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敕勒歌 教学设计 第1篇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诗歌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静动结合是本诗的显著特点。
学生分析:
这首诗歌,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但只是停留在篇目背诵的浅显层面上,对诗歌的景美、情美、构思美缺少探索和体验。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查找“乐府诗”、“敕勒族”的有关资料;查找蒙古大草原的相关图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乐府诗。
2.掌握生字、词语,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古代文化的情感。
评价任务:
1.了解乐府诗。
2.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T2)
1.运用PPT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注:草原风景作背景图片,
同时滚动播出歌曲字幕。)
指导语:请同学们聆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看图片和字幕,让我们
的心飞临那美丽的大草原。
2.教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倾诉了牧民对草原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令人心旷神怡。大草原自古就是北方人民的美好家园,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板书课题,播放“学习目标”。(PPT3)
二、自主学习,我“行”我“诉”。(PPT4、PPT5)
(一)检查预习,掌握基础。
教师请学生口头汇报课前查阅的“敕勒族”、“乐府诗”的有关资料,然后字幕补充相关资料,重点强调红字部分。
1.《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2.《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3.生字积累(指定同学朗读)
敕勒(chì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二)指导朗读,品悟诗韵。(PPT6)
1、播放示范朗读PPT。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三)感知课文,品悟诗意。(PPT7、PPT8、PPT9)
教师用PPT播放思考问题。
教师指导语: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字幕上的四个问题,五分钟后,你可以抢答任意一题。机会难得,希望同学们把握展示自己的机会呀!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酝酿答案,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提纲。举手抢答。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举手抢答,及时评价、归纳、补充学生的答案。对未抢答的题目可指定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
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在诗中写了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除了说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外,还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一方面,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另一方面,“阴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它是乡情的浓缩,是故土的代名词,为下文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做铺垫。)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地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三、合作探究,发现精髓。(PPT10、PPT11)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提示:从修辞、动词使用、诗文结构等角度谈)
