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叶杂草论文范文(精选7篇)
阔叶杂草论文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40%二甲*异丙隆可湿性粉剂 (苏州宝带农药有限公司) ;2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 (江苏金凤凰农化有限公司) 。
1.2 试验处理
试验设5个处理: (1) 40%二甲*异丙隆可湿性粉剂60 g/667 m2; (2) 40%二甲*异丙隆可湿性粉剂80 g/667 m2; (3) 40%二甲*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00 g/667 m2; (4) 2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0 g/667 m2; (5) 清水处理为对照。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在八桥镇永兴村姚广根水稻田内, 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 共15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30 m2随机排列, 加水量50 kg/667 m2, 用背负式喷雾器喷雾, 施药时间2011年7月18日 (烤田后5d) , 田间阔叶杂草出草高峰期, 施药2 d后上水闷草。
1.4 施药调查
药后7、15、30 d目测水稻生长情况, 2011年8月18日 (药后30 d) 进行药效调查。调查方法:每个小区随机选3个点取样, 每个点0.11m2, 调查杂草株数和杂草鲜重, 统计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除草效果:试验结果 (见表1) 表明, 40%二甲*异丙隆可湿性粉剂水稻田内阔叶杂草有很好的防除效果, 用药量在60、80、100 g/667 m2时对阔叶杂草密度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89.4%、93.2%97.5%和88.1%、92.1%、95.8%, 对照药剂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的密度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32.3%、30.1%。我们分别对该试验在不同密度和不同鲜重两种情况下所得的防效进行了方差分析, 测定处理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40%两甲*异丙隆可湿性粉剂3种处理与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3 结论
3.1 在不同密度的情况下, 防效以处理 (3) 最好, 它与处理 (1) 、 (2) 无显著异, 与处理 (4) 差异极显著;处理 (1) 与处理 (2) 之间无显著差异, 它们与处理 (4) 之间差异极显著。
3.2 在不同鲜重情况下, 防效以处理 (3) 为最好, 它与处理 (1) 、 (2) 无显著差异, 但与处理 (4) 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 (1) 与 (2) 无显著差异, 它们与处理 (4) 之间有极显著差异。
豆杰防除红小豆田阔叶杂草效果 第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试验田中, 地势平坦, 肥力一致, 土壤类型为草甸黑土, 质地粘重, 有机质含量为2.96%, pH为6.75。试验地秋翻、秋起垄、秋整地。
1.2 材料
供试红小豆品种为宝清红, 供试除草剂为84%豆杰水分散粒剂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 25%氟磺胺草醚乳油 (大连瑞泽公司) 、5%咪草烟水剂、21.4%三氟羧草醚水剂。田间杂草以稗草、鸭跖草、刺儿菜、蓼、藜和铁苋菜为主。
1.3 方法
1.3.1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处理1至处理3分别为84%豆杰30、45和75ghm-2、处理4为84%豆杰30ghm-2+咪草烟1 500mLhm-2、处理5为84%豆杰30ghm-2+三氟羧草醚1 000mLhm-2、处理6为84%豆杰22.5ghm-2+氟磺胺草醚1 500mLhm-2、处理7为不施药 (CK) 。小区面积20m2, 3次重复, 施药采用美国哈逊进口手动喷雾器, 喷液量250kghm-2。药剂喷施时间为6月7日, 处理时鸭跖草3~6叶期, 所有小区采用高盖防除禾本科杂草。2013年5月24日播种, 田间管理同常规。
1.3.2调查项目及方法
分别在施药后15和30d进行除草效果调查, 每小区随机取3点, 每点0.25m2, 调查各小区杂草种类及株数, 并测量鲜重, 计算株防效及鲜重防效。
施药后15d, 目测观察各小区红小豆有无药害症状, 每小区采10株红小豆, 测量株高、鲜重, 成熟后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除草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 豆杰单剂及混配处理对苍耳、苘麻、苋菜及龙葵的株防效较好, 均为91.0%~100.0%, 对鸭跖草的防效为63.2%~80.7%, 混配处理对藜的株防效为78.9%~82.4%, 对蓼的株防效为100.0%。各处理对铁苋菜、刺儿菜、苣荬菜的株防效均较差或无效。
