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备课实现高效课堂(精选8篇)
二次备课实现高效课堂 第1篇
加强二次备课
打造高效课堂
在既定的教学水平、学生基础和教材内容条件下,教师是否备好课,是能否教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是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今天在这里谈一谈如何通过二次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一、什么叫二次备课?
我们把课前的准备活动性质的备课统称为第一次备课,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期前的总备课、各个学习单元的备课,以及具体的每个课时前的备课,都属于第一次备课,我今天说的“二次备课”一方面是指:在常规备课的基础上,依照本人及本班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加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在授课前通过再学习,通过再翻阅教参和课辅材料等,对已有的教案进行适度调整。另外还有在上课之后进行二次备课,如果把通常说的备课看作课前的准备工作的话,这种准备工作一般是经验的乃至主观的,其实际效果只有通过上课的实践才能检验,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完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再备课,即对课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思考总结,克服缺点及经验不足,通过再认识,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随着教学工作的进行,在单元教学及学期教学结束之后,教师也应该及时进行再备课,以检查、总结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身心发展情况,进一步揭示教学规律,制定下一个阶段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二次备课是内容的再丰富,教学风格的再创新,精彩设计的更完美体现,不是机械地抄录和拷贝,也就是说要上好一堂课,只有反复琢磨,用心研读,再三修改才能真正备好课,只有备课扎实,才能上课有效。二、二次备课的方法: 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改、删、调”,具体做法如下: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的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三、第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一)课前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
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备教学设计
(1)看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看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看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看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
(5)看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看此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困生?
3、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4、备教学效果
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写的小结或反思。
5、备教学评语
老师要在学生们展示之前,要对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的情况,做到方方面面的预测和预设。只有我们预见充分,我们才能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尤其在“三疑三探课”中,更要好好准备预设问题。
6、备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资源,特别是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重实质。采用什么模式上课我们不做统一要求,教无定法嘛,但是我们所采用的办法一定要是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是教师能轻松上课,学生能愉快学习的方法,是科学高效的好教学模式。因此二次备课要特别注重备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后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次备课并不是第一次备课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实际教学实践的包罗万象的投影。它充当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必然有其自身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1.课时后备课
课时后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许多优秀教师都很注意课后的检查小结,在教案中记下“课后记”,写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及时修改教案或讲稿,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这种“课后记”就体现了课果后备课的基本内容。
课时后备课应着重备好以下主要内容:
(1)备好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切性程度和目标落实情况。通过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应检查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大纲规定的要求;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做到了教学目标具体化,并让学生了解;最后要检查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
(2)备好教情:这是对教师教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否突出了“双基”,教材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准确,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知识的传授是否注意了系统性、整体性以及知识网络间的联系;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具有启发性、运用得有效程度如何等。另外,还包括教师驾驭控制课堂教学的情况,如各教学环节处理的是否得当,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组织的是否紧凑、科学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发挥得如何等。总之,备教情,就是要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备好学情:这是对学生学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备好学情,首先应备好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程度,“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以为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其次应备好一般学情和个别学情。教师研究一般学情,就是要考查分析班级学生的群体特点,掌握大家的思维特点、学习状况、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又要注重分析个别学情,兼顾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课堂反映情况,并分析其各自的“背景”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就应在课后的备课中及时制定补救学习的措施。这里的补救学习既包括对差生的补救(比如适当补课),也包括对优生的补救(比如超前学习),其目的是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达到大的发展。
2.单元后备课
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本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由若干个单元所组成,教师通过第一次备课,在单元教学之前,已认真做好了单元备课,本单元结束,教师应在其中的各个课时后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单元后备课。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1)检查本单元教学计划和目标的落实情况,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措施。
