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书简》中席勒的审美人类学观点(精选5篇)
《论美书简》中席勒的审美人类学观点 第1篇
《论美书简》中席勒的审美人类学观点
席勒的<论美书简>是席勒最早表述他的审美人类学观点的重要文章,长期以来我们对它一直重视和挖掘不够.实际上,在这篇文章中,席勒根据康德的`哲学理论,最早把美与实践理性密切联系起来,认为美植根于实践理性之中.这种观点,不仅基本完成了康德开始的由认识论美学向本体论美学的转型,而且开辟了通向人生论美学和审美人类学的新道路,同时还是走向德国古典美学的实践观点,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最重要的中介环节.
作 者:张玉能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刊 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8(4)分类号:B83-06关键词:席勒 美 实践理性 实践观点
《论美书简》中席勒的审美人类学观点 第2篇
【摘要】
本文通过对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于当代中国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来进行阐述,企图通过这样的论述能使社会重新审视这部经典著作,使人们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再度受到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审美教育 人格 和谐
引 言:
当代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经济一日千里,伴随着这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是,人们的素质却没有得到对等的提升。笔者通过叙述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于当代中国的意义,试图唤起社会对此部经典著作的重视。
一、当代中国与《审美教育书简》
“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分离了。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就把自己培养成了碎片;由于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发动起来的齿轮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就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压在他的自然本性上,而是仅仅把人形变成了他的职业和他的知识的一种印迹。”这是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对现实进行批判的一段论述,从中可以看到:在席勒看来,伴随着近代文明发展迅速,科技进步飞快的潮流下,人们想象力的日渐衰退,艺术正从这个喧嚣的时代慢慢消失。近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丧失了,需要支配着一切的人成了孤零零的碎片。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分工更加精确,另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国家机器造成职业和等级的划分更加严格,所以人们只能发展他们天赋的一部分,其余部分被压抑着,因而人的性格及发展都只是片面的。
这不难令我们联想到当代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经济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呈现出只需要专业型人才的态势,这使得人们在发展上更加偏重于发展他们天赋中的一部分即他们认为社会多需要的那一部分,而非发展其全部的天赋既发展一个全面的人格,更加偏重于发展“专才”而非“通才”。
无独有偶,历史总是在重复中发展,在发展中重复。当席勒写这本《审美教育书简》的半年之前,即1793年1月12日法国巴黎人民把路易十六押上断头台,从此宣布法国大革命的波涛席卷整个欧洲。法国大革命带来的人民思想上的启蒙,科技的进步,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分工的变更,都一一地影响着该时代的人们,当然席勒也是当中的佼佼者。站在时代的风口,席勒从对大革命充满热情到对大革命感到失望之极。正如前文所说他看到了近代文明的发
展使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丧失了,人为适应社会需求,只发展起天赋中的一部分,压抑着其余部分,使人的性格的发展变得支离破碎。而席勒写下的这本《审美教育书简》正正就是要填补人们人格上的缺失,只有通过美育才能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也是美育的作用和任务。而中国,也是在改革后带来了一片新景象。可是,也如前文所叙,人格在这个发展的潮流下,正在变得支离破碎,人们的想象力逐渐消退,艺术也慢慢淡出时代的浪潮。人们的审美趣味不断的向低俗化迈进,一步步的逼近腐化。从这一层面上说,此时此刻的中国与彼时彼刻的欧洲非常相像。
可见,审美教育对当代中国国人的性格的填补何等重要,席勒的这本《审美教育书简》对当代的中国依然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从蔡元培先生把审美教育思想引进中国教育体系起,《审美教育书简》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二、审美教育有助于人性格的完善
