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办代替范文(精选11篇)
包办代替 第1篇
由于全球能源短缺,LED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它不但节能,而且具有灵活的可操控性。与传统灯泡完全不同,LED灯具有简单且坚固的结构,可以设计成万能形式,组合为很多不同的形状,为人类照明带来巨大的变革。
“光纸”制作的工艺流程如下:先把墨和超微型的LED混合在一起,接着将混合物打印到导电层上,最后这个导体层被夹在另外两层材料之间密封起来,如同三明治一样。LED小得像红细胞,当电流流经“光纸”时,随机分散的微小LED就会被点亮。它比目前流行的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还要薄的多,OLED在平板电视上的应用使得电视屏幕的厚度低于0.1英寸。Rohinni公司十分热心在汽车行业使用“光纸”,用它作为炫目的装饰或制成漂亮的尾灯。
用“称赞”代替“训斥” 第2篇
孩子怎么啦?原来他感到的仅仅是:我被晾在一边了!于是,一场母子间的“消耗战”打响了:被激怒的母亲声嘶力竭地设法阻挠孩子的不规行为;孩子呢,为自己的愿望受到遏制而感到迷惑,抑或为自己的淘气行为能唤起母亲的注意而沾沾自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十分能干的母亲,也往往无法化解孩子的脾气,最后不得不借助于“武力”,以得到暂时的安宁。
那么,这类“战争”是否可以避免呢?可以,而且方法十分简单:对99%的淘气行为不加训斥;尽可能称赞孩子干的每一件好事和他身上具有的每一个优点;只对那些对孩子自己或他人构成危险的行为才作出惩罚。这一方法已被世界儿童心理学者广为采用。
它的原则是容忍(淘气行为)和注意(好品行)。例如,一个孩子到处乱扔他的积木,只要未造成危险,做父母的可以“容忍”。在这里,你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我不赞成你的行为”。一旦他停止乱扔积木,家长才表示“注意”并加以赞扬:“呵,你将积木收好啦!干得真好!”这就是围绕着孩子行为进行的教育模式,与尖声叫喊“你给我停下来!”的“训导式”显然不同,它能将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发出来,而不是父母让干啥才干啥。在这里,心理学者强调的是家长的“注意”。
为什么家长的注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举足轻重?因为想时时获得父母的保护,不断地获得父母的首肯是孩子的天性。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安全感和自信心,但前提是要让他们感觉到父母的这种爱。然而,孩子是无法体会成年人那种珍藏在心中的爱,他们需要父母能以他们懂得的方式表达出来。“注意”(他们所干的一切)就是这种爱的最明确的表示,他们可以从父母的语言和脸部表情中找到它。所以,一旦他们认为你付出的注意太少时,他们就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于是,他们只能以使性子的方式来唤起你的注意,这就是所有孩子作出淘气行为的真正目的:获得父母带有情感色彩的注意。
摒弃包办,让学生走上讲台 第3篇
一、包办遭遇尴尬
有一节数学课, 讲解的内容是课本上的“聪明小屋”中的一道习题。这道题本身有些难度, 再加上不太好理解, 我预设到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慢。我想, 只要提前备好课, 再加上教师的认真讲解, 学生一定会弄明白的。于是, 我在课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幻想着课上我肯定能一举成功。然而, 课堂上和我想象的并不一样, 我慷慨激昂地把这道题讲解了一遍, 可是有好多学生并没有理解, 我又进行了二次讲解, 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摇头示意没有听懂。面对着学生的一脸迷茫, 我非常尴尬, 并陷入了沉思:他们怎么会不理解呢?
