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二年级立春的习俗作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二年级立春的习俗作文(精选14篇)

二年级立春的习俗作文 第1篇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二年级立春的习俗作文 第2篇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

临颖县志把立春祭祀称为”咬春”。

关于立春的民间习俗 第3篇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 按传统的做法, 由县政府 (县衙) 聘请纸扎能手好匠, 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 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 用春木做腿, 再糊上纸, 涂上颜料, 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 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 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 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 举行开光点睛仪式, 即设立香案, 顶礼朝拜。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 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 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上画四时八节, 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 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尔后由县执事 (县长) 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 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春牛”, 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迎春

为了迎春, 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 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 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 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 有时在当日辰时, 有时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 抬上春官游行显威, 前拥后挤, 威风无比。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 或各样奇装异服, 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 边进行边做戏, 打诨斗趣, 引人发笑。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 然后到县政府 (县衙) 报喜迎春。

游春、报春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 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 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 锣鼓喧天, 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 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 大街小巷。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 (检阅场地) 后, 绕场游两圈, 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此时, 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 举行报春仪式。按传统的风俗, 设有报春台, 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 手执红黄各色彩旗, 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 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 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 群众再同声呼应。每来报者均有赏。

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 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礼·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丞、春社、秋省, 而遂大蜡, 天子之祭也。”汉以前只有春社, 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 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社日以祭神为主, 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 四邻并结综会社, 牲醪, 为屋于树下, 先祭神, 然后飨其昨。”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 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 成为一种祭祀活动, 意为大地繁衍万物, 祷告祭祀, 以祈求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 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 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 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 字称“宜春字”, 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 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 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 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 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 表示祝愿“春吉 (鸡) ”立春日, 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 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 认为这样做, 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 后者称为“散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 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 这种风俗起自唐代, 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 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 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 修建燕子窝, 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 搭上一小页垫板, 上写“春燕来朝”四字, 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燕子是候鸟, 春天飞到北方, 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 不吃你家糜子, 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 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 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 特别是小孩, 父母早就给他 (她) 们准备好了, 他们戴在胸前, 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兴高采烈, 雀跃有余。

吊春穗

立春的由来与习俗 第4篇

古代有“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我国古代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个时间段,从立春当天开始,以后五日,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而后的五天里,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天,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上。 正因为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也意味着农忙的开始,因而也就流传下来许多关于立春的习俗。

祭祀

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后世历代统治者在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相当隆重,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8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记载:

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打春牛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开始了农业。三皇五帝都很重视农业,到周朝的时候,务农的事被提到朝议上,一面制历,一面责令地方官办每年举行一次迎春的仪式。农为百业之本,春为一岁之首,迎春仪式当然要隆重了。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他们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行礼。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各地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为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官吏们都要洗澡,穿素服,不坐轿子,不骑马,步行到郊外;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要将春牛打烂。打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人们还认为,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撒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

打春牛最初是打土牛,过了许多年,土牛又换成了纸牛。这种纸糊的牛里面装上五谷,被当作“春牛”,在迎春会上让人们举鞭狠打,牛被打倒,纸被打破,里面的五谷流出来,这象征着打出一年的五谷丰登。

现在,城里已很少举行鞭春活动,但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妇女们抱着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病症,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当天,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里。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

送春

立春当日,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咬春

咬春又名吃春,即在初春时节,吃一些象征春意的新鲜菜蔬之类的食品,以迎接新春的到来。据说,咬春以后,整个春天不会犯困。咬春的食物多以白萝卜为主,以荠菜为最佳,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今天的人们发现了更多“春味”,只要有“咬”这个动作,人们都要吃一吃,只要是性属辛甘的食品,人们都要补一补,有荤有素,有中有洋,组成了现代咬春宴。

春饼是咬春宴上必不可少的立春食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称其为“春卷”。据传,在东晋时期就有,那时叫“春盘”。当时,每到立春这一天,人们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到了唐宋时期,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

