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优秀教案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优秀教案(精选11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优秀教案 第1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贺村小学 毛剑平

一、激情导入,调动情感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齐读课题,而后出示病床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年仅18岁的杭州青年小钱不幸患上了严重的白血病,含苞的生命之花即将凋零。幸运的是,几经辗转,终于在海峡彼岸的台湾找到了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一幕幕动人的场景吧!

二、深入文本,感悟血脉亲情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3 — 6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个部分的内容。

A.(生自由读第3—6自然段)

B.生读时,师巡视。(纠正个别读书习惯,师:这位同学边读还边做批注,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好习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师:那谁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这部分内容呢?(指名说)D.生汇报:

★预设①生:(没有自己说,从课文里读出。)

师:你读得很认真,但是我建议你用一两句自己的话说。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你再说一说。老师相信你能说得好。

②生:李博士在花莲慈济医院为台湾青年抽取骨髓。

师:说得很好,但还不全面。李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呢?最后骨髓移植了吗?生:地震。(师及时纠正:是大地震过后的余震下。谁能完整地来说说?)

③生:课文讲了李博士冒着余震的危险抽取青年的骨髓,最后移植到小钱身上。

(师评价完板书:台湾 李博士 杭州 小钱)

师:恩,说得很完整。可见我们的同学在一次一次的进步。通过刚才读,我想:课文里肯定有一些句子揪住了你的心,感动了你。下面,请大家默读(3-5)自然段。画出感动你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可以用一两个词来表达。呆会儿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2.(生默读3-5自然段,师巡视,纠正默读出声的习惯)

师:读完请举手(生大部分举手),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学习成果?你找到了哪句,说说你的感受。(指名说)

★预设:生

1、(生直接说感受,师提醒他把句子念出)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师引导他说体会)我觉得这句话感动了我,在余震的危险中,我觉得他们应该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他们却仍在坚持。(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李博士的敬业,那位台湾青年的勇敢。

师:你用心在体会。(再指名说)

2、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我觉得台湾青年在余震的危险不顾个人和家人的安危,一心想着无私地帮助小钱。他很了不起。

师:是啊,他的做法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再指名说)

3、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我感受到余震所带来的危险,手术被迫停下。

师:同学们,就在李博士为这位青年抽取骨髓的前一天,一场——(师引读)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课件出示句1)请看,这就是发生在台湾7.3级的大地震。(播放地震图片)

投影出示:“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突然发生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地震,死亡人数2735人,伤10002人,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达20万人以上。”

师:看到这些场面,这些数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恐怖、可怕„„)师:是啊,这是可怕的地震,在这样的大地震过后,余震不断,大地又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房屋随时都可能倒塌,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台湾,你会想到什么?做什么事?

★预设:生1:跑到空旷的地方。(师:应该在余震过后)生2:躲在桌子底下。

师:但是,李博士——(课件出示句2,并引读)生: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在这样的大地震中,台湾青年没有受伤,他的亲人是否平安无事,他还不知道,但是,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他的骨髓。(课件出示段4,这一句要做记号强调)

师:同学们,台湾青年不知道家人是否平安无事,难道就表示他不关心、不担心家人吗?

生:(大部分齐说:不是,很担心)

师: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难道他的内心能平静吗?他会想些什么?请闭上眼,让我们用心去贴近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

★预设:生1:他想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生2:他想尽快抽取骨髓救小钱。

师:是啊,他想家人,他更想见见家人。可以见,可是他为什么不去见呢? ★预设:生1:他想早点救小钱。

生2:如果去见家人,就来不及救小钱了。

师:多么伟大、无私的人啊!此时,你们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生1:他很勇敢!生2:他很无私,他有爱心。

师:我听出了你对他的敬佩,那你就来读一读第4段吧,读出你的敬佩。(生有感情地读,师指名评价读)

生评价:他读得很有感情,读出了那位青年的无私。师:说得好,也相信你会读得更好,你也来读读这一段。

(生读完)师评价:你读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师:课上到这儿,我有个问题不明白:在余震不断的时刻,为什么李博士能沉着地站在这里、为什么台湾青年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

生1:是人与人之间的爱。生2:爱心。

生:为了能让小钱早点得救。

师:我们被台湾青年的爱心感动着,被李博士那高尚的医德感动着,这一切,又一个感动了得。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那令人不可思议的“沉着”、“静静”。(课件出示句2,点击强调“沉着”和“静静”。)

师:听了你们朗读,我感到很欣慰,你们读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那在第5段中,还有哪句感动了你?谁来读读,说说你的体会。

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从这句中,我体会到李博士和这位青年付出了辛苦,付出了努力。

师:确实很辛苦,从哪个词中看出来?(一次又一次)谁来读读?(课件点击强调:一次又一次。指名多人读“一次又一次”)

师:(生读完)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读出了艰辛,读出了余震不断,读出了李博士崇高的医德,读出了那位青年忍受许多痛苦„„)

师:我们可以想象,当余震又一次发生了,手术室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使针头从皮肤里脱落?

生:(床铺摇晃,设备落到地上„„)

师:即使余震的危险很大,也许整幢医院会倒塌,也许他们会死去,引读——(课件出示段5)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于是,(引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同学们,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难道仅仅是骨髓吗?(课件点击拓展点)那么,从他的身躯里还流出了什么?

