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范文(精选10篇)
飞夺泸定桥 第1篇
飞夺泸定桥
教材简析:
课文记叙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说明了党领导下的红军能战胜一切困难,是无敌于天下的。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是顺叙,先写红军向大渡河挺进,再写向泸定桥挺进,然后写夺桥战斗,最后写过河北上抗日。
学情分析:
在教学时,牢牢抓住重点“飞夺”,“飞”突出了红军的神速,“夺”突出了红军的顽强、硬拼的精神。“飞夺”的行动来源于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词。
2、课文。
1、 读懂、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层次。
一、揭题,了解时代背景。
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2、简介时代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 生字词:撤che 召zhao读音
“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
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部分(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
第四部分(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部分(9),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但是,文章只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来分,也可以。
三、同桌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课文,理解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是怎么“飞夺”的?
2、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一、指导自学,讨论交流。
1、 自读课文,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2、 交流:A、“飞夺泸定桥”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
B、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究竟是怎么“飞夺”的?
二、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 题目“飞夺”的含义。
“飞”就是抢夺,“夺”就是攻下天险。“飞夺”就是神速地,像飞一样地攻下天险。
2、 交流“飞夺”的原因。
A、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必经之路,所以红军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读读第一自然段。
B、 读读第二自然段,弄清抢时间的原因。
(1) 哪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画下来。
(2) 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画出有关词语。板书:20多小时,120公里。
3、 我军究竟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
A、 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1)、分别用“ ”和“~~~~”画出有关句子。
(2)、理解“困难”、“克服”:
困难:A、饥饿和疲劳B、对岸敌人出现火把C、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A、不顾吃饭B、冒雨前进C、点火赛跑D、智斗敌人E、敌宿营,我照进。
B、 画出我军抢时间的词。
“抛”说明红军在抢时间,抢在敌人援兵前面到达泸定桥。
(1)、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2)、读第6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
读有关词句。
(3)、“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敌人为什么这样说?这里的“飞”和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敌人喊的“飞”指“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极快。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能插上翅膀,否则,决不可能。
(4)、读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泸定桥的?
画出夺桥动作的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到、穿过、冲进、搏斗)
敌人在桥头放起火来,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红军是怎么做的?画出有关词语。
“千钧一发”: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突出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紧扣文章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谈谈学习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后自己的感受。
四、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琢磨表达方法。
飞夺泸定桥 第2篇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伟大精神。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 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成都西行,穿过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翻过高耸入云的二郎山,就看到了大渡河畔的泸定桥。
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率4万之众到达大渡河畔,因王妃得子遂下令全军“犒赏休养3日”,延误战机未能夺下上游泸定桥,致四面受敌,全军覆没于安顺场。无独有偶,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再过泸定桥,蒋介石曾企图让毛泽东作石达开第二,红四团经过飞夺泸定桥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一页。
二、新授
1、请读课题:你从课题中你获得什么信息?课文可能是围绕“飞”和“夺”来写的吧
师:你怎么理解“飞”和“夺”?生:“飞”指快速,”夺“指争取、争夺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不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帮老师解决这几个问题:好吗?生:“飞”(3—5),“夺”(6—8)
2、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要抢时间?请大家从课文的有关段落中找出关键性的一句话。
(1)指名回答。“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关键。”能有感情地读一读,从而体会当时的情况吗?谁来试一试?
(2)能否延伸、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呢?请看问题:
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四团(战胜敌人)的关键。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
抢在敌人前头,也可能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关键。
(3)过渡:同学们,一场生与死的搏斗,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面前。抢在前面,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砝码!那么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争分夺秒地去抢时间的呢?请找书上的语言读一读:
师:你觉得红军战士怎么样?师相机板书:大智大勇
3、过渡语:红四团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抢在敌人前面,胜利到达泸定桥,耳边却传来了怎样的喊叫:
谁来读读敌人的喊叫?敌人的语气是怎样的?(狂妄、嚣张、不可一世)他们为什么敢如此放肆,凭借的是什么?(凭借天险)
这“天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自由读
眼前是几根光溜溜、寒森森的铁链,脚下又是十米多高的震耳欲聋的阵阵惊涛,无论是桥还是水,给我们的感觉都怎样?—齐说:险。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天险,桥对岸的守敌向红四团的战士们疯狂地喊:
4、(过渡)在狂妄嚣张的敌人眼里难以逾越、插翅难飞的天险是否阻挡了红军战士前进的脚步呢?请自由朗读7、8自然段,并圈划出文中动作描写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片断。
把你所发现的精彩之处介绍给我们大家,好吗?指名说,师相机提示:“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括号中的词语体现了什么?(不怕牺牲)
5、红四团的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争分夺秒地赶到了泸定桥;他们又以生命为筹码,攻克了蒋介石集团以为固若金汤的天险,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又一个神话。这一次胜利有什么意义?请齐读第9自然段。(板书:继续北上)
三、总结
结合板书,从文章三个部分来看,课文以事情发展为顺序,按夺桥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写,重点扣住红军战士抢时间和攻天险两个方面,表现了他们的大智大勇和不怕牺牲。
结束语:同学们看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的解放赴汤蹈火、前赴后继之时,让我们回去体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主席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样的诗句了呢?
