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肾功能范文(精选12篇)
儿童肾功能 第1篇
我国对儿童用品的研究和开发较早, 已经取得一些成果, 然而相比于儿童用品不断优化的大环境而言, 我国市场针对儿童消费用品的趣味性和功能的转化性方面则少之又少, 缺乏对儿童用品和儿童成长以后用品的功能转化设计, 基于这样的设计环境, 要求我们以儿童用品趣味性和其功能性转化为设计基础, 以可持续设计为前提, 以儿童的趣味和视觉识别能力为设计要求, 研究和开发相应的儿童用品。
一、儿童浴盆设计的需求分析与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指儿童这一群体, 在研究之前我们必须对儿童进行准确的定义, 对儿童的界定主要是针对儿童的体格和心理特征进行界定, 首先是儿童年龄的界定, 本课题对研究对象有一个简单的定义, 就是从出生至4岁的儿童,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恰恰正是需要洗澡的, 符合我们研究的需要。通过对我国以及一些城市的儿童浴盆产品的调研, 得出目前儿童浴盆产品的使用周期一般都很短, 儿童浴盆一般过了购买期就很少使用, 也有一些家庭里的宝宝不喜欢买的浴盆, 致使浴盆在家中闲置, 造成资源浪费。有一些浴盆只能满足一定年龄周期较小的需要, 年龄周期稍大一些便无用了, 家里也舍不得丢掉, 就这样一直闲置。
通过对现在儿童浴盆市场的调研, 得出现在国内专门针对儿童沐浴产品的设计机构不是很多。做这方面设计的多数是一个不相关的企业在另一个领域里面做设计, 国内缺少这方面的相关完整设计体系, 许多浴盆设计缺少内在儿童文化内涵, 只是为了单纯的利润而做。通过对自家的儿童产品研究发现, 很多儿童产品使用功能终止后缺少后续的功能开发, 很少有售后的服务, 这方面的售后服务体系构建不完整。
目前我国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 家长对孩子特别溺爱, 尤其体现在老人身上, 对孩子更是娇惯的没边, 形成两个凡是的状况, 凡是孩子要的都给买, 凡是给孩子买的都要买好的, 有甚者买还不是一个人买, 有的是买一辆车火车浴盆爷爷和奶奶买, 老爷和姥姥也买, 买完这在一个孩子的家庭里很难摆放, 又不能卖掉或者送人, 只能在家里闲置, 形成对空间和金钱的极大浪费。对于大部分的浴盆和其他用品, 往往孩子用几回就不用了, 孩子大一点就不用了, 有的孩子不喜欢浴盆的味道从买完就一直闲置不用, 这对浴盆的利用程度显着很低。对于闲置的浴盆大多数家里都是放在阳台或者立柜上面, 达不到对其再利用, 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次使用率低。这也就是本课题拟要解决的问题浴盆使用功能的二次延续。
二、儿童浴盆功能转化设计分析
通过对现在国内儿童浴盆市场的比较分析, 我们发现现行儿童浴盆市场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规范, 许多儿童浴盆存在不足和弊端, 儿童浴盆的相关系列规范标准不健全。基于以上分析, 目前许多企业还在延续老的生产标准设计规范和材料执行标准, 其老的材料里面含有甲醛、苯, 二甲苯, 硬脂酸铅, 氡等有害气体成分, 对毫不知情的儿童是一种直接伤害, 而表现儿童浴盆上就是材料卫生标准超标, 各位老师试想一下这样的生产标准对儿童的健康存在着怎样的隐患, 让我们怎么能用着放心, 看着舒心, 宝宝开心, 这就是对儿童浴盆设计产品安全意识的缺失。
塑料即聚乙烯材料是儿童浴盆的最常见的材料也是浴盆的首选, 塑料具有容易塑造, 轻巧方便的特点, 我们知道塑料聚氯乙烯本身是对人体无害的, 但是在造型制作过程中需要加入増塑剂和稳定剂, 而这些稳定剂和增塑剂的主要成分就是硬脂酸铅, 其是有毒的具有毒性, 进入人体后会造成积蓄性铅中毒。据权威部门分析:“这种塑料中的有毒成分, 在60摄氏度就会融入水中, 使有毒铅物质进入人体中, 危及我们的健康”。一般而言, 这一类的合成塑料浴盆在制造价格和成本上会较低一些, 一类企业更容易选取合成塑料作为浴盆的主要材料, 因此, 我们在购买儿童浴盆时应该尽量避免选择合成塑料的浴盆。
现如今的儿童用品生产企业为了赢得儿童对自己产品的好感, 在设计和生产中尽量采用大量丰富的色彩, 这些塑料制品的色彩都是借助于稳定剂和增塑剂来实现, 在这些稳定剂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成分, 这也形成了儿童浴盆色彩明亮程度和纯度与有害铅物质成正比的规律。
三、儿童浴盆功能转化设计及应用的意义
通过对本课题儿童功能转化设计及应用的研究, 将对课题中设计概念进行重新的解读, 以儿童心理和生理特征为出发点, 进行趣味性设计和儿童用品使用功能终止后功能转化设计, 已得到人性化设计、趣味性设计和可持续概念在儿童洗浴用品设计中的体现, 对课题中的基本设计原则分析研究, 完善儿童洗浴用品市场, 为儿童洗浴用品人性化设计系统添砖加瓦, 为儿童洗浴用品设计体系提供实践参考, 进而完善趣味性设计和儿童用品使用功能终止后功能转化设计理论体系。
四、结论
我们通过对儿童浴盆功能终止后功能转化设计的研究可以得出, 对产品功能重新再利用是未来可持续设计的发展必由之路, 本文的功能转化设计意在提示人们关注在现代设计中的潜在资源浪费, 引发设计理论界及设计界同仁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更深层次的探讨。将儿童产品功能转化设计构建成为完整的体系, 让更多的设计师关注80后家庭关注儿童, 让设计关爱到每一个家庭。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何人可主编.《工业设计史》[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3]程能林主编, 《工业设计手册》[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论儿童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第2篇
论儿童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以错误-信念任务和表面-现实任务为主要测量手段的大量心理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的心理理论大约在4岁左右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理论为什么不能在4岁之前形成?研究者利用执行功能的缺乏来解释这种现象.研究表明,抑制控制、规则使用、工作记忆等可能均是与心理理论相关的.一些执行成分,但这些观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因此,关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关系,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后续研究.新近提出的关于“冷”执行功能和“热”执行功能的区分,也许是进一步探讨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关系的新途径.
