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QAM技术(精选5篇)
IPQAM技术 第1篇
关键词:IPTV,IPQAM,体系架构,关键技术,比较研究
随着数字电视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视娱乐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交互式的电视越来越受重视。互动电视系统是在传统电视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保持了原有电视直播的功能,并且增加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增值服务,如时移、点播、回看和互动资讯等服务[1,2,3]。这些业务的开展都需要选择一种交互式视频点播体系架构的支撑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
IPTV与IPQAM是视频服务运营商倾向于选择的两种视频点播业务前端架构方式。IPTV架构充分发挥了IP承载网络优势,而IPQAM则更大程度地发挥了HFC双向网络优势。对于两种互动接入方式,因其体系架构、承载网络、终端类型、网络带宽与接入等方面的不同,在直播、点播、时移等媒体处理,以及视频编码和网络接入等关键技术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1 两种体系架构
IPTV与IPQAM是在宽带网络或双向网络中安全传送高质量音频和视频内容媒体流的交互接入技术,两者均通过IP回传网络(Cable Modem、x DSL、以太网、WLAN等)与前端交互系统实时地进行指令传递与业务处理。
1.1 IPTV体系架构
IPTV体系架构可划分为3层结构,即业务支撑层、媒体基站层和终端设备层。业务支撑层主要负责用户业务识别、计费策略、账务处理、媒资管理等。媒体基站层是整个IPTV体系架构的核心层,负责媒体内容存储和向机顶盒(STB)提供媒体服务,向用户提供电子节目向导(Electronic Program Guide,EPG),用户通过电子节目向导进行节目内容的定购和点播,并负责响应用户媒体定购和点播请求,为用户提供流媒体服务。终端设备层主要负责视频内容的解码,通过STB或PC机中内嵌式客户端软件来完成媒体节目的解析。图1给出了一种IPTV系统体系架构图。
图1中包括以下关键组件[4,5]:用户会话控制(User Session Controller,USC)负责用户鉴权和发起计费事务;媒体主控/引擎(Media Director&Media Engine,MD/ME)负责储存用户媒体内容和向STB提供媒体服务;内容引擎控制器(Content Engine Controller,CEC/CE)实现电视节目和影片实时编码或转换码型,然后进行组播与推流;中央元数据管理(Central Metadata Management,CMM)处理所有节目的元数据,如节目名、节目ID、时间长度、节目数据大小和节目描述;元数据复制(Metadata Replicator,MDR)同步不同Metadata数据库中的媒体内容元数据,同时维护中心节点(CMS)、归宿节点(HMS)与边缘节点(EMS)中元数据的一致性,同时还负责媒体平台EPG文件的同步;下载服务器(Download Server,DNLD)负责各种型号STB的软件下载和升级。
1.2 IPQAM体系架构
IPQAM体系架构可划分为3层结构,即业务支撑层、媒体基站层和终端设备层。除具备IPTV架构中的基本组件外,由于要借助HFC网络进行媒体内容的传送,在内容串流(Content Streaming)部分做了相应的调整,在MD/ME和STB之间增加了一个适配模块UA(RTSP User Adapter),负责对指令进行转换,另外还增加了资源管理模块(RMM)对IPQAM资源进行调度,以及增加了媒体资产管理器(Media Assets Management,MAM)负责频道元数据中的频点、CA节目映射表(PMT)的包标识符(PID)属性引入等模块。终端设备层主要是利用双向机顶盒或基于窄带技术的STB设备来实现对终端的接入,同时利用终端视频浏览器中间件来展现EPG门户内容。图2给出了一种IPQAM系统体系架构图。