附板书设计
继续北上(结果)
抢时间 大智大勇
飞夺泸定桥(经过)
攻天险 不怕牺牲
飞夺泸定桥 第3篇
1929年1月的一个晚上, 几十个农会会员和杨成武等同学冲进民团团部, 大刀片往两个团丁脖子上一架, 没费一枪一弹, 缴了全部枪支, 胜利完成首次暴动任务。15岁的杨成武担任了少年武装先锋队大队长。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进入长汀县境内, 与杨成武等人会师。从此, 杨成武成为红四军的一员。1931年, 调任红11师32团政治委员, 这时他还未满17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红军被迫长征。杨成武率部作为中央红军的先头团, 突破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 血战湘江, 突破乌江, 一次又一次打开前进的道路。红军主力赶到安顺场渡口, 只找到三只小船;全军人马至少得二十天才能渡完。怎么办?毛泽东决定分兵渡河。伯承、荣臻率部从安顺场渡河, 为右纵队;杨成武率第二师第四团沿河西岸北进, 夺取泸定桥, 为左纵队。中央纵队和红军主力从泸定桥过河。
深夜, 杨成武接到军委急电, 他扬鞭策马飞奔二三十里, 满头大汗赶到毛泽东的住处。毛泽东吸着烟, 踱着步:能否夺取泸定桥, 关乎红军的命运。倘若夺桥失利———他把那两张国民党要红军做石达开第二的传单交给杨成武:你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蒋介石的梦想是不会得逞的!
毛泽东掏出怀表看了看:现在是27日晨4时, 全程320里, 限你们两天, 也就是30日晨6时赶到, 下午6时前, 夺取泸定侨!最后, 他紧紧地握住杨成武的手动情地说:成武啊, 两万多红军的命运就交给你们啦!红四团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 第一天, 架了一座桥, 打了三次仗, 走到半夜才休息, 只赶了80里路。第二天5时上路, 军团部命令:29日夺取泸定桥。到泸定桥还有240里, 一天走完240里, 难啊!紧急动员之后, 部队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速行军, 杨成武忘了伤痛, 跳下马来, 牵着马缰绳与战上们一起徒步前进。他们来到猛虎岗南麓村:隘口处驻有敌人的一个营。三连摸上去, 给敌人来了个突然袭击, 敌人无法招架。村子里驻着敌人一个团部和一个营, 听到枪声昏头昏脑地逃跑了。战士们一口气跑了四五十里路, 一天没吃上饭, 肚子饿得难以支持。天下着暴雨, 为加快行军速度, 杨成武命令战士们互相搀扶, 走不动的拄上拐杖:饿了, 就嚼口生米, 渴了, 就捧雨水喝。为了阻挡红军渡河, 敌人放起了大火, 东桥头成了一片火海、严严实实地封死突击队上岸的通道, 杨成武急了, 翻身跃出指挥所, 冲向刚刚铺上的桥板, 跑到最前面, 用手弯成喇叭型, 大喊:同志们, 莫怕火, 冲过去就是胜利!冲呀!冲呀!
红军战士高举着红旗, 冲过泸定桥。两天后他们迎来了毛泽东。杨成武掏出那两张传单, 递给毛泽东, 说:这是全团指战员用鲜血染红的。毛泽东的眼睛湿润了, 缓缓地脱下军帽, 朱德、周恩来等也脱下军帽, 向着大渡河水奔腾而去的方向, 微微地低下头。
飞夺泸定桥 第4篇
刘伯承、聂荣臻迅速渡过大渡河,带着红一师和干部团向泸定城飞奔。
未过河的部队,由红二师四团为先头部队向泸定桥急进。带队的是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四团打过不少硬仗,以长途奔袭而闻名,年初,抢占娄山关的战斗就是由他们和友邻团承担的,那一仗的胜利,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举行。
第一天,这支先头部队行程八十里。途中两次遇敌,其中一次在菩萨岗,和守敌纠缠甚久,直到傍晚才结束战斗。
第二天拂晓出发时,接到军团首长林、聂的指示信,信中传达了军委要他们提前一天夺取泸定桥的命令。
原来,刘文辉已得知红军夹河北取泸定的行动,他怕坐镇成都的蒋介石怪罪,急令袁国瑞旅赴河防增援,其中李全山的第三十八团直奔泸定桥。
王开湘从信上看不出敌情变化,凭着经验,他知道提前一天关系全军,不然,不会限他们用一天一夜的时间,跑完剩下的二百四十里的。
先头部队不容片刻迟疑,立即在崎岖的江边山路上急进,到下午5时,又遇大雨,指战员连饭都没有吃,还要奔袭一百一十里,不少人只好用生米充饥。
天黑后,部队冒雨行至杵汲坝时,只见对岸有支部队打着火把也向泸定疾进。他们是谁?是刘伯承率领的一师,还是川军的河防?王开湘和杨成武受到点火赶路的启示,立即命令自己的部队也点起火把。
两条火龙沿江而上!
对岸传来喊喝声:“喂,你们是啥子部队哟?”
