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曲霉菌病范文(精选7篇)
鹅曲霉菌病 第1篇
雏鹅减食或不食, 饮水增加, 翅下垂, 羽毛松乱, 嗜睡, 反应迟钝, 随后喘气, 呼吸次数增加, 其头颈伸直, 张口呼吸, 有时病鹅摇头、甩鼻、打喷嚏。有的病雏鹅眼、鼻流浆液性液体, 其瞬膜有绿豆大小的隆起并使眼睑鼓起, 用力挤压隆起部可见黄色干酪样物, 病鹅角膜中央形成溃疡。有的病雏鹅出现腹泻、吞咽困难等病状。
2 剖检变化
病死鹅肺、气囊和胸、腹腔浆膜上有大头针针帽大至小米粒大或绿豆大的结节, 结节呈灰白色、黄白色或淡黄色, 其质地稍柔软, 有弹性, 切开结节, 其内容物呈干酪样。病鹅气囊膜混浊、变厚, 肺上有许多结节, 结节致使肺组织变硬、弹性消失。病死鹅鼻腔、喉头有黏液, 其黏膜充血或出血。
3 实验室检查
3.1 镜检
无菌采取病死鹅肺部黄白色结节剪碎, 将剪碎的结节置于载玻片中央, 滴加10%~20%氢氧化钾溶液1~2滴后盖上盖玻片,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上稍加热并轻压盖玻片。将制好的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见曲霉菌菌丝, 菌丝有分隔, 有分生的孢子柄和孢子。
3.2 分离培养
采取病死鹅肺脏、肝脏、气囊等组织的坏死结节剪碎后, 分别接种于沙堡弱琼脂平板和察氏琼脂平板 (每块平板接种3点) , 置37℃条件下培养。结果培养物在沙堡弱琼脂平板上培养至7 d时, 形成直径3~4 cm, 表面颜色由绿色变为蓝绿色, 以至黑色的菌落 (此为烟曲霉菌) ;在察氏琼脂平板上培养至10 d时, 形成直径为6~7 cm, 其表面光滑或有皱纹, 颜色由黄色、黄绿色变为深黄绿色的菌落 (此为黄曲霉菌) 。
4 治疗
4.1 立即更换新鲜垫料, 保持垫料清洁、干燥。彻底清扫鹅舍并用3%氢氧化钠喷雾消毒, 同时适当通风。
4.2 每只雏鹅用制霉菌素1~2万IU拌料喂服, 每日2次, 连喂3~5 d, 或用三苯甲咪唑, 每100只雏鹅一天用1 g拌料饲喂, 连用3~4 d, 同时用硫酸铜饮水, 连用3~5 d。
4.3 在病雏鹅饮水中加入强力霉素防继发感染, 每克强力霉素加水20~30 kg, 早晚各服1次, 其他时间, 饮水中可加入适量电解多维。
4.4 可用鱼腥草125 g, 蒲公英62 g, 筋骨草32 g, 桔梗32 g, 山海螺32 g煎汁, 供100只雏鹅饮用, 连饮2周。
5 预防
一例雏鹅曲霉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第2篇
1.临床症状
病鹅前期表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羽毛松乱,两翅下垂,闭眼缩颈,呆立一边或行动迟缓,不爱运动,嗜睡,对外界反应冷漠;随着病情发展,病鹅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伸颈呼吸,颈部气囊明显肿大,一起一伏,呼吸时如打哈欠和打喷嚏样,口粘膜和面部青紫,呼吸次数增加,渴欲增加,咳嗽,有的病鹅流出浆液性鼻液;后期腹泻,排出黄色或绿色的稀粪,体型消瘦,最后全身出现痉挛或阵发性抽搐,摇头,头向后弯,甚至不能保持平衡,跌倒而亡。
2.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鹅,气囊混浊,囊壁明显增厚,气囊、肺、腹膜上散在米粒至豆粒大小的黄白色小结节,有弹性,内容物呈干酪样,且气囊上有灰绿色霉菌斑。肝脏肿大,质脆色淡发黄,表面有出血斑、出血点,肾脏肿大,少数有白色尿酸盐沉着,肠粘膜肿胀。
3.实验室检验
3.1压片镜检 无菌采集病死鹅的肺部表面和气囊膜结节,用剪刀剪碎,置于清洁的载玻片上,加10%KOH溶液1~2滴,盖上载玻片,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至透明,将载玻片再置于高倍镜下观察,看到大量分枝状菌丝体,并可见到明显的横隔。