我们清楚明白到,人不仅仅是物质,也不仅仅是精神,人既不能作为纯粹的自然人以感觉来支配原则,也不能作为纯粹的理性人用原则支配情感,而是应该要兼具两者。因此,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要完善自己的性格就必须靠美育。美育充当是感性与理性的中介,使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使人格不断得到完善,而不至于走向任何一方的极端。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前,鉴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吸取了席勒学说的精华,把美育定位中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美育归结到德育上,意图通过道德教化来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虽然美育不同于德育,它不是其他教育的附庸,它一个独立的整体,它更加不是教育的手段。但是,这种方法无疑对于中国来说是最适合不过的。用传统文化作为根基,通过艺术陶冶情操,进行道德教化,使美育得以在教育当中贯彻下去,传承下去。在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给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于教化,使其人格得以完善。
三、审美教育能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人又进一步被塑造成了物的奴隶,即成为“你奴隶的奴隶”(你占有着物质,物质是你的奴隶;但是你不断地追求物质,导致你又成为了物质的奴隶)。以至于把自己的全部生存目的都寄托在当下的物质享受上,而不再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人的心灵完全被物质和欲望蒙蔽了,丧失了发现美,欣赏镁的能力。这就造就了利己主义者的涌现,腐败的滋生。
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有这样的叙述:“在最精于世故的社交中心,利己主义筑起了它的体系,我们收到了社会的一切传染和一切疾苦,却没有同时产生一颗向着社会的心。”“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一切其他形式的沟通都会分裂社会,因为它们不是完全与个别成员的私人感受发生关系,就是完全不同与个别成员的私人本领发生关系,因而也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点发生关系,唯独美的沟通使社会统一,因为它是同所有成员的共同点发生关系的。”从上述这些叙述当中不难看出,美让人摆脱物质枷锁的束缚,从而正视自己内心的诉求,使能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思考,从而有助于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从最大程度上减少纷争的发生。
当人摆脱自己奴隶的奴隶的身份束缚之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更加真诚和畅通,人的追求也从物质中释放出来,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使得人的发展更加全面,从而令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加全面,各种因为之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呈现一片和谐的氛围。
结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于中国意义重大,填补着人格的缺失,在不断被教化的过程中使人格得到不断的提升,使的追求从物质上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完善人的人格,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使社会更加稳定,更趋向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勒 [德]《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7 【2】席勒 [德]《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潘智彪 《审美心里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9 【4】赵奎 《论《审美教育书简》的两个逻辑起点》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六卷 第3期
【5】陈开颖《审美教育:人格完整与社会和谐之路――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看审美教育的本质》
【6】徐碧辉《席勒美学的现代性意义》 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5卷 第3期
【7】冉祥华《美育:现代人性的自我拯救》学术交流 总第175期 2008年10月
【8】杨运来《浅析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美学随笔
《论美书简》中席勒的审美人类学观点 第3篇
1790到1794年是席勒潜心于哲学思辨的时期, 这也正是欧洲各国在法国资产革命暴发后社会各阶层起着不同反应、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当时在德国, 几乎每个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的思想变化都或多或少的与法国革命的影响有关, 他们注视着革命的进程和发展, 对于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激烈斗争互相消长的各阶段, 常常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席勒生活在一个酝酿着革命风暴的时代。他一度曾寄希望于资产阶级革命。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热情地呼唤自由、民主。他期待着革命的到来能够促使人类理想生存状态的实现。然而,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博爱”, 相反法国革命党人却在革命的口号下自相残杀, 进行着权力斗争。曾经对革命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们对革命党人间的暴力屠杀、流血动乱、政局动荡深感失望和不满, 对革命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由拥护变成反对、欢呼变成憎恶。于是席勒开始思考:人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最终, 席勒的答案并不是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 而是运用超现实的方式来解决现实的问题。国家的存在必然导致分工的存在, 人的理性与感性就不能统一, 自由将永远不能实现。只有运用美学原理, 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 在实现了人心灵自由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席勒美育思想及实现途径
