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前瘘管范文(精选7篇)
耳前瘘管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48例耳前瘘管感染患儿, 均处在感染期。男29例, 女19例;年龄 (4.9±1.5) 岁;病程 (2.7±0.6) 个月;感染次数 (2.1±0.4) 次。双耳12例 (25.0%) , 左耳20例 (41.7%) , 右耳16例 (33.3%) 。其中, 手术后复发患儿6例 (1 2.5%) 。
1.2 手术方法
术前引流:对于已经溃破形成瘘口, 或感染部位皮肤隆起, 有明显波动感者, 耳轮脚前白色脓点处或隆起处做0.6~1.0cm的小切口。脓液溢出后, 取8号钝针头接5ml注射器, 采用3%过氧化氢自瘘管口处清洗脓肿腔, 待脂粉状腐物流出后, 再用5~1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进一步冲洗, 最后用2~5 m l的0.5%碘附消毒。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 给予0.1%肾上腺素3滴加生理盐水1~2ml在瘘管口周围进行局部浸润注射, 在5.0~5.5倍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找到遗留的瘘管组织, 沿瘘管周缘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作横梭形小切口, 沿耳屏缘切开, 至耳屏间切迹附近, 用眼科剪分离暴露瘘管, 沿耳屏软骨膜表面锐性分离, 形成耳屏前皮瓣。掀开皮瓣, 分离瘘管周围瘢痕, 用针状单级电刀锐性分离瘘管壁与周围软组织, 游离瘘管至盲端。若瘘管伸入至耳轮软骨深面, 分离困难, 可切除部分软骨。对于术后复发患者, 可部分切除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 并彻底切除瘘管及其分支, 以避免术后瘢痕形成过多。反复冲洗, 感染严重、皮损面积大者, 可给予S型错位缝合, 并可酌情考虑在囊肿和瘘口之间做减张切口, 并取耳后带蒂皮瓣旋转至耳前修复皮肤缺损;感染不太严重者, 给予可吸收缝线作皮内缝合, 之后采用凡士林油纱布加压包扎。术后给抗菌药物常规抗感染, 一周左右拆线。
1.3 治疗结果
所有患儿手术过程顺利, 未发生麻醉和手术意外, 术后无继发感染。术后半年随访, 痊愈 (瘘管消失, 无新的瘘管形成, 无炎症反应发生[2]) 45例 (93.8%) ;复发3例 (6.3%) , 经再次手术后病情得到解除。
2 讨论
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属于第一鳃裂的遗迹, 主要是由于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第一鳃沟封闭不全或第一、二腮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所导致。持久、反复感染是其常见的临床症状, 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 必须手术治疗[3]。一般来说, 成人采取局部麻醉即可, 小儿年龄小、依从性差, 本文48例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
传统的目视手术, 由于肉眼辨视的局限性, 常采用亚甲蓝作为瘘管标记物。对于感染严重、有肉芽增生, 或反复感染者, 其耳道内局部结构可能已经改变, 不利于准确切除[4]。同时, 如果亚甲蓝的注入剂量掌握不好, 可能导致过多的亚甲蓝滞存在瘘管管道内, 或通过手术切口、瘘管破口溢出, 也会影响手术效果[5]。采用显微镜手术可弥补上述应用亚甲蓝的不足, 获得清晰的手术视野。根据我们的临床体会, 显微镜下手术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术前引流要充分、彻底, 术中要注意把握好两方面的平衡。一是不要做成口小底大的瓶颈状术腔, 切口要足够长, 充分暴露术野。二是要及时止血, 以保持清晰的术野。 (2) 瘘管后部多位于耳轮脚软骨深面, 若分离困难, 可切开软骨膜再行分离;瘘孔前部破裂处有肉芽和瘢痕形成者, 应贴皮锐性分离。 (3) 对于手术后复发的病例, 一般为瘘管小分支残留感染, 由于复发部位多见于原瘘管口之前下方, 考虑到第1次手术已将瘘管主支切除, 可在原主瘘管处和现有感染灶之间做梭形切口, 在此间距内寻找遗留的分支, 并将边缘瘢痕和肉芽组织全部切除。
关于手术时机选择, 我们建议一般不必等控制感染后再手术。手术过程也是一个物理切断感染源的过程。姚红兵等[6]也认为, 直接手术和延后手术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但前者可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 节约医患双方的时间。本文报告的48例患儿经过手术治疗, 痊愈率达93.8%, 复发率为6.3%, 显示了较好的手术效果。
摘要:目的 了解耳前瘘管感染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48例耳前瘘管感染期患儿在显微镜下手术给予内切开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手术。术后半年随访显示, 痊愈率为93.8% (45/48) , 复发率为6.3% (3/48) , 经再次手术后病情得到解除。结论 显微手术对于改善患儿耳前瘘管有效, 值得临床考虑。
关键词:耳前瘘管,感染,显微手术
参考文献
[1]华齐嘉, 袁媛.耳后带蒂皮瓣在复杂耳前瘘管治疗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 2008, 19 (1) :96-97.
