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i+1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i+1范文(精选11篇)

i+1 第1篇

关键词:i+1理论,精读,分层教学

一、英语专业精读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精读的地位和作用历来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所公认,该课程每周安排的时数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各大高校生源增多,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生学习自觉性也各有不同。许多高校原来采用自然分班、齐步走的教学模式,这一传统的教学策略难免使部分学生因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而停滞不前,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因教学进度过快而自我放逐,以致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果收效甚微。而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可使各层的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以致学有所成、学有所获,达到最佳的英语教学效果。

二、i+1理论是英语专业精读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Krashen(1982)所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为语言输入假说。该假说的实质内容是语言输入要包含稍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新知识,但总体难度不能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范围。假设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是i,则下一阶段获得的输入应该是i+1。学习者可以借助各种直观手段,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外信息、对世界的认知和已获得的语言能力)等获得对输入内容的理解。如果输入的内容远远超过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即i+2,或者和现有水平一样,即i+0,这两种情况下的习得都不能取得最佳效果。根据输入假说,Krashen(1985)还提出如果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并且有足够的输入量,学习者就能自动地获得必要的语法。也就是说,英语教师的最大职责是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三、基于i+1理论的英语专业精读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1.明确课堂教学在i+1理论应用中的主渠道作用。在中国,实施外语教学的场所主要在课堂。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安排,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束定芳等,1996)。笔者认为英语专业精读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运用i+1理论,采用分层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关注如下几点:

(1)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通过测试及问卷调查等手段来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并了解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只有教师做到“心中有生”,对本班级学生个体差异有详细的了解,如:语言基础知识、记忆力、个性、努力程度,特别是挑战性的动机和学习自信心,才能更有效地运用i+1理论。

(2)教师在精读分层教学中应重视课堂输入,基于i+1理论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实现因材施教。

1)实行分层教学应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输入量,做到教学内容输入难度适宜,确保每位学生获得足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还应在精读分层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所能承载的最大信息量,不应因学生困倦或厌烦而责备,而应试着去分析是否因为教师提供的语言输入量过大而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吸收和处理。

2)教师的课堂语言输入要体现i+1理论的原则,适合该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既要最大限度地用英语授课,又要避免使用难度过大的语言来介绍文化背景、讲授课文内容、以及组织课堂活动。教师话语的来源既可取自于教材、教参,又可从网络等其它渠道寻找最新的、趣味性强的、与教学内容相关性较大的材料,用以充实课堂输入。

3)重视学生反馈。教师要通过时刻关注学生在输出过程中的不同反应,借此来随时调整输入量,避免因输入难度的高低不适而影响学习效率。

4)帮助学生设定不同的长短期目标,并使之与i+1理论相符合,既能保持趣味性及挑战性,又能使之因努力而循序渐进地实现。

5)课堂输入应结合i+1理论,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如采用涵盖信息量大、内容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或依据教材主体,组织开展多样的课堂活动,实现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所学,加深并促进对输入内容的理解及内化。

2.扩展输入渠道以增加学习者目的语的粗调输入。根据Krashen关于输入假说中粗调输入优于精调输入这一重要教学思想,在英语专业精读分层教学中应注意课内、课外输入相结合以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足量输入。提供课堂外的学习机会,扩大学生对目的语的接触面,为其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诸如有外教辅导员参与组织的英语角、电影赏析、话剧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多用英语交流的习惯,让学生在长期广泛的输出练习中不断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I组王鸣琴模块1-4总结与反馈 第2篇

1.在前面四个模块中,您做了哪些事情?

答:在模块1系统了解了课程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对这个课程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自己根据要求,认真的看完了课程准备中的每个活动,在了解后检查了自己的计算机,安装了必须的软件,并简单的分别操作了一下,为后来的培训做准备。接着本人熟悉了本次网络培训的学习环境。熟悉了课程界面,对教育技术参考手册、软件使用速查手册进行了浏览与熟悉。并认识了我们的班主任及辅导老师,加入国培班的交流群,认识了我们I组的各位同学并进行了交流。最后领取了案例,参加了新学员交流,介绍了自己,认识了其他同行。在模块二的必选案例《精心分析,适应变化》的学习中,我首先按照学习提示,完成了案例分析,从中获益匪浅:知道了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教学目标分类的方式,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方法,目标阐明的方法,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作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主要内容等。复习了有关知识后,我带着案例阅读的五个思考问题进行了案例的阅读,并做出了自己的分析与理解,同时上传作业,与组里的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在接下来的教学前期案例分析观摩与改进、可选案例分析学习中,认真的进行阅读,按照要求去处理、解决问题,尽可能的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共同提高。最后通过对可视化工具的学习,我选择了 小学五年级数学《圆的面积》一课,就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运用Freemind软件画出了思维导图,发了新帖和大家分享并交流使用freemind软件及其他软件各自的优点。在模块三的学习中,我比较认真地对几个主题活动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相关文章、典型案例,作了全面地阅读。在“课程讨论区”我的班级下的将“模块三必选案例——对《有理数的乘方》的分析”针对5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在论坛中发贴,同时建了文档并放入了档案袋。运用文字编辑工具进行了《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设计。

在模块4中,我通过分析必选案例《寻宝记》,对一些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了查找、阅读、了解;在用Frontpage制作网页课件时,不仅掌握了Frontpage制作网页课件的方法,还设计了《圆的面积》一课的网页课件,完善了自己手头上的教学资料。

2.学完这四个模块后,您有哪些收获? 答:学习完这四个模块后,收获良多:

(1)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培训中学到了不少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深入理解了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环节的内容和作用;掌握了教学目标的分析方法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阐述方法。掌握了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的分析方法,以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特点。初步弄清了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的联系和区别,让自己在设计教案时,目的性更明确,设计更有实效性,对新课程等有了新的认识。

(2)学习了更多新的技能知识。可以说是从零起步,学了思维导图工具;对WORD软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学习;原先对Frontpage不太熟悉,通过这次学习与自主探究,终于能做一个网页课件,虽然很粗糙,但是自己的成果,还是挺欣慰的。

(3)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与老师!特别是自己同学科的老师,通过和他们的沟通与了解,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而且经过交谈,收获还是蛮丰富的,希望日后能够成为好朋友,所以说,要感谢这次培训。

(4)进一步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优势。在学校里,课余学习时,老师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而在学校没完成的,又在网上向同学老师请教,在帖子里发信息进行交流讨论,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3.学完了前面四个模块的内容后,您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答:总的来说,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技能方面,我都得到了不少新的收获,觉得挺充实的。但又觉得有些力不从心的压抑感,因为自己身在教学第一线,所以学习的时间很紧。有时可能学了一点,又要处理其他的工作,导致半途而废,不能系统的对内容进行全面的阅读理解分析。希望这样的大规模培训能放到假期里,或是每一个模块安排的时间更充裕些,以保证学习的效果。另外,培训中涉及到的案例,很多并不是自己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说实在的,自己也没什么样的研究,有时真不知道怎样去展开评论!这样的案例,我觉得可以提供给学员了解了解,但如果要学员来一一的对应什么什么理论之类的工作,会让学员产生“厌学”情绪,反而达不到学习的效果。

第三,就是涉及到实践操作的部分,可以尽可能的让学员(或是每个学校的学习组长)参加集中培训,由学员导师进行演示,提醒应当注意或是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样学起来更容易,省时又省力,也更能提高学员的积极性,不至于有时遇到一些问题,自己不能得到及时的解答,产生烦躁、消极的心理,进而“厌学”或是“为学而学”。

i+1 第3篇

宣布:7月1日起欧I标准汽车停售

国家环保总局宣布,从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相当与(于)欧洲2号标准的国家第二阶段轻型车排放标准(简称国2标准)。"国2标准"与国家第一阶段排放标准(简称国1标准)相比单车污染物排放一氧化碳降低30.4%;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降低55.8%。新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机动车污染防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7月1日起,所有新定型轻型车必须符合"国2标准"中规定的型式核准排放限值的要求,并停止对达到"国1标准"的轻型车型式核准的申报和核准。对已通过核准定型达到"国1标准"型式核准的轻型车,各个机动车生产企业应在2005年6月30日前的过渡期内合理安排制造、进口计划,确保2005年6月30日前停止制造、进口该类车。自2005年7月1日起停止"国1标准"轻型车的销售和注册登记。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公务员不得从事认证活动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布实施《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人员管理办法》,认证人员、认证培训人员、认证咨询人员今后只能服务于一家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或认证咨询机构,违反者将受到停止执业资格1年直至撤销执业资格的处罚。与此同时,国家公务员不得从事认证、认证咨询和认证培训活动。

