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用药范文(精选4篇)
哺乳期用药 第1篇
一、药物在乳汁中的排泄
母用药一般都能进入乳汁, 但其中的含量很少超过母亲摄入量的1%-2%, 故一般不至于给婴儿带来危害, 然而某些药物在乳汁中的排泄量较大, 母亲服用量应该考虑对哺乳婴儿的危害, 避免滥用。药物在乳汁中的排泄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 药物的分子量>200的药物难以通过细胞膜。 (2) 药物在脂肪和水中的溶解度。 (3) 药物与母体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只有在母亲血浆中处于游离状态的药物才能进入乳汁, 而与母亲血浆蛋白结合牢固的药物, 如:抗血凝的药物不会在乳汁中出现。 (4) 药物的离解度, 离解度越低, 乳汁中药物浓度也越低, 电解质锂易进入乳汁并达到高浓度。 (5) 药物的酸碱度, 碱性药物如红霉素易于在乳汁中排泄, 而酸性药物如青霉素G、磺胺噻唑较难排泄。
二、哺乳期妇女应该忌用或禁用的药物
1、中药炒麦芽、花椒、芒硝等,
西药左旋多巴、麦角新碱、雌激素、维生素B6、阿托品类和利尿药物。这些药物能使哺乳的母亲退乳, 故母亲在哺乳期中不可轻易服用。
2、青霉素族抗生素, 包括青霉素、
新青霉素Ⅱ号、新青霉素Ⅲ号、氨苄青霉素等。这类药很少进入乳汁, 但在极个别情况下可引起婴儿过敏反应, 应予以注意。
3、哺乳时使用磺胺类药物, 如磺
胺异恶唑、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口恶唑、磺胺脒、丙磺舒、甲氧苄氨嘧啶、制菌磺、双嘧啶片、复方新诺明等。
4、异烟肼 (雷米封) , 使用中虽
然对婴儿尚无肯定的毒副作用, 但由于抗结核药需长期使用, 为避免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最好改用其他药物或停止哺乳。
5、甲硝唑, 为常用厌氧菌感染的
广谱抗菌药, 常用于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及厌氧菌感染, 乳母服用后虽然对哺婴儿的损害尚未最后肯定, 但仍主张最好不用。
6、氯霉素类药物, 对婴儿特别是
新生儿, 由于肝脏解毒功能尚未建立和健全, 若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容易发生中毒, 抑制骨髓功能, 引起白细胞减少, 甚至引起致命的灰婴综合征, 乳母应该禁用。
7、四环素和强力霉素, 这两种药
都是脂溶性药物, 易进入乳汁。特别是四环素可使婴儿牙齿受损、珐琅质发育不全, 引起永久性的牙齿发黄, 并可使乳幼儿出现黄疸。所以也应禁用。
8、乳母服用氨基比林及含氨基比林的药物, 如去痛片、撒烈痛片、安痛定等, 能很快进入乳汁, 故应该忌用。
9、硫酸阿托品、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链霉素等药物, 在乳汁中浓度比较高, 可使哺乳的婴儿听力降低, 应忌用。
1 0、抗甲状腺药物甲基硫氧嘧啶可
由母乳的乳汁进入婴儿的体内而抑制婴儿的甲状腺功能。乳母口服硫脲嘧啶可导致婴儿甲状腺肿和颗粒性白细胞的缺乏症, 故禁用。
1 1、抗病毒药金刚烷胺, 常有临床
医生将它给病人服用抗感冒。乳母服用此药后, 可致婴儿呕吐、皮疹和尿潴留, 所以应该禁用。
1 2、哺乳母亲患了癌瘤时, 应停止
哺乳。因为抗癌药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会引起骨髓抑制, 出现颗粒性白细胞减少。
1 3、乳母需要使用抗凝血药时, 不
能使用肝素, 以免引起新生儿凝血机制障碍等, 发生出血。必须使用时则以使用双香豆素乙酯为宜。
1 4、皮质激素类药物、黄体激素
类药物、新生霉素和呋喃啶哺乳期应禁用, 因为它们会使婴儿发生黄疸或加重黄疸、溶血等情况。
1 5、哺乳期的妇女应禁止过量饮酒
和吸烟、大量饮水、禁用利尿剂 (如氢氯噻嗪、速尿等) 和作用猛烈的泻药, 避免一些成分进入乳汁而影响婴儿。
16、水杨酸类药物在产前服用, 可使产妇的产程延长, 产后出血增多, 新生儿也发生出血。若在哺乳期乳母服用, 则可使婴儿出现黄疸。故应慎用。
17、含有溴化物类药物是能够通过血浆进入乳汁的, 若哺乳期服用此药, 婴儿可出现嗜睡状态, 有的婴儿还会出现皮疹。
18、乳母口服镇静药如苯巴比妥、阿米妥等通过血浆乳汁屏障后, 在婴儿肝脏有脑内浓度较高, 长期用药时一旦停药则婴儿可出现停药反应, 表现不安定、睡眠时有惊扰、过多啼哭及抖动等。安定也可通过乳汁, 使婴儿嗜睡、吸吮力下降, 因婴儿排泄药物较慢, 此种药物作用可持续1周之久。故哺乳期妇女不可服用镇静药。
19、哺乳时的缓泻药应忌用。因为迄今为止还没发现服药后既不被吸收又能改变大便性状的理想药物, 常用缓泻药必可转移到乳汁使婴儿腹泻。
20、乳母口服避孕药可有1.1%的药量移向乳汁, 但已失去避孕药中雌激素的活性, 对婴儿无直接毒性反应。可是药物能直接作用母体, 使母乳分泌减少, 并影响母乳成分, 使母乳中蛋白质、脂肪、钙质减少。因此, 哺乳期不宜服用避孕药。