(生:爱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小钱对生命的渴望,两岸同胞的亲情„„)师:是啊,这就是深深的爱,这就是浓浓的情,这就是无私的奉献!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来读一读这段话!(板书:深深的爱 无私的奉献)

师:骨髓终于从台湾青年的身躯里涓涓流出,李博士是否把骨髓成功送到杭州?

生:有。

师:课文哪一段讲到? 生:第六段。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课件出示段6)

师:是啊,一切都是为了小钱!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词让你感受最深? ★预设:生1:奔波,(课件点击奔波)从中我体会到李博士很辛苦。师:还有其他词吗?

生2:连夜,赶。他奋力抓紧时间,与时间赛跑,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师:没错,时间就是生命,假如你是李博士,你怎么走才能最快赶到杭州? 生:乘飞机从台湾直接飞到杭州。

师:让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十几个小时到底是怎样奔波的?(课件出示奔波材料和地图路线)师解说: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师:同学们,这就是李博士十几个小时的()生齐说:奔波。

师:李博士奔波了整整12个小时,虽然有种种的困难,但是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此时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两字,那就是“感动”,让我们再读读6自然段,齐。

3、品读第7段

师:是啊,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我们为他感到高兴。

师:此时此刻,只有课文的最后一段能表达我们此时的心声。来,拿起书齐读第七段。

师:文章学到这,让我们再一次回头细细品味文章的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件出示)在你的心中,难道这还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从你的眼神中,我看出你有更深的体会。

★预设:生1:这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桥。(板书:画一颗爱心)师:还是一座用两岸同胞的()架设的桥。生:血脉亲情架起的。(板书:血脉亲情)生:这是一座延续小钱生命的桥。师:这岂止是一座桥,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来,同学们,带着我们的感受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出示诗的形式,并播放音乐)

两岸骨肉同胞, 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三、延伸拓展,情感升华。

1、师:当小钱苍白的脸慢慢红润起来,身体也渐渐康复的时候,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有很多话要说。请同学们为小钱,给台湾青年写一封感谢信。(在括号里补上小钱的心里话。)

亲爱的朋友:

你好!我就是那位得到你骨髓移植的大陆青年小钱。()

祝你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你的朋友:小钱 ×年×月×日

2、师:同学们,这样一个感人而真实的故事充满了爱,就像一杯浓浓的茶,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让我们再来品读这首诗,让我们带着一份感动来结束我们的课堂。(齐诵)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骨髓移植

沉着 静静 爱心 无私奉献

杭州

台湾

小钱

李博士

青年

余震中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优秀教案 第2篇

一、读拼音写汉字。

hǎixiáguì shùyízhítái wānbǐ cǐxíjí

()()()()()()

mǎn huáikîng kuàngzàn tingtïng bāoxuâ màishēnqū

()()()()()()

二、组词。

峡()桂()暂()湾()侠()挂()崭()弯()怀()胞()朝()暂()杯()苞()潮()渐()

三、补充词组。

()杭州()香气()阳光()脸()白血病()余震()地方()站在()躺在()走进

四、词语充值卡。

突()其()()调()序理()当()

五、多音字

mî()kîng()jiàn()

脉空间

mài()kōng()jiān()

六、句式变换。

1、这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怎能不令小钱激动得热泪盈眶呢?。

改为陈述句:

2、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地生命桥。

缩句:

3、李博士把台湾青年的骨髓抽出来了。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第3篇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回味和思考, 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伟大人格魅力,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骨肉亲情的不可分割, 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 人格的感化。

一、品词析句, 体会文章情感, 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文本的角度看, 词句是其生命。我紧紧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感知、理解、品位、运用, 引领着孩子们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 不仅使语言学习落到实处, 而且在反复对比咀嚼中, 折射出李博士的真情真爱, 体验到台湾青年的滚烫爱心。例如, 抓住两个“静静地”, 给学生呈现两幅画面。

1.走进小钱的内心

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 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 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

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 体会到了他的无奈, 体会到了他的痛苦。接着我又让他们想想如此痛苦、无奈的小钱他需要什么。学生马上找到, 他需要骨髓, 并且也找到了适合他骨髓的人。

有了适合的骨髓后他的内心又有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快想到了一个词“希望”。正因为有了希望, 他的生命有了可能, 此刻他的内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孩子们很快想到这时的小钱内心充满希望, 充满期待。

2.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

抓住“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关键句子。首先让学生说说当他躺在病床上时, 外部的环境是怎么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当时他所处环境的危险, 把学生带进地震这可怕的情境中。

接着我问孩子们, 假如你在这么可怕的环境下, 你会想到些什么?目的是为了走进青年的内心。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 都会担心自己的生命以及自己家人的生命安全。但他“为什么不去看看自己的家人, 仍旧这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呢”?学生很快找到“他知道, 在海峡的另一边, 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 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关键句子。

二、有感情朗读, 加深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像这种情感型的课文, 有些微妙的情感因素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 可能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但他们能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朗读中。在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地使用了这一手段, 让学生在读中悟情, 读中入境, 读中赏文。“你想把含有这两个反义词的句子读出来吗?从这两组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话。”“骨髓流出的这一刻, 你高兴吗?你感动吗?一起读这个句子, 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这样的导语, 并非只是朗读技巧上的指导, 更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对比阅读, 升华文本内涵

