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跨国并购世界经济论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跨国并购世界经济论文(精选12篇)

跨国并购世界经济论文 第1篇

烟台万华是中国第一个目前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聚氨酯工业基地, 主要从事MDI为主的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 是亚太地区最大的MDI制造企业, 目前产品质量和单位消耗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匈牙利博苏化学是全球八大聚氨酯企业之一, 也是中欧区域唯一的MDI生产企业, 公司主要资产为MDI, TDI与PVC生产装置。

2008年5月,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博苏化学公司出现了严重的资金链断裂, 打算出售股权, 2011年1月31日, 经过一场激烈的并购与反并购大战, 万华对博苏化学成功完成了跨国并购。

二、跨国并购的涵义

跨国并购是指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 通过一定渠道和支付手段, 购买外国企业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产权, 从而对后者的经营管理实施部分或完全控制的行为。这里所说的渠道, 包括并购的跨国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 或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两种形式。这里所指的支付手段, 包括支付现金、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形式。

万华对博苏化学的并购渠道和支付手段是直接通过对当地公司 (博苏化学) 的股权收购实现的, 而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通过采取购买公司夹层债和为其提供所需资金缺口的方式, 最终取得了博苏化学公司96%的股权。

跨国并购一般分为三种:横向跨国并购、纵向跨国并购和混合跨国并购。

横向跨国并购发生在同一行业的竞争性企业之间, 是跨国并购中经常采用的形式, 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目的是扩大世界市场的份额。由于并购双方有相同的行业背景和经历, 比较容易实现并购整合, 并能产生协同效应。烟台万华对博苏化学的收购属于横向跨国并购。

纵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以上国家处于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但又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其目的通常是为了稳定和扩大原材料的供应来源或产品的销售渠道, 旨在降低供应链前向和后向关联的不确定性, 减少交易成本。

混合跨国并购是指两个以上国家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全球发展战略和多元化经营战略, 增强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

三、跨国并购的经济原因分析

本文结合本案例的实际情况, 分别从区位优势、速度优势、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理论等方面来分析万华对博苏化学并购的实际原因。

(一) 区位优势理论

传统的区位因素主要是指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优势如地理、地质优势等, 但自然资源在近年来跨国并购中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 目前强调的区位因素主要是市场方面的因素。市场因素很重要, 庞大的市场规模能够容纳更多的国内外企业, 为企业生产提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目前在很多行业此因素已经成为跨国投资中的关键考虑因素。

万华对博苏化学的并购首先看中的是博苏化学的区位优势。目前, 全球MDI的产能和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 仅德国巴斯夫和拜耳两家公司的产能, 就接近全球总产能的50%, 这两大公司几乎控制了欧洲市场。而博苏化学地处中欧, 并且是中欧区域唯一的MDI生产企业, 通过收购博苏化学公司, 万华可以成功规避巴斯夫、拜耳采用贸易壁垒手段的阻止而直接进入欧盟市场。

(二) 速度优势理论

跨国并购投资相对于新建投资具有速度优势, 跨国并购是并购公司获得意愿目标的最快方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如何获得比竞争对手先行一步的优势, 关键在于企业的发展速度, 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在新市场接管一个具有现成的分销系统的公司要比自己从头建立起一个分销系统和市场组织更为可取, 因此寻求增长或许是跨国并购最重要的动因。

对博苏化学的收购大大缩短了万华欧美建厂的进程, 不仅节省了投资, 而且立即获得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TDI产业, 从而对提升我国MDI及其下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产生重要影响, 而这也恰恰体现了并购的协同效应。

(三) 协同效应理论

如果一家并购企业在行业特有资源上“能力过剩”, 而相关行业中目标企业却正缺乏这些资源时, 协同效应将是巨大的。如果行业特有资源是具有可转移性的, 那么通过并购就能达到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之间的行业特有管理能力和非管理人力资本的边际要素替代率, 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万华对博苏化学的快速适应及运营能力, 充分体现了协同效应的巨大作用。

(四)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扩大而引起企业投资和经营成本降低从而获得较多利润的现象。企业的投入产出有一个适度规模问题, 只有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即最佳规模时, 才能更好地利用一些先进技术设备、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分工, 提高投入产出率, 降低生产成本, 反之, 企业生产成本过高、产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就会失去竞争性。因此,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许多生产厂家不断扩大企业规模, 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 而并购是企业最佳规模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截止2009年底, 我国MDI产能为109万吨, 其中, 巴斯夫和拜耳两公司为47万吨, 美国亨斯曼公司为12万吨, 实际我国MDI仅占国内产能的46%, 并且为了遏制万华, 这几大寡头不仅提出了新增产能的计划, 而且纷纷在中国建厂。为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扩大国际生产规模, 实现规模经济是万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2008年5月,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博苏化学公司出现了严重的资金链断裂, 急需债务重组, 打算出售股权。万华借此契机, 经过与博苏化学一场激烈的收购与反收购大战后, 于2011年1月31日斥资12.6亿欧元成功并购了博苏化学公司, 此次收购不仅节省了投资使万华在海外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 而且大大缩短了万华欧美建厂的进程, 一举成为世界前三位的MDI生产商和欧洲最大的MDI供应商。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 大量中国企业抓住有利时机, 加快了对外扩张和国际化的步伐, 海外并购正逐渐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升价值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了一个具体的并购案例——烟台万华对博苏化学的并购, 对其并购的性质及具体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跨国并购,经济原因,博苏化学

参考文献

[1]段爱群.《跨国并购原理与实证分析》.法律出版社, 1999

[2]成华慧.跨国并购的经济学分析.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跨国并购世界经济论文 第2篇

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经过20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吸引60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年进出口贸易额已达15000亿美元,中国经济已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并互为依存.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过程,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趋利避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外国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梳理外资跨国并购的特点,探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利用外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 者:吴启金 郎英 作者单位:吴启金(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国际合作部)

郎英(中国机械工业成套工程总公司)

跨国并购世界经济论文 第3篇

一、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其一,多年的跨国并购经验积累。1992年,首钢总公司以1.20亿美元收购秘鲁铁矿公司全部资产,开启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大幕。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跨国并购势头发展非常迅猛,并购金额从2002年的2亿美元,已发展到2010年的200多亿美元。尤其近年来,在国家力推“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向外拓展,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众多有实力的国内企业跨出国门的首选途径。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目光投向海外,积极寻求全球发展机遇和战略投资机会,频频出手跨国并购,TCL并购汤姆逊,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业务等,尤其2010年3月28日,吉利并购沃尔沃使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达到了阶段性高潮。像TCL、联想、中石油等这些在跨国并购中表现不俗的知名大企业,已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主力军和典范,为诸多已经和正待进行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树立了榜样作用,也为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二,企业规模优势。跨国并购毕竟还是大型企业集团的游戏,因此企业的规模相当重要。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积累,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基本实现了营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已出现了一大批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10年世界500强名单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实力显著增强,入围数量从1995年的3家增长到2010年的54家,且有三家中国企业进入了前十名,分别是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和中国石油。可以预计,未来10年至20年,在广大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将有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和跨国并购的主力军。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其一,融资困难。企业跨国并购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并购企业不仅要支付目标企业产权转让价格,还要支付给中介机构咨询费用,股票交易所等机构高额费用,以及印刷费和广告费等,尤其并购后的重组更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如何融得并购所需的资金问题就成为了跨国并购成功的重中之重。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金融工具相对落后,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并购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可采用的融资方式仍然十分有限。尤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短缺已成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瓶颈”。缺乏专业人才。跨国并购的专业人才应通晓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商法等知识,熟知海外并购程序和业务,并能按国际惯例管理海外并购企业,而目前我国企业最缺乏的就是这种人才,当前人才短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制约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其二,缺乏法律法规。在我国,有关企业并购的立法在公司法和证券法中有一些零散的规定,而与并购活动配套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大多只是以“条例”、“规定”、暂行办法”等名称出现的行政性法规,且这些法律规定主要针对国内并购行为,对于跨国并购活动而言,相关立法严重滞后。有关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零星法规也是散见于其他相关法律文件之中,缺乏整体性,不能充分体现国家鼓励海外投资发展的宗旨,严重滞后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需要。其三,缺乏专业性的跨国并购中介机构。跨国并购是一种比国内并购更加复杂的投资活动,并购过程中涉及多方面专业知识,急需要专业的中介机构的服务。譬如,企业并购咨询服务机构作为专业性咨询机构,主要为企业提供并购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并购者选择目标企业,策划设计并购方案以顺利通过东道国的跨国并购审查,并可与跨国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联手,为跨国并购提供资金融通的便利条件等。而目前,我国虽已形成了包括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在内的投资银行系统,但其规模普遍较小,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难以为跨国并购提供高质量服务。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在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一,政府对跨国并购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目前,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和服务措施,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了多项支持政策,涉及财税、金融、保险、外汇和出入境等诸多方面。尤其针对企业跨国并购融资难问题,我国出台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以满足企业大规模战略性并购的融资需求,从而改变了之前《贷款通则》中关于“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的限制性规定。这无疑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为资本市场的活跃增添了持续动力。其二,海外并购成本降低。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影响,全球资本市场持续走软,造成国外众多知名大公司市值萎缩、资产持续缩水。尤其步入后危机时代后,这些企业进入整合阶段,为维持公司生存,不得不以贱卖资产、出售股权等方式渡过难关。因此,在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利用海外并购成本低廉这个优势条件,在跨国并购市场中保持了非常活跃的势头。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11个月,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数达55起,并购金额约为216.89亿美元,海外并购额居全球第二,创下历史新高。其三,东道国对并购的限制措施变少。一般而言,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区域政策文化差异等影响,目标公司所在国对于外部并购的限制较多。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企业经营发展遭遇困难,为了提振经济,使本国或本地区经济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各国政府对待外资进入本国的态度以及相关政策逐渐放宽。这种宽松的政策对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是一个重要的利好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跨境并购的政治障碍和隐性成本,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创造了机遇。

