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结构与研究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结构与研究范文(精选12篇)

结构与研究 第1篇

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概述

1.1 产业结构的概述

1.1.1 产业结构的涵义

所谓“产业结构”, 即是各产业在经济活动参与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关系, 并呈现出一定的比例关系。其中, 由于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变化, 使得“技术经济关系”从质的方面反映出各产业间的组合状态;而“比例关系”表现出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外在现象, 其从量的角度反映出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各产业的地位。

1.1.2 产业结构的特点

1.1.2. 1 非均衡性

目前, 我国产业结构表现出非均衡性发展趋势。非均衡性即指在特定的总体收入水平上, 各类产业的比重呈现非均衡发展状态, 如存在部分产业比重过大, 以及部分产业比重过小。若分别观察各类产业的内部发展趋势, 这种非均衡状况愈加明显。运用钱纳里的“典型结构”进行分析可知, 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状态尚处于低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状态, 第一产业的物质经济基础薄弱, 致使抗风险能力不足;但第二产业的收入比重较之一般低收入国家要高许多, 甚至比部分高收入的发达国家的该比重还要高, 然而, 第二产业内部呈现出发展极不平衡现象, 加工工业水平不足, 基础工业较为薄弱, 高新工业技术产业发展力度欠缺;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较之一般低收入国家明显偏低。可见, 我国的产业结构突显出非均衡性的特点。

1.1.2. 2 循环性

我国解放初期, 农业生产总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约60%, 而工业生产总值在社会总产值中仅占约26%, 可见, 当时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偏差。改革开放后, 国家不断调整各类产业结构,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注重农业科技化产业调整, 重视工业技术化产业优化, 关注第三产业开放化发展完善, 积极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强力推进现代科技农业、轻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我国三次产业增长值都较为迅速, 三次产业的结构也逐渐趋于协调稳定, 可见, 随着产业结构的偏差不断调整, 产业结构现已进入良性循环。

1.1.2. 3 递进式

解放初期, 我国的经济总产值主要依托农业产值, 当时主要依靠传统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工业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因而基础尤为薄弱, 行业规模较小, 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第三产业发展处于低水平状况, 商业所占比重较大, 通信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金融业非常落后。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渐调整, 产业结构趋于良性循环。现代农业产业的技术与生产能力逐渐提高, 机械、汽车制造等加工产业发展迅速, 通信、电子等新兴产业增长幅度巨大, 保险、金融等第三产业进一步提升, 可见, 我国产业结构随着科技发展正不断由技术水平低的传统技术产业向现代技术产业以至高新技术产业转变。

1.2 就业结构的概述

1.2.1 就业结构的涵义

就业结构即指在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中, 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所占比重以及数量与比重之间相互存在的关系。如果从不同角度分析特定就业总量的内部结构, 将会产生各不相同的就业结构。

1.2.2 就业结构的类型

1.2.2. 1 就业的部门结构

就业的部门结构重点考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 我国就业人员的分布情况, 国民经济部门划分种类较多。按照统计方式可划分为工业、农林水利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等部门;按照三次产业的划分法分为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我国在进行就业结构问题研究分析时, 农业、工业以及非物质生产部门作为普遍适用的划分方法, 从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看, 就业人员在各生产部门呈现出的分布变化趋势与其在第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变化趋势是大致相同的。

1.2.2. 2 就业的职业结构

就业的职业结构即指在就业人员在各不相同的职业之间形成的分布情况。随着我国社会分工的逐步加强, 职业类别不断得以细化, 职业结构愈发趋于复杂化, 部分职业由于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面临淘汰, 许多新兴职业应运而生。可见, 职业结构的变化发展是社会经济水平的客观反映。特定时期的职业结构除了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还取决于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升, 因此要通过职业培训等方式, 逐渐提升劳动者的自身素质, 从而实现完善职业结构的目标。

1.2.2. 3 就业的地区结构

就业的地区结构是指就业人员在各不相同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分布情况。该结构对于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意义重大。就业的地区结构与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力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程度联系紧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 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依赖自然地理条件, 因而沿海及江河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较为迅速。由于这些地区的就业人员数量较多, 人口密度较大, 随着生产力发展与资源的有效开发, 使得就业人口分布较为均匀。

2 广西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现状

2.1 广西产业结构现状

20世纪以来, 广西的经济发展速度尤为迅猛, 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突破性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世纪以前的“三、二、一”格局转变为“二、三、一”格局。由此可见, 广西产业结构发展现已不断进行完善。

2.1.1 产业结构变化规律

广西充分利用现代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其灵活运用配第——克拉克定理, 并取得巨大的调整效果。随着广西经济的不断发展, 第一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得以下调, 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逐步提升。20世纪以来, 广西第一产业比重约由27%下降至16%, 大约下降了11个百分点。广西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现已约达到54%, 比19世纪末期约提高了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略有下降, 由19世纪末的约38%下降至现在的约34%, 下降了大约4个百分点。可见, 广西产业结构变化基本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

2.1.2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20世纪以来, 广西大力发展地区工业, 相继出台并实施促进工业发展的战略政策, 如关于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的决定以及广西重点工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 使得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尤为迅速, 从2000年至2015年, 广西工业年平均增加速度已约达到17%, 发展势头良好。

2.1.3 产业结构得以逐步完善

20世纪以来, 广西产业结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 通信、电子等新兴产业增长速度迅猛, 传统制造产业改革力度强劲, 金融、保险以及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2015年, 广西房地产业的比重约达到5%, 金融业比重约达到4%, 分别比19世纪末期约高3和2个百分点。目前, 广西产业结构逐步由传统制约型产业结构转变为现代利导型产业结构。由此可见, 广西的产业结构正在完善。

2.2 广西就业结构现状

2.2.1 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情况

随着广西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其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各个国家发展实践表明, 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表现为劳动力不断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向二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20世纪以来, 广西就业结构发展也遵循这个规律,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19世纪末约61%逐渐下降至51%, 下降幅度约为10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平稳, 大约由10%上升到21%, 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可见, 广西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 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逐步呈现上升趋势。

2.2.2 第二产业成为广西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

20世纪以来, 广西新增就业人口数量逐渐庞大, 目前较之19世纪末期已增加大约380万人, 其中大部分分布于第二产业, 其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达到大约78%, 第三产业贡献率约占21%。由于第二产业发展快速, 从而具备较高的就业人员需求, 进而吸收了大量第一产业剩余出的劳动力资源, 故第二产业成为广西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

2.2.3 广西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合理性欠缺

目前, 广西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然较高, 其约高达55%, 比我国其他地区约高出17个百分点, 高居全国前列。然而,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我国其他地区仍然较低, 大约低出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也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约低8个百分点, 位居全国中等水平。可见, 广西目前的就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 水平依然较为落后, 需要不断完善提升。

3 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匹配性不足

目前, 广西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 第一产业比重较小, 其作为我国传统产业, 虽然集聚大量劳动力资源, 但是发展势头较弱;第二产业比重明显过大, 虽然发展势头强劲, 作为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转移途径, 随着其不断发展改革, 部分劳动岗位正逐渐被高新的技术设备所取代, 使得企业失业人员增幅过快。虽然第三产业中涉及的部分传统服务行业, 其就业需求数量大, 就业条件不高, 为失业人员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但是由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使得就业结构发展无法有效地与产业结构发展相匹配。

3.2 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实现有效转移

由于广西地区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致使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的要求, 进而引发严重的劳动人员失业情形。可见, 劳动者的职业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发展。每当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时, 必然引发就业结构的变化, 然而劳动力职业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缺失, 导致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受到制约, 从而引发从业人员的失业现象, 进而激发出就业结构矛盾。

如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型过程中, 大批农民进入第二产业, 此时需要进行职业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调整提升, 部分不能适应企业需求的农民被淘汰。在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时, 部分工人由于无法适应新兴的第三产业需求而被淘汰, 导致广西地区失业现象愈发严重。

3.3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性欠缺

广西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从而直接影响就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性与积极性。由于广西三次产业分布于不同区域, 第二、三产业多集中于较为发达的城市。众多的企业对于劳动力资源需求量较大, 致使部分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迁移。此时, 广西的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有效满足迁移农村劳动力的要求, 如广西部分城市实行区域保护以及户籍限制等政策, 使得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子女教育及住房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使得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受到地域限制, 不但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闲置, 而且造成第二、三产业无法解决劳动力资源大量需求的难题, 进而引发第二、三产业需求劳动力资源的严重缺乏现象。可见, 这种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造成劳动力资源合理迁移的障碍, 影响到广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 促进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4.1 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广西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不断带动就业结构同步调整。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关系着广西的经济命脉。因而广西必须大力促进就业增长, 合理进行现有资源优化, 推进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一产业要以现代科技农业作为发展契机,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效转移。第二产业作为广西的关键产业, 其关系着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结构的优化, 故需要积极提升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资源的能力。第三产业属于心爱就业的重要渠道, 因而需要重视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促进生产要素向现代服务业集中, 实现广西经济飞速发展及就业协调增长。

4.2 积极有效地完善劳动力市场

由于广西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实现有效转移, 故需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积极引导实现有效流动,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迁移, 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有效优化。因此, 完善劳动力市场现已迫在眉睫。在完善劳动力市场过程中, 需要把握产业结构变化规律, 建立可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以及劳动力转移预警方案, 积极利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

4.3 强力优化教育及社会保障政策

广西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故需要强力优化教育及社会保障政策。在优化教育政策方面, 需要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针对劳动者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即技术培训, 增强劳动者的适应及创新能力, 促进劳动者素质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在优化社会保障政策方面,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权制度、社会福利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后顾之忧, 是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的阻力, 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保障农村劳动力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合理转移, 从而促进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目的。

5 结语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升级, 对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利导作用, 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总而言之, 就业作为国家居民生活的基础条件, 不断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尤为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莉.高职创业教育模拟环境建设的研究与设计[J].教育与职业, 2014 (15) :244-246.

[2]刘书芬.以构建“新型产业结构”为基点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8.

[3]宋小芬.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性与多样性[D].广州:暨南大学, 2008.

[4]陈勇.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7.

[5]林建华, 常云昆.区域经济和谐与区域经济宏观调控[J].当代经济管理, 2007, 29 (1) :64-68.

[6]梁琦, 钱学锋.外部性与集聚: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 2007 (2) :84-96.

[7]黄莉.基于模拟环境的高职创业教育实践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4 (3) :165-168.

钽金属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第2篇

摘 要:钽是电子工业和空间技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战略原料,钽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在骨科医学、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有很大的应用。这篇论文主要介绍钽金属的资源、钽金属的制备和钽金属的结构和性质及其应用。

关键字:钽金属;战略原料;资源;制备;结构;应用

0 引言

钽是由瑞典化学家埃克贝里在1802年发现的,按希腊神话人物Tantalus(坦塔罗斯)的名字命名tantalum。1903年德国化学家博尔顿(W.von Bolton)首次制备了塑性金属钽,用作灯丝材料。1940年大容量的钽电容器出现,并在军用通信中广泛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钽的需要量剧增。50年代以后,由于钽在电容器、高温合金、化工和原子能工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大,需要量逐年上升,促进了钽的提取工艺的研究和生产的发展。中国于60年代初期建立了钽的冶金工业。美国是钽消费量最大的国家,1997年消费量达500吨,其中60%用于生产钽电容器。日本是钽消费的第二大国,消费量为334吨。21世纪初,随着电容器生产的发展迅速,市场供不应求。预计,世界钽电容器的生产量达2.50亿件,需消费钽1000吨。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统计,世界钽探明储量14000吨。其中,澳大利亚4500吨、尼日利亚3200吨、民主刚果1800吨、加拿大1800吨、巴西1400吨。中国资源量,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新疆、广西、湖南等省。从未来发展的需求看,电容器仍是钽的主要应用领域。如果按储量基础24000吨计算,也只能保证24年的需求。尽管如此,钽资源的前景仍然是看好的。首先,在世界十分丰富的铌矿床中,伴生有大量的钽资源。其中,格陵兰南部加达尔铌、钽矿的钽资源量就达100万吨。其次,西方已开始利用含Ta2O53%以下的大量锡炉渣。此外,代用品的研究和利用也有了很快的发展,如铝和陶瓷在电容器领域代替钽;硅、锗、铯可在电子仪器用途上,代替钽制造整流器等。

