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开发应用范文(精选11篇)
二次开发应用 第1篇
一、AutoCAD VBA简介
Microsoft VBA是一个面向对象的编程环境, 可提供类似Visual Basic (VB) 的丰富开发功能。VBA和VB的主要差别是VBA和AutoCAD在同一进程空间中运行, 提供的是具有AutoCAD智能的、非常快速的编程环境。VBA可提供强大的窗体创建功能, 为应用程序建立对话框及其他屏幕界面, 可建立功能强大的模块级宏指令, 提供类模块创建功能, 利于组件重用, 具备完善的数据访问与管理能力。
在AutoCAD中实现VBA有四大优点:
1. Visual Basic编程环境易于学习和使用。
2. VBA可与AutoCAD在同一进程空间中运行, 这使程序执行得非常快。
3. 对话框的构造快速而有效。这使开发人员可以构造原型应用程序并迅速收到设计的反馈。
4. 工程可以是独立的, 也可以嵌入到图形中。这样就为开发人员提供了非常灵活的方式来发布他们的应用程序。
二、获取VB对AutoCAD的控制权
首先要获取对AutoCAD的控制权, 然后才能有效地运用VB编程方式进行AutoCAD的基本绘图操作, 否则, 接下来的各种对AutoCAD的操作将无法得以实现。
三、应用VBA编写输入基圆半径和展角上限绘制渐开线的参数化程序
渐开线为常用工程曲线, 在VBA中可采用样条曲线拟合的方法绘制渐开线。
在如图1所示的直角坐标系Oxy中,
式中, 形成渐开线的基圆半径;
θ用弧度表示的渐开线上K点对应的展角, 且。渐开线的切线方向可用其斜率 (导数) 表示, 即
应用VBA程序绘制样条曲线的方法为:AddSpline (PointsArray, Start Tangent, EndTangent) , 其中, PointsArray为样条曲线 (渐开线) 拟合点的3维坐标组成的列表 (即数组, 必须为3的倍数) , StartTangent, EndTangent为样条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切向向量 (必需为3元素列表, 切向必需与曲线的走向一致) 。起点的切向竖直向上, 可取 (0, 1, 0) ;根据式 (1-2) 可知终点的切向为。
可根据精度要求将所绘渐开线的展角上限等分为J个区间 (程序中取J=10) , 应用ForNext循环计算拟合点的坐标。首先按下式计算展角:
再用式 (1) 计算点K的坐标 (xKj, yKj) 。
绘制渐开线及基圆的窗体如图2所示, 程序如下:
四、结语
基于VBA的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 可以实现AUTOCAD功能的拓展及参数化没计, 可以更好d地满足机械、电子等行业系列化产品的专业设计,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特殊要求, 更方便、更规范、更专业的实现设计和绘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安俊, 乔韡韡.计算机辅助设计二次开发案例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二次开发应用 第2篇
关键词:党校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二次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2
Secondary Campus Networ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an Jianxing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idu County,Dali675600,China)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is means not an aim,is the campus network softwar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ervices for teaching and to mea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andards,the release of hardware products to the energy in the application;the spirit of "full protection of initial investment,the establishment of safe,reliable,practical advanced,standards and open, easy to manage and exp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campus network management platform,we are the original campus network software system for secondary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campus networ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econdary problems,Secondly,for campus networ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econdary meaning. Meanwhile,on thecampus networ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econd major content of a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with some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Campus network;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Secondary development;Application
一、前言
目前,很多党校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面临以下问题及需求:如手工操作、模块独立、安全性、软件应用、支撑系统、扩充性灵活性、素质教育体系。现有校长办公系统,只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的管理。不能生成学生的综合素质报告、党校校园网的伸缩性体系、学生的跟踪体系以及二次开发接口等。校园信息管理平台是指党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科研、交流以及对外通讯等工作的全过程中运用宽带、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实现党校教育及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增进交流、促进和改变老师的授课方式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党校与社会、党校与家长的沟通,真正做到社会、家庭与党校共同教育孩子,将三方面紧密联结成一个综合的教育环境,从而更好地提高综合教育质量。教育信息化是手段不是目的,党校校园网软件建设就是要为教学和管理服务,衡量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标准在应用,释放硬件产品投入的能量在应用;本着“充分保护前期投资,建立安全可靠,实用先进,标准而开放,便于管理和扩展”的党校校园网管理平台基本原则,我们对原有的党校校园网软件系统进行二次开发。
二、当前党校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二次开发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这个特殊行业中,很难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的相应教育软件,经参阅各种媒体的报导,目前国内中小学党校校园网管理以及应用平台尚无国外软件介入。
纵观当前国内市场上的各种教育软件(包括党校自行开发的软件),都有不足之处:
首先是,缺乏以教育信息化发展理论为指导的整体建设规划和目标,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以当前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模式。而这些系统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和沟通,不能形成教学与管理上的合力,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其次,当前教育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的参照模型存在着极大的谬误。
现在一般的作法是首先根据需求立项,技术人员到党校进行详细的需求调研,然后技术人员根据调研的结果进行系统分析构建起软件系统模型,最后开发完成。这样的开发模式是根据软件开发的常规模式进行的。这在教育行业,特别是在教学领域是行不通的,是错误的。因为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信息化变革,其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不可能还与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一样。如果信息管理工作平台软件的开发还以当前或以前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为参照模型,这就注定了开发出来的教学系统或平台在教学方面不够实用(例如缺乏方便实用的课件制作平台,易于使用、管理的资源库和素材库系统等等)、功能多但不够简洁、教师使用不方便等,更不可能适应和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和发展。
三、党校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二次开发与应用的内涵
该整体解决方案是一套以教学为中心,完全基于Internet/Intranet、采用最先进的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开发的党校校园网资源管理及应用平台,同时是支持党校信息交流、日常教学、自主学习、教学管理和个人信息管理的校园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完整解决了校园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信息高速流动的问题,让党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培养新世纪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平台整体解决方案的核心是"围绕党校的整个教学和管理过程,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一方面是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随着平台的建成,党校内部所有的计算机都能接入Internet,每个人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的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著名的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焉,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它在时间、地域、学习的内容、师生的交流方式、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上都是开放性的。党校的围墙、教室的大小、时空的限制已成为不可制约的因素。这就是我们所构建的校园信息管理平台。
四、党校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二次开发与应用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软件开发方面