席勒准确的意识到:这场资产阶级革命虽然以“自由”为旗帜, 却并未给人民带来真正的“自由”。正如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描述的那样:“现在国家和教会, 法律与道德、习俗都分裂开来了, 享受与劳动, 手段与目的, 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 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他永远不能发展他的本质的和谐, 他不是把人性印在他的天性上, 而是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他的专门知识的标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人成了按照技术理性行事的工具, 他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主动创造, 只能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和改变现实, 他是技术拜物教所造就的只有“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的“单向度的人”。
1. 游戏冲动实现自由人性
席勒指出人身上所存在着的两种对立因素:首先是“人格”与“状态”。“人格”是永久不变的东西, “状态”是经常变动的东西。人的理想境界就是两者的统一, 即“状态在人格的不变中变化, 人格在状态的变化中不变”。而具体到人本身, “人格”与“状态”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要求, 或称之为“冲动”, 感性 (物质) 冲动与理性 (形式) 冲动。感性冲动的对象是广义的生活, 包括了物质生活和呈现与感官的东西;而理性冲动的对象是形式, 包括一切必然的、永久的形式和理性原则。只有实现了这两种对立冲动的协调统一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性, 使人获得心灵上的自由。而消除对立的方法只有是借助“游戏冲动”的力量。
不要将这里所指的“游戏”单纯理解为嬉闹玩乐, “游戏”作为席勒美学思想中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概念是指所有摆脱了感性的物质需要和理性的道德纪律强制的只有活动。席勒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抽象的概念:“当我们怀着情欲去拥抱一个理应鄙视的人, 我们就痛苦地感到自然的压力。当我们仇视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时, 我们也就痛苦地感到理性的压力。但是如果一个人既能够吸引我们的欲念, 又能博得我们的尊敬, 情感的压力和理性的压力就同时消失了, 我们就开始爱他, 这就是同时让欲念和尊敬在一起游戏”。
“游戏冲动”的实质是人自由创造的审美活动。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把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被动与主动结合起来, 最终克服人性的分裂, 成为自由的人。“在审美中, 我们暂时地从生理的或道德的决定中解放出来, 体验到绝对的确定性状态。”席勒认为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必须结合统一才能实现人性的完美, 这样才能达到“人格的完整”与“心灵的优美”。
所以, 席勒说:“人应该同美一起只有游戏, 人应该只同美一起游戏”, “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他才是完整的人。”
2. 最高理想的实现和谐
席勒认为审美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只有将真、善、美统一, 实现感性和精神力量的和谐才能到达审美境界。因而, 无可置疑的和谐成为了审美的最高理想, 成为了“完美人性”的代名词。那么什么是和谐?和谐即是“事物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 它不仅仅是一个美学概念, 同样是一个审美的目标, “尽管需求迫使人置身于社会, 理性在人的心中培植起合群的原则, 但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 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 因为它首先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 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没有其他途径”, 通过了解席勒的这种思想我们明白, 在人的“智、情、意”的心理结构中, 情感是知觉和意志的桥梁, 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而追求的动力往往从美开始。和谐的审美教育通过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化和升华等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发人追求真善美的动机, 促进人的道德和理智水平的提高, 进而达到人的独特个性的发展、完美人格的形成以及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审美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审美教育实现个体情感的满足和人格的发展, 促使每个个体真诚的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人格和社会制度, 并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性。