施药后30d调查, 豆杰单剂及混配处理对铁苋菜的株防效及鲜重防效均较差, 对藜、鸭跖草、龙葵、苘麻及苋菜的株防效均在78%以上, 鲜重防效在69.0%~100.0%。对刺儿菜和苣荬菜的株防效较低, 但鲜重防效较好为77.6%~100.0%。对蓼、苍耳的防效均达100.0%。
2.2 安全性
于施药后10d目测观察各处理红小豆受害情况, 84%豆杰30ghm-2处理1红小豆新叶略黄化, 老叶外翻下垂;84%豆杰45ghm-2处理2红小豆新叶黄化严重, 老叶外翻下垂, 生长点边缘干枯;84%豆杰75ghm-2处理3红小豆严重矮化, 新叶失绿, 老叶外翻下垂;84%豆杰30ghm-2+咪草烟1 500mLhm-2处理4新叶略黄化, 老叶外翻下垂, 生长点边缘干枯;84%豆杰30ghm-2+三氟羧草醚1 000mLhm-2处理5老叶有黄色药斑, 新叶黄化, 个别生长点似水烫状干枯死亡;84%豆杰22.5 ghm-2+氟磺胺草醚1 500mLhm-2处理6大部植株上部死亡, 底部老叶红色斑点, 受害严重;对照正常, 老叶叶片上举。
于施药后20d目测观察, 处理3植株严重矮化, 其它豆杰处理均己正常生长。
二次调查与目测结果一致, 豆杰单用时, 红小豆的株高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变矮, 尤以处理3最为严重, 施药后20d株高低于对照6.35cm;豆杰混配三氟磺胺草醚处理红小豆株高也低于对照, 达16cm以上, 而其它处理则与对照相近或略低于对照。
从产量结果看, 红小豆的产量随着豆杰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这与株高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以处理3豆杰75ghm-2产量最低, 比对照低15.85%, 其次是处理2豆杰45 ghm-2, 比对照降低3.31%, 处理4豆杰+咪草烟比对照产量低1.51%, 处理5豆杰+三氟羧草醚和处理6豆杰+氟磺胺草醚两个处理红小豆产量分别低于对照5.18%和10.87%。
3 结论
通过该试验证明, 45ghm-2以下剂量豆杰单用时可以进行红小豆田除草, 30ghm-284%豆杰+1 500mLhm-2咪草烟混用对红小豆田苍耳、苘麻防效较好, 可达100%, 对鸭跖草、刺儿菜和苣荬菜等抗性杂草也有较好的防效。
该试验仅针对宝清红小豆进行研究, 由于品种之间的差别, 对其它品种红小豆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试验。
参考文献
[1]于军香.盐胁迫对红小豆种子萌发与生理生化物性的影响[J].作物杂志, 2010 (4) :47-48.
[2]王鑫, 原向阳, 郭平毅, 等.除草剂对红小豆田杂草防效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3) :25-27.
[3]王英姿, 纪明山, 祁之秋, 等.几种除草剂防除大豆田杂草效果评价[J].世界农药, 2007 (1) :44-46.
[4]田婧, 赵长山.84%氯酯磺草胺WG防除大豆田恶性杂草[J].农药, 2009 (5) :376-379.
阔叶杂草论文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药剂:15%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异辛酯悬乳剂 (春杰, 0.5%双氟磺草胺+14.5%氯氟吡氧异辛酯,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20%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水分散粒剂+助剂 (锐超麦, 10%双氟磺草胺+10%氟氯吡啶酯,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 (阔胜, 江苏中旗化工有限公司) ;供试作物:小麦。
1.2 试验设计
1.2.1 方案一。试验在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建春村进行, 施药时间为2014 年3 月1 日, 晴天;试验共设3 个处理和1个清水对照 (表1) , 小区面积333.3 m2, 随机区组排列, 用水量按450 kg/hm2配制。防除对象:牛繁缕、猪殃殃。
1.2.2 方案二。试验在常州市金坛区金城镇大亭村进行, 施药时间为2014 年2 月22 日, 晴天;试验共设3 个处理和1个清水对照 (表2) , 小区面积350.8 m2, 随机区组排列, 用水量按450 kg/hm2配制。防除对象:猪殃殃、荠菜。
1.3 调查内容及方法
①安全性:药后15、30 d目测各处理对小麦的生长影响[4,5,6];②防效:施药时每个处理区定3 点 (有靶标杂草) , 采用“W”形9 点取样法进行调查, 每个样方0.25 m2 (0.5 m×0.5 m) , 分别记载杂草种类、数量, 调查当天对象阔叶杂草基数, 药后33 d调查防除对象阔叶杂草存活数, 计算株防效和鲜重防效[7,8]。
2 结果与分析
2.1安全性