二、尝试带来惊喜
是我讲得不好?还是哪个环节没有讲清楚?显然, 这都不是原因。那会不会是因为成人的语言太过深奥, 学生接受不了呢?虽然我很不愿意接受这种解释, 但作为一名教师, 第一出发点就是为了学生, 我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于是, 我果断地决定让听懂的学生试着讲给其他学生听。我请了一位同学走上台去。他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着他对这道题的理解, 虽然语言上有些青涩, 但我却在那些先前困惑的学生的脸上看到了成功的笑容。惊喜“噌”地一下子窜进了我的大脑。
三、思考获得清醒
尴尬是因为教师讲不清楚的题, 学生却讲明白了;惊喜的是原来难题也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从科学上讲, 学生的思维和接受能力更接近于同龄人, 用同龄人的语言说起话来更具有说服力。如若能培养这样一帮可以讲解难题的学生当“小老师”, 比教师讲起来效果会更好。
四、放手换来成功
思考之后, 我就着手培养这部分“小老师”, 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讲解难题达到“生生交流, 共同提高”的目的。教给他们如何领着同学们分析问题, 如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与同学们进行互动, 在解决问题时什么时候适合提问同学, 提问时可以提问怎样的问题, 解决问题之后该如何总结、提升, 最后怎样创编题目进行拓展等。“小老师”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 走上台去进行实战, 并总结经验教训, 继续锻炼。现在的“小老师”们渐渐形成了“模样”, 讲起课来俨然已经成为一名小“老师”。同学们也都很喜欢这种形式, 学习效果很好。
之前总担心, 觉着难题更应该由教师来讲, 这样一来讲解才会比较清楚, 重点才能强调到位, 由学生来讲会漏掉什么或是讲不条理。现在细细想来, 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 此时的放手太有必要了, 效果说明一切。
以宽容代替斥责 第4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够宽容的人往往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能够宽容的人往往能够更有效地缓解由错误而引发的矛盾。
雅典奥运会的男子双人跳台跳水比赛中,中国的一对组合彭博、王克南以较大的优势杀入了决赛,并在决赛的前几个回合保持领先,然而,最后一跳王克南的一个严重失误令他们的名次一落千丈,仿佛已经唾手可得的金牌在刹那间化为乌有。赛后,记者问到彭博时,彭博说:“这的确是令人遗憾的。他的失误让我们与奥运金牌失之交臂,但是在这样高难度的动作中,失误是难以避免的,这一次我们失败了,没有关系,以后从头再来。”作为合作伙伴,彭博用他的宽容代替了对王克南的斥责。虽然他的心里充满了悲伤,但他并没有将怨气发泄在队友身上,因为在这样的重大失误面前,过分的斥责只能是雪上加霜,毫无意义。而宽容可以让极度自责中的队友得到安慰,并尽快摆脱这个阴影,重新振作。
在战争时期的一次宴会上,一位士兵不慎将杯中的酒洒到了一位将军的秃头上,全场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士兵紧张得浑身颤抖,然而将军却微笑着转过身来:拭去头上的酒,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你以为这样可以让头发长出来吗?”全场立刻又恢复了轻松,人们笑得前仰后合,这个士兵也松了一口气。作为首长,将军并没有大发雷霆,他用轻松幽默的话语宽容了士兵的失误,不但打破了紧张的气氛,还让这个胆怯的士兵得以脱身,自己的形象也更显高大。
这就是宽容的力量,它可以表现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也可以表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别人不慎犯下错误时,斥责只能让别人变得更加愧疚,只能让彼此的关系变得疏远,而宽容能够让别人得到安慰的同时给别人让出一条通路,在化解矛盾的同时让彼此间的感情变得更加亲切、温暖。
手柄代替鼠标键盘 第5篇
最新发布的“JoyToKey V3.7.9汉化版”,可以将手柄输入模拟成键盘和鼠标输入传到游戏中,让不支持手柄的游戏也能通过手柄操作(下载地址:http://WWWskycn,corn/soft.9799.html)。软件支持几乎所有的游戏手柄,连低端的仿PS的并口手柄也不例外。
步骤1运行JoyToKey进入程序主界面,点击“新建”按钮,为游戏程序建立一个配置文件,文件可以任意取名(如图20)。然后在程序列表中选择新建的配置文件名,即可进行按键设置。
步骤2例如。要将手柄方向键向左的按键模拟为键盘的左箭头“一”,可在JoyToKey主界面右侧的按钮列表中双击“一”标记。
步骤3在弹出的“设置功能”对话框中,选择“键盘”选项页,将鼠标定位在“键盘模拟输入”栏下的第一个空白输入框中。并在键盘上按一下左箭头“←”。在该输入框内则会显示“Arrow-Left”(如图21)。点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对该按键的设置。
施用除草剂不能代替中耕 第6篇
一是增加土壤通气性对小麦、油菜、棉花等旱作物中耕, 可改善土壤通气性, 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 使作物根系吸收能力增强, 从而生长繁茂。