一听川腔,就知道这是敌人。王开湘让川籍战士大声回答对方,骗过了敌人。他又让司号员吹起敌人的联络号谱,一时间,两岸号声,对答不断,好生热闹……这对又累又饿、浑身湿透的红军指战员来说,也是难得的精神鼓动。
红四团于5月29日黎明,按时赶到泸定桥西岸。
泸定桥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二百多年以来,它一直是川康藏地区的咽喉孔道,是千里大渡河上的惟一桥梁。桥长百米,宽不到三米,由十三根碗口粗的铁链连接东西两岸。其中九根铁链为底链,上铺木板,以通行人,另外四根分悬左右两边为扶栏……何人设计,未曾留名,但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记载,建设者也颇费周折:
……曾于东岸先系铁索,以小舟载铁链过重,未及对岸辄覆,久之不成。后一番僧教以巨绳先系两岸,每绳上用十数短竹筒贯之,再以铁索入筒,绳长数十丈,于对岸牵拽其筒,筒达铁索亦至。
红四团没有时间了解这些,他们的任务是夺桥。而较量的对手,正是昨晚和他们打着火把隔江并行的川军李全山团,这是刘文辉特意为守桥而派出的部队。
敌人正在桥东构筑工事,并用密集火力横扫桥西,铁索上的桥板也正在拆除。
王开湘望着光溜溜的铁索和汹涌的河水,只恨自己少一双翅膀。只有这时,他才埋怨军委,为什么不命令将行军的时间缩得
更短!
怎么办?只有抢夺一条路了!
他和杨成武当即组织了二十二人的夺桥敢死队,配备短枪、手榴弹、马刀,由连长廖大珠和指导员王海云负责,攀踏铁索冲向对岸;由连长王友才率领第二梯队,紧跟他们抢铺桥板,为后续部队开路……
下午4时,夺桥战斗打响,王开湘、杨成武在西桥头指挥,全团司号员集中在桥头附近同时吹响冲锋号,顿时,机关枪、迫击炮一齐向对岸发射,爆炸声,军号声,喊杀声淹没了大渡河的咆哮和敌人的哭叫……
有三名敢死队员从铁索上落入激流,是中弹?是失手?我们都已无法知道了。咆哮的大渡河水吞噬了他们的生命,但他们的勇气和精神已经化为丰碑,同青山一道,永远地屹立在泸定桥头……
李全山看到红军拼死而来,国军难以抵挡,立即下令火烧东岸。一时,东桥头出现了一道熊熊火墙,给敢死队设置了新的生死关口,之后,他又组织部队反扑,但这一切都未能阻止殊死一拼的红军勇士,冲过桥去的红军战士,如决堤的洪水,一泻而下,很快就占了泸定城。李全山带着残兵向天全逃窜。
红四团胜利了。王开湘和杨成武却不安起来,当激烈的枪声停止以后,他俩又为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师和干部团担忧
起来。
其实,他们不知道,从东岸北上的部队,一路上也是激战不断,等到刘、聂到达泸定桥时,已是深夜两点了。
这一夜,刘伯承顾不上长途奔袭的困倦,首先要看泸定桥。杨成武前提马灯,陪着红军总参谋长从桥东走到桥西,又从桥西返回桥东。走到铁索桥中间时,刘伯承手扶桥栏,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激动地自语道:“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胜利了!”
是的,泸定桥的夺得,使中央红军得以渡过天险大渡河。这样,遵义会议后确定的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计划,已经进入到胜利的前夜……
(选自《马背上的共和国》,中华书局2016年10月出版)
飞夺泸定桥 教案 第5篇
发表于2009年10月20日 22:34 阅读(37)评论(0)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好友可见 举报
成都市武侯实验小学
谢琳
《飞夺泸定桥》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五主题《桥》中的一篇主题课文。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的战斗过程,表现了红军团结一心、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在第一课时中,我指导孩子们扫清文中的生字障碍,通过了课文,归纳了文章的主题,对课文进行了分段,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梳理。课堂上孩子们通过查找资料对红军长征进行了背景的了解。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如下:
一、整体回顾,引入课文
1、师: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
生:课文讲的是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飞夺泸定桥,获得胜利的事。
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生
生:齐读课题《飞夺泸定桥》。
2、师:你觉得课题中的关键是什么?
生:“飞夺”
师:请孩子们用“△”在“飞夺”两个字上做好符号。
“飞”和“夺”各是什么意思呢?
生:在“飞”是抢时间,“夺”是夺下泸定桥
师:课文三次称大渡河为:“天险”,也就是说夺下的是天险。(板书)
3、师:飞夺哪里—— 生:(再次读题)飞夺泸定桥。
二、品读咀嚼,领悟精神
第一部分:抢时间
(一)学习1自然段
1、师:为什么北上的红军过大渡河,非走泸定桥不可?请你从课文的第一段中找到答案。
2、生:因为“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师:我们知道第一段讲的是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夺取泸定桥,也就是说这是本段的重点
句,请孩子们勾画。
生:勾画重点句。
师:体会这句话中那个词突出了泸定桥的重要,勾画出来。
师:(引读)正因为大渡河水流湍急,正因为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所以我们称它为:天险。
你怎样理解“天险”?
生:“天险”就是天然形成的险要的地势。
师:面临着“天险”,红军要夺取泸定桥容易吗?(板书:“难!”)