哺乳期用药红绿灯 第2篇
妈妈在哺乳期生病需要用药时,不妨先问问自己病情究竟怎么样了?一定要实事求是。有时吃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不仅可以让妈妈的病情得到控制和治疗,也间接地对宝宝有利,尽管宝宝会接触到渗入乳汁中的少量药物。但如果妈妈生病了却苦撑几天不吃药,反而会减少乳汁的分泌,而且虚弱的身体也会影响对宝宝的日常照顾。如果服药能减轻病情、让妈妈早日康复、且对宝宝无害,那妈妈则无需太过纠结。平时多喝水、多注意休息、给身体充分的时间让自己尽快好起来。
用药前,先看“灯”
绿灯 可以使用!
以下药物短期服用是比较安全的,若服用超过1~2周,就需要向医生咨询。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阿斯巴甜代糖(纽特阿斯巴甜)、胰岛素、阿昔洛韦、局部麻醉剂(牙科用麻醉剂)、哮喘药(色甘酸钠,吸入型支气管扩张剂)、轻泻剂、肌肉松弛剂、抗酸药、某些抗生素(比如头孢菌素)、可的松、甲状腺药物、普萘洛尔、抗凝血剂、抗组胺药、布洛芬、部分疫苗、维生素。
黄灯 小心使用!
以下药物在哺乳期服用的安全性取决于若干因素:剂量、宝宝月龄、治疗期长短、用药及哺乳时间的安排。妈妈在服用之前应将自己的病情如实告知医生,谨遵医嘱。
吲哚美辛(消炎痛)、帕罗西汀、抗抑郁药、苯巴比妥(镇静催眠剂)、阿司匹林、可待因、胃复安、百忧解(氟西汀)、杜冷丁、甲硝唑(灭滴灵)专家建议一次服用2g的剂量,12~24小时后即可哺乳、瓦力姆镇定药(安定)、麦角菌类药、吗啡、左洛复、口服避孕药。
红灯 禁止使用!
以下药物在哺乳期需禁用!
安非他命、林丹、溴隐亭、抗代谢药物(抗癌药)、五氯酚(天使粉、PCP)、可卡因、甲氨蝶呤、环孢素、麦苏林(去氧苯巴比妥)、尼古丁、用于诊断测试的放射性药物。
用药之前,妈妈要知道
多数药物都会进入乳汁,但大多数情况只是少量进入——通常是服用剂量的1%或更少。
如果有好几种药物都可以有效地治疗妈妈的病,应选择进入乳汁最少的药物。用药途径也会影响药物进入及排出血液和乳汁的速度。口服药物和吸入剂在体内排出所需的时间就有所不同,请再咨询一下医生。
最好服用一天3~4次的短效药物,这可能比日服一次的长效药物要麻烦些,但它们从妈妈血液和乳汁中排出的速度也快,而且宝宝也更容易代谢短效药物,从而避免了药物在宝宝体内蓄积。
充分考虑宝宝的月龄:对新生儿,妈妈可能每天要喂10次奶,而宝宝超过1岁,每天就只喂1~2次奶。吃奶频繁的宝宝摄入的药物自然就多,容易导致药物在其体内含量过高,而大一点的宝宝肝脏和肾的功能更完善,更能代谢排除药物。
如果医生开的药不适合哺乳妈妈服用,却又是对症下药,可以及时控制妈妈的病情。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妈妈在服药期间暂时断奶,直至药物从体内完全排清后再重新喂奶。服药期间,可以借用吸奶器排空乳房,维持泌乳量。
有些药物对宝宝无害,但对制造乳汁的荷尔蒙有抑制作用,妈妈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比如适当添加一些婴儿配方奶粉。
在哺乳期同时服用几种药物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种药物可能单独服用时是安全的,但和其他药物混用时就不那么安全了。医生开药前,妈妈一定要告诉医生正在服用什么药物。
如果妈妈和宝宝同睡一张床,在服用有镇定或催眠效果的感冒药时,尽量不要和宝宝睡在一起,以免这些药物降低了妈妈对宝宝的安全防范意识。
哺乳期用药使用说明
在选择了最佳药物之后,妈妈还要清楚了解服用剂量及副作用(比如腹痛、头痛、腹泻等),以及宝宝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拿到药物后,仔细检查一下标签,确保和医生开的药方一致。
合理安排好服药和喂奶的时间,会使药物最大可能地进入到妈妈的体内却最小可能地进入乳汁当中。对于药物属于小心服用的,最好在喂奶之后立即服用。大多数药物在服用1~2小时后,在乳汁中含量最高,在两次喂奶的间隔,药物基本上已经从乳汁中散掉。至于日服一次的药,最好选在宝宝最长的一次喂奶间隔前服用(通常是晚上宝宝刚睡的时候)。
安排好服药时间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母乳中的含药量,但也不能因此而打乱了宝宝正常的喂奶时间。如果宝宝正处在日夜都会频繁吃奶的阶段,妈妈不妨直接按照说明服药,宝宝该吃奶就喂,这样反而更好。
哺乳期哮喘的用药及安全性 第3篇
1哺乳期用药的分级
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所有药物均可不同程度地转运进入乳汁, 再通过乳汁被乳儿吸收。不过转运入乳汁的量较少, 大多数药物平均不到母亲摄入量的1%[3]。但不能认为哺乳期用药是安全的, 仍存在着用药的风险。根据药物危险性分级, WHO (2002年) 推荐将哺乳期用药分为了5类[4]。美国儿科学会 (AAP) 根据掌握的医学文献, 针对药物在哺乳期应用对乳儿的近期及远期影响对药物是否可用于哺乳期进行了评价[5], 但AAP的建议中所含药物较少, 有些药物“尚未讨论”。目前常用的哺乳药物分级多采用的是Hale博士提出的5级分类[3]:L1最安全 (Safest) 、L2较安全 (Safer) 、L3中等安全 (Moderately safe) 、L4可能危险 (possibly hazardous) 、L5禁忌 (contraindicateda) 。本文主要依据Hale博士的分级方法及相关的文献对哺乳期哮喘用药进行评价。