药后田间观察, 15%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异辛酯悬乳剂和20%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水分散粒剂+助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小麦生长无不良影响。
2.2 15%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异辛酯悬乳剂对牛繁缕、猪殃殃的防效
结果表明 (表3) , 药后30 d, 处理A1、A2、A3对牛繁缕和猪殃殃的防效均为100%, 防效理想。
2.3 20%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水分散粒剂对猪殃殃、荠菜的防效
结果表明 (表4) , 药后33 d, 处理B1、B2对猪殃殃的防效均较好, 其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2.3%、98.7%和94.8%、99.3%, 与处理B3的防效相当, 其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7.5%和99.4%;从表4 中还可以看出, 药后33 d, 处理B1、B2对荠菜的株防效较差, 分别为24.5%和40.3%, 但能控制其生物量, 其鲜重防效分别达82.3%和87.4%, 远高于处理B3对荠菜的防效, 该药剂对荠菜完全没有株防效, 鲜重防效也仅为22.4%。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研究表明, 15%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异辛酯悬乳剂1 200 m L/hm2、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900 m L/hm2对牛繁缕和猪殃殃的防效均较为理想;20%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75.0 g/hm2+ 助剂1 125.0 m L/hm2对猪殃殃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都能达92%以上, 随着用药剂量的提高, 防效也随之提高, 控害效果理想;20%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乳油虽对荠菜的株防效不好, 但可有效控制其生长;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900 m L/hm2对荠菜防除基本无效果。
摘要:为探寻麦田主要阔叶杂草防除的替代农药, 提高防除效果, 控制危害, 于2014年3月在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建春村、金城镇大亭村分别开展了15%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异辛酯悬乳剂、20%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助剂防除麦田主要阔叶杂草试验。结果表明:施用15%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异辛酯悬浮剂1 200、1 500 m L/hm2对小麦安全, 对牛繁缕、猪殃殃的株防效、鲜重防效均达100%;施用20%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水分散粒剂+助剂75.0 g/hm2+1 125.0 m L/hm2、100.5 g/hm2+1 507.5 m L/hm2对猪殃殃的株防效、鲜重防效均达92%以上;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900 m L/hm2对牛繁缕、猪殃殃的防效达97%以上, 对荠菜基本无控制作用。
关键词:麦田阔叶杂草,双氟磺草胺复配剂,防效
参考文献
[1]高新菊, 王恒亮, 陈威, 等.双氟磺草胺与2甲4氯异辛酯的联合作用及药效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 2015 (2) :77-81.
[2]侯珍.双氟磺草胺防除小麦田杂草的应用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12.
[3]侯珍, 谢娜, 董秀霞, 等.双氟磺草胺的除草活性及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安全性评价[J].植物保护学报, 2012 (4) :357-363.
[4]李美, 高兴祥, 高宗军, 等.双氟磺草胺、2甲4氯联合作用及作物安全性评价[J].植物保护学报, 2013 (6) :557-563.
[5]王伟, 杨鹏, 张利辉, 等.河北省小麦田杂草调查及药剂防除播娘蒿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 2015 (9) :50-54.
[6]丁海红, 朱福官, 穆兰芳, 等.58 g/L双氟磺草胺+唑嘧磺草胺SC对麦田阔叶杂草的防效[J].杂草科学, 2010 (3) :45-46.
