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间接言语行为及礼貌原则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间接言语行为及礼貌原则(精选9篇)

间接言语行为及礼貌原则 第1篇

间接言语行为及礼貌原则

杜建芹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摘要:目前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语用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一个最富生机的领域。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是语用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但它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应用还不广泛。从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问语两个方面分析某些一般疑问句的应答,对语用学在初级英语教学方面的应用应该会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02―0029―02

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术语于1946年由美国哲学家C. Morris提出,至今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语用学已被公认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成为语言科学中一个富有生气的领域。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间接言语行为,礼貌问题与一般疑问句的应答对语用学在初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间接言语行为

传统语法根据句子的形式把句子分为三大类: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来表达陈述、询问和请求。事实上,从句子的应用角度看,这样的分类远远不能表达句子的实际功能。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说话者的意图,我们有时会用一个陈述句:It is rainy outside.来表达陈述,警告,报告,命令等不同的意义。语用学所指的言语行为就是指不是简单地根据句子的形式研究句子本身,而是根据句子的功能把它看做是说话人实施某种行为的手段。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J. 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 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它的合理性,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使它成为语用学界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也为我们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和解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英国哲学家J. Austin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虽然他的言语行为三分说,对言语行为提出的恰当条件以及对言外行为的分类,并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他至少提出了语言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即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交际功能的关系问题。在J. 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Searle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即一个言外之意的实施间接地通过另一个间接言语行为的实施来实现。后来语言学家们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问题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阐释: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社会规约的顺应;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传统语言学把符号作为交际单位,而Searle认为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他认为说话者通过说出一个或数个语句来完成一种或数种言语行为,但不能把言语行为本身和用以完成言语行为而说出的话语混为一谈.Searle认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至少包括三个部分:(1)说出一些词或语句;(2)对某些事物进行指称或断定;(3)表示陈述,提问,允诺等意思,他称之为以言行事行为。Seale强调,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具有意向性。

例如: Can you give me some help?这句话的意思不能基于句子形式来判断它的功能,认为它是在提出问题,询问听话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其实说话人主要的用意是向听话人请求帮助,这个请求是通过询问提出的。

Searle把间接言语行为分为常规性的和非常规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常规性的间接言语行为指那些一向被用来实施间接言语行为,已成为一种惯常使用的标准格式。而非常规性的间接言语行为要更复杂和不确定,由于它更多地取决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背景信息和语境。

Can you give me some help? 表达的就是一个常规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它被普遍应用于提出请求或指令的语境。但是并不是说“Can you...?”这样的句式完全用来实施一个间接的表示请求的.言语行为,而失去了它的字面上的施为用意。让我们假设在课堂上,老师询问学生“Can you answer my question?”这句话实施的就是字面上的施为用意,即询问对方会不会回答问题。

那么,为什么人们舍弃直接的表达方法,而更多地用间接的方式提出请求或发出指令呢?很多时候,人们是出于礼貌的考虑。

二、礼貌问语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往往会遵循一定的原则使交际能顺利进行。在语用学的研究领域中,广为大家所知的是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H. P. 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演讲中提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他将这些原则概括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在记述会话隐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时所提出的会话双方应互相合作,使得对话得以进行而须遵循的原则。合作原则主要包括“数量原则”(maxim of quantity)、“质量原则”(maxim of quality)、“相关准则”(maxim of relation)以及“方式原则”(maxim of manner)。即:使自己所说的话包含实现交谈目的所需的详尽信息,但不能比所要求的信息更详尽;不说自知是虚假的话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说话要贴切,与所交谈项目有关联;同时要避免晦涩,歧义,兼顾简练性和条理性。在“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问世以后,我国的学者对这种语用推导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话含义理论框架,在讨论“言语行为”过程中,言语行为不是说话人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与听话人有关的双方共同的行为,因此把言语行为置于社会活动的大范围里加以考察,就能对言语行为的研究具有更新的含义。

那么为什么人们在交际中,往往忽略了这些合作原则,而故意采取间接的方式用间接的言语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呢?我们不能说所有的这些情况都是出于礼貌的考虑,但事实上,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采用间接的方式,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是由于礼貌的需要。

什么是礼貌,如何表达礼貌,一直是语用学的重要课题之一。1978年牛津大学的Brown和Levinson教授认为礼貌是人类共存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了解人们如何表达礼貌就是了解人类生存的根本。什么是礼貌呢?Brown和Levinson认为,每个人都有面子“face”,包括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是指被别人认同的,消极面子是自身利益不被别人侵犯。因为维护面子而产生的话语行为就是礼貌行为。如何选择礼貌策略呢?Brown and Levinson认为,存在3个因素,Distance (亲疏关系),Power (听话人相对说话人的权利)以及 (特定文化所界定的强加或干涉程度)。关于礼貌,Leech提出了六条礼貌准则:1.得体准则(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1) 尽量不让别人吃亏;(2)尽量多使别人得益。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1)尽量少使自己得益;(2)尽量多让自己吃亏。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 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1)尽量少贬低别人;(2)尽量多赞美别人。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 减少对自己的表扬;(1)尽量少赞誉自己;(2)尽量多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 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1)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2)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换句话说,在交际的过程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得体性,即礼貌问题。正是出于礼貌的考虑,人们在实施不同的言语行为中会采取不同的语用策略。

综上所述,人们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往往出于礼貌,用间接的方式实施某一言语行为。那么对“C

间接言语行为及礼貌原则an you give me some help? ” “Can you speak English? ”这样两个句子往往会有不同的回答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我们会根据不同的语境,针对两个句子字面意义和说话人意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Leech,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gman,London,1983.

[3]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间接言语行为及礼貌原则 第2篇

浅析日语间接言语行为

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什么是间接言语行为及其产生的语用基础、背景,并详细的介绍了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作 者:范红云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5)分类号:H3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 言外之意 产生背景 语用功能

论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的关系 第3篇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礼貌,影响因素

引言

间接言语是日常语言使用过程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是指委婉的不直截了当的表达;含蓄而有礼貌的陈述等。间接言语行为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们的普遍重视。Searle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1]。也就是说,在交际中说话人并不是直截地说出自己的意图,而是换一种说法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这种语言使用中的拐弯抹角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性。为什么人们要如此颇费周折地多费口舌呢?Brown和Levinson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礼貌策略,即间接的程度越高,该言语行为就越有礼貌。[2]刘国辉则认为言语是否礼貌,不完全取决于言语本身(即直接言语可能是礼貌的,而间接言语可能是不礼貌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认知期待。[3]侯国金认为间接言语表达式既是重要的礼貌手段,更是有价值的求异手法。[4]李怀奎和李怀宏发现,在很多交际场合间接程度很高的话语并不一定就礼貌。[5]

笔者认为,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主要是出于礼貌的需要,但是它不一定完全是为了礼貌。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的关系受社会关系,文化背景和个人心理的影响。

一、间接言语行为

英国哲学家Austin认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同时实施了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其中言外行为就是通过说话实施的行为,来达到各种目的,即言下之意。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这一概念就是Searle在Austin的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提出的。Searle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即通过言外行为来达到某种目的。间接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不一致

不同的句式通常具有不同的交际作用。陈述句用于陈述或描述事实,祈使句用于提出请求或发布命令,疑问句用来提出问题。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用某一句式表达与之不同的交际目的,从而出现语言形式和功能之间不一致的现象。例如,人们用陈述句来间接表达“请求、命令”等。

(二)句子字面意义和其话语意义不一致

人们字面上所说的内容和他们真正要表达的意图不一致,甚至于恰好相反。例如,两位工人在谈论他们过于苛刻的老板时说道:

A: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oss?