这篇课文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 在教学中我抓住对比点, 让学生深入地感受语言材料, 挖掘人文内涵, 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如把“大地在余震中摇晃”“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 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读, 他们的为他人着想的形象更跃然纸上, 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也一览无余。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 捐骨髓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一种人性的美好, 植根于学生心中, 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四、仿写诗句, 抒发了学生的感悟

在仿写诗句的过程中, 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 这可能就是因为“情到深处”, 所以就“水到渠成”了。他们说出了许多句子, 令人惊喜。比如“爱是一把扇子, 驱除了夏日的炎热。”“爱是温和的目光, 给我带来无穷的力量。”“爱是老师谆谆的话语, 使我能勇敢地站到讲台上发言。”……

五、留下的遗憾

有个别的学生对本文中的重点句还是没有理解到位。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优秀教案 第4篇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思考:

1.歌曲中的母亲指的是谁?

2.是谁要回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第二课时,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文题目(板题),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

3.读文要求: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桥从哪里跨越到了哪里?

文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谁?他们在哪里?

4.汇报、交流

三、再读文、深入感知

1.这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问题走人第一位主人公:小钱。

2.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学习:

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段话中有几个描写花朵的词语,你们找到了吗?作者用( )比作( )?这个比喻句又说明了什么?

要想挽救这年轻的生命唯一的办法是什么?那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④辗转是什么意思?⑤假设这个年轻人没有得白血病他会在做什么?⑥就在台湾青年要捐赠骨髓时发生了什么?

3.出示台湾地震图片:多么可怕的地震,我们的台湾青年抽取骨髓会成功吗?

4.小组合作学习3-6自然段。

5.小组合作要求:

大声朗读3-6段课文

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

这些地方为什么令你感动?

四、升华感悟

1.我想学到这里你们应该明白生命桥的意义了吧?

2.补充完善板书

五、拓展

1.共同唱响《爱的奉献》。

2.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李博士相见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小组交流一下。

六、作业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设计方案 第5篇

2、品味“神清气定”、“知道”、“静静地”等看似平淡的语句,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格。

3、通过人物的行为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写结合,体会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应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读写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领悟、表达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融,以读激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实现读写与情感的相携共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1999年9月20日,早晨的阳光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图:病床)一位刚满18岁的年轻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因为他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险。这位正值花样年华的年轻人,他的生命还有救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们一起来朗读感悟、体会──(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位年轻人的命运吧,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

三、感悟危情,触动心弦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白血病吗?

2、生交流资料。

3、师:一听说癌症,就会让人想到什么?

4、引读:

钱畅,这个才刚满18岁的年轻人,他就患了……,他的生命就像……。在这如花的年龄,他却患了……,只能静静地……,但他心中却难以平静,他在想些什么?

5、师:得了白血病,真的没有一线希望吗?引读:目前有效的办法惟有……,才能使……。

6、师:但要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容易吗?请读读这两句话,找找有关词语说一说。

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可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这样的骨髓,在没有亲缘关系的十万个人里,大概才能找到一个。钱畅是幸运的,几经辗转,这样的骨髓终于找到了,就在一位台湾青年的身上。

补充阅读资料。

师:“几经辗转”是什么意思?他们可能去哪些城市找过?

朗读句子。

四、深入品读,感悟真情

1、师:1999年9月21日,对钱畅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对海峡彼岸的花莲慈济医院的人们来说,同样刻骨铭心。同一时刻,那里正上演着感人的一幕。好好读读3~6自然段,很多地方会让你感动,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都会震撼你的心,请你圈圈点点,好好体会。

2、学生自主研读。

3、交流感动:

⑴ 预设一:

从地危感悟真情。

余震不断,这个青年依然神清气定。他在这场灾难中没有受伤。然而他的家人呢?在昨夜的天崩地裂中,可曾安然无事,没有人能够知道。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名叫钱畅的青年,正怀着十万分之一的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点拨:

① 这个青年刚刚经历的是一场怎样的灾难?

② 7.3级大地震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播放地震录象。

③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台湾青年想象:此时,他不知道……,但他依然神清气定,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因为,他知道……。

④ 引读句子。

⑵ 预设二:

从情形之别感悟真情。

也许,此时此刻,大家都应该跑出去,在空旷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所有地震知识都教人们这样做。但是,李博士庄严地站着,青年人静静地躺着。

师点拨:

① 指导读。

② “此时此刻”指什么时候?“此时此刻”可能会发生什么?

③ 看录象(此时慈济医院的情况),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话要说!

④ 有层次地引读。

⑶ 预设三:

从抽髓之痛感悟真情。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后,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像生命之泉,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点拨:

① 出示抽取骨髓的针筒,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② 指导读。

③ 此时,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④ 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幕啊!齐读第5自然段。

⑷ 预设四:

从护髓之劳感悟真情。

经过十几个小时奔波,李博士带着骨髓,赶往杭州,连夜为钱畅做了移植手术。

师点拨:

① 出示李政道博士十几个小时奔波的路线图。

② 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及他的话语,师简介。

③ 齐读第6自然段。

五、读写结合,体验真情

1、师:几经展转,几经波折,从台湾青年身躯涓涓流出的骨髓终于涓涓流入钱畅的体内,钱畅得救了,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他又想些什么?让我们贴近钱畅,让这些想法也涓涓流入你的笔尖吧!

