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核心能力分级标准(精选6篇)
icu核心能力分级标准 第1篇
ICU患者分级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ICU是专门接收重症、急症、危症患者的科室,该科室突发事件多,因此,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其适当的护理措施,以尽量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但由于ICU的特殊性,对于ICU患者的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使得ICU护理工作量大,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非常高。由此使得常规护理已经无法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对此,护理人员应该从临床实际出发,探讨出更加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以保证ICU重症患者的恢复效果[1]。分级护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其作用在于整合护理资料,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为进一步探讨其作用,该文以该院在6月6月间接收的52例ICU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对比了常规护理和分级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在206月206月间接收的52例ICU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3.5±2.6)岁,对照组患者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2.9±2.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对应的护理措施,以维持患者的生命體征稳定,并促进患者的病情改善;观察组采用分级护理管理措施,具体的内容如下。
1.2.1 成立ICU分级护理管理小组 首先,为保证分级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ICU科室应该从自身情况出发,组建分级护理管理小组,ICU科室主任为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挑选其他6~8名护理人员为组员[2]。组建小组后,应召开组内讨论会议,根据总结的临床经验,对现有的ICU护理管理工作和制度进行完善,制定行之有效的分级护理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根据常见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1.2.2 ICU患者分级 一般来说,ICU患者可分为4级,Ⅰ级:患者未出现生命体征问题,可转出ICU,对于此类患者,无需专人护理,但是应定时查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避免出现异常情况;Ⅱ级:患者于ICU治疗,但无需进行ICU干预,对于此类患者,应由1名专门护理人员进行负责,或1名护理人员负责2~3名患者,这样既可以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又能保证护理质量和效率;Ⅲ级: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需要接受1种ICU干预方法。对于此类患者,应由1名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必要时可以配备2名;Ⅳ: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较为危机,需要接受2种或以上ICU干预方法[3],此类患者需要1~2名护理人员在病床边看护,以保证及时抢救,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1.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ICU和其他科室不同,护理工作压力非常大,护理人员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因此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为保证护理质量,应该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的分布,将ICU的值班时间改为12 h制,优化排班时间,保证每一时间段内护理人员的数量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应将年资和经验不同的护理人员组合分配,这样既可以起到帮带的.效果,又能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1.2.4 加强培训和考核 ICU护理工作较为特殊,因此,医院应定期为护理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传授先进的护理方法和理念,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加强思想教育,使护理人员能够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工作热情,主动投身到工作过程中,减少失误。另外,还应该加强日常监督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到薪资评价标准中,这样能够形成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促进分级护理管理制度的实施。
1.3 观察指标
采用该院自制的护理调查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病房管理、药物管理、ICU技术、护理记录、护理安全、消毒措施、感染预防等内容,每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统计护理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总分100分,85分以上为十分满意,70~85分为基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率+基本满意率[4]。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用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病房管理、药物管理、ICU技术、护理记录、护理安全、消毒措施、感染预防评分分别为(96.8±2.6)分、(97.4±2.5)分、(95.2±2.4)分、(96.6±2.3)分、(97.4±2.0)分、(97.1±2.1)分、(96.5±2.2)分;对照组的病房管理、药物管理、ICU技术、护理记录、护理安全、消毒措施、感染预防评分分别为(92.1±1.8)分、(93.0±2.0)分、(92.9±1.7)分、(93.3±1.8)分、(91.5±1.6)分、(90.3±1.7)分、(91.7±2.1)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7,P<0.05)。
2.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中共出现了3例护理不良事件,分别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压疮1例,引流管意外脱落1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54%(3/26);对照组中共出现了10例护理不良事件,分别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压疮2例,引流管意外脱落2例,输液外渗2例,坠床1例,跌倒1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8.46%(10/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985 6,P<0.05)。
2.3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中15例患者对护理过程和结果十分满意,10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6.15%(25/26);对照组中8例患者对护理过程和结果十分满意,10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9.23%(18/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996 4,P<0.05)。
3 讨论
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ICU作为医院接收危重患者的主要场所,更需要加强对护理模式的改革,以保证护理内容的实施效率和质量。分级护理管理是一种以高效管理为基本理念的护理模式[5],其目标在于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各类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降低危险因素的数量,保证患者的安全。通过分级管理,能够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小组,方便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制定的相关护理策略也更加灵活,能够保障ICU护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临床实践证明,分级护理管理优越性十分明显,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該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分级护理管理,成立小组,可以更具针对性,对ICU患者进行分级,可以进一步明确患者的病情,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可以为ICU患者提供充足的护理人员支持,加强培训和考核,可以就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护理人员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估,从而进行及时的反馈,从而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护理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房管理、药物管理、ICU技术、护理记录、护理安全、消毒措施、感染预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5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ICU重症患者分级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卞蓉婷,杨海燕,李倩,等.分级护理管理对ICU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1(8):102-105.
[2] 邱丽娜.分级护理管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7(24):164-165.