学生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把探讨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2.各组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活动:灵活处理各组发言顺序,及时肯定发言内容。学生能能围绕答案说出大意即可,不要拘泥于答案中的固定词句。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2.动词“吹”、“低”、“见”使诗境宏厚,味外有味。“吹”字,体现了长风劲吹的豪放,吹出了滚滚牛羊,吹出了苍茫草原的隐秘。“低”字,不仅可见草原的水草丰茂,又展现了草的动感。“草低”才显现牛羊。动词的使用,是作者欲藏故露的写景方法,已经耐人寻味。
3.构思巧妙,结构上双重反衬。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衬托;二是从苍茫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的对比。
四、达标检测,跃跃欲“试”。(PPT12、PPT13)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溃ǎ┞见()牛羊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青色。()
3.辽阔,深远。()
4.同“现”,呈现。()
(三)品味下列语句。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问答题:
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
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一)敕勒穹xiànsìlǒn
(二)穹庐苍苍茫茫见
(三)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五、课外练习,拓展提升。
请将《敕勒川》改写成一段优美的
写景抒情文字。
附:
教后反思
亮点:
1.课堂引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堂课兴味盎然。
2本堂课学生听、说、读、练,调动了学生多种活动,完成了课堂目标,使学生“健康的疲劳”。
建议:
1.课堂导入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四分多钟,教师可播放一半。
2.探究“《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学生可能探究较浅,还须教师适时点拨。
敕勒歌 教学设计 第2篇
山西省运城力行中学 张俊孟
教学设想:短文长教、浅文深教、板块式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意思;
2.学习比喻、动静结合等写法;
3.感受草原之美和草原人热爱草原之情; 4.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乘飞机从西安而来,一路上看到的都是茫茫戈壁、漫漫黄沙,心情非常沉重。到酒泉之后,突然头顶蓝天白云,心情就明朗起来。然而我知道,酒泉的周围大多还是茫茫戈壁滩,就是这个样子(幻灯片1、2、3);可是在古时候,酒泉却是这个样子(4、5、6),因为历史记载酒泉“城下有泉,其水若酒”,“酒泉”因此而得名。我们多么希望现在的酒泉还是这个样子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味这美好的风景,走进敕勒川,高吟一曲《敕勒歌》。
二、了解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产生于黄河流域,歌词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也有羌、汉族的人民。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传世的约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为著名。歌辞的主要内容,有的反映战争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如《木兰诗》),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有的描写北方特有的风光景色(如《敕勒歌》)。它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对唐代的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三、读出诗之味:
1.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诗,根据注释把字音读准,还有拿不准的字互相交流一下。⑴读准字音。
特别纠正“野”和“见”的读音。⑵集体读,检查字音是否读准。2.读出节奏和韵味。⑴天似/穹庐,笼盖/中野。风吹草低/见牛羊。
⑵“下”“野” “苍”“茫”“羊” 3.读出情感。
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情感,请用一个词来表达。(学生初读感受)
