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导学案范文第1篇
麦市中学葛激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体会作者热爱读书、渴望求知、渴望理解的情感,激发阅读的兴趣;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体味成长过程的苦和乐,乐观地走好每一步。
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自读课文
1、读准下列字音:
涔涔() 尴尬()() ...
2、理解下列词,并识记:
尴尬: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
众目睽睽:众人的眼睛都注视着。
煞有介事:指装模作样,像真有那回事似的。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声。
踉踉跄跄: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3、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在
二、三部分开头都有较明显的标志,请根据这些标志将课文分层,并概括其意。
①开头,写“我”“窃读”遭遇的侮辱和尴尬。
②这部分开头的标志是,写。 ③这部分开头的标志是,写。
二、点读课文(品读文章典型句段)
本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心理描写细腻生动,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神态描写淋漓尽致。请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2、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
3、(我在书店“窃读”,突然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介事地问价钱。 ....
4、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
踉跄()() ..众目睽睽() .
5、(下雨天,我找理由在书店“窃读”)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6、(我正在“窃读”,一个店员过来招呼)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 .
7、(我在书店找昨天看过的书)“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8、“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吞食下去了。”
小结:文章语言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写出了“我”窃读时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东与恐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
三、运用。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高阳这样评论林海音的作品“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作家林海音的语言的精妙,我们已有领略。请你也发展自己的思维,写一写自己窃读的精彩画面(不少于50字)(任选一个情境)
情境设置:
①老师上课,“我”在下面“窃读”小说;
②回到家里,“我”蒙在被子里“窃读”小说;
③教室(或家里),“窃玩”手机信息;
④(自己的“窃读”)
四、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读书可以增长才干。读书有苦也有乐。作者林海音在《窃读记》结尾这样写:“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请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积累:
书籍是一眼智慧的清泉,它能洗濯心灵。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窃读记导学案范文第2篇
设计者:张小英审核 :严小军授课人:
姓名:班级:小组:
一、教材依据:
《观舞记》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
二、设计思路:
《观舞记》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后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主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尽可能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想空间。使读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形体美,以获得语言和舞蹈的双重审美的享受。首先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情感目标)其次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以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循其形、入其境,品其情,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通晓文章的情理,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强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认知目标、能力目标)
本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集中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重在欣赏和感悟。初一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兴趣很广泛,对于有着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内容的文章,初一学生很喜欢,也很能大胆,积极地去谈自己的感受。课前从部分学生中了解,发现大家都很喜欢这具有异国风情的印度舞,觉得它很美。鉴于这一点,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能给学生一个平台,自由地去表达对艺术美的欣赏,抒发对艺术美的体验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文本,掌握“静穆、粲然、妥帖、嗔视、叱咤风云、尽态极妍、浑身解数”等词语的读音及在文本中的含义。
2.感受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艺术形象的写法。。
3.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有关印度舞的资料。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互学习,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联想想象法。
四、学习重点:
研习精彩语句段,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五、学习难点:
2.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形成自己的审美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关于中国舞蹈和印度舞蹈的CD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诵读感知文意,研读精彩句段。知识迁移课堂延伸,丰富素养。
七、教学过程:
【预习导引】
一、结构化预习指导:(温馨提示:课前的努力,会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1、一读课文,了解作者与作品的有关常识以及印度舞的知识。
2、二读课文,要求:先在文中划出生字,并查字典把正确的读音写在书上。给每一段标上序号。
3、三读课文,力争熟练、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4、四读课文,在诵读中勾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喜欢的原因。
5、五读课文,思考课后题不会的打地方做出记号。
【知识链接】
1.作者: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再寄小读者》,诗歌《》《》等。
2.了解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宗教色彩浓厚。印度是一个舞蹈的国度,舞蹈大多宗教色彩浓厚。在演出时,台前都要放上一尊舞神湿婆的雕像。 湿婆由于掌管毁灭,所以形象恐怖。但湿婆在印度教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婆罗多舞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同时也是印度古典舞蹈的精髓,它起源于宗教活动。是“表情、曲调、节奏”三者巧妙结合的艺术。舞者衣裙华丽,姿态优美,戴半圆形花环,耳环和鼻饰闪烁,光彩照人,演员的手、眼、身、法、步严密配合,面部表情的喜怒哀乐瞬息万变。一场完整的婆罗多舞蹈的表演,至少包括 6段,通常只由一名女演员表演。每一场表演少则3小时,多达56小时。学海导航: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斗薮( ) 粲然( ) 尽态极妍( ) 花鬘( ) 嗔视( ) .....
