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精选8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第1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
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一、说大纲和课标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 得法,将不仅能 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借越人之口,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烘托其雄伟巍峨,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于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飞渡万水千山,目睹渌水荡漾,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登青云,赏山花,倚奇石,既而电闪雷鸣,乌云四合,云气弥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尽现眼前:神仙如麻,仙乐阵阵。此时,作者完全融入其中,远离万丈红尘,摆脱世俗的羁绊,“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已随风而散,此时的作者以与天姥融为一体,此为托梦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高潮就意味着结局,魂悸魄动之后,作者重回现实,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为“直抒胸臆”。通读全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梦游为线索,借写游历天姥来抒写心志。
3说位置
《梦》作为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三、说教学思路和方法
根据大纲、课标的要求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我确定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同时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具体教学流程:为:
1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带到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我制作了一幅天姥山风景图片,意在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神游天姥的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拟就几句导语,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来激发他们的诗情。
2美读,体会感情:诗歌的语言是形象可感的语言,因而诵读显得犹为重要,因为不读就不能身临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布局谋篇的精巧和谴辞造句的妙处。可以说诵读是将读者过度到诗歌王国的.必然之舟。因而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因是美读,故而讲究诵读方式的多样。先是个别朗读,既而集体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小结本诗的诵读要点,再分声部朗读,如:以女声的清丽表现天姥的神奇美丽,以男声的雄浑来表现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齐读,以读出其与权贵彻底决裂的决心;还有,老师配乐朗读,以感染学生,激发起竞背的热情等。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读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独特感受。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第2篇
一、说教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选修教材第二单元的自主赏析部分的教材。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对诗歌意境的更深层次的品析和欣赏。而李白这首游仙诗主要由梦由、梦境、梦醒三部分组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自主赏析梦境,体味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同时,点拨学生理解梦醒后的情感变化,从而深刻把握主旨。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为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因此将本课三维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鉴赏诗中“梦境”,提高联想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
②体味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感情。
(依据:理想与现实,梦境与主题这是两组至关重要的关系,也是解读全诗的关键。)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梦游天姥”与诗歌主题之间的联系,深刻把握诗歌的主题。
(依据:“梦”本就是变幻莫测的,李白的梦更是意蕴丰富,梦境的解读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上相对较高,有着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自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我们一直实行“163”高效课堂模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必修三中诗歌单元,古代散文,和选修《古》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技巧与能力,在备课中应充分考虑到这种情况,做出较充分的预设,并在课堂上关注动态的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教学中应当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的民主教学氛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正面引导、鼓励,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课程改革是一场教学方式的变革。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如下学法:让学生加强诵读,指导学生通过“诵读——研读——拓展”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理解、把握诗歌。
四、说教法
1、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经验,创设情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歌;通过绘声绘色的场面再现,体会、把握诗歌意境;通过合作探究,层层推进,并达到知识巩固与迁移的目的。
依据:采用此教学模式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体验的平台和展示自我的舞台。