B:What a kind man he is!

B真正想说的是What a harsh man he is,而由于谈论的对象是自己的上司,尽管他对老板极其不满却不便直言便采用了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礼貌

“礼貌”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其范围很广,现有的论著似乎大都未对这一概念做出严格定义。Brown&Levinson认为礼貌是人们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他们的礼貌概念本质上是策略性的,即意味着对语言的调整,使之适应特定的社会目的。Brown&Levinson把礼貌策略同三个语境变量联系起来,即会话双方的权力差异、社会距离以及言语行为对面子的威胁程度,较全面地把握住了实际交往中的复杂情况。张韧认为,有必要以两个层次来解释礼貌现象,界定礼貌这一概念。这两个层次拟称为形式礼貌与实质礼貌。形式礼貌表现为一个言语集团所认可的话语使用准则,包括话题的选择和言语活动的构造方式。实质礼貌指形式礼貌在实际环境中所产生的效果,是形式礼貌所需最终实现的社会目标。[6]这意味着形式礼貌仅是手段,只有达到了目标,手段才算有效。然而,形式与实质礼貌并不总是相互对应的。例如下面这个常作为礼貌语言的例子:

Miss X produces a series of sounds that correspondclosely with the score of“My Heart Will Go On”.

这是对某人歌唱水平所作的评论。一般认为,发话人此时说这么一个长句,并且违反方式准则,目的在于给Miss X留面子,表示对她的礼貌。但在Miss X看来,这可能是对她的有意挖苦,比直接说she sang badly更为不礼貌。因此,在实际会话中,我们应该区分好形式礼貌和实质礼貌,以实际礼貌为准则。

王建华认为,礼貌的本质特征有其相对性,它要求言语行为在特定的场合中具有切适性:凡是具有切适性的言语行为,一般说来就是礼貌的、得体的;反之则是不礼貌、不够礼貌甚至是很不礼貌的。[7]笔者比较赞同王建华的观点,认为礼貌具有相对性,礼貌言行的基础应该是恰当性。现代社会,随着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恰当的礼貌言行尤为重要。

三、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的非对应关系

(一)礼貌是使用间接言语的首要动因

“礼貌是人们使用间接语言的主要动因”[8]。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使用间接语言只是表明自己对于说话对象的礼貌态度,尤其是在向别人提出请求和建议之时。我们来看以下两则对话:

1.Hostess:You look tired,Susan.Stan can drive you home.

Susan:No,I am fine.

很明显,女主人的本意是说天已经很晚了,客人该走了。但她在实际表达中涉及的却是客人的精神状态以及回家的方式问题。不幸的是,客人没能明白她的本意,而只把她的话语当成了一种朋友式的关心。而女主人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她的本意,也是出于礼貌,否则会引起对方的不快。

2.Student C:Let’ s go to the movie tonight.

Student D:I have to study for an exam.

上例中D的回答没有直接表示去或不去,而只是说要准备考试,表面上看是陈述一件事,其蕴含的意思是对其建议的拒绝。这样虽然没有直截了当的拒绝,但C是可以明白的。因为同一个晚上很难做到既看电影又准备考试。拒绝别人善意的邀请或诚恳的请求通常会使对方感到失望。因为发出邀请或请求的人总是满怀期望的。同样,为了使自己的拒绝显得礼貌,不唐突,人们常常借助于间接言语行为来实施这一目的,即回绝他人。

(二)使用间接言语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达到幽默效果

语言的生动形象通常要借助于一些修辞手段,而这方面最有力的例子便是隐喻、反语了。隐喻要以相关个体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比如“John is a tiger”,这句话传达了好几种可能的含义,但决不是字面意义,即“约翰是只老虎”(除非确有一只叫约翰的老虎)。要弄清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是哪种含义,就需要考虑语境因素。如果说话人随后又说“he is always energetic and seldom falls ill”,那我们就很清楚说话人的意思是约翰像老虎一样健壮。

再如前面的例子,那位工人说他的老板“What a kind man he is”,真正想说的是“What a harsh man he is”,而由于谈论的对象是自己的上司,尽管他对老板极其不满却不便直言便采用了反语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使用间接言语来避免禁忌语

人们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些字眼,选用其他更为高雅的词语来代替。比如两个妇女窃窃私语,谈论那位年轻美丽的女秘书:

E:Susan has been to the manager’s office for atleast four times this morning.

F:She has an affair with the manager.

该对话中,说话人的回答并非是说苏姗有重要的事情要和经理处理,相反她在暗示苏姗现在正和经理谈恋爱,或和经理有不正当关系,说话人拐弯抹角地表达了她的意思。

四、影响话语礼貌性的三个主要因素

礼貌问题涉及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两方面,话语礼貌与否是由交际双方共同协商决定的。而话语是否需要间接表达出来是由说话者一方决定的[5]。所以我们不能用言语的间接与否来判断其礼貌性。

从语言形式看,虽然间接言语可以使表达更委婉、含蓄,但现实交际中,不考虑社会关系、个人心理等因素,不恰当地使用间接语言与礼貌套语,有时不怎么礼貌,有时甚至是不礼貌的。

(一)社会关系的影响

礼貌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社会因素影响礼貌语言的得体性。礼貌语言的运用,首先同交际对象有关。交际对象涉及交际双方的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等因素。一般来说,交际双方关系地位、辈分等相当,所需要的礼貌程度就越低,反之,所需要的礼貌程度就越高,越要客气。如初次见面,说“请问尊姓大名?”要比“你叫什么?”显得礼貌。然而问一个孩子的名字说“请问尊姓大名?”就显得不得体。如有意向帮自己熟悉的朋友提箱子,使用非常间接的语言方式,如“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permit me to help you to carry your luggage?”则有损于礼貌。可见,如果过度地使用间接言语,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间接言语虽然能以礼貌、婉转的方式传达意图,但并不是说间接度越大就越礼貌,就越能达到交际目的,语言的间接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交际的成败。

(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不同文化里评价礼貌的标准,认识礼貌的方式是不同的,这主要是由于其历史、社会等因素造成的文化价值观和对礼貌概念的认识不同造成的。在一种文化语境中认为是礼貌的表达法,在另一种文化中就不一定显得得体、有礼。

