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传统中秋节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漫步者
2025-09-16
1

传统中秋节范文(精选8篇)

传统中秋节 第1篇

传统节日中秋节传统习俗文化

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袭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 吧,“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为祭兔时做的。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宫女荣儿说:“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虔诚。

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吃鸭

我国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中秋节的来历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 根据我国的历法 ,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八月十五的月亮 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 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 、葡萄等祭品 ,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 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 高燃 ,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相传古代齐国丑女 无盐 ,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 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

中秋节饮食文化

中秋佳节,各地有不少有趣的风俗。东北的一些地区,人们采摘葡萄、梨子等生果祭月;陕西的一些地区,赏桂花、划船、爬山、夜吃西瓜;安徽婺源地区必食塘鱼;江苏南京一带食烤鸭或盐水鸭;云南昆明每户必做“合家大月饼”,然后一人一块分而食之;山东泰安一带吃小包子;江苏武进人早上吃糖芋头。有些少数民族更是隆重。仡佬族人在中秋前全寨合伙宰一头公牛,取出牛心留到中秋节晚祭祀祖先,分吃牛肉。朝鲜族人于中秋之夜,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爬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月亮为好运。最后点燃“望月架”,人们围着火堆吹起筒箫、唢呐,敲起长鼓、铜锣,欢歌曼舞直至深夜。

台湾的许多人家于中秋之夜在庭院中设案供上水果、月饼祭月,俗称“拜月娘”。祭月之后全家人边吃月饼边赏月。

传统中秋节 第2篇

1、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逢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逢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逢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玉兔捣药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

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

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

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

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

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

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

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

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

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妹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3、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4、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

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

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5、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

“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6、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

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

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

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7、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

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

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传统中秋节 第3篇

1934年, 鲁迅在致青年木刻家陈烟桥的一封信中, 曾经这样提到, “现在的文学也一样, 有地方色彩的, 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 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后来, 这句话被收录到《鲁迅全集》第12卷, 后人将这句话演绎为“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的确如此, 在璀璨的历史天穹中, 中华民族强有力的脉动催生出耀眼的光芒, 先辈们一路披荆斩棘, 得以将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延续至今。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亦承载着民俗和历史的诸多内容。

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产生、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 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原始社会时“山中无历日, 寒暑不知年”, 人们眼中的世界复杂严峻, 图腾崇拜、天地崇拜、祖先崇拜等都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岁时节日的形成是各种复杂文化因素互动的结果, 长期稳定的农耕经济结构与家族组织积淀出岁时节日文化, 使岁时节日得以发挥其功能。”[1]在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中, 节日渗入了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 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与人生通过仪式类似, 节日是人们的社会时间的通过仪式, 是民俗传统在时间上周期性出现”, “传统节日不断地重温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历史, 中国人的伦理感与历史感因此也显得浓厚与突出。”[2]从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到火树银花的除夕之夜, 传统节日不仅适应了大众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 而且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中华民俗需要持续焕发出当代活力。

二、以春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从“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到“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文人墨客们为传统节日谱写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使中国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 春节。

如《汉书》所言“正月朔岁首立春, 四时之始”, 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的春节, 悠久而活态, 被视为研究中华民族品格和历史的活化石。《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 以辟山臊恶鬼。”[3]元者, 首也, 开始之意。在这里, 农历的正月初一, 即大年初一, 亦称“元日”、“元旦”, 而“三元”意即这一天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中国地大物博, 虽说千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但全国各地在过春节时, 除了细节有异, 却基本相同, 主要都是除旧布新, 感恩追始。”[4]在这个新旧交替、欢乐祥和的节日里, 人们无论是拜年、办年货、放爆竹, 还是熬年守岁、送压岁钱、吃饺子或年糕, 抑或是贴春联和福字、以及贴门神和窗花……, 所有要进行的节俗活动均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因为新岁开端, 人们希冀吉祥和瑞的气氛:在“团圆”的基调下欢聚酣饮, 在“五谷丰登”、“五福捧寿”窗花所映衬的喜色喜气中观看春晚, 一家老小共同品尝取“相聚”、“更岁交子”之意的饺子或象征新年“甜蜜蜜”、“步步高”的年糕, 是普罗大众对于春节最完美过法的集体认知。