IPQAM架构采用的是以“HFC下行+IP回传”方式,即下行通过IPQAM的RF下发,上行IP作为控制回传的上行通道。与IPQAM相比,IPTV架构是以双向IP网络作为承载网络,即上行认证、请求信息和下行媒体流都是通过IP网络传输的。
2 关键技术比较与分析
两种体系架构因承载网络、终端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其视频编码、视频处理、网络接入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2.1 视频编码
IPTV终端是从IP网络接收媒体流的,对于IPTV终端的内容,应考虑压缩效率更高的编码格式,如H.264格式。假设在同样的骨干网络带宽下,与采用H.264编码格式相比,MPEG-2编码格式下可承载多一倍的用户并发请求。采用H.264编码格式对标清内容进行压缩时,只需1.5 Mbit/s左右的带宽即可达到MPEG-2编码格式下3.75 Mbit/s的视频质量,对带宽的占用只有MPEG-2格式的一半。对于直播、回看节目和点播节目,如果采用MPEG-2格式对节目进行编码,将对IP网络的带宽提出很高的要求,以1 000并发用户为例,需要3.75 Mbit/s(标清内容码率)1 000=3.75 Gbit/s的骨干网络带宽,如果计算传输流封装和链路层的开销以及链路带宽余量,至少需要5 Gbit/s的骨干带宽才能支持1 000并发IPTV终端用户的要求,而采用H.264编码,1 000用户并发标清内容请求下所需的骨干网络带宽则降低一半。
IPQAM终端的媒体内容是通过IPQAM传送的,IPQAM传输方式可充分发挥有线HFC网络带宽高、Qo S能力好,对IP网络的带宽和Qo S要求较低的优势,非常适合于在IP网络设计、建设和维护方面经验和能力相对欠缺的视频服务运营商部署互动电视系统。由于大部分运营商前期在进行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时已发放了大量的MPEG-2标清机顶盒,更换支持H.264的机顶盒成本巨大。考虑到机顶盒终端仍然采用MPEG-2编码格式,互动系统的内容编码格式可以采用MPEG-2视频压缩格式,音频压缩一般采用MP2(MPEG-1 Layer II),流封装格式一般采用MPEG-2 TS传输流。互动系统中MPEG-2编码与广播节目的MPEG-2编码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互动系统中的MPEG-2视频压缩要采用CBR模式,而直播节目中为了提高编码效率一般采用VBR(可变码率)格式编码。这主要是便于系统管理和计算IPQAM资源。
2)为了提高单个QAM通道承载的流数量,互动系统中内容的比特率一般压缩为3.75 Mbit/s,这样一个QAM通道可承载10个并发流。广播节目的码率一般在4~6 Mbit/s。
2.2 视频处理
2.2.1 视频直播
直播频道的元数据信息包括CE(CX)输出的组播地址、端口号信息,为了能够处理IPQAM方式下的机顶盒终端直播电视业务,直播频道的元数据增加了两个属性,即频点和PMT的PID,这些信息由MAM导入系统。
IPTV终端需要通过IP网络接收直播电视,所以IPTV终端关心的是直播频道元数据中的组播地址、端口号信息,不关心频点和PMT的PID信息。IPTV终端从USC获取直播频道的元数据信息,并从中提取感兴趣的组播地址、端口号信息,然后通过组播接收由CE(CX)发送的直播频道。图3给出了IPTV视频直播业务处理流程。
IPQAM终端是通过HFC网络获取直播频道内容的,所以它关心的是直播频道元数据中的频点和PMT的PID信息。机顶盒从由USC提供的直播频道元数据中获取该直播频道的频点、PMT的PID信息,然后再调用机顶盒中相应的程序锁定相应频点,通过PMT的PID找到相应的节目进行播放。图4给出了IPQAM视频业务处理流程。
2.2.2 视频点播
对于时移电视和电视回看内容,由系统中配置的转码器、编码器对这些频道进行实时转码或编码,并交由MD/ME存储,终端在请求时移电视和电视回看时,由USC根据用户终端的类型分别进行处理。
如果终端是IPTV终端,USC对终端进行认证后把IP-TV终端的时移电视或电视回看请求提供给MD/ME,MD/ME将媒体流直接发送给IPTV终端。图5给出了IPTV视频点播业务处理流程。