明知道是天险,红军还要北上,还要夺取泸定桥,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红军勇敢的气概。
师:让我们读出红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好吗?
生: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3、4自然段
1、师:红军不仅要夺取泸定桥,而起还要抢时间飞快地夺取,请孩子们自读3、4自然段,勾画出红军是怎样到泸定桥头的语句,并在你最感动的句子旁写下批注笔记。
2、学生自读、勾画
3、交流:
(1)生1:我勾了“到晚上七点钟,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一百一十里。”,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红军要走的路很远。
师:(板书:“路程远”)
(2)生2:我找到了“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这句话中的重点词是“翻山越岭”,从这个词可以体现出红军要走的路不平。
师:引导出路很险(板书:“地形险”)
(3)生3:我勾的是:“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这句中重点词是“索性”,显示出红军战士的干脆和他们将计就计的聪明。
师:她找到的是第3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其实在这句话的前后对于点火把这件事还有一
些叙述,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读“忽然,他们望见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师:我们知道赶路的过程中不只红军,还有敌人,面对敌人的怀疑,红军和敌人进行了
对话,我们来分角色读读对话。你们愿读红军还是敌人?
生:红军
师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师指导“高声答话”等。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不疑心了,这就是刚才红军索性点起火把的高明之处。
(4)师:同样的山路,同样的抢时间,同样的火把被浇灭,不同的是什么?
生:结果不同。
生朗读“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两个旅敌人抛在了后面。”
(三)学习2、3自然段
1、师:红军战士为什么要这样赶时间,他们还面临了哪些困难,齐读2段和3段前三句。2、2、生齐读。3、3、生:红军还面临“时间紧”、“敌兵追”的困难。4、4、师:(板书“时间紧”、“敌兵追”)
面临这么多得困难,红军夺取泸定桥容易吗?(板书:第二个“难!”)
(四)学习5自然段
1、体会桥险
(1)师:正是勇敢的气概和智慧,红军赶在敌人援兵前到达了桥头,这时更大的困难摆在了
红军战士面前。(出示:泸定桥的图片)这就是泸定桥,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出示:“泸定桥一共有十三根铁链„„就像荡秋千一样。”)
(2)生朗读。
(3)师:你走过这样的桥吗?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到过现在的泸定桥,现在的桥走起来很好玩。
(4)师:确实,现在的泸定桥人们进行了修复,成为了一个景点,跟以前的大不一样了,安全
多了。(出示:敌人抽掉木板后的泸定桥图片)引读:可是现在——
生:朗读:“可是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了铁链。”
师:你还觉得好玩吗?
生1:我只觉得好悬喔。
生2:走在这座桥上脚都在发抖,心里也慌得很。
齐读描写桥的句子。(师板书:“桥险”)
2、体会水急
(1)
师:这样的桥足够让人害怕了,向桥下一看——(出示:河水滔滔的图片,出示:红褐色的
河水„„水声震耳欲聋。”
生读描写水的句子。
师:让我们来听听是大渡河水声。(出示:水声)听到水声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体会到了“震耳欲聋”这个词。
感情朗读描写水的句子。(师板书:“水急”)
3、体会敌狂
(1)师引读:“而守城的两个团敌人——”
生:朗读写敌人的句子。
师:这句话中的“飞”还是指抢时间吗?
生:指的是长翅膀飞过去。
师:这里的“飞”是本义,敌人的气焰非常高,他们觉得红军无法夺桥。
(板书:“敌狂”)
小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红军夺桥是多么难!(板书:第三个“难!”)
4、分女生、男生、全班读第5段。
第一部分:夺天险
(一)学习6、7自然段
1、师:这样险的桥,如此急的水,面对疯狂的敌人,红军是怎样夺下泸定桥的呢?
请孩子们自读6、7自然段,划出红军奋不顾身的君子。
2、交流:
生1:“号手们吹起冲锋号„„霎时间震动山谷。”这句话是对声音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
战斗的激烈。
生2:“二连担任突击队„„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师:能找出这句中描写动作的词语吗?从这些词语感受到什么?
生:红军的战斗很充分。
指名读。
生3:“英雄们听到号召„„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博斗。”这句中的动词有:听
到、穿过、冲进、展开、博斗。能体会到红军奋不顾身,勇于战斗的精神。
师:(板书:“英勇无畏”)指名读,感情朗读。
三、感情诵读,升华情感
1、师: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克服了一重又一重的困难战胜了敌人和天险。(擦去板书的三个“难!”)
2、让我们怀着对红四团将士们的崇敬,高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3、生朗诵。
4、交流体会
生:通过“英勇”一次体会到战士们的无畏。
生:理解了“浩浩荡荡”,本义是指水,这里是说红军队伍人很多。
5、师:让我们把这次战役永远铭刻在心。
生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天险
难!
抢时间
飞夺泸定桥
时间紧
路程远
地形险
敌兵追
难!战士英勇无畏
桥险
水急
敌狂
难!