[3] 刘蓉.分级护理管理对ICU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8(12):998-999.
[4] 王素玲,刘维丽.分级护理管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效果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2(7):11-12.
[5] 谢颖彬.分级护理管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6(25):177-178.
[6] 莫崇爱,左凤华.分级护理管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9):1233-1234.
[7] 黄海英.分级护理对ICU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3):187-188.
[8] 李莉.ICU重症患者运用分级护理管理的效果观察[J].饮食保健,2016,3(2):97-98.
icu核心能力分级标准 第2篇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指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在这里,高等不仅包括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高职大专层次的教育,也包括未来可能会构建的高等本科和高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此外,也应该把面向社会学员的继续教育包含进来。由此,本文述及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涵盖的范围更加宽泛。但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中高职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力量,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面临着种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①虽然中高职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里各有表述,但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区分依据,我们仍然无法明确理解二者培养目标的差异;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计缺乏一体化考虑,导致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清楚,不但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由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推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①要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②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发展。③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发挥行业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中高职衔接时,还必须考虑到学制衔接、各类职业的统筹发展、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出满足当前和未来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
2 构建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型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中高职衔接需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载体之上
2.1.1 要明确中高职衔接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目标不同将会导致衔接方案不同
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这是必须要首先考虑清楚的一个问题。因为不同的目标会导致不同的衔接方案。在国内职业教育界和研究界的探索中,有些把课程体系的衔接作为目标,有些以学制衔接作为目标,有些从招生方面等进行研究。荀莉在《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一文中指出,这些目标多为外延式衔接[2],是中间性目标,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衔接口径,可操作性较弱,或仅仅为了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未能考虑中高职衔接的真正目的。同时,由于没有考虑到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其他要素,如行业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等,从而不能适应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长远需求。
赵大源教授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人才的教育,是要遵循技能发展的层次递进规律。[3]中高职衔接要实现中高职之间目标、层次、专业与课程结构的递进衔接,既是遵循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低级向高级转变中身心发展与认知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
由此,可以看出,中高职衔接的目标是为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培养合格人才,具体而言就是为不同阶段培养胜任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其最终意味着中高职不同培养阶段所应该掌握的职业能力的宽度和深度的差异。
2.1.2 课程衔接中高职衔接的载体,其核心是构建统一的课程职业能力标准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其体系都将课程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载体,国内学者也都认可这一点。但在进行中高职衔接时仍然面临以下两个重要问题:
第一,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本身也处在探索之中,尤其是———在打破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后,如何构建实践导向的课程内容?对此,当前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美国和加拿大为主的模式,即根据岗位能力设计课程内容,另一种是以德国为主的工作过程模式,即是以课程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涉及的工作过程划分课程内容。总体上看,基于岗位能力设计课程面临的一些弊端,如在不同企业中,即使工作内容相同,企业对岗位的设置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有些岗位的设置是比较主观和随意的。如“市场调查”这门课程,在市场调查公司中可能设置的岗位有督导、助理研究员、项目经理等,而在工商企业中可能只在市场营销部下设一个调查岗位。因此当前,以赵志群为主的国内职业教育研究界倾向于第二种。这种观点注重从工作过程来考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好处是:无论是在哪种工作环境中,只要工作内容相同,都可以运用所学到的职业能力开展工作,而不会受到岗位的局限。因此本文倾向于采用第二种方式划分课程内容。