二是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养分都必须经过土壤微生物的分解, 才能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因为旱土地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都是好气性的, 所以当土壤板结时, 土壤微生物活动减弱, 土壤养分不能被充分分解和释放。中耕松土后, 土壤微生物因氧气充足而活动旺盛, 大量分解和释放土壤潜在养分, 从而能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
三是调节土壤水分含量在干旱时中耕能切断土壤表层的毛细管, 减少土壤水分向土表运送而蒸发散失, 从而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
四是提高土壤温度中耕松土能使土壤疏松, 受光面积增大, 吸收太阳辐射能增强, 散热能力减弱, 并能使热量很快向土壤深层传导, 从而提高土壤温度。
五是抑制徒长在农作物营养生长过旺时进行深中耕, 可切断部分根系, 控制植株吸收养分, 从而达到抑制徒长的目的。
六是土肥相融稻田中耕可将追施在表层的肥料搅拌到底层, 达到土肥相融的目的, 还可排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和防止脱氮现象, 促进新根大量发生, 从而提高植株的吸收能力, 增加分蘖。
不要让课堂讨论代替独立思考 第7篇
本人也积极地探讨着, 为了调动学生, 在设置课堂环节的时候, 总喜欢设置课堂讨论环节, 尤其是公开课, 觉得这样才符合新课标, 才适应新形势, 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也显得热闹不少, 过了一段时间, 我发现, 这种方式有利也有弊, 要慎用, 要用好, 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然, 就会流于形式, 造成课堂浪费。
为了矫正过去一言堂的课堂模式, 有时不小心就会走进另一个极端, 让学生动起来, 没错。但这动起来, 并不只是嘴动起来, 更重要的还应该是让思维动起来。怎么样才能让思维动起来, 课堂讨论, 是当前老师使用的常见的形式。笔者认为, 课堂讨论有以下弊端:
一、独立思考是课堂讨论的前提
因为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 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 讨论时要么冷场, 要么东拉西扯, 课堂讨论形同虚设, 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其实, 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 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许多教师在出示一问题后, 马上组织课堂讨论, 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 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 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 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 浮光掠影, 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 课堂讨论收效甚微。鉴于此,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 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 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才能有话可说, 有观点可讲, 讨论时才会深入, 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 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二、必要时, 教师需适时引导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 很多教师就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 看似很忙, 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 装门面;或者干脆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或者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 等等。此种情况下, 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 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
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 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 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 甚至盲目。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 告诉学生“真理”, 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 做好顾问和参谋, 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 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 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价等全方位、全过程把握。