2、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并综合运用诵读、自主赏析、探究思考等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诗歌美的意境中,产生感情的共鸣,进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把握诗歌的主题,从而有效地落实本课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总结学生的演讲,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二、导学案批阅情况反馈,尤其关注学生的易错点,和在我的疑惑中呈现出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设计意图: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探究点二(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体现李白式的瑰丽想象和大胆夸张的经典,是人教版选修教材第二单元的自主赏析部分的教材。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平等对话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赏析梦境,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深刻内涵。)
探究点三(设计意图:诗眼是诗歌鉴赏题中常考的一类题型,以这种提法的方式,既化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又能让学生指向明确的理解诗歌。)通过合作探究达成学习目标
四、当堂训练
1、名句默写。(巩固所学)
《梦游天姥吟留别》梦的解析 第3篇
一、真实的想象:作者自我意识的现实观照
梦境很多情况下是现实的反映。 当梦被引入文学作品时,它就必然经过作者理性思维的加工和过滤,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梦境必然具有作者强烈的思想倾向性,直接或间接透露出作者的自我意识。
以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为例,它是一首记梦诗,是诗人自我意识的直观呈现。自我意识是人类对自我及人类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常常被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二是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三是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在李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首诗中,自我意识主要是指第三个层次的内容,表现为诗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
早在开元十五年 (727),时年二十七岁的李白立志要“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直到四十二岁时才被征召入京,异常兴奋的他 “仰天大笑出门去”,并发出“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但是到了长安,只做了小官。整天无所事事, 甚感仕途高升无望。在翰林院同事的谗言之下,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的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的由布衣而卿相的理想完全破灭。
历史来了个惊人的轮回,只不过再次回归山水的李白遭受了心灵的重创,他对山水的迷恋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谪仙李白“一夜飞度镜湖月”, “身登青云梯”,倾心欣赏天姥山上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的壮美景象,静悟山中“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清幽意境。得知谪仙驾临,住在“金银台” 里的“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迎接场面盛 大 : “ 霓为衣兮 风为马 ”,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在梦境中,诗人用想象的方式寄情山水,愉悦身心,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在人间难以获得的被赏识和欢迎,这不正是谪仙意欲大有作为而不得的自我意识的真实呈现吗?
二、奇妙的构思:乌托邦的建构与幻灭
《梦游天姥吟留别》 的思路清晰,主要由入梦缘由、入梦仙游和梦醒抒怀三部分组成,但构思奇妙,每一部分都与梦息息相关,每一部分都蕴含着诗人的真实欲求。
在入梦缘由部分,诗人先荡开一笔写“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实则为梦游天姥山做衬托,同时暗含了诗人寻仙的意向。瀛洲难求 ,天姥可睹,而且气势恢宏、壮阔。进入梦境,诗人似乎进入一个光怪陆离、堪称乌托邦的神奇世界,这里声、色、光、影俱全。月光皎洁, 镜湖如镜,映射在飞赴天姥山的诗人身上,似乎人飞行在平静的湖面。到达剡溪,渌水荡漾,不时传来凄清的猿啼声。还未见仙,就有清幽的仙境,引得诗人早早地“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一路上,奇花异石欣赏不尽,不知不觉已到傍晚时分。忽然,又传来“熊咆龙吟”般的泉水声,颤栗着层层峰巅,久久回荡在深幽的山林里。走着走着,一山之内竟然气候不齐,云层变黑就要下雨,水波动荡烟雾升起;电光闪闪,雷声轰鸣。诗人终于来到洞天仙府,石门訇然中开,住在日月照耀的“金银台” 里的众位仙人盛装相迎谪仙。这样的境界是诗人在现实世界里没有观照过的,但是他一直有着这样强烈的诉求。在这个梦游世界里,诗人用他的豪情和文学才华建构起其意象中的乌托邦。
面对这种壮观、盛大的场面,诗人何曾在人世间经历过?他忽然惊起,回归现实。梦中的仙境全无,只有冰凉的枕席相伴:乌托邦幻灭。梦中的美好感受与现实生活中被赐金返还的凄凉遭遇,与诗人悬壶济世的理性需求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惋惜之余,诗人不由生发“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清醒但已饱受心灵摧残的李白,直接将戕害他美梦的罪魁祸首列为愤恨的对象,他强烈地发出与权贵们决绝的誓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明确了今后的人生方向,“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只有在名山的神游中才能与乌托邦再次遭遇,诗人内心的痛楚可见一斑。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探微 第4篇
关键词:《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探微
一、梦境解析
关于梦境,亚里斯多德有个很简短的定义:“梦是一种持续到睡眠状态中的理想。”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也说“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在梦中,诗人穿上东晋诗人谢灵运特制的登山木屐,沿着云梯一直攀上去,听得见空中天鸡鸣叫,看得见海面升起的红日。山路千回路转,刹那间暮色降临,耳畔但阉熊咆龙吟,惊魂甫定,忽然霹雳一声,山岳崩颠,天门大开,一个神仙世界呈现眼前。“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体现的是梦境中的森严恐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之门打开时,令我们大开眼界,融视觉、听觉于一体;“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对天空的描写,活脱脱的一个神化皇宫。若不是在梦中,恐诗人无论如何驰骋想象,也难以捕捉和描绘如此壮丽、如此飘渺的场景。那种大胆的想象、奇妙的构思,本身就具有梦的特色,可以看出梦作为一种特别的精神现象与感情产物,在参与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便成了文学,便成了展示心灵世界的“天窗”。