第二,最终以哪个要素作为衔接口径,是课程内容的衔接,还是考评标准的衔接,中高职衔接时应以哪一种为主,或两者兼有。此外,当前中高职教育中的考评体系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考评以知识考核为主,缺乏行业参与的权威的统一的职业能力考评标准等。因此,在进行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时,必须寻找科学合理的衔接口径,既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有利于教学的组织以及学生成果的考核。
2.2 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考虑行业企业参与的形式和切入点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行业企业在其中的主导性作用。从国外经验来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主导和指导职业能力标准;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行业企业第二种形式的参与比较常见,而对体系构建更为重要的第一种形式还比较匮乏。
2.3 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考虑各类教育的沟通渠道
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顺畅沟通可为学生提供合理的上升通道,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教育体系贯通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除非确有必要,否则不能为了衔接而“衔接”。
3 基于课程职业能力标准分级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考虑到上述背景,本文拟以“市场调查”课为例,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国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为背景,提出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模型。在实践方面,本次研究聘请了广东省内五位从事市场调查行业的资深专家,这五位专家大多有国外调查公司及国内大型调查公司的工作经验,研究时主要采用德尔菲法调查通过三轮函询开展研究工作,以此说明中高职衔接模型的构建和实践情况,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促进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型的研究。
模型构建主要思路:首先根据课程涉及的在实践中的工作过程,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能力模块,再针对每个能力模块聘请行业专家制定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继而根据中职和高职阶段涉及的人才培养层次、岗位等确定其应达到的职业能力的深度和宽度(也即本层次课程各能力模块的职业能力标准),并以此作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职业资格证书,即可作为高职大专的考试证书,也可衔接继续教育需求。这样,行业企业通过指导职业能力标准而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使课程内容和考评标准与企业实践衔接,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使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划分有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主要研究过程如下。
3.1 基于课程在实践中的工作过程划分课程能力模块(课堂内容),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制定各模块应达到的整体职业能力标准
第一步,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论,结合“市场调查”在实际工作中所经历的工作过程,将“市场调查”的课程内容划分为“市场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市场调查执行与数据整理”和“市场调查报告写作与汇报”四大能力模块。这四大能力模块是市场调查的核心工作过程(当然像实验法等相关内容可能不适合此四大模块内容,可作为辅助能力模块考核。为研究方便,本次暂不考虑辅助能力模块)。
第二步,聘请广东市场调查行业企业专家,着重从职业能力的三大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制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各能力模块应达到的整体职业能力标准。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三轮函询后,得到课程职业能力标准如以下各表所示。
以上四大模块包涵了从中职到高职乃至将来可能构建的高职本科和研究生所涉及工作的全部工作过程,所以能够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进行一体化考虑,从源头上为中高职衔接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针对当前职业教育中无权威标准,考评体系不科学的现状,该职业能力标准既可作为老师的教学大纲,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考评内容和标准,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紧密围绕实践过程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它也使得我们对知识点和职业技能点的考核有了切实可依的评价标准。
3.2 综合考虑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和岗位特点,确定各级别证书应达到的职业能力深度和宽度
第一步:根据中高职市场调查人才的职业发展阶段和岗位特点,确定合适的人才培养阶段。通过对行业专家的咨询,确定以下五个职业发展阶段,并确定每个阶段需要对应的岗位和主要工作内容。如下表第一列和第二列所示。
第二步:根据各阶段人才培养对应的岗位和工作内容,确定其应掌握的职业能力的广度和宽度标准,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表中所示。
此外,考虑到技能考试和知识考试的各自特征,建议把这四大能力模块的考核作为平时能力考核,期末考核以理论与知识掌握为主。通过此能力考核与理论考核后,可获得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事相应的工作,从而使得终身教育背景下针对社会人士的继续教育也有了与职业教育体系的接入口。
4 总结与建议
(1)总体上来看,本研究从从课程职业能力标准的分级入手研究中高职衔接,同时将行业企业的作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整合到模型中,从而使其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可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系统化视角。但由于时间和资源所限,本次研究的职业能力标准仍不够精细,次一级的标准未能详细述及。