千百年来, 大多数华夏子孙持久不变的就是希望过一个充满温馨、阖家团圆的中国年。“春节这一集各种民间习俗、信仰、礼仪、文学、艺术之大成的节日, 名为过年, 实际却是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全民性的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品行记忆的一种强化与普及。”[5]可以说, 春节负载着最为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 其背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

在如此沉浸着融融春意的节日中, 春节通过过年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对民族群体发出内聚的号召力, 从而产生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的凝聚力, 让更多的人们产生对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感。

(二) 中秋节。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农历八月十五日, 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 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 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 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 故中秋又称为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据传中秋节的来历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中记载有:“天子春朝日, 秋夕月。朝日以朝, 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周礼》有:‘中春, 昼击土鼓, 吹豳诗以逆暑;中秋, 夜迎寒, 亦如之。’此为‘中秋’起源最早之说。”[4]

从祭月敬月到赏月玩月, 从庆祝秋季丰收到合家团圆, 从以吃月饼、赏桂花为代表的节俗活动到斑驳陆离的美丽传说, 中秋节的每一方面似乎都与月亮有关。在中国, 月亮历来是人们寄托美好希望的象征, 月中蟾蜍、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传说勾起人们对于月宫世界的丰富想象。中国古代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 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林黛玉曾经在《红楼梦》第九回对贾宝玉笑言:“这一去, 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以此来比喻科场得意, 亦反映了古代人对月亮的美好向往。明代陶宗仪的《西湖游览志余》提到, “八月十五日谓中秋节, 民间以月饼相遗, 取团圆之意。”[5]“团圆”二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价值观, “花好, 月圆, 人长寿”是中秋节亘古不变的节日主题, 每个华夏子孙此时都会想念亲人, 祈求团圆有时。

在春节和中秋节中, “团圆”的主题同时以浓重的形态有所体现, 可见, 这种渴望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节日心理, 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它潜藏在中国民俗文化的底蕴深处, 并且根深蒂固、流传甚广, 成为中国民俗中极富有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 更是生发和集结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巨大价值体现。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

纵观中国传统节日, 无论是在植物符号方面、礼品食物符号方面, 还是居室装饰和衣物配饰符号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丰富的内涵凸显出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一是缅怀先人, 借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二是节日的饮食是饮食文化的精华, 是中国古代烹调技术的集中表现。三是通过节日活动可以防病去灾。四是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如踩高跷、耍龙灯、划龙船等, 其初衷虽是为了悦神, 但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娱乐活动, 对于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重要作用。”[6]毋庸置疑, 这些传统节日都各自在适当的时间、适宜的场合, 运用节日中的各项活动, 来适时地调节和协调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也就是协调着“天、地、人三才”的关系, 以期达到人人和谐的社会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宋代著名哲学家程颢亦有诗句“四时佳兴与人同”, 就意在说明岁时习俗的生命力在于“天人合一”。

的确, 在这些文化事象中, 传统节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民族的符号象征, 体现出祖先崇拜的人文倾向、以及天人合一的万物圆融的文化特质。“一种以情义为中心、以家庭伦理关系为基础的感性文化”, “以人为本、观感化物、中道和谐和天人合一”[7]为底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得以一一印证。

四、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节俗文化进行推广

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 如何以传承与保护的形式促使节俗文化在当代的推广, 维系并建构中国传统的当代传承, 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生态的传承与保护、与自然生态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当下, 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舶来节日冲击着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中国传统节日, 一方面, 中国青年一代盲目追求着外来文化, 另一方面, 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的关注度日渐式微, 传统民族价值认同体系日趋淡化。对于当代中国来说, 民族传统节日几乎沦落为“文物”, 是亟待抢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历史的文化陈迹, 节日规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份, 并以仪式化的方法维系着人与传统的关系。传统节日具有重人伦、重亲情、重礼仪、重和谐的特点, 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和礼俗, 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可以说, 中国节就是‘中国结’的表现。而作为文化象征的中国传统节日, 我以为它还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 这就是追寻家族和族群的共处与和谐, 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处与和谐。”[8]

在一定程度上, 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大众身心健康的调节器、情感的寄托与释放点, 人们借助这个契机调整休息身心, 通过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得到愉悦和满足;而且也是大众情感的重要寄托点, 它为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礼尚往来以及凭吊先人提供了依托;更重要的是, 在传统节日中, 大众和自己的民族历史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 它是民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