针对现在大部分课件都是封闭式的,教师在使用时无法根据具体需要进行修改和扩展的弊端,我们在原来资源库和素材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发“积件”库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将平时从网上下载的、自己开发的、党校积累的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小课件入库,教师在使用时可以直接在库中查找,然后用课件编辑工具整合成适合课堂教学使用的课件。
(二)资源库素材库的开发方面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资源库管理系统,在分布式资源库上通过“联邦检索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为教师提供各种素材,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备课的效率。最终的资源库管理系统为教师提供一个开放式的资源库平台,同时为素材或资源的提供者开发一个积分管理机制,根据提供者得分的高低对提供者进行一定的奖励。也可以对资源库或者素材库提供一个会员式的管理机制。
同时我们将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个“网上资源自动搜寻系统”,它将自动在网上搜寻事先定义好的素材(图片、视频、或者文本),自动下载并且更新到本地素材库和资源库。
(三)网络考试
本系统提供开放性的题目编辑平台,教师可以将题目直接上传至党校校园网服务器,也可以将其他题库系统的题目导入本系统题库,教师利用该系统生成具有个性化的试卷,并且可以对生成的试卷进行编辑修改,学生可以再网上进行一种无纸化的考试,对客观题目由系统自动进行判卷并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
(四)课外作业平台
对Spirit家校互连平台,进行二次开发,使得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和同步练习,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答题,网上智能导师系统可以为学生解决大多数困难,学生也可以通过QQ与教师在线交谈或者电子邮件和教师进行沟通,同时将和电信部门合作开发出“党校手机短信息”服务,教师可以将布置作业的简单情况通报给学生家长,使得家长可以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五)重点要解决的技术关键
1.各种不同系统的资源库、素材库如何整合问题,如何建立一种统一的标准,使得按照此标准建立的资源库和素材库可以实现分布式管理和“联邦式查询”。
2.网上智能导师系统的建立,如何根据学生当前的问题,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六)专题学习网站开发
教育专家李克东教授提出了“专题探索——网站开发”的学习模式。近年来盛行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知识重组和产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生成学习资源的良好方式;而我校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网上学习资源开发和建设的强大力量。因此,结合这两点,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说:教师和学生既是学习资源的直接使用者,也完全可以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专题探索——网站开发”学习模式是指在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专题或多个专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性学习,而以构建“专题学习网站”作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这种学习方式结合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与开发资源的技术和目标,很好地将专题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信息技能的培养几个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专题学习网站平台》主要适用于在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专题或多个专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借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其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学习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是终身的。所以在设计该网站时我们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方便教师与学生展示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知识,把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
2.让教师与学生可以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包括学习工具(字典、辞典、读音和仿真实验)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
3.教师与学生可根据学习专题,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
4.让教师与学生收集学习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让学生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参考文献:
[1]任韶清,陈向东.因特网技术在校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2]邓尚民,袁玉珍.浅谈对党校校园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几点认识[J].中国远程教育,2000,2
[3]刘文堂,张震.党校校园网的功能与结构设计[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党校学报,2000,4
[4]朱敏.党校校园网软件系统规划[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0,1
[5]袁景,汪赫瑜.党校校园网络建设及网络安全[J].计算机工程,2000,1
二次开发应用 第3篇
1 Mastercam在CAD/CAM软件中的应用
在Mastercam软件中, 可将其细分为设计、铣削、车削及线切割四大模块。其中设计模块归纳为CAD技术, 可作为绘图工具, 并完成加工零件的造型;另外三个模块则归纳为CAM技术, 铣削模块可以生成加工刀路的路径;车削模块则可以生成车削加工刀路的路径;线切割模块可以生成电火花切割刀路的路径。一方面, 在CAD技术应用中, Mastercam的曲面造型功能较大, 除了采取创建性规则曲面以外, 还可采用自由形式曲面的创建方法, 如昆氏曲面、实体曲面、扫描曲面、直纹曲面等, 曲面造型功能较为广泛[2]。另一方面, 在CAM技术应用中, Mastercam能够根据设计图以及实际作业状况, 形成有效的刀具路径;通过采取后置处理措施, 形成NC文件。
对于Mastercam技术来说, 除了拥有功能强大的造型以外, 在图形显示、图形处理、人机界面等方面也独具优势。如UG、Auto CAD等技术的应用, 增强了在数控加工方面的能力, 今后将进一步占领市场份额, 拥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2 Mastercam的二次开发步骤
结合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等实际运行需要, 针对Mastercam软件中自带的后置处理程序, 完成数据库的二次开发过程, 编写能够适应数控机床的专用转换程序“.pst”, 以此取代可通用的后置处理文件, 确保经过二次开发的处理文件更具实用性。可以在Mastercam软件中自动生成NC程序, 该程序可以在数控铣床中直接应用, 提高加工精确度[3]。
在Mastercam软件的后置处理程序中, 以纯文本格式存在。这一文本可以发挥记事本、写字板等作用, 编辑并修改相关内容。同时也对数控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经验提出较高要求, 只有熟练掌握数控系统, 才能编制可应用的后处理程序模块。有关二次开发的转换程序文件, 具体过程分析如下:1应用Mastercam软件中的后置处理文件, 将已经形成刀具路径的NCI文件转化为NC程序;2充分了解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的数控铣床性能, 按照相关标准制定程序的文件格式, 与生成的程序进行比较;3经过二次开发程序, 特定数控铣床经过后处理转换程序文件;4采用新后置处理转换程序文件, 替代原有的后置处理程序文件, 将刀具路径NCI文件自动转化为NC程序, 同时对NC程序和原有的数控机床标准程序进行对比[4]。
3 Mastercam的二次开发过程
在Mastercam软件中, 默认的后处理文件为“MPFAN.PST”, 其生成程序之后, 可以在FANUC数控系统中直接应用, 优化加工中心设备的运行;而对于FANUC数控系统运行下的数控铣床来说, 其格式较为接近。无论是加工中心应用还是数控铣床应用, 采取后置处理文件可实现NC程序代码, 不可在数控铣床中直接用于生产, 需要采取一定的人工处理措施, 既延长了应用时间, 又提高了出错率。针对这一情况, 应该针对各种数控铣削设备的开发选用后置处理程序, 以实现CAM模块的最佳应用效果[5]。
结合Mastercam软件后置处理程序的通用性以及FANUC数控铣床应用特征, 为了实现Mastercam软件自动生成NC程序并应用于生产加工过程, 应该将后置处理文件进行修改:1取消原有的刀具长补正指令, 将原有文件pbld, n, “G43”, *tlngn o, pfzout, scoolant, next-tool, e修改为pbld, n, pfzout, scoolant, next–tool, e;2将换刀动作的原有指令取消, 并将原文件中的if stagetool>=zero, pb Jd, n, *t, “M6”, e指令删除;3为了更好地实现连续性加工目标, 可以在程序的前端增加指令“G5.1 Q1”, 也就是在坐标系的前端增加新的句行:pbld, n, “G5.1 Q1”, e;4为了便于读取程序, 需要在各个指令的中间部位增加一个空格, 其原有文件为:spaces:0#Number of spaces to add between fields, 将其改成:spaces:1……[6]。
4 结束语
总之, 经过二次开发获得的后置处理文件, 将Mastercam软件自动生成的NCI文件转化为NC程序, 不需要再采取人为方式对程序进行修改, 可以在各种数控铣床中加工零件, 经过反复性的生产检验, 与其他数控系统的铣削设备进行对比, 可确保整个生产、加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实用性、稳定性较强, 可极大缩短编程的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和推广空间。
参考文献
[1]辛健.关于FANUC-Mastercam专用后处理二次开发的探讨[J].华章, 2011, (22) .
[2]赵玉清, 蒲筠果, 李莉.Master CAM工程图功能的二次开发[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3]王宏莲, 魏昕, 周华, 等.基于SINUMERIK802D的Master CAM后置处理器二次开发[J].装备制造技术, 2009, (5) .
[4]罗敬东.Master CAM在绘制复杂曲线中的应用[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09, (7) .
[5]李纯彬, 孔春艳, 聂广华, 等.基于Master CAM零件的数控加工[J].工具技术, 2008, (8) :62-63.