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成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席勒美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席勒是一位集诗情与哲思于一身的伟大学者, 他看到了物质生产与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即社会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发现了由于国家与社会分工的存在所导致的人性分裂, 于是, 他提出了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来愈合人性分裂、人类走上自由的道路, 并最终实现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和谐局面。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席勒的美学思想是切合实际同时具有深刻的历史现实意义的。在高速发展的当今中国, 为了实现人类的最高理想, 我们更应该注重席勒所提出的审美教育思想, 本着以人为本的信念, 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每个社会成员的人性解放与自由。席勒的美育观对今天我们进行美育实践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趣味教育, 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席勒是一位伟大的美学思想家, 他的贡献不仅仅属于过去, 同样属于未来;席勒的成就不仅仅继承了过去, 同样开创了未来。席勒在其美学思想中灌注了强大的人文关怀精神, 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于时代的思考上, 同时表现了其对人类发展、前途命运的关怀, 这些价值是跨越时代的, 必将惠及人类的今天和明天。
摘要:《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美学思想最集中、系统的体现, 为改造人性分裂的近代社会, 席勒进行了审美现代性批判, 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 依靠美和艺术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完满的人性, 营造审美的王国, 走向自由、理想的殿堂。本文从席勒美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出发, 详尽阐述了席勒的美学教育思想理论, 进一步论证了席勒对人性分裂的分析, 对实现人自身和谐统一、构建现代政治和谐社会的理论, 至今仍具有鲜活的意义。
关键词:席勒,审美教育,游戏冲动,自由,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巧凤, 从审美走向和谐——重读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世纪桥, 2006年第2期 (总第122)
[2]李秋群, 审美何为——读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 安徽文学, 2007年第12期
《论美书简》中席勒的审美人类学观点 第4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 无用 非功利性 自由
前 言: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的二十七封信中,阐述了为何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如何对人进行审美教育,以及对人进行审美教育后进入到自由的审美的亡国的过程。席勒关于审美教育的二十七封书简中反映出关于人性、美、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其人道主义理想探索的一个缩影,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席勒为实现人性的完善、社会的和谐统一所做的努力。席勒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的道路,人才能获得人性的完满,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进而从自然国家步入自由创造的审美国家。何以审美教育能够使得人性获得完满,实现人格与状态、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笔者认为,这在于美的两个特性:美的“无用”性和美的自由性。
一、“无用”的美
席勒将“在将理想和感性连接起来的同时不造成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介美”视为美的全部问题。在席勒看来,对人们进行的审美教育应该是一种“无用”的美。“无用”和“有用”相对。当“有用”表示的是一种功利、现实的话,那么“无用”的美则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美。美在连接理性和感性、发挥综合作用时同时并不造成外在于人的异己力量,它用它的非功利性完善人的人性。
(一)时代的有用功利性原则
席勒提出的“无用”的美是建立在他对时代的批判上的。“我不想生活在另一个世纪,也不想为另一个世纪而工作。人是时代的公民,正如他是国家的公民一样。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因而置身于社会的道德与习俗之外是不适宜的,甚至是不允许的。既然如此,人在选择他的事业时要倾听时代的需要和风尚,为什么不应是他的义务呢?”(第二封信)从这些话语不难看出,作者席勒是一个非常关注社会现实的人,以至于他认为人在选择事业的时候应该吧时代的需要和风尚看做是自己的义务。总的来说,席勒认为近代文明的发展迅速,科技不断进步。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想象力的衰退,人们身边艺术的远离,艺术正从这个喧嚣的时代悄悄远离。如今是需要支配了一切,沉沦的人类都降服于他那强暴的轭下。人与自然共同存在,向自然索取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欲望不断变大,不是一味的掠夺自然,就是强烈的感觉到自然的威力而不能与自然友好相处。人与自然的区分,这本来是人性的开端,但是人与自然的区分并不表明人比自然要高一个等级。在文明的发展中,人的功利性和现实性不断的显现。