(2)本次研究提供了中高职衔接的模型和构建思路,但对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未能作详细研究。本文认为,未来高职本科完成后,除设计升入职教体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应设计通向普通学术型研究生的通道。而普通本科生也可升入职业教育体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3)建议每学完一门课程并通过考核后,学生可获得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将继续教育纳入到职教体系中来。因为,虽然对全职就读的学生而言,可采用学分制也可采用证书制,两者并无实质性区别,都表明已经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但对于企业而言,采用证书更便于企业识别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对于不想获得学历或学位证书的社会人士而言,他们可以通过获得相关课程的证书而进入相关就业领域,如果他们想进入下级的学历体系,也可以通过增加学习相应的基础课程而获得。
(4)建议以政府为引导,构建行业主导的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对职业教育改革尤其重要,它可以发挥行业的专业优势,使得高职院校集中精力做好教学的实施工作。另外,也建议将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与当前的课程标准改革统一起来进行考虑,这将使得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可依据的权威标准,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教、考无标准以及考评不科学的现状,从根本上扭转当前教学质量难以实质性提升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
icu核心能力分级标准 第3篇
关键词:气象灾害预警用户 分类 分级 敏感级别 编码
中图分类号:P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08—03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灾害对人们日常生活及各行各业生产运作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气象部门制作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被政府和老百姓誉为防灾减灾的“信号灯”,因此,及时有效地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送达到所有可能受灾的人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然而,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目前还不可能在气象灾害发生前的有限时间内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送达到所有人。近年来,各地气象部门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为了便于气象灾害预警用户的入库管理和使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得到最有效的传播,覆盖范围尽可能广,对气象灾害预警用户分类分级发送预警信号是很有必要的。目前,中国气象局正在组织研发建设全国统一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其中气象灾害预警用户管理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系统就是该产品库建设中的一个很重要组成部分,而统一规范的气象灾害预警用户分类分级,将为构建气象灾害预警用户管理和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系统提供支持。本文将对气象灾害预警用户的分类分级标准展开研究,以便全国统一业务化应用。
2 气象灾害预警用户的定义
气象预警信号是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根据预警信号的定义,本文将气象灾害预警用户定义为免费接受气象部门提供预警信号的机构或个人,即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受众(以下简称预警用户)。
一般情况下,预警用户承担依法传播预警信号的义务和利用预警信号趋利避害的职责。
3 对预警用户分类的研究
由于预警用户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扮演的社会角色有差异,因此他们在预警信号的传播中也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本文根据预警用户的职能将预警用户划分为决策用户、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行业用户和社会公众五大类。
3.1 决策用户分类
决策用户是指在应对突发气象灾害时享有决策权力和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机构或个人。
决策用户在收到预警信号后,要及时做出应对气象灾害的决策性和指导性意见,并要求所管辖的下级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小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
根据决策权利及影响力的大小,本文将决策用户划分为政府领导及与气象相关的政府部门。
气象相关政府部门有防汛指挥部、卫生部门、农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交通部门等。
从各地气象部门的调研情况看,气象部门一般是通过手机短信、电话、传真等主动推送的手段向决策用户发送预警信号,以确保预警信号能在第一时间被送达到。
3.2 气象信息员分类
近年来,气象部门大力发展气象信息员,特别是在农村及偏远山区等通讯不发达的地区,以有效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气象信息员是指协助气象部门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调查与灾情上报等工作人员。
气象信息员的职责是尽可能将收到的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周围的社会公众,以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协助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气象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工作。
从各地气象部门的调研情况看,气象信息员主要是通过手机短信、DAB、电话、气象网等手段获取预警信号。
3.3 媒体用户分类
媒体用户是指接受气象部门免费提供预警信号的电视台、网站、广播电台、报刊等各种新闻宣传媒体。
新闻宣传媒体的基本功能就是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媒体用户在预警信号的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媒体用户有义务依法传播预警信号的职责。
媒体用户依据媒体种类进行确定,划分为电视用户、网络用户、广播用户、报纸用户等,其中,网络用户又分为网站预警用户和微博预警用户。网站用户是指接受气象部门免费提供预警信号的非气象类网站。微博用户是指接受气象部门免费提供预警信号的各官方微博或个人微博。
媒体用户的名称根据各新闻宣传媒体的名称来确定,即电视用户的名称根据电视频道的名称来进行确定;网站用户的名称根据网站的名称进行确定;微博用户的名称根据微博的名称进行确定,广播用户的名称根据广播电台的名称来进行确定;报纸用户的名称根据报刊的名称来进行确定。