二次开发实习报告 第4篇
ArcGIS二次开发
实习报告
班级:地信11101 姓名: 罗
丽 学号:201114030110、指导老师:李
巍 日期:2014年11月01日
一、实习目的
本学期通过对ArcGIS软应用以及二次开发的学习,通过使用该软件对月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应用ArcGIS软件的功能模块,按照相应的要求完成此次实验(如:计算每条月脊的长、宽、角;统计每条月脊内的撞击坑个数;统计每条月脊线的最大高差;统计月脊公测高程偏移)。
熟练地掌握Arcgis软件功能模块的各个作用,以及理解月脊相关参数的计算原理,能综合地形成相应的处理能力。特别注意:月脊数据的保存位置以及背景环境的设置(坐标系)
二、实习要求
(1)计算每条月脊的长、宽、角(2)统计每条月脊内的撞击坑个数(3)统计每条月脊线的最大高差(4)统计月脊公测高程偏移
三、实习步骤
步骤一:将提取的月脊转换成多边形。
1.打开Arcgis,点击ArcCatalog,在文件夹下面(不是在Geodatabase下面)新建一个类型为polygon的shapefile,命名无所谓,假设命名为polygon.shp,点击Edit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Import按钮,将其坐标系设置与ridge图层一致的其空间参考,即GCS_Moon_2000。此处contain M和contain Z复选框都不用勾选。
2.运行程序,点击
按钮添加geodatabases中的ridge和新建的按钮,polygon.shp, ridge要排在前面(如下图左侧),然后点击将把ridge的线要素全部转成多边形,结果如下图右侧。注意:
(1)如果ridge文件中存在圆形或其它非矩形图形的话,运行时会弹出错误消息“not five nodes”,这时会阻断程序,需要手动点击ok才能运行完”。点击该按钮时需保证polygon.shp内记录为空,否则会重复添加;因此,为保证顺利运行,可将ridge文件中的非矩形图形删除。
(2)这个过程可能运行较为耗时,大约15分钟(如果在Geodatabase下建立shape文件运算要快得多,但是那里建立的shape文件有两个保留性字段,难以修改);在运行过程中不要打开或者编辑ArcGIS中的polygon多边形文件,否则程序可能运行出错。
步骤二:计算月脊的宽度、长度、方位。
1.用ArcGIS新建一个工程,假设命名为proj.mxd,然后改一下地图框架的空间参考,详细过程如下:
(1)首先右击左边树形控件的layers,选择属性,出现Data Frame Properties对话框,如下图左侧所示
(2)选择Coordinate System选项卡,选下面的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然后选择World,然后选equidistant cylindrical(world),然后点右侧的按钮modify,出现的窗口如上图右侧所示。(3)选择Select,出现如下图所示窗口,然后依次点击:Solar System、Earth、Moon 2000.prj,然后就是点击应用、确定,这样就把ArcGIS这个框架的坐标系修改了。
2.修改完框架的坐标系之后,添加步骤一中新建后又经过程序处理的polygon文件,这时由于坐标系发生转换,图形如下所示:.在这个工程中给polygon.shp文件添加5个double型的字段。分别对应宽度、长度、方位、高度、偏移、偏移2。这几个字段必须位于表的4~9列。计算值由其顺序决定。保存该工程。
注意:添加字段时必须处于非编辑状态,而且要将C#程序关掉;建立新字段过程中所点击的按钮如下图所示:
4.运行C#程序,点击
按钮打开proj.mxd。点击,将给polygon.shp的宽度、长度、方位字段赋值。这个过程大约需要5分钟;运行结束后可以看到polygon.shp文件表格中的宽度、长度、方位都已经赋值,如下图。
注意:C#程序运行过程中不要轻易关闭,如果想判断该程序是否已经运行完,可以用鼠标点击标题栏,然后拖动,如果标题栏中显示未反应,则表示仍旧在运行,否则就已经运行完成。这个过程大约2分钟。
步骤三:计算月脊高度和方位
1.用ArGIS新建一个类型为polyline的shape文件,空间参考设置跟polygon.shp一致,contain Z value复选框一定要勾选。假定取名为3dline.shp。给3dline添加一个long型字段命名为RidgeID,位于第4列,与前边其他添加的字段不同,这里除了对列的位置有要求之外,必须要求列名为RidgeID。
2.用ArcGIS在步骤二建立的工程proj.mxd中添加分别添加相应DEM文件和3dline文件。注意,这里一定要对这三个图层顺序进行更改,自上而下分别为pologon、DEM、3dline,如下图所示;然后保存该工程。
3.重新运行C#程序,在出现的程序中再次打开上面保存的ArcGIS工程,如下图所示,然后点击,将对每个多边形生成带高程的5条采样线,其中两个短边作为最外侧的两条采样线。点击该按钮时需注意不要多次点击重复添加。这个过程比较耗时,如果DEM只有一幅,那么需要运行4分钟左右;如果DEM较多的话将会非常费时。
这个功能的原理是逐个对polygon.shp内的多边形进行判断,如果多边形的四至位于地形数据的范围内,则对多边形边长较长的一段进行四等分,然后将3条等分线以地形数据的分辨率为步长对高程进行样,采样点的数据存在每条线的矢量数据中。如此,则生成的3d线数量跟高程数据的大小和范围有关。RidgeID列用于储存每条3d线对应的多边形编号。局部放大图如下所示:
步骤四:计算月脊高度
1.完成步骤三之后,需要对DEM进行处理,目的是出去DEM中的撞击坑所占有的DEM。首先,用ArcGIS建立一个类型为polygon的shape文件,空间参考设置与polygon.shp一致,不要框选contain z 和contain M。假定命名为LeftRightRegion,给LeftRightRegion添加一个long型字段命名为RidgeID,位于第4列,这里对列的位置与字段名都严格要求。
2.在proj.mxd中添加LeftRightRegion图层,放在3dline之后;接着添加CraterInRidge文件,放到最后,如下排列:
3.将proj.mxd保存,然后打开c#程序,将该工程打开,然后点击 清空撞击坑地形 按钮,如下:
在ArcGIS中可验证结果,如下图所示:
这里将撞击坑的直径为边长的正方形区域都设为空值。4.接着点击
按钮,将会计算月脊高程,结果写到前面建立的polygon.shp文件中的height栏。5.计算原理:
首先将月脊所在区域的撞击坑中的DEM数值去掉,然后判断其它区域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步骤五:计算月脊偏移量 1.完成步骤四之后,接着点击月脊的山脊线,如下:
按钮,可以看到提取出了
接着点击2.计算原理:
按钮,就得到了月脊的偏移量。
每个多边形共有5条横剖面,取出每个剖面上的最高点,将其连线作为月脊的山脊线,然后计算两侧去除撞击坑所在区域的高差,即为偏移量。
步骤六:统计月脊内的撞击坑
再给polygon.shp添加两个字段,在’offset2’字段之后,其中新添加的第一个字段用double型,暂时用不上。第二个字段设为short型用于存放撞击坑数量。
四、实习总结
二次开发应用 第5篇
摘 要:目前CAD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制图中,本文通过对CAD二次开发技术应用的分析,提出了在建筑制图中CAD技术二次开发的手段和形式,为制图人员更好的利用CAD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CAD二次开发;建筑制图;手段;形式
一、CAD二次开发的概念