(2)考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活动的序列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立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析单元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知识联系,并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
(3)确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比重,分析本单元与其他各章节、各单元的知识联系,考虑知识和方法迁移、同化、顺应的合理途径。
(4)总结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效果,检查在教学各章节知识内容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进一步探讨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5)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总结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困难、分析其原因,考察好、中、差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教学。
3.学期后备课
学期结束后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对本学期教与学的总的考查和评价,同时又通过教学信息的总反馈,为下一学期的教学总体规划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在实质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学期后的备课应在各个课时后备课和单元后备课的基础上,对本学期的教学效果综合考查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经验,使其达到理性认识,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以揭示教育规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学期后备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
(1)考察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和目的落实情况,着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协调,以及长远目标和就近目标的结合,并结合目标的层次性,总结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原则。
(2)考查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分析总结如何在完成教学计划任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3)制定本学期学生档案分析材料。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思维特征、身心发展状况、思想表现等方面综合考察学生,从单一的横向比较为纵横综合考查,为进一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和因材施教作好准备。综合以上分析,对比第一次备课和第二次备课,我们不难看出,两次备课虽有很大的互补性,但他们在各备课环节上先后顺序相反,在内容和性质上也有明显不同,二者不能相互代替;另一方面,两次备课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第二次备课是在第一次备课的前提下,通过教学实践,便对第一次备课的效果作出检验和评价,同时又弥补了第一次备课的不足,增进了第一次备课所不具备的内容和功能,从面更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再者,从第二次备课中又可获取大量的反馈信息,为进一步指导和改进第一次备课乃至整个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依据。这样由第一次备课到第二次备课又到第一次备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不断地把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到新的阶段。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普遍存在着忽视第二次备课的现象,这是制约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教师第二次备课观念淡薄甚至缺乏,认为一堂课讲完便完成了任务,课后很少考虑课堂效果的好坏,更不去分析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单元过后,也缺乏对本单元教学效果的具体分析,在搞不清前后单元知识联系及如何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活动序列的情况下,便直接转入下一单元的学习,既便是想到进行所谓的单元测验,也是为测验而测验,对测验的结果及原因不做认真的检查、总结和分析;学期终了,便来个大考,以图对学生按分数排名次、分等级。
我国目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忽视第二次备课的状况必然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首先,由于对第二次备课的疏忽,不少教师在从事教学实践中,便不能及时地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和提高认识,从而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由于缺乏必要的总结反馈环节学生得不到及时适当的“护理”,常常因为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不合学生的“口味”,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改进,导致学习效果的降低:优秀生“吃不饱”,知识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差生“吃不了”,得不到及时补救而变得更差,甚至产生厌学、悲观失望情绪,导致恶性循环,这必然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再次,不利于教学研究的开展和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容易导致教育评价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二次备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次备课实现高效课堂 第2篇
凤凰镇中心校
在既定的教学水平、学生基础和教材内容条件下,教师是否备好课,是能否教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是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今天在这里交流如何通过二次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一、什么叫二次备课?
我们把课前的准备活动性质的备课统称为第一次备课,我今天说的“二次备课”一方面是指:在常规备课的基础上,依照本人及本班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加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在授课前通过再学习,通过再翻阅教参和课辅材料等,对已有的教案进行适度调整。另外还有在上课之后进行二次备课,如果把通常说的备课看作课前的准备工作的话,这种准备工作一般是经验的乃至主观的,其实际效果只有通过上课的实践才能检验,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完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再备课,即对课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思考总结,克服缺点及经验不足,通过再认识,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二、二次备课的方法:
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改、删、调”,具体做法如下: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
性、典型性、易错性的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三、第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一)课前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备教学设计
(1)看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看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
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看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看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
(5)看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看此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困生?
