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精选12篇)
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胃肠道病变治疗的患者80例, 其中男患者50例, 年龄范围在40~70岁之间, 平均年龄55岁;女患者30例, 患者的年龄范围在45~68岁之间, 平均年龄57岁。这80例患者均是胃肠道早期病变患者, 表现为不同程度肠胃道早期病变症状, 比如消化不良、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黑便等。将所有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后将其分为3组, 即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 第一组的内镜诊断结果为消化道出血, 共25例;第二组为小肠疾病, 共30例;第三组为胃肠道的早期肿瘤, 共25例。
1.2 方法
治疗前对这80例胃肠道病变患者的症状进行详细登记, 以便将治疗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治疗后注意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 并在2个月内观察患者的胃肠道病变部位有无复发的情况, 最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消化内镜治疗的满意度调查。
1.2.1 消化内镜治疗
对这80例表现为各种胃肠道病变症状的患者首先采用消化内镜进行检查, 并对检查结果做出正确的诊断。根据消化内镜的诊断结果将所有患者的胃肠道病变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消化道出血, 常见的胃肠道出血的原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肿瘤、息肉、炎症以及血管畸形等, 通过消化内镜的检查来明确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病变部位, 并使用内镜进行止血处理, 即根据出血部位和性质采用不同的内镜治疗方法, 比如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曲张静脉套扎术、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术、曲张静脉内组织胶注射术2种或3种方法联合治疗等;非静脉曲张性出血采用粘膜下注射治疗、射频治疗和金属钛夹止血治疗等方法。第二类是小肠疾病, 因为小肠具有位置深、长度较长、活动度大及无支撑点等特点, 所以对内镜技术的要求也较高, 采用胶囊内镜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即患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等的智能胶囊, 来借助消化道的蠕动来拍摄图像, 医生则可以利用患者体外的图像摄录仪等了解患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 从而对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 来判断小肠病变的原因, 以便进一步进行外科治疗。第三类表现为胃肠道的早期肿瘤, 可以用消化内镜检测出肿瘤的位置及病变状况, 然后采用消化内镜或消化内镜联合腹腔镜进行病变部位的切除手术, 术后将病变进行病理检查。
1.2.2 护理措施
(1) 术前心理护理: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增强其耐受力, 包括给患者介绍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及注意事项等, 告知患者如何配合治疗及围术期的注意事项, 同时介绍内镜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 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等。 (2) 术后护理:包括严格做好术后的观察及对患者饮食上的护理。内镜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观察, 包括监测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咳嗽、窒息、呼吸困难, 有无吸入性肺炎及呕血黑便等, 及早发现, 及早处理;内镜下治疗的患者需要禁食1~3 d, 以免刺激伤口、影响创面愈合等, 当日可进食流质食物或半流质食物, 严格避免烟酒及生硬、粗糙、辛辣的食物, 注意加强营养, 少吃多餐, 细嚼慢咽等。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所有患者通过以上的消化内镜诊断及治疗措施, 除了第二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为内镜检查定位不准及漏掉一处病变部位等原因没有治愈外, 其他患者最后均治愈, 治愈率达96.67%。治疗后通过2个月的随访后发现患者的胃肠道病变部位再没有复发, 而且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为100%。见表1。
3 讨论
研究发现, 第一组25例患者消化内镜表现为消化道出血, 通过内镜下套扎、硬化剂注射、组织胶注射、粘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高渗盐水及射频等止血治疗, 全部于内镜下止血成功, 第二组30例病人, 通过胶囊内镜检查, 表现为小肠血管畸形, 如间质瘤、克罗恩病、憩室炎等, 这部分病人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段而治愈病人, 第三组25例表现为消化道早期肿瘤, 通过内镜下粘膜切除, 粘膜剥离和粘膜下肿瘤的摘除或联合腹腔镜切除病变。通过消化内镜的诊断与治疗, 从而说明:消化内镜在胃肠病变治疗上有显著的效果, 既可以治愈消化道出血, 也可以治疗胃肠道的早期肿瘤, 受到医疗机构和广大患者的认可。消化道大出血时消化内镜技术可以起到即时止血效果, 小肠疾病对消化内镜技术要求严格, 采用胶囊内镜可以明确小肠疾病的性质, 进而判断实际病情, 以做进一步治疗, 对于胃肠道早期肿瘤, 通过消化内镜可以确定肿瘤性质, 并且可行内镜下切除或联合腹腔镜进行切除, 疗效确切。
胃肠道病变的患者进行消化内镜检查及诊断具有操作简便、可靠及舒适的优点。另外在对胃肠道病变的患者进行消化内镜的治疗期间, 辅助良好的护理措施, 会增强患者治疗的耐受力, 以及对治疗后的恢复程度和安全性等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消化内镜及其器材的发展变革, 消化内镜的检查及诊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种疾病的微创治疗中。消化内镜的检查结果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 因为消化内镜技术能够显示普通内镜无法显示的极其微小的结构, 甚至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胞结构, 这是诊断内镜的巨大革新。使内镜诊断与内镜治疗技术相互辅助, 进一步推动了消化内镜在胃肠道病变中的应用, 而且这项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使更多的患者减轻痛苦、战胜病痛的折磨, 进而成就健康人生!
参考文献
[1]张玲霞.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315 (4) :12-14.
[2]章昱, 陈小嫦.消化内镜与胃肠疾病的探讨[J].中外医疗, 2010, 29 (14) :178-179.
[3]黄志刚, 郑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肠胃道早癌及癌前病变11例疗效分析[C]//第十届国际治疗内镜及消化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汇编.北京: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香港消化内镜学会, 2010:113-115.
[4]徐威, 姚平.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20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 2011, 10 (2) :129-130.