一般情况下,电视用户主要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手段来获取预警信号;网络预警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形式获取预警信号;广播用户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手段来获取预警信号;报纸用户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手段来获取预警信号。
特别指出,通过互联网获取预警信号的媒体用户,必须从官方的或正规的气象类网站转载预警信号,并依法进行传播。
3.4 行业用户分类
行业用户是指气象要素变化对其生产运作有影响的行业,即气象要素敏感行业。
一般情况下,行业用户承担着在其管理的机构或整个行业内传播预警信号,避免或减小气象灾害对其行业生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职责。
由于气象对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行业用户的分类依照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大类)进行确定。
行业用户主要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电话、电视、电子显示屏等手段获取预警信号。
3.5 社会公众分类
社会公众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或居住在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策用户、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行业用户也是社会公众的一份子,只是他们比社会公众多了一份传播预警信号的职责。政府、气象部门及预警用户中的决策用户、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行业用户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将预警信号及时送达到每一个可能受灾的社会公众,社会公众要利用预警信号配合其他预警用户开展防灾避险、自救或互救等工作。
根据居住地的差异,本文将社会公众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类。
城镇居民主要通过手机短信、电视、互联网、电话等手段来获取预警信号;农村居民主要通过农村大喇叭、气象信息员通报、电视、电话、电子显示屏等手段获取预警信号。
4 对预警用户分级的研究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审核、发布、发送、监控按照国家、省、地、县四级部署,因此本文也将预警用户按国家、省、地市、县分成四级。
国家级预警用户是指需要掌握全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情况的用户,省级预警用户指需要掌握省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情况的用户,地市级预警用户指需要掌握市辖区县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情况的用户,县级预警用户指需要及时了解区县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的情况。
结合每类预警用户的职能,决策用户、媒体用户可以按国家、省、地市、县四级进行管理;行业用户划分在地市级预警用户中进行管理,气象信息员、社会公众划分在县级预警用户中进行管理。
5 预警用户对预警信号的敏感级别研究
预警用户与各类气象灾害的敏感度有高低,预警用户对不同种类预警信号的需求程度也不同。廖贤达等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服务经验,阐述了一些行业部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本文结合湖南本省的服务经验,把各类预警用户对预警信号的敏感程度分成三个级别,即一级敏感、二级敏感、三级敏感。一级敏感表示预警用户对该类预警信号的敏感度高,需求程度大;二级敏感表示预警用户对该类预警信号的敏感度较小,特殊情况下,预警用户对该类预警信号有需求;三级敏感表示预警用户对该类预警信号的敏感度很低,预警用户基本上不需要该类预警信号。
例如:面对暴雨、高温等各种天气灾害,预警信号更成为政府防灾减灾的“信号灯”、“消息树”,所以决策用户中的政府领导对所有的预警信号都是一级敏感;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在预警信号的传播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所有预警信号也都是一级敏感。对于交通部门,台风、暴雨、暴雪、大雾、道路结冰、高温、大风、冰雹、沙尘暴会对汽车、列车的安全行驶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交通部门对这些预警信号是一级敏感;对寒潮、雷电、霜冻、霾预警信号是二级敏感,对干旱预警信号是三级敏感。对于电力部门来说,晴雨天气影响电力调度,雷暴天气会引起高压线路自动跳闸,大风天气会刮倒大树使线路受损,低温可能使线路结冰,因此电力部门对台风、暴雨、暴雪、雷电、大风、寒潮、高温、干旱、道路结冰预警信号是一级敏感;大雾、沙尘暴、冰雹对线路及线路抢修有一定影响,因此电力部门对这些预警信号是二级敏感;霜冻、霾对电力部门基本没影响,划分为三级敏感。所有的突发性气象灾害对保险部门都很重要,保险部门及时收到预警信号后可以通知投保户趋利避害,减免因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所以保险部门对所有预警信号都是一级敏感。
受到现有科技水平的限制,很多情况下,预警信号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送达到所有预警用户。因此,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气象部门可以参考预警用户对预警信号的敏感级别来发送预警信号。
6 对预警用户分类分级编码的研究
根据调研情况,大部分省级气象部门都建设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为了方便预警用户的入库管理及预警信号的发送工作,本文对各类各级预警用户进行统一编码。
6.1 预警用户分类分级的编码规则
预警用户的编码由预警用户标识、预警用户的级别、预警用户所属行政区、预警用户类别的编码信息组成。各个属性之间用下划线“_”分隔。
编码所有字符一律使用大写字母进行标识。
6.2 预警用户分类分级的编码表达式
预警用户标识_预警用户级别_预警用户行政区编码_预警用户类别编码。
6.3 预警用户分类分级编码表达式属性说明
(1)预警用户标识。
所有预警用户使用“DWUSER”标识。
(2)预警用户级别编码。(见表1)
(3)预警用户行政区编码。
本文规定预警用户行政区编码即预警用户归属地的行政区代码。
(4)预警用户类别编码表。(见表2)
对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行业用户、社会公众,也按此方法进行编码(表略)。
7 小结
(1)对气象灾害预警用户进行了定义,并根据其职能不同,可以将预警用户划分成决策用户、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行业用户社会公众五大类。
(2)规范了预警用户的级别,可以将预警用户按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进行划分;每一类预警用户根据其职能不同,按不同级别进行管理。
(3)分析了预警用户对各类预警信号的敏感级别,气象部门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参考敏感级别来发送预警信号。
(4)统一规范了各级各类预警用户的编码,以便进行入库管理及预警信号的发送工作。
(项目资助: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技术研发(GYHY201006040))
参考文献:
[1] 廖贤达,姚学民,黄学忠.行业气象服务要点探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9(4):86—89.
标准单元可制造性分级 第4篇