如果终端类型为IPQAM方式的双向机顶盒,USC对终端进行认证后将请求发送给UA,UA对用户请求进行转换后发送给MD/ME,MD/ME收到来自UA的用户请求后向RMM请求IPQAM资源,根据RMM提供的资源将媒体流发送到相应的IPQAM通道,同时将频点、PMT的PID信息返回给UA,由UA提供给双向机顶盒接收相应的媒体流。图6给出了IPQAM视频点播业务处理流程。
2.2.3 视频回看
在基于IPTV架构中,直播电视信号需要通过转码器、编码器进行转码、编码后,由CEC/CE(CX)接收,然后组播出来,同时CEC/CE(CX)通知MD/ME进行存储。存储后的内容可供时移电视和电视回看业务使用,就像点播一样,由MD/ME通过IP网络发送给终端。
而IPQAM的电视回看、时移电视业务处理方式与点播一样,媒体内容是通过IPQAM设备发送到终端,而不是直接发送给终端。
2.3 网络接入
互动系统需要通过双向网络与系统进行通信才能实现交互,无论采用IPTV架构还是IPQAM架构都需要通过IP网络实现双向接入。但是,不同类型的终端对双向接入网的要求不同。
对于IPTV系统,由于所有信息和媒体流都是通过IP网络传送,因此它对于IP网络的要求要比双向机顶盒要高,尤其是实时的直播电视业务,对网络带宽、丢包和抖动都很敏感,因此对于IPTV终端需要仔细规划和部署接入网。一般来说,要提供标清H.264格式的视频业务,对网络的要求包括:带宽不小于2 Mbit/s;单向时延不大于50 ms;丢包率不大于0.1%;抖动不大于10 ms。
对于IPQAM系统,IP网络只承担业务认证和交互信息的通道,媒体流仍然是通过有线网络传输的,因此它对于IP网络的带宽和服务质量(Qo S)要求(丢包率、延时和抖动)不高。例如,带宽方面只需300~500 kbit/s即可,在延迟和抖动方面的要求,只需提供与Internet接入业务相同的Qo S即可满足要求。
3 两种架构共存思考
对于系统中IPTV终端和IPQAM终端共存的情况,无论采用IPTV还是采用IPQAM部署前端互动平台,对于播控平台直播信源的植入都是需要将视频源由可变码率(VBR)变成恒定码率(CBR),以满足达到终端接入带宽等要求。
在业务访问控制方面,需要通过一个终端类型属性对两种终端进行区分。用户在开户时,系统需要登记终端类型,这样不同的终端在进行业务请求时,系统会根据用户的终端类型进行不同的业务区分处理。终端访问互动平台时,首先访问USC,USC判断终端的类型从而将不同的终端类型导向不同的电子节目指南(EPG)首页。在IPTV终端和IPQAM机顶盒混合部署的系统中,两种终端访问的EPG页面不同,在IPTV终端的EPG页面中只显示H.264格式的媒体内容,在IPQAM双向机顶盒访问的EPG页面中只呈现MPEG-2格式的媒体内容,这样就实现了不同的终端类型访问不同的媒体内容。
在接入认证方面,混合部署中的接入认证方式可以采用统一的DHCP或PPPo E方式。考虑到带宽管理、安全性和管理的复杂程度,一般建议采用PPPo E方式进行接入认证或DHCP+方式来进行安全认证。DHCP+通过在DHCP报文的option字段插入用户名密码等,确保未经认证的不会得到IP地址,达到对不同业务终端用户鉴权和管理的目的,使互动电视的应用网络更安全。具体的接入方式可以是EPON+LAN,EPON+EOC,IPDSAM或者ADSL等。
两种体系架构下采用不同的媒体编码格式所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如果同一个内容需要分别针对MPEG-2和H.264两种格式进行编码,也就是说同一个节目源需要转码、编码2次,并需要以两种格式分别在系统中存储,占用的存储空间较多。
4 小结
本文以互动平台中的IPTV与IPQAM两种体系架构为切入点,综合比较与分析了两种体系架构下的视频编码、媒体处理和网络接入等关键技术。最后,对于两种架构共存中的业务访问控制与接入认证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技术探讨,希望为视频服务运营商在进行互动平台选型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谢质文,许永明.IPTV—产品、运营与案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袁军.IPTV与IPQAM相结合实现交互电视[J].广播电视信息,2012,39(2):29-32.
