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范文道 南师大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范文道 南师大(精选5篇)

范文道 南师大 第1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

1.小林家的果园今年收了310千克梨,收的苹果是梨的19倍。大约收了多少千克苹果?

2.一辆客车3小时行了17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3.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照这样计算,一只山雀一个月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4.5箱蜜蜂一年可以酿375千克蜂蜜。小王家养了这样的蜜蜂12箱,一年大约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5.张爷爷买3只小羊用了75元。他还想再买5只这样的小羊,需要准备多少钱?

6.一台电视机780元,王老师要买12台。他带了1200元,够钱吗?

7.李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还剩60元。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

8.植树节同学们栽了684棵杨树和76棵松树。栽的杨树是松树的多少倍?

9.养鸡厂星期一收的鸡蛋,18千克装一箱。装好8箱后还有16千克。星期一收了多少千克鸡蛋?

10.有500吨货物,一节车厢能装60吨,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11.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现在一次买3棵,每棵树苗便宜多少钱?

12.红旗小学的180名学生去植树,平均分成5队,每队分成4组活动。平均每组有多少名学生? 13.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14.学校要为图书室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科技书每套125元,故事书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15.公园的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5吨食物,够大象吃20天吗?

16.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的时候速度是40千米/时,用了3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17.一辆汽车在平原和山区速度分别是50千米/时和30千米/时,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最后到达目的地。这段路程有多长?

18.小明一家去旅游,先坐汽车2小时,速度为45千米/时,再坐火车8小时,速度为120千米/时。小明家到旅游点有多远?

19.一块长方形绿地的面积是560平方米,宽是8米。现在要把宽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20.从实验小学到青少年活动基地的路程是280千米。(1)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6千米,几小时能到?

(2)由于雨天路滑,把速度减慢到每小时48千米,6小时能到吗?

21.某养鸭户养了一群鸭,第二季度3个月分别产蛋995个,1023个,895个,这群母鸡第一季度大约产蛋多少个?

22.一列火车提速前平均每小时行83千米,比提速后平均每小时少行32千米,这列火车提速后12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3.某中心小学体操队有18名队员,学校拿出1400元准备为每名队员买一套演出服,每套服装69元,估算一下这些钱够吗?

24.甲每小时加工54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45个零件,甲、乙共同加工6小时,还剩83个零件没加工完,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25.红心小学计划买12台电视机和45台电脑,每台电视机2800元,每台电脑4600元,学校准备了240000元,够不够?

26.光明小学体操队有24名队员,每套衣服123元,学校要为每位队员配一套服装,共需要多少元钱?

27.春节快到了,活动小组准备了127个气球,如果每人拿20个气球,那么这些气球可以分给多少人?还剩几个?

28.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54千米,12小时到达乙地,返回时每小时行72千米,返回时用了几个小时?

29.一本童话故事书有620页,明明已经读了156页,剩下的每天读32页,还要几天才能读完?

30.某校电子阅览室的少儿科幻小说有30个书架,每个书架有24本书,少儿科普书有70个书架,每个书架有24本。两种书共有多少本?

31.红石村小学分成6个小组去浇树,每组有4人,一共浇树360棵,平均每人浇树多少棵?

32.一箱鸡蛋的个数是一篮鸡蛋个数的3倍.一箱鸡蛋有96个,6篮鸡蛋有多少

33.王大爷的果园收获苹果358千克,梨270千克,李子196千克.苹果每箱40千克,梨每箱30千克,李子每箱20千克.算一算:装这几种水果,各需要多少个纸箱

34.在一条长为18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20米栽一棵.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

35.甲商店的大米每袋5千克15元,乙商店的大米每袋8千克25元,哪个商店的大米便宜?

36.这辆汽车每秒行18米,车的长度是18米,隧道长324米,这辆汽车全部通过隧道要用多长时间?

37.春光粮油公司要出口680吨粮食,如果用22吨的集装箱,需要多少个

如果选用17吨的集装箱,需要多少个? 38.石家庄到承德的公路长是546千米.红红一家从石家庄开车到承德游览避暑山庄,如果平均每小时行驶78千米,上午8时出发,那么几时可以到达

39.一块长方形菜地,长是9米,宽是6米.这块菜地一共收青菜972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青菜多少千克

40.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亚洲最高的电视塔,它的高度是468米.一楼房有12层,高39米.电视塔的高度相当于几个12层住宅楼的高度?