浑身解( )数 褶裙( ) 雏( )凤 叱咤( )风云 颦蹙() .......
2、解词:
颦蹙:粲然:嗔视:
叱咤风云:尽态极妍:
惊鸿:
3、预习热身: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
答:
三、通过自主预习,你还有哪些问题想在课堂上探讨?请写下来。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老师评价:
【课堂学习】
一、 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两人为一小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达成共识:
(1)、自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2)、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后分别写什么?
二、合作探究,精品赏析:
(一)探寻“舞蹈美”
1、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或短语)概括。
2、全文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请用:卡拉玛姐妹的()美,美在()的句式说话。(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生动的句子并大声朗读。)
例如: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的氛围)美,美在(帘幕慢慢的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姐妹的(面貌)美,美在卡拉玛姐妹的(服饰)美,美在卡拉玛姐妹的(舞姿)美,美在卡拉玛姐妹的(神态)美,美在卡拉玛姐妹的(动作)美,美在
3、小结: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飞动的美”的?
(二)探寻“语言美”
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课文
16、
17、18自然段,(提示:可以从修辞、描写等方面去思考,在文中勾画并作出批注,小组内交流归纳,全班进行展示。)小结:
三、当堂检测,反馈评价:
①她端凝地站立着。
②笛子______起,小鼓_______起,歌声______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③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髫上的花朵,腰间的zhé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痰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④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_________;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__________;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_________;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nì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1.根据文中拼音写出汉字。
(1)zhé()裙 (2)细nì()
2.解释文中下列词语。
(1)颦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叱咤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浑身解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②段中的空格处,依次填入相应的动词。
4.把“叱咤风云的盛怒、无边的喜乐、无限的哀愁”三个短语恰当地填入第④段空白处。
5.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也有类似第②段“离合悲欢”的词句,写出这两句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主要用了_______修辞,选文还运用________修辞,请写出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说“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
同学们,欣赏了这精美的描写,我们不由得在钦佩卡拉玛姐妹舞技的同时,也深深钦佩冰心的语言。所以,学会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去描绘生活美,应该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要求。
五、拓展延伸:
看了我国著名的舞蹈演员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和以邰丽华为首表
演的《千手观音》,试着学习用本课中学到的写作手法(比喻、排比等)和表现视觉形象的语言技巧,描绘优美的舞姿和心灵的震撼。
六、课后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
2、感到自己有待加强的是______
老师评价:
八、教学反思
《观舞记》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后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教学本文,我立足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其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与文本有最直接的情感交流。以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上完《观舞记》,我感觉有两点比较成功:
1、合理运用教学辅助工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观舞记》写的是有关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舞蹈《印度舞》,以此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导学案在课前发放,学生依据导学案“预习导引”的有关要求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学海导航”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课堂上学生没有打无准备之仗,学习起来相对比较轻松,一课时的内容按时完成了。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课堂上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勾画、小组内交流,小组小展示,课堂大展示,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把自己融进学习的环境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尤其是对印度舞美的鉴赏学生能依据课本畅所欲言。尤其是学习相对较弱的学生也跃跃欲试,站起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尽管在语言表达上有不完美之处,但精神可贵,我也借机表扬了他。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蜻蜓点水感觉,学生展示交流环节假如时间允许,学生的参与面会更广一些,学生的活动会更多一些。。
窃读记导学案范文第3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重点) 学习过程: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 膝(
) 褶(
)髻( ) 倚( ) 戌( ) 篆(
) 八分有(
)奇(
) 诎右臂支船(
)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虞 山王 毅 叔 远 甫 刻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4.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2)辨明说明顺序。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四、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 (2)释词。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5)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
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3.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找三个男生分别扭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按照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点拨:“东坡”与“鲁直”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矫首昂视,屈膝盘坐,神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表演完毕后设计思考题如下: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下一步,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正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朋友暂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⑤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至此课文全部研读完毕。
三、总结、扩展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四、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 课后反思:
窃读记导学案范文第4篇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生字卡片;媒体资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讲述,引发兴趣
孩子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窃读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介绍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2、自由读文,解题。
师:读完课文后,你是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窃是什么意思,记又是什么意思?