换角色复沓朗读:
1.如果你是一个蒙古放牧者,此时正自由地躺在草地上,牛羊在周围悠闲地啃着青草,你极目四方,天高地阔,你禁不住引吭而歌:“天苍苍„„”
2.如果你是一们美丽的蒙古姑娘,此时手捧喷香的奶茶,夜晚的篝火映红了你的脸庞,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你深情地歌唱:“天苍苍„„”
3.你是一位远征的大将军,此时凯旋而归,你骑着雄壮的战马,身后是十万铁骑,北风吹过,战旗猎猎,你不由得高歌一曲:“天苍苍„„”
4.据《乐府广题》记载:东魏高欢攻西魏玉壁,兵败疾发,士气沮丧,高欢令敕勒族大将斛律金在贵族面前高唱此歌,以安军心,可以推想它的乐曲应该是慷慨悲凉的。如果你就是斛律金,你此时吟唱此歌:“天苍苍„„”
四、探究诗之境
1.读过诗歌,你感受到草原怎样的美?请用一个词表达。
2.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这体现了写诗作文中“大道至简”的原则。
你感觉作者是如何表现敕勒川的美丽的?(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思考)⑴表喻手法。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饱含着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赞美辽阔大草原的情感。
⑵动静结合、互文等。
天、地属于静景;风、牛羊属于动景;人属于未出现的景。
五、挖掘诗之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中,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在哪里?作者为什么没有把人写出来? 改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牧民”好不好? 引出“天人合一”的中心。
六、描绘诗之美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朗诵,看在你的脑海中能浮现出怎样的美景?然后把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七、“天黄黄,地茫茫,何处是故乡?天灰灰,地暗暗,生灵遭涂炭!天阴阴,地沉沉,心情多郁闷„„”这是我们环境的现状,这是我们家乡的现状。面对这样的天、这样的地、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我们怎么办?(学生思考、回答)
《敕勒歌》的读、断、解 第3篇
第一种解释, 是流行的解释:天空青青, 原野无际。大风吹来, 牧草低伏。因此, 原来被牧草掩没的牛帮羊群, 显现出来了。
这种解释, 其谬显然。阴山脚下大牧场的优质天然牧草 (不是人工种植的饲草) , 都是低矮的, 不可能掩埋羊群, 更不要说掩没牛帮了。假设有能够掩没牛羊的牧草, 早在鲜嫩阶段就被天天来来回回的牛帮羊群啃食掉了, 也不可能生长到能够掩没牛羊的程度。
第二种解释 (见2015 年10 月7 日《报刊文摘》的《风吹草地, 怎见牛羊》, 虽然否定了牧草掩没牛羊一说, 但其结论已沦为异想天开的噫语臆度:“……牛羊散布在草地上自由自在的 (的应为地——笔者) 吃草, 悠闲的牧人, 躺在草丛中仰视苍穹, 品味着草原的宁静与单纯, 当他照顾自己的牛羊时, 发现它们在风吹动的草中一隐一现, 这真是一幅恬静安适的牧人图。”
这种卧观说, 也自相矛盾:既然认为牧草不会掩没牛羊, 怎么又有了牛羊“在风吹动的草中一‘隐’一现”?躺着看牛羊, 比站着看牛羊, 牛羊显得更高大更清晰呀, 怎么倒成了牛羊“时隐时现”?至于第二种解释将《敕勒歌》断定为牧歌, 其根据子虚乌有。一见牛羊和牧草便将《敕勒歌》视为牧人之歌, 只是望文生义。其实, 关于《敕勒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为何种歌曲, 史书早有纪实和定论——《乐府广题》载:“北齐神武 (高欢——笔者注) 攻周 (北周——笔者注) 玉壁, 士卒死者十四五, 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 亲犯玉壁, 剑弩一发, 元凶自毙。’神武闻之, 勉坐以安士众, 悉引诸贵, 使斛律金唱《敕勒》, 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 易为齐言, 故其句长短不齐。”只有了解了《敕勒歌》的时代背景, 才会知道它是典型的“北歌”, 是一首鼓舞士气树立壮志的豪放大气的军歌战歌。而不了解《敕勒歌》的时代背景, 很容易把它视为婉约舒缓的“恬静安适”的牧歌音画, 和“吴歌”、“西曲”为伍。看来, 第二种解释, 对第一种解释虽有纠正, 但最终跌入自设陷阱。
第一种解释和第二种解释, 还有一个共同的、关键性的、重大的错误, 就是将歌中的“见”这个单音节词错读误解, 即将“见”读作“现”, 又将“现”解作“显现”、“出现”之类。诚然, “见”有“现”的读音, 并有通“现”解。但在此处, “见”既不读“现”也不通“现”。“见”, 在此处, 仍读“jian”本音, 通“间”, 即间杂、夹杂义。例如《礼记·祭义》:“燔燎羶芗, 见以萧光。”“野茫茫”、“见牛羊”, 即绿毯般的大草原上, 间杂着黄色牛帮和白色的羊群, 宛如图案。