CAD是Computer Aided Design的英文缩写,是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的一个软件。目前,建筑制图行业广泛使用的CAD软件是美国AUTODESK公司开发的Auto CAD软件,它是一个功能强大、易学易用、具有开放型结构的软件,不仅便于用户使用,而且系统本身可不断地扩充和完善。AutoCAD成为全球二维CAD的标准,它不但具有开放的体系结构,而其还允许用户和开发者采用高级编程语言对其进行扩充和修改,即二次开发。二次开发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特殊要求,它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用途进行软件的客户化定制,从而能够大大缩短制图的时间,还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正确性的途径。
二、建筑制图CAD二次开发的主要内容
建筑制图中要经常使用很多标准和图库。不同国家不同公司都有自己的制图规定和标准。通常使用的AutoCAD不可能涵盖全部。这样对于制图人员,如果使用没有二次的CAD,需要进行大量的初始设置和标准建立,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极易产生错误。针对这些问题,使用者利用软件本身的开放结构,对CAD进行二次开发,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用户自己编写各种自定义函数,形成若干LISP、ARX、VLX或ADS等文件。②建立便于建筑制图使用者自身要求的菜单文件,简单的做法就是在AutoCAD原菜单文件内添加自己的内容,然后通过调用的方式加入到系统中去,便于使用。③在系统的ACAD.LSP或类似文件中加入使用者自己的程序以便进行各种初始化操作,在启动时自动装入一些文件等。④设置某些路径。这些操作在程序开发成功后向其它AutoCAD系统上安装应用,特别是需要大批安装时,需要进行很多文件检索、内容增删、子目录创建、文件拷贝、系统设置等繁琐工作,令上述工作全部自动进行,使整个二次开发程序在每次使用Auto CAD情况下自动嵌入系统。
三、建筑制图CAD二次开发的手段
既然二次开发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开发就成为使用者主要考虑的问题。针对不同的使用情况,采用不同的二次开发手段。以下总结了三种常用的CAD二次开发手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
(1)通过标准库文件,改造或建立建筑制图的标准库文件。通过定制修改屏幕、对话框及下拉选单,定制修改标准建筑模块形或绘图符号、线型和阴影图案等。
(2)与其它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如使用图形交换文件进行交换;利用剪贴板进行静态数据传递及存储等。
(3)使用Auto LISP、ADS、APR 及VBA等进行编程,这是二次开发的主要内容。Auto CAD共提供了4种不同层次的开发工具:①Auto LISP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用于Auto CAD环境的解释语言。由于其语法灵活、简洁,表达能力强,非常容易掌握。大多数开发人员都是用Auto LISP进入开发的。还有如Auto LISP内置于Auto CAD中,与Auto CAD通信简便。同时,在编制大系统中,可以将一个大系统分成若干个模块,利用Auto CAD中函数实现相应的功能,并在函数之间相互调用,通过主程序加以控制。因此,完全胜任大系统的编程要求。②ADS开发系统.ADS是Auto CAD提供的基于C语言开发应用程序的系统。它对开发人员的C语言要求较高,ADS作为一组Auto LISP外部函数由Auto LISP解释器装入、解释并请求Auto CAD运行。由于ADS程序必须通过Auto LISP解释加载,所以,ADS各方面使用性能相应受到限制,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向过程的ADS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越来越少的开发人员使用这种手段。③ARX开发环境.面向对象的编程环境ARX在编写应用程序时不需经过Auto LISP解释加载,它可和Auto CAD进行共享地址空间并拥有同一线程,这使ARX编写的命令与Auto CAD中的Line、Circle等命令处于同一级别,显然要比Auto LISP、ADS方式得到更快响应,同时ARX程序一经注册,即被添加到Auto CAD原始命令集中,成为Auto CAD命令集的一部分。④利用VBA组件进行开发。这使得开发者对于Auto CAD系统内部的模块的替换和添加成为可能。但这必须建立在开发者对于VBA熟悉,把Auto CAD中的实体作为对象,对这些实体的操作作为方法,编制处理过程或宏命令。这一开发手段,使得开发者能进入至Auto CAD内部进行用户化处理。这样Auto CAD向可用户化迈进一步。
四、建筑制图CAD二次开发的形式
根据Auto CAD提供的开发手段,最常用的Auto CAD开发形式有参数化CAD、成组CAD、交互式CAD和智能化CAD四种主要形式:
1.参数化CAD
参数化CAD应用软件主要用于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程度比较高的定型产品。输入建筑制图的主要参数,通过计算机量规的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将查询或计算得到的数据,在标准图样上进行变量代换,实现参数化绘图,最后生成符合要求的图样。可见,这类软件使用时效率较高,但由于专业性较强,使其推广受到限制。因此,它适于企业技术人员自行进行开发。
2.成组CAD
成组CAD应用软件利用成组技术原理,将需要设计的零件特征编码与源设计编码相比较,通过屏幕提示,决定对源设计零件直接引用或进行修改。但是,由于成组CAD是针对某一类或一系列产品进行开发,所以应用的广泛性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约束。
3.交互式CAD
交互式CAD应用软件由于利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设计,模拟了制图人员的制图过程。利用Auto CAD中菜单的定制及制图人机交互的对话框等,从而满足在制图时人机交互的需要。交互式CAD具有应用广泛性、使用灵活性、设计对象的适应性等特性,但对于开发人员的设计水平要求较高。
4.智能化CAD
智能化CAD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CAD技术融为一体的专家系统。系统的更高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层次上给予人员有效的辅助,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如专家系统技术的引入,可引进专家设计的思路,提供设计方案的选择,最终能够模拟专家设计过程,根据设计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显然,采用智能化CAD的专家设计系统也可能使一般的設计人员做出专家级水平的设计来。
五、结论
从各方面分析来看,Auto LISP仍然是Auto CAD的基本开发手段。ADS将逐步被更为完善的ARX所取代。VBA则成为Auto CAD用户二次开发的另一支生产军。Auto CAD提供的开发手段让各类开发者都能有适合于自己的开发工具。CAD的二次开发给建筑制图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不仅大幅度的减少了作图时间,减轻制图者的负担,而且作图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未来建筑CAD二次开发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琛琛;建筑CAD基础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9.
[2]耿国强,张红松,胡仁喜,等.AutoCAD2010 中文版入门与提高.北京:化工出版社,2009.