3、体会有关词语的含义: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4、再次浏览课文,想想课文题目窃读可以换成一个怎样的词语,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的心情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同桌合作交流)
5、反馈交流结果。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下面,就让我们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3、回答问题。(课件出示)
四、总结,作业布置
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同时也知道了窃读并不是偷书读,而是作者偷偷地去书店读自己喜欢的书,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喜欢读书的特点,最后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精彩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解决,再次去感受作者对读书的渴望。
作业: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练习册1.2.3题。
第二课时
一 援引思考,导入新课
听写生字,导入新课。
上节课,孩子们不但课文读得好,生字学得也不错。课文中的作者想读书的心情是如此急切,进书店找到书后,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描述,去体会被作者视为“窃读”的滋味吧。
二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用“_____”线勾出。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找出动词,说说体会。
2、出示第四自然段,品味感受。
3、出示第七自然段。品味感受
4、全班齐读这句话: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为什么“快乐”之后又“惧怕”?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种感受吗?不妨让大家分享一下。
(课件出示,教师点拨这句话的含义)
5、观看插图,深悟“窃读”。
6、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
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 课文小结
本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是文中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尤为传神,充分表达了对读书的酷爱。出示名人名言,学生摘抄。
四 作业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制作成文化走廊板。
窃读记导学案范文第5篇
备课时间:8.14 上课时间: 主备人: 李明 审核人:李秀荣
名言警句 :艺术的目的不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外貌,而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内在意义.亚里士多德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
1 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自主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核舟记》选自( )编辑的《
》,作者是( )。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 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罔( ) 贻 ( ) 有奇( ) 黍( ) 糁( ) 髯( ) 椎髻( ) 膝( ) 楫( ) 不属( )
3、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 罔不: ..因势象形: 尝: 贻: ..高可二黍许: 峨冠: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诎: 若听茶声然: ...钩画了了: 盖简桃核修狭: ...
4、下面句中有没有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中轩敞者为舱( ) (3)可: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
其人视端容寂( )
6.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2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7、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原材料是一个“”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 顺序写来,先写核舟的 面,次写它的 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 部分,次写 ,最后写 。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8、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祖国的文化艺术,如天上的繁星一样灿烂多姿(如:《口技》),在艺术的宝库中,有一朵奇葩,就是微雕艺术,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雕刻在长不盈寸、高只两黍的小船上究竟有多少人和物?学生回答,划出“通计”一词,雕刻家是怎样进行巧妙的构思的?