在郑州大学先进靶材料实验室的李庆奎老师的团队主要做的是高纯钽金属靶材,做出的金属靶材通过磁控溅射等工艺形成的薄膜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产业。为了更深层次的探究谈金属,我对钽金属的资源、制备、结构、性能和应用进行了探究。钽金属的资源

资源钽和铌的物理化学性质相似,因此共生于自然界的矿物中。划分钽矿或铌矿主要是根据矿物中钽和铌的含量。钽铌矿物的赋存形式和化学成分复杂,其中除钽、铌外,往往还含有稀土金属、钛、锆、钨、铀、钍和锡等。钽的主要矿物有:钽铁矿[(Fe,Mn)(Ta,Nb)2O6]、重钽铁矿、细晶石和黑稀金矿等。炼锡的废渣中含有钽,也是钽的重要资源。已查明世界的钽储量(以钽计)约为134000短吨,扎伊尔占首位。1979年世界钽矿物的产量(以钽计)为 788短吨(1短吨=907.2公斤)。中国从含钽比较低的矿物中提取钽的工艺,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钽金属的制备

冶炼方法:钽铌矿中常伴有多种金属,钽冶炼的主要步骤是分解精矿,净化和分离钽、铌,以制取钽、铌的纯化合物,最后制取金属。矿石分解可采用氢氟酸分解法、氢氧化钠熔融法和氯化法等。钽铌分离可采用溶剂萃取法〔常用的萃取剂为甲基异丁基铜(MIBK)、磷酸三丁酯(TBP)、仲辛醇和乙酰胺等〕、分步结晶法和离子交换法。分离:首先将钽铌铁矿的精矿用氢氟酸和硫酸分解钽和铌呈氟钽酸和氟铌酸溶于浸出液中,同时铁、锰、钛、钨、硅等伴生元素也溶于浸出液中,形成成分很复杂的强酸性溶液。钽铌浸出液用甲基异丁基酮萃取钽铌同时萃入有机相中,用硫酸溶液洗涤有机相中的微量杂质,得到纯的含钽铌的有机相洗液和萃余液合并,其中含有微量钽铌和杂质元素,是强酸性溶液,可综合回收。纯的含钽铌的有机相用稀硫酸溶液反萃取铌得到含钽的有机相。铌和少量的钽进入水溶液相中然后再用甲基异丁基酮萃取其中的钽,得到纯的含铌溶液。纯的含钽的有机相用水反萃取就得到纯的含钽溶液。反萃取钽后的有机相返回萃取循环使用。纯的氟钽酸溶液或纯的氟铌酸溶液同氟化钾或氯化钾反应分别生成氟钽酸钾(K2TaF7)和氟铌酸钾(K2NbF7)结晶,也可与氢氧化铵反应生成氢氧化钽或氢氧化铌沉淀。钽或铌的氢氧化物在900~1000℃下煅烧生成钽或铌的氧化物。

钽的制取:①金属钽粉可采用金属热还原(钠热还原)法制取。

在惰性气氛下用金属钠还原氟钽酸钾:K2TaF7+5Na─→Ta+5NaF+2KF。反应在不锈钢罐中进行,温度加热到900℃时,还原反应迅速完成。此法制取的钽粉,粒形不规则,粒度细,适用于制作钽电容器。金属钽粉亦可用熔盐电解法制取:用氟钽酸钾、氟化钾和氯化钾混合物的熔盐做电解质把五氧化二钽(Ta2O5)溶于其中,在750℃下电解,可得到纯度为99.8~99.9%的钽粉。②用碳热还原Ta2O5亦可得到金属钽。还原一般分两步进行:首先将一定配比的Ta2O5和碳的混合物在氢气氛中于1800~2000℃下制成碳化钽(TaC),然后再将TaC和Ta2O5按一定配比制成混合物真空还原成金属钽。金属钽还可采用热分解或氢还原钽的氯化物的方法制取。致密的金属钽可用真空电弧、电子束、等离子束熔炼或粉末冶金法制备。高纯度钽单晶用无坩埚电子束区域熔炼法制取。钽金属的结构与性质

晶体结构:晶胞为体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2个金属原子。晶胞参数: a=330.13pm,b=330.13pm,c=330.13pm,α= 90°,β = 90°,γ = 90°,莫氏硬度:6.5,熔点:2996℃。钽的质地十分坚硬,硬度可以达到6-6.5。它的熔点高达2996℃,仅次于碳,钨,铼和锇,位居第五。钽富有延展性,可以拉成细丝式制薄箔。其热膨胀系数很小,每升高一摄氏度只膨胀百万分之六点六。除此之外,它的韧性很强,比铜还要优异。

物理性质:质地十分坚硬、富有延展性。化学性质:钽还有非常出色的化学性质,具有极高的抗腐蚀性,无论是在冷和热的条件下,对盐酸、浓硝酸及“王水”都不反应。但钽在热的浓硫酸中能被腐蚀,在150℃以下,钽不会被浓硫酸腐蚀,只有在高于此温度才会有反应,在175度的浓硫酸中1年,被腐蚀的厚度为0.0004毫米,将钽放入200℃的硫酸中浸泡一年,表层仅损伤0.006毫米。在250度时,腐蚀速度有所增加,为每年被腐蚀的厚度为SDS毫米,在300度时,被腐蚀的速度则更加快,浸泡1年,表面被腐蚀1.368毫米。在发烟硫酸(含15%的SO3)腐蚀速度比浓硫酸中更加严重,在130度的该溶液里浸泡1年,表面被腐蚀的厚度为15.6毫米。钽在高温下也会被磷酸腐蚀,但该反应一般在150度以上才发生,在250度的85%的磷酸中,浸泡1年SS,表面被腐蚀20毫米,另外,钽在

氢氟酸和硝酸的混酸中能迅速溶解,在氢氟酸中也能被溶解。但是钽更害怕强碱,在110度40%浓度的烧碱溶液里,钽会被迅速溶解,在同样浓度的氢氧化钾溶液中,只要100度就会被迅速溶解。除上面所述情况外,一般的无机盐在150度以下一般不能腐蚀钽。实验证明,钽在常温下,对碱溶液、氯气、溴水、稀硫酸以及其他许多药剂均不起作用,仅在氢氟酸和热浓硫酸作用下有所反应。这样的情况在金属中是比F较罕见的。元素用途

钽在酸性电解液中形成稳定的阳极氧化膜,用钽制成的电解电容器,具有容量大、体积小和可靠性好等优点,制电容器是钽的最重要用途,70年代末的用量占钽总用2/3以上。钽也是制作电子发射管、高功率电子管零件的材料。钽制的抗腐蚀设备用于生产强酸、溴、氨等化学工业。金属钽可作飞机发动机的燃烧室的结构材料。钽钨、钽钨铪、钽铪合金用作火箭、导弹和喷气发动机的耐热高强材料以及控制和调节装备的零件等。钽易加工成形,在高温真空炉中作支撑附件、热屏蔽、加热器和散热片等。钽可作骨科和外科手术材料。碳化钽用在250℃于制造硬质合金。钽的硼化物、硅化物和氮化物及其合金用作原子能工业中的释热元件和液态金属包套材料。氧化钽用于制造高级光学玻璃和催化剂。1981年钽在美国各部门的消费比例约为:电子元件73%,机械工业19%,交通运输6%,其他2%。性质用途

钽的线胀系数在0~100℃之间为6.5×10-6K-1,超导转变临界温度为4.38K,原子的热中子吸收截面为21.3靶恩。

在低于150℃的条件下钽是化学性质最稳定的金属之一。与钽能起反应的只有氟、氢氟酸、含氟离子的酸性溶液和三氧化硫。在室温下与浓碱溶液反应,并且溶于熔融碱中。致密的钽在200℃开始轻微氧化,在280℃时明显氧化。钽有多种氧化物,最稳定的是五氧化二钽(Ta2O5)。

钽和氢以上生成脆性固溶体和金属氢化物如:Ta2H,TaH,TaH2,TaH3。在800~1200℃的真空下,氢从钽中析出钽又恢复塑性。钽和氮在300℃左右开始反应生成固溶体和氮化合物;在高于2000℃和高真空下,被吸收的氮又从钽中析出。钽与碳在高于2800℃下以三种物相存在:碳钽固溶体、低价碳化物和高价碳化物。钽在室温下能与氟反应,在高于250℃时能与其他卤素反应,生成卤化物。

[2]杨铸生,段惠敏,王秀京.四川攀西地区铌钽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四川地质学报.2007(04)[3]鄢明才,迟清华等.中国不同岩石类型花岗岩类元素丰度及特征[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Liang Peng(Henan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s and Materie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Abstract: Tantalum is indispensable strategic raw materials to electronic industry and spa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with its uniqu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tantalum in the orthopedic medical, electronic industry, chemical industry and metallurgical industry has a great application.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eparation of tantalum metal resources, tantalum metal and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antalum metal and its application.Keywords: tantalum metal;Strategic raw materials;Resources;Preparation;Structure;application 参考文献

[1]陈宝泉.福建南平西坑铌钽矿区玉帝庵矿段含矿伟晶岩特征[J].福建地质.2008(03)

结构与研究 第3篇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节能降耗是否会付出经济增长的成本,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存在由经济增长向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则节能降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小;如果存在能源消费向经济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或者双向的因果关系,则节能降耗将会付出经济增长成本,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本文将对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利用协整理论来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分析长期与短期的影响程度,同时对能源消费总量与GDP、各产业能源消费与增加值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次利用主成分回归法来分析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得出两者关系的量化结构。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协整性分析

(一)分析方法、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运用目前在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计量经济方法——协整理论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这一问题。之所以采用协整理论,是因为时间序列都很有可能是非平稳性的序列,非平稳的序列不能用平稳时间序列的统计方法,否则分析时会出现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现象,以此做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

协整关系(Co-integration)基本思想在于,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呈现稳定性,则这两个变量之间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如果两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只有当它们的单整阶数相同时才可能协整。协整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协整的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短时内偏离均衡位置,在长期中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

根据格兰杰(Granger)定理,如果若干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些变量必然有误差修正模型(ECM)表达式存在,反之也成立。对变量进行单整性检验来检验序列平稳性后,然后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性关系,如果存在协整关系的话,则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将长期关系与短期动态特征结合在一个模型中,利用该模型来分析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协整关系。关于协整理论的检验和估计有许多方法,如E-G两步法、Johansen极大似然法、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法等,本文采用E-G两步法。

选取1980-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与GDP的数据,同时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产业与其能源消费的关系,选取1980-2008年的各产业的增加值与所消费的能源数据来进行分析。

(二)分析结果及启示

通过协整性分析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1、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GDP每增长1%,能源消费增长0.5571%,能源消费弹性相对比较高。

2、尽管在短期内,我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波动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进而发现,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当能源消费短期偏离均衡状态时,误差修正项将能源消费向长期均衡状态收敛。

3、通过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是能源消费变化的原因。

4、从三次产业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也有所不同,第一产业增加值是第一产业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是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从上述分析中得到如下启示:

1、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因而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是建立节能型工业、节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关键所在。

2、从能源消费对各产业的影响来看,第一、二产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不存在因果关系,这说明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使产业发展政策向第三产业倾斜。

二、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主成分回归分析

(一)分析方法、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一部分分析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未能明确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数量关系,即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由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各因变量之间存在比较高的相关关系,建立普通回归模型就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造成模型的失真,不能很好分析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间的影响程度,所以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主成分回归法来进行分析。

选取1980-2008年各产业增加值与各能源品种消费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由于部分数据无法获得,我们利用插补的方法进行补齐。

(二)分析结果

从分析结果可知,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存在着强相关性,并且各个结构对各自总量影响也比较大,其影响结构图如下:

从图1-1可以看出,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相关程度达到0.987,经济结构与标准化能源消费总量相关程度达到0.988,同时标准化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结构相关程度达到0.993。各产业增加值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这说明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有比较大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影响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标准化的能源消费总量相关程度达到0.985,其次是第二产业,相关程度达到0.983,最小的是第一产业,相关程度达到0.973。各类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依赖性比较强,特别是对清洁能源消费的依赖性最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为未来经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上述分析中得到如下启示:

1、从整体来看,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有比较大的相关性,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但是目前我国是能源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单向因果关系,要实现节能降耗,将会付出经济增长成本,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应该逐渐改变这种高能源消费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源消费高产出的产业,使我国能源消费的产出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2、从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影响来看,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有着比较大影响,其影响程度更加趋向于合理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第三产业与能源消费关系最紧密,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而这也符合节能降耗的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提高能源消费的利用效率。

结构与研究 第4篇

一、单音节和双音节方位名词的发展过程

从汉语发展来看, 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 人的认知能力不如今天高, 再加上物质贫乏, 所需要的名词也不会有今天多。从文字出现开始就有了单音节方位名词, 如“上”“下”;方位名词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从这些角度可以证明单音节方位名词的产生早于双音节方位名词。

我们可以稍微推测一下汉语双音节方位名词出现的时间。“—面、—边、—头”类双音节方位名词的出现较晚, 在魏晋南北朝以后逐渐形成。“之—、以—”类后置结构在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文献中就已经存在。由于先秦汉语及后来的文言中这类结构一般都不被看作是独立的方位后置词, 而是两个词 (“之/以”和“前/下/北/南/内等”) 的组合, 因此我们将古汉语中的“之—、以—”结构称为方位后置词结构。古代汉语的方位后置词结构是现代汉语方位后置词的前身, 两者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之—、以—”类双音节方位名词也是逐渐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以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笔记体文献中开始将东面、南面、西面、北面用为方位名词。”[2]由此可以推出单音节方位名词的出现会远远早于双音节方位名词。

单音节方位名词的历史更加悠久, 会出现很多约定俗成的句子, 如“上有高堂, 下有子女”,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前有狼, 后有虎”便是很早就出现的句子, 直至今天还延用。但是双音节方位名词, 如“上面有……”, 出现较晚, 随着语言发展而增加, 随意性就强于单音节方位名词。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规律, 就像语法一样, “主谓宾”这种语法体系在汉语语法中是很难变化的。

二、单音节方位名词对举使用与认知心理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思维的工具。维果斯基认为, 思维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心理功能, 其实现的过程和结构是间接的, 以符号或词为中介, 其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 从个体发展看, 是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我上面有一个姐姐”, 我们只觉得这是简单陈述句。但“我上有一个姐姐”, 便觉得“这是一句不完整的话, 下半句还有‘下有……’”。从认知心理学来分析。语言符号系统是对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而不断调适的概念系统, 是人类交际过程的语用情境图式化和符号化成果。单音节方位名词产生较早, 对于人类来说它好比儿童时期所学习语言的模式。“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是生物的种系发生过程和社会文化历史过程, 对个体来讲, 更是个体心理发生过程。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 儿童利用社会认知和一般信息加工认知技能通过模仿、主动建构语言用法 (usage) , 经过语用的分析和引导不断地进行范畴化, 词汇概念系统和句法组织逐渐接近成人语言, 语言的符号性抽象性不断增强, 儿童语言表征 (linguisticrepresentation) 不断发展, 语言形式也经过不断的主动建构而完善和发展。”[4]所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语言的发展, 得知人类在认知不断提高的同时, 也在迅速地提高着语言能力。研究表明文言文比白话文更加的严谨, 现在口语比古代口语表达更具随意性。我们可以从以下表格得到许多的结论。表格如下:

(以上表格通过统计北大语料库所得)

通过表格统计, 我们不难发现:1.“单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不一定使用对举的格式,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单结构却一定使用。2.“双结构”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小于现代汉语, 并且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中, 它的对举结构格式使用的频率都十分的少。3.现代汉语中使用“单结构”的对举格式大多是沿用古代汉语。如“前有波涛汹涌的大海, 后有如狼似虎的追兵”,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这些“单结构”的对举结构格式都和古代汉语是一样的。4.现代汉语的“双结构”格式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古代汉语。说明“双结构”格式的随意性比“单结构”强。

以上的结论符合认知心理学。因为人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过程。早期人类会用模仿来认识这个世界。将人的心理认知发展与语言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人类的语言表征 (linguisticrepresentation) 不断发展, 语言形式也经过不断的主动建构而完善和发展。语言的句法结构日趋形式化、复杂化。从认知心理学得知, “单结构”的对举现象远远大于“双结构”, 是因为人类随着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 语言使用的随意性程度越来越大, 口语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三、单音节方位名词对举使用与语用的关系

我们经常听到“我上有老, 下有小, 丢了这份工作, 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呢”的抱怨,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的赞美, “前有狼后有虎, 让你无路可走”的感叹。此类单结构, 而很少说到“我上面有老, 下面有小”, “我前面有狼, 我后面有虎”等, 语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 语用的经济性原则

经济的核心是用适度或最少的“成本”通过“交换”等途径获取适量或较大的“利润”。在语言领域中, “成本”一般通指语言符号, “交换”主要是指交际, “利润”则是指预期的效果, 无论是“成本”的运作阶段, 还是在“交换”过程中, 经济性始终是一个大的杠杆。因此, 经济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各类组成要素和层级体系中, 还体现在语言的交际中。由于语言表达的经济性, 我们一般会说“上有老, 下有小”而不用“上面有老, 下面有小”。语言的经济性即用尽量简洁的语言符号获取适量或较多的相关信息, 实现交际目的。如:

甲:你吃午饭了吗?

乙:吃了/没有。

以上就遵循了经济性特征, 如果回答如下:

甲:你吃午饭了吗?

乙:中午我们炒了牛肉丝, 准备晚上熬粥, 然后再去散步。

这对话均未实现经济性原则, 所以也就出现了“上有……下有……”的使用频率更高。

(二) 情感表达的需要

从最开始, 我们便涉及到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单结构”比“双结构”出现的时间更早, 更长, 而且书面语使用概率会比“双音节方位名词”高, 所以它的对举结构更加紧凑, 更加能表达人的情感。如:

(1) “上有卷云, 下有垂幔, 具有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

(2)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杭州之所以闻名于世, 只因为有西湖。

(3) 上有法律管束, 下有利益驱动, 哈德良城的保护

如将 (1) (2) (3) 中“上有……下有……”的结构变成“上面有……下面有……”的对称结构, 便是“上面有天堂, 下面有苏杭”, 会使人感觉别扭。前者凝固性强, 简练程度高, “单结构”比“双结构”的凝固性和简练性强, 所以“单结构”的对举结构格式比“双结构”的使用频率更高。

(三) 可接受性原则

“语言可接受性判断是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重要证据来源。”[5]语言的组织和用法围绕语法而结成一个整体。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根据规则组成的语句可能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合乎语法, 有意义, 可接受;二是合乎语法并有意义, 但不可接受;三是合乎语法, 无意义, 不可接受;四是不合乎语法, 但有意义, 可接受。语言可接受性判断涉及语法、语义、逻辑、文化、认知等相关知识。当然“单音节方位名词+有”不使用对举结构是合乎语法的。“我上有老”这句话在语法上本身就没有错误, 意思是“我的上面有老人”, 可在心理上无法接受, 总觉得没有说完, 照中国人习惯, “上有……”之后必然会接了“下有……”。这是长期语言环境的结果。如语言系统中我们能够接受“未婚妈妈”, 却不接受“已婚妈妈”的说法;英语也是一样的, 英语有“unwed mother”, 却没“married mother”;我们能接受“我上面有老人”或“我前面有狼”, 这两个句子不仅符合语法, 也可接受。所以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 可接受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四、结语

当然我们所讨论的并不是“单音节方位名词+有”的松散结构, 例如“茶几上有几个杯子”“山前有一条小溪”“门上有一幅画”中“上有……”和“前有……”, 而是专指“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中“上有……”这种特定的结构。包括文中的表格都是把松散的结构给排除在外的。

由于资料和时间的局限, 对于“上有……”和“上面有……”这两种结构比较研究的还不是很透彻, 还有很多的不足和缺点。但是一种语言现象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原因。无论是从语言的发展来看, 还是语言的本体, 以及语言的使用来分析, “约定俗成”对任何语言现象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上有……下有……’这一单结构使用频率比‘上面有……下面……’双结构高”这一现象似乎还跟语音有一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增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邱斌, 王琛.汉语双音节方位词语的产生[J].井冈山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9 (1) .

[3]维果斯基 (著) , 李维 (译) .思维与语言[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16-57.

[4]丁国旺, 任太艳, 宋正国.语言, 语义, 语言表征, 心理理论——从语言获得建构理论谈心理理论和语言能力的关系[J].心理科学, 2005, 28 (2) .

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第5篇

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合理的教材结构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纵观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九年义务教材的结构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信息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既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又使能力得到培养,就应该进一步研究小学数学的教材结构。本文试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材结构进行探讨。

一、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简单回顾

教材结构问题可以说从有教材时就提出了。人们对教材结构的研究是随着教材的发展不断深入的。早期的小学算术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成人学习算术的顺序,采取直线前进的编排方式。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按照成人的学习顺序编排教材,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与儿童的年龄阶段相适应,于是就出现了圆周式(或称螺旋式)的编排方式。

随着学习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推动了小学数学教材的变革。20世纪初,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课程应该心理化。随后有人倡导“单元教学”,即把算术内容分别组织在各个生活单元之内。这种教育与心理相结合的编排,比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对以后的小学教育改革有很大影响,但不足的是不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算术知识。以后,有人提出“程序教学”的思想,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进度。这种思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以后的学习过程的研究也有很大启示。但由于学生的差异很大,因而程序教学不能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写也比较繁琐。

针对上述教材改革的经验和教训,60年代兴起了教育现代化运动(简称:新数运动),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要注重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材改为主要按数学的逻辑顺序来编排。由于这种编排过多地强调了数学的逻辑顺序,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新数运动”后,各国都在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80年代后期,各国都相继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方案。这些方案不是对“新数运动”的简单否定,而是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努力克服以往的缺点,使之更适合儿童学习的特点。

二、教材结构内涵的研究

什么是教材结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认识,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材结构要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按他的说法,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认为: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懂得基本原理、观念有助于长期记忆,就是在部分知识遗忘的时候,也能得以重新构建起来;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领会结构能够缩小 “高级”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他的这些观点的主要意思就是,学生懂得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可以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并能够促进迁移。基于以上观点,他提出了一个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这一思想不仅对当时“新数”教材有很大影响,就是在现在美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教材中仍有它的影响。

2.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和编写形式

叶立群先生认为“教材的结构指的是教材有哪几部分,哪几种形式组成的。”另外,王策三先生在《教学论稿》谈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结构时,认为教科书一般由目录、本文、作业、图表与附录构成,这种观点侧重于教材的编写体例。

3.从学科内容和儿童年龄特征两方面综合构建教材

周玉仁先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谈到教材体系和结构时,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是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再如,曹飞羽先生认为“一个学科的教材结构必须是能反映这个学科的各要素、各成份(包括知识、技能、智能、思想观点等)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形式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认知的方法,便于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教材结构的这几种观点中,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因为它既考虑了学科知识本身的联系,又考虑了学科知识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如果一个教材结构把这些问题都处理得很好,就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形成一个学科知识的认知结构。

三、建立合理教材结构的几点认识

从前面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变革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数学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想谈几点学习体会。

1.应认真研究每部分知识的特点,以及它对培养能力的作用

数学知识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对某些能力培养的优势,只有对此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较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还需要认真总结提炼,把经验性的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此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

2.应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和规律

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有共性,这从大多数国家编写的教材就能反映出来。但是每个国家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每个国家的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性。因此我们在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时,不能总是引用外国心理学家的理论。这是因为任何研究都是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的,人的认识也因此受到制约。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在总体上是由低向高发展的。但在具体年龄段的划分上有很大的差异。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学生的年龄特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具体情况进行研究,按照我国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来编写数学教材。否则,老走别人的老路,就不可能编出有中国特色的教材。

3.要精心设计教材结构

教材结构的建立必须经过大量研究,认真策划,教材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精心设计。教材与一般的书不同,它的每一部分都应该经得起反复推敲。否则,教材就会显得深一脚浅一脚,这个矛盾不解决很难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

4.应注意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个合理的教材结构,其知识间纵横联系必然是比较紧密的,搭配是合理的。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教材结构就不太合理。如义务教材在纵横联系方面就有不足。第三册教材基本上是表内乘、除法,加减法和其他内容很少,而第四册教材基本上是加减法。这种搭配就不能说合理。学生在一学期接触的总是类似的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

