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简介范文第1篇
丰水山寄宿制学校:张福东
最近在学校的倡导下,开始进行大量阅读活动,现将几周的读书心得和收获整理一下:
我选择的书籍是法国的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在翻开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理论性一定很强,很难读懂;没想到,从第一页起,字里行间之中,全是自然,在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讲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开篇他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可能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吧!
第一周我读完了第一卷:他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给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卢梭提出了教育的意义,“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
第二周我读完了第二卷: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应该把成人当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反对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遭受各种各样的束缚。这具有多么深远的现实意义啊!
第三周我读完了第三卷:第三卷讲述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
这里卢梭主要讲了三点: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
这也就是中国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一个人只有了学习的欲望,才会贪婪的吮吸着知识,遇到困难,也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要让他们有求知欲,我们要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他想!
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的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我相信,这也是教育一直追求的理想殿堂。那何谓对其有用的知识,这其实是不好评价的。有的知识对其现在有用,有些又是对其长远发展有用。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思维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我们却无法评价。但学习的能力确实终生的。
三、“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
对于爱弥儿来讲,这很容易实现,因为老师就只教他一个人,但这对于现在的教育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的班级制教育,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多个学生,在一些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一个老师所带学生的数量更为庞大。那么,我们如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使教育适应每个人的发展呢?我觉得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系统,这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多方面的配合。控制班级的规模,优化教师精力。老师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其实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特别高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尝试。
第四周我读完了第四卷:第四卷侧重十五至二十岁青年的德育教育。即青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人们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要学会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约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战胜偏见。
还有最后一部分: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这一内容还没有读到。
读完本书,我对教育对教师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尽管有些地方会比较片面,但还是很享受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像卢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现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论转化为现实总是不那么一帆风顺的,但是我会努力学习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能做一名让他人觉得幸福并且自我也幸福的教师。
由于读的匆忙,理解的可能有些偏激,但这本书对的启迪还是很大的,我会坚持把它读完。
爱弥儿简介范文第2篇
丰水山寄宿制学校:张福东
最近在学校的倡导下,开始进行大量阅读活动,现将几周的读书心得和收获整理一下:
我选择的书籍是法国的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在翻开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理论性一定很强,很难读懂;没想到,从第一页起,字里行间之中,全是自然,在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讲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开篇他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可能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吧!
第一周我读完了第一卷:他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给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卢梭提出了教育的意义,“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
第二周我读完了第二卷: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应该把成人当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反对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遭受各种各样的束缚。这具有多么深远的现实意义啊!
第三周我读完了第三卷:第三卷讲述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
这里卢梭主要讲了三点: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
这也就是中国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一个人只有了学习的欲望,才会贪婪的吮吸着知识,遇到困难,也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要让他们有求知欲,我们要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他想!