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核舟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核舟的形状和描述舟中人物的状貌神情的?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自己读错的字词,读好以下句子的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罔不因势象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其人视端容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3
三、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二)品读课文,解析文本
3、读课文,把握文意: “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
4、照课文内容,绘制核舟的示意图。然后选画得好的同学出示绘制的示意图,并介绍示意图。思考:
A、文章依次说明了船的哪些部分?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B、 试分析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C、怎样表现奇巧、灵怪?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
5、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4
6、揣摩下列语句,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3)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三句话。教师示范分析(1)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评点: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7、学习小组内可自己演一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发挥想像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可以适当加些语言。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一)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5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 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6.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
7.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8.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 。
9.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课外阅读训练 宣 纸
①宣纸的原产地安徽泾县,唐代隶属宣州府,宣纸因而得名。 ②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纸的制法是利用造纸机把纸浆平铺在网上而形成薄薄的纸页,再经过烘干而卷成纸卷。宣纸却是用
6 传统方法手工焊成一张张湿纸,贴在墙上干燥而成。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③那么,宣纸有哪些特性呢? ④宣纸有润墨性。落墨于宣纸时,纸面会产生“发涸”的效果。普通纸发涸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也不会出现晕状化开现象。而宣纸发涸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艺术妙味。
⑤宣纸有耐久性。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新闻纸的“寿命”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了。
⑥宣纸的耐久性与它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⑦宣纸有变形性宣纸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当伸长或收缩。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即使折揉很多次,一经装裱便能整洁如新。
(选文有改动) 10.(2分)宣纸的性能与一般纸不一样,是由于 。 11.(3分)宣纸有哪些特性? 12.(2分)指出下面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
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 )( )
13.(3分)为什么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课后反思】
7 23.《核舟记》答案:
【自主预习案】
1、清代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说明文
2、wǎng yí yîu shǔ sǎn rǎn jì Xī jí zhǔ
3、用 做 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模仿,这里指雕刻 曾经 赠 大约 上下 高高的帽子 靠近 像 同“屈”弯曲 好像的样子 清楚明白 挑选
4、“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同“屈”弯曲 衡同“横” 简同“挑” 挑选
5、(1)奇妙 零数 (2)模仿,这里指雕刻 作为 (3)大约 可以 (4)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形容词,“端正、正”
6、(1)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2)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3)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4)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5)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6)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7)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8)(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9)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10)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7、核舟 长不盈寸 大苏泛赤壁 空间 正 背 中间 船头 船尾
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
【课内探究案】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罔不因势象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人视端容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略
3、核舟是“径寸之木”, 核舟上能“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上发现“大苏泛赤壁云”。
4、A、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8 明确:文章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B、船中间的船舱部分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扇上刻有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C、运用对比手法: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人物情态毕备、栩栩如生。
5、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6、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2)(3)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7、略。
【拓展检测案】
1.D 2.B 3.A 4.B 5.D 6.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7. A C 8.从中间到旁边 9.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 11.宣纸有润墨性、耐久性和变形性。 12.作比较 列数字 13.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窃读记导学案范文第6篇
设计者:张小英审核 :严小军授课人:
姓名:班级:小组:
一、教材依据:
《观舞记》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
二、设计思路:
《观舞记》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后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主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尽可能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想空间。使读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形体美,以获得语言和舞蹈的双重审美的享受。首先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情感目标)其次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以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循其形、入其境,品其情,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通晓文章的情理,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强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认知目标、能力目标)
本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集中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重在欣赏和感悟。初一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兴趣很广泛,对于有着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内容的文章,初一学生很喜欢,也很能大胆,积极地去谈自己的感受。课前从部分学生中了解,发现大家都很喜欢这具有异国风情的印度舞,觉得它很美。鉴于这一点,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能给学生一个平台,自由地去表达对艺术美的欣赏,抒发对艺术美的体验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文本,掌握“静穆、粲然、妥帖、嗔视、叱咤风云、尽态极妍、浑身解数”等词语的读音及在文本中的含义。
2.感受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艺术形象的写法。。
3.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有关印度舞的资料。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互学习,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联想想象法。
四、学习重点:
研习精彩语句段,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五、学习难点:
2.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形成自己的审美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关于中国舞蹈和印度舞蹈的CD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诵读感知文意,研读精彩句段。知识迁移课堂延伸,丰富素养。
七、教学过程:
【预习导引】
一、结构化预习指导:(温馨提示:课前的努力,会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1、一读课文,了解作者与作品的有关常识以及印度舞的知识。
2、二读课文,要求:先在文中划出生字,并查字典把正确的读音写在书上。给每一段标上序号。
3、三读课文,力争熟练、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4、四读课文,在诵读中勾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喜欢的原因。
5、五读课文,思考课后题不会的打地方做出记号。
【知识链接】
1.作者: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再寄小读者》,诗歌《》《》等。
2.了解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宗教色彩浓厚。印度是一个舞蹈的国度,舞蹈大多宗教色彩浓厚。在演出时,台前都要放上一尊舞神湿婆的雕像。 湿婆由于掌管毁灭,所以形象恐怖。但湿婆在印度教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婆罗多舞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同时也是印度古典舞蹈的精髓,它起源于宗教活动。是“表情、曲调、节奏”三者巧妙结合的艺术。舞者衣裙华丽,姿态优美,戴半圆形花环,耳环和鼻饰闪烁,光彩照人,演员的手、眼、身、法、步严密配合,面部表情的喜怒哀乐瞬息万变。一场完整的婆罗多舞蹈的表演,至少包括 6段,通常只由一名女演员表演。每一场表演少则3小时,多达56小时。学海导航: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斗薮( ) 粲然( ) 尽态极妍( ) 花鬘( ) 嗔视( ) .....