(二)美的无用非功利性特征
“有用是这个时代崇拜的最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臣服它,一切才智都敬仰它。”席勒的这一见解一阵见血,刺中时代的弊病。人们根据自身的功利的需要,人为地把事物分为有用的和无用的。有用的和无用的这一功利性现实性原则时刻在功利地区分一切可以被它区分的东西,人们相信这二者的标准是客观符合现实的,而不是唯目的的。人在物质的王国里越陷越深,需求和匮乏的压迫进一步加强。
近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历史把人一步步分裂成碎片。功利性的人将人与自然对立、将人与社会、与国家相分离。席勒认为,只有通过审美的教育,通过“无用”的美的渗透,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才能够使每个人成为完整的人。只有每个人都成为了完整的人,他才能走出狭窄的个人欲望需求,使他个人的人格包含丰富普遍的社会性。
二、自由的美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從第三封信开始就对人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人性的三个层次,即人格与状态、感性与理性、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继而引出了游戏冲动。席勒认为,当代人的人性处于分裂之中,只有经过审美状态,人才能消解这种对立和冲突,实现人性的完满。席勒说:“美固然是形式,因为我们观赏它;但它同时又是生活,因为我们感觉它。一言以蔽之,美既是我们的状态,又是我们的行为。”(第二十五封信)美的形式是我们观察的对象,它的内容则是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时刻能感觉到的生活本身。因而美的形式并不只是一种外在于人的观赏对象,还包括人的生存状态、人的行为本身。这个时候的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在席勒看来,人的审美的出现,首先是一种摆脱一定的外部需要的自由,即生命力过剩刺激人的活动时,人才开始感知欣赏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人是感性的,但是理性也在其中,他并不受到感性和理性任意一方的压迫,它是自由的。
(一)美是自由的显现
席勒认为人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人性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其“对显现的喜爱,对装饰和游戏的喜爱”。席勒所理解的美正是这种自由的显现和游戏。何为自由的显现?所谓自由显现,就是在事物的显现中,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和融合。席勒在第二十七条封信中谈到:“只要人还没有足够的教养,他就要滥用这个概念,因而它也不会有普遍意义。要使真理具有普遍意义,只有通过一种文明来实现,这种文明能自动地消除任何滥用这一概念的可能性。人要追求自由的显现,比之他不得不把自己局限于真实性,需要有更强的思维能力,更广的心胸自由,更大的意志潜能。要想达到自主的显现,人必须首先经过现实,因而以为寻找理想的道路是为了避免走现实之路是大错特错的。”在席勒看来,要让显现成为人性自身的自由显现,那么人在感觉生要发生一场彻底的革命:没有必要以科学作为标准以道德为依据,也没有必要仅仅作为艺术的表现手段。事物的真实性是事物自己的物品,事物的显现是人自身的物品,显现和人性一样,必须是独立而自由的。只有在席勒所希望的纯粹的、正直的和自主的显现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使存在的丰富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因为存在总是人自身的存在,存在就是人自身的自由显现。
(二)美是自由的游戏
对席勒来说,人应该生活在理性法则和实在需求之间:“人不应该靠牺牲他的实在去追求形式,也不应该靠牺牲形式去追求实在。相反,他应该通过特定的现时存在去追求永恒的绝对存在,通过一种无线存在去追求特定的现时存在。”(第十四封信)所以,人不要特意为了满足感性冲动去压制形式冲动,也不为了强调形式冲动而故意去压制正当的感性冲动,这两种冲动就会在人的身上结合成一种新的冲动——游戏冲动。游戏冲动是对需求和法则的平衡。在游戏冲动中,感性冲动所具有的物质特性与形式冲动所具有的形式特性都既是偶然的,又都是必然的。由于不存在一种冲动对另一种冲动的强制,人也就因此获得了他所应有的自由。
nlc202309020002
那么美何以为自由的游戏?笔者认为,游戏和审美的本质都在于能摆脱现实性的束缚而处于自由显现和自由创造之中。
按照席勒的观点,人的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自然的人、审美的人和伦理的人。人要进入到伦理的人这一最高的阶段,必须经过审美这一阶段。因为审美就是人的感性和理性同时发挥作用并达到和谐一致。这种感性的统一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实现。只有在游戏中,人才能真正做到既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同时又不受伦理道德的制约,只有在这种游戏状态中,人才是真正的自由的。再且,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即最广义的美,表示现象的一切审美特征,这样就将美与游戏联系在了一起。席勒将游戏抬高到这样的一个高度:“说到底,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第十五封信)在与美的游戏中,人消除了自然规律的物质强制和道德法则的精神强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也是席勒通过层层的人性分析,确定了人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由,而人性的实现的根本手段是审美游戏。
(三)美的自由心境
席勒认为,人和事物的关系可以有四种状态:感性所规定的物质状态、理性所规定的逻辑状态和道德状态以及感性和理性共同所规定的审美状态。在审美状态中,人的心绪不受物质的也不受道德的强制,而又能发挥二者的作用,因而这样一种处于感觉和思维之间、需求和法则之间的中间心境可以称之为自由心境。席勒之所以把这样的一种中间心境称之为自由心境,是因为“人在感觉时由于自然的片面强制和在思维时因排他性立法所剥夺的正好就是这种自由。