[2]蒋守平.耳前瘘管感染的手术治疗体会[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22 (7) :329.
[3]邓蔚, 李皓谆.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显微手术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2l (4) :165-166.
[4]王勤学, 杨桂娇.小儿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手术治疗[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2 (1) :78-80.
[5]郑晓红, 姜志东.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106例[J].宁夏医学杂志, 2010, 32 (2) :181-182.
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49例临床研究 第2篇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人民医院广西崇左532200)【摘要】目的:对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的手术方法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对本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收治的先天性的耳前瘘管合并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将不同的时期手术效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先天性的耳前瘘管感染治疗的效果与感染后期的治疗效果并没有出现显著差异。结论:先天性的耳前瘘管感染治疗是一种有效与快捷的方法。【关键词】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764.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88-01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congenital ear infection before the operation method and fistula treatment method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Methods: thi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1 were between the ears of congenital before merger of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fistula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Will different operation effect period compared and analysed. Results: the ears of congenital infection before the effect and the treatment fistula infecte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late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before the ears of congenital fistula infection therapy is a powerful and fast method.【key words】congenital; Before the ear fistula; Infection; Clinical analysis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耳前畸形,如果没有发生感染,则不需要进行治疗。但是,一旦发生感染,手术切除是根治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的最有效方法[1]。先天性耳前瘘管合并感染是一种先天性的畸形状态,具有家族性遗传的特性。瘘管口通常应该位于耳轮脚前的位置,但是也会有极少数开口于耳廓或耳垂的其他部位。在生活中耳前瘘管感染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在对其进行挤压时会从瘘口溢出少量的粘液或者是类似皮脂腺的物质。临床上最为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首先对其进行感染控制,等到皮肤恢复正常形态后再行瘘管切除。但有些患者在切开排脓后换药长期不愈,有的甚至达数月之久,或皮肤刚刚愈合马上再次形成脓肿,无法达到传统方法要求的手术条件[2]。1.基本的临床资料与方法1.1患者的基本资料:所有的患者均来自本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收治的先天性的耳前瘘管合并感染的患者,一共为49例。其中男性患者为21例,女性患者为28例。患者年龄在11随之45岁之间。单侧瘘管感染患者有39例,双侧瘘管感染的有10例.患者的病情处于1-28周;感染1次的患者有37例,感染两次的患者有12例。在49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进行了感染控制期的瘘管切除手术,29例患者进行了感染期的手术治疗。1.2治疗方法:第一,脓肿的处理。先天性的耳前瘘管感染如果感染直至形成脓肿,则必须要首先将脓肿切开进行引流。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对脓肿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在脓肿表面做一面积大小适当的切口,然后便可以将脓腔壁纵行切开,最后可以使用血管钳将切口分开使脓液流出体外。一定要使用合适的消毒液对脓腔进行冲洗,主要采用的是3%双氧水及0. 9%氯化钠液,然后对脓腔内的腐烂组织进行清除。最后还要对术腔进行清洗,此次治疗中使用的是庆大霉素和甲硝唑。从切口处防止一条引流以条治愈腔内,一般选择橡皮引流条。