41.王爷爷家养的4头奶牛每个星期产奶896千克,平均1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呢?

42.4辆汽车3次运水泥960袋,平均每辆汽车每次运水泥多少袋

43.(1)水波小学每间教室有3个窗户,每个窗户安装12块玻璃,9间教室一共安装多少块玻璃

44.杨柳小学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有3个窗户,一共安装324块玻璃.平均每个窗户安装多少块玻璃

45.小红买了2盒绿豆糕,一共重1千克.每盒装有20块,平均每块重多少克

46.一辆大巴车从张村出发,如果每小时行驶60千米,4小时就可以到达李庄.结果只用了3个小时就到达了.这辆汽车实际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白塔村计划修一条水渠,如果每天修16米,18天就能修完.第一天修了24米,照第一天的进度,几天能修完

48.虹光宾馆购进100条毛巾,每条6元.如果用这些钱购买8元一条的毛巾,可以买多少条

49.一包A4复印纸,每天用25张,20天正好用完.如果每天少用5张,那么可以用多少天

50.一个养蜂专业户,今年饲养蜜蜂24箱.去年5箱蜜蜂酿了375千克蜂蜜,照去年的酿蜜量计算,今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范文道 南师大 第2篇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万物之始也;有,万物之母也。故恒无也,欲以观其妙;恒有也,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是解开老子《道德经》的关键所在,第一章如果没有看明白,接下来的八十章都不是好理解,而且还可以会对老子产生误解。首先在这一章里老子告诉大家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其次这一章是老子传授道家心法的神髓所在,也是大家学《道德经》和修道的入门,所以为什么后世很多版本会把这一章放在首位,就是因为重要。下面我们来一句句详细的分析这一章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大家好,现在我和大家开始聊《道德道》的第一句话,一起来感悟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智慧,一起用老子的智慧来洗涤我们的心灵,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活出美乐爱觉生活方式,一起遇见最好的自己。这是老子为什么会写这本书的关键所在,还有老子对后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现在《道德经》的版本太多了,各家的解释也不一样,所以现在大家也不知道哪一个版本是对的,谁对《道德经》的解释更好。其实老子早在2500年前就知道会有这种情况,所以开篇第一句话就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在这里老子给出一个叫“道”的名词,说这个东西可以说,但是很奇怪老子接着说:“但是能说出来的不是恒久不变的道。”是这一句自相矛盾的话,那么老子想要表达什么呢?

第一、阐述了老子自己对道的理解,在这短短的八个字里告诉世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用语言和文字可以对道进行描述,但是语言和文字所描述出来的都不是道的全部,只是道很小的一部分,因为道是无边无际、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无限存在,而语言和文字是有限的存在,用有限的存在去描述一个无限的存在是无法描述清楚的,但是如果没有语言和文字的描述道就不能很好的传播。语言和文字是加快我们去明道、悟道、修道和行道的方便之门,所以老子写了这五千言的《道德经》,希望能够通过这五千言让有缘人能走上修道之路。但是任何的东西都有两面性,这《道德经》也一样,因为《道德经》是写给人看的,只有是人就有分别心,所以看了《道德经》的人就会产生两种反应。第一种就是钻牛角尖,执着于老子的这五千言,这是不好的一面。第二种就是对道产生向往之心,然后去明道、悟道、修道和行道的人,这是好的一面。所以老子针对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讲解。

第二、对钻牛角尖的人,老子先立“道相”然后又破“道执”。告诉后人不要执着于他说的“道”,也就是佛家说的“法执”,因为老子他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在第二十五章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所以老子虽然写了这五千言的《道德经》其实他是一个字都没有写。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是来源于我们自己对事情本身的执着,执着于我、我的、我认为的、我信仰的等等。比如:电脑坏了这件事,如果前面加上我的,不愉悦的感觉就来了;但是前面加上别人的,我们就不会有不愉悦的感觉。很多企业家对身边朋友的企业出现的问题都非常有智慧,告诉朋友这个那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当自己的企业出现问题后,很多企业家脑袋就不好用了,执着于任何东西都会把我们带入漩涡之中,当然执着于道也是一样,所以老子在我们开始学习《道德经》之前先给我们上这么一课,不能执着于文字。