笔者还以为, 只有正确地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一行各单元的关系, 其他问题才可能迎刃而解, 才可能准确地获得全歌传递的信息。那么,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行各单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它们是并列的关系, 即“风吹”、“草低” (低, 此处为动词——笔者) 、“见牛羊” (“见牛羊”和“风吹”、“草低”并列, 句式原应为“牛羊见”【见, 此处亦为动词——笔者】。为押韵, “牛羊见”词序改动翻译为“见牛羊”)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三者并列, 其间须用顿号或逗号断开, 它们为“野茫茫”之分解之注脚, 使“野茫茫”富于韵律。而这三者, 并非因果关系, 不是“风吹”为“草低”之因、“见牛羊”又为“草低”之果。把这三者理解为前因后果之关系, 自然, 就会倒推出现牧草掩没牛羊这样的顺理成章的谬误。
《敕勒歌》歌唱者家族的命运 第4篇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原歌是用鲜卑语唱的,记录时译为汉字,歌唱人是敕勒部名将斛律金。
斛律金(488~567年),擅长骑射,善于用兵,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他一看尘土,就能知道敌军骑兵、步兵多少,一嗅土地,就可判断敌军距离远近。北魏封他为第二领民酋长,秋天到京师朝见,春天回到部落,号为雁臣。后来跟随鲜卑化的汉人军事首领高欢打仗,立下很多战功。公元535年,北魏分为东、西魏。公元537年西魏宇文泰率李弼等十二将攻东魏,东魏高欢将兵二十万迎击,两军会战于沙苑。西魏兵少,东魏兵争先进击,无复行列,西魏李弼等率铁骑拦腰截击,东魏兵全军崩溃。高欢还想收兵再战,派人拿兵簿到各营点兵,无人答应,回来报告说:部队都跑了,兵营全空了!高欢还不肯走,斛律金说:“军心离散,不能再打了,得赶紧撒到河东!”高欢还据鞍不动,斛律金就用马鞭赶马,这才撤退。这一仗丧失了八万甲士,要不是斛律金坚决主张撤退,几乎要全军覆没。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九月,高欢率大军进围西魏重镇玉壁(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南),西魏名将韦孝宽坚守。高欢用尽一切攻城之术,苦攻了五十天,士卒战死和病死的七万人,还是无所得。高欢智力交困,气得生病,只好解围撤兵。回师后军队中流传韦孝宽以定功弩射中高欢。西魏知道了,也趁机会造谣,发布命令说:“劲弩一发,凶身自殒。”东魏军心越发不安,高欢只好勉强起来,和诸大臣将领见面,叫斛律金唱《敕勒歌》,这个须发斑白的老将军,用苍劲高昂的音调,唱出这首质朴、自然、优美的歌词。唱完了,所有的人都被这首歌的情调迷住了,不出一声。高欢也用鲜卑话和唱了一遍,哀感流涕。
武定五年(547年)正月高欢病死。临死前吩咐儿子高澄:敕勒老公斛律金生性遒直,可以依靠。你所用的汉人很多,有说这老公坏话的,千万不要相信。七年(549年)八月,高澄正准备作皇帝,在密室议事时被刺杀,弟高洋继位,550年废了东魏皇帝,自立为帝,国号为齐。557年西魏宇文觉也废了西魏皇帝,自立为帝,国号周。
高洋篡魏称帝,他母亲很不赞成。高洋派人征求斛律金的意见,斛律金亲自来见高洋,竭力反对。高洋不顾一切,还是做了皇帝。高洋晚年昏暴,任意杀人,有一次忽然骑着马,手执长槊,三次奔向斛律金,要刺杀他,斛律金挺立不动,高洋只好作罢。567年斛律金死,年八十。
斛律金有两个儿子,长子光,字明月,次子羡,字丰乐,都是当时名将。两个从小就跟父亲学习骑射,每次出去打猎,回来后斛律金检查猎得鸟兽,小儿子猎得多,却总是挨打,大儿子猎得虽少,却被夸奖。旁人看了不懂,就问为什么这样不公平?斛律金说:明月猎得虽少,他射的鸟总是背上中箭,丰乐不然,是随处下手的,猎得虽多,不如他哥哥远矣。有一次叫子孙一起练习射箭,看完以后,斛律金禁不住哭了,说:明月、丰乐用弓不如我,诸孙又不如明月、丰乐,我这一家一代不如一代,看来要衰落了。斛律光有一回跟皇帝打猎,天上有大鸟飞扬,斛律光引弓一射,正中其颈,大鸟盘旋落地,形如车轮,细看原来是个大雕,当时称为落雕都督。
斛律光(515~572年)长得马面彪身,不多说话,也不轻易发笑,以军功积官到大将军,父死袭爵咸阳郡王,拜左丞相。在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的战争中,他多次领兵作战,军营未定,不入幕帐休息,有时整天不坐,不脱盔甲;打起仗来,总是在前敌指挥。士卒者乐意服从指挥,勇敢作战。他从青年时代参加军队,从未打过败仗,深为北周将士所畏惮。居家严肃,虽然官位很高,门第极盛,一家里一个女儿做了皇后,两个女儿做了太子妃,娶了三个公主,子弟都封侯作将军,却生性节俭,不营财利,杜绝贿赂,门无宾客。平时很少和朝士交谈,也不肯干预政事。有会议时,总是最后发言,讲的都有道理。570年周军围洛阳,斛律光率步骑三万大破周军。第二年又大破周韦孝宽军于汾水,得了四个周军要塞。凯旋回邺城,大军还在路上,齐帝高纬便下令把军队解散,斛律光认为军队刚打了胜仗,还没有慰劳赏赐就散了,很不好,写了报告,请求仍让军队回京,一面整队前进,驻营近郊待命。高纬知道大军已到郊外,心里很疑忌,派人召见了斛律光,同时遣使慰劳,解散军队。这样,斛律光就触犯了皇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由此一步步地深化了。