《办法》规定,认证人员不得受聘于认证咨询机构或者以任何方式从事认证咨询活动,认证咨询人员也不得从事认证活动。违反规定的,将受到责令限期改正,停止执业资格1年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停止执业资格时间将延长至2年;逾期未改正的,将受到撤销执业资格的处罚。对于出具虚假或者失实的结论,编造或者唆使编造虚假、失实的文件、记录的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人员,将受到撤销执业资格的处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将采取八项措施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7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马力强表示,发改委正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将提出进一步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八项政策措施,包括:规范物流企业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调整部分行政性管理事项;完善物流企业税收管理;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收费管理;积极推进物流市场的对外开放;改善通关环境;优化城市配送车辆交通管理。

国家轻工业部

对食品保质期重新作出规定

6月24日,轻工业部对食品的保质期重新作出规定,其具体期限如下:

一、奶粉:马口铁罐装为12个月,玻璃瓶装为9个月,500克塑料袋装 为4个月。甜炼乳:马口铁罐装为9个月,玻璃瓶装为3个月。

二、麦乳精:镀锡铁罐装为12个月,玻璃瓶装为9个月,塑料袋装为3个月。

三、糖果:第一、第四季度生产的为3个月,第二、第三季度生产的为2个月(梅雨季节生产的为1个月)。

四、鱼类:禽类罐头为24个月,水果蔬菜罐头为15个月,易拉罐、玻璃瓶装果汁、蔬菜汁饮料为6个月。

五、果汁汽水、果味汽水、可乐汽水玻璃瓶装为3个月,罐装为6个月。

六、11-12度熟啤酒省优以上为4个月,普通为2个月。14度啤酒为3个月,10.5度熟啤酒为50天,葡萄酒、果酒为6个月,汽酒为3个月,瓶装黄酒暂定为3个月,露酒为6个月。

七、饼干:镀锡铁罐装为3个月,塑料袋装为2个月,散装为1个月,塑料袋装方便面为3个月,夹心巧克力为3个月,纯巧克力为6个月。

八、油炸干果、番茄酱铁罐装、玻璃瓶装为12个月。

九、酱油和食醋为6个月。

国家税务总局

出台新规:出口90日内申报退税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出通知,2004年6月1日起,出口企业应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90日内,向国税退税部门申报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手续。逾期不申报的,除另有规定者和确有特殊原因经地市级以上税务机关批准者外,不再受理该笔出口货物的退(免)税申报。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明确国企选人方式 央企领导将竞争上岗

i+1 第4篇

由于注浆实施过程中注入离层中的浆液是否会进入采煤巷道, 为此对注浆过程中的浆液是否进入矿坑进行地下水示踪试验[2]。由于该煤矿充水岩层地下水中的K+、I-浓度低 (K+浓度5.64mg/L、I-浓度0.027mg/L) , 以及KI在水中的溶解度高, 易于迁移, 故本次试验采用了KI作为示踪剂。为了研究在运用粉煤灰注浆的情况下I-是否适合作为示踪剂, 对该矿区的粉煤灰进行I-吸附试验。

1 某煤矿地质构造

海孜煤矿构造受东西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徐宿弧形构造所控制。主要表现为北北东向构造改造早期的东西向构造。矿区大中型褶曲构造不甚发育, 主要有高湖向斜、季湖背斜以及波状起伏, 且矿区内发育有大量不同规模的断层。构造的主要特点是:

1) 按断层展布方向分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北东东向和北西向四组, 以北东向断层为主, 其次为北东东向。断层倾向以北西向为主, 其次为南东向。

2) 正断层多, 逆断层少。正、逆断层倾角差异小, 正断层倾角一般在50~70°之间, 逆断层一般在50~65°, 个别断层倾角较缓, 可达45°。小断层切割煤层倾角较缓, 并有沿煤层的层滑现象。

3) 断层沿走向上落差变化较大, 走向延展长度短, 有时产生突变现象, 一般中间大, 向两端尖灭, 在倾向上变化也较大。

4) 断层破碎带的破碎程度不因断层的规模不同而不同, 一般正断层破碎带明显, 逆断层次之。

2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该煤矿水文地质边界条件四周被大的断层切割, 控制了该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使其基本上形成一个封闭~半封闭的网格状水文地质单元。

煤矿内次一级构造展布形迹主要受控于四周边界断层。四周大断层均具有一定的隔水能力, 大断裂构造控制着矿井总涌水量大小, 各部位的富水性又受次一级构造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主采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富水性弱, 地下水处于封闭~半封闭环境, 以储存量为主。

2.1 含水层与隔水层

本矿为新近系、四系巨厚松散层覆盖下的全隐蔽矿床。地层中有多个含水层 (段) , 也有多个相应的隔水层 (段) 阻隔。由于断层的导水性差, 煤层顶底板隔水层厚度较大时, 有抑制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突水的作用, 不同组 (段) 地下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程度有明显不同。

地下水含、隔水层可根据其赋存介质特征进一步划为新生界松散层含、隔水层 (组) 、二叠系煤系含、隔水层 (段) 、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段) 、本溪组铝质泥岩隔水层 (段) 和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段) 。

其中, 石岩系太原组和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段) 是矿井充水的间接充水含水层。新生界松散层四含直接覆盖在煤系之上, 富水性弱或弱~中等, 是矿井充水的主要补给水源, 二叠系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是矿井的直接充水水源。

2.2 矿井涌水量

该煤矿正常矿井涌水量为80~625m3/h, 实测西部井矿井涌水量8.2~16.6 m3/h, 平均12.4 m3/h。矿井涌水时影响范围较小, 大的断裂构造控制着矿井总涌水量大小, 各部位的富水性又受次一级构造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主采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富水性弱, 地下水处于封闭~半封闭环境, 以储存量为主。矿井涌水时影响范围较小, 涌水量大小主要受构造裂隙、开采深度及井下突水量等因素控制。

充水的通道主要有:构造裂隙, 采动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裂隙、断层及岩溶陷落柱, 以及封闭不良的钻孔。新生界松散层第三隔水层隔水性能较好, 能有效地阻隔大气降水、地表水与煤系砂岩裂隙水的水力联系, 因而大气降水、地表水与矿井涌水量变化没有关系。影响矿井涌水量的因素是:

(1) 各矿井在建井和生产中一般情况下矿井突水有两种情况:一是煤系砂岩裂隙水, 多呈淋水、滴水, 局部出现突水, 水量均不是太大。因煤系砂岩水补给条件差, 往往是消耗自身的储存量。二是有四含或太灰水的补给时, 其突水量往往开始较大, 以后经过治理, 水量变小或呈常流水。

(2) 出水点出水量大小与构造裂隙发育程度有密切关系, 只要没有富水性强的含水层补给, 一般水量呈衰减趋势。煤矿开采初期, 矿井涌水量随采掘面积的扩大、开采水平的延深、原煤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矿井采掘面积达到一定值 (多数在一水平的开拓范围内) 时, 矿井涌水量已达到高峰或相对稳定状态, 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值内波动。其后在采区接替, 采掘面积增加或开采水平延深时, 矿井涌水量也有所增加, 但不太明显, 呈现出涌水量与开拓面积、开采深度之间的非直线性关系。

(3) 在地层正常情况下, 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水对矿井没有直接充水关系。目前太灰水位大幅度下降, 说明在开采条件下太灰水已经成为主采煤层砂岩裂隙水的补给水源进入矿井。矿井涌水量随着井下突水的发生, 同步剧增, 矿井涌水量的增加量与井下突水量密切相关。