[3]黄宝雄,叶林森.互动电视点播业务的发展和系统技术应用[J].电视技术,2005,29(5):23-25.
[4]曾爱华.IPTV系统架构与主要技术[J].通信技术,2012,39(1):65-68.
[5]周志彦.浙江黄石广电互动电视平台建设方案[EB/OL].[2012-03-24].http://www.dvbcn.com/2009-08/21-37449.html.
[6]席岩,王磊.基于网络视频的内容推送技术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39(1):65-68.
[7]茅宏业,周金芳.IPTV承载网技术的研究[J].电视技术,2006,30(5):64-66.
[8]储耀第.基于IPQAM的VOD点播技术[J].中国有线电视,2011(3):408-409.
永新视博IPQAM蓬勃发展 第2篇
永新视博IPQAM n DUP1000是永新视博科研团队经多年独立研发, 运用国际领先水平, 融入创新技术, 于2012年推出的新一代高密度边缘IPQAM调制器, 兼具高可靠性、灵活性、定制性于一体的数字电视通用平台, 广泛应用于数字电视广播、互动点播等增值业务中, 可灵活放置于总前端、分前端或小区光纤汇聚点。该产品的主要优势在于:相对于传统设备, nDUP1000不受邻频限制, 组网方式更灵活, 运营商即可实现邻频或不邻频调制输出, 根据运营商的客观情况任意设置频点, 无需重新规划;冗余备份和模块化热插拔设计, 保证系统整体运行的可靠性, 出现故障时可不断电进行替换, 无需重新配置参数平滑过渡;千兆数据接入处理能力, 可满足不同千兆IP网络抖动要求;码流溢出保护机制, 保证已点播用户正常收视, 系统整体运行稳定可靠;多协议兼容, 方便用户根据需要自行配置, 完全按需设计。永新视博IPQAM除在产品特性上具备强大优势之外, 其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也合力促成了市场的快速发展。
分前端IPQAM信号混入方案比较 第3篇
之前吴江有线选用1, 550nm光混合方式进行信号插播 (如图1) , 这种方式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插入方式, 利用一台与广播发射机不同波长的“窄播”发射机, 在网络上的某一个合适的位置, 用复用器波混的方式将窄播信号插入到网络中, 以覆盖相应的服务组, 俗称“光插”方式。一般而言, 当互动业务较少时, 插入的地方需要靠前一些, 而当互动业务比较多的时候, 则需要在靠后的地方插入窄播信号, 此时由于并列着众多的服务组, 因此需要相应数量的IPQAM组对其进行分别覆盖。
采用“光插”的方式引起的一个头痛的问题是两个波长的光强度、调制度等参数的配合。为了使光点转换为射频的信号一致, 且需要保证广播信号与窄播信号都符合要求, 就需要按照以下规则进行光强度和光调制度的配合:将窄播插入的光强度降低X dB, 并将窄播的OMI相对于广播发射机的OMI抬高2X dB, 再与广播的光波混合。这种插入方式引起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光点的输出调为一致的难度非常大。这里不但涉及到光强度不同, 还涉及到OMI的不同, 而提高OMI又容易将激光器的驱动过载, 技术非常复杂。二是直调1, 550nm发射机存在严重的Chirp, 因此所能加载的频道数量不能太多, 一般在200MHz以内。对于未来越来越多的交互内容, 该发射机的能力则成为问题———运营商面临着未来数目庞大的直调1, 550nm设备淘汰的风险。三是每当交互内容出现变化时 (例如IPQAM组的频点数量增加) , OMI就会出现变化 (也需要相应调整) , 为了使光节点的输出保持一致, 有必要也将光功率比值进行调整, 造成网络的维护极为复杂。