可见, 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保持、保护与挖掘, 依据时代的诉求而改变节日文化活动的模式, 使传统节日中的现实价值凸显出来;同时, 强调与提倡民族节日中礼仪的、象征性的、微细而温情的文化事象, 汲取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大众的文化心理, 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进行当代传承时可以为之推广的维度。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传统的记忆, 凝聚民族性格、民族精神, 建构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价值体系, 至关重要。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背景下, 立此存照丰富悠远的民俗传统, 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随时代的诉求推广中国传统节日的节俗文化, 使优秀传统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于当代人而言, 任重而道远。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智慧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仪式中的文化元素及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如何随时代诉求而持续传承, 对于中华民族集体价值体系的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追溯民族节日的意义, 以春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节俗文化推广四方面, 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当代传承。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当代传承,节日习俗

参考文献

[1]常建华.古代社会生活图记: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2]杨琳.节日中国:重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3]聂鑫森.走进中国老节日[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4]盖国梁.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5]郑一民, 武哗卿.春节[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

[6]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7]季鸿崑.岁时佳节古今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传统节日文化谈——中秋篇 第4篇

“中国人的心态、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现得生动而自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介绍了中秋节演变为仅次于春节的中国秋季大节的过程。

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近世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开始出现,到明清,中秋上升为民俗大节。萧放认为,中秋节虽然晚出,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如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月亮天体崇拜。《礼记·祭义》所谓:“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在古人看来,日月的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

唐人精神浪漫,中秋赏月玩月成为唐朝文人的时尚,白居易就留下了“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的诗句。月神的神话在唐朝出现了新的情节,月宫中除了寂寞的嫦娥、蟾蜍、玉兔外,添了一位吴刚。月神由原始的宇宙主神演化为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月宫似乎是天地之间的第三界,月亮的高远清凉在唐人那儿唤起的是宇宙空阔与人心交感的美学意绪。

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中秋放假一日。明清后,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功利因素突出,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成为民众生活中的重要节点,上升为与春节端午并列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样。

萧放认为,中秋在传统的四大节日中,虽然成型最晚,但影响很大。部分原因是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和精神的需要。

“如拜月与赏月,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始终具有柔和与光明的象征,寄托着中国人的美好向往。”与西方社会对太阳的崇拜完全不同,中国人的许多节日都考虑了与月亮的对应关系,中秋佳节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在人心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赏月仍然寄托着中国人“天上月团圆,地下人团圆”的情怀。对于今日中国人来说,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仍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洗礼。

“中秋佳节顺应着中国人的感情需要。”中秋夜,人们沐浴同一轮月光,共享象征团圆的月饼,品尝新收获的瓜果,分享亲情与友情,是中国人极为重要的精神需要。

“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代表中国人生活的理想境界。”“人月两圆”的意境,自古就是中国人特别追求的美好人伦境界。中国古代就称中秋为“团圆节”。圆润澄澈的中秋明月,给国人一种精神提示,以天上的圆月来促进人事的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至今仍是中秋节日人们引用最多的祝愿。

传统中秋节作文 第5篇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国内就有“秋暮夕月”的风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风靡。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愈加风靡,很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风俗,已极少了。但设宴赏月仍非常风靡,大家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可以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可以切多也不可以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具备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大家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己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非常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字也颇特别。譬如,山西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风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孩子们筹备的“孙奥创”,“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传统中秋节作文 第6篇

我喜欢中秋节的天气和美食。中秋初凉未冷,朗月当空,不少诗人在中秋佳节赏月之时,写下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千古佳作。我喜欢吃月饼和中秋节的时令水果,特别是石榴、柿子、释迦果、柚子和杨桃,清爽可口,每次想到都直流口水。

几阵秋风,丝丝凉意,一轮圆月,几个灯笼,加上满桌佳肴和一家老少的欢声笑语这就是每年中秋我跟家人一起团圆赏月的温馨画面。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中秋我们忘记买灯笼彩纸,爸爸教我做了个柚子皮灯笼。首先我们取一个柚子,用小刀十字形从上往下切,不切到底;然后轻轻地把柚子皮往四面剥开,呈一朵四个花瓣的花型,取出里面的柚子不要;再用小刀在每瓣柚子皮上开个小窗口透光;最后在每瓣柚子皮的顶部扎个小孔,穿上细绳子,栓在一根竹子上,中间点上蜡烛,柚子灯笼就大功告成了!真没想到柚子皮能做出一个如此别致的灯笼啊!还不时发出阵阵柚子清香呢!那天晚上我们还用这个灯笼玩了手影游戏,猜了灯谜,一家人坐在大阳台一边品尝中秋美食,一边赏月聊天,说着中秋节的各种民间故事: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月饼起义热热闹闹,乐也融融,直到深夜,才依依不舍地各自回房间休息。

传统中秋节作文 第7篇

车子上了高速,我就睡着了。等我醒来时,已经到了外公家楼下了。这一觉睡得可真香啊!

