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儿童看护范文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儿童看护范文(精选9篇)

儿童看护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2010年在成都不同区域选取5所幼儿园教师共91名,幼儿监护人480名,其中母亲290名,父亲123名,其他67名。

1.2 研究方法

运用体力活动知-信-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幼儿教师和家长现场填写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幼儿体力活动的认识、相关知识、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支持幼儿体力活动、妨碍幼儿体力活动的因素、对幼儿体力活动方式的建议等。

2 结果

调查的幼师中,63.7%文化程度为大专,24.2%为初中和中专;调查的家长中,幼儿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以上分别为60%和47.5%,大专25.4%和33.5%,80%以上父母为脑力劳动者;家庭月均收入5 000元以上为46.9%。体力活动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注:“-”表示无数据

调查显示,80%以上家长和幼师认同幼儿运动习惯对成年后健康有影响,90%以上知道缺乏运动与某些疾病相关,但具体有什么影响,与哪些疾病相关,绝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不清楚,他们认同运动对身高、体重、预防肥胖、心肺功能、骨骼、抗病能力等有积极影响,但对幼儿学习效率、成绩、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不确定。

在幼儿运动相关知识方面,虽然大都认同室外运动优于室内运动,但只有25.8%的教师和42.1%的家长认同运动多出汗为好,仅30.8%教师和17.7%家长听说过“体力活动金字塔”或相关运动指南,所以,他们在如何科学指导孩子进行适宜的运动,以及运动的形式、时间、强度、频率等方面的知识是比较欠缺的。在预防幼儿运动伤害方面,68.3%的教师和10.2%的家长知道部分方法,可能与幼儿教师接受的相关培训相对较多有关。但家长在愿意接受培训的态度上与教师是一致的。幼师和家长获得体力活动知识的途径分别为:报纸杂志92.3%和82.3%,专业书籍64.8%和36.7%,广播电视76.9%和68.3%,同学和朋友45.1%和77.1%,说明幼儿教师主要通过书报、传媒、专业书籍获得,而家长偏好报纸杂志、朋友和传媒,较少通过专业书籍获得。

在行为方面,16.5%幼师和22.1%家长从不锻炼,坚持每周运动1~2次以上的幼师占67.9%,家长只有36.7%,经常带孩子一起运动的家长只有19.5%,说明幼师自身运动频率合理,可能与其工作性质有关,而家长可能由于办公室工作繁忙,造成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少有时间运动,尤其是室外运动。结果显示,幼师运动方式前五位为快走、慢跑、游泳、健身操、爬山,可能与幼师以20~30岁女性为主,喜欢偏向耐力和柔韧性的运动方式。家长能够陪孩子一起运动的方式依次为游戏、骑童车、跑步、爬山和游泳,与他们认为适合孩子的运动项目基本一致,但实际上运动很少。

幼师认为适合幼儿运动的方式依次为广播体操、游戏、跑步、跳绳、骑童车、跳舞、跳跃运动、投掷运动、游泳、爬山;而家长认为是游戏、游泳、骑童车、跑步、爬山、跳绳、体操、跳舞、跳跃、投掷。由此可见,幼师偏向于幼儿园内能够进行的运动,而家长更偏向于与大自然接触的运动和自己能共同参与的运动。两者均认为武术、滑雪、滑冰不太适合幼儿,可能与运动场地、运动习惯局限性和认知危险性有关,见图1。另外,笔者对幼儿室外活动偏少的原因进行了开放式调查,主要原因包括:幼儿机构场地限制、运动课程安排、幼儿人数多、家长工作忙、户外活动场地环境差、没有运动设备、担心感冒、受伤、弄脏衣服、家长不喜欢户外运动等。

在态度方面,94.5%的幼师和89.4%的家长表示愿意多接受关于幼儿运动与健康关系的知识,较强烈的求知愿望与其匮乏的相关知识形成鲜明对比,表明幼儿运动知识传播不到位,有待改善。同时,76.3%的家长表示喜欢和幼儿一起进行运动,但现实却只有19.5%的家长能够经常带孩子一起运动,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3 讨论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除了可预防肥胖、增加骨密度、保持血压稳定、降低血胆固醇、增强免疫力等,对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自信心、提高注意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也非常重要[2,3,4]。幼儿运动环境包括托幼机构和家庭两方面,幼师和家长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可以决定幼儿运动的方式、时间、频率和场地等[5,6],他们的态度、认知和行为是决定能否正确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关键因素。

本次研究发现,幼儿看护人在这方面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存在诸多问题,他们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对运动与健康的密切关系是认同的,但相关知识较欠缺,幼儿运动的形式和频率与看护人的偏好密切相关,但接受专业指导的机会较少。

Moore等[7]研究发现,父母爱运动的孩子自己也相对爱运动,这种家庭带动作用很明显。本研究中家长由于环境或其他外界因素,实际引导孩子正确运动的机会偏少,尤其是户外活动。户外运动优于室内运动的原因在于,在户外活动范围大,感觉更自由,更容易释放自己,创新性更强,心情愉悦,更易交到新朋友,日光有利于骨骼发育,增加抵抗力,提高睡眠质量,而且,在户外可消耗更多能量而利于预防肥胖。

幼儿多数时间在幼儿园和家庭度过,统一的幼儿运动指导规范,是幼儿运动时间和运动标准化的保障,建议在幼儿园建立规范的运动指导标准;同时,创造积极的体力活动家庭氛围,对幼儿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研究表明,如果有看护人的引导和带动,比让孩子自由活动的方式更能让孩子喜欢运动并更加活跃[8],在今后的幼儿运动干预研究中,幼师和家长应作为关键干预对象。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选取的幼儿园虽然处于不同区位,但是比较同质,均为机关或大学的附属幼儿园,幼教师资水平和幼儿家庭背景较相似,不能代表私立托幼机构和郊区、农村幼儿园的情况,故未能比较不同师资水平和家庭情况之间对幼儿体力活动认知的相关性,有待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调查成都市学龄前儿童幼师和家长对幼儿体力活动的认识程度,包括知识、态度和行为。方法 选取2008~2010年成都不同区位5所幼儿园教师91名和家长480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经验证的体力活动知-信-行调查量表。结果 大部分幼儿看护人对体力活动缺乏科学认识并缺少实践,25.8%幼师和42.1%家长认为运动多出汗好,30.8%幼师和17.7%家长听说过“体力活动金字塔”,幼师比家长更了解预防幼儿运动伤害知识。每周坚持1~2次以上的幼师占67.9%,家长占36.7%,能常带孩子运动的家长占19.5%。运动方式上,幼师偏向于园内运动,家长偏向于与大自然接触和共同参与的运动。结论 建议幼儿园建立规范运动指导标准,创造家庭运动氛围,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看护人,体力活动,现况调查

参考文献

[1]Sallis JF,Prochaska JJ,Taylor WC.A review of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0,32:963-975.