四、我国教材的结构及其特点

要研究教材结构,除了研究外国的教材外,还应对本国的教材有所认识,下面介绍一下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及特点。

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数与计算、量的计量、几何、代数、统计知识等几部分知识。

1.数的认识

数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教学整数、分数、小数及其相关的一些知识。在整数方面根据我国的计数特点和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分五个阶段:“ 20以内”、“ 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分数、小数各分两段:先初步认识,再系统教学。初步认识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整数基础时教学,并且先教学分数再教学小数。系统学习一般安排在四、五年级,先教学小数,再教学分数。这主要是考虑到,分数的书写形式和运算法则跟整数都不一样,并且需要有整除的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小数和整数都是十进制,小数的写法和运算法则与整数的基本相同,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先教学分数后教学小数。由于前面已经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的教学作好了准备,所以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又不违背数学的逻辑顺序。

2.计算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计算的编排是配合着数的认识进行的,数的认识每扩展一次,就配合有相应的计算。例如,整数的认识分为五段,每一段都安排有计算的相关内容。在“ 20以内”学习一位数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在“100以内”重点学习两位数加减法,在“万以内”重点学习三、四位数的加、减法和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在“亿以内”,重点学习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简便算法。在“亿以上”,重点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等。

计算内容的编排有这样几个特点。

(1)加强算理的教学。通过操作直观加强算理教学,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三位数时,一方面从已学的口算引入,帮助理解笔算除法的过程,另一方面结合直观,说明每次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

(2)注意各种计算方法的适当配合。小学数学主要教学:口算、笔算、珠算、估算、简算几种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是密切联系着的,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其中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也是学习估算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因此把一般它安排在每种运算教学的开始,在此基础上教学笔算。掌握一定的笔算之后,又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珠算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位、相同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的理解,一般把它安排在加、减法笔算之前。估算安排在笔算之后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检验笔算的能力。同时在估算时,又要用到一些口算,又有助于提高口算能力。简便算法对一般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来说,属于特殊情况,需要根据某些运算定律采取特殊的计算方法。简便运算需要一定的口算和笔算基础,因此放在每种运算最后教学。教材就是根据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合理地加以安排,使其相互配合。

3.量与计量

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计量单位比较抽象,而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比较贫乏。因此,这方面的内容采取分散编排的原则。

(1)由具体到抽象编排。在上面的几种计量单位中,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比较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掌握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先进行教学。而时间单位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用比较形象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且进率又是60进制。所以后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积累了一些量与计量的学习经验基础上来学习,这样编排比较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

(2)注意与认数、计算和几何知识的配合。由于学习计量知识需要有数与形的知识作基础,因此编排时,教材注意与相关知识的配合。如,米和厘米安排在100以内数的循环圈内,毫米、分米、千米安排在万以内数的循环圈内。而面积、体积单位与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联系紧密,所以安排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

4.几何知识

几何知识从一年级起有计划地分散在各册教学,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一方面出现一些常见的几何形体,把它们作为教具帮助学生认数和理解计算法则。另一方面教学一些几何形体的初步认识,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形、圆柱、球。通过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图形的特点,并能够区分它们。

(2)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这一阶段,是在前面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特征,并教学相应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如,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一年级已初步认识,到这一阶段,就要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它们都有四条边,都是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都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并教学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3)立体图形的认识。这一阶段主要教学一

[1][2]下一页

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和相应的表面积、体积计算。

5.代数知识

小学数学的代数知识一般都是在算术知识基本结束,在比、比例知识之前进行代数初步知识的教学。分三个阶段。

(1)渗透孕伏阶段。从一年级开始通过安排一些用括号或其他符号表示数的练习,如,出现3+□=9,16-□=8,6( )=30等算式。这里的□和( )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数。这种练习形式多次重复出现后,学生对用符号表示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用字母表示数阶段。这一阶段先结合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使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比较简明的优越性。然后再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使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3)简易方程阶段。这一阶段先结合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出现求未知数x,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简单应用题。在此基础上再正式教学简易方程。

6.统计知识

统计知识教材是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编排,并注意与计算、应用题的联系。为了加强对统计思想和方法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义务教材在编排上,做了两点改革。

(1)把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思想方法进行介绍,不再作为一种应用题。

(2)统计初步知识分散编排。在低年级渗透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中年级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高年级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表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较复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五、对教材内容及其结构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

虽然我们的教材改革取得到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材中已有一些内容和方法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材结构应贴近时代要求。在教材结构方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教材结构体现时代特点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国力竞争的增强,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应该对此作出及时的反映,小学数学教材结构应反映出时代特点。

(1)估算问题。

随着先进而简单的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社会生活对笔算技能的要求降低了。同时由于需要处理大量的、变化的信息,对口算、估算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但是目前我们的教材,估算仅作为选学内容,且呈现的形式比较单调,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完整意图。因此,要加强估算,应首先把它作为正式的必学的内容确定下来,并且渗透到各个年级。不仅有计算的内容要安排相应的估算,而且还要配合几何、量的计量、应用题等内容进行。要把估算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来培养,使学生学会用估算的方法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2)引进计算器的问题。

随着计算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逐步普及,在小学数学中引入计算器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代替机械性的计算,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理解数学、探讨数学和应用数学上去。因此,可以考虑在适当的年级(如中、高年级)引入计算器,允许学生在验算、面积和体积计算以及统计数据等时使用,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正确率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统计知识的问题。

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大量信息需要我们去收集、整理、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统计的思想、方法在各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应该把这些思想、方法变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行动,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进行渗透、教学。因此,我们应该把统计知识分散在各年级教学,从一年级开始结合数的认识、计算、几何知识等内容教学。并且还要加强实际活动,提出一些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寻找条件,收集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出有用的数据,选取合适的条件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4)应用题改革的问题

应用题在我国小学数学中是份量比较重的一个内容,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它的改革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我国的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还是有其独到的作用,但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可以借鉴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从培养学生解题策略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应用题的教学更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段问题

数学概念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矛盾和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经历多种水平或阶段的渐近过程。因此安排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各部分内容的分量、难易的程度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划分阶段。如,分数的概念比较难建立,需要在不同层次上有适当的重复。目前教材一般都是分两段编排:先初步认识,再系统教学。这种编排比较符合数学的逻辑顺序,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不仅使学生看到了数的扩展,而且掌握起来也比一开始就学容易。但不足的是由于分段较少,两段内容的差异较大,且相距的时间较长,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分数教学的分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在研究时,一方面要注意各阶段应有不同的重点,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止把知识分得过细,或出现不必要的重复。这一原则不但适用于分数,也适用于其他的内容。

3.教材与教学过程的关系问题

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教材应不应该体现教学过程?从目前我国的师资水平考虑还是应该有所体现。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又可以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虽然这样编排可能显得比较死板,但对教师把握教学要求还是有帮助的,同时也不限制好教师的正常发挥。因此,在考虑教材的编排时,要认真研究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

4.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配合问题

数学作为工具性学科,一方面要注意适应别的学科的需要,如,学习常识、地理需要用到一些计量,数学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尽量提前安排。另一方面,数学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基础。如,应用题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因此在安排应用题时,除了要考虑应用题本身的系统和难易外,还要考虑到语文学习的进度,要在语文课给学生打下初步的识字、阅读基础之后,再安排应用题。

5.联系实际的问题

将数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乃至科学发展的道路。目前,我们的教材在反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方面,与时代要求还有距离,需要进一步改革。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注意新知识从现实生活问题引入,使学生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还应安排一些联系实际的习题和实践作业,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参考文献:

《教育过程》(美)布鲁纳著 邵瑞珍译 陆亚松校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年第1版

《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文集》曹飞羽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第1版

《小学数学教学论》 周玉仁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教学论稿》 王策三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第1版

《教育学文集 课程与教材(下册)》瞿葆奎主编 陆亚松 李一平选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第1版

《数学教育研究导引》 张奠宙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2版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中央电化教育馆 卫星电视教育教材办公室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第1版

《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书》曹侠 陈宏伯 周玉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年第1版

《知识经济时代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张卫国 《小学数学教育》1999年第1、2、3期

结构与研究 第6篇

摘 要:结合我国1978—2013年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的数据分析二者的协调性关系,使用设计统计指标的定量研究方法发现,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异系数值波动较大,结构偏离度呈差异化分布,农业内部各部门的人均收入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弹性系数值较小等现象。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的产业内部结构、农民收入结构在不断调整,但是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较差,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还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这既限制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自身的优化调整,又限制了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农民收入结构;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9.020

Study on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Coordination

CHEN Si-ming,LI Jin-cheng,SI Rui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hool of Humanities, The Western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Using design 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combining with China's 1978-2013,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data, the two relations coordination was analysed. Fi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volatile value of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e structure deviation degree distribution was differentiation, per capita income of the internal departments of agriculture, there were a lot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henomenon such as smaller values of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industry intern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the farmers' income in constantly adjusted; Bu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of coordination was poorer,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had not yet formed the benign interaction mechanism. It limited the adjus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ternal structure;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coordination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实现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相衔接并释放农业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民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 018.4亿元增加至5 5321.7亿元,增长了53.32倍,增速很快;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至8 895.9元,增长了65.59倍。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量来看,每人农业纯收入由17.9元增加至2 106.8元,增长了116.70倍;每人林业纯收入由0元增加至103.7元;每人牧业纯收入由15.9元增加至441元,增长了26.74倍;每人渔业纯收入由0元增加至70.7元。总体而言,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仍然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不协调既会限制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又会影响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最终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以实现二者的相互协调。因此,研究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反映,是指“构成产业结构的产业类型、组合方式,各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克拉克[2]的产业结构研究是从分析产业构成中劳动力的变化情况开始的,他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库兹涅茨[3]继承克拉克的研究成果,研究得出:“当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后,第二产业就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只有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从产业结构与收入结构研究的成果来看,张建武[4]研究认为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提高的贡献高于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吴绍田[5]认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直接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最低;李良[6]认为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着较强的关联;李小健[7]研究发现农民第一产业收入所占比例较高;尤梅芳[8]指出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进而促使农民收入增加,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影响农民收入结构;赵晓锋[9]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影响农民收入的机制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机制措施;卢冲等[10]研究得出,林业、渔业、建筑业成为阻碍成都市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主要因素。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收入结构存在相互关联性,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或者促进就业,从而提高收入,收入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因产业发展深度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较为宏观,针对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关联协调性的研究较少,继续细化研究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收入结构的协调性很有必要。因此,研究将通过搜集我国1978—2013年间的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的统计数据,应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化路径,并用结构偏离度、变异系数、弹性系数等指标系数量化二者的协调程度。

1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演化路径分析

1.1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演化路径分析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是“某一区域内农业产业各部门经济的生产、产出相对结构以及其与之相关联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比重关系”[11]。具体而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4个部门,这4个部门的产出比例构成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197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 397亿元,2013年达到了96 995.27亿元,增长了68.43倍,增速很快。具体来看,1978年至2013年,农业总产值净增加了50 379.87亿元,林业总产值净增加了3 854.33亿元,牧业总产值净增加了28 226.19亿元,渔业总产值净增加了9 612.48亿元。我国1978—2013年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我国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逐年发生调整。农林牧业四部门的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0.80∶0.03∶0.15∶0.02转变为2013年的0.53∶0.04∶0.29∶0.10。其中农业的比例始终高于林牧业的比例,1978年农业占比0.8,渔业占比0.02,农业占比是渔业的40倍;2013年这一差距缩小为5.3倍。1978—2013年间,农业下降了0.27个百分点,林业增加了0.01个百分点,牧业增加了0.14个百分点,渔业增加了0.08个百分点。种植农业始终保持在高位,林业始终处于弱势位置,林牧业比例上升,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表现出农业部门向其他部门逐步过渡的趋势。

1.2 农民收入结构演进路径及分析

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转变相对应的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8—2013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至8 895.9元,净增加了8 762.3元,增长了65.59倍,增速极快。根据农民收入来源划分标准,农民纯收入来源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家庭财产性收入、家庭转移性收入4个部分,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来源中占有重要位置。1978—2013年我国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演化路径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波动较大。农民收入的4种来源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0.66∶0.27∶0.00∶0.07转变为2012年的0.44∶0.45∶0.03∶0.09。具体而言,工资性纯收入和经营性纯收入波动最大,工资性纯收入从1982年的0.38转变为1983年的0.73,增加了35个百分点;经营性纯收入从1982年的0.53转变为1983年的0.19,减少了34个百分点。以1982年作为拐点,1978—1982年工资性纯收入占据最高位置,1983—2012年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占据农民收入的45%以上,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家庭财产性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变化不大;转移性收入变化幅度也不大。