[7]宋敏, 田枫, 路兴涛, 等.48%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2甲4氯异辛酯悬浮剂对冬小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J].农药, 2015 (9) :697-699.
阔叶杂草论文 第4篇
二氯吡啶酸是合成激素类除草剂,通过破坏植物体内激素平衡,导致杂草死亡,该药剂主要通过茎叶吸收,可经韧皮部传导至根,因而可彻底杀死深根杂草。二氯吡啶酸可用于大麦、小麦、油菜等作物田防除阔叶杂草,对大巢菜、稻槎菜、苣荬菜等多种阔叶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4,5]。为明确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粉剂防除春玉米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玉米的安全性,开展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康保县玉米田进行,试验地块地势平坦,肥水管理条件一致,土质为砂质栗钙土,偏碱性,肥力中等,土壤有机质含量1.8%。玉米于5 月中旬进行直播,密度6.45 万株/hm2。试验地块主要阔叶杂草有藜(Chenopodium album L.)、占35.9%,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getum (Bunge)Kitam.]、占24.6%,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占16.2%,草地风毛菊[Saussurea amara(L.)DC.]、占19.3%,其他杂草有苍耳和猪毛菜等占4%,田间杂草密度平均220 株/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粉剂(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72%2,4-滴丁酯乳油(河北万全力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供试玉米品种:白马牙。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7 个处理,分别为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粉剂168.75 g/hm2(A)、202.5 g/hm2(B)、236.25 g/hm2(C)、405 g/hm2(D)(有效成分,下同),72% 2,4-滴丁酯乳油756 g/hm2(E),并设空白对照(CK1)和人工除草处理(CK2)。4 次重复,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
1.4 试验方法
试验于阔叶杂草三至四叶期,玉米四至五叶期进行,喷药器械为山东“卫士”喷雾器,扇形喷头,对水量525 L/hm2。
施药前调查杂草基数,施药后调查杂草药效2 次,分别在用药后15、30 d进行调查,末次加测鲜重防效。玉米收获时各小区单打单收,计算理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杂草的防效
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粉剂不同剂量处理后,在药后3d杂草表现出明显的受害症状,刺儿菜、苣荬菜、藜、草地风毛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畸形,生长受抑制,且随使用剂量的增加症状加重。到药后7 d杂草的受害症状更明显,节间缩短,叶片开始干枯,少部分株已干枯死亡。这与对照药剂72%2,4-滴丁酯乳油对杂草造成的受害症状相近。
由表1 可知,药后15 d大部分杂草干枯死亡,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粉剂各剂量处理对杂草刺儿菜的株防效在70.7%~92.4% ,对苣荬菜的株防效在65.4%~87.2% , 对草地风毛菊的株防效在62.1%~82.0%,对藜的株防效较差在54.4%~72.6%,对杂草的株数合计防效分别为62.0%、69.7%、75.5%、82.0%。由表2 可知,药后30 d,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粉剂对杂草的株防效比药后15 d有所提高,对杂草的株数合计防效分别为69.5%、77.0%、85.6%、87.3%。
(%)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
由表3 可知,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粉剂各剂量处理药后30 d对刺儿菜的鲜重防效理想,均达95%以上。剂量在202.5 g/hm2以上对苣荬菜、草地风毛菊的鲜重防效较好,达80%以上,随剂量增加防效明显提高,当剂量达到236.25g/hm2时,对苣荬菜、草地风毛菊的鲜重防效理想,此时对藜的鲜重防效达80%以上。对照药剂72% 2,4-滴丁酯乳油756 g/hm2处理对藜的鲜重防效较理想,但对刺儿菜、苣荬菜、草地风毛菊的鲜重防效较差。
2.2 对玉米的安全性