在英美文化中,人们见面寒暄通常是询问天气,从不直接询问“上哪儿去?”等。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属于个人隐私。但在汉文化中,人们经常直言询问年龄等等,这些以直接方式发问的话在汉文化中是顺理成章的言语行为,相反,很多语境下这些话表示平易近人、热情的礼貌言语行为。

在波兰文化中,以问句方式提出的间接性请求也是极少用的。因为在波兰人看来,间接言语行为被看作是一种疏远彼此关系的手段,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更是如此。所以,很少有人讲:“Would you please give me cigarette,George?”而是用重复昵称的方式直接请求对方做一件事:“GeorgeDimDim,give me Cigarette!”[10]如果换成另外一种行为方式,则行不通。

(三)个人心理的影响

不同的个人通常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心理想法。如前面对某人歌唱水平所作评论的那个例子。一般认为,发话人此时说这么一个长句,并且违反方式准则,目的在于给Miss X留一些面子,表示对她的礼貌。但在Miss X看来,这可能是对她的有意挖苦,比直接说she sang badly更为不礼貌。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认为言语的礼貌问题不完全在于直、间接言语行为本身,而在于是否得体。尽管人们使用间接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礼貌的需要,但是在一种人们更易接受直截了当的讲话方式的文化中,间接言语的使用是受到排斥的。另外,间接言语的使用也可能是出于其他的原因,如情趣,幽默等等。我们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社会关系、文化背景及个人心理等因素,以现实交际情景作为判断恰当性的依据,以恰当性作为礼貌言行的基础,加深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使交际能恰如其分地进行。

参考文献

[1]Searle,J.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UP,1979.

[2]Brown,P&S.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刘国辉.言语礼貌·认知期待·语境文化规约[J].外语教学,2005.

[4]侯国金.间接言语的礼貌功能质疑[J].山东外语教学, 2002.

[5][9]李怀奎,李怀宏.语用参数、话语的间接性与礼貌现象[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6]张韧.礼貌的概念及其它[J].外语教学,1994.

[7]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8.

[8]李莉华.浅析间接语言的使用动因[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

间接言语行为及礼貌原则 第4篇

【摘 要】指示性言语行为(命令、指示、要求、建议、说服、批评、劝告、警告等)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用于沟通和管理的言语行为,不过从本质上而言,这些言语行为却是“不礼貌的”或“失礼的”。为了使管理言语行为礼貌得体,必须间接地施行指令类言语行为,借助“间接”来促进交流沟通,维护和协调管理双方的人际关系,实现有效的管理。

【关键词】言语行为 管理 礼貌 间接运用 效应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16-03

在注重人性化管理,构建和谐语言环境的现代管理模式中,管理者的言语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能通过管理者艺术性的话语,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产力,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言语行为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意义

言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其社会地位,并通过社会地位得以体现。实施言语行为者使用某一种说法而不用另一些说法,这跟其社会背景、文化观念和实施言语行为时的语境有关。

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承担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管理职能,扮演着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同时,中国传统遵循“三纲五常”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人们的言语行为受到社会期望所制约,一般上对下、长对幼、师对生之间往往可以“名正言顺”地实施“指示性”言语。在权势的社会地位和上下有别的文化观念等因素制约下的管理模式中,拥有权力的一方即管理者,在言语的使用上常会占据发号施令的主动地位,而被管理者则处于被动的地位,管理者在实施“命令”、“威胁”、“警告”、“要求”等“指示性”言语行为时,通常都是 “理直气壮”地直接指示即可。

传情达意、维护调节社会关系是言语行为的两种主要功能。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言语,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虽然指示性的管理言语行为具有便捷、经济、省事的功能,但从维护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考虑,它却违反了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因为被管理者的面子和权利受到了威胁,容易导致不愉快的人际关系。因此,管理者要使管理信息能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下得以沟通交流,往往需要采用尊重下属、保护被管理者自尊心的礼貌的间接言语。

二、策略运用管理言语行为及礼貌效应

指示性言语行为(命令、指示、要求、建议、说服、批评、劝告、警告等)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言语沟通的行为,但此类言语行为往往体现为失礼或不礼貌,听话对象常会因此而感到面子受损。因此,从多种因素考虑,指示性言语行为往往不受人欢迎。为了使指令类言语行为变得含蓄、委婉、得体、礼貌,通常宜使用礼貌的间接言语行为来实施这类言语行为。

据报载,成立于1998年的A公司是一家日资企业。该公司由于日方管理人员在管理上采取下属对主管的绝对服从的刚性管理,平时缺乏平等有效的上下级分向沟通交流,只是一味强调销售额,最后,被管理者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非人性化管理,除了一位日籍销售总监、三位销售主管以外,其余中方员工40多人全部集体跳槽。

这也许是一个由于管理言语行为运用失当而导致单位员工集体辞职严重后果的极端例子,不过它也从反面证明了策略地运用指令类管理言语行为在现代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协调人际关系的礼貌效应。

那么,在管理言语行为中,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是恰当、得体的呢?笔者认为,应学会巧妙地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用委婉含蓄、礼貌得体的方式来实施自己的言语行为。

1.恳切明了的命令与指示。向下属下命令或作指示将直接威胁到对方的面子,但它们又是管理工作中用于布置工作任务所必需的言语行为。策略地运用这种言语行为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运用其他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尽量减少对下属面子的伤害,增大对方的好处和赞同。对于一些常规的简单的工作布置,可以通过诸如一些简洁、规范的职业工作语言来传达。如“请您现在把水杯擦拭干净,把垃圾清理干净,谢谢。”对于那些重大的、改革类的工作布置,则不宜简单地交代、直接地吩咐,而应讲究运用启发、激励等语言表达方式间接引导,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管理者可以尝试这样说:“销售方案虽然拿出来了,但能不能执行,关键还是靠大家,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的。”这种激励的口吻肯定要比直接说:“这就是我们公司新出台的销售方案,你们赶快执行,一定要按时完成。”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

2.礼貌的要求。要求这类言语通常会暗含着强制性,因此容易让人产生反感而遭到拒绝,实际上,管理者如果能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来提出要求,这样就既不会令被管理者感到尴尬,同时也可保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的颜面。比如,为了避免人际关系的紧张,我们可以用“打印机没墨了”或“没有打印纸了”之类工作场所常见的陈述句来取代“请给打印机灌墨水”或“请去领打印纸”之类的直接要求,这样效果会更好。

采用暗示这一言语表达技巧来提出要求并将之运用得出神入化的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社的主编。有位新来的专栏记者想抽烟,他环顾四周都找不到一块“禁烟”的牌子,就问:“这里有没有禁烟的规定?”主编回答说:“不,没有这个规定,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抽过烟。”这位专栏记者的烟瘾很大,虽然知道了报社没有禁烟的规定,但不知什么原因,他始终没有办法抽一支烟。