到了外公家,外婆正在厨房里忙活着,她一边做饭,一边哼着老歌曲。我和舅舅在房间里玩电脑。过了一会儿,外公叫了一声:“吃饭喽!”

饭桌上,外公说:“你们知道中秋节的神话故事吗?相传古时候,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拿来的长生不老药后,升到了月宫,时间一久便感觉很孤独,于是叫后羿在八月十五用面粉做一些圆圆的丸子,放在月光下,然后叫她的名字,她就能回来。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也就这样形成了。”

“哦,原来是这样啊。”我一边吃着美味佳肴,一边想着嫦娥一个人在遥远的月宫里的情形。一个人呆在那么远的地方,没有家人和朋友陪在身边,确实很孤独啊!

舅舅和爸爸、外公三人在喝酒,我和妈妈、外婆三人拿着饮料和他们干杯,好开心啊!

传统中秋节 第8篇

饮食是极为平常又极为重要的事。它是人类生存和改良身体素质的首要物质基础, 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饮食文化是人类制造食品的各生产领域和从饮食实践中展开的各种社会生活, 以及反映这二者多种意识形态的总称。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谱文化, 上至国家的大政方针, 下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是一种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①。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 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日常生活的并成为融入进程中发展的民族风俗和习惯, 也因此成为民族自我认同的文化表征。饮食文化既能鲜明地体现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特点, 又是其他国家人了解一国文化的最佳途径。了解饮食文化的异同点, 对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国际交往融合, 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②而传统节日上的饮食就更具代表性, 以此为切入点来认识中韩文化“同中见异”的关系比较合适。春节和中秋节是两国最重视也是最隆重的节日, 下面我们就以这两个节日饮食为例, 来比较一下两国文化的差异。

二、中韩春节饮食之比较

(一) 中国的春节

春节的称谓,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叫法。周代称之为“元日”, “正月初一, 三元之日也”, 即新一年的第一天、第一月、第一季, 先秦时称“上日”“改岁”, 唐代时叫“新正”。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改夏历, 顺农时, 从西历, 便统计”, 才把农历的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从古至今, 春节都是人们欢庆农业丰收的喜庆之日, 但是同时又畏惧鬼怪在此时作祟。在这种欢庆与恐惧相交的矛盾中, 春节的饮食自然成为避邪防病并与时令食物相结合的产物。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元旦这一天“长幼悉正冠以次拜贺, 进椒柏酒, 饮桃汤, 进缪牙饧, 下五辛盘。”花椒味辛性热, 对伤寒杆菌、痢疾、肺炎有抑制作用。而柏子仁能益血润肠, 养心安神。五辛盘可以避瘟气通五脏, 只有缪牙饧是单纯的营养食物。可见在当时初一的全部食物中避邪防病的占了大半。③唐代春节食物没什么变化, 至明代桃汤、五辛盘、缪牙饧都被淘汰, 只剩下椒柏酒, 并加之“百事大吉盒”是由“柿饼、荔杜、栗子、熟枣”组成, 最重要的是明代还多了吃饺子的内容, 将馅儿由面包裹而成。暗包银一二于内, 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的说法。到清朝, 春节吃饺子已经盛行, 在“更岁交子”时, 有“喜庆团圆, 吉祥如意”之义。饺子外形如同元宝, 又有“招财进宝”之义, 所以就形成了春节必吃饺子的习俗。

与饺子一样, 春节必吃的还有“年糕”, 最早是为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 后来取“年年高升”之义, 表达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愿, 寓意吉祥。年糕的雏形是汉朝的“稻饼”。发展到现在种类繁多, 有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北方的白糕、塞北的黄米糕, 吃法也多样, 可蒸、可炸, 南方还有片炒、汤煮的吃法, 味道甜咸皆可。