[2]Saakslahti A,Numminen P,Varstala V,et al.Physical activity as a pre-ventive measure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early child-hood[J].Scand J Med Sci Sports,2004,14:143-149.

[3]Barros RM,Silver EJ,Stein RE.School recess and group classroom be-haviour[J].Pediatrics,2009,123:431-436.

[4]Tomporowski PD,Davis CL,Miller PH,et al.Cognition,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Educ Psychol Rev,2008,20:111-131.

[5]Copeland KA,Sherman SN,Khoury JC,et al.Wide variability in physi-cal activity environments and weather-related outdoor play policies in child-care centers within a single county of Ohio[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11,165:435-442.

[6]Brown WH,Googe HS,McIver KL,et al.Effects of teacherencouraged physical activity on preschool playgrounds[J].Early Inter,2009,31:126-145.

[7]Moore LL,Lombardi DA,White MJ,et al.Influence of parents'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of young children[J].Pediatr,1991,118:215-219.

儿童看护 第2篇

2011年08月29日20:32 来源:人民网-社会频道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人民网上海8月29日电 29日中午11时30分左右,上海市闵行区华漕镇“小福星”学前儿童看护点发生一名工作人员用自制钢尺划伤8名幼儿(5名男孩,3名女孩)事件,其中1名幼儿伤势较重。作案人已被公安部门控制。

目前受伤幼儿均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治疗。据卫生部门介绍,1名伤势较重的幼儿经过手术,目前生命体征稳定,已进入监护室进行监护;其他受伤幼儿已转至病房接受观察治疗。

作案人为女性,安徽籍人,现已被公安部门控制。目前公安部门已介入,正在立案调查。

案发后,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非常重视,要求全力做好救治受伤儿童和安抚工作。受俞正声书记委托,副市长沈晓明带领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和闵行区领导立即赶赴医院,看望受伤幼儿并表示慰问。医院正按市领导要求,全力组织救治工作。

儿童看护 第3篇

父母教育水平对预防儿童贫血和营养不良很重要[4,5,6,7]。母亲教育水平同低出生体重和儿童生长迟缓负相关,而同中国每日膳食推荐摄入量( 尤其是来自动物性食品) 正相关[7]。由于父母负有工作职责,许多儿童由近亲抚养,因此调查应该包含“看护者”,而不仅是父母或母亲。

本研究探索看护者教育水平和其他人口学因素与中国城市学前儿童缺铁之间的相关性。笔者也比较了缺铁儿童与正常儿童饮食摄入差异,以确认儿童的看护者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规定饮食。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本次研究地域,贫血现象被大量研究[8,9,10,11],但大多数研究讨论的是遗传因素。中国西南地区尤其广西,是儿童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高发区,这是一种遗传性贫血。本研究通过识别和评估同儿童缺铁相关的社会人口学因素,有助于填补相关研究空白。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中国西南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开展,调查了5所学校220名看护者。问卷调查开展于2007年6—7月,针对学前儿童的看护者,搜集其有关家庭社会人口学背景和饮食方式的资料。每个孩子只有1位来自该家庭的看护者参与调查。看护者签署书面同意书,并被告知回答匿名调查问卷是自愿的。柳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柳州工人医院的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了本项研究。

1.2方法

饮食偏好调查的部分问题来源于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的调查。选择了同本研究相关的题目,并把提出的调查发送到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柳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柳州第四工人医院和范德堡全球健康研究所,以便在完成调查和进行翻译前征询反馈。

缺铁的过去诊断结果: 主要看护者被问及其孩子是否曾被一位医生诊断为缺铁。由父母报告的儿童过去诊断结果以往研究加以应用过[12,13],并且在本研究中是合理的,因为在每年体检中都包含缺铁的血检项目并且把结果告知了看护者。笔者把缺铁作为主要的结果变量是因为其与饮食习惯和贫血直接相关。

目前饮食方式和补充食物。主要看护者被问及饮食方式相关的问题,包括豆制品、瘦肉和绿色蔬菜的食用频率( 每月2 ~ 3 次、每周1 ~ 4 次、每天) 。在附加分析中,看护者被问及孩子是否曾补充维生素、目前的补铁状况、孩子的拒食习惯和任何食物过敏情况。

主要看护者也报告了各种社会人口学特征,如儿童年龄、性别、民族( 汉族、壮族、侗族) 和出生体重、家庭大小、看护者教育水平( 小学、中学或大学及以上) 、每周工作时间和月收入水平( < 700,700 ~ 1 000,>1 000元) 。看护者也被问及是否担心他们的孩子贫血。就业状况和就业类型也被问到,但因回答比例较低没有使用。220 位被调查者中,135 位回答了他们的孩子是否曾经被诊断为缺铁或贫血的问题,其余85 位参与者( 38. 6% ) 回答“不知道”,并被从全部分析中加以排除。因此,全部分析包含了135 位儿童。

1.3统计分析

使用Stata 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计算出平均数和标准差,并使用t检验计算出不连续变量(由主要看护者报告的儿童先前缺铁诊断结果)之间的差异。比率列联表测量结果变量同每一类型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使用Fisher精确检验评估数据之间的差异。此外,多变量回归分析被用来决定儿童先前缺铁诊断结果的最重要预测因子。在所有检验中,P<0.05(双侧)解释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3. 3% ( 18 /135) 的儿童曾被诊断为贫血,17. 8%( 24 /135) 的儿童曾被诊断为缺铁。62. 3% 的看护者担心他们的孩子有可能目前患贫血。