电脑新技术UEFI代替Bios 第8篇
由于电脑教育普及,很多人都知道BIOS就是Basic Input/Output System,中文是“基本输入/输出系统”,这种固件负责在开机时做硬件启动和检测等工作,担任操作系统控制硬件时的中介。
电脑新技术UEFI在未来几年内将替代Bios,会应用到一些新型电脑中,UEFI的全称为统一可扩展固件接口(U-nified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比传统Bios和EFI(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更具优势的新技术产品。
用户的需求和存储技术的进步让UEFI的实施成为非常容易的工作,因此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资源就可以实现转换。
当改装机性能超越普通台式和笔记本时,Bios就已跟不上发展节奏了。Bios配置的电脑开机预热会耗费许多时间,所以,UEFI联盟开发了此项新技术。就通110-9 UEFI框架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PEI(EFI预初始化),另一部分是驱动执行环境(DXE)。
PEI主要是用来检测启动模式、加载主存储器初始化模块、检测和加载驱动执行环境核心。DXE是设备初始化的主要环节,提供了设备驱动和协议接口环境界面。
这种统一的可扩展固定接口UEFI用于操作系统,从预启动到加载到操作系统,简化开机程序进而节省时间。它能提供接口规范,该接口规范用于操作系统与开机时启动固定于硬件中的软件平台之间,此外还支持一种用于初始化插卡的独立于计算机架构的装置。
代替皮肤软组织的新材料 第9篇
PEG-HA由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和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组成。前者是一种合成分子,用作手术胶;后者是一种年轻人皮肤中的天然成分,可以赋予皮肤弹性。聚乙二醇还不会引起严重的免疫反应。
该材料以液态注射进入到皮肤下面,然后通过在注射区域进行光照像动物胶那样进行固定——光能可以使聚乙二醇分子结合,并在结合的分子之间捕获透明质酸分子。
在研发该材料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混合了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和透明质酸,并将混合物注射进入大鼠的背部皮肤下。利用绿色LED光将这些注射物固定,然后分别在47天后和110天后进行评估。虽然仅含有透明质酸的注射物时间长了会不断降解,但是那些加有更高含量聚乙二醇的注射物会在原有部位不移动,并且可以保持原有形状。
研究人员还将大约5滴PEG-HA和单独的透明质酸注射进入了3名人类志愿者的腹部皮肤下面,他们当时已经在进行腹壁整形。12周后,PEG-HA植入物仍完好无损。然而,志愿者们报告说,在固定过程中,他们感到了灼热感和疼痛,并且,植入物确实在注射周围区域引起了中度炎症,这种反应在大鼠中也发现过。
虽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说,PEG-HA尚未准备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他们希望,它最终可以帮助那些毁容的人。
“包办离婚”的兴起 第10篇
“包办离婚”,是指“80后”父母过多介入子女的生活,从而成为子女离婚的导火索,甚至父母高度参与“80后”子女的离婚过程。有媒体总结,在“80后”小夫妻的离婚纠纷中,父母有“包做主”“包要价”“包养育”的三包政策。
本期介绍的文章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阎云翔2015年发表在国际社会科学期刊上的论文《包办离婚和中国城市青年的个人主义》,讨论中国“80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与父母包办离婚的关系。以下是文章的内容摘要:
首先,父母在“包办离婚”中的重要角色,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干涉“80后”夫妻的日常生活,尤其如果“80后”夫妻与父母同住时。《余姚晚报》曾经刊登一个真实案例:张某和戚某均为1985年出生。张某在离婚起诉书中称,自己的婆婆干涉他们夫妻生活过多,经常不敲门进入他们的卧室,有时候还睡在夫妻俩的卧室内,侵犯了夫妻的隐私,严重影响了双方的日常生活。戚某则称因其生病不能受凉,母亲经常进入甚至睡在他们的卧室是因为要给他盖被子。张某认为婆婆干涉过多,戚某则认为母亲是一片好心,最终谁也不能说服谁,只能离婚。
父母高度介入子女的婚姻矛盾中。《天津晚报》曾采访一位主办离婚案的律师,律师说:“以前办离婚的案子,当事人找律师,没有爹妈跟着的,爹妈嫌丢人,躲得远远的,顶多有个朋友跟着来。如今不得了,年轻人打离婚官司,不管男女,爹妈全跟着,甚至还有七姑八姨。在闹离婚的过程中,双方亲属参与的越来越多,或是娘家人把姑爷一方给打了,或是婆家人把儿媳连其父母给揍了,最后变成了两个家族之间的战争,一个离婚案扯出好几个民事纠纷案。”
双方父母在子女离婚过程中,为分割财产、争夺孩子抚养权争吵不休。有新闻报道称:“张溪和张雷二人婚后育有一子,因二人年纪尚小,均无工作,借住朋友家。孩子一直由张溪的父母抚养。后二人感情破裂,均同意离婚。双方原协议,因孩子一直与张溪的父母居住,故由他们继续抚养。张雷的父母得到消息,到张溪家索要孩子,称张雷三代单传,一定得要回孩子。如果不同意孩子由张雷抚养,张雷将不同意离婚。张溪无奈起诉离婚并要求确定孩子的抚养权。庭审调解过程中,张溪和张雷坐在一边埋头睡觉,两方老人为争夺孙子的抚养权吵闹不休。”
那么,这种“包办离婚”的兴起,是对传统的回归吗?