3、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4、备教学效果
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写的小结或反思。
5、备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资源,特别是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
堂教学。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重实质。采用什么模式上课,我们不做统一要求,教无定法嘛,但是我们所采用的办法一定要是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是教师能轻松上课,学生能愉快学习的方法。因此二次备课要特别注重备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后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次备课并不是第一次备课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实际教学实践的包罗万象的投影。它充当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必然有其自身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1.课时后备课
课时后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许多优秀教师都很注意课后的检查小结,在教案中记下“课后记”,写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及时修改教案或讲稿,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这种“课后记”就体现了课果后备课的基本内容。
课时后备课应着重备好以下主要内容:
(1)备好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切性程度和目标落实情况。通过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应检查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大纲规定的要求;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做到了教学目标具体化,并让学生了解;最后要检查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
(2)备好教情:这是对教师教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否突出了“双基”,教材的重点是否突出,难
点是否准确,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知识的传授是否注意了系统性、整体性以及知识网络间的联系;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具有启发性、运用得有效程度如何等。另外,还包括教师驾驭控制课堂教学的情况,如各教学环节处理的是否得当,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组织的是否紧凑、科学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发挥得如何等。总之,备教情,就是要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备好学情:这是对学生学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备好学情,首先应备好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程度,“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以为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其次应备好一般学情和个别学情。教师研究一般学情,就是要考查分析班级学生的群体特点,掌握大家的思维特点、学习状况、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又要注重分析个别学情,兼顾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课堂反映情况,并分析其各自的“背景”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就应在课后的备课中及时制定补救学习的措施。这里的补救学习既包括对差生的补救(比如适当补课),也包括对优生的补救(比如超前学习),其目的是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达到大的发展。
2.单元后备课
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本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由若干个单元所组成,教
师通过第一次备课,在单元教学之前,已认真做好了单元备课,本单元结束,教师应在其中的各个课时后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单元后备课。
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1)检查本单元教学计划和目标的落实情况,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措施。
(2)考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活动的序列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立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析单元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知识联系,并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
(3)确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比重,分析本单元与其他各章节、各单元的知识联系,考虑知识和方法迁移、同化、顺应的合理途径。
(4)总结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效果,检查在教学各章节知识内容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进一步探讨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5)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总结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困难、分析其原因,考察好、中、差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教学。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普遍存在着忽视第二次备课的现象,这是制约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教师第二次备课观念淡薄甚至缺乏,认为一堂课讲完便完成了任务,课后很少考虑课堂效果的好坏,更不去分析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单元过后,也缺乏对本单元教学效果的具体分析,在搞不清前后单元知识联系及如何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活动序列的情况下,便直接转入下一单元的学习,既便是想到进行所谓的单元测验,也是为测验而测验,对测验的结果及原因不做认真的检查、总结和分析;学期终了,便来个大考,以图对学生按分数排名次、分等级。
二次备课实现高效课堂 第3篇
备课是教学常规,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为了更好发挥众人智慧, 实现备课资源共享, 我校实施首先集体备课, 然后根据上课情况, 写好教学反思, 完善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在钻研课程标准和分析教材基础上, 针对年级普遍情况, 制定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环节。集体备课不可少, 但集体备课缺少班级针对性, 不能对超出预设的课堂生成进行完善和修改, 这就体现了二次备课的必要性。
下面笔者以高中英语必修 (人教版) 的初次授课及后续调整为例, 对二次备课进行阐述和思考。
二、二次备课实例及反思
1.是否依据学情,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在纪律、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和学习水平等情况都有所不同, 所以教师应及时对本班学生的实际, 进行学情分析, 采取相应的措施, 修改、调整集体备课的教学过程, 确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环节, 完成二次备课。
[初稿及分析]
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 Unit 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中Grammar:Noun clauses as the subject板块教学中, 初稿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 掌握主语从句定义并能填词造句; (2) 能够把主语从句运用在日常交际中。在这个目标下, 教学内容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通过探究例句, 总结归纳不同连接词下, 主语从句的用法。第二层次为将主语从句运用在写作当中。
按照这个教学设计, 在A班上课中, 笔者发现30%学生不能掌握所有连接词的主语从句用法, 比如不能很好地区分连接词that和what。这部分学生在第二层次的写作当中则难以下笔且错误百出。
[调整]
考虑到B班比A班英语基础较薄弱, 笔者将教学目标在B班设计为80%学生能掌握不同连接词下的主语从句用法, 包括能识别错误的主语从句并修改、能够选择正确的连接词并填空。因此笔者增加了第一层次教学内容中的练习数量, 以改错和填词为主, 紧扣高考要求, 同时将集体备课中第二层次的写作运用换成游戏连词成句, 即将被拆散的单词连接成句子, 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最少。学生在第一层次的学习中通过讨论例句、总结用法并反复练习后, 对主语从句用法有了较好的掌握, 因此, 在第二层次的连词成句游戏中能够积极参与, 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完成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反思]
教师在日常备课时, 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要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 实际教学活动时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他们已有知识经验, 选取他们能力范围能的活动。
2.是否搭建语言支架, 减少预设和生成的不一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常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但有时活动前铺垫不够或未搭建语言支架, 使活动超出了本班学生的认知和应答能力而产生预设和生成的不一致。
[初稿及分析]
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 Unit 2 Working the Land中Using Language板块阅读文章“Chemical or Organic Farming?”时, 为了导入“有机绿色环保”话题, 笔者直接提问:How do you understand green food? 学生一时语塞, 笔者又重复强调了“green food”后, 才有一位学生勉强说出healthy food.