相应于父母或主要看护者人口学特征,表1 描述了先前缺铁诊断结果的普遍程度。看护者教育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但是不同看护者收入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28) ,且工作时间更长的看护者( P < 0. 01) 所照看的儿童缺铁更加普遍。缺铁诊断结果在儿童人口学和健康特征( 儿童的性别、年龄、出生体重、入园年龄、是否母乳喂养以及断乳年龄) 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先前缺铁诊断结果在经常食用绿色蔬菜( P =0. 06) 和豆制品( P = 0. 002) 的儿童中较少出现。有拒食习惯的儿童更有可能缺铁,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11) 。缺铁状况在瘦肉摄入频率、维生素补充、目前补铁或食物过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此外,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可以识别出与缺铁诊断结果相关的最重要因子。与每月只有2 ~ 3 次摄入绿色蔬菜的儿童相比,每周摄入1 ~ 4 次( OR = 0. 16,95% CI = 0. 02 ~ 1. 11,P = 0. 06 ) 或每天摄入( OR =0. 17,95% CI = 0. 02 ~ 1. 19,P = 0. 07 ) 的儿童较少被诊断为缺铁,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儿童的瘦肉和豆类食品摄入频率同曾被诊断为缺铁没有统计学意义。就看护者教育水平而言,同受过初等教育的看护者照料的儿童相比,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 OR = 0. 09,95%CI = 0. 01 ~ 0. 80,P = 0. 03) 和大学及以上教育( OR =0. 04,95% CI = 0. 003 ~ 0. 49,P = 0. 01) 的看护者照料的儿童较少被诊断为缺铁。儿童的出生体重、年龄和性别与缺铁的关联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曾补充过维生素、正在补铁、与儿童同住的人口数和民族与缺铁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且在回归模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由于多因素回归分析所用的是小样本,以上变量在最终模型中被排除。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17. 8% 的学前儿童曾被诊断为缺铁,而同时期在柳州城区只有4. 6% 的3 ~ 5 岁儿童被诊断为缺铁[14]( 从1992 年全国15% 开始下降[15]) 。由此可见,伴随着大量的城乡移民,本研究对象较该市其他地区有更高比例的缺铁儿童,并反映了地方疾病控制中心和医生的关切。

父母教育水平与儿童曾经被诊断为缺铁负相关。一项针对中国农村地区四五年级儿童的研究也发现,父母教育水平同贫血比例呈负相关[4]。在菲律宾和印度,母亲的教育水平分别同儿童的血红蛋白浓度或补铁状况具有显著相关性[16,17]。或许,具有更高教育水平的看护者对于合理的膳食和营养具有更完善的知识,或者有更多的收入为他们的孩子购买更健康的食物。

受过更多教育或具有更多收入的母亲也较少缺铁或贫血,可以转而提高生育质量。研究已经显示,母体血红蛋白状况同儿童的铁元素状况相关[18]。其机理可能在于产前贫血会导致低出生体重或早产,从而提高了儿童贫血的风险[19]。严重的母体贫血会降低母乳中的铁含量[20]。来自较贫困农村地区的儿童更有可能患上贫血[21]。

看护者教育水平是儿童是否缺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教授看护者有关儿童早期均衡营养重要性的知识是一个改善儿童临床、行为和认知表现的富有前景的策略。

经常摄入绿色蔬菜的儿童较少被诊断为缺铁。有研究表明,绿色蔬菜含铁[22,23]; 不过,植酸含量高的蔬菜,如小扁豆和小麦胚芽,会降低对铁元素的吸收[24]。一项对香港4 ~ 14 岁儿童的研究发现,素食的儿童相比杂食的儿童获取了充分的铁元素[25]。

经常摄入豆类食品的儿童较少被诊断为缺铁( 26名每天食用豆制品的儿童从未患过缺铁,而被诊断为缺铁的儿童从未每天食用豆制品) 。研究显示,大豆富含铁[26,27],但豆类也会抑制人体对非血红素铁( 以非肉类为基础) 的吸收[28,29]。相对于食用铁强化牛奶的婴儿,食用含铁大豆配方的婴儿具有正常的血红蛋白水平[30]。

经常摄入瘦肉的儿童较少被诊断为缺铁。来自肉类的血红素铁在人体中具有20% ~ 40% 的高度铁吸收率[22],并能阻止幼儿铁含量的降低[31]。一项在中国3 ~ 7 岁学前儿童中的实验表明,食用诸如肝脏和动物血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品增加了儿童的血红蛋白浓度[32]。

在附加分析中,曾补充维生素和正在补铁与缺铁状况没有相关性。有研究表明,维生素缺乏,尤其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E缺乏与饮食性贫血相关[33,34]。相对于仅仅是维生素A或铁加维生素A干预,一项在重庆学前儿童中进行的多种微量营养元素饮食干预有效改善了血清视黄醇水平( 维生素A的生物标志物) ,并调动了肝脏中的铁储量[35]。

本研究也发现,男孩相比女孩更可能被诊断为缺铁。有文献显示,在婴儿早期,男孩患缺铁性贫血的风险高于女孩[36]。但是中国的一些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具有更高比率的贫血[6,37,38],但性别与血红蛋白水平没有相关性[39]。本研究儿童的年龄同缺铁状况没有相关性。但在中国学前儿童中,随着年龄增高,贫血比率降低[40,41]。

现有数据的最大局限性可能在于依据主要看护者对过去诊断结果和儿童饮食方式的自我报告,而不是依据儿童的医疗记录以及直接观察或使用饮食日志,不准确的回忆会导致自我报告的误差。另一局限是样本数量太小,也没有基因检测数据以筛选出因遗传紊乱而患缺铁的儿童。

潜在的选择偏差和横向搜集数据也构成了局限。尽管有这些局限,但本项研究代表了中国卫生官员与美国大学生和研究者之间通过暑期研究实习项目而进行紧密合作,探究柳州市学前适龄儿童中缺铁相关的营养、行为或人口学因素的首次尝试。广西地区曾是小儿贫血的高发区,尤其在农村和移民人口中,因此需要本研究和未来研究帮助该地区的医院管理者、临床实践者、公共卫生专家和儿童看护者更好的进行健康和教育干预。

工地看护合同 第4篇

一、双方在相互协商达成一致的`原则的基础上签订本

协议。

二、值班时间为xx年12月01日-------xx年01月30日。

三、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必须加强责任心,认真值守岗位,防止甲方安排其看管的设备物资丢失。如果在值班人员值班期间给甲方造成损失,一切后果由值班人员负责。

四、值班人员的工资每月的28日由新能源有限公司发放到徐开林卡上。

五、值班需看护的设备物资清单见附件。

值班人员签字:

新能源有限公司

GPS智能看护宝,为亲人保驾护航 第5篇

GPS智能看护宝, 是一款专利产品, 通过独有的GPS定位和GSM基站相结合的无缝隙覆盖技术。开发了针对儿童、老人、智障人士等特殊人群而订制的具有实时通话、实时定位、应急呼叫、远程监听等功能的系列产品。