作 者:崔云 李红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刊 名:心理发展与教育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年,卷(期):200420(2)分类号:B844.1关键词:心理理论 执行功能 抑制控制 工作记忆
儿童肾功能 第3篇
【关键词】流动儿童;非流动儿童;家庭功能;比较
Family Function’s Comparison of Migrant Children and Non-migrant Children
Yang A-li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110102)
Abstract: 257 migrant children and 524 non- migrant children from second to eighth grader from Shenyang city were selected and finished the scales of family function with convenient sample, exploring family function’s differences of migrant children and non- migrant children. Result showed family func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and non- migrant children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non- migrant children’s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igrant children’s. Conclusion: migrant children’s family function need to be improved, migrant children’s paren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function, government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 migrant children; non- migrant children; family function; comparison
一、 问题提出
流动儿童作为一个日益庞大而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其成长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研究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不能不谈到其家庭。由于流动儿童的家庭不同于其他一般家庭,其家庭是从农村搬到城市,从居住条件看,可能租房或合租或购买条件较差地段或旧的房屋;从家庭环境看,可能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从事工作种类[1]、家庭氛围都比不上城市,家庭的教育资源、教育能力以及家庭沟通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2]。 但以往研究很少比较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家庭功能。本研究将对此着重研究,以其为流动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以辽宁省沈阳市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流动儿童调查问卷270份,回收264份,有效问卷为257份,有效率97.3%。共发放非流动儿童问卷600份,回收560份,有效问卷524份,有效率93.5%。
2.研究工具
采用Olson 1982年编制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 II)” [3],该量表的中文版由费立鹏等人(1991)修订,包括亲密度、适应性两维度。每个维度各15道题,5点计分,从 “不是”到“总是”,分数越高代表亲密度和适应性越高。本研究中两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8和0.74。
3.研究程序
首先查阅文献,设计调查问卷。然后对沈阳市大东区流动儿童进行方便取样,利用自习课填写问卷。对实施调查的研究生进行培训。问卷调查从2008年12月开始,于2009年2月结束。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查,删除无效问卷。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探讨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上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家庭功能的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非流动儿童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显著高于流动儿童家庭。
四、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家庭,这可能与流动儿童家庭的流动和迁徙有关,不断的颠簸流离,使流动儿童家庭处于疲惫状态,同时由于家庭成员为生计而进行的奔波,使他们无暇顾及和关心其他成员的感受,以及缺乏表达情感和亲密的时间,又由于从农村搬到城市,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一切显得不协调,因此,从整体上看,家庭缺乏适应性,遇到突发事件或应激情况适应力低,解决办法少,同时亲戚朋友少,缺乏社会支持也可能是适应性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流动儿童很少感受到温暖、关爱、幸福、乐观和培养积极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流动儿童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因此,作為流动儿童的父母,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自身做起,积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和氛围,多抽出时间关爱孩子,增强家庭的互相支持和理解,给孩子以幸福、温暖的感觉。同时作为政府决策机构,应该采取措施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提升他们的待遇,遇到问题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给他们以经济和精神上的援助,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同时也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为农民工的稳定和幸福也是社会整体健康发展的标志。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流动儿童家庭功能的提升,为流动儿童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五、结论
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家庭功能的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非流动儿童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显著高于流动儿童家庭。结论:流动儿童家庭功能有待提高,流动儿童父母要重视家庭功能的建设,政府要采取措施改善农民工待遇。
参考文献:
[1] 曾守锤,章兰根.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义.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2008,4:31-35
[2] 侯娟,邹泓,李晓巍.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78-85
论儿童传媒的特殊功能 第4篇
大众传媒已成为青少年与广阔的外部世界联系的重要窗口, 同时也是他们释放情感和娱乐放松的渠道之一。青少年很容易接触传媒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 传媒也由此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无所不及的触角对青少年产生着魔力般的影响。当然, 在吸收传媒中的积极影响的同时, 青少年也在任由传媒中的消极因素对其价值观念产生着误导。从某种意义上说, 大众传媒正在校园之外对当代青少年实施着另一种教育, 而且这种教育由于传媒先天所具有的传播优势, 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塑造甚至超出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力, 尤其是大量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正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学校教育, 这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1. 暴力内容滥用淡漠了儿童的生命观
当前的大众传媒充斥着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暴力信息, 显然, 青少年有限的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在虚构和真实之间分辨能力较弱, 传媒通过对暴力和犯罪细节的详尽描述, 再加上渲染、夸张和虚构,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内心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和建构。长期接触暴力内容的青少年会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受害者日渐麻木, 以致容忍社会暴力的层次逐日剧增, 逐渐造成青少年同情心和体会他人伤痛能力的丧失;暴力内容往往带给青少年一种幻觉, 使他们认为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借助暴力来解决, 因而产生暴力崇拜, 严重者则诱发攻击性行为甚至暴力犯罪。
2. 低俗娱乐节目降低了儿童的审美观
虽然各类休闲娱乐内容有助于生活在快节奏之中的人们实现某种精神调整和心理恢复, 但部分低俗娱乐内容所呈现的不良倾向对青少年产生着负面影响。大众传媒的商业化使传播产品更多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生产, 娱乐气息浓郁的商业活动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形成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泛滥的娱乐传媒内容往往异常粗糙, 格调不高, 直接造成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的庸俗化。
3. 不恰当的传媒舆论模糊了儿童的道德观
大众传播有时是通过引导社会舆论来帮助人们获得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的。而且, 目前在社会转型时期更需要成熟的社会舆论, 更需要正确的社会导向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但是, 在尚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传媒在日常的报道中, 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甚至错误的舆论导向, 直接或间接地忽略正确舆论导向的实例还是很多的。例如:鼓吹“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观念, 将人们引入萎靡、颓废的精神状态, 宣传对私欲的渴求, 对享乐的追求, 对消费至上的崇尚, 对实用主义的信奉, 片面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等。这些不健康的舆论与强化道德力量的功能背道而驰, 就会影响人们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精神状态, 特别是会模糊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
4. 儿童本位缺失抹杀了儿童的主体性
一些媒介过于强调“教化”功能, 忽视未成年人课业压力之余寻求轻松、趣味和新奇的阅读心理。儿童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化的过程。他们主要通过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交际语言、认知技能和行为规范等, 将社会文化和价值标准内化, 建立行为和评价系统, 正确评价他人的角色和观点以及将要承担和扮演的各类角色, 并初步形成自我的人格特征。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来进行和完成的, 大众传媒现在已经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让我们看到的是成人社会的自私和成人传媒对儿童的专制。而这种伴随儿童成长全过程的不民主, 是对儿童自由天性的压抑。
如何回避大众传媒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甚至伤害?如何切实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和涵养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笔者认为, 在加强青少年传媒素养教育的同时, 各类媒体都应该把向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积极营造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 要努力培育、发展为青少年儿童开阔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媒介产品, 开发好一系列适合青少年儿童的分众传媒, 这是必然之路。