二次开发应用 第6篇
1 参数文件的生成
在ANSYS进行计算分析时,通常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1)GUI操作或输入命令流;2)命令的批处理。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仅仅采用GUI操作或输入命令流操作难于对错误进行修改,分析也仅限精通ANSYS的操作人员。可以先用VB语言生成命令流文件,再进行批处理,这样对于一个问题的分析就可以先在编制VB程序时及时修改调试。本算例岩土的沉降计算模型为五层,每层设定不同的材料相同的宽度,当下层的矿藏采空以后,计算岩体的移动和变形等情况。
通过主菜单进入前处理操作,将弹出图1或图2的输入窗口。工程计算人员可根据需要添加其他的前处理参数输入,直接在VB的输入窗口输入模型的模型常数和所选材料的材料参数。对于不懂VB和ANSYS的使用者只需要在图形窗口进行输入操作就行了,操作十分简便快洁。
根据ANSYS运行的基本原理,每运行一句,就执行一条命令,相应的便生成一段*.log文件
进行批处理的时,同样的对生成的命令文件逐条执行。因此就可以用VB生成逐条的命令,采用主命令程序嵌套VB生成逐条命令供ANSYS计算调用。通过下面的输入窗口给计算模型赋参数值。
用VB语句:ap=Aap.Path来获取文件当前的路径,设定前处理参数命令文件名“preap.txt”,则建立带路径的文件ap&"preap.txt"。在本算例中,ap为'F:Projectvb'。
2 调用参数文件计算
上面生成的是不完整的ANSYS APDL命令,只是把模型进行了参数化。在进行主窗口平台的计算操作之前,还要建立相关的ANSYS主命令main.txt,也可以完全用VB生成主命令。在当前算例的路径中,采用/Input,'preap','txt','F:Projectvb',,0,命令把采用VB界面生成的命令条嵌套在ANSYS的主命令中。
在ANSYS计算中,当计算完毕时便生成了错误信息文件file.err。这样就可以采用VB语句判断是否生成了该文件来判断后台ANSYS是否运行完毕。
3 采用VB的后处理
在VB调用ANSYS程序后台运行完毕后,可以应用VB进行后处理,对于先前生成的云图,在VB中采用VB是图片调用,或者用Shell函数读出图片。本例采用shell函数:
上面的命令为采用Windows系统的画图板查看生成的x方向位移图,“ap“为当前文件夹的路径对于其它的后处理图片,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查看。在ANSYS后处理中,有的结果是不变化的,比如模型的最大与最小von Mises应力,均可以在上面嵌套在主命令中的“post.txt”文本中写入。在后处理中可以直接用调用文本编辑器查看(方式在后面也将会用到)。
前面VB以内嵌函数调用ANSYS计算完毕后会自动保存*.DB文件。当平台使用者需要查看任意位置的应力或(和)位移状况时,因为使用者要查看的位置是未知的,开发者在前面的主命令(main.txt)程序中不能象应力或位移云图那样的预设,将要重新查询计算数据库。
在后处理前,必须先用命令恢复数据,设计VB界面时,就必须再次调用ANSYS并读入前面生成的*.DB文件,在ANSYS中采用RESUME命令。以计算任意坐标出的x向位移值为例。
首先建立VB输入界面,使用者可以任意的输入坐标点查看该点的x方向位移,在使用者输入坐标“确定“后,便生成了可以提供给ANSYS调用的命令文件,并且执行重复调用ANSYS,生成结果文件,用VB的接口调用写字板Notepad.exe程序查看结果。
在这里,采用的查询函数更为方便,也可以用ANSYS中相应的*GET命令编制将要生成的文件。当VB生成Ux Txt.txt文件以后,就可以调用ANSYS:Call Shell("C:Program FilesAnsys Incv80ANSYSbinintelansys80.exe-b-p ane3fl-i Ux Txt.txt-o test2.out",1)。在Ux Txt.txt文件中可用“*cfopen,uxjieg,txt”语句打开一个uxjieg.txt文件,当计算进行中,计算结果的x方向位移为Ux便写进了uxjieg.txt。
在VB的“确定”按钮命令中加入调用文本uxjieg.txt的命令,Call Shell("C:WINNTsystem32Notepad.exe"+""+ap+"uxjieg.txt",1),就可以在文本中看到生成的Ux的值。
开发人员需要读取某点的应力值时,同样可以建立相应文件,采用查询函数或者*GET命令获得想要的值。当为三维模型,需要得到某一截面的应力图时,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先恢复数据库文件,再用坐标平面切取需要位置的面,绘出相应的图形进行分析。
4 结束语
1)采用可视化的友好界面设计,输入参数生成ANSYS可调用的前处理命令,实现ANSYS的后台调用。通过一个小例实现完全采用VB操作的平台设计,整个过程用VB生成前处理命令文件,用预先设定的主命令嵌套调用参数文件和后处理文件。
2)用VB生成ANSYS的数据恢复命令RESUME等语句,实现对计算结果*.DB文件再次调用,提取数据库数据,用VB平台调用其它系统软件显示提取数据,让一般的技术人员在界面平台上进行灵活的任意后处理操作。
3)当开发人员开发别的程序用于其它计算时,可以参考该文的思想,在设计上添加开发人员想要得到输入输出命令,分析大型的工程实际问题。
摘要:数值仿真软件ANSYS可以以内嵌函数方式进行二次开发。在工程计算中基于VB平台的开发接口程序进行ANSYS的分析结果后处理,实现软件的二次开发功能应用的应用与推广。可为以VB为平台的ANSYS二次开发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VB,ANSYS,二次开发
参考文献
[1]美国ANSYS公司.APDL Programmers Guide[Z].USA,ANSYS INC,2001.
[2]龚曙光,谢桂兰.ANSYS操作命令与参数化编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博弈创作室.APDL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实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4]张艳.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UG的二次开发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第7篇
1 UG概述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CAD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CAD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手工绘图、发图、凭图纸组织生产的管理模式, 为建立一种新型的设计和生产管理体制,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各种CADICAM系统大部分从国外引进, 如Computer Vision, Intergraph, CATIA, SDRC/I-DEAS, Unigraphics, Euclid, Pro/Engineer, AU-TOCAD等, 它们一般属于通用支撑软件, Unigraphics (简称UG) 软件起源于美国麦道飞机公司, 当时为了设计和制造F15战斗机, 而形成了UG产品。由于它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 以及产品数据管理上所具有的卓越的性能, 加上它提供CAD/CAM/CAE/PDM集成解决方案, 目前该软件在航天航空、汽车制造、模具加工、通用机械等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并受到广泛的应用, 同时UGS还提供编程工具UG/Open API (User Function) 用来进行二次开发。核武器设计、信息集成和自动化加工是我院长期的重要任务之一。我院在加快信息建设的过程中, 不断吸收先进的技术和手段, 并将其应用与我院的军民品生产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院许多科研实体都引进了这一先进的软件产品 (UGII) , 并集中力量开展这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 这对核武器的研究和民品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所涉及内容为院基金项目“CAPP自动获取数据和知识库技术研究”的部分内容。
2技术需求分析
在历史因素的影响下, CAD等系统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 而实现的发展。CAD等系统都有其自身独立的数据, 而这些数据并不能够实现共享。而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在对CAPP系统进行使用的过程中, 需要对工艺文件进行有效的生成, 而在工艺文件生成的过程中, 除了要进行非几何信息的输入之外, 还要对CAD几何信息进行必要的重复输入, 这样的数据输入, 使得数据的重复率较高, 而且就当时的系统运行状况而言, 其中人为的干预因素较为严重。在发展之初, 有些CAD软件已经具备了CAD和CAM的所有功能, 并且实现了两者之间数据的有效传输, 使得两者的数据实现了共享, 但是这种共享和数据的连接传输, 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当时认为的控制, 使得这种自由的传输形式与CAPP之间具有严重的脱节问题存在, 用户无法通过CAPP系统来直接对CAD系统所建立的产品零件信息图进行解读。另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UG产品也逐渐呈现出商品化, 而这种被商品化的UG产品, 其本身不再具有相应的CAPP功能, 其不能够在对几何信息类似的文件进行修改, 也就是说, 其本身所具有的几何信息文件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甚至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在实际的应用中, 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 在获取远程信息的过程中, 过程也将变得十分的繁琐, 这样十分不利于UG的二次开发及其应用。而本文就根据这一问题, 对UG的二次开发和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 希望能够依据UG所生成的实体, 从其中提取出有用的几何信息, 再将这些所获取到的较为先进的几何信息编入到固定的格式文件中, 将这些文件作为CAPP的前级输入接口文件, 从而在打开文件时, 可以同步的进行接口程序的开启, 实现对文件的有效存储和读取。这是当前实现CAD/CAPP/CAM一体化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此, 本文采UGII提供的开发工具User Function, UIStyler和C++语言开发了CAD/CAPP/CAM接口程序和用鼠标控制的级联菜单人机界面, 并扩充到了UG的总菜单条中, 以实现UG和CAPP的一体化。本文着重就这一开发过程进行简要的说明。通过建立统一的用户特征模型, 和制定数据交换中性文件, 实现几何数据和非几何信息的一次性输入, 降低了人工重复输入几何数据和非几何数据的工作量, 实现了CAD与CAPP之间的数据共享。