高纬是个极端昏庸无能的皇帝,宠信小人祖珽、穆提婆等专擅政事,政治腐烂,贿赂公行。祖珽品德卑劣,朝野不齿,斛律光很讨厌他,有一次远远看到就骂:多事乞索小人,又要做什么坏事?又曾和诸将说:“以往边境消息,军事处分,政府经常和我们商量。自从这个盲人(祖珽眼睛坏了)掌管了国家机密以后,就全不商量了,怕会误国家大事!”斛律光有一次在朝堂,垂帘而坐,祖珽不知道,骑马经过,斛律光大怒说:“此人敢如此无礼!”祖珽用钱买通斛律的农奴,家奴告诉他,从祖珽当权以后,斛律光常叹气,说盲人当权,国家要完了!祖珽由此下了决心,要害斛律光。
穆提婆也恨斛律光,他求娶斛律光的庶出女儿,斛律光不答应。高纬赐给穆提婆晋阳一片田地,斛律光说:这片土地从高欢以来就栽植饲料养马,要是给了人,军事上不便。高纬又赐给穆提婆邺城的清风园,这个园子原是公家种菜的,穆提婆租给了别人,公家没有菜吃了。斛律光说:“此菜园赐提婆是一家足,若不赐提婆,便百官足。”话传出去了,穆提婆越发恨死,便和祖珽勾结,专等机会陷害斛律光。
斛律羡从564年任都督幽州刺史,当着抵御突厥入侵的军事任务。他把过境二千多里间,凡险要处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设立了五十多个军事据点。又兴修水利,灌溉田地,公私都受到利益。在州养马二千匹,部曲三千,突厥人很害怕他,称为南面可汗。他生性谨慎耿直,因为家门太贵盛了,不但不骄傲,反而时常忧虑,怕出事故。570年上书皇帝请求解职,不许。这年封荆山郡王。
在齐、周两国交兵对峙,战争不断的情况中,高洋在位初期,军力强大,周人怕齐军在冬天偷渡黄河,常在冬月凿黄河冰。到高纬时,政治紊乱,凿黄河冰的不是周人,而是齐人了。只是靠着有斛律光这样名将,经常在过境经营军事据点,统军防御,才能勉强支持。北周名将韦孝宽要拔掉这个前进的障碍,便编造了谣言:“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举。”派间谍到邺城传播,街上小孩到处歌唱。祖珽趁机会对高纬说:百升是斛,明月是斛律光的字。斛律家累世大将,明月声震关西,丰乐威行突厥,女为皇后,男娶公主,谣言很可注意。又使人诬告斛律光要造反。并叫一个丞相的小官密告,上次斛律光西征凯旋时,不肯散军,原来是有图谋的,只是皇帝派人去慰劳、下诏解散,才没有成功。现在他经常和兄弟丰乐、儿子武都处有信息往还,阴谋起事。外边的谣言和祖珽的阴谋,就决定了斛律光家族的命运。
武平三年(572年)六月,祖珽叫高纬赐斛律光一匹骏马,第二天斛律光到宫中道谢时,力士刘桃枝从后面扑击,斛律光挺立不动,回过头来说:刘桃枝常作如此事,我不负国家!桃枝和力士三人用弓弦绞杀斛律光,这年斛律光五十八岁。同时派使臣到幽州杀斛律羡和他的五个儿子,光子武都镇守外地,也被杀害。
斛律光死后,祖珽派郎官邢祖信抄没他的家产。祖珽问抄了什么东西,祖信说:得弓十五张,宴射箭一百,贝刀七口,赐槊二张。祖珽又厉声问还有什么,祖信说:得枣子枝二十束,凡是奴仆和人斗殴的,不问曲直,就用以杖之一百。祖珽满面羞愧。邢祖信出来时,人家说他太直了。祖信说:好宰相都死了,我何惜余生!
周武帝听见斛律光死了极为高兴,下诏大赦境内。577年周军灭齐,占领邺城时,追封斛律光为上柱国崇国公,周武帝还指着追封诏旨说:“此人若在,我怎么能到邺城!”
斛律金家族的命运,也代表着封建帝王统治下良将忠臣的命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调和的。唐朝的郭子仪只是因为一味退让,不过问国家,才幸免于祸;宋朝的岳飞一心要恢复中原,迎还二帝,结果就非死不可
一千三百九十年过去了,斛律金父子的事迹似乎也不大被人知道了,但斛律金所唱《敕勒歌》,却在我国文学史上永保其灿烂的光辉。
《敕勒歌》教学设计 第5篇
秋山中心学校 俞慧娟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们,对于少数民族我们应该不陌生,我们跟着周恩来总理,参加了泼水节,见到了开心幸福的傣族人民!还去过美丽的葡萄沟,认识了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
今天,我们要跟着1500年前的敕勒族,去看看他们生活的地方。师“敕勒”这个词有点儿难,谁能读准它?
请你来,翘舌音读得真好,越读越棒了!我们也学着他们的样子,读好它!师:小朋友们,敕勒是我国古时候的一个少数民族。《敕勒歌》,就是这个民族流传下来的民歌,谁来把课题读一下?字正腔圆,真不错,我们一起来!
二、初读古诗
师:学习诗歌前,老师有个温馨的小提示,谁来为我们读一下? 师:听明白了吗?开始读吧
师:你们读得都很认真,接下来同桌两人再互相读一读。比一比,谁读的又正确又好听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请你来,真是声音洪亮,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真了不起,能流利地读诗歌了!
小朋友们,如果在读诗时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老师也想来试一试,仔细听哦!
你发现了什么?原来,读诗有技巧,要注意停顿哦!你想读得更棒吗?那就快试一试吧!