二、儿童传媒的特殊功能
儿童传媒是直接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的传媒。党和国家对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发展非常重视, 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上出台了一系列规定。面向青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产品, 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和价值取向, 有着明确的内容要求。尤其在商业意识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 强化儿童传媒的特殊媒介功能, 对于构建品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正面道德引导功能
儿童传媒是以政治、思想、伦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传播内容, 以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 旨在丰富儿童的文化知识, 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 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 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生活。要符合儿童对丰富知识的渴求, 符合儿童对多样人生的向往。社会赋予媒介的使命在于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儿童传媒在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儿童传媒既需要寓教于乐, 又不能放弃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应更多地倡导行业自律、提升文化品位、体现人文关怀。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儿童传媒, 应树立青少年意识, 为庞大的青少年群体提供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特色内容, 更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价值观和更好地促进其社会化。为青少年精心选择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媒介, 给他们提供选择的可能性, 赋予媒介更多的精神价值、道德品质与思想内涵。
2. 全面社会教育功能
儿童传媒文化中传播的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模式, 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结构的形成能起一种与学校教育相媲美, 甚至超过大众传媒的检测作用、镜子作用、激励作用、启迪作用。这些作用既表现在儿童传媒能随时且迅速地唤起青少年迎合社会共同道德指向的行为欲望, 也表现在它无时无刻不在校正着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种种偏向。首先体现在儿童可以从儿童传媒中获取许多知识, 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 潜移默化地传输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 积累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的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培养了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儿童天生具有学习和了解社会的愿望, 儿童传媒对少儿世界新近发生的信息的反映, 使他们学会了解和参与社会, 养成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习惯, 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 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使儿童跳出狭小的认知范围, 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认识社会, 学习并掌握相应的行为规范, 传媒作为中介因素将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 使他们积累了许多社会知识经验, 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儿童传媒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未成年人的另一位重要的“教师”。
3. 传递有益信息功能
据中央电视台2003年做的一项“儿童与电视”调查显示, 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占70%, 为了放松一下的占15%, 为了玩的占8%, 其他占7%。上自天文地理, 下至衣食住行, 古今中外, 高雅通俗, 儿童传媒不仅在内容上是超容量的复合体, 在样式品种上也是超越任何文化形式的复合体, 有效激发了儿童的创造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儿童传媒向儿童输送百科知识和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关注社会的习惯, 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有利于他们意志品性、兴趣爱好的培养。儿童媒体提供的广泛的社会生活感受和多元的文化, 对他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4. 符合儿童需要功能
儿童传媒要立足于儿童, 着眼于发展。因此, 儿童传媒要具有多融性, 不光有娱乐性, 还要有知识性和思想性, 并且这种多融性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和身心发展特点, 充分对应儿童的年龄、心理、认知、思维特点, 形式上要丰富多彩、新奇有趣, 并能激发儿童参与的兴趣, 培养儿童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的兴趣。要避免“成人化”, 不能根据成人的需求、期待和愿望及成人对社会的认识, 来确定儿童传媒的内容。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 缺乏儿童社会性发展所需求的真正内容, 就会影响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5. 提高文化品格功能
对于传播媒介, 大众的需求是其命脉, 赢得受众的青睐、提高受众面、争取更多的广告客户自然是媒体首要的选择。但作为儿童传媒, 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应该引导更多儿童传媒人的思考。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 文化品格对于儿童成长的长远发展意义。应当承认, 当今的传媒人为了创新, 费尽心机地策划, 甚至沉迷于花样翻新、搜奇寻异之中, 标新立异, 急功近利, 一味追求娱乐效果。真正的娱乐是没有外在的功利性目的的, 它所要满足的是人的内在需要, 是人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需要。它使人原本紧张的身心得以缓解和松弛, 是对人的生存中的强制性劳动的一种调剂和补充, 是保持人身心平衡的重要途径。娱乐性需要建立在民族文化传统、社会生活现状和艺术审美规律的基础之上, 用艺术再现人们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尤其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的较量上, 还体现在文化层次的角逐上, 反映在儿童媒介文化传播过程中, 则尤为深刻。例如: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它本身所附带的不仅仅是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同时也附带着意识形态价值。发达国家在儿童媒介文化传播过程中以强势文化的姿态掌握着话语主动权, 将本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以动画片的形式进行对外输出, 这种不平等的信息交流使得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认同构成了威胁。当前很多深受儿童喜爱的卡通片及卡通形象, 就是国外强势文化的代表, 渗透着异国的价值观念, 中国儿童在喜爱并接受它们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它们所蕴涵的附加文化价值。儿童传媒需要在文化内涵的培植上下工夫, 真正成为向儿童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
6. 情绪释放宣泄功能
儿童也有在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宣泄自己情感的需要。通过属于自己的媒体与同龄人进行沟通, 与同龄人共同谈论和分享他们的疑问、忧虑、成长过程中的欢笑与苦闷都必须有一个宣泄的平台, 使他们拥有属于自己传递信息的大众化平台, 获得群体归属感, 使他们的呼声能够被社会注意, 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能被媒体尊重和认可, 有利于实现其心理平衡。通过儿童传媒这样一个渠道, 让他们共享群体信息、解决疑问, 能够有效地让他们的情绪得以宣泄。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2.
[3]李幼穗.儿童发展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 1998.
儿童肾功能 第5篇
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 , 形成于婴儿出生之前到出生之后1个月这一阶段, 诱发原因较多, 表现为脑损伤、发育缺陷、姿势异常、运动障碍 , 常合并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自理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弱等缺陷。目前 , 医师普遍以综合康复疗法为患儿施治 , 但在评估脑瘫康复疗效方面尚无公认标准。而且 , 当前的任何一项单一评估量表都无法达到对残疾儿童各项功能的全面反映 , 所以 , 临床急需一个系统高效的评定量表。此次选择 35 例脑瘫患儿 , 对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的应用价值实施研究 , 发现此量表具有较高的评定价值 ,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5 例脑瘫患儿为本科 2012 年 1 月 ~2013年 1 月收治 , 男 21 例 , 女 14 例 , 年龄 2.5~9.7 岁。其中 , 28例为痉挛型 , 7 例为不随意运动型。合并症 :18 例智力发育迟缓 , 9 例斜视 , 3 例激发癫痫 , 5 例听力障碍。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 22 例脑白质软化或脑萎缩 , 7 例脑积水 ,6 例正常。行脑电图检查 , 8 例尖波发放 , 4 例背景活动变慢 ,3例界限性影像, 20例正常。排除神志不清醒、存在心肺疾病、非首次治疗者。
1.2治疗方法 采用 Bobath 疗法或者 Vojta 疗法为患儿实施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 1 次 /d, 连续治疗 3 个月。静脉滴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 5 ml/d, 10次为1个疗程,每 2 个疗程之间间隔 20 d。根据患儿语言发育状况 , 为其拟定语言治疗方案 , 1 次 /d, 3 个月为 1 个疗程。采用低频脉冲电疗法、穴位注射、针灸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1.3评估方法 治疗前、治疗后 3 个月 , 分别采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对 35 例患儿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自理动作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五个分区功能加以评定。具体如下 :①认知功能 :检测内容包括实物、图片、语言。②运动功能 :检测内容包括精细动作及粗大运动。③言语功能 :检测内容包括言语理解及言语表达。④自理动作 :检测内容包括清洁、饮食、穿脱衣物及如厕等日常活动。⑤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言语及表达 , 对患儿适应家庭、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加以评定。以上五项评定 , 每项包括 10个小项 , 评分标准如下 :可顺利完成每项中的所有内容 , 记2 分 ;可完成每项中大部分内容 , 记 1.5 分 ;可完成每项中的一半内容 , 记 1 分;可完成每项中的小部分内容 , 记 0.5 分;无法完成每项中的任何任务 , 记 0 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 ,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康复治疗前后 , 本组 35 例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分变化如下所示 :认知功能 :(10.2±5.6)分、(13.5±1.4)分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82,P<0.05);运动功能 :(7.2±6.4)分、(15.3±3.8)分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38,P<0.05);言语功能 :(13.0±5.2)分、(15.3±4.1)分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55,P<0.05);自 理 动 作 :(7.0±6.3)分、(9.9±5.7)分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19,P<0.05);社会适应能力 :(13.4±5.2)分、(15.6±5.2)分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21,P<0.05)。治疗后五个分区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