IC工业的发展使得设计工程师不断面临新技术、新挑战。为了满足设计越来越苛刻的要求,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方面也成倍增加从性能、面积到功耗、可测性等。然而当工艺发展到90 nm以下后,一个更加难以测量和控制的因素凸显了出来:良率。
造成良率损失的原因是由于越来越复杂的制造工艺。它大致可分为3个方面:随机缺陷[1],与图形相关的制造缺陷[2],可光刻性的缺陷[3]。其中,后两项构成了当今可制造性设计(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DFM)的主要考虑要素[4]。
为了能使集成电路从设计阶段就将良率考虑进去,对标准单元的可制造性分级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对设计规则和工艺参数对电路可制造性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对标准单元进行分级。
2 标准单元可制造性分级的必要性
IC设计发展到今天,对标准单元的各种度量(Metrics)已比较成熟,综合工具能够利用这些度量,来综合出设计所需的电路。面积是最容易被精确测量出的参量,一般用平方微米来表示一个单元的大小。性能一般用延时纳秒表示。现在延时一般用几个工艺情况(process corners,e.g.fast,slow,typical)来描述,这样存在不准确的情况。更为严重问题是在深亚微米设计下,连线延时变成了延时的主因[5]。传统的连线延时模型(Wire Load Model)已经不能满足精度的要求,综合工具已经开始更多地把布局信息考虑进去。功耗通常包括动态功耗和漏电功耗这2个部分。但总的来说,这些参量都能够用Spice较好的估算出来。
在理想状况下,可制造性也因该与功耗、性能、面积一样,被综合工具所用,但目前要实现还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可制造性并不像其他度量一样有一个被业界广泛认可的标准,良率的范围也很难被统一地界定。其次,虽然一些研究对标准单元的可制造性进行了优化[6,7],使得良率更高,但要求性能无限制提升是不现实的。因为在不断提高良率的同时,也对掩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会使成本大幅提高,大规模集成也就失去了意义。再有,并不是版图的每一个部分都需要被修改以提高良率,而只需要对某些关键的区域进行修改,便可使整体良率得到提升。亦即只需对关键区域的良率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上述几点看来,对版图的可制造性分级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3 考虑工艺变化的标准单元可制造性分级
标准单元的可制造性分级大致分为2种:一种是基于规则(Design Rule)的[8],一种是基于模型的[9]。前者是根据Foundry在长期生产中积累的数据,建立起的比较成熟的规则。它的优点是减少了掩膜制造的复杂度(虽然现在Design Rule中的DFM Rule也在不断增加),并且和传统IC设计流程完全一致,降低了对设计者的要求。缺点是精度不高,且可控性不强即不能对特定的区域指定特定的良率。另一种是基于模型的方法。它是对掩膜进行光刻、CMP等仿真,将得到的图形与版图比对,然后迭代修改直至图形失真达到可接受的程度。它的优点是预测更精确,缺点在于计算及数据量太大,且需要修改流程,对设计者要求更高。此外,实施全芯片仿真迭代并收敛是很困难的。
综合考虑上述可制造性分级的优缺点,本文提出了考虑工艺变化的标准单元可制造性分级。这种方法以DFM rule对版图的约束为基础,综合考量工艺参数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用加权的方法对其分级。这种分级方法比基于规则的分级方法精度更高,可控性更强,而数据量增加有限。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分级方法有统一性和标准性,所以它适用于不同的工艺、不同的Foundry。如果能够被业界接受,并被广泛使用,那么可制造性会成为像Spice这一黄金标准(Golden Standard)中的其他参量一样,更好地被设计者估算和运用。
本文分级方法分为设计规则影响因子和工艺参数影响因子2部分,如表1所示。
最终,可制造性指数=∑设计规则影响因子工艺参数影响因子。
首先是设计规则影响因子,它包含了2部分:权重因子和影响因子函数。各主流代工厂如台积电(TSMC)、富士通(Fujitsu)、中芯国际(SMIC)等在工艺达到90 nm或65 nm时,都对自己的标准单元库提出了DFM规则。所谓DFM规则是指在设计规则(Required Design Rule)的基础上,代工厂给出能使良率更高的推荐规则(Recommended Rule)。各代工厂的推荐规则类似但各有不同。本文的分级方法包含了所有的DFM规则,并对DFM规则加以权重,使得对可制造性影响更大的的因素凸现出来。要保证undefined权重因子i=1,这样才会使得分级具有统一性和标准性。此外,如果Foundry A没有Foundry B 的某个DFM规则,只需把权重因子赋为0即可消除此规则。另一部分是影响因子函数,它对最小间距和推荐规则进行了细分,这样使得可制造性精度更高。函数如下所示:在设计规则要求以下是不允许的,因此为0。在设计规则和推荐规则之间可由Foundry 给出递增函数。在大于推荐规则的情况下,y值恒为1。
undefined
其次用工艺参数因子把工艺变化考虑进去。对于同一个DFM规则,每个Foundry的工艺各有不同。即便对于同一Foundry,在工艺实现时也会随着工艺参数变化而变化。以多晶(POLY)间距这一规则为例,即便采用相同的版图规则其间距为一恒定值,但由于制造工艺参数:离焦(Cefocus)不一样,也会使得实际制造出的图形的关键尺寸(Critical Dimension)有很大的变化。基于模型[10]:undefined可得到可光刻性数值,在此也将其转化成权重因子。同时,出现这几种散焦的概率不同,在此用发生概率因子加以区分。发生概率与影响因子乘积的和,便可以体现工艺参数对该规则的影响,这使得分级更精确,可控性更强。
4 可制造性分级举例及分析
本文旨在方法学的探究,因此只取2个DFM规则为例。这种简化在原理上并无差别,因此不失其一般性。以90 nm工艺实例化表1,得表2中各参数。
设计规则影响函数如图1所示。
假设有2个版图,基本图形和参数如图2,表3所示。根据DFM要求只需取多晶层和有源层。
根据表2得到版图1和版图2的可制造性指数分别为0.047 3和0.22。可见版图2的可制造性要远高于版图1。图3为光刻模拟结果,它印证了可自造性指数的有效性。
5 结 语
在可制造性越来越重要的今天,让设计者对电路的可制造性进行量化处理显得越来越迫切。本文提供了一种对标准单元进行可制造性分级的解决方案。这种设计方法考虑了设计和工艺双重因素,使得分级精度更高,可控性更强,具有统一性和标准性。
本文所用方法需提供给各代工厂一个全面的DFM规则标准,让其自行选择所需要的规则,提供这样全面的标准并不容易。此外标准要考虑光刻性、化学机械抛光等因素,因此完成这样的标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摘要:随着制造工艺尺寸的缩小,可制造性不只是工厂需要关注的问题,更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重点,从而提高良率和版图面积的利用率。为了使设计者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可制造性,对标准单元的可制造性分级显得尤为重要。用加权重的方法对标准单元进行可制造性分级,该方法不但包含可制造性规则对版图的约束,还创新性地把工艺参数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考虑了进去。用一套简化的可制造性规则和版图来演示此种分级方法的实现,并用模拟结果验证了它的有效性。该分级方法具有统一性和标准性,可以被广泛采用。
关键词:可制造性,标准单元,权重,光刻模拟
参考文献
[1]Singh A,Rosin J.Random Defect Li mited Yield Using a De-terministic Model[C].USA,University/Government/Indus-try Microelectronics Symposium,2001.Proceedings of theFourteenth Biennial,June 2001:144-148.