我们以常见的两个波长功率相差6dB为例说明。为了光节点的输出一致, 窄播发射机的OMI要比广播发射机的OMI高12dB。假设发射机的驱动总功率要求都大致相同 (~25%的总调制度) , 设窄播的频点数为N, 则log (60/N) =12dB (此处60为广播信号的频道数量) 。解N~=4。这是一个比较令人尴尬的结果:窄播的频点数不能大于4。如果大于4, 则需要降低窄播发射机的OMI, 否则激光器会可能过载。而降低OMI又引起了光节点输出不一致。运营商所做的则需要进一步将两个波长的光功率之比缩小。而光功率比的缩小还会引起指标变差。为了解决这一弊端, 在双向用户不断上升的情况下, 吴江有线放弃了光混合的方案, 而选用了一种新的1, 550nm直调技术 (以ARRIS公司的GX2-DM2000为代表) , 这项技术为两级光网开启了新的实现方式 (图2) 。GX2-DM2000完全可以像1, 310nm发射机一样进行满频带信号加载 (50~1000MHz加满信号) 使用, 并且可以在1, 550nm上进行放大以便于将信号馈送给庞大数量的光点。
如图3所示, 首先通过前置接收机 (RX1000模块) 将前端总公司机房所发射的1, 550nm直播电视信号进行一次光电转换, 然后通过混合设备, 将广播站机房IPQAM输出的本地VOD、省网VOD信号进行电混合, 规避了光插播中所存在的调试复杂、插播频点限制等一系列问题。之后通过直调发射模块 (DM2000模块) 进行光信号传输, 这种传输结构与“1, 550nm城区骨干+1, 310nm光分配+RF放大/分配”的传统结构将为相似, 但是它区别于1, 310nm发射机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像外调1, 550nm发射机一样进行EDFA放大, 从而衍生了覆盖面, 提高了灵活性, 但它的价格又远远低于外调1, 550nm发射机。
目前吴江有限已经通过此技术在全区10个分机房, 部署了90组互动分组, 覆盖双向互动用户9万多户, 此方案在保障了信号质量的同时, 大大降低了部署成本。
摘要:有线数字电视视频点播 (VOD, 如吴江有线的文广点播、频道回看、省网点播) 作为广播电视的增值业务之一,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电视媒介的观赏方式, 使得看电视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收看, 而是变为电视观众的自主选择。要实现VOD业务, 需要点播信号通过IPQAM设备混入电视直播的HFC网络中。
关键词:信号混合,VOD,模拟电视,数字电视
参考文献
[1]谷德露.外调制光发射机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09
[2]王飚, 冯金林.主路信号OMI与光差之间关系的分析与研究[J].有线电视技术, 2015
IPQAM技术 第4篇
以视频点播 (VoD) 为代表的交互电视可使广大用户在彻底摆脱直播电视受时空限制的束缚, 想看什么节目就看什么, 想何时看就何时看, 是有线电视运营商在“三网融合”进程中抵御各方竞争、锁定高端用户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视频点播的实现可分为DVB/HFC和IPTV LAN两种模式, 由于视频点播为非对称业务类型, 有线运营商更适合采用DVB/HFC模式实现, 但当运营商在具备相当数量的宽带用户群体或者LAN接入网络规模时, 也可以考虑建设基于IPTV模式的VoD系统。
在DVB/HFC模式的交互电视系统中, 基于IP格式的VoD视频流会被IPQAM转换为QAM调制信号在HFC广播信道传输至用户, 业务层采用DVB协议, 用户点播信息 (信令流) 通过CMTS/CM交互信道实现与前端平台的交互。IPQAM作为连接视频服务器和HFC网络的桥梁, 在整个VoD系统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经实践, 通过启用IPQAM的输出并发流监测, 可在建网初期提高故障检测手段, 同时掌握用户点播习惯, 为下一步设备部署提供依据。