消化内镜医师培训细则 第2篇
一、培训目标
消化内镜医师培养以消化内镜的诊断和治疗能力训练为主,以培养具有坚实雄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消化内镜诊断和治疗的临床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要求完成培训后的医师达到以下能力:
1.全面系统掌握消化内镜学、消化病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2.必须具备将内镜检查结果辅以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全面评价的能力。
3.必须熟知适应证、禁忌证,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以及检查利弊进行透彻分析。
4.能够清晰地描述出内镜检查过程,并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
5.掌握内镜的检查方法。
6.掌握内镜的结构、内镜设备的技术特征以及辅助技术,包括活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图像摄影、内镜治疗方法等。
7.能够正确识别、解释内镜检查结果。
8.能够对内镜检查结果和内镜治疗方法进行文字描述,并可与相关人员进行该方面的交流。
9.全面了解镇静剂/麻醉药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特点和副作
用。
10.能够安全熟练地完成所授的操作。
二、培训方案及考核
1、新晋人员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安排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医德医风好、有较强责任心的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受训医师的指导教师。实行主任负责管理,导师负责指导、指导小组成员分工指导的培养制度。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学员学习与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确保培养质量。
2、理论学习计划安排
每月由消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授课2学时,教材以《消化内镜学2》为蓝本结合当前内镜进展论著论文等。
每月安排一次专题讲座,2~3次临床病例讨论及所有人员参加的质控会议。
内镜医师必须保存好各种学习成绩、培训计划、操作日志等,建立档案,作为晋升等参考。
3、考核
由科室组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及考核小组”组织,每年考核一次,对内镜人员的培训执行情况、基地理论、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及其综合分析检查结果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思想品质及工作表现等进行严格的综合审核和考试。
消化内科内镜质控组
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 第3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39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院近5年来收治上消化道异物病例31例,其中女18例,男13例;年龄8~72岁,平均40岁。均为上消化道异物,其中胃内6例,食管5例。异物包括:红枣、果核、鱼刺、鸡骨、钥匙、硬币、钮扣等。病程1~72小时。
诊断方法:通过误吞或故意吞服病史及临床表现,了解异物的性质,均经X线片或钡餐明确异物在消化道停留的部位、形状、大小等,其中鱼刺、鸡骨异物用钡棉混悬液检查显示钡棉悬挂现象。
治疗方法:本组病人均在急诊胃镜下,选用普通活检钳将异物取出,取出后胃镜再次进入食管嵌顿区、胃区,观察有无并发症,给予胃黏模保护剂、抑酸剂及抗生素口服治疗,术后未见任何并发症,现将几例特殊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例青年女性,因与家人发生口角,将2把钥匙吞入,经X线证实在胃内,急诊胃镜下用活检钳先穿入钥匙环扣内,打开活检钳使钥匙无法脱落,并调整钥匙为纵行,缓慢随胃镜拨出。2把钥匙用同种方法顺利取出,复查胃镜食道,胃黏膜均无损伤。
1例男性误食红枣1枚,直径约4cm×3cm,横行嵌顿于食管第二狭窄处,经X线片证实,急诊胃镜钳夹红枣,硬滑不易钳取,且红枣固定无法推动,注水少许浸泡数分钟,用活检钳反复钳夹枣肉,至枣核活动后将其取出。
胃结石1例,经上消化道钡透明确,术前3天口服可口可乐,每日约500~1000ml,检查时发现胃结石2枚呈黄白色、膨胀明显,直径约4cm×3.5cm,用活检钳反复钳咬成碎块,自然排出,3天后复查上消化道钡透证实胃肠内均无残留结石。
鱼刺、鸡骨各1例,根据明确误服病史,先用钡棉混悬液检查,明确嵌顿于食管中,钡棉包绕异物,钳取时防滑脱,另外钡棉可保护其锐利部位,防止钳夹时损伤食道黏膜。2例均无食道损伤。
讨 论
消化道异物内镜治疗为首选方法,取异物的时间越早越好,已进入胃内的小异物或进入肠内的异物可不急于取出,多能自动排出体外,但含有毒性、形状尖锐或体积太大而不能自然排出的异物需内镜下取出。停留在食管内的异物(如鸡骨、鱼刺、带刺的异物等常损伤食管壁,如停留较久(24小时以上)可能引起纵隔炎、胸膜炎等并发症。如穿破食管壁刺入主动脉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因此,内镜检查时应观察异物嵌顿部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异物刺入的深度及是否位于主动脉部位,必要时CT了解异物与主动脉是否接触,对证实有消化道穿孔及异物锐利、体积较大者不要勉强用内镜试取,需外科手术取出。
在内镜取出术过程中,术者要操作轻柔,嘱病人平静呼吸,不可憋气,术者边吸边退镜,以防异物滑脱和操作贲门、食管、咽喉部的黏膜。经X线证实异物已进入小肠或结肠者,任其自然随粪便排出,但应注意随访监测病情变化。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治疗,适合异物伴并发症者,内镜取出异物后无需药物治疗。
由于本院条件有限,无鼠齿钳、三爪钳、取异物网蓝、圈套器等器械,本组31例患者均凭普通活检钳,采用巧妙方法将消化道内的异物取出,及时解除患者病痛,减少患者开胸开腹,适合基层医院开展,望各位同仁能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于皆平,沈志祥,罗和.实用消化病学.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00-402.
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2月收治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85例, 作为本次观察的对象, 其中, 男47例, 女38例, 年龄13~68岁, 平均年龄为 (31±5.44) 岁。患者前期均采用GIF-2T240型电子胃镜, 对患者行普遍胃镜检查, 初步诊断患者属上消化道疾病, 并明确病变部位及大小之后, 再采取超声内镜检查进行诊断与治疗。患者在接受本次实验前, 均已排除有消化道严重狭窄内镜无法通过者、合并心功能或肺功能不全者等严重性疾病患者, 且患者在接受诊治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85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均采用超声内镜进行治疗, 采用OlympusUM-200型超声内镜, 超声频率为7.5MHz和12MHz, 根据患者病灶的实际情况, 对频率进行合理调整, 检查前常规肌注地西泮与山莨菪碱各10mg, 并根据患者检查部位的不同, 科学选择直接接触法、水囊法或胃内注水法进行检查, 检查时还需注意对内镜位置的合理调整, 直至病变目标能够展现出最佳的超声图像为止。 (1) 直接接触法。将内镜顶端超声探头外水囊的空气抽尽后, 直接接触患者的消化道黏膜进行扫描; (2) 水囊法。经注水管道向探头外水囊注入3~5ml有脱气水, 使其接触消化道壁以显示壁的层次以及消化道以外相应的器官, 在实际检查中通过调节注入水囊内的水量, 以满足不同病变部位的检查; (3) 胃内注水法。将超声胃镜缓缓插至检查部位后, 先将胃内空气抽尽, 再注入脱气水300~500ml, 使已充水的水囊浸泡在水中, 对患者的胃底、胃体中上部及胃邻近脏器等部位进行检查[2]。
采用超声内镜检查上消化道疾病的内容包括:观察消化道局部的病变, 并进行超声扫描;观察消化道邻近脏器的病变, 包括胰头部、胰体、胆道下段与中段、胆囊、肝右叶、肝左叶以及肝脏等部位的检查。并通过不断改变探头的位置和方向, 来获得不同切面的超声图像, 可采用如下几个方法:通过拨镜或插镜来调节探头的位置;通过调节内镜角度旋钮, 来改变探头的方向;通过调节患者的检查体位, 来达到改变探头位置的目的;通过旋转镜身寻找病灶来调节探头;通过将内镜镜头倒转来调节探头, 检查胃底与胃体部[3]。
1.2.2 治疗方法。
通过超声内镜的诊断, 对患者的上消化道疾病进行确诊, 并根据上消化道疾病的病变情况 (初步诊断、部位、病变大小以及起源层次等) , 对患者进行详细讲解, 再结合患者的意愿, 给予最为合理的治疗措施, 包括外科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胃镜联合腹腔镜手术) 、内镜下切除术治疗 (囊肿开窗术、套扎、ESD、EMR) 等。所有患者在行手术治疗后, 需将病灶标本在术后送去进行病理检查, 并得到最终病理组织学诊断[4,5]。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两样本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法, 当P<0.05时,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内镜诊断病变部位的分析
通过对85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超声内镜检查显示, 85例患者共有88处病灶, 3例患者分别有2处病灶 (胃2例, 食管1例) 。上消化道病变部位主要为:胃47例 (共49处病灶) , 食管27例 (共28处病灶) , 十二指肠9例, 贲门2例。经超声内镜检查, 所测得的病变直径在0.5~12.1cm之间, 平均直径为 (3.5±1.64) cm, 具体见表1。
2.2 超声内镜下病变部位与病灶起源的关系分析