夺天险
(最后擦去)
课后反思:
一、勾画重点词句,突出重点
勾画重点词句是本期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我们四年级教研组在确定观课议课的主题时确定了这个主题。
根据主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开题通过找题目中的关键词,引导孩子勾出重点词“飞夺”,并进行理解。
2、第一段中先通过问题“为什么北上的红军过大渡河,非走泸定桥不可?”引导孩子通过读文找到句子,“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结合第一段的段意引导孩子理解本句话为本段的重点句。3、3、4自然段孩子自读,勾画重点词语。4、6、7自然段红军夺取泸定桥,选择两句典型的句子,通过指导孩子找出这两句中的动词来理解。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我认为语文课中的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审慎,切不能用图片或视频代替孩子的想象,剥夺他们享受想象的乐趣。
在《飞夺泸定桥》这一课中,我在认识“桥险、水急”的部分的理解中运用了多媒体,具体是这样的:
1、通过图片感受桥险
我准备了两幅泸定桥的图片,第一张为:泸定桥完好的图片,第二张为敌人抽走了木板后的图片。
先出示完好的泸定桥图,激发孩子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走过这样的桥有何感受。
再出示抽去木板后的泸定桥图,经过两张图的比较,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桥是险上加险。
2、通过声音感受水急
我准备了河水奔流的声音,孩子们听了声音后,对文中“震耳欲聋”这个词的理解加深了。
三、精心设计板书,升华主题
红军长征离现在已经有七十多年了,如何让孩子在离事件这么多年后能认识到红军夺取泸定桥的艰难,从而对红军精神无坚不摧有更深的认识,我设计了三次“红军夺取泸定桥容易吗?”的问题,和三次板书“难!”。
第一次是在理解第一段“天险”这一词后;问孩子们红军夺取泸定桥容易吗?相机板书;
第二次是在学习了“抢时间”部分后,通过对红军所欲困难的概括,再提红军夺取泸定桥容易吗?这一问题,进行板书;
第三次是在孩子充分感受了“桥险、水急、敌狂”后,顺势提出来,这一次孩子的感受更加强烈,还没等老师问完就齐声回答“难!”
有了这三次问题和三次板书,在总结课文时,我指出: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克服了一重又一重的困难战胜了敌人和天险,同时擦去这三个“难!”,让孩子们对夺桥的困难从抽象的认识具象化。
四、抓住课堂瞬间,升成精彩片段
课堂就是舞台,学生是舞台上的主角。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适时根据他们的真实表现加以点拨,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往往这样的过程会生成一些精彩的火花,同时也能增强教师的教学机智。在《飞夺泸定桥》的执教中,我将全副精力投入到课堂上,及时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引导。
1、有学生勾画出“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说到句中重点词是“索性”,显示出红军战士的干脆和他们将计就计的聪明。这个孩子找得很准,但是理由没有说清楚,有的孩子完全没弄懂意思。
我立刻调整思路,指导孩子这句话前后还有一些描写火把的句子,我们联系前后文来理解。学生朗读后,我说:我们知道赶路的过程中不只红军,还有敌人,面对敌人的怀疑,红军和敌人进行了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读敌人还是红四军战士,孩子们选择了红军战士和我这个“敌人”对话,我在读完对话后说:听了你们的回答我不疑心了,这就是刚才红军索性点起火把的高明之处。将这几句话的逻辑梳理了出来,学生贯通地朗读和有重点分角色,既解决了刚才的疑惑又有趣味。
2、在我出示了泸定桥原桥的图片后,让学生说说你走过这样的桥吗?有什么感受?有学生说自己到过现在的泸定桥,很好玩。由于学生天性好玩,他们只觉得这样的桥走起来很好玩。我没有去强迫孩子,而是告诉孩子,现在经过修缮,泸定桥已经成了当地的一道景观,人们在对他维修的同时也注重了它的安全性。接着我出示了第二张图片,引导他们说说木板抽去后的桥让人有什么感受,并提醒孩子看桥下。顺势提出问题:这时的泸定桥,你还觉得有趣吗?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有个孩子答道:悬。我大势表扬了这个孩子用词准确,接着孩子们说到自己走到桥上脚会发抖,心会怦怦直跳,等到板书时,“桥险”一词就顺理成章地在孩子的头脑中出现,孩子对于桥险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刻。
此外:学生对敌人叫嚣的“飞”过来的“飞”字的理解,对“浩浩荡荡”一词的理解等,我觉得自己处理也比较恰当,指点到位,适可而止。
五、遗憾之处
1、学生在找到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后,应马上回扣到朗读上,让孩子带着自己的感受,用适当的语调突出重点词进行朗读。因此,课文中读的方式不够多样,缺少琅琅读书声。
飞夺泸定桥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2.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3. 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叙述事情时能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能力。
4. 通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2. 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 通过读文章,理解题目中“飞夺”含义。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 通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那么我们的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谁来给大家回忆下? 生:因为要北上抗日。(板书:北上抗日)师:非常棒,谁来补充补充?
生:因为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如果语言能在凝练一点那就更好了。
师:从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知道泸定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是,抢在面前,确实战胜敌人的关键。孩子们,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3、4自然段,思考:红四团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从时间、条件、敌我双方的情况来分析,找出相应的句子用“----”画出来,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师: 有的同学边读边做笔记,这种习惯真好。谁来跟大家交流交流。生1: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生2: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生3: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生4: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面。
师: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你能从其中的关键字词来理解吗? 生:“抛”字在这是指红军把敌人甩得远远的。这个“抛”字,突出了红军的神速,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说明红军在跟敌人抢时间的关键一仗中取得了胜利。师:孩子,谢谢你。你真是理解词语的小天才。那请你把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带入朗读中,和他画的一样的句子的同学一起来朗读吧。从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知道红军夺取泸定桥时间非常的(紧迫)。是啊,英勇顽强的战士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必须把握剩下的分分秒秒。师:谁再来说说?