3讨论
由于脑瘫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 , 不同患儿的损伤部位、范围、程度以及症状表现差异较大。同时 , 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 患儿的脑瘫病情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有所好转 , 这就使得医师在进行康复疗效评定时 , 往往难以找到一个统一高效的标准[1]。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由胡莹媛医师(北京博爱医院)制定 , 致力于从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自理动作及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对患儿的功能障碍改善效果进行评定, 内容包括50个小项, 较为全面, 能够客观、具体、全面地反应脑瘫康复疗效[2]。而且 , 此量表易于操作 , 测定时间短(约为 30 min/ 例)。目前 , 胡莹媛、周红玲、周平秋等研究者均已针对此量表开展了研究工作 , 发现此量表具有较高可信度及可靠性。
本科此次以此量表为 35 例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效果评定 ,结果发现 , 治疗后患儿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自理动作及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均比治疗之前显着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明确地展现了患儿各个分区的功能改善情况 , 可以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指导作用。但是 , 这一量表所反映的功能改善 , 展现的仅是所有患儿的平均改善情况 , 而部分不随意运动型患儿的分数并未明显升高 , 这就影响到医师对这一部分患儿康复情况的掌握。而且 , 此量表未能指出不同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发育情况 , 尚有一定的局限性[3]。
综上所述 , 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可以全面反映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 , 但在反应不同年龄阶段及个别患儿康复效果方面具有局限性 , 应用者需要对这一问题加以应对。
参 考 文 献
儿童肾功能 第6篇
【关键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冷”执行功能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251-02
1.前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 ADHD)是一种以执行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Levesque, Beauregard,& Mensour,2006),是儿童常见的临床行为问题,其核心症状为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通常发病于学龄前期,症状在小学阶段表现尤为明显,国内调查显示,ADHD 的检出率在3.1%~6.3% 之间( 张微等, 2007)。执行功能缺陷被认为是ADHD的核心缺陷(张微,刘翔平,宋红艳,2010),如Barkely (1997) 提出的行为抑制模型(behavioral inhibition model)和 Sergeant (2000) 提出的认知能量模型(cognitive-energetic model)从不同的角度将ADHD的行为症状归结于“冷”执行功能缺陷。目前,大量研究得出较为一致的发现,ADHD的核心执行功能缺陷主要体现“冷”执行功能缺陷。
从前人研究得知,“冷”执行功能包括注意、工作记忆和任务切换等,且ADHD儿童存在“冷”执行功能缺陷,那么ADHD儿童在“冷”执行功能多方面存在缺陷还是在某一方面存在缺陷呢?本文将通过对近年来关于ADHD儿童“冷”执行功能缺损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来探讨和明确ADHD的缺陷机制。
2.ADHD儿童“冷”执行功能缺损
2.1 ADHD儿童注意缺陷
Tsal等人(2005)根据注意的功能把注意分为持续性注意、选择注意、注意定向和执行注意(Tsal, Shalev & Mevorach, 2005)。在持续性注意方面,Wang等人(2013)利用事件相关fMRI技术对 28名7-12岁ADHD儿童和31名匹配控制组儿童施测后发现,相对于正常组,ADHD儿童组的左额中回、双侧颞中回、左楔前叶和左小脑后叶在诱发条件下激活增加,由此得出ADHD儿童具有持续性注意缺陷。Tsal, Shalev和Mevorach(2005)采用四种注意任务对ADHD儿童四种注意类型进行评估发现,ADHD儿童四种注意类型均表现出缺陷,尤其是持续性注意缺陷表现最为明显。
在选择注意方面,Stelt, Molen, Gunning和Kok(2001)为了透彻理解ADHD视觉选择加工缺陷的功能机制和宏观解剖机制,采用视觉(颜色)选择注意范式,对48名ADHD儿童及其相匹配的正常控制组儿童进行多渠道事件相关电位的记录检测后发现,ADHD儿童在视觉选择信息加工的早期(感觉)和晚期(语义)两个水平都存在缺陷,而且ADHD儿童的视觉选择加工缺陷起因于一个包括前额叶脑区和枕颞脑区的神经网络激活强度障碍,这个神经网络与颜色注意呈正相关,这表明ADHD儿童存在早期选择注意缺陷。
目前,注意成为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焦点主题之一,为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注意的问题,Posner及其同事(1980)通过改进了一个注意理论,提出注意网络包括三个网络系统,即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Fan等人(2002)根据Posner的注意网络理论提出了注意网络测验(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用于分析三个注意网络(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的神经系统。Fan等人(200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ANT确实可以对脑损伤、脑中风、精神分裂症和注意缺陷障碍这些涉及注意功能异常的障碍进行评估。目前,众多研究采用ANT对注意网络进行研究,从最初的以健康群体作为被试发展到以障碍群体作为被试,其中以ADHD作为被试进行注意功能缺陷的研究日趋渐多。Konrad等人(2006)采用典型注意网络测验应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8-12岁ADHD儿童的功能失常注意网络与脑区激活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行为学实验中,与正常儿童相比,ADHD儿童仅在执行控制系统存在显著损伤;对事件相关fMRI结果分析发现,相对于控制组,ADHD儿童在三个注意网络的脑区均存在异常:在警觉任务中,前扣带回右侧激活减少;在定向任务中,更多额叶-纹状体独立激活;在执行控制任务中,较少的额叶-纹状体激活。由此得出,ADHD儿童在警觉和执行注意任务中,存在皮质控制的异常机制。
2.2 ADHD儿童工作记忆缺陷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被界定为是一种维持、控制和处理目标相关信息的能力。工作记忆能够使个体进行推理、计划、解决问题以及为了目标采取行动(Baddeley,2003)。工作记忆损伤将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如难于记住他正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和为了达到目标需要做什么。工作记忆缺陷已被认为与ADHD的核心症状、较差的学业成绩及同伴关系问题相关。工作记忆可分为言语工作记忆和视觉空间工作记忆,近年来对于ADHD者工作记忆缺陷的研究众多。Westerberg,Hirvikoski,Forssberg和Klingberg(2004)采用视觉空间工作记忆测试和选择性反应时间测试(a choice reaction time test)对ADHD儿童和控制组进行检测发现,ADHD存在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缺陷,而且是其缺陷的一个主要的成分。有研究采用言语和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探讨ADHD混合型儿童与控制组的差异中发现,ADHD混合型儿童在言语和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加工上均存在缺陷,而且优势反应抑制水平较控制组低(Ewijk,Heslenfeld, Luman, Rommelse, Hartman, Hoekstra,et al., 2013)。根据Baddeley工作记忆理论模型,认为工作记忆是一个多成分的系统,包括两个存储亚系统(即语音和视觉空间短时记忆)和一个中央执行系统。那么ADHD存在工作记忆缺陷,是在三个系统中都存在缺陷还是在某单个系统中存在缺陷?目前已有研究对其进行了探索。Rapport, Alderson, Kofler, Sarver, Bolden和 Sims(2008)运用潜变量方法对儿童ADHD工作记忆缺陷的成分进行探索发现,儿童ADHD在工作记忆三个成分中均存在缺陷,尤其是中央执行功能。综上所述,工作记忆缺陷是ADHD独立的核心的认知机制缺损,它独立于其他症状。
2.3 ADHD儿童任务切换
一个学生独自一人正在房间里看书,突然客厅的电话铃响了,他放下手中正在看的书,走向客厅接起了电话,电话那边,他妈需要他帮忙看一下冰箱上的贴条,看看今天需要买些什么东西,他又放下电话,来到厨房,查看冰箱上的贴条。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学生涉及到的执行加工过程有阅读、接电话、交谈、情景的检索、视觉搜索。这些任务需要个体对大脑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这就是任务切换(task switching)。任务切换能力对个体完成日常生活的任务至关重要。众多的脑成像研究发现,个体在完成任务切换任务时,会激活额叶皮层,包括额叶内区、前额叶内回、前额叶侧回、背外侧前额叶皮层、额下回、额中回(Rushworth, Hadland, Paus, Sipila, 2002)和顶叶皮层、小脑(Monsell,2003)。目前,主要通过测量个体完成多种任务时的反应时切换代价(the reaction time switch cost)来考察个体任务切换能力的情况。反应时切换代价等于切换任务反应时减去非切换任务(又称为重复任务)反应时之差。
ADHD的主要认知缺损包括执行控制功能,如抑制控制,任务切换和工作记忆。Cepeda,Cepeda和Kramer(2000)为了探查ADHD儿童和非ADHD儿童的执行控制加工能力,采用任务切换实验范式。Cepeda等人对照了三组被试,即ADHD用药组、ADHD未用药组和正常组。该结果发现,相对于正常组,ADHD未用药组表现出更大的任务切换代价;研究还发现,ADHD用药组的任务切换代价与正常组相等,说明药物可以提高和改善ADHD儿童抑制非适应反应的能力。这一研究表明ADHD者存在任务切换缺陷。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关于ADHD任务切换能力的研究开始探查其内部的脑机制。Tamm,Menon,Ringel和Reiss(2004)采用事件相关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考察10名ADHD儿童和12名正常组被试在操作GO/NOGO任务的脑区活动,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ADHD在右半脑扣带回和辅助运动区激活减退,而这些脑区与任务切换或反应切换相关,结论得出在前额叶激活的减退反映了ADHD的反应和任务切换能力的缺陷。
3.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关于ADHD儿童“冷”执行功能的研究可以得出相对明确的结论:1)可能由于选择被试群体的参照标准和选用范式不同,对ADHD儿童注意缺陷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但仍可得出相对明确的结论,即从注意功能分类来看,ADHD儿童存在持续性注意缺陷和选择性注意缺陷,从注意网络来看,ADHD儿童存在注意警觉缺陷;2)ADHD儿童存在工作记忆缺陷,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随着近年来对其工作记忆缺陷的深入研究发现,ADHD儿童在工作记忆三成分,即空间和言语工作记忆、中央执行功能,均存在缺陷,尤为表现在中央执行功能的缺损,且这三个成分的缺损可能会持续至成人期;3)行为实验和脑功能实验结果均显示,ADHD儿童存在任务切换缺陷,其在完成任务切换任务中,切换代价更高。综上所述,ADHD的缺陷机制可更为细化表现在持续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注意警觉、中央执行功能及任务切换功能上的缺损。
ADHD儿童在“冷”执行功能的三个方面,即注意、工作记忆和任务切换,存在缺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如众多调查研究显示,ADHD儿童的“冷”执行功能缺损,对其生活、学业产生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这些功能的缺损将持续患者一生。如何以实证研究为理论依据,探索出有效的ADHD儿童的干预措施,将成为今后研究的关注点。
参考文献:
[1]张微,刘翔平,宋红艳.(2010). “热”执行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阅读障碍儿童言语工作记忆的影响. 心理学报,42(3),415-422.