[调整]
笔者在课后反思发现, How do you understand green food?属于较高认知层次的综合性问题, 答案涉及多个角度, 而教师对该内容指向上不够明确, 且事先未激活学生关于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因此, 面对教师提问, 学生不知从何回答。
针对这种生成和预设不一致的问题, 笔者在二次备课中在预设问题的基础上将问题分解为序列性问题:Do you know what green food is? What does it mean? Can you list or give some examples of green food? 同时给出一些绿色食物照片, 帮助他们更好地激发相关背景知识, 让他们有话可说。
[反思]
课堂问答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仅应紧扣教材文本的话题, 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和应答能力。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 最好由具体到抽象, 由浅层到深层。应当将一个总括性问题分解为若干难度较小的问题, 引导学生逐一回答。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 这样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储备, 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二次备课就是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 努力设置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让学生“跳一跳, 就能摘到桃子”。
三、结束语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能成为名师”。笔者认为,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老师重复了多年无创新的教学, 缺乏自我反省, 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如果教师在授课前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和人教学风格对教学设计进行个性化修改并且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这样的“二次备课一定会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成就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3、4 (必修模块) [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二次备课实现高效课堂 第4篇
【关键词】二次备课 有效性 学情 最近发展区 问题设置
一、引言
备课是教学常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为了更好发挥众人智慧,实现备课资源共享,我校实施首先集体备课,然后根据上课情况,写好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在钻研课程标准和分析教材基础上,针对年级普遍情况,制定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环节。集体备课不可少,但集体备课缺少班级针对性,不能对超出预设的课堂生成进行完善和修改,这就体现了二次备课的必要性。
下面笔者以高中英语必修(人教版)的初次授课及后续调整为例,对二次备课进行阐述和思考。
二、二次备课实例及反思
1.是否依据学情,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在纪律、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和学习水平等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应及时对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学情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修改、调整集体备课的教学过程,确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环节,完成二次备课。
[初稿及分析]
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 Unit 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 中Grammar:Noun clauses as the subject板块教学中,初稿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掌握主语从句定义并能填词造句;(2)能够把主语从句运用在日常交际中。在这个目标下,教学内容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通过探究例句,总结归纳不同连接词下,主语从句的用法。第二层次为将主语从句运用在写作当中。
按照这个教学设计,在A班上课中,笔者发现30%学生不能掌握所有连接词的主语从句用法,比如不能很好地区分连接词that 和what。这部分学生在第二层次的写作当中则难以下笔且错误百出。
[调整]
考虑到B班比A班英语基础较薄弱,笔者将教学目标在B班设计为80%学生能掌握不同连接词下的主语从句用法,包括能识别错误的主语从句并修改、能够选择正确的连接词并填空。因此笔者增加了第一层次教学内容中的练习数量,以改错和填词为主,紧扣高考要求,同时将集体备课中第二层次的写作运用换成游戏连词成句,即将被拆散的单词连接成句子,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最少。学生在第一层次的学习中通过讨论例句、总结用法并反复练习后,对主语从句用法有了较好的掌握,因此,在第二层次的连词成句游戏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完成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反思]
教师在日常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实际教学活动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已有知识经验,选取他们能力范围能的活动。
2.是否搭建语言支架,减少预设和生成的不一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但有时活动前铺垫不够或未搭建语言支架,使活动超出了本班学生的认知和应答能力而产生预设和生成的不一致。
[初稿及分析]
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 Unit 2 Working the Land 中Using Language板块阅读文章“Chemical or Organic Farming?”时,为了导入“有机绿色环保”话题,笔者直接提问:How do you understand green food? 学生一时语塞,笔者又重复强调了“green food”后,才有一位学生勉强说出healthy food.