产品特点

1.具体位置实时查询、每日行踪回放查看

2.SOS一键快速求助、紧急情况远程监听

3.防盗防抢防丢跟踪、屏蔽不良短信电话

4.上课隐身手机禁用、电子安全监护围栏

5.超低辐射绿色安全、通讯费用家长可控

6.到校离校短信通知、学校家长互动管理

市场分析

儿童、老人这些弱势群体受到的伤害、被拐卖、走失等意外情况经常发生, 权威部门统计每年这样的案例超过200多万, 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施予援手的很少, 这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损失。因此, 开展人口看护已成为我国一项重大的社会工作。目前该产品与河南联通、浙江移动合作。在河南、杭州地区每月销售量达到上千台。

小本创业, 收益不低

投资者最低进货投入约12万元, 即可获得市场经销权。该生意不需要店铺, 不需要办公室。也可以以项目方的办事处形式开展工作。市场零售价为358598元。销售毛利润率大约30%。

投资提示

试论看护保险体制之下的居家养老 第6篇

关键词:居家养老,现实选择,问题,完善,看护保险制度

一、居家养老是应对我国老龄者养老看护问题的现实选择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以及家庭养老看护功能的日益弱化, 老龄者的看护问题已成为需要全社会关注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一般意义上讲, 养老问题包括三大层面, 经济赡养、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互补和交叉。本文着重讨论老龄者的看护问题, 即生活照料问题) 。随着老龄者特别是高龄老龄者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需要找到一种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共存的新模式。一般而言, 对于老龄者长期照料的看护服务以居家服务和机构服务为主要形式, 然而, 在实际运行中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 需要结合我国上千年的家庭养老传统,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 使社区、社会的力量进入家庭, 向家庭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使老龄者能够在家里得到全方位的照顾。目前, 居家养老被学术界或政策方一致认同为解决多数老龄者养老看护问题的现实选择。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 以社区为依托, 以老龄者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及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 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 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它既不同于机构养老, 又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 是一种把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结合起来的模式;它既不超越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 又比较符合我国老龄者的心理特点。在这种社区家庭模式中, 家庭成为一个开放的养老载体, 老龄者不离开自己熟悉的居住环境, 不仅能享受到养老院式的照料服务, 而且能得到来自子女的情感慰藉。其基本含义,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 是居家养老, 它有别于机构养老, 即老龄者在自己的家里养老, 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看, 居家养老除了有家庭照料外, 还有来自社会的帮助, 尤其是来自社区的照顾。具体做法, 如在城市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为老龄者提供居家养老工作的相关政策、服务等咨询, 受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申请, 承担服务需求评估、服务补贴初审、服务人员招聘、发放服务券、安排助老员上门服务等, 根据服务需求的变化, 逐渐摆脱以家政助洁服务为主的单一服务格局, 向助急、送餐、理发、陪聊、陪护等多方面延展。

二、居家养老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 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城镇社区普遍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 同时农村地区也在积极地推广, 居家养老在我国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但从总体上看, 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实践中面临许多问题。

(1) 政府投入机制亟待完善。政府投入资金不足、支持力度不够, 与老龄者看护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投资主体比较单一, 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 民政部门直办直管的做法还没有根本改变, 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 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2) 现行运作机制不能适应社会化发展的方向, 政府投入效益不高, 公平性较为欠缺, 服务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社会发展、社会分层使不同社会阶层老龄者的需求和能力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由此可能造成这样一种状况:能够享受服务的可能是最高或最低阶层, 占比例最多的中间人群却得不到很好的照料。也就是说, 一种覆盖整个社会所有老龄者的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完善起来。

(3) 目前居家养老在我国部分地区有一些较为成功的实践, 但就全国范围而言, 仍表现为零散的或区域性的行为, 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区服务机制。近年来,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虽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与社会需求仍相差甚远, 问题较为突出, 具体而言:功能单一;规模过小, 辐射能力弱, 影响力低;服务被动, 缺乏服务活动的主动策划、组织与评估;没有形成产业化格局, 实体发展不够快、不够广, 缺乏品牌性开发建设项目;政策不够配套、责任主体不够明确。

(4) 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空间受到限制。社会整体慈善意识薄弱, 服务组织无论在类型上还是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民间为老龄者服务团体受种种因素制约, 难有较快发展。

(5) 财政、技术、人员等各个方面的专业护理资源欠缺。其中, 人力资源储备与供给不足, 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界定、从业资格认定、社会价值认同等问题突出。从事居家养老的社区工作者不仅要懂老年学, 还需具备心理学、医学、保健学、营养学、运动学等各方面知识, 同时要求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准。而现在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收入的服务人员, 另一类是没有收入的志愿服务人员。由于资金缺乏, 目前从事服务的大都是后者, 长此以往很难维持人力资源的稳定性。而且, 现有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没有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

三、完善居家养老的对策

1. 看护保险制度的建立

(1) 我国建立看护保险制度的必要性。目前,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而居家养老被认为是解决老龄者养老看护问题的必然选择。为了保障和完善居家养老, 美法德日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看护保险制度。结合我国现阶段实施居家养老面临的问题, 可以借鉴相关国家的经验建立类似的看护保险制度, 原因在于:其一, 为了给老龄者提供优质足量的居家服务, 筹资方面可以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既有政府补贴和支持, 又有社会资本的投入, 在社会保险的方式下作为被保险者的个人积累能更好地实现资金的稳定性;其二, 加入看护保险制度的老龄者无论谁面临看护风险时都能无差别地平等地依据保险制度享受到保险给付, 并且应对多样化的需求, 制度灵活地设计多种服务方案;其三, 制度设计以地方政府为保险者, 地方拥有充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更为关键的是各地区能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保险给付的形式和内容, 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其四, 可以打破目前居家养老领域政府垄断、低效率的局面, 引入竞争, 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及营利性机构的参与提供渠道及制度性的保障, 同时实现居家护理的专业化和高水平化。

(2) 建立看护保险制度应重点注意的几个问题。由于与美法德日等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我国应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看护保险制度, 其中尤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 看护保险制度可以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大类型, 前者由政府强制实施, 以德国和日本为典型代表;后者由商业保险公司自愿开办, 以美国和法国为典型代表。在看护保险模式的选择上, 政治生态对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过程中主导力量的表现;二是政策方案中运营主体的确定。可以预见的是, 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中, 执政党仍将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绝对领导地位, 而政府则继续在政策法案上发挥主要作用。这意味着, 在中国看护体系的出台时机以及政策设计的价值取向上, 执政党将发挥决定性作用, 而在具体内容设计上, 官僚机构将发挥主要作用。换言之, 看护保险制度的设计, 我国仍属于“政府主导型”, 宜建立社会保险型的制度体系, 依靠一定的国家强制力为保障, 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再来探讨商业型保险以作为补充。