3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技术
UG属于一种开放式的构架体系, 其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应用, UG的应用使得各个领域中的计算机平台可以进行信息的有效交流, 从而实现海量信息的共享。这种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 可以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 能够在设计、开发以及制造的环节中, 顺应市场的变化, 在符合市场要求的基础上, 实现产品生产和设计的有效性。UG是在计算机发展以及CAD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设计规划方案, 这种方案的应用使得产品开发小组的团队凝聚力加强, 从而使得团队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就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 UG的应用使得产品的设计更加合理, 同时也使得用户和开发上之间可以依据UG平台形成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另外, UG的应用也可以对图形界面进行定制, 使得图形界面可以符合用户以及开发商的实际需求。而针对UG的二次开发来说, 其主要应用开发工具包括:UG/Open Menu Script;UG/Open UIStyler;User Tool Define。UG的设计者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创建了一种可以边通话边视频的对话工具, 这一工具的开发使得开发者可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 从而使得UG对话程序的编写变得更加精确。这一工具的开发, 使得对话的内容得到了有效的记录, 从而令对话框形成了一个可读的文件。而这一对话框文件可以自主的相关对话的编码, 使得对话内容可以直接的进行展示, 这样就不足要设计者对图形界面的设计的细节进行全面的了解后, 才可以开始进行界面的设定, 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开发所用的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开发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 在应用UG/Open Menu Script这一开发工具时, 可以实现对已有的UG菜单文件的的编辑。UG使用者可以利用ASCH文件来进行编辑工作。这一工具的应用可以有效编写出标准的UG菜单条程序, 而这一程序的编写主要是执行用户根据C语言的编写要求来对程序进行的编写。采用这一开发工具可以使得执行用户所编写出来的应用程序, 可以按照UG菜单条的格式, 也就是UIStyler, 顺利的镶嵌到UG主菜单中, 不仅存在于下拉式菜单中, 而且也存在于弹出式菜单中, 真正实现开发应用程序与UG软件的融合, 从而形成一个相对较为完整的系统。UG在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中, 首先, 要利用UIStyler或者是UG/Function函数来形成一个界面, 形成的这一界面属于程序模板框架界面接口文件, 文件的格式为“*, dlg”等。在形成程序框架文件之后, 就可以进行“*, men”文件的编写。其次, 在基础文件完成编写之后, 就需要进行VC++的启动, 通过启动VC++在文件上监理一个向导工程, 这一向导工程的创建需要根据UG/OPEN应用程序的要求, 在满足UG/OPEN应用程序需求的基础上, 才能够进行新向导的创建。在对源程序进行重新编辑时, 需要模板中原有的文件进行彻底的清除, 严禁留下任何的源文件的残余。在清理完成之后, 在源程序中编入C++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程序一定要与“*, men”文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这一文件对话框的基础上进行C++程序的编入, 从而产生新的文件。用户可以利用新编写的文件, 将自己开发的各种程序功能模块通过子函数的编写, 嵌入到新文件中, 在新文件中选择合适的位置来进行功能模块的安置, 从而可以使这些新开发的功能模块可以发挥出原有功能模块的作用, 同时也能够发挥出新的作用。再次, 利用C++编译器, 形成新的文件, 文件格式为“*, dll”。最后, 在UG的启动路径上以及用户的路径中需要进行新文件夹的创建, 而在两路径中所创建的新文件夹分别为“startup”、“application”。在这两个新的文件夹创建的完成之后, 可以将“*, dll”文件以及“*, dlg”文件放入到“startuo”文件夹中, 而在文件夹“application”可以放入“*, men”文件, 这样可以使得相应的路径被设定, 从而使得相关的环境变量被改变, 形成固定的路径, 在进行UG的相关功能启动时, 可以将功能自动的添加到相应的UG主界面上, 从而使得功能的发挥更加的彻底和有效。UG在进行二次开发时, 接口主程序的连接主要是通过ufsta函数来实现的, 在连接的过程中, 需要利用UF_UIadd_styleractions函数和OF_STYLERee_createes_dialog函数来对主菜单以及子程序的对话框文件进行一定的连接, 而连接的文件为“*, men”, 通过建立对话框文件“*, men”文件来实现相关对话框与相关的菜单条之间的连接, 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 并且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的定位, 将相关的描述记录在文件“AB, men”中。要想在ufsta函数体中实现子下级子程序的有效连接, 就需要利用OF_MB_add_styler_actions函数中的UIStyler系统来生成相应的对话框文件, 此文件为“*, men”, 通过建立的文件可以充分的显示出相关的对话框界面。大体说来, Menu Script文件的书写是以关键字开头, 来表示菜单的内容和结构。本文的“AB, men”文件中定义的一个下拉式菜单, 位于UG菜单条中Help菜单条前一个的位置。将对话框上的的控件与相应回调函数联系起来, 就能实现相应的功能。在源程序中, 每一个控件可以有回调函数。每一个回调函数都必须用UF_initialize () 和UF_terinate () 函数来开头和结尾, 参见回调函数接口程序。应用程序由他们引导进入UG和退出UG主系统。
总而言之, UG的二次开发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a.Open Grip, 提供了最简单的解释性语言, 类似于Auto CAD的Lisp, 可以完成绝大多数曲线, 实体CAD操作功能, 生成的文件可以被UI Styler二次开发的菜单.men文件调用, 也可被Open API (C语言) 或者Open C++调用。b.Open API, 也叫Open C, UG的一个C语言函数库, 将相似功能的函数放在同一个.h头文件中, 只要被.c文件#include一下就能使用, 编译后生成dll。c.Open C++, 与Open C类似, 只是函数库为C++类库的形式, 可以用C面向过程或者C++面向对象的方法来编写和调用。但是功能仅局限于CAD。d.UI Styler, 用于二次开发扩展的菜单命令和对话框, 界面, 生成的.men, .dlg可以调用上述二次开发语言编写的可执行代码。e.在此补充的是, 可以使用VB, Java等语言, 通过对UG安装目录下各个.set, .template, .dat, .dlg, .men文件和数据库进行操作来达到上述二次开发工具同样的效果。这也是UG二次开发工具强大之处。
4结论
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和软件开发工作, 在现有的计算机环境下, 充分利用UGII提供的二次开发T具, 初步实现CAPP应用软件与UG的界面真正无缝的一体。为实现CAD/CAPP/CAM的初步集成奠定了基础。
摘要:UG属于一种产品工程解决方案, UG为产品的设计以及加工的过程提供了数字化的验证手段和造型, 从而实现了功能的提升。UG可以说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的交互式系统, 其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功能强大的特点, 可以简单的将各种复杂的实体或者是造型进行合理的构建, 就目前来说, 其主要应用于模具行业的三维设计中。同时这种系统也可以用来进行二次开发, 从而实现编程技术的发展。本文就UG的二次开发及其应用技术进行了简要的研究, 仅供参考。
关键词:UG,二次开发,应用技术
参考文献
[1]杨仕富, 刘中琦.工具软件的二次开发探讨[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2000 (6) .
