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生物实验总结范文第1篇
(一)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括号。(16分)
1、下列带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哺育(pǔ) 冗杂(rǒng)蓦然(mî)B 嫉妒(jì) 嗥鸣(háo)确凿(záo) ......
C 啾啾(jiū) 讪笑(shàn)污秽(huì)D 菜畦(qí) 脑髓(suǐ)可汗(kě)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逼狭污秽踌躇群蚁排衙B斑澜骊歌磐石锲而不舍
C 山巅屏障撺掇荒草凄凄D机杼谰语深邃潜心惯注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最恰当的一项词语是()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就罩住了。
A、撑放捆拿扯B、支撒系牵拉
C、支放套牵拉D、撑撒系拿扯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的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B、经过一个寒假的努力,小明的英语水平却还和以前一样,不得不让人对他刮目相待。 ....
C、7.0级强震让雅安地区的芦山成为重灾区,那里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少数站立的楼房也都有明显的裂横,所见一片狼藉,让初到当地的专家叹为观止。....
D、看到电影《可可西里》中藏羚羊被盗猎分子枪杀而横尸荒野的惨状,我们无不感到义愤填膺。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B、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C、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有能增长人的知识,才能丰富人的感情。
D、大家的全力救助,让在地震中受灾的雅安群众倍感温暖。
6、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也在睡觉。
7、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全村的干部群众,都捐出了棉被、蚊帐、衣服等生活用品支援灾区。虽然少了些,虽然旧些破些,但是。
A、多一声响多一个铃铛,多一支蜡烛多一分光
B、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支蜡烛多一分光
C、多一声响多一个铃铛,多一分光多一支蜡烛
D、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分光多一支蜡烛
8、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戏》散文鲁迅《朝花夕拾》
B、《最后一课》小说都德法国作家
C、《木兰诗》南北朝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
D、《丑小鸭》童话安徒生丹麦
(二)用诗文原句填空。(12分)
9、《木兰诗》中描写战争旷日持久,。
10、《木兰诗》诗中表现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11、《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
12、独坐幽篁里, 。
13、峨眉山月半轮秋,
14、,凭君传语报平安。
15、春潮带雨晚来急,。
16、。
(三)文学名著知识填空(6分)
17、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瞧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
这段内容选自世界名著《____ _____》,作者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的乳名。
18、《昆虫记》的作者是
19、《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作家。
(四)综合实践(6分)
20、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活动。
(1)面对黄河,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请再写出一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含上下句)(2分)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读后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2分)
材料一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3)2011年3月 12日,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县近千名机关干部来到黄河大堤,植树种草,绿化大堤。为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这一活动,请你拟写一则宣传语。(2分)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2124题。(11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
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不能称前时之闻()(2)日扳仲永() ..
(3)尝主编《资治通鉴》()(4)俟能讽诵乃已() ..
2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为一时之名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余闻之也久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D、卒之为众人
23、翻译下列句子。(2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4、试比较方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3分)
(二)说明文阅读:(8分)
超级网银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②如果你已开通网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级网银”功能。
③“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网银”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 “账户管理” “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
⑥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网银”比普通网银更为高效、快捷,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网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⑦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网银。
⑧“超级网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时代。
25、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6、文段③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网银”?
①②
27、文段⑤应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8、文段⑦加点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528题。(11分)
⑴去朋友家,她家的小保姆正坐在沙发上哭。朋友小声说:“下午接小孩放学,上大巴时手机丢了。”
⑵看着小姑娘哭红的眼睛,我半天才劝慰一句:丢了也没有法子的,下次小心点就好,别哭坏了。小姑娘抬头呜咽:“我一直都不喜欢那个手机的,今天丢了,我才发现我好喜欢它的,简直比丢失一个朋友还让我难过.”
⑶我想告诉她,永远不要拿物质的东西和真正的朋友相提并论;还想告诉她,许多东西都是失去了,才感到它的珍贵但我最终什么也没有说。我知道,我们都是在不断的丢失后,才慢慢的长大的。
⑷六岁那年,我有了第一辆自行车,喜欢得不得了。可没多久,一次和小伙伴去照相馆冲洗玩耍时照的照片,出来竟发现车不见了,当时眼睛就红了,搭小伙伴的车回到家,看见妈妈就大哭。妈妈吓坏了,问清情由后却笑着说:“车丢了没关系,人没事就好。”
⑸在广州,好不容易找到那份高薪的工作时,很珍惜,生怕有差错,早出晚归格外卖力。眼看有升职的希望时,却因为实在无法忍受老板对下面员工的苛刻,和他大吵一架后摔门而去。一个人在人来车往的北京路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天快黑时在公共电话亭打电话跟一个朋友说:“我把工作丢了。”朋友放下电话赶了过来,他对我说:“工作丢了可以再找,人有善良之心最重要。”
⑹去年7月,办好去欧洲的旅行签证,临走时却把脚扭伤了,骨裂了。打着石膏坐在家里,我的心情无比郁闷。去拆石膏那天,医生看着我的脸,说我的眉头皱得可以拧出水来。我被他这个夸张的说法逗乐了。他告诉我,错过一次旅游机会不要紧,但若是让伤痛和遗憾过于影响自己的心情,岂不成了双重的伤痛和遗憾?