生1:战士们一整天没顾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可是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师:孩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感受。
生:为了革命的胜利,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劳。师:是啊,不畏艰险的战士们为了抢时间,(板书:抢时间)行军十分辛苦。孩子们,把红军的这种英勇气概带入朗读中。
生2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倾盆大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生3: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师:那么你觉得红军战士怎么样? 生1:机智-----与敌人对话。
生2:顽强克服重重困难:山高路远、忍饥挨饿,冒雨摸黑,与敌作战
师:是啊,山高路远,忍饥挨饿,冒雨摸黑,与敌作战。说得真好。飞夺泸定桥的条件是那么的(恶劣)。让我们把这种自豪感带入朗读中。男生一句,女生一句。师:(过渡语)红四团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抢在敌人前面,胜利到达泸定桥,耳边却传来了怎样的喊叫?谁来读读敌人的喊叫? 生: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师:敌人的语气是怎样的? 生:(狂妄、嚣张、不可一世)
师:那谁能把这种嚣张气焰读出来? 生朗读。
师:他们为什么敢如此放肆,凭借的是什么? 生:(凭借天险)
师:这“天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用“﹏﹏”画出来。
生1:泸定桥一共十三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稍高的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可是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只剩下铁链。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生:桥之险,正是桥之险才更加衬托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朗读朗读,体会体会泸定桥的险。师:谁在来说说?
生: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在几十丈深的河谷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
师:你能从这句话的关键字词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红褐色、像瀑布、一丈多高、震耳欲聋。从这些动词,我感受到了泸定桥下水流湍急。
师:是啊,大渡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你能试着把大渡河水的凶猛朗读出来吗? 生朗读。
师:泸定桥险象环生,大渡河水流湍急,敌人凶狠嚣张。对于红军来说,真的是天险难越啊。让我们再来朗读朗读,体会体会泸定桥的险。(过渡)在狂妄嚣张的敌人眼里难以逾越、插翅难飞的天险是否阻挡了红军战士前进的脚步呢?请自由朗读7、8自然段,并圈划出文中动作描写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片断。
师:把你所发现的精彩之处介绍给我们大家,好吗?指名说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师:你找出这句的动词了吗? 师:那这些词语体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战士们的不怕牺牲,奋不顾身、义无反顾。
师:是啊,失足落水会牺牲、枪弹打中会牺牲、烈火烧身会牺牲。但是我们的战士还是这样奋不顾身、义无反顾的攻天险。(攻天险)请把这种精神带入朗读中。
师:红四团的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争分夺秒地赶到了泸定桥;他们又以生命为筹码,攻克了蒋介石集团以为固若金汤的天险,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又一个神话。这一次胜利有什么意义?请同学们齐读第8自然段。(板书:奔赴前线)
三、师总结
结合板书,从文章三个部分来看,课文以事情发展为顺序,按夺桥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写,重点扣住红军战士抢时间和攻天险两个方面,表现了他们的大智大勇和不怕牺牲。写作时,我们也要学会运用这种方法,抓住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来写,用一段话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明白吗? 结束语:同学们看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的解放赴汤蹈火、前赴后继之时,让我们回去自己体会体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主席写下的“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样的诗句。
四、板书设计
北上抗日
(起因)
抢时间
大智大勇
飞夺泸定桥
(经过)
攻天险
不怕牺牲
奔赴前线
飞夺泸定桥教案 第7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飞”、“夺”的含义。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写作方法。
3、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体会他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3分
1、出示课件、介绍背景
师:同学们,这节是语文课。我们来学习一篇讲述红军长征中英勇战斗的课文。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一座铁索桥或泸定桥)对,这就是位于我国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当时泸定桥下水流湍急,桥上只剩铁索,对岸又有反动派重兵防守,可以说红军想要过桥难于上青天。然而,红军能否渡过大渡河,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因此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2、揭示课题、理解关键