2 IPQAM工作原理
IPQAM也叫边缘调制器, 是调制器的边缘化, 一般放置在分前端。视频服务器输出的IP封装的视频流和SI信号通过IP城域骨干网, 一般是以千兆以太网接口输入至IPQAM。IPQAM总处理器先对IP信号进行检测, 然后按照UDP端口到输出RF口及节目号的映射规则, 进行系统时钟校验、PCR重定位、PSI/SI处理、复用、加扰等过程形成标准MPTS。最后各路TS流进行QAM调制和上变频, 通常每个射频端口输出4~8个邻频的射频信号。
IPQAM通常有一套完整的配置、管理软件工具, 即网管系统, 通过该系统可完成对设备的IP地址、子网掩码、时钟、输出频率、调制方式、功率等项目进行配置, 同时也可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告警信息、传输流量、并发流数目等信息。下面以哈雷NSG9000的IPQAM网管系统为例, 重点介绍通过IPQAM网管对VoD并发流量信息的状态监测, 方便对系统更加科学地管理。
3 IPQAM流量监控内容
IPQAM内部采用嵌入式多任务处理系统控制, 大多支持SNMP、Web浏览器等多种方式的网管系统。哈雷NSG9000对于VoD流量监控内容包括4个部分:
1) 每个QAM通道的并发流数量;
2) 每个QAM通道的数据流量;
3) 每个GE口的输入流量;
4) 每个输出QAM频点的Service ID、PID。
以某分前端IPQAM为例, 采用双RF端口输出, 每RF端口设置四联频, 监测其每个QAM通道的并发流数量, 如图1所示, 其中8个通道当时的并发流数数量分别是6, 4, 4, 6, 4, 5, 5, 6个。
监测其每个QAM通道的并发流数据流量如图2所示, 对应8个通道当时的并发流数据流量分别是8.1, 6.9, 6.8, 9.1, 8.9, 8.5, 7.9, 9.3 Mbit/s。
监测IPQAM输入数据流量如图3所示, 1号GE口此时共收到45个输入Service (并发流) , 共计67.4 Mbit/s, 经计算, 平均每个Service带宽为1.5 Mbit/s。
IPQAM输出码流情况如图4所示, 可以看到每个Service的Service ID、对应IP地址和UDP端口号、PMT PID、PCR PID等参数。
4 IPQAM监测结果分析
利用上述网管工具, 在某日9:00~24:00的16个时间点对IPQAM覆盖某区域420户的互动用户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 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
从此监测结果分析, 此420户用户中, 点播最大并发用户峰值出现在晚间21:30~22:30, 达到38户, 计算并发率为9%, 最高流量约为70 Mbit/s, 每个并发流带宽为1.84 Mbit/s, 这些数据通过不断积累, 将帮助我们科学、合理地规划VoD视频服务器和IPQAM的分布数量。
5 结论
以上监测只是对VoD系统边缘位置其中一个项目的监测, 通过对其他设备如视频服务器的监测, 还可以观测到每一部视频、每一个用户的点播情况, 通过对CMTS的监测可以看到每个用户所处的网络质量情况。总之, 要善于发现并利用手中的每台网络设备的网管功能, 从而便于更好地维护、建设好整个系统, 更为有效地向用户提供好各类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勇, 商彬.IPQAM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J].电视技术, 2008, 32 (S1) :122-124.