(四)威胁分析(Threats) 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带来巨大投资机遇的同时,也隐藏着众多不确定性风险。其一,整合风险。美国并购专家Brue Wasserstein明确指出,并购成功与否不是仅依赖被并购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而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并购后的整合。即资产交割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并购交易的结束,后续的整合重组才是对并购方的真正考验。相对于普通的国内并购交易,跨国并购的整合难度更高,并购的内容涉及到经营战略整合、组织与制度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整合、财务整合等多方面,这对国际化经验并不丰富的企业将是巨大的考验。尤其企业文化的整合更是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并购的七七定律认为:70%的并购企业在并购后没有实现期望的企业价值,其中70%的失败原因来自于并购后文化整合的失败,跨国并购中如何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融合,更是一项巨大挑战。可见,成功并购不等于并购成功,企业要想在跨国并购中真正实现1+1>2的效果,并购后的消化吸收、战略整合才是关键。其二,政治风险。后危机时代,看起来国外政府对我国的并购企业态度有所改善,但其实表面宽松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下,跨国并购的具体实施还是比想像的更复杂。因为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一直鼓吹“中国威胁论”,至今仍抱着冷战思维来看待新兴大国的崛起,将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视为“经济威胁”,频频以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经济安全等为由设置障碍进行干扰。其三,法律风险。在企业跨国并购中,法律风险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很多企业跨国并购时并不重视东道国的法律,通常因违反证券法、反垄断法、行业法等而导致并购失败。诸如我国中铝并购澳大利亚力拓的失败,其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便在于对于澳大利亚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熟悉。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SWOT矩阵分析

基于上述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SWOT分析,构建一个SWOT矩阵(如表1所示)。

通过以上SWOT矩阵可以看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构成的四个组合是密切联系的。因此,跨国并购中我国企业只有将不利转化为有利,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才能寻求更大的发展,具体的发展战略如下:

SO战略。这是一种开拓进取性战略。即当外部机遇出现时,我国企业应积极运用内部优势去抓住外部机会,使机遇与优势充分结合发挥作用,在跨国并购中寻求更大的发展。

WO战略。这是一种支持引导性战略。当环境提供的机遇与企业自身优势不相适应时,企业的优势再大也将得不到发挥。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就需要克服自身弱点以促进内部资源由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从而迎合或适应外部机会。

ST战略。这是一种克服加强性战略,是一种当外部的环境状况对公司优势构成威胁时,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出现优势不优的脆弱局面。在这种情形下,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应扬长避短,利用优势去克服威胁。

WT战略。这是一种防御性战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只有采取积极措施改善自身条件,克服内部弱点并应对外部威胁,如果处理不当,海外并购固然不能成功,更可能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三、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企业跨国形式完善对策

(一)宏观层面 加快完善我国企业并购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的海外投资的法律法规还非常不完善,还没有建立一部专门针对跨国并购投资的法律体系,由此造成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时面临无法可依的困境。而后危机时代,伴随着我国对外并购规模的不断扩大,这对于我国跨国并购企业的安全则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因此,我国政府应该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参考一些成功国家的经验,尽快完善我国的企业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一部《企业并购法》。拓宽并购的融资渠道。我国政府应从多方面建立和完善扶持企业并购融资的政策体系,积极引导培育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支持商业银行开办并购专项贷款以及允许合格的机构设立专业化的并购融资基金,从而为并购市场提供一个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缓解并购融资的资金压力。另外,可引导企业采取摆脱了资金限制的换股并购、“小鱼吃大鱼”的杠杆并购、管理层收购等创新方式,从而缓解跨国并购融资老大难的问题。大力发展中介机构。从国际经验来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在跨国并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注重培育我国大型中介机构,使其能够更好参与和推动国内企业跨国并购活动,是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微观层面 提高我国企业的整合能力。企业的整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企业并购的成败要力求把文化的冲突降到最低,遵循取长补短,吸收对方的精华,摒弃糟粕,在双方认可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文化,互为促进,共享共赢。其次,要注意加强与目标企业员工的良好沟通,使其较快融入新的企业文化,及早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另外,应对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进行实质性调查,将两者的优势战略环节进行整合,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盈利能力。最后,并购企业还应将自己良好的组织与管理制度移植到被并购企业中去,同时应该进行财务管理体制的整合,建立健全高效的财务制度体系,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加大目标企业甄别力度。在并购目标选择上,企业切忌盲目乐观。在跨国并购中,双方由于地区和行业等差异存在信息不对称,如果盲目出击很有可能导致过高的并购成本,甚至彻底失败。因此,我国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时,应加大对目标企业甄别的力度。培养和吸纳更多跨国并购方面的高端人才。在复杂的跨国并购业务中,综合型的跨国并购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制定人才战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养和引进高级复合型人才,还可考虑同高校合作和从国外引进人才等途径。加快学习国际惯例和东道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跨国并购是一种异常复杂的跨国经营活动,企业要实现成功“走出去”,必须掌握国际惯例、熟悉东道国的相关法法规,如若不然,则必然招致并购失败。

参考文献:

[1]张明之:《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的反周期跨国并购》,《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6期。

[2]张金杰、徐翌成:《中国并购报告2009》,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国有经济参与跨国并购的困境与思考 第4篇

After 1994, investment through M&A exceeded greenfield investment in global, and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way in FDI flows.The trend of global FDI has also affected China.At present, China’s means of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 is facing a historic turning point, and China’s capital participating in the global M&A market has broad prospects.

企业并购的投资方式目前在全球发展迅速。2007年全球企业并购交易额为4.35万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20%, 全球企业并购的交易额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与此同时, FDI中并购方式的投资额也超过了绿地投资, 并且差距越来越大。在1994年以前, 全球FDI流动主要以绿地投资为主, 1994年之后并购投资方式超过了绿地投资方式, 成为了全球FDI流动的最主要的方式。目前, 全球FDI流动大约80%都是以并购的方式进行。

一、中国利用外资将逐步进入并购阶段, 中国资本参与跨国并购潜力巨大。

全球FDI的这种变化趋势也影响到中国, 目前, 中国吸引外资方式面临着历史性的转折点, 中国资本参与全球并购市场的前景广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外资方式方面, 经历了以合资合作经营方式、到独资方式, 下一步, 并购将在中国吸引外资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国批准外资并购项目大约是1300多个,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14亿美元, 占当年吸收外资金额的比重为2%。但从增长速度上看, 并购的增速远远超出绿地投资的增速, 2006年比2005年同比增长约49%。

外资并购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需要。从宏观上分析, 外资并购有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现在不仅是全球制造业的集中地, 也是全球环境破坏严重和资源高度紧张的集中地, 需要走保护环境、节约土地等各种资源、提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外资并购同绿地投资相比具有优势。从中国产业集中度分析, 外资并购有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 有利于中国现有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如在钢铁、汽车、有色金属等领域, 虽然产量很高, 但由于缺乏规模较大的企业、市场集中度低, 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产业整合力度不够的关键原因在于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 并购有利于加大中国产业整合力度。

在外资积极参与中国企业并购的同时, 跨国并购也成为中国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参与全球化资源配制的重要途径, 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走向世界的步伐也在加快。2002年, 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是2亿美元, 2003年是8.34亿美元, 到2004年就增到11亿美元, 2005年增到65亿美元。尤其是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之后, 国际上对中国资本在海外的并购就更为关注了, 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刚刚以50亿美元的资金收购了摩根士丹利9.9%的股份, 成为了摩根士丹利的第二大股东, 成为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走向的重要力量。

这种关注不仅来自于现有的并购, 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中国参与跨国并购的巨大潜力。因为中国拥有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大量的外汇储备, 为参与海外并购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从1994年到2006年, 除了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资本项目出现了逆差以外, 其他所有的年份都出现了双顺差的局面。在94年的时候, 国家外汇储备是516.2亿美元, 到了2006年增加到10663亿美元, 世界第一。

而且中国具有动用这种实力参与跨国并购的意愿。因为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 在国际上面临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的压力。在国内, 储备增加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储备增加表示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 对外偿还能力的增加, 但是储备增加一美元, 外汇市场上就要抛出等值人民币, 这种情况会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 导致物价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等。为了应对这种变化, 中国海外投资政策从2002年开始调整, 从原来的谨慎保守的海外投资政策转变为积极鼓励支持。

二、国有经济通过并购方式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中都面临着特殊的困境。

首先, 我们来看看外资并购境内国有企业的情况。中国现在外资并购境内企业主要以非国有企业为主, 2006年外资企业对国有企业并购的数量是77个, 资金额大约是14亿美元, 分别占全国通过并购方式吸收外资总量的26%和29%。

为什么外资并购境内国有企业面临着特殊的困境呢?主要障碍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安全界定和执行问题, 二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对于国家安全问题, 在外资企业的独资化潮流之后, 开始并购我国历史上的传统优秀企业, 一部分人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从国际惯例看, 世界上主要国家都有对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对于存在影响和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的并购, 国家相关部门可以要求当事人中止交易等措施消除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但另一方面, 要防止把经济问题民族情绪化的倾向, 把本来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的企业并购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对于并购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从根本上来看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问题, 而不是并购造成的。但国有产权的转让涉及到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 所有很容易引起争议。无论是“凯雷并购徐工案”还是“高盛并购双汇”案中, 都可以听到认为是海外并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说法。

其次, 中国国有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也面临着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突出问题。如政治因素的干扰是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 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行为能不能成功不仅取决于经济, 同时也受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许多外国政府和公众认为我们一些比较大的的国有控股企业受政治因素的干扰比较多。

三、从漯河双汇并购案和北京第一机床厂并购案看国有资本参与跨国并购的经验和启示。

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双汇集团”) 国有产权, 于2006年3月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 资产净值5.7亿元人民币, 最终由以美国高盛集团为实际控制人的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以20.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通过竞标获得, 实现了对双汇集团的跨国并购。这是漯河市国资委与北京产权交易所、北京国信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密切配合, 规范操作跨国并购的成功案例。

这次交易之所以能够成功, 关键就在于一是排除了政治因素的干扰, 且不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双汇”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 在双汇并购重组尚未进入交易阶段就面临着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但参与并购的各方从并购是否能够带来价值增量这一经济标准出发, 排除政治因素的干扰, 为并购能够进行打下了基础。

二是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 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产权的转让涉及到国有资产是否流失, 是否增值保值等, 很容易引起争议。在财政部和国资委下发《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管理的暂行办法》中对转让程序、条件进行了详细规定。目前国有产权转让要求进入政府制定的产权交易市场, 双汇并购案选择的交易机构是中国最大的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北京产权交易所, 确保了利用市场发现产权价格的功能, 为并购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而在1949年6月30日成立老牌国有企业北京第一机床厂并购德国瓦德里希科堡公司的案例中, 我们可以发现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只要按照市场化操作, 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 精心整合, 实行本土化经营, 是能够减少政治因素的干扰, 推进并购的顺利进行, 促进中国企业的快速成长。

在以上两个案例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一步思考, 会发现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会逐步与国际接轨, 进一步规范化。与国际接轨, 是指在《反垄断法》出台之后,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将接受该法的约束;规范化主要是审查标准的规范化, 在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审查方面是一个国际惯例。中国由于实践经验较少且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混合在一起, 审查的标准不够明确, 下一步将在实践中逐步规范,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将会变得更易操作。而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议, 根源在于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漏洞和交易机制不完善, 如果能够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 随着交易机制的完善, 这方面的争议将会逐步减少。

中国国有经济参与国际并购, 关键是要遵守国际规则, 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运作。虽然最近美国、日本、法国等西方国家都存在着一定的经济民族主义舆论抬头的趋势, 但这些国家制度和规则相对比较健全, 经济问题政治化受到约束较多, 政府决策比较谨慎。如最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参股摩根士丹利, 美国布什总统在2007年12月20日就明确表态:“我对资金从海外流入感觉良好, 我认为这不是个问题。”所以, 中国国有经济海外并购的关键是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 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 精心整合, 实行本土化经营。

跨国并购世界经济论文 第5篇

一、IBM代表性考题

1.Describe your greatest achievement in the past 4-5 years?

