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寓言两则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积累文言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两则语言的寓意。(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抢答成语,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一: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看看这两则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并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课件展示)
2、文学常识(课件展示)
三、学习研讨 指导学习《智子疑邻》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二读课文,读懂文意。
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 (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课件展示) ⑴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⑵ 不筑,必将有盗。
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⑶暮而果大亡其财。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的财物。 ⑷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4、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富人失窃,智子疑邻。
(二)精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把握寓意(课件展示以下问题)
1、宋国富人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你觉得宋国富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这则文言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
4、当别人给你提出意见时,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1)以上4个问题,个人认真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每个人都要发言; (3)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发言最精彩; (4)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你能说说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试一试。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 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教师小结并过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接下来再来学习研讨 《塞翁失马》。
四、研讨学习《塞翁失马》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读准确,读通畅
(1)、请男女生各一人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准确。
其马将( jiàng )胡骏马而归 堕而折(duò)其髀( bì) 此何遽( jù)不为福乎 丁壮者引弦(xián )而战。 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
(2)、老师范读,然后全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2、二读课文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课件展示) 解释加点的词: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翻译句子: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故跑到北方胡人的境地去了。
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③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④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二)精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把握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a.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b.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c.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d.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e.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五、课堂小结:
寓言,总是以短小精悍的故事,给人深刻的启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相应的问题的时候,希望你会想起我们今天的学习,让这节课给你的人生正确导航。
六、作业设计:
1、必做:《伴你学》自主学习和读读背背部分。
2、选做: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塞翁失马》,题目叫《塞翁之子》,内容就是塞翁之子跛脚之后的生活,他是否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明白了得与失的关系呢?
板书设计:
智子疑邻
寓意:我们应善于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不因关系的亲疏而肯定或否定别人的意见。
塞翁失马 刘 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人生寓言两则范文第2篇
1.《智子疑邻》主旨:此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2.《塞翁失马》主旨:这个寓言告诉人们: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引出好的结果,因此要辨证科学地看待事物。
二.文学常识:
《智子疑邻》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是战国末期著名______________家。《塞翁失马》选自_______________,此书为_______汉淮南王__________等编著。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不筑,必将有盗()2.暮而果大亡其财() ...
3.人皆吊之()4.此何遽不为福乎() ...
5.居一年,胡人大入塞()6.死者十九() ...
四.下列加点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暮而果大亡其财 / 马无故亡而入胡B.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上使外将兵 ....
C.胡人大入塞 / 胡不见我于王D.丁壮者引弦而发 / 下车引之 ....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不筑,必将有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暮而果大亡其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塞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人生寓言两则范文第3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板书:
滥竽充数
一齐吹
一个一个吹
|
|
装腔作势
偷偷逃走
|
|
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蒙混进去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吗?为什么喜欢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成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几乎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第6课《成语故事二则》。
2.板书课题,指名读题,指导读准“邯郸”,并简单了解邯郸。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首都。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生字词。
2.说说你认识了课文哪些生字,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教师相机课件出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燕”在课文中读第一声,不要读作第四声;“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
(2)发现“燕”的字行特点,上部是“甘”。“姿、势”都属于上下结构的字,且上部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姿”字上窄下宽,“势”字上宽下窄。
(3)采用多种方法记生字,如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次一姿”“执一势”。
三、再读课文,感悟道理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想,你对燕国少年有什么看法,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说说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小组讨论:为什么燕国少年到最后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了?(提示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或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
3.全班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引导。(相机板书:一味的模仿别人,反而失掉了原来的技能。)
4.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5.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这位少年回到燕国后,回发生什么事?人们会对他说些什么?找几个同学演一演。
四、总结拓展,形成运用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邯郸学步这样的事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2.作业。
(1)把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写成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
(2)回家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6 成语古事二则
邯郸学步
学走路
爬回去
人生寓言两则范文第4篇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理解寓言含义,回答课后问题。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
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词句,理解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2、复述故事给爸爸妈妈听
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这节课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寓言故事,也
就是我们要学习的27课寓言两则的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请听课文欣
赏(放课件)同学们认真听、 认真看。
二、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学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理解文中的词语,可以同桌互相讨论。
(二)自读自悟:
1、这篇课文很有意思,咱们试着演一演,怎么样?想要演好这篇寓言,首先咱
们就要揣摩一下文中这个人的动作语气,把自己当作这个人,来,自己试着
读读课文。
2、把你认为读的最好的一段读给小组的人听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
3、指名读文
(1)第一自然段:
A、你读得挺着急的,这个人为什么这样着急?请看课件(巴望禾苗快点长高)
巴望刚刚咱们了解了它的意思,是很希望,希望的不得了,这一段中还有那
些地方表现出他很希望?再读读看。(板书:巴望,着急)
B、指名答
(天天,你能读读这一句吗?)
(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到底长高了没有?这个人为什么觉得一点也没有长高
呢?太着急了,读)
(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谁再来读?谁上来把这个人的着急演一演?
C、齐读这一段
(2)第二自然段:
A、你怎么这样读“筋疲力尽”呢?(这个人太累了)你为什么这样筋疲力尽呀?
(因为着急禾苗快点长,这个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这个人真太着急了,想出了这么个办法。
B、虽然这么累,你看看他脸上的表情:高兴着呢!怎么呢?(想着禾苗马上要
长高,心里高兴)
C、咱们一起来读读
(3)第三自然段
A、你为什么这样读?(喘气,很累)还有哪里可以看出这个人很累?看来这个
人累极了,你怎么还笑着读呢?(想着禾苗马上要长高,心里高兴)所以,他虽然累坏了,但还说自己的力气“总算”没有白费!认为自己这么做对极了!