二次开发应用 第8篇
高18块构造上处于高升油田西南部, 高二、三区断鼻构造的南翼, 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莲花油层, 油层埋深1500~2300m。构造面积约2.8km2, 构造高点在高2-4-031井附近, 高点埋深1500m, 向东、西两侧变深, 断块西北部地层比较平缓, 东南部倾角较大, 地层倾角2-6o。莲花油层为水下重力流沉积, 岩性主要为厚层块状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 地层厚度300~468m。该油层探明含油面积3.69k m2,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242104t, 20℃原油密度平均为0.935g/cm3;50℃原油粘度平均为1137.43m Pa.s, 油品性质为普通稠油。根据莲花油层的沉积旋回特征, 进一步划分成8个砂体, 莲1-4砂体为薄互层纯油藏;莲5砂体为边水油藏, 油水界面-1715m;莲6砂体为边水油藏, 油水界面-1765m;莲7砂体为底水油藏, 油层主要分布在断块西北角, 油水界面在-1815m;莲8砂体为大段水层。
2 区块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油井吞吐产能低, 开发效果差
高18块莲花油层1977年投入开发, 1984年蒸汽吞吐开发, 该阶段相继完善210m井网, 阶段末区块油井24口, 开15口, 共吞吐20口井34井次, 平均1.7井次, 累注汽9.71104t, 累计吞吐采油7.2 41 04t, 累计增油0.98104t, 油汽比0.17, 增产油汽比0.06。但受注汽条件限制 (注汽管网长, 约1400米;无活动式高压注汽炉) , 吞吐效果较差, 地层压力下降, 暴露出底水锥进严重, 发生底水锥进临界压力为8MPa。
2.2 注水开发含水上升快、底水锥进严重
注水开发后, 高18块莲花油层油井普遍见到注水效果, 由于该块油水粘度比高、储层非均质性强及底水活跃等原因, 伴随注水开发深入, 导致采用直井开发注入水水窜与底水锥进并存, 平面上受沉积相控制, 见效存在较大差异, 主沟道方向见效快, 水淹严重, 水驱油效率大大降低。油井见效时间最快仅一周, 一般为2-3个月, 综合含水年上升约4%。纵向上受正韵律沉积控制, 底部水淹严重, 上部动用程度差, 注入水受重力作用影响, 构造低部位油井见效快, 储量动用不均, 油层以下部吸水为主。
2.3 受井况影响直井开发井网调整困难
目前高18块采用不规则反九点法, 井距210m, 局部300m不规则注采井网。但油水井井况差, 断块内有各类完钻井49口, 其中停产井35口。据统计83%的井存在着固井质量差、落物、套变及灰面, 并且存在出砂问题, 不能形成完善的注采关系。
3 水平井二次开发试验
3.1 水平井开发可行性研究
高18块在精细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 将主力油层莲花油层5砂体划分3个次一级小层, 认为53砂体储层具有一定储量丰度, 底水能量充足, 地质储量约占莲花油层5砂体总储量的50%。具备部署水平井的基本条件, 可作为高18块莲花油层水平井二次开发试验目的层。
水平井具有完井层段长, 井筒裸露面积大, 延缓和控制高18块底水锥进速度的优势, 与直井相比, 水平井并未改变油藏本身的油气渗流的机理, 油气藏渗流同样遵循着其固有的经验公式。但是, 它却引起了储层流体流入流出条件的变化, 因此, 二者的流场是不同的:一般直井的近井流场是圆柱面, 而分支水平井水平段的流场是长椭球体, 水平段控制的储量和底水上升波及的体积将远远大于直井垂直段控制的储量和底水上升波及的体积, 从而可以提高无水累积采出量。利用水平井泄油面积大、生产压差小的特点, 发挥水平井能够抑制底水上升、提高采收率、节约钻井投资等优势, 因此, 采用水平井开发可以解决高18块开发矛盾, 改善区块整体开发效果。
3.2 部署方案设计及优化
根据高18块油藏自身条件, 综合考虑了油层厚度、剩余油分布情况、单井所控制的经济合理地质储量及产能需求等, 在高2-2-1井附近莲花油层53小层剩余油富集区部署二次开发试验井1口 (高18-莲H2) , 通过数值模拟, 求出油藏存在的最佳长宽比, 最终确定合理的水平段长度应在100-200之间。
水平段方位对水平井开发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理论分析认为, 水平井井底压力均衡, 油层才能得到均衡动用;水平段的方位应与构造线平行, 有利于在平面上追踪有利储层, 保证油层钻遇率。同时考虑油藏沉积特点、砂体展布情况, 保证水平井控制最大地质储量。
3.3 实施情况
高18-莲H2井于2011年2月22日开钻, 2010年3月30日完钻。井眼钻遇油层300m/5层, 水平段长度150m/1层。生产井段1976.41-2118.01m。2011年5月1日投产, 投产初期日产油15t, 日产水8m3。截至到2011年10月1日, 日产油8.2t, 日产水3m3, 累产油1200t, 累产水326m3。
4 结束语
精细油藏地质特征研究是部署二次开发试验井的基础, 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平面部署指明了方向。根高18-莲H2井的成功部署, 不仅会达到高18块增油增效的目的, 实现高升油田高18块稠油区块“二次开发”, 同时对高升油田的持续稳定发展及同类型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子菲, 方宏长, 等.水平井水平段最优长度设计方法研究[J].石油学报, 1997, 18 (1) .[1]范子菲, 方宏长, 等.水平井水平段最优长度设计方法研究[J].石油学报, 1997, 18 (1) .
[2]张厚福, 等.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128~139.[2]张厚福, 等.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128~139.
[3]万仁溥, 等.中国不同类型油藏水平井开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2~7.[3]万仁溥, 等.中国不同类型油藏水平井开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2~7.
二次开发应用 第9篇
微软的Word应用软件以其友好的操作界面和强大的文字处理功能深受用户喜爱, 它不仅成为文字编辑工具, 也是许多办公软件首选的数据输出界面。以Delphi语言为例, 将Word应用软件二次开发的常用操作加以总结。
2常用功能
2.1把Word文档保存到数据库
2.2取出数据库中的Word文档
2.3打开和关闭Word文档
在Delphi操作Word文档时根据Word版本类型引用Word XP或Word 2000单元。
2.4向Word表格的单元格中添加文本
2.5向Word文档中添加图片
2.6取Word文档段落中的文本
3应用实例
实例1:用Delphi语言编程实现城市事故信息表的信息录入和存储, 用Word软件表格输出的显示界面。
操作界面如图1~图3所示。
实例2:用Delphi语言编程采用线程实现指定目录下包含某关键字的Word文档的内容检索和提取。
线程编码如下:
二次开发教材 拓展学生思维 第10篇
[关键词]二次开发 思维能力 思维难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43
二次开发教材是指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合理、科学地对教材进行扩充、删减、调整等优化处理,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素材。
一、分层教学,降低思维难度
数学知识具有螺旋上升、环环相扣的特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分层教学,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过渡,降低学习的难度。
例如,“平均数”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三名篮球运动员在6场比赛中的得分情况如下表(“——”表示没有上场比赛),那么谁的成绩最好呢?