从宋朝到明清时期,吃春饼之风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日向百官赏赐春饼的记载。明《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皇帝)于午门赐百官春饼。”到了清代,伴春饼而食的菜馅更为丰富。现在,人们备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饼时随意夹入饼内,味道和样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戴春幡

春幡也称“春幡胜”、“幡胜”。古代立春之日,人们将帛、绢或纸剪成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此俗起于汉朝,至唐宋时期,春幡的制作更为精巧。春幡主要由女性佩戴,男性几乎不佩戴。女性立春佩戴春幡的习俗最迟始于汉末魏晋时期,从此历代沿袭,形成了风味十足的立春文化。女子立春所戴春幡,最早的形态应该是自然生长的花朵,后来人口繁密,都市形成之后才以布帛为之,甚至有的以彩纸充任,但它决不是一般性的装饰物。立春节时,女性们佩戴春幡首先是作为避邪之物,具有避凶、求吉利的寓意。

在有些地方,女孩子还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将其戴在头上,争奇斗艳。现在陕西长安、关中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着立春日佩戴“春鸡”的习俗,因为,他们认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以此来盼望大家都能大吉大利。有些地方还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有些农村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贴宜春对联、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人们将迎春的意愿转化为在自家门框上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和贴在窗户上的字画,这种对联和字画流露出了人们迎春的喜悦。如对联有“一门欢笑春风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丰年,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整个院子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象,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着吉祥如意。还有人在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意愿。有些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也有的人用红纸剪刻出雄鸡形状贴在门上,因鸡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之意。

立春与农事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升高,日照时间变长,降雨增多,这时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立春过后,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就要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有些地方仍然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也时有出现。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由于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表明春季从这一天开始,故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关于立春与天气、农事之间关系的民谚较多。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农谚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计在立春”、“立春一过雨水来,农田活计早安排”、“立春三天暖洋洋,百草发芽春水漾”,这是提醒人们,春天来了,地里农活就要开始了,需要做个计划、安排,抓紧春耕准备,做好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

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有民谣说:“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立春阴,一春阴,立春晴,一春晴,阴阴晴晴到清明”、“立春有雨连清明”等说法。对于一年中有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象征着春天的开始,同时也是一年农事的开始,因而人们对立春寄予了很多的期盼,盼望着来年能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本刊编辑部孟艳霞整理)

立春的习俗作文 第5篇

立春是二十节气之首,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占气的信仰。孔颍达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用此八节之日,必登观台,书其所 见云物气色。若有云物变异,则是岁之妖祥既见,其事后必有验,书之者,为豫备故也。”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在立春的民俗节气,登高观云、占卜测算巳经作为一 种风俗开始形成。

民间是以立春日和时辰为一年农事之始,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如当日晴则代表未来的一年之内是大丰收之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如果是阴天或下雨, 则代表未来的一年内不太顺利,农作物不会有好的收成,因此民间有“晴则诸事吉,阴乃万事愁”的说法。这本是来自于民间的一种俗语。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从立春日预测新一年农业收成的办法。古籍中“占立春吉凶”的歌诀:“富贵在神天,十年紧相连,但看立春日,甲乙是丰年,丙丁偏大旱,戊己好收田,庚辛人马勤,壬癸水逢天。”意思是说,从立春日当日的日柱天干,就可看出这一年农业收成的好坏。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农业收成的好坏, 就决定了这一年的吉凶。具体来说:如果立春日的日柱天干是甲木、乙木的话,这一年就是丰收年;而如果是丙火、丁火的话,就可能会大旱;如果是戊土、己土的 话,也有好收成;如果是庚金、辛金的话,也是丰收年,人马都不得清闲;但如果是壬水、癸水的话,就有可能遭遇大水灾。

立春的习俗作文 第6篇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 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页垫板,上写 “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 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给他(她)们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兴高采烈,雀跃有余。

立春的习俗作文 第7篇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 龟子报春活动。现如今,在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

浙江地区迎春牛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立春时节,民间艺人还要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后来人们根据历象推算当年立春的时间,在春牛图上表示出来,帮助农民了解立春的早晚。

立春小学二年级作文400字精选 第8篇

也许是天气冷的缘故,虽已立春,春却迟迟没有降临,窗外仍少不了几分威严的冷气,望着窗外,等待着那灿烂如许的春摇摇曳曳地挤满了窗,却始终不见。

是不是春天已经来了,只是我需要我去发现?