[调整]
笔者在课后反思发现,How do you understand green food? 属于较高认知层次的综合性问题,答案涉及多个角度,而教师对该内容指向上不够明确,且事先未激活学生关于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因此,面对教师提问,学生不知从何回答。
针对这种生成和预设不一致的问题,笔者在二次备课中在预设问题的基础上将问题分解为序列性问题:Do you know what green food is? What does it mean? Can you list or give some examples of green food? 同时给出一些绿色食物照片,帮助他们更好地激发相关背景知识,让他们有话可说。
[反思]
课堂问答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仅应紧扣教材文本的话题,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和应答能力。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最好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层到深层。应当将一个总括性问题分解为若干难度较小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一回答。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这样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二次备课就是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努力设置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三、结束语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能成为名师”。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老师重复了多年无创新的教学,缺乏自我反省,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如果教师在授课前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和人教学风格对教学设计进行个性化修改并且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这样的“二次备课一定会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成就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3、4(必修模块)[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高效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第5篇
陈伟
传统教案注重形式化,特别强调规范、标准,没有给教师和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创造、综合的空间。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变以往侧重点不仅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也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相互沟通,共同智慧的结果。在这样背景下的高效备课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在此,我有以下体会:
1、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相结合共性教案就是集体备课,主要包括教学目标、难点、教与学的思路、过程及练习设计等等,个性教案就是自己创造性的备课.共性教案是个性教案的参考,个性教案是共性教案的创造、拓展。
2、教案设计单一性与整合性相结合在每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情景的设置上,每个环节都要设置妥贴、完备、周全,但同时也要注意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连接和整体性,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3、充分考虑“预案”式教案
每个老师在上完一节课后都会有这种感想:“这节课着怎样上会更好”“这节课这个环节处理的不错”等等有所遗憾,也有所收获。这说明任何教案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好教案,还要做好预案,来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完备,充实,使自己没有遗憾。
4、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主要是看教学环节的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设置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一堂课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环节来通过“探究式”“问题式”“情景式”“讨论式”等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而不至于使课堂过于呆板。
打造高效课堂关键在于高效备课 第6篇
《高效备课示例与指导》
高效备课是实现高校课堂的重要保障。备课不是简单的“抄写答案”,不是对现成教案的“拷贝”,而是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编写出真正适合自己学生的有效教案。
教学成功,85%源自于课前的预设
——特级教师 靳家彦
高校课堂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紧密联系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必然取决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高效备课。
在一定的教学投入里(时间、精力、努力、物质)形成有个性、有亮点、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要想课堂精彩深沉,课前必须精心预设。
“功在课前,功在课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备课要求更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建立在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与阅历上,更要建立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科学探究上。
备课备什么?拓展 创新
视野中认识,思考教学设计,师生生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一切。备课,事教学习惯,专业修养,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战略”策划,“战术” 酝酿,课堂运筹帷幄。“备”中有“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备”中有“物”,教学模式,拿来。没有最好的备课设计,只有最合适的备课设计。
一、研究要素,行动前置,有备而来,有备无患。
1、研究课程标准,把好备课的“方向盘”。
2、梳理教材内容,把握备课核心。
3、理清教学主线,让课堂亮出彩虹。
4、课例研究,培养观察学生的眼睛。
5、环境改变人。
6、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一座高山。
7、资源借鉴,不能“拿来主义”
二、备准教材,优化设计
1、目标导引,让课堂有了行动的指南。
2、内容整理,用活教材,让课堂灵活起来。
3、教学流程不应拒绝精心预设。
4、让个性化教学成为你的名片。
5、多媒体运用,好钢用在刀刃上。
6、过程城可贵,达标落实更重要。
7、板书,浓缩的都是精华。
8、精彩小结,为课堂画上点睛之笔。
9、我思,故我在。
三、学生第一,体现主体
1、“以学定教”,从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开始。
2、关注整个森林,也不放弃每一片树叶。
3、自主+合作,学生发展的快车道。
4、有效创设情境,让课堂魅力四射。
5、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6、堂堂清,训练反馈是关键。
7、不是缺少优秀,而是需要多一把评价的尺子。
四、技术助力,灵活设计
备课无论以何种呈现形式,最基本的是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备课思路,同时要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弘扬学生主体地位,张扬教师的个性,让备课充满灵性。
教师只有经常学习,更新观念,锐意创新,积极实践,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的备课,才能够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研究出新的方向,新的备课方式。逐步由 单一的备课模式向多元化的备课模式转变。
1、传统备课,过时了吗?