[2] Luo Jianfeng,Su Qing,Chiang C,et al.A Layout Dependent Full-Chip Copper Electroplating Topography Model[C].USA,Computer-Aided Design,2005.ICCAD-2005.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2005:133-140.
[3]Raghvendra S,Hurat P.DFM:Link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C].USA,VLSI Design,2005.18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2005:705-708.
[4]Charles Chiang,Jamil Kawa.Three DFM Challenges:Ran-dom Defects,Thickness Variation,and Printability Varia-tion.[C].USA,Circuits and Systems,2006.APCCAS 2006.IEEE Asia Pacific Conference on,2006:1 099-1 102.
[5] Jan M Rabaey,Anantha Chandrakasan,Borivoje Nikolic.Digital Integrated Circuits: A Design Perspective[M].Second Edition.USA,Pearson Education,2003.
[6]Nardi A,Sangiovanni-Vincentelli A.L.Synthesis for Manu-facturability:A Sanity Check[C].USA,Design,Automationand Test in Europe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2004,2:796-801.
[7] Guardiani C,Dragone N,McNamara P.Proactive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DFM) for Nanometer SoC Designs[C].Proc.Custom Int.Circ.Conf.,2004:309-316.
[8]Aitken R.DFM Metrics for Standard Cell[C].USA,QualityElectronic Design,2006.ISQED′06.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2006(6):27-29.
[9]Ke Cao,Dobre S,Jiang Hu.Standard Cell Characterization Con-sidering Lithography Induced Variations[C].Design AutomationConference,2006 43rd ACM/IEEE,2006:801-804.
icu核心能力分级标准 第5篇
2012年9月, 中国畜牧业协会主办的“中国自主牛肉品牌”说明会在京召开, 十多家国内知名的牛肉品牌企业汇聚一堂, 共商我国自主牛肉品牌的“中国式发展”。记者获悉, 首部国内“雪花牛肉分级标准”已于9月3日在国家农业标准委员会正式立项。
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上半年我国冷冻及冷鲜牛肉进口总量约为1万吨, 同比去年增长21.3%, 说明我国存在着优质牛肉的市场缺口。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教授孙宝忠表示, 中国肉牛品质不比日本和欧洲等国的差, 但是对肉牛分级的缺失致使中国牛肉自主品牌在市场上缺乏优势。为了更好地规范中国肉牛生产企业, 非常有必要组建中国的“雪花牛肉产业联盟”, 共同制定雪花牛肉的行业分级标准。
夏枯草种子质量分级标准初步研究 第6篇
1 仪器与材料
万分之一分析天平 (Metter Toledo AL204) ;G2X-91469MBE数显鼓风干燥箱 (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PRX-150B智能人工气候箱 (上海百典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实验所用夏枯草种子经作者湖北中医药大学吴和珍教授鉴定为真品, 室温贮藏备用。
2 方法
经鼓风机选种后的种子, 分为轻、中、重三组, 分别进行检查。
2.1 含水量
采用105℃恒温法[3]:取0.5g纯净种子用于含水量的测定, 先将称量瓶预先烘干、冷却、称重, 再将供试样品分别测定2次后放入预先烘干和称重过的称量瓶内, 称定 (精确到0.000 1g) 作为烘干前重。将称量瓶放入烘箱内, 打开瓶盖, 一起放入预热至110℃的烘箱中, 保持 (105±2) ℃, 持续烘干5h后取出, 盖上盖子迅速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再次放入 (105±2) ℃烘箱内1h后取出, 盖上盖子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 直至后次称重与前次称重不超过0.000 3g为止, 记录最后1次结果作为烘干后重量, 进行水分含量计算。种子含水量=[ (烘前试样重-烘后试样重) ]/烘前试样重×100%。
2.2 千粒重
采用百粒法[4,5], 即从纯净种子中不加选择地取出100粒种子为1组, 重复称量8组, 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重, 并由此计算出每100粒种子的重量。将8组或8组以上的100粒种子的平均重量乘以10 (即10×) 作为种子的实测千粒重, 其精度要求与称量相同。再根据实测种子的千粒重和水分, 按照标准规定的种子水分折算成规定水分的千粒重[6]。