IPQAM技术 第5篇
关键词:HFC网络,IPQAM视频,点播系统,可行性
基于HFC网络的IPQAM视频点播系统是一种专门服务于应用的内容, 也就是能够让离用户只有“一跳”之遥的网络边缘接收到应用内容[1], 这样有利于提高应用内容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对网络带宽紧张和网络出口堵塞有一定的缓解。从而可以扩大网络应用内容供应商的客户群体。另外, IPQAM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让基于HFC+IP网络业务模式进一步得到推广。
1 基于HFC网络的IPQAM视频点播系统
1.1 EPON技术
在视频点播和网络游戏以及IPTV高
角度去看待。我们一直反复强调在电视节目中, 电视包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如何进行包装, 才能使电视节目的可看性增强呢?在电视包装还不具备成熟的模式时, 人们往往只对电视技术的新、奇、特引起充分的重视, 但这样往往会使电视节目具有一定的技术性, 却缺少创新性, 如果没有综合的统筹和规范, 势必会使电视包装流于形式。制作电视节目的根本是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故事性, 这样才能被广大观众所认可和接受, 使电视节目具有一定的可看性, 进一步缩短观众和电视媒体之间的距离, 引发观众丰富的联想, 使观众融入到节目中去, 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才能延续节目的生命力。在进行整体的规划时, 必须突出主题元素的生活化和形象化, 删繁就简, 简单明了。要能真正对节目统筹规划并非易事, 必须带宽业务的需求中, 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突出, 现有的宽带接入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越来越多的用户要求高宽带和双向传输能力强且安全性能高的网络。因为光纤的传输距离非常远, 并且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同时具有大容量的特点。目前在骨干网上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而且现在光器件成本在不断降低, 接入网传输介质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让光纤更快速地运行。另外。还有一种无源光网络, 它在接入时也有相对低的成本, 可以进行平滑升级, 电信运行商都特别青睐这种网络[2], 这就是EPON技
充分了解节目的内容, 掌握节目整体的色调和节奏, 站在大环境和大背景下, 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统筹。
3.4坚持“变”与“不变”的原则
为进一步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 保持频道包装的新鲜感, 应每间隔一段时间, 包装和更新频道的收视宣传片、节目导视菜单、ID等, 以激发观众的欣赏欲, 这就是“变”的原则。而针对频道的LOGO, 可以保持长期不变, 由于是为了对频道的品牌形象进行树立, 才进行频道包装, 所以标识应该保持长期稳定, 同时对于频道形象的宣传片, 音乐和色彩风格, 也尽量要稳定。
结语: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电视包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传递声音和展示视觉, 制作精良的电视包装, 还能使频道、栏目及节目的特点和个性特征凸显出来, 使观众对频道、栏目、术。
1.2 PON网络
PON是一种天然的广播网络, 它使用的是单纤波分复用技术, 这种网络能够把OLT端有线电视信号加入PON网络中传输。经过用户端在分离器中分离出来, PON不仅能够传送数据, 同时还可以传送有线电视信号。PON网络由三部分构成, 分别是光线路终端、无源分光器和光网络单元。PON可以是一种非对称的, 点到多点的结构形式, PON网络中的三部分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光线路终端扮演的是管理的角色, 无源分光器扮演的是联络员的角色, 光网络单元扮
节目的识别能力增强, 进一步确定其品牌地位。有特色有品位的包装, 可以使电视产品在激烈的同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目前在商品社会中, 包装的概念在不断的渗透和蔓延, 形式多样的包装活动也为人们创造了丰厚的收益。而作为一个频道的标志, 品牌也成为电视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良好的电视包装是品牌的象征, 在电视节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可使频道在电视节目市场化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孟群, 伍建阳编著.电视节目制作技术》
[2]《现代电视技术》.总第82期