暗示法是让对方自己做出判断、得出结论的方法,是一种高明的提要求技巧。如果对方接受暗示,其实已经代表对方认为那是他发自内心的想法了,这样就不会有没面子的想法。因此,有经验的管理者很注意暗示方法在管理言语行为中的运用。在向下级提要求时,总是能引导和启发对方,使对方真心实意地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通常就不会遭到拒绝。

3.含蓄的说服。说服是指改变他人意图,并试图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的行为,从本质上而言这也是不礼貌的一种言语行为。优秀的管理者在要求下属加班加点完成某项任务时,他(她)不应该直接说:“这是你职责范围内的事,事情很急,你必须在明天把它办好。”他(她)应该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你看你这么聪明,技术又好,公司考虑再三,觉得还是只有你来做这件事最合适。这件事很急,我相信你肯定有办法尽快把这件事情做好的。”

例如,某公司准备派下属黄××到边远地区去就职,但因为地方偏僻生活水平较低,娱乐方式单调,公司担心黄××不愿去,而且黄××以为自己是比较能干的人,平时就不把谁放在眼里,认为自己是干大事的。为了让黄××心甘情愿地到××地区就职,该公司老总是这样做的:他把黄××叫到办公室,对黄××说:“小黄啊,你知道公司一直非常重视你的能力,特别希望你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为公司撑起大梁。××地区的营业处如果照这样下去,半年之后非关闭不可。幸好我们公司有你,使我们在危难之际有人站出来。相信你到那边,会使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的。”这位下属听了上司无限信任的一番话,毫不犹豫地应允了。

礼貌的核心是以礼相待,换位思考。上司意味深长的话语,实际上是在告诉下属公司对自己的信任和肯定,并暗示下属这是给他(她)面子,是为了他(她)好。下属在上司的话语体会到了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自然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上司的劝说并答应公司的要求。

4.委婉的批评。通过间接言语行为的当众批评即委婉的批评,其效果通常要好于直接批评。例如: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总统柯立芝在批评女秘书不注意使用标点符号时,先是夸奖她:“你今天穿的这件衣服真漂亮,你是一个迷人的年轻小姐。”在女秘书正暗自得意时,柯立芝话锋一转,说:“不过,我希望你以后对标点符号稍加注意,让你打的文件跟你的衣服一样漂亮。”

优秀营业员李盼盼在卖菜时,对公德观念不强的顾客则是这样说的:“同志,请您当心一点,别把菜叶碰下来。”委婉地告诉顾客剥菜叶是不好的。

恰当的批评是改善职场人际关系的一门艺术和有效方法。批评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打击下属,而是为了帮助下属更好地成长;不是去损伤下属的感情,而是帮助他(她)把工作做得更好。在运用批评言语行为时,一定要注意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态度诚恳,语言友善。比如下属上班迟到了,作为管理者首先要了解他(她)为什么迟到的原因,从关心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批评能使被批评者心情愉快地接受批评;设若管理者不问青红皂白地用生硬、冷漠的语言直接说:“你迟到了,扣奖金。”下属将会因为感情受损害而产生消极情绪,势将影响到工作效果和双方的关系。二是要学会婉转批评、正面鼓励的间接批评技巧。从正面鼓励被批评者改正缺点错误,往往会使被批评者不知不觉地接受批评,树立改正缺点和错误的决心和信心。采用“鼓励—批评—鼓励”的含蓄批评方式,更易于被对方所接受,比直接批评效果会更好。

5.得体的拒绝。拒绝总会令人难以接受,为了使自己的拒绝不使人尴尬与难堪,优秀的管理者通常会尽量维护他人的面子,选择间接言语行为来达到拒绝的目的。

在职场中,加薪是一项需要非常慎重的管理环节,对于一些员工不合理的加薪要求,管理者如果草率地拒绝,将会招致员工的非议,直接影响管理策略的执行。那么如何处理才能让员工心服口服呢?下面这则成功拒绝的案例其做法值得管理者借鉴。

高级技工王超最近被几家公司挖墙脚,他想以此为由抬高自己在现有单位的身价,于是敲响了经理办公室的门。经理听明白王超的来意后,略加思索,做了如下的处理:他首先肯定了王超的技术在这几年中得到了锻炼,已经是很高水平。然后话锋一转问王超:“你出来工作,只是为了钱吗?”在得到王超更在乎学习成长和发展的回答之后,经理表态:“这就对了,你关心自己的发展,我就继续和你谈,否则只在乎钱的人我们也不留了。”接下来经理与王超一起分析他在现有单位的人脉基础、业绩口碑以及发展前景,强调留在原单位,坚持干下去,待遇和发展都是可以预期的。同时还帮助王超进行对比说明:假如你到新的企业,第一你要了解和熟悉新的单位,要重新培养人脉,第二由于你是被挖去的,新的老板会培养重用你吗?言下之意就是说你的未来发展阻力将会很大,发展前途、发展空间有限。经理一番肺腑之言的前途分析,说得王超满脸通红:“领导,我犯糊涂了,我这就回去,争取在咱们这干出更好的样子。”

(根据《演讲与口才》2011年第一期《员工要求加薪,领导以理服人》案例整理)在这里,经理没有和王超在是否涨薪的问题上过多地讨价还价,而是避开加薪锋芒,表明我们单位更注重员工发展的态度。这样从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角度谈,就避免了双方就加薪意见相左的碰撞,并把正确的职场发展哲学教给了王超。这不只是谈薪之道,也是职场成功之道,王超觉得在原单位发展更有利于自己,当然就潜心去干工作,不谈涨薪了。

除上述指示性言语行为外,管理工作中必须使用的建议、提醒、劝告、警告、吩咐、禁止、威胁等言语行为也都属于对听话人的面子或利益有损害的,不宜直接使用的非礼貌的言语行为。在现代管理学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艺术性地使用语言成为现代管理学和领导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管理者在用言语进行交际沟通时,能做到以言悦人,以言感人,及时有效地达到沟通目的和最佳的交际效果时,语言的经济效用就高。为了使管理言语行为礼貌得体,必须间接地施行指令类言语行为,借助“间接”来促进交流沟通,维护和协调管理双方的人际关系,实现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杨静,史倩.试析社会地位在言语行为中的映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00-101

[3]朱玲麟.礼貌原则的文化透视与对比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5(3)

[4]郭宇昕.从《红楼梦》中的会话含义看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关系[J].考试周刊,2010(19)

[5]赵晨辉.礼貌的语用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05(4)

[6]唐兴红.指令类间接言语行为及言语交际策略[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9(4)

[7]黄干才.简明职业口才[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277

[8]张鹂.外企语言使用和语言管理研究——北京某外商独资企业案例分析[J].中国市场,2011(2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204LX597)

【作者简介】陆肖乐(1981- ),女,广西都安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教学与普通话测试;林 灵(1962- ),女,广西贺州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言语交际与语言教学。

论言语交际中礼貌原则的性别差异 第5篇

礼貌原则是言语交际中一个重要的语用规则.然而语言学家发现在跨性别文化交际 中男女遵循着不同的礼貌原则.这些差异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跨性别文化中的失误.本文试图 根据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对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进行讨论,旨在揭示语言交际中男女所处 的不同地位及其所采取的.策略,并以此为基础,改进课堂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的训练效果 .

