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声部教学范文(精选5篇)
二声部教学 第1篇
一、二声部合唱教学的困惑
1. 合唱的环境熏陶不足
过去, 由于师资配备和学生整体音乐素质有限等原因, 合唱的班级教学实施几乎是不可能的, 合唱教学也只能在某些专业团体或少年宫进行。很多学生喜欢唱歌, 但是不喜欢音乐课本上的歌曲, 对于二声部歌曲的兴趣就更不高了, 大量流行音乐一直占据着他们心中的重要位置, 除了在音乐课上能够听到简单的合唱歌曲, 其余时间很少能够感受到合唱的魅力。受音乐“弥漫性”的影响,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怎能喜欢合唱?
2. 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合唱, 认为齐唱就是合唱。小学阶段二声部歌曲的第一声部往往是主旋律, 曲调比较顺畅, 音区又较高, 学生容易上口。相比之下第二声部就不太容易唱好了, 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 既要唱得比第一声部弱, 又不能跑调。由于学生的识谱能力、歌唱基础、合作能力和发声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各不相同, 结果出现一、二声部相互喊唱, 缺乏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合唱成功经验, 学生就出现了畏难情绪。
3. 教师的音乐素养欠缺
部分音乐教师受自身音乐素养的影响, 如缺乏音乐理论知识, 不懂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正确的指挥技巧, 常导致二声部歌曲教学的失败。很多老师会选择由学生担任主旋律声部, 教师演唱第二声部, 以减小二声部合唱的难度;有的则放弃进行二声部合唱, 而只是进行单声部主旋律的学唱。这样学生就无法接受二声部合唱的基本训练, 教材所安排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很好地完成。
二、二声部合唱教学的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的教学现状, 二声部合唱教学已经成为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学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难题。通过多年的班级二声部合唱教学实践, 我逐步积累了一些教学方法, 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1. 从欣赏开始找到学习的起点
教师可经常让学生欣赏一些著名的童声合唱团的演唱视频, 通过欣赏高水平的合唱歌曲, 学生从那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匀称的乐句中得到美的享受, 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美妙的合唱声音的向往和追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合唱的过程中, 应重点从作品的情感、背景去启发和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 使他们充分体验合唱中的和声美以及多声部合唱的完美效果。教师还应利用音乐“弥漫性”的特性, 通过欣赏校合唱团的精彩演出, 吸引学生、感动学生, 并鼓励学生加入校合唱团, 激发更多学生的合唱兴趣和热情。
2. 先低后高, “强化”低声部
对于二声部合唱, 我们有一种误解, 以为低声部难唱, 而高声部要容易得多。这是因为高声部的发音位置较高, 音色显得明亮, 而且是主旋律;而低声部发声位置较低, 音色略显浓厚。听起来, 低声部容易受高声部干扰, 而高声部比较明显, 这样造成了学生学习二声部的定势:高声部容易演唱。为了避免这种现象, 教师要让学生“先入为主”。
3. 听唱结合, 不断提高合唱技巧
在合唱练习中, 学会各声部旋律后, 就不宜过多地进行分声部练习,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两个声部的丰富音响中进行听、唱的练习。为了锻炼学生的抗干扰能力, 老师可以在学生唱一个声部时, 让另一声部也用弱声演唱自己的声部, 或用钢琴伴奏另一声部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听、唱能力,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合唱的效果。教师的伴奏可以同时演奏两个声部, 或老师范唱一个声部, 用琴伴奏另一个声部, 让学生既各有所“依”, 又能相互倾听, 在听、唱中不断提高演唱技巧。