2、交流。

3、师: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们的心情,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节。

4、师生总结:

这是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这座生命之桥是有形的,因为在这座桥上写了一个“爱”,写了钱畅对(生的希望),点燃了钱畅(生命的火种),写出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这座生命之桥又是无形的,因为它就在我们两岸同胞的心中。

【教学说明】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对话的目的就是激活对话的载体──语言文字“走入”学生的内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大陆青年钱畅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中“白血病”、“地震”、“骨髓移植”都是平时学生甚少涉足的领域,因此学生关注不够,积累不多,不能真正“发乎于情”,那么,怎样让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能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去理解,去体验,乃至与文本产生共鸣?于是,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重点语句,加强朗读

语文课要扣住“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进行深入地感悟,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花,最终形成心灵上的高峰体验。因此在深入品读,感悟真情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了几个关键的语句,或进行场景的对比,品析语言;或补充相关的资料,丰实人物形象;或重点指导朗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发挥情感的纽带、驱动作用,顺学而导,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语言现象的感悟、品味,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注重语言实践,加深体验

《跨越海峡的生命》的教案 第6篇

小钱  李博士、青年

血脉亲情

附录:相关链接

⒈白血病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可以用化疗、放疗等方法遏制病变的白细胞,延长病人的生命。但是这种方法的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不但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对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国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将骨髓移植运用于白血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起,干细胞移植术在临床应用中获得了成功。

⒉骨髓是还没有分化成红、白细胞的母细胞,就像还没有分杈的树干,把它植进白血病患者体内,就可以继续分化、造血。骨髓捐献者捐出的干细胞,只占身体的约5%。这5%即使不捐,两星期后也会在自身的新陈代谢中死亡,所以捐献骨髓对身体是没有害处的。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捐献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各地捐献志愿者的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三万份,这就为寻找配型相符的骨髓带来了很大困难。

⒊慈济医院 位于台湾花莲市,1986年正式启用。1993年,成立了台湾地区首座骨髓捐赠中心──慈济骨髓捐赠中心,后发展成为慈济骨髓干细胞医学中心。现登记在册的志愿供髓人数已达20余万,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

截至目前,慈济医院已向大陆供髓约180例,每一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文中提到的“李博士”是李政道教授,他是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专家,1935年出生于台湾,1972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李博士在美国骨髓移植配型中心工作时,发现大量患白血病的华人由于没有合适的骨髓配型,无法得到医治而死亡,便于1992年回到台湾,开始致力于建立华人骨髓资料库。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文本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读准“苍白、红润、凋零、含苞、骨髓、辗转、绽放、骨肉同胞”等词语,并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凋零、含苞、绽放、辗转”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梳理文章结构,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大多数学生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部分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

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时,重点应教会学生学会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来领悟文章情感的方法。

【教学策略】

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真实感人,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多媒体课件。《爱的奉献》音乐

【总体设计】

教学分成四个实践板块: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交流初读感受;

2、细读重点语句,提升感受,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表达感受;

3、梳理文章结构,拓展口语交际,积累内化语言;

4、书面表达、交流,运用语言,升华情感。

第一课时基本完成前两个板块,初步完成教学目标1、2;(注:生字词语只认不写,第二课时写字。)第二课时完成第三、四个实践板块,完成全部目标。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爱的奉献》)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去感受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去体会无私奉献带给他人的希望与幸福。

板书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设计意图)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因此,上课一开始,我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使学生尽快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生接受新的学习任务做好情趣共融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1、揭示课题,质疑: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导入: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本课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带着疑问充分地读书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屏幕出示词语,引导学生自主提示需要注意的词语:

⑴ 提示凋零、含苞、绽放,读通句子“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理解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⑵ 提示辗转。训练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从而读通难读的句子。

⑶ 提示暂停,训练学生读准生词,把句子读通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3、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遍,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训练学生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关键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自由读,给足时间让学生真切感知课文;自主提醒词语,给足空间与方法理解词语,读通长句子;分工合作,把听读检查读书效果和组织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足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实践。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个生命场景

(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背景音乐响起)

(2)引导学生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小钱静静的躺在病床上)

(3)引导全班交流:

① 交流小钱患病的情况,引导学生大致了解“白血病、骨髓移植”等医学方面的知识。

②理解文中第三句“这个18岁的年轻人……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十八岁,如果是健康的生命,此时此刻,他可能在干些什么?(生自由作答)

可是此时此刻,十八岁的小钱不能去(),只能(静静的躺在病床上);不能(),只能(静静的躺在病床上);不能(),只能(静静的躺在病床上)。

③生谈体会。

(4)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个生命场景

(1)学生自主研读课文3、4、5自然段。

(2)播放地震图片,简单介绍台湾地震的情况。

(3)带着敬佩之情引读第4自然段的语句。

师:虽然台湾发生了大地震,庆幸的是这位台湾青年没有受伤,他的爸爸妈妈是否受伤,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

生:(生接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他的爷爷奶奶是否平安无事,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

生:(生接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他的最好的朋友是否还健康的活着,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

生:(生接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4)师:正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十万分之一的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所以

当()时,他能(静静的躺在病床上);

当()时,他还能(静静的躺在病床上);

当()时,他仍然能(静静的躺在病床上)。

(5)比较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有何区别?