[3]郝刚.《论电视栏目片头的个性化》
(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 浙江温州325000)
演的是苦工的角色。而且PON的网络通常很少使用有源器件。
另外, 它的优点还表现在其传输距离上, 以前的那种接入方式的局限性不存在了, 运营商的局端部署的灵活性大大增强。这两种网络完全适应了将来HDTV在线播放事业的业务需要。另一方面, PON组网模型没有影响因素, 对各种树型和星型结构的网络进行灵活组建, 这种网络模型对各种用户的接入信息点都能适用, 就是那种一根主干光纤能够适应所有用户接入信息点的接入[3]。
总的来说, PON技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成本较低, 这种技术能够节省很多光纤和光收发器, 相比传统的光纤接入方案来说, 成本节省比较多;二、运维费用较低, 由于使用大量的无源设备, 有很高的可靠性, 能够降低维护费用;三、便于管理, 这种网络的结构简单, 能够方便运行商管理;四、部署灵活, 因为有一定的接入距离, 可以实现运营商的局端部署更加灵活的;五、组网方式灵活, 这种网络的组网模型不受任何限制, 可以灵活组建的网络结构模型很多;六、应用普遍, 不单能满足运营商宽带接入的要求, 还能够作为广电视频的传输网络等。
2 基于HFC网络的IPQAM视频点播系统的可行性
EPON采用的是一种WDM技术, 单纤双向传输可以很好地实现。IPQAM调制设备的功能非常多, 这些功能有复用、加扰和频率变换等, 这些传输业务中, 通常是把骨干网输入的节目流再次复用在业务多的传输流中。然后通过进一步的交换实现频率转变, 对RF进行输出。使用IPQAM后, STB和CDN边缘服务器之间的控制信息和视频流进行不同的通路传输[4]。
HFC网络的视频点播系统中, HFC网络承接的是用户所点播的视频内容, 也就是在运行IPQAM设备把IP数据包调发送到HFC网络中。因为HFC网络具有共享性的特点, 因此某个特定的机顶盒仅仅可以接收规定的一组IPQAM端口的数据, 所以, 要对服务区的区域有明确的规划和管理。通常视频点播业务中使用了一种Region ID来定位机顶盒用户, STB在要求上对其进行服务时要向CDN提交这种信息, 头端系统按照这种信息就能够区分从哪个区域以及哪个机顶盒发出的请求, 达到对相应的路由来提供视频服务器传送视频数据流的目的。
Region ID信息借助IPQAM, 然后再经过HFC通道传送给机顶盒, 机顶盒按照预设的规则可以得到Region ID, 对Region ID参数进行相应的设置, 其参数设置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根据系统的频段规划和部署完成的对IPQAM中每个通道的TSID的设置, 进一步确保IPQAM每个流程的TSID的全网上的唯一性, 机顶盒在开机时对点播业务的视频段扫描的信息进行TSID保存。这样在所有的IPQAM中设置TSID信息交换, 这样机顶盒可以通过扫描的方式实现其扫描的信息互助, 在所有的IPQAM中设置TSID, 借助IPQAM来进行实时的广播信息下传TSID信息[5];二、是非点播频点的NIT表格插入服务入口描述符, STB在描述符获得点播主频点信息的同时, 再在机顶盒上按照点播主频点上的NIT信息, 那么这个获取到的Network ID信息就是Region ID。如果无法对描述中的点播主频点信息或Region ID信息, 可以使用机顶盒对信息进行存储。
视频服务器读取文件数据封装成一定的包式, 这样IPQAM就能够借助IP网络接收视频数据信息, IPQAM把TS数据取出, 把其调制成RF信号, 通过IPQAM进行网络传输, 最后一步是STB接收到TS数据, 对其进行解码, 于是就能够进行播放了。
对视频服务器的读取文件, 首先要改变其格式, 把其进行封装, 再对其加上TS包装, 再由IP网络发送给IPQAM。IPQAM把TS数据取出调制成RF信号, 再通过信号使HFC网络进行传输。
使用IPQAM技术在HFC网络进行视频点播有一定的流程步骤, 一般情况下, 先对STB进行开机自检成功后, 可以对DHCP发出请求, 通过DHCP获取IP地址, 把Region ID发送到CDN上, 对解码器进行数据信息处理, 解码播放音视频数据。通过机顶盒订购服务状态成功后就能够进入浏览, 对其进行点播。用户被再次定为CSG, 经过CSG按照本地负载均衡的策略对服务引擎进行选择, 更好地实现了基于HFC网络的IPQAM视频点播系统的运行。
3 结束语
基于HFC网络的IPQAM视频点播系统的可行性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EPON主机板的工作和升级, 以及日常的维护工作的注意事项, 还分析了实施的流程, 这些内容对指导网络和视频的开发和基于HFC网络的IPQAM视频点播系统的实现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勇, 方程, 韦刚.数字电视在IP传输上的实现[J].2009, 15 (12) :125-126.
[2]丁一.IPQAM技术在交互数字电视系统中的应用[J].有线电视技术, 2011 (6) :226-227.
[3]周微.IPQAM技术及其在有线数字电视领域的应用[J].有线电视技术, 2008, 15 (9) :52-53.
[4]白龙, 曹程.互动电视系统IPQAM调制器部署设计方案[J].有线电视技术, 2011 (8) :320-322.