4. 充分利用乐器, 把握各声部音准
学生在初步练习歌曲的合唱时, 不容易把握各自声部的旋律, 经常会“跑调”。有条件的班级可以用乐器来帮助把握旋律。学生有时唱得不准, 但乐器演奏出的旋律是准的。合唱前做一下简单的合奏练习, 在奏、听的基础上再唱也可以避免合唱时的“跑调”。
5. 全面了解学生, 均衡划分声部
声部的划分, 既要根据个体的音域、音质来确定每个学生演唱哪个声部, 又要强调各声部间的平衡。一般来说, 声部从低到高力量的配置, 应类似于金字塔的形状。低音部的声音要饱满、沉稳, 人数可多点、声音要大些。高声部的声音要清脆、明亮, 人数可少点、声音要小些。当然, 声部力量的配置有时要视歌曲的要求而定。
谈二声部合唱的教学方法 第2篇
二声部教学合唱是音乐合唱队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也常是一个有难度的实践课题。如果学生能具备有一定质量的合唱能力,那么这支合唱队必将有相当的水平。
合唱教学的难度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1、学生的音乐基础、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而且常是较差者占多数。
2、二声部合唱中的第一声部通常是主旋律,曲调比较顺畅,音区又较高,学生易听、易唱、易记,而第二声部正好相反,这就是合唱常常因唱不好第二声部而失败。
3、学生的合唱观念淡薄,缺乏对于声部和谐美的感性体验和合唱成功的经验,因而兴趣不高,甚至视合唱为畏途。
针对上述原因,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教学:
1、强调唱谱。唱词只有音高上的区别,词则完全一样,容易混淆。而唱谱的两个声部唱名不同,较易分辨,也较易唱准区别音高。如果不先认真地教唱歌谱,甚至直接教唱歌词,势必事倍功半。
2、加强二声部听觉的训练。对于二声部歌曲,除了必要的分声部视谱听琴外,还应让学生多听两声部同时弹奏的琴声。当学生还不习惯同时听两个声部时,教师可先用双手隔开一个几度弹奏两声部,拉开两声部的距离,使学生更易听辨。待他们听觉上有了一定的把握后,再改用单手奏两个声部。
3、先教唱第二声部。学生对于曲调的印象,常有先入为主的情形。第一声部本身易给他们以较深的印象,我们在教学之初暂且把第一声部搁在一旁,先教第二声部。例如《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这类歌曲第一声部大家都非常熟悉,但对于第二声部则可能相当陌生,可以只教第二声部,待唱准唱熟后,也许直接就可以与第一声部合起来。所以,两个声部的教学不能平均用力,要有先后,主次的不同安排。这种安排并不是按主旋律,副旋律的地位,而是以先难后易为原则以利于学生唱好合唱为前提的。
4、与不同声部合作的辅助训练。可以先由教师奏或唱第二声部,与担任第一声部的学生合作,以后让第二声部的学生先轻声,再逐渐放开声音跟自己一起唱,当教师感觉到第二声部唱得较有把握后,自己的奏唱随机地由大声转为小声,由完整地唱变为只在需要的片断甚至只是在某些音上“挽扶”他们一下,待达到这种“火候”时,再让学生两部合起来,这样就“水到渠成”了,当然这些都是视学生的普遍实际水平决定取舍。在教师预计到学生两声部合作还没有相当把握时,最好不急于直接将两声部合起来,然后再去反反复复“炒冷饭”那将会使他们失去信心和兴趣。在合唱中,许多学生怕受其它声部的干扰和牵制,让他们捂着耳朵来唱或是隔离开来学,都不是好办法,合唱的根本价值和意义正在于“合”,要让学生学会互相倾听、互相配合,做到默契合作。
5、利用录音机向学生反馈合唱效果。每一个学生在合唱时,由于比较专注于唱和受自身所处位置的限制,对于合唱的总体效果和自己的歌声在其中的作用,不一定能听得十分清楚和准确。在合唱已经大体合成以后,教师为之录音,放给学生听或再让他们自己适当地评论,这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水平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声部的联想 第3篇
一、二声部合唱教学的困惑
1.合唱的环境熏陶不足
过去,由于师资配备和学生整体音乐素质有限等原因,合唱的班级教学实施几乎是不可能的,合唱教学也只能在某些专业团体或少年宫进行。很多学生喜欢唱歌,但是不喜欢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对于二声部歌曲的兴趣就更不高了,大量流行音乐一直占据着他们心中的重要位置,除了在音乐课上能够听到简单的合唱歌曲,其余时间很少能够感受到合唱的魅力。受音乐“弥漫性”的影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怎能喜欢合唱?