2. What are your short & long term career objectives?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deal job for you?

3. Why do you want to join IBM? What do you think you can contribute to IBM?

二、P&G代表性考题

1.Describe an instance where you set your sights on a high demanding goal and saw it through completion?

2.Summerize a situation where you took the initiative to get others going on an important task or issue, and played a leading role to achieve the results you wanted.

3. Describe a situation where you had to seek out a relevant information, define key issues, and decide on which steps to take to get the desired results.

4. Describe an instance where you made effective use of facts to secure the agreement of others.

5. Give an example of how you worked effectively with people to accomplish an important result.

6.Desribe a creative/innovative idea that you produced which led to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uccess of an activity or project.

7.Provide an example of how you assessed a situation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by focusing on the most important priorities.

8.Provide an example of how you acquired technical skills and converted them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三、Hongkong Bank 代表性考题

1. Please state why you chose to follow these activities and how they have contributed to your personal development. You may wish to give details of your role whether anyone else was involved and any difficulties you encountered.

2. Please state how you have benefited from your work experience.

3. How much is your present monthly salary including allowances.

4. Do you need to compensate your present employer if you resign? If so, please give details.

跨国婚姻可以预测全球经济走势 第6篇

日本人和德国人一样严谨,因此厚生劳动省的“人口动态统计”恐怕是世界各国中做得最细致的。查阅日本跨国婚姻的数字,虽然枯燥,但也能发现许多有意思的趋势。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跨国婚姻比例一直在1%以下。1980年突破1%,1987年达2%,仅两年后的1989年就突破3%。但在1990年突破3.6%之后,因离婚率的迅速增加开始徘徊。到1995年,跨国婚姻终于又止跌回升,再度掀起高潮。在世纪之交稍有滑落后,2003年再度上涨,2006年突破6%之后,紧接着又是一个长期滑坡。

从数量上看,1990年跨国婚姻约为2.5万对,2006年约为4.5万件。

仔细观察这组数字,会有一个奇怪的发现。那就是日本的跨国结婚势头总是先于经济形势两年左右变动。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前两年,跨国结婚比率已经先行下落;在亚洲金融危机袭来的前2年,跨国结婚比率开始迅速增加;又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2年,跨国婚姻比率已先行坠落。真应了那句话“春江水暖鸭先知”,超越国境的爱情结晶,竟似隐藏着经济走势未卜先知的魔手!

再看国际离婚占离婚总件数的比例,1992年才开始统计公布。当年约占4.3%,此后一度低回至4%左右,1997年再度上升,年年刷新,2005年突破6%。此后,由于日本人离婚基数的缩小,相比之下国际离婚所占比率如脱缰野马般跃升,与国际结婚件数的减少呈现出一种巨大剪刀的形状。

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似乎也同样隐含着某种神秘的规律,1992年开始统计公布本身就非同寻常,那是日本泡沫经济开始崩溃之年,也是跨国离婚高发开始引人注目之年。同样,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跨国婚姻的主力军是东南亚、韩国等地的女性,这种联姻是逃出危机地区的手段之一。而且,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伴随着一段跨国婚姻破裂的高发期,这意味着危机造成的家道变迁、财产纠葛是主因之一。

跨国婚姻预言了经济危机

如果要研究日本的跨国婚姻数据,首先要是“谁娶谁”,其次是“对象来自何方”。日本的跨国婚姻主要是日本男性与外国女性结婚。有一个统计数据叫做“外国妻子与外国丈夫之比”,1990年达3.5以上,这意味着7成以上的跨国婚姻是日本男性娶了外国女性。

此后,数据长期下滑,1999年再度上升,2000年超过4,这意味着上述比例达到8成。此后再经过较短期低回,2006年再破4,此后便一路滑落,2010年跌至约2.3。这幅图景看起来也与经济发展和各国实力对比暗合。在发展阶段,女性处于弱势地位,跨国婚姻是摆脱目前不利地位、提前进入现代化的手段之一。但随着亚洲各国经济成果的显现,发达国家一边倒的结婚模式也在变化。

再看“对象来自何方”.目前,日本男性所娶的外国女性中,按国籍人数排依次是中国、菲律宾、韩国和朝鲜,泰国尾随其后。

中国女子嫁到日本的人数,1983年达2000人后,一直到1987年基本持平。1988年以后再度劲升,1997年达近7000人,一跃而居各国之首。世纪之交是中国女性外嫁日本的高峰,其后几经波折,到2009年,数量开始呈现决定性的下滑,回到1万人左右水平。

这组曲线看起来很像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城乡人口流动的再现。当国门打开、流动限制放宽时,出现人口流动高潮。之后,主要流动限制由行政限制让位给经济条件、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等其他要素。

再将中国与位居第二三位的朝韩和菲律宾相比较。韩国和朝鲜新娘的数量也是从1987年开始急速上升,到泡沫经济破灭开始下滑。在亚洲金融风暴和2004至2006年日本经济高扬时期,又出现两个小高潮,但无不以高潮过后的离婚率暴增为代价。

菲律宾的数据更有意思。其人数统计出现于1992年,但已近6000人。就是说,当日本人开始注目时,菲律宾新娘早已是庞大军团。同样,其人数从2006年后陡然下滑。一向被视为顺从老实的菲律宾女性,看来其慧剑之锋利决不亚于韩朝女性。

离婚后,外国女性成为日本经济的骨干力量

若将跨国婚姻比例视为成果、将离婚比例看作代价,会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那就是国际婚姻首先与国家开放程度相关,其次与经济形势好坏相关。因其与政治、经济因素关联太紧密,跨国婚姻高潮过后的成本也是高昂的。

不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婚姻要素除情之外,永远无法抛离政治、经济等种种原因。一个重要的结论是,婚姻可以改变当事人及其所属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发达国家居民同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婚姻,当不乏绝世爱情,但普遍观之,多数家庭的组织往往含有太多的其他考量。

数据显示,日本国际结婚大幅度增加始于1987年。此时,日本泡沫经济已经发生,日本政府政策开始向福利国家转变,日本人开始有了富裕的感觉。此后,日本政府为解决日本人婚育问题,为跨国婚姻大开绿灯;国际婚姻介绍业成为流行行业,办理国际婚姻所需手续也成为“司法书士”的赚钱业务;加上日本“残留孤儿”归国人数增加、中日间的经济合作增加等等,促成了日本“跨国婚姻”高潮的到来。

但是,早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前两年,日本的国际结婚就开始出现大退潮。如菲律宾和韩朝数据所示,近半数以上跨国婚姻家庭破裂,中国女性的离婚率也高达近3成,如此高昂的代价,不能不令人考虑其原因。

首先,日本的跨国婚姻大多数是经国际婚介所介绍的。因为是营利行为,一般是以成果论费用。其费用不仅包括介绍、会面、还包括婚礼、结婚手续、办理新娘签证指导等,每个Case都价格不菲。因国际旅行费用高昂,多数在一两次见面后就进入谈婚论嫁的程序。

其次,多数日本新郎和外国新娘的条件并不对等。日本新郎多在日本社会评价层面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常见的Case是:家居农村、结婚对手无处可寻;离婚或老鳏夫;寡母相守、无人愿嫁;自小骄纵或放任,沟通不易;就职企业或职业难得女性欢心;其貌不扬、性格内向;为收取报酬而假结婚。而外国新娘也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普遍情况是无法通过留学或投资的方式达到出国的目的。

nlc202309031127

由于语言限制和日本出入境管理制度,外国新娘从开始交往阶段就在语言和保护自身权益方面处于弱者的地位。

商业运作和初期的弱势,已经蕴含着日后变故的重大原因。当外国新娘在语言、自我认知和签证问题上的弱势地位一旦改变,情况就大为不同。21世纪以来,日本经济社会几多动荡,解雇、中小企业破产、家族商业没落等造成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都构成婚姻破裂的原因。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和适应而掌握了生存诀窍的外国女性,远比日本丈夫们更能适应日本的社会生活,甚至更拥有创业精神,走出家门也成为她们伸张权利的选择。而面对丈夫及其家族的不公正待遇,觉醒的女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寻求法律的保护。打官司要花钱,法律咨询却可以免费获得,除个别特例之外,在跨国离婚导致的财产纠纷中,最大受益者实际上是外国女性。

当她们一旦脱离了婚姻的羁绊,往往成为中小企业的创业者,一面养育着孩子,一面为日本经济作着贡献,甚至成为日本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活力。

如果要研究日本的跨国婚姻数据,首先要是“谁娶谁”,其次是“对象来自何方”。日本的跨国婚姻主要是日本男性与外国女性结婚。有一个统计数据叫做“外国妻子与外国丈夫之比”,1990年达3.5以上,这意味着7成以上的跨国婚姻是日本男性娶了外国女性。

此后,数据长期下滑,1999年再度上升,2000年超过4,这意味着上述比例达到8成。此后再经过较短期低回,2006年再破4,此后便一路滑落,2010年跌至约2.3。这幅图景看起来也与经济发展和各国实力对比暗合。在发展阶段,女性处于弱势地位,跨国婚姻是摆脱目前不利地位、提前进入现代化的手段之一。但随着亚洲各国经济成果的显现,发达国家一边倒的结婚模式也在变化。

再看“对象来自何方”.目前,日本男性所娶的外国女性中,按国籍人数排依次是中国、菲律宾、韩国和朝鲜,泰国尾随其后。

中国女子嫁到日本的人数,1983年达2000人后,一直到1987年基本持平。1988年以后再度劲升,1997年达近7000人,一跃而居各国之首。世纪之交是中国女性外嫁日本的高峰,其后几经波折,到2009年,数量开始呈现决定性的下滑,回到1万人左右水平。