作 者:金晶爱 JIN Jing-ai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刊 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34(3) 分类号:H313 关键词:跨性别交际   礼貌原则   差异  

间接言语行为及礼貌原则 第6篇

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直接型和间接型策略分析

早期对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主要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进行的.通过探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的教师言语行为策略与学生外语习得效率关系.采用一次英语课堂话语交际作为语料,从认知语用角度对教师课堂话语进行分析,了解目前外语教师对课堂言语行为的认知语用策略,从而提出促进课堂成功交际的合理性建议.

作 者:陈彩芳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7(1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言语行为   语用策略   直接型策略   间接型策略  

间接言语行为及礼貌原则 第7篇

摘 要:在言语交际中,要做到符合交流双方的心理需求,弥合鸿沟。就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在语用原则中,格赖斯规则和礼貌原则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格赖斯规则主导西方,礼貌原则主导中方。而在其特色背后又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言语文化特征。本文从格赖斯规则和礼貌原则入手,首先分别对它们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分析其背后的言语文化特征以及形成的原因,最后对两者代表的不同特征进行了比较。有助于我们对这两种语用原则的理解和运用。关键词:格赖斯规则 礼貌原则 言语文化特征

一、格赖斯规则与西方言语特征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为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应遵循一定的规则,即合作规则。首先,是量的规则。要求说话者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包含不需要的信息。第二,是质的规则。要求说话者要说真话,不要说虚假或缺乏证据的话,沟通要带上最真挚的心去进行。第三,是关联规则,即要求沟通要有主题,要跟着主题走,成功的交流不能信马由缰,东扯西扯,而是要言谈间有主题有关联,使交流有意义和条理。第四,是方式规则,即说话者要表达精确,避免讲话晦涩、歧义、啰嗦。而新的格赖斯规则则是注重强调表达得体:内容得体,方式得体,语言得体。内容健康符合谈话氛围以及谈话者身份,方式恰当契合谈话内容,语言玲珑合适体现身份表词达意。也就是说若这一切都能达到得体的程度,那么也就能够顺利进行沟通与交流了。

从这些语用规则可以看出,西方人交流是注重理性、讲究逻辑的,总以自身的视角来看待问题,那么,形成他们这种理性的交流规则背后,具体有着怎样的言语文化特征以及时如何形成这些特征的呢?

1、由于西方人使用的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仅仅表音,这样一种机械的符号在长期的使用中,刺激人的大脑,促使人形成一种缺乏感性的语言,同时又由于缺乏感性,因此西方人往往以自身需要为主去表达想法。所以,这样一套语用符号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西方人在交流中的理性、严谨和以自身为中心的言语特征。

2、从经济层面来看,由于有较为开放的地理环境和机器化大生产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生产出的大量商品,使得西方产生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气息逐渐渗透到生活中,使得他们在交际中为了达到自身会话的目的,不过分啰嗦,交流时讲重点,按主题说话,这样一来,就容易使听者听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达到会话目的。而机器化大生产特有的组织性、科学性、民主性以及公平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竞争精神,使得他们逐渐形成独立、自由、平等的处事规则,所以在他们与别人进行言语交流时,会不自觉的按照这样一种规则去对待别人,不讲感情,不攀附关系,就是讲真话、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受别人立场的束缚。

3、西方人生活的社会相对自由,社会约束较少,他们强调独自性和自我意识,而也正是这种独立和自我意识,使得他们交流时有不绕弯子,直达主题的特征。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运动以及思想启蒙运动的较早开展,使得西方人对科学的探索时间较早,所以西方人的思维也显得更系统化和理论化。

4、在哲学上,西方的哲学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讨论后,最终建立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思维方式,而且科学文化的发展也证实了辩证唯物论,从而决定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更注重于理性和逻辑,而在格赖斯规则中,就表现出说话时双方在言语的量、质和方式上的严谨和得体的特征。

二、礼貌原则与中国言语特征

在中国,人们在交流常常要顾及“面子”问题,提升到学术的层面上,那就是我们所的礼貌原则。为保证言语交际的成功进行,应遵循礼貌原则,它有五个关键词,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在交谈中,慷慨既要求我们尽量使别人受益;赞誉既代表要多赞誉别人,少赞誉自己;谦逊既是多贬低自己;一致和同情既要求尽量减少彼此双方的分歧和反感。相比**斯规则,东方人的礼貌原则更注重感性,关注人情,迁就他人,显现出无我化。那么,在礼貌原则的背后又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言语文化特征呢?

1、中国早期是一个封闭的大陆型国家,广袤的陆地环境容易形成中国人博大的胸怀和忍让的超然气魄,同时,地域的封闭又使人的思维受到局限,使得内向性思维得以形成。所以在中国人言语交流中,产生了尽量使对方受益、去赞誉对方,以感性的方式进行交流,投入感情的特征。这也是礼貌原则中慷慨和赞誉的体现。

2、在经济上,中国从原始的农业文明进化而来,农业生产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在固有的农业传统中形成求稳求同的心态,凡事“以和为贵”。所以中国人在会话交流中就有慷慨大方,减少分歧和矛盾的产生,达到彼此关系的稳定,以“和”来结束会话的言语特征。

3、在过去我国长期受到专制主义传统,君主的至高无上和等级的差别,使得人民服从权威,不喜欢坚持个人的权利,把忍作为处世规则。而在现代社会,我国也一直在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所以在中国人思维中强调整体性。因此中国人在交流中便有倾向于关注整体利益,既慷慨和谦逊。这样做也容易增进双方的同情,减少对方的反感,使对方觉得自己是受到重视的,达到一致和同情的规则。

4、中国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所强调的“礼”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尊礼”成为中国人的道德行为规范之一,所以,中国人在交流中往往表现的慷慨、赞誉和谦逊。

三、中西方言语文化特征比较

语言是文化的水库,是语言将文化固化。而地域、文化、经济、政治的差别会映射到语言上。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由于他们使用的语言不同,语用规则要求也不同,这也正体现了他们之间不同的言语文化特征。

对于西方的格赖斯规则和中国人的礼貌原则。总的看来她们的特征区别,既为一个重理性,一个重感性。西方人在交流中理性、严谨并以自身为中心,交流时讲重点,不过分啰嗦,按主题说话。不讲感情,不攀附关系,交流时直达主题,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受别人立场的束缚。而中国人在交流中注重感情。尽量使对方受益、去赞誉对方,以感性的方式进行交流,慷慨大方,减少分歧和矛盾。关注整体利益,减少对方的反感,使对方觉得自己受到重视。