对“湖月、渌水、清猿、云梯、花石、海日、天鸡、叠岩、岩泉、天雷、天门、天境、天仙”一系列景物的描写,变幻非常迅速,一步一景,步步变幻,奇幻不定。写出了做梦的人对梦中经历的事物的恍忽,虽然诗人描写梦境的笔法是真实的,但更显出梦境的迷离恍忽、虚幻。作者写出了做梦的人对梦中景物飘忽不定的真实感觉,而显示和突出的却是梦境的虚幻。虚幻的东西肯定是会破灭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破灭了。“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通过梦境在精神上摆脱了尘俗的桎梏,完成了自我回归、自我精神家园的回归。
二、象征解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诗人在诗篇的一开始就试图告诉我们,海上瀛洲烟波浩渺、遥不可及,是无可捉摸的,是难以寻求的。古代传说中东海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这三座山,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幻想可以找到长生不老药的神妙所在,因此,也常常代表着中国人向往的、但常人又难以追求到的或实现的梦想。然而,“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在诗人眼里,天姥山虽然在想象中“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但和仙山瀛洲相比,却是可攀登、可欣赏、可观照的对象,也是可追求的理想,可实现的抱负。瀛洲好比是人的幻想或空想,神秘而无从接近,天姥山却象征着人们现实的理想和愿望。幻想或空想是指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而理想则是合理的会实现的想象,是人们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因此,梦游天姥山实际上就是诗人在现实中报国无门、备受打击的心理的一个相反的投射,在梦中攀登理想的高峰,在梦境中体验追求理想的惊惧和快乐。
因此,诗人梦游天姥山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人们攀登理想高峰的隐喻。在攀登理想的“天姥山”的过程中,诗人先是在月夜下飞度镜湖,明月照耀着湖水,湖水荡漾着诗人的影子 ,送他到美丽的剡溪。这种充满期待和向往的心境和人们在追求理想的最初的那种兴致勃勃、轻松愉快、意气风发、充满激情的心境是一致的。诗人在梦中摆脱了现实的沉重,向理想进发了。然而人们在追求理想之初,往往背负着命运的艰难和处境的窘迫,体味着人生底层的悲欢和愁苦,因此在诗人眼里,渌水荡漾,清寒凛冽;在诗人耳里,清猿啼切,清苦悲伤。追求理想的过程终究是美丽的、使人陶醉的。在向理想奔去的时候,一切在眼里都是新鲜的,富有生机的,有一种微醺的甜蜜。正如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所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目标去向时,整个世界就会为他让路。因此,怀抱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浪漫理想的诗人登上了人生理想的台阶。
三、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歌充分运用想象,借用神话故事,进行虚构,用极度的夸张以虚写实,塑造了想象中的天姥山压倒五岳、睥视赤城、屈服天台的高大形象和梦幻中的神仙世界。又与某些具体景物交融在一起,作夸张的描写,塑造幻想中的形象,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诗中写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把幻想场面写得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正是靠着成功的夸张才使这首诗形象鲜活,顿生光辉。杜甫评价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决非溢美之词,而是十分恰当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是为了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醉心于神仙世界的遨游,正是为了反映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贵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亮。对想象中瑰丽奇幻的仙境的铺张描写,只因在这盏聚光灯照射下,才愈益显得光彩动人。
由于诗人想象丰富、夸张合理,所以梦境写得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亦真亦幻,读者从中既可见到现实社会的冷酷可憎,又可感到神仙世界的美妙、可爱,还可体察诗人追求生活理想与政治理想的主观情感不露痕迹地蕴藏其中,令人惊异叹服。整首诗形式自由纵逸,句法参差错落,语言流丽自然,风格雄浑豪放,充分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诗风。李白为人豪放不羁,有仙风侠骨,作诗也喜爱天马行空,豪迈情逸,不受格律束缚,不事雕琢。诗句的长短多少、节拍的舒疾缓急,全是依据诗人自由奔放的感情起落变化而定,做到了兴到笔随,言随声出,声情并茂。气韵天然。所以前人说:“太白宗风骚,薄声律”,“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亲,以俊逸高畅为贵”,“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亦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神思飞扬,挥洒自如,乃我国诗歌之珍品。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诗风代表作之一,历来各种唐诗选本或李白诗作选本都将此诗收录其中,这首诗想象丰富、意象奇特,意境雄浑,变幻莫测,历代诗文名家多有评述。题中虽有“留别”二字,但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对自由的神仙世界的追求。人们在分析这首诗,都认为神奇瑰丽的梦中仙境是李白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反讽。
参考文献:
[1]王峰.语文(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
[2]张红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象征解读[J].镇江高专学报,2012,25(2):14-15.
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知李白其人,欣赏“梦游”之境,进而理解本诗的主旨。
2、由本诗的“梦境”对于现实与理想关系的把握上引申开去从而论诗,由个别到一般,从个案分析到普遍规律的总结。
3、获取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想: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惜别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达自己不事权贵的傲然风骨,并且在构思上,围绕一场梦境来展开,梦醒之后才点明不事权贵的主旨,与此相适应的是作者运用非凡的夸张来表现他梦想中的世界,用梦中世界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不足与丑恶,表达了作为一个“士”不愿与现实权力同流合污的性情,这就是封建时代中文人的品格,这就是李白。所以,梦境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也是我们读者理解把握本诗的关键所在。
教学重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赏析“梦游”的意境。
2、在赏析的基础上,总结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与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就是反复诵读,体会感情;自由阅读,品味语言;探究阅读,归纳手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李白43岁时写了《行路难》一诗,诗中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什么事竟惹得诗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步入中年的作者为什么写“梦游”呢?他是如何“梦游天姥”的?天下名山那么多,他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 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元年(公元472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总之,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等等。