2、导学案,爱你没商量。
3、令人脑动大开的课堂新科技你用过了吗?
4、电子教案,你是我的至爱。
5、还没用网络平台备课?你OUT了。
五、创新机制,多元共存
古人云:施教主动,贵在引导,要竭力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多元平台,促进成长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法。
着重从多元备课和备课机制的创新两个角度对高效备课的问题和方法进行反思与探索。
1、集体备课,一个好汉三个帮。
2、跳出课时,教好单元备课。
3、超周备课,让教学准备更充分。
4、同课异构,在分享与碰撞中实现共赢。
5、论坛备课,搭建教师互助交流的大舞台。教教材—————用教材教
高效课堂集体备课 第7篇
主题教研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主持人:韩敏记录人:胡贺平
一、主持人讲话:实现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分课题:自主构建模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本过程:初备——研讨——个人精备——上课
二、魏军强发言:
1.本年级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确定了备课主题
2.具体如下:
一、说教材
加法结合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它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
由于加法结合律是在连加法运算顺序发生变化结果不变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同加法交换律相比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尝试探究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内容。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仅能够分散教学难点,而且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关键,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说学情
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习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但加法结合律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说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内容和结构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实际意义,感受到加法结合律的价值,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一定得应用意识。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难点: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四、说教学和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结合律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更要是的是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
具体的教法和学法,我将落实到下面的教学过程当中: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上一节课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出示四个算式让学生填空。这样既能巩固旧知,也为探索新知打下基础。45+75=75+()()+156=()+244
83+57=()+()a+30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进行解答,之后再一起来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学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并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想的。(88+104)+96=288(千米)88+(104+96)88+104+96104+96+88 之后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88+104)+9688+(104+96)
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88+104)+96 =88+(104+96)
请学生也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把可以凑整十整百的数放在一起。
3、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充分的空间在小组探索交流,让他们不断地打开自己的思维,反思自己的思维,改变自己的思维,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启发,积极互动,逐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4、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让学生想想加法交换律,能用什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发现,并自己尝试写一下。提示: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字母或符号来表示这一规律。
板书:(a+b)+c=a+(b+c)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一个运算定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是针对加法结合律的定义设计的填空和判断题。三四题是将加法交换律也放入了习题中,通过连线,选择,让学生能够区分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五六题则是在刚才的习题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题是让学生自己运用简便方法计算三个数的相加。第六题则是开放题,在一个算式中,给学生两个数,一个空,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适合数来使计算简便一些。这样,我就把主动权再次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性。
5、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32+93+682)154+46+79+1216、大胆设想填一填。填上一个合适的数使计算简便一些。
680+()+298172+665+()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或小明和爸爸,1加到100)
1+3+5+7+9+11+13+15+17+19=2+4+6+8+10+12+14+16+18+20=