3 吸附作用试验

根据海孜煤矿矿井水 (监测点取样获得的数据) 中K+、I-的含量 (K+=5.64mg/L, I-=0.03mg/L) 及KI在水中的高溶解性, 地下水示踪试验选择KI作为示踪剂。由于本次示踪试验是在注浆过程中进行, 粉煤灰浆液是否对水中的I-有吸附作用及吸附程度是影响井下监测点中I-浓度的主要因素, 为此, 十分有必要研究注浆过程中粉煤灰对I-的吸附作用。

3.1 试验目的

为了探寻粉煤灰对地下水中I-的吸附作用, 在实验室将粉煤灰加入具有一定浓度的碘化钾溶液中进行浸泡, 通过测定不同浸泡时间的I-浓度, 达到判断粉煤灰对I-是否产生吸附的目的。

3.2 试验过程

室内粉煤灰对水中I-吸附试验过程如下:

(1) 分别称取100g粉煤灰4份放入500ml烧杯中, 并依次标号为1、2、3、4, 分别加入浓度为0.5mol/L (63 500mg/L) 体积为200ml的KI溶液中进行浸泡。

(2) 称取粉煤灰500g, 放入容积为1L的烧杯中, 再加入800ml纯净水于烧杯中与粉煤灰混合搅拌进行浸泡, 样号为5。从浸泡之日起, 对1、2、3、4号样品分别在试验开始后的第1、3、7、15天对浸泡液进行取样并过滤。

(3) 测定纯净水中的I-浓度, 以便与加粉煤灰浸泡液中的I-进行对比。

(4) 用PXD-12型离子计测出浸泡液中的I-浓度。

(5) 试验结束后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浸泡液I-浓度变化特征

分别采取浸泡第1天、第3天、第7天河第15天浸泡液样品, 样品的I-浓度见表3-1所示, 5号样为纯净水与粉煤灰浸泡15天后的I-浓度。从表3-1可知, 浸泡15d纯净水与粉煤灰浸泡后的浸泡液I-浓度为19 222mg/L (纯净水的I-浓度为0.0002mg/L) , 表明粉煤灰在纯净水中浸泡后, 粉煤灰中的一部分I-被溶解于水中。含I-浓度为63 500mg/L溶液与粉煤灰浸泡后, 溶浸液中的I-浓度大幅下降, 随浸泡时间先后降至5 805——12 996mg/L。除第7天样品I-浓度为1674mg/L外, 其他样品中I-浓度一般介于5 800-13 000mg/L之间 (如图3-1所示) , 平均8 000mg/L, 其I-浓度下降幅度在浸泡第1天、第3天、第15天分别为50 504mg/L、57 560mg/L、57 695mg/L。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水中碘吸附到粉煤灰中, 说明粉煤灰对水中I-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3.3.2 I-吸附率

I-吸附率是指被吸附的I-含量除以样本原来所含I-浓度所得的百分数。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5天吸附率分别为79.5%、90.7%、97.4%和90.9%。其计算结果见表3-1、图3-2, 可以看出, 在试验前期 (浸泡1-7d) , 由第1天的79.5%增高到第7天的97.4%。显然该期间粉煤灰对水中I-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试验后期 (浸泡7-15d) , 粉煤灰对I-吸附率下降, 第15天为90.9%, 表明该期间粉煤灰中被吸附的I-又溶解 (或解吸) 于浸泡液中。可见, 粉煤灰对I-先吸收后部分解吸的过程。

浸泡试验结果表明, 粉煤灰对水中I-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由此可以推测, 现场示踪试验过程中, 注入投源孔中的KI在水中以K+、I-迁移, 迁移过程中, 由于粉煤灰对I-的吸附作用, 在井下取样监测点的I-浓度可能不会很高, 增幅并不一定会很大。从纯净水中I-浓度 (0.0002mg/L) 及纯净水与粉煤灰浸泡后的溶液I-浓度 (19 222.23mg/L) 看, 粉煤灰中的I-可以溶解于水中。

4 结论

通过对该煤矿实验室吸附试验分析测试结果, 得到以下结论:

1) 浸泡试验结果表明, 粉煤灰中的I-可以溶解于水中。

2) 粉煤灰对水中的I-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摘要:由于注浆充填采煤技术的发展, 确定注浆液是否进入巷道, 需进行地下水示踪试验, 由于煤层地下水本K+、I-浓度低, 本文通过讨论煤矿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 并且进行I-的吸附试验, 来确定I-是否可以作为示踪剂。对后期示踪实验示踪剂的选择的进行做好铺垫。

关键词:地质构造,特征,试验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周华强, 侯朝炯, 孙希奎, 等.固体废物膏体填充不迁村采煤[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4, (3) :154-158.

i+1 第5篇

1、用网孔分析法求电路中的IX。(12分)

12I12IX68IX解:2I6I48I1XX

IX3A(I11A)

2、电路如图所示,用结点分析法求4电阻的功率。(12分)

3解:选结点4为参考点,列结点电压方程:

1111U1U2U32;2442

U24;.111U11U21U33U1。442

解之: U116V,U332V;

(U1U3)

2P464W。

43、电路如图所示,用叠加定理求IX。(8分)

解:电压源单独作用:(24)IX4IX

电流源单独作用:IX

A

22A243

22I0故原图中的IXIXX

2

4、电路如图所示,已知US24V,R13,R26,R34,R42,C

F。6

t0时,开关S断开,求uC(t),iC(t)。(12分)

USR

4解:R

R2(R3R4)66UR24

33,uC(0)S12V

R2R3R412R1R33

由换路定理,uC(0)uC(0)12V。再由终值电路可知,uC()0;时间常数RC3

0.5s。6

t

利用三要素法:uC(t)uC()[uC(0)uC()]e由电容的VAR知:iC(t)C

12e2tV,t0

duC

1212e2t4e2tA,t0

dt65、试求图中负载阻抗ZL为何值时获得的功率最大,并求出此最大功率。(12分)

j4

530

解:

50120

Uoc(j2)

j10j4j

2

2560VZeq3j7

Z

LZeq3j4

Uoc62

5PLmax52.083W

43126、图示电路中的正弦电压U50V,R3,L17.5,R25,L212.5,(j10j4)(j2)3j4j10j4j

2M8。求电流I和电路吸收的复功率S。(8分)

_

R2

L2

解:ZR1j(L1M)R2j(L2M)

3j0.55j4.58j

48.9426.57

U500I5.5926.57A 

Z8.9426.57

SUI5005.5926.57279.526.57(250j125)VA



7、求图示二端口的Z参数矩阵。(12分)

解:由图可列二端口的电压方程:

U1(21)I1I

2

U2II(41)I1122

U13I1I2 U3I5I122

所以,Z

31

Ω 35

8、请 分 析 图 示 电 路 的 控 制 功 能,并 说 明 电 路 的 工 作 过 程。(8分)

FU1FU答:(1)M1 先 起 动 运 行 后 M2 才 能 起 动;M2 停 止 后 才 能 停M1;

(2)M1能 单 独 运 行;

(3)M1过 载 时 M2不 能 继 续 运 行,与M1一 起 停 车。

9、一 台 三 相 异 步 电 动 机,铭 牌 数 据 如 下:形 接 法,PN = 10 kW,UN = 380 V,N =85 %,N = 0.83,Ist / IN = 7,Tst / TN = 1.6。试 问 此 电 动 机 用 - 起 动 时 的 起 动 电 流 是 多 少?当 负 载 转 矩 为 额 定 转 矩 的 40 % 和 70 % 时,电 动 机 能 否 采 用 - 起 动 法 起 动。(8分)

解:IN

PNUNNN

21.53A

IstTst

1Ist7IN50.25A3311

Tst1.6TN0.53TN 3

3显 然,对 于 TL1 = 0.4 TN,可 以 采 用 - 起 动 法;