本文85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 经超声内镜检查共发现病变部位有88处, 再利用超声内镜检查判断其病灶起源层次, 显示固有肌层病灶最多, 占49.41%, 其次为黏膜肌层与黏膜下层, 分别为28.24%与16.47%, 不确定起源层次仅占5.88%, 具体见表2。
注:针对病灶中心在层与层之间无法选择时不确定, 一个病变只选择一个分类。
2.3 上消化道疾病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
本文最终以病灶的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 85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经超声内镜诊断正确的有71例, 诊断错误的有14例, 诊断准确率为83.53%, 病理诊断与超声内镜诊断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具有先进理念的超声内镜检查技术在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常见的胃降起性病变、食管癌、胃癌、肺癌、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等上消化道疾病, 均可采用超声内镜技术进行检查, 以便能较为准确的判断患者的病变部位、病变类型、病灶起源等指标, 最终为后期治疗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提供依据[6]。而通过本文也发现, 采用超声内镜技术对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诊断, 其诊断的准确性比较良好, 本次显示准确率为83.53%, 但是其与病理学诊断相比, 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性还是稍低的。基于这种情况, 笔者将超声内镜应用于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时, 最好于检查前期先对患者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有一定的依据之后, 再有目的性、科学、合理地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此外, 相关的检查医生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超声、胃镜操作经验, 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开展检查工作, 以保证检查的准确性、合理性与有效性, 尽最大限度的为后期治疗奠定基础, 保证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7,8]。
综上所述, 超声内镜可以对上消化道疾病进行起源与初步定性诊断, 并对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其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 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秦宝山, 郭长青.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J].临床医学, 2011, 8 (20) :77-78.
[2]汪明, 龙文秀, 赵伟.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外医疗, 2013, 3 (1) :28-30.
[3]张晓兰, 金震东.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0 (25) :70-71.
[4]郜玉兰.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价值[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 2013.
[5]景建平.急诊内镜在上消化道大出血诊治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3 (10) :18-19.
[6]方慧祺.超声内镜在15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微创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 2011, 11 (15) :84-85.
[7]李小安.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J].西部医学, 2012, 7 (20) :80.
消化内镜中心基本管理制度 第5篇
(1)内镜室工作制度。(2)疑难病会诊制度。
(3)内镜中心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制度。(4)仪器管理制度
1)仪器使用必须按照操作规程,保证检查、治疗顺利进行。
2)各种仪器出人、维修及报废必须做好登记,内容包括日期、型号、维修原因及签名等。
3)仪器使用中出现故障或损坏后,必须及时向技师及上级汇报,不得隐瞒。4)内镜中心计算机网络为储存内镜资料专用,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下载内镜资料。保障网络安全,防止病毒感染。
5)所有仪器登记,使用后认真保养,未使用的仪器定期检查保养。(5)内镜中心急诊值班制度
1)负责夜间及节假日急诊患者内镜检查及护理,白天术中、床边内镜。2)听从协理医生或主诊医生安排,接到通知后及时赶到内镜中心。3)急诊值班一周一轮,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
4)急诊值班期间如有事不能到位须提前告知并找人替换。5)每天下班前准备好急诊所需物品、器械。6)严格做好查对制度,保证医疗、护理安全。7)患者资料正确输入电脑,收取费用。8)使用后内镜及附件及时清洗、消毒。(6)参观管理制度 1)参观内镜中心经院或部门领导批示后,由中心负责人安排。
2)参观人员听从安排,不得干扰内镜中心正常诊疗工作,不得大声喧哗。按照中心陪同人员安排的顺序进行,不得随意走动。3)在检查室内有患者检查时,不得拍照。4)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动用仪器设备。
5)陪同参观者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详细介绍内镜中心情况。(7)消毒隔离制度要符合2004 年卫生部内镜清洗与消毒规范
1)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2)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应当保持通风良好。
3)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因条件限制的确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且其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4)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要求进行管理。
5)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须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漏围裙、口罩、手套、帽子等。
6)内镜与附件的数目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患者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患者安全。
7)工作人员进行内镜操作时,每检查一位患者后更换手套并进行手消毒。8)内镜及附件用后应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9)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10)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患者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及操作人员的姓名等事项。
11)消毒剂浓度必须每日定时检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安全。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检测记录。灭菌后的内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监测记录。
12)医疗废弃物按要求处置。(8)医疗文书记录管理制度
1)内镜清洗消毒登记:设登记本,每例按要求登记备查。
2)内镜诊疗登记:设登记本,每日登记所检患者资料;每月按要求统计工作量并上报。
3)内镜使用维护登记:设登记本,每日按要求登记。4)内镜诊疗质控及分析:设质控本,按要求登记备查。
5)科室继续教育(业务学习):设业务学习本,按要求记录备查。6)科室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设疑难病例讨论本,按要求记录备查。7)科室医院感染培训记录:设院感培训本,按要求记录备查。
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 第6篇