2.3 温度试验
郭巧生等[7]研究表明浸种12h, 温度为20℃, 光照条件下培养夏枯草种子的萌发率最高。徐玉梅[8]研究显示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15℃, 试验前将种子用0.5%KMnO4消毒0.5h后用蒸馏水冲洗数次[9], 然后将种子在室温下用蒸馏水浸种12h后取出, 置于垫有2层湿滤纸的培养皿中, 加盖保湿, 分别于15℃、20℃、25℃下恒温培养 (湿度为75%, 光照为60% 12h交替) , 重复3次, 每次100粒。每日记录发芽情况, 记录25天。发芽率 (%) =25天种子发芽数/供试种子数×100%。发芽势 (%) =种子发芽达高峰时的发芽数/供试种子数×100%。
2.4 颜色深浅试验
从轻、中、重三组种子中分别挑选出颜色深、浅的两组, 浅色组种子大部分为黄色含少量黄棕色, 深色组种子大部分为黄褐色含少量黄棕色。在20℃下进行发芽, 重复2次, 每次100粒, 记录25天内的发芽情况。
2.5 光照试验
将轻、中、重三组种子于20℃下进行光照 (光照强度为60%12h交替) 和黑暗两种处理。重复2次, 每次100粒, 记录25天内的发芽情况。
2.6 种子大小试验
分别取轻、中、重三组种子各16粒, 用游标卡尺测定每粒种子的长、宽, 重复3次, 采用t检验计算各组种子的长、宽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含水量及千粒重测量结果
夏枯草药材种子的含水量应不高于10.0%, 不低于8.0%。绝对千粒重不能低于0.48g (规定水分为8.0%的情况下) 。见表1。
3.2 温度对夏枯草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的影响
从表2可知, 夏枯草种子在20℃时发芽率最高, 25℃时发芽率最低, 在设置的3个培养温度下, 随着温度的升高, 种子发芽率先升后降。此结果与蒋盛岩等[9]报道的实验结果相符。种子发芽势越高代表种子活力越强, 发芽整齐度越好, 则出苗一致, 增产潜力越大。表2中显示种子的发芽势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但25℃时种子发芽势出现较晚, 种子发芽缓慢且不整齐, 而20℃时发芽势出现比较早。因此可认为夏枯草种子的最适发芽温度为20℃, 这与郭巧生等[7]报道结果相符。在同一温度下, 发芽率基本随千粒重的增大而升高, 其原因可能是千粒重大的种子成熟度较好, 饱满, 营养充足, 种子萌发所需的酶系统完整, 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在20℃培养温度下, 中组种子发芽率略高于重组, 这可能与其含水量低有一定的关系。
注:表中A、B、C分别表示轻、中、重三组。
3.3 种子颜色对夏枯草发芽率的影响
由图1可见, 深色组种子发芽率明显高于浅色组, 且浅色组种子无明显发芽势, 表明种子的颜色深浅可能与种子的成熟度和饱满程度有关, 颜色浅的种子含有的酶系统可能不完整, 直接导致种子不发芽或发芽率低, 因此种子颜色深浅也是种子质量标准的参考因素之一。
3.4 光照条件对夏枯草发芽率的影响
由图2可知, 在20℃培养条件下, 夏枯草种子在光照条件下的发芽率略高于黑暗条件下的发芽率。郭巧生等[5]研究表明, 当温度适宜时, 夏枯草种子发芽受光照条件影响较小;当温度较低或较高时, 夏枯草种子发芽受光照条件的影响较大, 表明光照不是影响夏枯草种子发芽的主要因素。
4 分级标准
种子质量的好坏包含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指标。本实验以含水量、千粒重、发芽率、颜色、大小5项指标初步制定了夏枯草种子质量的分级标准。分级方法采用最低定级原则, 即任何一项指标不符合规定标准都不能作为相应等级的合格种子[3]。在分级的5项指标中, 发芽率和发芽势最为重要, 因其直接决定了种子的出苗率;其次是千粒重, 千粒重与种子的饱满程度和成熟度有关, 也是评价种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再次是含水量, 由于含水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也可以通过清洗和干燥等来处理, 因此相对于前几个指标, 含水量只能作为参考;种子形态中色泽和大小也是分级参考之一。具体见表3。
5 讨论
农作物种子的质量检验方法已比较成熟, 国家也有相关的农作物种子检验标准, 而绝大部分中药材种子质量检验一直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 使得无法对市场上中药材种子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这也是导致中药材品种混杂、品质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 开展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研究是我国中药规范化生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 各学者已对一部分中药材开展了种子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 如甘草[10]、川牛膝[11]、白花蛇舌草[12]、射干[13]、桔梗[14]、车前草[15]等, 本实验亦是参照农作物及其他中药材种子的检验方法对夏枯草种子质量标准进行了初步探讨, 仍需进一步深入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