[2]张微,刘翔平,顾群等. (2007). 六城市ADHD 流行病学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1), 23-25.
[3]Baddeley, A. (2003). Working memory: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Nature Neuroscience, 4, 829–839.
[4]Cepeda, N.J., Cepeda, M.L., & Kramer, A.F. (2000) Task switching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8(3), 213-226.
[5]Ewijk,H.,Heslenfeld,D.J., Luman,M., Rommelse,N.N., Hartman, C.A.,Hoekstra,P.,et al.(2013). Visuospatial Working Memory in ADHD Patients, Unaffected Siblings, and Healthy Controls.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published online 8 April 2013.
[6]Fan, J., McCandliss, B. D., Sommer, T., Raz, A., & Posner, M. I. (2002). Testing the efficiency and independence of attentional networks.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4(3), 340–347.
[7]Konrad,K., Neufang,S., Hanisch,C., Fink,G.R.,&Herpertz-Dahlmann,B.(2005).Dysfunctional Attentional Networks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Evidence from an Event-Relat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Brain Rearch, 1219,159-168.
[8]Levesque, J., Beauregard, M.,& Mensour, B.(2006). Effect of neurofeedback training on the neural substrates of selective attention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Neuroscience Letters, 394, 216–221.
[9]Monsell, S. (2003). Task switch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7(3), 134-140.
[10]Posner, M. I. (1980) Orienting of atten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2(1), 3-25.
[11]Rapport, M.D., Alderson, R.M., Kofler, M.J., Sarver, D.E., Bolden, J., & Sims, V. (2008) Working memory deficits in boy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The contribution of central executive and subsystem processe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6,825-837.
[12]Rushworth, M.F.S., Hadland, K.A., Paus, T., & Sipila,P.K. ( 2002) Role of the human medial frontal cortex in task switching: A combined fMRI and TMS study.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87, 2577-2592.
[13]Stelt, O., Molen, M., Gunning, W.B., & Kok, A. (2001) Neuroelectrical signs of selective attention to color in boys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12, 245-264.
[14]Tamm, L., Menon, V., Ringel, J., & Reiss, A. L. (2004). Event-related fMRI evidence of frontotemporal involvement in aberrant response inhibition and task switching in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43, 1430 –1440.
[15]Tsal, Y., Shalev, L., & Mevorach, C. (2005).The diversity of attention deficits in ADHD: The prevalence of four cognitive factors in ADHD versus control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8, 142–157.
儿童肾功能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首次发病在我院住院的39例HSP患儿作为观察对象, 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HSP诊断标准[1], 其中男21例, 女18例, 男∶女比例为1.1 7∶1;年龄3~13岁, 平均 (7.3±3.0) 岁。
1.2 方法
于发病后第1、2、3、4周留取H S P患儿的尿液做肾功能检测, 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U m a l b、R B P, 两点法检测N A G, 同时每周检测2次尿常规。
1.3 判断标准
R B P正常参考值0~0.7 m g/L, N A G正常参考值0~24.4U/L, Umalb正常参考值0~20mg/L。R B P、N A G、U m a l b值超过正常高限为异常。尿常规检测红细胞超过3个/H P和 (或) 尿蛋白+以上为异常。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9例HSP患儿连续4周尿液肾功能检测结果
由表1可见, HSP患儿发病后第2周Umalb水平高于第1周,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4周Umalb水平明显超过第1、2周,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3、4周Umalb水平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 A G、R B P分别在发病第3、4周有较大幅度增高, 但与各时间点同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注:1、2、3分别为第2、3、4周各指标与第1周比较, 4、5分别为第3、4周各指标与第2周比较, 6为第4周各指标与第3周比较;表1中部分数据质量较差
2.2 3 9例HSP患儿4周内Umalb、RBP、NAG总检出异常情况
39例患儿中, RBP异常6例 (15.4%) , NAG异常10例 (25.6%) , Umalb异常22例 (56.4%) 。Umalb异常率明显高于R B P异常率、N A G异常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14.26、7.63, P<0.01) ;NAG异常率高于RBP异常率,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6, P>0.05) 。注:对同一病例连续4周尿液肾功能Umalb、NAG、RBP检测出现1次或1次以上的异常, 均记为1例, 而不予重复统计。
2.3 39例H S P患儿不同时点尿液肾功能异常率与尿常规异常率比较
由表2可见, 第2、3、4周患儿尿液肾功能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尿常规异常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周患儿尿液肾功能异常率高于尿常规异常率,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肾脏是否受累是影响HSP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决定了临床疗效。随着研究的深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 各种肾脏早期损伤的新指标不断应用于临床。Umalb是一种分子量为6.9万, 带负电荷的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蛋白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只有肾小球滤过膜损伤时, 才造成尿U m a l b排出增多。尿液中的白蛋白增多, 预示肾小球功能不全, 持续的U m a l b尿表明肾脏疾病有加重的危险[2]。有文献报道, Umalb对早期肾损害的诊断有重要意义[3]。尿微量蛋白指标综合检测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及降低肾损伤程度的可靠依据[4]。NAG在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含量最高, 分子量14万, 不能通过正常的肾小球滤过膜。此酶在尿中稳定, 是反映肾小管实质细胞损害的一个指标。因此, 肾小管损伤时尿中NAG增多, 对肾损伤的早期发现和病程观察是一项有效指标。RBP是一种小分子蛋白, 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随后几乎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 进而分解, 肾小管功能损伤时尿中排出增多。
本文结果显示, 第2、3、4周患儿尿液肾功能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尿常规异常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观察尿液肾功能异常情况有利于早期发现肾损害;第1周患儿尿液肾功能异常率高于尿常规异常率,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考虑可能与患儿发病第1周肾损害不明显有关。患儿发病后第2周Umalb水平高于第1周, 第3、4周Umalb水平明显超过第1、2周, 第3、4周Umalb水平接近。提示过敏性紫癜肾小球损害在发病第1周Umalb水平不明显, 但在第2周后Umalb水平逐步增高, 尤在第3、4周U m a l b水平明显增高。本文结果亦显示, N A G、R B P分别在第3、4周有较大幅度增高, 但与各时间点同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4周尿液肾功能检测中U m a l b、R B P、N A G总检出异常率比较, U m a l b异常率明显高于R B P异常率、N A G异常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HSP患儿发病连续4周内进行观察, 发现肾小球及肾小管损害存在不平衡性, 其中对肾小球的损害要大于对肾小管的损害。可能由于HSP早期肾损害尚未明显累及肾小管, 直至疾病进展期及后期, 肾损害逐步加重, 尿N A G排量明显增多[5]。
综上所述, 尿液肾功能检测异常比尿常规异常出现要早, 临床上应尽早动态检测尿液U m a l b、R B P、N A G, 可作为肾脏损伤早期诊断指标, 联合动态检测有利于观察HSP患儿肾损害情况。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不同时期尿液肾功能情况, 探讨其肾损害的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U m a l b) 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R B P) , 两点法检测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N A G) , 观察患儿三指标总检出异常情况、尿液肾功能异常率与尿常规异常率。结果 患儿发病后第2周Umalb水平高于第1周,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4周Umalb水平明显超过第1、2周,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3、4周Umalb水平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 A G、R B P分别在第3、4周有较大幅度增高, 但与各时间点同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 m a l b异常率明显高于R B P异常率和N A G异常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2、3、4周患儿尿液肾功能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尿常规异常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液肾功能异常比尿常规异常出现要早, 临床上应尽早动态检测尿液U m a l b、R B P、N A G并作为肾脏损伤早期诊断指标, 联合动态检测有利于观察H S P患儿肾损害情况。
关键词:尿微量白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过敏性紫癜,肾损害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 吴瑞萍, 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上册) [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676.