请你来,真棒!你也想来,好的!一听你的朗读,就知道你学会了读诗歌的方法。
小结:学会停顿,把诗读出节奏,诗歌就会读出韵味,读的好听。(板贴:读出节奏)
三、诗歌赏析
(一)学习“敕勒川,阴山下,”
师:小朋友们,敕勒族居住在哪里呢?诗里其实已经告诉我们了,看谁的眼睛最亮,能从诗中找到呢? 师:你真是一找一个准(板贴)师:阴山下的又是什么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小朋友说的真棒!诶,诗里用一个字概括了大草原,你找到了吗?对了,“川”就是平原。我们一下子找到了敕勒族居住的地方,你都都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找一找
(二)学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景色,真棒!请你用诗里的句子带我们去看看吧。“似”是平舌音,我们一起来读好啊,“似”也是我们要学的生字,同学们看看,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左高右低,最后一笔是“点 ”不是捺哦
拿出小手和老师书空,好,打开书本把它描一个写一个
小朋友们写得都很认真,我们来看这个小朋友写的,好在哪?单立人的竖写得真直,好像整个字都站起来了,送你个五角星
这个小朋友的呢?注意了左窄右宽,写得不错,也送你个五角星
同桌之间互相评一评,写得正确送她一颗星,写的端正、漂亮再送她一颗星 师:孩子们“似”又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我们可以请教字典老师,请看。有1、2、3种意思,选一选,用手指告诉老师!
这里的意思是好像,“似”和“好像”是一对近义词,小朋友们,我们来玩一个文字游戏,看屏幕,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也能这样说,弯弯的月儿似小船,你会变吗? 真棒!老师再考考你们,天似穹庐就是—— 哇,异口同声地喊了出来,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
“庐”你还记得我们在哪见过它吗?真棒!《望庐山瀑布》中就有,读起来就更简单了,一起来
穹庐是什么呢?是呀,就是蒙古包上的大屋顶,让我们走进蒙古包,从下往上看,就更像了!边画边说:你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谁能读好这个词?“笼”第三声读得真标准,了不起,我们一起学着他读一读。
加上动作来读这句诗,就更有味道了。我们一起来
什么感觉?哦,天是那样的辽阔无边,草原是那样的无边无际,让我们把这无边的景象读进诗里。
小结:原来理解了字词就能更好的明白诗句的意思,这也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板贴:理解词语)
(三)学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
师:小朋友们,你还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我们来读准他,“苍”是蓝色,“苍苍”是很蓝很蓝的颜色,天很蓝很蓝就可以说“天苍苍”。除了蓝色,还指绿色和白色,松柏很绿很绿,我们可以说“松柏苍苍”头发很白很白我们可以说“白发苍苍”真能干,都能活学活用了!
还有这个字“茫”很标准,什么是“茫茫”?猜一猜,一起来。当大雪覆盖,大地无边无际,可以叫做白雪茫茫,大海无边无际,我们可以叫做大海茫茫,在这里,原野无边无际,就叫野茫茫。真厉害,一下子就说出来了
师: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们把画面描述的真美!肯定有很多感受,先和小组里的成员分享一下
是呀,蓝蓝的天底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你能读一读吗?
还有呢?哦,你从插图看到了成群的牛羊,很悠闲地吃草,看得真仔细!也请你读一读
谁也想补充?是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也一定很快乐!那就把这快乐读出来吧!
师:是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牛羊悠闲地吃草,马儿自由自在地奔跑,人们在骑马比赛,孩子们你追我赶,这样的日子真是开心快乐
师:小朋友们,越说越开越开心了,都露出了笑脸,想去这样的草原吗?请你把心里想的,都读进诗里吧。
谁想先来试一试?读的好,就把掌声送给他吧!
你来,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家园,看着肥美的牛羊,心情也,谁来读读? 听得出你很喜欢这片草原
看你们都这么好好,好多同学也迫不及待想试试了,那我们一起来吧,真美!
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用上想象和优美的语言,一幅草原图画展现在眼前,想象画面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让我们带着想象,带着感情,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师:能背的同学试着来背一背,小朋友们,《敕勒歌》是北朝民歌,除了有感情的诵读,还可以像歌一样唱出来,你们听
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敕勒人走进草原,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富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于草原的喜爱,也了解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读出了节奏,理解字词,想象画面,希望在以后的诗歌学习中,也能用用这些好方法!