【摘要】 目的:观察内窥镜下立止血局部注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急诊内镜检查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于内镜下行病灶局部注射立止血止血治疗,并同时给予综合处理。结果:该36例患者中的35例在急诊胃镜下行病灶局部注射立止血止血成功,有效率达到97.22%。结论:内镜下立止血局部注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安全、简便、高效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使病人避免了外科手术治疗,值得开展。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内窥镜;立止血;局部注射;止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8年3月—2011年9月我院内镜室急诊内镜检查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36例 ,其中男 24例,女 12例,年龄 14—76岁。黑便21例,呕血兼黑便14例 ,单纯呕血 1例。病前有消化道症状及病史者 25例,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者 11例。36例患者均意识清楚。检查前无明显腹胀及大量呕血。1.2 方法1.2.1 器械 电子胃镜(WG-88FP型)和NM——1K注射针等。1.2.2 36例患者均在距首次出血 48h内接受急诊内镜检查。检查前对患者心肺功能进行评估,对有高血压及冠心病病史者进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有肺气肿及胸椎畸形者进行X线胸片、肺功能等检查,对大出血并休克或血红蛋白极低者应积极补充血容量、输血,待血压稳定正常 ,血红蛋白增加后再行内镜检查。
常规插入胃镜,注意保持视野清晰,尽快找到出血灶。发现病灶,先用稀释去甲肾上腺素液反复冲洗,仔细观察,明确出血原因、类型及部位,确定注射方法。再插入注射针,对喷射性出血、涌出性出血者,选择出血灶中央注射立止血0.5~1.0ml,浓度为1克氏单位/2 ml,观察2~3分钟,通常一针可止血;如还有渗血时,在出血灶周边再注射2~3点,每点0.3~0.5 ml,则可完全止血。对活动性出血者,先局部喷洒立止血0.5 ml,稍后再对出血灶注射1~2点,每点0.3~0.5 ml,可立即止血。2 结果
36例患者经内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其中消化性溃疡18例 (50%),包括胃溃疡5例,十二指肠溃疡11例,复合溃疡2例;食管胃底静脉1曲张破裂7例(19.44%);急性胃黏膜病变 6例 (16.67%);恶性肿瘤 5例(13.89%),包括胃癌3例,食管癌2例。内镜下给予病灶局部注射立止血治疗;
本組36例中一次止血成功者33例,一次止血成功率91.67%。3例再出血患者中,1例改行手术治疗,2例经再次注射立止血后完全止血,止血成功率为97.22%。本组无1例出现并发症。4 讨论
立止血是从蛇毒中分离得到的、以止血作用为主的酶制剂,其中含有两种成分:巴曲酶(Batroxobin),亦称巴特罗酶(Batroase)、爬虫酶(Reptilase),及微量的凝血因子X脂依赖性激活剂(Phospholipid-depending Factor X Activator,FXA,简称X因子激活物)【1,2】。它所含有的这两种使血液凝固的酶素,既有"类凝血酶"的效力,又有"类凝血激酶"的活性。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传统上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但疗程长,失血多,少数患者因药物治疗失败后才转外科治疗 ,从而延误了治疗时间。急诊内镜下治疗克服了上述弊端,能及时治疗。 李益农等采用无水酒精或1:10000肾上腺素液等局部注射治疗消化道出血疗效为60%~96%不等【3,4】。笔者用立止血局部注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为97.22%,与文献报道的82%~100%基本一致【5】。此法具有以下优点:4.1 局部注射安全可靠 立止血是经过分离和提纯的血凝酶,不含神经毒素等。它只在出血部位产生止血功效,不受血浆凝血酶抑制剂影响,血液的凝血酶原数量不增高,无血栓形成的危险。局部注射对周围组织无刺激和损害,无引起局部穿孔的危险。4.2 止血迅速效果好 局部注射后可立即止血,且止血成功率高;对中、小血管出血及毛细血管出血均效果良好,无需联合使用其他止血方法。4.3 适应范围广 本法可适应于各种年龄的患者;可适用上、下消化道出血;更可适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出血,对喷射性出血单独使用效果确切。4.4 设备简单费用低 开展本法不需配置贵重设备,只需在内镜检查的条件下,增添一枚注射针即可。而且选择的药物也是较常用、易购买、价格低廉的。
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 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当中, 选取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 (已经过胃镜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再行肠镜检查, 未见明显出血灶者) 90例。男53例, 女37例;年龄14~76岁, 平均年龄41岁。
1.2 仪器与方法
其中56例参与Pill Cam SB胶囊内镜检查, 使用以色列GIVEN影像公司生产杰文诊断图像系统 (GIVEN diagnostic imaging system) Pill Cam SB胶囊内镜, 该组成系统 (胶囊、数据记录仪、影像工作站) 胶囊大小为26.3 mm×11.4 mm, 可观察140°范围视野;景深, 0~30 mm。胶囊以每秒2帧图片的速度拍照, 电池可持续工作8~10 h。患者吞服胶囊后, 经过消化道, 最终排出体外。胶囊在患者体内移动期间, 将其捕获的图像数据, 传送至患者携带在身上的数据记录仪中, 再将记录仪中的数据下载至图像工作站, 进行分析处理。
患者检查前禁食12 h, 检查前12 h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137.15 g配成2 L溶液) , 检查前3~5 min口服消泡剂。饮水少量辅助吞服胶囊内镜。胶囊进入小肠后2 h内禁水, 4 h后可进食少量干粮。检查过程中, 不能接近强电磁场, 患者不能接受其他电子仪器检查。8~10 h拆机, 最后将图像记录仪中的数据输入影像工作站进行分析。
另外34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患者, 在下消化道已止血1周以上的前提下, 接受全消化道造影检查。检查前患者禁食禁水6 h以上, 并行肠道清洁准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病因诊断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两项检查的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共90例。Pill Cam SB胶囊内镜检查阳性率75% (8例为小肠糜烂;12例为小肠息肉;1例为克罗恩病;1例为肠虫症;10例为小肠肿瘤;1例为小肠憩室;2例为小肠血管性疾病 (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小肠血管瘤) ;7例为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症。全消化道造影阳性率29.4% (仅发现2例为小肠糜烂;2例为小肠肿瘤;3例为小肠息肉;2例为克罗恩病;1例为小肠憩室) 。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8.02, P<0.01) , 见表1。
例
3 讨论
针对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 全消化道造影检查费用相对低廉、无创性、低风险, 在基层医院中应用广泛, 患者依从性高, 但钡剂造影一般不能显示黏膜下血管性病变, 对急性出血期患者不适合采用[2]。同时, 对于小肠黏膜较小的糜烂, 较小的小肠憩室, 或钩虫类较小的肠道寄生虫, 全消化道造影检查中大多漏诊。而同样无创性的检查--胶囊内镜, 可进行全程观察, 对原因不明消化道出血和小肠疾病具有诊断价值[3]。国内、国外多年研究, 指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率为38%~93%[4]。本研究, 对56例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了Pill Cam胶囊内镜检查, 42例发现阳性病变, 明确病因, (胶囊内镜检查中, 8例为小肠糜烂;12例为小肠息肉;1例为克罗恩病;1例为肠虫症;10例为小肠肿瘤;1例为小肠憩室;2例为小肠血管性疾病;7例为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症。病变的检出率为75%。34例全消化道造影检查中, 仅发现2例为小肠糜烂;2例为小肠肿瘤;3例为小肠息肉;2例为克罗恩病;1例为小肠憩室。全消化道造影阳性率29.4%。胶囊内镜14例未见病变, 考虑受肠液量、肠液颜色、积血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但在发现小肠阳性病变方面比全消化道造影有明显优势, 对临床救治有及时的指导作用, 相对全消化道造影检查, 明显有较高的性价比, 同时检查过程无创伤、较安全、无交叉感染, 顺应性好, 是小肠疾病检查的理想方法, 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5]。这种高效的胶囊内镜检查, 有在基层医院中推广的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通过与全消化道造影的对比, 探讨辅助诊治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的胶囊内镜, 于基层医院中的推广价值。方法:对90例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分别进行PillCam SB胶囊内镜及全消化道造影检查, 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基层医院中, 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56例参与PillCam SB胶囊内镜检查, 8例为小肠糜烂;12例为小肠息肉;1例为克罗恩病;1例为肠虫症;10例为小肠肿瘤;1例为小肠憩室;2例为小肠血管性疾病;7例为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症。34例参与全消化道造影检查, 仅发现2例为小肠糜烂;2例为小肠肿瘤;3例为小肠息肉;2例为克罗恩病;1例为小肠憩室。结论: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中, 比全消化道造影有明显的优势, 在基层医院中是较高性价比的检查, 值得推广。
关键词:胶囊内镜,下消化道出血,全消化道造影
参考文献
[1]Cave D R.Reading wireless video capsule endoscopy[J].Gastrointest Endosc Clin N Am, 2004, 14 (2) :17-24.