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的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我相信,这也是教育一直追求的理想殿堂。那何谓对其有用的知识,这其实是不好评价的。有的知识对其现在有用,有些又是对其长远发展有用。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思维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我们却无法评价。但学习的能力确实终生的。
三、“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
对于爱弥儿来讲,这很容易实现,因为老师就只教他一个人,但这对于现在的教育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的班级制教育,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多个学生,在一些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一个老师所带学生的数量更为庞大。那么,我们如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使教育适应每个人的发展呢?我觉得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系统,这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多方面的配合。控制班级的规模,优化教师精力。老师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其实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特别高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尝试。
第四周我读完了第四卷:第四卷侧重十五至二十岁青年的德育教育。即青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人们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要学会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约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战胜偏见。
还有最后一部分: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这一内容还没有读到。
读完本书,我对教育对教师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尽管有些地方会比较片面,但还是很享受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像卢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现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论转化为现实总是不那么一帆风顺的,但是我会努力学习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能做一名让他人觉得幸福并且自我也幸福的教师。
由于读的匆忙,理解的可能有些偏激,但这本书对的启迪还是很大的,我会坚持把它读完。
爱弥儿简介范文第3篇
卢梭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1859—1952)即受到了卢梭的影响,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张,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此外,他批判传统教育“书本中心”,主张“从做中学”,以直观教学为主,让学生充分实践,通过实践获得对事物的认知,同时杜威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另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1902—1987)的有意义学习和卢梭的观点则不谋而合,都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关注儿童的整个生命体成才的成长,要教育孩子最有用的内??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卢梭认为要将儿童的教育还原,不能给儿童太大的负担,要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健康体魄和人格的形成,而不是知识、技能的学习。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给了中国儿童太多的负担,让他们的童年消逝得太早,如今
6、7岁的孩子就背上了几公斤的书包,不到15岁就成了“眼镜”小博士,要是卢梭在世的话,肯定会骂现在的家长是最愚蠢的人,会骂社会是毒杀儿童的机器。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发展,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有了变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改成了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大致说明了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得到培养。当然,完全按照卢梭的体力、感官教育肯定不行的,单单地回归自然无法使儿童能够在社会上生活,现在的社会知识积累已经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过去一 百年积累的财富比过去几千年积累的还要多,知识呈指数增长,所以仅仅对儿童进行体力的教育是肯定行不通的,还要注意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不过他推崇的自然教育把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儿童本身,对儿童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卢梭主张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儿童教育阶段。卢梭说,“我们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我们宁可让他们为人忠厚而不愿他们有一肚子学问”,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的知识,反对抽象地啃书本,甚至在儿童阶段,卢梭极力反对进行语言和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教育,认为它们都离儿童本身的经验太远,对儿童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学习是无效的。卢梭的直观教学法还对教学设计领域产生了影响,在社会经验不足的儿童阶段,即使是传授知识,都应该将学习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避免枯燥的道理论述,这才现在的中小学教材中体现得很明显,你会在小学教材里发现很多插图,同时他们的书本颜色通常也是很鲜艳的,因为“儿童喜欢颜色鲜艳”。