B、你能试着读读吗?
(4)第四自然段
A、这么着急的结果是什么?(禾苗都死了)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太着急了:
他把秧苗拔高了,秧苗没有水和养料都死了。如果你是禾苗想说什么?)
B、如果你是这个农民的邻居,看到这幅情景,你想对他说什么?(禾苗要慢慢
长,急着拔只会坏事)对,禾苗生长都有它一定的规律,要慢慢的长,如果咱们不依照他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就会坏事,这就叫做“揠苗助长”。
C、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事就像“揠苗助长”一样急性子办了坏事呢?(小
组讨论)
四、总结寓意。
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
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五 拓展
1 演一演。
2说一说。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农夫急拔禾苗枯死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初步掌握归类识字的方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研读中明白寓意: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教学重点、难点:研读课文,明白寓意。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解题
1、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2、谁能把题目读一读?能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3、质疑:根据这个课题,你能提几个问题吗?板书:怎么等?等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了。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这些生词你会读吗?
(2)请大家帮忙为这些生字找好朋友。
3、再次解题:你们都已读了课文,现在你能用一句话解释一下课题是什么意思了吗?
三、深读课文,明白寓意
种田人守呀守,等呀等,结果呢?板书:庄稼全完野兔没来(课件出示句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
稼全完了。
(一)研读课文,知道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
1、田里的庄稼怎么会全完的呢?请你找一找,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把它用横线划下来。
2、学习句子:从此他丢掉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1)自由读读句子,看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交流预设:
(3)朗读指导:
A、谁愿意来读读这个句子?先自己准备一下,指名读。
B、你对他的朗读满意吗?那你能试一试吗?
C、寓言的朗读和其它课文的朗读有点不一样,它就好象在讲一个笑话故事,听老师来读一读。
D、谁还愿意读?
E、一天、两天、三天,从此他再也不出门劳动了,就在树桩旁傻等,让我们一起读,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4)小结:种田人整天什么农活也不干,也难怪,他的庄稼全完了!
3、学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板书预设)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
(二)研读课文,知道不能凭着运气生活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因为没有劳动,所以庄稼全完了,可是他整天都在傻等,怎么又没等到野兔呢?
2、读第一自然段,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窜是什么意思?笔直地向前跑,能叫窜吗?究竟怎样的跑才叫窜?(窜就是没有方向地乱跑)
3、什么原因,野兔要这么慌乱地从树林了跑出来,四人小组想象野兔窜的种种原因。
小结:你们刚才说的种种情况确实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因为这些原因,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就撞死的可能性大吗?
4、种田人意识到这一点了吗?从哪里知道?能给 乐滋滋换一个词吗?(喜滋滋、美滋滋、乐呵呵、乐哈哈、喜洋洋)
5、朗读指导:想到今后每天都能捡一只野兔,种田人更是开心极了,你能
把他心里想的这句话读好吗?
6、因为有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种田人便希望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好运气,正因为有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从捡到兔子的那天起,他便一直坐在树桩旁傻等(课件: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个星期后一个月后)每天,他就是在那儿撞运气,可直到最后,他还是没又等到兔子。
7、学到这儿,你又明白了什么?(板书: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三)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如果你看见那个种田人,你会怎样劝他?找你的好朋友说说。
3、小结:靠碰运气是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能有收获。
四、指导背诵
可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背,也可整篇背诵。
五、布置作业
板书预设:
野兔没来(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守株待兔
庄稼全完(不劳动不会有收获)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课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设置了较多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但是在设疑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抓住重要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问题比较琐碎,导致没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二,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没有深入细致的让学生理解分析。可以采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说话等方法让学生明白透彻。
第三,综观全堂课,教学设计不够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成分比较少,可以采用读完课文后,让学生对本故事进行表演,以进一步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守株待兔》反思:
人生寓言两则范文第5篇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9课《寓言两则》。 教学内容:《纪昌学射》、《扁鹊治病》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纪昌学射、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预习收获
1.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把自己预习的收获告诉大家
2.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 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
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发下阅读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扁鹊其人: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
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肋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读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一、预习收获
1.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2.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二、讨论疑问与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1.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2.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3.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三、有效训练
1.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等道理。
人生寓言两则范文第6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板书:
滥竽充数
一齐吹
一个一个吹
|
|
装腔作势
偷偷逃走
|
|
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蒙混进去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吗?为什么喜欢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成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几乎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第6课《成语故事二则》。
2.板书课题,指名读题,指导读准“邯郸”,并简单了解邯郸。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首都。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生字词。
2.说说你认识了课文哪些生字,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教师相机课件出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燕”在课文中读第一声,不要读作第四声;“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
(2)发现“燕”的字行特点,上部是“甘”。“姿、势”都属于上下结构的字,且上部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姿”字上窄下宽,“势”字上宽下窄。
(3)采用多种方法记生字,如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次一姿”“执一势”。
三、再读课文,感悟道理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想,你对燕国少年有什么看法,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说说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小组讨论:为什么燕国少年到最后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了?(提示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或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
3.全班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引导。(相机板书:一味的模仿别人,反而失掉了原来的技能。)
4.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5.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这位少年回到燕国后,回发生什么事?人们会对他说些什么?找几个同学演一演。
四、总结拓展,形成运用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邯郸学步这样的事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2.作业。
(1)把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写成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
(2)回家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6 成语古事二则
邯郸学步
学走路
爬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