(6)体会李博士高尚的医德,博大的爱心。

①朗读描写李博士的语句,说说李博士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动?

②抓住“沉着” “空旷”“一次又一次”“涓涓”等词语体会李博士博大的爱心。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

③出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刻表,体会“奔波”和“连夜”等词语表达出的李博士的爱心。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段落、句子及关键词,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合作读,理解读,情境朗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中感悟。

四、释疑,点明课题,预留作业

1、教师小结: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小钱得救了,即将结束的生命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能谈一谈对课题的理解吗?

2、深情朗读课文第七小节。再次感悟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环节的充分阅读感悟,让学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感受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3、作业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第8篇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回味和思考,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伟大人格魅力,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骨肉亲情的不可分割,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

一、品词析句,体会文章情感,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文本的角度看,词句是其生命。我紧紧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感知、理解、品位、运用,引领着孩子们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不仅使语言学习落到实处,而且在反复对比咀嚼中,折射出李博士的真情真爱,体验到台湾青年的滚烫爱心。例如,抓住两个“静静地”,给学生呈现两幅画面。

1.走进小钱的内心

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

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体会到了他的痛苦。接着我又让他们想想如此痛苦、无奈的小钱他需要什么。学生马上找到,他需要骨髓,并且也找到了适合他骨髓的人。

有了适合的骨髓后他的内心又有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快想到了一个词“希望”。正因为有了希望,他的生命有了可能,此刻他的内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孩子们很快想到这时的小钱内心充满希望,充满期待。

2.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

抓住“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关键句子。首先让学生说说当他躺在病床上时,外部的环境是怎么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当时他所处环境的危险,把学生带进地震这可怕的情境中。

接着我问孩子们,假如你在这么可怕的环境下,你会想到些什么?目的是为了走进青年的内心。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都会担心自己的生命以及自己家人的生命安全。但他“为什么不去看看自己的家人,仍旧这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呢”?学生很快找到“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关键句子。

二、有感情朗读,加深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像这种情感型的课文,有些微妙的情感因素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他们能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朗读中。在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地使用了这一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入境,读中赏文。“你想把含有这两个反义词的句子读出来吗?从这两组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话。”“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高兴吗?你感动吗?一起读这个句子,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这样的导语,并非只是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更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体会去朗读课文,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对比阅读,升华文本内涵

这篇课文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在教学中我抓住对比点,让学生深入地感受语言材料,挖掘人文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如把“大地在余震中摇晃”“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读,他们的为他人着想的形象更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也一览无余。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捐骨髓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一种人性的美好,植根于学生心中,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四、仿写诗句,抒发了学生的感悟

在仿写诗句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这可能就是因为“情到深处”,所以就“水到渠成”了。他们说出了许多句子,令人惊喜。比如“爱是一把扇子,驱除了夏日的炎热。”“爱是温和的目光,给我带来无穷的力量。”“爱是老师谆谆的话语,使我能勇敢地站到讲台上发言。”……

五、留下的遗憾

有个别的学生对本文中的重点句还是没有理解到位。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的潜能真的很大,原来我还担心会由于课堂容量大,有可能进行不完,但是没想到提前完成了。由此可见课前教学设计真的很重要,但是平时的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备课,如果每节课都上成这样就好了。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第9篇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师:(课件出示:地图一角)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副中国地图。地图右下方这个狭长的小岛就是我国美丽的宝岛——台湾,它的对面是祖国大陆。它们之间这片蓝色的水域就是台湾海峡。这片汪洋大海隔断了大陆和台湾,却隔不断两岸人民的思念,更隔不断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台湾海峡两岸。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课件出示: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抽生说)

师:是啊,生命桥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的22课。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呢?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很感动。谁来说一说:课文写的是什么?(抽生说,师板书:

小钱⌒

台湾青年

李 博 士 师:(抽生根据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

三、深入品读,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师:孩子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8岁的小钱是不幸的。(出示课件)请朗读: 师:同学们,当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小钱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抽生说)

师:是啊,小钱多么留恋这美好的生活。他危在旦夕,是如此的不幸。要想治好他的病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从哪些句子看出来?请找一找。

师:谁能把不容易读出来?(出示课件):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朗读。

师:是啊,10万人,茫茫人海,才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骨髓移植的人,谈何容易。齐读

师:虽然要救小钱很难很难,但是他最终还是——(生)得救了。师:小钱得救了,你心里是什么感受?(抽生说,读出感受)师:小钱得救了,他的心中一定充满了感激,他会感谢哪些人呢? 生:(台湾青年、李博士)

师: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的内容。看看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生默读画语句)

生:默读勾画。(3分钟左右)

师: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交流之前,老师提一个小要求:先读你勾画的句子,再说说你感动的理由。(根据学生的表达相机引导点拨。)生: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里让我感动,因为地震来临了,李博士却没有去逃生,而是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做手术,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配合李博士捐献骨髓,他们真了起。

师:孩子,你真会读书!你找到了一个最能看出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品格的句子,并能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品悟到人物的精神。这就是读书的好方法啊,会读书的人就是像他这样,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关键词“沉着地、静静地”,边读边想,这两个词里到底藏着什么让人感动的地方呢?读

师: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读“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这里让我感动,因为在残酷的地震面前,台湾青年和李博士都没有逃走,仍然要为大陆的小钱捐献骨髓。

师:你联系前面的地震,读出了“沉着与静静”背后藏着的危险,你真会读书。我们来看一下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地震?(播放99年台湾地震的画面,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的残酷无情。)

师:在地震中,人们随时面临的是什么?