2.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合唱,认为齐唱就是合唱。小学阶段二声部歌曲的第一声部往往是主旋律,曲调比较顺畅,音区又较高,学生容易上口。相比之下第二声部就不太容易唱好了,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既要唱得比第一声部弱,又不能跑调。由于学生的识谱能力、歌唱基础、合作能力和发声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结果出现一、二声部相互喊唱,缺乏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合唱成功经验,学生就出现了畏难情绪。
3.教师的音乐素养欠缺
部分音乐教师受自身音乐素养的影响,如缺乏音乐理论知识,不懂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正确的指挥技巧,常导致二声部歌曲教学的失败。很多老师会选择由学生担任主旋律声部,教师演唱第二声部,以减小二声部合唱的难度;有的则放弃进行二声部合唱,而只是进行单声部主旋律的学唱。这样学生就无法接受二声部合唱的基本训练,教材所安排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很好地完成。
二、二声部合唱教学的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的教学现状,二声部合唱教学已经成为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学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难题。通过多年的班级二声部合唱教学实践,我逐步积累了一些教学方法,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1.从欣赏开始找到学习的起点
教师可经常让学生欣赏一些著名的童声合唱团的演唱视频,通过欣赏高水平的合唱歌曲,学生从那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匀称的乐句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美妙的合唱声音的向往和追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合唱的过程中,应重点从作品的情感、背景去启发和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使他们充分体验合唱中的和声美以及多声部合唱的完美效果。教师还应利用音乐“弥漫性”的特性,通过欣赏校合唱团的精彩演出,吸引学生、感动学生,并鼓励学生加入校合唱团,激发更多学生的合唱兴趣和热情。
2.先低后高,“强化”低声部
对于二声部合唱,我们有一种误解,以为低声部难唱,而高声部要容易得多。这是因为高声部的发音位置较高,音色显得明亮,而且是主旋律;而低声部发声位置较低,音色略显浓厚。听起来,低声部容易受高声部干扰,而高声部比较明显,这样造成了学生学习二声部的定势:高声部容易演唱。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要让学生“先入为主”。
3.听唱结合,不断提高合唱技巧
在合唱练习中,学会各声部旋律后,就不宜过多地进行分声部练习,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两个声部的丰富音响中进行听、唱的练习。为了锻炼学生的抗干扰能力,老师可以在学生唱一个声部时,让另一声部也用弱声演唱自己的声部,或用钢琴伴奏另一声部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听、唱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合唱的效果。教师的伴奏可以同时演奏两个声部,或老师范唱一个声部,用琴伴奏另一个声部,让学生既各有所“依”,又能相互倾听,在听、唱中不断提高演唱技巧。
4.充分利用乐器,把握各声部音准
学生在初步练习歌曲的合唱时,不容易把握各自声部的旋律,经常会“跑调”。有条件的班级可以用乐器来帮助把握旋律。学生有时唱得不准,但乐器演奏出的旋律是准的。合唱前做一下简单的合奏练习,在奏、听的基础上再唱也可以避免合唱时的“跑调”。
5.全面了解学生,均衡划分声部
声部的划分,既要根据个体的音域、音质来确定每个学生演唱哪个声部,又要强调各声部间的平衡。一般来说,声部从低到高力量的配置,应类似于金字塔的形状。低音部的声音要饱满、沉稳,人数可多点、声音要大些。高声部的声音要清脆、明亮,人数可少点、声音要小些。当然,声部力量的配置有时要视歌曲的要求而定。
总之,二声部合唱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确实是一大难点,在课堂中,教师来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落实这些环节,让每一个学生在练习中实实在在得到提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班级合唱教学。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去开发“音乐课”这块阵地,以满腔的热情、不懈的努力,坚持不懈地投身其中。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日积月累地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不断提高自己合唱指挥、音乐作品创造性处理等专业技能和音乐学科教育教学能力,让自己的合唱教学水平达到更高、更深远的境界!