3.2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气囊霉斑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37℃培养36h,长出扁平绒毛状菌落,且生长迅速,初为白色,后随时间延长颜色逐渐变深,变为暗绿色、黑蓝色,镜检可见大量菌丝体和孢子。
3.3饲料检查 取饲喂雏鹅的饲料进行眼观检查,未发现饲料有霉变现象,再进行检验,检测到的黄曲霉毒素也未超标。
3.4围栏和垫料检查 经检查,围栏所用的柴笆和垫料严重霉变,检测其黄曲霉毒素值超出检测限的22倍。
4.防治措施
4.1立即隔离发病雏鹅,迅速处理病死鹅 立即对发病雏鹅进行隔离饲养,对病死鹅按照无害化的要求进行焚烧、深埋,同时对饲养环境和受污染的场地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一天消毒一次,待病情控制后,改为一周消毒一次。
4.2搞好环境卫生,强化消毒灭源 彻底清除发霉的围栏和垫料,并进行地面打扫、冲洗后,再用石碳酸或过氧乙酸喷雾消毒,对已污染的鹅舍、用具用福尔马林-甲醛溶液42ml/m3和高锰酸钾21g/m3熏蒸消毒20min。
4.3用制霉菌素拌料,进行治疗 对发病的雏鹅,每千克饲料加100万单位制霉菌素,对未发病的雏鹅,每千克饲料加50万单位制霉菌素,连用7d;同时上午全群鹅用0.03%硫酸铜饮水,下午对发病鹅再用电解多维水溶粉按500mg/kg、卡那霉素按30mg/kg进行饮水,防止继发或并发感染,连用5d。
4.4加强饲养管理.极力营造适宜的饲养环境保证提供新鲜的营养全面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保证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密度及良好的通风,保持舍内干燥及空气新鲜,尽量减少不良刺激;饲养中应注意雏鹅和成鹅分开饲养,以防止相互传染疾病;定期清除垫料和粪便,定期进行消毒灭源,遇到梅雨潮湿的季节,应及早用制霉菌素按每kg饲料加100万单位制霉菌素(连用7d)进行预防。
经上述综合措施后,第4天病鹅精神状态逐渐转好,采食量增加,第5天停止死亡,10日后基本痊愈。
5.小结
5.1鹅曲霉菌病又称鹅霉菌性肺炎,是由曲霉菌引起的真菌病,各种禽类都可感染,且在华南、江淮地区梅雨季节常有发生。成年禽只是个别散发,危害性不大,但幼雏一旦感染,呈急性流行,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应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及早做好预防工作。
5.2养殖户在预防鹅曲霉菌病时,要消除主观上的误区,不要片面认为只有饲喂了发霉变质的饲料或饮用污染的水才会感染曲霉菌病,而忽视空气和地面上霉菌毒素超标也可引发曲霉菌病。该病例就是因为鹅舍围栏的柴笆和舍内垫料发霉而导致曲霉菌病的发生。因此定期清除垫料,加强通风,不使用发霉的垫料和饲料,定期对鹅舍及用具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及早进行药物预防是预防和控制鹅曲霉菌病发生的关键。
雏鹅曲霉菌病的诊治 第3篇
1 发病情况
2007年我市本溪县小市养鹅专业户张某于9月初购进雏鹅500只, 11日龄发生零星死亡, 次日渐增, 均发病率为45%, 死亡率20%~30%。
2 临床症状
多数病鹅精神沉郁, 缩头、拱背和翅膀下垂, 羽毛粗乱。食欲减退, 饮水增加, 常闭眼呆立, 不愿走动, 严重者张口喘气, 有时伸脖张口呼吸, 发出特殊的“沙哑声”。有的还出现浆液性鼻漏。后期迅速消瘦, 发生下痢。有的病例病原侵害到眼睛, 出现一侧或两侧眼睛呈灰白色混浊, 并引起眼睛肿胀, 结膜囊内有干酪样物。个别鹅由于病原侵害脑组织, 引起共济失调, 角弓反张, 阵发性抽搐, 痉挛, 麻痹等症状。
2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鹅10只, 8只在肺脏和气囊膜上有典型的霉菌结节和霉菌斑。结节从小米粒到绿豆大小不等, 呈灰白色、黄白色或淡黄色, 质地较硬, 切面呈同心圆轮层状, 散布在整个肺脏;气囊比明显增厚, 壁上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和斑块, 菌斑上有灰绿色粒状物或绒球状物。2只在喉头和气管也发生病变, 可见喉头和气管粘膜充血, 有淡黄色渗出物或霉菌结节。