穿上外套,推开大门,来到屋外,试着发现春的足迹。

我一向不是很喜欢春天,只觉得春似乎太娇气了,尤其与夏秋冬比起来,更是弱不禁风。她没有夏的豪放,清新,没有秋的成熟,迷人,更没有冬的傲气与洒脱。只是一如既往的娇弱。

一棵葱笼翠绿的树扑向我的视野,而我却差点与它擦肩而过,擦肩而过这满树的美丽。虽没有开花,但这一味的绿并没有使它单调无味。这样的生命,在等待中美丽着,在脆弱中坚强着,默默地站立着。

就在这样平凡的路边,在凛冽的寒风中,不知还有多少棵树在等待着,期盼着。

我顿时明白了,原来在春的娇柔中也会隐藏着几分刚强,几分坚定。

站在凛冽的寒风中,我忽然嗅到了一缕春的气息。

立春小学作文2

我坐在西边浣纱,碧绿清凉的液体从指尖滑过,掠过剩下的一根根白纱交织,轻轻的拂着池底的鹅卵石。浅浅的映出自己的发髻,身后柳条新生的叶芽划过鹅黄的衣衫,柳絮似樱花雪般落下来,睡在略有些沾湿的泥土上。一只修长干净的手指轻轻的扦起那团柳絮,极小心得,像是生怕涅散了。好一双英气的手指,我不由感叹。

抬眸,惊诧。那修长手指的主人竟也生着如此狭长的一幅眉眼。就是这狭长的缝隙,竟吸走了的一生。在下范蠡,他微笑着走来。

那天,正是立春。

一水的春光浣着纱。

依旧每日坐在溪边,任春水虑过白纱。

他时常来,指尖扦一两朵柳絮。狭长的眉眼望着溪头对我讲村外的世界,以及他口中最崇敬的那个王,勾践。我不免好奇,能令他如此折服的男子究竟如何?我们的王。我不知道。只在他狭长的眉眼中看出仰慕。

花落还未重绽,忽有一日,他不再来。

寥寥数月,剩我一人依旧浣纱。只是,那碧绿澄澈的液体冷的刺人。

再见他,他已微微憔悴,指尖的英气略微有些凝重。

越国战败,吾王被俘,珍重!他只留下这几个字,转身离去。

柳絮肆意地落到他肩上,映着被风灌满的白色长袍。那天,又是立春,却依然寒冷。

再来时,已是数日之后,他英气的指尖不再是雪白的柳絮。而是,勾践密诏。

立春小学作文3

风吹了,云淡了,柳芽也已爆青了,大雁已陆陆续续地回到了北方,应是欣喜。可为何洋溢着一种悲伤?是想家吗?

我的心此时也不甚喜悦,时值立春,我的心却时值寒冬,仿佛有万千无法摆脱的愁苦,窗外,杨柳青青,他们早已经过严冬的肃杀,立春的时候,他们可曾欣赏喜悦?他们整日吸食云雨天露。奋力的向上生长、可最终不是终究逃不过秋至叶枯的悲吗?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如此勤劳,如此奋斗?

就在这时,一缕清风拂过送来杨柳枝叶纯正的芳香,心神一阵清醒,我忽然想到,这杨柳的不懈轮回,不就是为了这天地氤氲的清香吗?

经历了一冬的寒冷,也许它们的心早就在期盼那温暖的立春,明知会有枯叶满天。明知会有雪冻寒枝。但毕竟只是个开始,也是个结束。立春过后,它们的清香终能溢满天地,绵绵长存。

不知何时,心中竟觉暖意融融,心中了然,过程为主,立春过后,花儿终会开放,自己种下的辛苦之种终会生根发芽,他日何愁不能香远益清,清濯天地?