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相似,我国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1978—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农林牧渔业纯收入从33.8元增加至2 722.2元,净增加了2 688.4元,增长了79.54倍,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民收入按照性质划分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2个部分,在此主要讨论农业收入部分,农业收入部分包括农业纯收入、林业纯收入、牧业纯收入、渔业纯收入4个部分。1978—2012年我国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演化路径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波动很大。1978—2012年间,我国农民农业纯收入、林业纯收入、牧业纯收入、渔业纯收入的比例由0.53∶0∶0.47∶0演化为2012年的0.77∶0.04∶0.16∶0.03。农民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呈上升趋势,农民平均每人林业纯收入呈下降趋势,农民平均每人牧业、渔业纯收入总体变化不大。农民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和林业纯收入在1983年发生重大变化,农民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从1982年的0.48转变为1983年的0.82,增加了34个百分点;农民平均每人林业纯收入从1982年的0.51转变为1983年的0.16,减少了35个百分点。以1982年作为拐点,1978—1982年农业纯收入占到50%左右,1983—2012年农业纯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70%以上,农业纯收入成为了农民农业收入性质的主要来源。此外,林业纯收入和渔业纯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变化不明显。

2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协调性分析

2.1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异系数分析

基于分析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化路径,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存在着较大波动,可用变异系数来描述这一波动状况。变异系数是衡量变量内部相对差异的一个重要统计指标,是一个无量纲化的统计量,用以反映变量取值的波动状况。该系数的表达式为: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根据表达式处理的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波动较大。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变异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变异系数呈现上升趋势,且1983年急速拉升,之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且高于另外两个值;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变异系数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换言之,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差异在缩小,也就是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趋于均衡状态,农民农业收入性质结构的差异也在缩小,但是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在扩大,这也就反映出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不协调性。

2.2 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结构偏离度分析

变异系数分析表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存在着不协调性,这一不协调性可用结构偏离度来度量,定义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协调性的量化表达式为:协调性=农业的部门结构百分比/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百分比-1。该值的绝对值越大,则说明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越不协调;当取值为零时,说明二者达到均衡;当取值为正时,说明农业产业结构占比大于农民收入结构占比。具体计算值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偏离度呈现差异化分布状况。渔业和林业的结构偏离度始终保持正值;农业的结构偏离度在1982年之前为正值,以后变为负值;牧业则与农业相反,1982年以前为负值,之后转变为正值。从该取值的绝对值来看,渔业介于1~5之间,且呈现扩大趋势,说明渔业的收入协调性较差,渔业结构占比大于农民收入结构占比;林业介于0~2之间,且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林业收入结构在不断地改善;农业介于0~1之间,且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农业收入结构协调性较为稳定,相对较好;牧业介于0~1.4之间,且呈现上升趋势,说明牧业协调性在恶化。

2.3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人均收入率分析

结合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和基本意义,定义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人均收入率指标,表达式为:人均收入率=产业生产总值/农民每人产业纯收入。该指标用来反映增加农民每一单位的收入所需要增加的产业生产总值,用以进一步描述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处理的部分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的人均收入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总体都呈现上升趋势。总体来看,1982年以前,农业的人均收入率较高,但1983年以后却急剧下降,之后又呈现回升趋势;具体而言,渔业人均收入率最高,但变动幅度很大;牧业次之,林业随后、农业最小。从2012年来看,渔业的人均收入率较整体高出90.28,是农业人均收入率的5.53倍。也就是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性存在很大的问题。

2.4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农民收入弹性分析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农民收入弹性是指农民收入增长率与农业部门产值增长率的比值,该值反映了农业部门产值每提高1%所带来的农民收入增长的百分比,可以用来反映农业产业部门提高农民收入的程度,是分析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又一重要指标,如果该值为正,说明农业部门的发展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则会限制农民收入的增加。表2是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农民收入弹性系数值。

从表2的数据结果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较差。从总体弹性指数来看,1997年的值为负数,其余各年份为正值,农业产业相对较好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贡献度不大;从农林牧渔业四部门的具体情况来看,农业部门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方面起到主要性作用;渔业部门虽然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贡献较小,但其发展没有以牺牲农民收入水平为代价。就表中的数据而言,农林牧渔业四部门的弹性系数值都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农林牧渔业部门产值的提高对农民收入提高的促进作用有限,农林牧渔业部门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结构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促进机制。

3 结 论

根据我国1978—2013年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数据资料,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以及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演化路径,并通过变异系数、结构偏离度、人均收入率、农民收入弹性等指标量化了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逐年发生调整,伴随着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均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种植农业始终保持在高位,林业始终处于弱势位置,林牧业比例上升,农业产业内部实现了由农业部门向其他部门过渡的趋势。家庭经营收入成为了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纯收入成为了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较差。第一,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波动较大,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差异在缩小并趋向于均衡状态,但是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在扩大,这也就反映出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不协调性;第二,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偏离度呈现差异化分布状况,渔业收入结构协调性较差,林业收入结构协调性在不断地改善,农业收入结构协调性较为稳定、相对较好,牧业收入结构协调性在恶化;第三、农林牧渔业的人均收入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指标的差异化分布导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性存在很大的差距。第四;农林牧渔业四部门的弹性系数值都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农林牧渔业部门产值的提高对农民收入提高的促进作用有限,农林牧渔业部门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结构的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促进机制。正是因为存在这四个方面的不协调,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较差,既限制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自身的优化调整,又限制了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简新华,杨艳琳.产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0-31.

[2] 克拉克(C.Clark).经济进步的条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57-61.

[3] 西蒙·库兹涅茨(S.Kuznets).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2.

[4] 张建武.广东省农村产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及解释[J].中国农村经济,2000(11):20-24.

[5] 吴绍天.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对山东省平度市的考查与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4(1):67-72.

[6] 李良.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29-37.

[7] 李小健.河北农民收入增加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6):27-30.

[8] 尤梅芳.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9] 赵晓锋.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10] 卢冲,刘媛,江培元.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147-150.

钢结构建筑造型与结构表现美的研究 第7篇

1 建筑造型的美学原则

1.1 重复与渐变

重复是指相同基本要素的反复出现,且在同一条件下继续。一般情况下,同形态的物体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同一空间中,可根据组成每一个构件之间的相互位置、方向、正反等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钢结构建筑中其标准层就可视为一基本,经过对它的重复而最终得到了其楼身的形态。由于基本形的空间态、外部特征等等完全相同,所以很容易达到统一,显出简洁、平和情态特征。就变化的方式来看,重复由于比较单纯,因而使人能容易把握和领会它的变化规律,从而形成一种直接的审美效果,而这种“重复”所形成的规律和格局由于十分均衡,易于界定,合理性的秩序与特点,因此,它的审美意境往往就具有规则性,给人一种庄重感。

同时,基本形逐渐地、顺序无限地做有规律的变化,可以使结构生成自然有韵律的韵律感。基本形的各视觉元素(点、线、面)均可作为形态渐变构成的基础。渐变是一种转换法,是将一基本形变化为另一基本形,它通过两形态的过渡,将有联系的和非联系的进行形态的衔接。渐变是无限的,几乎可以以任何形状变为任何形状,其关键是掌握变化的速度,明确始末两基本形态的关系,以把握渐变效果的形体连续性。在钢结构建筑的渐变性形体转换中,可以形成富于雕塑感艺术造型。重复与渐变是相辅相成的,仅有重复而没有渐变,简洁为简陋,平缓为平庸,就流于单调乏味。仅有渐变而没有重复,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无据可依、无规可循。

1.2 对比与省略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艺术形式时,经常涉及到有机整体的概念,据他看来,形式上的有机整体是内容有机发展规律的反映。就建筑来说,它的内容主要指功能,建筑形式必然要反映功能的特点,而功能本身就包含有差异性,这反映在建筑形式上也必然会呈现出显而易见的差异,而这种客观和人为的差异,正是构成建筑美的条件之一。

1.3 解体与再建

将原本完整的事物,依据一定法则进行打散,随后再重新组合,这就是解体与再建。“解”意为解体、解散、分解;“建”意为再建、构成、构造;解与建是解构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解构后的立体物仍能辨别出原来的形体部位,但各部分在空间中的朝向、位置都已发生变化,而需人的视觉去加以辅助和连接。从表面来看,解构一词意为分解、挖掘和揭示。它是针对现代主义建筑太过于理性,太注重于构成元素之间和谐统一而提出的。它的主张:冲突胜过合成、片断胜过统一,疯狂的游戏胜过谨慎的安排。

1.4 光感与动感

众所周知,光线是揭示生活的因素之一。它向我们的眼睛解释时间和季节的循环。而光线几乎是人的感官所能得到的。早在文艺复兴初期,光线就被用来创造立体感,也正是由于光线的作用,产生了阴影,我们才能感受到立体物的三维度、质感、明度与灰度的色彩倾向等等。根据“图—底”原理,一般来说建筑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如果假设将环境看作是“底”,建筑为“图”。环境的明亮是由不断变化着的天空与地面的明度决定的,而建筑的明度是相对衡定的,“图”与“底”要达到反衬的效果就要求有一定的明度差。钢结构建筑在不同的阳光下产生变化着的雕塑感效果。

2 表现结构之美

表现结构之美必然要将结构的某些属性显露出来。但结构系统的暴露程度并不是建筑艺术和使用质量所必不可少的标准,这个问题牵涉到技术、功能和经济上的综合考虑。结构完全暴露并不一定是美的,也可能是不需要的,没有理由要求每一建筑都对其结构进行暴露。这其中的选择取决于建筑师关于建筑与结构的创作思想[4,5]。

现代建筑的结构表现源自理性主义的设计方法,而结构理性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谓的结构理性有两层含义:1)用理性的方法分析建筑结构;2)从美学的高度理解建筑结构。从结构理性的角度出发,建造的目的往往希望达到对建筑结构清晰明确的表达。从美学上对结构形式的选择,除了具备结构的合理,达到与建筑空间的统一,还必须使结构与建筑形式之间达到某种关联,这个关联的要旨在于建筑形式是否能满足结构上作用力的传递,就是说要按照材料和结构体系的特有逻辑来处理形式问题。

用理性的方法分析结构时,目的是对结构进行一些特殊的处理,使其达到非同一般的表现效果,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结构表现。对结构的表达往往表现出建筑师对材料的深层理解和对结构独特处理的匠心。回到钢构建筑,思考方法是相通的。寻找结构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几何性关联是表现结构的重要方法。

当代钢构建筑对结构的表现最大量还是使结构元素直观地暴露于外部。最能够体现暴露结构活力的无疑是悬挂结构。拉索悬挂点的巧妙设置使得三角形断面钢梁的实际跨度减小了许多,因而结构显得非常轻巧。钢构支柱显示了强有力的支撑,而拉索清晰地表达了力的转移———通过一系列的拉索将力传递到地面,水平向的拉索则表达了为达到稳定而提供的约束。而且这种结构形式使得建筑内部不需要任何支柱,自由的平面为展览活动提供了方便。

结构的表现不仅因满足功能要求而呈现出来,并且通过结构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合作,还能实现设计者个人的美学愿望。结构要成为美学上的艺术品要满足3个基本要求:高效、经济和雅致。

建筑不是纯理性的产物,要使它达到美学的高度,建筑师个性化的选择对最后的结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功能一定的前提下,建造的结果出自建筑师理性与感性的双重选择,现代建筑的多样性与个性就产生于这种选择和建筑师的价值标准影响之下。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建筑结构,就更加体现了建筑师对建筑美学概念理解的不同,即在合理的多种可能性之下,建筑师怎样从美学的角度做出判断。

结构表现的重点在于挖掘结构形式与建筑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这种逻辑关系的发掘,不同的建筑师有不同的方法和理念,但都体现出建筑师对材料和建筑本质的深层认识。设计观念的多种多样是当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结构的表现也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这更加促进了当代钢构建筑的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翟克勇.钢构建筑的建造表现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

[2]王伟.高层建筑的美学意义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4.