师:你们想知道红军战士是怎样夺取泸定桥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飞夺泸定桥。(板书课题:9、飞夺泸定桥)请齐读课题!(生飞夺泸定桥。)我们来看课题中的“夺”是什么意思?(夺取、夺下)“飞夺”是什么意思呢?(生可能说出:飞夺就是用极快的速度夺取。)那飞夺泸定桥就是(生:用极快的速度夺取泸定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
1、自由读文、读准读通5分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3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分段读文、概括内容7分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想请几名同学合作来读一读课文,注意:我们要认真听他们读得怎么样,仔细看课文内容,动脑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3生读,余生听。)谁想来?(指3人)请你读第一自然段,你来读第2-8自然段,请你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谁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指2人说)
生可能会说:xx同学声音很洪亮,读得很流利;xx同学读的时候丢了一个字。
师:总的来说这几名同学读得很不错,读音准确,语句通顺,声音洪亮,很值得大家学习。
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2生)
飞夺泸定桥 第8篇
队员们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桥上铁索是用布条做的,木板是海绵垫子。第一队的队员们小心谨慎,团结协作,终于冲到对岸;第二个队前几位队员身手敏捷,优势明显,眼看就要赢了,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最后一位队员坠入了“河”中!后来铺好的木板也掉了好几块。我为他们的失误遗憾地拍着大腿:又要从河中爬起,又要把木板铺好,这可不是一会儿就能搞定的,眼看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这时,第二队的队员们快速来到坠河的同学身边,伸出好几只手,把他连拖带拽拉上“岸”。这位高个儿的同学再次来到桥边,轻轻走上铺着木板的桥面,再蹲下身,将一头掉下的木板小心翼翼地拉起,轻轻搁好。一块,两块,三块……我大声喊着加油,他倒是不急不躁,当他铺好最后一块,直起身来冲到岸上时,计时器显示,比第一队少用3秒钟!“太惊险了!”我情不自禁地叫起来。
“当年的飞夺泸定桥,那可是真惊险啊!”爸爸看着我说,“想当年,泸定桥上,只剩下几根晃晃悠悠的铁链,桥下是湍急的河水,两边是陡峭的山崖,桥头是堵截的敌人,红军战士就是冒着敌人的枪弹边铺木板边冲锋的。” “那这样不是会有很多人牺牲吗?”我忙追问。“是啊!那泸定桥上的木板,是很多战士用生命去铺设的。”“难道他们就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有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啊?只是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背景下,战士们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听着爸爸的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生活在这和平的年代而庆幸。
这时,我才明白,这游戏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项目,而是一个厚重的教育环节。
【实用】飞夺泸定桥作文 第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飞夺泸定桥作文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飞夺泸定桥作文 篇1带着奋斗的气志,带着豪爽的心情,带着满腔的热血,你们又一次来到来到战场,你们又一次站在生死边缘,又一次接受严竣考验,这就是你们——红四团的英雄战士们。
今天,看了《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我知道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来得那么不容易,那是英雄红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使我知道了北上抗日的红军要夺取泸定桥,他们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要飞速赶到泸定桥,还要奋不顾身地攻下天险,才能夺取泸定桥,这样红军主力才能顺利渡过天险河,继续北上抗日。
你知道吗?当我读到第3段时,不禁为红四团英雄们捏了一把汗,你呢?他们的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但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啊!经过我仔细一算,他们1个小时最少也要走6公里啊,他们这6公里不是在平路上走的,而是在有凹有凸的地方行进,我做梦都会梦见红军一颠一颇艰难地走着。哎!天空不做美,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本来就十分难走的路,现在还要和2个旅的敌人“赛跑”呀!这“赛跑”的“规则”可不一般,要求在时间紧、路遥远、路难行,天气恶劣的情况下,谁先到泸定桥谁赢的可能性就大。听到了老天爷下的这道“圣旨”,我开始发愁了:唉,那有这种规则,这种比赛,真稀奇,第一次听说啊!那就去看吧!
在遇到这么多的困难的时候,红四团的战士没有被吓倒,在碰到敌人的情况下,临危不惧,还与敌人高声对话,让敌人上了当。红四团呀红四团,我看你们大胆过头了吧!怎么可以与敌人对话呢,万一露出破绽怎么办呢?我真想劝你们还是小心为好!可事实证明,你们的这一举动多么机智,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是麻痹了敌人,二是照亮了道路不至于落在敌人后面。这时,雨越下越大,怎么办呀?瞧!对岸的敌人坚持不住,只好停下来宿营,而在我们红军战士眼里,这不算什么,还是快赶路吧!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说到饥饿和疲劳,你们知道吗?他们已经一整天没有吃饭、休息了,你能做得到吗?反正我是做不到,现在还想睡觉呢!
经过了路上的重重磨难,终于来到泸定桥,可桥上还是那样危险:它离水面几十丈高,听说3米等于1丈,那么几十丈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只有13根铁链组成的,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那是多么可怕呀!我又一次为你们捏了一把汗,我想,一些没有恐高症,平时很勇敢的人也一定不敢走吧!你们不仅艰难地走着,还要打对岸的.敌人,可这些对你们,已不算什么。
你们又一次要登上胜利的辉煌舞台,你们又要让中国人骄傲和自豪。你们就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大智大勇的红四团英雄们!!
你们真了不起!