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粉剂施药后玉米生长发育正常,未见黄化、畸形、死苗等药害症状,与空白对照区无差异。玉米收获时测产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间产量无明显差异,处理A、B、C、D、E、CK1、CK2的理论产量分别为9 000.0、9 375.0、9 625.5、9 750.0、9 685.5、7 875.0、10 125.0 kg/hm2, 说明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粉剂对玉米安全。
(%)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四至五叶期,杂草三至四叶期,75% 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粉剂202.50~236.25 g/hm2( 有效成分)茎叶喷雾处理,可以有效防除春玉米田主要阔叶杂草,并且对玉米安全。
阔叶杂草论文 第5篇
我场自2004年开始先后进行了小区和大田试验, 累计试验和推广面积409.8km2, 其中2003年示范6.47km2, 2004年推广82, 2005年推广53.332, 2006年推广73.332, 2007年推广120km2, 2008年推广66.67km2, 2009年推广82km2。
2 大田试验设计
2.1 供试材料:油草枯, 25%胺苯磺隆可湿性粉剂。
2.2 供试品种:白菜型小油菜浩油11号
2.3 试验处理及方法:
试验地选择在五队107#地和九队的9004#, 107#地主要优势杂草为播娘蒿, 其次为页蒿、香薷、藜;试验面积12.6hm2, 试验设2个处理, 其中A油草枯处理面积4.2hm2, B胺苯磺隆处理面积4.2hm2, 以不喷施药剂为对照。
9004#地优势杂草为香薷, 其次为页蒿、播娘蒿、藜, 试验面积13.8hm2, 试验设2个处理, 其中A油草枯处理面积4.6hm2, B胺苯磺隆处理面积4.6hm2, 以不喷施药剂为对照。试验时间为2004年、2005年、2006年。
除草剂兑水量20㎏, 于杂草4~6叶 (植株约4~10cm高) , 油菜4叶至现蕾期使用机车牵引喷雾机作业。
3 大田试验结果分析
3.1 除草效果、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分析
据测量结果:油草枯处理后6天与空白对照相比, 以播娘蒿为主的107#对杂草的鲜重防效为47.48%, 以香薷为主的9004#对杂草的鲜重防效为22.83%。对播娘蒿的抑制防效最好, 两块地分别为43.55%、46.93%, 对香薷、页蒿的抑制防效较好, 两块地分别为11.9%、13.95%和12.56%、15.14%, 对藜的防效较差;而胺苯磺隆处理后6天与空白对照相比, 对两块地杂草的鲜重防效分别为24.26%、13.51%, 对香薷、页蒿的抑制防效较好, 分别为9.52%、9.30%和16.59%、14.68%, 对播娘蒿有一定的防效, 对藜的防效较差。
3.1.1 20天后除草效果的结果分析
据实验可知:处理后20天与处理后6天相比防除效果更加明显, 油草枯处理与空白对照相比, 以播娘蒿为主的107#对杂草的鲜重防效为47.05%, 以香薷为主的9004#对杂草的鲜重防效为55.01%。其中对播娘蒿的抑制防效最好, 为100%, 从田间目测看, 此时播娘蒿已经干枯死亡。对香薷抑制防效次之两块地均为42.16%, 对页蒿的抑制防效较好分别为38.7%和38.64%, 对藜的防效较差;而胺苯磺隆处理与空白对照相比, 对杂草的鲜重防效为36.76%、和52.32%、对香薷、页蒿的抑制防效较好, 分别为32.35%、41.56%和41.49%、23.53%, 对播娘蒿也有一定的防效, 对藜的防效较差。同时可以看出, 油草枯和胺苯磺隆对香薷、页蒿都有较好的防除效果。
3.2 经济性状和产量结果分析
据测试可知:喷雾区与对照区相比, 由于对照区杂草多, 与油菜争水争肥造成油菜生长不良, 处理区与对照相比除株高外, 其它农艺性状均高于对照, 产量也较对照高, 其中五队以播娘蒿为主的107#对杂草油草枯处理区产量较对照增产26kg, 增产率38.24%, 增产幅度较大, 而胺苯磺隆处理区产量较对照增产12kg, 增产率17.65%, 增产幅度较小。以香薷为主的9004#油草枯处理后产量较对照增产19.5kg, 增产率17.79%, 胺苯磺隆处理后的产量较对照增产18.5kg, 增产率17.18%, 两种处理产量变化不明显。同时也可以看出, 喷施油草枯和胺苯磺隆均对油菜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并未影响油菜产量的提高。
3.3 经济效益分析
以播娘蒿为主的地块喷施油草枯后, 经济效益可增加81.08元, 喷施胺苯磺隆后经济效益增加38.84元, 差额为42.24元, 油草枯处理后经济效益显著。以香薷为主的地块喷施油草枯后经济效益可增加57.29元, 喷施胺苯磺隆后经济效益可增加62.63元, 差额为5.34元, 比较效益不明显。
4 小结
油草枯对杂草播娘蒿防除效果比较明显, 喷药后6天, 杂草播娘蒿发生药害开始发黄、停止生长, 17天后与对照区相比杂草植株明显矮小, 20天后干枯死亡, 对杂草页蒿、香薷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油草枯与胺苯磺隆比较, 油草枯可杀灭播娘蒿, 兼防香薷、页蒿, 而胺苯磺隆对页蒿、香薷防效较好, 对播娘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同时油草枯对香薷的防效好于胺苯磺隆。从经济效益分析可以得出, 以播娘蒿、香薷、页蒿为主地块应选择使用油草枯, 可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油草枯使用时期为杂草4~6叶 (植株约4~10cm高) , 油菜4叶至现蕾期。