这组曲线看起来很像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城乡人口流动的再现。当国门打开、流动限制放宽时,出现人口流动高潮。之后,主要流动限制由行政限制让位给经济条件、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等其他要素。

再将中国与位居第二三位的朝韩和菲律宾相比较。韩国和朝鲜新娘的数量也是从1987年开始急速上升,到泡沫经济破灭开始下滑。在亚洲金融风暴和2004至2006年日本经济高扬时期,又出现两个小高潮,但无不以高潮过后的离婚率暴增为代价。

菲律宾的数据更有意思。其人数统计出现于1992年,但已近6000人。就是说,当日本人开始注目时,菲律宾新娘早已是庞大军团。同样,其人数从2006年后陡然下滑。一向被视为顺从老实的菲律宾女性,看来其慧剑之锋利决不亚于韩朝女性。

浅议跨国企业在华并购和经济安全 第7篇

一、跨国企业在华并购案例

近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播放的《西轴合资之痛》, 披露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被德国FAG轴承公司并购后, 西轴的技术、品牌、市场最终全部被德方控制的教训。

外资并购中国内地企业, 大多走的是“合资亏损独资”三步曲的套路。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是个典型案例。西轴地处宁夏银川市, 是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他们产品中的铁路轴承一项, 合资前占全国市场的40%, 利润占全公司的40%, 他们的NXZ商标是国家驰名商标。2001年, 本着“市场换技术”的意图, 西北轴承与德国FAG公司合资, 合资公司中, 中方占股份49%;德方占51%。中方以土地、厂房、设备、品牌、市场及生产资质入股, 德方出资852万欧元。合资公司投入运转, 但人们很快就发现, FAG公司前两年并没有进行技术改造和有效管理, 同时还架空了中方管理人员。第一年, 合资公司亏损980万元, 第二年, 又亏损1300万元。连续两年亏损后, 中方没有资金继续增加投资。这时, 德方立即出资买下中方原来的49%股份, 合资公司变成独资公司。改成独资后, 富安捷公司的产品 (其实就是原先西轴的产品) 迅速通过了美国和英国认证, 开发了国际市场, 生产检验技术得到提升, 原来的亏损也变成了赢利。中方却丧失了品牌、市场、生产资质等多年打拼的成果”。据了解, 像西北轴承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并不鲜见, 有些地方已经成了外商吞并中资企业的一种模式。

二、跨国并购的动因

那么, 象“西北轴承”这样的跨国并购的动因是什么呢?杨超以及吴小栋和刘志超指出了跨国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品牌战略。

运作成熟的公司都会有自己的品牌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跨国公司通过横向并购, 减少了竞争对手, 市场占有率提高, 巩固长期获利机会, 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凸显。

2、低成本进入市场。

和FDI的另外一种形式新建投资相比, 跨国并购可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某一市场, 并获得原有企业的营销渠道等固有优势。

3、分散经营风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跨国公司虽然面临更大的风险, 但与此同时, 开放的市场环境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多分散风险、转嫁风险的手段和途径。跨国公司可以利用不同产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命周期的差异, 进行多元化投资, 投资区域多元化, 投资行业多元化, 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通过对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的分析, 可以看出,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其进行跨国并购本无可厚非, 但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 跨国并购, 特别是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会对国家的经济安全会造成什么样的问题呢?

三、跨国企业在华并购的负面效应

1、国有资产流失。

贾华强和韩冰对于国有资产流失的观点是, “如果说国企改革使国内的国有资产流失, 导致贫富差距, 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这属于财富的不正当分配, 但总量并没有减少。而引进外资参与国企改革, 出现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那将会是“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2、财政税收缩水。

逃税避税已成为多数外资企业在国内盈利的法宝。所谓避税, 俗称“合理避税”, 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和税赋最低化, 在各国税收法律之间的差异中, 策划个人或集团内部财务节税计划, 以规避税收。

3、游资风险投资。

跨国公司的资本并购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型并购。跨国公司购买国有企业, 目的是为了经营, 扩大在中国的市场占有份额, 或控制中国某些企业产品的生产。另一类则是资本型并购。实行资本型并购, 并购企业并不关心企业的经营内容, 跨国金融投资公司只是借用国有企业的品牌和产品的销售网络, 在海外推销金融资本, 并且通过证券市场等现代化的交易机构, 将国有企业逐渐转卖给其他企业, 从中牟取巨额利润。

四、对策和建议

从上面可以看到, 跨国并购对我国的经济安全主要来自国有资产流失, 财政税收缩水, 游资风险投资, 产业安全尤其是可能造成的垄断。既然看到了跨国并购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威胁, 那么我们能有什么对策呢?参考美国的经验, 我们可以有如下的建议:

1、合理确定股权定价,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我国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是不能上市流通的, 所以在当前政府从市场中逐渐退出的政策大背景下, 如何确定国有股权的转让价格是一个很关键、也很难以把握的问题。如果外资直接收购上市公司国有股股权, 在净资产的基础上进行竞价购买, 可形成较为公平合理的市场价格。

2、加紧制订以《反垄断法》为主体的相关法律法规。

并购与垄断是一对孪生兄弟。反垄断法被称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宪法”, 我国可以在反垄断法中规定对外资并购的控制制度, 以克服跨国并购的负面影响。

3、设立跨国并购审批机构。

完善的中国并购审查法律体系有助于克服跨国并购可能带来的遏制民族工业、垄断国内市场等负面效应。

4、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确定一个负责国家经济安全的部门。该部门职能主要有:监测、预测并报告国家经济安全形势, 以便及时对跨国的恶意并购进行防范。

总而言之, 在当今跨国并购以成为FDI的一种流行方式的时候, 作为中国而言, 应该不单看到跨国并购的利, 同时也要注意到跨国并购可能带来的经济威胁, 使中国能够长久安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超.《外资并购动因浅析》.《经济研究导刊》.2007.2.

[2]、吴小栋, 刘志超.《公司购并战略分析》.《商业经济文绘》.2001.4.

企业反并购经济策略分析 第8篇

1.员工持股计划。即员工通过购买企业部分股票 (或股权) 而拥有企业的部分产权, 并获得相应的管理权。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 是使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在实践中, 员工持股计划往往是由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公司的部分股权, 并委托员工持股会管理运作, 员工持股会代表持股员工进入董事会参与表决和分红。一般而言, 员工对公司有着特殊的感情, 这是一种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天然的联系, 实行员工持股计划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捆绑起来, 一旦企业面临被收购的危险, 员工的利益就有可能得不到保障, 从而自发地反对外来入侵, 不会轻易让出自己持有的公司股份, 这大大增强了外来公司的并购难度。

2.稳定股价。通常股票市值低于其资产价值的上市公司最容易受到攻击, 因此要保持股票的合理估值, 从长期而言, 要改善公司业绩, 提升公司价值, 赢得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中小股东的信赖和支持;从短期而言, 要通过股票市场操作托住股价, 防止入侵企业在市场上打压股价, 通过股市收购企业股份。

3.交叉持股或相互持股。关联公司或关系友好公司之间相互持有对方股权, 一旦受到外来企业的恶意并购, 相互之间就可以施以援手, 共同对抗并购者的入侵。日韩企业常用的是集团内部子公司之间相互持股, 因而很难被并购。交叉持股的缺点是一家企业盈利的提高, 会传导至一连串企业账面资金的改善, 容易产生股市泡沫。

4.聘请鲨鱼观察者。在国外一些专业性公司专门从事观察和监视收购接管行动的早期动向。由于敌意收购的袭击者被称为“鲨鱼”, 因而这类专业性公司或人士就被称为“鲨鱼观察者”。作为一种及早防范、及时应对的反收购措施, 有的上市公司就雇用或聘用这类“鲨鱼观察者”专门负责观察自己公司股票的交易情况和各主要股东持股变动情况, 力图及早发觉可能发生的收购袭击, 以便及早应对。

二、防御性措施

1. 寻找白衣骑士。

目标企业为免遭敌意收购而自己寻找善意收购者。在公司遭到收购威胁时, 为不使本企业落入恶意收购者手中, 可选择与其关系密切的有实力的公司, 以更优惠的条件达成善意收购。通常, 如果敌意收购者的收购出价不是很高, 目标公司被“白衣骑士”拯救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敌意收购者提出的收购价很高, 那么“白衣骑士”的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目标公司获得拯救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2. 股份回购。

目标公司通过一定的程序购本公司流通在外的股份, 是通过改变资本结构实现反并购的防御方法。一方面减少在外流通的股份, 增加买方收购到足额股份的难度;另一方面则可提高股价, 增大收购成本。此外, 回购股份也可增强目标公司或其董事、监事的话语权。股份回购有两种形式:一是目标公司将可用的现金或公积金分配给股东以换回后者手中所持的股票;二是公司通过发售债券, 用募得的款项来购回它自己的股票。

3. 降落伞策略。

具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金降落伞”。目标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 由公司董事及高层管理者与目标公司签订合同规定:当目标公司被并购接管、其董事及高层管理者被解职的时候, 可一次性领到巨额的退休金 (解职费) 、股票选择权收入或额外津贴。该等收益就像一把降落伞让高层管理者从高高的职位上安全下来, 故名“降落伞”计划;又因其收益丰厚如金, 故名“金降落伞”。二是“银降落伞”。规定目标公司一旦落入收购方手中, 公司有义务向被解雇的中层管理人员支付较“金降落伞”略微逊色的保证金。三是“锡降落伞”。目标公司的员工若在公司被收购后两年内被解雇的话, 则可领取员工遣散费。

4.“焦土战术”。

是指目标公司在遇到收购袭击而无力反击时, 所采取的一种两败俱伤的做法。此法可谓“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要除掉企业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即对公司的资产、业务和财务, 进行调整和再组合, 以使公司原有“价值”和吸引力不复存在, 进而打消并购者的兴趣。常用做法有两种:一是出售“皇冠上的珍珠”。一个公司里富于吸引力和具收购价值的部分, 被称为“皇冠上的珍珠”。它可能是某个子公司, 某个部门或某项资产, 也可能是某种营业许可或专利技术。如果这类资产被低估, 通常会使其他公司产生并购企图, 从而引起要约收购。若目标公司要保存其他资产或子公司, 则可将这“皇冠上的珍珠”出售或抵押出去, 消除收购的诱因, 达到反并购的目的。二是虚胖战术。指通过改变公司的资产结构, 降低公司的吸引力, 达到反并购的目的。一个公司, 如果财务状况好, 资产质量高, 业务结构又合理, 那么就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往往诱发收购行动。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采用虚胖战术, 其做法有多种, 或者购置大量与经营无关或盈利能力差的资产, 使公司资产质量下降;或者是大量增加公司负债, 恶化财务状况, 加大经营风险;或者是故意做一些长时间才能见效的投资, 使公司在短时间内资产收益率大减。通过采用这些手段, 使公司从精干变得臃肿, 收购之后, 买方将不堪重负。公司在采取焦土策略的时候要特别慎重, 一定要在改变公司资产质量和免予被收购得到的收益之间有所权衡, 否则, 会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5. 牛卡计划。