礼貌原则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体现 第8篇

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在日常交际中, 说话者通常使用语言对听话者提出命令、请求、建议或邀请, 而实际上, 听话者并非每次都会对其作出肯定的回应, 此时, 听话者实施拒绝言语行为就在所难免。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s Theory) 最早由英国牛津大学的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Austin在其名著《论言有所为》 (How to do Tthings with Words) 中提出。他认为:“说话就是做事。” (Austin, 1962) 即人们可以以言行事。请求、抱怨、致谢、拒绝、道歉等都是具体实施言语行为的实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 美国语言学家Searle (1969) 在《言语行为》 (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一书中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充实和完善, 明确把言语行为定义为“语言交流的基本或最小的语篇单位”。Searle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当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或意图不想直接使用行为动词时, 会采取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一言语行为。拒绝言语行为表达发话人的否定意愿, 通常借助于间接手段, 用另一种言语行事的方式来实施, 因此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Beebe等研究者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拒绝言语行为研究之先河, 此后无数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实验与论证, 引起了语用学研究的高度重视。

根据Leech (1983) 的礼貌原则, “拒绝语属于竞争类言语行为, 即拒绝请求与主张建立、维持礼让的社会目标相反。所以拒绝在本质上是不礼貌的”。Brown和Levinson (1978) 的面子理论认为:“有些言语行为具有内在的面子威胁性质, 因此这些言语行为本质上是与说话者或听话者的面子需求背道而驰的。”所以, 在拒绝另一方时, 说话者需顾及听话者的感受, 采取相应的礼貌策略, 选择恰当的言语表达方式。总而言之, 实施成功的拒绝言语行为和采取礼貌原则密不可分。本文围绕礼貌原则是如何在拒绝言语行为中得以体现的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二、礼貌原则

“礼貌”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它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协调着人们的交际活动, 因此, 想要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礼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语言学家们对礼貌现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自1978年Brown和Levinson发表了《语用使用的普遍性:礼貌现象》一文后, 研究者们开始从各个角度对于社会交际中的礼貌现象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

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N.Leech在其《语用学原则》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中阐述了礼貌对言语交际的重要作用, 并首次提出了礼貌原则, 它包括:得体原则、慷慨原则、赞誉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及同情原则。他认为礼貌原则与Grice的合作原则是人们交际赖以进行所必须遵守的两项最基本的重要原则。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补益的。“礼貌原则不仅是附加于合作原则的另一原则, 而且是其必要的补充, 并拯救了合作原则” (Leech, 1983) 。

社会学家Goffman (1967) 认为, 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 是个体按照社会赞许的标准表现的自我形象。在社会交往中, 交际者应照顾双方的面子以使交际顺利地进行下去。Brown和Levinson (1978) 基于Goffman的观点建立了自己的“面子理论”来解释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他们认为礼貌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特征, 杜会各群体都拥有表达礼貌的方式, 只不过语言实现模式不同而己。Brown和Levinson进一步把面子定义为人们的基本愿望或需求。它包括相互依存但又相互矛盾的两方面:积极面子 (Positive Face) 和消极面子 (Negative Face) 。积极面子指希望自己的想法或需求得到他人赞许, 而消极面子指人们希望自己的行动不受他人干涉。有些言语行为, 如拒绝某人的邀请、请求、建议, 本质是不礼貌的, 它威胁到了交际双方的面子, 被称为“威胁面子行为” (Face Threating Acts, 简称FTA) , 需要有策略地拯救。Brown和Levinson提出五种补救策略: (一) 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 (二) 积极礼貌策略; (三) 消极礼貌策略; (四) 非公开礼貌策略; (五) 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何兆熊等 (2000) 在《新编语用学概要》一书中对这五种礼貌补救策略所给出的定义如下:

(一) “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 就是尽可能直接地、清楚明了地向听话人表明自己的意图。

(二) “积极礼貌策略”, 就是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需求, 使听话人所要求的个人形象与说话人在言语行为中体现的听话人的个人形象达到一致。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十五个积极礼貌的策略, 包括寻求一致, 避免不和, 假设有共同点, 表示伙伴关系, 提高听话人的兴趣, 注意听话人的需要和夸张自己对听话人的兴趣、赞同、同情, 等等。

(三) “消极礼貌策略”, 主要是说话人意欲部分地满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 基本需求是要维护听话人的私人领域和自我决策的权利, 主要是以“回避为基础的”。其主要特征是谦让, 回避出风头, 自制而不夸夸其谈, 其注意力放在听话人的个人形象上, 集中于听话人不受干预的需求。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十种消极礼貌的策略, 包括说话迂回, 模棱两可, 尊重对方, 避免突出个人, 表示悲观, 道歉, 减小对对方的强加, 等等。

(四) “非公开礼貌策略”, 被视之为减少面子威胁策略中最为礼貌的策略, 因为采用这一策略语言对于面子的威胁最为间接。Brown和Levinson也提出了十五种非公开的礼貌策略, 包括暗示、夸张、暗喻、反语、低调陈述、修辞设问、同义反复等。

(五) “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是最礼貌的策略。这就是说, 说话人不使用某一特定的面子威胁行为, 这样就避免了对听话人可能的冒犯。这时, 说话人的意图未必能被听话人理解, 因为这一意图是不明说出来的, 听话人也可以装作没有听见或者看见而不予理睬, 导致交际的失败。

三、礼貌原则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体现

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以拒绝为交际目的的言语交际行为。Beebe等人认为拒绝是通过一套数量相当有限的直接与间接的“语义公式” (semantic formulas) 来完成的。具体到每个拒绝, 则是按照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地位和权利关系, 对所有这些“语义公式”所作出的不同选择 (吴建设, 2003) 。他们认为拒绝在自然对话中通常与具有一定长度的磋商序列有关。由于冒犯对话者的风险是该言语行为的一部分, 因此总存在一定程度的闻接性。其内容和形式则受到邀请、请求、建议或提供具体言语行为的制约, 由此对“语义公式”的顺序、出现频率及其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 把拒绝行为分为直接与间接两大类 (冯桂芹, 2009) 。此外, 在现实生活的交际过程中, 往往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形式的拒绝方式, 即虚假拒绝。它不同于前两种拒绝方式, 是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讲, 虚假拒绝并不属于真正的拒绝言语行为。实施虚假拒绝行为的交际者的语力不是要表示拒绝, 是出于礼貌方面的原因考虑而假装拒绝, 实际上是想让对方再次发出请求或者邀请以便自己接受。因此, 在礼貌原则的框架下, 这里将直接拒绝、间接拒绝和虚假拒绝一并讨论。

(一) 直接拒绝言语行为

直接拒绝是指毫无保留地直接采用不合作的方法拒绝对方的请求、命令或邀请等。这种方法显然严重地损害了对方的面子, 因此在交际行为中使用会有很大的风险。如:

Ⅰ.A:快把这感冒药吃了吧。

B:我不吃!