每天换药,辅助以抗生素的抗感染治疗,直至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第二,瘘管切除手术。对于耐受力较强的成年人主要采用局部麻醉,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则应该采用全麻。麻醉后从瘘管位置注入亚甲蓝以显示瘘管的具体范围。然后便可以沿着患者的感染灶以及瘘管口分别形成梭形切口。相邻的两个切口之间要做进行水平连接的辅助切口。切开皮肤、皮下以及沿瘘管周围进行分离,直至分离至末端。如果患者的瘘管达到了外耳道的软骨组织处,则应该将瘘管所附着的软骨同时切除。手术中的各种所有病变组织都应该被切除,一直到达正常的位置。最后用双氧水、0. 9%氯化钠液、庆大霉素、甲硝唑液冲洗术腔,彻底止血,分层缝合,消除死腔。术后的包扎也应该充分注意,应该进行48小时的加压包扎。并且要对患者全身使用抗生素一周左右。2.结果在49例患者中,所有的患者都痊愈出院。在感染控制期进行手术的患者中有1例,出现复发,在经过二次治疗之后获得痊愈。在感染期进行手术的患者全部一次性痊愈,而且没有出现感染和软骨膜炎等并发症。经过统计学分析,感染控制期与感染期的治疗效果不存在差异显著性,P>0. 05。3.讨论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耳畸形。为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第1、2鳃弓的6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1鳃沟封闭不全所致[4]。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否会感染,多半取决于瘘管本身的长度,弯曲度和开口的通畅度[5]。在进行手术之前,瘘管中不一定需要注射入甲基蓝,因为患者发生先天性的耳前管感染之后会有一些细小的分支由于炎性的纤维增生出现而被阻断。在这种情况发生时即使注射甲基蓝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先天性的耳前瘘管感染的手术时机选择也会对治疗的效果产生不明显的影响。近年来,很多的学者主张在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的合并感染期进行手术,因为在此时期较适合对脓肿进行切开与引流。如果出现了瘘管较长或者弯曲度较大的现象,应该密切注意会不会形成反复感染。对于先天性的耳前瘘管感染最为传统的方式是等炎症消失并且皮肤色泽恢复正常之后才可以进瘘管切除。在对脓肿进行切除之后再进行手术,可以对病灶以及腐烂的组织进行彻底的清除,较好的提高了手术的质量,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影响先天性的耳前瘘管感染的手术效果是否理想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是否彻底切除瘘管及被波及的耳廓软骨及感染灶内的肉芽和瘢痕组织。手术之后使用双氧水、庆大霉素以及甲硝唑溶液对创伤面进行冲洗也较为重要。如果患者情况特殊出现了软骨暴露,用棉签沾3%碘酒涂擦暴露软骨。手术后的缝合质量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手术之后应该继续拧加压包扎,以此增加手術成功的几率。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总结我们发现,预后是否良好也与与手术能否彻底切除瘘管有关,而且影响到手术效果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的。及包括患者的自身情况,也包括手术者的经验等,细小瘘管有无异常走行、瘘管与软骨有黏连或穿透软骨时是否切除相应部分软骨等都会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另外,防止感染的扩散,也是对先天性的耳前瘘管感染进行控制的关键。我们应该继续探索适合先天性的耳前瘘管感染手术的方法。参考文献[1]郑晓红,姜志东. 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106例[J].宁夏医学杂志,2010,(02).[2]张会东,马丽萍. 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疗法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04).[3]彭银鱼.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80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09).[4]王姣珺. 难治性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治疗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5]赵丽丹,张会利等. 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治疗体会[J]. 医学信息,2010,(10).
69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治疗体会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1992年7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69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6例, 女43例;年龄8~56岁, 平均32岁;左耳24例, 右耳40例, 双耳5例。瘘管口均位于耳轮脚处, 感染和瘢痕灶均在耳前。
1.2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分型
依据瘘管感染与否炎症病变的程度, 将本体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1型:未曾感染过的瘘管 (共19耳) ;2型:仅有局部红肿, 但无明显波动感 (共10耳) ;3型:瘘管感染, 已形成脓肿甚至已溃破 (共36耳) ;4型:瘘管感染后炎症迁延不愈, 或反复发作 (共3耳) ;5型:瘘管摘除术后反复感染 (共1耳) 。
1.3 治疗方法