3 实验室诊断
通过无菌操作, 采取带有典型结节、霉菌斑的肺脏组织及气囊膜, 各数小块, 置于灭菌试管内备检。
3.1 压滴标本法
取病料, 用手术刀切开, 由切面刮取干酪样坏死组织 (或直接取表面的霉菌斑) , 用大头针将组织块或菌团撕扯开, 加1~2滴生理盐水, 若组织块较硬可改加20%氢氧化钾溶液, 并在火焰上微微加热, 压上盖玻片, 制成压滴标本。也可用乳酸酚棉蓝染色液染色, 经染色的菌体镜检呈蓝色。
3.2 分离培养法
取有黄色结节的肺组织小块, 接种于沙堡氏琼脂平板, 37℃恒温箱内进行培养, 通常于36h后即可见菌落出现。随后几天菌落颜色由灰蓝色变为暗绿色, 菌落中心部分尤为明显。取培养物镜检, 见分生孢子穗柱状, 菌丝有隔, 顶囊呈烧瓶状。
根据临床表现, 病理变化, 即实验室检验, 确诊为雏鹅的曲霉菌病。
4 防治
4.1 确诊后, 应及时将未感染的雏鹅转移到干净和通风良好的鹅舍内, 并移走污染霉菌的饲料和垫草, 仔细清扫鹅舍, 喷洒1∶2000的硫酸铜溶液。
4.2 交替用1∶2000~1∶3000的硫酸铜溶液和0.5%~1.0%的碘化钾溶液饮水, 同时全天喂服制霉菌素, 3~5mg/d拌料。3d后, 病雏鹅群停止死亡, 用药一周后基本痊愈。
5 讨论
据笔者对该鹅群的调查, 认为引起发病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个:
5.1 种蛋或雏鹅带菌, 鹅雏来自9个孵化场, 其中2个孵化场所孵出的鹅雏发病率较高, 而这2个孵化场的种蛋来自同一家种鹅场。因此严把进货渠道是预防本病的首要任务。
5.2 发病与雏鹅的质量有关, 雏鹅大小不整, 均匀度差, 弱雏较多的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均匀度好, 弱雏较少的群。
雏鹅曲霉菌病的综合诊治 第4篇
2007年5月20日白城市一养殖户饲养的2200只10日龄雏鹅开始发病并陆续死亡。截止5月29日, 畜主把病料送到我院诊治时, 已经死亡400余只。本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实地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变化及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等。综合诊断为雏鹅曲霉菌病。并采取措施, 一周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现将该病的发生与诊治报告如下:
1 病原学
该病主要病原体为半知菌纲曲霉属中的烟曲霉, 其次为黄曲霉, 此外, 黑曲霉、构巢曲霉、土曲霉等也有不同的程度的致病性。曲霉菌的气生菌丝一端膨大形成顶囊, 上有放射状排列的小梗, 并分别产生许多分生孢子, 形如葵花状。
本菌为需氧菌, 在室温和37℃~45℃均能生长。烟曲霉在固体培养基中初期形成白色绒毛状菌落, 经24~30h后开始形成孢子, 菌落成面粉状, 淡灰色、深绿色、黑蓝色而菌落周边仍呈白色。
曲霉菌的孢子抵抗力很强, 煮沸后5min才能杀死。常用消毒剂为5%甲醛、5%石炭酸、1.4%过氧乙酸和含氯消毒剂。曲霉菌能产生毒素, 可使动物痉孪、麻醉、致死和动物组织坏死等。
2 流行病学
曲霉菌的孢子广泛分布自然界。禽类常因发霉饲料和垫料经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 各种禽类都有易感性。以幼禽4~12日龄的易感性最高, 常为急性和群发性, 成年禽为慢性和散发。
曲霉菌孢子易穿过蛋壳而引起死胎, 或出壳后不久出现症状。孵化室严重污染时新生雏可受到感染, 几天后大多数出现症状。一个月基本停止死亡。
阴暗潮湿禽舍和不洁的育雏器及其他用具, 梅雨季节, 空气污染等均能使曲霉菌增殖而常引起本病发生。而本病例的发病原因为该养殖户用发霉的麻袋做为雏鹅垫料引起雏鹅曲霉菌病。
3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气、呼吸次数增加、张口呼吸, 病鹅精神萎顿, 缩头闭眼, 流鼻液, 食欲减退。饮欲增加, 迅速消瘦, 体温升高, 后期表现腹泻。病程一般在一周左右, 鹅群发病后如不及时治疗, 死亡率可达50%以上。