[2]张蔓莉, 江毅, 王箴.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和尿微量蛋白测定对过敏性紫癜肾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3 (24) :9.
[3]邢芳会, 王永岐.尿液微量蛋白联合测定筛查早期肾损害[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16) :1006.
[4]施文强.尿微量蛋白测定在儿童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伤的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8) :1755.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护理干预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门诊发现的FC患儿12例, 男7例, 女5例;年龄2岁~8岁;均符合FC罗马Ⅲ诊断标准[3]。
1.2 疗效判断标准
护理干预时间为30 d, 疗效分为有效和无效。有效为治疗后大便次数和性状恢复正常;无效为治疗后大便次数和性状均无改善。
2 结果
对本组FC患儿进行护理干预, 停用一切导泻剂、促胃肠动力等治疗FC的药物。经过综合治疗与护理干预, 15 d内排便恢复正常4例, 16 d~24 d排便正常3例, 无效5例。
3 常见的FC病因
①摄入水分不足。②进食过少。进食太少时消化后液体吸收余渣少, 致大便减少、变稠, 可使大便干燥。饮食不足时间久可引起营养不良, 可影响协助排便的腹肌及肛提肌收缩力, 使排便动力缺乏而加重便秘。③肠炎、痢疾等恢复期肠黏膜应激性消失, 所以在腹泻之后可有一段时间便秘。④食物成分不当。大便性质与食物成分关系密切, 如食物中含大量蛋白, 而碳水化合物不足, 肠道菌群继发改变, 肠内容物发酵过程少, 大便呈碱性, 干燥且易便秘。许多小儿喜食肉类, 少吃或不吃蔬菜, 饮食过于精细少渣, 食物中纤维素太少, 易发生便秘。⑤肠道功能失常。生活中不规律和缺乏按时大便的训练, 未形成排便的条件反射导致便秘。学龄儿童常因无清晨大便习惯, 而学习时间不能随时排便, 上课时憋住大便也是导致便秘的常见原因。⑥部分患儿出生后即便秘, 如有家族史, 可能与遗传有关[4]。⑦精神因素[5]。小儿受到突然的精神刺激、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也可引起短时间的便秘。本研究对儿童FC危险因素调查时发现, 儿童FC与不良饮食习惯明显相关, 如偏食, 不吃或偶尔吃一些蔬菜, 喜食肉类, 食物中缺乏膳食纤维, 引起食物残渣缺乏, 使大肠中形成粪便的质量与体积不足以引起结肠蠕动或蠕动减弱导致便秘[6]。
4 护理干预
4.1 适量饮水
水既是营养物质的溶剂, 促使它们溶解、吸收, 又是代谢产物的溶剂, 便于其运输与排出体外, 以维持人体的代谢平衡。每天早晨起床后空腹饮1杯白开水, 然后排便。
4.2 训练排便习惯
患儿每天早晨起床后坐便盆, 限时排便时间为3 min~10 min, 排便时精神放松, 注意力集中, 从而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
4.3 调整饮食
建议患儿多食水果、蔬菜、菌类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适当减少细粮和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平时饮食要多样化, 烹调食物要结合小儿年龄段的消化特点, 重视色、香、味, 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达到增加食欲。
4.4 运动
每天活动1 h以上。按年龄多做一些户外活动, 进行体格锻炼, 增强体质, 不仅能预防疾病, 也可减少便秘的发生。
4.5 心理干预
便秘可影响患儿消化功能, 使食欲减退, 很多坚硬便块堆积可使直肠静脉血回流障碍。干硬大便排出可损伤黏膜导致便血;肛裂同时因疼痛而不敢排便。同时大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过久, 使一些细菌分解出来的有毒物质过多被肠道吸收而产生头晕、头痛及精神不振等, 影响食欲, 进食少, 更易使便秘形成恶性循环。通过编写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及色彩鲜艳的卡通画, 使其明白一些浅显的有关食物摄取、消化及排泄道理, 促使其积极配合。
4.6 其他
积极纠正患儿的偏食。在小儿进食时多做诱导鼓励, 避免用简单的强制办法, 以免引起反感和哭闹而影响消化。
摘要:对12例功能性便秘 (FC) 患儿进行适量饮水、训练排便习惯、调整饮食、运动、纠正偏食、心理等护理干预, 结果15d内排便恢复正常4例, 16d~24d排便正常3例, 无效5例。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饮食,儿童
参考文献
[1]Wood JD.Enteric nervous system:Sensory physiology, diarrheaand constipation[J].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10, 26 (2) :102-108.
[2]Bongers ME, Benninga MA, Maurice-Stam H, et al.Heaith-relatedquality of life in young adults with symptoms of constipation con-tinuing from childhood into adulthood[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2009, 7:20.
[3]王茂贵.儿童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临床评价[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7) :559-560.
[4]熊淑英, 孙晓勉, 吴紫娟.非比麸和培菲康联合治疗功能性便秘患儿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 (7) :508-510.
[5]寒冰, 胡金凌, 刘增柱.小儿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和治疗[J].光明中医, 2010, 25 (8) :1477-1478.
不同肥胖程度儿童左心功能状况 第9篇
关键词:人体质量指数,肥胖症,心室功能,左,儿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率显著增高。研究发现,许多成人心血管疾病始于儿童时期。本文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58例不同程度单纯性肥胖儿童左心功能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肥胖对儿童时期心功能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肥胖组儿童 58例,年龄7~14岁,平均12.7岁。经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证实为单纯性肥胖,无心肺疾患。肥胖诊断标准及分度为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质量指数筛查分类标准[1,2]。肥胖组按体质量指数分为2组:肥胖Ⅰ组(轻~中度肥胖组)28例,肥胖Ⅱ组(重度肥胖组)30例。对照组为正常体重健康儿童30例,平均12.4岁。2组年龄、身高、性别相匹配。
1.2 方法
由专人测量身高和体重,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心脏测量采用GE公司Vivid 7 Dimension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1.5~4 MHz,受检者左侧卧位, 平静呼吸、同步记录心电图(内置),通过M型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在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条件下采集心尖四腔、两腔和心尖左室长轴观的3个完整心动周期动态图像并贮存,帧频>90帧/s,供脱机后分析。将取样点置于左室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的二尖瓣环处。启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分析系统,自动显示出该取样点的速度曲线,测量并记录各取样点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计算6个室壁平均峰值速度(mVs)。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1.5 统计分析软件,不同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BMI与mVs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常规左心功能测量结果 轻~中度肥胖组左室射血分数(66.63±6.92)%与对照组(69.65±4.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肥胖组左室射血分数(62.77±2.77)%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量结果 肥胖组二尖瓣环6个室壁平均峰值速度肥胖Ⅰ组(6.59±0.67)cm/s,肥胖Ⅱ组(6.37±0.53)cm/s与对照组(6.85±0.84)cm/s相比均减低,且重度肥胖组减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肥胖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肥胖组体质量指数与二尖瓣环平均峰值速度相关性分析肥胖组体质量指数与二尖瓣环平均峰值速度呈显著负相关(r=-0.337,P<0.01)。
3 讨论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是一种超高帧频组织速度显像技术,可以精确地捕获组织运动速度变化和时相变化,能够同步检测 8 个心肌节段的收缩速度,同步获得不同心肌节段整个心动周期的运动信息,以便相互比较,可以更精确、更全面地评价室壁运动的固有规律和异常改变。它的速度参数能够反映心肌的收缩特性及舒张功能,弥补了既往超声心动图的一些局限性,为定量评价室壁运动和左室功能提供了新方法。有研究显示[3,4],二尖瓣环6个室壁平均峰值速度与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导管检查测定左心室收缩期压力上升最大速率呈高度正相关,表明其具有快速评估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2个肥胖组各室壁二尖瓣环平均峰值速度均低于正常儿童组。Gulati等[5]已证实,二尖瓣环下移速度能够反映左室整体收缩功能,也就是说肥胖儿童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受损。
本研究中,轻~中度肥胖组在常规超声检查中未发现明显的左室收缩功能异常,EF值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别,可能是由于该组肥胖儿童处于病程的相对早期,常规超声心动图尚未能敏感地识别其节段性或整体收缩功能改变。然而在QTVI检查中,该组二尖瓣环6个室壁平均峰值速度显著低于正常组,提示QTVI反映左室节段或整体收缩功能的改变较常规二维超声敏感。重度肥胖组二尖瓣环6个室壁平均峰值速度降低尤为显著,与病情相符,提示QTVI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分析表明,肥胖组体质量指数与二尖瓣环6个室壁平均峰值速度呈显著负相关,肥胖程度越重,心功能受损越重,提示应加强对肥胖儿童的干预,以增进儿童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2]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3]郑霄云,郑知刚,张小平,等.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与左心导管法对比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研究.临床荟萃,2006,21(15):1 078-1 080.