由于油草枯属高浓度除草剂, 施用时必须严格掌握药量和喷水量, 药量一定要准确, 尤其是B粉只有2g, 因此在田间作业过程中, 必须用天秤量取, 配药时一定要充分搅拌均匀, 为了保证喷雾均匀, 提倡使用机械作业喷雾, 喷水量必须达到15kg以上, 否则效果将受到严重影响。
摘要:研究表明, 油草枯对防除油菜田杂草播娘蒿效果明显, 对杂草香薷的抑制效果较胺苯磺隆好, 在以杂草播娘蒿为主或以香薷、播娘蒿、页蒿为主的地块施用油草枯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油草枯,油菜田,阔叶杂草,防除
参考文献
[1]张纪英, 陈时健.500g/L草除灵悬浮剂防除油菜田杂草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11
[2]除草剂药效与药害:追根溯源共解决[J].山东农药信息, 2008
阔叶杂草论文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为:70.5%二甲四氯唑草酮水分散粒剂 (佳木斯黑龙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56%二甲四氯钠可溶性粉剂 (佳木斯黑龙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40%唑草酮水分散粒剂 (美国FMC公司生产) 。供试水稻品种为扬粳4227,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3。
1.2 试验设计
1.2.1 水稻试验。
设8个处理, 分别为:70.5%二甲四氯唑草酮水分散粒剂600 g/hm2 (A1) 、750 g/hm2 (A2) 、900 g/hm2 (A3) 、1.5 kg/hm2 (A4) ;56%二甲四氯钠可溶性粉剂795 g/hm2 (A5) ;40%唑草酮水分散粒剂60 g/hm2 (A6) ;人工除草 (A7) ;空白对照 (CK1) 。4次重复, 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 m2, 茎叶喷细雾。
1.2.2 小麦试验。
设8个处理, 分别为:70.5%二甲四氯唑草酮水分散粒剂375 g/hm2 (B1) 、525 g/hm2 (B2) 、675 g/hm2 (B3) 、1.05 kg/hm2 (B4) ;56%二甲四氯钠可溶性粉剂1.605 kg/hm2 (B5) ;40%唑草酮水分散粒剂60 g/hm2 (B6) ;人工除草 (B7) ;空白对照 (CK2) 。4次重复, 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 m2, 茎叶喷细雾。
1.3 试验实施
试验设在如皋市郭园镇薛窑村, 试验地土壤为砂壤土, p H值7.2, 有机质含量1.1%。水稻栽培方式为移栽, 于2009年5月19日播种, 6月28日移栽, 8月6日用药1次, 杂草处于生长旺盛期, 水稻处于分蘖末期, 施药前排干水, 药后2d灌水建浅水层;10月30日收获。小麦栽培方式为撒播, 于2009年11月6日播种, 播种量为165 kg/hm2, 2010年1月26日用药1次, 杂草处于生长旺盛期, 小麦处于分蘖期, 6月12日收获。2年试验期间均未发生对试验产生较大影响的气候条件。
1.4 调查方法
药前每小区随机定3点, 每点0.25 m2, 分类调查杂草基数;施药后3~7 d观察2次, 药后15、30、45 d调查3次杂草株防效, 45 d增加调查杂草鲜重防效。收割时采用对角线5点法取样, 测定千粒重及产量[1,2]。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
2.1.1 对水稻杂草的防效。
从药后对杂草的观察发现, 70.5%二甲四氯唑草酮水分散粒剂各处理区的鸭舌草、水苋菜、鳢肠叶片上有褐色斑点, 根基水渍状并逐渐坏死, 最后整株枯焦烂死;异型莎草叶色发黄而枯死。随着剂量的增加, 各种杂草的药害症状更加明显, 对照药剂56%二甲四氯钠可溶性粉剂也有上述现象, 但稍轻, 40%唑草酮水分散粒剂无明显反应。所有处理对稗草及千金子无效。药后15 d, 70.5%二甲四氯唑草酮水分散粒剂对鸭舌草的防效;为96.77%~100.00%, 显著好于单剂92.27%和87.39%的防效;水苋菜的防效为98.79%~100.00%, 显著好于单剂93.23%和73.01%的防效;鳢肠的防效为94.79%~100.00%, 显著好于单剂85.62%和93.70%的防效;异型莎草的防效为96.42%~100.00%, 显著好于单剂91.32%和87.77%的防效;对总杂草的防效均超过97%, 显著好于单剂91.66%和83.21%的防效, 说明复配之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3]。药后30~45 d, 除70.5%二甲四氯唑草酮水分散粒剂600 g/hm2对鳢肠的株防效低于90%外, 其他所有的防效均超过90%。对鸭舌草、水苋菜、鳢肠、异型莎草及总杂草的防效分别为94.05%~100.00%、93.79%~100.00%、84.83%~100.00%、92.43%~100.00%及92.70%~100.00%。与药后15 d相比较, 所有杂草的防效均有所下降, 但降幅都明显小于单剂, 说明复配之后使用可以延长持效期 (表1、表2) 。