板书: 敕勒歌
读出节奏
理解字词
敕勒歌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并试着去吟唱诗歌。
2、展开想象,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诗歌吟唱来了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文本,学习诗歌
1、歌曲导入新课
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是我家》导入新课。
一首优美的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入北方美丽的大草原,仿佛让我们看到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洁白的云,还有成群的牛羊。那么在古代同样有一首歌,它写尽了北方草原的富饶壮丽,写尽了草原人对家乡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敕勒歌》。
2、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诗之韵味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诗,根据注释把字音读准,还有拿不准的字互相交流一下。
⑴读准字音。
特别纠正“野”和“见”的读音。
⑵集体读,检查字音是否读准。读出节奏和韵味。
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
⑵“下”“野”
“苍”“茫”“羊”
3、交流体会,品味诗意
二、吟唱诗歌,升华情感
1、马背上的歌谣(1)简介背景
首领斛律金,能征善战,一位常胜将军,但这次打了败仗,战士们士气低落,斛律金便高歌一曲,为战士们鼓舞气势,重振威风!
(2)身临其境,放声吟唱
如果你是一位远征的大将军,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骑着雄壮的战马,身后是十万铁骑,北风吹过,战旗猎猎,你不由得高歌一曲:“敕勒川,阴山下……”
(3)升华情感,用心吟唱
请同学们策马扬鞭,驰骋草原,唱出《敕勒歌》。
2、谈谈你心中的感受!
三、走出文本,延伸拓展
1、试着吟唱另一首诗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通过学习课文《敕勒歌》,延伸到了一系列马背上的歌谣,还有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三首诗都与骑马有关,三个骑马是不一样的。草原上骑马,战场上骑马,西湖边骑马,背景和节奏各不相同,让学生在快乐中体会诗歌的韵味,何乐而不为呢?
3、把你学到的诗歌吟唱给家人听,分享你的快乐!板书设计:
马背上的歌谣
吟唱诗歌
敕勒歌 破阵子 钱塘江春行
教学反思:
敕勒歌教学反思 第7篇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教学理念】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似乎已成为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但很多教师反映很难把握古诗教学的尺度,不是教的浅显,就是教的深奥。虽然古诗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但从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的储备考虑,应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
我认为小学低段的古诗教学目标应定位侧重“感受”,就是感知古诗的含义和意境,不追求深度理解,采取模糊教学法,学生能体会到啥程度就啥程度。注重要求学生识字学词,朗读成诵,背诵积累。对于个别深度的词语,可利用画面、多媒体课件达到心领神会,多利用想像、猜测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学时,不要逐句逐词的分析,可以“以点带面”,适度点拨,追求神领,不必过于透彻解析,拓展要适度,把重点放在朗读的指导和背诵积累上。基于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其中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和家乡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重点:目标
1、2。
难点:理解诗句,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法学法
(一)课前准备
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自制的课件,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和《美丽巴音郭楞》。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学生已有的记字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利用课件、教师示范演示生字的笔顺及部首,学生边观察边练习。
(三)词句教学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再结合图片、课件演示加以体会,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四)朗读、背诵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听音乐、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要适时示范,领读难句,采取各种形式的读和评价,促进学生熟读成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听歌看图说话)导入:
1、播放歌曲《美丽的巴音郭楞》。
2、揭示课题,认识课题中“诗”和“首”字,练写。
3、请学生说说见到的大草原美景 。
4、板书:敕勒歌,解诗题(演示草原画面,教师配乐简介敕勒歌的背景)
5、认识生字“川”,并练写。
二、学习诗歌
(一)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的字、句要反复多读几遍。思考全诗有几行几句 ?
2、大组开火车分行读诗,指名评价(相机点拨“见”字的理解,借助动画演示)。
3、活动:学生手势并配以音符回答几行几句。
4、过渡: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再读读,一会让大家一听你的读书就能觉得敕勒川很大很美,好吗?