生:受伤、危险、恐惧、紧张、死亡。

师: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是 逃生、自救、躲藏。

师:生命是宝贵的,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可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呢?他们是怎么做的?读

生读:“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沉着与静静”的背后,面对的可是死亡的威胁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因为他们的心中想着的是大陆的小钱,要为他捐献骨髓。

师:你说的这个意思文中有个句子也表达出来了?是哪一句?

生:“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看,同学们,抓住“沉着地、静静地”两个看似普通的词语,联系前面的地震,深入体会,我们知道了“静静与沉着”背后的勇敢,看到了“静静与沉着”背后的高尚。

师: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在这场地震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目前还不清楚。”这里青年连自己家人的安危都不清楚,仍然躺在病床上为青年捐献骨髓,他这种奉献精神让我感动。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是呀,此时此刻,亲人的安危,台湾青年一点儿也不清楚。但不清楚不等于不牵挂啊!他们此时心里会对亲人有哪些担忧呢?(抽生说)

生:可能想,我的爸爸妈妈在哪里,他们安全吗?

生:可能想,我的儿子是不是从幼儿园回来了,有没有被倒塌的房子压着呢!

生:可能想,我的家人是不是已经找到安全的地方躲避了。师:你们的心里都和他们心里一样装着对亲人的牵挂!即使他们心中有千般牵挂,万种担忧,可李博士——

生:(齐读)“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

师:那位青年——

生:(齐读)“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沉着”与“静静”背后又藏着多少深切的牵挂啊!

师:那他们为什么不去寻找亲人?和亲人在一起?此时他们心里更多的想的是谁?

生:(齐读)“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还有感动的地方吗?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这里让我感动,在余震中做手术太难了,可李博士仍然坚持着,台湾青年也密切配合着他做骨髓抽取手术。

师:是呀,在余震中做手术,对李博士来说,会有哪些困难呢?

生:病床和手术器皿摇晃,头晕目眩,扎针不准,试了一次又一次„„

师:嗯,平时一扎就准的李博士此刻不得反反复复重复着相同的手术,一次又一次呀!他都累了,乏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博士——

生(读):“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师:这“沉着”里忍着多少疲惫啊!

师:余震中的手术对青年来说,较之平时是不是又增添了更多的痛苦呢?说说会增加哪些痛苦?

生:针头不时脱落,反复扎针,输的液漏掉、病床摇晃。

师: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位青年——

生:(读)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静静”里忍着多少疼痛啊!

师:这样巨大的麻烦与痛苦,他们默默承受着,这是为什么?读

生:“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勇敢面对死亡的威胁,默默承受心灵的煎熬、饱尝手术的艰难与痛苦,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知道——

生: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他们这份坚韧与博爱换来了什么结果?骨髓抽取成功了吗?从文中哪里看出来。

生: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看着这个结果,你是怎样的心情?说说。

生:我被那份不容易感动,因为从“一次又一次”和“终于”两个词可以看出这份骨髓来得真是不容易。

师:嗯,朗读时加重这两个词的语气,就能表达那份不容易。你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动。

生:读。

生:我为小钱感到高兴,因为他有救了。

师:你有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你能用读表达这可贵的真情吗?(生读)

师:我被他们的对大陆同胞的情意感动,虽然与大陆青年素不相识,但他们却当成自己的亲人去拯救。

师:是呀,大陆、台湾本是一家,看来,涓涓流出的不仅仅是骨髓,还有骨肉亲情啊!让我们齐读这句话,读出这份浓浓的骨肉亲情吧!

生:全体齐读。(经过一次一次的努力

师:骨髓抽出来,小钱获救的希望更大了,赶快把这份来之不易的骨髓送到小钱身边去吧,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啊。(课件出示:骨髓运送时间表。)教师解说。

师: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不多12个小时。

师:这是怎样的12小时?

生:紧张

生:漫长

师:第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12个小时的紧张、艰辛与漫长?哪个词?

生:“奔波”!师: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艰辛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漫长的感觉!(齐读“奔波”)

师:除了李博士等医护人员为小钱奔波,还有哪些人也在为小钱奔波呢?