[2]邹建伟, 倪才方.下消化道出血的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J].苏州医学, 2007, 30 (2) :71-72.
[3]张子其, 陈孝.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25 (3) :218-220.
[4]戈之铮, 刘文忠, 马雄.小肠病学-基础与临床[J].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5:396.
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选出50例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实验观察, 并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和25例患者, 即A组与B组, 患者平均年纪保持在20~45岁, 男患者人数为26例, 女患者人数为24例。利用共聚焦内镜技术对A组患者进行临床试验诊断, 对B组患者使用常规性胃镜诊断, 最后得出胃癌、溃疡性结肠炎, 以及胶原性结肠炎的诊断数据, 两两组进行比较, 从而得出有效对比意义。
1.2 方法
1.2.1 荧光对比剂
该项设施可以让成像更为清洗。在当前, 很多共聚焦内镜技术都会应用到这种荧光对比剂, 结果证实良好。通常情况下, 15%的荧光素, 以及适量的HCL是当前应用较为普遍的荧光对比剂, 前者不仅价廉, 而且突变性若, 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症状发生[1]。但是相比于前者, 后者却存在着相应的临床风险。
1.2.2 胃癌病变和早期胃癌
在患者胃病出现癌变, 或者呈现出早期胃癌的症状时, 利用共聚焦内镜技术都可以及时诊断出来。而且, 在出现癌变, 或者呈现早期胃癌的时候, 二者在内镜中的成像图均不相同[2]。另外, 利用该项技术, 能够将胃癌病灶当中的细胞活动, 以及结构异常情况显现出来。
1.2.3 溃疡性结肠炎
当患者肠组织的黏膜处有星形出现, 或者是隐窝处出现聚集症状, 杯状细胞大幅度下降的时候, 那么则说明患者的结肠样属于溃疡性, 利用该项技术能够充分将这些变化情况显现出来[3]。而经过相关专家证实发现, 在结肠部位出现溃疡性病症的时候, 该项技术可以对其炎症变化, 以及皮内瘤的变化情况反应出来, 准确度接近97.00%。所以, 这表明共聚焦内镜技术具备着良好的临床价值。
1.2.4 胶原性结肠炎
该类病症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炎症性结肠炎, 在临床的表现当中, 该类病症主要是以腹痛和水样腹泻为主。但是在对该类患者的血液样本, 以及细菌等方面进行检测的时候, 却未发现有异常出现。特别是在利用常规检测系统在患者的消化系统等部位进行检测的时候, 却会发现异常[4]。其中, 患者肠壁的细胞明显呈现变平的趋势, 而且杯状细胞的数量出现异常变化, 不过肠壁的隐窝结构等却未收到过多的影响, 所以, 这便为临床观察及诊断带来了困难。在这个背景下, 利用共聚焦内镜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该类问题。另外, 共聚焦内镜技术还可以有效区分正常与被病毒侵害的肠壁黏膜结构, 这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该类病症的诊断准确性。
2 结果
通过对A组与B组的试验观察, 发现利用共聚焦内镜技术的A组 (观察组) , 其胃癌、溃疡性结肠炎, 以及胶原性结肠炎的诊断概率分别为64.00%、32.00%、62.5%。而采用常规诊断方法的B组的胃癌、溃疡性结肠炎, 以及胶原性结肠炎的诊断概率则分别为36.00%、8.00%、33.00%, 其中, A组数据显示明显高于B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当前, 消化系统疾病在医学领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也是影响人们身体, 制约人们正常生活的主要病症之一, 所以找到有效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的方法便显得极为主要了。而现阶段, 共聚焦内镜技术在当前胃镜领域当中有着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和临床诊断价值, 其中, 利用该项技术可以将消化系统组织的变化情况, 以及结构分布清晰显现出来, 从而快速的诊断出患者的消化系统疾病分属哪类, 是否严重[5]。同时, 这一结果也揭示出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和革新价值。不过在现阶段, 虽然该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却依然存在着相对的不足, 比如在利用荧光对比剂的时候, 穿透性和分辨率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因此这便需要相关人员给予深刻的研究了, 从而确保该项技术越加纯熟。
参考文献
[1]Inoue H, Kudo SE, Shiokawa A.Technology insight:Laser-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and endocytoscopy for cellular observation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J].Nat Clin Prac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5, 2 (1) :31-37.
[2]Hoffman A, Goetz M, Vieth M, et al.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technical status and current indications[J].Endoscopy, 2006, 38 (12) :1275-1283.
[3]Goetz M, Memadathil B, Biesterfeld S, et al.In vivo subsurface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cellular and subcellular imaging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with confocal mini-microscopy[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 13 (15) :2160-2165.