浑身解( )数 褶裙( ) 雏( )凤 叱咤( )风云 颦蹙() .......
2、解词:
颦蹙:粲然:嗔视:
叱咤风云:尽态极妍:
惊鸿:
3、预习热身: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
答:
三、通过自主预习,你还有哪些问题想在课堂上探讨?请写下来。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老师评价:
【课堂学习】
一、 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两人为一小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达成共识:
(1)、自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2)、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后分别写什么?
二、合作探究,精品赏析:
(一)探寻“舞蹈美”
1、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或短语)概括。
2、全文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请用:卡拉玛姐妹的()美,美在()的句式说话。(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生动的句子并大声朗读。)
例如: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的氛围)美,美在(帘幕慢慢的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姐妹的(面貌)美,美在卡拉玛姐妹的(服饰)美,美在卡拉玛姐妹的(舞姿)美,美在卡拉玛姐妹的(神态)美,美在卡拉玛姐妹的(动作)美,美在
3、小结: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飞动的美”的?
(二)探寻“语言美”
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课文
16、
17、18自然段,(提示:可以从修辞、描写等方面去思考,在文中勾画并作出批注,小组内交流归纳,全班进行展示。)小结:
三、当堂检测,反馈评价:
①她端凝地站立着。
②笛子______起,小鼓_______起,歌声______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③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髫上的花朵,腰间的zhé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痰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④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_________;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__________;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_________;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nì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1.根据文中拼音写出汉字。
(1)zhé()裙 (2)细nì()
2.解释文中下列词语。
(1)颦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叱咤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浑身解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②段中的空格处,依次填入相应的动词。
4.把“叱咤风云的盛怒、无边的喜乐、无限的哀愁”三个短语恰当地填入第④段空白处。
5.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也有类似第②段“离合悲欢”的词句,写出这两句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主要用了_______修辞,选文还运用________修辞,请写出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说“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
同学们,欣赏了这精美的描写,我们不由得在钦佩卡拉玛姐妹舞技的同时,也深深钦佩冰心的语言。所以,学会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去描绘生活美,应该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要求。
五、拓展延伸:
看了我国著名的舞蹈演员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和以邰丽华为首表
演的《千手观音》,试着学习用本课中学到的写作手法(比喻、排比等)和表现视觉形象的语言技巧,描绘优美的舞姿和心灵的震撼。
六、课后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
2、感到自己有待加强的是______
老师评价:
八、教学反思
《观舞记》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后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教学本文,我立足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其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与文本有最直接的情感交流。以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上完《观舞记》,我感觉有两点比较成功:
1、合理运用教学辅助工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观舞记》写的是有关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舞蹈《印度舞》,以此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导学案在课前发放,学生依据导学案“预习导引”的有关要求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学海导航”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课堂上学生没有打无准备之仗,学习起来相对比较轻松,一课时的内容按时完成了。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课堂上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勾画、小组内交流,小组小展示,课堂大展示,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把自己融进学习的环境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尤其是对印度舞美的鉴赏学生能依据课本畅所欲言。尤其是学习相对较弱的学生也跃跃欲试,站起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尽管在语言表达上有不完美之处,但精神可贵,我也借机表扬了他。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蜻蜓点水感觉,学生展示交流环节假如时间允许,学生的参与面会更广一些,学生的活动会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