生:小钱的父母为了给他们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找过很多地方。

生:小钱的朋友经常来给他作伴,安慰他,鼓励他。

生:那些不认识人的为他捐钱捐物帮助他。

生:电视台的记者把小钱的事报导出去,让更多的人为小钱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

师:这么多的人都在为小钱默默地奉献爱心啊!(板书:爱)

师:把我们内心的全部感动都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齐读这一段)

师:同学们,小钱就这样得救了。正是两岸骨肉同胞的爱心,架起了一座——(生读课题)

师:小钱的生命之火熊熊燃烧,既照亮了他以后的人生,又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接着读——

生:(读)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指板书)这座桥跨越了海峡,跨越了生死,跨越了心灵,在我们心中积淀下一个字:爱!让我们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再次齐读最后一段,在心中深深珍藏这份血脉亲情。(生齐读)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第10篇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本课中提到的白血病、骨髓移植等都是平时甚少涉足的领域,因关注不够,积累不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就文本而文本,不能真正“发乎于情”。因此,教学时应设置一些情景,辅以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使学生真正为人物的行为所感动,做到以读激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让读写与情感相携共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找到合适骨髓的困难及对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找到合适骨髓的困难及对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体会生命的美好。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等词语。

2、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教学与学法

师:引导法,讲解,朗读课文。生:读、悟法。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的资料。ppt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引入新课。

2、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2、检测生字词,强调个别字读音。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湾、暂、袭”。

4、说说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情景对比,感受小钱生命垂危

1、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小钱此时生命状况的句子。

2、指名汇报,你是怎样理解“生命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这句话的?

3、想象:如果18岁的小钱没有患病,他会在做些什么呢?

4、师生接读第2段,此时你感受到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

5、同学们那我们就眼睁睁看着这朵含苞的花凋零吗?那怎么办呢?(骨髓移植)要找到适合的骨髓容易吗?你从哪知道的?

6、为了找到合适的骨髓,小钱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很着急,他们四处奔波,到处寻找。他们可能会去什么地方呢?句式训练。

小钱的父亲可能去了„„„„但„„„„„„

小钱的母亲可能去了„„„„但„„„„„„

7、小钱是幸运的,在茫茫人海找到了这样一个人。但骨髓移植能不能成功呢?小钱这多生命之花能不能继续绽放呢?让我们一起期待。

(四)拓展阅读

《骨髓与骨髓采集》《白血病》《HLA配型与骨髓移植》《 好友卡隆》等

(五)打写练习

患了白血病的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以往快乐的日子浮现在眼前,他想起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酝酿血脉亲情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齐读课题,而后出示病床图)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这就是年仅18岁的青年小钱,此时——生齐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huàn)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diāo)零的含苞(bāo)的花朵。”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我们祖国宝岛台湾找到了适合的骨髓!但是,就在要进行骨髓移植的前一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但是,捐献骨髓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还坚持进行手术。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台湾花莲慈济医院的手术室,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感动了你。(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二、潜心会文,感悟血脉亲情 预设交流句子:

(一)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1、师:为什么这句话感动了你?

(生:因为余震不断,此时此刻,他们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2、师:就在昨天,一场——(引读)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播放地震图片)

投影出示:“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突然发生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地震,死亡人数2735人,伤10002人,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达20万人以上。”

3、师:看到这些图片,看到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受?(恐怖、可怕、善良„„)

4、再读这句话,此时静静地躺在床上的青年,他的心里平静吗?你从哪知道的?(指名读)

5、“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

师:地震过后,亲人们走散了,失踪了。青年难道都不牵挂自己的亲人吗?他难道都不怕余震中自己的安危吗?但是,此时此刻,他想得更多的是——[幻灯片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生齐读)

师:注意红色的词语再读一遍。(生读“希望、期待着”)(指名读词)a、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

b、所以,此时此刻,他躺在病床上,心理是极不平静的[心想:“家人生死未卜,他多么想,但是。] 师引读:他不知道家人是否安全,但是他知道(生接读),师引读: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即将会在余震中死去,但是他知道(生接读)交流句子:

(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1、师:(指名多人读“一次又一次”)读出了什么?(指名读)(读出了艰辛,读出了余震不断)

2、师:我们可以想象,当余震又一次发生了,手术室里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针头脱落、突然手术室里的灯不亮了,设备落到地上,房子已经在摇晃,只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外面的房子倒塌了„„)

⑴师:余震一次又一次地袭来,针头一次又一次从肌肤里脱落,抽取骨髓是多么的艰难啊!

但是,引读——李博士„„躺在病床上。

学到这里青年和李博士身上什么样的精神感动着你?

⑵师:引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3、师: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难道仅仅是骨髓吗?还有什么?

(爱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小钱对生命的渴望,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4、师:这就是深深的爱,这就是浓浓的情,这就是无私的奉献!同学们,请你用心体会怎么读才能表现出李博士、台湾青年这种不顾危险、忘我的精神呢?(指名读第五段)

(三)、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师:最揪住你心的是哪个词?(奔波、连夜)师:李政道照片及简介

师:让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十几个小时到底是怎样奔波的?(出示日程表)师: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紧张、漫长、艰辛、艰难、争分夺秒、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让人牵肠挂肚、漫长而又短暂„„)师:此时此刻,你有你又怎样的感受?