对 于 TL2 = 0.7 TN,不 可 以 采 用 - 起 动 法。

i+1 第6篇

关键词:i+1理论;隐形分层教学;裕固族;初中英语课外阅读

地处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中段的肃南县是一集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在不足2.38万平方公里的县土面积上居住着裕固、汉、蒙、土等十多个民族。如此一来,一方面,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繁、杂的语言交流对该地区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负迁移;另一方面,复杂的生源造成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传统的“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的“一刀切”做法忽略了个体差异,使该地区英语教学长期处于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的窘境。在新课标提出的扩大学生英语课外阅读量的要求驱使下,当地英语教师意识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要性。为了解该地区初中生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笔者设计问卷,从学生基本情况、英语课外阅读习惯、教师处理课外阅读的情况及学生期望的阅读模式四维度展开调查,发现尽管教师意识强烈,但受时间和精力不足,英语教师的现实做法只是倾向于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并没有具体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兴趣和习惯探索科学的方法来组织、指导和监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可见,在英语课外阅读中,应充分考虑个体的实际情况,结合输入假说中的i+1理论,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隐性分层教学法,把班级教学和分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扬其长而避其短。

一、i+1理论的提出及内容概述

i+1理论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是二语习得理论中“语言输入假说”的精髓。纵观二语习得研究,Krashen并非为输入假说的首创。Macnamara于1972年提出过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输入假说;Asher也在同年发现了输入(理解)在先,输出(表达)于后的二语习得顺序;接着Wagner-Gough和Hatch 于1975年也阐述了他们的二语习得观。Krashen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提炼升华,并于1985提出了系统完善的理论假说。该理论主张:其一,语言学习者的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之一,即学习者必须理解所输入的语言内容,并且该语言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结构应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即i+1水平。其二,Krashen指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对于二语习得固然重要,但学习者也应在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等情感因素上接纳已理解的语言输入。理解性输入依赖于学习者积极的参与,并因个体差异而导致输入结果的不同。同时,Krashen也提出了输入必须具有的四大基本条件:输入可理解、输入应足量、输入需有趣、输入应非语法程序安排。

二、隐性分层教学概述

何为分层教学?笔者参阅相关文献,发现研究者大致将其定义为以下几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笔者认为其与班级授课制一道被称为教学组织形式。分层教学有显隐性之分,两者相对而言。本文所探讨的隐性分层教学具体是指在不打破原有自然班级的前提下,教师依据“i+1”理论,按照学生现有认知、能力水平及学习需求进行不带明显标记地分层,在课外阅读施教过程中进行分层设标、分层布置任务和分层评价,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相对显性分层教学,隐性分层很好地弥补了显性分层教学管理实施难度大、分层不科学、缺乏人文关怀、易对基础弱的学生造成心理失衡、教学常态无法保证等问题。

三、两者适切性探究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生源复杂、民族文化族际差异明显,加之语言的繁杂性导致该地区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并反作用于英语教学。如何科学高效地在这一特殊地区、特殊群体中展开英语课外阅读就显得格外重要。调查发现:第一,较之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模糊、重视度不足、积极性不高、自主性不强且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第二,笔者观察到,少数民族多喜欢与本民族同学聚在一起,这一消极的情绪很易相互扩散。究其原因,多是因为个体的现有语言水平及学习需求被忽略,从而在进行语言输入时无法保证i+1的质与量。因此在实施课外阅读教学时,应把好三大关:首先,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阶段,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及英语阅读习惯,综合其现有的i语言水平分层设标进行隐性分层施教,做到任务难度应因人而异。其次,在监控阶段教师应采取汉民学生混合组队的小组互评形式进行纠错反馈。最后,在评价阶段,教师可借鉴形成性评价,评价标准和内容也应因人而异分层评价,切不可千篇一律、一刀切。

四、结语

i+1理论是英语隐性分级教学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也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英语教学独具特殊性的少数民族地区,面对文化背景、语言交流各异的民族学生个体,在进行英语学习最主要的阅读关卡时,教师更应注重个体差异,分层设标、分层指导、分层评价,科学合理人性化地进行隐性分层施教。

参考文献:

[1]李炯英,戴秀珍.从i+1理论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语言输入[J].山东外语教学,2001(1):54-57.

[2]施玲.基于“i+1”输入假说多维理论的大学英语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研[J].教学实践,2014(1):30-33.

i+1 第7篇

关键词:125I粒子,血管外皮瘤,护理

血管外皮瘤( hemangiopericytoma) 又称血管周细胞瘤,是起源于毛细血管外皮细胞的一种罕见肿瘤,可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以下肢、腹膜后或盆腔多见。该肿瘤具有血供丰富、侵袭性强等特点,常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外科手术中出血常较剧烈,手术风险较大[1],术后可复发甚至转移至全身各处。

125I粒子植入治疗是指在三维内放射治疗系统的条件下,根据肿瘤的形状大小,将微型放射源125I精确植入肿瘤组织中,通过其发出的 γ 射线持续照射,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控制肿瘤进展,甚至消除肿瘤[2]。我科收治1 例颅内血管外皮瘤术后全身多发转移的患者,行左腋窝病灶+ 右侧第2 肋病灶+ 盆腔内病灶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治疗,术后经过我科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康复出院,随访半年无复发。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5 岁,2011 年诊断为颅内血管外皮瘤,于外院行手术切除,术后进行4 次全身化疗; 2012 年行CT检查提示肝脏、胰腺、腹壁等出现多处转移,予外院行手术切除联合射频灭活术,术后给予全身化疗;2013 年行CT复查提示肝内转移灶增大,左腋窝病灶、右侧第2 肋及盆腔出现新的转移灶,患者因不能耐受外科手术及化疗,转入我科行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治疗。

2 材料与方法

2. 1 粒子放射源

125I放射性粒子( 海欣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IAE-6711 型) 。

2. 2 治疗

根据放射性粒子计划系统( TPS,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计算所需碘粒子数目,确定靶区、中心层面。

术前30 min预防性使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100 mg肌肉注射止痛,术前根据病灶部位,选择恰当的体位,尽量使患者保持舒适。CT定位下确定各病灶的体表穿刺点,常规无菌操作,消毒铺巾,2%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点后,依次穿入125I粒子植入针将125I粒子植入病灶内,复行CT扫描证实125I粒子于病灶内分布良好,无125I粒子游离于病灶外。术毕穿刺局部压迫止血、包扎,护送患者返回病房。

3 结果

术后当日患者诉穿刺点轻微疼痛,无其他不适,嘱患者多休息、适量进食及饮水; 术后第1 ~ 3 天,患者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 0 ℃,物理降温后恢复正常,无其他不适; 术后第7 天复查Ig A: 3. 27 g·L- 1,Ig G: 13. 1 g · L- 1,Ig M: 0. 636 g·L- 1,白细胞4. 2 ×109L- 1,患者无疼痛等不适,恢复良好,准予出院。术后半年复查CT示: 碘粒子植入病灶体积均明显缩小,无新发病灶出现。

4 护理

4. 1 术前护理

4. 1. 1 术前准备

术前行血尿粪常规、血生化、纤溶功能、免疫球蛋白、CT( 或MR) 平扫及增强、心电图、胸片等检查,患者穿清洁病员服,术前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

4. 1. 2 心理护理

125I粒子是低能的放射源,可以持续低剂量释放 γ射线,有效射程1 cm左右,使肿瘤组织接受最大剂量的持续照射,杀死不同增殖阶段的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肿瘤复发的作用,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正常组织和免疫功能。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放射性125I粒子的特性及用于肿瘤治疗的优缺点,CT引导下的125I粒子植入是治疗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3];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125I粒子植入治疗成功的病例,以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紧张情绪,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增强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感,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4. 2 术中护理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变化。若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有明显变化,应立即汇报医生,暂停手术,处理后继续手术或终止手术。当患者表情痛苦时可术中追加止痛药物,与之交流,减轻紧张情绪。

4. 3 术后护理

4. 3. 1 一般病情观察及护理

卧床休息6 h,让患者取舒适卧位,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每1 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6 ~ 8 h病情平稳后遵医嘱停止测量,床边备氧气。

4. 3. 2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4.3.2.1疼痛

术后早期患者可能出现穿刺点或病灶处疼痛,护理人员在术后72 h内不定时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如患者感觉疼痛明显或加重时,应及时汇报医生,按医嘱给予止痛药物。该患者返回病房后感觉轻微疼痛,NRS疼痛评分在2 ~ 4 分,可耐受,不用止痛药物。此类患者出院后可能因术后肿瘤组织的坏死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感[1],应对其进行定期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有无缓解等变化。