(作者单位 浙江省江山市城南小学)
二声部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听仿训练;二声部歌唱;音准;策略研究
从事了多年的音乐教学工作,总是面临同样的困扰,学生唱歌时音准存在很大问题,跟着钢琴演唱音准稍好一些,离开钢琴大部分学生跑调现象非常严重,多声部教学在课堂上甚至无法进行。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提高学生音准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从“听、仿”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音准能力
美国著名作曲家艾伦?科普兰曾经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学生音准不好往往是没有听准确,表达出来更不准确,学生没有经过循序渐进科学的音准训练,演唱水平难以提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从“听、仿”训练开始。“听”即听力训练。“仿”即节奏模仿。我所面临的学生大都是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孩子,因此我在每节课的5~10分钟进行听力和节奏模仿训练,第一节课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听下面的两组音一样高吗?如有不同,哪个音发生了变化?
这条练习非常简单,学生容易分辨,但老师可以表扬学生很好,学生自信心增强,也就有继续学习的愿望。听音的难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加。
2.听标准音,演唱音阶,建立音高概念。
多声部演唱的音准训练可以适度地加强视唱练耳的技巧训练,首先从c大调音阶开始坚持长期的训练,音阶练习也做变节奏的练习,例如加上附点,三连音节奏等。这种变节奏练习对音准练习很有好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稳定音高,对提高音准能力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3.同一节奏卡农模仿训练
奥尔夫教学法认为:音乐元素中最能吸引孩子的是节奏,身体是最先对节奏包括声响做出自然反应的。这条练习可以从拍手训练开始,熟练之后可进行变化练习,先齐拍,再分二、三、四声部进行卡农练习。还可以进行音色变化的练习,拍的位置、力度不同就会产生更加丰富的效果。最后加入母音进行同一节奏的卡农模仿练习,对学生多声部的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结合教材做节奏练习,例如: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海啊,故乡》教师可提炼歌曲的难点节奏进行二部节奏练习:
这样练习,学生既感受了歌曲的节奏特点,又有了二声部体验,对理解作品情感也有很好的帮助。教师还可以设计更多的节奏进行卡农模仿,或多声部节奏训练学生既有兴趣又很好的教学效果。二、二声部听唱训练
著名的合唱指挥家杨鸿年在《童声合唱训练》一书中讲到:合唱团员对旋律音准掌握得好坏,以两个条件为依据:一是内在听觉,二是掌握处理音准的规律性。在实践中,最根本的还是对内在听觉的培养。例如,人音版八年级上册《雪绒花》,这首歌曲是一首二声部合唱作品,虽然作品难度不大,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二声部音准,我一开始并没有让学生学唱主旋律,而是先让学生跟着三拍子音乐做律动,在不知不觉中教师加入低声部旋律的演唱,学生在多次聆听后跟着钢琴用lu演唱低声部旋律,教师在学生熟练演唱低声部的同时,加入高声部旋律,学生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他们熟悉的《雪绒花》,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
多声部的听唱训练,不能脱离教材,教师要挖掘教材作品,有的能直接做多声部训练,有的需要老师去设计。例如,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二三四歌》,既有轮唱,又有二声部节奏合唱,是一个训练多声部很好的作品,这首歌曲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学生易于演唱,二声部合唱旋律性较强,音准较为容易把握。在练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多听,尤其是合唱部分,既要拍节奏,还有二声部的演唱。教师可让学生跟着录音先拍节奏,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两个声部的旋律也进一步的熟悉,演唱起来就会容易一些。
有人说,世界上人与人沟通最好的语言是音乐,世界上最纯净、最美妙的声音是孩子们的歌声,准确有感情地歌唱对学生性格情操的熏陶,形象思维的丰富,艺术修养的形成,音乐视野的扩大,聪明才智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音乐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会唱歌,更要让学生唱好歌,坚持最基础的音准训练,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在美妙的歌声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二声部教学 第5篇
关键词:和声教学 器乐合奏 蒙古族 多声部音乐
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和声这门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与表演专业大二所要开设的一门作曲理论基础课,这一理论知识来源于欧洲,在课堂学习中多以欧洲大、小调和声为主,且只是简单地学习理论知识,并不与实际的作品演奏相结合。但我国的音乐作品,无论是传统的民歌、民间音乐,还是近现代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大多是建立在五声性调式旋律的基础上的。而欧洲传统的大小调体系和声与我国五声性旋律存在着调式与旋律、半音进行与五声性、功能逻辑三个主要矛盾。传入我国后才结合我国五声性调式的特点对欧洲传统的和弦结构加以改变,使和弦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所服务。近几年来,虽然对于民族和声具体应用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对于如何把民族和声教学与器乐合奏课中的实际演奏相结合却并不多见。