当然,直观教学法和实物教学对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校为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具,就拿卢梭举例教育爱弥儿跑步的例子来说,跑步就需要场地的支持,此外,直观教学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能力,善于把抽象的知识或经验用学生能够接受的直观的经验相联系起来。也有人对过于直观的教学提出了批评,认为直观教学只能增长孩子的知识,而对孩子的抽象能力锻炼很少,不利于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等。 第三,卢梭提倡个性解放,自由教育。这个自由不是任意无度的自由,而是在有限制的自由。体现在教育中便是“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中国的基础教育受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影响较大,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时候,过多地重视了教育的产出,统一学习步调,力求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认知、情感上得到提高,殊不知,过分地统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我是不同意行为主义学家说的“给我足够的条件,我能让任何一个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医生、律师等”的观点,人和人的出生是有区别的,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读书,教育要建立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所以要对儿童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儿童能够发展个性,不受过多教育的束缚,此外,因材施教还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对认知水平不同或者起始能力不同的儿童,要进行仔细地辨别,制订出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教育方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卢梭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他教育爱弥儿过程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在第一卷中,他不只一次地提到农夫粗鲁、仆人等,认为由“仆人带大的孩子以后也会是仆人”,还有对保姆工作的蔑视等,都带有强烈的阶级色彩。他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人的发展培养人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教育“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当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的时候,他们就把资产阶级的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了。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第四,卢梭的教育对象过于理想化,把社会看得很悲观。我们从卢梭选拔爱弥儿的过程就可以看到,卢梭不愿意收一个身体脆弱的孩子为学生,因为他不相信一个成天为健康发愁的儿童能够被教育得好,这其中隐含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同时,在进行儿童教育时,他甚至愿意将孩子和社会独立开来,原因是怕“被别人影响养成了不良习惯”,这就好比怕咽就不吃饭一样,人一出生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生活,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应该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而放弃了和社会的交互,我想这条在卢梭所在的年代就没法实现,在当代就更不可能。
最后,卢梭对孩子的分阶段教育不科学。卢梭提出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它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瑞士著名的认知主义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或许就受到了卢梭的启示。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分开进行教育的方法是不科学,人的成长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和社会充分交互,主体间相互建构的过程。
爱弥儿简介范文第4篇
《爱弥儿》是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一本经典教育学名著,也是我认为我读过的
最有启发性的教育书籍。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书中
他虚构了一位孩子爱弥儿,并且从爱弥儿的婴儿时代一直到儿童时期、少年时期
一直写到他结婚也成为了一名父亲这个过程中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方法。我之所以
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启发人的书,在于书中他介绍的并非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反
而用批判的语气指出了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和造成的后果,而且还为我们介绍了
一种“自然的教育”,我认为这本书中“自然的教育”贯穿了全文。看完这本书
后我有很多片段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给了我很多的感受和启发。下面我来针对
这些片段简单的说一说。
在“婴儿时期的教育”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
生命开始的时候,婴儿的记忆力和想象力还处在沉睡的状态。感觉是他知识
的唯一来源,他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弄一弄。这时,你千万不要去组织他,
因为这样他才能学会用看、摸和听的方法;他才能体会到看和摸的区别;他才
能了物体的冷热、软硬、轻重、大小,从而慢慢感觉到物体种种不同的性质。
我们都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懂得远近的概念。因此,应该让孩子
常常走动,使他们学会判断距离。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周末在自然博物馆当志愿者时的一个情景,在自然馆里我