[4]Dacosta RS, Wilson BC, Marcon NE.Spectroscopy and fl uorescence in esophageal diseases[J].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06, 20 (3) :41-57.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及其护理体会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息肉, 并经病理检查为良性肿瘤, 要求治疗并无手术禁忌症的患者204例, 男113例, 女91例, 中位年龄35.7岁, 息肉共计252枚, 息肉分布在胃窦102例, 胃体37例, 十二指肠球部8例, 结肠105例。形态为无蒂息肉、亚蒂息肉及长蒂息肉, 形态有扁平状、半球状和长条状, 息肉直径0.2~2.5cm。
1.2 治疗器械
富士电子胃镜 (型号-99wR) , 富士电子肠镜 (型号-99WR) , 康普牌XVC-Ⅱ型等离子射频治疗仪及配套的电活检钳、电凝器及圈套器等。
1.3 治疗方法
术前检查:化验血常规、凝血四项、心电图, 如有凝血机制障碍和重度贫血, 宜暂停治疗。在内镜下找到病灶, 将射频电极经活检孔置入, 到达预定位置进行电凝电切治疗, 组织变白凝固, 变平或基本变平为止。
根据息肉的大小及有无蒂决定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器械并选取适当的切除功率和切除时间。本文采用的功率3~5档, 切除时间3~5s。息肉直径<0.5cm的无蒂小息肉采用电活检钳或电凝器治疗;直径0.5~2.0 cm的有蒂或亚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切+电凝治疗;直径>2.0cm的无蒂息肉, 可采用圈套器治疗, 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黏膜下注射, 使形成蒂, 再切除, 对于大息肉可分期切除, 2~3周后行第2次切除。
2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患者准备:
(1) 吸烟患者嘱其戒烟24h, 防止操作时咳嗽, 影响治疗效果; (2) 协助患者取下随身佩带的金属物品 (如耳环、戒指、项链等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 ; (3) 上消化道息肉患者需禁食6h, 禁水4h以上, 术前10~15min口服达克罗宁胶浆10ml, 以消除胃内泡沫, 并对咽喉部起到局部麻醉作用; (4) 结肠息肉患者需作好肠道准备, 术前3d进食少渣半流质饮食, 术前1d晚8时口服蓖麻油100ml, 手术日早晨8时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3盒, 配温开水2000~3000ml, 尽可能在1h内服完, 并多走动以促进肠蠕动, 排出澄清无渣水样便即可。如术前2h口服药物清洁肠道效果仍不理想, 给予清洁灌肠。禁用甘露醇及山梨醇之类泻药, 因其进入肠道后经细菌发酵后可产生氢气和甲烷等易燃气体, 手术时遇电火花可发生爆炸意外而致命[1]。
2.1.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内镜下切除息肉不了解, 易产生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心理需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向患者解释治疗目的, 介绍操作方法, 告知内镜治疗的优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处理措施等, 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 保证内镜下治疗的顺利进行[2]。
2.2 术中护理
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严密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脉搏。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患者将口垫固定好, 并嘱其口腔分泌物顺着口角自然向外流, 切忌咽下, 以免误吸入气管而发生意外。 (2) 协助患者取正确卧位: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 面朝操作者;结肠息肉切除患者取反向左侧卧位, 背朝操作者, 将电极板固定在患者小腿、臀部或手臂上。 (3) 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要接触金属物品, 以防漏电。 (4) 治疗过程中嘱患者平稳呼吸, 切忌咳嗽、喷嚏, 以免腹压增高而引起穿孔。 (5) 正确连接等离子射频治疗仪, 设定适当功率与时间, 连接好手术器械。 (6) 息肉切除过程中, 护士应密切和医师配合, 到达预定位置后, 利用胃肠蠕动和改变患者体位, 抓住时机进行电凝电切, 治疗时注意切勿灼伤正常黏膜。 (7) 用圈套器时应注意圈套的位置与息肉及蒂的大小, 若蒂越广, 圈套的位置应远离胃黏膜, 蒂细则近, 通常以距胃黏膜5mm为宜, 这样一方面可避免造成对胃黏膜较大的损伤;另一方面, 一旦息肉切除后发生出血时, 便于内镜止血。残存5mm的蒂部经过烧灼后会自然脱落。 (8) 套住蒂部后, 调整好位置, 收紧圈套, 使息肉变色, 但切勿用力过猛, 以免未通电而将息肉强行拉脱发生出血现象。先凝后切, 交替使用, 直到息肉全部切下。 (9) 息肉切除后, 继续观察创面1~2min, 无出血或渗血等现象方能退镜, 如伤口较大并有渗血者, 再次电凝器止血。
2.3 术后护理
以下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很有帮助: (1) 小息肉切除者术后观察1h无任何不适即可回家卧床休息1~2d;息肉较大及多发性息肉切除患者需住院观察3~5d, 卧床休息2~3d。2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使腹压增加的各种活动。 (2) 胃息肉切除者术后禁食6~8h, 如无异常6h后可进温热流质, 24h后可进软食, 术后1~2d食清淡饮食;肠息肉切除者以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纤维素饮食为主, 1周内忌食粗纤维、生硬、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而增加腹压, 使焦痂过早脱落而出血, 必要时可服用缓泻药。 (3)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大便颜色, 尽早发现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一旦发生出血应及时行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3]。 (4) 观察患者腹部情况, 注意有无腹胀、腹痛及腹膜刺激症, 防止继发性穿孔现象的发生, 一旦发生肠穿孔则必须尽早手术修补[3]。 (5) 胃息肉切除患者术后应用止酸药及胃黏膜保护剂, 嘱患者遵医嘱坚持服药。 (6) 对于息肉切除术后创面较大的患者, 应遵医嘱给予补液、止血等处理。 (7) 嘱患者如出现腹痛、解黑便、呕咖啡色液体或头晕、心悸、口渴、烦躁不安等症状应立即来院复诊。
3结果
本组204例患者进行等离子射频治疗后, 其中1例直肠息肉 (直径约为2.0cm) 术后6h少量出血, 行第2次电凝止血后无出血;术后4周复查, 2例电切部位形成浅表溃疡, 表面附有白苔;其余患者电切部位黏膜光滑, 无并发症。
4讨论
射频治疗术通过射频电流经人体, 而人体组织是一个导电体, 射频电能几乎全部集中于电极头附近。由于热传导的作用, 电极头附近的高热量将传导到局部深层, 使局部组织温度逐渐上升而产生热量, 致使病变组织升温达到热平衡≥42℃时, 使生物组织损伤, 细胞内外水分蒸发干燥, 固缩以致坏死而起到治疗目的[4,5]。通过对204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认为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安全有效, 简单易行, 痛苦小、时间短、费用低, 患者易于接受。但在治疗过程中, 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中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 术后的精心护理和严密观察, 以确保内镜治疗的成功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组204例患者无1例发生出血及穿孔等现象。
关键词: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景云.胃肠道息肉341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1988, 10 (6) :371.
[2]苑树霞.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128例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4:172.