[3]吕臻,郭巧悦,陈光.住宅钢结构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28):98-99.

[4]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结构与研究 第8篇

一、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1. 金融结构转变现状。

金融结构主要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资产结构、融资结构四部分。每个组成部分都有不同的转变现状:金融机构转变现状, 当前, 我国存在的金融机构种类比较齐全, 而且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 但是在金融机构转变的过程中, 呈现出了不协调发展的局面, 主要表现为银行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非银行业占据的比重逐年的降低;金融市场转变现状,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中, 存在着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以及黄金市场, 在转变的过程中, 金融原生市场发展健全, 但是各个市场所占的份额不均衡, 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比较缓慢, 且占据的份额少于原生市场;金融资产结构转变现状, 在我国金融资产发展的过程中, 规模快速的扩大, 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多, 但是总体来看, 发展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 而且发展的极其不均衡;融资结构转变现状, 我国的融资方式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 在融资结构转变的过程中, 直接融资所占的比例不断地增多, 间接融资的比例随之不断下降, 二者之间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均衡性。

2. 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 我国的第一产业发展逐渐的合理化, 第二产业呈现出了波动性的发展, 第三产业基本保持平稳, 有小幅度的上升, 但是从总体上看, 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第二产业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

1. 金融结构转变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 间接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商业银行贷款分为生产贷款及消费贷款, 生产贷款通过调节增量资金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 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而消费贷款则通过鼓励人们提前消费来实现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促进升级;第二, 直接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企业在筹集所需资金时, 筹集的渠道为一级市场的证券发行和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 资金的流向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 最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 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机构转变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会对带动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各行各业对金融业的需求增加, 由此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 在市场上必然会出现一些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支持, 这就促进了金融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 有效的扩大了金融市场的范围, 另外, 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金融创新的进步, 推动了金融结构的转变。

三、优化金融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1. 优化金融机构结构。

根据当前金融机构转变的现状, 可通过三点措施来对金融机构结构进行优化:第一, 实行国有银行改革, 国有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且在结构转变过程中, 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多, 为了改善这种不均衡的状态, 就要实行改革, 将产权主体多元化;第二, 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近年来, 中小企业逐渐的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而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为中小金融机构, 因此在实行金融改革的过程中, 制定保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有效措施;第三, 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由于在金融机构结构转变的过程中, 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占的比重比较少, 因此要通过多种措施来促进其发展。

2. 优化金融市场结构。

在金融市场结构转变的过程中, 同样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状态, 而产业结构在实现升级的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因此要积极地发展资本市场, 实现金融市场中各个市场的均衡发展。在对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过程中, 要积极地促进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票据市场的发展, 进而更加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实际的实现。

3. 优化金融资产结构。

金融资产结构就是金融工具结构, 因此为了实现金融资产结构的优化, 就需要对金融工具实行创新, 将非货币性的金融资产壮大。对于现有的金融工具, 要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进行科学的完善, 并且加大创新的力度, 积极开发出新的金融工具, 以更好的满足各类经济主体的需求,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

4. 优化融资结构。

目前, 我国融资结构的现状是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为了改变这种不均衡的融资结构, 就需要促进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做好前三方面的优化工作, 实现产业结构科学的升级及调整。

四、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只有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金融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而且产业结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结构的影响, 因此通过研究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 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科学的提出了通过金融结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洋.浅谈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关系[J].科技经济市场, 2010, (08) :43-45.

[2]龙玉国, 黄平意.金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1, (17) :145-147.

汇率、进口与进口结构研究 第9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速地发展, 1994年汇改之后,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 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 目前,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自上世纪末以来, 我国维持了较长时期的经常账户顺差, 且增长迅速, 其中贸易顺差所占比例在80%左右, 可以说我国经常项目国际收支不平衡实际上表现为贸易收支的不平衡, 与此同时, 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了长时间的经常账户逆差。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站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角度, 更多的是探讨汇率变动对出口的影响和对贸易顺差的影响, 不太重视对于进口的研究, 并且多注重汇率影响出口行业进而影响GDP总量增长和拉动就业的问题, 而较少用一种发展的结合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的视角进行研究, 因此本文主要尝试对汇率和进口进行分析。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方面, Boyd (2001) 根据8个主要发达国家1975年到1996年的季度数据, 通过结构协整向量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实际汇率和贸易收支的关系进行检验, 发现汇率变动对大多数国家的进口产生了显著影响。Taufiq (2005) 利用1974年至1998的数据, 研究了汇率变化对美国向日本和加拿大出口的影响, 结果表明汇率变动会对出口产生影响, 其结果表现为负影响。Rose (1991) 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五个主要OECD国家的贸易收支方程进行了估计结果发现实际汇率对贸易收支几乎没有影响。Bahmani-Oskooee (1998) 对欠发达国家长期贸易弹性的研究也认为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不成立。

卢向前, 戴国强 (2005) 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 (cointegrating VAR) 的分析方法, 对19942003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与我国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存在着显著的影响。曹垂龙 (2006) 认为, 虽然我国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的特点, 但是人民币升值会使进口价格和企业成本下降, 可抵消绝大部分因人民币升值给出口的消极影响, 汇改后, FDI仍然大规模增长, 出口所受影响不大, 因而在总体上人民币升值会对进口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陈学彬 (2007) 使用脉冲响应和协整分析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 国内真实收人增加, 中国进口增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 中国出口下降、进口微幅上升, 汇率变动对进口的影响并不显著。贺力平 (2008) 的研究认为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并没有显示出相对于非汇率因素的突出作用。安辉, 黄万阳 (2009) 的研究表明中美之间的贸易收支不受汇率变动的影响, 刘尧成, 周继忠, 徐晓萍 (2010) 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化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动态影响。得出了汇率变动对进口的影响成立的结论。

3 有关汇率和进口的描述性分析

3.1 汇率变动与进出口价格

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使用美元结算, 因而美元指数的变化会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 这就可能会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是否能有效影响进出口价格的疑问, 使用2002年1月到2013年11月的月度进口商品价格和汇率的同比指数构造折线图。

从上图可以发现, 汇率指数的同比增长率与进口价格指数的同比增长率基本上体现出了一种反向的关系, 这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 但是进口价格指数的同比增长率在大部分实际里处于100以上, 这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通胀反映在了我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上, 我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在这段时间内存在普遍的上涨, 国内的通胀有一定的输入型通胀的成分。

将出口商品价格总指数的加入图中, 我们发现出口商品价格总指数基本是随汇率指数变动而变动, 但是其波动幅度比较小, 这可能与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比较高有关 (见图2) , 进口商品在国内经过加工或组装后再出口, 当汇率上升时进口商品价格降低, 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而减小了因汇率变动导致的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

3.2 进口结构

将我国进口额排名前四的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机械及设备和原油的2002年1月到2013年11月月度数据按月进行加总, 得到四类商品加总的月度进口额, 与同期各月度进口总额数据构建折线图如下, 可以发现, 四类商品的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重非常的高, 这四类产品构成了我国主要的进口品。

四类产品的月度进口情况见图5, 其中机电产品进口额最高, 其次是高新技术产品, 最后的机械及设备和原油的进口量大致相同, 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在金融危机之后仍然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

纺织品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此纺织品进口数量的变化可以比较有效的反应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2002年至2013年棉机织物、丝织物和针织或钩编织物进口情况见图6, 数据表明, 2002年到2013年, 我国棉机织物、丝织物和针织或钩编织物进口额基本保持稳定, 没有大的变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还有很长要走。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仍然是世界工厂, 进口高科技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中下层, 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几乎没有增长,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处于量变过程, 还没有形成质变。

3.3 税收政策与进口价格

有关进口商品税率过高的问题一直被舆论所关注, 也是备受争议的话题。很多人认为, 我国对外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是使得进口商品的境内价格高于境外价格的原因, 这降低了国内民众的福利水平, 是政府为保护竞争力不强的国企和征收税款而采取的措施。

首先, 加入WTO之后, 我国的进口关税一直在有序的降低, 目前在很多商品类别上关税已经很低甚至取消, 只对进口奢侈品和化妆品等商品实行很高的税率, 对奢侈品征收高额税赋是收入二次分配的一种方式, 是对富人征收的税款, 且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 是一种利远远大于弊的政策, 因此在未来的长期内其保持高税率是大概率事件。

其次是消费税, 我国征收消费税的商品并不多, 但对化妆品、香烟和大排量汽车等商品所征收的消费税较高, 对这些商品门类征收的消费税税率只会上升而不会升高。

最后是增值税, 我国普遍征收的增值税税率是17%, 并且增值税是我国的主要税种, 增值税属于间接税, 各种历史和技术上的原因造成我国采取以间接税为主的税赋体制。在国际上, 以美国为主的国家采取以所得税为主构成的直接税税赋体制, 而德国法国等国家采用的也是增值税, 这就使得不同国家的商品含税价格出现了差异。为保证本国商品的竞争力, 国际上普遍采取的办法是征收增值税的国家出口商品退税, 并且对进口商品加征增值税;不征收增值税的国家则既不退税也不加收额外的增值税。

综上, 在未来, 以间接税为主的政策不会改变, 进口加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的政策也是符合经济逻辑的, 在未来改变的可能性很小, 因此税收政策对进口品价格的影响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 因此税收政策对进口量的影响也会保持稳定。

4 计量分析

4.1 模型选择与数据来源

在模型选择上, 国内学者几乎全部采用了Tamin Bayoumi于1996年在IMF工作论文中提到的最为简单的计量模型:lnIM=α+βlnY+γlnREER+e (式中EX代表出口, Y代表一国收入, REER代表实际有效汇率) , 该模型设定是国际上流行的做法, 其考虑到了相对价格水平以及收入所决定的需求具有简洁直观、说服力强的优点, 因此本文使用该模型对2003年到2012年的40个季度数据进行分析。

本文使用的我国GDP和我国进口额的季度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网站。

4.2 协整分析与模型拟合

使用ADF法对三组季度数据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 结果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 在显著性10%水平下, lnIM、lnREER和lnDGDP均为非平稳序列, 在进行一阶差分的情况下lnIM、lnREER和lnDGDP平稳, 因而lnIM、lnREER和lnDGDP均为一阶单整, 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由于该模型含有多个解释变量, 因而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 其结果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 在显著性5%水平下, lnIM、lnREER和lnDGDP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使用上述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拟合, 在拟合过程中发现将进口额数据滞后一阶拟合效果较好, 这说明汇率和GDP的变动对进口额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拟合方程如下:

拟合方程整体拟合度较好, 通过了方程整体显著性检验, 各变量的t检验也均通过。通过观察拟合方程发现, 实际有效汇率对进口存在显著的正影响, 汇率升值1%, 进口增加1.04%, 弹性大于1, 这与我国进口以高科技产品、机电产品等为主进的口结构相吻合。我国国内需求对进口的影响显著, GDP增长1%, 进口增加0.77%, 弹性小于1, 这可能与我国投资占比过高, 并且投资中铁路、公路、机场等基建比例很高, 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有关。

4.3 格兰杰因果检验

对GDP、IM和REER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见表3) , 结果表明GDP、REER是IM的格兰杰原因, IM、GDP也会影响REER。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首先, 汇率的变动基本可以被反映到进口价格的变化中, 汇率与进口价格反向变动, 出口商品价格总指数基本是随汇率指数变动而变动, 但是其波动幅度比较小, 这可能与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比较高有关。

其次, 我国的进口以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机械及设备和原油这四类产品为主, 纺织品进口额很小, 并且进口额变化不大, 没有明显增长, 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我国仍然是世界工厂, 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中下层, 经济增长仍然处于量变过程, 还没有形成质变。

再次, 进口加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的政策是符合国际惯例和经济逻辑的, 在过去的长时期内变化不大, 在未来变化的可能性也很小, 对进口的影响没有产生结构性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分析汇率对进口的影响是可行的。

最后, 通过计量分析发现, 实际有效汇率和国内GDP对进口有显著的影响, 其中汇率影响的弹性大于1, GDP影响的弹性小于1。

5.2 政策建议

首先, 我国目前仍然是世界工厂, 但随着经济发展提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的增加, 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支撑人均GDP的进一步增长, 这就要求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整产业结构, 保证资本密集型产业增长的同时大力扶持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支持创新。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种渐进式的量变引发质变, 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要保持耐心, 避免激进无序发展。

其次, 进口征税与出口退税政策虽多受社会舆论争议, 但是其符合国际惯例, 也符合经济逻辑, 对国内经济有积极作用, 因而应长期坚持。

最后, 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投资率过高和消费率过低的问题, 一方面为解决消费率过低的问题, 应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 缩小贫富差距, 并适当小幅降低增值税、营业税税率, 加大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监管力度, 并且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释放居民消费能力。与此同时, 也要限制低端钢铁、水泥行业的产能。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认识到高投资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盲目的降低投资率会阻碍经济增长, 另外,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较西方发达国家还很落后, 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是有益的, 是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的, 但是通过刺激基建从而达到GDP的增长是短视的, 应尽量避免。

参考文献

[1]Boyd D., et al.Real Exchange Rate Effects on the Balance of Trade:cointegration and the MARSHALL–LERNER condi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1, (6) :201-216.