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热敷、红外线照射、鱼石脂膏外敷、抗生素药水局部冲洗、中药脱管治疗、手术切除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摘除瘘管。
1.4 麻醉和体位
成人用1%利多卡因做瘘管口周围皮下浸润麻醉;小儿可用基础加局麻或全麻。患者取仰卧位, 头偏向对侧。
1.5 手术方法
对于1、2型瘘管, 可自瘘管口注入美蓝, 沿其周围皮肤做菱形切口,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用血管钳夹持瘘管口, 沿瘘管及其分支细心分离, 直至其盲端, 一并彻底摘除。逐层关闭术腔。对于3、4、5型瘘管, 首先给予保守治疗, 待感染控制后, 行手术。手术通常用两种切口, 视疤痕大小, 瘘管长短而定。若疤痕小, 距瘘管口距离短, 可行包括疤痕在内的竖菱形切口;若疤痕大, 距离瘘管口距离长, 可行双横向菱形切口, 瘘管口周一个, 疤痕处一个。将两菱形切口皮肤逐层剥离, 深处形成隧道, 挖除瘘管及疤痕一并切除。用稀碘伏冲洗术腔, 逐层关闭术腔, 不留死腔, 术后加压包扎。本文有1例患者为3型瘘管, 瘘管巨大, 约1.2×1.0cm2, 形如手掌, 剥除瘘管后, 创面较大, 向切口周松解皮肤, 逐层关闭术腔。
2 结果
对69例患者随访半年, 其中1例伤口不愈, 继续流脓, 再次手术, 发现耳轮脚软骨根部残留有上皮组织, 切除部分软骨, 刮除残留上皮, 半月后痊愈, 再无复发。有1例出现同侧耳颞部皮肤麻木, 因手术时损伤了面神经的耳颞支。其余67例患者无复发, 术后局部瘢痕不明显, 耳廓无畸形。
3 讨论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由于形成耳廓的第一、二腮弓的小丘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腮裂封闭不全所致。瘘管是一种管道狭窄, 可有分支而弯曲的盲管。管壁内衬复层扁平上皮, 管腔内有鳞屑和断毛, 并偶有脓性分泌物。彭玉成等报道对先天性耳前瘘管27个家系进行了调查研究, 进一步证实了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并具有不规则显性[2]。瘘管一般无先发生于耳廓背后的倾向, 其管口很小, 在约90%的病例中位于耳轮脚前[3]。少数非感染耳前瘘管患者是因为影响美观而就诊, 大部分患者是因为瘘管感染引起疼痛或瘘管流脓影响生活, 或脓肿切开引流形成瘢痕影响美观而就诊。对于感染后脓肿形成者需综合治疗, 除全身应用抗生素, 局部处理也至关重要;尽早将脓肿切开引流, 术腔每日冲洗, 缩短病程, 减轻患者痛苦。早期的瘘管冲洗可大大减少切开引流的比例, 为其后的瘘管切除手术提供了更好的条件[4]。本文病例中有1例复发, 是由于手术中未切除干净瘘管上皮。由此可见, 瘘管摘除彻底, 不留残管, 是预防瘘管感染复发的关键。如瘘管穿至软骨时需将软骨切除。本文1例并发颞部皮肤麻木。术中动作要轻柔, 仔细剥除, 辨认耳颞神经、勿损伤之。不易剥除过深, 若不慎损伤, 术后给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也有一定效果。手术切口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分型进行灵活设计, 以彻底切除病灶为宗旨, 以患者面容美观为理念。笔者设计了双菱形切口, 留痕小、损伤小, 同时不影响病灶清除, 值得推广。文中1例巨大瘘管, 比较罕见, 如皮肤松懈后, 仍损伤较大, 伤口缝不住, 可取同侧颈部皮肤移植修补或用凡士林纱条敷于创面, 待其自行修复或二期植皮。
关键词:耳前瘘管,手术方法,体会
参考文献
[1]朱伟红, 陈碧华.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治疗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 2008, 34 (1) :60-61.
[2]彭玉成, 胡以平.先天性耳前瘘管遗传学问题探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4 (4) :38-39.
[3]姜泗长, 顾瑞, 王正敏, 等.耳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422-423.
耳前瘘管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耳鼻喉科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先天性耳前瘘感染伴脓肿患者48例, 其中男23例, 女25例;年龄9~66岁, 平均年龄35岁。均为单耳发病, 其中左耳26例, 右耳22例。瘘口位于耳轮脚前32例, 位于近耳甲艇外9例, 位于外耳道7例。脓肿形成位置位于耳屏前30例, 耳甲艇处9例, 耳后9例。检查显示, 脓肿直径约1.0~3.5cm, 局部红肿, 脓肿表皮完整, 没有坏死或破溃现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分为切开引流组和置管引流组, 每组24例, 分别进行常规切脓治疗和置管引流冲洗治疗。组别间在患者性别、年龄、病况等基本资料具有均衡性。
1.2 治疗方法
切开引流组:切开局部脓肿, 用双氧水和0.9%氯化钠溶液冲洗脓腔, 并用含庆大霉素或地塞米松的纱条引流伤口, 换药1次/d。置管引流组:用粗针头或尖刀片在脓肿隆起处刺一能插入引流管的小孔, 慢慢挤净脓液, 若脓腔内存在结石或脓栓, 用负压吸引将其吸出, 以避免堵塞引流管。此外, 还要清除脓腔内的坏死组织或和肉芽, 以避免再次发生感染。清除工作结束后, 通过引流管将5%过氧化氢和0.9%氯化钠溶液注入脓腔内, 并进行反复交替冲洗, 直至引流液变清为止。最后, 用无菌敷料妥善包扎患耳, 并防止引流管脱落。患者每天需冲洗换药一次。待患耳局部红肿消退后, 连续冲洗3次无脓液流出时则可拔出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脓肿愈合时间、换药疼痛度和痊愈率。其中换药疼痛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10分制。痊愈标准为治疗结束1个月内无脓肿复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2 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 置管引流组脓肿愈合时间和换药疼痛度显著小于切开引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痊愈率 (91.7%) 显著高于常规组 (7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常规切开引流法治疗耳前瘘管感染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是脓肿愈合后局部会形成较大的瘢痕, 从而使得以后瘘管不能彻底切除, 容易导致残留和复发[2]。本组患者中, 再次和多次感染患者中60%之前采用的是切开引流法。此外, 传统方法换药时间过长, 本组中平均换药时间为8.5d, 而且每次换药时都要切开脓腔, 这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最后, 切开引流法属于开放型治疗, 这使得治疗时患耳脓腔暴露在外部环境中, 容易受外部自然环境和医护人员操作环境影响, 可能会遭受外部感染从而加重病情。