[3]姜国玲.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138例体会[J].哈尔滨医药, 2002, 11 (5) :113-114.
[4]刘国剑, 方根法.内镜下射频治疗胃肠道息肉200疗效观察[J].中华肖化内镜杂志, 2001, 18 (6) :366.
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第10篇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屈氏 (Treitz) 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胃、食管及十二指肠等引起的出血。其失血量一般在数小时内可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 是临床常见急重症, 近期再出血的发生率高达17.4%~23.0%, 病死率高达40%[1]。需要采取迅速而有效的治疗措施, 尤其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再出血的患者。内镜下止血夹止血具有创伤小、止血速度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采用内镜下治疗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采用内镜下治疗的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 男14例, 女6例, 年龄17~73 (52.5±5.7) 岁;病程1~10d。临床表现以黑便为主者11例, 呕血为主者9例, 患者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到40~80g/L。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因呕血、便血入院, 既往无胃镜检查史, 本次内镜检查发现活动性出血;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禁食, 补液纠正低血容量, 给予制酸、止血或输血等综合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行急诊胃镜检查;对于出血量大, 严重失血性贫血者, 输血治疗至血红蛋白不低于60g/L 后再行胃镜检查;有休克者, 积极治疗休克并心电监护, 维持血压稳定;对于60岁以上患者常规行心电图检查, 对于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史或心电图异常者, 在检查前备好抢救药品并行心电监护。
1.2.2 操作步骤:
使用Olympus GIF-XQ240型电子胃镜、HX-5LR-1型钛夹推送器和HX-600-135 型金属钛夹。术前准备完毕, 行急诊胃镜检查, 内镜直视下发现活动性出血病灶后, 喷洒冰生理盐水, 并吸净积血, 保持视野清晰, 经胃镜活检道插入钛夹推送器, 由此伸出金属钛夹, 张开金属钛夹, 对准溃破血管两侧, 并轻轻按压周边组织, 继而收紧关闭钛夹, 钛夹挟闭出血血管和附近组织, 截断血流, 必要时再放置第2、3枚钛夹。本组患者平均每例放置2、3枚钛夹, 观察 2~5min, 确认出血完全停止血后, 结束治疗。
1.2.3 术后处理:
术后禁食补液, 继续给予制酸、止血及胃黏膜保护剂治疗, 同时观察患者心率、血压、血常规、尿量、呕血、便血情况。如发生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血色素进行性下降, 呕血或便血等情况, 即认为有止血后再出血可能, 必要时复查内镜, 再次钛夹止血。
2 结 果
2.1 急诊内镜检查
本组20例患者均查见出血点。出血病因:十二指肠溃疡出血5例, 胃溃疡出血6 例, 残胃吻合口溃疡 2 例,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 3 例, 贲门癌 3 例, 息肉切割后出血1例。所有病例在内镜直视下均查见活动性出血点或血管残端。
2.2 内镜治疗结果
本组20例患者均经内镜下即时止血成功, 止血效果显著, 即时止血率为100% 。止血后再出血患者1例, 二次内镜下次钛夹止血成功, 止血后再出血率仅 5.0% (1/20) 。
3 讨 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胃、食管及十二指肠等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 其失血量大, 病死率高达40%, 是临床常见急重症[2]。需要采取迅速而有效的治疗措施。陈慧婷等[3]报道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胃癌等。这些合并症的存在, 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难度。目前, 常用的治疗措施有内科药物治疗、内镜直视下止血、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和开腹手术治疗等措施。药物保守治疗, 止血效果差, 再出血率高, 容易延误病情。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仅适用于脉曲张性食管胃底出血, 止血效果不确切, 同时可能造成食管及胃黏膜受因过度压迫而发生坏死。开腹手术治疗的创伤大、恢复慢, 并发症多, 常用于其他止血方法无效的情况下的最终选择。
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用内镜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同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符合现代微创治疗的观点。在内镜直视下对出血部位进行处理, 在出血点周围放置金属钛夹, 利用夹子的机械力量结扎住出血部位, 止血机制同外科结扎线相同, 止血效果好, 由于夹取组织少, 2~3周即可脱落, 不会产生溃疡或加重原有溃疡, 无明显不良反应, 安全可靠[4]。可广泛用于小血管喷血、血管裸露等出血性疾病。
内镜止血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确切, 特别是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郭世斌等[5]报道用内镜止血夹治疗18 例消化道急性出血, 即时止血率达100% 。本研究中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内镜止血夹治疗, 即时止血率为100.0% (20/20) , 止血后再出血率5.0% (1/20) , 无其他相关并发症, 与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 使用内镜止血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止血效果好, 不良反应少, 操作简单等优点, 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益农, 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702-703.
[2]梁万金, 黎昌群.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立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杂志, 2011, 20 (2) :183-184.
[3]陈慧婷, 沙卫红, 李瑜元, 等.233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发病趋势分析[J].中国医药, 2007, 2 (11) :669-670.
[4]季峰, 徐萍, 李霖, 等.金属钛夹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大出血[J].中华消化杂志, 2005, 25 (9) :567-568.