2哮喘用药评价
根据最新的哮喘防治指南[6], 及目前临床常用治疗哮喘的药物,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1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类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 是哮喘治疗的最主要用药。
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等。吸入激素是哮喘长期控制的首选用药, 常用的吸入激素包括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丙酸氟替卡松等。这三种药物的哺乳期的危险性等级分别为:L2、L3、L3, 因而哺乳期哮喘在选择吸入激素时可考虑选择布地奈德。有研究[7]也显示哺乳期妇女常规剂量吸入布地奈德 (200 μg/次或400 μg/次, 一日两次) , 对婴儿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母乳喂养期间可继续使用吸入布地奈德。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往往需要口服或静脉应用激素来控制气道炎症, 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是哮喘急性发作期常用的激素, 三者在哺乳期的危险性等级均为L2级, 一些研究[8,9,10]也支持这一结果, 认为哺乳期间常规口服泼尼松和泼尼松龙是安全的。另外哮喘急性发作期常用的激素还有氢化可的松等, 未提及其在哺乳期的安全性, 在其说明书中也未明确说明其在哺乳期的安全性, 故而建议首选泼尼松、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地塞米松是一种长效的糖皮质激素, 由于其对垂体-肾上腺的抑制作用较大, 不推荐长期应用。但在临床上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 地塞米松的应用仍十分广泛, 其在哺乳期的危险性等级为L3级, 在有可替代应用的糖皮质激素时, 不建议应用于哺乳期哮喘。
由于大多数皮质类固醇可经乳汁小量分泌, 虽其安全性相对安全, 但哺乳期还应当慎重, 即使小剂量应用, 母亲用药后, 最好等到至少4 h后再哺乳, 以减少婴儿的摄入量, 大剂量应用时, 特别是长期应用时, 则很可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3]。
2.2 β2受体激动剂
β2受体激动剂是治疗哮喘最常用的支气管扩张剂, 此类药物较多, 根据药效维持时间上可分为短效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从起效时间上又可分为速效和慢效2种。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的吸入制剂均为速效短效的β2-受体激动剂, 用于迅速缓解气道痉挛, 是哮喘急性发作期常用的药物, 两者在哺乳期的危险性等级分别为L1、L2级, 因而相对来说, 选择沙丁胺醇气雾剂较特布他林气雾剂更适用于哺乳期哮喘患者。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的口服制剂为慢效短效的β2-受体激动剂, 由于其起效慢且维持疗效时间较短, 且其容易引起骨骼肌震颤、心悸等不良反应, 故而应用空间不大, 哺乳期哮喘患者更不被推荐。福莫特罗吸入制剂是长效速效的β2-受体激动剂, 可作为哮喘的长期控制用药, 也可作为哮喘的缓解用药, 其在哺乳期的危险性等级为L3级, 沙美特罗吸入制剂是长效慢效的β2-受体激动剂, 常作为哮喘的长期控制用药, 其在哺乳期的危险性等级为L2级, 应用较安全。
2.3 抗胆碱能药物
抗胆碱能药物也是治疗哮喘常用的药物, 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传出支, 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其舒张支气管的作用比β2-受体激动剂弱, 起效也较慢, 但长期应用不易产生耐药, 故在哮喘治疗过程中亦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多经吸入给药, 常用的药物是异丙托溴铵, 其在哺乳期的危险性等级为L2级, 应用较安全。
2.4 茶碱类药物