[2]Taufiq Choudhry.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the United States exports:evidence from Canada and Japan[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2005, (1) :51-71.

[3]Rose A.K.The role of exchange rates in a popular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oes the“Marshall–Lerner”condition hold?[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1, (30) :301-316.

[4]Bahmani-Oskooee.Cointegration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LongRun Trade Elasticities in LDC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 1998, (12) :89-96.

[5]卢向前, 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J].经济研究, 2005, (5) :31-39.

[6]曹垂龙.论人民币汇制改革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兼析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J].财经问题研究, 2006, (7) :008.

[7]陈学彬.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国际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C].上海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 2007.

[8]安辉, 黄万阳.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金融研究, 2009, (10) :83-93.

[9]贺力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近年来中国经常账户顺差[J].金融研究, 2008, (3) :13-27.

结构与研究 第10篇

1 兵团人才结构现状分析

1.1 第一产业人员过剩, 整体素质不高

兵团第一产业劳动力严重过剩, 近几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一直在50%左右徘徊, 比重远远大于我国东部和西部部分省市。2007年底, 兵团从业人员共995146人, 而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的数量高达489686, 占从业人员的49.2%, 与我国东部和中部部分省区相比, 兵团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第一产业人员过多, 缺乏新的就业增长点, 就业需求、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能适应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需要, 造成人力资源严重浪费和沉重的人口负担。

1.2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所下降, 但缺乏工业升级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和企业急需管理人才

兵团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所下降, 2000年第二产从业人员为213977, 比重为23.1%, 2007年年底为190711, 比重为19.2%, 但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28.4%增加到2007年的28.89%, 略有上升。但总体上兵团第二产业发展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兵团正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 工业化尚处于低级阶段, 工业的发展缺乏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大型企业的带动, 企业发展缺乏活力。关键原因是兵团缺乏大量掌握先进技术的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 使人力资源配置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

1.3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量集中在传统行业上, 从事新兴行业的人员少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29.6%增长到2007年的31.6%, 三产人口比重增大, 符合劳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转移规律。但第三产业中从事传统第三产业的第一层次人员比重较大, 比重约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47.5%,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37.1%, 交通运输、仓库及邮电﹑通讯业为10.4%, 分别位于第三产业的第一、三位。第二层次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为15.7%, 其中为生活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占12.36%, 但其中作为新兴行业的房地产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12%, 位于第l3位, 从事金融业人员也更少, 比重也仅为06%, 位于第14位。第三产业中第三层次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25.76%, 特别是其中的作为较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仅占1.8%, 居倒数第四位;第三产业第四层次中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11.04%, 位居第5位。总体来说:兵团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大部分集中在传统产业上, 从事金融保险、房地产、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人员非常少, 不能为兵团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 兵团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实证分析

2.1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研究的理论依据

首先, 根据“赛尔奎因钱纳里结构变动模式”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国家, 其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应保持合理的比例, 超出这一比例的程度称为就业结构偏离度。借鉴就业偏离度系数的原理, 提出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计算公式: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 (GDP产业构成比/人才产业构成比) -1, 根据计算的公式, 如果GDP产业构成与人才产业构成是完全协调的, 则它们的比值应该是0。若偏离系数变化趋向于0, 说明两个指标的协调性得到改善, 是相互促进的。反之, 偏离度系数偏离开0越远, 即正值越大、负值越小, 说明两个指标间的协调程度越差, 即两者的结构不能互相匹配、不能满足相互的需要。其次, 根据C.Spearman等级相关理论提出“等级差异评定法”, 采用等级位差对兵团行业人才结构协调程度进行进一步分析。

2.2 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指标分析

利用兵团三大产业产值以及各产业的从业人数数据,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

通过总偏离度系数的计算结果, 可以判断出近几年兵团整个社会经济中各个产业中的人才的供求是不均衡的。虽各个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以及总偏离度不是特别的大, 但除第三产业外, 总偏离系数﹑第一产业偏离度﹑第二产业偏离度都呈现出扩大趋势, 说明兵团人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在降低。进一步分析, 第一产业的偏离度系数是负值, 用偏离度系数原理解释是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大于它的需求, 在人才资源市场中, 出现了“供过于求”现象, 而使第一产业的效率更加低下。偏离度系数的负值越小, 说明该产业中过剩的人才数量越大, 同时, 负值越小的系数使总偏离度系数值越大, 说明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越大。从第二﹑三产业的偏离度系数, 其总体上为正, 说明兵团二﹑三产业人才小于它的需求, 单看第二产业人才偏离度系数, 其从2000年的0.23上升到2007年0.51, 且总体上人才偏离度的绝对值都比一产﹑三产大, 说明随着兵团新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新型工业化所需人才与其相应人才供给上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产的人才偏离度从2001年0.24下降到2007年0.09, 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且变化比较平稳, 说明兵团第三产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有所缓和。但总体上看, 兵团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呈扩大趋势, 因此其产业人才结构有必要进行调整。

2.3 行业等级位差分析

从三大产业划分的角度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兵团人才结构有必要进行调整, 但是三大产业的划分毕竟是粗糙的。近年来兵团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有必要对产业内部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 主要应用的是C.Spearman的“等级差异评定法”。

由表2可以看出, 由于兵团农林牧渔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比重较大, 其也培养﹑吸收的大量此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 产值和人才数目占有绝对优势, 因此计算农林牧渔业等级位差为0。由于数据收集原因, 将第二产业分为工业和建筑业, 计算其等级位差为0, 但由于对第一﹑第二产业中的行业划分过粗, 因此由此并不能说明一产﹑二产行业内部是协调的。第三产业中的等级位差均值为3.2, 说明在第三产业内部整体上各个行业间的人才供需是不协调的。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等级位差的绝对值都小于等于2, 说明这些行业是协调的, 而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教育的等级位差的绝对值在2到6之间, 说明这些行业的人才供需是不协调的。而金融业的等级位差达到了12, 说明其金融业的人才供需是严重不协调的。

3 在兵团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 人才结构优化对策建议

3.1 发挥市场作用优化人才结构, 提高人才资本配置效率

舒尔茨认为, 缺乏有效率的市场价格是资源无效配置的, 根本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率的价格, 资源的错置便被蔓延开来”, 因此, 人才资本的有效配置与合理流动依赖于人力资本市场正确的价格信号。按照市场规律理论, 市场机制是靠物质利益原则和收入分配手段实施人才资源配置的, 其本质是利用价值规律来调节人才余缺, 使资源得以合理配置, 谋求最大效益。人才资本产业间的合理配置是人才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人才资本在产业间的配置是否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 直接影响人才资本的产业配置效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类资源配置包括人才资源配置只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要想使人才资本结构调整充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就必须运用市场机制来进行人才“结构调整”。一句话, 靠供求关系变化指导价格, 靠价格杠杆调节人才余缺, 使人才结构在动态中实现均衡, 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

3.2 加大第一产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 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人力资本产业间的流动主要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流动, 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的问题。目前兵团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为49.2%, 但是由于第一产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含量太低, 现阶段劳动力的转移仅仅是单纯的劳动力的流动, 还谈不上人力资本的流动。情况往往是, 第二、三产业工作岗位对人力资本水平要求比较高, 而一般的第一产业劳动者不具备这样的人力资本水平, 所以要实现人力资本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 就必须对第一产业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或培训, 以提升其人力资本水平。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过程出现新的岗位需求时, 农村劳动力能迅速的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并顺利的进入第二、三产业。

3.3 调整教育结构优化人才结构, 大力发展职业培训

调整教育结构, 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应该将重点放在高等教育上, 在这里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大中专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经济结构相适应, 将大中专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结构大体对应起来, 使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吻合。二是讲究专业的交叉与渗透, 着眼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职业培训同学校正规教育一样, 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方式, 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兵团城市化水平较低, 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较差, 难以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以及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素质的门坎要求。大多数农民只掌握粗放型、浅层次的种植业技术, 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经济作物、畜牧业等不太熟悉, 特别是对农产品的深加工行业难以适应。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应把农民的教育培训纳入议事日程, 定期举办职业培训, 培养种养型经济能人, 加工型经济能人, 经商型经济能人, 经营型经济能人, 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实行培训、考核、试用和待遇相结合, 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的能动性作用。

摘要: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 西方经济学领域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 成为各国进行人才队伍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但遗憾的是, 人力资本理论仅以一种平面视角来审视人才, 而没有纵深剖析其内在关系。以优化新疆兵团 (下文简称“兵团”) 人才结构为目的, 从兵团人才结构现状入手, 运用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和等级位差理论, 分析兵团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 结果表明:兵团人才结构总偏离系数呈扩大趋势;行业等级位差均值为3.2, 部分行业等级位差值大于6, 可知兵团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内部结构与人才结构是不协调的, 最后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产业结构视角下兵团人才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兵团,人才结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罗文标, 黄照升.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人才结构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 (9) .

[2]孟丽菊.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结构的调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8 (11) .

[3]张胜冰, 吉宇.中部现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及策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 (4) .

结构与研究 第11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特别是多层建筑发展速度的越来越快,人民群众对房屋住宅的质量安全性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现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对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在设计施工的时候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本文分析了多层建筑工程框架结构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办法,对提高设计水平,确保多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建筑工程;多层项目;结构设计;应对措施

引言

在近年来城市化建设进程日益步入快行线的背景下,随着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需求的不断扩大,多层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而且越来越成为了居民住宅施工建筑的重要形式,在改善了人民群众居住环境的同时,也给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规划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框架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着多层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而且也事关居民群众后期使用的安全稳定问题。近年来,随着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居民住房安全可靠的民生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砖混结构的多层建筑工程项目在建筑施工领域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框架结构类型成本低、施工期间短,但是由于其建筑材料与其他组件结构连接比较脆弱,抵御地震灾害的性能比较薄弱,因而在结构设计的安全性、稳定性方面就非常容易出现问题。随着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建筑施工设计环节的持续发展,有些施工设计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结构设计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工程的安居保障功能。因此,如何深入了解和把握多层建筑工程框架结构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改进砖混结构设计方面的延展性和抗震性,就成為了建筑施工设计部门应当深入研究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试就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和结构处理措施,谈些粗浅的想法。

1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问题

1.1工程连接梁设计问题

在多层建筑工程施工设计中,连接梁在整个框架结构中至关重要。在进行施工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规范标准和施工要求,科学测算好连接梁底层支撑柱子的长度,也就是要依据多层框架结构坚固程度设计标准,并结合对地震灾害抵御要求和刚性指标数据,深入地研究评估可能承受外来压力的状况,科学地设计好多层建筑项目的基础工程,确保后续使用中不出现质量问题。同时,在进行连接梁施工的时候,基础施工中将涉及很多数量的混凝土,其可能会制约连接梁对外来压力的承受程度,在设计时一定要规划科学。鉴于混凝土施工材料浇筑质量的好坏对于桩基基础的坚固性影响很大,一旦施工浇筑不符合质量规范要求,很容易在后期施工的时候出现沉降,直接制约多层建筑工程质量。因此,这个过程的结构设计非常关键,一定要把握好基础设计的质量要点,确保整个框架的安全、稳定施工,确保主体工程的质量要求。