4.3.2.2出血

术后及时巡视病房,术后6 h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情况,特别是神志及血压的变化,观察患者穿刺点敷料情况,如有渗血渗液应立即汇报医生,并遵医嘱予以对症治疗,同时应给予及时的心理安慰,稳定患者情绪。该患者未发生术后出血。

4.3.2.3发热

术后患者可因肿瘤组织坏死、炎症因子吸收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4]。术后72 h内出现发热情况,最高体温为38. 0℃,给予物理降温后均可降至正常范围内。同时协助生活护理,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鼓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

4.3.2.4白细胞下降

术后第3 天复查患者白细胞为3. 33 × 109L- 1,给以保护性隔离,住单室间,遵医嘱给予瑞白3 000 IU皮下注射3 d( 1 次·d- 1) 后,复查白细胞为4. 2 × 109L- 1。

4. 3. 3 饮食护理

术后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并告知患者进食补充营养的重要性,同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以满足机体需要,术后第2 天可逐渐过渡至普食。

4. 3. 4 有效防护

125I放射性粒子是一种低能量核素,半衰期为59. 43 d,主要发射的光子能量为35. 5 ke V的 γ 射线,有效射程1 cm左右,对于铅的半价层厚度为0. 025 mm,在体表覆盖0. 25 mm铅当量橡胶即可屏蔽99% 辐射剂量[5]。护士须做好患者与家属的心理护理,告知患者辐射防护的重要性,最好将患者安置在单室间,指导患者尽量室内活动,勿去人群密集处,家属尽量保持与患者1 m的距离,特别是应尽量减少与孕妇及儿童接触。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时应尽量站在床尾,如需近距离护理时,护士应穿戴铅衣,并尽量集中护理操作时间,增大与植入放射源间的距离。根据患者植入部位的不同及身体状况,可建议指导患者穿合适的铅背心,或使用铅防护巾。术后6 个月可取消防护。

4. 3. 5 心理护理

目前,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血管外皮瘤是一项比较新颖的技术,患者对此手术不太了解,且患者术后全身多发转移,对手术及化疗有着一定的恐惧焦虑心理。我们应及时加强患者心理的疏导,向患者讲解125I粒子治疗的优越性,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同时向患者介绍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应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应关心患者心理状况并加强沟通,不可由于个人因素而忽视患者。

5 出院宣教

出院时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穿刺部位、粪便、尿液中有无粒子脱落,向患者及家属宣教在家中处理粒子脱落的方法并装在铅盒中,避免放射性泄露。指导患者定期门诊复查,监测血常规、CT或MR等,做好辐射防护,少去、不去人群聚集场合。

6 小结

血管外皮瘤为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具有较大的组织变异性、不可预测的临床和生物学行为。本例患者外科手术后多次复发,并多次行外科手术及长期化疗,病程长、易复发,对患者的心理、生理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是将发出低能量 γ 射线的125I粒子直接植入肿瘤组织内,实行精准治疗; 与远距离外放疗相比,具有靶准、量大而直接,且为连续性低剂量率放疗的特点,从而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是治疗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因此,尽管外科手术为血管外皮瘤的一线治疗手段[6],但对多次复发、难以耐受手术及化疗的患者,125I粒子植入也许是最好的治疗选择。围手术期对患者行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可促使患者以乐观的心态积极、主动配合手术,对手术的成功实施以及患者的良好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敏,陈自谦,钟群,等.后颅窝血管外皮瘤一例报道[J].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2012(3):216-218.

[2]姜玉芳.晚期癌(125)碘放射粒子瘤体植入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6,5(3):203-205.

[3]SHI F,ZHANG X,WU K,et al.Metastatic malignant melanoma:computed tomography-guided125I seed implantation treatment[J].Melanoma Res,2014,24(2):137-143.

[4]杨如美,徐寅,任彩凤,等.(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腹膜转移性淋巴结的护理[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4):349-351.

[5]翟颖,蔡文,李萌,等.30例放射性粒子种植治疗前列腺癌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2-23.

i+1 第8篇

错误分析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错误产生的阶段、起因和类型等方面。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展素贤和李海迪 (2014) 在CNKI数据库, 以“错误分析”为主题词对1994-2013年发表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文章进行全文检索, 共检索出相关英语错误分析的文章89篇, 发现研究者对高中及以上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给予了高度关注, 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本科生的研究上, 而对广大初中生的研究几乎没有。而且对同一班级却处于不同的学习层次的学习者的错误的纠错策略进行的研究也很少。本文试图以“从go到goed的思考”为例, 探析在i+1输入理论下对初级学习者应采取何种纠错策略。

1 错误分析

(1) 错误原因及类型

错误产生的原因很多, 除了母语干扰之外, 对一些规则的过度概括或应用规则不完整、教学不当、学习策略偏差、学习动机不强、所学知识不牢固等都可能造成错误。

根据错误的来源, 错误经常分为语际错误、语内错误和其他方面的语言错误。学习者由于误用与母语具有共同特征的语言项目而产生的错误叫语际错误。在目的语内部所犯的错误称为语内错误 (Hu, 2012:127) 。比如把go的过去式写成goed, 就是由于学习者过度概括所学知识所造成的语内错误。此外, 不当的教学或过分地强调某条语法规则的结构操练等也会诱发学生犯一些其他方面的语言错误。

(2) 有关纠错策略的讨论

既然错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 错误纠正便变成了问题的核心。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历来都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典型人物如Larsen-Freeman (1986) 和Rivers (1986) 等把错误看成是一种罪过, 必须不遗余力全部加以纠正。然而对错误全部纠正不仅会大幅度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更严重的是, 对每个初级学习者都全部纠错可能会会引起学习者学习上的挫败感, 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语言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更有学者认为, 过分纠错还会破坏师生关系, 导致学生不敢说或写 (Pehrsson and Robinson 1985:137) 。而以认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交际法派则认为错误纠正不仅会造成学生的紧张情绪使交际无法进行外, 还认为错误是语言输出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错误会在交际活动中逐渐消失。因此, 他们是反对错误纠正的。

但是, 重流畅轻准确, 忽视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又带来了新问题。研究人员发现, 一些学习者的错误由于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已变得顽固起来, 经常反复出现。他们认为如果学生缺乏错误纠正, 他便会丧失在大脑里重组语法结构的动机, 大脑里的重组机制便凝固起来, 先前错误的输入形成了化石, 再也无法加以纠正。这就是所谓的“化石化”现象。基于这样的现实, 目前应用语言学界又普遍认为错误应该得到纠正, 但不是全部纠正。他们主张对部分错误可以容忍 (Hendrickson 1977:358) , 另一些则必须加以纠正, 这就是所谓的有选择性纠正。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对错误纠正总体上有三种策略:即全部纠正, 不纠正和部分纠正 (Hao, 2003:95) 。笔者认为策略只是策略, 无所谓优劣之分。任何一种策略用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都是好策略。就像不同种类的刀, 有菜刀, 切肉的刀, 剁骨头的刀, 需要用在合适的地方。下面笔者以“从go到goed的思考”为例, 探析在i+1输入理论下教师对初级学习者应如何采取纠错策略。

2 i+1输入理论下教师如何采取纠错策略

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克拉申认为, 只有当人类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用公式表达是i+1。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 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2, 或者接近甚至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 学习者都不能获得可理解性输入。因此我们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1的语言输入, 并按照自然序列排列, 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1层次 (Krashen 1982;1985) 。

而教师对学习者的错误纠正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语言输入, 是帮助学习者输入正确的语言形式。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采取何种纠错策略应视学习者的基本情况, 即学习者“i”的水平而定。

(1) 遵循i+1理论, 确定“i”的水平

假若上周英语课学习了一般过去式的形式和用法, 这次课是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学生A是班里英语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代表班里英语成绩80~100分的学生 (我们假设这里英语的满分是100分) , 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平时在班里也积极主动发言;学生B是班里英语成绩处于中游的学生, 代表班里英语成绩60~80分的学生, 学习积极性一般, 平时在班里有时主动发言;学生C是班里英语成绩偏低的学生, 代表班里英语成绩60分以下的学生, 学习积极性不高, 平时在班里很少主动发言。周一的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学生A、B、C三位同学分别作了回答。下面是老师的问题和三个学生的答案:

Teacher: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tudent A:I had an excellent weekend.I goed to my grandparents’farm in the countryside with my parents.I fed the chickens, milked a cow and went fishing there.We also picked some strawberries and took them home.It was so much fun.