2.1.2 对小麦杂草的防效。
从药后对杂草的观察发现, 70.5%二甲四氯唑草酮水分散粒剂各处理区的猪殃殃萎缩倒伏失绿, 泽漆萎缩倒伏, 播娘蒿叶心失绿发白, 婆婆纳叶片失绿发焦;而56%二甲四氯钠可溶性粉剂使杂草萎缩倒伏, 40%唑草酮水分散粒剂则抑制杂草生长。各处理随着剂量的增加, 各种杂草的药害症状更加明显。所有处理对禾本科杂草无效。药后15 d, 70.5%二甲四氯唑草酮水分散粒剂对猪殃殃的防效为98.66%~100.00%, 显著好于单剂54.83%和77.02%的防效;泽漆的防效为100.00%, 显著好于单剂44.12%和76.97%的防效;播娘蒿的防效为93.88%~100.00%, 显著好于单剂70.41%和57.62%的防效;婆婆纳的防效为91.46%~100.00%, 显著好于单剂57.93%和65.03%的防效;对总杂草的防效均超过97%, 显著好于单剂53.85%和71.01%的防效, 说明复配之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药后30~45 d除70.5%二甲四氯唑草酮水分散粒剂600 g/hm2对婆婆纳的防效低于90%外, 其他所有的防效均超过90%。对猪殃殃、泽漆、播娘蒿、婆婆纳及总杂草的防效分别为99.07%~100.00%、97.94%~100.00%、95.11%~100.00%、88.25%~100.00%及96.88%~100.00%。虽然单剂防效有明显的提高, 但是仍然显著低于复配制剂的防效, 说明复配之后使用可延长持效期 (表3、表4) 。
注:数据为4次重复的平均数, 同列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1%、5%水平差异显著, 下同。CK1鸭舌草、水苋菜、鳢肠、异型莎草、总杂草数量药后15 d分别为28.4、92.9、30.3、63.6、215.1株/m2, 药后30 d分别为45.9、173.3、48.0、101.7、368.9株/m2。
注:CK1鸭舌草、水苋菜、鳢肠、异型莎草、总杂草数量药后45 d分别为75.6、297.7、68.0、141.3、582.7株/m2。
注:CK2猪殃殃、泽漆、播娘蒿、婆婆纳、总杂草数量药后15 d分别为114.3、67.6、27.1、25.3、234.3株/m2, 药后30 d分别为146.3、81.3、34.3、41.3、303.1株/m2。
注:CK2猪殃殃、泽漆、播娘蒿、婆婆纳、总杂草数量药后45 d分别为367.2、105.3、53.3、94.7、620.4株/m2。
2.2 安全性及产量
从药后对水稻的观察发现, 水稻叶片有部分褐色斑点, 但1周后恢复正常, 对水稻长势无不良影响。从药后对小麦的观察发现, 小麦叶片有零星褐色斑点, 但10~15 d后恢复正常, 对小麦长势无不良影响。70.5%二甲四氯唑草酮水分散粒剂各处理水稻千粒重为26.912 6~27.778 8 g, 均高于单剂, 明显好于CK1的24.282 8 g;而产量也均高于单剂和CK1, 比单剂平均增产0.24%~4.24%, 比CK1平均增产3.15%~6.47%, 但未达显著差异。70.5%二甲四氯唑草酮水分散粒剂各处理小麦千粒重为42.560 5~44.729 1 g, 与单剂相当, 显著好于CK2的39.013 1 g;而产量也与单剂相当, 明显高于CK2, 比CK2平均增产3.50%~8.03%, 已达到显著差异 (表5) 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70.5%二甲四氯唑草酮水分散粒剂在水稻上使用, 能很好地防除一年生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 在小麦上使用, 能很好地防除一年生阔叶杂草, 但都对禾本科杂草无效。此复配制剂比两单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和持效性[4,5,6,7]。70.5%二甲四氯唑草酮水分散粒剂在移栽水稻田用药适期为水稻分蘖末期, 在小麦田用药适期为小麦分蘖期至拔节前。综合70.5%二甲四氯唑草酮水分散粒剂对杂草的防效、作物的生长情况及千粒重、产量影响结果, 可得出其在水稻上的最佳使用量为750~900 g/hm2, 在小麦上的最佳使用量为525~675 g/hm2。
参考文献
[1]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一) [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164-175.
[2]朱明哲.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80-91.
[3]张玉聚, 孙化田, 王春生.除草剂及其混用与农田杂草化学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 2000:96-99.
[4]苏少泉, 宋顺祖.中国农田杂草化学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5]朱彩华, 吴育英, 刘小英, 等.苄.二甲WP防除小麦田阔叶杂草的效果[J].杂草科学, 2010 (2) :62-64.
[6]徐宝玉, 刘学进, 马林, 等.直播稻田阔叶杂草防除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8) :166, 168.