三、解题:
诗题中的“梦游”二字,点明了所写内容是虚幻的,暗示了本诗运用的是一种想象手法(浪漫主义手法)。天姥是作者所“梦游”的地方。“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中的一种体裁。表明了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形式,即一种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的形式自由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属于“七言古诗”。“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则表明了写作动机,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假,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它不同于一般的留别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体味吧。(设下悬念,激发兴趣。)
备注: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四、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诵读提示)
2、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附:课文翻译:
海 客谈 瀛洲,烟涛微茫 信 难 求;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语 天姥,云霞明 灭或 可 睹。
越地人 谈到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 有时能够目睹。
分析: 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 连天 向天横,势 拔 五岳 掩 赤城。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 西)、南岳衡山(河南)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 东南倾。
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向倾斜。
分析: 以附近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 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 开始梦游。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
谢公宿处 今 尚在,渌水 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 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 山间水,山中猿。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 半山见闻。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千岩: 重叠的山岩。万转: 山路弯曲不断。不定: 没有定向。分析: 山花迷人。
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
殷:(yǐn)雷声,此处用作动词,作“震动”讲。
栗深林兮惊层巅。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lì)颤抖,使动用法。惊: 震惊,使动用法。层巅: 重叠的山顶。
分析: 巨兽怒吼。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分析: 水天情景。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电内雷鸣,山峦崩塌。
丘峦: 山峦。崩: 倒塌。摧: 断裂。分析: 雷电逞威。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分析: 别有洞天。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 金银台。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 山中楼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霓: 虹的一种,主虹外边的虹,内红外紫,称霓。
分析: 天空降下仙人。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 仙人众多。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悸: 心惊。嗟(jiā): 叹词。
分析: 梦醒惊叹。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分析: 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 详写所游梦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此: 指诗人梦游天姥的奇遇。分析: 慨叹人生如梦。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君: 指东鲁的朋友。且: 将。青崖:青山。分析: 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开心颜: 开心开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分析: 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 梦醒后的感想。
五、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一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粟、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粟”“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师: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留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找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市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的“梦游”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梦不同于现实,梦往往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诗人会在梦中向往神仙世界,极有可能是因为现实生活在无法找寻如此佳境。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设想:他描绘的神仙世界越是美丽,就越发衬托了现实世界的丑恶,诗人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
总结: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六、师生共同讨论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一)、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二)、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七言古诗)
(三)、消极因素:
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四)、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七、小结和作业:
八、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二)1、概括三段大意
明确:第一段写梦游缘由。二段写梦游过程。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或:“梦游”中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什么特点? 讨论并明确:
镜湖飘忽 月光照临
绿水荡漾 清猿啼鸣
景物
云梯直上 天鸡晨鸣
特点:神奇
熊咆龙吟 电闪雷鸣
楼台耀金 仙人出游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这样的“梦游”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梦不同于现实,梦往往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诗人会在梦中向往神仙世界,极有可能是因为现实生活在无法找寻如此佳境。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设想:他描绘的神仙世界越是美丽,就越发衬托了现实世界的丑恶,诗人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诗中有所流露吗?请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赏析: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是本诗的主题所在。因而,历来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自此,诗作境界全出,诗人写作的目的不只是与朋友赠别,更主要的是表达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6、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7、学完全诗,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社会黑暗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8、思考:诗人如何能创设如此神奇美景,构思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6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介绍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了解李白诗歌落想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
3、通过其他三首诗歌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
4、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2、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重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1、读书时期[25岁以前]通读百家习剑任侠求仙访道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辞亲远游酒隐安陆十年活动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42──45]应昭入京供奉翰林得罪权贵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客居梁园喜逢高杜漫游寻仙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55──62]避居庐山流放夜郎奉节遇赦病卒当涂 2、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3.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入梦缘由(梦前)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游梦历程(梦中)迷离恍忽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梦醒嗟叹(梦后)惆怅感怀
思路:不满现实→梦游→反抗现实[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导入新课。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反映了诗人惊醒后面对着现实的无限哀痛。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表现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消极面。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与当时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最后一句——是“诗眼”,“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主题: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第三课时赏析《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一、导入
《梦》在描写美好境界不时穿插着对险境的描写,也许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美景与险象同在。《梦》中的赢洲确实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神仙境界,可是它却也是险象环生之所在,要不然,豪气冲天的李白为什么要“哭”。请大家读《哭》。
二、赏析《哭晁卿衡》,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哭晁卿衡》基本解读(重点:比喻、情景交融)
(一)介绍写作背景: 中日两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晁衡是开元五年来中国的日本学生。他长期留居中国,结交了李白、王维等许多朋友。天宝十二年(753),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李白作此诗哀悼他。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
(二)分析鉴赏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 惜和悲愁。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要点总结
1、主旨: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2、抒情手法:(1)寄情于物。“明月不归”(2)拟人手法。“白云愁色”
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3、诗歌风格: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
三、赏析《丁都护歌》,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丁都护歌》基本解读(重点:白描、细节)一)解题
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语声很哀切。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
(二)诗歌分析
1、在诗中找出描写“纤夫”劳苦的句子。
2、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纤夫”们的心情?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纤夫们拖着船,唱着号子,歌声凄切哀怨,故口中唱,心中悲,泪水更是如雨一样零落不止。
3、“万人凿磐石”二句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场面?这二句又和诗中的哪句是照应的? 给我们展示的是:磐石大且多,即使有万人之力拖曳也难以达至江边,的确是让人惊心动魄的场景。此句照应“拖船一何苦”,极言行役之艰巨。
4、诗中哪一句是深化主题之笔?