(2) 看护保险制度的财源构成。鉴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贫富的分化程度, 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在建构看护保障模式时, 在财源方式的选择上, 看护给付费50%宜由公费负担 (中央与地方政府各承担25%) , 其中中央负担的25%中可有5%作为调整金来支付, 余下的50%由保险费来负担。财政承担部分主要用于对低收入者的援助和地区间平衡, 个人承担部分主要是为了强化服务利用者的责任意识、增强消费理性。同时, 我国地区差异比较大, 保险者宜选择地方政府。

(3) 看护保险制度下老龄者要得到相应的看护服务, 需要经过严格而具体的审查和认定, 看护保险对老龄者的具体服务内容、时间以及费用的限额都做出了详尽的规定。老龄者从申请到实际得到看护服务, 要通过规范的程序。这样, 从制度层面上规范服务内容和标准, 既可以节约成本, 又能带动效率的提高。

(4) 保险给付以实物给付为基础。使用者出现保险事故时, 从保险者方得到的是实际服务, 而不是现金, 同时包括居家和机构服务等选择。为了使老龄者 (看护保险加入者) 尽可能地居家照护, 看护保险制度为需要各种看护服务的老龄者提供综合性的福利、保健以及医疗服务。如果老龄者难以实现居家照护, 则根据老龄者本人的意愿入住老年福利机构或老年保健机构, 接受各种护理服务。

(5) 公共部门以补贴或政策支持等方式, 鼓励和促进多样化的经营主体参与到服务供给中来, 并放松行业壁垒, 促进有效竞争。服务模式的多元化, 非赢利性组织、民营企业的参与不仅能减轻政府的负担, 同时也能促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 看护保险制度之下保证居家养老有效运行的配套工作

(1) 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首先, 政府作为国家行为的主要载体, 为妥善解决老龄者的看护照料问题提供制度保证, 这种制度的设计需要将社会财富再分配制度和老龄对策有机地统一起来。看护保险体系的运行关涉政府的医疗、福利和保险三种职能, 在构建新的保险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协调解决好制度间的问题与矛盾。同时, 需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投入关系, 发挥政府、社会、社区的三方功能。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 有必要将老龄者的医疗、日常护理、保健、福利等方面有机地衔接起来, 避免不同制度下服务提供的偏差和矛盾。其次, 政府职能的转变。引入市场机制的社会化看护体系, 公共部门不再是以行政手段、命令的方式来应对老龄者的看护需求, 而是依据保险制度为被保险者提供相应的保险给付, 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最后, 民间企业的参与在丰富和充实服务市场的同时, 公共部门又充当着监督市场、规范竞争的主体。换言之, 政府在其中承担着双重角色, 它既是保险业务的垄断经营者, 同时又是看护服务市场的竞争维护者。当出现市场失灵时, 公共部门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 确保服务的质量。老龄者看护照料服务的过失有可能危及被照顾者的生命, 因此, 对从业者要通过培训、资格认证等方式, 确保其所提供服务的质量, 提高从业者的道德素质, 并注重与医疗机关的合作。尤其在居家服务方面, 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 (诸如在交通不便利的地区, 服务提供的成本高) , 给予适当的公共援助, 通过收入再分配等形式给予支持。此外, 还包括对判断或意思表达能力差的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及解决服务中的纠纷等问题。

(2) 鼓励非政府组织、民营机构等的参与。正如美国学者詹姆斯布坎南所言, “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官僚机构来提供, 私人企业、非赢利性组织、半独立的公共企业也可以提供公共服务。”虽然, 政府是传统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主要行为主体, 但是, 在老龄化社会中, 所需的医疗、福利服务如果全部由政府来提供, 则政府的规模就可能膨胀。加之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趋于多样化, 政府提供的单一化服务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随着放松管制、民营化、地方分权等政府部门的再造, 非赢利性组织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作为服务的供给主体, 民间企业、NPO法人等共同参与、适当分担, 通过多样化服务机构间的良性竞争, 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并发挥各主体的相对优势。

(3) 有效整合资源, 丰富服务内容,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首先, 居家服务基础的夯实是看护保险政策运营当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一方面, 需要有效地整合社区或共同居住区域的养老服务资源, 使现有的医疗服务及各种老年福利服务等相互衔接;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赎买、租赁等方式, 改造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满足居家服务需求。如在社区建立小规模、多功能的服务中心, 以提供不间断的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改造或修建适合老龄者居住或照护的住宅、公寓, 如无障碍化的房屋结构、设置每个人的单独房间、安装紧急呼救设备等。其次, 加强老龄者看护照料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一方面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从事看护工作的专业人员, 不仅需要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训, 还要注重实际的训练和经验;另一方面, 配套的资格认定制度需要建立和不断地完善。此外, 还应切实保障护理人员的基本权益, 并逐步提高护理人员待遇, 积极营造尊重护理人员工作、有利于护理人员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剖析护线队伍现状探索管线看护举措 第7篇

1 影响管线看护工作的内外因素

持续开展的油区治安秩序整治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打孔窃油频繁发生,输油管线面临的治安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护线队伍的不断壮大为维护输油干线的畅通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力地遏制了打孔窃油的发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潜伏着的不稳定因素对队伍的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影响着队伍的战斗力。

1.1 人员构成及队伍现状

护线大队现有人员133名,其中全民工56名,劳务工77名,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总数的90%。2002年以后,人员的增加和调整相对频繁。职工队伍中暴露出相当一部分人员缺少巡护经验、工作能力不足。护线工作并非完全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想要胜任这个岗位就必须开动脑筋,想尽办法去和不法分子斗智斗勇,要有丰富的巡护经验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护线是一线岗位,人才缺乏,部分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想换舒适的岗位是个现实问题。而人员的变动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恰恰削弱了经验的积累,使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中。

1.2 社会因素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人的思想十分活跃,价值观念发生扭曲,理想信念日趋淡漠化,它们对职工队伍的稳定带来了消极影响。职工思想素质滑坡,没有了奋斗目标和追求。一些职工大局意识、集体观念淡化,干工作是不推不动,推一下动一下,依赖思想严重,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社会的消极因素正在影响着我们的职工队伍,他们不像过去那么“听话”、“服从管理”,变得更现实、更实惠,不安心本职工作,看似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不稳定因素。