Ⅱ.A:走, 跟我们一块去逛街吧。

B:我不去了, 你们去好了。

在上述例句Ⅰ、Ⅱ中, 听话者B都对说话者A提出的建议或者邀请进行了直接的拒绝, 使A的面子受损。实施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是严重威胁面子的行为, 它体现出的是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五种补救面子的礼貌策略的第一条, 即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

(二)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Searle (1969) 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间接拒绝是不直接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进行反对, 而是通过提出相应理由等其他方式来拒绝 (赵怀志, 2009) 。由于拒绝言语行为具有面子威胁的性质, 为了缓和交际双方的关系, 减轻威胁的程度, 间接拒绝就成为了交际中一种较好的选择。王爱华在《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一文中, 根据话语表达的语用功能, 将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分为以下几类: (1) 给出理由; (2) 道歉; (3) 提供别的办法; (4) 让对方放弃请求; (5) 接受的言语表达拒绝的涵义; (6) 回避; (7) 原则; (8) 哲理 (王爱华, 2001) 。下面对这些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逐一进行分析和讨论。

1.给出理由。说话者在拒绝对方的提议或请求时给出拒绝的合理解释, 例如:

Ⅲ.A:借我一支笔可以吗?

B:我很乐意借给你一支笔, 但是我也只带了一支, 现在正用着。

2.道歉。说话者对无法接受对方的提议或请求表示歉意和遗憾, 例如:

Ⅳ.A:我的电脑坏了, 你能帮我修一下吗?

B:不好意思, 现在恐怕不行, 我有点急事要出门。

3.提供别的办法。在交际过程中, 说话者为了回避直接对抗或威胁对方的面子, 建议听话者采取其他方法, 例如:

Ⅴ.A:请你把这份文件复印三份。

B:我正要去开会, 你让小李帮你复印好吗?

4.让对方放弃请求。说话者通过一些手段试图让听话者放弃自己的请求, 例如:

Ⅵ.A:能不能借我一万块钱?我有急用。

B:你也知道, 我上个月刚刚把全部的积蓄都付了楼房的首付。

5.接受的言语表达拒绝的涵义。说话者所说话语的字面意思是接受, 但其言外之力却是对听话者进行拒绝, 例如:

Ⅶ.A:能不能给打个折啊?

B:不是我不给你打折, 我若给你打了折, 被老板发现了就要扣我工资的。

6.回避。说话者避开正在谈论的话题, 就对方的提议、请求等不作直接的正面回答, 例如:

Ⅷ.A:请问政府将于何时就此次事件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

B: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7.原则。说话者利用原则或相关规定作为拒绝对方的挡驾牌, 例如:

Ⅸ.A:这次考试你一定要给我传答案啊。

B:学校规定, 考试作弊是要开除学籍的。

8.哲理。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通过引经据典从而委婉的拒绝对方, 例如:

Ⅹ.A:搞学术研究那么辛苦又赚不来钱, 你干脆和我一起下海经商吧?

B: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啊。

结合本文在第二部分礼貌原则中阐述的五种礼貌补救策略的定义可知, 例句Ⅲ和Ⅶ中“我很乐意但是”及“不是我不我若就要”的表达方式, 都体现了说话人寻求与听话人的意见一致, 假设与其有共同点, 避免与其不和等意图, 因此这两句中说话人所实施的拒绝言语行为体现了积极礼貌策略。同样地, 可以看到, 例句Ⅳ、Ⅴ、Ⅷ中的交际行为体现出了消极礼貌策略, 而例句Ⅵ、Ⅸ、Ⅹ中则体现出说话人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采用了非公开礼貌策略。

(三) 虚假拒绝言语行为

虚假拒绝通常指在交际过程中, 说话人虽然内心不是真的想要拒绝, 但表面上任然对对方的邀请或请求表示拒绝。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实现交际的成功, 必须以交际双方明白彼此心里的真实想法为前提。例如:

Ⅺ.A:这次的事情多亏你了, 周六你方便的话我请你吃饭。

B:这么点小事, 不用客气, 你也挺忙的, 吃饭就免了吧。

A:这顿饭我一定要请的, 不来是瞧不起我这个朋友。

B:恩, 那好吧, 别太奢侈啊。

根据“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的定义可知, 例句Ⅺ的交际活动中, B并没有实施任何威胁A面子的拒绝言语行为, B所实施的拒绝是虚假拒绝言语行为, 而交际双方A和B的真正意图都被对方所理解, 从而使得交际成功。因此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所体现的是“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的礼貌原则。

四、结语

本文依据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面子理论及礼貌补救策略, 对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采用的直接拒绝言语行为、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和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所体现出来的礼貌原则分别作了一定的讨论。得出的结论是:礼貌原则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说话是一门艺术, 在当今这个越来越崇尚文明的世界里, “学会说话”显得日益重要, 如何在拒绝别人的同时又不使双方觉得尴尬、难堪?这就要求交际双方在交际活动中实施不同的拒绝言语行为时, 顾及对方的感受, 采取相应的礼貌策略来保全双方的面子, 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成功地进行。

参考文献

[1]Austin, 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 England:Gaderon Press, 1962.

[2]Brown, P.&Levinson, 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E N Goody (ed) ..Questions and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3]Goffman, E.Interactional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New York:Doubleday Anchor Books, 1967.

[4]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n, 1983.

[5]Searle, J.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of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16.

[6]冯桂芹.国内“拒绝”语研究综述[J].黄山学院学报, 2009, (1) .

[7]何兆熊, 俞东明, 洪岗, 王建华等.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8]吴建设.拒绝语的表达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4) .

[9]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3) .

浅议日语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 第9篇

关键词:日语;礼貌原则;言语行为;使用情况

当莱可夫、布朗和列文森、利奇等人的礼貌理论提出后,人们开始将焦点聚集到了言语的礼貌现象。随着礼貌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不少的语言学家开始质疑布朗和列文森、利奇礼貌理论的普遍性,认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于礼貌有着不同的理解。如针对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的礼貌策略,Matsumoto则认为,日语中与消极礼貌策略相关的句型却没有消极礼貌的作用。而本文就礼貌原则是否适用于日语这个问题将尝试着进行探讨。

“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本文试图以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会话场景作为素材,试着分析利奇礼貌原则在日语各种言语行为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礼貌原则的普遍性问题。

一、关于礼貌的语用原则

从文化的角度似乎很难对礼貌作出一个界定,因为不同国家和民族对于具体的礼貌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礼貌”并不能完全等同“politeness”。

托马斯总结出,在众多关于礼貌的文献中,人们主要研究的五个方面是:礼貌是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敬重、语体、一种话语表层现象以及是一种语用现象。而提到敬重和语体,人们往往会想到日语中庞大的敬语体系,但托马斯认为,敬重和语体都不是语用学中的主要概念,应当与礼貌区别开来。本文基于此,在对日本人礼貌观进行分析时,不涉及由敬语来表达礼貌的的言语行为。