(二) 韩国春节饮食

韩国正月第一天叫元旦, 也叫岁首、年首。早在新罗时代就开始过春节了。虽然在1894年, 即高宗31年韩国改历法为阳历, 但春节的习俗还是被国民保留下来了。春节要吃“岁餐”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岁餐就是年糕汤。韩国崇尚太阳, 崇尚白色, 白色的年糕表示用虔诚的心去迎接新年, 代表天地万物得到新生的意思。做成长条形状, 是表示希望财富能延伸下去。把条糕切成钱币形状是希望能实现积累钱财的愿望。

(三) 中韩春节饮食比较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1. 重视程度不同。

中国的春节是民间最隆重、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从准备到庆祝一般持续的时间很长, 进入腊月就开始备年货, 有些地区的庆祝一直到正月十五。需要准备的食物种类繁多, 鸡鸭鱼肉海鲜等都涵括在内, 近些年龙虾海参鲍鱼更是餐桌常见, 食物的煎炒烹炸多种方法都运用在内, 而且每年的年夜饭的菜品都不同, 不断翻新。从春节的饮食上可以折射出中国人深层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韩国的春节是民间的第二大节日, 一般只在初一这一天祭祖比较重要。

2. 因主题不同而凸显不同的氛围。

同样是吃团圆饭, 中国春节最重要的一顿饭是年夜饭, 也就是大家共同守岁的那顿饭。年长者守岁是为了“辞旧岁”有珍惜时光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 而韩国春节的团圆饭是要在正月初一祭祖之后才能一起吃。同样饭桌上都有年糕, 都有“岁酒”, 中国的年夜饭, 除了饺子、年糕、鱼是必需的, 其他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 自由调配, 摆放亦无特定的规矩, 除了鱼头要向着长辈摆放。年夜饭和祭祖的供桌上的供品是分开的, 供品食物要在正月初二送年以后方可分食。韩国祭祀祖先的祭品在正月初一结束后, 即可全家一起享用。供桌食物的摆放也是有规定的:生东熟西、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左饭右羹, 不能随意摆放。中国春节以“团圆”为主题, 其次是祭祖, 所以中国春节的团圆饭是在鞭炮的噼啪声、春晚的欢愉声、互相拜年的祝福声中, 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热热闹闹地度过的。韩国春节的主题是祭祀, 其次是团圆, 因此团圆饭是在安静庄严的气氛中进行的, 整个祭祀环节必须按照传统方式一丝不苟地完成, 体现出“重孝道、尊逝者”的文化内内涵。

从上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 两国春节的主题都是祭拜祖先和阖家团圆。所不同的中国的春节饮食是在继承中发展, 以人为核心, 以团圆为主题, 同时也没忘记祖先的恩德。韩国春节的饮食变化不大, 祭祖的风俗延续千年而未改更体现了韩民族重传承的文化特色。

三、中韩中秋饮食之比较

(一) 中国中秋饮食

月饼又叫“团圆饼、胡饼、宮饼”等, 吃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的内容。有关记载在唐代已有, 宋朝开始多起来, 苏轼的《留别廉守》有“小饼如嚼月, 中有酥与饴”的诗句。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已普遍, 崇祯《嘉兴县》记载“十五是为中秋, 作饼肖月形, 曰月饼”④北方的月饼以京式的为主, 里面加蜜饯、青红丝、芝麻、核桃、糖桂花等。南方的广式月饼皮儿薄, 入馅儿原料丰富, 有五仁、百、果、莲蓉、椰丝还有咸味儿的蛋黄、香肠、叉烧肉、火腿等。

(二) 韩国中秋饮食

韩国的中秋节又称“秋夕、仲秋、嘉俳”作为原生性传统节日, 是韩国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韩国人在中秋节必吃松饼, 因为在蒸制过程中为防止饼黏在蒸屉上要放上一层松针而得名。松饼和月饼一样都是代表性节日食物。另外还要喝土卵汤, 即芋头汤。因其形状是卵形而得名。中秋正是芋头收获的季节, 土卵汤理所当然的成为中秋节重要饮食之一。有那么多好吃的, 当然少不了酒, “秋夕酒”又名“新稻酒”, 由当年所产的新稻子酿成, 这酒以成为韩国中秋节上最受欢迎的饮品。