与常规切开引流法相比, 置管引流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 符合微创原则, 能有效避免脓肿切开所形成的大瘢痕, 利于日后彻底切除瘘管, 减少复发率。 (2) 治疗环境相对封闭, 有效避免开放环境可能引起的外源性污染。 (3) 换药时间短、痛苦小。0.9%氯化钠溶液和过氧化氢杀菌、消炎效果明显, 能快速愈合脓肿, 因此治疗周期相对较短, 而且引流所造成的痛苦要小于常规切开引流带来的痛苦, 几乎是无痛治疗。 (4) 操作简单, 效果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 置管引流法痊愈率高达91.7%, 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5.0%。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置管引流法比较适用于轻度脓肿治疗, 若患者感染严重或者脓肿表皮已溃烂, 最好采用切开引流法。本组置管引流组2例复发患者就是由于感染严重, 脓腔内肉芽和脓栓未完全清除所致, 后改为切开引流法方得以治愈。
本研究结果表明, 置管引流直流耳前瘘感染伴脓肿时具有其鲜明的优越性, 主要表现为符合现代微创治疗原则, 痛苦小, 起效快, 痊愈率高, 值得在临床治疗上加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置管冲洗引流治疗耳前瘘感染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耳前瘘患者48例, 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切开引流组和置管引流组, 每组24例, 比较组别间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 置管引流组脓肿愈合时间和换药疼痛度显著小于切开引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痊愈率 (91.7%) 显著高于常规组 (7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置管引流冲洗治疗耳前瘘管感染安全性高、起效快、痛苦小、治愈率高,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引流术,耳前瘘管感染,脓肿
参考文献
[1]林琳, 刘萍, 廖惠娟.瘘管冲洗法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并脓肿形成的疗效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9, 4:65-67.
耳前瘘管 第5篇
拔鞘管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弹力绷带应注意宽度和松紧度适宜,防止伤口出血、血肿或血栓再次形成。
4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并发肺栓塞的危险性较高,威胁患者生命,其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致残。近年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已广泛应用和推广,是预防术后下腔静脉血栓肺栓塞的有效方法[3]。同时腔内导管溶栓治疗DVT,使溶栓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提高了溶栓效果,是治疗DVT的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本组25例患者在溶栓过程中,由于护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及术中护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耐心予以解释,做好家属及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及家属对病情治疗管束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较深刻的认识,并使患者主动配合介入手术治疗,同时也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25例患者肢体疼痛消失,水肿明显消退,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阻塞血管通畅。本组25例中,23例治愈,治愈率为92%;2例好转;无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
通过对25例下肢DVT介入手术患者治疗前后的护理,笔者认为,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同样重要,在介入过程中,加强病情观察以及医、护、患三者的相互配合,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郭金和,腾皋军,何任成,等.下肢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大剂量尿激酶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0):908.
[2]王彦,王予轩,刘志梅.对肝瘤介入治疗中疼痛患者进行的心理干预的
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24.
