生产性能适宜的播种密度、播种行距、施肥时期。播种密度622~133 3株/m2, 播种行距24~31 cm, 施肥时期2005年6月12日~7月5日。
4小结与讨论
(1) 饱和D-最优设计是试验设计中精确度较高的试验设计之一, 其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极高的相关性, 本试验理论值与实测值间的相关系数牧草产量R1=0.923 1, 种子产量R2=0.957 8, 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这说明建立的两种数字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可以用来指导生产实践。
(2) 通过对试验的分析, 确定出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达到理想产量的最佳优化栽培技术措施, 播种密度411~929株丛/m2、施肥时期2005年6月12日~7月5日、播种行距24~31 cm。
(3) 对多年生人工草地严格掌握播种密度、播种行距和叶面适宜的施肥时期, 多年生人工草地播种密度过大, 籽种的投资增大;播种行距过大, 对土地资源造成浪费, 最终影响多年生牧草和种子的产量
参考文献
[1]徐中儒.农业试验最优回归设计[M].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 1988.
[2]王启基.天然垂穗披碱草种群生长节律及生态适应性研究[J].中国草地, 1990 (1) :18-25.
警惕教学中的“心理饱和” 第7篇
一、教学中“心理饱和”的一般表现
1. 布置作业数量的随意。
布置作业是教学备、教、导、考、改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为理解、巩固知识而进行的一种有效练习形式。但是在教学操作中,由于个别教师不熟悉教育政策法规,无视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在布置作业中信口开河,盲目布置。比如有教师布置数学题时,一布置就是上百道题,刚开始学生还有激情,动作快,做得也比较正确,但做到时间一长,速度就无从谈起,做的题也常常是错题。进而心生埋怨,产生厌烦性“心理饱和”。
2. 组织教学方法的单一。
组织教学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对于保证教学秩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由于教师常常从事朝五夕六的工作,容易产生职业疲劳,加上在职业道德方面修养的放松,以及不注重教学艺术性,往往在组织教学中“以骂代管”、“骂字当头”,长此以往,学生与教师离心离德,甚至产生不愿上课的心理,并极易产生逆反性“心理饱和”。
3. 巩固复习题的过量。
一般学校学生毕业前、考试前总是要复习。在学校中的通常做法,就是搞“题海战术”,今天是“双色检测题”,明天是“系统配套AB卷”,后天则是“奥赛拔尖训练题”使学生在试题的海洋中下海游泳,学生在甲卷中碰到的题,在乙卷中又出现,在丙卷中也少不了,在丁卷中也身影时显。于是学生穷于应付,学习兴趣顿减,一切为做题而做题。在一个个试题中,在一场场模拟考试中学生失去的是个性张扬,得到是心理疲倦与厌烦及无可奈何的痛苦折磨和煎熬,极易产生疲劳性“心理饱和”。
4. 课堂教学中的拖堂。
教学秩序也属于我国社会主义伦理学的范畴之中。在学校教育中维护正常课堂教学秩序,也应当包括教师要遵守教学管理的作息时间表。这个问题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作了理论上阐述,可是直到今天,还有个别老师常常犯拖堂的毛病,从伦理学角度实际上是不道德的。根据班级授课制原理,课堂教学有科学的时间分配,中学每堂课45分钟,小学每堂40分钟,是基于7、8岁12岁儿童注意力可保持20分钟左右,12岁以上乃至成人一般可保持30分钟左右。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后有一段休息时间是为了劳逸结合。从心理学角度是为了放松学生上课带来的紧张心理,转移注意,克服前抑制及倒摄抑制现象的发生。从生理上而言是为了让学生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方便其生理需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应该拖堂。个别教师拖堂,造成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紧紧张张,匆匆忙忙又奔赴到下一堂课中。长期以往,学生怨声载道,苦不堪言。随着下课铃响,也听不见,看不到教师在讲什么,写什么了,做什么了。可以说这是由于教师不讲教学伦理道德造成的一种非伦理性“心理饱和”。
5. 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呆板。
在课堂教学中免不了要评价学生。可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评价学生方式的单一化,以分数论英雄,定成败。加之,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以及长期教学思维定势使然,往往在评价学生时,不是从新理念、新方法、多元化出发将课内与课外,生成性与终结性,平时考查与阶段性诊断考试结合起来评价,造成学生对教师课堂评价机械适应。另外,个别教师对业务不熟,课堂教学是“克隆”别人的课,对学生课堂评价是“千年等一回”一成不变:“好、好、好,你真好!”“棒、棒、棒,你真棒!”或者将严肃的评价,贱卖胡甩,不管回答正确与否,回答水平高低与否,对问题理解准确与否,一律予以鼓掌,喝彩。进而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评价方式熟视无睹从而产生饱和。这是由评价方式呆板造成的机械性“心理饱和”。
二、“心理饱和”的应对措施
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有关教育政策法规。
不断加强教师在思想、道德、文化、业务、心理等方面修养,提升其素质,创造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以及政治理论、伦理学、行为组织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学习,以丰富其教学内涵,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拓展其教学视野,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人文情怀。
教师要提升教学的艺术性。把握课程标准,熟悉教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帮助者,学会尊重、赞赏学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会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
加强教师心理技能方面的训练。学会从心理学角度审视自己所教的学科的课堂教学,并能运用心理技术处理学生正在产生和即将产生和已经产生的“心理饱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