2、品读第7段

⑴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你高兴吗?请你高兴地读。

(2)师:文章学到这,让我们再一次回头细细品味文章的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你的心中,这是一座怎样的桥?从你的眼神中,我看出你有更深的体会。

生:这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桥。生:这是一座延续小钱生命的桥。

(3)师: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把我们的感受融进去读。(出示诗的形式,并播放音乐)

三、拓展阅读

阅读平台相关资料

四、延伸打写,续写血脉亲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第11篇

4年级

张爱钦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一,复习主要内容导入

(课件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师指课题,学生齐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能讲讲吗?(指名两个学生回答)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生命之花在人们无私的爱与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同学们知道吗,这是 一个真实的故事!读完课文,我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那么,能告诉老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吗 ?

生:我最感动的是台湾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给杭州市的小钱送骨髓。

生:我最感动的是李博士在危险的情况下来给小钱做手术。

二、授新课(抓住重点词句研读,感悟)

1师: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为之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我们会通过这些词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自由读这3~~5自然段,画出那些最感动你的语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写出你的体会)

(生默读画语句,师巡视。)

2反馈

师: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谁先来说说你划下的最感动语句,请你大声朗读,然后再来说说自己的体会,好吗?

(1)感动一 课文第5自然段

生: “此时此刻,……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并说感受)

师:你是从那个词读懂的?

(师肯定学生或引导学生 抓住“沉着”“静静”这两个词语来体会。)师: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生也说自己的感受)

(师肯定或引导学生联系其他句子来 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师:我们要联系课文的其他句子来 体会他们的内心想法。一起来,都看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首先,在什么情况下李博士还那么沉着?台湾青年还能静静地躺着?找一找,读那一句?

(指名,生读“针头向皮肤刺去……工作。”)

师:针头都脱落了,余震多么强烈!多么突然呀!哪个词与表现了余震的突然和强烈?

(通过“突如其来、”理解余震的 危险,手术室在摇晃。)(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手术室还有什么在摇晃?)

师: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着?青年怎样地躺着?

生:沉着地站着,静静地躺着。

师:现在什么地方最安全?读哪一句?(指名,生读“此时时刻,跑到空旷的……”)

师: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

生:不是!

@师: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还站在在这里等什么啊 ? 生:等余震停下来继续抽那位青年的骨髓……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博士?(从容镇定)

@ 师:此时在海峡的另一边,小钱也静地躺在病床上,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们躺着的原因一样吗?

生:(小钱为了治病,接受骨髓移植手术而台湾青年是为了捐助骨髓给小钱。)师: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呀?(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

师:是啊!无论多么危险他们一定要抽出骨髓。这段中还有哪些词也可以看出他们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坚定的信念?(“一次又一次、终于”)

师:带着坚定地信念一起读“: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利用…… ”(全体学生情境朗读)

(2)感动二:课文第3~~4自然段

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生答:第3、4自然段有关句子,并说体会)师:你读哪句话知道了地震很可怕? 生:就在昨天……摇晃。

师:7.3级的地震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地震后人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跑到空旷的地方…….生:寻找亲人,抢救生还者,…….师:让我们一起走进1999年9月21日的台湾吧!去感受一下当时地震的情况。

(课件演示地震图片)

师:了解到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引导说:人们都在干什么?)

生:好可怕的地震…… 生:房屋,桥都倒了 …..生:人们在废墟中寻找亲人,抢救生还者,…….同学们,在这种情况下青年虽然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是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因为——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看这句话(课件出示,生齐读:“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

师:注意红色的词语再读一遍。(生读“希望、期待着”)

师: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听老师朗读,我们一起来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配乐,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小钱的脸很苍白,快要 死了 …….生:只有骨髓才能救他…….生:小钱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你也为小钱高兴!那么小钱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也在想着小钱?再读“但是,他知道……”

(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前三句话,其中五个词“苍白、红润、即将凋零、含苞、绽放”变红。另: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师:看着这些红色的词语,你能不能用上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词,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 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脸红润起来。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师:正是因此,即使是在地震的摇晃中,台湾青年也会这样,读课文“……他知道有一位青年正躺在……”(生读相应的段落)

师:现在,再读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涓涓流出……”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指名:爱心、希望……)(3)感动三:课文第6~~7自然段

师: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间表,师读。)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5分钟12小时)

师:这是怎样的12小时?

生:紧张

生:漫长

师:第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12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

生:“奔波”!

师:(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艰辛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漫长的感觉!(齐读奔波)

师: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出示时间表后半部分)第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

生:“连夜”

师:(板书连夜)多么令人感动!读这个词,读出你的感动!(生齐读连夜)

师:把我们内心的全部感动都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

(齐读这一段)

三、与课题呼应,总结全文

师:小钱就这样得救了。

师:想想除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还有谁也搭起了 一座无形的桥?(医护人员,小钱的亲人)故事读到这里,关于课题的疑问,你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指什么? 生:.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座生命桥

生:两岸同胞用血脉亲情搭起了这座生命桥

师:正是两岸骨肉同胞的爱心(相应画板书“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生命桥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座——生齐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再带着青年的爱读一读这座——生齐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带着台湾与大陆同胞的爱读一读这座——生齐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四、拓展延伸

师:让我面对祖国的版图,用心来读读这两句话——(配乐出示课文最后两句话“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

师:同学们,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隔不断血脉亲情!也许,有一天小钱会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小钱会怎么感谢他?这位台湾同胞又会说些什么呢?

布置作业:小练笔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捐献骨髓

杭州

沉着

静静

台湾

一次又一次

奔波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