阔叶杂草论文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在安徽省灵璧县韦集镇。麦田地势平坦, 土质为沙土, p H值7.8, 有机质含量1.5%左右, 肥力中等。试验麦田前茬为玉米, 玉米收获后旋耕整地, 小麦于2014年10月中旬机械条播, 播种时土壤墒情较好, 小麦播种量225kg/hm2, 播期正常。除试验施药外, 试验麦田未施用任何除草剂, 其他田间管理按常规进行。
供试小麦品种为冬小麦百农矮抗58。试验麦田自然生长的阔叶杂草, 主要有播娘蒿 (Descurainia sophia) 、麦家公 (Buglossoides arvense) 、泽漆 (Euphorbia helioscopia) 、荠菜 (Capsella bursa-pastoris) 等。供试药剂: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 (锐超麦) ,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 即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75.0 g/hm2+专用助剂0.1% (v/v) (A) , 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97.5 g/hm2+专用助剂0.1% (v/v) (B) , 以不施用药剂作空白对照 (CK) , 不设重复。每个处理区面积1 hm2;空白对照区面积66.67 m2。
1.3 施药方法
采用3WBJ-16DZ电动喷雾器进行手动常规茎叶喷雾。喷嘴数2个, 喷射速度1 400 m L/min。喷药均匀周到。药剂采取二次稀释, 混匀后喷雾。对水量450 L/hm2, 于2015年3月7日下午施药1次, 施药时小麦处于返青期。阔叶杂草7~10叶, 部分麦家公和泽漆已分枝。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杂草调查:于施药前当日 (3月7日) 调查杂草基数, 施药后15、30、45 d (3月22日及4月6日、21日) 调查防效, 共调查4次。每小区5点取样, 每点固定0.5 m2, 每次调查杂草株数;最后一次 (4月21日) 调查称取杂草地上部分鲜重[4,5,6]。
安全性调查:每次调查防效时, 目测观察2个药剂处理对小麦的安全性, 如产生药害, 记载药害症状和恢复情况。
作物产量调查:小麦收割时采取环割测产。每小区5点取样, 每点用0.5 m2圆环随机套取, 割取0.5 m2小麦植株, 晒干后用小区脱粒机脱粒称重, 计算增产率。药效计算方法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药害情况观察结果
药后不同时间观察, 处理A、B小麦叶色、长势、株高等均与CK一致, 未产生药害。
2.2 小麦测产结果
由表1可知, 小麦产量处理A为6 520 kg/hm2, 增产率14.0%;处理B为6 680 kg/hm2, 增产率16.8%。可见小麦拔节初期喷施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除草, 增产作用显著。
2.3 杂草中毒症状观察结果
据药后目测观察, 药剂处理区阔叶杂草药后5 d开始表现中毒症状。药后15 d, 叶片下卷, 停止生长, 播娘蒿叶片发黄。药后30 d, 泽漆、麦家公严重中毒, 接近枯死, 播娘蒿和荠菜已多数枯死。药后45 d, 处理A、B阔叶杂草多已枯死, 残余植株生长严重受抑;CK杂草生长旺盛, 株高超过小麦, 与处理A、B形成鲜明对比。
2.4 各处理对小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
由表2可知, 药后15 d, 处理A、B的株防效均较低, 尤其对播娘蒿、麦家公的株防效不足13%, 对泽漆、荠菜的株防效在37.2%~68.7%之间。药后30 d, 除泽漆的株防效上升幅度较小外, 播娘蒿、麦家公、荠菜的株防效大幅度上升, 荠菜的株防效达到100%。药后45 d, 株防效进一步升高或保持100%, 其中播娘蒿、荠菜的防效均达到100%, 麦家公的株防效升至75.3%以上, 鲜重防效达到90%以上, 但对泽漆的防效仍较低, 株防效在54.8%~67.6%之间, 鲜重防效在71.1%~77.5%之间。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 (锐超麦) 在春季小麦拔节初期对水茎叶喷雾, 对麦田播娘蒿、荠菜、麦家公等主要阔叶杂草具有较高防效, 用75.0 g/hm2+专用助剂0.1% (v/v) 、97.5 g/hm2+专用助剂0.1% (v/v) 对总体杂草的最终株防效在78.7%以上, 鲜重防效在93.1%以上, 田间直观防效足以让农民满意, 同时对小麦安全, 小麦增产率14%以上, 可作为防除麦田阔叶杂草的高效除草剂登记使用。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对泽漆的防效较低, 在泽漆发生量大的麦田应加大剂量或与其他药剂桶混使用。
参考文献
[1]路兴涛, 吴翠霞, 张勇, 等.12种除草剂对冬小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J].麦类作物学报, 2014 (3) :425-431.
[2]张宏军, 朱文达, 何燕红.阔世玛的麦田杂草防效及对小麦田间透光率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 :572-575.
[3]冒宇翔, 葛红, 陈惠, 等.70.5%二甲四氯·唑草酮防治水稻和小麦田阔叶杂草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3) :159-160.
[4]王绍敏, 陈春利.4种除草剂防除麦田禾本科杂草效果及安全性[J].农药, 2011 (4) :305-308.
[5]李广阔, 王剑, 高永红, 等.几种除草剂对冬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小麦安全性评价[J].新疆农业科学, 2011 (9) :1661-1664.
[6]霍静倩, 王亚楠, 康占海, 等.55%苯磺隆·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防除冬小麦田阔叶杂草效果及安全性[J].农药, 2013 (8) :60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