研究者认为,这种包办离婚的兴起,恰恰体现的是一种新的个人主义的发展,而不是对传统习俗比如“包办婚姻”的回归。
“80后”面临很有意思的状况——
一方面,包办婚姻在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里就被禁止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再加上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传播,“我的婚姻我做主”几乎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另一方面,大部分的“80后”都是独生子女,往往和父母建立了很亲密的关系。从择校、找工作到找对象,再到结婚时买车、买房,“80后”几乎都要依靠父母的支持。尤其婚姻大事,得到父母的认可几乎是先决条件。
那么,为什么说,如今的包办离婚,不同于以往的包办婚姻?
包办婚姻,强调的是,父母替子女决定什么时候结婚、与谁结婚,这背后最大的动机是把婚姻作为繁衍后代的合法化场所,通过包办婚姻达到延续家族血脉的目的。而包办离婚的动机,不是基于整个家族的考虑,而是父母希望通过他们的力量去保护他们唯一的宝贝孩子的利益。
婆媳关系难处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女方因为婆媳关系不和而提出离婚,却不是在旧社会经常发生的事。2003年到2010年中国法院记录在案的离婚申请中,有75%都是女方主动提出的。女性经济独立、社会地位提高,自然是重要原因。同时,在独生子女一代中,嫁出去的女儿再也不是泼出去的水。所以,当媳妇和婆婆发生矛盾时,当男方碌碌无为、不做家务、沉迷游戏、吸烟赌博时,女方的父母很快就会卷入其中去保护他们的女儿。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当他们要结婚却无力负担房子、车子时,当他们的婚姻出现矛盾时,或者当他们没法“好聚好散”时,往往是孩子最容易找父母的时候。
所以,孩子依赖父母以及同意父母高度参与到他们的结婚、离婚的决策中,往往不是出于孝顺的考虑,而是体现了一种自我中心主义,换句话说,他们渴望最大化自己的权利和收益,但是又逃避责任和义务。找父母打点一切或者替他们收拾烂摊子,往往是他们操心少、信得过的选择。
包办代替 第11篇
清华大学缘何在报到区外设置“警戒线”?明眼人一看便知, 这是为了阻止父母的步伐, 提醒家长学会“放手”, 让子女自己完成报到注册。从入学报到开始, 就让孩子独立地面对挑战、学会生存, 锤炼学生吃苦耐劳、独立生存的技能, 设置报到“警戒线”的意义就在于此。
亲情是没有国界的, 但表达爱的方式却大相径庭。要问国人对子女的溺爱有多深, 先看高考时, 考场外守候的庞大军团, 接受考验的不只是孩子;再看开学时, 校园内背包扛箱的, 几乎都是家长……此情此景定会让外国家长为之“汗颜”。世界上最疼子女的非中国人莫属, 因为我们有包办式教育。
平时, 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只有成绩, 吃、喝、拉、撒都由家长包办。大包大揽看似疼爱, 却无情地剥夺了孩子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 严重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可怜的是, 有些孩子除了读书之外, 连收拾房间、洗衣煮饭之类的简单活都不会。媒体曾报道, 入学不久, 母亲收到儿子寄回的包裹, 本以为是儿子的一片孝心, 打开一看却是一堆换洗下来的衣物, 母亲顿时晕倒。请勿怪罪孩子的无知, 这样的“惊喜”何尝不是父母长期惯宠的结果?
今年, 清华大学别出心裁地在报到区设置了“警戒线”, 无论对于众多家长, 还是各级学校来说, 都是一次警醒, 提醒人们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不可忽视。但能否触动家长, 唤醒社会, 让父母从内心深处主动放手还很难说。毕竟, 从小到大, 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 习惯了包办式教育, 一下子放手, 家长怎么忍心, 孩子怎会适应?
近日, 闲读《给孩子一把扫帚》这篇文章, 发人深省。说的是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要从小培养, 幼小之时就要营造机会, 哪怕给他们一把扫帚。“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从这个角度来看, 相比于大学, 中、小学校门口更需要报到“警戒线”。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先从让他们离开父母、独自报到开始, 这才是最科学, 也最管用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