1.3 工作性质的决定因素

由于管线看护长期工作在野外,工作周期长,环境艰苦,时时面临着来自管线沿线部分村民的阻挠,甚至于不法分子的恐吓和围攻,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职工的心理承受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客观存在的天气原因和人的生物钟因素,使一些职工心情浮躁,容易产生惰性心理和畏难情绪。面对复杂的外部治安环境,当班巡查期间精神高度紧张,长达三、四公里的管线使人疲于奔走,生怕出现打孔窃油后担责任,造成职工心理承受的压力较大,身心疲惫。更因为工作环境艰苦、岗位技术含量低,而使一些职工不安心本职工作或调离或敷衍于工作,既影响队伍的稳定,又削弱了队伍的战斗力。

护线队伍成立之前,打孔窃油很是猖狂,暗孔窃油更是肆无忌惮,造成的原油损失更多。随着护线队伍的不断壮大,巡护措施的不断完善,管线看护形势逐步好转,较之以前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但是,近两年来,打孔窃油有所抬头,虽经过护线职工的不懈努力,一个个的暗孔不断地被找出来,但护线形势一直不太稳定,护线工作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1)暴利驱使。油价的上涨驱使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频频在管线上打孔窃油,以牟取暴利。

(2)窃油专业化。涉油犯罪逐步向专业化、集团化发展,暴力性、破坏性增强。不法分子从“散兵游勇”型的窃油,发展到现在有组织、有分工、专业化、集团化的窃油。他们依靠现代化的通讯和交通工具,采用“游击战”、“地道战”等手段作案,只要一有机会,就趁机作案,专业打孔,流动作案,形成踩点、放风、打孔、盗油、收油、贩运专业化的窃油特点,甚至于围攻、殴打巡线人员。另外,管线周围个别村庄也存在一些“散兵游勇”型的窃油现象,他们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也频频作案,令人防不胜防,渐成规模。

(3)防范工作的薄弱。尽管护线大队在不断地完善着安全防范工作制度和措施,但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一是管理上不到位,防范意识和措施滞后于窃油手段的不断翻新,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没有形成长效的防范机制,出现了某一时期或某一地段打孔窃油的反复;二是反映出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暗孔发现不及时,主要表现在:(1)职工的责任心不强,巡护措施执行不力。部分人员没有真正地用心、用脑去巡线,往往使巡护措施执行不到位,不可避免地出现巡线空档大,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而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样的空档来进行作案。(2)业务技能差,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共发生打孔76个,其中明孔15个,除明孔和现场有明显窃油痕迹的暗孔能及时发现的外,隐蔽性较强的暗孔被当班人员及时发现的还不及30%。三是巡护模式的束缚,管线看护实行四天轮班制,连续四天的运转使巡护人员承受着体力上的疲惫和精神上的压力,使巡护质量从第一天的高起点逐渐下降到最低点,不能保证持续饱满的工作状态。原有的巡查制度在保证全线巡护到位,减少巡线空档,及时发现包括穿孔在内的损油现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却逐渐形成了巡查习惯和规律,而缺乏灵活性。既要科学、合理地采取巡护措施,又要保持人员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我们要积极探索完善的一个方向。

2 加强管理,促进队伍建设;明确目标,建立长效机制

2.1 多管齐下以人为本促稳定

要适应护线工作的实际状况和要求就必须实事求是地面对职工群众所关注的现实问题,解决职工思想观念上深层次的问题。要结合实际工作,紧扣护线职工队伍的现状和特点,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有不同,教育有侧重,做好重点人群的思想教育工作,强化对职工的形势任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尤其要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使其成为职工队伍的中坚力量;其次要建立一个谈心交流的平台,给对方提供畅所欲言的条件和机会,悉心听取对方了解的情况、谈自己的看法。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心理和思想动态,发现职工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存在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并积极帮助职工解决职工的生产生活困难,解开职工思想上的疙瘩,使职工真切感受到组织上对他们的关心。只有这样才能把职工想说的话反映上来,才能凝聚队伍士气,稳定职工队伍。三要建立规范的业务培训制度,切实加强职工的业务技能培训。解决职工队伍中部分人员业务知识的欠缺,巡护经验不足,违章建筑把握不准确等问题。组织职工集中培训,利用授课、现场照片、讲解等多种形式,将打孔窃油的案例剖析开来,从分析窃油规律到如何根据地表的变化、现场痕迹展开排查工作,一步步地将护线经验和技能传授给职工,有条件时要结合窃油现场进行现场教育。开展好“传、帮、带”活动,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业务技能,从而提高巡护质量。四要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防患于未然,俗话说:“家贼难防”,少数职工法制观念淡薄,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受不法分子拉拢,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2006年先后出现了“刘沛学”、“王照华”两起内外勾结打孔窃油的违法犯罪案件,给管理处以及护线队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刘沛学”、“王照华”案件的发生暴露出我们在法制教育上的欠缺。护线大队新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对职工队伍的法制教育,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相结合,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引导,树立护线队伍的正气之风。在每周的生产例会和换班会上,大队领导都要不厌其烦地进行法制教育,并要求各分队的队务会必须要把法制教育放在首位,以身边发生的“刘沛学事件”、“王照华事件”来教育警示职工,促使职工更好地学法、懂法、守法,自觉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同时鼓励全体职工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在职工中起到了较好的教育和震慑作用。