也称作“不同表决权股份结构”, 这种反收购策略是将公司股票按投票权划分为高级和低级两等, 低级股票每股拥有一票的投票权, 高级股票每一股拥有十票的投票权, 但高级股票派发的股息较低, 市场流动性较差, 低级股票的股息较高, 市场流动性较好。高级股票可以转换为低级股票。如果实行了牛卡计划, 公司管理层掌握了足够的高级股票, 公司的投票权就会发生转移。即使敌意收购者获得了大量的低级股票, 也难以取得公司的控制权。百度在IPO中即采用此方式, 将上市后的百度股份分为A类 (Class A) 、B类 (Class B) 股票。将在美国股市新发行股票称作A类股票, 在表决权中, 每股为1票, 而创始人股份为B类股票, 即原始股, 其表决权每1股为10票。所有在公司上市前股东们持有的股份均为原始股, 一旦原始股出售, 即从B类股转为A类股, 其表决权立即下降10倍。

三、反击性措施

又称帕克曼防御 (Pacman)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被购买企业通过收购敌方的普通股, 以达到保卫自己的目的。但前提是被收购者与收购者的力量对比并不悬殊。该战略是一场非常残酷的剿杀战, 最后的胜利者往往是那些实力雄厚、融资渠道广泛的公司。如果收购战的双方实力相当, 其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研究结果表明收购双方股东没有人能从中受益。

综上所述, 企业并购与反并购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常态化的经济行为, 对于双方企业而言, 这是一场残酷的无硝烟的经济战争。对反并购方来说, 以上技巧和策略不是千篇一律的, 要根据进攻方的类型和自身企业的特点随机应变, 采取某种或多种策略组合, 打败对方的要约收购。例如, 对于希望以很低的价格买入目标企业, 然后寻找时机转手出售或者分拆出售, 以赚取差价的收购, 可以采取稳定股价、“虚胖”战术等策略;对于从企业上下游而来的扩张型收购者, 应当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情况, 设置“鲨鱼观察员”;对于要约很优厚, 为了长期发展战略买家, 可以出售“皇冠上的珍珠”或采取毒丸计划、焦土战术, 减少目标公司的吸引力, 消除收购的诱因。总之, 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与策略, 会给企业的反并购之战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

企业并购动因的时空经济视角解析 第9篇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也是经济活动存在的维度。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以及消费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同样, 人作为社会的劳动力, 其劳动行为必须以时空为依托;人作为消费者, 其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也都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是物质与物质、物质与精神或精神与精神在特定时空中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

就社会经济系统而言, 传统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分析更趋向于静态的描述和分析。然而, 社会经济系统绝非静态存在, 而是动态演变的, 这就需要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社会经济活动, 进而基于时空经济视角对社会经济现象做出研究。

上个世纪初, 企业大规模并购开始出现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并自此引发了数次波及面颇为广泛的企业并购浪潮。企业并购作为社会经济中企业谋求发展的一种典型行为, 迄今为止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古典综合派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并购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协同效应假说。然而,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并购理论仅从企业自身经济效益进行考虑, 并购成为了完全的企业主动性行为, 而忽略了市场需求会随时间动态变化以及各个市场具有差异性等诱导企业进行并购的因素, 因而是不完善的。新制度经济学提出的并购理论为企业并购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解释, 但此解释仅从企业作为市场交易的成本替代机制角度进行了阐述, 对成本替代机制的解释也忽略了企业所处环境在时空背景下的动态变化。委托代理理论从分析代理者的行为入手, 重点从代理成本角度分析了代理人试图进行企业并购的动因。然而在现实的企业中, 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并非总是同一主体, 且代理问题只是企业动态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 因而委托代理理论对于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也存在片面性。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并购能够实现效率改进, 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并购理论相似, 协同效应假说也仅仅将分析定位于企业层面上, 忽略了市场需求的诱导因素;此外, 协同效应假说将并购动因归结于企业效率改进上, 对效率提高这一结果的片面看重使得协同效应假说变成了一种静态的、集中于一点的, 而非动态演变的、多层次的分析。

因此, 尽管到目前为止企业并购动因相关理论已比较成熟, 但能够系统全面地解释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却并不多见, 从时空经济视角切入进行研究的更是鲜有。本文把企业并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强调时空经济视角的引入和分析, 从时空经济视角切入系统地研究促使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因。

二、对时空经济的认识

时空经济有两层含义, 即时空作为经济资源和时空作为经济活动的维度。所谓时间经济, 是指人们依据生产力要素时间组合规律的客观要求, 科学地安排生产力诸要素的时序、时比、时速、时差等所获取的时间效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 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曾试图利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来建立包含时间因素的动态均衡体系, 他强调预期在动态过程中的作用。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提出了基于广义的时间消费效用研究的时间经济学, 并通过时间价值分析, 把传统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假定大大扩展, “经济人”从此由静态的变为动态的, 由被动的变为主动的, 由货币的变为非货币的。西方学者把贝克尔提出的时间经济学和新消费者论等称为“贝克尔革命”。

空间经济研究的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以及对空间资源的经营问题, 它从微观层次探讨了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 在宏观层次上解释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18世纪末19世纪初, 德国经济学家运用冯屠能的地租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这意味着经济研究中的空间意识已经萌发。事实上, 早在亚当斯密时代, 他提出的市场范围决定分工水平的观点中已经包含了空间视角, 分工与协作即为经济活动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实现了空间上的分散。1956年, 艾萨德出版的《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一书, 将冯屠能、韦伯、克里斯塔勒、勒施等人的区位模型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更为清晰的框架, 把区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标准的替代问题。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空间经济”概念, 它将经济活动的空间定位与克鲁格曼早期的“新贸易理论”联系起来, 建立了严谨而精致的空间基本模型。克鲁格曼实现了空间经济学向主流经济学的回归。

时间和空间原本就是客观存在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而好的经济分析更不应该脱离的真实的时空世界而将其理想化、静态化和平面化;企业并购, 这一与时空紧密结合的企业行为更不应该脱离时空经济框架而片面地对其进行研究。因此, 在本文中, 我们试图将时间经济和空间经济结合于企业的并购行为中, 在时空经济背景下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深入探究。

三、企业并购动因的时空经济框架

在这里, 我们首先提出时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并购动因分析的三个视角:资源配置视角、成本控制视角和需求视角。资源配置可以分为时间资源配置和空间资源配置, 成本控制可以分为时间成本控制和空间成本控制, 需求可以分为时间效益需求和空间效益需求。基于此分类, 我们可以建立以下分析框架:

上述分析框架中, 时差互补配置是指对于同一个经济事件, 分别安排在具有时差的A、B两个不同地区的人员推进工作, 当地区A为工作时间时地区B为休息时间, 当A地区为休息时间时地区B为工作时间。因此, 当A地区即将进入休息时间时, 可通过电子通讯等方式将其工作进度传递给B地区工作人员, 由B地区工作人员接替A地区工作人员继续进行项目研究。通过时差互补配置, 企业可大大缩短工作耗时, 提高工作效率, 及时对市场做出反应, 节省运营成本。时间链式反应配置是指在生产或管理过程中, 由于生产或管理过程中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促进, 或不同种类生产或管理之间的相互促进, 使得生产或管理在时间上倾向于连贯和更有效率。区域差异化配置是指在不同区域, 使得经营成本最低的生产和管理有所不同, 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也可能有所不同, 因而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资源的差异化配置。区域协调配置是指对于在多个区域拥有子公司或分厂的企业而言, 要协调各区域的资源配置以使企业整体资源效益最大化。价格发现的时间成本控制、谈判协商的时间成本控制和监督的时间成本控制中的时间成本主要是指时间资源的机会成本最小化。运输空间距离成本控制和跨区交易的空间距离成本控制中的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倾向于压缩空间跨度和空间范围以节省由于绝对空间壁垒或相对空间壁垒造成的成本增加。资金时间效益需求既包括企业对于资金时间价值的需求, 又包括对融资效率、融资质量和合理避税的需求。交易沟通时间效益需求和决策执行时间效益需求是指企业倾向于寻求高效率交易、快速取得完备信息和高效执行管理者决策的方式。一般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易和沟通效率要大于企业之间的交易和沟通效率, 且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企业间博弈的存在, 企业内部执行管理者的决策也比两个企业同时执行所达成的协议要容易很多。规模经济需求是指企业倾向于进行市场垄断或寡占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取得更高的产出水平和更高的利润水平。范围经济需求是指企业有通过多元化经营以获得生产、管理、销售等互补效益的意愿。

四、企业具体并购行为的时空经济解析

企业并购存在多种形式, 大体可分为三大类: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1. 横向并购

横向并购, 又称水平并购, 是指在同一行业内部发生的并购行为。多数企业进行横向并购的初衷是提高市场势力进而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额外利润甚或是行业垄断利润。事实上, 横向并购不仅仅扩大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它还能为企业带来其他好处, 这些可以从时空经济视角进行很好的解释。从时间维度来讲, 时间互补配置的存在使得企业生产实施、协调运营、产品流转等总体时间成本得到节约, 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机会损失。时间链式反应配置使企业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运作衔接更为流畅和紧密, 从而提高了运营效率。对资金时间效益的需求和对决策执行时间效益的需求更是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的基本需求。从空间维度来讲, 横向并购提高了企业的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使得管理费用得以进一步分摊, 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销售渠道同一化, 这使得单位管理费用和单位销售费用大幅度下降, 同时销售范围却进一步增大, 这就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横向并购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因而提高了其在行业内的垄断地位, 这使得企业扩张后融资变得相对容易, 而企业强大的财力可以使其更容易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规模经济与资金时间效益的时空互补效应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同时, 横向并购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得企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结构性摩擦所带来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 各区域的协调配置也能顺利进行。横向并购的结果是, 企业迅速扩大了生产运营规模, 取得了明显的规模效益优势, 市场势力得以迅速扩大。