茶碱类制剂是甲基黄嘌呤类支气管扩张剂, 除具有扩张支气管作用外, 还具有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作用, 在哮喘治疗过程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常用的药物有氨茶碱、多索茶碱和二羟丙茶碱, 给药途径为口服或静脉用药。氨茶碱、二羟丙茶碱在哺乳期的危险性等级均为L3级, 多索茶碱在哺乳期的危险性等级未提及, 说明书中关于哺乳期用药的建议为“避免使用”。AAP认为茶碱类药物可以从母乳中分泌, 可引起乳儿烦躁[5], 应用时需谨慎。
2.5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除吸入激素外, 是惟一可单独应用的哮喘长效控制药, 可作为轻度哮喘的替代治疗药物和中重度哮喘的联合治疗用药。目前在国内应用的主要是孟鲁司特和扎鲁司特, 两者在哺乳期的危险性等级均为L3级, 孟鲁司特及扎鲁司特均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乳汁[11], 故应用时需要慎重。
2.6 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较弱, 一般可用于伴有变应性鼻炎哮喘患者的治疗。由于第一代抗组胺药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 临床上常用的多为第二代、第三代抗组胺药, 常用的药物主要为氯雷他定、氮卓司丁、西替利嗪等, 三者在哺乳期的危险性等级分别为L1、L2、L3, 故选择使用时可首选氯雷他定。
3小结
总之, 对哺乳期需要治疗的哮喘患者, 应权衡疾病严重性和药物对母子的利与弊, 选择最安全有效的药物, 制定合适的方案。在积极治疗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对母子的不利影响。
摘要:目的 通过对哺乳期哮喘用药的分析和评价, 以提高哺乳期哮喘安全用药水平。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及相关指南, 以Hale博士的哺乳期药物的危险性等级分类方法为依据, 对哺乳期哮喘用药进行总结和评价。结果 目前常用的哮喘用药中布地奈德、泼尼松、甲泼尼龙、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沙美特罗、异丙托溴铵等药物对母亲及乳儿影响较小, 应用较安全。结论 对哺乳期哮喘患者, 应充分权衡疾病严重性和药物对母子的利与弊, 选择最安全有效的药物, 制定最恰当的方案。
孕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哪些外用药 第4篇
◎杀癣净:杀癣净的主要成分是克霉唑,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皮肤粘膜的真菌感染,如体癣、股癣、霉菌性阴道炎、手足癣等。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这种药物对胚胎有毒性作用。当哺乳期妇女外用此药时,其药物成分可通过代谢进入乳汁中,从而对婴儿产生不利影响。虽然目前临床上尚未见孕期及哺乳期妇女,因应用此药而导致明显的不良反应和致畸后果,但为了优生优育,还是应当慎用此药。
◎含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制剂:如皮康霜、复方康纳乐乳霜等,它们多用于治疗湿疹、荨麻疹及过敏性皮炎等。当孕妇大量或长期使用此类药物时,这些药物成分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而进入到乳汁中,从而容易导致婴儿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此外,这类药物还可以引起妇女月经紊乱,甚至闭经。所以,孕期及哺乳期妇女最好不用此药。
◎百多邦软膏(莫匹罗星):此药多用于治疗皮肤感染性疾病。专家认为,孕妇最好不要使用此药。因为它含有的聚乙二醇会被人体吸收,且容易在体内产生蓄积,从而引起机体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阿昔洛韦软膏:它是一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外用药膏。由于此类抗病毒类药物不仅可以抑制病毒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还能对人体细胞的a-DNA聚合酶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人体DNA的复制。所以,孕妇应当慎用此药。
◎维A酸冷霜(软膏):此药用于治疗痤疮、面部单纯糠疹、白斑、毛发细糠疹等。由于现在已有因使用维A酸致畸的报道,而且在长期使用此药的哺乳期妇女的乳汁中,也发现了小剂量的药物成分,所以孕期及哺乳期妇女最好不用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