4 剖检病变
气囊浑浊, 囊壁明显增厚。气囊、肺、腹膜上散在米粒大到豆粒大黄白色小结节, 有弹性。内容物呈干酪样。有的鹅气囊上有灰绿色霉菌斑。有的鹅胸部有一小结节融合而成大结节。切开内容物呈豆渣样。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
本病无特征症状, 要运用流行病学调查 (呼吸道感染, 特别是发霉的垫草和饲料) 和病理剖检 (肺和气囊膜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病灶或伴有肺炎) 进行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5.2.1无菌剪取肺部结节少许于玻璃片上, 加1滴生理盐水, 压片镜检。见到大量分枝状菌丝体, 有明显可见横膈。
5.2.2无菌取气囊霉斑适量, 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 37℃培养36h。菌落呈扁平线状, 生长迅速。初为白色, 随时间延长颜色逐渐变深, 变为暗绿色, 黑蓝色, 镜检可见大量菌丝体和孢子。
6 防治措施
本病无特效疗法。该养殖场采取了下列方法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6.1 首先将发霉的垫料即麻袋全部清理掉。鹅舍彻底清扫、用5%的甲醛消毒。
6.2 应用制霉菌素治疗。雏鹅2~3mg/只, 混料3d, 停2d为一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
6.3 全群用0.05%硫酸铜溶液代替饮水连用3~5d。
采取上述方法后3d明显见效, 雏鹅死亡减少。7d后病情稳定, 10d后无新病例出现。
7 体会
7.1 养殖场不要采用发霉的垫料和饲喂发霉的饲料。
7.2 该病诊治一定要实地考察, 查出病因及早诊治, 才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7.3 该病治疗除采用制霉菌素拌料和硫酸铜饮水外, 还可
鹅曲霉菌病 第5篇
张某4月2日从外地购进1 600只雏鹅, 4月14日开始发病死亡, 病鹅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羽毛松乱、呼吸困难, 常见伸颈张口呼吸, 拉白色稀粪。有的病鹅从鼻孔流出浆液性黏液, 有的表现神经症状, 如摇头、共济失调、两腿麻痹等, 截至4月20日共死亡340只。曾用过硫酸新霉素、诺氟沙星等药物治疗, 但疗效不佳。所用的饲料没有发霉变质, 随配随用, 发现舍内垫料潮湿, 有刺鼻的氨味和霉味。
2 病理变化
心包膜增厚, 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肿大, 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的纤维素性假膜。肺脏、气囊有大小不一的黄白色结节, 质地坚硬, 切开内容物呈干酪样。肠道充血、出血, 特别是十二指肠出现卡他性炎症。
3 实验室诊断
3.1 大肠杆菌的检验
(1) 无菌取病死鹅的肝脏、脾脏组织分别接种于普通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伊红美兰琼脂培养基上, 37℃培养24 h,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灰白色、中等大小、表面光滑、微隆起、湿润的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红色的菌落;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形成紫黑色带有金属光泽的圆形菌落。
(2) 取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阴性小杆菌菌。