2.2 齐抓共管管线看护创佳绩

打孔窃油案件发生的原因很多,除了不法分子受暴利驱使,频频作案,以及一些地方对涉油违法犯罪案件打击不力等主要因素外,从我们内部管理上看,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内部管理,多部门协作,形成多方位联动机制,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长效防范机制上下工夫。领导重视,加强内部保卫机构建设,适当充实和调整人员,加强保卫力量,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富有战斗力的内保队伍,不管是从用人机制上,还是各部门协作配合机制,都要定期研究管线看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联手搞好管线看护工作。加强油地联动,加大打击力度。打防并举,立足于防范,打击一个,影响一片,争取油地公安机关的支持,积极为公安机关提供线索,要本着治理难点、重点的的原则,对打孔窃油多发的重点地区,抓住突出问题,反复打,打反复,联手搞好管线治安保卫工作。科学护线,立体防范。完善巡护措施,要建立在“巡守结合,确保重点”的基础上,既要全线兼顾,又要以点带面。在管线上,巡护人员要打破巡线习惯,采取行之有效的巡护措施,增强灵活性。可根据不同时期、具体情况随时改变巡护方式,达到“人防”的最佳状态。在外围,护线大队在机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有值班干部带队,利用夜查方式,对重点地段、重点村庄、路口进行巡逻蹲守,一旦巡护人员有情况发现,可快速形成内外呼应之势,逐步建立机动性、快速化的反应机制,弥补巡护措施的不足。在空间上,“技防”为管线看护架上了“千里眼”,发挥实时监控作用,确定重点范围,使巡护人员及时展开排查工作。落实好“三防”联动机制,“物防”、“技防”等高科技设施使管线看护有了千里眼,尤其是微机监控系统发挥了较好的实时监控作用,为“人防”缩小排查范围,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损失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利用好现有的“物防”、“技防”等科技防范措施,提高实时监控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多部门协作,信息互通及时,使“三防”机制在管线看护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3 结语

分析目前反打孔盗油的严峻形势,单靠职工的巡线护线,还远远解决不了问题。要想实现输油干线的长治久安,探索并建立输油管道保护的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只要我们加强内保工作的管理,积极探究管道保护的技防措施,再加上油地联手加大打击力度,输油管道的长治久安是有望实现的。因此,认真研究分析管线看护中的内外因素,积极探索管线看护防范机制,对遏制打孔窃油的发生,保障输油干线的畅通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输油气管线看护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其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方法与结果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目前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之际,管线看护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本文主要根据目前中原油田的原油管线看护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儿童看护 第8篇

本文通过对老人定位看护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老人定位看护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老人定位看护系统。它通过ZigBee协调器组建无线网络,脉搏,温度传感器节点申请加入网络。在传感器节点成功加入网络后,传感器节点将会定时采集脉搏,温度传感器的数据,采集的数据通过ZigBee无线通信技术传输给协调器。协调器接收到传感器节点传送的数据后,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判断。同时设计一个上位机可以检测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信息,同时设计一个数据库,将采集到的信息存入数据库。

2 基于ZigBee系统的智能老人定位看护系统分析

2.1 ZigBee技术概括

ZigBee技术具有统一技术标准。IEEE802.15.4协议标准定义其物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ZigBee技术联盟制定网络层协议,用户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对应用层进行开发利用,因此该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机动、灵活的组网方式。ZigBee技术采用免冲突多裁波信道接入方式,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冲突,建立了完整的应答通信协议,有效保证传输数据的可靠性。

2.2 ZigBee无线通信模块的选型

本系统我们采用ZigBee CC2530开发板,CC2530是德州仪器(TI)推出的一款符合IEEE 802.15.4协议规范的2.4GHz射频芯片,其拥有多达256个字节的闪存数据寄存器,功能强大、性能稳定且功耗极低是Zig Bee技术最专业理想应用。

CC2530它分为核心板和扩展板两部分。其中核心板主要是CC2530芯片、2个外部时钟32MHz与32.768KHz。扩展板主要有程序下载接口、FT232串口芯片、USB转串口、IO口、按键以及LED灯等外设。

2.3 传感器整列检测和对比分析

技术人员应该定期对传感器运行状态进行整列检测和对比分析,依据采集节点数据进行周期性的对比,及时发现监控数据中的异常情况。

在Zig Bee系统中,启动系统根据协调器初始化系统显示网络ID和频道号。进入无线搜索状态时,分配网络信号有节点连接时,可以进行远程帮助申请,如果无信号,系统只需要通过RS232向PC段发送远程数据就能够满足操作要求。在启动系统中,路由器初始化过程中监控人员通过接受入网请求,检查被监控对象是否加入网络成功。在分配网络地址的过程中,接收数据并且向协调器转发网络节点数据采集的信号。根据终端节点的请求信号,技术系统可以自行发送数据执行指令任务。

3 系统软件设计

本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四部分:Zig Bee协调器节点、传感器节点、BH1750光敏传感器的驱动以及上位机设计。

本系统ZigBee协议栈设计基于Z-Stack-2.3.3-1.4.0协议栈,在IAR软件平台上完成开发,通过ZigBee仿真器可以完成程序的下载和在线调试,降低了系统开发难度。

3.1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本系统的软件开发都是在IAR软件开发平台上完成的。

IAR Embedded Workbench(简称IAR)的交叉编译器和调试器是比较全面的和比较容易使用的专业嵌入式应用开发软件。IAR的用户操作界面非常简单直观。目前IAR已经支持大多数8/16/32位ARM的微处理器结构。

3.2 协调器节点软件设计

在ZigBee系统中,协调器的主要作用就是组建ZigBee网络。协调器发出请求命令建立一个新的网络,网络层管理实体将会优先选择没有网络或网络最少的信道。如果扫描到一个合适的信道,网络层管理实体将会为分配一个PAN ID,这个PAN ID是设备随机产生的,也可以通过自己指定。但这个PAN ID在所选信道内是唯一的,否则进程将会被终止。在确定好PAN ID后,一个新的网络就建立起来了。在建立好网络后,将会允许设备加入网络。

3.3 传感器节点软件设计

终端上电后,终端设备就会自动搜索附近范围内是否存在匹配的ZigBee网络,如果搜索到匹配的网络,终端就会自动请求加入网络。在传感器成功加入网络后,传感器节点就会定时读取光敏传感器的数据,将数据发送给协调器。

3.4 脉搏,温度传感器软件驱动

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是通过IIC总线将数据传递给终端设备。我们将通过CC2530的普通I/O模拟IIC时序,实现与传感器的通信。

IIC总线是一种双线、双向、串行总线。微控制器可与外围设备之间可以通过它进行信息的传递。它是由两个线组成:一根是串行时钟线(SCL),另一根是串行数据线(SDA),可以发送和接收数据。信息传输的对象和方向以及信息传输的开始和结束均由微控制器决定。