这是一道充满数学趣味的思考题,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来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88+104)+96 = 88+(104+96)
(a+b)+c=a+(b+c)
韩敏: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我认为设计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安排“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是非常必要的。魏俊伟:在恰当的练习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出“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为后续学习打下伏笔。这样,既总结当课的教学内容,又产生悬念,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探索、发现、创新。
张丽菊:在教学中,结合教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类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学会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去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利用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自学,尝试练习等,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
胡晓霞:于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认为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感知、认识、归纳,教师通过扶放结合,让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判断推理能力,而且又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精心备课——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 第8篇
教学的时间久了, 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没有了激情, 工作就缺乏动力, 课堂就少了活力。生物课程知识体系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比如大纲版的教材和人教版的教材, 在知识体系的整体内容上基本一致, 即使是新人教版的教材, 也已经使用10 多年了, “老”教师一般都对知识比较熟悉, 往往缺乏新鲜感。教师要结合新时期社会的发展, 用新的视角审视教材。比如人教版必修三中的“人口的增长数量曲线”, 课本上只讲到2000 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变化, 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源或根据政府部门发布的数据获取相关的最新信息, 在课堂上展示当前的人口数量及变化趋势, 类似的情况重新挖掘, 才能使教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把每一堂课都当成第一堂课来上, 把每一批学生都当成第一批学生来精心对待。
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广阔, 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尤其是一些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都与生物有关。例如:奥运会体育馆鸟巢与仿生, 限塑令与白色污染。教师要在精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 多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发展动向, 并在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上挖掘内容, 以适当的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使每一堂课都有新内容;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 针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 不断调整教法, 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方法, 使学生对每一堂课都充满期待。这是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思想基础。
二专业基础——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能再做教书匠, 而应该让课程为我所用, 能将教学的内容融入生活实践。
1.“老教材”新解读
备课要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钻研, 根据内容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准确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选择科学的教法。尽管对教材很熟悉, 但不能用对教材的熟悉代替备课。很多教师教了很多年可以说有很多章节几乎可以倒背如流。但对教材的熟悉, 不代表一定能教好。我的做法是对教材仍要用心读, 反复读, 每读一次都能读出新东西, 都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都会有新的收获。而这些收获往往是对教材或教法的一种升华, 也可能是一句话代替了十几句话的课堂语言的高度浓缩。
第一, 巧妙重组教材。在备教材的过程中, 要在课本的基础上巧妙利用教材, 新课程要求我们利用课标创设符合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的新的教学内容。例如, 我在备DNA的分子结构一课时, 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课本按照科学探究史的过程先描述了沃森和克里克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发现过程, 再对DNA分子进行结构解读, 但学生对抽象问题难以理解。在我的课堂上, 我首先和同学们一块对DNA分子的模型进行学习和解读, 然后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过程进行探究, 学生较容易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点, 选择经典的题目进行点对点练习,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密切与生活、新时代的联系, 在新情境中赋予旧知识新的生命力。生物教师在教学时要依据标准全盘分析教材, 深入透彻地研究教材内容与当前生活、新时代信息的联系;在学习从生物圈到细胞联系到非细胞生物相关知识时, 笔者就联系2014 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蔓延的新闻时事,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病毒是否为细胞结构生物, 应属于哪一类生物;在学习细胞的癌变时, 笔者将2015 年10 月26 日世界卫生组织分支部门、位于法国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将红肉和加工肉制品列为致癌食品”的内容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而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存在的致癌因子。在学习制作甜米酒的过程中, 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学期笔者和学生一起将其改为“制作酸奶”“制作馒头”等。总之, 只要教师用生活和时代信息来处理教材, 一定会使教学内容变得新意十足、活力四射。