[3]梁善言,康俊生,周玉藤.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腔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意
义[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11):669.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耳畸形,为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第1、2鳃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1鳃沟封闭不全所致,耳瘘瘘管口多位于耳轮脚前。平时无症状,继发感染时则局部红肿、疼痛或化脓,反复感染可形成囊肿或脓肿。无感染史者,可不做处理。在急性感染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对已形成脓肿者,先要消除脓肿。待感染愈合后,再行瘘管切除术[1],这是目前治疗此病的方法。耳鼻喉科门诊护理中,由于门诊量大,一般脓肿形成者,就针对脓肿换药,等再次感染就再次换药,没有针对此种疾病给予患者一种系统指导,导致多次感染发作,多次门诊换药,给患者造成痛苦,并浪费了时间。2006年11月~2008年8月,我科门诊对26例瘘管感染并发脓肿患者给予系统的换药护理及指导。脓肿者给予穿刺抽脓冲洗[2],期间进行详细的疾病讲解,感染控制后,及时电话通知患者来院摘除瘘管。26例中,除2例有特殊情况外,24例全部摘除瘘管,彻底消除了感染源,再无感染发生,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门诊治疗的54例患者按时间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共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19~37岁,瘘口位于耳轮脚前占90%,其他占10%,均系单耳发病。左耳13例,右耳15例,多为反复感染病例。2次感染5例,3次以上感染者21例,曾做脓肿切开1~3次8例,已形成瘢痕6例,曾去过2家以上医院切开排脓3例。2006年11月~2008年8月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共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17~42岁,均系单耳发病。左耳17例,右耳9例。2次感染7例,3次以上19例,脓肿切开史2次以上5例,6例曾去过2家以上医院切开排脓。两组均采用脓肿愈合后来院手术治疗。
1.2 方法
实验组用点尔康碘伏消毒液局部消毒,取16号针头在脓肿下方穿刺,抽尽脓腔里的脓液。抽完后迅速拔出针头,更换9号钝弯针头,自瘘管口插入冲洗,清除脓腔内的脓液。冲洗时先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再用双氧水冲洗,然后用8万U庆大霉素加5 mg地塞米松冲洗,最后在穿刺点用钝弯针头引导,轻轻放入胶片引流,外敷碘伏溶液纱布。每天同样方法换药1次,局部脓液渗出明显减少后拔除引流,继续冲洗换药,至无脓液渗出即可停止换药。每天冲洗换药时向患者做详细、通俗的疾病介绍,讲解此病的特点,特别是脓肿治愈并不等于根治此病,手术摘除瘘管才是根治的方法。介绍手术麻醉的方式及手术过程,同时对于手术有惧怕心理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有手术顾虑者,随时提出疑问,随时解答,消除患者的疑虑,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脓肿愈合后及时预约手术时间,电话通知患者手术摘除瘘管。对照组采用与实验组相同的消毒方法,并在脓肿最低点切一个小口排脓后,用胶片引流,每天用碘伏消毒换药。炎症控制后,仅口头告知来院摘除瘘管。
2 结果
两组比较,对照组换药愈合时间:5例<8 d痊愈,3例9 d痊愈,20例>11 d痊愈。自觉来院手术摘除瘘管率为21%。实验组换药愈合时间,17例<6 d痊愈,5例7 d痊愈,4例>7 d痊愈。此种方法缩短了门诊换药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避免了形成瘢痕而影响美容,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电话通知手术摘除瘘管率为92%,彻底消除了感染源,再无感染发生。
3 讨论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管道狭窄,有分支且弯曲,常规脓肿切开后因忽略对瘘管内感染源的有效清除,故换药时间长。同时切口大,皮肤常受脓液及引流物刺激而难以愈合,致局部痊愈时间延长,穿刺排脓法穿刺口小,皮肤愈合快,同时避免了切开排脓引起瘢痕增生。穿刺抽脓只是治愈脓肿的方法,但不是根治耳前瘘管反复感染的方法。脓肿愈合后,许多患者以为此病治愈了,便不来医院摘除瘘管,导致反复感染。成人耳瘘反复感染未及时手术摘除瘘管与以下因素有关:(1)患者对疾病了解不够,与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不到位有关。从收集资料来看,9例去过2家以上医院切开排脓,问及不摘除瘘管原因,患者根本不知道需要摘除瘘管,说明医护人员对此病无宣教意识,导致错过多次手术机会。(2)即使患者知道手术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但心理惧怕手术,也阻止了前来的脚步,对手术尽量避免。护理人员应解释清楚是在局麻下进行手术及手术的过程,使患者进一步了解手术,消除顾虑。(3)该病未引起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因为此病门诊多常见,又不是疑难杂症,使医护人员轻视了此病,仅告知患者有时间来院手术治疗,这样轻描淡写的做法,不能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导致手术率降低。
4 护理要点
(1)脓肿采用穿刺抽脓冲洗换药时,护理人员认真、细致、有耐心,可大大缩短脓肿的愈合时间,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配合治疗。(2)利用换药机会,用通俗易懂的知识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等,以便为后续手术治疗做准备。(3)心理护理。有手术顾虑及担心的患者,向其做好解释工作,有疑问随时提出,消除其恐惧及紧张情绪,减轻其心理负担。(3)感染控制后,及时预约时间,打电话通知患者来院手术。
参考文献
[1]田勇泉,孙爱华.耳鼻咽喉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9.