⑺医生不是哲学家,但他真的不仅仅让我裂开的骨头复原如初。
⑻这一生,我们会丢失很多东西:经验不足,丢失了第一桶金;要求完美,丢了一场无法回头的爱情;为了看得到业绩,甚至丢失了一个本来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
⑻每一次丢失,心里都会有隐隐的痛,但每个人都是在丢失后才一天天长大。
29、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30、请依照文章的内容依次写出“我”丢失的经历:
丢失工作
31、说说下面语句的含义。
医生不是哲学家,但他真的不仅仅让我裂开的骨头复原如初。
32、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叙写朋友家小保姆丢手机的事情,是为了引出后文作者的感悟:永远不要拿物质的东西和真正的朋友相提并论。
B、第(5)节中“人有善良之心最重要”与我“无法忍受老板对下面员工的苛刻,和他大吵一架后摔门而去”相呼应。
C、第(6)节中医生说我“眉头皱得可以拧出水来”,是医生以幽默的方式形容“我”当时因内心郁闷而眉头深锁的样子,为“我”后来情绪的转变作铺垫。
D、文章通过多个事例诠释人生感悟,这种写法深入浅出,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
33、“每一次丢失,心里都会有隐隐的痛,但每个人都是在丢失后才一天天长大,” 你也一定有这样的体会,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三.作文(50分)
34、片段作文:(10分)在上面语段的第五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人来车往的北京路上漫无目的地走着”请联系语段的相关情景,展开联想,写一段150字左右的心理描写。要求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35、大作文:(40分)请从下面的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作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1)、初中生活往往充满奇思妙想,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扬起想象的风帆,试以“我好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有个知心朋友”、“有个好老师”、“有自己的小天地”、“快快长大”或“美梦成真”、“当一名作家”、“飞上月球”等;②以记叙为主,不少于600字。
七上生物实验总结范文第2篇
班级姓名学号考场座号
命题人:苏晶晶审定人 :赵小平
(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注意事项:1.必须将所有答案作在答案卷上,超出答题区域或在其它题的答题区域内以及在密封线内
书写的答案无效。 2.考试结束后,只交答案卷。
试 卷
七上生物实验总结范文第3篇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教材,梳理元谋人、北京人两个远古人类遗址的概况,并比较二者的异同。 2.利用考古发掘的化石、遗迹,探究北京人的体貌特征、生产情况,并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著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时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 北京人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学生比较陌生,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
(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 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的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目“北京人的发现”中找到答案。
二、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最早是在1921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化石6个,下颌骨化石15件,牙齿化石157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人遗址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这一目的内容。
三、北京人的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一目中的内容,回答问题。
(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的是群居生活,又会使用天然火,那么,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穿什么,吃什么,住的又是什么?
示例1: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狩猎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配。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也有人专门照看,远处的野兽也不敢靠近。
示例2:北京人的衣服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粗略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山洞。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体质特征有了一些基本了解。那么相比元谋人,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
相比元谋人,北京人已经能够利用天然火,并能够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的面相更接近于现代人,脑容量也明显高于元谋人。
学生自读“知识拓展”部分的内容,简单了解山顶洞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缓慢进化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困难,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约170万年前
七上生物实验总结范文第4篇
仲
燕 九间楼乡中心学校
2014-2015学年第二期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因此,组织好实验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反思。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在该实验中,还应该强调在撕取洋葱内表皮时要小块的,如果太大块,在盖盖玻片时,容易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2.对每个实验,应首先把重点、难点提前告诉学生,同时围绕重点、难点提出思考题或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有明确的目的、有思考的内容、有议论的话题。并经常参与学生们的讨论,指导课外兴趣小组对实验内容进行预演,培养实验课小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既发挥了实验小骨干的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充分对比观察
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
4.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5.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性格、知识水平的不同,在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速度上的差距。对待这种现象笔者的做法是:划分实验小组时要根据以往了解的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在此基础上对实验速度特别慢的小组再进行强化指导,或把他们落下的个别次要步骤“演示”完成,以帮助他们在实验结束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今后的学习树立信心。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应讲清楚道理布局严格要求,有时甚至手把手地教,以形成规范化操作。 对每个实验 ,允许各实验小组在结果上出现一定的偏差,但实验步骤非经允许不得更改(探性实验除外)。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操作并且会影响实验结论时,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到补救办法,以防学生一错再错,偏离正确方向,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形成相关知识的错误定势
此外,在实验完成后还进行了必要的总结,以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
七上生物实验总结范文第5篇
【考纲要求】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知识梳理】
一、教材中的探究类实验