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更是对合作原则作出了一个必要的补充,它的目的是解释人们常常违背合作原则的原因。利奇的礼貌原则可以概括为六个准则,分别是: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总的来看,礼貌原则就是要求说话人尽量减少对听话人的“损”和自己的“益”,而同时要增加听话人的“益”和“损”。那礼貌原则在日语中有何体现,可以结合各种言语行为来分析。

二、关于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由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提出的,即“说话就是做事”。奥斯汀还将以言行事行为分为了裁决类、行使类、承诺类、表述类、行动类等五类。但塞尔认为它只是对以言行事动词的分类,而不是对行为的分类,且不同种类之间存在重叠现象。因此,塞尔在此基础上,对以言行事行为进行了重新分类,并且迄今也被普遍认同。(1)指令类:它包含说话人想让听话人做事的尝试或者努力这样一个事实,表达了说话人的“期盼”,如命令、建议、邀请、请求、劝说等;(2)承诺类:表达了说话人“欲望”,包括承诺、发誓、威胁、拒绝或者提供等;(3)表达类:这种言语行为陈述了说话人的感受:快乐、痛苦、道歉、感激、祝贺或者伤感等;(4)断言类或阐述类:表示说话人对某事做出一定程度的表态,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做出真假判断,如断言、否定、结论、陈述、通知等;(5)宣告类(宣言);指那些通过话语改变世界的言语行为,说话人必须在一个机构或特定语境中扮演一个角色,它给所指的物体或者客体造成地位的改变。

本文依照以上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分类,以日语小说中的会话场景作为语料,试着探讨礼貌原则在日语中的使用情况。

三、礼貌原则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

1.指令类言语行为与礼貌原则

例1:「我を救ひ玉へ、君。わが恥なき人とならんを。」《舞姬》

为了达成“救我”的目的,少女将自己说成“わが恥なき人”,通过“恥なき”来故意贬低自己,也就是遵守了礼貌原则中尽量多贬低自己的原则,从而获取听话人的同情,达成请求行为的目的。同样,指令类表劝说的言语行为有时也需要用到礼貌原则:

例2:「この一段のことは素と生れながらなる弱き心より出でしなれば、今更に言はんも甲斐なし。とはいへ、学識あり、才能あるものが、いつまでか一少女の情にかゝづらひて、…」《舞》

虽然听话人和说话人是朋友,但相泽故意夸“我”“是一个有学识有才能的人”,他采取了礼貌原则中多赞誉对方的原则,使“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胜任工作,激励“我”接受他的建议。由于指令类言语行为是说话人想要让听话人做什么事情,为了达成目的,需要恰当运用礼貌原则。从以上两个例中也可以看出,说话人都遵守了礼貌原则,尤其是表达请求言语行为中,因为是有求于对方,所以更是离不开“礼貌”。除请求外,礼貌原则也可以存在于劝说等指令类言语行为中。

2.承诺类言语行为与礼貌原则

例3:宿屋へなんぞいらしちゃいやですよ、船まで迎えに行きますよ。」《伊豆的舞女》

例文中阿妈说到大家到船上迎接“我”,使“我”更受益。这就通过遵守礼貌原则中尽量让对方多受益、自己多吃亏的原则,达成了言语行为的目的。

例4:「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お爺さんが一人だから帰ってあげて下さい。」と私が言うと、婆さんはやっとのことでカバンを離した。《伊》

另外,在拒绝人的时候,若正确运用礼貌原则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例中,为了拒绝老太婆,“我”先表达了感激之情,再找到让她回去的理由。这也是遵守了礼貌原则中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这一准则,而不是直接拒绝。这样能使听话人更容易接受。

由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礼貌原则也常常应用在承诺类言语行为中,无论是承诺还是拒绝言语行为,它可以使听话人更容易接受,从而让说话人顺利地达成目的。

3.表达类言语行为与礼貌原则

例5:「どうしても今日お立ちになるなら、また下田でお目にかかりますわ…」と四十女が寝床から半ば起き上がって言った。《伊》

道歉时也是非常需要遵守礼貌原则的,如上例中,不干涉“我”的自由,这也是通过礼貌原则中减少双方分歧和反感,从而使我怒气减退,接受道歉。

例6:「旦那さま、旦那さま。」と叫びながら婆さんが追っかけて来た。「こんなにいただいてはもったいのうございます。申しわけございません。」《伊》

感谢言语行为中也可以遵守礼貌原则。如上例中,老太婆在收到“我”给的钱之后表达感谢时说的客套话,但“真是对不起”这句话本应该是说话人道歉时使用的,用在这里其实也是遵守了礼貌原则中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这一准则,可以更好地表达感谢之情。表达类言语行为虽然是陈述说话人内心的感情,但由于往往涉及到听话人的感受,因此也广泛使用礼貌原则。

4.断言类言语行为与礼貌原则

例7:「結いたての髪を伏せながら、火燵の灰を掻き起して、病人は腸結核で、もう故郷へ死にに帰ったのだと話した。《雪国》

上例中,驹子对岛村阐述的一件事实:即病人得了肠结核,快要死了。由于只是叙述事实,且事关第三者,与听话人无关,因此对话中并未涉及到礼貌原则。由于断言类言语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事做出一定程度的表态,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做出真假判断,它的所有成分都放在“真或假”的维度来考虑,并未过多考虑听话人的利益,因此这一类言语行为中很少用到礼貌原则。

5.宣告类言语行为与礼貌原则

例8:挨拶が一通り済んだら、校長が今日はもう引き取ってもいい、最も授業上の事は数学の主任と打ち合せをしておいて、明後日から課業を始めてくれと云った。《哥儿》

一个宣言性质的言语行为(如宣布战争、洗礼、解雇别人等),说话人是具有特殊地位的。如例中,校长宣布让“我”后天去上课。由于他的特殊角色,就可以不必遵守礼貌原则来实施这个言语行为。与断言类言语行为相同,宣告类言语行为与其他言语行为相比礼貌原则在其中也体现得较弱。且因为宣告类言语行为说话人的身份较为特殊,礼貌原则的运用较前四种言语行为也更少一些。

本文为了探讨日语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使用的情况,首先概括了塞尔对言语行为的五分类,并做了简单解释,且本文就是围绕这五种类型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的;其次明确了本文“礼貌”的研究范围不包括敬语,接着对利奇的礼貌原则进行介绍,得出礼貌原则的中心就是:对听话人要减少“损”,增加“益”。在这两方面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行为实例,逐一分析了存在于五种类型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的使用情况。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礼貌原则广泛地存在于日语言语行为中,也就是说礼貌原则同样适用于日语;(2)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运用情况也不一致,指令、承诺、表达类较多,断言类次之,而宣告类由于它的特殊性,对于礼貌原则的需求是最弱的。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