1.2工程薄弱点设计问题

在整个多层建筑工程施工设计中,其中有些施工坚固程度比较薄弱的环节很容易出现质量情况,由于这些薄弱环节分布比较广、涉及面比较大,具有很强的弹性空间和可塑性,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精心处理。一般情况下,要结合多层建筑工程施工的防震性能,在设计塑形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多层建筑后期投入使用中对突发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防止出现安全事故。通常在设计多层框架结构的时候,对地震灾害的抵御性能可以按照七级的标准来考虑,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解决薄弱环节的施工设计问题,也就是准确测算好支撑柱、连接梁、横截面的需求量,科学设计好施工图纸,以全面把握框架结构的深度要求,同时针对抗震剪力设计标准,解决好固化强化问题,增强多层建筑的防震性能和安全效果。

1.3工程结构梁设计问题

在多层建筑框架结构安全、坚固、承重性能的保障体系中,结构梁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设计结构梁的时候,其连接方式一定要准确把握,而且要针对主次结构梁的对应关系,设计好交叉连接的区位和方式,确保结构梁在框架结构中发挥承重作用。当前使用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加固密实腰筋的外径,增加结构梁对承受外来应力的抵御性能,确保结构梁由于箍筋的效果增强对地震灾害的适应能力。同时,在框架结构施工设计的时候,还要把握好结构梁的高度,确保结构梁高和支撑柱宽的统一性,以满足多层建筑施工质量要求。

1.4 工程支撑柱设计问题

支撑柱是多层建筑工程竖向重力承受的重要载体,一旦在施工设计的时候,无法保证支撑柱增加对地下结构的坚固性能,工程整体施工的时候,纵筋的刚性就得不到保障,整体框架结构的坚固效果也就无法满足,后期使用中也就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在设计多层建筑结构支撑柱的时候,要认真计算好所需钢筋的数量,确保箍筋效果,同时也要注意混凝土施工材料的质量,标号要符合施工要求,以使混凝土的施工强度和钢筋的刚度有机统一,防止出现施工安全隐患。

2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应当把握的应对措施

2.1严格控制短柱情况发生

一般来说,在设计施工多层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时候,一旦使用了很多很短的连接梁和支撑柱,就会分化掉框架结构的承重应力,不仅会影响框架结构的施工设计质量和规范要求,而且整个工程结构的抗震、承重、安全等性能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在设计多层框架结构的时候,要科学计算好梁柱的长度,避免出现短柱现象。

2.2严格遵循中心线设计标准

在设计多层建筑工程结构的时候,一般要参照梁柱的设计要求,测算出整个多层框架结构的中心点,并结合现场施工的质量控制和实际需要做以必要的改进,确保节点均衡,这也就是框架结构设计中的中心线。但是一旦在设计多层框架结构中心线的时候,出现了较大的位置偏差,很容易影响支撑柱的宽度设计,随之就要采取措施人为固化支撑柱,这样就会影响多层建筑的稳定性能。因此,在设计中心线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循规范标准,科学测算好剪力系数,杜绝位置偏离情况的出行,确保多层建筑框架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

2.3严格防止砌体墙承重情况

一般情况下,在设计多层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时候,确保工程项目使用的安全、稳定性能,通常是基于梁柱与组合构件的搭配效果,并非依赖于砖混结构砌成的承重墙体。这主要是考虑砌体墙后期投入使用的时候,对外来压力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一旦受到地震等外力的影响,承重墙很容易出现开裂的现象,破坏框架结构的安全稳定性能。因此,在设计施工的时候,为了防止安全隐患事故的出现,要尽量回避砌体墙在整个多层框架结构中的重要影响,而做好梁柱等环节的设计质量控制。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步入快车轨道,在多层建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居住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客观上需要提高多层框架结构的施工设计质量,以增强房屋住宅的安全稳定性能,防止出现导致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加强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管理,便成为了施工设计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深入参考的一项重要课题。希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对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改善现代多层建筑的施工质量,确保人民群众住上放心、满意、安全、可靠的住宅,确保建筑行业不断实现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目标,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马榕.多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框架结构的问题与处理(J).城市建筑.2013(10).

[2]王小军.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的设计问题及措施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3(4).

结构与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就业吸纳弹性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的演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且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产业结构反映了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就业结构反映的是劳动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比例分布及利用状况。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就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是考察一国或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予以密切关注。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朝着农业产出为主工业产出为主第三产业产出为主的方向发展。相应的,一国(或地区)的劳动力构成也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优势转化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产业结构向工业化演进过程中,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到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不大,大量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1]。虽然就业结构在工业化过程中稍稍滞后与产业结构的变动,但是二者长期看还是具有一致性。钱纳里和塞尔奎因运用多国模型分析,得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化在各阶段上具有特殊性,其产业结构转换会优于就业结构转换,但总体趋势与发达国家一致[2]。国内学者对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产业和行业的就业弹性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劳动力流动角度阐释就业结构转换略迟于产业结构转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等方面;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目前不多。本文拟从理论上探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问题,找出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不协调性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1 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状况分析

辽宁省是我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200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3 461.6亿元,全国排名第8。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方式和途径在全国重工业省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辽宁省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减人增效、部分资源枯竭型企业破产关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人口自然增长过快等原因,辽宁省依然面对着就业压力[3]。我们选用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吸纳弹性方法来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总体变化过程。

1.1 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主要指某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与该产业产值比重之差。一般情况下,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产业结构偏离度大于0,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且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产业结构偏离度小于0,则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产业结构偏离度趋于0时,表明结构处于均衡状态。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呈现出如下的趋势:

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长期处于正偏离状态,平均偏离程度为21.4%,偏离程度变动较平稳。表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在三次产业中处于最低状态,存在大量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虽然1978年以来辽宁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由33.3%下降到1988年的17.5%,但是从1989年以后到2007年结构偏离度在20%左右徘徊。说明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长期存在不协调性,农业劳动人口比重过大,扮演着劳动力蓄水池角色,也是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症结所在。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长期处于负偏离状态,平均偏离程度取绝对值高达49.3%。表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19781991年,取绝对值后的结构偏离度逐渐缩小,由36.5%下降到1991年的8.5%;说明这一时期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使得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偏离度缩小;19922007年,取绝对值后的结构偏离度却在逐渐增大,达到2007年的25.3%,说明第二产业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一致性,就业结构的调整慢于产业结构的结构转换。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长期来看有正有负。19781985年,结构偏离度为正,且呈现逐渐缩小趋势,说明这一时期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存在着一部分剩余劳动力。19862005年,结构偏离度为负,取绝对值后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说明这一时期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但是其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2006年以来反而出现了正偏离现象,说明第三产业虽容纳了大量劳动力,但是产业发展速度较慢[4]。

1.2 就业吸纳弹性分析

就业吸纳弹性表示产业产值每提高(或降低)一个百分点,所引起该产业就业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undefined(其中L为就业人数,Y为产值)。反映了经济增长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一般来说,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该体系经济增长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促进就业;就业弹性系数越小,该体系经济增长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弱,其就业效应小。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19812007年间,辽宁省三次产业就业吸纳弹性总体波动较大,弹性值较小,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较大的不一致性。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平均为-0.16,即就这一时期来看,第一产业产值增长1%,第一产业就业减少0.16个百分点,出现了随着产值的增长就业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正在不断排斥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其原因主要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从业人数比重较大,农民的边际生产力很低,隐性失业较多;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平均为-0.06,即就这一时期来看,第二产业产值增长1%,该产业就业减少0.06个百分点,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拉动力较弱,其原因主要是辽宁省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的历史定位是以重工业为主,而重工业属资本密集型产业,有机构成相对较高,投资量大,周期长,虽然产值占GDP比例较大,但是并不具备相应强度的吸收就业的能力。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平均为0.33,就这一时期来看,第三产业产值增长1%,该产业就业增长0.33个百分点,说明第三产业仍然是就业的大蓄水池,但是与全国发达省市相比,辽宁省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对于就业拉动效益相对较小,这主要是源于辽宁省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且规模小,效益低,科技创新能力弱,虽然2007年容纳了近40%的劳动力,但对于解决目前面临的失业压力还远远不够。相对于发达国家或地区来看,其第三产业主要是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这些产业正是就业弹性大的产业。

数据来源:辽宁省统计年鉴2008.

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2.1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受传统的二元经济体制的制约,辽宁省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典型的小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特征。特别是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特殊的农地制度等体制因素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无法释放出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必须通过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和农业产品品种结构优化来实现。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粮食品质的同时发展畜牧、水产、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着力加强农村水电、交通、通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带动商贸物流、运输、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升农业产业自身的劳动力吸纳力。[5]进一步调整农村劳动力结构,加大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2.2 提升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打造工业强省

根据上述分析,认为在解决就业问题时,辽宁应更多地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从见效速度看,吸收就业效果最好的是中小企业。这是由于中小企业一般技术构成较低、建设周期短,且资金投入和就业岗位之间的时间差也较短,同样投资可以吸收更多的就业。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也证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吸纳社会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重要支撑力量。因此,在辽宁原有经济结构中解决就业的老国有企业已无法吸纳该地区不断增加的劳动力人口的情况下,扶持并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又一重要途径,它必将有力地推动该地区的市场繁荣、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在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民间创办企业的政策中,要加强政府的干预作用,积极用公共财政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要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特殊优惠待遇。如建立信息和咨询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市场信息,提供中小企业的创业空间,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降低中小企业的准入“门槛”,以此来带动就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时期的工资补贴和专项贷款等优惠政策。

2.3 重视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从发展经验看,从传统服务业转型到知识型、高增值的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大趋势。辽宁的发展也将遵循这个共同规律。辽宁省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社会公共服务业的现代形态的大发展,既是进入一个更高发展阶段的需要,也是创造就业新渠道的需要,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既要解决好劳动密集型中小制造企业、服务外包企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社会和公共服务业的扩充与发展问题,又要解决好人力资本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社会公共服务业的发展问题。前者更多的是解决农民工和普通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就业地点更多的是临近资源所在地、低成本加工组装地、市场区;后者则主要是解决多层次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专才的就业需求,就业场所大多建立在中心城区、子城市体系、周边城市的专业化分工的服务体系。

2.4 提高劳动力质量,使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

从辽宁省总的失业人口来看,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城市中的下岗、失业人员,一类是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对于周期性失业我们可以借助上面几种方法不断扩大社会需求,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来治理。而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根治,但是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质量、完善劳动力市场来尽量减少这样的失业。经济学家刘易斯说过,教育不仅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技能,还能改变人们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6]必须把提升劳动力素质,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放到重要位置,促进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3-181.

[2]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55.

[3]陈丹红.辽宁产业结构调整与充分就业的协调发展[J].商业时代,2008(13):102-104.

[4]宋艳菊,谢剑锋,陈欣.辽宁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及原因探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466-468.

[5]白永秀.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4):13-20.

相关文章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精选6篇)《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第1篇欧洲西部教学设计讲课教师:段亚肖 指导教师:施淑云一、教学内容欧洲西部是...

1
2025-09-19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精选8篇)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第1篇谈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其茎生...

1
2025-09-19
OEC管理范文

OEC管理范文

OEC管理范文(精选5篇)OEC管理 第1篇一、民办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中的“短板”分析1. 资金短板。民办高职院校的投资方追求低投入、高回报的...

1
2025-09-19
OICQ聊天交友心得

OICQ聊天交友心得

OICQ聊天交友心得(精选2篇)OICQ聊天交友心得 第1篇OICQ聊天交友心得分享根据多人之经历,和自己“长期”使用之经历,笔者把OICQ交友时候...

1
2025-09-19
欧体书法教学设计

欧体书法教学设计

欧体书法教学设计(精选5篇)欧体书法教学设计 第1篇【教程】欧阳询《九成宫》欧体楷书基本笔画讲解1、点点画不要按照相关教材上讲的,如...

1
2025-09-19
偶戏教学设计范文

偶戏教学设计范文

偶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7篇)偶戏教学设计 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丰富多...

1
2025-09-19
欧盟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欧盟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欧盟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精选8篇)欧盟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第1篇欧盟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考察报告本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有:欧盟食品政策;欧盟食品...

1
2025-09-19
otc代表流程

otc代表流程

otc代表流程(精选6篇)otc代表流程 第1篇目前许多OTC 企业的管理层都反映,随着OTC零售终端经营模式的变革和零售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为...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