[4]FAKUDA K,OKI T,TABATA T,et al.Regional left ventricular wallmotion abnormalities in myocardial infraction and mitral annulus de-scent velocities studied with pulsed doppler imaging.J Am Soc Echo-cardiogr,1998,11(9):841-848.
超重肥胖对儿童心肺功能的影响研究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法,选择太原市某小学校四~六年级12个班的全部学生804人作为调查对象。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7~18岁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BMI)=体重/身高2(m2)分类标准,判定肥胖、超重[2]。经内科体检,筛除先天性心脏病儿童2名和皮肤病儿童1名,确定肥胖组儿童52名,超重组61名,随机选择各班的正常儿童共58名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调查对象均测量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心电图、血压、内科检查。血压测量采用儿童标准血压测量方法。心电图采用日本进口Kenz-101热笔式心电图机,常规导联9个。包括标准导联3个,加压肢体导联3个,心前导联3个,必要时加做V6 、V7、V3R导联。肺活量功能指数=肺活量/体重(mL/kg)[3],肺活量计采用大连理工大学体科所出产的EMOVC-101Ⅱ型电子肺活量计,测量2次,取均值。
1.3 资料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分析指标为方差分析、χ2检验及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2.1 超重肥胖检出情况
在804名学生中,肥胖102人,肥胖率为12.7%,其中男生66人,女生36人,肥胖率分别为15.8%和9.3%;超重139人,超重率为17.3%,其中男生91人,女生48人,超重率分别为21.9%和12.4%。
2.2 超重、肥胖儿童与对照组儿童血压和肺活量指数比较 见表1。
2.3 超重肥胖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心电图的变化 见表2。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心室内传导阻滞。
3 讨论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肥胖者体重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同时身体脂肪细胞增多或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或2种情况同时存在,导致身体内脂肪成分显著升高,与其他体成分失去正常比例[4]。调查发现,该校四~六年级学生肥胖、超重率分别为12.7%和17.3%,男生均高于女生。提示该群体的肥胖、超重预防干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肥胖不仅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糖脂类的代谢异常还与成年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有明显的联系。调查显示,肥胖、超重儿童的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儿童,且与BMI指数呈正相关,说明机体随着体重的增加,血压有增高的趋势。过去普遍认为,儿童原发性高血压非常少见,大多是因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证实,儿童继发性高血压发生率远低于原发性高血压[5,6,7,8]。无论BMI值是否超过肥胖界定值,随着BMI值的升高,高血压的危险均在不断上升。当BMI值超过正常范围后,儿童高血压的患病率均呈直线上升[7]。因此,在儿童期积极开展肥胖的干预,对预防和控制成年期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心电图检查显示,心动过速发生率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肥胖导致心脏负荷增大,心脏的储备能力降低引起心动过速有关;其他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T波异常、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心室内传导阻滞)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发现,T波异常中2例T波广泛低平(超过3个导联,包括有心前导联的变化)都发生在肥胖组。T波是心肌的负极波,与心肌的供血有关,肥胖是否可以引起心肌缺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继续探讨的问题。
肺活量代表肺容量和呼吸肌的力量及呼吸器官的发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9]。本次调查肺活量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照组最高,超重组次之,肥胖组最低。肺活量的发育不仅与个体的身高、体重、胸围和年龄等因素有关,而且还与体育锻炼、 体力劳动所带来的胸廓增大、肺容积增加及肺泡组织的弹性大小有关[10]。青少年是处于旺盛发育期的群体,其健康体质与未来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超重肥胖儿童肺活量功能的下降,影响肺功能发育,身体素质水平下降,因此必须加强体育锻炼,预防和控制肥胖的发生。
摘要:目的了解超重、肥胖对儿童心血管系统及肺功能的影响,为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太原市某小学四~六年级804名学生,用BMI指数诊断标准确定肥胖组52人,超重组61人,对照组58人。通过测量3组不同人群的心电图、血压、肺活量指标,观察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经方差分析,肥胖、超重组肺活量指数低于对照组(P<0.01),血压高于对照组(P<0.01)。体质量指数(BMI)与血压呈正相关,与肺活量指数呈负相关。χ2检验显示,3组间窦性心动过速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高于对照组。结论超重、肥胖能导致儿童肺活量下降,血压增高,心动过速发生率增高。
关键词:超重,肥胖,肺活量,心脏功能试验,儿童
参考文献
[1]李立明,饶克勤,孔令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2]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9-70.
[3]徐勇,谭琪.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3):166-167.
[4]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1-4.
[5]金红芳,杜军保.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的研究现状.中国医刊,2004,39(5):19-21.
[6]房师华.儿童肥胖与血压的关系.中华临床新医学,2006,6(2):219-220.
[7]李林中.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5):270-274.
[8]朱琦,文英,王莹.单纯性肥胖儿的心脏改变.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6,4(2):106-109.
[9]黄锟,孙莹,叶青,等.肥胖、超重青少年通气功能与体成分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152-154.