美的自由意义体现在这种自由心境当中。把一切看作是本身的目的,也就是让它成为它本身,而不是成为被占有、被利用的对象。这一点必须是在自由心境之下进行,而不是在绝对冲动之下
总结
席勒提倡对人进行审美教育,通过对人性的完善以此来完善社会,建立一个自由的国家,审美的王国。席勒提倡的美,是“无用”的美,是自由的美。正是因为美是自由的、无用非功利性的、纯粹的、所以它才能使人超越现实、超越一切外在的束缚、从自然王国走进自由显现、自由创造的审美王国。
在席勒的审美教育里,可以说他是建立构想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一方面,席勒所表达的人要摆脱一切外在的束缚,不受外在事物的约束这一点,实际中的人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席勒将人性一分为二,分为人格的和状态的,这在笔者看来明显是不符合实际的。人生活在他的世界了,已经是人格和状态的统一,不存在绝对的压迫与分离。另一方面,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中,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的那一个人或者群体,必须已经是感性与理性、需求与法则的統一,他们已经是人性完满的人了,但是这样的人在现实当中是不存在。这也是席勒的美学观点受人诟病的原因之一。但是总的来看,席勒的审美教育对现实还是存在重大的意义。席勒看到了美育对人格的培育、完善的重要作用。用美的无用非功利性来知道教育,可以促使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谈论自由的美或者自由的游戏又可以使人进入到一种自由、愉悦、快乐的教育境界当中。
【参考文献】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卢世林.美与人性的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朱立元,张德兴.西方古典美学与文论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将孔阳.德国古典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论美书简》中席勒的审美人类学观点 第5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思想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
一、审美教育提出的现实前提
席勒的审美教育是直接针对其所在时代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这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不是粗野,就是懒散,这是人类堕落的两个极端,而这两者却汇集在同一个时代里!”“象现在这样的国家是祸害的起因”。综合来说,其审美教育思想提出的直接现实前提主要有三个:
1、启蒙运动的影响。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发展成为了世界最主要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不仅表现在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改观上,也表现在对人们精神生活的震撼上。而启蒙运动发起后,人们开始运用自身的理性来消除成见和迷信,努力追求进步,并习惯用科学来解释一切。孔多赛就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提到:“依据推理并依据事实,自然界对人类能力的完善化并没有标志出任何限度,人类的完美性实际上乃是无限的。”
2、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在法国大革命刚开始时,席勒与德国的许多进步作家一样,对法国大革命表示了同情和支持,并满心欢喜地迎接这一社会变革,并希望这场革命会为德国苦闷的现实带来一些激愤的力量。然而,当雅各宾党开始暴力专政时,席勒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开始反思法国大革命的结果:“偏见的威望倒了,专制揭开了假面具,它虽然还有势力,可是再也不能诈取尊严。”然而,其结果在人身上的体现却是糟糕的,“在为数众多的下层阶级,我們看到的是粗野的,无法无天的冲动,在市民秩序的约束解除之后这些冲动摆脱了羁绊,以无法控制的狂暴急于得到兽性的满足。……另一方面,文明阶层则显出一副懒散和性格败坏的令人作呕的景象,这些毛病出于文明本身,这就更加令人厌恨。”由此,席勒开始意识到,没有从人自身的变革来开始进行的革命是不可行的,于是他开始“力图找到一条中庸的改良道路,那就是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来改变社会,从人性、人的心灵的改变来实现对社会的改变。”法国大革命的失败是引导席勒提出审美教育思想的直接原因
二、审美教育之本性的抽象论证
席勒主要通过三个循序渐进的抽象论证来说明审美教育之本性:
1、先验人性论。席勒指出,“经验指给我们的只是个别人的个别状态,从来就不是人类”,而席勒是从整个抽象人类的意义上提出审美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使我们自己提高到人的纯粹概念上”,在这样的意义上,席勒对人性的分析走上了先验的道路。
席勒首先从人自身抽象出“人格”与“状态”——自我和它的各种规定这两个相因素,“人格”具有永恒性,而“状态”受时间限制,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想象的绝对存在”中,这两者应当是同一的,但在现实的人那里,“人格”与“状态”是处于对立状态的,并产生了对人的两种相反的要求:“他必须把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化,给一切外在的东西加上形式。”由此产生了两种对立的力量促使人去完成双重的任务, 这两种对立的力量便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活,因此它受时间空间限制,要求把人自身以内的必然的东西转化为现实;形式冲动的对象是形象,它自由不受限制,要求使现实的存在事物获得理性的形式。在此,这两种冲动实际上已经“隐约窥探到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明的‘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的辩证关系。”