Student B:On Saturday, I played the piano and goed to the cinema.On Sunday, I goed to the beach with my friends and we taked a lot of photos there.In the evening, I goed for a walk with my parents.

Student C:I play basketball and goed shopping.I goed to the shop and buy a gift to my friend.

通过三位学生的回答, 我们发现学生A说的最多, 答案中涉及了八个动词have、go、feed、milk、go、pick、take和is, 而且都给它们用了过去式。除了第一次go的过去式用成了goed以外, 其他动词的过去式的用法用的都很对, 包括其中have、feed、take、is等四个过去式不规则的动词。而且学生A虽第一次把go的过去式错用成了goed, 但第二次表达go的过去式时则用了正确的形式went.这说明学生A其实已经掌握了一般过去式的用法和形式, 只是还不是特别熟练而已。这是学生A的i的水平。

接下来看学生B, 学生B在答案中涉及了五次动词:play、go、go、take和go。而且学生B也试图都给它们用了过去式。但除了过去式是规则的动词play的过去式的形式用对了以外, 另外go和take的过去式的形式用的都不对, 且答案中出现了三次goed.很明显学生B知道一般过去式的用法, 但对不规则的动词的过去式的形式没有掌握, 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可能以为所有动词的过去式都是在动词后面加-ed.这是学生B的i的水平。

最后, 我们看学生C, 学生C的答案是最短的, 但却是出错最多的。首先, 学生C在答案中一共涉及了四次动词:play、go、go、buy。但只有go他用了goed, 其它动词他都用的动词原形。或许他根本就没试图用go的过去式, 只是听到有人说goed, 他就脱口而出了而已。其次, 基本搭配也没掌握好, buy sth.for sb.是个固定搭配, 他却用成了to。很明显学生C不仅没有掌握一般过去时的用法, 动词的过去式的形式他也不知道。而且前面学过的很多基本的语言点他很可能也没记住。这是学生C的i的水平。

(2) 遵循i+1理论, 确定“1”的内容

确定好了三位同学的i的水平, 接下来我们就要考虑“1”的内容了。学生A只用错了一次go的过去式, 且下文还重新涉及go的过去式时, 学生A又用对了, 故对于学生A, “1”的内容只是提高熟练度而已。而对于学生B, 很明显学生B已经知道一般过去式的用法, 但对不规则的动词的过去式的形式没有掌握, 且或许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所以把学生B的“1”的内容可以设定为提醒学生B看教材后面的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的表格, 并找出go和take的相应的过去式。最后对于学生C, 他不仅没有掌握一般过去时的用法, 动词的过去式的形式他也不知道。而且前面学过的很多基本的语言点他很可能也没记住。如果这个时候老师将学生C的错误全部纠正的话, 很可能打击了学生C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所以老师可以在学生C犯的错误中挑最严重的一个加以纠正, 引起学生C的注意。所以把学生C的“1”的内容可以设定为引起学生对一般过去时的用法的注意, 并引导学生学习一般过去时的用法。

(3) 遵循i+1理论, 确定采取何种纠错策略

最后, 教师分别对他们三位同学进行了回复。

对学生A:

Teacher:OK, great answer!Can you say it again please?

Student A:... (the right form)

Teacher:great!Thank you very much!

对学生B:

Teacher:Oh, very good!You also had a great weekend I think.Let’s turn to page 239 and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table.Now please find the past tense of“go”and“take”.

...

Teacher:Can you find that?

Student B:Yes, Miss Li.

Teacher:OK, great.Now please say your answer again.

Student B:... (the right form)

Teacher:This time you are right.Now you realize that there are many verbs whose past tense is irregular, don’t you?

Student B:Yes, I do.

Teacher:Thank you very much and sit down please.

对学生C:

Teacher:OK, very good!When you put up your hand to answer my question, I think you have made a great progress.But when we say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we should use past tense.For example, if we want to express“昨天我去打篮球了”, we should say“I played basketball yesterday”.

Student C:I played basketball yesterday.

Teacher:if we want to express“昨天我去购物了”, we should say“I went shopping yesterday.”

Student C:I went shopping yesterday.

Teacher:OK, that’s quite right.If you can answer my questions in every class, I think you will make more progress.Thank you very much and sit down please.

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针对三位典型的学生A、B、C在i+1输入理论下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纠错策略:不纠错、全部纠错和部分纠错。总体来说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当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或有典型特性的学生,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纠错策略。

3 结论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发现对于“I goed to the cinema yesterday”这样的句子, 教师应采取何种纠错策略, 应视学习者的i的水平而定。若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般过去式的用法和形式, 只是还不够熟练或不小心犯的错, 教师可以采取不纠错策略, 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过来;若学习者已经掌握一般过去式的用法, 只是没有掌握一般过去式的形式, 比如说对不规则的动词的过去式的形式没有掌握, 教师可以采取全部纠错策略, 提醒并让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若学习者根本就没有掌握一般过去时的用法和形式, 甚至前面学过的很多基本的语言点也没记住, 这个时候教师最重要的是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取部分纠错策略。对于这样的学习者, 若学习者造出“I goed to the cinema yesterday”这样的句子, 是想试着用“go”的过去式来表达这个句子, 教师甚至可以表扬这个学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因为这位学习者已经有了使用一般过去式的意识。

总之, 教师在给学生纠错时, 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和接受能力。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学习者的i的水平, 灵活确定“1”的内容, 运用各种纠错策略。这样既可避免学生缺乏错误纠正而引起的“石化石”现象的情形, 也不至于给学生过分纠错, 影响学生学习语言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Prentice Hall, 1994.

[2]Larsen-Freeman D.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3]Hendrickson J M.The Effects of Error Correction Treat-ments upon Adequate and Accurate Communication in theWriting Composition of Adult Learners of English as a SecondLanguage[J].DAI-A, 1977 (11) :702.

[4]Krashen S D.Principles and Pra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1982.

[5]Krashen S 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1985.

[6]Pehrsson R S, Robinson H A.The Semantic Organizer Ap-proach to Writing and Reading Instruction[M].Rockville, Maryland:aspen publishers, Inc, 1985.

[7]Rivers W.Speaking in Many Tongues[M].3rd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8]郝兴跃.二语习得中错误类型及错误纠正的策略[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3 (12) :92-96.

[9]胡立伟.二语习得中语言错误分析及纠错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12) :127-128.

i+1 第9篇

讨论125I粒子植入肿瘤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原理是:125I通过发射出γ射线发挥作用[2], 它的组织内杀伤半径为1.7cm, 半衰期为59.4d, 通过持续的照射使肿瘤细胞损伤效应累及, 进而抑制细胞增殖, 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经皮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骨转移瘤具有以下特点: (1) 能取得较好的局部病灶控制率; (2) 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改善生存质量, 且起效快; (3) 属微创介入治疗方法, 创伤小, 并发症少。对全身其他系统无损害, 对年老体弱, 一般情况差的患者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肺癌骨转移, 尤其是腰椎的转移, 涉及到脊髓和周围的神经、血管问题, 很难手术治疗或放化疗, 而125I放射性粒子的植入为治疗带来了希望。本例患者手术十分顺利, 脊髓、神经、血管均未收到任何损伤, 近期疗效十分满意。本病例是我科建科以来所行的首例骨转移的粒子植入术, 骨转移瘤的粒子治疗在国内外较为少见, 如何在保证放射剂量的同时避免脊髓及周围血管受粒子的放射影响是此类病例的主要难点, 通过治疗计划系统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成功的实施了手术。