耳前瘘管 第6篇
关键词:莫匹罗星,耳前瘘管,脓肿换药,细菌培养
先天性耳前瘘管系第一腮弓在胚胎期融合不全形成的盲道, 其管道狭窄有分支且弯曲, 瘘管壁覆以鳞状上皮, 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组织, 如反复感染, 可形成囊肿或脓肿[1], 传统方法治疗脓肿采用单纯切开排脓引流, 病程长, 愈合慢, 为探讨莫匹罗星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切开排脓后的疗效。该院2010年2月2013年6月间采用切开排脓加莫匹罗星 (MPC) 软膏换药,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来该科就诊的113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形成脓肿患者, 按就诊先后顺序依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57例, 男性18例, 女性39例, 平均年龄 (29.74±6.98) 岁, 首次感染52例, 再次感染5例, 对照组56例, 男性25例, 女性31例, 平均年龄 (32.17±5.84) 岁, 首次感染50例, 再次感染6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剃除脓肿周围毛发, 范围3 cm, 75%酒精消毒皮肤, 于脓肿最低处纵行切开皮肤, 切口长度不小于脓肿直径的1/2, 用止血钳于脓腔内充分扩张, 消除脓腔间隔、未液化的粘连组织, 使脓腔成为一个均一大腔, 腔内脓液得到充分引流, 保留部本脓液标本做细菌培养, 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脓腔至无脓液流出, 2%莫匹罗星软膏充分涂布宽度为0.5 cm的灭菌纱条, 用此纱条由脓腔底部紧密填塞, 不留死腔, 切口外皮肤以涂有2%莫匹罗星的灭菌纱布外敷, 换药1次/d, 方法同上, 使脓腔由底部逐渐生长缩小, 至脓腔基本消失且无脓性分泌物引流时停止填塞纱条, 待切口自然闭合。对照组切开排脓方法相同, 仅以无菌橡胶引流条换药引流, 同样保留脓液标本做细菌培养。
1.3 评价标准
治愈:切口闭合, 周围皮肤无充血、红肿, 2周内无复发;未愈:切口无法闭合, 肉芽组织外翻, 脓液不干净或切口闭合后再发感染。
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参照2006年NCCLS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2]。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采用u检验。
2 结果
2.1 治愈率及治愈时间比较
经上述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全部治愈, 虽然总治愈率相同, 但平均治愈时间差异显著, 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 (8.47±2.09) d, 明显短于对照组 (16.50±5.58) d, 经u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0.09, P<0.05) , 见表1。
2.2 病原学结果
全部113例患者中共有105例做了细菌培养, 其中97例培养结果阳性, 分离菌株及对莫匹罗星的敏感度情况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病例中仅2例发生瘙痒及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3.51%。
3 讨论
先天性耳前瘘管具有易发生感染及形成脓肿的组织学及病原学基础, 通过97例细菌培养结果显示, 革兰氏阳性球菌占88.6%, 其中又以葡萄球菌为主, 国内曾报道过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可高达52%[3], 且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MRSA和MRSE的数量有所增加。因此, 能否有效清除瘘管内的革兰氏阳性致病菌, 尤其是葡萄球菌及其耐药菌株是治疗此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切排引流法符合脓肿处理的一般原则, 具有很高的治愈率, 但由于未对瘘管内的致病菌进行干预, 故病程较迁延, 伤口闭合缓慢, 患者痛苦大。
文献报道的干预方法较多, 如使用碘剂[4]、银离子制剂[5]、庆大霉素、甲硝唑[6]、中药制剂[7,8]等, 但碘及银离子制剂系物理消毒剂, 缺乏组织选择性, 具有一定刺激, 庆大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抗菌谱较窄且不适宜局部使用, 中药制剂成分复杂, 作用机制不明确。MPC具有以下优点: (1) 抗菌谱适宜, 对革兰阳性球菌,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物寄生性葡萄球菌等具有高度活性, 对某些革兰阴性菌, 如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等也有效[9]。 (2) 敏感性高, 试验显示总敏感率93.81%, 对革兰氏阳性菌则高达96.5%, 且对MRSA和MRSE均有效果。此数据与国内有关文献相似[10,11,12] (3) 因其作用机理是通过特异性和可逆性的结合细菌的异亮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合成酶, 与其它抗生素的机制不相同, 无交叉耐药[6]。 (4) 局部有效药物浓度高, 临床使用的莫匹罗星软膏为20μg/m L, 远高于对金葡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的MICs 0.06~0.12μg/m L和0.12~0.5μg/m L[13]。 (5) 安全性好, MPC在血液中迅速水解成无抗菌活性的monicacid并很快代谢, 其采用的聚乙二醇基质 (PEG) 是一种PH中性, 无毒, 低蛋白吸收水平的亲水聚合物[14]。使用MPC治疗前后的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及AKP检查未发现异常[15]对低龄幼儿亦可使用[16]。虽国内有报道称使用莫匹罗星发生严重全身不良反应[17], 但该组未见发生。 (6) 价格低廉, 患者易接受。因此, 局部使用MPC可有效的清除瘘管内的致病菌, 明显缩短治愈时间。
注:P<0.05。
但试验也暴露MPC存在的缺点, 97例培养中, 仍有11例为非革兰氏阳性菌, 且8例培养阴性患者可能系厌氧菌感染所致, MPC对此类病原菌敏感性不佳, 所以, 在临床使用中MPC过程中, 对效果不理想的病例, 要及时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如结果为非敏感菌则应及时更换药物。