(一)告知实验方案,要求预测并分析实验结果的探究实验有十个: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必修一P60半透膜实验,课题14),“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必修一P61,课题15),“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必修一P78,课题18),“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必修一P104,课题26,不要求实验过程),“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必修一P110,课题28),“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必修二P116),“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必修三P9),“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必修三P61,课题70),“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必修三P75,课题72),“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必修三P102)
复习时要注意:理解相互影响的实验方法;学会根据具体的实验过程和实验处理情况预测并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通过复习学会“梯度”处理法,学会用图表或曲线表达实验结果。
(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的探究实验有五个: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必修一P83,课题19),“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必修一P91,课题21),“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必修二P57),“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必修三P51,课题6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必修三P68,课题71)。复习时要注意:掌握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种基本规律对某一实验设计出具体的方案。
二、对探究类实验的分析
该类实验大多结合实验设计,要求理解并掌握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生命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探究类实验方案除了中学生物实验的8个方面基本内容外,一般还有假设、预期、检验等内容,大致可归纳为:
(一)实验题目(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假设:对可见现象提出的一种可检测的解释
提出假设寻找证据,若符合事实则假设成立,若不符合事实则假设不成立。
(四)预期:在检查一个假设之前,先提出实验的预期结果。如果预期没有实现,则说明假设不成立;如果预期得到实现,则假设成立。
(五)方法步骤: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提出的假设,来具体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的方法步骤设计中,必须遵循对照的原则。对照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
2、条件对照: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
3、自身对照: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实验前、后的对照);
4、相互对照: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在实验中要注意“变量”的控制:一般只确认一个变量(单因子变量实验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注意排除干扰因素。
(六)观察和收集数据:在实验方案中要事先设计定时观察的内容和观察次数,同时应按要求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如实记录下来(某些现象和结果可以拍摄成照片进行记录)。有些实验还需要收集数据。
(七)分析:对记录下来的现象、结果、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用图、表、坐标图等表示出来。
(八)推论:根据实验事实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基础训练】
1、为了研究酶的有关特性,取两支洁净的试管并编号为A、B,各注入2mL体积分数3%的H2O2溶液;再向A管滴入2滴3.5%FeCl3溶掖,向B管满入2滴质量分数20%的肝脏研磨液;堵住管口,轻轻振荡;用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检验;观察并记录结果。
(1)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索酶的高效性(过氧化氢酶和Fe催化效率的高低)。 (2)如果两支试管的现象均不明显,从实验材料分析,原因可能是H2O2,溶液放置时间过长而分解。
(3)过氧化物酶也能催化H2O2的分解,产生的[O]能使溶于水的无色焦性没食子酸氧化生成橙红色沉淀。为了鉴定马铃薯块茎是否含有过氧化物酶,设计了如下实验。
参照上图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3号试管内加入的物质是2mL焦性没食子酸溶液,2滴H2O2溶液,2mL马铃薯块茎提取液。
②设计2号试管作为对照的具体目的是排除马铃薯块茎提取液中的其他物质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③如果2号试管未产生颜色反应,则出现橙红色沉淀的是第3号试管。
【高考模拟】
2、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B )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②在兔空腹状态下;③测定血糖含量;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⑤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2+
3、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C )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七上生物实验总结范文第6篇
仲
燕 九间楼乡中心学校
2014-2015学年第二期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因此,组织好实验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反思。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在该实验中,还应该强调在撕取洋葱内表皮时要小块的,如果太大块,在盖盖玻片时,容易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2.对每个实验,应首先把重点、难点提前告诉学生,同时围绕重点、难点提出思考题或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有明确的目的、有思考的内容、有议论的话题。并经常参与学生们的讨论,指导课外兴趣小组对实验内容进行预演,培养实验课小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既发挥了实验小骨干的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充分对比观察
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
4.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5.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性格、知识水平的不同,在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速度上的差距。对待这种现象笔者的做法是:划分实验小组时要根据以往了解的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在此基础上对实验速度特别慢的小组再进行强化指导,或把他们落下的个别次要步骤“演示”完成,以帮助他们在实验结束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今后的学习树立信心。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应讲清楚道理布局严格要求,有时甚至手把手地教,以形成规范化操作。 对每个实验 ,允许各实验小组在结果上出现一定的偏差,但实验步骤非经允许不得更改(探性实验除外)。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操作并且会影响实验结论时,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到补救办法,以防学生一错再错,偏离正确方向,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形成相关知识的错误定势
此外,在实验完成后还进行了必要的总结,以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