和一位同学负责协助小朋友画自己喜欢的面具,这时我们就看到了不同家长的不
同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就全程在旁边陪着孩子一起画、一起上色;有的家长鼓励
孩子自己动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只要是自己做的,即时颜色很不符合常理
也是好作品,重在动手的过程;还有些家长孩子还没画两笔就开始批评这样画不
对,那个颜色不好,最后的结果是把孩子批评的没兴趣了,最后干脆抢过来成了
家长画完的了。正如卢梭的这段话说的一样,千万不要阻止孩子,只有自己去画
了,才能了解颜料的特性,知道自己动手的快乐,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孩子的
好奇心时千万不要阻止孩子或者批评孩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基础”只有实践过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概念,即时有些做法孩子做的
是错的,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因为知道了教训才能避免再次犯错,在教育过程
中,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让孩子一开始就不犯错误,而是记住不犯同样的错误。
大多数人相信洛克的理论:以理性去教育孩子。但在我看来,理性教育只能
教出更傻的孩子。如果孩子已经懂得了道理,那么,接受教育就没有必要了。
洛克的错误是:把目的当成了手段。
我对“把目的当成了手段”的理解是这样的: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孩子犯了
了一个错误,作为老师,我们教学的目的毋庸置疑就是让孩子们从错误中明白道
理和教训,但是在传统教育中,我们确实太过于关注让一个孩子认错了。其实大
部分时间,孩子们及时真的认了错,说出了“这件事是我的不好,我不该怎样怎样”他们也不知道错误的真正原因。孩子就是孩子,要让他们说出超出自己年龄理解范围的话来,那么我们得到的结果只有一个——教会了他们说谎。而孩子还是会再犯同样的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懂得反思,并且他们知道,只要再次说出那几句违心的道歉的话来,事情就可以过去了。所以此处我要引用卢梭的“三个不要”:
不要对他们进行任何言语教训,让他们从经验中得到教训;
不要对他们施加任何惩罚,因为他们还不知道究竟错在何处;
不要让他们请求你的宽恕,因为他们还没有善恶的观念,不知道冒犯了你。 "孩子最容易忘记的是简单的说教,记忆最深的是亲身实践”,只有让爱欺负人的孩子真正体会到被人欺负的滋味,他们才知道别人的不好受;正如孩子打坏了家居不要着急为他添置,让他自己感到不方便,下次就不会再做这样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了;而对于不写作业的孩子,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立刻体会到没有及时的练习,考试就是会没有理想的成绩,这比说教有用的多吧。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资,我们一定要在对他特有的天资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他的方法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才能使付出获得回报。令人尊敬的老师,要谨慎啊!去探索大自然吧,去了解你的学生吧,让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仔细地观察它,不要束缚它。
正如之前所说的,最好的教育即时“自然的教育”,那么我想,因材施教就是一种自然的教育方式之一,依据每个孩子自身的、自然的特点进行相对应的教育,是尊重个体自然性的一种教育方法。所以作为老师,在教育过程的最初阶段中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孩子施加所谓的道德教育,甚至传授知识的重要性都很小,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用心灵去关注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同时尽可能地让他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找到孩子身上最真的东西并把它挖掘出来,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闪光点。而知识,我们并不是不去教育,而不是在孩子童年的时候进行,因为有些知识孩子长大后自然便会明白了。正如作者所说的“你要明白有舍才有得,童年时期所谓的浪费时间,长大后会加倍地收回来。”
爱弥儿的知识不多,但他都属于他自己的,而且,没有一知半解的成分。在经过透彻了解一些事情后,他明白了,虽然有许多的食物是他目前无法了解的,但将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有更多的事物是他永远也不能了解的;还有无数事物是任何人都不能了解的。
了解完“自然的教育”在最初阶段应做的事情,那么就要到了传授知识的阶段了。这段话让我想到,有些我们在上学阶段学到的知识现在也许都已经忘了不少,因为那些公式定理之类的我们为了考试背下来的东西到现实的生活中也完全用不上。但是类似圆是怎样画出来的、土壤泡在水里会出现的分层现象这样的知识我们却记得非常清楚。这说明了两点,首先在学习的过程中方法比结论重要,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孩子的思维开阔,头脑聪敏,能够随机应变。其次,学习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我们要找到最直观的方法来让孩子学习,这样孩子们得到的知识才是经过透彻的了解的,没有一知半解的成分在里面,自然也会记得牢固。
通过何为自然的教育,在教育的不同阶段我们应该进行哪些类型的自然教育这些方面我简单探寻了一些作者要向我们表达的新的教育理念,最后我想,自然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帮助孩子顺利的成长、使他们生活的更有意义,最后我想
以卢梭在全书开始部分写下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爱弥儿简介范文第5篇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3 页第1段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蒙昧的,所以需要判断力。教育会赐予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4 页第2段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怎样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优良的体验,是事物的教育。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4 页第3段
教育的确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有一些人忘掉了他们所受的教育,另外一些人则保持了他们所受到的教育。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5 页第3段