立春,既是一个转折,又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是的,既是转折,为何不让这个过程充实到无所遗憾?

立春小学作文4

前些日子听妈妈说立春了。听到立春二字不知道为何我的内心涌动起了一阵狂喜,以及由心所起的带它的垂爱。接着我竟然情不自禁的对妈妈说:立春真好!我喜欢立春。妈妈疑惑的看着我,什么都没有说。

说不上是否喜欢春天,然而我却想大声的告诉所有人我喜欢立春。我觉得立春意味着春天临近却没有真的到来。空气里不会有过重的花粉味,也不用害怕缠绵的雨丝会在这里常住不走。

告别了寒冷的冬天,鸟儿们在天空上自由自在的飞翔,像是在庆祝春天的到来。你瞧,天上的白云形态各异,变化多端,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躲在云后变魔术呢。

河岸边,一棵棵树木抽枝展叶,贪婪吮吸着春天的阳光。小野花们竞相开放,一大群蜜蜂“嗡嗡嗡”地在花间采蜜。几只蝴蝶也来了,它们那美丽的翅膀在花丛中时隐时现,花丛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了。

一条小河弯弯曲曲伸向远方,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几只小鸭跳入水中,在水里欢腾跳跃,互相追逐。在大片的麦田里,绿色的麦苗饱吸着春天的阳光雨露,正在茁壮成长。

“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万物欣欣向荣的季节,我爱美丽的春天。

立春小学作文5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就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

立春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顾名思义则是“开始”的意思,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的代名词,鸟语花香、万物复苏;春是辛勤的监管员,朝耕暮耘、劳而不怨。在我们这里,“立春”可是要把农民伯伯好一顿忙呢!他们起早摸黑忙着锄地、播种,辛勤地付出等待来年的大丰收。爷爷告诉我,在他们小时候家里一到农忙的时候,挨家挨户所有的劳动力都需要去农田里帮忙,机智的他们会把午饭带在身上,在空闲时刻简单填饱下肚子,累了在田埂上休息片刻,积蓄能量再次投入农活中。这就如同我们现在春游时刻,不过不同的是农民伯伯们是简单填饱肚子,而我们是悠闲赏景再配上可口的零食。

立春后,太阳公公时常会出来与我们玩耍,柳树姐姐也摇摆着她那细长的辫子,风哥哥跑来凑热闹了。在这光景下,可是有潜在的“危险”,我们可是要注意了呢!早晚温差大,应该适量增减衣物,因为春天是各种细菌、病毒开始大量入侵的时刻。为了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我们要常开窗、勤洗手、多锻炼,跟病毒小姐姐说再见!

立春小学作文6

今天我早早起床了,以往如此安静的早晨多了几分吵闹,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快速地穿好衣服,洗漱好后迫不及待的下楼看看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我爷爷在忙着放鞭炮,爷爷虽然六十多岁了,但精气神十足。我问爷爷为什么要摆那么长,那么多鞭炮,爷爷说今天是立春,是庚子鼠年第一天,祖先留下的习俗,立春比年大,我们要用长长的鞭炮迎接春天的到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今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我似懂非懂的的点了点头。

听爷爷说往年“立春”这天外面都是锣鼓喧天,热闹极了,由于可恶病毒的原因,大家都待在家里基本没事不会出门,也不搞活动,只能自家门前放点年前准备的鞭炮、烟花来迎春。我还特意跑到楼顶天台看了看,平时热闹的路上只有几个带着口罩的行人匆匆赶路。

2月4日17时3分迎来“立春”节气,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放了鞭炮,正式迎接春天的到来,晚上奶奶做了一桌子好吃的菜,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吃着热腾腾的美味。

冬天已过去,春天已来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让我们一起静候春暖花开。

立春小学作文7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温暖的意思,鸟语花香,万物生长,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