(3) 取纯培养物进行生化试验, 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并产酸产气, 能产生靛基质, 不发酵蔗糖, M.R试验阳性, V-P的试验阴性, 不产生H2S, 不分解尿素, 不液化明胶, 能还原硝酸盐。 (4) 结果为氟苯尼考、阿米卡星高敏, 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中敏、强力霉素、诺氟沙星、新诺明不敏。
3.2 霉菌的检验
(1) 无菌取肺脏、气囊结节, 剪碎, 置于载玻片上加入10%KOH溶液1~2滴, 盖上盖玻片, 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至透明, 镜检可见到菌丝和分生孢子。 (2) 无菌取肺脏、气囊结节, 接种于沙保劳氏葡萄糖球脂培养基上, 37℃培养48 h后观察, 出现白色绒毛状的菌落, 随着时间的增加, 转为暗绿色, 反面无色。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更换垫料, 保持舍内通风、干燥、清洁, 用百毒杀对舍内进行彻底消毒, 1次/d, 连续用1周。
4.2 大肠杆菌病的治疗
(1) 阿米卡星原粉饮水, 剂量为0.2 g/kg。2次/d, 连用5 d, 同时在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
(2) 用10%氟苯尼考饮水或拌料, 每包100 g加水200 kg或加料100 kg, 2次/d, 连用3~5 d。
4.3 曲霉菌病的治疗
(1) 制霉菌素拌料, 剂量为100万IU/kg 2次/d, 连用3~5 d。
(2) 用1∶3 000 Cu SO4溶液饮水, 2次/d, 连服3~5 d。
用于治疗曲霉菌病和大肠杆菌病的药物每天应交替使用。通过采取以上措施, 3 d后病情好转, 死亡率大大降低, 5 d后恢复正常。
5 小结与讨论
为了有效地预防病情的发生, 应定期进行消毒, 舍内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 及时清除潮湿的垫料。
一例雏鹅曲霉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第6篇
2015年9月3日,定陶县某养鹅户饲养鹅1000只,20日龄,地面散养,12日龄开始发病,死亡200只,畜主曾用过大量抗生素类药物均无效果。
1临床症状
呼吸困难,精神萎靡,垂翅缩颈,闭目昏睡,眼鼻流液,有甩鼻涕现象,食欲减退,稀粪,严重的张口伸脖呼吸。死亡前有的表现为神经症状。
2剖检
剖检主要特征性病变集中在肺脏、气囊、肝脏。可见病鹅的气囊和肺上有大小不等的尖针大小至米粒大小的灰白色的结节,肝脏有黄白色斑点,肾脏肿胀出血。
3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症状初步诊断为曲霉菌病,取病鹅肺部或气囊上的小结节少许,置载玻片上,加生理盐水1~2滴,挑碎病料镜检,可见菌丝和孢子,确诊为曲霉菌病。
4防治措施
4.1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注意清洁卫生和消毒, 保持鸭舍的通风和干爽,防止霉菌滋生;禁止饲喂发霉的饲料和不用发霉的垫料,在饲养的地面上可以垫一些沙土。育雏阶段最好能够采用网养。采取这些综合性预防措施,可有效地防制该病的发生。
鹅曲霉菌病 第7篇
1 疫病流行情况
(1) 疫病的发病情况调查
由附表可以看出, 以出现大肠杆菌、曲霉菌混感的临床症状, 病鹅2012年发病率最低为2.5%;2011年发病率最高为3.6%;从2010~2012年, 混合感染的发病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即由2010~2011年升高1.0%, 再由2011年的3.6%下降到2012年的2.5%, 下降了1.1%, 总体由2010年2.6%下降到2012年的2.5%, 下降了0.15%, 说明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达到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2) 疫病流行病学调查