(二)再读,体会诗情画意
1、指名学生读第一句。
2、学生点评,指导朗读。
3、课件演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理解句意,识记 “似”、“笼”、“盖” 三个生字。
4、教师指导写“似”。
5、出示两幅草原的画面,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到的景色(课件演示)。
6、活动:男生、女生比赛背诵第一句诗。
(三)品读,感悟诗歌韵律美
1、教师范读第二句,学生标出读重音的字及停顿地方。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3、自由朗读此句: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此句读通、读懂。
4、感悟诗歌的韵律。(课件出示第二句,识记“苍、茫”两个生字,通过学生朗读、观察发现“苍”、“茫”、“羊”这三个字的韵母是相同的,以此知道诗歌“压韵”的特点。)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三、拓展总结
1、多种形式背诵全诗。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活动:同桌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呢?(放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敕勒歌教学反思 第8篇
教材分析
《敕勒歌》见于《乐府诗集》的《杂歌谣辞》类,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居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这首民歌虽仅27字,却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歌》教学反思 第9篇
《敕勒歌》是一篇北朝民歌,是根据北方敕勒族当时的民歌翻译过来的一篇民歌,中国北方尤其是蒙古草原的一首赞歌。敕勒川,是地名,是取这首诗第一句诗中的字为题,这在《乐府诗集》中有许多这样的诗都是如此。
《乐府诗集》现存诗60多首,它反映的内容既深且广:有反映北方人民饱受战乱和流离之苦的,有反映北方人民刚强尚武的,也有反映北方人民的爱情生活的,还有描写北方人民游牧地区风光的。但其体裁多样,语言风格豪放刚健,质朴无华,有的悲壮激烈。不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是诗坛可贵的新鲜血液。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但《敕勒歌》也不失其瑕光。
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首先,多层次朗读,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朗读全文,背诵全文,识记注释,读为主线,多形式。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所以,对于这样的文章要多朗读。
敕勒歌 教学设计 第10篇
1背鍪静逋纪队捌、挂图或光盘。使学生面对反映北方草原风光的图景,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2苯裉煳颐茄习一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写作时间离现在已有1500多年了。写得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听录音--放课文朗读录音。
3苯馓狻
(二)读通诗句,认识生字。
1弊约航柚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痹诳挝闹谢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3奔觳槭蹲智榭觥
4奔觳橹傅级量挝模把诗句读流畅。
(三)读懂诗句,了解字词。
1弊远量挝模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尝试互相解疑,教师点拨讲解难懂的词语句子。
2苯淌φ攵匝生质疑讲一讲诗句的大意,学生仿照口述。
(四)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狈趴挝睦识谅家簦或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
2毖生自己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指名读,评议指导,反复练习。
3倍嘀中问娇展朗读比赛。
(五)看图有感情地朗诵。
1痹俅纬鍪就蓟,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2毙∽檠〈表到台前看图吟诵,评议后齐背。
(六)指导写字。
(七)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敕勒歌 教学设计 第11篇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歌,本节教案我精心组织,认真搜集资料,经过多次思考,最后制定了本教学设计及配套课件。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既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成功的地方
1.导入设计较好,我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入新课,学生从画面上先感受草原的辽阔壮丽,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走进课文。
2.拓展较好。由敕勒人热爱自己的家园,激起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在此,我设计“家乡园”图片展,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家乡的风景。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3.问题设计合理。关于诗歌中为什么选穹庐比喻天空,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设计介绍敕勒族的特点,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很好的理解了这个问题。
二、失败的地方
1.朗读环节,学生读的太少,虽然进行了指导,但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大部分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之后,我应再设计一个环节,让男女生PK朗读比赛。
2.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
敕勒歌教案 第12篇
1、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丰富认知
1、设置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见过什么样的风景呢?由此引出草原风光(配图欣赏)。
2、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3、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敕勒歌》(板书)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再次自由朗读《敕勒歌》,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根据总结出来的问题逐一解决:
1、“敕勒”是什么意思?
2、“川”是什么意思?
3、阴山在哪里?
(读完这一句之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穹庐是什么意思?
(天似穹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天比作穹庐。解释穹庐的意思,想象天似穹庐的景象。思考为什么把天比作穹庐,体会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
5、苍苍和茫茫是什么意思?书写“苍”、“茫”两个字。
(苍是湛蓝的颜色,茫茫是说草原和天空的界线看不清楚。天空,一片湛蓝;草原,一碧千里,这是一幅静态风景图。与下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态景色对比。请学生上台表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同时思考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
6、小结:学到这里,相信草原的辽阔雄伟、富饶美丽,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为什么把他们生活的草原写得这么美?他们赞美草原是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家乡)
过渡: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和宋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6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江南》、《春晓》这样一篇篇经典诗词,像《论语》、《西游记》这样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
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孩子们,传承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4、利用多种形式朗读传承经典。
五、课后作业
1、课后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