立春了,代表着春天已经来临,冬天也就结束了,春姑娘踏着轻柔的脚步来到世界上,整个大地万物复苏,充满了生机。草坪上,碧绿的青草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柳树也长出了嫩绿的新芽,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小朋友们在草地上放着风筝,欢快地游戏着,一只只风筝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舞着。

立春的天气也很奇怪,像小朋友的脸一会儿笑一会儿哭,让人琢磨不透。但是总的来说,春天不像冬天那么冷了,风吹上去暖暖的,舒服极了。

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有迎接新春的意思,在南方春卷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节庆美食。春卷是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包裹馅,馅有豆少的,还有我喜欢吃的荠菜肉馅等等,包好馅成长长的条形,然后下油锅炸成金黄色就可以食用了,吃起来真香!

小学二年级小年的习俗作文 第9篇

扫尘土

1.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2.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扫尘,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在举办祭灶仪式的同时,“小年”还是正式过年一系列准备活动的开始。除了祭灶,农历二十四就成了“扫房日”,段宝林说,这叫做“赶尘”,实际是大扫除,家里有铜器要擦的十分光亮,同时洗澡理发,“寓意除掉过去的晦气,迎接新的吉祥的一年。”

二年级立春的习俗作文 第10篇

立春习俗

祭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

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立春“鞭牛”体现期盼五谷丰登

据专家介绍,立春这天,民俗信仰祭祀芒神,即勾芒,它是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滋长。这种祭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农业的丰收。

有关专家介绍说,立春之日民间有“鞭春”“打春”的习俗,就是鞭打春牛,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京都风俗志》一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那时,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立春这一日,老北京的庙会里,一般都会在卖皇历的同时连带着卖春牛图,春牛图上前面牵牛的那个男子,画的就是芒神。一般人家,会把春牛图请回家,和那些拿回家里的春牛的碎片的意义是一样的,自己对自己祈祷,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的保佑。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为娱乐。

立春日,通常村里会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为的是求当年能有好收成。有些地方还会把春牛肚子里塞上五谷,当春牛被打烂时,五谷便流了出来。拾起谷粒放回自家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由于是春天的开始,我国民间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称为立春节,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专家介绍说,立春日迎春,是在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历史悠久,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最初的活动很隆重。文献中有很明确地记载: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

那么为什么要在东郊迎春呢?因为当时祭祀的勾芒是主管农时的,称芒神,传说他居住在东方,所以就将祭祀的活动定在了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着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可以看出立春在很早之前是相当受重视的。

专家表示,现今立春日迎春虽不如从前隆重,但立春这天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所以各地仍会有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迎接立春,比如挂风车、鞭打泥制春牛、踏青等。

立春日“咬春”是中国特有风俗

4日是农历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

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 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DD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

立春的民间习俗 第11篇

立春习俗之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

鞭春牛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龟子报春活动。除了皇历上有春牛图外,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

浙江地区迎春牛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立春习俗之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

句芒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立春习俗之咬春习俗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

咬春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10]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立春习俗之立春抢春

这里的“牛土”或“牛纸”是指在官署鞭春之后,也就是在土牛或纸牛被打碎之后,围观的民众抢得的土块或纸片。人们相信,牛土或牛纸可以带来吉利。因为人们认为春牛是春的象征,所以争抢“牛土”或“牛纸”的行为称为“抢春”。

抢春的习俗在各地普遍存在,但是抢春的意义在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按其用途和意义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涂槽

在山西一些地区,人们把抢到的牛土用来涂槽,例如在山西同官,人们认为涂槽不仅可以驱除大蚂蚁,而且可以保佑牲畜肥壮,“人争裂土牛皮以涂槽,El祛蚍蜉,祈牲畜肥艚也。”

2、涂灶

立春的由来与习俗 第12篇

立春,俗称打春,标志着一年春季的开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头一个节气,时间约在春节前后。早先年民间于立春日要举行迎春神活动的。春神相传叫句芒,人面鸟身,主春事。古代“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可见迎春神是一项比较古老的节俗活动。