几年来, 对3个规模化养鹅场进行调查发现, 发病鹅舍垫料污秽发霉, 鹅只在垫料上啄食戏耍且拥挤;发病圈舍保温和防风措施不力, 圈舍几乎与外界环境温度等的变化而变化, 5~8月间是引起混合疫病流行的主要季节, 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 混合疫病的发病开始减少;不同年龄的鹅都可发病, 但以1月龄内的鹅多发, 随年龄增大发病率降低。
2 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羽毛松乱, 呼吸困难, 常见伸颈张口呼吸, 拉白色稀粪。有的病鹅从鼻孔流出浆液性粘液, 有的表现神经症状, 如摇头、共济失调, 两腿麻痹等。
3 病理变化
心包膜增厚, 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小米粒到绿豆大小不等, 呈灰白色、黄白色、无弹性大小不一的黄白色结节, 结节质地坚硬、切开内容物呈干酪样, 散在整个肺脏, 使得肺质地变坚硬, 肠道充血、出血, 特别是十二指肠出现卡他性炎症。
4 诊断
(1) 取气囊上绿色斑块部分和肺组织中的结节置于玻片上, 加生理盐水1滴, 加盖玻片镜检, 见大量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2) 另取肝、脾、心血等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鲜血琼脂斜面和普通肉汤, 37℃培养24~48h, 结果在普通琼脂斜面和鲜血琼脂斜面上, 生长出表面隆起、光滑、湿润、灰白色半透明圆形菌落, 普通肉汤呈均匀一致混浊。
(3) 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发现两端钝圆、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4) 生化试验结果为: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甘露醇, 并产酸产气;M.R.试验、靛基质试验阳性, VP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阴性。动物接种试验能从接种后死鼠心血中分离到相同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药敏试验:对庆大、阿米卡星高敏。
(5)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 确诊为曲霉菌病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
5 疫病流行的原因
(1) 大鹅与幼鹅圈舍相隔较近, 人员流动频繁, 使本病间接传播。
(2) 消毒不当。幼鹅圈舍在清扫、粪污的处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弱, 引发环境污染严重。
(3) 得鹅舍潮湿, 垫料发霉, 没有及时清除垫料及消毒。
(4) 在生产过程中, 由于负责人监督力度不够或对职工的宣传、教育、指导不到位, 对疾病认识不足, 造成不能彻底地贯彻和落实消毒程序和消毒制度, 导致消毒效果大打折扣, 给养鹅场的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6 防治措施
(1) 鹅舍彻底清扫, 用泼洒福尔马林进行消毒, 更换垫料, 保持舍内通风、干燥、清洁。
(2) 梅雨季节, 鹅舍必须每天清扫消毒, 保持舍内干燥清洁, 防止受潮发霉。
(3) 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消毒, 建立消毒制度。
(4) 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1万IU/kg体重, 每日2次, 连用3天, 或每千克体重5000IU拌料连用4天, 同时卡那霉素饮水, 每只鹅1.5万IU, 每天2次, 连用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