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数学公式定理总结范文第1篇
3。对顶角相等。
5。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6。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7。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16。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19。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及其逆定理。
21。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段相等。
2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或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4。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5。菱形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27。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两个弦心距中有一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对量都相等。
36。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弧。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43。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线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46。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37.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47。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48。切线的性质定理①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②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③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49。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连结圆外一点和圆心的直线,平分从这点向圆所作的两条切线所夹的角。
50。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
考研数学公式定理总结范文第2篇
一、数学理解的作用
(一) 理解可以促进记忆
由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形成记忆的过程是一个建构和再建构的过程, 因此, 记忆并不是将知识直接原封不动地接收然后储存的过程, 而是要理解要不断做一些建构的工作, 这些工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把原有知识变成更容易记和提取的知识;新旧知识尽量联系更多;新旧知识本质属性联系数量越多, 就越容易提取。因此, 在记忆知识时, 个体会主动去理解, 加强知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新知识的记忆程度。
(二) 理解能降低知识的记忆量
没有理解, 知识就是孤立存在, 各种知识分别占用记忆单位;如果理解, 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 构成一些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需要单独记忆的东西变少, 这样, 记忆量就减少了。
(三) 理解将推动迁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由于建构性的理解活动能突破限制, 组建表象与表象之间丰富的联系, 在结构内部或更大范围以及结构之间寻找更深层次的意义。因此, 能发挥知识方法的潜能, 推动迁移的进行。
(四) 理解会影响信念
学生在思考和理解的过程中会渐渐地体会到数学是一个紧密的内部联系的整体, 知识网络之间非常有条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联系是学习者自己通过努力去探索和尝试地建立起来的。这就建立了比较正确的数学观、数学学习观和数学信念等。就在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及关联有了理解, 对数学方法的运用有体会时, 学生对数学及其应用产生兴趣, 想学习更新更深的知识。因此, 只要抓住学习的关键理解, 或者学生的学习达到该水平, 那么就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二、强化高中数学公式和定理教学的理解措施
(一) 教师要增强对公式和定理证明的意识
在课堂上适时的简单证明公式和定理, 让学生掌握公式和定理的证明, 也就是把大部分学生对公式和定理的理解水平提升到领会水平, 学会公式和定理的证明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的信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信念, 教师如果自己觉得公式和定理只要会用就可以, 那么要学生掌握公式和定理的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目前, 普遍认为公式和定理只要记住会用就可以了。可见, 教师信念对学生信念的影响很大以及学生本身对公式和定理的认识不深刻。处于公式和定理的不同理解水平的学生在解题能力上有显著性差异, 两者成高度正相关。也就是说, 掌握公式和定理的证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 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理解
让更多的学生能正确表达数学和明白数学专用名词的意思。在学生访谈中, 当问到错位相减法的字面意思时, 所有的学生都不知如何回答, 经过提示, 才慢慢的能说清楚一些。因为数学名词的命名都是有一定原因的, 它跟命名的对象有关, 所以教师在讲解比如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时, 把推导过程与名字结合在一起, 学生当时理解会稍微深刻一点, 以后估计看到方法的名字就能想起或知道具体的证明过程。这也让学生慢慢形成一种意识, 就是中学数学中只要从字面上简单清晰地理解数学, 不仅在以后可使回忆变得简单, 而且呈现知识的“原貌”也显得不是那么困难了。
(三) 教师本身应提高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认识
问卷的同时, 也与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交流, 比如问为什么公式和定理的证明一般只讲一遍, 对公式和定理的要求一般为什么是只要记住会用就可以?教师的回答一般是:我们学校的学生生源差, 好的学生都被最好的市重点先录取;就算讲了, 学生能掌握证明的也很少。事实上, 分析学生测试卷可以发现, 很多问题学生都有比较完美的解法, 说明学生并不差, 总是有很多不错的学生存在, 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资优教育。如果教师因未发掘学生潜能而期望过低,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认为自己不行。教师对学生的定位就己经很低了, 学生要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就非常困难。教师讲得简单, 没讲一些数学深刻的地方, 那学生也没法领会数学的深奥, 以及数学原来很有趣。
(四) 教师有时要基于数学史作教学设计
以有趣的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以一些更简单、更巧妙、更直观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数学可以很简单直观, 只不过是自己没发现而已。
(五) 教师平时应多强调推理的严密性, 少用“记住、别忘了”等词
比如对于学生忘记分q等于1和q不等于1两种情况, 或在学生忘记a=0的情况, 不要只强调下次别忘了, 而应该指出这是数学推理的严密性, a=0时就不是等比数列了, 就不能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的深刻性, 可以减少认为数学只是解一些题而不存在多少思想和特点的学生的人数。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中, 公式和定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教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为了使学生能掌握和运用数学公式和定理, 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 更要讲道理, 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 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 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 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 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考研数学公式定理总结范文第3篇
一、初二数学常用定理及公式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a2+2ab+b2 =(a+b)2
a2-2ab+b2 =(a-b)
2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
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
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a2-b2=(a+b)(a-b)
a2±2ab+b2=(a±b)2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a3±3a2b+3ab2±b2=(a±b)3
a2+b2+c2+2ab+2bc+2ac=(a+b+c)2
a12+a22++an2+2a1a2++2an-1an=(a1+a2++an)2
a3+b3+c3-3abc=(a+b+c)(a2+b2+c2-ab-ac-bc)
an+bn=(a+b)(an-1-an-2b++bn-1)(n为奇数)
全等三角形
边边边 边角边角边角 角角边斜边直角边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
考研数学公式定理总结范文第4篇
我们这学期有6门要考试,现在知道的最近一门考试时间是在6月24号,时间是知道了,平时没看到同学去上自习的现在都看到他们勤奋的身影了,可是我还真的不想复习考试的内容!我只想快点把数学复习完(现在很多人都开始第二轮复习了,而我第一轮都还没结束,好惭愧,所以才想快马加鞭)。
到了最后这一段时间的复习肯定就受到影响了,能分配到考研复习的时间也要相应减少了
之前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让自己进入状态,现在好不容易等到状态来了,却也面临着期末考试,有点打击。不过现在第一轮还没复习完也是自己之前没控制好时间而导致自食其果。
我记得我第一次去听辅导班的课那老师第一天跟我们说过:如果今天的内容没办法完成,大家可以轻松一点过了,不过第二天的任务就加大了。如果这样就会导致第一天很轻松第二天就很累了!(当然那天老师是针对他要上课的内突来说的)
但是我想到的是,考研复习不正是这样吗?如果前期复习像我现在的第一轮数学复习那样,后期(就是现在)不就很痛苦吗?还很可能在期末结束前都不能完成任务呢!我的前期是很爽,但现在就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了,因为现在苦了!节奏也变得紧了如果我的前期能像我复习最后两章的效率那么高,那第二轮也应该复习完了!!
其实无论你复习哪一科都好,如果真的没有合理分配好时间,那下场就很惨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放松啊!加油!!再苦也一定要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