“君看石芒砀”二句由眼前所见联想到更远的将来,石芒砀,是指石头又大又多。这样的石头采之不尽,输之不竭,而纤夫之苦足以感伤千古,没有尽头。深化了诗歌主题。
(三)小结:
这首诗诗人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通过写纤夫们夏日拖船之苦,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四、赏析《越女词》,展示一般解读的文字: 越女词五首(其三)(重点:神态描写)写作背景简介:《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基本解读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棹”、“入”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思考•探究: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显著的特色。请从本课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答: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写来,就如“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附:教学反思: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第7篇
前言: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以下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结合多媒体)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 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景仰向往 对比衬托夸张
二、梦之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兴奋、轻松愉快
著屐登山 壮美奇绝 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迷惘、困惑
神仙洞府 绚烂辉煌 极度兴奋、愉快 绘声绘形绘色
梦境消失
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
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解放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精神。
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作为内容,以“尊严”为话题,谈谈人生。
把仙境改写成一个想象成一个场面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第8篇
一、诗的形象美
中国的诗歌早于绘画,古典诗歌的艺术成就给中国绘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中国画都取意于诗,或者干脆是为诗作注,描摹诗境。诗本身是对生活形象的概括,它来自生活,诗歌展现的就是活生生的生活画面。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所展现的优美画境。
美总是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出现,这是美的第一特性。李白非常擅长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用笔把它描摹刻画出来。《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运用对比与夸张,写出天姥山之巍峨高耸,直插云霄之势如在眼前,使人不敢逼视。而末句以拟人手法反衬原本高峻的天台山面对天姥,如小孩在作拜倒之势,恭敬之态使人不禁莞尔,也不禁对天姥山产生崇敬之情。
二、诗的情感美
形象的美是种外化,它依赖于人的主观感受,内化为某种审美情感。审美不单要体会形象之美,更要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审美判断。这就要求审美者要透过直观、外在的形象去探寻内在的情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起句情感苍茫,意境渺远,仙山之美却渺不可及,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在此语中一览无遗。继而想及尚有天姥可到,情怀顿时激昂不可抑制,于是连用四个句子极力渲染天姥山之雄奇高伟。“因梦”成行后,他沉浸于剡溪美景之中,攀登至半山腰,又不由为所见的壮阔景观所激荡。暮雨将至,熊咆龙吟,林栗巅惊,令读者的感情也随之沉郁凝重。至此情感由渺茫而激昂而宁静而高昂又沉郁,已有数转,但作者并不就此收束,而是在电闪雷鸣后创造了最瑰奇最绚烂的想象。诗人描绘了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神仙世界,可谓惊心眩目,动人魂魄,情感更是排山倒海而来,难以抑控。但是忽而梦醒,无限寥落,情绪大起大落,起承过渡,全无痕迹。这时诗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似乎再不能昂扬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奇峰突起,一种不卑不屈的巍然正气冲天而出。《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正是这样把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与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体现出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诗的气质美
中国的儒家文化历来注重“温良恭俭让”与“文质彬彬”,而“道”家思想则推崇修身养性,因此“弱美”、“静美”则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相对的对“力美”、“壮美”的追求与表现则显得较为薄弱。从琴棋书画的文化传统的深入人心,到对名士风流的景仰,到对家庭和美、田园理想的追求,无不在寻找一种人生宁静境界。诗歌的气质追求与文人文化心态的深层结构是相适应的,李白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他的诗当然也会打上这种文化品格的烙印。《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虽然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与昂扬气势,但其最根本的气质却是沉静、飘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