飞夺泸定桥作文 篇2读了这个故不事,我知道了这篇课文描述的就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对我大有启发,我一定要学习红军那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感谢我们的前一辈。这篇文章里“但是战胜敌葚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这句话突出表现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为了夺取胜利,可以不顾饥饿疲劳,夜以继日地形军作战。当读到这里,我觉得他们真令人敬佩,他们不像走我们现在平坦的道路,而是走稀泥地,一脚一陷的,而且还是走山路,如果我们有他们一半的精神,那我们的学习都会毫不费力。
同样的天气,同样的漆黑夜晚,同样的泥路,敌人“只好停下来宿营,”我军“仍旧摸黑冒雨前进。”最后终于把敌人抛在后面。
总之,我们要向红军叔叔学习,学习他们那至高无尚的品格,同时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如果胜利不属于红军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飞夺泸定桥作文 篇3读了《飞夺泸定桥》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红军为了渡过大渡河,他们想出一个办法使敌人中计,然后夺取泸定桥。讲述了22位英雄在宏亮的冲锋号声中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中把敌从消灭的事件。
我最喜欢这段战斗场面的描写:红车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铁链向岸上冲去…。每当我读到这里,我就会想起那22位红军英雄气概的情景。
而我呢,跟那22位英雄相比我是多么的惭愧!一想到我去学钢琴的事我就更惭愧了。一开始我非常有兴致,练得很认真,很刻苦。可是,时间长了,我觉得越学越难,乐谱又长,练得我双手非常疼、非常累。再加上每次练得不好又被妈妈骂。有时我一见到钢琴就恨不得把它砸烂。每次妈妈叫我练琴,我都是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后来,妈妈批评了我,教育了我,我才硬着头皮学下去。看着这篇文章我心里想:“当时红军时间紧迫,天又下着雨,在漆黑的夜里,又冷又饿。前面又有敌人,后面又有追兵。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只有十三条铁链组成,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桥下面是奔流不息的江水……红军就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夺取了泸定桥。”而我却是碰到了一丁点的困难就想退缩,而不是想应该如何解决困难。在今后的生活中是会有许多困难的,如果一直这样退缩就会一事无成。
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 第10篇
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范文一
《飞夺泸定桥》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红军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的战斗过程,表现了红军团结一心、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先写和敌人抢时间;接着写巧夺泸定桥;最后写夺下泸定桥。全文紧扣飞夺二字,重点写了夺桥的困难和怎样夺桥两部分内容,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为:
1.紧扣“飞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认字10个,写字6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练习独立识字。
3.理解“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去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及有关图片了解战争。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了“课文为什么要用飞夺呢?红军为什么要夺桥?等等,接着让他们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并结合课合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故事所发生的背景。在教学时,让学生自由读、默读、小组读等方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红军为什么要抢时间,他们是如何进行抢时间的以及夺桥时碰到了哪些困难。接着自读找出“飞”和“夺”的相对应段落,然后,再分别找出每个部分的重点词、重点句子,标画出来;再组织在小组里交流,体会红军面临困难、艰险,感受红军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最后运用多种方式熟练地、有感情地指导朗读。
回顾上课的内容,发现自己在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以及细节上处理不当,比如当学生理解了“飞”就是速度快的意思时,我就应及时追问,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答出在文中就是指红军必须快速前进,抢在敌人之前到达泸定桥,顺势板书“飞速行军”。为后面节省时间。再比如在初读小结时没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应点明。
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范文二
“飞夺”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也是对文中“抢时间”“攻天险”两个重点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时最能体现红军战士不谓艰险、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学时要紧扣重点段落,解难释疑,帮助学生领悟课文中心。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教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听”,而是自主的“学”,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在学习与探究中,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总之,自读自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教师只有用联系的眼光,用辩证的方法去处理好教材,设计好教法和学法,组织好课堂上师生的活动,才能寻找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体会、感悟,促使学生的理解逐层深入。
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范文三
由课题入手,发散开来,由题入文,质疑读悟,再由文到题,归纳总结,这样文题对应,环环紧扣,逐层深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板书“泸定桥”几个字,同时详细地讲解写好这几个字的技巧,让学生也跟着认真地写。之后,我让学生就这几个字来提问。学生有的问:“泸定桥在哪里?”有的问:“泸定桥是什么样的?”我便引导学生去读“预习”、读相关的课文或查找自己带来的资料来自己解决。这样,学生很快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我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第六自然段,并带领他们理清这一自然段的层次:先写了桥面,再写了桥下的河水,最后写了桥对岸的敌人。学完这一段,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泸定桥的感受,为后面理解红军英勇夺桥的精神打下铺垫。
其次,我再板书“夺”字,让学生谈谈这个字的意思,再把它放在课文中来理解。然后,我让学生就这个字来提问。学生有的问:“为什么要夺桥?”有的问:“怎样夺桥?”我还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马上就找到了第一段,并很快得出了答案。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没有马上让学生去解决,而是把它留在了后面去解决。
接下来,我再板书“飞”字,引导学生从字面上弄懂它的意思,再想想它在课文中是指什么。之后仍然是让学生由这个字来提问。学生有的问:“为什么要‘‘‘‘飞‘‘‘‘夺?”有的问:“怎样飞夺泸定桥?”我同样是让学生自己去读相关的课文,首先解决前一个问题。学生从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很直观地明白敌我双方所处的位置、距离及兵力的对比,使他们能深入地理解红四团任务之艰巨,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夺桥的艰难及红军英雄顽强的革命精神。然后我再让学生提出来这两段中不懂的问题大家讨论,学生提了几个词句上的问题。我又补充提了一个问题:“国民党反动派与红军同是中国人,为什么不去打日本人,却来阻拦我军北上抗日?”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讨与老师的简单介绍,使学生对本文的背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飞夺”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也是对文中“抢时间”“攻天险”两个重点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时最能体现红军战士不谓艰险、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学时要紧扣重点段落,解难释疑,帮助学生领悟课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