2、以艺术为工具的审美教育。人性的分裂要靠审美才能得到恢复,而艺术作为美的主要形态,自然充当了席勒审美教育理念的工具。然而,席勒指出,“精神的这种高尚的宁静和自由,再与刚毅和精明相结合,就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把我们从禁锢中解脱出来所需要的那种心境,这事检验真正没的品质的最可靠的试金石。”只有真正的艺术作品才能使人性得到完满,由此,席勒对艺术进行了区分和规定。
首先,席勒指出“在一部真正的美的艺术作品中,内容不应起任何作用,起作用的应是形式,因为只有通过形式才会对人的整体发生作用,而通过内容只会对个别的力发生作用。不管内容是多么高尚和广泛,它对我们的精神都起限制作用,只有形式才会给人以审美自由。”相对于内容,席勒认为艺术的形式保证了艺术的纯洁性和独立性,在艺术中起决定作用,由此席勒对艺术家提出了要求,“艺术大师的真正艺术秘密,就在于他用形式来消除材料”。
基于这样的认识,席勒进一步指出:“美的艺术的本质就是假象”,张玉能先生将此“假象”译为“外观”可能更好理解,在席勒看来,美的艺术就是外观,即形式。在席勒那里,艺术的产生必须以审美外观为基础,并依赖游戏的创造力,而一旦离开审美外观,游戏的创造力就无从谈起,艺术本身就更是空中楼阁。所以说,审美表象与艺术密不可分,艺术的本质就是审美表象。
另一方面,艺术之所以能作为审美教育的工具,还因为它起源于游戏,这是席勒从生物学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他发现狮子、昆虫、鸟儿这些动物在满足了生理上的需要之后,便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游戏,动物的游戏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因为它有助于幼小动物生存技能的形成。而人类的游戏则源自一种先验的本能,这种游戏币动物的游戏更高级的标志在于对假象、外观的关注:“表明野人进入人性的那个现象是什么现象呢?不管我们对历史的探究深入到什么地步,这个现象在所有摆脱了动物状态的奴役生活的民族中都是一样的:对假象的喜爱,对装饰与游戏的爱好。”“只要人真的开始重形象甚于重材料,并敢于为了假象而牺牲实在,他的动物性的轮环就立刻被打开,他就置身于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
总的来说,通过先验的人性论、对美的分析和作为工具的艺术的论证分析,席勒审美教育的本质得到彰显——审美教育即通过观赏美的艺术,使人的感性与理性得到调和,人性获得完满、自由。然而,席勒对审美教育的界定始终是从抽象的层面来进行,其审美教育的最终作用仍然得回到现实社会的层面。
三、审美教育的作用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提出是直接针对着他所反思的现实问题的,因此,对审美教育的抽象论证,最终必须回到它对现实问题的克服,即审美教育在问题的克服中起着什么作用。
在物质状态阶段,人受到自然的支配,处于一种蒙昧的状态,“在这个时期,世界对他来说只是命运,而不是对象;只有为他创造了生存的那些食物对他来说才是存在,而一切既无施于他又无取于他的事物对他来说都根本不存在。”在这个状态中,理性还没有出现,人是无理性的动物。然而,即使当人具有了理性,直接从物质状态上升到了道德的阶段,也不能使人性具有了自由,因为“理性在人身上被识别出来是通过它要求绝对的(即以自身为基础的和必然的)东西”,这样的要求使人离开物质的需求,从有限的现实中上升到绝对的观念,但在现实中,由自然阶段直接过渡到道德阶段,将导致“曲解”,因为这时人的感性仍然占据统治缔约,因此,理性产生的要求“有可能把矛头对准物质生活,不是使人获得独立,而是把它推入最可怕的奴役之中。”这即是说,这时理性给人带来的不是自由,而是另外的一种束缚。
正因为从物質状态直接上升到道德状态是不可能的,席勒由此提出了其中间的过渡阶段——审美状态。在审美状态中,人“把世界至于他自己的身外或者观赏世界”,这样,人与世界相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才开始存在。审美状态使人从物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自由地观赏世界的假象、外观。因为在谈论美的艺术时,席勒曾经指出,美的艺术的本质即是假象,这种假象,既联系于感性的范围,又联系于理性的形式。它是感性的,但并不受到事物物质性存在的限制,不与人发生利害关系;它是理性的,但又不同于抽象的观念,它是人的视觉和听觉所直接感知到的形象。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席勒指出“一个欣赏假象的人,已经不再以他所接受的东西为快乐,而是以他所创造的东西为快乐。”这样的快乐正是由美的艺术之源——游戏所产生,因此,在对美的艺术的观赏中,人性获得了自由,并最终能够完成从物质状态到道德状态的过渡。
总的来说,通过对《审美教育书简》的思想道路进行考察,可以得知,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人性、美和艺术的抽象论证,最终实现其通过审美教育以解决现实问题的美好愿望。试图通过改造主观世界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对人格的改造以实现社会的变革,是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的核心。然而,这样一种唯心主义基础的审美教育思想不可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异化问题,完成社会的变革,而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正如蒋孔阳先生所指出的,席勒的“这些将发不过是软弱无力的德国资产阶级在强大的革命风暴面前,所作的一种胆怯的自我粉饰罢了。
参考文献
[1][德]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法]孔多赛著,何兆武、何冰译《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3]张玉能著《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德]席勒著,张玉能译《审美教育书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资助课题 (XJK013BTW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