4 结束语

基于Zig Bee技术的智能老人定位看护系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看护在院老人并将系统中每个人的信息和现实中的每个人一一对应的智能化福利院管理系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监护管理信息化,步入“信息化福利院管理系统”的途径。福利院看护系统是采用目前最先进的Zigbee无线识别技术,针对福利院看护的需求,专门设计开发的一套软硬件结合的应用系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对于福利院中的信息化智能化以及对于老人的位置信息和状态信息进行实时的智能管理系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型福利院信息管理系统集中统一信息化管理,能够提高大型福利院系统的科学管理水平。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老龄群体居社会之首。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多,传统老人看护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老人看护系统智能化必然是人们今后的唯一选择。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Zig Bee技术的智能老人定位看护系统,通过与传统老人定位看护系统对比,发现传统老人定位看护系统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如传统老人定位看护系统许多只有单一的定位功能,不能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并且很多都是通过GPS定位的,当老人在室内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没有GPS信号而定位失败。由于老人定位看护系统的不智能,老人身体不适时不能被及时发现。针对以上原因,本文提出了基于Zig Bee技术的智能老人定位看护系统。

关键词:ZigBee系统,智能老人,定位看护,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儿童看护 第9篇

1 系统总体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空巢老人居家看护系统由无线终端、控制中心和监管平台三部分组成。无线终端和控制中心的数据通信通过Zig Bee无线网络实现,控制中心和监管平台的数据通信通过GSM网络实现[3]。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无线终端是系统基础数据的来源,通过无线跌倒监测、活动监测、无线煤气和火灾监测等模块传感器获取不同的状态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传输。

控制中心是整个监控系统的核心,主要实现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数据和命令的传输以及应急处理等功能。

监管平台负责对空巢老人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监管平台在获得无线网络传输过来的求助信号后,提醒社区工作人员和监护人危险情况,以便及时做出应急反应。

2 无线终端模块设计

2.1 无线跌倒监测模块设计

无线跌倒监测模块主要由微处理器电路(STM32F103芯片)、加速度传感器电路(MPU-6050芯片)、短距离无线收发电路(CC2530F256)、集成电路和人机接口电路等部分组成[4]。无线跌倒监测模块采用加速度传感器获取空巢老人活动加速度数据,由跌倒监测算法判断老人是否跌倒,判定结果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

2.2 无线人体活动监测模块设计

人体活动监测模块主要是围绕CC2530芯片展开,传感器选择具有全自动感应能力的HC-SR501芯片组。人体监测模块设定在空巢老人经常活动的区域及时获取不同位置老人的活动数据。如果监测到老人长时间未活动,系统将不同位置老人活动数据以无线的方式传输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数据分析和应急处理。

2.3 无线煤气及火灾检测模块的设计

煤气探测模块主要由AT89C51单片机、A/D转换器、MQ-5型烟雾传感器等部分组成[5]。火灾探测模块主要由ATMega128芯片、DS1302芯片、MAX811芯片等部分组成[6]。无线煤气及火灾检测模块按照设定的阈值对烟雾传感器和火焰传感器采集到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当检测到的数据超过阈值范畴时,系统自动发出30秒警报,当警报未人工解除时系统通过无线网络将实时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进行数据的汇总、分析和进一步的数据。无线煤气检测及火灾检测模块的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3 控制中心设计

控制中心是整个系统的中枢,主要负责汇集来自无线终端的各类监测数据,结合控制流程和基本算法对老人跌倒状态、活动情况或煤气及火灾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完成不同状况的内容显示、传输模式选择和突发状况应急处理等功能的设置,当老人居所发生突发状况时,会自动发生警报并通过GSM网络将信息发送到监管平台中的工作人或监护人,以提醒工作人员或监护人尽快完成突发状况的处理,尽可能地降低事故风险。控制中心主要由微控制器、GSM通信模块、Zig Bee无线通信模块、信息显示、警报装置等部分组成。控制中心硬件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

4 监管平台设计

监管平台主要负责老人生活状况的监控,实时显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室内环境。监控平台的终端一方面可安装在社区或居住小区的物业管理中心,通过电脑终端进入监控和管理平台,监控空巢老人的日常起居,当系统控制中心向监控平台传输突发状况警报时,监控平台自动弹出警报界面并发出声音警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机APP形式安装在老人亲属手机,监护人可以查看老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接收老人居所发出的警报信息,方便监护人更好地看护空巢老人。

5 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无线传输模块中选用的Zig Bee芯片是美国TI公司的CC2530。CC2530是基于2.4GHz IEEE802.15.4,Zig Bee和RF4CE上的一个SOC解决方案。该芯片结合了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代码预取功能的低功耗8051CPU,256K可编程闪存、8kb SRAM以及许多其他模块的强大功能,具备在各类供电方式下的数据保持能力,支持硬件调试功能。

系统中的GSM模块选用的是SIM900A。SIM900A是紧凑型、高可靠性的无线模块,采用SMT封装的双频GSM/GPRS模块解决方案,采用功能强大的处理器ARM9216EJ-S内核,能满足低成本、紧凑尺寸的开发要求。SIM900A能满足M2M几乎所有应用要求,能实现语音、SMS、数据和传真信息的高速传输。其支撑的技术平台能提供从产品定义到设计和生产的服务支持。

根据各个模块中的Zig Bee节点的主要特性,系统采用Star型无线网络结构,由1个协调器和5个终端设备来构建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控制中心作为无线传输网络的核心(主协调器),搭建一个新的无线传输网络并进行管理;无线监测模块作为无线网络的终端设备,加入此无线网络来实现整体上的无线数据传输功能。

6 系统测试

在完成系统的总体设计以及各模块设计后,进行了无线传输网络的搭建、无线终端设备的加入测试。使用CC2530和SIM900A芯片组搭建了小型局域无线网络,完成对数据传输模式和数据收发方式的设定,最后对无线网络系统进行了连通性和实用性测试,网络传输性能良好,能保证数据传输的速度和质量。此外,设定不同的情形对老人跌倒监测、活动监测、煤气机火灾监测等模块的功能以及警报装置进行了验证,并对空巢老人居家看护系统整体运行兼容性进行了测试。经过测试,系统整体运行正常,各项功能均达到预期,系统兼容性和稳定性良好。

7 结语

生活节奏加快和人口流动频繁使得空巢老人数量激增,空巢老人的照顾和看护成为许多家庭面临的困难。为全方位监控空巢老人的跌倒状况、活动状况和煤气使用状况及时发现老人面临的危险并做出应急处理,文章设计了一个基于物联网的空巢老人居家看护系统,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看护系统中的硬件及相关软件来完成对老年人的看护功能,能够监测老人的一些突发状况,能够对不同状况信息进行传输和报警求助。

参考文献

[1]庞雷.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看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天津大学,2014.

[2]张冰.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社区居家智能守望系统[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3]李泓瑞.独居老人室内生活状况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4]张斌彪.老人远程看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15.

[5]田智.基于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8):7-8.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