我国30前就有迎“春”仪式,“立春”特有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相当丰富。而且不光汉族重视“立春”,一些少数民族也过这一岁时节日,比如白族称“立春”日为“催春节”,侗族在“立春”这天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动等。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旧俗立春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春节”,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立春的饮食习俗 第13篇

二、春盘: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饼糖放盘中为春盘(或拼成盘)馈送亲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盘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饼、饵五种。蔬菜主要有:豆芽、萝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鸡蛋、土豆丝。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三、春卷(春蚕):《岁时广记》:“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

四、咬春(吃萝卜):明《酌中志》:“立春之时,无贵贱嚼罗卜,曰咬春’。

二年级立春的习俗作文 第14篇

吃饺子前,我们还要放鞭炮,以此来警示“妖魔鬼怪”。每到这一天,我们的村子就分外热闹。

五更串门拜年,长辈们都会发给我们压岁钱,预示着对我们这一代的关怀,对我们这一代的祝福,希望我们能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一帆风顺。同时,我们还要带一些纸钱、肉、饼干之类的东西,以此来请我们的先辈,让他们也能过一个好年。就到了二十六二十七,我们应该去蒸馒头、包子,炸东西。

春节的时候,是一个热闹非凡的新气象。又叫“守岁”。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贴春联,但如果谁家过世了老人就例外,据说是晚辈要守孝三年才能贴喜气的大红春联。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饺子谐音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象征团圆和财富。

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到了正月十五,我们还需要点旺火,这一把火烧得越大,就预示着你家将在新的一年里生意红红火火,一帆风顺,也预示着你会更幸福。大人们急急忙忙去准备过年的菜,而我们小孩,则商量着应怎样去过年,去买爆竹,准备在除夕夜里点燃。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的下午,我们通常都要上坟去请我们的先辈,让他们知道有人在关心他们,请他们和我们一起去过年。腊月二十三日我们就开始过年了。三十晚上的饺子也是必不可少的,老人说吃饺子有着非常的意义。

到了那,只见路上的行人一个接一个,去上坟的人也一个接一个,鞭炮声更是响彻云霄。过了腊八节,大家更忙了。它是用大米、黑米、糯米、大豆、红薯、蜜枣、葡萄干和玉米混合而成。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腊八节那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可这腊八粥不是稀的,而是稠稠的。关于压岁钱,有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妖怪叫“祟”,除夕夜里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

相关文章
“OFFICE大赛策划书”

“OFFICE大赛策划书”

“OFFICE大赛策划书”(精选14篇)“OFFICE大赛策划书” 第1篇OFFICE基本技能大赛策划书“OFFICE”基本技能应用大赛策划书一、活动背景11...

1
2025-09-19
oracle实训心得体会

oracle实训心得体会

oracle实训心得体会(精选11篇)oracle实训心得体会 第1篇oracle实训总结系别: 信 管 院 班级: 姓名: 浦 江 峰 学号: 11323...

1
2025-09-19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精选6篇)《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第1篇欧洲西部教学设计讲课教师:段亚肖 指导教师:施淑云一、教学内容欧洲西部是...

1
2025-09-19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精选8篇)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第1篇谈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其茎生...

1
2025-09-19
OEC管理范文

OEC管理范文

OEC管理范文(精选5篇)OEC管理 第1篇一、民办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中的“短板”分析1. 资金短板。民办高职院校的投资方追求低投入、高回报的...

1
2025-09-19
OICQ聊天交友心得

OICQ聊天交友心得

OICQ聊天交友心得(精选2篇)OICQ聊天交友心得 第1篇OICQ聊天交友心得分享根据多人之经历,和自己“长期”使用之经历,笔者把OICQ交友时候...

1
2025-09-19
欧体书法教学设计

欧体书法教学设计

欧体书法教学设计(精选5篇)欧体书法教学设计 第1篇【教程】欧阳询《九成宫》欧体楷书基本笔画讲解1、点点画不要按照相关教材上讲的,如...

1
2025-09-19
偶戏教学设计范文

偶戏教学设计范文

偶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7篇)偶戏教学设计 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丰富多...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