儿童肾功能 第11篇
[关键词] 肘关节;功能障碍;康复;儿童
[中图分类号] R72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07-01
肘部骨折在儿童骨关节损伤中最常见。儿童处于生长期,儿童期骺软骨板的强度远不如韧带和关节囊,有研究证明骺板的强度比肌腱弱2~5倍,从高处跳下、摔倒、玩滑板、滑旱冰等均能造成肘部骨折。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或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4周,解除石膏固定后多数患儿出现肘关节屈曲、伸展,前臂旋前、旋后功能障碍,少数伴随肩关节、腕关节、手指功能障碍。笔者所在科室2005年6月~2011年6月收治80例肘部骨折所致肘关节功能障碍儿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05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80例肘部骨折患儿,男46,女34例;年龄2~14岁;右侧37例,左侧43例。手法复位石膏固定48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32例。其中肱骨髁上骨折60例,尺骨鹰嘴骨折9例,肱骨髁间骨折6例,桡骨头骨折3例,肱骨外上髁骨折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蜡疗 在外固定拆除及手术切口愈合后,将蜡饼包裹于肘关节处,并用毛巾包裹以减缓散热,每日2次,每次30 min。
1.2.2 中药熏洗治疗 丹参、红花、防风、伸筋草、透骨草、桑寄生、栀子、没药各20 g,用纱布包裹,加水约4000 mL浸泡60 min,加热至沸,取全部药液放于盆中,温度降至60~70℃时,将肘关节位于盆的上方,在肘关节上方盖一毛巾,蒸汽刺激关节可加速血液循环,熏约15~20 min;当温度降至45~50℃时,再将肘关节置于盆中,用2块50 cm×30 cm大小的毛巾放在肘关节上,不断向毛巾浇药液,洗约15~20 min,每日2次,14 d为1个療程。
1.2.3 运动疗法 ①关节活动度练习:嘱患儿每日进行患侧肩、肘、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主动活动,除患侧肘关节外,其余关节均应达到最大关节活动范围,每次30 min,2次/d,注意加强前臂旋前旋后练习。②肌力练习:患儿上臂肌肉多有明显萎缩,嘱患儿用沙袋(0.5~2.0 kg)或拉力器进行上臂肌力练习,15 min/次,2次/d。患儿患手较健手肌力明显降低,需进行握力练习15 min/次,2次/d。锻炼时将上臂平放于桌面,可有效防止肱骨下段骨折和肱骨髁上骨折在锻炼过程中发生再骨折或内固定松动成角。肌力及关节活动度练习时注意固定好肩关节不能离开桌面,防止肩部肌肉代偿,腕关节保持伸直,不能过度屈曲或伸展。
1.2.4 手法治疗 蜡疗或中药熏洗治疗后,手法按摩关节周围软组织缓解疼痛,使患儿充分放松,有利于关节松动术治疗,再根据关节的解剖结构和运动受限方向施予不同手法,先做被动附属运动,再做被动生理运动。手法宜轻,以不引起患儿局部明显疼痛为宜,每日2次,每次15~20 min,对有肌腱粘连或关节挛缩的患儿应遂渐增加按摩、牵拉、按压及被动屈伸关节的力度,禁止暴力被动活动,以免引起进一步损伤。
1.2.5 肘关节牵引 用肘关节牵引器根据屈曲和伸直受限不同,分别进行屈曲和伸直位牵引,每次15 min,每日2次。根据患儿年龄及肘关节僵硬程度调整牵引重量。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陆廷仁《骨科康复学》[1]中肘关节功能评定评分法(JOA elbow functional assessment scale)[1],总分100分,100~80分为优,66~79分为良,45~65分为可,<43分为差。
2 结果
本试验结果,其中优60例(75.00%),良12例(15.00%),可5例(6.25%),差3例(3.75%)。
3 讨论
儿童肘关节由肱骨远端和尺骨、桡骨上端的关节面所组成,共有肱骨内上髁、外上髁、滑车、肱骨小头、尺骨鹰嘴、桡骨小头6个骨骺,出现和闭合年龄不同,诊断必须结合临床体征,否则容易漏诊和误诊。肱骨髁上骨折是少儿肘部损伤最多发生的骨折类型,约占总病例的25%[2]。
儿童肘部骨折引起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3]:①肘部血肿机化及软组织挛缩。肘部血肿机化和软组织挛缩是引起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外固定时间越长,肘部血肿机化粘连软组织挛缩程度越重,肘关节功能障碍越明显;②肘部骨折复位不良。肱骨内髁骨折、外髁骨折和髁间骨折,尺骨鹰嘴骨折,属关节内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虽不属于关节内骨折,但骨折处就在肘关节上方,所以不论屈曲型还是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如果复位不良就会阻碍肘关节的活动。因此儿童肘部骨折要求准确复位。临床见到5例患儿因复位不准确导致肘内翻、内翻畸形,通过康复治疗,明显改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残留畸形注意复查,随儿童年龄增加,可不同程度改善。儿童骨骼发育成熟后可选择手术治疗,以取得更好治疗效果。③异位骨化。临床见到4例肘部异位骨化患儿,原因多为多次手法复位或过度被动活动所致。通过康复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1例8岁男童关节活动度正常1个月后复查,异位骨化消失。④骨折愈合差,固定时间过长,康复治疗不及时,这3种原因为临床常见病因。
蜡疗通过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改善,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加强,有利于组织内淋巴液和血液渗出物的吸收,减轻组织水肿。另外对瘢痕组织及肌腱挛缩等有软化和松解作用[4]。中药熏蒸具有热疗及药物的双重作用,药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品为主。通过中药熏蒸,增强机体对药物的吸收能力,药物加热效应作用,共同达到消肿止痛、解除粘连、改善挛缩的目的[5]。根据患儿病情需要选择蜡疗或中药熏洗治疗,临床多选用一种热疗方式,如需要蜡疗和中药熏洗治疗都做时,注意两种热疗时间要间隔1 h以上,可有效防止皮肤及软组织烫伤。患儿对温度耐受性差,治疗时应适当降低温度和热疗时间,随时注意观察患儿反应。
笔者所在科室为基层临床科室,收治患儿多为骨折后3~6周,给予蜡疗、中药熏洗治疗、运动疗法、手法治疗、肘关节牵引等综合疗法,多数经过1~4周,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因患儿家长对康复认识不足,有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因肘关节功能障碍来笔者所在科室就诊。临床亦可见到因家长暴力被动活动引起其他部位骨折的患儿。儿童有年龄小,依从性差,注意力不集中,康复方案完成差的特点,功能锻炼应以主动为主,被动为辅,需要治疗师和家长充分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儿童对康复环境及康复器械比成人要求更高,临床需要探讨能引起儿童兴趣的康复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廷仁.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1-152.
[2] 李景学,孙鼎元.骨关节X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62.
[3] 孙进喜.儿童肘部骨折引起肘关节僵硬的原因及治疗体会[J].中国厂矿医学,2004,17(2):136-137.
[4] 陆廷仁.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3.
[5] 谢晓,邱晓虎.手法加中药熏洗治疗小儿创伤后肘关节僵硬[J].中医正骨,2004,16(6):32.
儿童简笔画的功能与教学方法 第12篇
一、儿童简笔画的功能
儿童简笔画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简笔画的功能有所不同。其是以引导儿童动手动脑, 促进小学生思维及手、眼、脑三者协调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儿童简笔画教学的有效开展, 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及实践能力, 并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二、儿童简笔画教学的方法
1. 确定儿童简笔画的表现对象。
儿童简笔画的表现对象非常广泛如, 静物、风景、人物、动物及交通工具等。通常来说, 生活用品、学习用具、家用电器与蔬果等属于静物的范畴。风景包含的内容较多。风景画中一般都会涉及山川、树木、屋宇、桥梁及亭台等事物, 每一幅风景简笔画都必须围绕一定主题展开。人物简笔画要求学生在对人的形体结构与动态特征等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运用概括的方式对其进行简练的描绘。动物包括家禽、鸟类及兽类等。每种动物都有其不同的活动特点。只有认真地进行观察, 把握它们的活动特点, 才能予以形象的表现。交通工具包括飞机、轮船、火车、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及三轮车等。以上均为儿童简笔画表现的对象, 教学时, 可分门别类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2. 儿童简笔画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儿童简笔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 而且要重视对其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应帮助他们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 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 并引导他们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探究, 把握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 进而掌握简笔画的表现手法。 (1) 形状归纳添加法。儿童的思维具有差异性。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想象、交流, 这样才能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转变其“照猫画虎”的绘画方式。在简笔画教学中, 教师可先绘出某一形状, 然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与添画。如, 画出一个“○”形, 让学生想象可以把它变成其他哪些事物。他们有的可能会画出太阳;有的会画出足球;有的会画出轮胎等。 (2) 动态变化法。即教师先画出人或动物的某一动作, 然后让学生想象其他动作。如, 教师画出猫抓老鼠的动作后, 可以让学生想象、描绘猫在其他时候的动作。 (3) 背景添加法。即教师先画出几样物体,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背景, 从而丰富画面。 (4) 生活观察法。《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美术教师应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为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 并组织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其运用所学简笔画知识与技能表现生活。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3. 借用其他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