关键词:CT,125I粒子,腰椎,骨转移瘤

参考文献

[1] 吴沛宏, 黄金华, 罗鹏飞, 等.肿瘤介入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395-396.

i+1 第10篇

关键词:i+1理论,分级教学,体音美学生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院校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加且呈现多层次性,这严重地冲击着传统的大锅饭教育模式,不少高校意识到改革相对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纷纷从公共基础课着手,推行各种有针对性的分级教学。但是目前就大学英语而言,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主要集中在文理本科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对体音美学生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却很少有人关注。

(一)体音美学生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1. i+1理论为体音美学生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即i+1理论,其为体音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Krashen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时,才能习得语言。也就是说,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所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用公式表达就是i+1,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2,或者接近甚至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那么学习者就不可能获得可理解性输入,不是太难理解不了,就是太容易,难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1”的语言输入,并按照自然序列 (the natural order) ,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1”层次。这就是说,如果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大量接触i+1,学习者便会在理解语言输入的同时,习得新的语言知识。输入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是因为有语境 (context) 和语际信息 (extralinguistic information) 的帮助。Krashen同时也认为,尽管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很有必要,学习者同样需要在情感上吸入 (take in) 已经理解的语言输入。情感因素主要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动机(motivation)、自信心 (self-confidence) 和焦虑感 (anxiety) 三方面。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充满信心,无任何焦虑感,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由此,在语言习得问题上,Krashen不但强调学习者的外部语言环境,即语言输入,而且注重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输入所起的过滤作用。Krashen的i+1理论集中体现了循序渐进观,强调学习的步骤、方法和学习的过程,强调在“过程”中获得“结果”,即让学习者获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同时注意情感因素对输入的过滤作用,使输入变成吸入,从而进入语言习得机制进行内化处理,最后习得语言知识,增强语言能力。这正是体音美学生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所在,分级教学是有意或无意地对i+1理论的应用,对学生进行考试分级就是使i相当的学生分在同一级别,使得对他们的语言输入尽可能等于1,使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反之,按自然分班授课,教师教授的内容是针对班级的中等生,势必造成教师对基础弱的学生“输入”的语言太难,远远超出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即i+2,就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心,产生焦虑,加大情感因素的过滤作用,使输入难以通过,从而进行不了语言习得机制的内化处理,最终导致学习的失败。同样,对尖子生而言,语言“输入”太简单,接近于甚至低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即i+0,学生得不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也会产生焦虑感和厌烦情绪,导致整个教学失败。

2. 分级教学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大纲,除了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测试方法等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外,还提出了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分级教学的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 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要求和更高要求,是我国所有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生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一般要求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达到或未达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七级的大学新生可将一般要求作为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是对那些学有余力﹑英语基础较好﹑达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八级或九级的大学新生分别设置的。分级教学完全符合三层次要求,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教学实践来看,实行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识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别差异实行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二)体音美学生大学英语现状

外语教学必须从研究学习对象开始,因此了解体音美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将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针对体音美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现状,根据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设计了题型为单选的调查题目,对2009级美术学专业(70人),音乐学专业(70人)和体育教育专业(70人)进行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如表1。

1.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2009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各地区的英语教学质量就存在一定差异,有的地方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设了英语课程,而也有的地方从中学开始系统正规的英语教育。除了这些外界因素差异之外,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及努力程度等内在因素成为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的重要原因,最终造成了同一个班级学生英语水平差距大的状况,并逐渐形成两极分化的态势。体音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程度在表1有清楚地显示,90分及90分以上的学生占了40.95%,其中不乏一百二三十分的学生;而另一方面,69分及以下的学生占了24.29%,甚至有二三十分成绩。

2. 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较低。

相对于普通专业,体音美专业学生自觉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低得多,甚至出现严重的重专业,轻外语的现象。表2显示,只有35.24%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有很多帮助,64.76%的学生认为英语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太大促进作用,其中19.05%人认为英语对其专业没有促进作用,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会妨碍他们的专业学习。

3. 教材选择

分级教学前,教师面对的是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只能采用适合中等水平的学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选用的高教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使成绩好的学生觉得吃不饱,而成绩差的学生吃不消。对三个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如表3所示:38.10%的学生认为教材的内容简单了,20.47%的学生认为教材的内容较难。

(三)分级教学实施中的几项有效措施

1. 合理编班。

分级教学编班在学生入校时进行,根据学生高考英语考试成绩和入校英语分班考试成绩的统计结果,学校确定具体的分数段,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分为三个级别,称为A级、B级、C级或者一级、二级、三级或者普通班、提高班、强化班。一般情况下,中间层次即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比例较大,约占60%左右,其他两头比例较小,约各占20%。同时,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实行滚动制,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调整,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班,成绩退步的学生降班,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优等生和差等生。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流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时少,如果学生只靠课堂上的时间,课后自己不坚持学习,没有掌握如何学的能力,特别对原本基础就差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也只能是空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很多学生习惯了应试教育,完全在课堂上依赖老师,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英语学习习惯,特殊专业英语基础差,很多学生重语法轻听读,发音不准,单词掌握不牢等,因此老师要帮组学生纠正这些不良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因材施教,合理选择教材。

当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体音美专业使用教材几乎都是在混合编班,统一授课的大背景下编写的,在知识讲解上注重精而全,在讲解对象上注重兼顾高、中、低三类学生,他们的使用情况按数量多少以此排列为: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但体音美专业大多数学生入学时英语成绩普遍偏低,有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英语日常用语和简单的语法都没有掌握,新教材对他们来说内容偏深,无从入手,而且,教材中文章涉及内容与专业内容相差太远,因此学习动机和兴趣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推出与分级教学相对应的新教材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有个别专业院校的英语教师自行组织编写了符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的英语教材,满足了体音美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另外,新概念英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总的来说,综合目前各高校对分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处理教材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不同级别选用不同教材;二是使用同一套教材,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并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

大学英语是一门任务重、教学覆盖面较广的公共基础课,其教育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学校整体教学的客观依据之一。洛阳师范学院为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2000年9月以文理本科非英语专业新生为试点进行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通过近十年的试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随着体音美学生招生数量中所占比例的不断扩大,一场旨在使体音美学生在分级教学活动中提高综合语言能力与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扩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增强学生对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体音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198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 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8) .

[4]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i+1 第11篇

关键词:工程三控制,常州快速公交

常州市快速公交1号线工程是常州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积极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工程建设于2007年6月,历时两个月胜利竣工,至2008年3月客运量保持在7万人次左右,占全市日客运量的9%,充分体现了快速公交的客运走廊作用。不仅如此,其路面在运营伊始便经受住了2008年年初50年未遇特大雪灾的考验。本文就如何有效实施市政工程三控制,结合本人参与施工管理的组织快速公交1号线I标段SMA沥青面层工程争创精品的成功经验进行论述。

一、快速公交1号线SMA工程概况及创优意义

(一)工程概况

常州快速公交1号线改造工程一标段:自KO-106.495开始,向南至K2+448.532,工程总长2554米,其中包括龙城大道与通江南路交叉口以及飞龙东路与通江南路交叉口的施工。施工内容包括:铲除两侧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隔离带,拓宽车行道。同时将中央分隔带拓宽至5米,两侧开设公交专用车道;万福路基本保持现状,只是将万福桥两侧分隔道进行改造,工程同时包括道路、雨水管道、通讯管道、供电管道工程。

其中SMA沥青面层工程的标段为外环路-万福路地道,本期改造分隔带采用4cm改性沥青SMA-13+8CM粗粒式沥青砼(AC-25C)+1CM沥青下封层;保留部分采用4CM改性沥青SMA-13罩面;原慢车道采用铣刨老沥青路面后加铺4CM改性沥青SMA-13;在所有道路摊铺4CM改性沥青SMA-13前,对道路清扫干净后喷洒0.8公斤/M2的粘层油。

(二)“创优”意义

该项工程争创的是精品目标,将目光瞄向“全国市政工程金杯奖”。对于工程创精品有以下两大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外部的,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影响。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事业。常州从贯彻落实科学观,改善人居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全局出发,积极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快速公交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大手笔,它有助于缓解市内交通拥堵,以及快捷方便的问题。在道路施工中追求创优,就是将优秀的设计变为现实,这不但是快速公交投入运营后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是为施工企业自身提升品牌形象提供了契机,为施工企业提高在快速公交建设市场的竞争力方面增添了砝码。

