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公正原则要做到范文第1篇
问题是在一个时段内, 采用多种练笔方式, 字数任务倒完成了, 成效有几何?让我们先看两个练笔案例的调查:
练笔案例一:某班56名学生, 初中七年级伊始, 老师向学生布置写日记的课外练笔作业, 还专门为每个学生发了一个日记本。每周检查一次, 有时批改, 在作文课堂上对完成任务和写的好的给予表扬, 还给学生口头念些优秀的学生日记。一学年完, 对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如果老师不再对写日记作要求, 你还坚持写日记吗?”95%的学生回答:否。“你已经写了一年的日记了, 你认为对自己的作文有帮助吗?”74%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在这一年中, 你觉得写日记是件快乐的事吗?”87%的学生回答:否。第一个问题想知道学生经过一年写日记练笔是否培养起兴趣, 第二个问题想考察学生通过写日记练笔感觉对自己写作是否有帮助, 第三个问题想知道学生对写日记这件事是否喜欢。结果让任课老师感到非常意外。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不喜欢做写日记练笔这件事, 把写日记练笔仅仅看着是完成老师的任务。这样的练习结果怎能对学生作文有帮助呢。
练笔案例二:在同一所学校的另一个班, 有52名学生, 同样在初中七年级伊始, 老师向学生布置写日记的课外练笔作业。在第一个月完后, 老师叫学生把自己在这一个月所写的日记, 按照时间顺序, 组合成文, 并给“文章”写个标题“三月的我”。叫学生自己读读, 看看有什么感想。大家都发现:原来在写自己啊。学生对写日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学年完后, 老师再叫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把一学期所写的全部日记, 按时间顺序组合成文, 并给“小说” (老师告诉学生, 这就是自传体小说) 提个标题“我的2011”。学生一听老师说是“小说”, 都望着老师不敢相信似的。等学生做完后, 读着自己的“小说”, 甚感惊喜, 学生们都说:原来我能够写“小说”了。老师给予肯定:是的, 你们能够写自己的“自传体小说”了, 怎么样, 写作文就是这么平常, 这么简单。用同样的问卷做调查, 对第一个问题, 有87%的学生回答:是。对第二个问题, 有82%的学生回答:有。对第三个问题, 有78%的学生回答:是。结果与上一班截然相反。
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呢?例一显然在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 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练习目标, 只是叫学生写、写、写。虽然作为老师的教学目的肯定是有的, 而且不可否认还非常明确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练笔达到多写多练,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对写作产生兴趣, 积累素材, 帮助写作文。但学生的练笔没有这个“过程”, 体验不到写日记的需要、乐趣, 产生不了兴趣。写日记的目标还仅仅是老师的“预设目标”而已。例二就不同了, 老师的目标很明确, 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练笔, 知道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 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写出来就是作文。让学生感知“写作是件极平常的事”。老师把这一目标让学生通过“写日记在第一个月完后, 把自己在这一个月所写的日记, 按照时间顺序组合成文, 并给文章’写个标题三月的我’”;和“写日记在第一学期完后, 把一学期所写的全部日记, 按照时间顺序组合成文, 并给小说’写个标题我的2011’”两个学习过程来实现。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写日记的趣味, 也体验到了原来写作是件极平常的事, 达到了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的目的。所以, 练笔必须要有目标, 才有效益。
何况, 多样化的练笔, 每类练笔都有自身的特点, 都有依据特点产生不同的作用。如果多样化的练笔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指向, 用这种练笔方式训练得到的是甲目标, 用那种练笔方式训练得到的是乙目标, 再用第三种练笔方式训练得到的是丙目标, 产生的作用各各不同, 不会形成“合力”, 集中完成某个写作技能目标, 再多的练笔方式也是低效的。
多样化的练笔, 更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具有目标性原则, 才能有效。
例如:训练学生的感受借鉴能力 (这是作文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选用这些练笔方式来练笔:
仿写。朱光潜在《资禀与修养》中说:“文艺必始于模仿, 模仿就是学习。最简捷的办法是精选模范文百篇左右, 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 务求透懂, 不放过一字一句, 然后把它熟读成诵, 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 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 还须沉到筋肉里去。这一步做到了, 再拿这些模范来模仿, 模仿可以由有意的渐变为无意的。习惯就成了自然。”仿写得选好范文, 再用心揣摩, 便于参照。提高对范文的感受力。
扩写。选用古诗词中一些短小的篇章及名句拿来扩写。着眼于原诗的情景或意境, 再扩充一些细节及场景, 还可适当地发挥想象。训练对范文的感受力。
改写。比如读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可改写为杜甫的故事。练习对文章的感受力。
续写。比如读《喂出来》后续写一个结尾。以“原先丢进洞里的小石块飞出来了”的思路展开想象, 续写结尾。练习对文章的感受力。
这些多样化练笔, 方式类别不同,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指向聚焦感受力, 训练集中, 容易形成合力, 达成目标, 有效提高学生作文的感受能力。
摘要:多样化练笔由于方式类别不同, 产生的作用各不相同, 造成低效训练。要用目标性原则方法, 选用具有相同目标指向的练笔方式, 集中力量, 形成合力, 聚焦一个相同的写作目标, 提高多样化练笔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写作,练笔多样化,目标性原则,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6.12.[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6.12.
[2] 朱光潜.资禀与修养[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8.[2]朱光潜.资禀与修养[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8.
[3] 吴永福.作文练笔的多样化.当代教育的理论研究[M].中国教育交流促进协会出版, 2009.6.[3]吴永福.作文练笔的多样化.当代教育的理论研究[M].中国教育交流促进协会出版, 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