第三、对那些心生向往的人。老子引导大家去学道、明道、行道和证道。很多人可能又会想,即然老子知道其实“道不可道”,为什么还要写这《道德经》?老子是慈悲的,他自己已经悟道了,但是天下还有那么多人没有悟道,所以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给后世的人一个学道、明道、行道和证道的方便之门,希望后人通过《道德道》明白大道的真谛,不要在一切名相中求,也不要在一切语言和文字中求,要从文字入手超越文字,从语言入手超越语言,才能体道近道。(就好比老子他发现了一个很美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非常适合人们居住,他非常大家都能来到这个这么好的地方来生活,所以他就写了一本书叫《道德经》,1、告诉大家他到了一个很美的地方,那里山好水好土地好空气好什么都好,但是即便他很用心去形容,因为没有人去过那个地方,怎么可能知道那个地方美不美,所以老子只能用很多语言来形容,希望大家能够产生对那个美丽地方的向往,然后决心去那个地方生活;

2、如果真有人想去,老子要告诉大家那个地方怎么去,到那个岔路,应该往哪个方向和哪条路走。但是就算老子说得再好,还有要自己去到那个地方亲身体验,才知道那个地方到底怎么好,否则谁也不可以知道。)回过头来看老子这五千言的《道德经》如果大家只是去看,去思想,而不去行动的话,是不可能悟道的,闻思修前两者是知识后者才是智慧,只有修才能让我们悟道。

第四、在理清对“道”的认识的各种问题后,老子开始给大家讲解关于道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八十章的“道”作全面的解释。“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里面有三个道字,第二个道是动词有“表达”的意思。第一和第三个“道”虽然都是“道”,但是不是同一个道,想要理解老子的《道德经》必须明白老子在文章里讲了四种道:第一种道叫“至道”,作为宇宙之本原的道,是万物的根源,是宇宙的第一因,永恒不变,也叫“常道”。第二种道叫“天道”,在第六十八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作为自然之道,理解为自然规律、宇宙法则,是这个地球的游戏规则。第三种道叫“圣人之道”,在第六十八章“圣人之道,为而弗争”这是一种无私、无欲、无我的心态。是圣人通过对天之道的观察和学习,运用到自己身上的;第四种道叫“人之道”第七十九道“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是一种自私、自我、贪婪的心态。《道德经》的宗旨告诉后人要做一个圣人,而做圣人就要行天之道而绝人之道,这也内圣外王之道,只要行好天之道,不行人之道,那么不管是做人、做事还是做管理都可以获得成功。所以大家记住《道德经》是一本写给领导者的管理书,在接下来八十章,我会通过管理者的角度和大家去感受老子的智慧。

再来说说这个“恒”字,意思是:“永恒的、恒常的”恒道就是永恒不变之天道,是常之中,有不常者在,变之中,有不变者在。常是本体,变是现象,所以做人、做事和管理时只要守住这个常就可以应变,所谓万变不离其中;变是体用,所有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虽然有许许多多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够抓住那个不变之本体,就以不变应万变。所以但凡一切的盛衰治乱的现象,其背后离不开人和事这个本体,只要把人和事研究透了,万变不离其中。就像春夏秋冬的变换一样,其实就是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引起的,只要我们知道地球的公转速度就可以了解四季如何变换。变中有不变的地方,不变中又有变的地方,因人而变、因势而变、因机而变、因时而变。所以在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所以守住这个常非常非常重要。做人做事和管理只要能守住这个常就能顺畅,顺着这个常的本体去就会越来越好,反之则是凶和亡。在《道德经》第十六章“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也告诉后人,不可舍本逐未、舍母求子、舍常执变。

范文道 南师大 第3篇

一 、 书本数,能用小数(分数)表示吗?

我们知道,表示任何一种物体的数量,都应该带上单位以示完整规范。而像学生数、小树的棵数、书本的数量等具体到现实生活中的数量,都应是整数才符合生活实际。但在六年级上册新教材《分数混合运算(三)》第2个例题中却出现了书本数量用小数(分数)表示的情况(如图1)。

根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编写体例,上述“试一试(新教材第28页)”中的2道题均属于新课教学例题。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其中的第2个例题,不难发现: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的正确算式应该是1360÷(1- )=1360÷ =1360× = ≈3626.67( 本)。由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一批文艺书”,所以,上述计算结果出现用小数(分数)“3626.67( )(本)”表示文艺书的本数是不恰当的。

教材担负着示范、引领的正面功能,上述数据存在的明显不足,应通过变换相关数据加以完善。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就是组织学生把“售出 ”换成“售出 ”的,在充分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保证了计算结果更接地气。

二、 小方块,最少真是5个吗?