二是内部的,对施工企业工程管理方面产生影响。

首先是积累了快速公交施工管理的经验,常州快速公交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渐序循进的过程。继1号线投入运营后,按照《常州市快速公交线网规划》,2号线也将在2008年施工建设,该线总长21公里,是常州一条东西向的主要客流走廊。在施工方面,有了1号线的经验,即能为建设2号线打下基础,提供借鉴;其次,通过创优的成功实践,不但能促进施工企业在快速公交工程建设方面的管理能力、技术能力,还有助于打造一支适应各类工程建设的施工管理队伍;再次,增强了市政施工企业及员工,争创精品工程,争创一流工程的信心。

二、SMA沥青面层工程三控制的特点与应对措施

常州市快速公交1号线I标段SMA沥青面层工程,就施工而言具以下三个特点:

(1)该工程属较为大型的综合性市政工程,该工程路线长、路幅宽,计算好每天的工作量,减少和做好纵横接缝是关键。

(2)工程路面摊铺工期紧、任务重,在施工时必须科学组织。

(3)工程道路经过区域多为密集的城市居民区、工厂等。施工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及居民的出行。

据此,我们在应对措施上进行三项控制,实现了三个确保。即:优化施工技术方案、确保工期;强化质量保证措施,确保创精品;科学实施成本控制,确保不超标。

(一) 优化施工技术方案确保工期

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是确保工程有序进行,按时竣工的前提和基础。在本项工程中,我们对各事项进行了周密细致的部署。

1、做好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现场准备工作方面,对拌和设备进行调试,使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联系好货源,组织好运输,并做好原材料储存工作;在施工前就将试验室组建好,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建立好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试验室正常工作后立即投入原材料的检验及各种配比设计工作;在技术工作准备方面,一是在建设单位的协助下,做好所有的控制桩点,实地验证业主提供的现场施工条件;二是恢复定线、加固、保护改制好控制点,按施工及监理程序要求,认真做好道路水准点、控制桩、地面高程以信横断面复测、施工测量、放样工作;三是贯穿于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材料试验和试验路段各项工作;四是在开工前熟悉图纸,会同建设单位进行图纸交底;五是在沥青面层正式施工以前,通过铺筑试验路段,验证生产配合比,检验施工方案、施工操作规程的适用性,来确定工程的施工方法,为沥青面施工提供技术依据。

2、制定好施工流向和施工顺序。

在施工流向方面,从施工放样及场地清扫→下封层→沥青砼下面层摊铺→粘层油→沥青砼上面层摊铺;在施工顺序方面,根据现场路基施工情况及开放交通情况,采取路基施工完成一段,验收合格就进场进行沥青砼摊铺一段的顺序进行施工。

3、划分好施工的三个阶段。

一是施工准备阶段,又可细分为基层验收、基层清扫、机械设备保养、施工放样四个阶段;二是施工阶段,可细分为下封层施工、沥青砼下面层摊铺及碾压成型、粘油层施工、沥青砼上面层摊铺及碾压成型四个阶段;三是施工验收阶段,待沥青路面摊铺完全结束,资料整理齐全后,即进行竣工验收。

4、计划好工程的施工方法。

无论对除SMA外以及SMA施工都制有详尽的操作规程、技术标准、注意事项等。除SMA外的有沥青下封层施工、沥青混合料拌和、沥青拌和料的运输、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沥青混合料的碾压,接缝及修边、气候条件等;SMA施工的有配合比设计,改性沥表SMA-13的拌制、改性沥青SMA-13的运输、改性沥青SMA-13的摊铺、改性沥青SMA-13的压实和施工接缝的处理等。

(二)强化质量保证措施,确保创精品

工程施工期间,总公司根据市政工程和道路工程施工及竣工验收规范以及设计、监理和建设方要求,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了严格的工程质量控制,将创精品工程的各项工作确实落实到施工建设的各个环节。

1、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组织网络

(1)建立健全内部质保体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整个工程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对业主负责。

(2)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由质量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施工的各工程队长参加的质量网络。各工程队配备专职质量控制人员,并配合各工序监理旁站人员,严格控制各工序质量。

(3)在建立严格的工程质保体系后,制订出详细可行的质保制度,责权利层层分解,分级签订创优责任状,具体落实到每个人。

(4)建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体系,设置专职工程质检员。完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班组为基础,技术人员为核心的QC活动小组。

2、科学地推出质量管理工作措施

(1)施工前加强材料质量的控制。材料的质量是成品构建质量的重要保证前提之一。因此,在施工前就必须严格把好材料质量关。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是由项目总工程师、试验室对材料的选择、采购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材料进场前有专人进行检查、试验。如在本工程中就较多的选择了SMA改性材料,它具有“抗滑、耐磨、密实、耐久”的特点。在材料的试验中,按技术规范和监理工程师的要求及时做好各项试验,试验中严格按规程操作,做到科学、准确、及时,为工程提供可靠的数据,并注意各种文件和原始资料的保管存档。

(2)施工中加强施工方法的控制。在总体上采取先进的生产工艺进行沥青砼摊铺,对特殊过程中进行控制,编制专业作业指导书,施工中对摊铺出现的通病请出专家进行指导,查出施工缺陷加以改正。本工程在施工方法上还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分隔带采用分段施工,沟槽验收合格后立即进行碾压式混凝土施工,以防沟槽受雨水浸泡影响工程质量。二是SMA摊铺后立即进行碾压,不得等候,不得在低温状态下反复碾压。碾压遵循的是“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SMA杜绝采用轮胎式压路机碾压,以防止搓揉过度造成沥青玛蹄脂表面不平。

(3)不忽视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施工机械设备对整个工程质量也给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本工程中注意按设备进场计划进行施工设备的调整,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由专人负责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保证机械在施工期间运行正常;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进行上岗培训,杜绝无证或资格不符合者上岗操作。以确保机械设备施工的工作质量。

(4)注重好环境因素的控制。路面工程始终处于露天作业,且施工期间周边交通不中断,因此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本工程中制定出了环境保护计划,并贯彻到了整个施工过程中。在沥青路面施工前对现场清扫干净,保持良好的施工环境;掌握天气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对计划进行调整,尽量使天气对工程的影响减到最小;遇外界环境原因,天气下雨,则停止摊铺,待地面干后再进行摊铺。

(5)重点是抓好人的控制。质量控制任何手段的实施者都是人。因此,重点抓好对人的控制尤为关键。工程管理部及职工首先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的是“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观念,按照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实现质量管理业务标准化、管理流程程序化,建立起了一套灵敏、高效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和综合的质量管理小组,并对工艺纪律进行严格规范执行,成为每一个施工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铁规。

(三)科学实施成本控制,确保不超标

市政企业以创精品工程为目标,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必须讲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市政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因此,在本工程的建设中,工程项目部将成本控制贯穿于始终。

1、实行目标管理。

项目部坚持按照增收节支、全面控制、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用目标管理办法对实际施工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每月编制成本报告,反映成本的执行情况,循环反复,滚动核算、分析和汇编,完成当月施工项目成本的全过程。

2、做好材料采购。

材料费用在整个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在整个工程成本控制中有重要的意义,对主要材料进行内部招投标制,以降低原材料价格,同时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动态管理,有效控制总成本。

3、科学合理调度。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加强调度,避免因施工计划不周造成窝工损失、机械利用降低、物资积压等而使施工增加成本。例如,在专业管线预埋中,严禁盲目开挖。施工时遵循“先深后浅”的原则,不得因为抢工期而造成不必要的返工损失。

4、成功进行索赔。

在本工程中,我们注重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正确运用施工合同条件和有关法则,进行索赔。例如:在这项工程中牵涉到园林、公交、路灯、自来水等多家行业及公司的交叉施工对我们造成了误工影响,我们研究有关法规、合同精神、收集索赔资料,向有单位索赔,获得赔偿。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