自然的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个体,只和他自己及他的同胞才有关系。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6 页第4段
人要有所成就,要成为独立自恃、始终如一,便必须言行一致,就必须坚持他应该采取的主张,毅然决然地坚持这个主张,而且一贯地实行这个主张。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7 页第5段
当我们只碰到逆风行舟的时候,我们调整航向迂回行驶就可以了、可是,当海面上波涛汹涌,而我们又想停止在原地的时候那就要抛锚。年轻的舵手,当心呀,别让你的缆绳松了,别让你的船锚动摇,不然在你还没发觉之前,船就漂走了。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9 页第3段
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论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就不会欠缺同他相称的品格。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9 页第5段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便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就是我们的保姆。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10 页第2段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得最老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如果他一直到临死的那一刻全都过得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正寝,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呢。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11 页第2段
我们的种种智慧都是奴性的偏见,我们的一切习惯都在奴役、折磨与抑制我们。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奴隶状态中活,在奴隶状态中死:他一生下来便被人捆在襁褓里;他一死就被人钉在棺材里;只要他还有人形,他便要受到我们的制度的约束。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11 页第3段
母不母,则子不子,他们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假如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得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的尽他的义务。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18 页第2段
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26页第3段
穷人是不需要受什么教育的,他被强迫受坏境的教育,他不可能受到其他的教育;反之,富人从他的环境中所受到的教育对他是最不适宜的,对他本人和社会都是不相宜的。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28页第1段
学生把老师只当做他在儿童时候遇到的一个灾难,而老师则将学生看做一个沉重的负担,巴不得把它卸掉,他们都同样盼望彼此摆脱的时刻早日到来;由于他们之间从来没有真心诚意的依依不舍的情谊,因此,一个是心不在焉你,一个则是不服管教。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28 页第4段
一个做父亲的,在上帝赐予他的家庭中不能做任何选择,也不应当有偏心。所有他的孩子都同样是他的孩子;对他们都应当一样的关心,一样的爱护。不管他们是不是残疾的,不管他们的身体是弱还是强,他们之中每一个人皆是一个寄存品,他应当考虑他手里的这个寄存品。因为婚姻不仅是夫妇之间的一项契约,也是和大自然订立的一个契约。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29页第2段
有精力的身体,才能听从精神的支配。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30 页第2段
节制与劳动是人类的两个真正的医生:劳动促进人的食欲,而节制可以防止他贪食过度。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33 页第2段
人类愈聚在一起,就愈要腐化。身体的不健全与心灵的缺陷,都是人数过多地聚集在一起的必然结果。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38 页第2段
教育是随生命开始而开始的,在生下来的时候孩子就已经是一个学生,不过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罢了,老师只是在大自然的安排下进行观察,防止别人阻碍它对孩子的关怀。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40 页第4段
我们所有的一切语言都是艺术品。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47 页第2段
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与恶。使我们喜善恨恶的良心,尽管他不依存于理性,但是没有理性,就不能发展良心。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50 页第4段
孩子们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甚至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大自然对他们的一些要求;因此,必须叫他们使用大自然赐予他们的一切力量,这些力量,他们是不应该随便滥用的。这就是第一个准则。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52 页第5段
不论是在智慧方面还是体力方面,一切身体的需要,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这就是第二个准则。
爱弥儿简介范文第6篇
《爱弥儿》是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一本经典教育学名著,也是我认为我读过的
最有启发性的教育书籍。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书中
他虚构了一位孩子爱弥儿,并且从爱弥儿的婴儿时代一直到儿童时期、少年时期
一直写到他结婚也成为了一名父亲这个过程中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方法。我之所以
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启发人的书,在于书中他介绍的并非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反
而用批判的语气指出了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和造成的后果,而且还为我们介绍了