上述例题为六年级上册新教材第三单元《搭积木比赛》的“活动二”(新教材第32页),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借助“搭一搭”比赛活动,体会根据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唯一一个物体,积累还原立体图形的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题中只给了2个方向,分别是“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显然,仅根据这2个方向,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样子(因为只有同时给出3个方向,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现在只能确定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但我认为,教材中给出的提示性结论“至少需要5个”是不严密的。

因为,根据例题中的给定条件,我认为其实只需要4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摆出题目中所要求的图形了,如图:。很明显,像这样只用4个小正方体摆出的立体图形既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也符合例题的要求,“从正面看”或“从左面看”都与已知条件中给出的平面图形相符。看来,新教材在给出结论“至少需要5个”时,只考虑到了学生的常见摆法:即两个小正方体在相交的时候,都是面与面相交的情况,而忽视了学生也有可能摆出面与面不相交,棱与棱相交的情况(如图:),既然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活动,我认为上述例题中的结论还是改为“至少需要4个”更加准确。

上述2道例题中的瑕疵看似很小,其影响却可以很大。尤其是在我们的一线实际教学中,教材不但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蓝本和依据,而且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北师大版新教材在全国实验学校的使用中有着良好口碑,为了精益求精,更为了学生着想,建议教材编委们应尽早对诸如上述极个别的不适当之处进行调整。也真诚地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都加入到尊重、关注和支持北师大版新教材的队伍中来,使其更加实用、完美。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4(6).

[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4(6).

民族团结 和谐师大 第4篇

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营造师大和谐校园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处华北地区呼和浩特市,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之一,自治区重点大学。学校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29000余人,包括了蒙古族、满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等众多少数民族,占一半以上。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少数民族教师也占四分之一以上。学校肩负着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是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学院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的特点和思路,以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两大主题为主体,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坚持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位。

学校把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主题教育贯穿全部工作。学院团委切实发挥好共青团组织在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校园稳定中的战略堡垒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大力营造校园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的良好氛围。

在巩固学习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学院团委在不同层面、不同环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加大工作力度,突出法制教育等内容,使广大团员青年切身认识和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结合学院办学特点,大力促进各民族青年学生间的凝聚力、亲和力,不断创新和发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活动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干部座谈会、心理健康教育、喜迎建国60周年国庆升旗仪式及观看阅兵式典礼、欢庆60校庆、主题影视作品展播等系列活动增进民族团结。

学校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设计、实施各项管理工作,以切实保障学生管理工作发挥作用,确保管理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为了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我们深化学习党的民族理论,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对促进各民族团结、平等、互助与和谐的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个人认为应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团结,进一步加强理想教育、信念教育。

近年来,我们先后举办了真知大讲堂系列讲座,并利用学院完善的舞台

演出、大屏幕等设施举办了校园音乐会、专业汇报、主持人风采大赛、歌手大赛、红歌会、每年国庆、元旦及毕业联欢晚会等大型演出活动,每年春季都举行阳光体育文化周、秋季团结杯足球篮球联赛、英语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保持校园文化的永恒魅力,激发青年学生的激情。通过以上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学术报告活动,我院形成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达到了“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

学校还定期举办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活动周。通过集中活动,以学术报告、晚会等系列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传播相关民族知识,教育全体少数民族学生、乃至全校学生牢记民族团结,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创造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通过入学教育、党团活动、党员组织发展及日常管理等活动,宣讲民族团结,贯穿民族团结,通过细致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良好习惯,形成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同时,认真设计党团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重大时事政治活动,锻炼党员、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育骨干,激励学生树立正气,坚定自觉成才的志向。

2、研讨学术,结合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学校加强学术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学术沙龙、学术讲坛和学术社团。开办 “民族论坛”,不定期举办富于特色、切合各层次民族学生实际的讲座(报告),得到学生一致好评。学校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先后组织少数民族研究生参观革命圣地延安,历史名胜乾陵以及先进企业等社会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历史,使他们充分认识知识的价值,认识自身的责任。