2. 纵向并购

纵向并购是指优势企业将同本企业生产紧密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并购过来, 以形成纵向一体化。纵向并购的实质是处于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间的并购, 纵向并购的企业不是直接的竞争关系, 而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当企业实施从原料供应到加工生产再到产品营销等系列流程纵向一体化时, 就使得企业内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时空沟通通道。与企业实施纵向并购之前相比, 企业之间的谈判变为并购后企业内部的协作沟通, 原本各个环节各自独立的战略决策变得统一, 企业家才能、技术、信息以及实物资源也得以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中实现更高效的调配。从时间维度就上进行分析, 实施纵向一体化促进了“时间链”的形成, 时间的链式反应有效避免了有效率的投资与有效率的连续决策之间的冲突, 连续调整成为合作式调整的时机, 而非机会主义讨价还价的理由, 并且可以通过内部机制整合解决前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差异。这样既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 又获取了机会受益;同时, 它使得时间的“持续效应”能够完好的体现, 提高了内部运营效率, 进而提高了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纵向并购所形成的通畅的流程网络因为避免了价格发现的时间成本、谈判协商的时间成本以及事后监督的时间成本, 使得企业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并购前所难以完成的工作, 从而使得单位时间收益大幅增加, 时间的增值效应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空间维度上进行分析, 企业通过纵向并购形成了一个比较有效的组织, 这个组织包含了从原料供给到产品销售的一切流程, 各个流程之间通过一种特殊的模块连接方法, 形成了一个交易成本更低廉的内部化的市场体系, 使得生产一体化, 产生结构优势, 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提高效率。这里的特殊的模块链接方法, 我们可称之为“可靠性松散链接”, 这是一种更注重模块作业的流程方法, 它不在于事无巨细地控制每一种业务活动, 而是设计出一些相对独立包含同类业务的模块, 每个模块都有相对的主体, 并由这些主体对模块内部的业绩和模块之间的衔接负责。该方法注重的是模块与模块对接时的效率和可靠性。“可靠性松散连接”比传统的硬性方法更容易使企业形成规模, 更能适应区域协调配置和区域差异化配置的要求。此外, 这个内部化的市场体系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 通过外部经济内部化的方式来纠正外部性所引起的市场失灵。在这里, 我们还要说明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 纵向并购模糊了企业之间的“边界”。这里所谓的“边界”, 首先, 我们指的是企业的边界, 也就是一家公司和其他实体经济接触、互动的领域, 亦即企业当前创造主要利润的核心业务以外的业务区域;其次, 边界指在时空维度上相对成熟的市场和行业的分界线, 他们可能在共同的时空领域内层叠、冲突或融合;再次, 我们也是指真实的地理上的边界。“边界”对于企业而言, 事实上是一种时空阻隔, 它约束了企业业务范围的拓展, 限制了企业与时空维度层面作业相对成熟的企业间的接触和交易, 甚至会阻碍企业谋求的在更远的区域发展。纵向并购意味着企业间“边界”的消除, 使得企业更有效地与边缘地带的资源对接以及更为便利地进行市场范围扩张, 在对运输空间距离成本和跨区交易的空间距离成本进行控制的同时加强高效使用资源的能力, 获得创新与企业价值长期增长的动力并最终满足企业对范围经济的需求。

3. 混合并购

混合并购又称为多元化并购, 是指既不属于同一行业, 又不存在纵向相关关系的企业间的并购。混合并购大致分为三种并购类型:产品扩张型并购、地域扩张型并购、纯粹混合并购[1]。产品扩张型并购是在生产上有相关性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其主要意图是取得范围经济。市场扩张型并购是指所处地域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其主要意图是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 增大企业市场辐射面, 增加市场势力和品牌知名度。纯粹混合并购所涉及的企业之间通常没有任何生产上或者经营上的联系, 他们有的是买壳上市, 解决企业暂时的财务及融资问题, 有的是向多元化经营方向靠拢, 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对于产品扩张型并购, 多数公司是基于时间链式反应、价格发现的时间成本控制以及谈判交易的时间成本控制要求, 试图获得范围经济, 同时提高产品知名度。对于地域扩张型并购, 从时空经济角度来分析, 企业更看重并购所带来的空间经济效应, 尤其是级差空间经济和分布空间经济。级差空间经济, 是由优越的自然空间自身与劳动结合产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取得的增产或节约, 是第一类空间经济效应;分布空间经济是指因为指向性分布和趋优分布规律的存在, 人们科学地、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力因素的空间分布或组合所促成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取得的增产或节约, 是第二类空间经济效应。地域扩张型并购使企业自觉向生产力发达、劳动力资源充足且成本相对低廉、产业分布相对更加合理的地域发展, 由此获得空间上的经济效益。对于纯粹混合并购, 多数公司谋求的是融资协同, 对于这类公司而言, 并购的动机不再是获得短期利润, 而是为了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来获得融资以谋求公司更加长远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被收购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以后的几年中又被从并购公司中剥离出去。事实上, 从时间经济角度而言, 这样的融资方式不失为一种既提高融资效率又降低融资的资金成本的选择。

五、结语

企业并购潮流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并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达到顶峰, 然后逐渐退潮, 业务剥离的趋势取而代之。业务剥离实际上是企业盲目扩张带来经济时空膨胀、资源密度摊薄导致的, 它需要企业重新审视时空经济, 将公司经营重点重新定位于核心业务上。到20世纪80到90年代, 并购再次成为潮流, 但其背后的商业目的已迥然不同, 企业寻求的已不再是多元化, 而是在某个特定的产业中达成规模经济效应。因而, 这期间并购的企业呈现出“强强联合”的特征, 且横向并购与业务剥离并存。同时, 随着企业不断寻求降低成本和压缩非核心资产的方法, 离岸业务和外包业务[3]迅猛发展起来。这里的“离岸”特指为寻求价格、技能等差异而向其他国家转移商业活动的行为, 一项离岸业务可能完全由母公司控制, 也可能外包给专门的服务供应商。离岸业务能获取独特的资源, 比如独特的技能、独特的文化属性和特殊的时空条件, 企业可以雇佣素质更高的人员, 促进工作部门之间以团队为单位的竞争, 建立更灵活的供应商关系, 巧妙地利用时差压缩工作周期, 还能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生产协调和区域差异化配置。20世纪80到90年代, 外包潮流席卷了企业界, 企业管理者纷纷开始分流非核心业务, 动态专业化成为外包的最大动机, 企业从获得商品生产能力向获得全球化能力转变。“动态专业化”是指, 对于无助于企业实现差异化的资源和业务要懂得放弃, 对于能使企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能力要大加发展。事实上, 动态专业化是企业时空资源合理配置、企业时间空间成本控制以及时空经济效益需求的综合体现。

时间和空间构成了企业存在与运作的基本条件, 而时空经济则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无法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的行为, 尤其是企业的并购行为, 本身就是与时空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行为, 因而, 在时空经济背景下对企业的并购行为进行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

浅析规模经济与跨国兼并的相关问题 第10篇

1.1 规模经济的释义

长期以来, 规模经济一直是一个被广泛地讨论的问题, 至今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歧。目前广泛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学对规模经济的解释存在着深刻的缺陷, 不能解释很多实际问题。国内一些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对规模经济做出进一步解释,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规模经济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如将规模经济划分为与技术经济、空间、多元化经营和资产专用性等相关的层次, 存在一种将规模经济概念泛化的倾向。因此, 有必要对规模经济其本质进行深入分析。

规模经济是指通过合理安排一定经济实体内各生产要素的比例和数量, 从而控制经济实体的整体规模而取得的节约或经济效益。

1.2 各经济学派关于规模经济的描述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描述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推崇, 被写进教科书广为流传。虽然表述有所不同, 但内容大同小异。新古典经济学一般用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来描述规模经济问题。生产函数表明,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 规模收益存在递增、不变和递减三种情况:相应地, 成本函数表明, 企业的平均成本存在递减、不变和上升三种情况。规模收益反映规模与产出的关系, 规模经济反映规模与成本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规模收益递增意味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出增加, 从而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降低。产生规模经济 (scale economy) 规模收益不变意味着生产规模的变动对产出和成本均不产生影响, 规模收益递减意味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出减少, 从而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上升。产生规模不经济 (scale diseconomy)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 一个常态的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分布,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平均成本曲线起初向下倾斜, 经过一定点后向上倾斜, 与此相对应生产函数由规模经济逐渐扩大。经过规模经济的最优点后转变为规模不经济。新古典经济学对规模经济的描述存在严重的缺陷, 不能解释很多实际问题。例如, 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 为什么规模相同而规模经济却不同?为什么有的企业扩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而有的企业扩大规模却产生规模不经济等等。可以说,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描述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 一些重要文献为揭示规模经济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斯密以扣针制造业为例分析了在一定规模基础上的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穆勒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大规模生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与斯密不同穆勒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论述了大规模生产的好处, 他以邮政局的业务为例说明用大生产体制代替小生产体制可以节省资本家的管理劳动。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观点, 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 较多的工人集中在一起从事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在协作生产中, 较多的工人共同使用一部分生产资料, 这些生产资料转移的总价值要同时分配在较大量的产品上。因此它们转移到单个产品上去的价值部分较小。工场手工业中的分工产生了局部工人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 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在机器生产中, 机器使产品变贵的程度取决于产品的数量。他还指出, 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都需要指挥。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 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

马歇尔第一次明确提出“规模经济”的概念, 并用它来说明报酬递增现象。认为报酬递增的原因, 是由于企业“扩大其不动产而获得了种种新的大规模生产经济。从而在相对低廉的成本上增加了产量"。他还系统地论证了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 包括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等。他把组织看作是与土地、劳动和资本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认为“组织的改进增大劳动和资本的使用效率”他还提到布洛克曾建议以“组织的经济”这个名词来代替报酬递增, 强调组织改进对规模经济的重要性。

总之, 斯密讨论了一定规模生产中分工的作用;穆勒已认识到规模扩大会带来管理成本的节约;马歇尔, 布洛克等已认识到组织管理因素对规模变动的影响;新古典学派由于把企业看作“黑箱”缺乏对企业内部成本结构的分析, 以致对规模经济问题的探讨也无法深入, 使规模经济问题本身也成为一个“黑箱”;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换视角出发, 将企业规模的决定归结为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成本和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的比较, 忽略了企业的生产功能和生产成本, 从根本上说是企业“黑箱”论的延续, 其应用范围和学术价值被远远地夸大了;而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规模扩大的内在机理,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规模经济问题指明了方向。

可见, 研究规模经济的首要问题是科学界定“规模”及其度量尺度。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组织, 其规模大小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描述, 现有文献中采用的度量尺度有很大不同。根据以上文献分析, 具有经济学意义的规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特征:是企业重复生产同种产品的数量;二是企业内部包含的生产环节的数量, 即内部一体化程度的高低。这两种规模属性分别代表企业规模的横向和纵向特征, 规模经济主要来自横向规模的扩大。