有的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出现困难,无从下手,这是他们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不透彻的表现。这时,教师可以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对这道题的思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求每名运动员的平均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第二层次是求三参加相同场数时的平均分,比如甲的4场比赛成绩分别是7、13、12、12,乙的4场比赛成绩分别是9、11、13、7,丙的4场比赛成绩分别是11、10、13、16,他们的平均分分别为11、10、12.5;第三层次是求三名运动员参加不同场数时的平均分,也就是题目所求。分层教学,可使学生明白用总分数除以总场数就能算出每名运动员的平均分,与参加场次是否相同无关。
这样的分层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不仅让学生找到了解题思路,也让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变“一”为“多”,丰富教学内容
变“一”为“多”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一题多解,其二是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是指对一道题进行深入挖掘,找出多种解法。例如,“简易方程”中的一道练习题:小红今年重36千克,比去年增加了2.5千克,小红去年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道题目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简单的,利用在低年级时学习的方法就能根据“比去年少增加了2.5千克”直接列式求解:36-2.5=33.5(千克)。但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代数思维已经开始显现,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用方程思想去解答这个问题: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或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拓展学生的解题思维。
“一题多变”是在原题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与之相似或者相反的题目,把单一型的学习材料转变成综合型的学习素材。例如,“喝牛奶中的数学问题”中的一道题目:一杯牛奶,淘气喝了半杯后,觉得有点凉了,就去兑满了热水,然后又喝了半杯,请问淘气一共喝了多少杯牛奶,多少杯水?当学生解答出这个问题后,教师不妨改变条件,如把“又喝了半杯”改成“全部喝完”,让学生尝试回答改编后的问题。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二次开发,不仅扩充了学习素材库,使得课堂更为丰满,还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开放教学,促进思维灵活
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对知识点进行延伸,开发出个性化的开放型学习材料。通过学习开放型知识,学生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从宏观上把握方向,真正学会数学思考。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我在课堂结束前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中的□里可以填哪些数字,使得商为2?首先,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一猜,然后再提示他们从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出发去探究,即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所以可以得到5□=28×2+余数。由于28×2=56,那么被除数应该大于或等于56,且小于60,因此被除数可以是56、57、58、59,那么□里填6、7、8、9中的任何一个都能满足要求。
又如,教学“集合”后,我出示了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校举行跳绳和跳高比赛,六(2)班参加跳绳比赛的有6人,参加跳高比赛的有4人,那么他们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比赛?学生看完题目后纷纷说一共有10人参加了比赛,我质疑:“一定是10人吗?”教师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意识到参加两个比赛的学生可能存在交叉的现象。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他们终于认识到参加比赛的人数可能是6人、7人、8人、9人或者10人。
通过增加开放性题目,学习素材库得到了扩充,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增强了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二次开发教材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使教学素材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和发展。
二次开发应用 第11篇
1 AutoCAD的二次开发
AutoCAD的二次开发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编写各种用户自定义函数并形成若干LISP,ARX,VLX或ADS文件,以及一些DCL文件。
2)建立符合要求的菜单文件,一般可在AutoCAD原菜单文件内添加自己的内容,对于AutoCAD2000版本还可增加部分菜单文件,然后经交互方式加入到系统中去。
3)在系统的ACAD.LSP或类似文件中加入某些内容以便进行各种初始化操作,如在启动时立即装入一些文件等。
4)通过系统对话框设置某些路径。这些操作在程序开发成功后向其他AutoCAD系统上安装应用,特别是需要大批安装时,需要进行很多文件检索、内容增删、子目录创建、文件拷贝、系统设置等繁琐工作,如能令上述工作全部自动进行,使整个二次开发程序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嵌入系统,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 AutoCAD扩展实体数据的应用与开发实例
2.1 扩展实体数据的结构
AutoCAD扩展实体数据是在常规的图形数据基础上增加的按一系列分类代码组合而成的数据块,与常规实体数据一起构成内容更加广泛的实体数据。由于不同的应用场合要求存取不同的数据,因此扩展实体数据按应用类型分组,形式如下:
(-3(″AppName″(代码.数据)(…))(″AppName″(代码.数据)(…))(…))
其中,-3表示扩展数据开始;AppName是最大长度为31字节的字符串,为已经登记的应用类型名;代码及对应的数据类型如下。
举例如下:
((-1.<图元名:7ef54e78>)(0.LWPOLYLINE)(330.<图元名:7ef54cf8>)(5.87)(100.AcDbEntity)(67.0)(410.Model)(8.0)(100.AcDbPolyline)……(-3(道路属性(1000.吉林路)(1000.3)(1000.30)(1000.李杰)(1000.王义)(1000.2006-10-25))))
这是一个″多义线″类型的图形实体,包含″道路属性″应用类型的扩展数据。其中,(-1.)…是常规实体数据;(-3(…))是扩展实体数据,而扩展数据中(道路属性(1000.吉林路)(1000.3)(1000.30)(1000.李杰)(1000.王义)(1000.2006-10-25))是属于″道路属性″应用类型的数据块。
扩展实体数据内容在实体数据库中是以-3码为前导的一个表项。用于描述非图形数据的扩展实体数据库有关组码为:1 0001 001 1 002 1 003……
应用类型名是存取扩展实体数据的主要依据,在使用前应先行登记。应用类型名可由用户任意定义,其最大长度为31个字符。从上面的例子还可以看到,扩展实体数据与常规实体数据有所不同,在扩展实体数据块中,同样代码的数据可以出现多次,每组数据的次序和含义则由应用程序自行约定。需要注意的是,AutoCAD分配给每个图形实体的扩展数据空间最大为16 K字节。
2.2 存取扩展实体数据的程序设计
在AutoCAD中,可以用由AutoLISP或ObjectARX应用程序创建生成、修改和检索扩展实体数据。如果某一图元包含扩展数据,则该数据将跟在图元的普通定义数据之后。
首先要自行定义扩展实体数据库信息表,然后再加入到指定的实体中。下面以AutoLISP及VBA程序举例说明。
;把扩展信息表添加到选择集里的每个实体.
;根据数据表中不同数据的类型生成扩展数据表.
利用上述程序,就可以实现对实体加入扩展实体数据,其特点是比用属性建立非图形信息的速度更快、更灵活、更小的数据体积,而且可以进行图形索引。
以下为VBA函数用来获取扩展数据、向实体添加扩展数据,或者显示、修改实体的扩展数据:
2.3 扩展实体数据的查询
在对图形实体插入扩展实体数据后,还要对所插入数据信息进行查询、修改和应用。此处只给出扩展实体数据查询和数据提取的AutoLISP程序。
查找扩展数据登记名的程序:
本程序应用,就可以对任何一个所选择的实体,找出扩展实体数据登记名。
对任意选择实体,提取扩展实体数据的程序:
3 结语
AutoCAD作为CAD领域里的事实标准,在城建、测绘、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特别是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AutoCAD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交叉融合,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通过程序化的开发将更加符合现代实际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使互不相关的实体之间建立相互联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实现对一个实体的绘制及修改,自动实现与之相关的其他实体的绘制及修改,日积月累,不但可以解决商业软件与工程实用化相脱节的矛盾,而且还可以提高实际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蓝屹生.AutoLISP学习导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20-21.
[2]梁雪春,崔洪斌.AutoLISP使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17-18.
[3]李凤华.AutoCAD 2002/2000 VBA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