耳前瘘管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0月在本院耳喉鼻科接受治疗的56例行耳前瘘管术后感染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试验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2~63岁,平均年龄(29.5±12.5)岁;对照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3~64岁,平均年龄(29.2±12.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患者均符合入选标准,不符合任何排除标准,均在签订知情同意书并或医院伦理批准后开始本研究。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的创面清洗、换药包扎处理及抗感染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红光理疗法。选定波长630 mm,1次/d,10 min/次,治疗仪器为KDH-150型红光治疗仪,设置灯头距离为15 cm,输出功率设定5 W,治疗疗程为9 d。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3、7天的VAS评分,伤口愈合时间及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参照文献[2]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愈合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7天的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试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试验组伤口愈合时间为(8.02±0.31)d,少于对照组的(13.7±0.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痊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8.6%。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术后第1天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耳前瘘管是一种反复感染、迁延不愈的外耳畸形疾病,临床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在控制感染的前提下进行瘘管摘除术,瘘管摘除术可将肉芽、脓肿及瘢痕组织清除干净以免反复感染,但是手术形成的创伤较大,多数患者切口愈合困难。对于此类情况,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应用抗菌药抗感染治疗,但此方法副作用多,且容易产生多种耐药菌而影响治疗。红光理疗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物理学方法保留600~700 nm波段的红光而过滤掉其他光线,这些波段光线可穿透人体组织,其深度可>30 mm,利用这一优势可增强人体内的光化学反应从而实现临床治疗。有研究表明,红光具有明显的镇痛消炎作用,可促进人体内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组织的水肿,降低血管的通透性,除此之外,还可促进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可有效保证患处的营养供给,促进白蛋白的合成与细胞增生、合成代谢。因此,红光理疗可促进患处肉芽组织的细胞再生,并吸收渗液,加速切口的愈合速度,提高患者的抗感染能力。红光理疗应用电流热效应及红外电磁波对患者患处切口进行加热以促进组织的修复,达到治疗目的。与传统的抗感染治疗比较,红光理疗的副作用较小,且不会产生多重耐药菌而影响治疗,同时也减少了与患者接触而产生的交叉感染,因而更易受到医学界的青睐。
本次研究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床抗感染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红光理疗,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7天的VA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后第1天(P<0.05);术后第3、7天试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伤口愈合时间为(8.02±0.31)d少于对照组的(13.7±0.75)d(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6.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6%(P<0.05)。
综上所述,红光理疗对感染期耳前瘘管术后患者切口愈合临床效果较常规抗感染治疗更为突出,可有效减小患者疼痛,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红光理疗对感染期耳前瘘管术后患者切口愈合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临床治疗耳前瘘管术后感染患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56例耳前瘘管术后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床抗感染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红光理疗,1次/d,10 min/次,波长为630 mm,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不同时间段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7天的VA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试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伤口愈合时间为(8.02±0.31)d少于对照组的(13.7±0.75)d(P<0.05)。试验组痊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8.6%,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红光理疗对感染期耳前瘘管术后患者切口愈合临床效果较常规抗感染治疗更为突出,可有效减小患者疼痛,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红光理疗,耳前瘘管术后,感染期,切口愈合,效果
参考文献
[1]毛华东.感染期耳前瘘管的手术治疗.广东医学,2013,34(18):290-291.
[2]曹弘薇,管国芳,张德军,等.红光理疗对感染期耳前瘘管摘除术后切口愈合的疗效观察.激光杂志,2013,34(3):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