(三) 中韩中秋节饮食比较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中国中秋食物最具代表性的是月饼, 一切活动以“月”为中心, 古代有祭月仪式,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现代赏月风俗源于祭月, 但是已经把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望月、赏月活动了。圆形的月饼象征着十五的满月, 寓意团圆美好, 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月饼与家人的团圆融合在一起, 一派温馨和谐的氛围。

韩国中秋节的饮食更具有时令性, 松饼、秋夕酒、土卵汤每样都是秋天的收获。人们要感谢上天赐予的食物, 同时不忘先人的恩惠, 所以韩国中秋的核心内容仍是祭祖, 表现了韩国人对传承的重视。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中韩春节、中秋节两个节日饮食的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两国的文化具有同源性, 其表现在:首先节日饮食都有代表性的食物并具有相似性, 并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中国春节要年糕, 韩国春节要喝年糕汤。其次重视家庭的内涵。不管是中国以“团圆”为主题的庆祝方式, 还是韩国以“祭祖”为核心的方式, 都是也家庭为单位, 都要“回家过节”。突出了“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最后节日本身的内涵具有稳定性。春节、中秋节在两国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但未随社会的变迁而变味, 其核心都被继承下来了。

但是饮食体现了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 两国节日的不同饮食和不同庆祝方式当然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习俗, 其差异性表型在:首先是对“吃”的理解不同。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头等大事”将食物的美味作为人生的至乐来追求, 所以节日上中国更注重吃的内容, 而韩国更注重吃的仪式, 祭祖的规矩必须一丝不苟的执行, 所以是形式大于内容。其次是对“家”的概念界定不同。中国两大节日以家为单位, 而这个家是小家, 是一个家庭。韩国以家为单位是“大家”是一个家族, 韩国家族文化是社会制度的基石, 现在大多数韩国人仍对家族的姓氏和家谱很了解。

我们通过了解两国节日的饮食, 更深层次的了解了两国的文化习俗, 这对两个政府以及民间交流都有积极的意义, 希望两国友谊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 1999年.

[3]王子今.趣味考据[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年.

[4]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5]韩恩珠.中韩两国儒文化意识比较研究[J].博士学位论文.

[6]李惠珍.韩中节日习俗比较研究[J].博士学位论文.

[7]林宪生.饮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相关文章
儿童推车范文

儿童推车范文

儿童推车范文(精选12篇)儿童推车 第1篇从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接到了大约1300个4岁以下的儿童, 包括...

1
2025-09-18
Eczoby医学检验个人简历自我鉴定

Eczoby医学检验个人简历自我鉴定

Eczoby医学检验个人简历自我鉴定(精选14篇)Eczoby医学检验个人简历自我鉴定 第1篇本人为人随和,品德兼优,热爱动物医学专业,有冲劲,...

1
2025-09-18
二年级作文考试

二年级作文考试

二年级作文考试(精选14篇)二年级作文考试 第1篇期中考试快要开始了,考场上坐满了人,同学们议论纷纷好不热闹。监考老师走进考场同学们...

1
2025-09-18
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教学总结专题

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教学总结专题

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教学总结专题(精选6篇)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教学总结专题 第1篇复习基础知识要把握“三原则” 所谓语文基础知识涉及的...

1
2025-09-18
鄂尔多斯市情况介绍

鄂尔多斯市情况介绍

鄂尔多斯市情况介绍(精选6篇)鄂尔多斯市情况介绍 第1篇鄂尔多斯市公共资源交易运行情况汇报材料鄂尔多斯市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办公室(2...

1
2025-09-18
俄罗斯足球启示录

俄罗斯足球启示录

俄罗斯足球启示录(精选3篇)俄罗斯足球启示录 第1篇校园足球的开展需要教育与体育部门形成合力校园足球已走过4年的风雨, 本刊在各地基层...

1
2025-09-18
二年级演讲稿50字

二年级演讲稿50字

二年级演讲稿50字(精选13篇)二年级演讲稿50字 第1篇篇一:我的好伙伴我有一个好伙伴,她的名字叫燕春丽。她比我大一岁,个子居然没有我...

1
2025-09-18
恶性胸腹水护理

恶性胸腹水护理

恶性胸腹水护理(精选7篇)恶性胸腹水护理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5例晚期癌症伴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其中,男13例,女12...

1
2025-09-18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