规模经济主要是通过单位产品的成本变化来体现的。规模经济首先来自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单位产品中生产资料成本的降低, 这一点在机器生产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在使用大型专用机器设备的情况下, 这些关键设备的投入在产品总成本中占有显著的份额, 由于技术上的不可分性 (indivisibility) , 这种投入作为固定成本, 只能通过扩大产量在更大范围内分摊, 从而使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扩大而降低。与横向规模有关的这部分成本主要是由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决定的, 可称之为技术成本。随着横向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技术成本不断下降, 即单位产品的技术成本与产量呈反方向变化。

1.3 揭示规模经济本质的现实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对新古典经济学对规模经济的传统解释给予进一步解释, 以回答其所不能回答的问题。 (1) 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 由于生产的技术条件不同, 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单位产品的技术成本降低的程度不同, 规模经济的大小也不同。在技术密集性生产企业中, 规模经济效果十分明显, 而在劳动密集性生产企业中, 企业规模的扩大却很难带来规模经济。 (2) 在企业扩大规模的实践中, 有的企业主要扩大横向规模, 带来规模经济, 而有的企业则主要扩大纵向规模, 导致规模不经济。根据年销售额或年产值等指标来衡量企业规模, 往往会模糊横向规模与纵向规模的界限, 导致在实践中不顾生产技术条件, 盲目扩大纵向规模。 (3)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一方面使企业的技术成本不断提高, 要求企业不断扩大横向规模, 以生产更多数量的产品分摊技术成本;另一方面使企业的管理成本下降, 纵向规模的约束相应减小。因此, 企业规模总体上呈不断扩大的趋势。90年代以来, 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 有利于企业扩大纵向规模;同时, 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便利了企业与供应商的交流和协调, 有利于企业缩小纵向规模, 因此, 信息技术对企业纵向规模的影响是“模棱两可”的。 (4) 80年代以来, 我国一些企业在不具备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抢先进入一些高利润行业, 造成产业同构化和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情况, 缺乏专业化经济基础。在促进企业规模生产经营的过程中, 又不顾企业的工艺技术条件, 盲目实施企业集团化, 致使一些企业陷入“多元化陷阱”, 或者生产与现有技术和工艺无关的产品, 或者试图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生产与现有产品有关但不必要的产品, 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和风险。

2. 关于规模经济、与跨国兼并的理论考证

2.1 跨国兼并必然引发的理论问题

20世纪末期国际范围内的跨国兼并浪潮此起彼伏, 一些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 毫无疑问, 这种发展趋势有可能产生国际市场的完全垄断或者寡头垄断。经济学基础理论告诉我们, 垄断可能带来种种经济弊端:垄断可能形成卖方市场, 垄断卖方可能不思进取, 技术进步的动力衰退了, 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衰退了,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动力衰退了, 垄断卖方完全可以凭借垄断地位以损害消费者的方式获得垄断利润。但是, 令人不解的是在当代跨国兼并浪潮中, 这种国际垄断程度提高的发展趋势却得到了一些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纵容, 否则, 跨国兼并的浪潮不可能发展到如此引人瞩目的程度, 几十亿美元甚至上百亿美元的跨国兼并案件屡见不鲜就是明证。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是跨国兼并肯定有利于世界总体和世界各国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否则各国政府不可能对这种跨国兼并浪潮和国际垄断程度的提高无动于衷。二是国际垄断程度的提高肯定有利于跨国公司总体利润的最大化, 否则跨国公司的老板就不会乐此不疲地搞跨国兼并。三是跨国公司在跨国兼并和提高垄断程度的过程中主导价值取向是内部规模收益递增而不是垄断利润, 否则国际垄断程度的提高必然遭到各国政策和法律的限制。四是许多中小企业同样进入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领域, 走上了跨国经营的轨道, 甚至中小企业同样作为兼并者而不是兼并者参与了跨国兼并活动, 这同样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2 跨国兼并的主导价值取向

大规模的跨国兼并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 确立了企业的生产规模优势:另一方面提高了国际垄断程度和国际市场份额, 确立了企业的垄断地位优势。无论哪种优势都有助于企业总体利润的最大化。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在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兼并提高国际垄断程度的过程中, 它的主要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如果它的主要价值取向是为了获得垄断地位并利用垄断地位剥削消费者, 攫取垄断利润, 毫无疑问这种跨国垄断和跨国兼并将受到国际社会的指责和限制, 如果它的主要价值取向是内部规模收益递增, 以薄利多销为基础实现总体利润最大化, 这种国际垄断和跨国兼并的发展将得到国际社会的容忍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3 规模经济与国际企业两极分化

当代国际市场的竞争主体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方面是跨国兼并的发展使某些跨国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 国际垄断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进入了国际市场, 走上了跨国经营的道路。这种国际企业的两极分化趋势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内部规模经济可能是动态化概念而不是静态化概念, 对于某种特定的产业或者产品的生产经营来说, 最低经济规模和最佳经济规模是可以变化的。历史上由于受到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的限制, 跨国经营的信息交换成本、物资运输成本、人员流动成本都是巨大的, 这可能提高某些产业或者产品经营的最低经济规模, 同时降低其最佳经济规模。因此, 早期的跨国经营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的独有特征, 大量的中小企业就无法进入国际化经营的轨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通运输、通信手段的革命, 大大降低了跨国经营的信息交换成本、人员流动成本和物资运输成本, 这一方面降低了跨国经营企业的最低经济规模, 另一方面提高了跨国经营企业的最佳经济规模, 国际企业的巨型化和微型化双向发展趋势就产生了

2.4 规模经济与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内部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或者产品可以通过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来降低平均成本, 进而获得比较成本优势和国际竞争能力。由此很容易导致一个错误的推论:中小企业或者内部规模不经济的产业或者产品, 就难以获得比较成本优势和国际竞争能力, 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当代国际市场上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参与了国际化生产经营, 为什么?从规模经济角度来看, 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某些产业或者产品的最低经济规模和跨国经营的成本, 这是大量中小企业进入国际投资和国际化生产经营的物质技术基础。二是内部规模不经济的产业或者产品, 完全有可能通过行业规模的扩张和地理集聚效应来降低行业平均成本, 并获得国际比较优势与竞争能力, 外部规模经济可能是中小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原因之二。除此而外, 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仍然有一些现实的条件, 其一是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吸引, 无论是资本输出国还是资本输入国, 都制定了许多鼓励对外投资和吸引外来投资的政策, 双重政策优惠同样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制造了经济可行性。其二是特色化经营,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世界各国消费需求结构日益多样化、特色化、细分化, 所以, 特色化经营同样使中小企业可能进入国际市场, 特色化本身就是国际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 特色化经营本身并不依赖于价格竞争优势。其三是市场结构的变化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

2.5 规模经济与小国的专业化分工

1970年胡鲍尔曾经研究提出, 大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最佳经济规模和最低经济规模比较大的商品, 小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最佳经济规模和最低经济规模比较小的商品。或者说, 大国应该生产并出口由大规模工厂能够更经济地进行生产的商品, 小国应该生产并出口由小规模工厂能够更经济地生产的商品。胡鲍尔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但并不完全正确。内部规模收益递增可以导致国际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能力, 外部规模收益递增也可以导致国际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能力, 所以, 大型企业可以参与国际贸易, 中小企业也可以参与国际贸易。但是, 如果说大国就必须发展大型企业并利用内部规模收益递增优势, 而小国就必须发展小型企业并利用外部规模收益递增优势, 那显然是错误的观点。从纯粹理论上来说, 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 都可以利用内部规模收益递增发展大型企业并获得国际比较优势, 也可以利用外部规模收益递增发展中小企业并获得国际比较优势。

3. 规模经济概念向多层次扩展

关于规模经济问题的研究需要建立一套基本的概念体系, 否则就容易产生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盲目性。因此, 我们有必要考虑如下一些基本概念的区别问题:

3.1 规模经济与经济规模的区分。

规模经济解释的是一种经济现象, 即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而产生的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这是一种动态化的经济现象。它可以区分为企业规模经济和行业规模经济, 前者是指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而出现的平均成本下降现象, 后者是指随着行业规模扩张而出现的平均成本下降现象。经济规模解释的是一种经济状态, 即在特定的生产经营规模上是否能够高效率运行的状态, 企业存在着经济规模, 行业也存在着经济规模。

3.2 行业经济规模与企业经济规模的区分。

行业经济规模过小时, 要么容易造成企业的经济规模无法实现, 要么产生行业完全垄断。行业经济规模过大, 要么造成恶性价格竞争, 要么造成寡头垄断。所以, 企业经济规模与行业经济规模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和对立。

3.3 最低经济规模与最佳经济规模的区分。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企业的生产经营应该达到最低经济规模, 否则它就难以生存, 但企业不一定都能达到最佳经济规模。最低经济规模更多受到技术因素的约束, 而最佳经济规模更多受到市场因素的约束。而现实中许多企业并没有达到最低经济规模, 它们却生存下来了, 这是为什么?现实中有大量的企业虽然达到了最低经济规模, 却并没有实现最佳经济规模, 这又是为什么?从行业的角度来看, 可能同样存在最低经济规模和最佳经济规模的区分。

3.48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和经营上的规模经济的区分。当代跨国公司发展的现实表明, 虽然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超级垄断者, 但是它的生产销售网点却是高度分散的, 国际垄断者以企业集团的方式扩张规模而不是以单一企业的方式扩张规模, 为什么?这说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技术结构条件下, 即使企业面临着规模收益递增的前景, 企业也可能面临着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和经营上的规模经济的区分。

摘要:目前广泛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学对规模经济的解释存在深刻的缺陷, 不能用来解释很多实际问题。规模经济主要是通过单位产品的成本变化来表现的, 产品成本主要由技术成本和管理成本两部分构成, 技术成本随企业横向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管理成本随企业纵向规模的扩大而上升。规模经济主要来自横向规模扩大带来的技术成本的下降。大公司跨国兼并浪潮的此起彼伏导致了国际垄断程度的提高, 这是毫无疑问的, 运用规模经济的相关理论解决跨国兼并的相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规模经济,跨国兼并,国际垄断

参考文献

[1]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3]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跨国并购世界经济论文 第11篇

尚婕不放心地问:“打开房门迎接一个异国陌生人,会不会有危险呢?”女友笑了,介绍说,“沙发客俱乐部”网站对每一个会员都有信誉评估方法,一旦其负面留言很多或评分太差,就会被管理者“驱逐出镜”并載入黑名单。女友补充说:“这家俱乐部的会员多达62万人,来自遍及全球的36000多个城市,谁愿意在这里损毁自己的声誉呀!”