一种“自然的教育”,我认为这本书中“自然的教育”贯穿了全文。看完这本书
后我有很多片段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给了我很多的感受和启发。下面我来针对
这些片段简单的说一说。
在“婴儿时期的教育”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
生命开始的时候,婴儿的记忆力和想象力还处在沉睡的状态。感觉是他知识
的唯一来源,他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弄一弄。这时,你千万不要去组织他,
因为这样他才能学会用看、摸和听的方法;他才能体会到看和摸的区别;他才
能了物体的冷热、软硬、轻重、大小,从而慢慢感觉到物体种种不同的性质。
我们都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懂得远近的概念。因此,应该让孩子
常常走动,使他们学会判断距离。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周末在自然博物馆当志愿者时的一个情景,在自然馆里我
和一位同学负责协助小朋友画自己喜欢的面具,这时我们就看到了不同家长的不
同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就全程在旁边陪着孩子一起画、一起上色;有的家长鼓励
孩子自己动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只要是自己做的,即时颜色很不符合常理
也是好作品,重在动手的过程;还有些家长孩子还没画两笔就开始批评这样画不
对,那个颜色不好,最后的结果是把孩子批评的没兴趣了,最后干脆抢过来成了
家长画完的了。正如卢梭的这段话说的一样,千万不要阻止孩子,只有自己去画
了,才能了解颜料的特性,知道自己动手的快乐,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孩子的
好奇心时千万不要阻止孩子或者批评孩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基础”只有实践过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概念,即时有些做法孩子做的
是错的,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因为知道了教训才能避免再次犯错,在教育过程
中,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让孩子一开始就不犯错误,而是记住不犯同样的错误。
大多数人相信洛克的理论:以理性去教育孩子。但在我看来,理性教育只能
教出更傻的孩子。如果孩子已经懂得了道理,那么,接受教育就没有必要了。
洛克的错误是:把目的当成了手段。
我对“把目的当成了手段”的理解是这样的: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孩子犯了
了一个错误,作为老师,我们教学的目的毋庸置疑就是让孩子们从错误中明白道
理和教训,但是在传统教育中,我们确实太过于关注让一个孩子认错了。其实大
部分时间,孩子们及时真的认了错,说出了“这件事是我的不好,我不该怎样怎样”他们也不知道错误的真正原因。孩子就是孩子,要让他们说出超出自己年龄理解范围的话来,那么我们得到的结果只有一个——教会了他们说谎。而孩子还是会再犯同样的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懂得反思,并且他们知道,只要再次说出那几句违心的道歉的话来,事情就可以过去了。所以此处我要引用卢梭的“三个不要”:
不要对他们进行任何言语教训,让他们从经验中得到教训;
不要对他们施加任何惩罚,因为他们还不知道究竟错在何处;
不要让他们请求你的宽恕,因为他们还没有善恶的观念,不知道冒犯了你。 "孩子最容易忘记的是简单的说教,记忆最深的是亲身实践”,只有让爱欺负人的孩子真正体会到被人欺负的滋味,他们才知道别人的不好受;正如孩子打坏了家居不要着急为他添置,让他自己感到不方便,下次就不会再做这样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了;而对于不写作业的孩子,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立刻体会到没有及时的练习,考试就是会没有理想的成绩,这比说教有用的多吧。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资,我们一定要在对他特有的天资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他的方法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才能使付出获得回报。令人尊敬的老师,要谨慎啊!去探索大自然吧,去了解你的学生吧,让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仔细地观察它,不要束缚它。
正如之前所说的,最好的教育即时“自然的教育”,那么我想,因材施教就是一种自然的教育方式之一,依据每个孩子自身的、自然的特点进行相对应的教育,是尊重个体自然性的一种教育方法。所以作为老师,在教育过程的最初阶段中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孩子施加所谓的道德教育,甚至传授知识的重要性都很小,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用心灵去关注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同时尽可能地让他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找到孩子身上最真的东西并把它挖掘出来,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闪光点。而知识,我们并不是不去教育,而不是在孩子童年的时候进行,因为有些知识孩子长大后自然便会明白了。正如作者所说的“你要明白有舍才有得,童年时期所谓的浪费时间,长大后会加倍地收回来。”
爱弥儿的知识不多,但他都属于他自己的,而且,没有一知半解的成分。在经过透彻了解一些事情后,他明白了,虽然有许多的食物是他目前无法了解的,但将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有更多的事物是他永远也不能了解的;还有无数事物是任何人都不能了解的。
了解完“自然的教育”在最初阶段应做的事情,那么就要到了传授知识的阶段了。这段话让我想到,有些我们在上学阶段学到的知识现在也许都已经忘了不少,因为那些公式定理之类的我们为了考试背下来的东西到现实的生活中也完全用不上。但是类似圆是怎样画出来的、土壤泡在水里会出现的分层现象这样的知识我们却记得非常清楚。这说明了两点,首先在学习的过程中方法比结论重要,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孩子的思维开阔,头脑聪敏,能够随机应变。其次,学习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我们要找到最直观的方法来让孩子学习,这样孩子们得到的知识才是经过透彻的了解的,没有一知半解的成分在里面,自然也会记得牢固。
通过何为自然的教育,在教育的不同阶段我们应该进行哪些类型的自然教育这些方面我简单探寻了一些作者要向我们表达的新的教育理念,最后我想,自然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帮助孩子顺利的成长、使他们生活的更有意义,最后我想
以卢梭在全书开始部分写下的一段话作为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