3、提供平台,鼓励参与,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态度。

民族院校是各民族文化交汇、各类思潮融合的场所,学院团委充分利用在学院活动组织和资源利用的优势,发挥共青团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和辐射作用,积极开展各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活动,传承民族文化艺术、陶冶高尚情操、弘扬爱国主义,促进高雅艺术占领校园,挤压拜金主义、浮佻风气在校园的滋生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污浊之气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侵害。

学校利用新生迎新晚会和结业晚会,充分调动并展现民族学生的文艺才华,展示多民族文化的价值,提高师生对少数民族硕士生的认可与评价,大大增强少数民族硕士生对自身的信心。学校精心设计和组织针对少数民族硕士生的“结业

五个一活动”,即:一次结业教育主题班会、一场班级晚会、一本纪念专刊、一次成绩回顾展、一场结业典礼。引导少数民族硕士生积极参与,养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爱惜自我的生活态度。学校深入探索民族学生社团活动规律。指导英语学社成立党员突击小组,组织学生开展全员学习英语活动,鼓励学生通讯社放手工作,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师生中“真善美”的新闻事实,营造民族学生团结向上、和谐进取的氛围。

4、加强交流,细致服务,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

为了最大程度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学校坚持24小时接待民族学生来访制度,与学生谈心,给学生答疑,化解了个别学生因宿舍关系、个人思想包袱重等原因所造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情绪,切实为民族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苏轼新城道中赏析范文 第5篇

《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作品原文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⑴,吹断檐间积雨声⑵。岭上晴云披絮帽⑶,树头初日挂铜钲⑷。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⑸,煮芹烧笋饷春耕⑹。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⑺。

散材畏见搜林斧⑻,疲马思闻卷旆钲⑼。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⑽。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东风:春风。

⑵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⑶絮帽:棉帽。

⑷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⑸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⑹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⑺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辔(pèi):缰绳。

⑻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庄子·人间世》:“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⑼卷旆(pèi)钲:收兵的号令。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⑽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白话译文

其一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其二 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作品鉴赏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第二首继写山行时的感慨,及将至新城时问路的情形,与第一首词意衔接。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潺潺的山溪缓缓前行。马背上的诗人低头陷入了沉思。

三、四两句颇见性情,很有特色,脍炙人口。“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作者是因为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在朝廷无法立脚,才请求外调到杭州任地方官的。“散材”,是作者自喻为无用之才。“搜林斧”,喻指新、旧党争的党祸。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即便是无用之材,也畏见那搜林的利斧。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所以,作者对自己此时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前几日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晁端友。临近新城,沉思之余,急切间却迷了路。诗的最末两句,就写诗人向田园中农夫问路的情形,同时也暗用《论语·微子》的典故: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二人回答说:“滔滔者,夭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归隐之意。

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尤其是第一首“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韩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其实不仅此联,即如“絮帽”“铜钲”之比拟恰切,“散材”、“疲马”之颇见性情,也是诗中妙对。

《新城道中》(其一)

背景介绍: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朗读感知:自读,初步感知;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的品读。探究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意思相近即可)

4、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小结: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知识拓展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赏析: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定**1 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定**: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⑹吟啸:放声吟咏。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白话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作品鉴赏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蝶恋花.春景

《蝶恋花·春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上阕写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没有拘泥于状景写物而融人自身深沉的慨叹。下阕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全词词意婉转,词情动人,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蝶恋花·春景(1)花褪残红青杏小(2)。

燕子飞时(3),绿水人家绕(4)。

枝上柳绵吹又少(5),天涯何处无芳草(6)?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7)(8)。

词句注释

(1)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2)花褪残红青杏小:指杏花刚刚凋谢,青色的小杏正在成形。褪(tuì),萎谢。

(3)飞:一作“来”。(4)绕:一作“晓”。(5)柳绵:即柳絮。

(6)天涯何处无芳草:指春暖大地,处处长满了美美芳草。(7)渐悄:渐渐没有声音。

(8)多情:指旅途行人过分多情。却被:反被。无情:指墙内荡秋千的佳人毫无觉察。白话译文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呢!

围墙里有位少女正荡着秋千,围墙外行人经过,听到了墙里佳人的笑声。笑声渐渐就听不到了。声音渐渐消散了。行人怅然,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1] 作品鉴赏

这首词是伤春之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擅婉约,这首词写春景清新秀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人们仍用“何处无芳草”以自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这首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王士祯《花草蒙拾》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同时指出这首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这是说,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不足。“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有一种冷落寂寞之感。“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对此,他并没回答。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回味、想象的空白。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