这样不就可以花最少的钱游遍世界了?!听了女友的介绍,尚婕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即就在“沙发客俱乐部”网站注册成为实名制会员。在个人档案里,她这样描述自己:一个钟情远游和音乐的25岁北京女孩,性格开朗、待人坦诚、语言风趣。目前最想去的地方是越南,希望能受到该国“沙发客”的接待……

没想到,短短半个月里,她就接到5份来自越南“沙发客”的邀请。其中一位西贡女孩发来的邮件深深吸引了她:“我和你有着相仿的年龄和爱好,并到过中国旅行,很喜欢那里的一切。我是一名橱窗设计师,目前休假在家,时间和住房一样宽裕。来吧,朋友,我在杜拉斯笔下最美的湄公河畔等你!”

很快,这次尚婕越南之旅美妙至极。她不仅找到了杜拉斯《情人》中的越南小屋,泛舟西贡河,游览驯象中心,还在那位越南姐姐家尝尽当地美食。回国后,尚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网站给予对方好评,让西贡女孩多了一个信誉星级。此后,她们成了好姐妹,经常在网上交流旅游心得。后来,尚婕又先后游历了法国、荷兰、新加坡等国。2008年12月,她还与一个挪威家庭共度了难忘的圣诞节。当晚,20多人参加的圣诞晚会热闹非凡,远道而来的尚婕自然成了焦点人物。

每当有异国“沙发客”来北京,尚婕就提前把书房收拾干净,并往床头柜的花瓶插上几枝芬芳的鲜花。工作之余,她领着外国朋友登长城、游故宫、爬香山,吃全聚德烤鸭、老谭家私房菜……

到2009年7月为止,尚婕已经游历了26个国家和地区,她的履历中写满了异域风景和独特见闻。比起传统的自助游,她这个跨国“沙发客”还节约了10多万元的费用呢!一天,尚婕一脸幸福地对我说:“这个发明太伟大了!它让不同国家的人住到了一个屋檐下,感受着地球村的别样温情以及深入交流的快乐,既丰富又充满人情味!”

中兴通讯公司海外并购经济效果研究 第12篇

中兴通讯是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通过为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信运营商和企业网客户提供创新技术与产品解决方案,让全世界用户享有语音、数据、多媒体、无线宽带等全方位沟通。公司成立于1985年,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上市,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上市公司。中兴通讯在2014年1月1日完成了对阿尔卡特-朗讯网络服务部门的收购,其德国子公司ZTE Services Deutschl and Gmb H已为运营商E-Plus提供全面网络管理与运营业务。收购阿朗网服后,中兴德国员工总数突破了900万,在德国全境拥有15个分支机构,成为中兴在欧洲地区最大的“势力范围”。年报显示,中兴通讯全年研发费用达到90亿,研发占比达到11%。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数据显示,中兴通讯凭借2179件专利位居2014年全球国际专利(简称PCT)专利申请第三。

二、中兴公司海外并购经济效果分析

2015年3月26日,中兴通讯公布了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2014年全年业绩。中兴2014全年营业收入81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0%,基本每股收益为0.77元人民币。国内市场实现营业收入405.8亿元人民币,占集团整体营业收入的49.8%;国际市场实现营业收入408.9亿元人民币,占集团整体营业收入的50.2%。全年无线产品收入同比增长20%,4G基站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25%。未来,中兴通讯持续投入5G,在刚刚结束的2015MWC大会上,中兴通讯展示了全球首个pre5GMassive MIMO商用基站。同期,中兴通讯总裁史立荣和欧盟副主席Carlos Moedas进行了会晤,双方达成了共同致力5G发展创新的意愿。中兴通讯正式获邀成为德国电信5G创新实验室的首批合作伙伴。手机终端方面,全年整体出货量为1亿,其中4800万为智能手机,4G智能手机占比达到60%。2012年下半年,中兴通讯陷入巨亏,导致其2012年整体亏损。2012年年报显示,2013年,中兴通讯实现营业收入842.2亿元,同比下降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4亿元,同比下降237.9%,基本每股收益为-0.83元。

由此可见,从资本层面来看,2014年的海外并购案例对中兴公司有着很好的市场影响。

三、中兴公司海外并购情况的因子分析

在财务指标的选取上,为了避免缺失或重复,我们选取了中兴通讯公司6个最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基本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股本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如表1所示。

我们选取了中兴公司2007-2014年度的上述个财务指标为研究对象,应用spss19.0软件,财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一)相关性检验

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首先要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中,KMO系数是用于比较各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是所有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的平方和与这些变量之间的偏相关系数的平方和之差。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KMO值越接近1,越适合作主成分分析,若KMO值小于0.5,则不适合作主成分分析。表2显示KMO值为0.601,较适合做因子分析。

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H0: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如果Sig值小于0.05,则拒绝原假设,表明标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二)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累积贡献率

1. 将变量X1、X2、X3、X4、X5、X6,用主成分f1和f2表示的方程如下:

则载荷矩阵为(表3):

提取方法:主成份。a.已提取了2个成份。

载荷矩阵除了是方程组系数,还是变量和主成分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主成分对该变量的代表性也越大。载荷矩阵横行的平方和叫做公因子方差,表示主成分对变量X1到X6的解释程度。载荷矩阵竖行的平方和叫做方差贡献度,用来说明主成分对原始变量的解释程度。

2. 相关系数矩阵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78.489%,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16.355%,前2个主成份的累积贡献率为98.1%,大于80%,并且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其余主成分的特征值小于1。所以这两个主成分可以代表大部分的信息。因此采用主成份法对中兴通讯公司进行综合评价简化了分析结构,又可以保持足够的准确性。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3. 碎石图的解释

图1是主成分分析的碎石图,利用主成分分析的碎石图可以帮助确定最优的主成分数量。在碎石图中,横坐标表示主成分数目,纵坐标表示特征值。从图中可以看出,前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很大,从第3个开始特征值很小,主成分特征值连线也变得很平缓,即前2个主成分对解释变量的贡献最大,所以主成分分析中提取2个主成分最合适。

4. 旋转成分矩阵对主成分的解释

通过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可以看出每个主成分所代表的标量。将主成分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得出如表5的矩阵。其中主成分F1在评价X1基本每股收益,X2净利润增长率,X3股本报酬率,X4净资产报酬率的时候有比较大的载荷,可以概括为盈利能力指标;主成分F2在评价X5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6应收账款周转率、X8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时候具有比较大的载荷,可以概括为运营能力指标。可以看出,提取的2个主成分完全涵盖了所有指标的特征,因此,赋予了效益分析全面的评鉴。

提取方法:主成份。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旋转在3次迭代后收敛。

5. 主成分得分

表6给出了主成分数据,表6的结果是由表5提供的计算公式得到的,可以得到各公司的综合财务绩效Y=P1*Fji1+P2*Fj2,2007≤j≤2014。j为年份数,Fji1为第j年的主成分i(i=1,2);其中P1=0.78489,P2=0.16355为主成分F1,F2的方差贡献率。F的值如表6,可以看出代表盈利能力的F1指标在并购的前后两年变化很大。由2013年的F1指标为0.04462,到2014年增长到了1.0391,增幅很明显,达到了八年来的最大值,说明收购阿尔卡特-朗讯网络服务部门以后中兴通讯的盈利能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再看代表运营能力的F2指标,2013年并购前的F2指标是-1.37148,2014年并购以后的F2指标是-1.11555,可以看出F2指标在中兴通讯并购阿朗网服前后并没有显著的变化,说明此次并购没有改善中兴通讯的运营能力。

从解释总方差表(表4)中,可以看出主成分F1的方差贡献率是78.489%,主成分F2的方差贡献率是16.355%。我们根据方差贡献率可以得到F1指标、F2指标的加权平均值,并以此来表示公司的经营绩效。用F来表示。例如,2013年绩效公式为F2013=0.04462*0.78489-1.37148*0.16355=-0.19,依次类推,可以得到每年的经营绩效。

四、结论及研究局限

综上所述,我们对中兴通讯公司年度财务指数进行降维处理,可以得到公司该年度的综合得分,用来表示公司并购前后的经营情况。由表3-7,经营绩效的均值是0。如果经营绩效为正数,说明经济效益上升;如果绩效为负数,说明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有破产的风险。并购前一年(2013年)的经营绩效是-0.19,而并购后一年(2014年)的绩效变成了是0.63,可见中兴通讯并购阿尔卡特-朗讯网络服务部门后,由经济效益下滑趋势转变为经济效益上升趋势,明显提高企业的经营。

中兴通讯收购阿朗网服后,可以提升在德国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中兴通讯并购阿尔卡特-朗讯网络服务部门,对于中兴通讯扭亏非但没有明显的负面效应,反而具有较大的利好作用,借此项收购,中兴通讯想要实现设备运营商的一揽子服务,即从单纯的设备商向软服务提供商转型。尤其是在近几年网络运营服务业务在爱立信和华为的收入中占比已经很高,其中爱立信的网络运营服务业务收入已经占据其总收入的1/3。而中兴通讯在这方面比较薄弱,这次收购可以补充短板。

从并购的战略意义角度来看,实施并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长期的发展。从中兴通讯并购阿尔卡特-朗讯网络服务部门之后一年的财务指标来看,除营运能力欠佳以外,其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偿债能力也保持在平稳的状态,可以说此次并购行为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绩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中兴通讯通过并购获得了阿尔卡特-朗讯网络服务部门的分销渠道,中兴通讯称,作为E-Plus原网络服务提供商,阿朗网服原有的750名员工已经全部成功并入中兴通讯内部,同时还接管了阿朗网服的上百个供应商合同,以致在收购后可继续使用其原有设施及车队,确保了其中心与地区部门及分支机构业务的连续性。其二,中兴通讯并购阿尔卡特-朗讯网络服务部门以后,企业下游的产业有所增加,优化了业务结构,有良好的内部性。

中兴此次并购到底是扩展海外市场和优化产业结构双重利好的一招妙棋呢,还是仅仅是简单的资产重组呢?由于企业刚刚并购完成,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有待进观察,想要得到进一步的结论,还要对中兴通讯并购三至五年后的财务情况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善民,陈玉罡.中兴通讯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J].经济研究,2015(11)

[2]潘瑾,陈宏民.中兴通讯关联并购的绩效与风险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5(1)

[3]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J].经济研究,2015(6)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