思密达可治疗多种消化道疾病 第11篇
一、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指一组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异常、排黏液便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此病患者的病情常会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思密达能改善肠黏膜细胞的运动、吸收和分泌功能,减少肠道内水和电解质的丢失,从而可显著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实践证实,此病患者在服用思密达后,其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得到显著缓解的几率可达到83.3%。用此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方法是:每天服3次,每次服3克,连续用药6周为一个疗程。
二、可治疗消化性溃疡
思密达在进入人的消化道后,可与黏液蛋白结合在一起,从而起到增加消化道内黏液的内聚力和黏液层的厚度、加速受损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和再生、防止胃酸、胃蛋白酶、胆盐侵害胃黏膜、维护消化道功能等作用。有医师分别用思密达和胶体次枸橼酸铋剂(胃得乐)治疗100余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结果发现,用思密达治疗此类疾病的效果明显优于胶体次枸橼酸铋剂,而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用思密达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用法是:每次服10克,每天服3次。
三、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以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炎性物质渗出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病变。临床实践证实,单用消炎止痛药治疗此病的效果并不理想。思密达具有增强消化道黏膜屏障、吸附各种可攻击消化道黏膜的有害因子、修复消化道黏膜的再生上皮组织、平衡肠道寄生菌群、提高免疫球蛋白的抗攻击能力等作用,因此能有效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医生同时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加斯清)和思密达治疗23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用药4~6周后,有87.5%的患者其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思密达的用法是:每次服3克,每天服3次。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的用法是:每次服1片,每日服3次。
四、可治疗婴儿乳糖不耐症
婴儿体内若缺乏乳糖酶,就可在摄入母乳或牛乳后出现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此类症状被统称为婴儿乳糖不耐症。过去,人们常用B族维生素溶液、乳酶生等药物治疗此病,用药的有效率约为40%。近年来,很多医生尝试使用思密达治疗婴儿乳糖不耐症,结果取得了83.3%的有效率。而且在服用此药的乳糖不耐症患儿中,有半数的患儿恢复了对乳糖的耐受性。目前,思密达已经成为治疗此病的首选药物。用思密达治疗婴儿乳糖不耐症的方法是:每次服1/3包,每天服3次,连续用药3天为一个疗程。
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 第12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23例患者。其中, 胃息肉75例, 肠息肉148例;男性116例, 女性107例;5例住院治疗, 218例门诊治疗。全组无出血、穿孔病例。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及设备
电子胃镜为OlympasGIFXQ260型, 电子结肠镜为OlympasCF-H260型, 以及氩气刀、圈套器、网篮、热活检钳、注射针等。
2.2 方法
胃息肉按常规胃镜检查达到息肉部位, 近境观察息肉大小、数量, 经活检孔置入氩离子凝固导管, 对息肉进行凝固治疗。如果息肉较大就用圈套器、网篮、热活检钳等。肠息肉按常规肠镜检查达到息肉部位, 近境观察息肉大小、数量, 经活检孔置入氩离子凝固导管, 对息肉进行凝固治疗。如果息肉较大就用圈套器、网篮、热活检钳等。
3 护理体会
3.1 术前护理
3.1.1 患者准备
单枚小息肉, 门诊预约进行治疗, 术后稍加观察就可以回家。对多发性息肉、息肉较大, 术后创伤大可能引起出血的可以住院治疗, 患者可在治疗前1~2 d住院, 进行术前护理准备。
3.1.2 心理护理
详细向患者解释息肉切除的方法、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2], 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的必要性, 了解内镜下切除息肉是一种较外科手术痛苦小、创伤轻微的技术, 消除其顾虑, 取得配合。同时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 以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者家属的情绪对患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家属在患者检查前, 表现出恐慌、忧虑, 这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因此应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家属用热情、主动、轻松的方法去激励患者, 减少一些负面影响, 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检查治疗。
3.1.3 术前检查
术前常规检查肝炎指标、肝肾功能、血糖、血常规、凝血四项、血型、心电图、胸片等。
3.1.4 术前消化道准备
胃息肉术前1 d晚8∶00至术前禁食、禁水、禁服药。肠息肉术前3 d进少渣、易消化食物, 多饮水, 禁吃粗纤维、蔬菜;术前1 d晚8∶00至术前禁食、禁水、禁服药;术日口服25%硫酸镁200 ml以清洁肠道;对便秘口服泻药后不解便者遵医嘱予0.9%生理盐水1 000 ml清洁灌肠, 做好肠道准备。
3.1.5 术前用药
胃息肉治疗术前含服利多卡因胶浆一支, 能消除胃内泡沫, 并对咽喉部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肠息肉治疗时, 对于精神紧张、对疼痛耐受力差的患者术前肌注山莨菪碱10 mg。
3.2 术中护理
3.2.1 手术配合
胃息肉治疗时, 应嘱患者正确的左侧卧位, 固定好口圈, 嘱患者放松;内镜插入时嘱其做吞咽动作, 使内镜顺利通过会厌部。肠息肉治疗时, 协助医生插镜, 动作要轻柔, 循序渐进, 避免擦伤黏膜。
3.2.2 术中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患者情况和手术进展情况。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恶心、呕吐者嘱其深呼吸, 尽量向左下侧低头, 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注意呕吐物的性状、颜色、量, 防止误吸。治疗过程中与医生默契配合, 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3.2.3 注意安全
防止电灼伤, 电极板必须按规定固定在患者大腿上。
3.3 术后护理
住院患者可直接护送回病房, 按医嘱给予补液, 以止血、预防感染、制酸治疗, 如无异常, 3~5 d就可以出院。门诊患者术后休息1 h, 如无特殊不适主诉, 可离院回家。住院和门诊患者均要做好以下护理:
3.3.1 饮食护理
胃息肉切除者, 术后禁食6~8 h, 如无异常, 6 h后可进流质 (以温凉为主) , 24 h后半流质或软食 (以少渣为主) , 如无异常, 2~3 d后可改普食。在进食前可给予胃黏膜保护剂, 合理饮食尤为重要, 以免引起创面损伤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肠息肉切除者术后进少渣饮食, 忌粗纤维、生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增加腹压, 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缓泻剂。
3.3.2 休息
门诊患者术后卧床休息6 h。住院的患者, 有较大息肉、多发性息肉、无蒂息肉及凝固范围较大的, 卧床休息2~3 d。2周内均避免重体力劳动。
3.3.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内镜下切除消化道息肉并发症较少, 常见的有出血、穿孔。出血的发生率为1.0%~10.9%, 穿孔的发生率为0.3%~1.5%[3]。因此, 术后要常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有无血便、腹胀、腹痛、腹膜刺激症等情况。避免使腹压增加的各种活动。本组无出血、穿孔病例。
3.3.4 出院指导及健康宣教
(1) 指导患者按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定期门诊随访, 若有腹痛黑便等不适及时就医。 (2) 1个月后复查胃镜, 2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3) 向患者介绍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4) 指导患者科学饮食, 出院后要注意饮食卫生, 饮食定时定量, 避免过饱和刺激性食物, 禁浓茶、咖啡, 戒烟戒酒,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 指导患者避免精神紧张, 过度劳累, 保持乐观的情绪, 保证规律的生活和足够的睡眠,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正确处理好社会以及家庭间的相互关系,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 讨论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4], 很少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内镜定期随访, 还可以发现复发息肉, 防止癌变, 对复发息肉可再次内镜下治疗。在护理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 加强健康知识的宣教, 促进创面的恢复, 密切观察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病例治疗成功率为100%, 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对我科2008年1~6月223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内镜治疗的手术护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共223例, 其中, 胃息肉75例, 肠息肉148例;男性116例, 女性107例;5例住院治疗, 218例门诊治疗。全组无出血、穿孔病例。结论: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是一种痛苦小、创伤轻微、疗效好、并发症少的治疗技术。治疗过程中因人而异, 实行针对性护理, 与医生密切配合, 是内镜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护理
参考文献
[1]杨景云.胃肠道息肉341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1988, 10 (6) :371.
[2]高秋菊, 王惠利.纤维内镜检查心理疏导浅淡[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1998, 19 (增刊) :126.
[3]王振雄, 许东普, 周焕章, 等.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凝切除并发症的预防[J].内镜, 1995, 12 (2)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