多声部音乐在蒙古族传统音乐中,多存在于各种器乐曲中,只有在呼麦、潮儿等少数声乐作品中存在,学生在器乐合奏课的排练中,一般只是简单演奏自己的声部,并不能真正“立体”的去理解乐曲的内涵,从而没有好的合奏音响效果,特别是在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奏方面。在教学中,应突破以西方音乐结构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制约,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加入具有该地区特色的民族音乐内容。本校地处吉林省与蒙古族自治区交界,故在教学科目与内容中加入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学习,通过演唱、演奏蒙古族多声部音乐,特别是学生自己创作的蒙古族风格的多声部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听赏、独奏、合奏、排练等过程,全方位地加深对蒙古族多声部音乐的了解,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真正的做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民族和声教学与器乐合奏课中蒙古族多声部音乐演奏相结合方面,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一、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在蒙古族多声音乐中的应用方面,加强关于和声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解决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相关知识。五声性调式和声结构作为五声性旋律和声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写作体系,它包括(1)和弦结构;(2)和声进行;(3)和声功能;(4)调式、调性的扩大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如:蒙古族多声部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持续音技法,纵向和声等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运用所学和声理论知识分析所要演奏的蒙古族多声部音乐作品,只有很好地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和声处理方法、内容表现等方面才能够深入了解作品及作家的风格特点,更好地进行演奏。
如在永儒布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六首》中,为了体现出浓郁的蒙古族风格,作曲家采用民族调式的手法进行创作,以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为写作主体。通过一系列不同的转调手法进行调式的转移,甚至在同一首作品的不同声部中运用两种或三种调式重叠。既保留了传统的民族音乐风格,又为增添了新的和声色彩,在稳固了音乐风格的同时又为作品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三、学生在演奏蒙古族多声部音乐作品时加强理解和声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演奏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民族和声的具体音响效果,作为参与者,变被动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为直观的、近距离的接触音乐,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结合民族和声的理论知识与器乐合奏课中所掌握的各乐器的音色与调性特点,创作、改编熟悉的传统蒙古族单声部民歌。这样即有助于两门课程的融合,又有利于传播蒙古族民间音乐,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交响曲《嘎达梅林》的主题曲调就源于蒙古族的民歌。
由于蒙古族为游牧民族,许多传统的民间音乐均采取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下来,这种方式使许多音乐作品及音乐形式在传播的过程中存在大量遗失的现象,收集整理、保护传统的蒙古族音乐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积极探索与研究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入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内容,对保护、发展、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了保障,为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全球一体化将来临的今天,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让各级学校的学生们接触、接受、学习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才能使民族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入大地,继而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马晓歌.和声教学民族化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6,(03).
[2]高婀娜.富有灵性的多声部写作技巧-以永儒布《交响乐作品六首》为例[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