2.恰当地选择教法
当确定了教学重难点并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后, 要寻找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和学法。笔者经过多年的积累, 现将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呈现如下:
第一, 把课本的文字叙述变成生动活泼的图形语言。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更好地加深学生的理解, 更形象直观。让学生也学会当堂绘图, 通过绘图, 从而识图。
第二, 打比方也是一种突破重难点行之有效的方法。光合作用这节课, 把叶子比作“工厂”, 叶绿体比作“机器”, 光能是“动力”, 二氧化碳和水是“原料”, 在叶绿素这个“生产工人”的操作下, 制造出葡萄糖和氧气的“产品”……
第三, 编制口诀, 形象记忆。讲植物需要无机盐时, 用“茎叶氮, 花果磷, 茎秆不倒靠钾肥”的口诀。讲人体呼吸运动时, 我就用了一个“肌缩胸扩氧气来, 肌舒胸缩废气去”的口诀。这些都不能依赖课堂的临场发挥, 而是在备课时就要仔细安排好。
3.精备学情, 因材施教
依据学情,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在课堂上高效地获取知识, 这就需要我们观察、分析、研究学生,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本学期, 笔者参与中等程度的班级教学, 现谈谈具体的处理方法: (1) 优等生的程度相对较好, 他们基础知识相对扎实, 具有较强的分析、演绎、归纳等逻辑推理的能力。但是部分学生不乐于表现, 不参与课堂, 有点“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我在课堂上经常选择难度大、思维跳跃性强的问题, 对他们给以引导。然后课堂上参与少数学困生的讨论, 适时给予启发、引导, 让学困生精彩的表现调动优等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 还有部分学生, 学习基础较差, 在课堂上经常以能“积极表现”为乐, 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很到位。对这些学生不能打击, 当堂给予展示机会, 比如在黑板上直接写出具体的演算过程, 或在做题后或回答问题后, 让全体学生一起找出其知识、能力的不足之处, 引导其踏实学习。要注意在此过程中对其积极参与课堂的举动给予适当的肯定或鼓励。 (3) 对于全体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 则在课堂上分析他们出错的普遍原因, 是思路不清还是在表述答案中用非专业语言描述专业的问题, 或是根本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楚学生的病症, 才能够对症下药, 药效才能明显, 学习才能收到效果。
三实施基础——课前预习作业反馈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为:预习、上课、课下作业巩固。笔者所在学校主要倡导学案导学循环课堂的模式。在导学案的制作中, 明确课前学案, 具体内容涵盖学习目标, 强调学习的重难点, 本节内容同学们通过课本阅读就能获取的知识, 还要明确在书本上的具体位置用笔勾画出本节课的重点, 以及通过简单的思考就能解决的几个小题的检测。依据学生作业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具体方式如下:
第一, 在学案批改中发现学生在做学案中是否存在概念、原理、知识结构上的混淆, 例如, 在进行光和光合作用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经常把叶绿体等同于类囊体。在课堂教学中我就重点呈现叶绿体这种细胞器的结构, 通过对这种细胞器结构的分析重点让学生认识细胞器内膜、外膜、类囊体的结构, 进而解决学生的疑惑点。
第二, 在学案的制作过程中, 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在课本重要的地方,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标注或圈出课本中重点的部分。通过在课间留意学生的课本, 对本学习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浏览, 依据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强调。比如在学习群落的演替一节中, 课本中有“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对课本中的这句话教师引导学生着重标注和记忆。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是否在教材中做标记, 可以看出学生是否依据学案要求进行预习。
第三, 在学案中的文字表述错误, 也应引起教师的注意。在高考的阅卷中凡是出现错字、别字一律算作错的答案, 这样的要求延伸到平时的考试阅卷中。老师和学生一定要以高考标准要求自己。比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的学案中, 学生经常把“21 号三体综合征”写成“21号三体综合症”;在学习细胞器一节, 学生经常将“类囊体”写成“内囊体”;在学习ATP是细胞能量的通货一节, 将“三磷酸腺苷”写成A~P~P~P。学生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对课本内容不熟悉和对课本专业术语或词汇重视不够, 想当然地用自己的思维描述。但是正是这些错误能让教师在课堂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 这些做法一是能体现教师的耐心细致, 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自主学习要认真专心, 二是学生在看到老师仔细地了解学情后, 感到老师对自己“小错误”的关心, 三是下次学案运用时学生就会认真对待教师布置的任务。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一堂高水平的课, 有时需要用几年的时间来准备。生物教师要善于调整心态, 注重平时的学习提高, 关注生物学科发展的前景及生物教学改革的动向,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每一堂课课前都要经过精心的准备, 科学设置各个教学环节, 为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生物教学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倡导, 构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学生学习效果高效的课堂。实现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是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精心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